文献期刊数据库

2024-10-24

文献期刊数据库(共7篇)

文献期刊数据库 篇1

1 期刊的起源

有资料可查期刊的产生距今不过300多年的历史。目前人们一致认为世界上第一种期刊, 也即是第一种科学技术期刊应该是1665年1月5日法国的议院参事戴·萨罗 (Denys de Sallo) 先生在巴黎创办的《学者杂志》 (Journal des Scavans) ;而第一种真正用于学术交流的期刊则是于同年3月6日由英国皇家学会秘书享利·奥尔登伯格 (Henry Oldenburg) 等人创办的英国皇家学会汇刊《哲学汇刊》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该刊现在的名称为《伦敦皇家学会哲学汇刊》, 并分为A、B两辑, 它是世界上创刊最早, 而且寿命最长同时又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学术性期刊。

2 中国期刊的起源及发展

2.1 中国期刊的起源

距今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西汉时期创办的“邸报”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但期刊的出现较欧洲要晚一个半世纪之多。第一份中文期刊是1815年由英国人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而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期刊是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于1833年在广州出版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后来, 陆续出版了《中外杂志》、《万国公报》等20余种期刊。但这些期刊均为外国人主办。而《吴医汇讲》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出现的科技期刊, 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期刊和医学期刊, 为江苏长州人唐大烈 (?-1801年) 于清乾隆57年 (1792年) 8月刊刻。而我国科技期刊被冠以“杂志”二字则是始于1900年在上海出版的《亚泉杂志》, 该刊也成为中国科学家独立主编的最早的综合性自然科学期刊。

2.2 近年来我国期刊的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国家政府非常重视期刊的出版发行工作。科技期刊是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 广大科技期刊工作者, 牢记使命, 把握导向, 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进步, 传播知识, 推广经验, 为经济社会的进步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但是, 与世界发达国家科技期刊的发展规模和质量相比, 我国期刊仍然存在着相当的差距;我国科技期刊的在数量上可以称之为世界期刊大国, 但是,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精品科技期刊还为数不多;科技期刊信息量小, 学术质量不高, 出版周期长。出版业正在经历着一场重大的变革, 在出版体制逐步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断转变的过程中, 科技期刊业应该成为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和先锋力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 全国共出版期刊9821种, 其中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比重最高, 达到5000余种, 期发行量在25万份以上的科技期刊已有10余种。可以说, 目前, 一个基本反映我国科学研究和科技发展水平, 具有记载、传播和积累科技信息、科技理念、科技知识作用的科技期刊群已经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成为我国科技事业和出版事业的重要力量。

3 期刊的评定

3.1 核心期刊的出现

做为文献计量学的一个概念, 核心期刊是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文献学家布拉德福 (B.C.Bradtord) 提出的。布氏认为:如果将科学期刊刊载某一学科的相关论文数量统计起来, 并按顺序排列, 那么可以将期刊分为专门面向这个学科的核心区和与核心区同等数量论文的几个相关区, 这时核心区与几个相关区期刊数成1:a:a2…的关系 (布拉德福给出的a值约等于5) 。这就是著名的布拉德福文献分散定律。他按照载文密度将专业期刊划分为对该专业最有贡献的核心区域 (nucleus) 和论文数量与之相等的几个相继区域, 将密度最大的核心区域的期刊称为“核心期刊”。后来, 美国文献计量学家加菲尔德 (E.Garfield) 用类似方法在引文分析理论中将其发展为包括多学科的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的概念由此而产生, 而在我国此概念最早出现于1973年, 且用词不尽一致, 有“核心” 、“ 重要 ”、 “有意义 ”、“重点 ”、“基本”等等说法, 它们与布氏 (S.C.Bradford) 和加菲尔德 (E·Garfield) 所用的“核心 ”与“中心 ” (Nucleus与core) 意义相同。我国对核心期刊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 经移植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阶段发展至今, 其间进行了4次较大规模的“中文核心期刊”遴选。

3.2 期刊的评定标准

为了全面、准确、公正、客观地评价和利用期刊, 并与国际评价体系保持一致, 结合中国期刊的实际情况, 目前对于国内公开出版的各学科中英文期刊进行评价的指标大致如下:

3.2.1 期刊引用计量指标

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扩散因子、学科扩散指标、学科影响指标、引用刊数、即年指标、他引率、被引半衰期。

3.2.2 来源期刊计量指标

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海外论文比、基金论文比、文献选出率、引用半衰期。其中, 期刊引用计量指标主要显示该期刊被读者使用和重视的程度, 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是评价期刊质量优劣的重要依据和客观标准。

4 国内核心期刊评价机构及数据库建设

4.1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CSCD)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创建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 简称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分为核心库和 扩展库。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 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经过大范围的遴选, 是我国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共遴选了1048种期刊, 其中英文刊40种, 中文刊1008种;核心库期刊670种 (以Y为标记) 扩展库期刊378种 (根据2003年来源期刊统计)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具有建库历史最为悠久、专业性强、数据准确规范、检索方式多样、完整、方便等特点, 自提供使用以来, 深受用户好评, 被誉为“中国的SCI”。

4.2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术期刊评价及文献计量学研究”中的一个子课题“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的研究成果。“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主持。《总览》设计了十分细致的类目, 有130余个学科, 覆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总览》从其它数据库中统计出相关各期刊的被摘量、被引量、载文量、影响因子等多个指标, 通过综合筛选和专家鉴定给出每一个类目的核心期刊, 并按重要程度排序。

4.3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和南京大学共同研制, 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项目。科学引文索引是从文献之间的引证关系上, 揭示科学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引文的统计与分析, 可以从一个重要侧面揭示学科研究与发展的基本走向, 评价科学研究质量, 为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与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经过数年的努力, 现已开发的CSSCI (1998~2009年) 11年数据并在国际互联网上和国内电讯网上向社会各界提供多种形式的查询服务, 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该项成果填补了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空白, 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教育部更是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标。

4.4 中国期刊引证报告

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信息资源中心与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合作,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撑计划项目的支持下, 结合“现有文献数据的规范、整理、加工及科技监测、评价基础数据库建设”课题研究, 联合研制开发该数据库。

4.5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ISTIC) 受国家科技部委托, 按照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 (ISI) 《期刊引证报告》 (JCR) 的模式, 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 结合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实际情况, 确定了在中国出版的1405种科技期刊作为统计源期刊, 选择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平均引用率、基金资助论文比例等十几种期刊评价指标, 利用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十几年积累的丰富数据, 编辑并出版各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4.6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和社科文献计量评价中心共同建立的核心期刊数据库之一。其主旨是通过对学术期刊发展规律和增长趋势的量化分析, 找出期刊发展和应用中的核心部分, 为便利学术期刊的使用和优化文献资源的利用提供参考服务。该库年收录的来源期刊为700种左右。根据文献计量学的集中分散理念, 该库选出的来源期刊囊括了学术领域的权威期刊和优秀期刊, 具有较高的学术质量, 其产出的论文能较完整地反映出学科发展的主流趋向。

综上我们看到国内目前对于核心期刊的评定标准不一, 数据库众多。应该承认无论是哪一个数据库对于核心期刊的评价都不能说得上绝对的具有权威性, 因为这些数据库的评价标准与收录指标尽管大体相近, 但其创建又各成一体, 且都不具有官方性质。而惟一具有官方权威的机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此项工作上却从未做过任何有关期刊级别、核心与否之类的评定。

5 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期刊评奖活动

获得新闻出版总署举办的期刊评奖活动的奖项的期刊, 是全国期刊中的优秀期刊, 其总体质量应当说是在同类期刊中比较好的。但是, 国家期刊奖、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均是每二年评比1次, 其中有对获奖期刊学术水平进行专门的评估。期刊获得的这些荣誉都是阶段性的, 并不是期刊的终身荣誉。如果在下一个评奖年度未获得奖项的, 就不再是获奖期刊了。所以, 如果将期刊是否曾经获奖与其学术水平的高低直接挂钩, 也是不科学的。

“新闻出版总署从新世纪的第一年起, 调动全国期刊界的智慧和力量, 有计划有步骤的建设“中国期刊方阵”, 推动我国期刊出版事业的发展, 并为此制订了《建设“中国期刊方阵”工作方案》。“中国期刊方阵”的基本框架分为4个层面, 形成宝塔形结构。

第1个层面为“双效”期刊。以全国现有8135种期刊为基数, 按10%~15%的比例选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的1000余种期刊, 作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基础。通过各省 (区、市) 和中央部委评比推荐产生。

第2个层面为“双百”期刊。即通过每两年一届评比产生的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每届进入全国“双百”重点期刊数量控制在200种左右。

第3个层面为“双奖”期刊。是全国“双百”重点期刊基础上评选出的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的期刊。此类期刊约100种左右。

第4个层面为“双高”期刊, 即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的期刊。此类期刊约50种左右。

任何的评价系统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核心期刊的评选也不例外。一般来说, 核心期刊的评选活动与期刊的评优、评奖活动有所不同:前者重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期刊的优化使用, 注意按学科和研究领域评选和使用期刊;后者注重鼓励和提高期刊的整体水平, 目的在于通过期刊的评优活动, 推动期刊质量的全面提高, 如提高期刊的政治质量、学术水平、编辑质量和发行量, 它可以分级或分类按地区、按部门展开评选。了解这些不同点, 有利于核心期刊的合理使用。

6 结论

6.1 重新认识评定核心期刊的意义

由于核心期刊的出现及大行其道, 使得一些核心期刊在生产生活及科研实践中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核心期刊成为广大作者投稿的参考依据;核心期刊成为评价个人学术研究成果的指标;核心期刊成为图书馆导读和参考咨询的工具;核心期刊成为各数据库及馆藏机构选择性采购期刊的标准。由此可见核心期刊似乎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了。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忽视核心期刊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正是其在各个领域的大行其道, 使得核心期刊的作用被人为的过分夸大了。我国出版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因此, 出版工作必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科技期刊文献的出版工作也不例外。而现实却是唯核心是举, 唯核心可用, 这与在某一学科领域内推行核心评定的初衷完全背道而弛。更有甚者, 一些刊社在入选了某个核心数据库之列后, 工作的重心就不完全的放在期刊质量与所载文献的学术水平上了, 而是尽其所能的大肆敛财。这与我国出版管理条例所述的出版工作应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精神也是不相符的。籍此, 我们说应重新认识评定核心期刊的意义。

6.2 寻找科学评定核心期刊的方法

截止到2008年底, 我国有期刊万余种, 这些期刊都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并配发国内统一刊号的, 新闻出版总署从未就学术水平的高低为这些期刊划分过级别, 仅从出版管理的角度, 按照期刊主管单位的不同将期刊分成中央期刊和地方期刊。由于期刊是发表科研成果的主要园地, 因此期刊的级别涉及期刊管理、编辑、作者的评奖、入选、职称、晋级等很多方面, 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对期刊级别的划分远比本文提到的要复杂得多, 依国务院制定的《出版管理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期刊出版管理规定》所述新闻出版总署负责全国期刊出版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 制定并实施全国期刊出版的总量、结构、布局的规划, 建立健全期刊出版质量评估制度、期刊年度核验制度以及期刊出版退出机制等监督管理制度。由此可见, 对于期刊的评定完全应由政府职能部门的权威机构制定出科学分级的标准, 而不是现实状况下的众多民间组织创建的标准不一的各个所谓核心数据库。

摘要:文章从期刊的起源入手, 简要论述了目前国内科技期刊文献的发展现状, 涉及对现有文献数据进行规范、整理、加工及科技监测、科学评估的几大基础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CSCD)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中国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等的建设情况以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对于期刊文献包括科技期刊在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在此基础之上探寻对于科技期刊文献进行科学评定的意义与方法。

关键词:期刊,科技期刊,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数据库,科学评定

参考文献

[1]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473/n35503/10941828.html[EB].2008-10-20

[2]新闻出版总署就报刊退出评估体系征求修订意见.http://www.gapp.gov.cn/cms/cms/website/zhrmghgxwcbzsww/search.jsp?mytext=%BF%C6%BC%BC%C6%DA%BF%AF&q=&word=&siteId=main[EB].2009-05-27

[3]孙寿山.总署将推动优秀科技期刊做大做强.http://www.gapp.gov.cn/cms/cms/website/zhrmghgxwcbzsww/layout3/header.jsp?chan-nelId=1025&siteId=21&infoId=461321[EB].2008-10-20

[4]张亚军.核心期刊与品牌期刊[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6, (3)

[5]《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2008年版) 》简介http://www.cass.net.cn/manager/images/pic/2009819160100.doc[EB].2009-02

[6]学术期刊分级研究述评.http://www.mflw.cn/html-data/40/0503/9.htm[EB].2005-03-28

[7]吴韬信.对我国两次核心期刊评定的思考[J].图书馆, 1998, (1) :42-47

[8]汪华明, 江家凤.关于我国图书馆学类核心期刊评定几个问题的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 1997, (3) :42-45

[9]蔡丽珠, 汪若洁.试论我国科技期刊的级别及其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12) :137-140

[10]王凌峰.中国核心期刊评选的一个本土化方案[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8, (4) :124-126, 129

[11]国家新闻出版署期刊司有关“划分期刊级别问题”的答复[J].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6, (6) :346

文献期刊数据库 篇2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从2002年以来已连续出版7年。2009年起, 该报告更名为《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年报》。

2009版《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年报》首次提出并计算了两种分别适用于基础研究 (含应用基础研究) 、技术研究 (含工程学研究) 类期刊的影响因子 (两者不具可比性) , 使影响因子更为恰当合理地应用于描述不同研究层次科技期刊在相关研究层次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和影响, 为科技期刊的计量分析和评价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模式和方法。

该报告中, 在“建筑科学”的学科分类中, 《消防科学与技术》在“基础研究类”刊源中的影响因子为0.407;在“技术研究类”刊源中的影响因子为0.448。

部分期刊设备工程文献索引 篇3

贾宏等.挖掘机无回转动作故障分析与排除.工程机械, 2013 (4) :60—62

董绍凯.轴承的故障分析及维修.机械工程师, 2013 (4) :177—178

李建忠等.变频调速起重机控制系统故障应急措施.起重运输机械, 2013 (4) :96—100

畅世吉.330MW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优化.能源研究与利用, 2013 (2) :39—41

钟慈祥等.浅谈智能电能表中继电器的故障及解决方案.计量技术, 2013 (4) :78—79

滕云等.卧式加工中心交换工作台数控改造中的PLC控制设计.新技术新工艺, 2013 (4) :91—92

蒋玲玲等.某型单作用液压缸动密封外泄漏故障分析与排除.润滑与密封, 2013 (4) :118—121

开架阅览期刊文献保护浅谈 篇4

1 期刊开架借阅存在的问题

1.1 报刊错架现象

错架现象是阅览室实行开架借阅中最普遍出现的问题。错架现象既让读者找杂志困难, 也浪费了管理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整理, 使开架阅读的方便性和快捷性不能完全体现出来。

1.2 期刊的偷窃现象

有些学生趁管理人员不备, 偷偷把杂志中的磁条撕掉, 然后把杂志夹在衣服或书包里带出阅览室;或将杂志的内芯拿走, 只留下杂志的封面和封底放在架位上;有些学生为了躲过阅览室门口的监测仪, 偷偷把杂志从窗户扔出去。

1.3 期刊的污损和撕页现象

有些学生看到杂志里的精彩内容或自己想要的内容, 既不想花钱复印, 又不想抄笔记, 就用小刀割下想要的文章章节或撕下整个页面。这种“开天窗”的违规行为主要发生在娱乐期刊和专业期刊方面, 更加难以防范。有的同学经常不自觉地在期刊上面画线、作记号、涂改、涂鸦等等, 使这些杂志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损。

1.4 其他违规行为

极少数同学素质差, 缺乏社会公德, 在阅览室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大声喧哗、吃零食、抽烟、接听手机等, 严重破坏了阅览室安静、整洁、有序的读书环境, 干扰了其他读者的正常阅读, 也给管理人员带来诸多的麻烦。有些学生常常以书包、书本、水杯、小零食等物替人占座位, 使一些早来的同学反而没有位置, 损害了其他读者的利益。

2 原因分析

2.1 读者因素

期刊丢损与读者群的素质有密切关系[2]。读者群中的不良阅览心理与动机, 是期刊丢损的直接原因。读者群中的不良阅览心里有:

2.1.1 自私心理:

部分读者面对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尤其是线路图表、部分论述、片段文章, 只顾及到自己的需要, 不考虑他人的需求, 抄起来又嫌费时费事, 在没有其他变通办法获得的情况下, 铤而走险窃为己有。

2.1.2 错觉心理:

部分读者思想上存在着“偷书不算偷”的错误认识。行动上缺乏自我监督、自我约束, 表现出较盲目的随意性。

2.1.3 垄断心理:

某些读者对知识的垄断心态, 把最有价值的资料窃为己有, 使后来者看不到, 这是防治他人竞争的“一劳永逸”的办法。这是极端功利主义的体现。

2.2 管理因素

管理的惰性是致使期刊文献丢损的主观原因。期刊的开架阅览, 容易使工作人员造成管理的错觉, 错以为开架阅览已为读者创造了“自助服务”的环境, 工作人员无事可做, 其惰性管理表现:

2.2.1 责任心不强。

由于“开架借阅, 就是自助服务”的错误思想作祟, 造成部分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 上班一张报, 一杯茶。不排架、不整架、不巡查, 疏于管理。

2.2.2 管理制度不落实。

由于缺乏责任心, 所以部分工作人员视制度为儿戏, 不认真去执行。错架、乱架不清查, 期刊文献不及时整理, 较长时间处于无序之中。

2.2.3 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

素质低主要反映在部分人员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缺少基本的业务技能, 缺乏掌握现代化设施的操作技能, 学习和补充新知识的能力较弱。

3 消除和避免阅览室违规现象的措施和对策

3.1 合理布局并科学排架

期刊架位的排放是阅览室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3]在每一本杂志的封面都要清晰地标上架位号, 对应的刊架标上刊名和架位号, 这样读者很容易就能把阅读后的杂志对号入座, 归入原架, 既降低了期刊的错架率, 也便于管理人员整架和新刊上架。

3.2 强化期刊管理员的责任心

长期的阅览实践表明, 期刊管理员责任心的强弱与期刊丢损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 图书馆应加强对期刊管理员责任心的教育, 要求期刊管理员在上班时不要只埋头做自己的事情或互相闲聊, 应经常对阅览室进行巡视, 要做到手勤、脑勤、腿勤、嘴勤、耳勤、眼勤, 及时地发现读者乱插、乱放或“乱架藏匿”期刊的情况, 并随时地予以提醒、批评和纠正;期刊管理员对“乱架”期刊随时地进行整理, 保持期刊的有序化, 从提高其责任心的角度来减少期刊的“丢损”。定期举办业务技能培训, 强化岗位操作技能, 提高专业素质, 使馆员在学习中不断更新、补充新知识, 能熟练掌握现代化设施的操作技能, 以适应现代化工作的需要, 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

3.3 加强对读者的思想教育

对读者进行爱护刊物的宣传和思想品德教育, 对入学新生进行如何利用图书馆和图书馆规章制度的教育, 及时纠正少数读者的不良行为和习惯, 让读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阅览观, 让大家互相监督, 自觉遵守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 在读者中形成爱护刊物光荣, 损坏和偷窃刊物可耻的良好风气, 防止现刊的污损、丢失。

3.4 完善管理制度, 适当的采用惩戒措施

图书馆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完善借阅手续, 包括对馆内职工严格的借阅规定。管理制度是确保图书馆阅览室正常运转的基本措施和手段。因此, 对阅览室期刊可能出现的错乱和丢损情况, 图书馆要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的合理的阅览管理制度, 并通过这些制度来规范、约束期刊馆员和读者的具体行为, 以减少或避免期刊的错乱和丢损。对一些阅览行为“失范”的读者, 如乱拿、乱插、乱放的行为, 要及时地给以提醒、指正;对屡犯不改的, 要耐心地进行批评、教育;对到期不还或丢失、损坏期刊的读者, 要严格按照管理规定进行处理;对期刊馆员因工作责任心差, 造成期刊错乱的, 图书馆应给予批评、教育或扣发一定数量奖金的处罚, 以便警示他人, 降低其期刊的“错乱”。对个别“偷窃”期刊的读者, 一定要进行严肃处理, 情节严重者要给予纪律处分和一定的经济惩罚。

3.5 现刊及时上架, 满足读者查阅需求

收到新刊后工作人员应立刻对其进行验收。首先, 根据所订刊物的订单对照邮发代号对新到的现刊进行一一核对, 并在订单上标明记号, 同时, 在新刊封面上标明架位号, 盖上馆藏印章;然后, 利用计算机进行现刊登到, 并做相应的现刊数据, 以方便读者通过题名等检索点查询所需要的下架刊物;最后, 给现刊贴磁条, 并用墨笔在现刊左上角的显著位置上标明架位号, 审核无误后对照架位上的现刊名称及时上架, 满足读者查阅需求。这样有利于现刊的管理和清点, 防止丢失。

3.6 诚恳解答读者的提问和咨询

树立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思想, 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阅览需求和求知欲望。想读者之所想, 急读者之所急。对读者提出的问题要诚恳耐心地给予解答。积极主动地向读者介绍阅览室的情况和规章制度。应该加强业务学习, 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回答读者的咨询, 帮助读者增长各方面知识, 读者在知识上得到满足后, 也没有多大必要非去窃书。

3.7 吸收读者参与期刊管理

图书馆还可拓宽管理渠道, 吸纳读者参与管理。让读者参与阅览室期刊的管理, 了解期刊的分布、排架, 使他们在参与期刊的排架和整理过程中, 去体验期刊管理的难度, 认识期刊丢损所带来的危害, 以便养成良好的阅览习惯, 并在今后的阅览活动中对一些不良的阅览行为自觉地进行抵制和纠正。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其自身素质, 减少期刊的“丢损”。

开辟“读者园地”。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一些不文明的阅读行为展开评议和讨论, 特别对爱书和损书的读者, 都要有鲜明的态度, 及时表扬做好事、爱护书刊的优秀读者, 对于有不道德行为的读者要进行批评教育。

参考文献

[1]沈洪沅.论高校期刊阅览室的人性化管理模式[J].丽水学院学报, 2007, 2:123-125.

[2]陈晓清.浅谈开架阅览期刊文献的保护[J].医学信息, 2008, 2:219-221.

文献期刊数据库 篇5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循证医学的理念快速渗透到各类疾病诊治的领域, 包括疑难病、少见病, 例如反常性痤疮。反常性痤疮 (Acne Inversa, AI) , 又称化脓性汗腺炎、毛囊闭锁三联征, 是一组以反复发生皮肤脓肿、窦道及瘢痕形成为特征的慢性化脓性皮肤毛囊炎症[4], 其皮损常发生于汗腺分布的皮肤皱褶部位, 如腋窝、腹股沟、会阴部、臀部等。发病多为青年时期, 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 发病率低[5]。目前, 大多认为本病起源于毛囊, 毛囊漏斗部角化过度导致毛囊阻塞和膨胀、破裂是此病的早期事件[6]。内科治疗方面, 维A酸类、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抗雄激素类药物等较常使用[7];外科治疗方面, 采用局限性切除缝合、去顶术、皮肤移植术等[8]。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搜集策略

(1) 检索语言为中文。

(2) 检索国内网络数据库:中国知网 (CNKI) 、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2015年6月前出版的中文期刊中主题为“反常性痤疮”的文献。

(3) 检索关键词为反常性痤疮、毛囊闭锁三联征、化脓性汗腺炎等。

1.2 研究方法

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 分析的内容包括:文献的主题、文献的类型、文献的研究对象等。依据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纳入标准:主题为“反常性痤疮”;文献类型可进行证据水平分级;研究对象为人。排除标准:主题为其他疾病误诊为反常性痤疮的文献;新闻报道和科普资讯类型的文章;动物实验类的文献。

1.3 统计学处理

通过Excel录入每篇文献的刊名、篇名、发表时间、作者单位、文献类型、病例数量、研究方式, 并进行整理分析, 根据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证据等级标准确定证据等级。

2 结果

2.1 基本概况

经搜集和整理, 共纳入文献99篇, 包含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系列分析, 病例报告、综述等多种类型文献, 除1篇出版时间为1995年外, 其余98篇出版时间分布于2000年~2015年, 其中51篇分布于2010年~2015年。99篇文献中, 无推荐等级为A的文献;推荐等级为B的文献4篇, 证据等级均为3b;推荐等级为C的文献78篇, 证据等级均为4;推荐等级为D的文献17篇, 证据等级均为5。99篇文献来源于52种中文期刊, 皮肤病学领域的三大医学类核心期刊《中华皮肤病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和《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各有8篇, 文献数量恰好占据前3位。

2.2 篇名含“反常性痤疮”的文献情况

篇名含“反常性痤疮”的文献共计13篇, 除1篇出版时间为2006年外, 其余12篇出版时间分布于2011年~2014年。其中, 无推荐等级为A、B的文献;推荐等级为C的文献6篇, 包括3篇病例报告和3篇病例系列分析, 证据等级均为4;推荐等级为D的文献7篇, 包含1篇基础研究和6篇传统综述 (可归为专家意见) , 证据等级均为5。13篇文献中, 《中华皮肤病杂志》3篇 (2篇病例系列分析和1篇传统综述) , 《临床皮肤科杂志》2篇 (1篇病例报告和1篇传统综述) ,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0篇。

2.3 篇名含“毛囊闭锁三联征”的文献情况

篇名含“毛囊闭锁三联征”的文献共计31篇, 出版时间分布于2003年~2014年。其中, 无推荐等级为A的文献;推荐等级为B的文献1篇, 为病例对照研究, 证据等级均为3b;推荐等级为C的文献24篇, 均为病例报告, 证据等级均为4;推荐等级为D的文献6篇, 证据等级均为5, 包括3篇基础研究和3篇传统综述。31篇文献中, 《中华皮肤病杂志》4篇 (3篇病例报告和1篇传统综述) , 《临床皮肤科杂志》6篇 (5篇病例报告和1篇传统综述) ,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4篇 (4篇病例报告) 。

2.4 篇名含“化脓性汗腺炎”的文献情况

篇名含“化脓性汗腺炎”的文献共计55篇, 1篇出版时间为1995年, 30篇出版时间分布于2000年~2009年, 24篇分布于2010年~2015年。其中, 无推荐等级为A的文献;推荐等级为B的文献3篇, 均为病例对照研究, 证据等级均为3b;推荐等级为C的文献48篇, 包括20篇病例报告和28篇病例系列分析, 证据等级均为4;推荐等级为D的文献4篇, 均为传统综述, 证据等级均为5。55篇文献中, 《中华皮肤病杂志》1篇 (传统综述) , 《临床皮肤科杂志》0篇,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4篇 (2篇病例系列分析和2篇病例报告) 。

3 讨论

反常性痤疮的中文文献数量较少, 这是由其发病率低、病例数少的特性所决定的。99篇文献中未见证据等级1和2的, 绝大多数以病例报告和病例系列分析呈现, 其原因或许在于样本量少且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较为复杂, 难以开展随机对照研究所致。文献所研究的病例数普遍较少, 除1篇研究病例数为240例以外, 其余均在70例以下, 仅报告1例的文献超过1/3, 可见该病普遍难以收集较多例数。文献出版时间几乎全部分布于2000年以后, 半数分布于2010年以后, 说明国内学者对这一疾病的认识较晚, 但近年来所受到的关注有所增加。国际上对这一疾病的命名仍存在争议, 1989年, Plewig和Steger提出用“反常性痤疮”替代以往的“化脓性汗腺炎”等命名[9]。而中文数据库中篇名为“反常性痤疮”的文献几乎分布于2011年之后, 说明国内学者对于“反常性痤疮”这一命名的认识和接受经历了较长的滞后期。目前, 反常性痤疮、化脓性汗腺炎、毛囊闭锁三联征这3种不同的命名仍在国内使用, 未见淘汰。24篇皮肤病学核心期刊的文献均为证据等级4和5, 未见含对照研究类的文献, 可见当前国内此方面的高质量临床研究文章匮乏。24篇刊发于皮肤病学核心期刊的文献中, 7篇作者单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 包括1篇病例报告、2篇病例系列分析和4篇传统综述, 源于作者在国内反常性痤疮领域的学术地位或源于其曾在2010年顶尖国际期刊Science上发表的基因研究论文[10]。

近年来, 国内反常性痤疮的遗传学研究较热, 已有数篇论文发表于国际性期刊, 然而对医学实践具有权威性指导作用的相关论文在国内临床研究类期刊中未见发表。当前可检索到的主题为反常性痤疮的中文文献绝大多数属于低证据等级文献, 因而对临床工作的指导意义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这也使得近年来反常性痤疮的诊疗水平未见明显提升。部分中文病例报告文献在叙述“治疗”这一部分十分简略, 易使读者感觉作者对这一疾病的治疗信心不足。临床治疗水平的推进非常需要高证据等级的临床研究文献。针对反常性痤疮这样的少见病开展高证据等级的临床研究, 保证足够的样本量是一个关键问题, 这需要临床工作者增强病例的收集意识, 及时完善病例资料, 特别应重视随访工作, 以避免病例的流失。如果研究中所收集的单中心的病例数确实不足, 可计划开展多中心研究, 扩大研究地区和研究人群。还应重视对现有的低证据等级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学习借鉴, 同时积极开展高证据等级的临床研究, 这样可逐步提高国内反常性痤疮的诊疗水平, 从而形成中国的反常性痤疮循证医学指南。

参考文献

[1]张鸣明, 李幼平.循证医学的起源和基本概念[J].辽宁医学杂志, 2001, 15 (5) :225-227.

[2]李建勋, 吴遂旺.循证医学的概念和及应用现状[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30) :65-66.

[3]杨兴华, 詹延思.临床研究证据分级及评价[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09, 1 (4) :247-250.

[4]仓田, 王宝玺, 渠涛.反常性痤疮的治疗进展[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3, 46 (7) :517-519.

[5]徐浩翔, 王宝玺.反常性痤疮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1, 37 (4) :242-245.

[6]von Laffert M, Helmbold P, Wohlrab J, et al.Hidradenitis suppurativa (acne inversa) :early inflammatory events at terminal follicles and at interfollicular epidermis[J].Exp Dermatol, 2010, 19 (6) :533-537.

[7]付思祺, 范金财.反常性痤疮的治疗进展[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13, 29 (1) :73-77.

[8]张颂楠, 毕新岭, 贲道锋.自体皮移植术根治重度反常性痤疮1例[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4, 2 (11) :656-657.

[9]仓田, 王宝玺, 渠涛.反常性痤疮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2, 38 (6) :373-375.

文献期刊数据库 篇6

关键词:参考文献,学术期刊,学术论文,学术水平,编辑审稿

学术论文是指科研人员提交给学术期刊予以发表或在学术会议上宣读的论文, 主要报道最新研究成果, 反映相关领域最前沿、最新的科学水平和发展动态。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有助于作者最精练最直接论述研究背景及相关研究动态, 也便于读者追溯有关文献资料。可以认为, 参考文献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和起点, 体现出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继承性和连续性。合理引用参考文献不仅是论文作者严谨研究态度和职业道德的体现, 而且也是对同行的尊重及其研究成果的肯定。

参考文献对于科研论文本身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也可促进学术交流, 同时也是评价学术论文质量的重要依据。因此, 可以利用参考文献对学术论文质量进行合理评审, 成为衡量学术论文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 并纳入学术期刊质量评估体系。编辑人员是编辑工作的主体, 学术期刊的学者型编辑更应从多角度、多侧面鉴审学术论文的质量。笔者根据近来稿件审阅经验, 注重对论文所附参考文献进行分析, 从参考文献的引用角度探讨编辑人员在初审时如何评价学术论文质量。

一、从参考文献的学术性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是学术研究的起点和基础, 体现科学研究的继承性和延续性。论文作者在科学研究的选题论证、研究方法、理论探讨和论文撰写过程中, 都要参考和利用大量与选题相关的参考文献, 掌握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 吸取前人研究成果, 避免重复他人的劳动。在介绍研究背景、实验设计、研究目的时, 必然要对已知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和消化吸收, 确定作者自己论文研究方向的理由、起点、深度和依据, 这都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作为基础, 体现出作者研究论文的创造性, 然后通过科学研究得出创新性成果。作为论据的参考文献实质上隐含着作者对引用参考文献观点、理论、方法或结论的认可, 更是论文作者对所引用参考文献的评价。

通过对所引用参考文献学术内涵的比较分析, 可以大抵了解论文的学术水平是超过前人, 还是简单重复他人已完成的科研工作, 从而判断论文的学术价值是否具有独创性和先进性。只有论文具备新理论、新方法、新观点或新结论时, 才表明科学研究有实质性成果, 作者的学术水平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肯定。可见, 参考文献能体现作者事前进行文献调研的细致程度, 从而反映论文的起点、深度和广度, 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论文的学术水平。此外, 若参考文献多是作者以前所发表的文章, 可以认为作者研究的基础比较扎实可靠, 关键是鉴别在前有研究基础之上的进展。因此, 认真审阅参考文献是编辑人员评审学术论文的创新性和新颖性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方法。

二、从参考文献的权威性进行评价

权威性文献是指某学科领域中的经典理论著作、权威专家论著、核心期刊论文等。每个学科都有一些权威专家、核心期刊及高水平论文等, 这些文献学术水平高, 创新性强, 反映了学术发展的前沿, 倍受学术界关注。学术论文应该引用这些文献为主, 否则很难反映出作者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性、新颖性和先进性, 及其研究的起点和深度。

若学术论文所附参考文献多出自这类文献, 说明作者学术视野开阔、学术功底深厚, 对该学科的前沿领域有所掌握, 同时可使作者论文的论点更加明确、论据更具说服力, 这是创新性研究的必要前提, 也可间接证明该类论文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平。相反, 若论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不是权威性或具有代表性文献, 而是一些低水平的文献, 说明作者较少参考那些高水平的文献, 其所引用的理论、论点和论据可能不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 那么此类论文的结论可靠性不强、学术质量不会高。因此, 编辑人员在评阅论文时, 要根据参考文献的权威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作者的学识水平和学术视野, 从而判断论文的起点、广度和深度。

三、从参考文献的时效性进行评价

时效性原则是引用参考文献的原则之一, 即参考文献要“以近期为主”, 属于新颖性原则范畴, 是体现科学研究起点的重要标志。当今科技发展迅速, 知识更新很快, 参考文献的引用要注意文献的时效性, 时效性也是评价学术论文质量的参考指标。学术论文选题要新颖, 就必须创新, 就要以最新文献为主, 尤其是近2—3年的期刊文献, 因期刊的出版周期较短, 研究内容较新颖, 更能反映科学研究选题的背景及最新发展动态, 显示作者论文选题的现实性、新颖性或前瞻性, 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论文水平。

根据参考文献时效性的特点, 编辑人员在审阅稿件时, 要注意近期参考文献的引用情况, 依此初步判断论文的起点和新颖性。一般来说, 参考文献越新、越权威, 说明该文起点越高;反之, 说明该论文所进行的研究尚处于较低水平。如果作者引用的参考文献比较陈旧, 说明作者没有及时跟踪学科发展动态, 思想观点较陈旧, 所从事的科学研究缺乏创新性, 广度和深度不够, 基于此所形成的论文学术水平不会高。但应当注意的是, 有些学科 (如史学、中医学) 因其涉及年代久远, 某些重要的经典理论需要引用;或是某些刚刚兴起的交叉学科或研究领域, 尚无近期文献可引用, 只能以过去的理论和长期的研究实践文献为基础。这些学科的某些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不能以参考文献的时效性来判断其论文的学术水平。

四、从参考文献的全面性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的全面性并不是指全部参考文献, 而是指经过精选后最能代表该方面研究成果和水平的文献。科学研究之前作者已对该学科相关领域进行全面熟悉、系统分析和整体把握, 才确定研究方向。所以, 论文中参考文献引用得越全面, 表明作者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把握得越准确全面, 尤其是作者自己前期的研究内容和结论, 这正是选题具有独特性、创新性、新颖性的前提。编辑人员在审阅参考文献的全面性时, 可以了解作者对该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的深度和广度, 也从侧面反映作者研究工作的起点和论文的学术水平。许多国际刊物将“文后参考文献引用是否全面合理”作为论文的评审指标之一, 要求审稿人员明确论文所引参考文献是否全面、是否存在漏引情况。

五、从参考文献的数量进行评价

学术论文中参考文献的引用数量也是评价学术论文质量的一个指标。参考文献的数量取决于学科性质、学术研究热点和论文类型等方面。尽管我国科技期刊论文所附参考文献数量近年有所上升, 但仍少于国外同类期刊,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科技期刊论文的学术质量与国外科技期刊论文质量有差距。

学术论文所附参考文献是科研人员进行选题调研、了解研究进展等活动的记录, 参考文献的数量反映了科学研究的起点和深度。参考文献数量多, 表明作者查阅的资料多, 前期准备工作充分, 作者获取、吸收、消化文献信息的能力较强, 其学术论文的质量有一定保证。当然, 参考文献数量多应以其权威性、代表性、时效性等为前提, 不是所附参考文献越多, 论文水平就越高。如果只是将文献中的研究成果堆积在一起, 不加以分析提炼, 没有形成自己的见解, 就体现不了作者的科学研究水平。如果参考文献过少, 就说明作者获取文献的能力不强或缺乏科学研究经验;或作者引用了他人的研究成果而未标注, 则反映作者治学不严谨, 学术论文的质量不可靠。但是, 对于新兴学科, 由于前人研究成果缺乏, 可引用的参考文献也就很少, 不能因为其少而判定学术论文的质量不高。

六、从参考文献的语种分布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的语种分布是反映作者对所从事研究领域所掌握文献的广度和深度指标。如果学术论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全部为中文文献, 或外文文献很少, 表明论文作者可能只掌握了国内该研究领域的现状和进展情况, 而对国际研究进展掌握不够。这类学术论文, 其学术水平多为国内研究水平, 难以达到国际水平。外文文献引用少可能是由于作者忽略了或很少查阅外文文献, 其论文的研究内容或许是重复国外研究人员的劳动, 这样就很难超越国际同行而达到国际水平。但是, 国内有些学科 (如中医药学) 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自然可引用的参考文献就少, 不能因为外文文献少而质疑或否认其论文学术水平。

因此可以认为, 参阅适量的外文文献是研究人员选题论证和撰写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前提之一。只有查阅了一定量的本专业研究领域权威的外文文献, 并进行比较分析和有效引用, 才能证明作者掌握了该学科的国际研究进展, 是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 其学术论文的质量也达到国际水平。所以, 编辑人员可根据论文中参考文献的语种分布情况, 推断论文水平。

七、结语

在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过程中, 审稿是编辑的一项日常且重要的工作, 只有高水平的审稿, 才能确保学术论文的质量。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稿件审阅不可忽略的环节, 是判断论文质量的优劣的有效辅助方式。

通过审阅学术论文所引用参考文献的学术性、权威性、时效性、全面性, 及其数量和语种分布, 可以了解作者在进行科学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所参考的资料, 反映论文作者的研究水平、研究思路和研究程度, 判断作者是否掌握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是否佐证该论文的观点, 进而比较准确和客观地评价论文结论的可信度及其学术水平。

文献期刊数据库 篇7

一、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一) 期刊管理服务理念先进, 但服务方式单一。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的一个终极目标是为广大读者服务。“爱馆、爱书、爱知识、爱读者”, “一切为了方便读者, 努力为读者创造更好的读书环境, 提供更完备的服务”是现今高校图书馆先进的服务理念。“服务能力要不断提高, 服务态度要无条件做好”“对一线人员的工作评价, 以读者的评价为最高标准”等等一直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这种服务理念贯彻到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方方面面, 同样也是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自始至终的服务目标。但是, 目前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服务工作仍是常规的、浅层次的、被动的基础服务, 服务方式单一。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缺乏诸如期刊书目信息的导读工作、优秀期刊的推荐工作, 更不用说对广大读者的需求进行主动分析, 提供有针对性的二次文献的开发、定制、推送等。期刊阅览室依旧沦为读者的休闲娱乐室, 服务的深化处于长期空白状态。

(二) 普遍存在阅览座位过少、刊藏种类过少等突出的问题。阅览环境主要是指阅览室的布局, 开放时间, 刊藏的建设等,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快速发展, 高校图书馆的硬件、软件设施相较以往已得到较大改善, 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整体阅览布局是合理的, 舒适的, 人在书中, 书在身边。开放时间的延长也为广大读者最大限度地利用期刊提供了方便。期刊阅览室一般可以提供多个信息点, 只要读者自带电脑, 即可实时上网查阅, 方便便利。但是, 高校图书馆由于场地所限, 相对于众多的读者, 座位过少, 加上期刊阅览室的期刊不能外借, 常常对真正需要期刊信息的读者来说陷入无座可坐的尴尬境地。目前期刊价格上涨, 图书馆经费紧张, 因此所购期刊数量和种类有限, 而高校连年扩招, 读者众多, 造成人多刊少, 矛盾突出。

(三) 读者众多, 自身需求旺盛, 但获取能力处于盲目、空白的状态。高校读者群体简单地说是师生, 其中教师可分为专家用户和教师用户, 专家用户不仅需要某一自己专研的特定的文献, 还需要图书馆提供二次开发的期刊文献信息, 提炼后的增值信息等。教师用户需要的是本专业相关的最新动态参考信息, 针对性强, 范围固定。学生用户是高校图书馆最为庞大的读者群体, 其需求呈现多样化、范围广的特点。他们索求文献的能力处于不同的状态, 但都有一些普遍的特点:为了寻找所需的期刊或文献漫无目标, 不能快速地搜索整个资料库。查找不到时也不知通过何种渠道获取所缺资源。有时急需一份文献信息时, 面对大量的期刊资源不知从何下手。有时查找较长时间才突然发现得到的是无用甚至是错误的信息, 走了许多的弯路。

(四) 期刊资源严重不足。高职院校的办学主要以教学为中心, 科研任务不多, 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而非研究型的, 广大师生也主要要求图书馆提供与他们课程教学相关的文献资料。虽然我院图书馆也致力于“特色”建设和完善, 但由于面临经费紧张、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 能够投入到图书馆期刊的资金少之又少, 造成图书馆的期刊种类、数量减少, 导致期刊文献的供不应求, 期刊资源严重不足, 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这除了期刊价格大幅度上涨, 新办高职院校存在经费不足、新增专业多等情况外, 又有经费使用不合理、检索体系不完善、深层开发不够、资源共享少等原因。

二、高校图书馆提高期刊利用率的有效方法

(一) 加强期刊订购工作。期刊的订购不可能一劳永逸, 它必须根椐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采访人员在选购期刊的过程中要根据本校的教学实际和专业设置, 办学特色、办学目的、科研方向以及本馆的经费等, 以满足全校读者的阅读要求来确定本馆期刊的建设框架, 增订读者需求的期刊, 停订读者利用率低同时又对读者利用价值低的期刊。

(二) 坚持计划性管理, 提高期刊利用效率。期刊管理的价值在于运用根据读者对象需要, 加强期刊的采集方向、方式、程序和管理的规划, 做到有计划地采集和合理开发借阅渠道, 是提高期刊利用率的客观要求。为此, 其一, 要对读者群进行抽样调查, 包括对各二级学院、各年级、各专业的学生以及教师进行调查, 因为他们是期刊利用主体, 他们的要求是期刊采集的方向其二, 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期刊的发展动态, 结合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 有计划采集。其三, 必须运用图书馆统计学方面的知识从质和量方面对期刊工作进行评估, 如适时统计期刊被借阅的人数次数, 测算出期刊的实际利用率, 凡是借阅率高的期刊, 必须适当增加, 对于借阅率较高的期刊必须保留, 对于极少有人借阅的期刊, 要分类进行处理, 属于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需要的要继续采集, 否则, 可适当减少采集。此外, 期刊审计也是提高期刊利用率的重要方法, 这是运用专业化标准对图书期刊工作进行综合性评估, 评估方式可对读者进行调查, 对期刊效用、管理方式、管理人员素质和服务进行全面评估, 统计期刊利用数据和结果, 为进一步做好期刊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三) 实行全开架阅览, 充分发挥馆旅作用。开架阅览是现代化图书馆服务的改革方向, 是向读者充分展示馆藏提高藏刊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传统的封闭式借借还还管理服务方式已远不能适应读者需要。图书馆应转变观念, 破除重藏轻用的思想, 实行开架服务, 方便和满足读者自由选择利用期刊文献的需要。使那些在目录中无法充分揭示的信息资源让读者实际利用, 有效提高利用率。当然开架阅览也会给管理上带来某些难点, 如期刊丢失、破损、乱架等情况出现。但如果因这方面的因素而影响开架服务的坚持, 那势必影响读者的有效利用。美国俄亥俄州肯特大学一位馆员说得好:“绝不能因为1%以下的窃贼而影响99%以上人们学习和研究。培养人才, 发展科学事业的重要性大大超过了因丢失图书而损失的价值”。基于同样的认识, 笔者认为全开架阅览是期刊服务工作应坚持的方向。在坚持开架服务的同时, 应切实加强防护管理, 避免和减少开架期刊的丢失率。

(四) 坚持人性化管理, 努力改善阅读环境。阅读环境, 是读者阅读期刊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物质环境包括阅览室内的一切客观条件、整洁情况和空气标准;人文环境是指室内布置、制度建设、服务条件等。阅读环境的优劣对于提高图书期刊的利用率有很大影响环境优越, 阅读者就会感到身体舒适心情愉悦, 就会增强读者的读书兴趣提高阅读效率。如果阅读环境差, 读者会有一种借到杂志赶快离开的心理。因此, 期刊管理人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处处为读者着想, 积极主动地为读者创造优越的阅读环境。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客观条件, 进行精心布置尽力拓展和利用空间, 创造一种通畅、整齐、舒展的阅览格局, 最大限度地扩展阅读容量, 并形成一种舒适的阅读环境。二是对期刊杂志进行科学归类, 便于读者查找和阅读。三是合理制定借阅制度或规定, 使借还制度简明、规范, 使阅读环境安静。四是改善服务态度, 主动、热心地为读者提供借阅服务。

上一篇:一体化经济下一篇:数字化集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