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设精度

2024-08-21

布设精度(精选5篇)

布设精度 篇1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目前国内很多城市均需建设CORS系统 (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 。借助于某市 (以下称H市) 建立CORS系统的实际案例, 介绍了CORS网建设过程, 对CORS系统的设计思想、精度分布以及覆盖情况进行了探讨, 并对CORS系统的使用提供了参考意见。

关键词:GPS,CORS系统,RTK,虚拟参考站 (VRS)

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 (简称CORS系统) 是对传统RTK技术的改进, 该系统利用一个或多个连续跟踪观测站, 获取覆盖该地区和该时间段的“局域精密星历”及其他改正参数, 达到提高定位精度及扩大观测范围的目的。目前国内很多城市已经建立了CORS系统, 并取得了很好的测量效果。现结合某市 (以下称H市) 建立CORS系统的实际案例, 对CORS系统精度分布以及覆盖情况进行探讨。

1基本原理

CORS系统的理论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加拿大提出的“主动控制系统”。虽然这个理论最初是为了提高静态基线的解算精度, 但随着RTK技术的发展, 该理论与RTK技术结合, 成为CORS系统的理论基础。简单地说, CORS系统就是利用现有的公共通信网络作为传输手段, 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优化, 实时地向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用户自动地提供经过检验的不同类型的GPS观测值 (载波相位、伪距) , 各种改正数、状态信息, 以及其他有关GPS服务项目的系统。

2系统布设方案

H市位于经济发达地区, 城乡一体化程度高, 基础建设项目多, 经过综合考察, 决定设立覆盖全市范围的CORS系统。H市计划设立9个基准站, 为了提供精确的起算参数, 并且保证精度储备, 设计基准站点达到平面B级, 高程二等水准控制精度;为了方便与其他省市的CORS系统联网, 采用应用普遍的VRS算法。设计平均基线长度45 km, 最长基线边65 km, 设计精密RTK定位有效范围25 000 km2, 实际有效范围约45 000 km2。

3CORS网建设

CORS网建设施工主要分3部分:①站址选建;②平面和高程数据联测;③系统调试与检测。

3.1站址选建

站址一般要求天空开阔, 无强干扰源, 方便维护。H市的CORS系统建设考虑既要满足精度要求, 又要节约成本, 站址有7个选在了各县区的办公楼顶, 有2个是在交通便利的山上建设了专门的基站。基站新建了Ø60 cm、高1.3~2.5 m的有强制对中基座的水泥墩。站址施工完成12个月后, 才开始进行数据联测。

3.2平面和高程数据联测

3.2.1平面联测

平面联测使用了14台高精度双频GPS接收机, 9台放到基站点, 5台放到联测的A级点。观测前对仪器、量高杆、温度计、气压计等都进行了检测。

联测时将仪器提前送达点位, 以6 h为1个时间段, 观测了4个时间段。4个时间段均匀分布在24 h中, 气象数据每60 min记录1次, 时间段中间出现断电等意外情况时及时与指挥部联系, 进行调整。

外业观测结束后, 基线资料经过预处理合格后, 提交给武汉大学进行处理。

3.2.2高程联测

高程联测使用能够自动读数、自动记录的DS05级电子水准仪, 观测前对水准仪、顺准尺、钢卷尺等都进行了检测。采用往返测的方法, 共计施测了二等水准380 km。对于楼顶点或者进行常规水准测量困难的点, 采用悬挂钢尺的方法进行高程测量, 进行高程传递时要选在观测条件较好的时间, 一般在10:00—14:00。此次测量使用50 m钢卷尺进行高程传递, 先在高处做架子固定钢尺的一端, 钢尺的另一端悬挂质量10 kg的垂球, 然后在钢尺顶端和地面分别架设水准仪, 约定同时开始读数, 在不同的时段各进行2次, 符合精度要求的数据才能加改正数进行平差, 平差工作也由武汉大学进行。

3.3精度检测

3.3.1CORS内部网精度

为检验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信号覆盖情况, 在设计覆盖范围外20 km左右, 选取了8个国家等级 (高于C级) 点, 又在设计范围内选取了均匀分布的100个C级GPS点, 还在建筑物密集地区选取约100个5″精度以上的控制点作为检验点。为保证检测精度, 外业观测时采用架设固定三角架进行对中观测的作业方式。

覆盖范围有效性检验中, 距离基准站最远的点为70 km, 可以得到精确定位结果。但首次初始化时间较长, 达到150 s, 其后的几次初始化时间都不超过60 s。一般在基准站50 km范围内, 都能进行快速精确定位, 单点的初始化时间最长70 s, 90%以上的点初始化时间少于30 s, 并且信号稳定, 数据传输中断的情况也很少发生。

精度检验中, 最大平面点位误差3.3 cm, 中误差1.5 cm, 满足一般测量定位的要求。

为检验定位的稳定性, 在每个检测点都记录了连续观测时间不少于180 s的定位数据。以C级点的静态精确定位数据作为真值, 检验定位数据的误差分布区间见表1。

注:中误差0.9 mm。

从统计结果可知, 在观测时间不少于180 s的情况下定位精度在3个方向上无明显区别, 并且精度较高。

3.3.2观测时间对精度的影响

观测时间的长短也是影响最终测量成果的一个主要方面, 观测时间是从虚拟参考站 (VRS) 的形成 (即仪器取得固定解的过程) 到数据保存到仪器中的时间长。此间的前30 s接收数据的每一个历元之间差别较大, 在厘米级上变化;60 s后逐渐处于稳定, 180 s后几乎不变。

为了找到合适的观测时间长度, 分别进行了5, 10, 15, 30以及60个历元的观测精度统计, 统计结果见表2。

从统计结果可知, 要达到厘米级的测量精度, 观测15个历元即可 (95%置信度) , 但要想获得更可靠的成果, 则需要至少观测60个历元。

3.3.3检验结果

(1) 精度分布均匀。

CORS系统在理论上整个有效区内点位精度稳定在2~3 cm, H市经过对全区范围内均匀分布的200多个高等级控制点进行检验, 在精密定位检验中, 最大点位误差3.3 cm, 点位中误差1.8 cm, 并且全区无明显差别。

(2) 覆盖范围广。

设计有效覆盖范围25 000 km2是按照基准站外延30 km计算, 检验结果显示, 在设计范围内没有覆盖盲点;并且在距离基准站70 km的最远处仍然有稳定的信号保证精确定位测量。实际覆盖范围能达到45 000 km2。

(3) 定位速度快。

在设计有效覆盖范围内, 初始化时间最长70 s, 70%以上的点初始化时间少于15 s。连续测量信号稳定时, 最快1 s就可以得到高精度解, 为了保证观测结果的可靠性, 建议至少观测60个历元。

4结语

利用CORS提供的实时定位服务, 用户能够实现快速、高精度、空间三维的定位测量, 提高作业效率, 减轻测量人员的劳动强度。

厂区导线网的布设精度分析 篇2

关键词:工业厂区,导线布设,精度,分析

1 概况

1.1 目前我国工业厂区测量的现状

我国的工厂建设测量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及有计划建设的兴起而兴起的,它的任务是直接为工厂建设和发展提供测量服务,以保证工厂顺利建设、发展和正常运营。

长期以来,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工厂,由于管理混乱,测量工作得不到重视,测量成果不能很好的管理,使得工厂进行地面建筑、构筑及各种地下管网施工,凭着印象去进行,这样给工厂在管理上造成了很大难度,在经济上造成不少浪费,随着全民质量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工厂领导已经认识到测量成果在现代化工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2 工业厂区布设导线网的优越性

导线网作为各类测区的平面控制,它随着测距仪及全站仪的广泛应用而越来越普遍,同三角网相比较,导线网具有布设灵活,便于在通视条件不良的地区应用以及平差计算比较简单的特点。

2 工业厂区导线网布设的形式

2.1 厂区导线网与城市导线网的关系

工厂建设发展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也必须对工厂的建设发展给予必要考虑,根据工厂的性质和不同情况,有的坐落在城市,构成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的远离城市而组成一个独立的工业生产区,无论哪一种情况的工厂,一般都由生产区,福利区,有的还由水厂、库厂、厂前区等部分组成。此外,还有各种工业及公共设施和道路分布全厂并延伸至厂外与城市或国家的设施和道路相连接,可见,工厂的建设与城市及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般来讲,工业厂区测量的主要目的是为工厂进行总图设计,改、扩建设计,施工及企业全面管理等提供基础资料。在进行工厂导线网布设时,经常采用假设坐标系或建筑坐标系,一般选用厂区内主要干道中心,或位于厂区中部比较大的车间角和车间较长的一边作为导线网的起算依据,有时也根据厂区建筑中轴线作为起算依据。

2.2 影响工厂导线网布设的主要因素

厂区导线网布设形式取决于现有建筑物的特点和分布形式,一般多采用多边导线网或多边矩形网,在新建厂区建筑物多用矩形布置,各建筑的纵横线相互垂直,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布设多边矩形网。对于那些厂区建筑物布置不规则,或厂区大型建筑物纵横不相互垂直,而由于建厂多年在大型建筑物周围又根据需要建造一些建筑物,在以上两种情况下,一般布设多边导线网。

2.3 厂区导线网的布设方案

首先,工业厂区布网一般是依据设计单位和厂方主管部门要求,根据建筑物本身的重要性和生产的系统性,进行坐标起算点的选择,采用(建筑)或假设坐标系统,并适当选择导线的路线,各条导线应均匀分布于厂区,使整个导线网构成严密平差图形,并埋设永久性标志。第二,工厂导线网一般布设在道路中心或两旁,导线网的形式受厂区建筑物的影响,在许可的情况下,各条导线尽可能布成直伸导线,导线网应构成互相联系的环。第三,在面积比较大的厂区,一级导线可作为首级控制,以二级导线进行加密,二级导线可作为较小面积的厂区首级控制。各级导线的总长度和各条边应按照所采用的规范,规程进行布设。第四,可采用建厂过程中布设的建筑方格网点或厂区主干道,主厂房角作为导线网的坐标和方位起算依据。同时与城市或国家点联测,并向设计单位或使用方提供两套坐标换算关系。在厂区建筑北方向与城市北方向基本接近时,通常采用城市一级控制点作为厂区导线网的坐标方位起算点。

3 单导线点位误差估算与精度分析

在进行工业厂区控制网布设中,单一导线常常被应用。主要根据厂区布网的具体特点,对经常采用的几种单导线进行讨论,为了讨论方便,同时又具有代表性,假设下面讨论的几种单导线均为等边。

3.1 曲折导线、直伸导线的精度分析

图1,图2是两种典型的曲折导线和直伸导线,这两条导线两端均在高级控制点下布设,为了便于对比讨论,取它们边长为400 m,导线边数为10条,mβ=±5″(方向中误差mo=±3.5″)。

测距精度:ms(以标称精度为12 mm+10 ppm·D),取ms=16 mm。

首先讨论上面两条单导线端点纵横向误差,若不考虑起算值误差时,对一般曲折导线,以导线闭合边方向为X轴。考虑测距系统误差,那么在角度初步调整后单导线端点纵横向误差公式为:

ΜL2=i=1ncos2αms2+(λL)2+(mβρ)2n=1nmi2

mu2=i=1nsin2αmβ2+(mβρ)2i=1nξi2 (1)

则点位差式:m2=mL2+mu2

其中,α为各条边的方向角;λ为单位长度的测量距离的系统误差系数;ξi为各条导线点的重心坐标。

式(1)就是直伸导线在角度初步调查调整后端点纵横向误差公式。为了能够找出单导线端点与其平差后导线最弱点误差的关系,同时又不失一般特性,我们以两端点连接在高级点上的直导线为例。等边直导线的最弱点应为离开已知点最远的点,一般在导线的中间,经过平差后,由测量误差引起的最弱点纵横向误差为:

mL=1/2ms n。

mu=(mβ/ρ)L(n+2)(n2+2n+4)192n(n+4)

由式(1)求算图1曲折导线,由于测量而产生的端点误差,假设导线折角为45°或135°,λ=5 ppm,L=n·S·cosα=1 530.73 m

则有:mL=±32 mm;mu=±56 mm

由于测量而产生的端点误差:

则有:mL=±54 mm;mu=±101 mm

通过计算可得到最弱点点位中误差。

45°曲折导线:mL=±16 mm;mu=±14 mm

直伸导线:mL=±27 mm;mu=±24 mm

因此,最弱点相对于高级点而言,点位误差不大于50 mm

取m=±50 mm,根据误差等影响原则,那么:

mL=mu=±Μ4=±25mm。

由此可见,45°曲折导线最弱点纵、横向误差均小于25 mm,直伸导线最弱点纵横误差基本满足25 mm要求,说明采用这样的精度进行观测是可行的。

3.2 闭合导线的精度分析

图3是一条从高级点A出发回到该点的闭合导线,与前面所讨论的两种单一导线相比较情况有所不同。

1)由于闭合导线闭合边长度L=0,所以测距的系统误差(λL)不会在导线的闭合差中反映出来。

2)起算方位角的误差及连接角的误差会使整个导线旋转一个角度,这项误差也不会在导线闭合差中反映出来。

闭合导线最弱点位误差估算方法同附合导线基本相同,这里不再做论述,而主要对上面提出的两种情况进行分析,是根据系统误差符号不变,大小与距离成正比的特点,用几何原理估算其对点位的影响,取其单位长度(m)的测距系统误差为λ,则每条边应按下列关系变化:

Si′=Si(1+λ)。

其中,Si′为带有系统误差同时已消除了偶然误差的边长;Si为正确的边长。一般在进行高精度边长测量时,应该采用经过检定,并求出系统误差系数λ的测距仪,求出控制网实测边长,这样就能在闭合导线中减弱或消除系统误差,提高导线的观测精度。

4 结语

本文系作者在从事厂区测量工作积累的基础上,根据目前我队测量专业,作业特点,对在工业厂区测量中,控制网布设方式及单一导线的精度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布设精度 篇3

1 GP S测量控制网布设

研究区位于新疆鄯善县境内, 面积为26.47km2。属南湖戈壁滩的低山丘陵区, 地势较为平坦, 海拔高度一般在1100m。测量控制网以《全球定位系统 (GPS) 测量规范》 (GB/T18314-2001)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 (GB/T18341-2001) 为依据, 以1/10万地形图为参考图件, 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 高程基准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 投影面为高斯平面, 中央子午线90°, 3°分带, 控制网等级为C级, 以白石包国家二等三角点和黄山三等三角点做为起算依据。

研究区采用C、D、E三级GPS网作为研究区的基本平面控制网。其中C级GPS控制点1点, D级GPS控制点4点, E级GPS控制点13点, 实测地形地质剖面8.76km。所有GPS点位均在利于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段埋设水泥桩, 并远离有电磁波干扰的微波塔、雷达等设施, 其距离不小于200m, 并避开了高压线、大面积水域等。控制点的编号按顺序编排, 并在前冠以大写字母“GPS”, 如:“GPS1”表示一级GPS“1”号点。

GPS数据采集采用3台中海达GPS单频接收机 (标称精度为5mm+2ppm×D) , 采取静态相对定位模式的方法, 按GPSC级网精度进行观测, 视场周围150无障碍物。观测过程中, 天线安置采用脚架对点器精确对中, 对点误差均小于2mm。每时段有效观测时间40~60m;每时段观测前后各量取天线高一次, 两次量高之差不大于2mm, 取平均值作天线高, 数据采样间隔为15s, 有效观测卫星≥4颗, 点位几何强度因子PDOP≤6。

2 GP S数据处理及精度分析

GPS数据处理软件选用中海达公司随机商用软件进行基线及平差解算, 解得各控制点的高斯坐标, 经过若干换算后解求各点的平面坐标[2]。对于当天采集的GPS数据, 首先通讯至计算机同一目录下, 进行外业数据检查。而后利用中海达公司随机商用软件进行基线处理, 处理过程中卫星高度角大于150, 采用静态相对定位处理方式。根据自动处理基线向量的结果, 检查基线向量方差比均大于3, 边长中误差均小于20mm。

2.1 外业观测质量的检核

外业观测质量的检核主要包括同步环检验、异步环检验、复测基线。

其中检验同步环C级1个, D级4个, E级14个, 经检核实测值:Wx最大1.6mm, Wy最大3.6mm (n=4) , Wz最大1.1mm, 符合规范要求。

检验异步环D级6个, E级19个, 经检核实测值:Wx最大18.3mm, Wy最大35.6mm (n=4) , Wz最大30.7mm。符合要求。

复测基线为两个不同时段所测的相同边的边长, 经检查复测基线的不符值最大5.12PPm, 最小0.64PPm, 符合规范相关要求。

2.2 GPS网平差计算

GPS网平差软件为中海达GPS随机数据处理软件, 该软件分两部分, 一部分为WGS-84坐标系三维自由网平差, 又称无约束平差;另一部分为二维坐标系的约束平差。

2.2.1 GPS点WGS-84坐标系基线平差及精度

实测56条基线, 中误差最大21.9mm, 最小0.5mm, 平均1.97mm;相对精度最高1/3074万, 最低1/11万, 均高于1/2万。

2.2.2 大地坐标精度

在WGS-84坐标系的椭球体上, 进行了大地坐标平差, 单位权中误差为0.076m, 大地高程内符合中误差最大为0.0167m。

2.2.3 GPS点54坐标系二维约束平差

二维约束平差首先输入已知点坐标, 使尺度、方向和平移都受到了约束。平差结果单位权中误差为0.001m。

综上所述, C、D、E级GPS点点位中误差均小于5cm, 边长相对精度均高于1/2万, 符合《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 (GB/T1834-20010) 相关规定, 能够满足地质勘查工程测量需要。

3 结论

齐石滩测量控制网布设成功应用说明, 利用GPS (5mm+2ppm×D精度) 进行C级施工控制网的测量是能够达到要求的, 技术方法是可行的, 本次建立的GPS控制网可以作为矿区内各种高精度测量的基准。同时GPS网测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应选择卫星状况良好的时段进行观测, 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2) 在规范规定的基础上, 适当延长观测时间及增加重复观测量; (3) 不同解算软件解算原理和方法差别较大, 应选择随机软件或经过正式鉴定的软件。

摘要:通过对GPS技术在施工控制网测量中的应用及精度比较, 探讨了GPS技术在施工控制网测量中应用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控制网,GPS,测量,齐石滩

参考文献

[1]陈传胜, 吴立军, 李和忠.测量技术[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7:114-115.

布设精度 篇4

关键词:高铁隧道,洞外控制,GPS网,精度估算

1 控制网基本指标

新建云桂高速铁路云南段革朗隧道, 施工里程为D4K359+039~D4K370+614, 正线长度11575m。洞外控制网采用GPS进行, 其中央子午线取隧道中心经线为105°30'00", 高程投影面取隧道平均高程面为900 m, 采用WGS84系统坐标系椭球参数。外业工作分为1个整网, 各测段之间采用边联结方式形成由三角形或大地四边形组成的带状网。每个洞口布设至少3个点, 周围视野开阔, 对天通视情况良好, 高度角15°以上无障碍物阻挡卫星信号;远离高于安置天线高度的树木、建筑物等阻挡卫星信号的障碍物。点间距不少于400m, 加密控制点标石埋设标准与精测网CPII控制点标石埋设规格及要求相同。观测时将隧道洞口设计院交接的CPI、CPII控制点纳入GPS独立网中, 整网为14个点, 共有同步环6个。

2 洞外GPS网施测

2.1 施测人员

参加复测人员共6人, 工程师2人, 测量技术员4人, 在进行洞外控制网施测前对参与测量人员进行了统一培训。

2.2 设备投入及外业测量

洞外控制网施测量共投入天宝 (Trimble) 5800双频接收机4台套/组, 标称精度:5mm+1ppm;投入天宝 (Trimble) R4双频接收机2台套/组, 标称精度:5mm+1ppm。隧道洞外控制网按二等网观测, 每个观测时段观测90min, 每个同步环观测2个时段, 采用静态相对定位模式观测, 外业操作准确对中、整平仪器, 每时段观测前后分别量取天线高, 取两次量高的平均值。

2.3 GPS数据处理

基线处理采用LGO (Leica GPS Office) , 网平差采用COSAGPS软件进行处理。

外业观测结束后, 对基线进行处理和质量分析, 删除工作状态不佳的卫星数据, 在卫星残图上观察残差量是否过大, 如果系统误差明显, 则删除该时间段, 并对重复基线、环闭合差进行检验, 满足规范要求后, 进行平差处理。

独立网在基线解算满足规范要求后, 首先在WGS-84椭球坐标系下进行三维平差, 检查GPS网基线向量符合精度在满足规范要求后, 进行一点加一方向平差。

2.4 控制网测量精度简介

(1) 重复基线16条, 其中较差最大的是:

(2) 闭合环21个, 最大闭合差的环为:

(3) 点位精度及中误差

3 隧道控制测量贯通误差估算

3.1 洞外控制测量对洞内横向贯通误差影响的估算

洞外独立控制网测量采用GPS方法观测, 洞外控制测量的验后横向贯通中误差:

式中、、——由进、出口推算至贯通点的x、y坐标差的方差和协方差;——贯通面方位角。

3.2 洞内控制测量对横向贯通误差影响的设计

革朗隧道全长11575m, 设有斜井一座, 设有横洞两座, 其中隧道正洞开挖最长段是1#斜井与2#横洞之间, 其正洞开挖长度7290 m, 斜井长度390 m, 2#横洞长度1063 m, 贯通面里程设计为DK365+980。仅以此施工开挖段进行测量贯通设计。

根据高铁测量规范要求, 主要对隧道横向贯通误差进行设计, 影响横向贯通误差的因素有洞外控制测量误差和洞内控制测量误差, 洞内控制测量按二等精度预计。

洞内控制测量采用全站仪导线方法观测, 影响导线测量误差的因素主要是测角误差和测距误差。洞内测量设计的验前横向贯通中误差:

洞内控测时, 洞内导线网应布设成多边形闭合环, 导线水平角观测采用测回法, 测回数不少于六个测回 (应用J1级仪器) , 正洞内导线边长按400m布设, 横洞、斜井洞内导线边长按350m布设, 实测导线边应进行高程投影改化, 测距时应考虑温度和大气压的影响。

3.3 隧道洞外、洞内控制测量对横向贯通误差影响的估算

革朗隧道1#斜井与2#横洞之间横向贯通误差总的影响值为:

4 结束语

云桂铁路革朗隧道, 洞外控制网采用双频GPS接收机进行静态测量, 按规范采用相关软件进行基线处理及网平差后, 通过精度估算, 能满足贯通精度要求, 并且根据洞内导线拟采用的仪器情况, 综合洞外、洞内控制测量对贯通误差的估算, 也满足总体贯通精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S].

[2]《工程测量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GB50026-2007[S].

布设精度 篇5

1 GPS带状控制网布的实施方法

本项目中应甲方要求平均20km布设一个D级GPS控制点, 所以在实地测量时为控制边长不超过规范距离同时也为后期测量提供便利条件, 本测区平均5-7公里加测一个临时过渡点, D级GPS点选在管道中线附近, 过渡点距管道中线的距离一般在500米左右, 这样布设的GPS控制网就不会因为线路长而呈直线型, 而是一个平均1公里宽的带状控制网, 并且能够满足GPS边长大于5公里且小于10公里。GPS基础控制网采用边连接的方式布网, 利用GPS接收机在控制网点上进行同步观测, 观测时间均大于35分钟, 卫星高度角均大于15°, PDOP值均小于6, 重复上站大于1.6;采用边连接的方式构成GPS网, 在布设同步环的同时, 利用所构成异步环对同步环进行检查, 最终进行整体平差。在石油管道探测项目中由于前期首级网是通过国家已知点联测网扩展而来, 所以在任意时间段内利用首级点发展的物探控制点都能够进行网平差处理, 随时为物探测量提供控制点成果, 满足下道工序的需要;由于采取的是整网评差的总体原则, 在每一个时间段内布设的石油物探GPS控制点都通过首级网联入了国家已知点网中进行平差, 由于起算点一致, 其提供的成果及精度也呈现一致性;因布网方法严密该GPS控制网不仅有较好的图形强度, 而且具有很高的点位精度。

本项目的GPS控制网图如下 (铁岭——黑山段) :

GPS带状控制网布的高程拟合实施方法

本项目的高程精度为:平原地区为30cm, 山地丘陵地区为60cm。所以可以采用GPS拟合求的待定点高程。

GPS观测前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要求对所使用的GPS接收机进行了检定, 检定合格后方予使用。对GPS观测所使用到的有关设备, 如基座、对中器、脚架、量高尺等亦进行了检查, 均符合观测要求。外业观测时, 观测员都注意防止人员和其它物体碰动或阻挡接收机天线。架设天线时, 天线安置对中误差不大于3mm。每时段观测前后各量测一次天线高, 读数精确至1mm。须重复设站观测的点不同时段均重新进行对中整平进行观测。

为保证GPS拟合精度, 本测区GPS控制网平均15公里联测一个已知水准点, 同时整个测区每100公里有4-6个高程检查点以对整体精度进行检核。当测区范围内的高程控制点不能满足测量要求时, 宜采用四等水准联测的方法获得高程拟合点及高程检查点。以铁岭至黑山段为例:线路总长164km, GPS联测已知水准点共11个, 高程检查点6个, 施测的四等水准路线为85km。经本测区检查, 高程拟合值与四等水准联测差值均小于10cm, 故本方案的高程拟合精度满足石油管道探测需求。

2 GPS带状控制网布精度影响因素及控制办法

2.1 石油管道GPS控制网应采用边连接形式构网, 由多个同步大地四边形或三角网组成, 并要对包括重合点在内的控制网进行长边大地四边形观测, 以便对整网进行长度基准控制。

2.2 石油管道GPS控制网由于线路较长, 当跨投影带是应分段、分带解算, 否则因投影变形所引起的对整个测量控制网精度影响很大。

2.3 影响基线解算质量的原因较多, 但最基本的是观测条件, 即观测点位置和观测时段。观测点位置主要考虑多路径效应的影响及无线电干扰, 选点时应尽量避开高大建筑物、大面积水域及远离高压输电线和无线电发射装置;观测时段主要根据卫星星历预报图和卫星星座相对测区的几何分布, 选择最佳观测时间。

2.4在二维约束平差前应对已知点进行可靠性检验, 对参与约束平差的已知点进行分析和筛选, 选择正确而且精度较高的已知点进行二维约束平差, 以免利用了错误或精度较低的已知点影响整个GPS控制网的最终成果。

2.5为保证高程拟合精度, 联测水准点的个数越多越好, 水准点在整个测区内应均匀分布, 在地形复杂地区应适当增加联测水准点的个数。

参考文献

[1]李征航, 黄劲松.GPS测量与数据处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1]李征航, 黄劲松.GPS测量与数据处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集成成本系统下一篇:适应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