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森林公园

2024-12-11

莲花森林公园(精选5篇)

莲花森林公园 篇1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IUCN) 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 (H.Ceballos-Lascurain) 于1983年首次在文章中使用“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对“生态旅游”世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第一届东亚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域会议认为:生态旅游应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 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 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 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 并使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据联合国专家预测, 到21世纪初世界旅游总人数将达到30亿人次, 其中50%的人要到森林里游憩、观光。厦门特区素有“海上花园”美称, 是享誉国内外的国际旅游城市, 莲花森林公园作为厦门的后花园现已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其突出的景观资源为莲花镇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自然概况

莲花镇位于厦门市同安区西北部, 地理位置为东经117°54′~118°24′, 北纬24°23′~24°54′。气候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冬暖夏凉, 气候宜人, 年平均气温17~21℃, 年最高气温38.3℃, 最低气温-1℃。自然条件优越, 适合热带、亚热带植被的生长, 境内森林覆盖率达63%。厦门市莲花国家森林公园经营面积3 823.5hm2, 分为小坪、金光湖、莲花山、文山、铜钵岩等5个景区, 森林覆盖率达92.1%。植被类型主要有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经济林等。其中金光湖景区保存有一片亚热带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 是目前闽南沿海地区为数很少、保存较好、面积较大的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 木荷、青冈、米槠、刨花楠是群落优势树种, 其植物区系有维管束植物146科479属784种。

2 有利条件

2.1 景观资源条件

厦门市莲花国家森林公园境内森林茂密, 山径曲折, 飞瀑流泉, 岩洞幽深, 珍稀动植物遍布其间, 自然风光美丽迷人, 集山峻、峰奇、水秀、峡幽、林茂于一体。其中雄奇灵秀的山石风光42处, 如令人称绝的太华岩, 岩势突兀, 如狮昂首, 雄风屹立;繁茂葱郁的森林景观24处, 如与恐龙同时代, 被称为“活化石”的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桫椤, 还有国家Ⅱ级保护植物闽楠、白桂木等;清丽隽美的水体景观38处, 如大深坑的清溪、文山峡谷、钟石瀑布群、花桥溪水等萦回山谷, 淙淙涓涓;渊远流长的人文景观20处, 如宋理学家朱熹在莲花山留下了“太华岩”、“灵源”、“圣泉”等墨迹, 清康熙年间宰相李光地的护林文告不仅成了金光湖原始次生林的“护身符”, 更成了景区内珍贵的文物史料;五彩缤纷的林相景观2处, 如绚丽斑斓的莲山云海等[1]。

2.2 良好的发展机遇

随着《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的发布, 关于生态旅游的目标已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各部委基本的认同。国家旅游局于2008年发布通知, 将2009年全国主题旅游年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 主题口号为“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生态旅游已经日益引起国家层面的关注, 也会日益走向社会, 被大众所感知和认可。根据厦门市经济特区的经济状况和发展规划, 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海湾型城市”的发展战略, 把莲花镇作为厦门市的一个后花园, 把莲花山、金光湖、小坪列为“十五”期间岛外重点旅游建设项目之一。区委、区政府给予高度重视, 把莲花镇列入建设北部生态产业带发展规划, 提出金光湖、莲花山、小坪等景区是“闽南沿海少林地区、尤其是厦门特区一处难得的绿洲”, 将加以大力保护和开发。

2.3 经济基础良好的客源市场

随着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方面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 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却面临下降的威胁, 广大旅游者对回归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 同安作为闽南“金三角”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 交通上的便利带来了来自厦门、漳州、泉州等地丰富的游客量。加之“金三角”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以提高, 具备了较强的经济能力, 居民生活的机动性大大增加, 人们可以更自由、更方便地进行中短程度假旅游, 在生活要求方面也产生了较强的度假休闲需求。莲花国家森林公园作为厦门市的后花园, 必将成为厦门、漳州、泉州等地居民度假休闲的好去处。

3 制约因素

3.1 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仍存在“旅游是无烟工业, 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思想观念, 因此未把生态旅游环境耗损价值纳入旅游产品成本中, 这使得生态旅游资源耗费无所补偿, 环境破坏难以恢复。一些景区的规划由投资者自己制定, 他们往往从本部门或本企业的利益出发, 以能够获取批准权为出发点, 没有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通盘规划, 这些开发往往是以环境的损坏和景区发展后劲的丧失为代价的。例如“野山谷”在开发过程中脱离政府相关部门有效监管, 产生了资源保护不力、环境质量下降等诸多问题, 使得原本是“生态旅游”的产品到最后也失去了“生态”的特征。

3.2 森林资源的培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莲花镇虽然是厦门市森林资源最多的镇, 林地面积达12 875hm2, 森林覆盖率达63%, 但其林相结构存在很大问题。其中经济林面积达3 271hm2, 主要分布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公路两侧一重山, 其主要树种为龙眼树, 因经济效益差, 90%以上已经荒废, 造成了景区公路两侧极差的景观效果。林分中马尾松林达6 315hm2, 占林地总面积的49%, 大面积的针叶树林分使其整体景观效果缺乏季相变化, 无法给人以步移景换的感觉;另外马尾松为主的林分受到马尾松危险性病虫害的危害较大, 大面积马尾松纯林还存在较大的火灾隐患, 其群落多样性也存在许多不足, 改善环境的作用较低, 生态效益较差。

3.3 景区开发未能获得当地居民的有力支持

生态旅游的本意应是使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 开发始终要与农村居民最直接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要使当地农民在旅游开发中受益。目前景区内社区居民参与区域内生态旅游的程度很低, 从中获得的经济收益也较少, 开发指导委员会又未能做好与社区居民的双向沟通, 导致开发过程中旅游开发企业与当地居民产生纠纷。目前首先开业的金光湖景区就遇到了这种情况, 对景区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

3.4 其他制约因素

景区在开发建设中日益显现出一些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如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水平粗放、科技支持力度不够、缺乏必要的监测仪器等。随着开发的深入, 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 如莲花山景区步行道两侧垃圾成堆;景区生态环境系统的失调, 如金光湖景区内的歌舞表演产生的噪音是否对周围的动物生存造成威胁缺乏必要的检测。另外, 还存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无序性、旅游产品开发不足等诸多问题。

4 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思路

根据目前莲花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和有利条件, 为提高森林公园的影响力, 要在理念上创新, 以生态文明为主题, 突出生态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森林景观和生态文化优势, 引导民众由观光游转向生态休闲度假游。要固守生态旅游本意, 尽量保持原生态、与环境协调, 总体建设应以生物工程为主, 重在体现以营林为基础的建设方针, 要做到景观建设、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生态旅游收益除了用于生态保护外, 首要考虑当地居民受益, 做到开发一处景区, 致富一方人民。要在整个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倡导生态教育, 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使爱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野生动植物、理解和热爱大自然成为旅游者的共同心愿[2]。开发建设要借鉴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生态旅游比较发达的国家经验, 特别是分析其中的失败案例, 尽量避免稍微的差错造成生态环境无可挽回的破坏。

5 对策

5.1 树立可持续利用资源的观念

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保护, 要注意可持续发展原则, 并将其放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首位, 要合理选择生态资源的开发模式, 要做到“为开发而保护”和“为保护而开发”的和谐, 要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价值补偿, 以保证其可持续发展[3]。政府要从全局考虑生态旅游的开发, 坚决制止一哄而上和无规则开发。对从事经营性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的单位, 主管部门必须严格把好审核关, 按照有偿使用的原则, 进行资源价值评估, 促进自然资源的价值补偿与价值实现。对已审批的项目要加强监督管理, 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和监测, 防止“只取不还”、“只用不护”的掠夺性开发。

5.2 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培育力度

森林资源是森林公园自然景观的主体, 也是周边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森林公园建设过程中应做好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 杜绝开发过程中的滥砍滥伐。另外, 根据莲花镇现有林相结构存在的问题, 针对景区公路两侧荒废的果园的改造, 由于其林地大多为个体承包, 对于一些有条件的重点地段, 可参照“绿色走廊”工程的形式由政府转包林地使用权, 营造生态风景林, 其他地段可继续推行“退果还林”工程, 鼓励果农营造速生丰产林以改善景区公路两侧景观效果。针对马尾松纯林可依各景区、景点特色, 坚持适地适树原则, 协调乡土树种和引进树种的比例, 合理选择多种阔叶树种、多层次混交进行林相改造, 从而增加物种多样性和林分稳定性, 提高林相的生态质量和景观效果。

5.3 加大社区居民参与程度

1992年生态旅游协会 (Ecotourism Society) 的概念就强调生态旅游的发展应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 创造经济发展机会, 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因此, 景区的开发建设应做好与当地居民的沟通, 取得当地居民的支持, 今后在其他几个景点的开发要吸取金光湖景点的教训。另外, 结合区域内生态旅游景点的开发, 可借助景点的吸引力争取客源, 同时依托乡村民俗、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大力发展农家乐、林家乐和茶庄生态游等为代表的旅游产品, 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4]。食宿等旅游服务设施应尽量通过民居改造完善或依托村落而建, 从而使本地居民长期直接受益, 同时可以有效减轻景区的生态环境压力。莲花镇的建设要按旅游城镇的风貌进行控制, 发展乡镇企业、旅游商业, 如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及旅游商品一条街等旅游经济, 使城镇本身就成为旅游吸引物之一。

5.4 健全机构, 培养和引进人才

对森林生态旅游区进行有效地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森林生态旅游管理是保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5]。森林公园管理机构承担着资源保护、风景林营造、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项公共管理和建设职能, 目前挂靠管理只是权宜之计, 厦门市区政府应从长计议, 建立专门管理机构, 确定经费, 明确职责, 切实履行好所承担的职责。森林生态旅游涉及林业、旅游、环保、生物、地理、历史等众多学科, 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经营管理以及开发高品位、高档次的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 需要有一批环保、管理、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人才。为此要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一方面可吸收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才壮大队伍;另一方面可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内外结合, 长短结合”的办法, 加强对在岗人员的培训、轮训, 与外界进行相互交流, 学习别人先进的经营理念、治理方式和方法, 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

5.5 提高生态旅游的科技含量

生态旅游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 应在科技的密切参与下运作。要采用科学监测仪器定期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和景观的生态调控。同时, 长期对环境资源的透支性使用造成环境的损害也必须依靠环保技术加以修复。

摘要:阐述了莲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的现状及有利条件, 分析了莲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提出了莲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及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可持续发展,对策,福建厦门,莲花森林公园

参考文献

[1]张荣盛.厦门莲花国家森林公园林相改造问题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 2004, 31 (3) :94-97.

[2]吴声怡, 施维冰.天竺山旅游资源开发的整体思路与对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5 (4) :27-30.

[3]黄义雄.厦门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J].生态学杂志, 2003, 22 (1) :89-93.

[4]陈咏梅.基于旅游目的地功能的城市边缘区旅游研究——以厦门市为例[J].资源与产业, 2008, 10 (6) :51-54.

[5]黄海玉, 魏敏.厦门市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价值补偿研究[J].生态经济, 2006 (10) :179-181, 277.

莲花森林公园 篇2

刚进门,就看到柳树在微风的吹拂下,正展开双臂向我们招手呢!路旁有几座假山,其中一座还有一只顽皮的猴子呢!

向南望去,可以看见一个学校大的池塘,里面有许多小船,有红色的,有蓝色的,五彩缤纷。我看到了心里十分痒痒,就在船上痛快地玩了一阵。

转向北走,你会看到一个大的荷花塘,这些荷花有的已经全都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才刚刚开了一半,还有的含苞欲放,好像马上要破裂似的,令人心旷神宜。

再向西望去,有一条小河,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鱼儿来回穿梭,尤其是大约有15厘米的大红金鱼,令我赞叹不已。突然我看到一只青虾,青虾的身体都是半透明的,大约都是在4厘米左右。

继续向前走去,路旁古树参天,树干长满了苔藓,更显出它的历史悠久。旁边有一座亭子,只见几位老爷爷在下象棋。

离石莲花池公园绿化调查与评价 篇3

1 吕梁市离石市区总体概述

1.1 离石市区历史背景

离石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据《永宁州志》记载:战国为赵之离石邑。西汉置县, 东汉水和五年, 离石为西河郡治所。灵帝末年, 废。后燕时期置离石护军, 北魏明帝时置离石镇。北齐天保三年 (552年) 置昌化县。悠久的历史文化对研究莲花池公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2 离市区现状

随着吕梁市经济的发展, 市区的城市功能正在逐步完善, 与此同时城市的风格也正在逐步定位。从龙凤桥的建筑风格以及车马出行等雕塑的建设来看, 城市的风格也正在向一座清新的历史文化城市的方向迈进。而“莲花池”正是这座城市的一个历史符号, 与青铜器汉画像同样重要, 我们花巨资来丰富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 建造许多人造景观来增加城市的历史厚度, 而“莲花池”改造的意义要远远大于这些人造景观的建筑。换句话说, “莲花池”的改造本身就是离石历史的延续, “莲花池”本身就是活着的青铜器和汉画像。

2 莲花池公园简介

2.1 莲花池公园地理位置

莲花池公园位于吕梁市离石城区中心, 莲花街道办。东靠西城墙底, 西临龙凤大街, 北接永宁西路, 南至离石第三小学, 总面积12.26hm2。绿化面积7.1hm2, 人工湖面积4hm2, 园路及广场占1.07hm2。

2.2 莲花池公园名称来由

年纪稍长的离石居民都知道, 在莲花池公园古城墙下有一泉眼, 老百姓称之为“海眼”, 在这块泉眼的四周形成了一块湿地, 名叫“莲花池”。据《永宁周志》记载, 早在明代这块湿地就开满了莲花, 因而取名“莲花池”。

2.3 莲花池公园的历史背景

离石古城春秋属晋地, 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因战争浩劫, 古城到明代已经残破不堪, 明隆庆年间对墙体进行了大规模维修, 明万历年间, 又将城墙改为砖城墙, 随着历史的发展, 城墙大部分墙体已经毁坏无存, 现仅存不足50m长的古城墙, 位于莲花池公园东南角。

3 莲花池公园绿化现状

离石的城市园林相对于其它城市来讲, 发展较迟, 市内原有公园绿地并不多, 公园内的植物配置也较为薄弱。但近些年, 在公园的改建和新建过程中, 植物景观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逐渐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第一, 园内的植被种类丰富。其中有观赏植物28科, 82属, 约100多个乔灌木品种, 初步形成了乔、冠、草的立体景观效果。园内的植被与园中的建筑、水体、山石等形成了一个较为健全的园林意境。第二, 公园的植物长势良好。发育高大健壮的植物, 一方面说明公园的管理人员工作的细致;另一方面也说明园林建设者充分考虑到了离石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的气候特点, 符合了建园时的“适地适树”的原则。

3.1 道路绿化

莲花池公园的道路绿化采用乔、灌、花、草结合的复合绿地, 并且高低错落有致。常绿树主要有松柏等, 落叶树主要有杨柳等, 灌木主要有紫薇、黄杨等。道路绿化情况较好, 起到了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作用。

3.2 公园绿化

公园绿化可以有效地调节温度改善城市小气候。当今, 城市中各种生产活动和市民生活所散发的大量热源提高了城市的温度, 而公园绿化能够有效地调节气温, 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

莲花池公园作为离石区最大的综合性公园, 它的园内绿化让人感到空气清新, 夏季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防暑纳凉、消暑降温的美好环境。到了寒冷的冬季, 有大量植被覆盖公园, 阻挡冷空气侵入的影响。园内植物种类, 乔木是雪松、合欢和杨柳, 地被物是冬青和草地, 基本实现了园在树中、树在花中、花在绿中, 为人们提供了宽敞舒适的休闲场所。

3.3 休闲广场绿化

从莲花池公园入口进入, 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大片空地, 这就是莲花池公园的休闲广场。休闲广场被居民合理利用。

休闲广场绿化合理丰富, 使在休闲广场晨练活动、休闲散步的居民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和空气质量。休闲广场绿化主要树种有油松、馒头柳、法桐、雪松、栾树、合欢、毛白杨、龙柏、樱花。

4 莲花池公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4.1 莲花池公园现存在的问题

(1) “重建设, 轻管理”这是城市公园绿化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莲花池公园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前期建设良好, 后期管理和养护欠缺, 造成了许多植物由于无人看管, 生长发育不好。

(2) 居民、游人环境保护意识低, 公园内碎纸屑、果皮等垃圾随处可见, 使公园的整体环境质量下降, 给外来观光的游客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3) 莲花池公园大部分植物景观视觉质量较好, 景观较为丰富。但优质特色景观并不多, 主要在于植物选择与配置较为单一, 园内缺乏亮点, 特色不够突出。

(4) 公园的植物配置比较凌乱。公园的规划布局缺乏整体性, 公园中的树种没有连片形成特色的植物景观, 具有代表性的有北京“香山红叶”, 形成了特色的植物欣赏氛围和景色。

(5) 莲花池公园初步形成了乔冠草相结合的立体景观效果, 乔、灌木多样性较为丰富, 但草本层植物种类贫乏, 大致为两到三种, 导致园内植物配置结构中草本与地被植物的观赏性不高。

4.2 关于莲花池公园发展的建议

4.2.1 在植物景观优化过程中, 首先要加强植物的养护管理。

常言说“三分栽, 七分养”, 充分说明了园林绿化养护的重要性, 养护管理是园林绿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保障, 要真正做到“建好一片绿, 管好一片绿”。与此同时, 也要加强园内的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环境卫生的整治力度, 为游客提供一个安全、整洁的游园环境。

4.2.2 遵循“适地适树”原则, 打造优质特色景观。

遵循“适地适树”原则, 就是根据地域景观类型, 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植物群落类型, 营造更加适宜的生态环境。公园设计时应遵循自然规律进行设计种植, 根据不同植物的生态幅度, 营造以乔木为骨架和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乔、灌、草复合群落, 并充分考虑群落的发展和动态变化规律, 形成接近自然植物群落的结构。

4.2.3 拓宽绿化树种, 维护生物多样性。

以莲花池公园植物景观多样性水平来看, 乔木种类单一, 地被植物极其贫乏, 园内缺乏优质植物景观。因此丰富公园植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 不仅是营造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和环境空间的需要, 更是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园林植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公园绿化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志。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要依赖多样化植物来实现。在树种选择上, 在重视乡土树种应用的同时, 要适当进行引种, 以提高莲花池公园植物种类多样性。

4.2.4 大力发展地被植物。

作为公园绿化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被植物增加了绿地的绿量, 丰富了乔灌草的层次, 提高了公园的生态效益和景观价值。在地被植物应用时, 应重视地被植物的理性选择, 防止出现反生态、反自然的做法, 以利于地被植物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地被植物景观营造时, 有很多可以供筛选、应用的种类, 确定好栽植地点后, 需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地被植物种类。地被植物在树下、景石旁、路角、坡地、草坪上等均可种植, 其应用范围极为广泛。为了能够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 需根据公园设计者的思路进行地被类型的选择。如在房屋背明处、大树下应该选择耐阴、耐湿的地被植物, 力求使地被植物长势优良, 营造出良好的效果;在比较开敞的空间环境中, 选择一些喜阳的地被植物成片种植, 能够形成气势宏伟的景观效果;在岸边、水池边等处, 选择耐水湿的地被植物;在空旷地、花坛边, 丛植、片植整形地被植物, 配置各种几何图案, 营造出其不同效果的景观。

5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 城市居民对城市公园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追求自然美和生态美, 体现大自然属性的园林景观, 强调绿地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 是大众对绿地新的审美要求。通过对莲花池公园的调查, 一个优秀的综合性公园应该在设计、实施、养护管理等各方面都统一起来, 才能达到最佳的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丹, 张延涛.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学2009.13 (5)

[2] 王亚娟, 赵桂芬, 刘绪军.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为您提及建议[J].防护林科技, 2003

[3] 吴江红.城市园林绿化纯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4)

莲花山公园 篇4

莲花山公园里有各种各样的树,有什么树呢?有:荔枝树、芒果树、龙眼树、木棉树等等。还有各式各样的花儿,有木棉花、凤仙花、荷花、还有深圳的市花簕杜鹃。不同的花儿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怎么看都看不完。好像给莲花山准备的许多不同的衣裳。

一进门就能看见一块红色的大牌坊,前面还有一个小型花坛,不同的季节里面开满了不同的花。从下往上看,你能看见茂密的树林。大人们说森林里面有蛇,所以我都不敢进去。

往里面走,就到了最有名的风筝广场。广场上有着非常大的“绿地毯”天空中有许许多多的风筝。有的像老鹰,有的像飞机,有的像汽车

通往山顶的台阶上,我们能看见一些果树,有荔枝树、有芒果树、有龙眼树等。顺着台阶往上走就到了山顶。

山顶上有一座雕像,是邓小平爷爷走路时的雕像,周围种满五颜六色的小花。在山顶上往下望,能隐隐约约的看见下面的大门。前面就是市民中心了。从市民中心那里伸出一个小桥,直通莲花山。四周还有平安大厦,大中华屏幕上面都划过“武汉加油,中国加油。”“致敬最美的逆行者。”如果下着小雨的话。整座城市笼罩在朦胧之中,好像害羞的小姑娘披上的面纱。

莲花森林公园 篇5

关键词:城市文化,公园,文化建设

1 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文化是人们在改造自然建设城市、提升社会形态及自我意识的过程中, 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道德规范和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它涵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领域,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以及市容市貌、市民素质、社会秩序、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1]。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及城市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国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大幅改善。与此同时, 人们的精神需求愈加强烈,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融合成为群众对城市家园建设的美好愿望, 城市文化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被引起关注。一个城市的文化氛围、思想观念、市民的精神面貌和行为规范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文化—经济一体化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想要正确引导城市发展, 提高城市品位, 增加城市竞争力, 必须加强对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视, 形成城市独有的文化特色。

2 公园文化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公园是现代化城市的一张绿色名片, 而公园的文化建设是公园的灵魂所在, 只有加强公园文化内涵的体现, 才能建设出具有地域特色和品牌价值的城市公园。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 公园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放松、健身娱乐、社交活动的主要场所, 公园的环境与文化建设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公园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城市的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 它是展示城市历史底蕴和城市发展进步的窗口, 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城市形象。

在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据估算, 到2020 年城镇化程度将达60. 34% , 城镇人口将达8. 37 亿[3], 因此提高全民素质、加快城市的文化建设尤为重要。城市公园内平等、自由、包容的氛围缩短了人与人之间距离, 使刚到城市的人们减轻心理束缚慢慢融入城市, 在改变他们生活习惯和方式的同时将其影响、熏陶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人, 以达到城镇与农村文化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效果。

深圳在“文化立市”战略的推进下, 深圳城管部门自2006 年起每年市、区级市政公园举办“公园文化节”[2]。自“公园文化节”成立至2015 年已成功举办11 届, 每年公园文化节期间接待游客平均300 万人次。实践证明, 深圳举办公园文化节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丰富文化内涵、拓展服务功能的同时, 满足了市民精神和文化需求, 为全面打造公园之城、文化之城, 探索了新的方式、方法。

3 莲花山公园在深圳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功能体现

3. 1 莲花山公园概况

莲花山公园位于深圳中心区的北端, 因七个山头相拥, 形状如盛开的莲花而得名。公园筹建于1992 年, 1997 年6 月对外开放。全园面积181 hm2, 以自然、绿色、和谐为基调, 以端庄、质朴的风格吸引着广大市民及游客, 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地的同时更成为展示深圳文化和风采的名片。2008 年9 月莲花山公园被评为“国家重点公园”; 邓小平铜像被评为“深圳十大历史建筑之一”, 景点“莲山春早”被选为深圳八景之一 ( 见图1) 。

3. 2 莲花山公园在深圳公园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莲花山公园建在深圳南北中轴线上, 毗邻会展中心、CBD商务区和市民中心, 中轴线南连香港, 北穿龙华拓展区, 形成香港、深圳中心区、龙华拓展区三个重要的节点[3]。深圳特区风景园林规划组提出打造“1 + 16”特色公园的计划, 其中“1”就是莲花山———深圳最中心的一个公园。

20 世纪70 年代伟人邓小平将目光投向了南海的深圳湾畔, 他提笔潇洒地画了一个改革开放的圈, 而这个圈的中心点就是莲花山。她是深圳新征途的里程碑, 是新时代起点的标志。2000 年江泽民同志为邓小平同志铜像题词揭幕, 小平铜像广场成为缅怀伟人、饱览深圳中心区美景、感受特区的建设成就的必到之处, 更成为接见市委、市政府、国家领导人及海外贵宾的重要场所。2010 年为纪念改革开放30 周年, 经过精心的规划, 以“园中园”的形式建立了“纪念园”, 与山顶的邓小平铜像遥相呼应, 从此莲花山被标注了纪念改革开放历程的标签。莲花山公园的建成对于深圳城市公园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及政治意义。

3. 3 莲花山公园在深圳文化建设中的功能体现

莲花山公园以优越的地理位置、多样的园林景观、浓烈的人文气息及丰富的文化内容深受市民及广大游客的喜爱, 被认定为深圳历史文化及城市形象的“活的博物馆”; 在深圳城市文化建设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

3. 3. 1 提高市民素质

莲花山公园内拥有莲花湖区、棕榈椰风林及连绵的山峰等多种景观构成, 多达13 处景点, 可选择爬山、戏水、健身等休闲方式。其中东南区域的风筝广场以其微微起伏的地形和宽敞碧绿的草地深受人们喜爱, 每逢假日游客聚集在此放风筝、聚餐等, 更有学校、社会机构和团体组织在此举办公益活动和表演, 丰富了公园的文化形式, 充分发挥了公园的公共服务功能。

各地的群众到莲花山感受改革开放对深圳的巨大影响, 恰逢节日公园组织主题活动及爱国主义宣传教育, 公园文化节为游客呈现了花展、草地音乐节等文化盛宴, 丰富的文化内容及灵活的形式吸引了群众广泛参与, 市民们在怡然自得的氛围中陶冶情操。公园的文化活动具有群众自发性强, 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特点, 加强公园文化建设是实现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提升市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3. 3. 2 提升城市形象

莲花山公园内以山林溪谷、草地花木等自然景观为主要特色, 高大浓密的林带隔离城市噪声、净化空气; 藤蔓和气根植物营造宁静宜人的绿色世界; 丰富的花灌木种类绽放色彩缤纷的花朵; 整座公园充盈着清脆的鸟鸣和五颜六色的蝴蝶, 形成了清净优雅、健康自然的生态环境。公园的自然景观为城市增添了色彩和时尚感, 使城市风格多元化, 增强城市的吸引力, 扩大经济辐射范围, 使其成为了潜在的经济产业, 提升城市形象的同时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莲花山公园全景见图2。

3. 3. 3 展现城市历史文化

莲花山公园的城市规划展室内陈列了深圳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照片及介绍, 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建造的公园主入口大门———“红门礼赞”和“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 周年纪念园”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了“深圳人”与“深圳精神”在改革开放历程中的成长与变化足迹, 使每一位游客直观的了解深圳的城市历史 ( 见图3, 图4) 。

莲花山公园被评为“国家红色旅游示范基地”“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同时也是市党员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山顶广场的邓小平铜像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干部群众, 捧着鲜花的市民、部队官兵、宣誓的学生都在用实际行动表达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缅怀之情, 它像一条纽带, 连接着深圳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展示着改革开放对深圳的重大影响。

改革开放是深圳的一笔伟大的文化财富, 也是一种无形的资产, 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公园中呈现出的浓厚的历史文化, 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情感的连接以及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3. 3. 4 丰富群众文化活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更注重健康的体魄和正确的生活方式。城市居民的休闲方式在不断的丰富, 广场舞、徒步等群体性活动日益受到大众欢迎。莲花山公园每年举办各种不同规模和形式的文化、公益活动, 满足市民的文化和生活需求, 增强市民的文化修养 ( 见图5, 图6) 。

公园是一个开放的舞台, 个人和社会群体在公园内组织表演和活动, 为市民带来高雅的视听享受和浓郁的文化气息, 更为公园的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对丰富群众生活、繁荣社区文化起促进作用。

以“文化立市”带动“文化兴园”, 公园有了文化, 文明就有了深厚的底蕴。在传统的公园文化形式的基础上, 推广开展“有广度、有深度、有新意、有特色、有实效”的群体性活动, 提升文化服务水平, 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 才能真正起到丰富城市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的作用, 为市民搭建一个互动交流、共享文化的平台, 提高群众文明素养,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4 结语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助推器, 也是提升城市品位与综合竞争力的基础。公园文化是城市历史进程与发展建设的缩影, 是展示城市文明的重要载体。如今深圳的公园文化已成为了市民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特区人民突显精神面貌的舞台。莲花山公园作为深圳城市公园的建设中心, 担当着提升市民素质、展现城市历史文化和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角色。今后为更好的服务大众, “莲花山”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游客至上的服务宗旨, 为游人提供和谐自然、舒适安全的公园环境。紧随时代的脚步, 不断完善自然景观和加强公园的文化创新工作, 提高服务水平与专业素质, 以用心务实的态度, 为民众构建更舒适、更具文化特色的休闲场所, 努力发展成为深圳城市文化建设的“新地标”。

参考文献

[1]朱玉明.城市形象浅论[N].济南日报, 2005-11-14.

[2]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d290700100xie6.html.

[3]黎国健.深圳公园文化节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园艺文摘, 2009 (8) :91-93.

[4]2013年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发布会暨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座谈会[Z].

[5]朱俊成.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塑造研究——以南昌市为例[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2006.

[6]李丙发.城市公园中地域文化的表达[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10.

上一篇:话题作文的写作技巧下一篇:镍基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