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致富带头人

2024-08-10

农村致富带头人(共12篇)

农村致富带头人 篇1

在新农村建设中队伍中, 农村致富带头人发挥着重要的乃至是关键性的作用, 其靠自己的辛勤努力与聪明才智, 为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创新探索了新路子。然而, 由于其自身文化科学素质以及实际经济技术技能的限制, 使得其经营与个人发展出现徘徊, 且难以持续提升的现状。通过网络技能培训加强其农业技能, 在提高其自身文化素质的同时也为新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为其最理想的选择之一。

1 农村致富带头人网络技能培训对提高其个人能力的作用

网络的普及与计算机基本应用知识的掌握, 为现代农民学习各种知识与技术技能提供了很多便利服务。但是由于农村致富带头人多数文化程度都不是很高, 他们对网络技能并不能完全掌握, 因此, 政府相关部门, 例如各级农委、劳动保障部门以及相关的高校等, 可以根据国内、省内或各县市农业发展的现状, 在对农村致富带头人做出基本摸底的情况下, 有计划地开展针对他们的网络技术培训工作。根据以往类似活动的开展及其成效来看, 农村致富带头人网络技能培训对提高其个人能力, 有着巨大的内驱推动作用。

1.1 提升其基础文化素质

从当前针对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实践来看, 无论是采取什么形式的网络培训, 都会直接提高他们的基础文化素质。一是系统的网络视频学习。这样的学习, 一般都是某高校相关专业的专家或教授来实施, 以专家们的高知识水平, 只是单纯地网络听课就可以提高他们的基础文化素质。二是系统的网络文章学习。在相关的培训网站, 无论是网络培训学习的组织者还是相关的教师, 都会公布一些相关的专业文章, 让致富带头人们在网络视频学习之余, 能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由地学习。通过这样专业文章的学习, 会从文章本身的文化素质来影响与改善他们基础文化素质。三是系统的网络交流学习。当然, 在培训中也在既定的网站建立论坛等, 让学员自由地讨论、发帖或交流等, 同时, 在可能的情况下也会建立专业性QQ群, 让大家加强相互的交流学习, 在相互的了解中增强大家的文化素质。

1.2 开阔其经营视野

尽管这些被培训的学员, 无论在地方民间还是在官方统计中, 从家庭收入总量、经营业务增值量上, 可能都是货真价实的致富带头人, 然而, 其毕竟是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的一切, 由此也就决定了在他们思维中的经验决定论, 进而限制了他们去接受新鲜的事物与技术技能等, 因而, 通过培训提升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开阔其视野成为必要的手段。开阔其经营地域视野。不管他们的成就有多大, 毕竟就限制于一个地区或者只是很小的县市内, 通过这样的培训, 无论是授课教师的讲解还是其他的专业文章, 以及与类似行业其他地区带头人的交流, 会让他们对全国各地或者本省市内的该行业经营情况有着了解, 开阔其地域视野。开阔其经营方式视野。立足在上述学习与交流基础上, 可能每个人的经营方式由于所在县市或地区的情况不同等而产生差异, 也或许每个经营方式都孤立且不可复制, 却可以对他们产生启发, 多多少少地获得借鉴。开阔其科研发展水平视野。虽然是在农村开展各种经营活动, 但任何经营都需要立足在相关科学研究的基础上, 其中不仅有原来成熟的科研理论指导, 也有着他们的实践经验, 尤其是当他们在相互交流实践经验的时候, 会对他们产生更多的高质量启发。

2 农村致富带头人网络技能培训对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性影响

根据对部分农村致富带头人的访谈得知, 他们获得的相关知识, 除了当地农技或者其他致富能人带动外, 就是自己的摸索与自学, 不仅在时间与金钱上消耗巨大, 甚至其自己的研究或实验成本也相当昂贵。在他们创业之初也希望获得各种支持, 尤其是相关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的支持, 然而, 却不知道该去找谁学习。这种针对性的培训, 让他们好像找到了久违的靠山, 对他们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莫大的激励作用。

2.1 激励农业经营创新

在国家各种惠农政策铺天盖地的时代, 政策只会给他们指出发展的方向与政策优惠的可能性, 而要变为现实性, 只有广大农民自己的努力才能真正制作出来更大的“馅饼”。因而, 这种培训为广大农民的创业与创新经营, 准备了先进的理论与灵感。经营理念创新。在以往的农业经营中, 靠差价或者政府支持与补贴等来获得更高的农业收入, 这样的经营理念已经严重制约农业发展。只有让他们积极行动起来, 立足新时代的市场需求去创新农业经营, 才能创造更广阔的市场。例如当前各种专业合作社等, 就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经营理念创新实践。经营模式创新。同样, 在经营的模式也发生了质的转变, 原来都每个家庭独立的经营, 农民们按照自己的特长或者喜好等实施农业经营活动, 往往出现生产过剩甚至投机的现象, “蒜你狠”、“糖高宗”等都是不能科学规划生产经营的负面现象。随着人们对于市场的研究深入, 一些农企合作、农超合作模式, 为保障农民的利益探索了一条心的路子, 不仅保障的农产品的质量, 也为农产品的营销开辟了新途径。

2.2 推广农技普遍提高农业经营能力

通过这种培训, 发挥这些致富带头人的作用, 让他们在自己的经营中, 去推广自己所学习的农技知识与相关的技术技能等, 切实地提高广大农民的农业经营能力。首先, 提高产品安全性。只有切实提高与改进农技, 才能真正地从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上实现双丰收, 避免一些二重标准的农产品出现, 例如山东的生姜种植, 农民自己吃的是绿色生姜, 而销售的则是用高毒性农药种植的。解决这种问题, 还是要从农技上来实现突破。其次, 创立农产品品牌。在品牌化质量体系化的时代, 不能再持着有产品不愁卖的思想来开展经营活动, 必须立足市场强化特色创立品牌, 才能用品牌的效应打开更加长远与广阔的市场来。例如一些冠以富硒概念的农产品, 或者被认证为绿色食品的农产品, 首先, 从品牌上让人们认可其质量, 继而去收获营销两旺的良性循环。再次, 打开产品市场。在广告时代, 即使是皇帝的女儿也会出现愁嫁的现象, 作为一种产品, 你只有让人们充分认识到你的优越特色才能为大家所接受, 在面对各种选择的时候, 会把各种因素加以甄选, 进而以特色适合性来决定其选择性, 由此为农产品打开市场。

2.3 提高新农村建设的内原动力

新农村与农业发展的动力源发于三个方面:国家的支持, 科技的发展, 农民素质的提高。相对于前两者而言, 农民素质的提高是属于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前两者都需要掌握相关知识与技术技能的农民的学习、消化与运用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而, 这种培训活动会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内原动力。提高生产能力。尤其是现代化机械的运用, 不仅极大地节约了农业经营的各种资源, 也提高了生产经营的效率, 为抢农时、优化生产结构等,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高技术技能。农业原本是要靠天收成的。随着各种科技设施的运用, 例如农业滴灌技术等, 让农业不再局限于天气。再者, 各种技术的支持, 如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提高, 与广大农民的新种植、养殖等技术结合起来, 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不仅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自然条件的影响, 甚至能转为农业发展的动力等, 进而提高农民发展信心。

新农村致富带头人的网络技术培训工作, 以立足于新农村发展、农民成长以及农业发展改革的实际, 在提高其专业管理素质、专业技术技能素质、专业市场营销素质的基础上, 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搭建了更加高效的平台, 为新农村的发展奠定了人文素质基础、技术技能持续提升基础、创新发展的基础, 进而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好了前瞻准备。

参考文献

[1]谭英, 蒋建科, 凌莲莲, 等.基于网络媒体的农民技能培训效果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07 (9) :53, 58, 113.

[2]谭英, 蒋建科, 高嵩.基于网络媒体的远程农民技能培训效果分析——以北京通州区于家务回族乡农民接受远程技能培训为例[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7 (5) :35-38.

[3]程高峰.关于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J].河北农业科学, 2011 (7) :99.

[4]刘仁坤, 李萍萍.试论现代远程教育与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6 (2) :5-9.

[5]薛峰.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再认识[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0) :191-192.

农村致富带头人 篇2

xxx,男,1987年出生,初中文化,xxx镇xxx村一名普普通通的青年农民,他虽然文化不高,但头脑灵活,勤钻研、爱思考,喜欢接受新事物和新挑战,村里的年青人在他的带动下,积极学习各种种植方面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同时结合xxx的实际,大胆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并带头尝试种植;面对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紧张的形势,他积极在村里推广膜下滴灌的新型灌溉方式,为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做出了贡献。xxx就是这样,凭着自己的韧性和闯劲,走出一片自己的新天地。

xxx镇xxx村是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大村,这里依托xxx盆地独特的地理优势,形成了以xxx大白菜种植为主导产业的蔬菜种植示范村,但是面对不断发生的新变化和新形势、新挑战,村里人并没有意识到日益严重的形势,依然按照传统的方式经营着自己的土地。xxx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深知不尽快转变种植方式,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xxx村很快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村里人在农闲时总是聚在一起,喝喝酒、打打牌,xxx开始找到自己一些要好的伙伴,和他们坐在一起谈心,谈当前的新形势,谈眼下xxx村的实际情况,开导他们要学习一些新型的种植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年青人积极行动起来,常常到村里的图书室看一些农业科技方面的书籍,或是到培训室收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关于农村方面和科教片,不断提升自己的农技知识水平,于是村里的年青人悄然揭起了一股学习之风。

xxx村的大白菜种植虽然已经远近闻名,极具规模,但是由于产品单一,品种退化,在市场竞争中并不占优势,农民收入的增加十分有限,xxx在镇村两级干部的支持下,带领一帮年青人先行先试,扩大产品种植规模,提升品种质量,在以大白菜种植为主业的基础上,增加了马铃薯、糖菜及其他作物的种植,丰富了农产品的种类,同时还积极引进外地的优良品种,提升产品的质量,在他们的带动下,xxx村农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改观。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地的用水量急剧增加,地下水的水位逐年下降,水资源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当地蔬菜种植主要因素。全靠水地种植的xxx村更是首当其冲地受到了严重的威胁,面对这一严峻的局面,xxx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向村民们推广膜下滴灌的浇灌新方式,但是由于膜下滴灌浇灌成本高,而且费工费时,村里人一时根本接受不了,xxx在镇村干部的全力支持下,带头在自己的地里搞膜下滴灌,当年就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效益,于是他与村民们坐在一起,和他们算帐,作比较,同他们一起分析膜下滴灌的优点和好处,在他的耐心说服和劝导下,村里的年青人积极行动起来,同他一起进行膜下滴灌种植,目前xxx村基本上已实现了膜下滴灌,还带动了周边村的膜下滴灌种植,为实现当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做出自己的贡献。

农村致富带头人 篇3

农五师83团六连过去被本地人称为 “夹皮沟”连队,然而这个连队依托水草丰美的独特地缘优势,用足、用活了团场出台的优惠政策,打造出了一批自营经济致富能手,尤其是涌现了号称“羊状元、牛专家、车老板”的三名致富能人,近几年他们每年的净收入都比所在连队职工平均收入多出20%以上,从而被誉为“夹皮沟”连队的“三颗明星”,吸引了团场众多自营经济户慕名观摩取经。

“羊状元”丁有林

现年45岁的丁有林,1991年自甘肃来疆落户于该团最偏远的六连,那时的六连到处是荒滩盐碱芦苇草,蚊虫肆虐,连队稀稀拉拉几十户人家都住的是地窝子。部分同他一起来疆的青年被严酷的环境吓走了,而他当时却服从连队安排,为连队放羊。他说,这个连队虽然目前各方面条件落后,但经多方了解,83团在我们农五师还是经济大团,既然发展潜力比较强大,我相信将来一定会发达。数年后,他的愿望逐步得到了实现,1999年团场牧业改革,公畜作价归户,在优惠政策面前,丁有林没有迟疑,拿出多年来积蓄的全部家底买下50只羊,作为私营养殖的起步。丁有林凭借多年积累的养畜经验,采取传统放牧和科学育肥相结合的方法,保母羊、售公羊,进小羊、出大羊,快速周转,饲养技术上严格要求,晚上定时加料,采取早出晚归,中午多休息 ,实施饲草“三贮一化”喂养方式,坚持每天清扫圈舍,同时在牲畜疫情防治方面做到了“勤预防、勤检查、勤治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丁有林通过科学养殖,羊的繁育数量每年都以60多只的速度递增,2001年--2006年,经过5年的精心饲养,绵羊存栏数已达400多只,年平均净收入达到了3万多元,成了连队的“养羊状元”。

“牛专家”张怀臣

张怀臣是1997年自河南来疆,2003年他依托团场富民政策,用家里所有积蓄买回了团里12头牛,承包了退耕还林地100亩,迈出了私营养殖的第一步。他看中了这片得天独厚的天然草场资源,到2007年,他养牛已达30多头,每年的养牛纯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他通过养牛积累了大量的饲养技术,牛患了常见病,他可自行诊断、治疗。近几年,老人养牛数量始终不少于20头,养殖方法是收购瘦牛育肥,圈养和放养相结合,低来高走,廋来肥走,速养速出,快速滚动。每头牛的繁殖圈养不超过两年,育肥不超过5--6个月就出售。从2006年至今,连续两年被团评为“自营经济先进个人”。

“车老板”陈鲁杰

新职工陈鲁杰是六连一名依靠农机作业率先致富的“自营经济明星”。1999年,团场实行国有农用机车作价归户,在机遇面前,陈鲁杰瞄准机会,和别人以12.4万元买下了六连的铁牛55型机车及所有农具。为了尽快掌握机车的各项操作技术,他抓住一切空闲时间学习,订购了大量农机技术书刊,刻苦钻研,积极求教,靠着自己一股决心和韧劲,很快就掌握了机车的操作、修理、保养等技术。为了增强机车服务作业信誉,农忙期间,陈鲁杰始终保持“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宗旨服务于民,严格按照团场农田机耕作业标准操作,机车发生故障,不分昼夜,当场解决。他既是老板又是驾驶员,对机车坚持勤保养、勤检查,始终保持良好状态,很快就赢得了职工的信任。艰辛的汗水没有白流,至2002年,仅三年时间不仅还清了购买机车的欠款,还落下了3万多元,加上承包棉花收入,全家收入达5万多元。可观的收入增强了陈鲁杰进一步拓展业务的信心,2004年,他又购买了新型配套农具,每年春播期间就净挣3万多元,全年收入达6万多元。陈鲁杰成了团场闻名的“车老板”。

“闲不住”的致富带头人 篇4

改革开放初期,尚未成年的童小瑞就跟着村里的长辈做木材、竹笋等土特产生意。20世纪90年代初,紫溪乡率先规模化种植红芽芋,他凭着敏锐的市场眼光和以往收购、销售农副产品的经验,断定发展红芽芋产业一定可以走出一条具有紫溪乡特色的农业经济之路。

但是,创业的道路总是艰难的。1992年,他带着红芽芋前往上海寻找新的市场突破口。为了省钱,他晚上住几块钱一宿的小旅社,白天就带着红芽芋样品往一家家菜市场、蔬菜批发市场跑。“我自己都记不清吃了多少次闭门羹,碰过多少次壁。”谈到起家的艰辛,童小瑞摆摆手说了这句话。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当时上海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上海真如市场(现上海江桥市场),经过与对方的反复洽谈,市场最终同意童小瑞把紫溪乡红芽芋运到市场进行试销。

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篇5

做给乡邻看,领着乡亲干,泰兴两千专业大户致富带头人,成为百万农民致富路上的“灯塔”。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至10月,该市农民在专业大户的辐射带动下增收4500多万元,预计占农民全年增收总额的四分之一。

农村专业大户多有效益好的项目。泰兴农民张继忠1998年租赁姚王镇的一座闲置厂

房办起了种鸽养殖场,当年2000对鸽子给他带来了20多万元的收入。附近的林祝山、黄习生、毛幸福等13个农民看到他养鸽发了财,也大胆进厂搞起了鸽子养殖,去年,效益最好的一户纯收入达3万多元。闲置厂房中一下子冒出14个种鸽养殖大户,名声不胫而走,前来观摩的农民络绎不绝。短短一年时间,姚王又冒出了80多个养鸽户,饲养总量5万多对,年产值达600多万元。镇上为了把这块蛋糕做大,还成立了特种农副产品销售有限公司,专门为养鸽大户服务。

随着分工的细化,专业大户的优势项目吸引了一大批农民与其配套,使项目走向产业化。黄桥镇小二房村的猪头加工堪称一绝,一只不起眼的猪头竟能分解成13个产品。村民张桂萍是这个村猪头加工的第一人,在她的示范带动下,全村涌现出60多个猪头加工户,年创产值2000余万元,每年消化猪头近10万只。围绕这一项目,在60多个大小老板的指挥下,近千个农民有条不紊地从事市场采购、猪头分割、真空包装,从事产业配套的农民一年收入最多的有2万多元。

付文星:老区茶乡致富带头人 篇6

罗坑镇是革命老区,也是曲江三大瑶族群众聚居地之一。这里山高林密,交通不便,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历届镇党委政府一直在思考和摸索让群众致富的好路子,最后将发展目标锁定在罗坑茶产业化上。近年来,罗坑茶“一乡一品”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初具规模,带动了越来越多的瑶汉群众走上种茶致富路。

付文星就是罗坑茶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的致富带头人。初冬时节,笔者来到了大山深处的罗坑,采访了这位“种茶明星”。

1995年高中毕业后,付文星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来到了深圳特区。在一年多的打工日子里,他的工作时断时续,收入也时高时低,算下来每个月才500多元的收入。打工并不能致富。经过认真思索,付文星决定回家乡种罗坑茶,走勤劳致富的路子。

罗坑茶历史悠久,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可谓源远流长,其发展的轨迹可追溯到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朝。据唐代陆羽所著《茶经》记载:“岭南茶产于韶州”。清代进士黄培嵘等人编修的《英德县志》中记载:“茶产罗坑、大埔、乌泥坑者,香古味醇,如朴茂之士,真性自然殊俗”。《韶州府志》中记载的:“茶产罗坑、大埔、乌泥坑者,色红味醇,经宿不变”。罗坑茶浓醇回甘,浓而不涩,郁而不腻,余味回甘,于清代就由外地茶商收购,销售至广州、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台地区。

付文星的父母长期以来一直在种植罗坑茶,种植面积约有8亩。付文星回到家里,将自己选择留在家乡种茶的打算告诉父母,得到了父母的全力支持。第一年,付文星就将罗坑茶种植面积扩大了一倍多,种植了当时比较畅销的云南绿茶品种。

当时,罗坑镇党委政府逐年加大了对罗坑产业化扶持力度,每年举办各种类型的茶叶生产经营培训班,并从本省市和外省请来专家教授讲课,向当地的罗坑茶种植户传授茶树种植、管理以及摘茶、制茶、经营等方面的知识,使当地罗坑茶种植户的生产经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付文星也积极参加了当地的培训班。付文星说,自己认准了种茶的路子,就将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种植罗坑茶上了。听到外地有培训班,他也赶过去参加,生怕漏学了一点点的种茶知识。通过勤奋学习,加上在生产实践中认真摸索,虚心向有经验的茶农请教,付文星掌握了过硬的茶叶种植本领,成了种茶的行家里手。

在扩大规模的第三年,新茶树可以采摘茶叶了。当年茶树长势好,产量特别高,卖茶青的收入就达4万多元,付文星因此增强了种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2003年,付文星继续扩大种植生产规模,引进了当时销路很好的铁观音茶苗和台湾翠玉茶苗,将种植面积又扩大了一倍,茶树总种植达到40亩。

现在,付文星一年的茶青产量达2万斤,总收入约13万元。付文星将笔者领到了他即将搬迁入住的楼房前,高兴地介绍新居的有关情况,以及对未来的生活、生产的畅想。他计划,要根据市场的发展趋势,继续引进优良品种,逐步扩大罗坑茶的种植面积,总面积要达到100亩以上。

付文星种茶致富,村里的群众看在眼里,在1997年村委换届中选举他担任了村委会委员。担任村委干部后,付文星深感责任重大,下决心要带动周边的群众尽快地富裕起来。

付文星告诉笔者,罗坑茶目前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走种植罗坑茶致富之路大有可为,设想尽可能地将自己掌握的罗坑茶种植生产技术传授给群众,让他们也走上这条富裕之路。当笔者问到种植罗坑茶的群众多了会不会影响他的茶叶销路时,付文星表示,罗坑镇已引进一个很有实力的茶叶公司,专门负责对当地群众生产的茶青进行专业加工。当地茶农只管生产茶青,该公司保证收购,不用担心销路问题。扩大种植规模只会形成规模优势,种植规模太小反而影响生产经营,种植罗坑茶的群众越多越好。

付文星长年聘请周边的群众帮忙茶叶的种植管理和采摘,少的时候有五六人,多的时候达二十多人。付文星说,请群众帮忙,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增收,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他们从中学到技术。

对前来参观学习的群众提出的问题,付文星总是耐心作出解答。若有群众来采摘茶籽、剪茶树枝嫁接等,他则一律免费提供。大坑村的邓周华,受他的影响,也参与到种植生产罗坑茶的行列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目前,邓周华的罗坑茶种植面积也达到30多亩,一年收入过10万元。

革命老区罗坑镇的罗坑茶产业化之路,造就了今天的付文星,也造就了许许多多像付文星一样的“种茶明星”,带动老区群众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光明大道。

农民创业带头人养殖致富一本经 篇7

一、精心考察果断投资

朱胜和高中毕业后, 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 欣然入伍从军, 3年后又从部队回到了生养他的家乡, 在当时的村里工作, 历任民兵营长、副书记、书记之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全国经济的蓬勃发展, 2002年他毅然辞去村党支部书记的职务, 投身养殖业, 当时很多的人很不理解, 书记当得得心应手, 在党员群众中的威信那么高, 怎么说不干就不干了呢?而他却说, 自己都不富起来, 怎么能带动百姓致富呢?

朱胜和同志通过对本地市场的了解和观察, 发现枞阳的养殖业市场潜力巨大, 枞阳过去的养殖业仅限于禽类, 而且是家庭作坊式生产, 规模化养殖很少, 随着我们县城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畜禽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 仅仅枞阳人口就接近100万, 这该是一个多大的市场啊。经过认真分析后, 他又多方地征求相关部门和业内人士的意见, 得到的都是鼓励和支持。2003年他就断然决定投资, 在亲友的共同支持下, 在金融部门的关心下, 他准备了15万元资金远去山东, 购回了种羊350多只, 红红火火地干了起来。

二、改变思路勇于创新

会宫乡拔茅村是个有山有湖的丘陵地区, 村内山场133 hm2, 他就依山搭建了7座羊圈。别的地方的养羊业要么就放养, 要么就圈养, 朱胜和同志根据实际情况, 采取了放养和圈养相结合的方法, 把一部分羊放出去, 而另一部分羊圈在栏内, 这样, 既解决了放养草场不足的困难, 又减少了圈养的饲料投入, 主要的是保证了羊肉的品质, 对今后占领市场提供了充实的根基, 养羊对朱胜和同志来说毕竟是刚接触的新课题, 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技术难题, 他一方面聘请安徽农学院的专家作顾问, 同时又和山东的种羊厂保持着紧密联系, 而且还翻阅了大量的相关书籍, 一有问题马上向他们请教, 于是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

通过几年来的刻苦钻研和对实践的认真总结, 朱胜和同志又有了新的发展目标,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生态化养殖。他今年又养殖了8 000多只土鸡, 枞阳的养鸡人很多, 但都是饲料养殖的, 鸡的味道与当地的土鸡相差很大, 而他所购买的土鸡全部放养在135 hm2的山场上, 很少喂粮食, 鸡粪作了草场的底肥, 山上的虫子成了土鸡的美餐, 这样鸡的饲料节省了, 山上的害虫少了, 行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养殖模式。

三、艰苦创业共同致富

朱胜和的养羊之路, 按照他当时的设想作加速度地前进, 提起他当时起步时的艰难, 他只是笑笑说, “都过去了, 而且一天一天的好起来了”。135 hm2的山场面积, 他到现在每天都最少巡查几遍, 当时体质量有90 kg的勇武大汉, 现在只有70 kg了, 然而步伐却更加矫健了。一遇上种羊分娩的事, 他还是和过去一样坚守在羊的身边, 晚上一个通宵, 不眨眼是常有的事。他现在羊的存栏数是895只, 在年底应该突破1 000只大关, 土鸡的存栏有12 000只, 问起他的经济收入, 他笑呵呵地说:“今年20万没问题。”但据知情人士透露, 应该绝对不止这个数, 问到他有了这么多钱后下一步的打算, 他说肯定会重新投入, 这样既有利于自己的增收, 又能带动周边的群众, 目前他所请的9个人都认为, 在这里干比在外面打工强, 收入也比在外强多了, 他们每年的纯收入都在8 000元以上, 而且利用空余的时间耕种了自己的田地, 做到了种田和打工两不误。因为有了他的养殖场, 原有的小公路也比原来宽敞平整多了;有了他的养殖场, 周边的群众新购了3台农用车;有了他的养殖场, 周边的群众干农活时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 充分地利用了羊粪、鸡粪等有机肥料。

在朱胜和的带动下, 有许多农户尝试着养羊, 先买十几头小羊, 也在慢慢地摸索着, 而朱胜和同志并不因养殖户的增加而担心市场竞争, 他竭力鼓励周边群众, 而且还耐心教他们羊的养殖、防疫技术。根据目前市场的需求量, 他个人的供应远远不能满足市场, 他打算把周围群众所养的羊、鸡统一起来销售, 而且还准备在邻村的山上重新兴办一个养殖厂。

从打工仔到群众致富带头人 篇8

在普洱市江城县, 李应强小有名气, 他是“养鱼大王”, 是全县水产养殖业的模范人物, 2011年, 李应强被评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科技致富带头人”, 并荣获“云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1996年, 李应强进入江城县酒精厂打工, 由于多种原因, 工厂停业, 职工下岗, 2000年回家自谋出路。刚刚经历挫折的李应强, 并没有被失败所击倒, 他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只要勤奋努力, 自己必会成功。下岗不久, 他开始进行市场调查, 经过分析发现江城的养殖业比较落后, 尤其是猪、鱼, 市场供应百分之九十从思茅市场调入, 这一现象让他认定在江城发展养殖业很有市场前景。2000年底, 李应强开始筹资养鱼, 小小鱼塘成为他养鱼的实验基地, 每天认真观察、精心饲养, 以最认真的态度, 做最简单的事情。遇到问题, 或查资料, 或到农科站咨询, 并数次到思茅实地考察、学习养鱼技术。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 他的养殖技术走到了同行的前列, 经济效益稳步增长。这使他深深认识到“致富靠的是政策, 靠的是科技, 靠的是勤劳”。成功之后的李应强, 想到了扩大养殖规模, 2004年, 当地多数的池塘都落实了承包人, 再靠承包池塘是无法发展壮大这一产业的, 在这种情况下, 他想到了把自家的农田改建成鱼塘。说干就干, 当12亩农田改扩建为鱼塘之后, 他在鱼塘边还建起了一个小型养猪场。饲养了15头母猪, 每年销售成鱼5~8吨, 仔猪300多头, 出售肥猪15~20头, 年收入达4万余元。随着市场快速发展, 江城市场对鲜鱼的需求日趋增加, 2006年, 李应强租用其他农户的农田投资建设较大规模的鱼池, 他采取滚雪球的模式逐步扩大养殖面积。

在取得成功的同时, 李应强还将技术毫无保留地向同行传授, 发展带动了周边乡镇120余户农户从事养鱼。目前勐烈镇养鱼面积达到560多亩, 渔业产值在450万元以上, 水产养殖成为江城的一大产业、当地农民增收的一大途径。为了更好地发展水产养殖业, 提升市场竞争力, 2009年李应强牵头发起成立了江城县勐烈镇桥头村中寨养鱼专业合作社, 当年就吸纳了80余户水产养殖大户入会, 合作社社员382名, 会员水产养鱼面积由当初的320亩, 增加到了52亩, 合作社带动了一批新的水产养鱼大户, 会员的养殖收益也逐年增加, 而他则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当之无愧地当选为社长, 同时还义务承担起技术指导工作, 无论是白天黑夜, 哪里有情况他就出现在哪里。他还从海南等地引进了许多新品种, 促进了全县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2008年以后, 江城的鲜鱼已经能够满足本县市场需求, 思茅市场的鱼已不再进入江城市场。李应强充分利用合作社广阔的市场信息和自己历年来储备的商贸关系, 把合作社社员生产的成品鱼集中统一销往周边县市, 部分运往老挝境内约乌县销售。

阜平县致富带头人发展对策研究 篇9

1阜平县致富带头人发展的意义

阜平县作为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重点县,扶贫攻坚任务艰巨。全县209个行政村,贫困村164个,占比78. 45% ; 农民素质普遍偏低,且与贫困“各自为战”,组织化程度低。然而, 随着习书记的考察,阜平县农民思想解放、脱贫致富的热情逐渐高涨、合作意识增强,迫切需要致富带头人发挥其“催化剂”、“推进器”和“领头雁”的作用, 整合技术、资金、市场等资源,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最终带领阜平县农民脱贫致富。

2阜平县致富带头人发展的有利条件

2.1富民产业崛起

阜平县山场面积广阔,现有林地面积8. 10 × 109m2( 约121. 48万亩) ,未来可利 用林地面 积9. 53 × 109m2( 约142. 88万亩) 。为整合优势资源, 阜平县着重发展以“两种( 核桃、大枣) ”、“两养( 肉牛、肉羊) ”为核心的富民产业。当前“两种( 核桃、大枣) ”产业已初见成效,栽种面积广阔,初级产业链形成。2013年底,核桃栽植面积7. 53 × 108m2( 约11. 29万亩) ; 建成优种核桃标准化管理示范园,吸纳7家核桃加工销售企业和5家合作社。大枣产业辐射范围广,涉及13万人口,无公害标准化栽植3. 33 × 108m2( 约5万亩) ,现有河北梦雨、山珍大枣等7家枣加工企业,可加工枣脯、枣酒等10多个品种,枣产品市场广阔。随着富民产业的迅速发展,为致富带头人组织农民使用新技术,推广新品种,促进林果业标准化、适度规模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

2.2政府重视扶贫开发

政府不断优化扶贫开发模式,致力于农民发展能力的提升。阜平县政府意识到致富带头人群体的带动作用,在培训、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了支持。阜平县7个乡镇30余位被调查的种植、养殖业致富带头人表示: 均参加过扶贫办组织的致富带头人培训,一半以上的致富带头人享受过技术服务,30% 的致富带头人在政府帮助下成立合作社,15% 左右的享受过资金支持。政府重视以及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促进了致富带头人专业技术、组织带动能力和市场风险应对能力的提高。

2.3网络覆盖程度高

信息时代,如何广泛、准确地获取信息至关重要。 当前阜平县209个行政村中,有93% 的行政村实现了联通宽带的覆盖,为致富带头人收集产前信息、分析产后销售信息以及发布致富信息等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利于致富带头人之间的沟通及其带动作用的发挥。

2.4农民思想解放

阜平县农民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风淳朴、甘于奉献。农民对致富带头人有较高的信任度。 而且随着政府对扶贫攻坚的不断重视,特别是习主席到阜平考察,阜平县农民摆脱贫困的渴望与信心增强,安于现状、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被打破。农民积极积蓄致富能量,寻找致富途径,合作意识和组织化程度空前高涨,新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685家。农民思想解放,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致富不积极、合作意识薄弱、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

3阜平县致富带头人发展的不利条件

3.1阜平县贫困程度深

阜平县耕地 资源短缺,县人均耕 地不足667. 66 m2( 1亩) ,农民收入普遍偏低,贫困现象严重。据统计,阜平县年收入低于国家最新贫困标准的农民约9万人; 全县贫困村164个,占比78. 45% ,其中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 000元的贫困村16个, 年人均纯收入在1 000 ~ 1 500元的贫困村57个,年人均纯收入在1 500 ~ 2 000的贫困村49个,年人均纯收入在2 000 ~ 2 300元的贫困村36个。阜平县脱贫致富的任务艰巨,致富带头人作为自主开发脱贫致富模式的中坚力量任重道远。

3.2致富带头人机制不完善

阜平县致富带头人选拔标准模糊,缺乏制度化、 常规化的培养,奖惩与监督机制还未形成。当前阜平县致富带头人是指公认的致富带头人,其培养是不定期短期培养。标准以及制度的缺乏,不利于致富带头人争取政府优惠政策; 也不利于致富带头人之间良性竞争、协同发展,最终形成致富带头人集群。

3.3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阜平县农业科技高精尖人才缺乏,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年龄结构老化。据统计,阜平县830余户科技示范户受教育水平集中在高中以下,其中大专水平的仅有8人。年轻化程度低,35岁以下的科技示范户仅有11人。农业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致富带头人素质具有地域局限性。据调查统计,60% 的致富带头人受教育水平集中在初中水平; 45岁以下的致富带头人占比例为35% ; 致富带头人带动规模较小,所带动的贫困户具有地缘特征,只分布在本村。

4阜平县致富带头人发展对策

阜平县致富带头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致富带头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建立健全致富带头人机制, 与此同时致富带头人应采取各种措施提升自己的带动能力。

4.1政府建立健全带头人机制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针对阜平县致富带头人选拔标准不清晰,培养、奖惩等制度不健全的现状,阜平县政府应建立健全致富带头人机制。首先建档立卡,制定选拔标准。对致富带头人情况进行摸底,建立“县—乡—村”三级致富带头人档案库,结合实际情况,参考宿州市致富带头人选拔标准,制订阜平县致富带头人评选标准。以种植业为例,种植业致富带头人需在种植规模、设施栽培规模、自身纯收入水平、带动规模以及带动收入增长五方面达到一定标准。其次,制订相应的选拔、监督、奖惩、培养制度。 最后,政府相关部门还应充分发挥服务型职能,开通致富带头人绿色通道,提供相应的政策、资金、项目、 信息及技术支持。

4.2致富带头人提高带动能力

致富带头人要提高带动能力。首先要发展富民产业。借助政府重视“种养”富民产业的“东风”,带领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利用四通八达的网络系统关注、搜集、分析、发布致富信息。种植、养殖以大枣、 核桃等林果业发展项目和肉牛、肉羊等畜牧产品为主,引进、推广新品种,适时更新技术水平,打造产业品牌,把阜平建成河北优质林果、优质畜产基地。其次要见贤思齐,创造机遇。应认识到与经济发达地区致富带头人之间的差距,通过自主学习、实地考察、参加培训等方式,提升整合优势资源的能力。积极参与致富带头人市场体系的完善,主动配合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更新自身信息,促进致富带头人标准的制订,加强致富带头人之间的联系,加强合作意识,致力于形成致富带头人集群效应,扩大带动规模。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式下,主动寻求服务型政府的助力,开拓分析市场、申请项目、积极与政府相关人员沟通,力求达到政策优惠标准。为阜平县农民脱贫致富创造条件, 做好“领头雁”。

参考文献

[1]彭跃.湖南省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育问题分析[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7.

[2]黄志坚,吴健辉,贾仁安.农村致富带头人能力形成方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2121-2122.

农民致富我带头 篇10

今年4 8岁的我, 是房山区史家营乡金鸡台村人, 现任村党委书记兼金鸡煤炭集团董事长。1995年, 从我担任金鸡台村党委书记时起, 曾经因贫穷而闻名的房山金鸡台村, 现在成了全国文明村、京郊百强村、京郊首富村。

扛起家乡的大山

我的家乡金鸡台坐落在山道弯弯的尽头, 那里, 被大山紧紧地拥抱。

金鸡台, 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是让我忘不了的地方。大山是我童年的摇篮, 对大山, 我有复杂的情感, 我爱她, 也怨她, 因为大山给了我生活的勇气, 磨练了我的意志和毅力, 使我懂得了生命的意义;也因为大山使我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小的时候, 大山与我做伴。捉迷藏, 围着大山跑, 挖野菜割猪草也是围着大山转, 由于贫穷, 我和弟弟们只能光着脚。蒺藜和山石给我的第一记忆是:大山, 既好玩又可恶。

大山阻隔了交通和信息, 使得山里闭塞、落后和贫穷。从小学到中学, 我没有课外书, 家中也没有多余的粮食吃, 伴随我成长的是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的双重匮乏。至今还有一个记忆挥之不去:一锅“电影”榆钱粥, 被我们兄弟五人喝光, 母亲看着我们渴求的神情, 无奈地默默地守着灶台边哭泣, 父亲也是无奈地在灶边默默地抽烟。那天晚上, 我跑到南坡梁上, 声嘶力竭地喊出:大山, 我要搬倒你!

其实, 家乡的大山很慷慨, 馈赠给我们丰富的煤炭资源。改革开放的春风, 唤醒了沉睡的宝藏, 是煤炭资源让山里人获得了生活的希望……

然而, 胡挖乱采使美丽的大山变得百孔千疮。大山在流泪, 我也在伤心。更不能容忍的是, 一些不法窑主, 夜里上山偷砍果树当窑桩。砍断树木, 就像砍断胳膊和腿一样使人心疼。一天晚上, 我又独自一人爬上南坡梁喊出了胸中的积郁:不要断了子孙后代的饭碗!金鸡台要持续发展!

领导和乡亲们的信任使我走上了村党委书记的岗位。上任那天, 面对乡亲们一心奔向富裕的殷切期望, 我心里翻江倒海, 热血奔流。我想哭, 想喊, 我质问自己, 为什么不能像风像雷像火像电, 发出声发出光发出热?!那天夜里, 我又一人悄悄爬上南坡梁, 默默地立下誓言:我要扛起大山!

……

于是, 我们拥抱了富裕, 并且制定了再富的规划, 绿化了大山, 开发了圣米石塘旅游资源……

其实, 山道不是一条直线。我有过气馁、彷徨、退缩, 但是, 最终还是乡亲们给了我勇气, 使我获得了大山一样的胸怀, 大山一样的性格, 大山一样的力量, 大山一样的毅力, 大山一样的热血豪情。

山道弯弯, 你要走的路还很长——乡亲们这样地谆谆嘱咐告诫我。

带领乡亲走上致富路

1995年的金鸡台村, 已经乱了13年。负债5 00万。领导班子内讧。群众上访不断。那年秋季, 经过民主测评和党员无记名投票, 35岁的我当选为村党委书记。当时我拍着胸脯说:“我一定要把这个烂摊子收拾好了!”

从我出生到1985年, 我目睹的是村民“盐水拌面条”的穷苦生活, 尽管我对传说中美丽的金鸡台村充满了渴望。

随着改革开放, 金鸡台村周边的村庄一个个富起来了, 美起来了。但是, 拥有丰富煤炭资源的金鸡台村却仍然贫穷, 而且很“乱”。

一些村干部上山挖煤只顾自己致富。眼馋的村民也纷纷效仿, 蜂拥上山乱采乱挖, 一个村竟有小煤窑1 8 0个。由于乱采不断、工伤事故不断, 部分公路被挖塌了, 梯田被挖毁了, 几百棵大树被砍了, 村办小学变成了私人的堆煤场, 2 0 0多名学龄儿童纷纷跟着父母上山挖煤, 剩下的7名学生还在校打扑克下象棋。为了一己私利, 村领导班子之间还互相告状。村民们更是上访不断, 人数最多时超过40人。

村里乱了, 集体经济也迅速滑坡。17个村办的煤矿不仅没有盈利, 还要靠着贷款过日子。到1994年年底, 金鸡台村累计欠外债500万元。

金鸡台村人的老辈们是看着我长大的, 他们相信我能将金鸡台村治好。老乡们说:“他什么样的重体力活没干过, 啥苦没吃过。”

我是兄弟五个里的老大, 早年父亲因上山割猪草摔断了腰而瘫在炕上, 全凭母亲和我支撑这个大家庭。我到国营煤矿当过工人, 但是微薄的工资养家都困难, 为此我辞了工作, 借了钱买了辆车跑运输。“别人跑一趟, 我就跑两趟, 别人拉两趟, 我就拉四趟。”硬是凭着这股蛮劲, 我攒够了承包煤窑的钱, 这是我当时的梦想。经过精心和苦心的经营, 我的小煤窑帮助全家彻底摆脱了贫穷, 我也成了村民心中的能人。

其实, 早在我跑运输的时候, 村里人要盖房、娶媳妇、生孩子、拉病人到城里看病, 都找我, 他们手里有钱就给我一点儿, 没钱我也一样帮忙, 当时村里就有“找大队不如找小会”的说法。所以当他们有一个表达个人愿望的机会时, 我理所当然成了他们的致富带头人, 村民们相信我的人品, 佩服我的本领, 愿意跟着我走、跟着我干。

我对能不能当好村党委书记心里也没底, 一是因为我对村里不太熟悉, 二是顾虑集体背着的那5 0 0万元的外债。但是, 父老乡亲们企盼的目光打动了我, 让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收拾好这个烂摊子。当时, 我成为正式党员才两个多月。但是, 从1991年向党组织递交了申请书后, 我就严格地按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了。

我定了一条从根本上改变现状的规定:想当干部不能干个体, 想干个体就不能当干部, 依法治村不怕得罪人。为以身作则, 我不仅把自己投资140万元的煤窑无偿捐献给了集体, 还关了自家亲兄弟的煤窑。

金鸡台村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为什么老百姓富不起来?带着这个问题, 我和村里的领导班子开始查找根源。

根源挖来挖去, 我发现责任还在干部身上。“少数人以权谋私, 纵容亲属开煤窑, 挣大钱。群众无处说理, 只能跟着乱挖, 结果是富了少数人, 穷了大多数。非法经营者富, 安分诚实者穷, 人心怎能思进?”

根源找到了, 怎么治理?农村有句俗话:村看村, 户看户, 群众看党员, 党员看干部。我深悟其中的道理:只要村干部带好头, 群众才会有奔头。

于是, 我首先在村党委会上“约法三章”, 制定了一条从根本上改变现状的铁的制度:想当干部不能干个体, 想搞个体不能当干部, 依法治村不怕得罪人。

为以身作则, 我先把自己的一个年产原煤两万吨、资产总值超过140万元的煤矿, 无偿地捐献给了集体, 还关了自家亲兄弟的煤窑, 为此兄弟失和, 弟弟几年不和我说一句话。“自己和家人都管不了, 就没有权利去管别人。”别人不理解的时候, 我总这样倔强地回答。

这个举动, 我的爱人无法理解。她质问我:“你当干部, 弄得家里没钱了。万一你的干部没当好, 过几年下来了, 我们一家人吃什么喝什么?”

“反正我做决定了, 煤矿充公!”脾气急躁的我说。

我的新规一出台, 触动了许多人的私利, 不仅村民持有异意, 连干部班子里都有人反对, “我宁可不当村官, 也不能交煤矿。”有人甚至当时就辞职了。这时候, 还有人开始说风凉话:“他可是把钱挣足了!”“一上来就出风头, 也不见得能把村治好?”……

尽管群众议论纷纷, 我却是对治理金鸡台村充满了信心:“大家都年轻, 只要整合利用好了村里的资源, 肯定能成功。”

我采取的战略还是先从党员干部入手, “全村有1 5 1个党员, 我要充分发挥党员的作用。干部包片, 党员包户。”

党员干部干什么?筹资金先为群众谋福利。新上任的村干部, 首先领到的是筹款任务, “有钱的自己出, 钱不够的出去借”。经过千难万苦, 村干部们最后借来了50多万元。有了钱, 我就可以开始为百姓办实事了。

我带领年轻的领导班子们, 为村民打出第一眼井, 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随后, 又陆续解决了村里的供电问题, 还将曾经是坑坑洼洼的山路, 修成平坦的柏油或者水泥路。小学校也进行了整修, 又传出了了琅琅的读书声。村里的卫生院也装修改造成三星级。金鸡台村不产粮食只产煤, 我用筹来的资金, 为村民们买来粮和面, 每人都分了50斤。

老百姓是有良心的。他们都觉得, 这下金鸡台村有救了。得到村民的信任和支持后, 党员们都觉得美好的前景有盼头了, 工作一天天也开始好做了。

当时挖煤窑的人, 干的都是个体, 从来不向国家纳税。但是我当上村党委书记后却提出要求, 必须向国家纳税, 当年定的税额指标超过100万。村干部们不明白:“为什么要给国家交税?本村的老百姓也得不到什么好处。”更有人不理解:“煤矿为什么要交税?”

在我的眼里, 煤炭资源是国家的, 因此必须向国家纳税。我就开始清查煤窑, 给每个矿井定税。在清查过程中, 我也惊讶地发现, 全村的81个煤矿, 合法的只有10多个。为此, 我带领村干部, 进行新一轮改造, 使煤矿减少到了5 4个, 并全部符合了国家的有关规定。

我和村党委一鼓作气, 将原有的集体煤窑实行资产重组, 成立了煤炭集团, 对所有的煤矿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管理, 一举结束了长达10几年的混乱局面。所有煤矿的利润都规规矩矩地往集体一个渠道里流, 村民人均收入也连年增长, 近几年, 年人均收入达到1.7万元, 村民真正过上了好日子。金鸡台村成为京郊区县首富村。

目前, 金鸡台村的煤矿数量虽然每年都在减少, 但是每年上缴国家的利税却逐年增加。1995年上缴国家利税100多万。1996年上缴国家利税200多万。再然后是300多万、500多万……去年, 尽管金鸡台村只剩下16个合法井口, 但是上缴国家利税高达1060万, 是1995年的10倍。

在我和村里领导班子用心血浇灌下, 传说中的美丽的金鸡台村渐露端倪。一座座崭新的房舍, 像颗颗明珠镶嵌在山岭上。最让城里人向往的私人小汽车, 这里竟开来了2 0 0多辆, 其中不乏像奥迪这样的高级轿车。

为了给村民的好日子锦上添花, 提高村民福利, 为村民办好事、实事, 村里特地添置了一辆急救车, 专门给急重病村民进城看病使用。从1996年起, 全村上千人, 人人都能无偿得到50公斤米面、50公斤大白菜、5公斤油和一箱苹果。1到5 9岁的村民, 还人人上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 6 0岁以上的老人还发给养老补贴。可以说, 金鸡台村的人真是生活在了蜜罐里!

但是, 总有人心不甘, 要给美丽的金鸡台村添点乱。

有人的主意打上了小煤窑。夜里偷挖出的小煤窑超过20个, 他们与村干部打游击, 白天关晚上开。为此, 村里成立执法联合大队, 24小时对矿区进行巡逻。每发现一处非法开挖的煤窑, 我们就立即给炸了, 对于违法分子进行教育, 严重地抓起来交给公安司法部门处理, 当年一年就处理了好几个人。

有人开始丑化村干部。一小撮人不断地上访:“村干部有经济问题啦!”“小煤窑, 别人能开, 为啥我就不能开?”还有人贴小字报说:某某花钱买代表委员、某某花钱买劳模先进、某某花钱买……”

对于投资1.5亿建成的南坡梁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和农业观光园, 这些人编成“南坡梁, 穿金衣, 三年投资不到100万”的顺口溜, 将其诽谤为“形象工程”。甚至还有人说村民的年均收入不足5 0 0元, 村民年均上万元纯粹是“吹”出来的。

金鸡台村村民每年的年底分红就有5000多元, 加上享受的福利至少超过了8000元。我真的不明白他们想干什么!就连金鸡台村全国文明村的称号, 也有人说名不副实。

听到这样“带刺”的话语, 我心里委屈呀!

被这股怨气憋得异常烦闷的我, 有时候回家会拿老婆孩子撒气, 夫妻俩为此甚至打起了架。后来妻子实在忍受不了, 哀求我说:“咱不干了, 行吗?咱们别为此打架了!”

但我不能不干, 因为我知道, 还有更多人在期盼着我。我不干了, 那老百姓怎么办?

今年48岁的我, 心中一个永远抹不去的痛就是孩子因为疏于教育, 连初中都没有毕业。

我不是神仙。一心扑在工作上的我, 真的没有精力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我最对不起的, 是我的孩子。看着他的同龄人都上了大学, 我心里愧疚呀!

从1995年到现在, 获得了各种荣誉称号的我, 带领着金鸡台村人走向了文明和富裕, 但却一辈子欠了妻子和孩子。

但是, 眼看着金鸡台村从贫穷而闻名, 到现在的因富有而闻名, 再看到金鸡台村被授予的“全国文明村”、“十佳小康村”、“京郊区县首富村”等一个个荣誉, 我的心里又着实塌实了许多。

无怨无悔创大业

将金鸡台村迁出大山, 让村民们也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是我的一个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投资2个亿, 我也逐步想办法给实现了。现在, 我正在探索新思路, 开始新征程。

要致富先修路。我带领村民, 投资6000多万元, 将原来村里通往山外的惟一的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 修成了现在的柏油路和水泥路。还在马路上安装了路灯、垃圾桶等公共设施。村里还投资2 0 0多万, 修建了一个大型停车厂, 供村里的个体运输户停车。

金鸡台村党委还牢记一个使命:把今天的孩子培养成为明天的栋梁。为此, 我们不惜血本办教育。建成的幼儿园, 是京郊一流的, 小学校舍翻新, 添置了现代化教学设备。幼儿园、中小学的学杂费全部由集体承担, 考上中专以上的学生还给发放奖学金。另外, 还建成成人教育学校, 常年开设两个中专班和一个大专班, 村民的短训班更是一期接着一期。

为了让初步富裕起来的村民思想上有新追求, 整体素质上有大的提高, 我还和村里领导一起筹划, 在村里建起了青年之家、农民剧团、老年活动中心和妇女秧歌队, 每天晚上活动, 男女老少各有活动场所, 每逢节日还进行演出。这些, 既丰富了村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又陶冶了情操。

说实在的, 我有的时候真想不干了, 听着别人的诽谤, 我觉得委屈、心寒。

但是, 我却休息不下来。而且, 我还有许多担忧的事。金鸡台村的煤矿, 产煤量一年比一年少。而且, 按照国家的规划, 能开的矿井也在逐年减少, 目前只剩下16个矿井了。矿区采空后, 夏季山洪还容易引发泥石流。

为了金鸡台村人长远的幸福, 我正在对金鸡台村的产业进行重组转化, 那就是:“以外养内, 以黑养绿。”

我的“以外养内”, 就是走出金鸡台村到山外建企业。作为山里人, 眼光不能仅盯着自己眼皮底下的这座山, 还应看到山外, 看到全国和全世界。山里人也要走出山区创大业。目前我们已与港商合作开办科技事业, 开发高科技产品, 另外还建有酒店、厂子等各种企业, 并已经运营良好。

“通过煤炭资源的开发而富裕无疑是件好事, 但资源是有限的, 总有被开发利用尽的那天, 我们能为子孙后代留给下什么?”我经常给村干部们讲这个道理, 并居安思危, 制定实施了“以黑养绿”的计划, 集体投资800万元绿化荒山, 建成了千亩香椿基地、200亩红果基地和1200亩落叶松基地, 开发了以仁用杏和用材林为主的千亩经济沟, 还将南坡梁1500亩地规划修建成了农业观光园。到煤炭被挖尽的那一天, 我们的绿色银行, 将为金鸡台村人提供更多的财富。我们投资2.8个亿开发的圣莲山旅游区, 经过多年的开发, 也正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农村致富带头人 篇11

胡顺开自1996年开始从事新法酿酒技术研究,为了使主导产品高效增值,他利用优质酿酒菌种及大米、玉米、麦麸等粮食及副产品加工成高产酒曲,又将高产酒曲用于发酵粮食,生产出高价值的纯粮白酒,把酿酒后的副产品酒糟经生物发酵制成酱油和食用醋,最后,再将剩下的酒糟渣经生物菌种糖化发酵后变成优质的糖化饲料,用于饲喂畜禽,把畜禽粪便制成沼气用来煮饭、做菜、照明、取暖,沼液、沼渣用来肥田种庄稼,走出了一条生态农业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深受广大农村酿酒户、养殖专业户的欢迎,使酿酒副产品的潜在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利用。

雅大牌酿酒设备、高产酒曲行销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还出口越南、老挝、缅甸、阿尔及利亚、孟加拉国等地,带动永州市及全国3万多家农村酿酒户、养殖专业户走上致富之路,形成种植、加工、养殖、销售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模式,真正做到了产品的高效增值。

2010年,雅大公司被永州市人民政府认定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了更好地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雅大公司建设12000平方米标准厂房及技术培训楼,对农民朋友及下岗职工实行免费培训酿酒、养殖、种植等技术,并为符合条件的创业者提供创业扶持资金158万元,免费培训技术项目价值125万元;同时,引导农民种植水稻、高粱、玉米、红薯、红枣等粮食及经济作物,雅大公司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向农户提供种子和技术服务,再将回收作物发酵酿酒,酒糟糖化养猪、牛,实现种植、加工、养殖的良性循环和增值增收。

胡顺开的创业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国食品报》、《湖南科技报》,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农村新技术》等100多家媒体报道。胡顺开也分别荣获了国家农业部、共青团中央授予的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湖南省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优秀民营企业家等荣誉称号,多次荣获永州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拥有国家专利10余项,国家注册商标6个。胡顺开将以此为契机,开拓创新,研究和推出更多更好的实用技术及产品,帮助更多的农民实现自己的致富梦想。

(湖南 伍启星)

单位名称:永州市雅大酿酒设备厂

单位地址:湖南省永州市萍洲高科技园(18号信箱)

联系电话:0746-6368128

2885311

6368166

手機:13907469271

网址:www.hnyd.cc

王亦芳:大学生村官带头养鸡致富 篇12

2005年, 王亦芳从河南南阳来到蒙自开始了大学生活。4年时间, 她游走了云南省大部分地区和城市。毕业那年, 通过笔试、面试、体检、培训、上岗, 她为自己寻找到了一个位置——大学生村官。工作之余, 她走访社区的村民和单位, 一边了解辖区情况, 一边寻找自己的创业项目。期间, 她利用业余时间为村子里几家成绩不好的小孩补习功课;农忙时帮家里劳动力少的村民摘水果、种玉米……慢慢的, 她找到了自己的创业项目——养鸡。

“这鸡可不是一般的鸡!这鸡可是吃虫子的‘土鸡’。”

传统的养鸡, 都是关在笼子里, 而王亦芳养的鸡, 都是在山上跑。利用村里闲置的山林放养纯土鸡, 王亦芳开始了她的梦想。

“黄粉虫幼虫和成虫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为55%和62%, 一般2~4公斤糠、麸可产1公斤黄粉虫。黄粉虫养殖因投资少、适应力强、经济效益高、饲料来源广、饲养设施简单、技术简单易学、易于工厂化和家庭养殖等特点被昆虫专家称为是继‘家蚕’和‘蜜蜂’之后的第三大昆虫产业。”王亦芳说, 养鸡的主要配方饲料就是这黄粉虫。

在采用山林放养的同时, 王亦芳采用黄粉虫养鸡、发酵床技术、研发生态饲料配方等, 通过不断研发饲料和养鸡技术, 鸡群逐渐壮大, 培育出来的2~3公斤无脂肪的高品质肉鸡和香甜的鸡蛋逐渐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收到效益的时候, 除了兴奋, 我又想到, 为何不带动大家一起养鸡?”王亦芳注意到, 村里闲置的劳动力很多, 而养鸡不需要特定的场地, 自家房子周围的空地就可以养鸡。于是, 王亦芳发动农户一起养殖, 并且成立合作社为农户提供鸡苗、疫苗、饲料和种虫以及饲养技术, 在农户养成鸡之后, 合作社负责回收, 统一销售。目前在寻甸已建成占地50亩的养殖基地, 发展养殖户9家, 月出栏成鸡5 000只, 养鸡户月均增加收入2 000余元。

上一篇: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分析下一篇:COPD急性加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