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致富

2024-10-21

农村致富(精选12篇)

农村致富 篇1

农户住宅设计业盖房是农民生活中数得着的头等大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户住宅逐渐开始向实用、美观、个性等方向发展, 农民在建房时也更加慎重, 以图百年大计。这就催生了以专门设计、研究新型住宅为主要工作内容的农户住宅设计业。

老人服务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养老观念的改变, 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的老人服务业将成为农村的一个独特行业。

有机肥产业施用有机肥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 还可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绿色化的要求, 因此, 有机肥行业前景可观。

经纪人业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 在农产品流通中, “牵线搭桥”的工作日趋重要, 经纪人行当也呈现出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

乡村导游业随着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兴起, 乡村导游将会成为一个新职业。由于农业旅游具有的特殊性, 因而一般要求导游具有较丰富的农业科技知识。

农机具租赁业由于购买大型农业机械的一次性投入较大, 且对于大部分农户来说只在生产季节使用, 一家一户投资购买不合算。因此, 若开展农机具租赁业务, 既可满足农民的耕作需求, 也可大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来源:《农村网》

农村致富 篇2

如果当地是山地就可发展种植业,在对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情况了解比较充分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果树种植这个优势产业,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农村创业项目加盟,如创建梨、油桃、杏树混合种植科技示范园,推广新品种,形成规模,做成品牌,用科技改变传统农业,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创业增收,同时套种红叶石兰等,以增加收益。

2、“绿色餐桌”配送中心

如今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健康,对食用的粮食、蔬菜、肉类等提出了绿色、无污染的要求,成立一个“绿色餐桌”配送中心一定大受欢迎。农村创业项目加盟,该中心可分为农村部、城市部,农村部负责种植、养殖、清洗、包装绿色无公害蔬菜,以及养殖家禽、家畜;城市部负责接收定单,送货上门,以及为需要的家庭提供烹饪、清洗碗筷等服务。该项目投资较少、风险性小、市场前景广阔。

3、种植高端果蔬品

如茄子优质化培育,这种高品质茄子个头很大,比普通茄子营养价值高。种植高端果蔬品,由于缺乏相关的信息,种子和农药销售网点少,投资一个农资中介项目,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项目。

4、手工制品加工

手工制品农闲时可组织老人、妇女,加工制作花篮、玉米皮坐垫、麦秸帽子、剪纸、做鞋垫、缝布老虎、做布鞋等工艺品,产品虽小,其赚头却不小。

5、送肥到田

如今正在大力提倡生态、无公害种植,因此,将城里大量的人粪尿送到农村田间,必将大受农民欢迎。经营者不仅可在需肥的农民那里得到一笔可观的劳务费用,还可在城里的某些单位或用户那里获得一笔粪便清理费,真可谓一举多得。

6:野兔

野兔的蛋白质比瘦猪肉高出50%,比羊肉高出一倍,脂肪仅为猪肉的1/16、羊肉的1/7,胆固醇含量为猪肉的1/3、鸡鸭肉的2/3,因此深受市场宠幸,特别是在南方市场,野兔现60-70元/只仍供不应求,且现国内的饲养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7:养鸭卖蛋

农村有很多散养的鸭子,但销售情况一般,鸭蛋也很便宜。而村里有很多红土,用红土做咸鸭蛋,容易出油黄,口感也好。可以利用好本土资源做咸鸭蛋的生意。买村民的零散的鸭蛋,雇佣有经验的村民帮忙腌制,同时定制包装盒,设计商标,就可以创业了。同时还可以开发更多的农副产品,进行包装销售,让地道的绿色农副产品走上餐桌。

8:毛驴养殖

如今毛驴越来越少,而驴肉味美号称天下第一,饭店或肉食加工厂的需求定不会少是个很不错的创业项目,筹备些资金、招集些人员,掌握到销售渠道,就可开家毛驴养殖厂了。

9:养殖虫子鸡

“替农民说话,帮农村致富” 篇3

创刊24年来,《农民日报》始终为中国农民鼓与呼,反映农民心声,解决农民困难。牢记党性原则,把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报纸的灵魂;把“替农民说话,帮农村致富”作为办报宗旨;把“拥有中国最广大的读者,服务中国最基础的行业,深人中国最辽阔的基层,诚交中国最纯朴的朋友”作为办报目标。报纸的形式与内容无不体现着这一宗旨,实践着这一追求。在正确的办报理念基础上,报社还深入研究“三农”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定位明确,报纸办出了特色,权威性和影响力日益提升。《农民日报》除了在头版、二版保证国家有关“三农”的方针、政策的发布和解读外,还设置了现代农业周刊、产经资讯周刊、前沿栏目、市场专版等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好帮手;设置了科教周刊、百姓话题、新闻人物、教育专版等作为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好食粮。报纸的特色也因此凸显出来。

一、宏观信息服务

媒体有着“沟通情况,提供信息”的重要功能,通过传播信息,整合社会力量,凝聚民族合力以实现共同的目标和理想。它不断分析政治、经济形势,解释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实行舆论导向,保证政令畅通,把人民群众的注意力集中到国家的发展上。《农民日报》在对国家宏观政策的日常报道中,不仅仅停留在政策的发布上,而且还约请专家多方面进行解读,并配发评论文章。评论文章对于报纸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最见评论员功底的。它语言通俗易懂,传达党和政府的新观点、新精神,它的措辞、语调显示出政府的态度,这样就对各地农业部门开展工作和农民生产生活起到释疑解惑的指导作用。如2004年5月 19日头版《开局不错 任重道远》的评论文章,对当前的‘三农”形势进行述评。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讲:开局不错,以“1号文件”,备受欢迎;全党重视,形成合力;狠抓落实,已见成效;机制初显,后发有力。为小标题阐述了“三农”的大好形势,鼓舞干劲。第二部分讲:“三农”工作任重道远,深刻分析了“三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阐释靠政府还是靠法制和市场,发人深省。

宏观信息的传播,解读国家政策,传播先进理念,给广大农村读者指明了发展方向,促进农民观念转变,视野开阔。当前农业产出的增加主要靠科技的投入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而不能只靠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增加。“现代农业周刊”就把握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发展方向,介绍农业发展最新动态和先进经验。如2004年6月3日5版《右江河谷奏响农业强音》介绍了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带动20多万农民致富的成功经验,介绍其“立足特色、依靠科技、典型示范、全面带动”的发展理念,给各地农业部门提供了一种新的工作思路。

二、微观信息服务

宏观信息指明发展方向,提供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微观信息解决农民具体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给农民朋友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帮助。“产经资讯周刊”由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指导,及时报道农产品价格信息,农产品营销方案,引导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如在报纸中缝每天发布全国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反映全国各主要农贸市场蔬菜价格波动情况。定期发布农业部的粮油、禽蛋价格摘报。这样就避免了过去农民市场信息不灵,种植养殖一窝蜂情况的发生,有效规避了农民的劳动生产风险。同时尤为可贵的是将农民的需求放在心中,如2004年5月25日 5版《今年“三夏”农民有什么需求——粮农期待落实八件事》就将“三夏”农忙时,农民朋友对机收、电力、防火、售粮等切身、解决的问题给大家提个醒,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确保夏收顺利完成。

新闻媒体还肩负着传播知识的重要功能,它所传播的知识主要是和人们当前的生活、生产、工作密切相关的,以及在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创造,从而使人们不断了解人类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在《北京市读者、听众、观众调查》、《浙扛省读者、听众、观众调查》以及《经济宣传的专题调查》等调查报告中都显示出:各新闻媒体的知识性内容是受众,尤其是农村受众最欢迎的内容之一。因此,《农民日报》设置了很多版面为农民朋友提供知识性内容,如“科教周刊”、“中国农技推广周刊”、“动物保健”、“水产”等,通过这些知识性信息的传播,增加农民的养殖、种植知识,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这些对于信息相对封闭的农村来说是很重要的,也是其他涉农媒体要重视的。

三、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报纸富有指导社会文化活动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任务,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可以密切报纸和读者的关系,丰富读者的业余时间,使报纸进一步成为读者的良师益友。这是实现党报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方法,是实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有效途径。《农民日报》在想方设法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还不遗余力地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民日报》的“百姓话题”贴近农民生活,贴近农村实际,做到了双向互动。话题的策划由农民、农业工作者提供,话题确定后,又征集农民来稿,择优刊发,成为农民朋友的心灵驿站。如2004年5月25日4版话题《你希冀和梦想中的农村未来什么样?》,这一话题收到了大量农民朋友的投稿,刊发的有“现代的文明原始的风景”、“理想中的新农村:富裕、文明、美丽”等,这些文章反映出尽管农村发展落后于城市,但生活在广袤土地上的人们始终没有放弃理想与追求,他们的憧憬依然美好而热烈,令人感动。同样“新闻人物”专刊的追求也是服务中国最基础的行业,诚交中国最纯朴的朋友。它讲述那些服务“三农”、关注“三农”、奋战在“三农”一线的基层干部、企业家、科技人员、专家学者和外国友人,在农村改革大潮中催人奋进、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些发生在农民身边的故事,是农民朋友所喜闻乐见的。如2004年6月3日4版《李昌平:永为农民鼓与呼》,追踪报道了2000年3月向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上书反映“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李昌平近况,介绍他为维护农民权利、替农民代言的不懈努力。

农村的繁荣与发展,决定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农民向农外转移的速度与数量。《农民日报》始终关注这一根本性问题,“教育”专版更是大力倡导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介绍各地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呼吁社会各界对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献计献策。笔者在农民日报社总编室实习时,于2004年6月3日8版上发过《新型农民呼唤中等职业教育》的一篇评论文章,关注农民职业教育的问题,提倡降低农村职业教育的门槛,拓宽农村职业教育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其创业精神和创业本领,使其毕业后能运用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致富门路。这是针对农村劳动者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竞争力差、较难转移,不利于农民致富的一条切实可行的办法。

四、真心实意为农民代言

《农民日报》作为发布中国农业政策和反映农村情况的中央级媒体,就要代表中国最广大群体的利益,反映他们的呼声,替他们说话。如今报社在全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了记者站,又建立了一支通讯员队伍,触角遍及全国,可以及时、有效地反映农村情况,维护农民权利。如2004年5月31日头版头条《彭州六百亩农田荒芜十二年》,就是报社驻四川记者站邓万祥接到村民的情况反映,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采访,终于揭开了农田荒芜12年之久的真相。即当地政府征地不见手续、安置费用偏低,导致农民失地又失业。该报道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既维护了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的权利,又配合了国务院开展的全国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活动,取得了不错的社会反响。

笔者在报社总编室时,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农民朋友对报纸的信任和编辑记者们对农民朋友的一片深情。总编室的新闻热线电话,几乎成了一座沟通上下的桥梁,每天接到很多农民朋友的来电,诉说、咨询着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我们的编辑记者总是耐心地倾听与解答。同时还收到大量的群众来信,这些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了解群众的情绪,听到农民朋友的呼声。可以说,它是一种经常性的、大量的、真实的民意测验。因此,农民日报社十分重视这些来电来信,有些情况作为新闻线索,经过记者的深入采访,丰富日常报道内容;有些直接送给政府有关部门、有关领导,供他们工作中研究参考;还有一些转给有关责任单位,以负责到底的态度等待处理答复。这些举措赢得了农民朋友的信任,忠实地实践了“三个代表”和新闻工作的“三贴近”,实现了“替农民说话,帮农村致富”的办报宗旨。

“红色信贷”助力农村党员致富 篇4

“红色信贷”是组织部门与农信社联合推出的将“红色名片”与信贷产品相结合的支农惠农产品, 以农户信用贷款为依据, 采取信用贷款的方式发放。其贷款流程为:通过党员个人申请、基层党组织审查、信用社贷款审批并授信。“红色信贷”贷款授信额度10~30万元不等, 对立足于自身脱贫致富的, 授信不超过10万元;对农村致富党员能帮扶1~2名困难群众的, 授信不超过20万元;对农村带头致富党员能联系帮扶2名以上收入偏低、3名以上困难群众的, 授信不超过30万元。

“红色信贷”贷款能够破解部分党员创业发展经济无门路、创业无资金、申请贷款无抵押、销售产品无信息的“四无”难题, 呈现四大成效:一是融合创新:“红色信贷”将党的红色名片与金融的信贷手段相结合, 是党务工作与经济工作互通互促的创新;二是贷款优先:“红色信贷”安排专项资金和信贷规模, 办理优先于其他贷款品种;三是利率优惠:“红色信贷”实行利率优惠, 在当地同类贷款利率基础上给予优惠;四是多方共赢:“红色信贷”丰富了农信社的信贷产品, 实现了政府、农信社、困难党员和群众“三赢”格局。截至4月末, 作为试点单位武定、云龙县联社已发放“红色信贷”贷款1.35亿元, 扶持了3190名农村党员创业致富。

农村致富新思路 篇5

在农村养殖业一直是传统的赚钱项目,可供选择的范围也较广,像常规的养鸡、养鸭、养牛、羊、鱼外,养肉鸽、奶牛。如果慢慢规模化,品牌化,赚钱是肯定的。

还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庭院大的优势,养殖的同时业,种些葡萄、杏、樱桃等果木及花卉产品,增加经济收入多样化,承包一片土地下来,还可建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通常利润较高。尤其现在食品安全问题,许多城市高收入家庭都喜欢买高端一点的农产品,如无污染的土鸡蛋、土鸡、无公害蔬菜等,市场销路不用愁。而农村闲散劳动力较多,雇人成本也较低,这也是优势之一。

农村里土特产品丰富,品种多样,如果利用城市与农村价格差价,将农产品收购贩运到城里出售,也是非常可观,如果一时找不到销路,找大的收购商也是可以的。特别是一些当地土特产,别处没有或者比不上当地的东西。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认真挖掘没准能找出一条致富通道。在你眼里不值一提到城里就身价百倍了。有一个创业故事,是一个小伙子卖贝壳,自己在海边捡来玩儿,最后被别人高价买走。头脑灵敏的小伙子马上受到启发,最后成功挖掘这一巨大商机。

80后没看见的农村致富之路 篇6

这确实是一个社会的问题,但是却又不是能轻易改变的社会问题,只能去适应,寻求改变。现在的大学生不值钱是有目共睹的,普遍大学生毕业生不如技术学院毕业的学生。一是现在大学生很难学到一技之长,二是大多大学生目光太高,始终觉得大城市才是淘金的宝地,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大城市,竞争越来越大,生活越来越艰难。

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而我们国家的农业水平却很低,农民生活水平在世界水平的底层,原因就是缺乏真正搞农业的人才。特别是传统思想的束缚,农村就是低等人呆的地方,是赚不到钱的地方,堂堂大学生,毕业回农村是被人耻笑的事,再加上国家的扶持不到位,这就导致了我们这个农业大国却很少有农业致富之路。

农业科技的进步,农村的价值也越来越明显,如果能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引入农村,发展是非常可观的。现在已经有不少研究中心着手研究稀有珍贵药材的人工种植,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铁皮石斛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个。

说到铁皮石斛,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首先,石斛是十分稀有的药材,在我国素有北有人参,南有石斛的说法,可见石斛的名贵。《神农本草经》记载铁皮石斛“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评价铁皮石斛“强阴益精,厚肠胃,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益智除惊,轻身延年”。在民间,石斛更有“中华九大仙草”之首,“救命仙草”之称。而铁皮石斛又是石斛中的上品。

石斛生于海拔达1600米的山地半阴湿的岩石上,一般2-3年成熟,市场价8000元/千克。广州荟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实现了人工种植,实现半年成熟,98%的成活率。因为市场的紧缺,特向全国寻求种植合作,免费提供种苗,只需交纳一定的保证金,量大的会派人前往指导种植。唯一的要求便是成品铁皮石斛只能返销给该公司,达到返销量之后退换保证金。

面对全球紧缺的石斛供给,低投入便能实现种植,这确实是一个难得的创业致富之路。大量在大城市迷途的80后们,似乎应该转变一下眼光,其实我国农村种植业,养殖业,

陕西农村脱贫致富调查思考 篇7

自2011年实施新十年扶贫纲要以来, 陕西扶贫开发成效显著, 据贫困监测调查数据显示, 到2013年末, 全省农村贫困人口按国家规定的年月收2 300元标准计算为410万人, 较2011年减少182万人, 下降了30.7%, 贫困发生率为15.1%。随着各项扶贫开发政策措施的积极实施, 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不断减少, 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提高, 贫困地区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一)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贫困状况得到改善

贫困人口多少是反映当地贫困状况是否改善的主要指标。按照陕西省规定的年月收2 500元标准计算, 2013年末, 全省贫困人口为574.5万人, 较2011年减少200.5万人, 下降了25.8%。贫困发生率也由2011年的28.2%下降到2013年21.3%, 减少了6.9个百分点。

(二) 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再创新高, 工资和家庭经营是增收的主要来源

2013年, 陕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6 439.08元, 比2011年增加1 932.98元, 年均增长19.5%, 增幅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5.8个百分点, 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由2011年的521.9元缩小到64元。从农民收入构成看, 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仍是增收的主要来源渠道, 也是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工资性收入增加。2013年, 全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 610.41元, 较2011年增加639.1元, 年均增长15.1%, 比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速度高出0.1百分点, 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40.5%, 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速度再创历史新高。二是家庭经营性收入仍占重要地位。2013年, 全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2 949.38元, 比2011年增加746.18元, 年均增长15.7%, 比全省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速度高出4.7个百分点, 占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45.8%, 在农民收入结构中仍处重要位置。

(三) 片区县紧抓机遇, 经济社会较快发展

陕西省连片特困地区覆盖60个县区, 涉及贫困人口401.7人, 占全省69.9%。“十二五”期间, 陕西省扶贫开发工作把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积极推行连片开发、整村推进、扶贫到户三大战略, 大力实施“六大扶贫工程”, 并相继出台了《五大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和《创新扶贫开发社会参与机制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 取得显著成效。

在各项政策的扶持下, 加上对扶贫工作的考核, 各片区县变压力为动力, 加快发展步伐。2013年, 在陕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争先进位排名中, 前十位均为片区贫困县。

社会保障的逐步完善体现的是社会公平, 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更好的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以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待遇差距。2013年, 陕西省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基本实现了社会保障全覆盖, 五大片区中四个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超过了90%, 分别是秦巴山区95.3%, 六盘山区98%, 白于山区91.1%, 黄河沿岸土石山区91.6%, 吕梁山区覆盖率虽然较低, 但也达到了83.2%。

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推进, 片区贫困县医疗卫生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卫生技术人员不断增加。2013年, 陕西省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数为63.52人, 较2011年增加10.78人。五大片区医疗卫生队伍也得到长足发展和壮大, 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数分别是:秦巴山区47.84人、六盘山区50.15人、吕梁山区51.81人、白于山区45.67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50.64人, 分别较2011年增加9.22人、10.53人、13.17人、9.74人和12.25人。

近年来, 为了提高片区贫困县自我发展能力, 陕西省相继制定并实施了“一村一品”、“千村互助资金项目”等措施, 帮助贫困地区农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 取得明显成效。2013年, 全省以苹果、梨、猕猴桃、葡萄、烤烟等产业为发展特色的县区65个, 其中片区贫困县34个, 占54.0%, 以关中为主要产区的苹果基地县多达15个, 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40.6%和44.9%;烤烟主产县13个, 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半数以上, 分别达到59.1%和61.4%。

二、新阶段扶贫工作的挑战

(一)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值得关注

近年来, 国家实施的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在一定程度解决了农民群众就医难、看病贵问题, 但由于近年来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 人们在看病就医方面的负担越来越重, 农村贫困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仍然较为突出。以勉县杜寨村为例, 全村有贫困户55户, 因病致贫的就有18户, 占全村贫困户32.7%。主要原因:一是按照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比例, 保大病和住院报销比例高, 轻小病与门诊报销比例低。与大病相比, 对农民健康威胁更大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 此项规定将增加酿成大病的潜在风险。二是为了促进农民群众就近就医, 越是基层报销比例越高, 越是更高级别医院报销比例越低, 然而村、镇、县医院医疗水平无法满足病患就医需要, 病情越危重的大病更需到高级别医院治疗, 但报销比例又很低, 导致虽参加合疗, 大病患者家庭的负担仍然沉重。

(二) 贫困地区升学率较低, 为脱贫埋下隐患

贫困地区大部分家庭由于经济基础较差, 加上交通等地理条件制约, 青少年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2013年, 全省初中毕业升学率不到80%的县有13个, 其中9个是片区贫困县, 升学率最低的为吕梁山区的佳县仅为33%。初中升学率不高说明青少年失学人口多, 受教育程度低的失学者就有可能成为新一代的贫困人口。

(三) 对贫困户缺乏精准识别, 为帮扶工作带来难度

目前农村贫困户数的确定主要采取两种方式, 一是采取上级层层分配到村的方式, 因各村情况不一, 在贫困户多、但指标少的村里, 有部分确实贫困的家庭可能无法享受到扶贫政策, 在情况相对较好的乡、村, 拿到分配指标却没那么多贫困户;二是目前农村多采取的自下而上申报贫困户方式, 源头数据真实性不能准确把握, 某些“优亲厚友”现象, 容易造成不公平, 产生新矛盾。缺乏精准识别贫困户的手段, 给帮扶工作带来阻力, 为扶贫埋下隐患。

三、对扶贫开发工作的几点建议

目前, 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基本省情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2013年, 按国家2 300元的标准计算, 全省仍有410万的贫困人口, 农村贫困发生率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6个百分点。

(一) 加大产业扶贫力度, 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 贫困地区农村的基础条件较为薄弱, 实现自我发展可能性小。而包扶单位选择并坚持走产业扶贫路子, 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 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方面的支持。一是需要政府支持, 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按照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 制定有利于扶贫产业开发的政策规定, 鼓励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这一“利在当代, 功在千秋”的崇高事业当中来。二是需要财税支持, 实践表明, 制约产业扶贫开发的主要瓶颈还是资金, 而一般包扶单位的财力又极其有限。所以, 要继续坚持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的方针, 对于确有开发前景的产业项目, 政府应给予税收优惠, 或必要的资金补助、甚至是倾斜性扶持;在解决产业项目的启动资金和生产性流动资金方面, 银行应给予贷款扶持。

(二) 创新农村医疗体制机制, 降低因病致贫返贫风险

一是试点引入商业大病保险。针对农村大病负担过重的情况, 试点通过政府招标方式选定承办大病保险的商业保险机构, 并以新农合经办机构向全体参保 (合) 人员推荐购买商业保险机构推出的大病保险等险种, 减轻未来可能出现的大病负担。二是改进因病致贫返贫群众的医疗救助方式。民政部门、红十字会尝试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医疗费用服务平台, 对于符合救助标准的农村重、大病患者, 在新农合或商业大病保险的基础上, 民政部门、红十字会可以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医疗救助, 给予一定的报销补偿。三是尽快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对于村级卫生室、镇、县的医护人员, 应建立一套系统的医疗技能培训、医德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基层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 着重提高农村地区医疗人员对一般疾病的诊断和治愈率。其次对医疗机构引入竞争机制, 逐步放开对医疗机构准入的限制, 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领域, 推动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医疗服务价格的降低。

(三) 加大贫困地区教育投入, 培养新型技能农民

一是强化技能培训, 提高青壮年综合素质。支持组建跨区域的职业教育集团, 以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为基础, 发展若干特色专业实训基地, 继续整合实施人人技能工程、雨露计划、科技培训等重点项目, 鼓励职业教育集团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 面向青壮年劳动力, 培训农村实用技术, 使他们成为“经纪人”、“土专家”, 为乡村劳动力创业和外出就业创造条件。二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积极促进新农村建设。基于对未来“无人种田”的思考,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人”的问题, 只有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让越来越多的有知识、懂科技、能创业的中青年劳动力重新回到广阔的农村来, 让他们真正发展成为有作为的新型职业农民,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业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后继乏人、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等一系列突出问题, 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让更多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

(四) 完善贫困户信息, 以户为本开放扶贫

一是充分发扬基层民主, 发动群众参与, 透明程序, 把识别的基本权利交给基层群众, 让老百姓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贫困户, 以保证救助对象认定的透明公开、相对公平, 以此进一步完善建档立卡内容, 并纳入动态管理。二是通过进村入户, 分析掌握致贫原因, 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干部帮扶应采取群众“点菜”、政府“下厨”方式, 从国家扶贫政策和村情、户情出发, 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 制定符合发展实际的扶贫规划, 明确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 并落实严格的责任制, 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摘要:贫困既是一个普通常见的经济现象, 又是一个内涵复杂的社会问题, 由于自然禀赋、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原因, 目前在陕西省包括国家级和省级特困连片地区在内, 涉及有扶贫任务的县 (市、区) 多达97个。至2013年底, 按照陕西省2 500元的扶贫标准计算, 仍有贫困人口574.53万, 占全省农村人口的31.4%, 和全国其他省份比较, 贫困面大, 贫困人口多, 脱贫任务非常艰巨, 贫困问题成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软肋”。分析和研究陕西的贫困问题, 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贫困监测,片区贫困,产业扶贫,财税支持

参考文献

[1]田志强.陕南避灾搬迁推进城镇化问题实证研究[G].陕西省统计局课题研究汇编2013.

[2]张磊.中国农村极端贫困人口现状分析和对策[R].中国贫困问题研究会议.北京, 2005.

[3]于斌.陕西农村贫困问题的统计研究[R].统计观察, 2006 (10) .

[4]曹恒, 张军辉, 魏志亮.陕西省扶贫开发的现状及政策建议[R].西部财会, 2010 (7) .

[5]何得桂.陕南地区避灾移民工程可持续性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 2013 (6) .

[6]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R].中办发[2013]25号.

[7]孟随善.围绕贫困农户增收扎实做好产业扶贫工作[EB], 2012-8.

[8]刘玲琪.陕西省返贫人口特征分析与对策思考[R].人口学刊, 2003 (4) .

[9]国家统计局巴中调查队.实施连片扶贫开发促进同步实现小康[EB], 2012-3-6.

农村致富 篇8

未来农业业发展目标要解决水与土壤污染, 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实现绿水青山, 金山银山, 可持续发展。实现土壤、食品、人类大健康产业, 是兆亿产业。

使农民留在农村, 住得起楼、看得起病、上得起学, 安居乐业。

1.1 农业生产首先要土壤健康

我国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激素的广泛使用, 使农田肥力不断下降。化肥的有害化学物质流失到土壤、水与空气中, 造成环境污染重于工业污染, 最终又影响到食品安全和人们的身体健康。

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化肥农药减施项目, 任务艰巨, 关键在治理污染, 恢复土壤的生态环境, 实现土壤健康, 作物健康, 食品安全, 人类健康;绿水青山, 金山银山的目标。

1.2 发展发健康产业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 经济衰退将导致生产与消费模式的结构性改变, 世界将由“大量生产、大量消费”转向更加重视健康、安全、环境以及知识和文化。

农业、医疗、绿色能源、教育是最稳定的产业, 其中与人类健康有关的产业是朝阳产业, 最赚钱的产业, 是兆亿的产业。

1.3 把农民留在农村发财致富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 特点是人口众多, 土地资源有限。我们不能照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农业高度机械化, 规模化的经验。

黑龙江、新疆等垦区实践证明走高度机械化, 规模化高效率大农业发展道路, 需要大量投资;机械化水平越高, 分离出的人口越多, 少数人是富了, 多数人穷了。大量农民进城, 无法就业, 会带来巨大的社会问题。

全国垦区面临的问题是领导重点抓高度机械化, 少数人致富, 把高效农业当作庭院经济, 副业分工工会、妇联去管。我们的领导在为少数人服务, 将技能差的分离的工人赶到城市作二等公民, 根源在于我们领导干部思想僵化, 背离了党为人民服务, 解放全人类的宗旨。

出路在哪里?创新理论, 转变国家工作重点, 投资农村生物技术, 造土壤, 治理生态环境, 把农民留在农村, 组织多数农民发展高效农业, 打造土壤、食品、人类健康大健康产业, 实现亩产1万元、5万元、10万元、20万元、乃至100万元, 实行集约化经营,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打造参与国内外经济大流通航母, 赚国内外富人的钱。真正实现绿水青山, 金山银山, 农民在农村安居乐业。

2. 农业发展战略

2.1 关于发展模式问题

农业的发展模式有两种, 一是少数人种多数地保证粮食数量供给, 二是多数人重少数地, 发展高效农业。

2.1.1 少数人种多数地发展现代化产业

少数人种多数地发展现代化产业是提高效率, 降低粮食作物生产成本, 参与国际大市场竞争的必由之路。引入竞争机制, 采用证书制度和竞争淘汰制度, 不断提高生产规模和经营者素质。现代农业产业化需要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组装, 建立作物栽培、耕作、种子、土壤、植保、灌溉、农机、设施农业等技术标准化与规程, 不断引进, 消化先进的机械设备与技术, 提高生产率与降低成本, 获得最高效益。

需要发展自然生态农业, 大力开展生物技术的引进、消化、复制, 造土, 修复多年使用化肥农药破坏的土壤生态环境;用现代生物技术搞秸秆还田、化肥进行生物发酵, 植物营养免疫, 防灾减灾;继续发展机械化, 数字化的现代化农业, 用少数人种多数地, 实现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安全, 稳定粮食综合产能力。

2.2 多数人种少数地, 发展高效农业

2.2.1 多数人如何中少数地?

我国农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农业发展不是高度机械化后, 农村分离劳动力进城就完事大吉。

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值得借鉴。美国农业一百年总结中指出, 农业劳动力分离后搞高效农业, 农产品加工业消耗了分离人口70%。

瑞士走的是精细农业, 瑞士农民种地养牛, 种蔬菜、水果、规模并不大。农协负责组织农民培训, 使农民学会种植和养殖技术, 农民种植果树、蔬菜、养牛, 并加工, 所有产品交给农协销售, 如养10头奶牛, 可加工酸奶、奶酪、奶油、巧克力、奶糖等, 统一质量, 分散加工、包装统一品牌, 农协统一销售。

日本发展环保生态高效农业, 如种蔬菜、果树采用生物技术有氧发酵秸秆、页岩、生土、木材废料等, 有氧发酵化肥等造土壤, 治理土壤与水污染, 不施化肥不施农药新技术。日本岛本酵素世界社将复杂的蔬菜、果树、水稻等栽培技术系统化、简单化、规范化, 使农民可复制, 每个大棚标准为1000︰, 政府补贴500万日元, 折人民币30万元, 可以多年连作, 有的已经种植番茄、网纹瓜35年连作。分散种植, 统一技术措施, 统一质量, 统一包装, 统一品牌, 统一销售。农民利用本地自然资源, 作物的秸秆 (如稻秸、稻壳、麦秆、玉米秸、烟草秸等) , 木屑、生土、页岩、骨粉、鱼粉、山柴、油渣、豆饼、菜籽饼、圈肥、鸡粪、人粪尿、豆腐渣、肉粉、皮肥、矿物质化肥等制作有机肥、土曲子, 有机质肥料, 发展高效农业, 产品价格比传统栽培高7倍以上, 1000︰大棚一年净赚180~200万人民币, 加上政府补贴, 总收入210~230多万。农村生态环境优美, 农民盖起楼房, 家家有汽车, 500米之内有饭店、商场超市、邮电局、学校等。

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 适应环境, 认真实施化肥农药减施项目, 将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命科学相结合, 用生物技术有氧发酵秸秆制造有机肥和用生土制造土曲子, 将化工厂变成生物化工厂搬入田间, 造土壤, 强壮作物根系, 恢复土壤生态环境和地力, 治理水与土壤污染。用生物技术有氧发酵动植物蛋白与矿物质化肥等制作有机质发酵肥料, 提高土壤养分, 达到土壤健康, 作物高产优质, 食品安全, 人类健康。

建议政府更新观念, 把发展农村发展高效农业, 农民留在农村, 治理土壤与环境污染, 建设绿水青山, 金山银山的新农村;把发展高效农业当作重要工作来抓, 不在当成副业甩给工会、妇联去管。建议政府加大投入, 加强服务, 帮助农村推广集约化经营, 是农民从中获利。

2.2.2. 普及健康知识创造新商机

人为什么会生病?是吃的不平衡了, 人吃的不平衡会引起身体缺某种酶或某种酶不足, 诱发疾病。近30年来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 国民改变了饮食结构摄入动物蛋白过多, 动物蛋白在体内经过口、胃、小肠酶的作用, 分解产生硫酸、磷酸, 进入大肠, 必须变成碱性物质才能被吸收, 于是用血液中的钙元素来平衡, 血液中钙消耗完再从骨骼中借钙, 如果吃过多的动物蛋白, 消耗过多的钙, 还会直接把细胞壁中的镁离子借出平衡酸碱。大量流失钙人会形成高血脂, 会引起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脑等血管疾病。摄入一份的动物蛋白需要4份的蔬菜水果来平衡酸碱。

据美国研究。二战以来畜禽由放牧改为饲养, 畜禽食物结构的改变, 使它们体内Ω-3型和Ω-6型多不饱和脂肪酸由1:1改变为1:3, 吃放牧的动物蛋白比饲养的动物蛋白健康。过多摄入饲养的动物蛋白是多年来人类心脑管疾病, 癌症、糖尿病等加重的诱因。

饲料中的食品添加剂多是激素类药剂, 缩短了畜禽的饲养周期, 人类吃后体内富集了激素, 引起女性子宫、乳房, 男性前列腺肿瘤和癌症, 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普及健康知识, 改变食物结构, 吃的科学有利于人类健康。同时减少粮食消耗, 我国如果吃的科学, 粮食有5亿顿足够, 其中一半做主食, 一半转变成饲料生产动物蛋白。就目前的粮食生产水平, 粮食数量压力减少, 可以减少1亿吨粮食生产, 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投入, 环境会得到改善。同时可减少1.5亿顿进口粮食。

畜牧业的特异发展, 消耗大量粮食, 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带来了20%二氧化碳排放, 是我国环境污染家中的根源。建议提高放牧与不使用饲料化学添加剂动物蛋白的价格, 控制人们吃肉的欲望, 减少肉类生产是最实际的低碳和治理空气霾和水与土壤污染的最有效措施。

2.2.3 发展健康产业商机无限

20世纪农产生是沿着从田间到餐桌顺序进行, 决定农产品生产的是农民, 而不是消费者。

21世纪农产品生产的决定权将从农民转移到消费者手中, 农产品的价值最终体现在消费者需求中实现。三高人群 (职位高、学历高、收入高) 追求健康长寿, 快乐人生, 对食品要求更健康、更方便、以及增加食欲的色、香、味等等;在食品能否被消费者接受的衡量标准中, 反映质量、安全和有益于健康的部分越来越重要, 消费者要求食品质量要有透明度和可追踪性, 功能性及生产方法。功能性食品及配餐食品将倍受欢迎。

现代科学理念, 食物是最好的医生, 吃素是长寿的秘诀, 更多地用食物代替药物, 用膳食获得健康, 用自然疗法代替昂贵医疗, 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功能性农产品商机无限。

发展功能性食品, 即含有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酶类, 如抗氧化剂、植物营养剂、多糖类等, 能增强人的免疫功能。

农业健康产业是兆亿的产业, 关键在于生产功能性农产品和科学的加工, 健康营销。

向大自然学习, 用生物技术发酵秸秆、生土等制作有机肥、土曲子;发酵矿物质化肥与有机质肥料等新技术, 造土壤, 恢复自然生态环境, 彻底淘汰化肥农药, 生产如种植面积种植玉米、豆类、水稻、亚麻、荞麦、南瓜、燕麦、蔬菜、浆果、坚果等经过科学加工, 成为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功能性食品, 投入市场增值, 就能够实现亩产万元、5万元、10万元, 乃至100万元不是梦, 农民才能富起来。

3. 高效农业土壤健康是基础

3.农业以土为本, 孕育万物生命

3.1 土壤如何形成

地球上所有生命都是靠太阳能, 水, 空气和大地而生存。地球表面的大地是由岩石构成的。在太阳能与空气、水等同时反复地进行着物理的, 化学的风化作用, 形成了极为细小的颗粒的土。土再经过几千万年乃至几亿年的时间, 微生物菌群产生分解动植物残体的酶及分解矿物质营养的酶, 赋予土消化分解机能及活的生命, 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100~200万年的时间, 形成1厘米厚的耕层土壤需要300~400万年的时间。

3.2 土壤变坏容易, 变好难

近30年来, 人们追求高产, 多生产粮食, 大量使用化肥, 农药, 而没有想到对土壤和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 和对人体健康的破坏。

土壤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本、家园, 不可利用, 好比银行有借有还, 并有利息的;使用化肥农药, 拿走粮食, 再把秸秆烧掉 (包括田间及做燃料烧掉) , 或直接深翻还田, 无异于向银行借美元还人民币, 或抢银行。对土壤的破坏堪比二战日本侵略对中国的破坏。

应该深刻认识土壤生态环境恶化, 水与环境污染, 是制造底下的霾, 土壤退化成不具备作物和有益微生物生存的环境, 难以保证作物高产、优质的土了。

农业发展遇到的气候异变, 灾难频发, 食品安全问题严重, 国民身体素质下降, 慢性疾病日趋严重。

3.3. 恢复土壤生态环境任重道远

3.3.1 我国土壤学理论需要拨乱反正

多年来我国土壤学基础理论落后, 研究方法与理念落后, 教科书陈旧, 难以指导农业生产。如土壤施肥还停留在以作物为中心盲目施肥阶段, 作物营养缺啥补啥, 乱用微量元素, 有机肥发酵的理论依然是无氧发酵, 随意选一个生物菌, 与秸秆混合埋入田间, 或直接深翻进行无氧发酵, 再制造土壤的霾等等问题。

某省治理一个乡5个村动物、人的粪便, 沼气污染, 投入1500万元, 经省科委组织专家鉴定为无氧发酵科研成果, 依然是污染环境, 臭气熏天, 没有任何改善。

我国长期忽视农业基础理论研究, 如土壤学、植物营养学、植保科学、耕作栽培学等基础科学理论研究;农业科研分工过细, 导致人才单一, 缺乏现代化综合科技人才;农业科研忽视生产实践, 综合组装技术的研究。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研究人员大多转向化肥产品开发、或销售, 植物保护转向农药使用、产品开发, 或农药销售。

学术界需要拨乱反正, 正本清源。

3.3.2 恢复土壤生态需要创新理论

创新理论是植物营养免疫学, 营养决定植物体内微生态、土壤生态中的微生物活性和菌群平衡, 微生物活性影响酶的活性和植物生理活性, 增加和充分发挥植物自身免疫功能, 实现防灾减灾。

土壤地力是具有良好的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 这三个条件在长期连续地互相保持均衡的状态时, 才能成为培育健康作物的土壤。我国多年来对生物性的研究只停留在纸上, 不被重视。生物性——土壤微生物的生态系统, (微生物相) 要保持好气性的有益状态。深刻认识秸秆、动物残体、生土、页岩、矿物质化肥、有机质材料等有氧发酵新理论。秸秆有氧发酵制作有机肥是唯一能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别无它法。有氧发酵的优质堆肥是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性的唯一有效措施, 并且造土壤 (培肥地力) 优质堆肥是必不可少材料。

3.3.3 恢复土壤生态任重道远

一般作物秸秆进行有氧发酵获得的有机肥有机质含量10%以下, 木屑、树皮、竹子、芦苇等的纤维素较高不超过30%。据日本酵素世界社研究, 用木屑发酵有机肥 (有氧发酵) , 每亩 (667㎡) 大约施用35吨;用普通秸秆发酵有机肥 (有氧发酵) , 每亩 (667㎡) 施用70吨, 土壤有机质含量可增加1%;用有机肥提供土壤有机质含量, 造土壤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造土壤需要大量有机肥, 选则发酵材料的纤维素含量越高, 造土效果越好。好的土壤有机质5︰6%, 可见造土壤是长期而艰巨的生物工程, 不能急功近利。

根据上述分析, 恢复我国土壤生态环境, 从现在开始不施化肥农药, 需要250~300年。

4. 用生物技术发展高效农业

4.1 用生物技术造土, 恢复土壤自然生态

农业生产以土为本, 一切活动均应围绕着促进土地的土壤化作用, 充分发挥土壤的机能, 利用现代生命科学成果, 充分发挥土地自然潜力。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 已经逐渐成熟, 需要加大投入, 国外成功的需要认真引进、消化、复制、组装和完善。

用生物技术造土, 恢复土壤自然生态——岛本微生物农法最成熟。岛本微生物农法的引进与消化是解决我国当前农业问题最好的途径。

用酵素菌技术就是向大自然学习, 利用农村现有资源, 就地取材, 有氧发酵有机肥、生土、页岩、矿物质化肥、矿物等, 平衡作物营养, 滋养免疫系统功能, 使其运用自身的力量去抗灾减灾, 生产出优质高产, 富含对人类健康有益的产品。

4.2 推广有机肥发酵的技术需要转变观念

农业生产向自然生态农业或环保生态农业方向发展。有机肥有氧发酵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场革命, 既可以解决我国食品安全, 还可以解决农业水与土壤生态污染问题。逐步减少乃至淘汰农药、化肥, 为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有机肥有氧发酵理论最先进的技术不在西方, 而在东方。日本岛本家族经过80多年三代人不断的研究与生产实践, 20世纪50年代初期推出《岛本微生物农业应用法》, 也称酵素菌技术, 解决了日本战后农业资源缺乏, 贫穷落后发展农业生产问题, 基础理论是向大自然学习, 利用农村秸秆等自然资源, 用酵素菌有氧发酵动植物残体, 页岩、生土、矿物质化肥等, 造土壤, 给作物生长和有益微生物繁殖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关键技术:

(1) 菌种先进筛选方法是从微生物菌群种筛选菌群, 竞争能力强, 在高温、低温条件均能发酵。可发酵植物秸秆 (包括纤维素多的木屑、竹子等) 、骨头、不溶于水的矿物质化肥、页岩、生土、豆饼、菜籽饼、油渣等。菌种不能从菌群种筛选单个菌种, 或从菌群筛选单个菌种后再混在一起洒入田间, 或与秸秆混合, 翻入地下等不会有较好的结果。

(2) 有氧发酵是核心技术

有氧发酵是创新技术, 通过调节水分, 翻动调节温度, 实现有氧发酵, 有机肥质量好, 是中性肥料。是造土壤, 改善土壤生态唯一有效的方法。

(3) 用酵素菌喂养畜禽, 或发酵秸秆做饲料, 解决粪便臭味, 替代抗菌素, 粪便还田, 或与秸秆混配调节碳氮比。

(4) 各种作物用酵素菌技术均有系统操作方案, 包括秸秆制作有机肥、页岩、生土、矿物质化肥、有机质肥料制作, 发酵自制叶面肥等。

(5) 彻底解决重茬病问题所有作物均可连作, 优质高产, 彻底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6) 有酵素菌发酵动物、人的粪便, 治理水污染、土壤残留农药问题。

本项技术已经在世界20多个国家推广。《岛本微生物农业应用法》1994年引进我国, 进展并不顺利, 主要原因是观念落后, 未能从思想上引起重视, 浮躁、急于求成心态加上商业炒作, 多数不成功。应该转变观念, 遵循引进、学习、转变、复制、创新的原则, 通过学习转变观念, 认真复制, 然后再根据国情将引进技术系统化、规范化、模式化, 使之成为简单、易学、易复制的技术。

用生物技术造土壤, 恢复土壤自然生态, 化肥减量施用——我国没有成功的技术, 引进《岛本微生物农业应用法》技术最成熟, 也解决我国当前农业问题最好的途径。

5. 打造集约化管理与流通系统

财富在哪里?在流通环节。流通环节有多少财富?有80%。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 这个时代信息是资本, 谁掌握了信息和流通, 谁就获得财富。

5.1 成立咨询培训系统

成立农产品开发培训系统, 这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学, 打造一支具有爱心、责任、付出的生产和营销的儒商队伍, 确保生产均质, 打造精品名牌, 参与国内、国际大流通, 使更多地个人、家庭在这个系统中成长, 成熟、成功。系统运作的三个好处:

(1) 通过培训可使大多数人的价值观相同或相近。

(2) 形成协调一致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

(3) 集众人智慧创造出可被复制的成功模式。

5.2 研究可供复制的农产品生产模式

生产功能性农产品的技术已经成熟, 需要组织专家认真总结, 把复杂的生产工艺系统化、模式化, 规范化, 简单化, 使之易教、易学、易复制。

5.3 系统复制农产品生产模式, 确保产品质量

通过系统培训, 要求生产者学习、复制、不走样、照做, 才能生产出优质、同质农产品, 组织千家万户生产的农产品确保外观、品质、口感、食味相同。统一包装, 统一品牌, 在每一个包装盒上标记生产者的编号, 可追溯生产来源、生产质量, 明确责任。

5.4 打造生产、营销优质农产品航母, 挺进国内外市场

通过系统复制的农产品生产模式, 规模化生产出优质农产品后, 统一包装、统一品牌上市, 创造名牌产品, 参加大流通才能有大效益和竞争力。

摘要:未来农业发展目标要实现绿水青山, 金山银山, 实现土壤、食品、人类大健康产业, 使农民留在农村发展高效农业, 住得起楼、买得起车、看得起病、上得起学, 安居乐业。农村发展模式有两种, 一是少数人种多数地, 发展高度机械化的大农业, 重点解决粮食数量安全。另一种是多数人种少数地, 发展高效农业, 使大多数人发财致富, 是未来农村重点工作。用生物技术造土壤, 彻底解决土壤、水及环境污染, 逐步解决化肥农药减施, 乃至淘汰化肥, 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药。

农村致富 篇9

一、积极探索职教办学新模式, 全力促进农村发展

多年来, 区委、区政府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基础上, 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区领导坚持每年到职业学校召开一次现场办公会, 优先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以满足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确立了全区“职业教育政府主导, 部门配合, 教育主抓”的发展思路及“以农为主、面向农村、服务社会”的工作方针。把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 形成办学育人、科技推广、产业开发于一体的农村职业教育网络体系, 把发展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出的“学校+公司+农户+客商”的办学模式, 在中国教育报上进行了经验介绍, 并代表黑龙江省参加了中国职业教育成果展览。在此基础上, 学校先后实践了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学校与部门合作办学的模式, 开门办学, 举办社会急需、学生和家长满意的各种长、短期职业技能培训班, 为增强学生技能服好务, 为经济发展服好务, 为社会建设服好务。目前, 学校正实践应用“高纬高寒地区农村教育整体改革‘教科经’办学模式”。

二、构建专家型师资服务平台, 成为农民良师益友

深入开展农村人才培养, 更快更好地提高广大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关键在于教师, 学校根据我区农业实际情况及教师自身特点, 在实践中培养了一支熟悉农民培训、熟悉“三农”、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队伍。学校除每年组织校内培训、竞赛、实行多层次的师资培训外, 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和省市组织的师资培训和考察学习, 使教师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此外, 由学校牵头把市区各部门农业技术专家组成了科技培训工作组, 建立了专家型师资服务平台, 及时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定期发布最新的市场动态, 为农民传递最新的科研成果信息;注重对生产各环节的技术指导, 力争做到最完善的科技服务, 避免服务盲区, 使农村人才培养工作更为扎实、更加稳

黑龙江李志军

健, 缩短了与农民的距离。有效地解决了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应用“一公里”的问题, 实现科研成果推广一步到位, 成为农民真正的良师益友。

三、发挥示范基地作用, 引领农民进入致富快车道

学校在各乡镇建立了具有区域特色、规模生产、科学管理的实验型、示范型、效益型的新优技术成果示范基地, 通过基地建设, 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加快了种植业产业化进程, 初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链条式经营模式及订单农业的雏形, 使广大农户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几年来, 在全区十一个乡镇推广小粒芽豆生产等新技术、新项目9项, 累计为农民推广良种二十万公斤, 较对照村屯增收8-10%, 为农民增加纯收入2000余万元。2005年, 在爱辉区西岗子镇坤站村建立了225亩的高油大豆核心展示区, 每亩增收40元。2006年, 大豆示范园区核心区面积增加到1500亩, 增加收入60万元。2008年又建成面积为5000亩的高油大豆良种生产繁育基地, 为爱辉区及同积温带市县提供大豆优良品种150万斤, 累计为农民增收6000万元以上。

四、实施三项工程, 提升农民致富能力

一是实施实用技术培训工程, 保障农民增产增收。

2005年以来, 学校通过举办成人中专班、“科普之冬”送科技下乡、科技大集、科技咨询、现场指导等实用技术培训及为农服务等活动, 组织专业教师进村入户, 培养了一批学历较高、头脑灵活、懂科技、善经营的农民, 用他们率先增加收入的事实来带动全村农民共同致富。在培训中做到学员专业性培训与普及性培训相结合, 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 课堂教学与基地生产实践相结合, 使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无处不在、真正达到了培训灵活, 点、面并进, 随时为农民排忧解难。学校还主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 帮助二十余户农民脱贫致富;其中, 张地营子乡霍尔沁村吴德良、王宏, 泡子沿村张莹, 二站乡东山村王明秀、郑喜忠、阚长伟等已成为当地产粮大户, 大豆平均亩产比其他农户产量提高10%。

二是实施特色产业培训工程, 造就新型农民。

学校结合农民实际需求, 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 积极引导农民进行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紧紧围绕各村特色产业, 开展“一村一品”、生产管用、农民易学、经济有效的实用技术培训。接受培训的农民85%掌握了1-2项新技术, 10%成为科技致富带头人, 10%成为养、加、销大户。学校坚持每五年召开一次“黑河市爱辉区农民科技培训中心校友联谊会”, 召集各村领导、种植、养殖大户, 科技致富带头人、农民技术员参加会议, 根据个人能力及特长, 组成各种协会及中介组织, 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 带动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 促进产地与市场对接, 为洽谈贸易、寻找订单农业提供平台, 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张地营子乡霍尔沁村李静娟、泡子沿村唐立杰、赵红, 坤河乡黄旗营子村何铁虎已成为当地农村知名经纪人。北三家子村支部书记俞良春通过学习, 掌握了西瓜种植技术, 回乡后成立了西瓜协会, 注册了“北三家子”牌西瓜商标, 全村种植面积由最初的几亩发展到现在的1500亩, 累计增加农民收入100多万元。毕业生郝华等四名村干部在带领村民致富的同时被区委区政府公选为乡镇干部;赵红等多名毕业生运用所学知识先后组建了大豆协会、养殖协会、芸豆协会等, 他们运用专业技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成为带领农民致富的“领头雁”, 为农民增加收入9000万元。让村民走上了富裕之路, 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

三是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工程, 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致富能力。

学校积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各种技能培训。在培训过程中, 注重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各类有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工作, 做到农村人才按需培训。其次, 采集劳务市场信息, 广泛联系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 建立稳定的就业渠道。此外, 我们集中筛选一批适应能力强、发展好、致富快的劳务典型, 采用言传身教、典型引路的方式, 广泛开展引导性培训。同时, 我们还充分利用教学网络资源, 在各乡镇设立的分校开班培训, 减轻了学员的学习支出, 便于学员参加学习, 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参训人数逐年增加。几年来, 举办的商务俄语、焊接、机动车驾驶与维修、计算机应用、学前教育、餐饮服务等专业的技能培训, 每年受训人员达1500人左右, 其中90%的学员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每人额外又有了可观的收入。

总之,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农村职业教育将发挥巨大作用。学校将牢固树立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的思想, 主动适应当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需要, 在为农服务、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进程中, 寻找新途径, 探索新出路。

【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项目编号:FFB090557, 子课题项目“中职学校农科专业‘教科经’办学模式探索”。

摘要:农村人才培养是爱辉区农村人才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爱辉区职业学校经过多年努力, 在农村人才培养中, 取得了一定成绩。本文总结了学校在农村人才培养中的经验和做法, 希望能对黑龙江省面向农村发展职业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林改让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稳致富 篇10

关键词:三峡,农村,移民

大规模的农村移民在大范围且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搬迁安置, 给当地农民和移民在林业生产要素方面的从新配置带来了诸多矛盾。

(1) 森林覆盖率降低; (2) 人地矛盾突出; (3) 农村后靠移民收入减少; (4) 补偿政策不落实。

面对以上问题和矛盾, 万州区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 把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促进农村移民安稳致富的重要举措, 认真落实林地家庭承包制度, 依法把山林分给库区农村移民, 充分发挥林改的巨大效益, 同时积极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 农村移民的诸多矛盾得到了有效解决, 三峡库区农村移民走上了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新路。

1 切实突出“均”字, 让农村移民与原驻地村民平等享受林地承包权

为了保证农村移民的林改权益得到真正落实, 促进林区稳定和移民安定, 万州区制定了三条原则落实林改政策。 (1) 重新调整原则。即就地后靠移民享受所在组同等待遇, 在淹没线上的林地基本不变, 不足部分在外迁移民或集体统一经营的林地中给予补齐; (2) 平均到户原则。即移民与非移民在林地承包经营面积分配上一视同仁, 采取找平的办法, 将林地落实到户; (3) 收归集体的原则。即对外迁安置移民所剩林地, 采取入股方式, 收归集体统一经营。以上三条原则, 有力助推农村移民获得了应得的林地权属, 农村移民林权证颁证率达到100%, 极大地维护了农村移民的合法权益。

2 以产业为纽带, 大力发展特色林业经济

在认真落实农村移民的林地林木经营权和使用权政策的前提下, 全区紧紧围绕农村移民安稳致富这一根本, 以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为抓手, 科学规划特色林业经济, 加大技术培训, 帮助筹集资金, 联系产销市场, 为农村移民发展林业产业, 逐步增收致富办实事。

2.1 出台特色林业的奖补政策

区政府出台了发展特色林业经济增收工程的奖补政策, 凡新种植名、特果树6.67公顷以上, 连片种植中药材6.67公顷以上, 食用菌0.67公顷以上并能帮助农户增加收入的每公顷分别补助100元、200元、300元。自主创业农户在2009年基础上, 林地种植果树1.33公顷、中药材0.67公顷、食用菌0.13公顷以上, 并且当年纯收入达到10000以上的农户, 补助1000元。

2.2 实施特色林业经济项目

万州区把长江两岸绿化工程、林业经济发展项目都重点安排在移民乡镇。规划到2012年全区主要移民乡镇新建特色林业基地2.33万公顷, 重点扶持溪口乡、新田镇、长平乡等移民乡镇的香料, 新田镇、新乡镇、长平乡等移民乡镇的笋竹。依托森林资源打造中高山特色森林生态旅游主线, 在重点建设铁峰山森林公园等国家级、市级森林公园的基础上, 规划新建森林公园11个, 其中市级森林公园1个。到2012年, 实现林农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20%以上, 帮助移民三年增收过万元。武陵镇结合实施长江生态屏障工程, 规划到“十二五”期间着力成功打造长江万州段666.67公顷桂圆林带;新田镇成功发展林下种养殖山茱萸666.67公顷, 林下培育食用菌66.67公顷;溪口乡继续巩固发展香料林666.67多公顷;太龙镇正在实施林下种榨菜666.67公顷, 林下养鸡10000只, 林下养牛羊1000头三大工程。以上产业项目已经开始实施, 将给移民长期安稳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 有的项目已经开始获得效益。

2.3 依靠典型带动发展特色大户

新田镇五溪村共产党员、重庆市移民先锋、村委会主任冉振爱, 巧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东风, 从2001年开始, 带领全村移民在荒山秃岭栽种笋竹、柑橘、荔枝、枇杷、桂圆、青蒿, 在林下喂养白鹅等林业项目。2009年全村林下养殖白鹅5万只, 纯收入45万元;产鲜竹笋300吨, 收入21万元;产桂圆4万公斤收入21万元;种植青蒿46.67公顷, 收入11万元;柑橘、枇杷、荔枝收入55万元。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00元, 比万州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430元多270元。2010年冉振爱又带领移民积极实施万元增收工程, 重点打造333.33公顷柠檬和184公顷笋竹、66.67公顷林下培育香菇、种植小米椒四大产业, 力争“十二五”期间, 全村移民纯收入2万元以上。目前, 全村共有从事林业产业3.33公顷以上的林业大户42户。太龙镇太阳社区主任李承学带领移民和当地农民在林下种榨菜, 自办加工厂, 2009年加工榨菜1400吨, 产值500多万元, 纯收入40万元, 解决移民就业40人, 收入达到52万元, 促进4万农民增收达到800万元。

3 林改成效初现, 移民正在稳定中逐步致富

通过实施林改, 库区农村移民依法获得了林地承包经营权, 并逐步走上致富的道路, 感到生活有盼头, 前途有奔头。有移民的林区社会稳定, 住在林区的移民情绪安定。

3.1 特色林业经济初具规模

通过出租、入股、转包、联营等形式, 全区已成功引进和培育林业经营企业31家、林业专业大户203家, 实现林地流转2.03万公顷, 引进社会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从事林业建设, 初步建立起了速生丰产用材林、生物质能源、笋竹、香料、林下种养殖、森林旅游六大林业产业基地。

3.2 林业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

全区建立了11个林业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 注册资金达210万元, 发展会员1402人, 带动3410家农村移民和当地村民走上致富道路。

3.3 农村移民收入明显增加

农村创业经营苗木也可以脱贫致富 篇11

现年38岁的马卫良是浙江长兴县小浦镇方岩村人。他很有经济头脑,又喜欢读书。2004年,马卫良经过市场调查后,发现近年来苗木市场潜力较大,于是他决定投资100多万元,走苗木经营之路。

只要有薄利就做

万事开头难。决定了建立苗木场之后,马卫良首先做的是跑市场,因为如果没有市场,苗木种植的再好也没有用处。于是,马卫良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诚实守信的为人,先后取得了上海、杭州两地的绿化公司和长兴园林工程公司的信任,開始向这两家公司提供苗木。有了与前面公司合作的经验,马卫良很快又与江苏、安徽、山东等地的数十位苗木种植大户和苗木经纪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保证了苗木经营的顺利开展。

实际上,对于种植苗木马卫良开始是一窍不通,为了掌握苗木方面的技术,他四处拜师、订阅了多种书籍,认真钻研,从苗木的种植到养护,从绿化的布局设计到花草树木的搭配,他一丝不苟地从头学起。他用自己认真负责的态度,赢得了广大客户,使苗木经营之路越走越宽,2006年,销售额达到400多万元。

然而,富裕之后的马卫良并没有忘记带领村里人共同致富。在他的带领下,小浦镇方岩村涌现了近十位苗木经营者。马卫良成功的秘诀是:从不让别人吃亏,尤其是自己的合作伙伴,包括他手下的苗木工人。此外,他还有一个经营原则:只要有薄利,他就做。决不通过压低苗木种植户的价格为自己谋利。对待手下的苗木经营者,也是先照顾到他们的利益,再考虑自己的利益。由于他为人诚恳,注重诚信,使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让荒山变绿洲

创业伊始的成功,更坚定了马卫良带领村民致富的信心。2005年,他办了两件在当地很有影响的大事:一是承包了一座荒山,投资200万元创办了属于自己实体“枫叶苗木场”。苗木场的创办,标志着他走上了集生产与经营为一体的综合发展之路。在创办苗木场期间,他吃住在山上,亲自带领20多位劳工开垦荒地,移植大苗,用心血和汗水换来了满山的葱绿。现在他的苗木场拥有香樟、桂花、广玉兰、雪松等几十种树木几万株。第二件事他组织无业村民成立了绿化施工队。在杭州两家绿化工程公司的帮助下,他利用本地劳动力优势和村民拥有苗木种养经验的有利条件,成立了绿化施工队伍,参与了长兴县许多地方的绿化施工。不仅如此,杭州、上海等城市的一些绿化项目也留下了他们的足迹。马卫良每次看到经过自己装扮和绿化的城市,心里总是充满着喜悦。

绿化队的成立,使马卫良的经营路子更广了,苗木场的利润也在不断增加。然而,他致富不忘村民,为了增加绿化队员的收入,他常常把自己承接到的一些生意交给他们去做,还帮他们垫付资金。由于手下人的疏忽,经营中出现退货现象时有发生,马卫良主动买下退回来的苗木,拿到自己苗圃去种,尽量减少村民们的损失。由于他想别人之想,急别人所急,因而他在合作伙伴中享有很好的声誉。

让村里的女人有活干

2007年,长兴县委、县政府向全县发出了大力发展家庭工业的号召。小浦镇党委书记亲自上门动员马卫良创办家庭工厂。有了办苗木场的第一桶金之后,不甘寂寞的马卫良又一次心动了。他觉得从事苗木经营只能解决少数男劳力的就业问题,创办家庭工厂能解决一大批无业妇女的出路问题。于是,他又和妻子一起走上了一条新的创业之路,开始筹划办一家电子元件厂。为了办一家有前途、有效益、无污染、技术难度又适应农村妇女的工厂,他先后到江苏、杭州、宁波、上海等地考察调查。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为了解决技术难题,他多次带领员工去外地参观学习,接受培训。在开始一个多月的试产期里,他每天和员工工作到深夜。在经历了数十个日日夜夜后,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做出了第一批合格的产品。产品合格仅是办厂成功的第一步。要想使厂生存发展,必须要解决好产品销路问题。接着,他又去外地联系产品销路。由于厂里购买的机器在同行业中属于先进之列,因此产品相对占有较大的优势。去年年底,他的电感器终于找到了要货单位。现在他的“兴马电子元件厂”生产已逐步走上正常发展轨道。厂里招收了30多位女员工,还有50多位妇女参与外发产品“手绕电感器”的加工。厂里女职工平均月工资千元以上,参与家庭加工的妇女每天也能挣到30多元。工厂年产值预计有400多万元,工人工资预计将突破100万元。马卫良原先只打算办一家小规模的家庭作坊型小厂,现在看来,不久的将来,马卫良的电子元件厂将变成一家像模像样的企业了。为了让自己的企业越办越好,让自己的知识面更宽一些,马卫良一边办厂一边学习,他用了3年的时间在浙江省委党校经济管理系系统学习了企业管理课程。信心十足的马卫良随时准备着再次腾飞。

农村致富 篇12

我国农村保险业发展与农民致富互动的机理分析

Miranda、Vedenov (2001) 等学者通过研究表明, 农民增收缓慢与农业风险之间存在较高的关联性, 由此也支持了农村保险业发展与农民致富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特别是农业保险在降低农业经营风险, 保障农民增收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农村保险业发展与农民致富的互动, 一方面表现为农民收入水平提高, 而促进农村保险业发展。因为农民收入的增加, 会提高农民的购买力, 从而会增加他们在农业保险方面的购买份额。现着重分析另一方面, 即农村保险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的机理。

1. 农业保险能转移自然灾害风险, 利于恢复再生产

农业生产在经营过程中会面临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 以及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占用等人为灾害, 给农民经营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随着近年来国内因过度开发、人为破坏环境等行为导致的环境压力加大, 以及伴随一系列灾害性天气, 我国农业的发展压力日益加大。通过农业保险, 可减少我国政府在救济农业灾害时支付的高昂成本, 为农民的生产经营损失提供补偿, 有利于加快农民恢复再生产, 保障其经营收益。

2. 农业保险能转移农产品波动风险, 有利于农业结构优化

由于农产品保鲜时间短, 需求存在刚性, 所以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化, 以及农产品产量变化都会影响农民收入水平。通过投保农业保险, 可帮助农民有效转移因农产品价格波动、农产品产量波动等带来的风险。既能维持农民既有收益, 又能鼓励农民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 促进农业结构优化。

3.农业保险能降低信贷违约风险, 为农户争取更多资金支持

由于农业经营存在多重风险, 因而农产品经营者在农业经营过程中, 往往存在无力支付贷款的情况, 因而增加了农业信贷违约风险。这将导致农业经营者被排斥在信贷对象的范围之外。通过农业保险, 能够为农户提供更多、更稳定的收入保障, 从而增强金融中介贷款给农产品经营者的信心。

农村保险业发展与农民致富共生关系的实证检验

通过确定模型和变量, 搜集相关数据, 定量研究农村保险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 以得出农村保险业发展与农民致富共生关系的经验结论。

1.农村保险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协整关系

(1) 变量及数据说明。本文选取农业保险保费额与农业保险赔款与给付额两个指标, 衡量农村保险业的发展水平。其中, 农业保险保费额, 是农业保险发展程度的代理指标, 用AP表示;农业保险赔款与给付额, 是农业风险大小的代理指标, 用ACC表示。选取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衡量农民的收入增长水平, 是农民致富的代理变量, 用INCOME表示。选用1995—2013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三个指标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国研网数据库。

(2) 计量模型。协整分析是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的计量方法。在进行协整分析之前, 必须判定所有变量是否为同阶平稳序列, 如果有变量是非平稳序列, 则可能影响协整分析的结果。为了增强序列平稳性, 首先对所有变量取对数, 再进行ADF检验。结果显示了三个变量的水平值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而一阶差分序列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三个变量在一阶差分下都是平稳的, 即符合一阶单整序列。由此, 可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采用Engle&Granger的协整检验方法, 构建协整关系模型:ln INCOMEt=a0+a1ln Apt+a2ln ACCt+ut (1)

其中, a0、a1、a2为变量的系数, ut为模型的残差项。通过OLS回归, 得到结果:

由以上回归结果可知, 拟合度较高, 且各变量的系数都非常显著。因此认为, 该模型的回归效果是较理想的。对式 (2) 的残差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 得到的统计量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因此可认为, ln INCOMEt、ln Apt、ln ACCt三者存在协整关系。其中, 农村保险业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显著为正, 农村保险业发展每提高1个百分点, 可显著推动农民收入增长1.6903个百分点;而农业风险大小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显著为负, 农业风险每提高1个百分点, 可导致农民收入降低0.9828个百分点。这里, 农村保险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弹性系数大于1, 说明农村保险业增长带动农民收入水平提升的能力较强, 通过农村保险业的发展, 可大大带动农民致富。与此同时, 农业经营风险的存在, 是限制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弹性系数非常接近1。这一方面表明农村保险补偿农业风险的能力较低, 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农村保险的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

2. 农村保险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脉冲响应分析

既然我国农村保险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那么, 在短期内农民收入对农村保险的变化冲击必然作出反应, 而农村保险业也会对农民收入水平的变化冲击而作出反应。基于VAR模型, 得到农民收入对于农村保险和农业保险理赔、农村保险对于农民收入的脉冲响应函数图, 结果如图1—图3所示。

由图1可知, 农民收入对农村保险的脉冲响应函数经历了由负变正, 后趋于正向平稳的过程。当在起初给农村保险额一个冲击, 会使农民收入出现微弱的下滑。这表明农村居民在投保农业保险的初期, 由于要付出一定的保险费用, 所以, 当保险费用增加时, 短期内会使农民的实际收益下降。但脉冲响应函数图的结果也表明了这种负面影响较小, 从第三期开始, 农村保费的增加, 反而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从第6期开始, 农村保费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保持为正向的稳定促进作用。

由图2可知, 农民收入对于农村保险理赔的脉冲响应函数, 经历了正向效应不断增加又不断减小的过程。起初给农村保险理赔一个冲击, 会使农民收入出现快速增长, 但随着时间不断推进, 从第4期开始, 这种正向效应呈现不断减小又趋于平稳的态势。由此可见, 农业保险理赔的增加, 有利于为农民的经营提供保障, 从而维持农民收入稳定。

由图3知, 农村保险对于农民收入的脉冲响应函数, 经历了正向效应不断增加又不断减小的过程。起初给农民收入水平一个正向的冲击, 会使农村保险额出现快速增长, 但随着时间不断推进, 从第4期开始, 这种正向效应呈现不断减小又趋于平稳的态势。总体而言, 因农民收入水平提高, 农村保险业的发展后劲也会增强, 从而有利于农村保险业的平稳发展。

综合以上分析可看出, 我国农村保险业的发展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增长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也就是说, 农村保险业发展有利于带动农民致富, 而农民收入水平的增加也有利于农村保险业的发展。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我国农村保险业的发展与农民收入水平增加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农村保险业的增长, 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带动农民致富;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也有利于促进农村保险业的发展。

2. 建议

(1) 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措施, 规范农村保险市场秩序, 积极引导农村保险业发展, 特别是在农村保险业信息不对称等方面加大政府调节。

(2) 积极引导培育多元的农业保险经营主体, 完善农村保险经营体系, 形成多种保险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竞争格局。

(3) 积极引导农业经营者提高对农业经营风险的意识, 以及农业保险的需求意识, 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投保意愿, 增强农村保险业的发展后劲。

参考文献

[1]Miranda, M.&Vedenov, D.V.Innovations in Agricultural and Natural Disaster Insurance[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1, 83 (3) :650-655.

[2]蔡洪滨.农业保险和经济发展——来自随机自然实验的证据[J].上海经济, 2010 (7) :12-13.

[3]Wolfl A.Productivity Growth in Service Industries and Assessment of Recent Patterns and the role of Measurement[R].STI Working Paper, 2003.

[4]王东东.试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需求与对策[J].商业时代, 2013 (23) :64-65.

[5]张伟, 郭颂平, 罗向明.风险演变、收入调整与不同地理区域农业保险的差异化需求[J].保险研究, 2013 (10) :32-41.

上一篇:恶意检测下一篇:西部农村小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