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效果

2024-12-19

防火效果(精选5篇)

防火效果 篇1

0 引言

煤的氧化自燃是从煤低温物理吸附氧气开始的,物理吸附放出的热量较小,随着吸附的进行,氧气与煤中官能团侧链发生化学吸附作用,大量的化学吸附热被释放出来使煤体的温度上升,温度升高会加剧化学反应的进行,最终导致煤矿出现自燃发火现象[1,2,3]。

一直以来,人们采用惰气进行防灭火,在惰性气体的存在下O2的浓度可降至7%或以下。在煤炭自燃的防治应用方面,N2纯度高(纯度大于97%),对人与环境安全性更好,因此应用最广泛[4,5]。近几年来,人们发现CO2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对原有采空区内气体形成挤出效应,阻隔采空区气体中O2、水蒸气与煤体的持续性接触,灭火效果较N2有大幅度的提高[6,7]。烟气为煤的燃烧产物,属于工业废气。烟气中O2含量低,并含有大量的CO2和N2等惰性气体,若将燃煤产生的烟道气体注入不可采煤层或采空区,不仅能代替注惰气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煤炭自燃火灾,还能节约由于制取惰气造成的资金浪费[8,9,10],亦能减少烟气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近年来,科研工作者们采用不同方法研究煤炭自燃的机理过程,比较常用的实验方法有:程序升温法、绝热氧化法、交叉点温度法、红外光谱分析法、热重分析法及数值模拟方法等[11,12,13,14]。其中,热重分析法不仅可以直接分析煤样氧化过程的质量变化情况,还可以经过演算得到氧化反应各个阶段的活化能用于分析惰气对煤自燃过程的影响作用[15]。

本文通过模拟矿井采空区储存环境和电厂烟道气体的组成与含量,分别考察了常温常压条件下N2和烟气对煤物理吸附O2的惰化影响,并结合程序升温条件下,煤样氧化特性和着火活化能的变化分析烟气对煤自燃过程的惰化作用,以此开展烟道气体对采空区遗煤防灭火可行性的实验研究,为将电厂烟气注入采空区实现防火与封存奠定理论基础。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样品及气体

1)煤样分别采自大同同忻矿和阜新高海矿区,二者均属烟煤煤种。采用粉碎机将煤样研磨成粒径为0.15mm试验用样,为防止煤样在空气中被氧化,将处理好的煤样放入60℃真空干燥箱中待用。

2)模拟采空区空气环境及电厂烟气的组成,配制2瓶混合气体作为吸附实验用气及热重实验吹扫气。其中1瓶为压缩空气(20%O2与80%N2的混合气),另外1瓶为20%O2与80%烟气的混合气,其中烟气成分为79%的N2、16.5%的CO2和4.5%的O2。为考察N2和烟气对煤吸附O2的抑制作用,再配置1瓶除含有20%的O2外,其余80%为煤不产生吸附作用的氩气的实验气体与上述2瓶混合气结果相比较。

1.2 吸附实验

吸附实验采用自制的煤大样量吸附实验装置。将处理后的煤粉放入密封吸附缸内,密封后由真空泵对吸附缸进行脱气。脱气完成后,通过供气装置向吸附缸内注入气体至缸内压力达到0.1 MPa左右,根据吸附缸上的压力表记录具体数值,采用SP-3400型气相色谱仪测定缸内O2的初始体积分数(气相色谱所测浓度为两次测定平均值,下同)。吸附一定时间后,再次利用气相色谱仪测定吸附缸内O2的体积分数并记录吸附后缸内的压力数值,通过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计算吸附前后缸内自由相中O2的含量,差值即为煤粉对O2的吸附量。由于物理吸附在36 h内已基本达到饱和,因此只考虑36h内的吸附情况。

1.3 热重实验

实验采用NETZSCH-STA449C型同步热分析仪,在程序升温条件下,将煤样按程序设定好的升温速率进行升温氧化实验,测定煤样质量变化,其分析结果还可以用作对整个反应过程的动力学研究。实验煤样质量为15 mg,实验吹扫气(反应气)为空气或烟气流,流量为30 ml/min,实验温度为20~800℃,升温速率为5℃/min。

2 结果与讨论

2.1 烟气抑制煤吸附O2效果研究

由于采空区空气中O2含量约为20%,因此考察煤样对20%的O2与其他惰气的混合气体的吸附量,如表1所示。

为更加直观地看出N2和烟气对煤吸附O2的抑制作用,将吸附量对时间作图,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不同气体氛围下同一煤样对O2的吸附量有所区别。其中,煤样对单一O2组分的吸附量最大,N2存在时煤样对O2的吸附量有所下降,同忻矿煤样的吸附量由0.213cm3/g减小为0.172 2 cm3/g,减少了19%,高海矿煤样的吸附量由0.217 cm3/g减小为0.177 cm3/g,减少了18%。烟气存在时煤样对O2的吸附量最小,其中同忻矿的吸附量由0.213 cm3/g减小为0.155 3 cm3/g,减少了27%,高海矿的吸附量由0.217 cm3/g减小为0.141 2cm3/g,减少了35%。上述数据说明N2和烟气均能起到抑制煤吸附O2的作用,而烟气对煤吸附O2的抑制作用要优于N2,说明烟气的灭火效果更好。研究所得现象的原因由以下两方面决定。

首先,煤的孔道结构有限,当系统中只存在单一O2时,O2分子全部占据着煤的孔道结构,此时吸附量最大,当体系中同时存在N2,CO2和O2分子时,N2,CO2和O2分子竞争占据煤的孔道结构,所以N2和烟气存在时O2的吸附量会减少。

另一方面,根据吸附定律,极性吸附剂易于吸附极性吸附质。在N2,CO2和O2分子中,N2和O2分子只含有非极性共价键,属于非极性吸附质,CO2虽然是非极性分子,但CO2分子中的2个C=O共价键均为极性键,因此煤对CO2的吸附性要比煤对N2的吸附性大很多。此外,吸附基本规律还指出,吸附质分子结构越复杂,沸点越高,被吸附剂吸附的能力越强。这是因为分子中电子和原子核不停运动,电子与原子核之间出现瞬时相对位移,产生了瞬时偶极。分子越复杂,分子中电子数和原子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分子越容易变形,进而越容易产生瞬时偶极,瞬时偶极又能够使相邻分子产生瞬时诱导偶极,这种分子瞬时偶极间的作用力即为色散力(范德华引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即分子结构越复杂,色散力越强,范德华引力越大。同时,沸点越高,气体越易凝结,也越有利于吸附的进行。在3种气体分子中,CO2沸点最高,分子结构最为复杂,因此煤与CO2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引力最大,而N2和O2分子无论在分子结构还是沸点上均非常接近,所以在物理吸附阶段煤对两者的吸附性相差不大。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当体系中同时存在CO2,N2和O2分子时,煤会优先选取CO2分子形成吸附作用。由于烟气中含有一定数量的CO2气体,因此与N2相比,烟气具有更好的抑制煤吸附氧气的作用。将N2作为惰性气体注入采空区,能起到稀释煤炭周围O2浓度的目的,但不能置换出吸附于煤炭表面的O2。但将含有一定数量CO2的电厂烟气作为惰性气体注入采空区,由于煤吸附CO2的亲和性远大于煤吸附O2的亲和性,因此不仅可以起到稀释O2浓度的目的更能够置换出吸附于煤炭表面的O2,从根本上阻断了煤与O2的接触,从而达到抑制煤炭自燃的目的。

2.2 烟气对煤氧化过程影响分析

热重曲线是有关于质量与温度的变化曲线。煤的氧化自燃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即失水失重阶段、氧化增重阶段和燃烧失重阶段。本文目的为考察烟气对煤氧化自燃过程的影响,因此仅分析空气和烟气氛围下煤对氧气的吸附作用,即图中的氧化增重阶段。

在程序升温条件下,分别对同忻、高海煤样在空气和烟气氛围下的氧化反应过程进行热重分析如图2与图3所示。根据氧化反应的热重(TG)曲线得出在不同气体环境中煤的着火点及氧化增重阶段的质量变化情况,如表2所示。其中煤样质量采用百分数进行描述,Δm为煤样氧化增重阶段的质量增加率。

在氧化增重阶段,主要是煤与O2发生吸附反应,特别是化学吸附,致使煤样质量增加。由表2数据可以看出,同忻矿煤样在空气中氧化增重阶段的质量增加率(Δm)为1.62%,着火点为284.9℃,在烟气氛围下的增重率(Δm)为1.60%,着火点为288.2℃。高海矿煤样在空气中氧化增重阶段的质量增加率(Δm)为1.09%,着火点为264.4℃,而在烟气氛围下增重率(Δm)为1.08%,着火点为268.4℃。两个煤样燃烧时的变化规律相同,即煤在烟气氛围下燃烧时,其增重率均略小于在空气氛围下燃烧时的增重率,但着火点均大于在空气氛围下燃烧时的着火点。说明在烟气氛围下燃烧时,煤吸附的氧气量减少,烟气的存在限制了煤升温氧化过程中对O2的吸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烟气存在使煤燃烧时O2不充足,增大了煤发生着火的困难程度,因此着火点温度增大。

2.3 氧化过程动力学分析

根据热重(TG)实验分析结果对整个反应过程进行动力学研究。采用阿伦尼乌斯方程推导得到CoatsRedfern近似积分式:

式中:G(α)为最概然机理函数;α为转化百分率;T为温度;A为指前因子;R为摩尔气体常数;β为恒定加热速率;E为活化能。

根据双外推法,采用机理函数为煤氧化反应的最概然机理函数[16],由作图,所得曲线恰为一条直线,如图4(a),(b),(c)和(d)所示。曲线斜率即为根据斜率值可求得煤样氧化增重阶段所需活化能,即煤的着火活化能。由图3可以看出,实验相关性良好,根据斜率计算的反应活化能数值如表3所示。

煤的着火活化能是指煤吸附O2(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并与其发生反应所需要克服的能量障碍,是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最小能量。着火活化能是煤氧化自燃反应的一个阈值,能够直观表征不同气体氛围的阻燃效果。由表中数值可以看出,同忻矿煤样在空气中燃烧时,着火活化能仅为124.41 k J·mol-1,而在烟气中燃烧时,着火活化能增大为146.01 k J·mol-1,增加了17.4%.同理,高海矿煤样在空气中燃烧时,着火活化能仅为146.53 k J·mol-1,而在烟气中燃烧时,着火活化能增大为150.29 k J·mol-1,增加了2.6%。同忻和高海矿煤样在烟气中燃烧时,其着火活化能数值均大于煤样在空气中燃烧时的着火活化能,说明烟气的存在增大了煤发生氧化自燃的困难程度,煤样需要吸收更多的热量才能在烟气中燃烧。这一结果从动力学的角度说明了烟气对煤氧化自燃的抑制作用。

3 结论

1)常温常压条件下惰性气体N2和烟气均可有效地减小煤对O2的吸附量,其中,N2分别使同忻矿、高海矿煤样吸附氧气量减少了19%和18%,烟气分别使同忻矿、高海矿煤样吸附氧气量减少了27%和35%,因此烟气对减小煤吸附氧气量的效果优于N2。

2)TG实验结果表明,煤样在烟气氛围下燃烧时,煤样增重量均略小于在空气氛围下燃烧时的增重量,而着火点均大于在空气氛围下燃烧时的着火点,说明烟气的存在限制了煤自燃过程中对O2的吸附作用,使着火点增加。

3)同忻矿、高海矿煤样在烟气中燃烧时的着火活化能数值与在空气中燃烧时的着火活化能数值相比分别增加了17.4%和2.6%,说明烟气增大了煤发生着火的困难程度。

防火效果 篇2

楼房失火有很多是可以避免或者及时扑灭的,但现在,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没有跟上,才对家里配备消防用品“不感冒”。比如说,厨房着火,在着火初期,火灾都是有小火引发的,其实,一个小型家用灭火器就能赢得灭火的黄金时间,只要市民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如果火势较大,可以立即使用灭火毯及逃生呼吸器逃生,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受伤的危险;而一旦火势无法控制,逃生通道火焰封堵,那么可以使用安全绳从窗户逃生或者一定程度的增加救援时间。因此,准备一些家用消防器材,还是很有必要的,以防万一。

防火帽卡箍的改进及现场应用效果 篇3

为了解决这一安全问题, 我们对防火帽卡箍实施了改进, 经现场使用, 达到了预期效果, 有效的保证了防火帽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避免了防火帽使用时失效、脱落、损坏和防火帽卡箍丢失的情况。

1 原始防火帽的使用原理和存在的问题

1.1 防火帽的使用原理

进站施工车辆一般都是司机现场选择防火帽进行安装, 安装时选用符合规格的防火帽后, 必须用开口扳手对角拧紧卡箍螺丝, 把防火帽固定在排气管尾部, 否则车辆以及施工机械在运动的过程中很容易使防火帽脱落和损坏。

1.2 防火帽卡箍存在的问题

防火帽选择规格不合适。大规格防火帽安装到直径小的汽车排气管上, 之间出现较大间隙, 此时从机动车尾管排出的废气未作用于火花熄灭器的阀芯上, 大部分气流通过防火帽卡口和排气管之间缝隙排出, 使废气中夹带的火星没有被制冷熄灭并阻隔掉。从而使进站车辆发生防火帽失效及脱落, 脱落后造成车辆压坏防火帽。

2 采用防火帽卡箍改进的必要性

防火帽卡箍螺丝安装不便, 造成卡箍丢失和防火帽损坏。在实际生产使用过程中, 司机为了图省事, 一般都是使用铁丝捆绑的方式, 将铁丝的一端捆绑在防火帽开启手柄上, 另一端捆绑或悬挂在汽车排气管支架上。2010年11月上级安全部门给我站配发了9种规格的防火帽20个, 现场使用18个, 经过1年的使用, 卡箍丢失达到75%, 防火帽损坏14个。根据现场使用所产生的问题, 我们决定将防火帽卡箍整体进行改进, 加工一种结构简便、安装快速、可靠性强的卡箍, 以解决集输泵站防火帽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安全隐患问题。

3 防火帽卡箍的改进

针对防火帽卡箍存在安装繁琐的主要问题, 我们将其结构进行了改进。

3.1 防火帽卡箍组成部分及制作原理

3.1.1 组成部分

防火帽卡箍分为卡簧、快紧卡箍扳手、快紧卡箍螺母、单螺丝一体式卡箍、螺丝固定垫片、卡箍螺丝、六部分组成。

3.1.2 制作原理

将原双螺丝分体式卡箍改进为单螺丝一体式卡箍, 提高了卡箍安装速度, 为了避免了卡箍丢失的现状, 我们把单螺丝一体式卡箍用铆钉固定于防火帽卡口部位。

3.1.3 改进的防火帽卡箍的优点

将原双螺丝分体式卡箍改进为单螺丝一体式卡箍, 优点是便于安装防火帽同时可以提高防火帽卡箍的安装和拆卸速度, 避免卡箍丢失的情况。

3.2 防火帽卡箍改进原理及使用方法

3.2.1 防火帽卡箍改进原理

针对防火帽卡箍螺丝必须使用专用开口扳手拧紧的缺陷, 为了方便使用, 螺丝拧紧迅速, 我们利用套筒扳手的原理对卡箍螺丝实施了改进。2011年7月, 我们绘制了设计加工图纸并对其进行加工。改进的防火帽卡箍加工图如图2-5。

3.2.2 防火帽卡箍使用方法

选用符合汽车排气管规格的防火帽, 将防火帽卡口部分套在排气管上。拆卸时用手按顺时针方向快速转动快紧卡箍扳手, 直至拧紧螺母。拆卸时按逆时针方向快速拆卸松开螺母, 取下防火帽即可。

4 社会效益及推广价值

经6个月的现场应用, 改进后的防火帽卡箍, 解决了防火帽使用过程中安装繁琐, 易脱落损坏和防火帽卡箍丢失的情况, 且安装拆卸方便、经济耐用, 可靠性强, 既省时省力, 又安全环保。提高了集输泵站进站施工车辆的安全性, 保证安全生产。改进后的防火帽卡箍适用于易燃易爆重点防火单位及油田、石油化工液化气厂、仓库货场、煤矿等禁火区域, 此装置在胜利采油厂2012年成果推介会得到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并在胜利采油厂各联合站推广应用, 具有很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婷.胜利油田节能降耗管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 2009.

[2]庞玉东.我国石油行业ERP实施能力分析[D].吉林大学, 2007.

防火墙・什么是防火墙 篇4

防火墙的英文名为“FireWall”,它是目前一种最重要的网络防护设备。从专业角度讲,防火墙是位于两个(或多个)网络间,实施网络之间访问控制的一组组件集合。

防火墙在网络中经常是以下图所示的两种图标出现的。左边那个图标非常形象,真正像一堵墙一样。而右边那个图标则是从防火墙的过滤机制来形象化的,在图标中有一个二极管图标。而二极管我们知道,它具有单向导电性,这样也就形象地说明了防火墙具有单向导通性。这看起来与现在防火墙过滤机制有些矛盾,不过它却完全体现了防火墙初期的设计思想,同时也在相当大程度上体现了当前防火墙的过滤机制。因为防火最初的设计思想是对内部网络总是信任的,而对外部网络却总是不信任的,所以最初的防火墙是只对外部进来的通信进行过滤,而对内部网络用户发出的通信不作限制。当然目前的防火墙在过滤机制上有所改变,不仅对外部网络发出的通信连接要进行过滤,对内部网络用户发出的部分连接请求和数据包同样需要过滤,但防火墙仍只对符合安全策略的通信通过,也可以说具有“单向导通”性。

防火墙的本义是指古代构筑和使用木制结构房屋的时候,为防止火灾的发生和蔓延,人们将坚固的石块堆砌在房屋周围作为屏障,这种防护构筑物就被称之为“防火墙”。其实与防火墙一起起作用的就是“门”。如果没有门,各房间的人如何沟通呢,这些房间的人又如何进去呢?当火灾发生时,这些人又如何逃离现场呢?这个门就相当于我们这里所讲的防火墙的“安全策略”,所以在此我们所说的防火墙实际并不是一堵实心墙,而是带有一些小孔的墙。这些小孔就是用来留给那些允许进行的通信,在这些小孔中安装了过滤机制,也就是上面所介绍的“单向导通性”。

我们通常所说的网络防火墙是借鉴了古代真正用于防火的防火墙的喻义,它指的是隔离在本地网络与外界网络之间的.一道防御系统。防火可以使企业内部局域网(LAN)网络与Internet之间或者与其他外部网络互相隔离、限制网络互访用来保护内部网络。典型的防火墙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特性:

(一)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的所有网络数据流都必须经过防火墙

这是防火墙所处网络位置特性,同时也是一个前提。因为只有当防火墙是内、外部网络之间通信的唯一通道,才可以全面、有效地保护企业网部网络不受侵害。

根据美国国家安全局制定的《信息保障技术框架》,防火墙适用于用户网络系统的边界,属于用户网络边界的安全保护设备。所谓网络边界即是采用不同安全策略的两个网络连接处,比如用户网络和互联网之间连接、和其它业务往来单位的网络连接、用户内部网络不同部门之间的连接等。防火墙的目的就是在网络连接之间建立一个安全控制点,通过允许、拒绝或重新定向经过防火墙的数据流,实现对进、出内部网络的服务和访问的审计和控制。

典型的防火墙体系网络结构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防火墙的一端连接企事业单位内部的局域网,而另一端则连接着互联网。所有的内、外部网络之间的通信都要经过防火墙。

(二)只有符合安全策略的数据流才能通过防火墙

防火墙最基本的功能是确保网络流量的合法性,并在此前提下将网络的流量快速的从一条链路转发到另外的链路上去。从最早的防火墙模型开始谈起,原始的防火墙是一台“双穴主机”,即具备两个网络接口,同时拥有两个网络层地址。防火墙将网络上的流量通过相应的网络接口接收上来,按照OSI协议栈的七层结构顺序上传,在适当的协议层进行访问规则和安全审查,然后将符合通过条件的报文从相应的网络接口送出,而对于那些不符合通过条件的报文则予以阻断。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防火墙是一个类似于桥接或路由器的、多端口的(网络接口>=2)转发设备,它跨接于多个分离的物理网段之间,并在报文转发过程之中完成对报文的审查工作。如下图:

(三)防火墙自身应具有非常强的抗攻击免疫力

这是防火墙之所以能担当企业内部网络安全防护重任的先决条件。防火墙处于网络边缘,它就像一个边界卫士一样,每时每刻都要面对黑客的入侵,这样就要求防火墙自身要具有非常强的抗击入侵本领。它之所以具有这么强的本领防火墙操作系统本身是关键,只有自身具有完整信任关系的操作系统才可以谈论系统的安全性。其次就是防火墙自身具有非常低的服务功能,除了专门的防火墙嵌入系统外,再没有其它应用程序在防火墙上运行。当然这些安全性也只能说是相对的。

防火效果 篇5

随着综采放顶煤工艺的不断更新,其产量高、劳动强度低、安全程度高、效益好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但与分层常规综采相比,其推进速度慢,采空区浮煤增多且空间大,尤其是开采易发火煤层,漏风量增加易引起采空区自然发火,是采空区防火的难题之一,严重威胁着安全生产。在机道向采空区埋管注氮结合上下回头打隔离墙向采空区注氮,对采空区注氮进行效果检验,选择最佳注氮管出口位置,确定其三带分布情况,采取针对性防火措施,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1 采空区注氮防火机理

内因火灾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具有自燃倾向的煤呈破碎状态堆积;有充足的空气供给;蓄热条件且达到维持氧化过程不断发展的时间。只要破坏其中之一就能防止煤的自然发火,采空区注氮是破坏其供氧条件,由于氮气本身具有扩散性,容易充满采空区浮煤所在空间,达到降低氧气而抑制自然发火的目的。同时因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惰性气体不助燃,注入采空区后与瓦斯混合又可使瓦斯爆炸下限提高,上限下降,氮气是一种很好的防火材料。

2 注氮位置的选择与效果检验

2.1 注氮位置的选择

选用DM-800型移动制氮机接管从机道埋入采空区,制氮能力800m3/h,注入采空区氮气量为600m3/h,浓度97%以上。注氮管出口在采空区距工作面30m以内时,在下出口切顶线以里测得O2小于16%,说明氮气未全部注入到采空区内。注氮管出口在采空区距工作面50m以上时,在下出口用微风管观测其风流方向向采空区内,说明注氮管出口以处仍存在较大漏风。注氮管出口距工作面30~50m时,其向采空区内漏风方向不明显。故选择注氮管出口位置在采空区内30~50m之间。通过向采空区埋3根注氮管出口位置相距20m,始终保持30~50m之间,达到最佳注氮效果。

2.2 采空区注氮效果检验

因综采放顶煤工艺的推进速度慢,在发火期内很难将浮煤甩入到窒息带内。采用机道埋管向采空区注氮降氧以减小自燃带宽度起到防火作用。为掌握采空区注氮效果和采空区三带分布情况,需对采空区注氮效果进行检验。

通过回风巷埋设束管观测采空区内气体变化情况,掌握其三带变化,气体分析数据见下表:

通过束管内气体分析来看,采空区内氧气降到12%以下时距工作面的距离为15~20米,采空区内气体已惰化。氧气降到5%以下时距工作面的距离为45~50米,完全失去氧化性而甩入到窒息带内。工作面的推进度为平均40米/月,工作面推进15米的时间为11~12天,推进45米的时间为33天,故采空区防火以软帮内15米范围内为重点。

3 防火应用实例

峻德矿二水平南17层一区北块2008年开始在回风巷埋设束管观测采空区内气体情况及距工作面距离的关系,确定采空区内重点防火范围在软帮以里15米范围,科学的指出在顶板巷内打下斜钻孔,孔终端落在煤层上部15~20米的岩石中,通过该钻孔注阻化剂和粉煤灰能注到采空区内15米范围。随工作面的推进,采空区顶板随后冒落折断顶板钻孔,从顶板巷钻孔向采空区注阻化剂,阻化剂从高处往下浇,阻化面积增大,同时水经过采空区浮煤,降低采空区内温度。达到防火目的。截止2008年12月顶板巷共打钻孔5269米/72孔,注阻化剂762吨、粉煤灰1310立方米。使综二队正常开采,实现月产原煤6万吨以上,采空区没有出现发火隐患。可获经济效益5千万元。

摘要:论述了采空区防火机理,确定注氮管出口的埋设最佳位置。对采空区注氮进行效果检验,明确指出自燃带宽度,对自燃带进行重点防火,以峻德矿综采二队综放工作面采空区防火为例做了具体介绍。

【防火效果】推荐阅读:

防火演练10-24

防火通风10-14

煤层防火01-21

防火要点05-16

防火特性05-19

护林防火06-16

隧道防火06-18

林区防火06-29

线缆防火07-09

防火宣传07-24

上一篇:情景交融学数学下一篇:角膜皮下磨镶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