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部门

2025-01-26

工业部门(精选12篇)

工业部门 篇1

2009年11月12日-13日, 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联合主办的“节能减排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高层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苗圩同志出席了该论坛开幕式并发表讲话。

苗圩同志在讲话中指出, 工业是我国经济的最大主体, 也是耗费能源、资源, 产生环境污染的最主要行业。抓好工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 不仅是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 更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工业的必然要求。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工业部门责无旁贷。

苗圩说, “十一五”以来, 我国工业能耗强度持续下降。2006年-2008年期间, 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分别下降1.98%、5.46%和8.43%, 重点耗能企业和主要工业产品单位综合能耗实现逐年降低, 为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 “十二五”工业发展仍将面对机遇和挑战, 特别是去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工业造成了严重影响, 面临这些复杂的形势,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积极采取措施, 围绕九大工业行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 把节能降耗、减排治污作为应对金融危机、落实“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部署的重要举措, 在推进节能减排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 在推进节能减排中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促进工业经济平稳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苗圩指出, 我们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各地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 推进高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改造结合, 打好工业节能减排攻坚战, 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发展模式, 推进我国工业的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重要贡献。

工业部门 篇2

一、公司部门分布

2013年12月卓越集团正式成立,现在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工作人员近20余人。公司下分十个部门分别为: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公关部、融资部、设计部、预算部、工程部、策划部、营销部、综合部等。

二、各部门职责

(一)、人力资源部:

1、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

(1)制定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2)编制员工手册,建立员工日常管理规范;

(3)制定企业人事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组织、协调、监督人事

制度和流程的落实;

2.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与职位说明书编写

(1)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2)编制各部门职责与各岗位的职位说明书;

3.人员招聘管理

(1)根据企业人员编制,制订人力资源需求计划、招聘计划;

(2)招聘渠道的拓展与维护;

(3)招聘过程中的人才测评与人员甄选;

(4)人员招聘工作的具体实施;

(5)建立后备人才选拔方案和人才储备机制;

4.员工培训与开发

(1)制订企业培训计划与培训大纲;

(2)外部培训讲师的联系与内部讲师的管理;

(3)培训课程的开发与管理;

(4)员工培训的组织与过程管理,进行培训效果的评估;

(5)管理员工因公外出培训、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工作;

5.员工绩效管理

(1)员工日常考核;

(2)设计企业绩效考核方案并组织实施;

(3)企业绩效成果的评估与管理 ;

6.员工薪酬管理

(1)企业薪酬状况的调查分析,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2)制定企业人力成本预算并监督其执行情况;

(3)企业薪酬体系的设计;

(4)员工薪资福利的调整与奖励实施;

7.劳动关系管理

(1)定期进行员工满意度调查,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2)协调有关政府部门、保险监管部门及业内企业的关系;

(3)企业员工劳动合同、人事档案等资料的管理;

(4)员工离职与劳动纠纷处理 ;

8.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管理

(1)人事信息的录入、更新;

(2)提供各类人力资源统计数据与分析表单;

(3)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与日常维护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有给予协作的职责。

(二)、财务部:

1、按照相关规定,遵守各项收入费用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挖掘增收节支的潜力,合理使用资金,加强资金管理,做好工程结算工作,确保公司计划和利润指标的实现;

2、按照公司合同、章程以及国家有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实施财务工作,做到手续完备,内容真实,数字准确,帐目清楚,日清月结,按时报帐;负责公司会计凭证、帐簿、报表等财务档案的管理工作;

3、负责公司各项费用开支的审计、支付、监督、检查等工作;负责公司工程用款计划和管理费用的报批,审核工程拨款计划,核实工程进度,严格按照管理权限的要求和工程形象进度拨付工程款,杜绝超拨现象;

4、及时准确地为执行总经理提供核算资料和经济信息,协助执行总经理做好公司有关财务的经营管理工作,负责考核资金使用效果,发现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向公司提出合理化建议;定期协助考核各业务部门计划执行、完成情况,按公司有关规定考核、兑现奖惩;

5、负责对上报表、对外数字公布的制定、核准工作,负责与相关部门、单位的工作联系和关系协调工作;

6、财务部在对公司服务体系构架和公司运作的专业化研究过程 中,提供财务政策和专业研究方面的支持;

7、编制记帐凭证。及时编制各类报表,妥善管理会计帐册档案;

8、拟定各项财务计划,提供财务分析报告;

9、做好各分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

10、及时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公关部:

1、积极组织和开展有关调查工作,监测舆论环境,分析各种信息,为企业发展战略和相关工作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2、对企业形象的定位、设计等事关企业形象整体建设方面问题进行统筹考虑,并向决策层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方案;

3、作为企业的新闻发言人,或是新闻发言人的支持部门,深入把握企业情况,及时向社会公众提供企业的各种信息;

4、制定整体传播计划,通过策划和实施各种新闻发布活动或公共关系专题活动,有效地传播企业或品牌的良好形象;

5、积极、主动地那些与企业运营有关的社会公众进行沟通,并协调和拓展这些关系,为企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环境;

6、协助企业决策层建立科学、务实的危机管理机制,并负责日常危机信息的搜集以及危机预警(防范)方面的工作;

7、具体应对并妥善处理企业随时有可能面临的各种突发性的危机事件,切实维护企业或品牌的社会声誉和良好形象。

(四)、融资部:

1、负责分析市场和项目融资风险,对企业短期及较长期的资金需求进行预测,及时出具分析报告,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制定并实施相应的融资解决方案;

2、积极开拓金融市场,与国内外目标融资机构沟通,建立多元化的企业融资渠道,与各金融机构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对企业资产和负债进行全面分析,针对不同银行的特点设计融资项目和方式;

3、执行融资决策,实现企业融资的流动性,为资金平衡奠定基础 进行资金分析和调配,监督各项资金的运行,优化资金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负责分析市场和项目融资风险,对企业短期及长期的资金需求进行预测,按时编写融资分析报告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5、进行市场调研,配合融资主农牧民编制相关的融资预算方案和融资解决方案;

6、根据融资工作进程及融资主管的工作安排,与融资机构商谈,确立最佳融资方案及融资备件,最终达成初步的融资协议 ;

7、配合资金主管合理进行资金分析和调配,优化资金结构并合理使用确保资金安全 ;

8、按时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相关工作。

(五)、设计部

1、配合工程部,在项目开发前期阶段,组织编制概念性规划方案,协调整理相关经济技术指标;

2、配合营销部门,确定项目定位,确定产品定位。☆项目设计阶段 ;

3、组织方案设计招标,完善方案设计及深化方案设计; 4.组织施工图设计、园林设计、室内精装修设计及其它相关专业的设计;负责审核相关图纸,组织公司相关部门对图纸进行会审;把控设计进度,按照公司对项目开发进程的计划要求完成相关设计工作。

5、配合前期相关部门的各项政府报审工作,协调设计单位在报审过程中积极配合;

6、组织完成各项设备设施的招标技术标准的制定;

7、组织设计交底,确保工程管理部门、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相关单位全面、正确的理解施工图纸、领会设计意图;

8、负责审核相关设计变更、洽商,严格要求设计单位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提出、确认、签认设计变更、洽商,对涉及到对建筑方案、系统有重大影响的设计变更、洽商,及时向公司汇报,并组织相关部门、单位或专家进行论证;

9、配合工程管理部门,及时对施工现场出现的问题,组织设计方积极解决,保证施工进度;

10、配合工程管理部门,根据施工进展情况,在关键施工部位、关键施工步骤,组织相关设计方进行施工质量检查;

11、配合工程管理部门,协调组织设计单位参与各阶段、各专业验收;

12、配合工程管理部门、采购部门、招标管理部门,参与或组织专家招标产品的技术标评标、评审工作;

13、配合工程管理部门、采购部门等相关部门,组织相关设计方,对重要材料、设备进行验收,保证设计产品能够达到设计要求;

14、组织向相关销售部门进行培训,协助审核相关销售资料及销售说辞。

(六)、预算部

1、编制项目投资分析、成本估算;

2、编制项目资金计划、项目资金计划、项目月资金计划;协助编 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济分析部分参与招投标,参与起草招标文件、工程合同;

3、负责工程预结算书的编制工作;

4、审议工程付款情况;

5、了解市场材料价格,负责评审变更对造价的影响,提出评审意见;

6、负责建立系统的成本管理制度并执行;

7、拟订各项、各阶段成本控制指标,监督成本控制情况;

8、组织研究、拟订材料、设备限价;

9、负责进行事后造价分析,寻找并提出成本管理的改进建议;

10、负责及时编制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预算,以保证资金计划的落实实施。

(七)、工程部:

1、设计招标

(1)负责设计单位资质的收集,初步筛选设计单位; 

(2)参与区域集团组织的设计单位的招标评选工作。

2、施工图设计管理

(1)配合区域集团规划设计中心编制各类设计任务书; (2)负责对设计质量、设计进度以及限额设计的组织、协调、控制工作;

(3)组织包括政府业务部门在内的相关单位对设计成果进行评审工作。

3、工程技术支持

(1)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负责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负责设计变更的评审;

(2)负责组织重大质量问题的处理,并提出解决方案;

(3)负责组织工程供方的资质预审;

(4)施工过程中负责对供应商的服务质量进行监控、考评等。

4、招标管理

(1)参与区域集团招标采购中心组织的项目招标工作,包括招标文件编制、审查、评标等工作;

(2)参与区域集团招标采购中心组织的对潜在投标人的考察及审查工作; 

(3)参与区域集团招标采购中心组织的编制标底或栏标价;(4)参与区域集团招标采购中心组织的开标、评标、定标工作;(5)协助招标及评标资料的立卷归档。

5、材料及设备采购

(1)负责项目设备及材料采购总体计划的编制和调整; (2)根据项目的采购要求,负责编制材料采购月度实施计划,执行日常的采购作业;

(3)负责授权范围内的比价采购材料相关市场信息的调研,建立材料价格信息库;

(4)负责对授权范围内的比价采购活动的实施。2.7施工前准备工作 ;

(5)负责施工前各项准备工作的实施和督促; 

(6)负责组织施工组织设计的评审及批准工作。

7、进度管理

(1)负责编制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

(2)负责监控项目施工进度计划的实施情况,并及时进行调整; 

(3)负责相关部门与项目有关的工作计划的制定、实施等工作。

8、质量管理

(1)负责制定工程质量管理制度;

(2)负责审核监理规划及实施细则,监督其计划执行情况,并对监理工作进行考核;

(3)负责组织对关键工序、关键部位的施工方案的审核; (4)负责制定工程使用原材料的实验、检验制度与程序,并定期对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5)负责设计变更的初步审核。定期组织质量检查; (6)责组织施工各阶段的工程验收;

(7)负责按安全文明生产的要求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施工现场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

(8)负责监督施工单位建立符合公司品牌形象要求的工地境。

10、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监督

负责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检查考核,监督责任单位提出整改计划并对整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验证。

11、综合验收

负责组织规划/建筑质量/消防/电梯/人防/环保/交通/绿化/供水/强电/弱电/燃气/通信/市政设施(小区道路、排水)等专业验收,并取得相应验收合格证明;组织竣工验收并取得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备案证书。

12、工程档案管理

负责工程档案的收集和整理,竣工档案的整理和申报,取得档案竣工验收证明文件。

(八)策划部:

1、配合公司及相关部门建立和完善公司各项营销推广管理规章制度及相关流程,并负责相应制度流程的有效贯彻和执行;

2、研究目标市场房地产产品的消费者需求结构、特点、变化趋势,并持续进行监控;

3、研究分析房地产市场产品类型、价格、热销户型等信息并持续进行监控;

4、研究市场上成功的产品策划、营销策划案例和先进、有效的营销方法手段;

5、针对投资项目组织市场调研,了解市场主要特点和基本状况;

6、牵头组织公司各部门共同参与完成新开发项目的定位,编制项目策划方案,包括项目总体定位、价格定位、主题构思、建筑风格、户型等内容;

7、根据项目策划方案,配合设计部编制产品设计指导意见书;

8、与相关部门配合进行产品设计(包括方案设计、扩初设计、设计优化和设计变更等环节)沟通,保证产品策划方案在方案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

9、牵头组织筛选策划代理单位的招投标工作;

10、组织制定项目的总体营销策划方案,包括总体营销策略、形象策略、媒介策略、销售策略、营销费用预算、营销创新等,并负责营销策划方案的实施;

11、根据项目定位制定全面的营销策略。

(九)营销部:

1、参与编制并会审公司战略规划

负责本部门职能战略的实施、监控、评估和调整

2、制度和流程管理 

负责本部门各项制度、流程管理与建设,并参与会审

3、计划管理

(1)负责本部门目标的编制、实施、监控和调整并参与会审,参与项目关键节点计划的会审 ;

(2)协助项目关键节点计划的调整并参与会审 ;负责本部门《项目整体开发计划》的编制并参与会审  负责本部门《项目整体开发计划》的调整并参与会审 ;

(3)负责本部门月度工作计划的制定并参与会审,负责本部门月度工作计划的实施、监控和调整,4、营销管理

(1)参与公司品牌规划与维护,并参与会审 ;

(2)负责本部与项目公司《项目定位报告》的编制并提交产品审议组评审 ;

(3)负责本部营销合作商选择与合同签订(包括:前期策划、营销策划、销售代理、报广媒体等),审核项目公司合同金额20万元以上的营销承包商选择 ;

(4)负责本部营销合作商合同的付款与结算并审核项目公司15万以上合同付款 ;

(5)负责本部操作项目的《营销策划方案》的制定、实施、调整和控制,负责审核项目公司《营销策划方案》并督导实施、调整,负责组织本部与项目公司《营销策划方案》的会议评审 ; (6)负责制定本部操作项目的楼盘均价和价格表,负责审核项目公司楼盘均价和价格表,负责组织本部与项目公司价格方案的会议评审负责本部操作项目的销控编制 ;

(7)负责编制本部操作项目的《营销推广计划》,负责审核项目公司《营销推广计划》;负责编制本部操作项目的开盘策略,负责审核项目公司开盘策略;负责本部销售资料的制备,并检查项目公司销售资料的制备; 

(8)负责本部开盘销售资料准备及人员培训,并检查项目公司开盘销售资料准备及人员培训情况,负责组织本部现场开盘,并检查指导项目公司现场开盘,负责编写本部项目阶段销售总结 ; (9)负责本部营销策略的调整(包括价格调整方案等),负责审核项目公司营销策略的调整(包括价格调整方案等);

(10)负责本部销售数据统计、分析,编制集团销售报表并汇总分析。

5、客服管理

(1)负责本部面积实测的办理,参与本部交房前房屋预验收;(2)负责本部交房前期准备,负责本部交房现场组织安排 ; (3)负责本部交房期间业主投诉处理的跟踪和监督,负责本部交房前的客户投诉理赔,负责本部客户关系管理 ; (4)协助物业管理部进行客户满意度调查。

6、市场调查与研究

(1)参与本部房地产政策、宏观市场发展趋势、区域市场环境研究 ;

(2)负责本部竞争楼盘监控及微观市场研究。

(十)综合部:

1.负责制定企业后勤相关管理制度,上报行政总监、总经理审批;

2.后勤管理制度经行政总监、总经理批准后贯彻执行,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3.根据企业发展及出现的新情况,及时对后勤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完善 考核重点:各项制度的完善及有效执行程度及时妥善处理员工对食堂服务质量问题的投诉 ;

3、根据企业发展及员工建议,适时对员工食堂、宿舍条件提出改进建议考核重点:员工投诉事件件数及处理满意度;

4、严格执行后勤部各项费用审批制度,确保后勤费用支出控制在预算范围之内 ;

5、配合人力资源部定期组织本部门员工进行工作技能培训,提高后勤服务水平;

工业部门 篇3

摘要:利润份额表示企业收入在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中所占的比重。决定利润份额动态变化的基本变量有三个,分别为劳动生产率,实际工资和非生产性支出。未来几年,由于劳动生产率在短期内难以快速提高,且实际工资的上涨趋势难以逆转,我国工业部门利润份额难以延续1990年代末以来的上升态势。从本质来看,技术创新是劳动生产率上升、利润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因此构建一个基于自主创新和管理效率提高的生产方式有助于保持一个适当的利润份额水平。

关键词:工业部门;利润份额;劳动生产率;实际工资;非生产性支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制度红利

中图分类号:F014.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6)02-0075-05

一、引言

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资本家不创造价值的任何一个原子,但是要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利润份额表示在劳动创造的新价值中剩余价值所占的比重,也可以称之为资本份额,利润份额的高低与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经济周期的阶段以及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等因素有关。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框架里,利润率可以表示为利润份额与产出资本比的乘积。[1]因此利润份额是影响利润率基本变化趋势的变量之一。一般来说,利润份额升高表明企业的剩余索取能力增强,此时的利润率也会相对较高,反之,则表明企业的剩余攫取能力受到了内在的阻滞或外在的约束。在针对中国工业部门利润率动态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利润份额是1981—1990年和1998—2009年净利润率波动的主导因素。同样,美国非金融部门的利润率演变也是如此,例如,在1966—1982年,利润份额的回落对税后利润率下滑的贡献率达到63%,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自由主义时期,利润份额的增大对税后利润率的回升起到了关键作用,利润份额对1982—2006年间利润率回升的贡献率高达82%。[2]可见,分析利润份额的演进对于理解分配制度的变迁、经济态势的演变以及把握未来经济形势的走向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考虑到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要载体,本文的分析对象着眼于工业部门,工业部门利润份额的演变和发展趋势具有比较典型的意义。

二、利润份额的分解和数据来源

我们知道,商品的价值w=c+v+m。c是生产资料的耗费价值,由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并保存在商品中,v代表工资的补偿,m就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实际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并不是归组织生产活动的产业资本家完全占有,所有参与生产活动的要素仍要对剩余价值进一步分割。因此当我们计算剩余价值时,如果只计算产业资本家的利润,那就低估了剩余价值,因为产业资本家支付的各种非生产性开支,包括地租、税负,红利、利息等并没有包括在内。一般来说,各国统计部门都不会公布一个与剩余价值相近或相似的统计指标,因此,我们要想计算1981—2011年这30年中国工业部门的剩余价值总额,就需要把工业部门每年创造的利润以及缴纳的各种税收、地租、红利、利息等指标进行加总。但是地租、红利指标缺乏有效的长时段数据。因此,我们所计算的中国工业部门的剩余价值就只包括利润、税收、利息以及监管人员的非劳动收入①,肯定低于真实的剩余价值。

1981—2011年以来的利润和税收指标可以在《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找到,利息这项指标在2000年以前缺失较多,其中1981年的查找不到,考虑到当时的企业贷款很少,我们假设利息为0,

1982—2000年的数据来自于蒋云赟、任若恩(2004)的研究,2000以来的数据大部分来自《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最后,我们把工业部门各年的利润、利息、税收、监管人员的非劳动收入指标相加得到相应年份的剩余价值总额。

py表示产出的价格指数,我们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表示。y表示实际净产出,Y表示名义净产出。L表示就业人员数,wp表示生产工人的名义工资,wp/py表示实际工资,y/L表示实际的劳动生产率,U表示非生产性支出,U/Y表示非生产性支出份额,π/Y表示利润份额,S/Y表示剩余份额。利润份额的分解公式表明利润份额等于剩余份额减去非生产性支出份额,决定利润份额变化的三个要素分别为实际劳动生产率、实际工资以及非生产性支出份额。如果非生产性支出份额不变,当劳动生产率增速快于实际工资增速时,利润份额会提高。同样,如果劳动生产力和实际工资增速不变,而非生产性支出增速比剩余价值增长更快,利润份额就会缩减,资本的盈利就要被侵蚀。剩余份额变动只受劳动生产率和实际工资率的影响,如果前者的增长率超过后者,剩余份额就会上升。反之,则要降低。

三、非生产性支出对利润份额的影响

经验分析可知,1982—1990年中国工业部门非生产性支出份额快速增加,不到10年就增加近21个百分点,从31%上升至52%。非生产性支出为什么增长这么快?是整体增长,还是结构性上升?通过分析非生产性支出的构成我们发现,利息支出在这一时期增加很快,利息支出占净产出的比重在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16%,成为推动非生产性支出份额增大的主要力量。利息支出大幅增长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提高国有资金使用效率,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资金支持从原来的财政直接拨款方式改为通过银行转贷给企业使用的方式,资金来源方式的转变使得企业的利息支出不断增加。1990—1998年非生产性支出份额的波动比较频繁,维持在50%左右,虽然这个比重没有大幅增加,但是比重偏高。就非生产性支出的三个项目来看,利息支出占净产出的比重下降了1.5个百分点,管理人员非劳动收入所占的比重增加了1.5个百分点,税负占比增加了2个百分点,其中税负占比增长最多。据统计,1993—1997年,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6%,而税负总额年均递增10.9%。[3]1998—2007年非生产性支出占净产出的比重减低了近16个百分点。利息支出占比降幅最大,约17个百分点,税金占比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为摆脱20世纪90年代末的经济低迷所采取的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切实发挥了作用。2007—2011年,非生产性支出占比变化非常平稳,上升幅度不到1个百分点。在此期间,管理人员非劳动收入占比上升约1.4个百分点,利息支出占比增长不到1个百分点,税负占比下降部分抵消了前两项的增长。

整体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非生产性支出份额呈现一个先升后降的倒“U”型趋势。

四、劳动生产率、实际工资与利润份额

劳动生产率和实际工资对利润份额的作用是恰好相反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利润份额有正向作用,而实际工资的提高会拉低利润份额。表1列出了工业部门1981—2011年各个时段实际工资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接下来我们比较在不同时期它们之间的对比关系,然后进一步分析影响它们变动的具体因素。

我们把1981—2011年的30年划分为四个时段,第二和第三阶段一共有17年,工业部门的实际工资增速比劳动生产率的增速低,第一时段和第四时段,这两个指标之间的关系正好相反。

(一)1981—1990年低劳动生产率与低工资率并存

在20世纪80年代,劳动生产率比实际工资增速低约3个百分点,表面上看来,这是由于国有企业通过各种途径使职工的工资外收入畸形膨胀,工人的实际工资增长过快②,但是经过纵向比较后不难发现,相对于后来的实际工资增速,特别是最近十年的工资增速,80年代的增速并不高。既然不是实际工资增长过快的问题,那就是劳动生产率增速过慢的问题了,实际上,这一时段的劳动生产率增速在1981—2011年是最低的,劳动生产率增速放慢必然会降低剩余份额和利润份额。至于劳动生产率增速缓慢的原因,我们认为以下两个因素值得注意。一是企业冗员的存在,由于当时很多国有企业承担着很多社会职能,例如职工的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而且,很多企业也通过自办的学校、医院等后勤服务单位安置企业的富余人员。据统计,截至1996年,全国企业自办的中小学校达1.8万所,教职工60万人。全国企业及非卫生部门自办的卫生所等机构约占全国卫生机构的三分之一。[4]由于企业的非生产性投资过多,并不能创造真实的财富和提高生产力,最终发展为这些企业沉重的包袱。二是企业的生产设备陈旧老化。一般来说,新设备包含更高的科技含量,效率比原有设备更高。但是,80年代我国工业企业的折旧率偏低,折旧基金常被挪用于搞基本建设,致使设备更新缓慢。

(二)1990—1998年劳动生产率增速加快,与工资增速差距缩小

1990—1998年,实际工资和劳动生产率都快速增加,劳动生产率的增速更快,并且超过了实际工资,越到后期,劳动生产率增速与实际工资增速之间的差距越大。1992年“南巡讲话”以后,市场主体的活力、动力和压力比之前有较大幅度增长,投资膨胀、外贸增加,工业高速增长。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的发展如雨后春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市场空间日益显得狭窄。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强经营管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同时,受有效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的负面影响,实际工资增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不断放缓,《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1996年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职工的实际工资增长为负。

(三)1998—2007年劳动生产率与工资增速一同扩张,二者之间的缺口增大

1998—2007年,劳动生产率和实际工资增速均大幅度提高。这一时期劳动生产率的快速上升与经济形势的好转,产业结构的升级,总需求的扩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及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是完全分不开的。1992年开始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到了2000年左右初步确立,同时在21世纪初期,中国成功加入WTO,我们可以同时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快速增加。

由于实际工资的增长是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更快提高而同时发生的,所以二者之间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比前一时段扩大了4个百分点。为什么实际工资增长落后于生产率增长呢?我们认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值得重视:第一,国退民进抑制了工人收入增长的步伐。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营企业到处开花,外资企业大量在中国落户,非国有工业总产值占比增长很快,1993年首次超过了国有工业。[5]“国退民进”造成“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70%以上是由非公有制企业提供的,从农村转移出的劳动力中70%以上也在非公有制企业就业。”[6]由于非公有制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目的,所以工人工资水平被压得很低,有些私营企业通过种种方式将职工工资压低到最低工资标准之下。[7]第二,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的激烈竞争强化了资本的谈判地位,进而导致劳动者谈判地位的弱化。[8]第三,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工人工资水平的上升。即国有企业减员增效改革导致大量职工下岗,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快速转移以及大量大学毕业生加入劳动力市场所形成的叠加效应导致劳动力供过于求,失业率逐年走高。根据郭飞的研究,2002年我国的城镇真实失业率约为9%,是官方统计数字的2倍。[9]失业的存在和就业前景的黯淡都不利于工资水平的增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部分低工资职工、下岗和退休人员的实际收入增长缓慢,甚至有所减少。[10]

(四)2007—2011年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实际工资增势未减

与前一时段相比,我国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在2007—2011年间降低了4.7个百分点,但是工资增速并未放慢,这又出现了20世纪80年代的情景。为什么劳动生产率增速下降这么大呢?笔者认为,这与国内外需求的放缓是不无关联的。新世纪以来,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和外需的稳定增长为国内的剩余产品提供了出路。出口需求对于中国工业经济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出口取代投资成为推动我国工业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11]但是,高对外贸易依存度也意味着,一旦国际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等不稳定因素的冲击,国内的经济运行就会被连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蔓延全球,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这场危机的波及范围之广及破坏程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至今欧美国家仍未摆脱危机的困扰。由于这些经济体的消费需求萎缩,对中国制成品的需求大大缩水,这对高度依赖欧美日等市场的中国经济产生了严重冲击。“1998年,加工贸易占我国出口比例为56.9%,之后连续数年维持在略高于50%,2012年锐减至34.8%。”[12]当需求放缓时,产品价值的实现出现困难,生产低迷,生产过剩和企业破产不可避免,劳动生产率放缓自在情理之中。至于实际工资增势未减,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其一,工业部门的平均工资水平本身就不高,不存在大幅降低的空间。Wu和Yue(2008),Dennis TaoYang和Vivian Chen(2009)等都在文章中指出,相对于上升较快的熟练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我国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尤其是制造业、建筑服务业的工资水平依然处于较低水平。[13]其二,2004年以来,民工荒就已经在沿海地区出现,劳动力市场发生了有利于劳方的变化。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发布的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显示,2010年,东、中、西部各区域的劳动力需求供给比均已超过正常繁荣时期95%的平均水平,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其中城市劳动力的需求供给比达到103%。劳动力需求超越供给这一形势推动工资形成机制从低端劳动力的生存工资法则向市场议价型机制转变。其三,农民工的保留工资上升。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政府大幅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粮食产量提高、农业补贴力度加大等一系列惠农措施使得近几年农民务农收入明显增加,进而导致农民工的保留工资水平提高。

五、未来几年我国工业利润份额的发展趋势

前已述及,决定利润份额变化的基本变量有劳动生产率、实际工资以及非生产性支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劳动生产率相对于实际工资的更快上升将提高利润份额,而非生产性支出的增长如果比剩余价值的增长更快也会减少利润份额,进而侵蚀产业资本的盈利。因此,这三个变量的变化趋势将决定中国工业部门未来几年利润份额的走势。

第一,劳动生产率短期内难以快速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改革开放所产生的制度红利,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很快,但是短期内我们难以挖出更多的潜力来提升劳动生产率。其一,通过引进技术来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空间不大。改革开放以来,虽然通过引进和模仿的方式进行跟随创新,我国工业制造业在某些领域与世界技术前沿的距离越来越近,但是总体上对国外核心技术的依赖还相当严重。当前要想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只能依靠自主创新,可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模仿创新向自创创新转变必然会经历一个阵痛的过程。其二,需求不足的矛盾还将持续。金融危机以来,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不断。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争端越来越多,外部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我国尽管有一个庞大的国内市场,但是发展很不均衡,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及行业差距都很大。因此,需求不足的顽症还将持续。其三,实体经济的去工业化趋势会不利于创新氛围的形成。虚拟经济是“钱生钱”的经济活动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经济模式深受资本的青睐,因为它最符合资本的本性。当前由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冰火两重天,实体经济的“去工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种趋势必然不利于创新氛围的形成。

第二,实际工资的上涨趋势难以逆转。随着城市工业化的进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现代部门的转移逐渐枯竭,我国经济发展开始进入刘易斯转折区间。无论是由于农村过剩劳动力减少产生的倒逼效应,还是出于还民生欠账,扩大公平正义的需要,当前,提高工资、增加福利以及为工人提供更为全面的社会保障已经形成共识,而且通货膨胀所致的生活成本增长、教育医疗费用的增长也意味着不增加工资,工人的劳动力再生产就难以保障。特别是“二代农民工”,他们对工作条件、薪资水平的要求已经明显不同于父辈一代,他们的受教育水平更高,对薪资的要求也更高。展望未来,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普通工人工资将加速上升。

第三,非生产性支出占比将下降。本文所计算的非生产性支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税金、利息和管理人员非劳动收入。对于中国工业部门来说,1982—2011年利息占非生产性支出的平均比重约为22%,税金占比为67.1%,其余的10.53%为管理人员非劳动收入。2003年以来,利息支出占比进一步下降为15.5%,税金占比略微上升,为68.6%,管理人员非劳动收入占比上升至15.95%。在中国工业部门的非生产性支出构成中,税收占比相对较高,超过了三分之二。随着下一步深化改革力度的增大,这三项支出都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其一,政府部门希冀减税来减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负担,以激励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动力,扶持产业发展。当前,结构性减税被视为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机制之一。其二,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有望加速,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加剧,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趋势不可避免。这就意味着企业部门可以普遍得到成本更低廉的资金。其三,随着收入分配改革步伐的推进,高管的收入有望进一步得到规范,管理人员的非劳动收入增长的步伐不会太快。

未来几年我国工业部门利润份额继续增大的可能性不大,甚至可能降低。考虑到我国平均工资水平偏低,有效需求不足,工资增长有助于促进内需扩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所以短期内实际工资的上涨可能会在部分行业降低资本所得,但是劳动份额增加所带来的内需增长会扩大企业的盈利。然而,如果工业部门利润份额持续大幅下降的话,必然会导致资本对工业的投资热情下降,资本脱实向虚现象进一步加剧,进而导致工业部门技术提升能力不足。从根本上来看,技术创新是劳动生产率和利润增长的条件。据有关学者的研究,1999—2008年间,技术进步对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最大,由其引致的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变化率达到了8.9%,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达到74%。[14]当前,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对国外技术的依赖还很严重,“长期以来,我国一些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瓶颈,重要的装备、核心部件以及控制系统等主要依靠进口。比如,2012年我国进口芯片约1 650亿美元,超过了进口石油的金额;我国新能源产能增长很快,但是装备的关键部件主要依赖进口。为了解决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瓶颈问题,我国先后实行了“市场换技术”“股权换技术”等多种手段,实际的结果是市场和股权让出去了,技术却难以换得到。”[15]因此,从本质来看,技术创新是劳动生产率上升、利润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因此构建一个基于自主创新和管理效率提高的生产方式有助于保持一个适当的利润份额水平。而且,只有当劳动生产率切切实实提高了,实际工资才有不断提高的空间。

注释:

①由于现实条件下管理人员的收入“数额巨大”,不仅包含劳动收入,而且包含大量的非劳动收入或剥削收入。为了对不同性质的收入进行区分,我们的处理方法是:假设管理人员合理的工资性收入与普通生产工人的工资水平相同,实际收入中超出的部分即为非劳动收入。

②当时有“工资侵蚀利润”一说,参见戴园晨、黎汉明:《工资侵蚀利润》,《新华文摘》1988年第9期,第36-40页。

参考文献:

[1]Simon Mohun.Distributive shares in the US economy,1964-2001[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06,30(3):347-370.

[2]鲁保林.利润挤压和利润非挤压:理论与实证[J].教学与研究,2013,(9):47-54.

[3]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316.

[4]汪海波.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经济史[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744.

[5]张军,陈诗一,Gary H.Jefferson.结构改革与中国工业增长[J].经济研究,2009,(7):4-20

[6]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84.

[7]郭飞,王飞.中国低工资制度的阶段特征与中期对策[J].教学与研究,2011,(12):27-36

[8]张军,刘晓峰.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关联:模式与解释[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9-100.

[9]郭飞.我国失业的五大特征与对策[J].经济学动态,2003,(11):42-51.

[10]郑志国.中国企业利润侵蚀工资问题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1):5-14.

[11]刘瑞翔,安同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与转换展望[J].经济研究,2011,(7):30-41.

[12]熊英,马海燕.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3,(9):34-35.

[13]刘厚俊,王丹利.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11,(3):9-13.

[14]杨文举,张亚云.中国地区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差距演变[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0):115-121.

[15]陈宝明.在开放合作中提升创新能力[N].经济日报,2013-11-27.

责任编辑、校对:艾 岚

Abstract:Share of profits represents the proportion of the new value created by the enterprise income in the living labor. There are three basic variables to determine the dynamic change of the profit share: labor productivity, real wages and non-productive expenditures. In the next few years, labor productivity in the short term will be difficult to quickly improve, and the upward trend in real wages is difficult to reverse, so the profit share of China's industrial sector is difficult to continue the upward trend since the end of the 1990's. In essenc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the basic condition for the rising of labor productivity, profit growt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s necessary to build a production mode based o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efficiency, which is helpful to maintain an appropriate profit share level.

工业部门 篇4

1 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概念

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 是指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或发展能力发生无意识影响的间接作用, 它可以发生在同一产业内或者不同产业间[1]。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分为横向的效应和纵向的效应。横向效应可以认为, 跨国公司的子公司进入国内或是外资投入某一行业, 带来了新的技术, 将会在东道国的市场内引起竞争, 使同行业内的其他企业感受到压力, 必须提高生产效率和改进管理方式来应对, 这样有助于提高东道国企业的生产效率, 从而促进东道国经济的增长;纵向效应表现为, 国内中间产品 (或上游产品) 供应商为满足跨国公司中间产品质量和标准要求主动学习带来的效率提高;跨国公司直接向本国供应商提供技术和生产的培训使生产效率的提高;下游产业通过利用由跨国公司企业制造的质量更好或者成本更低的产品进行进一步加工和制造时从中获得的效率提高[2]。

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具有先进的技术与管理, 它的进入可能会排挤内资企业、降低内资企业市场份额;外资企业也可能会通过其雄厚的资金和广泛的信息来源, 挖走内资企业的优秀人才, 用国内稀缺资源, 造成国内企业生产能力的下降;或者更多地使用进口品而不是国内产品作为其间投入品, 从而导致国内上游企业生产能力的萎缩, 这种情形下, 外商投资的外溢效应为负[2]。

2 模型和方法

本文对外商直接投资是否对东道国产生了溢出效应的判断, 通过借鉴Feder的做法, 我们把整个经济划分为外资和内资两个部门, 建立一个能测度外资是怎样影响内资的工业部门的生产函数来进行。

以Yd表示内资工业部门的总产值, 作为被解释变量;内资部门的资本存量用Kh表示, 内资部门劳动力数量表示为Lh, 用Kf表示外资工业部门的资本数量, 这三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因此, 内资工业部门的产出可用如下生产函数来表示:

Yd=F (Lh, Kh, Kf) (1)

这里, 我们假设外资部门对内资部门的外溢效应主要来自外资部门对其资本的运作, 即外资部门的资本积累对内资部门的产量增加发生间接影响, 如果外资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促进了内资工业部门产量的增加, 那么外商投资对国内工业部门的外溢效应为正;如果外资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抑制了内资工业部门产量的增加, 则外商投资对国内工业部门的外溢效应为负。对 (1) 式进行微分, 得:

dYd=HL×dLh+HK×dKh+FK×dKf (2)

这里的d表示增量, Hk、HL分别表示内资工业部门的资本与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Fk表示外资部门的资本边际生产率。显然, 外资工业资本的变化与其资本边际生产率的乘积, 表示了外资工业企业投资积累引起的内资工业企业总产量的变化。

(2) 式可进一步变形为:

undefined

即:undefined

在进行参数估计时, 我们具体采用了如下双对数回归模型:

lnYh=δ+αlnKh+βlnLh+γlnKf+μ (5)

其中, α、β分别表示内资工业企业资本与劳动的边际生产弹性;γ表示外资工业企业的资本积累对内资的工业企业的边际生产弹性, 它的正负与大小反映了外商投资外溢效应的方向与力度。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我们从《中国统计年鉴》中找到工业部门各行业2000-2009年的数据, 并对这十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在数据选取中, 外资工业企业资本存量取三资工业企业总资产 (当年价) , 内资企业工业产出通过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 (当年价) 减去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 (当年价) 测算, 内资企业资本存量也是通过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资产合计 (当年价) 减去三资企业资产合计 (当年价) 测算的, 内资企业劳动力则是通过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数减去城镇中外商投资单位从业人员近似估计的[3]。

我们对 (5) 式进行回归, 得到结果如下:

undefined

估计结果表明, 2000-2009年工业部门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内溢出效应为正, 并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从总体上看, 外资投资企业的资产每增加1个百分点, 可以带动行业内资企业的产出增加0.153 7个百分点。此外, 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 影响内资企业产出的主要因素仍然是内资企业的资本与劳动力要素投入的增加, 其产出弹性分别为0.232 4和0.653 6, 均高于外资企业资产对内资企业的产出弹性。因此, 虽然外资的进入对行业中内资企业生产效率有促进作用, 但是效果不明显[4]。

4 政策建议

4.1 优选FDI的引进对象

在大量引资的情况下, 应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的FDI技术战略, 通过有计划地开展FDI活动以获得先进技术。但是, 不同的外资企业技术含量不同, 技术溢出效应也不同。吸引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投资和大项目, 是我国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5]。

4.2 拓展FDI投资领域, 改变外资高度集中状况

选择溢出效应大的跨国公司。通过政策导向, 鼓励跨国公司在本地建立研发机构或与国内研究机构合作, 通过先进技术的示范及溢出效应和科技人员的流动来促进国内研发水平的提高和技术人才的培养。重点引进技术含量高的大型项目, 增强技术溢出效应。要根据形势的发展, 不断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引导FDI流向技术含量高、知识密集型、溢出作用突出的先进制造业。

4.3 鼓励外商投资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

发展外商投资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措施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 以改变外商投资企业科技创新投入逐年减少和固定资产投资逐年递减的状况。近年来我国吸引了不少华人华侨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投资、技术承包和技术入股。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今后应进一步扩大视野, 吸引外籍厂商进行技术投资, 特别注重FDI与技术引进捆绑运作[6]。

总体来说, 当前我国应当把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工作重心放在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 提高引资的质量和水平上来。强化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和经济发展有益的溢出效应, 弱化其挤出效应。由此将对提高我国引资的质量, 提高运用外资的效益, 转变全国经济增长方式, 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何洁.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进一步精确量化[J].世界经济, 2000 (12) :29-36.

[2]潘文卿.外商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外溢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世界经济, 2003 (6) :3-7.

[3]王悦.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3 (11) :48-49.

[4]赵卫亚.计量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5]江小涓, 等.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贡献[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6) :5-16.

医务部门与药学部门协调机制 篇5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法》、《处方管理办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调整医院药品收入结构,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用药机制,指导临床用药,增强与临床工作的互动,及

时反馈临床药物功效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确保临床用药和药物安全

有效,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药剂科与临床科室沟通协调制度。

一、药剂科每月到临床各科室至少一次,征求临床科室用药需求

及对药剂科工作改进的意见。

二、药剂科每月组织一次到临床各科室检查,检查内容包括麻醉

药品、一类精神药品、高危药品、急救药品等的使用、管理及药品的有效欺、存放是否符合规定等。

三、临床药师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临床科室沟通、整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四、临床药师与科室沟通内容:

1、对不合理处方点评中发现的问题:包括不规范处方、用药不

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

2、合理用药方面: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住院病人

药物使用分析、抗菌药物使用分析中发现不合理用药的,及时与临

床医师及科主任沟通、整改。

3、临床科室需要药物咨询服务等其他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沟通方式:

1、与各科室主任面对面沟通;

2、与临床各科室医生面对面沟通;

3、与各科护士长面对面沟通;

4、与个别护士和患者面对面沟通。

六、沟通原则:

工业部门 篇6

1.“飞地工业”概念解读

“飞地”是一种人文地理概念,意指在某个国家境内有一块主权属于它国的领土。所谓“飞地工业”发展模式,是指借用“飞地”这一形象概念,在当前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开放化的进程中,将行政区划上隶属于甲地的某块土地划为乙地的“飞地”,把乙地新引项目放入“飞地”,通过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两地互利共赢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也指工业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充分发挥工业区域比较优势,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工业产业和输出工业项目,而由欠发达地区提供工业项目建设和发展用地,利税两地共享,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持续或跨越发展的新型经济模式。

2.“飞地工业”的三种类型

(1)区域内有项目无地的“借巢下蛋型”。如同一区域内,尤其是同一城市的不同城区,有的地方虽然有可以引入的工业项目,但是由于土地占有的不平衡性或者城市规划定位的限制,没有土地空间放置工业项目,要继续引入这些工业项目,只能由其它有土地且规划允许发展工业的城区或者工业园区提供放置这些项目的“飞地”,或称之为工业园内的“二级园区”即“园中园”。随着城市规划的科学理性化、区域发展的协调有序化、经济建设与人居环境的和谐统一化问题日益突出,这种“借巢下蛋型”工业发展战略将会愈加重要。

(2)区域内工业园区的“扩巢引凤型”。一方面,现有工业园区原先圈定的发展范围接近饱和;另一方面,许多地方的项目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马太效应,工业园区的吸纳和集聚功能初步实现。为此,有些工业园区开始在区域可调控的范围内,积极向外扩张,建设项目“飞地”,开辟新的空间,打造新的载体,扩大招商“引凤”的平台,客观上形成了“园外园”,成为又一种“飞地工业”类型。

(3)区域间承接产业转移的“筑巢引凤型”。对于产业移出方而言,则可以称之为跨区域“借巢下蛋型”。产业移出方将相对于本地区来讲已经过时落后的工业产业向外移出,而我国许多相对落后地区则客观上仍然需要引入这些产业来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这一“出”一“入”的紧密衔接,则实现了产业的空间转移。此时,入地成为出地的“飞地”,这种发展模式即构成了第三种“飞地工业”类型。

3.“飞地工业”具体案例

我国最早发展“飞地工业”经济模式的是沿海经济特区。近年来,“飞地工业”新模式由沿海经济特区逐步推向内陆城市,先后在国内江苏常州、福建福州、四川成都、辽宁辽西、海南海口等一些地方得到初步发展,并取得较好成效。

(1)工业城市常州是较早发展“飞地工业”经济模式并尝到甜头的城市之一。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常州便开始发展“飞地经济”,充分利用其乡镇企业发祥地所特有的资金、人才、技术、民企之长,规避“两头在外”(即原材料在外、市场在外)、资源短缺之短,先后与国内三峡库区、陕西安康、苏北盐城及国外一些城市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构建工业发展的市外“飞地”,如提供技术在经济不发达的三峡库区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合作项目,100多家企业发挥资金优势在盐城土地上投资办厂;同时,还积极为国外跨国大企业集团提供工业发展“飞地”,实现了供“飞地经济”双方双赢的格局,推动了常州工业经济的崛起腾飞。

(2)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福州,近年来也走上发展“飞地工业”的路子。一开始把乡镇新上的工业项目通通集中到一个工业区,而产值、税收归引资的乡镇所有,解决了土地供需矛盾,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实践的日益推进和快速发展,福州市“飞地工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创新,不同地方形成了不同模式,各具特色的“飞地工业”主要可以归纳为4种代表性模式:一是永泰马洋模式,主要特点是贫困乡镇的扶贫异地开发和乡镇企业的集聚升级;二是连江模式,主要特点是经济强镇的联合开发和乡镇企业的集中发展,突出共建乡镇外引内联的平台;三是金山工业集中区模式,坚持“内部挖潜、盘活存量、高效集约、产业集聚、持续稳步发展”的路子,“飞地工业”升级发展到了跨县(市、区)的资源互补和集中连片开发;四是福州软件园模式,把“飞地工业”引入高科技园区,发挥相关县(市、区)优势,集中开发创办“飞地园区”。各种模式基本做法相似:一是建好“飞地”载体工业集中(园)区,二是制定政策引导推动。目前,“飞地工业”模式已扩大到福州所有区县乡镇。

(3)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与山东省淄博市合作建设“飞地工业园”。淄博市是以煤炭、陶琉、纺织、冶金、化工为基础的资源型工业城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淄博市面临着土地资源不足、能源、原材料供求矛盾、环保节能压力巨大等发展瓶颈。石嘴山市是中国重要的煤炭型工业城市,其良好的区位优势可以将市场覆盖至周边甘肃、陕西、新疆等省区甚至中亚和中东等国家。当地煤炭、硅石、粘土、白云石等资源能源丰富,是西部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同属工业城市的石嘴山市与淄博市,在产业结构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石嘴山市因此成为淄博市进行产业梯次转移、实现东西部优势互补的首选理想目标地。“飞地工业园”建设有利于石嘴山市尽早摆脱对煤炭资源的依赖,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政策优势,以不可持续的资源换取可持续的产业,寻求经济可持续发展。

3.“飞地工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有利于推进产业集约发展。可加快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和布局,变散点布局为特色集中布局,实现工业经济各类资源最大化整合,生产要素最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显现出工业聚集功能、规模效应和集约效益,力促形成极具特色的品牌工业经济。

(2)有利于降低工业成本,提高经济收入。发展“飞地工业”,共享共用优越的区位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一流的软件服务,可以大大降低工业投入成本,避免重复建设。有力地保护了国家所有的土地权益。同时,原来地段较好和价值较优越的旧厂房土地,通过盘活置换、“退二进三”,既能增加经济收入,又有利于城市规划的全面科学实施。

(3)有利于实现区位优势互补。生产要素的作用能否最大化发挥首先在于是否实现了最优化组合。“飞地”关系双方具有明显的区位要素互补性,作为项目方往往有着明显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作为项目引入方往往具有项目合作的充足信息、推进合作的良好渠道、促成合作的丰富经验,作为“飞地”提供方则往往具有充足合适的项目建设用地。“飞地工业”可实现最佳区位优势组合。

(4)有利于加速承接产业转移。为欠发达地区积极承接转移产业,既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更直接提供了一个大平台。进一步加强与深化两地间的产业互动,形成产业转移的乘数效应。

(5)有利于招商引资创新增效。有效提升招商成功率和招商水平,也为招商引资提供了新思路,开拓了新途径,积累了新经验,构建起新的内在机制。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 篇7

例1 (2015年江苏地理卷,第28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3年,河北省粗钢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11.6%,占全国产量的23.9%。钢铁产业成为河北第一支柱产业。其中,唐山和张家口分别占全省产量的近50%和4%。

材料二图1为河北省煤铁资源分布与水系图。

(1)河北省成为我国主要钢铁工业基地的条件是________。

(2)张家口发展钢铁工业对京津地区环境的影响是________。

(3)分析河北省发展钢铁工业的利弊。

(4)河北省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________。

【解题思路】第(1)题,资源(铁矿石、煤炭、 水资源等)或市场,以及连接资源和市场之间的交通条件,一般是钢铁工业需要考虑的必要条件;另外,工业基础、政府政策等也是影响钢铁工业的重要条件。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第(2)题,污染企业位置的合理布局要考虑环境问题。一般情况下,水污染企业的布局要远离水源地及河上游;大气污染企业设置在盛行风下风向、垂直盛行风的郊外或最小风频上风向;固体废弃物污染企业应远离居民区和农田等。钢铁工业有三废污染,结合张家口河流的位置和气候条件分析。第(3)题,区域工业发展,利多从经济和社会效应分析,弊多从环境、 资源问题和社会秩序等方面分析。第(4)题,传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一般是:节能减排增效,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拉长产业链和产业升级等。

【参考答案】(1)煤、铁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便利;工业基础好(任答三点)

(2)位于冬季风的上风向,易造成京津地区大气污染;位于水源地的上游,易造成京津地区水源污染

(3)利: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任答两点)

弊:加剧水资源短缺;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大能源、交通压力。(任答两点)

(4)调整钢铁工业布局;加大科技投入;优化钢铁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环境保护

例2 (2015年北京文综卷,第41题)世界博览会通过展示科学技术发展成果,预示世界发展方向。1962年,世博会在美国西雅图举行。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人类生活发生着巨大变化,图2是西雅图主导产业变化过程示意图。

归纳西雅图产业转型过程中主导区位因素的变化。

【解题思路】木材加工产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资源和劳动力,造船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资金,飞机制造业和生物技术产业等的主导区位因素是知识和技术。

【参考答案】从资源、劳动力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型再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型。

二、解题准备

(一)区域工业分布图的判读

以某一种或几种工业分布图为载体考查工业的分布及区位条件,是近几年高考地理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方式,在对其分析解读时,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1.学会描述分布特征

(1)时间上,一般分析其不同年份分布的变化趋向,“从哪儿向哪儿移动”。

(2)空间上,先总后分。一般描述其“分布不均匀(均衡)”“从哪儿向哪儿递减(或递增)” “哪多哪少”。要注意结合区域名称,说出其主要分布区。如图3显示,石化工业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及东北中部地区。

2.学会分析影响因素

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一般从原料、市场、 交通、科技、政策、能源、劳动力、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要结合五种指向型工业,即原料指向型、市场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能源指向型、技术指向型。如图3石化基地1,分布在吉林省和黑龙江大庆油田一带,主要影响因素是资源; 而石化基地2,兼有资源和市场区位优势;与1 2相比,34市场优势更明显。

3.学会分析区位条件

(1)读题,把握答题思路。

对于区域工业发展条件,一般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大方面去分析。

1自然条件

原料:接近原料产地(原料充足)。

燃料:接近燃料地(煤矿、油田、水电站等) (能源充足)。

水源:靠近水源(河流、湖泊、水库)(水资源丰富)。

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对土壤是否肥沃没有要求),利于建厂。

2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接近市场(人口密集、市场广阔)。

交通:铁路、公路、水运、航空。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技术:靠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有人才和技术优势。

农业:农业基础好。

国家政策: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和鼓励。

环境条件:环境优美。

(2)细读材料,提炼有用信息。

掌握答题思路并不是说所有的题都可直接套用,还要充分考虑所给材料信息中那些对该问题有用的信息,特别是图例信息,如图3中的中外合资石化企业。此外,答题时一定要注意答题语言的规范性。

(二)工业区位选择的发展变化

1.区位因素发生改变

2.环境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3.政策和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及心理因素也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三)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间的关系

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是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和不同条件下出现的两种现象,其产生的核心是降低成本,争取最大利润。目前,世界工业联系呈现出明显的集聚和分散现象。在分析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的发生原因时,应结合不同的情况具体分析。

(四)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特别提示】新工业区并不等同于高新技术产业区

新工业区有多种类型,其中两种形式最典型,一是新发展起来的,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如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该区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专业分工和团结协作将众多中小型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是以高新技术为龙头发展起来的新工业区,如德国南部地区、美国 “硅谷”、日本“硅岛”等,这些地区基本上没有传统工业,逐步发展成为以电子、宇航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三、命题预测

该部分主要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及发展变化对工业生产、工业分布和工业地域的影响。像用工业联系的观点分析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 由单一主导因素向针对实际问题综合考查的方向发展。信息呈现方式多样,综合考查工业区位原理和工业地域分布;多考查从图、表、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试题以综合题为主,分值多在10~12分,难度系数在0.6左右。

四、能力测试

(原创)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 1988年进驻深圳,2010年进驻成都,2015年位于浦东陆家嘴金融区的中国大陆新总部竣工, 主要承担贸易和科技总部职责。图5示意富士康大陆子公司集中分布的四大片区。读图,完成1~3题。

1.富士康的大陆四大集中片区中,4片区得以最早建设的突出区位因素是( )

A.优惠的政策B.廉价的劳动力

C.先进的科技D.广阔的市场

2.和4片区相比,3片区拖后20多年终于引进富士康的主要原因有( )

1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2劳动力丰富,素质明显提高3人口众多,市场广阔4土地压力较小,价格较低

A.12 B.34

C.13 D.24

3.和其他片区相比,上海吸引富士康新大陆总部进驻的主导因素是( )

A.优越的海运条件

B.廉价的劳动力

C.先进的科技和信息

D.广阔的市场

2013年9月26日,宝钢海外首家合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在韩国竣工。据此,完成4~ 5题。

4.下列钢铁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与宝钢相同的是( )

A.鞍山钢铁公司

B.德国鲁尔区

C.首都钢铁公司

D.韩国的釜山钢铁公司

5.该公司在韩国建设配送中心的目的是( )

A.降低运费B.扩大市场

C.保护环境D.输出技术

(原创)合肥肥西县桃花镇,毗邻合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目前,桃花镇已引进工业项目200多家, 其中家电和汽车配套企业160多家。2014年9月被评为“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据此完成6~7题。

6.肥西县桃花镇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兴起的突出区位优势条件是( )

A.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

B.劳动力、土地、环保费用低

C.合肥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D.国家新农村建设政策

7.肥西县桃花镇160多家家电和汽车配套企业集聚( )

A.充分实现各配套企业间的产品联系

B.以大型企业为主,资本集中程度高

C.以技术导向型产业为主,对劳动力素质要求高

D.基础设施利用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

(原创)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四川攀西地处长江上游川滇黔三省结合部,是我国钒钛磁铁矿、稀土、碲铋矿等战略资源富集区。 其中,钒钛磁铁矿资源占全国的52%、世界的11.6%,石棉拥有世界首例大型独立(非伴生)碲铋矿。2013年2月7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设立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这是目前国家批准设立的唯一一个资源开发综合利用试验区。

(1)列举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的优势区位因素。

(2)和上海五钢公司、南宝色钛业(南京)有限公司钛骨干企业相比,攀西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劣势是什么?

(3)请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参考答案及解析】

1.A 2.D 3.C

4.D我国的宝钢与韩国的釜山钢铁公司都是利用其便利的海运条件、广阔的市场,运进煤、铁而发展钢铁工业,是一种临海型钢铁工业布局;鞍钢、首钢及鲁尔区都是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资源而发展的煤铁复合体型钢铁工业布局。

5.B宝钢在韩国建设配送中心,可以更方便地进入韩国市场,故选B。

6.C

7.D家电和汽车配套企业多为单独零部件生产,企业相互之间的产品联系很少,集聚桃花镇主要是空间上的联系。桃花镇作为一个乡镇,缺乏资金、技术等,作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配套产业基地,发展的应该是中小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8.(1)钒钛磁铁矿、稀土、碲铋矿等资源储量巨大,分布集中,开发条件好;区域水能等能源丰富;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国家政策扶植。

(2)科技不足,交通相对闭塞等。

工业部门 篇8

目前, 有关中国要素发展战略, 尤其是人口、资本等发展战略的选择问题引起了来自学界和政界的极大关注。对要素发展战略的选择离不开对要素积累和要素禀赋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效应的分析。然而, 研究要素禀赋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经典文献 (如Rybczynski, 1955等[1]) 主要从静态或短期的角度分析要素禀赋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 缺乏从长期和全面的视角入手的相关分析。本文从理论分析和经验论证的视角分析了要素禀赋变化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和完全影响效应。其理论分析部分主要从既定要素禀赋下的均衡产出、要素禀赋变化的短期、长期和完全效应等方面展开, 而经验论证部分则结合中国工业部门36个子行业的历史数据验证理论部分的结论。

1 近期文献回顾

对要素禀赋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做出研究的文献始于雷布钦斯基 (Rybczynski) 的分析, 他指出, 在商品的相对价格以及商品生产的要素密集性质未发生变化的条件下, 某种要素的禀赋增加将引起密集使用该要素的行业产出增加, 而其他行业产出则降低, 这也被称为“雷布钦斯基定理”。

图1显示了雷布钦斯基定理核心逻辑, 其主要结论包括: (1) 在资源禀赋分别由Κ¯L¯给定的条件下, 资本密集型产业X和劳动密集型产业Y的均衡产出分别体现为QX0、QY0; (2) 在均衡产出条件下, 产业X和Y生产中的资本劳动比即为均衡产出条件下使用的资本和劳动禀赋量之比, 同时, 两种产业各自生产中资本和劳动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比; (3) 当劳动禀赋增加且产业的要素密集度未发生改变时, 产业X和Y将达到资源配置新均衡, 新均衡条件下产业X和Y的产出将分别由QX1、QY1给定; (4) 两种均衡下等产量曲线的位置决定了Q1X<QX0, QY1>QY0

雷布钦斯基的分析主要建立在2×2×2 (两个国家、两种商品和两种要素) 、设定齐次线性函数形式以及仅有一种要素禀赋发生变化的基础上, 其追随者主要从放宽其基本假设条件以及利用国别或地区数据验证这一结论等视角展开相关分析。

对其假设条件的放宽和拓展主要从多种要素禀赋同时变化、改变生产函数形式以及改变2×2×2分析模式等方面展开。其中, Ashok Guha (1963) 指出, 即便在所有要素禀赋同时发生变化时, 雷布钦斯基定理的主要结论也同样具有适用性。他认为,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 密集使用禀赋增加幅度相对较大要素的行业产出将增加, 而其他行业产出将降低[2]。而Wolfgang Mayer (1976) 则在构建小国贸易一般均衡模型的基础上指出, 要素禀赋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取决于生产函数的性质和所有行业的要素密集性质[3]。他认为, 在其他行业生产函数呈现规模报酬递减特征时, 某要素禀赋的增加将引起相对密集使用该要素的行业产出增加;而在其他行业生产函数呈现出规模报酬递增特征时, 某种要素禀赋的增加将引起相对稀缺使用该要素的行业产出增加。同时, 当其他行业面临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时, 要素禀赋的改变不会引起行业产出的变化。而吴俊、张家峰 (2008) 则通过构建包含收益递增的2×2×2国际贸易理论模型, 对雷布津斯基定理进行了修订[4], 指出要素禀赋变化与产出增长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在封闭状态下, 资本存量的增加将导致资本密集的元件产量增加, 劳动密集的农产品产量下降;并会导致元件种类数增加, 且元件种类数增长比例小于资本存量的增长比例。而在自由贸易状态下, 资本存量的增加将导致资本密集的元件产量增加, 劳动密集的农产品产量下降, 且元件种类数增加;但元件种类数增加幅度与资本存量的水平有关。

与此同时, 部分学者则从国别或地区数据等出发, 对雷布钦斯基的相关结论做出了验证, 其中, Gordon H.Hanson和Matthew J.Slaughter (1999) 等在该领域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5]。他们曾以美国为例, 分析了要素禀赋的改变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 并分析了移民以及其他要素禀赋改变对美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式。他们认为, 要素禀赋的改变主要是通过改变不同行业的总产出, 而并不通过改变区域要素之间的相对价格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

对要素禀赋改变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近期研究主要围绕拓展雷布钦斯基定理的适用领域和使用范围而展开。从作者搜集的文献来看, 目前比较流行的趋势是将雷布钦斯基的分析结论拓展到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经济发展层次。其中, 郝大江 (2009) 在将要素分为非区域性要素 (资本要素及其他要素等) 和区域性要素 (直接进入生产过程的以及黏附于资本要素转化进入生产过程等) 的基础上, 通过建立基于区域性要素和非区域性要素相互作用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指出在经济增长的稳态条件下, 区域性要素禀赋对区域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6]。由此, 非均质的区域性要素禀赋决定了区域经济非平衡增长的常态性。王国新 (2010) 基于对集群要素禀赋、集群间关系和集群成长间的内在关系考察, 并结合对中国5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实践的分析, 指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R&D投入增加、工业基础以及交通信息条件等对产业集群的成长具有促进作用;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密度、地理接近程度以及产业重叠程度等在短期内对产业集群成长具有促进作用, 而长期则不利于产业集群的成长[7]。刘忠涛 (2010) 曾结合约束的利润函数以及超越对数函数, 以及1993~2004年宏观经济发展相关数据, 考察了制度因素、要素禀赋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内在关系。他指出城乡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禀赋变化将对三次产业产出及其增加值占GDP的份额产生不同的影响效应[8]。其中, 乡村劳动力的城乡流动将对三次产业产出产生正向效应;资本存量增加将对第一、二产业产出及其增加值份额产生正向效应, 而对第三产业产出及其增加值份额则产生负向效应。

总的来说, 对要素禀赋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于要素禀赋改变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静态和短期效应。而对其长期效应和完全效应的分析, 则少有涉猎。同时, 尽管近期研究已经将相关结论拓展到了区域领域和产业领域, 但相对而言, 以三次产业发展作为分析蓝本, 仍然较为粗糙。由此, 本文拟从要素禀赋改变的短期、长期和完全效应等方面展开理论分析, 并结合中国工业部门36个主要子行业的发展实践验证上述结论。

2 理论模型

2.1 既定禀赋条件下均衡产出的数学描述

设某国 (A国) 国内仅生产两种类型商品X (资本密集型产品) 和Y (劳动密集型产品) , 且生产函数分别为X=C0Κβ0L1-β0Y=C1Κα0L1-α0, 其中C0, C1, β0, α0外生给定, 且满足C0>0, C1>0, 1>β0>α0>0。此时, 若该国资源禀赋由EA (KA, LA) 给定, 则在要素同质且充分使用的条件下总能找到一个均衡的部门要素投入量, 使得该国的产出能够实现最优。设这一均衡产出由XA=C0 (ΚAX) β0 (LAX) 1-β0YA=C1 (ΚAY) α0 (LAY) 1-α0来表示, 其中KAX、KAY、LAX、LAY分别表示用于商品生产的资本和劳动量, 且满足KAX+KYA=KA;LAX+LAY=LA。由于要素同质且充分使用, 则该国两个部门面临同样的要素价格, 设劳动的价格为w, 资本的价格为r, 要素相对价格为Ρ (EA) =wr, 且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满足如下性质Ρ (EA) ΚA0, Ρ (EA) LA0, 即要素相对价格由该国要素禀赋决定, 短期内, 资本或劳动的增加将不会引起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而长期内, 资本增加将导致资本价格下降, 在劳动不变的条件下, 将导致要素相对价格上升;而劳动增加将导致劳动价格下降, 在资本不变的条件下, 将导致要素相对价格下降。

一般地说, 在均衡产出条件下将有如下结论: (1) 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要素的相对价格比, 即ΜRΤSLΚX=ΜRΤSLΚY=wr=Ρ (EA) [9]; (2) 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为均衡产出条件下资本投入量与劳动投入量的比值, 即 (ΚL) AX=ΚAXLAX (ΚL) AY=ΚAYLAY, 其中 (ΚL) AX (ΚL) AY分别代表X、Y部门的要素密集度。按照相关设定, 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在X和Y部门中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将分别为ΜRΤSLΚX=1-β0β0× (ΚL) AXΜRΤSLΚY=1-α0α0× (ΚL) AY, 则两部门要素密集度将分别为 (ΚL) AX=β01-β0×Ρ (EA) 以及 (ΚL) AY=α01-α0×Ρ (EA) 。此时, X、Y两部门的均衡产出时资本和劳动投入量满足将如下关系:ΚAX=β01-β0×Ρ (EA) ×LAX以及ΚAY=α01-α0×Ρ (EA) ×LAY, 结合该国的要素禀赋条件, 则并可得以该国既定资源禀赋和资源相对价格表示的均衡产出, 如下式 (1) 所示。

XA=C0[β0 (1-α0) ΚAβ0-α0-α0β0LAΡ (EA) β0-α0]β0[-α0 (1-β0) LAβ0-α0+ (1-β0) (1-α0) ΚA (β0-α0) Ρ (EA) ]1-β0YA=C1[-α0 (1-β0) ΚAβ0-α0+α0β0LAΡ (EA) β0-α0]α0[β0 (1-α0) LAβ0-α0- (1-β0) (1-α0) ΚA (β0-α0) Ρ (EA) ]1-α0 (1)

如前文所述, 均衡产出条件下两部门的要素密集度将分别由 (ΚL) AX=β01-β0×Ρ (EA) 以及 (ΚL) AY=α01-α0×Ρ (EA) 来反映。由于1>β0>α0>0, 且在既定要素禀赋条件下P (EA) 将保持一定, 则有 (ΚL) AX (ΚL) AY, 这也验证了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结论。当然, 由于Ρ (EA) ΚA0, Ρ (EA) LA0, 则从均衡产出条件下两部门的要素密集度表达式还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短期内, 要素增加将不会改变部门生产中的资本劳动比状况;而长期内, 资本增加将引起劳动和资本要素的相对价格上升, 从而使X、Y两个部门生产中资本劳动比均增加, 而劳动增加将引起劳动和资本要素的相对价格下降, 从而使X、Y两个部门生产中资本劳动比均下降。即, 长期内, 资本 (或劳动) 要素的增加将引起该要素价格的下降, 则所有生产部门都将更多地使用该要素。

2.2 要素禀赋变化对产出的影响

一国要素禀赋是可能发生改变的, 一旦要素禀赋改变后, 将会对部门产出产生什么影响呢?本文分3步来分析该问题: (1) 短期影响分析, 即分析要素增加并不改变部门生产的要素密集条件下对产出的影响情况; (2) 长期影响分析, 即分析要素增加后改变部门生产的要素密集条件下对产出的影响情况; (3) 完全影响分析, 即分析要素增加后对部门产出的所有影响。

2.2.1 要素禀赋增加的短期影响

按照前文的相关分析, 资本或劳动的增加在短期内并不改变要素的相对价格, 即Ρ (EA) LA=0, Ρ (EA) ΚA=0, 则短期内要素变化对产出的边际影响将如下式 (2) 所描述:

(XAΚA) s=C0β0C21-β0β0 (1-α0) β0-α0+C0 (1-β0) C2-β0 (1-β0) (1-α0) (β0-α0) Ρ (EA) (XALA) s=-C0β0C21-β0α0β0Ρ (EA) β0-α0-C0 (1-β0) C2-β0α0 (1-β0) β0-α0 (YAΚA) s=-C1α0C21-α0α0 (1-β0) β0-α0-C1 (1-α0) C2-α0 (1-β0) (1-α0) (β0-α0) Ρ (EA) (YALA) s=C1α0C21-α0α0β0Ρ (EA) β0-α0+C1 (1-α0) C2-α0β0 (1-α0) β0-α0 (2)

其中, 下角标s代表短期影响;

C2=-α0 (1-β0) LAβ0-α0+ (1-β0) (1-α0) ΚA (β0-α0) Ρ (EA) β0 (1-α0) ΚAβ0-α0-α0β0LAΡ (EA) (β0-α0) 0, 其原因在于C2实际上是初始要素禀赋条件下X和Y部门均衡生产时各自使用的劳动量的比值。

根据前文对相关系数性质的描述, 可知 (XAΚA) s0, (YAΚA) s0, (YALA) s0, (XALA) s0。此时, 要素禀赋变化后的均衡产出情况将分别由初始均衡产出XA和YA的全微分来表示, 如下式 (3) :

如上式 (3) , 短期内, 当KA增加, LA不变时, 则XA增加, 而YA减少;而当LA增加, KA不变时, 则YA增加, 而XA减少。由此可得出结论:短期内, 资本 (或劳动) 要素的增加, 将导致资本密集型 (或劳动密集型) 部门生产增加, 而其他部门的生产则降低[10]。

2.2.2 要素禀赋增加的长期影响

一般地说, 要素的一定增量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将引起商品生产的要素密集情况改变。那么, 长期内, 要素增加引起要素密集度情况改变后将对产出情况产生什么影响呢?

实际上, 某一要素增加对两个部门产出的长期影响将由两部分来反映: (1) 要素的增加将会引起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动; (2) 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动将会引起要素密集度情况的变动, 从而会引起两部门新的均衡产出的形成。即长期内要素变化对产出变化的影响将由下式 (4) 反映:

(XAΚA) l=XA[Ρ (EA) ]ΚA=XAΡ (EA) ×Ρ (EA) ΚA (XALA) l=XA[Ρ (EA) ]LA=XAΡ (EA) ×Ρ (EA) LA (YAΚA) l=YA[Ρ (EA) ]ΚA=YAΡ (EA) ×Ρ (EA) ΚA (YALA) l=YA[Ρ (EA) ]LA=YAΡ (EA) ×Ρ (EA) LA

(4)

其中, l表示长期。

结合前文的相关分析, 有Ρ (EA) ΚA0Ρ (EA) LA0, 则要素增加对部门产出变化的长期影响将主要取决于要素价格变化对产出变化的影响, 这一影响可以由下式 (5) 反映:

XAΡ (EA) =-α0β0C0β0LAC21-β0β0-α0-C0 (1-β0) (1-β0) (1-α0) ΚAC2-β0 (β0-α0) Ρ2 (EA) YAΡ (EA) =C1α0α0β0LAC2α0-1β0-α0+C1 (1-α0) (1-β0) (1-α0) ΚAC2α0 (β0-α0) Ρ2 (EA) (5)

由前文对相关系数的描述, 则有XAΡ (EA) 0, YAΡ (EA) 0。即长期内, P (EA) 增加, 将导致XA减少, 而YA增加;而P (EA) 降低, 将导致XA增加, 而YA减少。由此可得出结论:长期内, 劳动和资本要素的相对价格变化将引起劳动密集型生产部门产出同方向变化, 而资本密集型生产部门产出则反方向变化。

行文至此, 我们就可以展开要素变化对部门产出变化的长期影响的具体分析了。此时, 要素禀赋变化后的长期均衡产出情况将分别由初始均衡产出XA和YA的全微分来表示, 如下式 (6) :

(ΔXA) l=XAΡ (EA) ×Ρ (EA) ΚA×dΚA+XAΡ (EA) ×Ρ (EA) LA×dLA (ΔYA) l=YAΡ (EA) ×Ρ (EA) ΚA×dΚA+YAΡ (EA) ×Ρ (EA) LA×dLA (6)

如上式 (6) , 当KA增加而LA不变时, Ρ (EA) ΚA0, XAΡ (EA) 0, YAΡ (EA) 0, 则有Y部门产出增加, 而X部门的产出变化不确定;LA增加而KA不变时, Ρ (EA) LA0, XAΡ (EA) 0, YAΡ (EA) 0, 则X部门产出增加, 而Y部门的产出变化不确定。也即是说, 长期内, 资本要素的增加将导致劳动密集型生产部门的产出增加, 而资本密集型生产部门的产出变化不确定;劳动要素的增加将导致资本密集型生产部门的产出增加, 而劳动密集型生产部门的产出变化则不确定。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从长期来看, 资本 (或劳动) 要素的增加也会导致劳动密集型行业 (或资本密集型行业) 产出增加。

2.2.3 要素禀赋增加的完全影响

前文的相关分析中, 我们分别考察了要素变化在改变和不改变要素相对价格时, 对产出的影响, 这是否能得出要素增长对生产部门产出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就是其完全影响的结论呢?求均衡产出XA和YA关于资源禀赋KA和LA的一阶偏导数, 记为XAΚAXALAYAΚAYALA, 他们分别反映了资本和劳动要素变化下生产部门均衡产出的变化情况, 即单位要素变化条件下对产出的完全影响。经过简单的数学变化, 容易得到如下式 (7) 的结论。

由式 (7) 容易得知, ΔXA= (ΔXA) s+ (ΔXA) l;ΔYA= (ΔYA) s+ (ΔYA) l, 即要素变化对产出变化的完全影响将是要素变化对产出影响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的加总。由前文的结论可知, 短期内, 资本 (或劳动) 要素的增加, 将导致资本密集型 (或劳动密集型) 部门生产增加, 而其他部门的生产则降低;而从长期来看, 资本 (或劳动) 要素的增加也会导致劳动密集型行业 (或资本密集型行业) 产出增加。也即是说, 资本 (或劳动) 要素的增加将使该国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产出均增加。

综上所述, 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结论1:长期内, 劳动和资本要素的相对价格变化将引起劳动密集型生产部门产出同方向变化, 而资本密集型生产部门产出则反方向变化;

结论2:在生产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要素同质且充分使用、不存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 资本 (或劳动) 要素的增加将在短期内引起资本密集型行业 (或劳动密集型行业) 产出增加, 而在长期内也会引起劳动密集型行业 (或资本密集型行业) 的产出增加。由此, 资本或劳动要素的增加将引起全社会资本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产出均增加。

3 经验验证

为了验证上述理论分析结论的现实适用性, 本文拟结合1990~2010年中国工业部门36个子行业的历史数据和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模型, 验证要素的相对价格变化以及要素禀赋的变化与工业各产业总产出变化之间的内在关系。需要指出的是, 之所以选择工业经济发展现实作为分析的工具, 主要考虑了工业部门的行业分类较为详细、工业部门各子行业可能涵盖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等类型以及数据的可得性等;而之所以选择1990~2010年的历史数据作为分析的基础数据, 主要原因在于后文对中国资本存量核算准确性的需要;而选择工业部门的36个子行业的原因则在于行业数据的可得性以及连续性等。

3.1 方法及数据来源

对上述结论的验证将可以从3个层次展开: (1) 界定工业部门各子行业的要素密集性质; (2) 验证资本和劳动要素的相对价格变化与工业部门各子行业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3) 验证资本和劳动要素禀赋的变化与工业部门各子行业总产出变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当然, 这些分析必须契合对工业部门各子行业的界定以及对工业部门各子行业总产出数据、资本的价格、劳动力的价格、劳动力要素禀赋和资本要素禀赋等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才能完成。事实上, 这些数据可以从相应的统计资料中获取。

3.1.1 工业部门子行业选择

按照《中国统计年鉴2011》的统计口径, 中国工业部门主要包括采矿业、制造业以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3个大类和煤炭开采及洗选业等39个子行业, 其中采矿业又包含煤炭开采及洗选业, 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6个子行业;制造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30个子行业;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则主要包括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以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3个子行业。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连续性等问题, 本文在分析中舍弃了其他采矿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以及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等3个子行业, 而保留了余下的36个行业。

3.1.2 行业总产出数据

从1990~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可以搜集到上述36个子行业的工业总产值数据, 并以此作为行业总产出的替代指标。当然, 1990~1993年的相应子行业数据来源于各自年份《中国统计年鉴》的“按各种分组的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主要指标”;1994~1997年的相应子行业工业总产值数据来源于对应年份《中国统计年鉴》的“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主要指标”;1998~2003年的相应数据来源于对应年份《中国统计年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05~2006年的相应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统计年鉴的“按行业分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而2007~2010年工业各子行业总产值数据来源于对应年份统计年鉴的“按行业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指标”。需要指出的是, 2004年的相应数据需要从《中国统计年鉴2006》“全部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中获取。

3.1.3 资本禀赋的价格数据

对资本价格的数据处理主要是依据中国人民银行颁布施行的中长期贷款利率加权处理得知。从《中国金融年鉴1991年》、《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以及中国建设银行网站中可以分别获取1989年、1990~2008年以及2008年以后中国人民银行颁行的贷款利率 (包括1年以内、1~3年期、3~5年期、5年以上等4类利率) 。对贷款利率的处理主要采取加权平均方法, 其具体做法是:若当年未颁布新的利率水平, 则以上年最后一次颁布执行的贷款利率作为本年的资本价格;若当年颁布了新的利率水平, 则以当年1月1日为基础, 计算利率存续月份 (四舍五入) , 并除以12个月作为加权权重进行加权平均, 得到当年的资本价格。值得注意的是, 加权平均过程必须注意利率当年的新利率颁布是否在当年的1月1日, 如果不是, 则在计算当年资本价格时需要包含上一年度的最后颁布的利率及其存续月份加权。

3.1.4 劳动禀赋工资数据

对劳动力工资的数据处理, 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不过, 遗憾的是, 从相应的统计资料中仅能获取采矿业、制造业以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3个大类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其中, 1990~2000年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1~2002年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3》;其余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1》, 其原因在于2005年以后的相应数据经过第二次经济普查修订。

3.1.5 劳动和资本要素禀赋数据

劳动要素禀赋的资料直接以“年末总人口数”指标替代, 这一指标在1990~2010年的序列值可以直接从《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中获得。资本要素禀赋的资料主要以“中国资本存量”序列替代。当然, 对中国资本存量序列的估算, 限于篇幅, 作者将另文分析。其核心思想是结合永续盘存法公式“当期实际总资本存量=上期实际资本存量× (1-资产折旧率) +本期新增实际资本存量”[11], 通过详细考察基年资本存量设定、新增资本存量序列、投资品价格指数选择、资本品折旧率选择等估算中国资本存量。当然, 基于消除基年资本存量设定对资本存量序列估算结果影响的需要, 作者仅考虑使用1990~2010年的资本存量序列估算值。

在完成对数据的相关处理过程后, 接下来, 本文将基于中国工业部门36子行业的历史数据验证本文的结论。

3.2 对中国部门36个子行业要素密集性质的判断

按照前文的分析逻辑, 对中国工业部门36个子行业的要素密集性质界定是最根本的。要素密集度根源于对商品的分析, 一般而言, 若某商品生产所使用的资本和劳动要素比例大于另外一种商品, 则该商品为资本密集型, 而另一种商品为劳动密集型。将对商品生产的要素密集性质延伸至行业的分析, 则产生了行业的要素密集性质。对行业的要素密集性质的分析, 一般在设定所有行业所吸纳的平均资本劳动比作为标准值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某行业的资本劳动比大于 (或小于) 来判断的行业的资本 (或劳动) 密集性质。然而, 对各个行业所吸纳的资本和劳动要素的资料获得将十分困难, 而设定平均值作为判断标准的做法也值得商榷。由此, 对行业的要素密集性质的判定不得不另辟蹊径。结合已经搜集的相关数据, 本文认为雷布钦斯基定理为分析行业的要素密集性质提供了一个可以操作的具体路径。

雷布钦斯基定理指出, 在商品生产的要素替代率尚未发生改变的前提下, 某一要素禀赋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的部门生产增加, 而其他部门的生产则下降[12]。从这一定理出发, 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短期内, 资本 (或劳动) 要素禀赋的增加引起总产出增加的行业即为资本 (或劳动密集型) 行业。当然, 这里的短期是指行业生产中资本劳动比例未发生变化的时期。

基于这一结论和相应的数据, 设定1年为短期, 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如下:

ΔQit=α0i+α1iΔKt+α2iΔLt+μ1t

其中, i=1, 2, L, 36, 分别代表工业部门的36个子行业;Q为工业总产值;K、L分别为中国的资本存量和年末总人口数序列;t=1990, 1991, L, 2010, 分别为样本时间;α0、α1、α2分别为待估计参数。

依据上述公式和相关结论, 可知:对于某一行业, 如果资本要素禀赋和劳动要素禀赋的系数α1、α2中仅有一个为正值, 而另一个为负值, 则该行业为该要素密集型行业;若两个系数均为正, 则该行业为两种要素密集型行业, 且偏向于系数较大的那种要素密集型行业;如果两个系数均为负, 则该行业要素密集性质无法判断。结合1990~2010年中国工业部门的相应数据, 利用变系数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 分别得到相关待估参数的估计值及其统计性质如下表1所示。

注:*表示通过显著性水平为5%的假设检验, #表示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0%的假设检验。

从表1可以看出, 如果不考虑系数的统计显著性质, 则工业部门的所有行业均呈现出资本密集型性质和特征。而考虑到系数的统计显著性质 (显著性水平给定为95%) , 则工业部门中有14个行业呈现出资本密集型特征, 这些行业分别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纺织业, 石油加工, 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金属制品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其他行业的要素密集性质则无法判断。而将显著性水平降低到90%, 也仅有14个行业呈现出资本密集型特征。对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本文认为, 决定产出的要素有很多, 如果加入其他要素禀赋, 则这些行业的要素密集性质可能会得到较好的判断。事实上, 依据近期相关学者 (范巧, 2012) 的研究, 如果加入技术、知识、资源等要素禀赋, 工业部门各行业的性质将可以得到更好的判断, 但各行业总体上呈现出资本密集型的性质并未发生改变[13]。

3.3 对理论分析结论的经验论证

在对工业部门36个子行业的要素密集性质做出判断之后, 接下来, 本文将围绕结论1和结论2在中国工业部门发展实践中的适用性做出经验分析。

3.3.1 结论1在工业部门的适用性验证

为了验证结论1在中国工业部门的适用性, 本文建立了如下模型:

ΔQjt (n) =β0+β1Δ (wjr) t+μ2t

其中, j为上文已判定为资本密集型的14个行业, ΔQj指14个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增量, t=1990, 1991, L, 2010为样本年份, n=1, 2, L指滞后的期数, wj为14个行业的劳动力工资, r为资本的价格, β0和β1为待估计参数。结合前文劳动力工资、工业总产值、利率等数据以及固定效应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模型, 估计资本和劳动要素的相对价格变化与产业产出变化的长期关系, 结果如下表2所示。

注:*表示通过显著性水平为5%的假设检验, #表示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5%的假设检验。

如上表2, 本文分别用1年以内、1~3年、3~5年和5年以上的贷款利率作为资本的租金计算出了相应的工资利率比, 以此作为对应的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相对价格的替代值。从表2的结论来看, 在选择1年以内、1~3年、3~5年的贷款利率作为资本价格时, 从第14期开始 (除第18期外) , 劳动——资本要素的相对价格比将与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产出成反比关系。与此同时, 在选择5年以上的贷款利率作为资本价格时, 从第14期开始, 劳动——资本要素的相对价格比也与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产出成反比关系。由此, 我们基本可以得出如下经验分析结论, 即长期内劳动和资本要素的相对价格变化将会引起资本密集型部门产出的反方向变化。

3.3.2 结论2在工业部门的适用性论证

为了验证结论2的适用性, 本文构建了如下模型:

ΔQjt (n) =γ0+γ1ΔKt+γ2ΔLt+μ3t

其中, j仍为14个资本密集型行业, ΔQj指14个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增量, t=1990, 1991, L, 2010为样本年份, n=1, 2, L指滞后的期数, ΔKt和ΔLt分别指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禀赋的增加, γ0、γ1和γ2为待估计参数。结合资本存量、年末总人口数以及14个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总产出情况等数据, 并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模型, 得到如下表3的结果。

注:*表示通过显著性水平为5%的假设检验, #表示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5%的假设检验。

从上表3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如果不考虑参数估计的统计性质, 对于资本密集型行业而言, 在资本禀赋变化的作用期间内, 资本禀赋变化引起产出增加的期数大致有14期, 占到了总期数的82.35%, 且均集中在前12期内;同时, 劳动禀赋变化则从第16期开始引起行业总产出的增加。由此, 结论2的部分结论将可以在中国工业部门得到验证, 主要包括短期内资本增加将引起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产出增加, 长期内劳动增加也将引起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产出增加。当然, 如果考虑到参数估计的统计有效性, 这两个结论也将可以得到验证。毕竟资本禀赋变化显著性地引起行业产出增加的期数包括第1~4期、第6期、第7期、第10期以及16~17期, 而劳动禀赋变化显著地引起资本密集型行业产出增加的期数则包括17期。

4 结论及讨论

本文结合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及相关设定, 考察了一国要素禀赋变化对资本密集型部门和劳动密集型部门总产出变化的可能影响, 得到了如下结论:

(1) 长期内, 某种要素的增加将引起该要素价格的下降, 则所有生产部门都将更多地使用该要素。

(2) 从短期来看, 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 而其它部门的生产则降低。

(3) 从长期来看, 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其他要素部门的产出增加。

(4) 从长期来看, 要素增加将使该国所有生产部门产出增加。

(5) 长期内, 劳动和资本要素的相对价格变化将引起劳动密集型生产部门产出同方向变化, 而资本密集型生产部门产出则反方向变化。

与此同时, 本文还结合1990~2010年中国工业部门36个子行业的历史发展现实, 对相关结论进行验证, 结论证明, 上述部分结论可以从中国工业部门发展实践中得以验证。当然, 作者基于雷布钦斯基定理所设计的判断行业要素密集性质的方法, 对后续的相关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当然, 本文在分析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缺憾, 主要体现在:在理论分析过程中尚未对摒弃生产函数形式、2部门 (资本密集型部门和劳动密集型部门) 、2要素 (资本和劳动) 、不存在规模经济以及要素的同质等基本假设后的结果做出分析。而在经验分析过程中对数据的搜集和处理不够精细, 比如在对工业部门36个子行业的工业总产值数据的处理时, 仅包含了国有及规模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状况, 尚未涵盖规模以下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在以雷布钦斯基定理为基础分析行业的要素密集性质过程中, 将短期直接设定为1年, 这可能与雷布钦斯基定理的“商品价格以及商品生产的资本劳动比不变”假设冲突。同时, 限于篇幅, 未将劳动密集型行业相关部门纳入分析, 这使得本文的结论仅能得到部分验证。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处理, 将在本人的后续研究中加以完成。

工业部门 篇9

随着南非德班气候大会的闭幕,《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将在2013年生效接替已经到期的《京都议定书》,气候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如何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效改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时下以及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重要问题。我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运作是不可能停止,能源的大量需求和快速增长的现状在短期也是难以改变的。“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禀赋、资源能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的经济格局,加上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决定了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需保持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2010年我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54.8%,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预计在2020年也将超过50%,故内外部能源价格、能源消费结构无疑是影响经济运行和能源效率的重要变量。

影响能源效率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技术水平、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以及能源价格。尤其是能源价格,调节能源价格不仅可以短期内改变能源供求平衡,更可以长期间接的影响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以及能源消费结构。工业是对GDP贡献最大的产业部门,同时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也大多处于工业部门,其与能源的关联度大,从我国工业化结构升级以及现有基于规模扩张的增长模式这两大背景出发,工业发展就必然要受到能源价格波动的影响。因此,如何将能源价格改革与产业发展有效结合,建立最适宜的能源使用形态,推动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践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在国内有关将能源价格作为解释变量来研究其对其他经济变量的冲击和作用的文献中,大多集中在研究能源价格与宏观经济以及产业发展的关系。根据研究的范围大致可分为国家层面、产业层面或者区域层面、行业层面三个部分。同时还可以将能源价格分为内部能源价格和外部能源价格,其中在我国内部能源价格大多是使用煤炭价格或者燃料、动力价格购进指数来表示;外部能源价格大多使用三大市场的石油价格来表示。

大多数文献集中研究关于能源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总体运行状况以及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而系统性研究工业部门36个二位数行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以及能源价格对这些行业能源效率的影响的文献并不多,因此本文将结合以往文献对我国工业部门以及36个二位数行业能源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对能源价格作用于行业能源效率的路径进行探讨并测算出能源价格对工业部门细分行业能源效率的影响效力。

二、数据与变量、计量模型

(一)变量及样本选择

本文对工业产业的划分,参照《中国能源统计》的划分标准,将工业产业划分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非金属矿采选、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烟草制造、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家具制造、造纸及纸制品、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医药制造、化学纤维制造、橡胶制品、塑料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燃气生产和供应、水的生产和供应共计36个二位数行业,分别用(1)-(36)表示。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我国工业部门的能源效率,涉及的变量包括:行业产值、内外部能源价格、能源效率、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等。行业产值(Y)用行业生产总值来表示;国内能源价格(PD)使用燃料、动力价格指数来表示,国外能源价格(PF)使用三大石油市场的价格指数来代替,国外与国内能源价格的差记为P;能源效率(EI)定义为行业能源消耗与行业产值(Y)的比值;能源消费结构(ES)采用煤炭消费量与能源消费总量的比值来表示;产业结构(S)用二位数行业产值占工业部门总产值的比重来表示;技术水平(T)采用劳动生产率来放映,即行业生产总值与行业从业人员数量的比值来表示。本文的样本区间为2000—2009年。

为了保证数据的平稳性和国内外数据的一致性,本文对各个变量进行对数处理,为了克服能源价差的负值的出现,能源价差即为内外部能源价格的绝对差额;使用年平均汇率将国外能源价格转换为人民币标价的价格,同时为了减少价格因素对本文实证研究的影响,各年份都平减为2000年为基期的实际数据。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CCER数据库和锐思数据库。

(二)计量模型

在Cobb-Douglas成本函数基础之上,本文借鉴之前学者的研究思路将能源价格作为一种要素价格引入生产函数中,得到如下新函数C(PK,PL,PE,Q)=A-1,PK∂KPL∂LPE∂EQ,其中K,L,E分别代表资本、劳动和能源,Q表示产出,A表示生产率,根据谢泼德引理可知,要素的需求等于其成本函数关于改要素价格的偏导数,根据研究的需要,对能源价格求偏导可以得到:,若设定PQ=PK∂KPL∂LPE∂E,经过移项以及方程两边取对数可得:,根据张宗益等(2010))[1]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A中包括技术因素和结构因素等,可以进一步细分为S,T,ES等因素,本文的因变量为EI,根据上述理论可以构建如下模型:

模型中第6项到第9项为交互项,PXi,t表示国内外能源价差通过调节X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由于文中变量之间相关性较大,引入交互项并通过岭回归可以有效地降低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更符合实际运行规律。

三、内外部能源价差对工业部门能源效率的作用测量

本文对工业部门能源效率的作用测量对象包括36个二位数行业和整个工业部门,其中细分行业的测量使用模型(1)进行实证;对工业产业的测量由于样本较小,同时行业结构S在进行全行业研究时将为1,故不采用模型(1),而采用基于36个二位数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一)内外部能源价差对36个二位数行业的影响

通过表1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

1. 在样本区间内,36个二位数行业的行业产值与能源强度呈负相关关系,意味着行业的发展会促进能源效率的提高,同时内外部能源价差通过调节行业产值会对能源效率起到调节作用,并且调节作用力甚至会大于行业产值增长的作用力,这说明价格因素会促使企业去通过提高技术水平等方式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由于行业性质不同,产业结构对行业能源效率作用方向不尽相同;技术水平构成能源效率的显著推动因素,即技术水平提高会提高能源的效率,同时能源价差对技术水平会产生调节作用进而间接影响能源效率;大多数行业中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强度是正向关系,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反而会增加能源的消耗,抑制能源效率的提高,但能源价差的调节使得部分行业的能源效率有所改变,说明我国煤炭价格改革和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势在必行。整体上,表1的实证结果与预期方向以及目前我国工业部门的现实状况是相一致的。

注:在进行岭回归之初,设定步长为0.01。

2.36个二位数行业的行业产值对能源强度的弹性系数在(-0.369,-0.017)区间范围内,其中行业产值对能源强度作用力度最大的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作用力最小的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不难发现,重工业尤其是高耗能行业(如能源行业、钢铁行业和机械制造业)的产值对能源强度的作用力度要大于轻工业,这说明国家施行的做大做强国有大型企业的政策以及推行节能减排政策的效果是明显的;在样本区间内,28个细分行业的产业结构是能源强度的抑制因素,弹性区间为(-0.36,-0.02),而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烟草制品业等8个行业的系数显示为正,意味着提高其在工业部门的比重反而会降低其能源效率,这与这些行业垄断地位不无关系;只有13个行业的能源强度受煤炭使用比重上升呈现下降趋势,这些行业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等行业,这些行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能源生产行业,这些行业的动力来源大部分为煤炭并且其生产的规模效应明显,故会出现煤炭使用比重提高反而效率提高的“怪现象”,第二类是对能源依赖度很低的行业,并且这些产业规模效应不明显,一旦投入的增加会促成其规模效应的形成,故能源效率反而是提高的。齐绍洲等(2009)[2]运用1995-2003年的数据对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的收敛性及机理进行分析,发现产业结构、能源价格、技术进步、固定资产投资等因素对能源消费强度产生积极影响,但产业结构差异对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影响不显著,这意味在2003年之后我国的产业结构的较之前更为合理,产业结构得到了切实的优化,但其对于能源效率的提高尚有很大的空间。

3. 内外部能源价差通过调节行业产值的作用明显(共有33个行业),弹性系数在(-0.447,-0.013)区间范围内,说明内外部能源价差的存在不仅没有因为产能的扩大使得能源效率降低,反而促进能源效率的提高(1)。能源价差通过作用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强度影响显著的行业个数分别为24、26、24个。内外部能源价差对行业产值、产业结构、技术水平调节作用可以通过经典的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来解释,在样本区间内我国的能源价格相对于国际价格较低且我国的原材料、劳动力价格均较低,而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在高科技方面具有技术和管理优势,这促成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利润,促使其不断扩大生产,同时运用国外引进的技术和管理降低企业成本,加之国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得企业的燃料成本相对于国外企业的成本较低,使得产品在国外市场获得了更大的竞争力。所以我国能源价格比国外能源价格低的状态表面上会使我国企业盲目扩大生产,但深层次对我国的能源效率提高是有作用的,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系列环节的有序进行是需要国家合理的政策引导。原鹏飞和吴吉林(2011)[3]研究认为能源价格上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整个经济的能源强度并优化产业结构,而且所有变量变动的幅度都随着能源价格上涨幅度的增大而增大,这与本文的观点并不矛盾,本文强调的是保持内外部能源价差的存在的必要性,并不否认能源价格上升对能源效率提高有积极意义。

(二)内外能源价差对工业部门的影响

全面分析内外部能源价差对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效率的影响不仅需要对36个二位数行业进行研究,更需要对我国整体工业部门进行分析,有鉴于此,本文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并结合GLS和GMM估计方法对工业部门能源强度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其中模型1和2是用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模型3用差分广义矩估计方法,模型4用系统广义矩模型进行估计。使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得到的回归结构在1%置信水平下都是显著的,模型1与2的差别为模型2中添加了内外部能源价格对能源消费结构的调节项;使用广义矩估计方法得到的结果包含了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由于使用模型3估计面板数据模型较模型4丧失了更多的自由度,且模型3的回归结果不如模型4显著。故本文采用模型2和模型4的实证结果来进行具体分析。

注:*、**、***分别表示在10%、5%、1%置信水平下显著,圆括号内数值为系数的异方差稳健标准误。

通过表2可以发现:

1. 在不考虑被解释变量的滞后期影响时,工业总产值与能源强度间呈负向关系,意味着随着工业总产值的增加能源效率是呈现上升趋势的,这也验证了杨骞(2010)[4]“从全国能源消耗指标来看2008年万元GDP能耗为1.13吨标准煤,比2005年(1.226吨标准煤)下降了7.8%”这样一趋势,即长期来看我国能源强度是呈下降趋势,实证中工业总产值增长1%,能源强度将下降0.435 3%,若假定我国GDP保持年均增长8%,同时我国工业产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能源消费结构得到合理优化,那么我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承诺在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的目标具有切实可行性;工业部门的内部产业结构构成能源强度的拉动因素,这与傅晓霞和吴利学(2010)[5]在研究我国能源效率和其决定机制的变化一文所得到的结论相一致,说明目前我国工业部门的产业结构还不是很合理;技术水平对能源强度的弹性系数为-0.312 3,这与预期也是相一致的,同时冯泰文等(2008)[6]认为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提高技术水平对改善我国能源效率较低具有现实意义;能源消费结构提升1%,能源强度将增加0.22%,这与36个二位数行业的岭回归结果相一致,即提高煤炭消费的比重对整个工业部门的节能减排是不利的,由于目前我国能源消费对煤炭极具依耐性,所以亟需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并推广石油、天然气以及污染更小的新能源的规模使用。

2. 在考虑被解释变量的滞后期影响时,前一年的能源强度会影响到下一年度的能源强度水平,即能源效率受历史水平影响明显,实证结果显示,在样本区间内前一年的能源强度每变动0.238 2%,下一年的能源强度将同方向变动1%,这与我国实际也是相符的,2000—2009年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和能源消耗量大幅增加的过程中能源效率却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这与我国工业部门能源利用率的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 内外部能源价差对能源消费结构存在着调节效应,虽然0.022个百分点的调节作用绝对影响不是很大,但提示我们适度的内外部能源价差的存在对我国能源效率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由于本文研究的样本数较小,未将能源价差对其他解释变量的交互项放入面板数据模型中进行估计,但根据本文之前对我国36个二位数行业的实证不难发现,一定程度的内外部能源价差可以通过调节生产总值、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等因素进而降低能源强度,有利于达到提高能源效率提高的目标。

综合内外部能源价差通过产出、行业结构、技术水平等因素对能源效率的调节效果,合理的能源价格体系是提高工业部门能源效率有效的经济杠杆。通过价格体系改革在某种程度上达到提高能源效率的目的具有现实可行性。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深化,能源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同时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和能源效率低下现象已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桎梏,而工业作为二氧化碳排放最多和能源消耗最多的产业部门,其能源效率的提高迫在眉睫。本文以引入能源价格的Cobb-Douglas成本函数为出发点,利用能源效率的经验决定模型对影响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效率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特别是利用岭回归方法对我国工业部门36个二位数行业进行行业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整个工业部门的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度进行测量,与现有研究相比,本文深入到细分行业层面,对每个行业的能源效率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也有助于有针对制定适合不同行业的政策,更为有效的提高我国能源效率水平,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在样本区间内,能源效率受产值、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其中产值对整个工业部门以及36个二位数行业都是显著的;其他影响因素对绝大部分行业的能源效率具有促进作用。(2)能源效率的水平受历史水平影响较大,故提高效率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短期内迅速提高能源效率不符合实际。(3)内外部能源价差通过调节产值、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等因素进而对能源效率的作用效果明显,这意味着与国外能源价格保持适当的差距将有助于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效率的提高。

有鉴于此,得到以下政策建议。首先,在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积极优化我国工业部门内部产业结构,重点对关乎国计民生且能耗大、污染重、效率低的行业和企业进行合理引导;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大对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的投入并运用到生产生活中;降低我国煤炭消耗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适度提升天然气和新能源的使用规模。其次,我国的节能减排和能源效率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来实现,并且我国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能源效率状况存在很大差异,需要是有针对不同特点的情况采用有差别的政策来合理引导。第三,合理的能源价格体系是提高工业部门能源效率有效的经济杠杆,保持适当的内外部能源价差对能源效率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走上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摘要:引入能源价格的Cobb-Douglas成本函数,利用能源效率的经验决定模型对影响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效率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特别是利用岭回归对我国工业部门36个二位数行业进行行业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整个工业部门的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度进行测量。结果显示:行业产值、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构成工业部门能源效率的直接原因,同时内外部能源价差通过其他因素对能源效率的作用明显。总体来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对于能源效率的提高尚有很大的空间,实践中应强调能源价格政策在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减排过程中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能源价差,能源效率,工业部门,岭回归

参考文献

[1]张宗益,呙小明,汪锋.能源价格上涨对中国第三产业能源效率的冲击——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管理评论,2010,(6):61-70.

[2]齐绍洲,云波,李锴.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的收敛性及机理分析[J].经济研究,2009,(4):56-64.

[3]原鹏飞,吴吉林.能源价格上涨情景下能源消费与经济波动的综合特征[J].统计研究,2011,(9):57-65.

[4]杨骞.地区行政垄断与区域能源效率——基于2000-2006年省际数据的研究[J].经济评论,2010,(6):70-75.

[5]傅晓霞,吴利学.中国能源效率及其决定机制的变化——基于变异系数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10,(9):45-54.

工业部门 篇10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排放的CO2随之增多,IEA数据显示,1990-2011年,中国共排放CO2933亿吨,占世界总排放量的17%,并逐渐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排放CO2最多的国家。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际贸易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贸易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环境问题,国际贸易会影响CO2在国与国之间的转移,产生“碳泄漏”。已有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能源使用增加之间缺口的逐步扩大除了受到高技术水平和能源结构变化的影响外,国际贸易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广泛地参与到世界竞争之中,国际贸易发展迅速,国际贸易对于拉动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通过对外贸易转移的CO2也越来越多,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急剧增长的一大部分是为了满足许多发达国家的生产和生活需求而排放的,即通过出口大量廉价产品排放的。作为“世界工厂”,中国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由外国消费的碳排放,从我国的出口结构来看,工业部门的产品出口占据了大部分,因而工业部门出口隐含碳的数量是极其可观的。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承担了大量本应在进口国排放的CO2,这与中国贸易结构有着很 大的关系。因此,需要对中国工业部门在对外贸易中的隐含碳进行测算并找出贸易结构和隐含碳的关系,进而为我国提供政策建议,并为中国在国际上的谈判提供有利支持。

1研究现状

作为对外贸易主要参与方,中国始终是气候变化国际进程的焦点,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也呈快速增长的趋势。新近许多研究表明:贸易是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李丽平,任勇,田春秀认 为贸易会 导致“碳泄漏”,中国由于贸易顺差所导致的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是显著的,西方消费需求加剧了中国碳排放增长[1]。随着大量“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中国也直接或间接 地出口了 大量能源 资源。这些 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使中国碳排放大幅增长,占有很大份额。因此中国 的碳排放 增长不仅 要考虑历 史发展的阶段性因素,更要考虑现代贸易和投资引发的转移性因素。

截至目前,关于隐含碳的测算已经有许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就国内来讲,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中国对外贸易中进出口隐含碳的研究;二是关于中国和特定贸易伙伴国之间的隐含碳排放研究。

齐晔,李惠民,徐明估算了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发现若采用中国的碳耗水平进行保守估计,那么1997—2004年我国隐含碳净出口占当年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在0.5%~2.7%之间,2006年这个比例高达10%左右,若按照日本的碳耗效率对进口产品进行调整后发现2006年中国为国外转移排放的碳数量已达29.28%[2]。闫云凤,杨来科通过对中国出口隐含碳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从1997到2005年增加了14.64亿吨(202%)[3]。高金田,董博,许冬兰采用环境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2002、2005和2007年我国进出口17个部门隐含碳排放量,估算指出我国是国际贸易的碳污染转入国,并发现随着贸易顺差的增加,我国替国外排放的隐含碳有增加的趋势[5]。王正鹏,李莹,李德贵认为我国第二产业的CO2排放强度远高于我国平均CO2排放强度的事实,从1997年至2006年,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增加引 起的内涵CO2量年增长 平均速度 为18.2%,高于我国能源相关CO2排放量的年增长平均速度9.5%[6]。

沈源,毛传新从加工贸易视角对中美工业贸易隐含碳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对美工业贸易始终处于隐含碳净出口状态,2001年之后(净)出口隐含碳增幅尤其明显[8]。王菲,李娟应用投入产出方法,研究了中国对日本出口贸易中隐含的能源与碳排放,发现中国承担的日本消费型隐含碳排放量巨大,1997年—2007年间隐含CO2排放累计增长约1.5倍[7]。

由以上文献可以发现,发展中国家大多是国际贸易中隐含碳的净出口国,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公认的“世界工厂”,为满足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转移了大量的碳排放,尤其以中国的第二产业———工业部门表现最为突出,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投入产出法对我国工业部门隐含碳进行测算,并找出贸易结构和隐含碳的关系,以期探求减少隐含碳出口的途径,缓解温室效应。

2中国工业部门对外贸易隐含碳测算及指标分析

2.1研究模型介绍

本文主要采用投入产出法对2002-2010年中国工业部门的隐含碳排放进行测算分析。主要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对系数B进行处理。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间投入消耗包括国内中间投入和国外中间投入,因而需要将中间投入中国外投入的部分剔除掉。这就需要对完全消耗系数B进行处理。设A=Ad+Am,其中,Ad代表国内投入;Am代表国外投入;EXi表示部门i产品的出口量;IMi表示部门i产品的进口量;Xi表示部门i的总产出量。矩阵M表示进口系数,用以衡量第i部门对进口的依赖程度。矩阵M的计算公式为:mij=IMi/(Xi+IMiEXi)(i=1,2,…,n),当i≠j时,mij=o。

第二步:计算部门CO2直接排放量。

第三步:计算部门CO2完全排放量

已知部门i直接排放CO2量为eci,完全消耗系数为b,则i部门完全排放CO2量Eci=eci*b

第四步:计算部门完全碳排放强度

Xi 为产品部门i全年的产出总量,由上知Eci为各个部门CO2完全排放量,则可求出产品部门的完全碳排放强度ci=Eci/Xi

第五步:计算j类最终产品的出口产品的隐含碳

令Ej表示各部门产品的出口额,由上知ci为产品j部门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可求出部门j的出口产品隐含碳Cj,即Cj=Ej*ci

第六步:计算全部出口产品的隐含碳

本研究将产品部门分为21个部门,因而全部出口产品的隐含碳为各个部门出口隐含碳的加总,设EC为全部出口部门的隐含碳,则EC=∑j21=1Cj。

第七步:进口隐含碳的计算

计算进口隐含碳采用和计算出口隐含碳类似的方法,即用进口隐含碳排放强度乘以进口额。进口隐含碳用ECI表示。具体计算公式为:ECI=*Ii。其中,Fi表示中国第i个进口国的碳排放强度,Ii表示从第i个国家进口的产品的进口额。

第八步:计算部门净隐含碳

将计算出来的出口隐含碳和进口隐含碳相减即可求得净进口隐含碳。另净隐含碳为TC,则TC=EC-ECI。

2.2数据来源与处理

2.2.1数据来源

《中国投入产出表》: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全国42部门投入 产出数据;《中国统计 年鉴》: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按行业分能源消费量表;各种能源CO2排放系数 来自《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世界各国的碳排放强度数据来自美国能源信息署的《世界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

2.2.2数据处理

由于本文研究的是工业部门隐含碳排放,因而去掉农业部门和第三产业部门,同时因为能源消费表和投入产出表分类口径不一致,因而按照投入产出表调整《按行业分能源消费量》行业分类,将进出口额为零的部门剔除 掉,得到调整 后的21个部门。具体 见表1。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世界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得到各个国家的CO2排放强度,由于中国进口来源国众多,进口国碳排放强度采用加权平均法得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得到中国进口来源国排名前十的国家或地区,鉴于每年排序不一样,因而选出十二个国家。通过各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份额和对应的碳排放强度,得到进口国碳排放强度。其中,进口份额=国家进口金额/总进口金额。用公式表示则为Fi=∑i21=1(fi*Vi),fi 表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口份额,Vi表示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碳排放强度。根据计算得到2002年,2005年,2007年和2010年进口国的碳排放强度分别为:0.59吨/千美元,0.50吨/千美元,0.42吨/千美元和0.39吨/千美元。

3隐含碳测算及相关指标分析

3.1中国工业部门对外贸易隐含碳分析

根据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可知:2002年,我国出口隐含碳6.61亿吨,进口隐含碳1.73亿吨,净出口隐含碳4.88亿吨,2010年净出口隐含碳13.88亿吨,比2002年增长184.43%,其中,出口隐含 碳19.05亿吨,比2002年增长188.20%,进口隐含碳5.17亿吨。从表2中的变化趋势来看,中国净出口隐含碳先增后降,仍然处于较高水平。表明由于我国开始注重节能减排,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生产过程中消费的能源开始减少,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了CO2的排放量。

就部门来说,出口隐含碳最多的三个部门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三个部门的出口隐含碳总量占总出口隐含碳量的41.53%。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 设备制造 业长期居 于首位,在20022010年共累计出口隐含碳10.51亿吨,占所考察年份即2002-2010年隐含碳总出口量的17.27%。进口隐含碳最多的部门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和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亿吨

3.2碳强度分析

就中国工业各 部门来看,表3给出了20022010年间各个工业部门碳排放强度的数据,从每个部门横向来看,我国工业部门碳排放强度均呈下降趋势,表明我国的节能减排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国的碳排放强度仍远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总体来看,我国工业各部门碳排放强度在1吨/万元~8吨/万元之间,因而可以按照碳排放强度将我国的工业部门粗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高碳排放强度部门,碳排放强度大于3,第二类是中碳排放强度部门,碳排放强度大于2小于3,第三类是 低碳排放 强度部门,碳排放强度小于2。

2002年我国的高碳排 放部门有 部门13、14、3、10、12、11、17、15、21、4、16,2010年高碳排放部门由原来的11个部门减少为部门21、14、15、12、3这5个部门,高碳排放强度部门的减少表明我国的工业生产正向良性方向发展,能源使用效率得到了提高,节能减排措施初现成效。但是不难发现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这5个行业始终是我国的碳排放强度最大的部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5个部门的生产、出口会提高整个社会的CO2排放量和隐含碳的出口量,因而必须对这几个行业加以重视。

吨/万元

4隐含碳与贸易结构关系分析

4.1隐含碳与对外贸易依存度

出口依存度是从对外贸易依存度发展而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对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是用本国或地区的出口贸易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表示的,反映了一国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从表4来看,以2010年为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出口依存度较高,同时这些部门也是2002-2007年出口依存度较高的部门,只是排序有所不同,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出口依存度在4%以上,是我国工业部门中出口依存度最高的部门,并远远高于其他部门,这说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对国际市场依赖较大,部门的发展较多得益于出口。

将工业部门出口依存度和我国出口隐含碳进行比较发现,二者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图1显示了我国出口隐含碳和出口依存度的趋势,二者变化趋势趋同,2002-2007年出口依存度较高并呈增加趋势,而我国出口隐含碳也急剧增加,2007-2010年出口隐含碳开始平稳变化并有下滑趋势,而出口依存度也已经明显下降。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出口依存度对出口隐含碳的影响尤其明显,该部门碳排放强度在1.42~1.96之间,属于低碳排放强度部门,但出口隐含碳数量最多且远远超过其他部门,纺织业也由中碳排放强度部门转变为低碳排放强度部门,但出口隐含碳仍然位居前列则是受到了高出口依存度的影响。由此可见,过于依赖出口的增长方式使我国出口隐含碳大大增加,我国生产的大量工业产品销售到国外,却把污染留在了本国,承担了大量本该由国外排放的CO2,从而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减排压力。

4.2隐含碳与部门产品结构

为了找出隐含碳和出口部门贸易结构的关系,将出口隐含碳的工业部门分为以下几类:高隐含碳排放部门(隐含碳出口前7位)和低隐含碳排放部门(隐含碳出口后7名)。在考虑出口隐含碳的情况下,工业部门贸易结构主要指高隐含碳部门和低隐含碳部门的出口额分别占总出口额的比重关系。如果高隐含碳部门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下降,低隐含碳部门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上升,则可以认为这种贸易结构是低碳的,优化的。反之则说明贸易结构不合理。

从表5中可以看出,我国高碳排放部门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由2002年的61.90%上升到2010年的71.21%。低碳排放部门出口比重小于10%并且逐年减少,由2002年的7.65% 减少到2011年的4.89%。高隐含碳部门和低隐含碳部门 差距较大。然而,必须注意到高隐含碳出口部门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纺织业碳排放强度较低,虽然出口比重高但仍然可以发展,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则均为高碳排 放强度部门,这些部门不 仅出口额 较多,而且单位 产出排放CO2也较多,是碳污染严重部门。这些部门的出口比重较高则会对 我国的出 口隐含碳 产生较大 影响;而低隐含碳部 门虽然出 口比重较 小,但碳排放强度较大,例如电力、热 力的生产 和供应业 近几年的出口比重在1%左右,但碳排放强度却高达5.59吨/万元,因而并不适合 增加出口 比重。所以 总的来看我国工业部门出口贸易结构有其合理性,例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碳排放强度较低,适合出口,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碳排放强度较高,提高出口比重只会增加我国的出口隐含碳。因而,目前的贸 易结构仍 然有待改 进,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碳排放强度仍然过高,而且出口 比重较大,属于高能 耗高排放部门,是污染转 入部门,因而需要 对其进行 技术上的改进和节能减排措施的运用,以减少我国出口隐含碳量。

注:1表示低碳排放部门;2表示高碳排放部门。

4.3隐含碳与行业贸易竞争力

在计算行业贸易竞争力方面,我们采用了TC指数进行测算,TC指数即竞争优势指数,也叫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TC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1)。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将TC指数做了如下细分:

(1)TC取值为(-1,-0.6)时表示有极大的竞争劣势,

(2)TC取值为(-0.6,-0.3)时表示有较大竞争劣势,

(3)TC取值为(-0.3,0)时表示有微弱竞争劣势,

(4)TC取值为(0,0.3)时表示有微弱竞争优势,

(5)TC取值为(0.3,0.6)时表示有较强竞争优势,

(6)TC取值为(0.6,1)时表示有极强竞争优势。

表6显示了我国工业各个部门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我国具有极强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越来越多,表明我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强,纺织服装业一直是我国最具优势的产品部门,并且这种优势远远超过其他部门。

2002-2010年我国出口隐含碳较多的部门有纺织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将出口隐含碳和贸易竞争指数结合起来可以发现,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出口隐含碳长期位居首位,TC指数虽在0.1左右,国际竞争优势微弱,但竞争优势一直在上涨。出口隐含碳位于第二位和第三位的是化学工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工业虽然TC指数为负,处于竞争劣势地位,但指数却呈增大趋势,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TC指数也在不断增加,已由微弱的竞争优势部门转变成国际竞争中具有较强优势的竞争部门,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的竞争力也呈波动上升趋势。纺织工业、金属制品业TC指数在2010年均大于0.6,成为极具竞争优势部门。此外,碳排放强度较高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TC指数也在逐渐增加或波动增加。

可以发现,中国出口商品具有较强竞争力或趋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部门,同时也是碳排放较多的部门和高碳排放强度部门。高碳部门的产品正趋于具有国际竞争力,是导致中国出口商品隐含碳排放较多的原因之一。并且诸如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全是属于附加值低,资源耗费多的行业,不仅耗费了本国的大量资源,而且污染了本国的环境,加剧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4.4多种指标综合评价分析

以上都是单独分析某个贸易指标和隐含碳的关系,本节将各个指标综合起来,多角度分析贸易结构的各个指标在出口隐含碳方面的表现,以期优化贸易结构,促进经济实现低碳式良性发展。

从隐含碳排放量来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始终是出口隐含碳最多的行业,这三个行业的出口依存度都相对较高,说明出口对于该部门甚至整个工业部门的发展来讲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贸易竞争力指数逐渐增强。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出口额最多,是出口隐含碳位居首位的主要原因,然而该部门碳排放强度较低,是可以长期发展的部门,但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却处于劣势地位,因而该部门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提高本部门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化学工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出口隐含碳较多的主要原因则是碳强度过高,虽然近几年碳强度有所下降,但是仍然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未来的发展则主要从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碳排放强度入手。

从产品结构来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可以定义为我国的资本技术密集型部门,增加该部门的出口是改善我国贸易结构的重要方向,但是除了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碳强度相对较低以外,其余产品部门都属于中高碳强度部门,出口隐含碳较多的原因也主要是因为碳强度过高,同时,这些部门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偏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部门是我国贸易应该着力发展的部门,对于改善我国出口以劳动和资源密集商品为主的贸易结构具有重大推动作用,但由于碳强度的过高会增加出口的隐含碳量,因而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是减少隐含碳出口和促进经济良性发展的关键。

5对策建议

其一,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中国的高出口依存度与加工贸易的增长有着密切关系,目前中国加工贸易的层次还处于价值链的底端,因而要降低出口依存度,减少出口隐含碳必须改变加工贸易的贸易方式,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进口高能耗中间品,将原料和中间品进 行深加工,提高附加 值,从而减少CO2 排放量。

其二,优化出口部门结构。要对那些低能耗低碳排放高出口比重的行业实行鼓励性政策以维持其出口的优势地位并减少隐含碳出口;要对那些高能耗高碳排放但出口比重较高的产业进行改造,使其改进技术水平,扩大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在不降低出口优势的同时减少碳排放;对那些高能耗高碳排放低出口份额的行业加以限制,合理引导部门发展。

其三,提高低碳部门的贸易竞争力,不断吸收国外现代管理制度和产业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将此运用到部门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中,实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和发展,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未来工业4.0展望工业设计 篇11

首先我们来简略了解一下“工业4.0”。“工业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在学术上讲,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一信息物理系统(图1)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形象一点来说,工业4.0就是一个将生产原料、智能工厂、物流配送、消费者全部编织在一起的大网,消费者只需用手机下单,网络就会自动将订单和个性化要求发送给智能工厂,由其采购原料、设计并生产,再通过网络配送直接交付给消费者。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个概念,那就是“互联工厂”,就是通过互联网等通信网络将工厂与工厂内外的事物和服务连接起来,创造前所未有的价值、构建新的商业模式,甚至还能解决许多社会问题。

因此,总得来说,工业4.0主要能够解决以下问题:1.产品定制化:将工厂进一步智能化,通过智能生产工具结合互联网,从而使其摆脱复制黏贴的生产方式,让生产出的产品有了个人定制化的可能;2.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而需求方,则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流支持,从而打破现阶段漫长而复杂的生产开发过程,为小企业的新品开发效率带来质的飞跃。

二 现阶段工业设计所处的位置

一般来说,产品的开发周期一般伴随着这七个步骤:设计洞察,设计定义,原型开发,工业设计,产品落地转化,产品实现以及产品营销。

在目前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背景下,产品的落地转化以及产品实现这两个步骤往往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而相比之下,工业设计所占的投入比值较低,普通开发者往往更愿意让工业设计去迁就之后的产品转化及产品实现,从而限制了工业设计的发挥。当前背景下,产品初期制造投入的成本之高,这边可以打个比方来说明:为了开发一台价值120元人民币的电子钟(图2),其涉及到的外观部件可能就高达23种之多,设计20种工艺(图3),为了这23种部件和20种工艺,开发厂商必须去走访30多家生产供应厂商,与之建立起有效的合作关系并且——检验每一个部件的品质,从而正式确定与各家供应商的合作关系,之后下单订单,再把这20种部件归集起来集中生产(图4)。由此可见,对于一般开发者而言,开发一款产品确实需要在初期生产中投入大量的成本,由于这个原因,很多开发者由于不愿意增加这些成本,因此尽量避开改动工业设计,从而使自己的产品能够避开高昂的初期生产费用。

那么我们可以看见,在现阶段普遍认同的整个产品开发周期中,工业设计所占的成本比重大概只有10%不到。这种现象的发生,并不是说明工业设计不受到人们的重视,相反,世界上的制造业强国都非常重视工业设计,而且目前国内越来愈多的厂商开始意识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性,但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初期生产成本过高,从而导致了整个产品开发周期的冗长和艰难。

三 工业4.0对于工业设计的积极意义

不难从之前的工业4.0背景中得出,工业4.0的最终目的还是运用各项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实现产品的可定制化。那么工业4.0对于工业设计的积极意义将大致体现在以下方面:

1提升工业设计在产品开发周期中的地位。工业4.0的模式降低了产品从设计转化成实际产品的成本,从而使更多厂商会把经历投入在研发设计新产品上,极大地加快产品更新速度,从而大大提升了对工业设计的需求。工业设计与制造业密切相关,制造业水平的高低制约着工业产品的生命周期,从而制约了工业设计的发挥频率。当工业4.0模式出现之后,不仅能够减轻大公司的开发成本,同时也能让更多的小公司积极参与到产品的研发之中,从而使整个市场、整个社会需要更多的工业设计资源,进一步提升了工业设计的需求量。

2可定制化的出现创造了更多的设计机遇。每一次定制都意味着一次工业设计,由于产品可以定制化,从而也让消费者可以将自己的创意融入到产品中去,或者消费者可以让设计师代劳,定制一款属于他们自己的产品。将来可能有无数的产品细节可供人们去定制,而工业设计的价值就毫无例外地能够体现在上面,并且发芽到每个产品的细枝末节上去。

3可定制化的出现拆分了产品,从而让产品的每个部件需要特别设计。由于每个部件可以由用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款进行生产组装,那么这些生产组装的部件本身就需要进行不同款式的设计,就好比一双鞋子(图5),现在的设计师可能进行的是针对这一款鞋子的设计,而工业4.0让鞋子的每个部分都能随心所欲地有不同变款,以后的设计师进行的很可能是对鞋底、鞋面、鞋根等不同部位的针对性设计这无疑也大大拓宽了工业设计所涉及的产品种类。

四 工业设计如何具体把握工业4.0的机遇

工业设计对于未来工业4.0的把握,我觉得应该分布在三个层面:设计执行层、商业价值层和设计服务层。

首先是设计执行层面。目前的工业设计流程是洞察客户以及市场需求,经过一系列的头脑风暴筛选,从而明确设计目标,再进行设计。之所以要费尽心思去观察整个市场,是希望能够设计出能面向更多群体的产品,从而提升销售量,只有这样才能变相地降低产品开发期间投入的大量成本。而由于未来工业4.0不仅降低了产品开发成本,同时也提升了产品的可差异化生产,因此对于市场的一系列判断可以变得更大胆,更随心所欲,只要设计得产品能被部分人认可,那么整个产品的开发过程就能够变得很有收获,大大提升设计的容差性和容错率,同时也能够解除很多设计执行中的严苛限制。

其次是商业价值层面。工业设计在工业4.0的推动下可能不再会屈居幕后,设计师能够在网上发表他喜欢的设计,而认可他的消费者会为这些设计买单,之后再将这些设计发往工厂来制造出专属自己的产品,在那个时候,设计师的个人商业价值将能够得到体现。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人人都是设计师,也或者将会有无数设计师自成品牌,形成许多独立设计个体(图6)。

之后是服务层面。工业4.0有效地缩短了从个性化创意设计到成型的整个周期。现今社会不断地发展,消费者的口味也在不断地变化,而工业4.0可以有效地应对市场,帮助设计师不断了解消费者欣赏水平的变化,依靠互联网这个广阔的开放性平台实施产品设计,加大“利基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工业4.0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产品开发的闭环,让工业设计跳出产品开发的流程,直接与消费者对话,亦或能够通过众筹等平台试探消费者的意见,然后直接找厂商定制出产品,这样的设计服务不仅能够满足真正使用者的需求,同时也为产品开发者带来了更多的利润。

五 结语

工业部门 篇12

一、全面掌握企业受灾情况, 积极争取多方支持恢复生产

地震发生后, 汉中市经委及时召开办公会议, 安排部署工业系统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具体工作。及时成立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领导带班24小时值班制度, 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有序、有效进行。同时, 经委领导分组率队赴略阳、宁强、勉县三个受灾严重县区, 查看受灾情况, 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全市456户工业企业中, 有379户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有181户 (占规模以上企业的68%) , 规模以下的企业有198户, 其中:重灾企业59户,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7.92亿元。在了解掌握全市工业企业受灾情况的同时, 汉中市经委制订了《抗震救灾工业车辆抢险预案》, 为抗震救灾及抢险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运输车辆保障, 以及《汉中市经济委员会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工作实施方案》, 明确了灾后重建的目标任务, 并多次赴西安向省工交办、省国资委汇报汉中市地震灾害损失和灾后重建情况, 积极争取省上支持, 通过努力争取到省工交办、省国资委、延长集团抗震救灾资金685万元, 有力的促进了我市企业的灾后重建工作。

二、加强煤电运等运行保障要素协调, 保证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由于地震灾害带来的影响, 煤电运和一些重要原材料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加, 汉中市经委全力协调和保证电力企业、重点企业和居民生活对煤炭的需要, 切实加强煤炭供需之间的衔接, 促进煤炭企业与发电企业协作。在电力供应上, 积极协调解决汉中略阳电厂电煤供应问题, 确保满负荷发电, 加强发、供、用电的综合协调, 制定合理的供电方案, 加强调度, 使有限的电力资源充分利用, 确保低耗能、低排放、高效益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居民生活用电;在运力协调上, 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和关键时段的运行协调, 确保重点物资运输需求, 切实做好各类重点物资、包括救灾物资和灾后恢复生产物资的运输保障工作;在资金协调上, 本着有利于银企双方加强沟通、实现双赢的原则, 采取银企推介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缓解资金供需矛盾, 增加企业发展的资金供给, 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关于灾后重建方面的优惠政策, 做好我市工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工作, 已为汉中远东化肥公司、汉中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等25户企业申请了贷款贴息, 新增贷款2.47亿元, 申请贷款贴息补助3010万元, 贷款落实以后将会解决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 有效推动经济平稳增长。

三、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重点项目建设对汉中市工业发展影响很大。为此, 汉中市经委在做好抗震救灾各项工作的同时, 组织人员赴汉台、南郑、城固、洋县、勉县、略阳等地重点项目建设一线了解情况, 帮助协调建设单位生产自救、恢复生产, 力争重点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早达效。今年年初我市确定了16项工业重点项目及新建项目和11个重点续建项目, 对于已建成的项目力争早日投产, 发挥效益, 弥补地震灾害带来的影响;对于因灾延误工期的续建项目要按照计划保证工程质量、工程进度, 抢回延失工期, 争取早日竣工;对有利于地区恢复重建的重点项目加紧审批, 部分恢复重建项目采取先建后备, 加大实施力度。今年新开工建设汉川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大型数控机床制造基地、中航电测股份有限公司传感器扩建工程、中材汉江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日产2500吨熟料新型干法水泥及低温余热发电项目、洋县汉中尧柏水泥有限公司日产4000吨熟料新型干法水泥项目、汉江工具有限公司刀具生产线改造项目, 这些项目总投资31.8亿元, 它们的开工实施, 将会掀起一次加快项目建设、促进汉中市经济和工业发展的新高潮。

四、推进恢复重建项目规划编制工作, 加快灾后重建步伐

汉中市经委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汶川地震灾后工业恢复重建规划》和省工交办《关于报送地震灾后工业恢复重建项目进展情况的紧急通知》要求, 编制了《汉中市灾后恢复重建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规划》, 在查清受灾情况和前一阶段项目汇总的基础上, 启动了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 把灾后重建与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先进生产能力与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结合起来, 化不利为有利, 化被动为主动, 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略阳、宁强、勉县三个重灾县共编制规划项目88个, 总投资83.92亿元, 这88个项目全部列入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之中, 其中, 46个项目进入国家已公布的二批重点项目名单, 总投资43.3亿元。目前开工建设项目28项, 落实资金21.04亿元, 其中财政资金1.15亿元, 贷款8.4亿元, 自筹及其他资金11.49亿元, 全部恢复重建项目均进展顺利, 工程如期进行。下一步, 我们要进一步加大重灾区工业恢复重建工作, 一是对已公布的两批恢复重建名单中已列项目的协调力度, 督促其尽快开工建设, 并尽快达产达效;二是抓好未公布项目的审报备案工作, 使其尽早公布;三是按照省工交办的要求, 做好工业恢复重建信息报送工作。

五、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上一篇:安全生产条件下一篇:环绕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