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中的卡门

2024-08-10

歌剧中的卡门(精选8篇)

歌剧中的卡门 篇1

歌剧的产生源自于欧洲文艺复兴, 是人文主义发展的结果。为了真实的表达人的情感, 人们有意识的追求一种最富戏剧力量的形式, 即综合诗歌、音乐、戏剧等多种元素特点的艺术形式。于十六, 十七世纪之交在意大利诞生。歌剧正式适应这种时代要求的新体材, 应运而生的它在西欧各国的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

一、简介《卡门》梗概

歌剧《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通过对现实主义作家梅里美的短篇小说《卡门》又名《嘉尔曼》改编的。短篇小说描写的是爱情、欲望、嫉妒、仇恨的悲剧。讲述了生性无拘无束的卡门引诱无辜士兵唐·约瑟, 使他舍弃了原来温柔善良的情人。唐·约瑟被军队开出后加入卡门的走私行列。此时的卡门又爱上了斗牛士吕卡。卡门与唐·约瑟的矛盾日益激烈, 倔强的卡门拒绝了唐·约瑟, 最终倒在了他的剑下·····

主人公卡门是一个大胆泼辣, 放荡不羁, 同时有散发着妖艳和邪恶味道的吉普赛女郎。该小说一经出炉, 便成为经典之作。相比之下, 作曲家比才改编后的《卡门》不仅保留原小说的精髓, 而且通过音乐的独特力量, 从根本上转化和提升了小说的艺术品质。保留小说中女主人公原有的性格特征外渗透了更多的民族气息。纯粹的西班牙风格节奏与格调更加突显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这部描写爱情与死亡的小说, 在问世三十年之后, 由比才用音乐发展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比才运用神奇的音乐, 把这部悲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表现的活灵活现。以致使凡看过这部歌剧的人久久难以忘怀。

二、让人类永远铭记的卡门

《卡门》的主题是由爱情到毁灭。这个吉普赛女郎独立、自由而不羁的性格时刻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她温柔、直率、热情、残忍、妩媚、傲慢、狡黠、粗犷。她耐不住单调寡味平淡无奇的生活。她是人们眼中放荡与狂野的代表, 妖艳与诱惑的化身。就是这样一个“邪恶”的女人, 表达了比才颠覆传统讴歌自由的创作意图。从歌剧《卡门》走上舞台那刻起, 比才笔下的这个卡门就逐渐深入人心。所形成“卡门艺术”的知名度也越来越响亮。《卡门》描写的是露骨的三角关系及流血斗争。太多人都认为卡门是一个荡妇了, 她真的是吗?答案留给读者。但是毋庸置疑她是一个鲜活而用充满生命力的人物, 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成了主角。贫民的感情被彻底表现, 她把人内心最真诚, 也是最渴望而又被压抑着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就是这样一个敢爱敢恨一个宁死也不背叛自己的女人用她的魅力征服了世界, 放大了一个民族的社会价值。

三、倔强执拗的卡门

剧中谈到“卡门从不做任何让步, 她为自由而生将为自由而死。”卡门认为, 对自由的热爱应该是全面的, 既包括精神方面, 又包括灵魂和肉体等诸方面。因此, 卡门不愿意让别人在任何一个方面夺走她的自由, 沦为别人的奴仆, 当然, 卡门也不会去抢占别人的自由。这个“另类女人”不会随意去接受别人的爱情, 也不会轻易爱上男人, 金钱、权势、威胁、恳求、全部都无法得到她那至高无上的无价之宝——爱情。她宁可死, 也不愿意不忠于自己。她是个“坏女人”, 她轻佻, 明目张胆而暗示的挑逗男人。她妖艳狂放, 全身散发着迷人的魔力吸引着男人的目光;她美貌泼辣, 桀骜不驯, 她是所有男人的猎物, 又是所有男人的陷阱。歌剧中的卡门并不像小说里那样随便与人结合, 而是充分意识到自己是具有女性天性的女人。她是一个活在自我, 追求真爱而不是想满足自己占有欲的吉普赛人。

四、视爱情如生命的卡门

歌剧《卡门》里,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一直以来都缠绕着卡门, 同时也在捉弄着卡门。一个为爱而生, 为爱而死的吉普赛女性, 她的一生似乎是上天安排的。她那遇火而热, 遇水而冷的性格似乎都是最后悲剧的导火索。在当时的社会风貌里, 倔强卡门在那个不允许感情遵循逻辑发展的社会里, 是不抱着真实的情感活下去的。所以, 她的死是必然的。只能以死来保全她心中对自由和爱情的向往。追求自由和爱情在生的世界里是绝对不可能的。歌剧《卡门》依着当时的生活背景把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塑造的惟妙惟肖。“不行我做什么, 我就立刻去做”这就是她的性格。卡门生命极具活力, 她不想白活一生, 要爱就爱的真真实实, 就是死也死得感天动地。她是一个真正品尝了爱情味道的人。

五、让世界感动的卡门

比才笔下的这个卡门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她是时代和命运的牺牲品, 是值得人们去爱的。在她的生命危在旦夕之时, 她仍然绝不退缩, 决不妥协。她是一个英雄妇女, 卡门的性格不仅在今天, 而且妇女任意, 受男人宰割的整个历史年代中都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卡门》所写的就是爱情。但是《卡门》不仅仅是在写爱情。通过爱情, 写出了感性生命不可预测性与不可琢磨性。也连带写出了人命运的乖戾和无情。在如今的世界里谁都可以是“卡门”, 但是谁都难以成为“卡门”。没有一个人能真正游走于自由和个性之间。没有人可以义无反顾的去爱, 毫无牵绊的生活。在卡门的世界里:只有爱情, 没有道德。爱和道德始终不能达成一致。在爱的世界里爱是随性的、是乱的、是混沌的、是交叉的、是没有原则可言的。选择了爱就不能拿道德的来衡量。在道德的世界里, 忠诚是义不容辞的。然而在爱的世界里, 忠诚不过是爱的表现并非爱的义务。强调忠诚不过是保持爱, 防腐爱的一种处理方式。这就注定她不是世俗人, 也不是传统人。卡门“爱”的世界里对世俗不屑一顾。因此, 卡门之死对她本人而言则是彻底解放的开始, 她挣脱了世俗的牢笼。像脱缰的野马, 任凭风吹雨打, 坎坷荆棘也要奔向心中向往的远方。

卡门的命运让人产生了无限遐想。人类有美好的一面, 也有悲剧的一面;人类总希望能乐观的生活, 但有些人的生活却注定要品尝悲剧。卡门的一生充满不幸和荆棘。她为追求自由独立而被情人杀害, 这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悲剧, 更是一个人生悲剧。卡门的悲剧在于唐·约瑟用传统的社会道德强行归并传统光明之外的自然属性占优势的卡门, 并试图泯灭人类真实存在的原始欲望。因此, 不可调和的矛盾就产生了。所以《卡门》中的两个人物经尽了人间辛酸后还是没能走向光明。

六、卡门就在身边

一部令人振奋的悲剧, 哭笑过后会慨叹人生。追求自由是对还是错?道德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幻想是美好的, 它总是给人以希望, 叫人无限欢乐。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总是把希望扼杀在摇篮里, 给人以失望, 甚至叫人绝望。我们从卡门身上或多或少会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 或许是关于爱情或许是别的一些自己梦想的东西, 始终却没有人能冲破“现实”这个牢笼的束缚, 一直在这无形的牢笼中徘徊、挣扎、纠结······

这部人生歌剧, 爱情经典, 在比才手下现实主义得到释怀。他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了对一个女性命运的同情与关注, 他细致入微的描写了卡门独立不羁的性格, 反映了资产阶级个性思想, 满腔热情的讴歌自由, 体现了一个女性对生活的坚定信念。所以说, 比才的音乐使卡门闪现出了生命的光彩我们应该记住《卡门》更应该铭记比才。

参考文献

[1].《卡门》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孙慧双译.

[2].《世界名曲欣赏》上海音乐出版社.杨民望.

[3].《歌剧音乐分析教程》2004年高教出版社.

[4].《爱·死·美》——东西方音乐艺术女性心解.

[5].《外国歌剧卡门音乐分析脚本》人民音乐出版社.

[6].《中外经典音乐欣赏》北京学苑出版社.周世斌.

歌剧中的卡门 篇2

——歌剧《卡门》赏析

学号:1402030108 姓名:汤重阳

一、作品简介

歌剧《卡门》的故事改编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普罗斯佩·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比才作曲,法国的亨利·梅拉克和吕多维克·阿莱维作词。该剧在比才死后才获得成功。美国女高音格拉汀·法拉的有声电影和查理·卓别林的一部无声电影更是扩大了歌剧的名声。这部歌剧也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巅峰之作,音乐创意和戏剧效果都十分出色,是一部真正综合概括了19世纪抒情艺术的歌剧,也是一部在艺术历史上地位十分重要的歌剧。

比才是浪漫主义终结和现实主义兴起的接力者,尼采曾称他为“地中海的太阳”,也曾受到李斯特的高度赞扬。《卡门》的题材取自法国作曲家普罗斯波·梅里美的中篇小说。由两位法国剧作家亨利·梅里亚克和吕多亚克·阿列维改写为歌剧脚本,比才谱写成四幕歌剧,完成于1874年秋,1875年首演于巴黎,是比才最后一部歌剧,也是歌剧中上演率较高的一部。歌剧中那些著名的曲段,如《哈巴涅拉舞曲》《塞吉迪亚舞曲》《斗牛士之歌》以及第一幕和第四幕的序曲等都脍炙人口。歌剧强调了卡门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和大胆泼辣、倔强的个性,从而使卡门这一角色成为了西方歌剧史上最具魅力的艺术形象之一。

二、故事背景

歌剧通过光影对比来渲染那些阴暗的行动。第一幕是在塞维利亚的街头,看守来回的走动。烟厂女工的斗殴;第二幕是吉卜赛人的生活和舞蹈;第三幕是走私者的肖像;第四幕:斗牛士的游行行列。金发美女米凯拉体现著歌剧抒情的一面,她是何塞的恋人和他母亲的信使。她的举止是如此的优雅,乐队的音乐也是如此。

敢爱敢恨的西班牙吉卜赛女郎卡门生活在感官世界里。她受着爱欲的驱使,在爱过很多男人后,又看上了沙展何塞。她使出尽浑身解数要何塞上钩,让他去和人打斗和违反军法,让他不得不逃走。他对卡门的爱让他能逆来顺受,但当卡门变心时,他终于绝望了。去看过弥留的母亲之后,他知道自己还爱着卡门。他俩在斗牛场前相遇了。在此之前卡门已答应艾斯卡米诺的求婚。何塞恳求卡门回心转意,卡门不答应,并要跑到艾斯卡米诺那,愤怒的何塞把匕首刺进她的胸膛。

三、内容介绍

《卡门》是一部四幕歌剧,比才创作性的运用西班牙风味的音调、节奏及完整的舞曲,使剧中的人物、情节、环境表现得生动亲切、真实而又典型化。特别是对卡门这一灵魂人物的刻画上,运用纯粹的西班牙风格的音调来表现她热情坦率、酷爱自由、敢作敢当的吉普赛女郎形象。《卡门》的音乐始终紧密配合着舞台动作,中间没有静止的音乐场景。剧中进行曲、咏叹调、舞曲等交替出现,乐曲爽朗流畅,具有炽热的西班牙音乐特色。

1、序曲

歌剧的序曲为A大调,2/4拍,回旋曲式。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锐对比的形象之上,以华丽、紧凑、引人入胜的音乐来表现这部歌剧的主要内容。序曲中集中了歌剧内最主要的一些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对比的效果将歌剧的内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主题选自歌剧最后一幕中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本剧的序曲也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奏的曲目。我曾经也学习过该曲目中一部分的钢琴演奏,当时学习时就非常喜欢这个曲调,它带给我一种热闹而不嘈杂,紧凑而不紧张的特殊感觉,练习时也总是会不自觉的变得好心情。

2、第一幕

第一幕中换班的士兵到来时,一群孩子在前面模仿着士兵的步伐开路。孩子们在轻快的2/4拍、d小调节奏中,唱着笛鼓进行曲《我们和士兵在一起》。在这一幕塑造了吉卜赛姑娘卡门热情、奔放、富于魅力的形象。主人公卡门的著名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是十分深入人心的旋律,行板、d小调转F大调、2/4拍子,充分表现出卡门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卡门被逮捕后,龙骑兵中尉苏尼哈亲自审问她,可她却漫不经心地哼起了一支小调,此曲及这样的表现也形象地表现出卡门放荡不羁的性格。还是这一幕中,卡门在引诱唐·豪塞时,又唱出另一个著名的咏叹调《在塞维利亚老城墙边上》,快板、3/8 拍子的一首西班牙舞蹈节奏曲子,旋律热情而又有几分野气,进一步刻画了卡门性格中的直率和泼辣。

3、第二幕

第一幕与第二幕之间的间奏曲选自第二幕中 唐·豪塞的咏叹调《阿尔卡拉龙骑兵》,第二幕中还有一段吉普赛风格的音乐,表现的是两个吉普赛女郎在酒店跳舞时纵情欢乐的场面,跳跃性的节奏和隐约的人声烘托出酒店里喧闹的气氛。

第二幕和第三幕之间的间奏曲,以竖琴开始奏起和缓的声音,紧接着,长笛奏出悠扬的声音,竖琴为长笛开始铺垫。持续一段时间后,在单簧管的带领下,弦乐以极微弱的声音开始共鸣。此时单簧管奏出略显悲伤的音乐,但其中还能听到长笛悠扬的声音。单簧管与长笛此起彼伏,预示着卡门悲剧的人生以及坚强的内心之间的斗争。继而弦乐开始升高音调,占据主体地位。但单簧管的声音还是隐藏在弦乐之中。最后在竖琴的最后一次声响中结束这段间奏曲。整段序曲悠扬、静谧,不像西班牙舞曲一般热闹张扬,而是更加收敛,听上去少了些难以抑制的激动,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平静如水的淡然。同时,这段间奏曲预示着下一幕将在夜晚进行,也预示着卡门悲剧人生略显端倪。此段间奏曲声音悠扬中略带伤感,是对第二幕的总结和第三幕的预示。

4、第三幕

第三幕中的《纸牌三重唱》,是全剧中最精彩的场面,也是最精彩的歌曲。第三幕中著名的 《斗牛士之歌》,是埃斯卡米里奥为感谢欢迎和崇拜他的民众而唱的一首歌曲。这首节奏有力、声音雄壮的凯旋进行曲,成功地塑造了这位百战百胜的勇敢斗牛士的高大形象。这也是这部歌剧中我最喜欢的音乐之一,与第二幕和第三幕之间的间奏曲完全不同的音乐风格,如果说间奏曲让人心如止水,那么这首《斗牛士之歌》便是会让人心潮澎湃,充满斗志。有时候做事快要不能坚持下去的时候,它总能让我重新对未来充满奋斗的动力。

5、第四幕

第四幕的结尾,正象柴科夫斯基所说的那样: “当我看这最后一场时,总是不能止住泪水,一方面是观众看见斗牛士时的狂呼,另一方面却是两个主人公最终死亡的可怕悲剧结尾,这两个人不幸的命运使他们历尽辛酸之后还是走向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剧中还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西班牙风格舞曲“阿拉贡”,也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出的曲目。

四、作品分析

《卡门》虽然描写的是爱情、欲望、嫉妒、仇恨的悲剧,但因为剧中有大量的对话,所以它的体裁是喜歌剧。比才的最大优点,也是他最深刻的独特性,就是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因素:民间因素、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并成功地将三者融为一体,所以作品的一致性是最先引人注目的特点。然后,悲剧因素再渐渐主宰整部歌剧,最后并吞了其他两个因素。

1、音乐与戏剧的完美融合

《卡门》的旋律紧凑,节奏充满活力,人物的性格描写逼真细腻,因而造成许多戏剧高潮,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悲剧性。《卡门》的主题是由爱情到毁灭,剧情发展迅速而深入,歌词简洁而紧凑。比才在音乐创作中,力求体现现实主义的原则,以丰富的不同性格的旋律,展现了多彩的社会生活,特别是成功地刻画了卡门温柔、直率、热情、残忍、诱惑、傲慢、放荡、狡黠等多面的性格;塑造出卡门、何塞、斗牛士等多个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营造出对比和冲突十分强烈的戏剧氛围,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戏剧效果。但由于听不懂歌词的内容,还是对我理解这部歌剧的内涵造成了一定局限性。但通过期间音乐,也可以从另一方面清晰的了解到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与故事中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强烈的民族音乐色彩

《卡门》的音乐热情、狂野,令人着魔,其中《哈巴奈舞曲》、《塞吉迪亚舞曲》、《阿拉贡舞曲》、《吉普赛之歌》等众多脍炙人口的旋律,高潮迭起,撼人心魄。

当时比才受到了法国相异习俗的影响,他笔下的卡门与梅里美小说原着已经有了不少区别,他所刻画的歌剧人物总是与地方民族风格的模仿紧密相连的。在刻画人物方面,他运用了纯粹的西班牙风格的音调、节奏来刻画主人公这个热情坦率、酷爱自由、敢做敢当的吉普赛女郎,并专为卡门设计的“哈巴涅拉”、突出响板节奏的“赛吉迪亚舞曲”或欢快撒脱的“吉普赛歌曲”,以及卡门每次出场时,无论是与霍塞女伴的对话还是重唱都是一系列集聚 民族特色的片断。

歌剧的重要环节还贯穿了西班牙典型的“斗牛士”和与之相配的风格性歌曲。这使得歌剧情境更加真实,色调更加浓艳和丰富多彩。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部具有独特的力、强烈的戏剧真实性的音乐戏剧作品,其抒情的部分散发着一种轻柔温和的感伤情绪。这里没有任何人为的造作的东西,一切都是带着粗犷的力量和天然性表现出来的。音乐紧凑而爽朗,带着炽热的南国气质,吸引力极强。

3、充分反映社会现实

全剧以女工、农民出身的士兵和群众为主人公,这在那个时代的歌剧作品中是罕见的、也是可贵的。但正因为如此,初演时,这部歌剧并不能被法国人民所接受。巴黎上流社会无法容忍这部歌剧的题材。但今天,《卡门》既获得了评论界的美誉,又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并且成为19世纪能与旷世奇才莫扎特的作品相提并论的几部歌剧之一。而这部歌剧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比才通过对女主人公卡门独立不羁的性格刻画,强烈地反映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思想,满腔热情地讴歌了自由,体现了他对全部生活的坚定信念。

五、总结

法国的歌剧有力、热烈而且戏剧化,在世界的舞台艺术中也占据一重要席位。比才能够将人性的善恶与冲突描绘得真实贴切,对后辈写实派颇具影响力。而《卡门》粗犷的自然美,充满了强烈的民间特点,热情、奔放、独具特色的音乐,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卡门》不但对法国歌剧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直接促进了19世纪末真实主义歌剧的兴起。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逐渐得 到人们的认可,此后变得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比才与歌剧《卡门》 篇3

1838年10月,巴黎的一位声乐教师阿道夫·阿尔曼·比才的儿子诞生了,老比才为儿子取了一个威武显赫的名字——亚历山大·凯撒·利奥波德(均为帝王将相之名),两岁时比才在教堂洗礼中教父赐名乔治,从此乔治代替了帝王的威名使用了35年。小乔治在父母的影响下,4岁时就随母亲学钢琴,母亲成了孩子音乐教育的启蒙老师。9岁时比才向巴黎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马尔蒙特尔学习钢琴,第二年正式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马尔蒙托尔、齐梅尔曼学习钢琴,从著名作曲家古诺学习对位与赋格,从作曲教授阿列维学作曲。1855年比才17岁时写了《C大调交响曲》,就显露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表现形式明快活泼,艺术结构严谨,但作品并不被看好,只是在80年后才被发掘出来。在学院学习期间,比才弹钢琴的技艺已相当出色,匈牙利钢琴大师、作曲家李斯特,法国著名作曲家柏辽兹都很赞赏,比才放弃了收入不菲的钢琴演奏生涯,而献身音乐创作。

1857年音乐学院毕业的那一年,比才参加了独幕轻歌剧《米拉克里医生》的创作大赛,与法国未来的轻歌剧大师勒科克并获一等奖,因康塔塔《克洛维斯与克洛梯尔达》荣获罗马大奖。

由于获得音乐学院一系列奖励,比才于1857年底出访意大利,下榻罗马的梅迪奇别墅(梅迪奇是意大利最有权势的家族,比才能住进如此豪华的别墅,足见其身份已非同一般)。在意大利期间,比才曾构思了歌剧《纽伦堡的箍桶匠》、《堂吉诃德》、《埃斯梅拉达》。1859年由于无视学院写宗教题材颂歌的要求,却写了类似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理发师》的喜歌剧《堂普罗科比奥》,而招致学院教授们的愤懑。1860年比才完成了根据文艺复兴时期杰出诗人蒙斯的叙事诗《卢济塔尼亚人之歌》撰写的带合唱的交响诗《瓦斯科与珈马》。

1860年他的第一部歌剧《采珠人》终于写成并于1863年首演于巴黎,这是一部洋溢着当时法国很流行的东方情调的作品,歌剧写的锡兰岛(今斯里兰卡)上一些理想化的人物之间所发生的事情。然而歌剧的演出未能获得什么好评,只有柏辽兹在评论中指出总谱有许多成功之处,有不少优美、热情、色彩丰富的乐段。3年后第二部歌剧《贝城丽人》问世,这是根据英国作家司各特的同名小说写成的,但演出后公众反应平平。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他写的一生中唯一的艺术论文,也可以说是他的艺术宣言,发表在《国家与国外观察》杂志上,这篇题名《音乐漫谈》的论文中,作者要求艺术家应恪守真实,抨击装腔作势、墨守成规。

60年代末,比才续写早些时候未完成的作品,其中有交响组曲《罗马的回忆》,此曲在比才死后更名《罗马组曲》流传于世。

也许是由于家境清贫,或许对男女情爱的独特看法,比才而立之年时仍孑然一身,他曾有这样的“豪言壮语”:“为朋友,我愿意舍死忘生,如果为女人而伤及毛发,那我就是个傻瓜。”当朋友们正在为他的婚事担忧时,1869年6月,恩师阿列维的爱女热纳维叶芙·阿列维竞成了比才夫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桩迟到的美满婚姻只维持了6年,1875年比才病逝随之告终。

19世纪70年代是比才创作的新时期,巴黎公社的日日夜夜在比才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公社提出“艺术属于群众”的口号,比才颇为赞赏,从而在这段时期里,他的创作始终不渝地坚持民主思想。这里顺便提一下,比才青年时期是在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统治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度过的。拿破仑三世于1870年7月向普鲁士宣战,法军惨败,此时比才新婚不久也于8月参加了国民自卫军,在巴黎被围期间,比才也被困城内却处变不惊,专心致志于构思乐剧《为法兰西献身》(根据雨果长诗《为祖国从容就义的人们》)。

歌剧《卡门》是比才最优秀的作品,也是19世纪法国音乐中歌剧现实主义创作的顶峰。此剧完稿于1874年,同年9月开始在巴黎喜剧家剧院排练,翌年3月首演于该剧院,演出结果令人十分遗憾,比才也在3个月后遗恨病逝。

歌剧中的卡门 篇4

一、序曲部分——荒谬的开始暗示悲剧的结局

序曲为A大调, 回旋曲式, 建立在具有尖锐对比的形象之上, 华丽紧凑。没有任何铺垫, 奔腾而来的鲜明节拍中, 人们完全可以想象, 欢乐的人群分开, 让出舞台最显眼的位置, 卡门拖着她那曳地的长裙, 尽情地旋转着。活泼热情的《斗牛士进行曲》简洁有力地勾勒出这个歌剧的基本轮廓 :夸张热情的人物性格, 紧凑密集的情节发展。而命运主题的出现也直接预示了歌剧最后悲剧的结尾。序曲让观众很快进入状态, 给歌剧人物们一个鲜活的表现舞台。

一开始抓住人们眼球的就是那贯穿作品始终的唐浩赛和卡门的爱情。本来, 唐浩赛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 对母亲和未婚妻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眷恋, 他本应恪守自己忠厚老实的性格而安静静地度过一生。但是卡门意外地出现在了他的生命里, 这个拥有迷倒所有男人的外貌的女人, 这个桀骜不驯的强烈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女人, 在戏剧的一开始竟然爱上了一个和自己性格几乎没有共同点的男人——唐浩赛。在引诱唐浩赛时, 她唱出著名的咏叹调《在塞维利亚老城墙边上》, 这首有着西班牙舞蹈节奏的迷人曲子, 旋律热情而又有几分野气, 完全勾勒和映衬出卡门性格中的直率和泼辣[1]。

笔者认为, 这场爱情的开始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荒诞的。两个完全不同世界里的人在偶然中相遇, 其中必然充满了各种矛盾。卡门爱上唐浩赛是因为他那和自己迥异的性格吗?追求自由的卡门难道在唐浩赛的身上发现了另一个自己?还是正如卡门自己唱到 :“能说会道的我不喜欢, 沉默的人儿最可爱”?对这句话的理解究竟应该是因为唐浩赛的沉默直接吸引了卡门, 还是唐浩赛的冷淡刺激了卡门那颗习惯于被追求的高傲的心?也就是说, 这样一份爱情到底是因为什么而开始?

比才用活泼的音乐和富于节奏的哈巴涅拉给出了一个极有说服力的答案 :激情。卡门被唐浩赛深沉内敛的气质吸引 ;唐浩赛被卡门美丽妖艳的外表和似火的热情诱惑——两个人不可避免地在那个瞬间相爱了。比才非常直接地给出了这样的一个结果。这个结果是由卡门的既定性格所决定的。渴望爱情又高傲的卡门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拒绝众人的追求, 自然而然地会因为唐浩赛的冷漠而受刺激, 进而渴望得到他的爱情, 最后两人的结合也是因为她本身热情奔放充满野性的性格——她和唐浩赛的爱情正是由卡门表白开始的。一切都是必然的。这充满激情和偶然的开始所孕育的必然是最后悲剧的结局。

二、第二幕——激情过后的隔阂

激情是两人开始相爱的最初原因。随着时间的变化, 两人性格上巨大的差异开始慢慢地显现, 两人的隔阂也就越来越无法避免。比才安排充满激情的斗牛士艾斯卡米拉在此时出现, 就是为故事展开和矛盾发展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媒介。艾斯卡米拉的性格和唐浩赛的性格是有巨大差别的。一个充满激情, 一个保守深沉。在第二幕中艾斯卡米拉浪漫激情的歌唱对于等待唐浩赛的卡门 (她是一个无时无刻不渴望爱情的人, 只是此时等待成了她所能接收的一种追求方式) 来说有些许冬日阳光的意味。不过此时卡门虽然表现出对艾斯卡米拉的倾慕, 但仍然选择了唐浩赛。这是因为卡门因为唐浩赛对她的搭救之恩和自己对其的思念, 出于其实并没有多久的对唐浩赛美好的回忆, 选择继续“爱”着唐浩赛[2]。

但这并不能说明卡门“在某个意义上说”也渴望类似于唐浩赛所希望的安定平静的生活。第二幕给了艾斯卡米拉首次表现的机会, 也给了卡门另一个选择——那么自然也要给唐浩赛一个证明自己对卡门的爱的机会。

于是, 在酒馆里, 久别之后的唐浩赛和卡门热情缠绵地庆祝着他们的重逢。卡门跳起了热情的弗拉门戈舞。在少量吉他的伴奏背景中, 卡门配合地敲击着头顶上的瓷片, 脚跟雨点般迅速击地的同时保持手臂以及上身的松弛, 吉普赛女郎的热情、奔放、优美和刚健显露无遗。但就是在这样美好的舞蹈中, 在这样美好的重逢时刻, 比才毫不犹豫地立刻展示了矛盾的另一面——召唤唐浩赛的军号响了。唐浩赛保守的性格决定了他在卡门面前关于留下还是归队的彷徨和犹豫。卡门很愤怒 :高傲的她放下架子只为唐浩赛一人跳舞, 而他却不是全神贯注!然而, 唐浩赛再次在卡门由激情而出的愤怒面前选择了顺从。他用最深沉的曲调饱含真情地唱出了她对卡门的爱。卡门被感动了。

——这里, 或许是两人性格上第一次, 也是最后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卡门追求自由的性格让她充满愤怒地表达了对唐浩赛的不满 ;唐浩赛用自己最深沉的表达将自己对卡门的爱娓娓道来, 而卡门也出于发自内心的感动接受了他的道歉。可以说, 卡门用自己的性格先质问了唐浩赛, 唐浩赛于是用自己的性格比较圆满地回答了卡门的质问。我们甚至可以认为 :唐浩赛在这个地方的性格强度, 虽然仍然不能说和卡门达到了相当契合的层次, 但至少两人的性格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和解。这样的表象似乎可能为故事提供一个还比较圆满的结局。

但是, 比才就是不让这种圆满发生。接下来在第二幕最后发生的一系列的有些突然的冲突逼着卡门出于天性再次和不愿上山为贼的唐浩赛发生了冲撞。虽然后来唐浩赛和卡门一起走上了走私的道路, 但是此时两人的感情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卡门在这里已经狠狠地说出了 :我真的不再爱你。

三、第三幕——卡门彻底变心以及二人关系的恶化

第三幕中一开始的纸牌算命着实精彩。命运主题曲的反复出现和纸牌算命一起预示了悲剧的结局。笔者认为《纸牌三重唱》是全剧中最精彩的场面——音乐和剧情融合得天衣无缝, 给人以不祥之兆。斗牛士艾斯卡米拉再次出现, 米凯拉劝服唐浩赛回家看母亲和艾斯卡米拉与唐浩赛的对比, 这三件事让卡门下定决心将自己的爱转交给艾斯卡米拉。虽然卡门和唐浩赛性格不合已经获得比较充分地体现, 但比才觉得还不够。于是, 未婚妻米凯拉劝唐浩赛回家看望母亲这件事成为让卡门彻底变心的直接原因。回家看望病危的母亲, 这再次充分体现出唐浩赛渴望平静生活的性格内涵, 而这却是卡门最不能接受和容忍的事情之一。卡门用尽全身的力气去追求自由、寻找爱情, 这样强烈的热爱使她的眼睛里不可能容下唐浩赛想家念家这粒沙子。卡门在这里彻底地认识到了自己和唐浩赛性格的天壤之别。热情四溢充满活力的斗牛士艾斯卡米拉的出现才是她真正的向往 (当然这又是比才一手安排的) 。两个男人鲜明强烈的对比加上卡门既定的性格, 使卡门和唐浩赛之间的矛盾再次恶化。

笔者认为, 这里唐浩赛的暂时离开和远方不时传来的斗牛士的声音, 是对最后第四幕生死高潮之前很好的酝酿。首先, 暂时的时空分离可以为唐浩赛和卡门最后相遇时的更加强烈的情感冲突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和背景。如果唐浩赛不曾离开卡门, 最后的那些对话难免显得突兀 ;是这样的一次离开给了卡门和唐浩赛最后亮相时表现自身气质的装扮有了更好的对比效果 (一个穿着节日的盛装, 一个衣衫褴褛) 。其次, 这样的分离在若有若无之中给了大家一种虚幻的妄想 :唐浩赛不会回来, 卡门也能真的和艾斯卡米拉开始一段新的爱情 ;也是这样的分离, 从人生和命运悲欢离合循环的本质规律, 给出了唐浩赛必然归来的信息暗示。在虚实有无没有定向的变换之间, 每一个观众自己已经用想象为最后的结局做了充分的铺垫和积蓄。比才作为一个歌剧的导演, 他的伟大之处不仅体现在他成功地运用了之前既定的人物性格开展故事, 更在于他在潜移默化之中成为观众看戏这个环节的导演, 用人们自然的思维习惯为自己的歌剧的发展做了积蓄和铺垫——将观众直接设计到戏剧之中, 这是一般人难以望其项背的[3]。

四、第四幕——生死高潮与注定的悲剧收场

第四幕必然会成为矛盾不断恶化的结果的最终展现。虽然是以盛大的斗牛活动前的庆祝开幕, 但这场景无疑是为了一个热烈生命的即将终结而祭上的最后的也是最盛大的演出。在充满终结意味的第四幕中, 卡门盛装登场。在斗牛前的演出结束之后, 舞台上真正留下的只有卡门一人。她独自面对着, 等待着自己的命运。当然, 她不会自己走向人生的尽头——唐浩赛出现了。

此时的唐浩赛衣衫褴褛, 神情疲惫, 显然是在结束母亲丧事之后不顾千山万水昼夜兼程赶到了斗牛场——他想挽回这段感情。或许有人觉得在这里, 唐浩赛的性格已经有了改变, 他在向卡门靠拢, 他选择了用较为热烈和直接的方式去留住卡门。这似乎和他原先的性格已经有所不同, 他的性格中越来越多地吸收了卡门热情的成分。更进一步来说, 纵观歌剧之前所发生的所有内容, 还有一个事实不容置疑 :唐浩赛放弃了原先的未婚妻而选择了卡门。人们可能会想, 既然卡门在唐浩赛和艾斯卡米拉之间选择艾斯卡米拉是因为他身上的阳刚和激情符合了自身性格上的这些特点, 那么为什么不能说唐浩赛放弃未婚妻选择卡门也反映出其性格上已发生的巨大的却不易被发现的变化 :他的性格真的在向他的爱——卡门那热情、直接、不惜代价不考虑后果进行追求的方向发展。如果不是这样的性格转变, 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为什么不选择忍耐和沉默, 而是在最后选择了杀死卡门呢?但笔者认为, 这样的想法仍然是缺乏根据的。试问 :如果唐浩赛真的留住了卡门, 那么他们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他们可能会回到梅里美的《卡门》中那种卡门的生活受到唐浩赛巨大限制的婚后生活。这对比才的卡门是绝对不可能的。比才的卡门的性格是最强的, 唐浩赛那样的行为或许能在第二幕曾经感动过只是有些动摇的卡门, 但是他不可能用相同性格实质的行为去感动一个已经彻底将心交给别人的卡门。那又要怎么用依旧保守的内涵去解释唐浩赛这样接近于疯狂的行为?可以说, 这只是一种表象上的、短时间过程上的激情, 唐浩赛实际渴望的还是和卡门厮守终生、过平静的生活。他所做的疯狂的一切都不是为了一个激情的终极目标, 而依然是为了原先那个安定生活的最终目标, 表面上的激情无法掩饰他心中那份可能比原先更加强烈的对宁静生活的渴求。因此, 唐浩赛所有的爱的行为在此时也更多地受到临时情绪和对卡门无限爱恋的影响[4]。

不论依然如故, 抑或已经改变, 他用让人毫不怀疑的深深的爱意绝望地发出了最后的呼唤。“亲爱的卡门, 请你想想我们相爱的岁月!”

到这里, 性格差异造成的矛盾已经无法弥补了。迎接所有人的, 即是命运的降临。在一片胜利之后的凯旋之音中, 卡门被唐浩赛杀死了。唐浩赛的匕首被卡门的鲜血染红, 这与卡门所钟爱的红裙一样鲜艳刺目的颜色, 正映衬了卡门用生命所捍卫的对自由和真爱的追寻。

此时凯旋的斗牛士之歌庆祝的或许不是一场只作为背景的斗牛的结果, 而是庆祝这样一个生命最后的、最强烈的谢幕, 庆祝曾有卡门这样的一个生命存在。与此同时, 歌剧也在用一片凯旋之音反衬卡门命运的悲凉。一个热爱自由生命的人被一个深爱自己的人杀死了, 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扼腕深叹的结局。

但从另一角度来说, 卡门一生也都在用很强的方式去实践着自己的命运。她其实早就知道这样的悲剧结局 : 在纸牌算命的时候她并没有选择反复地去重测自己的命运。她一直都在顺着自己天性的渴望和激情去做每一件事, 在一开始爱上唐浩赛, 之后放弃他, 重新将爱交给艾斯卡米拉, 最后以死亡为代价, 告诉唐浩赛自己已经不再爱他。既然命运如此, 卡门选择了更加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性格, 那种充满野性的美和已经跨越时空的激情和热爱。这样命运其实无所谓卡门去反抗还是去顺从, 一切早已注定。

综上所述, 因比才对梅里美小说《卡门》的改革, 使得法国歌剧更加有力、热烈而且戏剧化, 在世界舞台艺术中也占据了重要席位, 尤其是他能够将人性善恶与冲突描绘得真实贴切, 对后辈写实派更是颇具影响力。

摘要:比才在剧本上对梅里美的小说《卡门》进行了重大改编, 改编的重点在于对卡门和唐浩赛这两个主要人物性格的再塑造上。从人物既定性格和命运的角度, 结合歌剧的音乐, 对各幕的重大情节进行分析, 力图推演出整部歌剧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和剧本悲剧美感的本质及其对人们的启发。

关键词:卡门,重要情节,人物性格,比才,改编

参考文献

[1]卢广瑞.中外歌剧·舞剧·音乐剧鉴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 (法) 梅里美著, 李玉民编译.卡门[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6

[3]周小静.西洋歌剧简史与名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试论歌剧《卡门》的音乐特色 篇5

在《卡门》这部歌剧的第一幕中, 比才就用音乐告诉了人们一个直率, 狂放不羁的卡门诱惑了一名憨厚老实的士兵唐何塞, 完全性格迥异的两个人相互吸引, 性格上的矛盾已经注定他们不能在一起的戏剧性。歌剧中忠于职守的何塞因为狡黠的卡门而被降职, 随后又被卡门拉入走私的活动, 这时的矛盾已经显示出来, 而斗牛士艾斯卡密尤戏剧性的出现无疑使他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 并且在第三幕《洗牌三重唱》的音乐中也为这部作品最终以悲剧的而收场, 埋下了戏剧化的一笔。最终, 因为卡门“为自由而生, 也为自由而死”的绝决, 丧命于看似冲动的唐何塞手中!其实最终这一悲剧的产生也是因为女主人公卡门, 见异思迁导致的结果。不过经过作曲家对情节人物的安排与塑造使得这部歌剧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戏剧效果。

比才用音乐栩栩如生的描绘了歌剧中憨厚的何塞, 向往自由的卡门以及美丽善良的米凯拉, 英姿飒爽的斗牛士等人物形象, 使这些平凡的人们在比才的音乐中有了戏剧的艺术美感, 给观众带来艺术的享受。戏剧的本身就是矛盾的化身, 卡门与唐何塞两个人的价值观, 爱情观都不相同, 所以令人的矛盾一点点加深, 因此, 我们在《卡门》中所欣赏到的戏剧魅力是一点一点加深的, 一直到最后悲剧的发生。没有戏剧性的矛盾与冲突就没有歌剧的艺术魅力, 比才用他过人的音乐与戏剧完美的结合能力, 使得在音乐与戏剧的糅合中为人们带来最大的艺术享受。

二、浓浓的民族特色

比才将《卡门》这部歌剧中赋予了浓浓的民族特色, 因为比才是一位酷爱异国情调的艺术家, 所以他无论是在音乐的使用上、剧情的描写上、还是人物形象的刻画上, 都具有西班牙的特色。在卡门刚出场的时候与烟厂女郎们的合唱, 对话都充分展示了吉普赛这个民族的特点, 尤其是在卡门一出场时表演的著名唱段《爱情像一直自由的小鸟》这首歌曲是根据西班牙的一首民歌而改写的。《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又称《哈巴涅拉舞曲》, 充分的表现了吉普赛女郎卡门率直、活泼、孤傲、泼辣的性格特点。

在这部歌剧中, 比才用“斗牛士”这种具有典型的西班牙特色的音乐, 穿插在歌剧中, 将西班牙的生活风俗运用在歌剧的情境, 生活场景的描写中, 这也是这部歌剧成为众多歌剧中最成功最吸引人的原因之一, 它让人们感受到了来自吉普赛这个民族的热情!

三、合唱在《卡门》中的重要地位

在这部歌剧中, 合唱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意义, 是《卡门》这部歌剧中最显眼的特色之一, 在这部歌剧中有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合唱共有十几首, 有刚开始孩子们天真烂漫的合唱, 第二幕中斗牛士之歌的合唱, 还有著名的走私贩唱的五重唱以及第三幕中的《洗牌三重唱》等等, 体裁多样, 风格迥异!比才通过这种合唱的艺术形式来烘托戏剧的气氛, 描绘了士兵们激昂高歌的场景, 烟厂女工们哄闹纠纷的场景, 欢快热情的节日场面, 抒发了人们的内心情感!推进了剧情的发展, 加深了人物性格的刻画。

在第一幕中将孩子们的合唱与号角, 短笛, 三角铁这些音色亮丽的乐器融合在一起, 表现了孩子们可爱, 俏皮, 天真烂漫的性格特征, 使舞台充满喜气洋洋的氛围。接下来卡门的独唱与合唱完美的刻画了卡门的形象, 并丰富了舞台的视觉感与丰富性, 在热烈, 狂欢的气氛中使得卡门的内心世界得以放大与揭示!在这一幕中, 烟厂女孩们的合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她们唱了两首对比性很强的合唱, 一首和谐安静一首嘈杂混乱, 两首戏剧冲突明显, 表现出女工们吵架时的舞台效果。

第三幕中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 那就是走私贩们演唱的五重唱, 在这首合唱里, 比才利用了增三和弦构成的模进音型, 来表现走私贩们在漆黑的夜晚, 恐惧不安的唱着歌, 小心翼翼堤防的心情与神态。走私贩们演唱的五重唱始终把人们带入当时黑夜的情景之中!

不过最令大家牢记于心的应该是这部歌剧中的斗牛士合唱, 在整部歌剧中, 这首合唱始终贯穿, 在这部歌剧的一开端, 作曲家便是以这个辉煌壮丽的旋律将观众带入热闹欢快的气氛当中, 为大家呈现了一种斗牛场上欢呼雀跃的画面。而在第二幕出现时, 这段斗牛士的合唱则表现了斗牛士们意气风发, 斗志昂扬气势, 让人们似乎已经感受到斗牛士们在斗牛场上已近取得了胜利, 周围一片欢呼, 斗牛士意气风发的场景。最后一次的出现是在《卡门》的结尾, 这一次的出现很好的渲染了这部歌剧最终悲剧的戏剧性, 在这样一首欢快热闹的的交响乐背景下, 卡门戏剧性的死在了唐何塞的手中, 为观众带来了极大的反差感, 这样的反差使得这部歌剧的悲剧效果大大的加强!这也是这部歌剧最震撼人心的一幕!

四、结语

《卡门》的成功使得比才受人敬仰, 使人们了解这位曾被埋没的音乐大师, 因为这位大师独特的创作使得《卡门》在法国的歌剧在世界的艺术舞台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并且也直接对19世纪真实主义的歌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蔚.从文学名著到经典歌剧——试析歌剧《卡门》的创作特色[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1.

[2]曾淼.从歌剧《卡门》剖析《哈巴涅拉》的音乐特色及其对人物性格的刻画[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6.

[3]韩斌.说不尽的卡门[J].大美术, 2004, 11.

歌剧中的卡门 篇6

关键词:卡门,比才,歌剧,戏剧作用

歌剧《卡门》1875年的由乔治·比才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同时也是中叶世纪下半叶众多法国歌剧作品中最别具一格的耀眼之星,并成为法国歌剧史上一座不可忽视的里程碑。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部现实主义歌剧,更重要的是在歌剧中的戏剧、人物、发展所展示的矛盾、冲突、变化的多样性,以及对后世法国歌剧的发展和各流派之间的歌剧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歌剧《卡门》的问世也标志着人们对于真实主义本质的再次回归与感悟,并从中获得启发与灵感。

歌剧《卡门》的作者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是19世纪中叶法国著名的作曲家,出生于法国巴黎,父母均从事于音乐,并于1848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从师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从此开始了他的歌剧创作生涯。并以流畅自然的音乐风格,大胆新颖的戏剧体裁,活跃在世界音乐的舞台并久负盛名。19世纪的欧洲,是经济、政治、文明、思想等领域都发生着巨大变大的时代,就放“人性”的思潮又一次开始涌动。比才就在这样的时代影响下创作出了集戏剧、文学、音乐等多重性于一身的重要作品《卡门》。虽然这不是他唯一的作品,但是他却凭借这这一作品成为了法国歌剧史上的常青树,被后世广为流传,并且通过它独特的魅力令他在各个国家落地生根,成为西方歌剧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同样也是这个原因令乔治·比才成功跻身于世界音乐歌剧大师之林,并被后世誉为“地中海艺术的太阳”。

《卡门》这部歌剧的题材来源于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梅里美的著名小说(又称《嘉尔曼》),作家受到所处时代的影响,描绘出了一幅与众不同的爱情画卷,并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向读者们展示了吉普赛女郎卡门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多方面的揭示了社会的内涵与生活的本质。并通过不断的展示善良与邪恶、美丽与丑陋、和平与斗争的对比下的故事情节,让读者们领略到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有关于歌剧《卡门》戏剧作用的多重性分析,笔者做了如下思考:比才将反映社会底层生活的现实主义小说题材大胆运用到法国喜歌剧中,使得歌剧效果具有丰富的创造性与新奇性,引人入胜的音乐创作手法令这一题材大放异彩。剧中浓郁的西班牙音乐风格,热情的吉普赛女郎,炫彩的舞美效果等都不禁令人耳目一新。剧中人物的个性与剧情的发展紧密联系,并且在人物分发生冲突时,音乐手法也十分鲜明,有着发人深省的映照,作者通过戏剧冲突发展音乐上的思维逻辑,用大胆、自由、不羁的戏剧构思,呈现了十九世纪法国喜歌剧的最高成就。

全剧结构为序曲加四幕结构,这是法国喜歌剧中常用的结构之一。其中,歌剧序曲是歌剧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而《卡门》的序曲不仅仅是引子的部分,更作为全剧的预示,说明了这是一部展现追求自由人性的故事,同时音乐也预示着主角的死亡。该序曲中不仅囊括了斗牛士之歌、斗牛士进行曲、与歌剧死亡主题三个主要部分,而且运用回旋的的曲式结构将剧情的发展环环相扣,使得整部序曲建立在尖锐的形象对比上,音乐华丽、鲜明、紧凑、富于表现力。回旋曲的结构也使得音乐明暗主题的对比,充分的显现了出来,此对比无论在人物或者音乐上都具有极大的预示作用。此序曲也是现今音乐会上经常演奏单独演奏的常用曲目之一。剧中第一幕根据戏剧与音乐的逻辑需要,把人物关系、时代背景、主导动机等做了初步的铺垫,为歌剧的后续发展做了重要伏笔。

在第一幕中塞维利亚广场上孩子们模仿着士兵的步伐,欢乐轻盈的演唱着《我们和士兵在一起》这首活泼的进行曲。在米凯拉的二重唱中,她则饰演了一位关心情人的善良少妇的形象,以及从侧面告诉观众男主角是唐·豪塞。米凯拉退场过后,广场又恢复了原来的状态,伴随着接下来的音乐与曲调预示着男女主角的登场。一群无所事事的男人们观望着烟草女工,这时在众人的期待下,热情、奔放的女主角卡门恰如其分的登场,一方面男声合唱随着卡门的曲调游走,强调了卡门富于魅力的形象;另一方面,卡门傲慢、豪爽的性格并没有用真正融合到男声合唱中,而是通过一首漫不经心的小调,充分表现卡门大胆、直率、奔放而富于魅力的形象。而卡门著名的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曲调不断深入人心,并且用傲慢的巴拉涅拉舞曲回应所有人,同时也向唐·豪塞发出了爱情的诱惑,此刻,卡门给众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卡门热情的曲调,不断影响着唐·豪塞的音乐情绪,即使与未婚妻的二重唱中唤起了对家乡、母亲的思念。但在下一次遇到卡门时,即使卡门马上入狱,但是直露爱意的表白、充满引诱的塞吉迪亚舞曲,步步紧逼,最终彻底被卡门的音调彻底征服。这也是戏剧中的重要转折,同时充满预示般的死亡动机也慢慢出现,但由于受到爱情音调的干扰并不明确,直到唐·豪塞由于玩忽职守变成了他进入监狱,至此音乐、戏剧结束。

第二幕中戏剧矛盾初现,在帕斯蒂亚的酒馆中进行,在这里是以卡门为代表的自由的吉普赛人的聚居地,大家边舞边唱,场景热闹喧哗,再次深入了卡门直率、热情的音乐性格。此刻歌剧中英勇的斗牛士登场,卡门被他的男性气势所倾慕,被他的斗牛士之歌所醉心,并做出了具有转折意义的告白和剧情结构,为三人之间的爱情纠葛埋下了伏笔。此时,走私贩们用叙事性的五重唱交代了走私的开始,而这五重唱也是这一幕中的亮点曲目之一。忠厚的唐·豪塞出现时,明显感受到他的音乐节制、保守与卡门截然不同,即使在后续的戏剧发展过程中,不断向卡门与爱情主题靠拢,但二人性格的差异还是不断扩大,导致二人爱情中的矛盾不断。但此刻受到爱情诱惑的唐·豪塞并没有在乎这些,而是在与卡门的二重唱中以及咏叹调《花之歌》中越陷越深无法自拔,并通过歌曲将自己内心对卡门的喜爱娓娓道来,十分打动人心。同时对于斗牛士的嫉妒、对恋人的不信赖、对上司的肆意顶撞,命运的齿轮不断转动,直至沦为走私贩后的他,悲剧的效果真正体现了出来。

第三幕中戏剧与音乐结构逐层紧扣,戏剧冲突矛盾升级,并为第四幕的悲剧性结尾做出了预设。卡门与唐·豪塞在走私贩的生活中过的并不美满,导致了二人之间矛盾深化,即使卡门为解决二人的矛盾去用纸牌推理进行化解。但得到的占卜结果永远是死亡,这是人物的心理变化与音乐风格相得益彰,在死亡主题的引入下,歌剧的悲剧色彩进一步升华。此刻出现的米凯拉看似是来救赎唐·豪塞,但却鲜明的烘托了豪放不羁的卡门。面对情敌的挑衅,卡门的态度,唐·豪塞将内心深深的妒忌用决斗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强烈高亢的二重唱刻画了此刻主人公的内心,现实的决斗然而并没有解决问题。最终,唐·豪塞为了重病的母亲才不得不暂时离开卡门,同时也留下了巨大的疑团在第四幕中等待解决。

第四幕,是歌剧中所有矛盾的终结,同时也是歌剧中最令耐人寻味的一幕,它是不仅是歌剧的结尾,也是悲剧性展示最淋漓尽致的地方。高亢的斗牛士进行曲的旋律在身边响起,而卡门与唐·豪塞两位主人公之间充满压抑、限制的二重唱却并没有受到影响。当卡门把唐·豪塞对爱情的最后一点向往扔掉时,唐·豪塞的忍耐到了一个爆发的临界点,在音乐、戏剧、冲突、剧情等因素的发展下,用刀杀死了卡门。并在唐·豪塞深情的呼唤下,全剧陡然结束。

歌剧中的卡门 篇7

歌剧演唱者不仅要掌握娴熟的演唱技巧,更要学会把握和塑造扮演的人物形象。笔者旨在探讨歌剧《卡门》的角色塑造问题,并以咏叹调《爱情像一只顽皮鸟》为例论述《卡门》的演唱技巧。

一、把握卡门的性格、体会卡门的心理

在分析卡门的个性特征、内心世界之前,有必要概述歌剧《卡门》的剧情:烟厂女工卡门是一位漂亮而性格坚强的吉普赛姑娘。卡门爱上了军曹霍赛,并且运用自己罕有的女性魅力使霍塞陷入情网。但后来卡门又与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海誓山盟,最后倔强的她断然拒绝了霍塞的爱情,并死在他的剑下。

卡门是自由的,她真实面对自己的情欲,不受传统价值观念的束缚。正如小说中写到:“作为罗姆,你有权杀掉你的罗密,但卡门永远是自由的”,“要我跟着你走向死亡,这可以,但是,要我跟你一起活着,决不。”当她不再爱霍塞时,无论他怎么哀求,甚至拿厨刀来威胁也没有用,她宁愿死也绝不改口或求饶。对于自我情欲,以及自我与道德之间冲突的处理,卡门也是独一无二的。她是现实中也许并不存在的人物形象,是超越现实的一种极端表达。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同样高举着男女平等的旗帜,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像卡门那样不受传统价值观念的束缚。卡门张扬了一种浪漫和野性的自由精神,因而呈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同时,卡门又兼有泼辣与邪恶的一面。她不择手段,蔑视和反抗来自社会和他人的任何束缚:“宁可把整个城市烧掉,也不愿坐一天牢”。被一起工作的女工调侃了一句,她拔刀相向,在对方脸上画出圣安德烈十字架。卡门像“一只狂野的豹子,光鲜无比的外表下潜藏着无限杀机”。卡门的行为举止惊世骇俗,然而,正像霍塞疯狂地迷上她一样,我们也分明感受到她那光彩夺目的美。

卡门的命运也是悲惨的。她追求自由,但霍塞不理解卡门,不理解吉普赛人对自由的向往,他到最后也无法把卡门对自由的崇尚融入自己的生命,这就注定了他和卡门悲剧的结局——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或者说他们是两条直线,最多只有一个交点,过了这个交点便是永远的分离。如果卡门是鸟,那么霍塞就是一个漂亮的鸟笼。鸟儿喜欢这只漂亮的鸟笼,但它忘了鸟笼会夺去鸟的自由。卡门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只鸟,漂亮鸟笼和飞翔她只能选择其一——她选择的是自由。“作为我的罗姆,你有权杀死你的罗密,但卡门永远是自由的!”这是卡门最后的自由宣言。

卡门作为具有强烈的个性解放精神的女性叛逆者,在追求自由与个性的人们心中永不褪色。准确把握卡门的性格和命运特点,是成功演绎歌剧《卡门》的重要前提。

卡门所唱的咏叹调《爱情象一只顽皮鸟》出现在第一幕,是表现卡门性格的一首歌曲。它塑造了吉普赛姑娘卡门热情、奔放、富于魅力的形象。主人公卡门的著名咏叹调《爱情像一只顽皮鸟》是十分深入人心的旋律,行板、2/4拍子,音乐开始于d小调,然后转至F大调。这个曲调充分表现出卡门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

卡门的感情极为复杂,她游离在两个男人之间,最后悲惨的结局也是她敢爱敢恨的性格决定的。在体会了这样的内心和情感以后,不难发现在演唱中,特别在反复唱到“爱情,爱情……”时,应该更加富于音调和强弱的色彩,这样才能表现卡门向往爱情、敢于面对的个性。

二、运用中音区音色表现卡门的热情和真挚

卡门的音色特性是她个性特征的展现,一位有经验的演唱者会借助自己浑厚的、富有磁性的中音区音色,描绘卡门这一角色的热情和真挚。《爱情像一只顽皮鸟》的开始部分唱道:“爱情像一只顽皮鸟,想抓住它可不容易,叫它喊它都没有用处,它要是不高兴就不理;不管你哀求或是恐吓,都给你一个不乐意。”正如歌词所言,卡门是一个热爱生活、了无羁绊、敢爱敢恨的女子。在演唱的过程中,气息要结合声音,胸腔要比女高音运用得更多,这样,才能展现中声区的淳厚和圆润音色,才会显示这位吉普赛姑娘的个性特点。

在选择卡门角色中,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卡门到底是由次女高还是女中音声部演绎?对于次女高和女中音声部如何界定,在声乐界其实存在一些争议。现在主要存在两种流派,分别划分为女高(soprano)、女中(mezzo-soprano)、女低(alto),或者女高(soprano)、次女高(mezzo-soprano)和女中(alto)。前者贴切外语名称转入中文的翻译,但从实际歌唱发声来说,笔者更赞成后一种划分。因为女低音(alto)的音域和音色与女高音的区别没有男低音和男高音的区别大,而更类似于男中音和男高音的区别。所以,笔者比较倾向alto翻译为女中音而不是女低音。次女高音应该是指比女高音音色稍暗稍重、张力幅度更大的一类声部,因为按音域来分两者之间差别不明显。女中音是音色更浓更厚的一类,至于真正的女低音(alto),实际生活中非常少见。所以笔者认为虽然女中音声部也能演唱,但是更确切的卡门音色应该由次女高演唱者来演绎。

三、以清晰准确的法语发音增强角色个性

语言展现人的思维,演唱中除了声音,语言是重要的体现人物内心、思想、个性、情感最直接的工具。由于声乐作品涉及到的国家和语言众多,不禁增加了声乐教学的难度。意大利语、俄语和法语较其他语言更适合演唱,它们能使演唱者更容易获得声音,同时又不失语言清晰度和美感。反之,如中文、英文等语言,例如咏叹调结尾部分:“你不爱我,我也不爱你,你可要当心。”

在谈到法语歌唱中的吐字时,需要简单介绍法语的一些语言规则。语言在歌唱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影响着发音和演唱是否完美,同时也是歌曲内容表达的方式。是否获得正确的发音和清晰的吐字正是优秀的演唱者所追求的。吐字和演唱完美融合是演唱的一种至高境界。

《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作品,这个歌剧演唱和对白完全用法语。法语采用拉丁字母,共有26个字母,35个音素(其中15个元音,20个辅音)。它的语音规则很多,特别有代表性的规则有:第一,法语单词的重音比较固定,一般只落在单词的最后一个音节上;第二,字母h在词中永远不发音;第三,法语中轻辅音P、T、K与意大利语音的轻辅音P、T、K一样,一般都必须发不送气的轻爆破音(尤其是词首的轻辅音)例如Pa、Pi、Pu、Pai、Po发近似于中文的扒、逼、不、掰、播;第四,两个相同的辅音字母在一起,一般读成一个音:elle;第五,辅音字母c,f,l,r一般在词末要发音,如sac;naif;metal;soir。其他辅音字母在词末一般不发音,如francais(法语);heureux(幸福)。

另外,在演唱中,有一些特殊的规则也要注意:例如法语中的小舌弹音R在演唱中要发成意大利语似的大舌弹音。再如法语的4个鼻化元音是极具特征的,在演唱“鼻化”音时,应该比吐字中更夸张更强调鼻音,这样也会使歌者的语音听起来悦耳并富有音乐感。

在《爱情像一只顽皮鸟》中,特别要注意:歌词中唱到“Lamour”中的R就应该发清晰的大舌弹音;“Convient”中的鼻化音就应该唱得很夸张,这样也有助于声音位置的把握。所以,除了意大利语外,法语也是一种适合演唱的语言,它很有助于歌者去寻找美声“Bel Canto”的位置。“Boheme”中的“h”是不发音的,遵循词尾只有4个辅音字母发音的规则,“Jamais”中词尾的“S”也是不发音的。

四、抓住哈巴涅拉舞曲的风格是展现卡门野性的关键

《爱情像一只顽皮鸟》这首作品采用了哈巴涅拉的舞曲风格。哈巴涅拉又译作“阿伐奈拉”。它是一种源于非洲黑人的、流行于古巴的舞曲体裁。速度中庸,节奏采用第一拍带有附点的二拍子——2/4/。除了比才以外,此体裁还曾被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用在作品中,如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与“圆舞曲”、“波尔卡”一样,哈巴涅拉也是西洋舞曲中的一种体裁。

音准和节奏方面应该注意下行半音阶的演唱,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要边唱边听,能够运用声乐的耳朵鉴别自己演唱时音准是否把握准确。节奏中的难点是三连音的把握,三连音一定要平均分配,演唱者心里的节拍要准确,这样在演唱中,才能给听众留下均匀的节奏感。

五、演唱中注重与其他角色的交流和共鸣

《卡门》上演至今已有多个版本,每个版本在《爱情像一只顽皮鸟》这个情节中,角色对作品的演绎和诠释也不尽相同:有的卡门坐在桌子上与军官边调情边演唱;有的卡门与其他的烟厂女工围坐在一起,一边抽烟一边唱;有的甚至以边唱边跳的形式来完成这首作品。为了演唱者能更生动、逼真地诠释和演绎这个生性泼辣、放荡不羁的角色,笔者为演唱者安排了特定的一幕:比如两名军官(其中包括霍塞),几名与卡门同龄的女演唱者,一起完成《爱情像一只顽皮鸟》的歌剧片段表演。在表演中,其他演员都演唱合唱部分的旋律。

爱情是一只自由鸟,其实卡门才是一只自由鸟,她崇尚自由,向往爱情,爱情来到了,便会不惜一切代价地面对,当爱情离去了,绝不会再眷恋。

概而言之,歌剧角色的塑造是难以掌握的,一个优秀的演唱者在拥有了天赋的嗓音和音乐才能的同时,更要通过准确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细致地去研究和诠释它,掌握作品的语言特色和歌唱中的发音吐字,并且获得娴熟和精湛的演唱技巧,最后还要具备把握和表现角色的能力,这样,一个真实的角色才可能展现给观众。

摘要:准确把握卡门的性格和命运特点,是成功演绎歌剧《卡门》的重要前提。塑造卡门这一艺术形象,演唱咏叹调《爱情像一只顽皮鸟》,需要体会卡门的内心世界,并在音色掌握、法语吐字、合巴涅拉舞凿风格展现,以及演唱中角色之间的交流等方面着力。

关键词:《卡门》,角色塑造,歌剧演唱

参考文献

[1]王景彬:《西洋歌剧咏叹调大全》(1),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

[2]《音乐周报》,2010年6月刊。

[3]张弦、徐国弼等编译:《西洋歌剧名作解说》(上) (3),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

[4]张弦、徐国弼等编译:《西洋歌剧名作解说》(下)(3),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

[5]马晓宏、柳利:《法语》(2),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

[6]陈言放、詹士华:《意法德英歌唱语音指南》(3),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歌剧中的卡门 篇8

关键词:《卡门》,《斗牛士之歌》,男中音

研究歌剧人物的艺术形象是近些年来声乐演唱尤其是歌剧演唱者非常关注的的话题。在演绎角色的过程中, 每一位声乐表演艺术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和对歌曲独有的艺术处理。歌剧选段《斗牛士之歌》是男中音学习美声唱法道路上富有难度但又愿意尝试的一首声乐作品, 因此, 对其中重要的音乐形象塑造进行深入的剖析也显得非常重要。

一、歌剧《卡门》简介

(一) 作曲家简介

乔治·比才 (Georges Bizet, 1838-1875) , 法国作曲家, 生于巴黎。少年时期显露音乐天分使他1848年就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后到罗马进修三年。回国后写成第一部多幕歌剧《采珠人》 (Les Pecheurs de Perles, 1863) 。1870年新婚不久加入国民自卫军, 后终生在塞纳河畔的布基伐尔从事音乐创作。[1]

他的早期作品受意大利罗西尼等人的影响, 存留着梅耶贝尔大歌剧的夸张浮华时尚, 直到1872年为话剧《阿莱城的姑娘》 (L'Arlesienne) 写作配乐时, 才显示出他自己音乐的独特魅力。另有管弦乐组曲《儿童游戏》 (Jeux d'enfants) 、《C大调交响曲》 (Roma Symphony In C Mov1) 、《唐普罗科皮奥》 (Don Procopio) 等。比才的音乐充满生机作品富含鲜明的民族特色, 以丰富的表现手法来陈述戏剧冲突的发展, 并且将法国轻歌剧的传统表现手法浑然一体。

比才是冲破了意大利传统歌剧的影响、使法国歌剧从浮于表面的尴尬境况中解放的杰出人物。他的作品常取材于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 采用写实的手法体现出浓重的现实主义色彩。风格上, 作品显露出了法国所特有的富丽和轻歌剧的传统, 受到瓦格纳、威尔第等人的影响, 运用与同时代风格相异的和声与对位法, 以及诸多形象鲜明的戏剧性人物。同时揭示了浓厚的民族气息, 充满热情, 从十九世纪下半叶众多的法国剧作家中脱颖而出。

(二) 歌剧《卡门》剧情介绍

比才的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歌剧《卡门》 (Carmen, 1875) 上。四幕歌剧《卡门》取材于普罗斯佩·梅里美 (Prosper Meri-mee, 1803-1870) 的小说《嘉尔曼》 (又译作“卡门”, 译自法语“CARMEN”) , 它像一部生动的音乐“文学”, 比才用音乐鲜明地刻画出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吉普赛女郎卡门和农村出身的小军士霍塞 (Don Jose) , 围绕在他们两人身边的善良而质朴的米凯埃拉 (Micaela) 、斗牛士埃斯卡米洛 (Escamillo) 、走私贩朋友们, 以及烟草女工、士兵、孩童等生动形象。[2]比才使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的人物形象在歌剧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使其人物独具的性情和生活现实情境惟妙惟肖。卡门与霍塞这对从出身经历到生活观念都不相同的青年人, 从一时的激情、彼此间情感与意识的隔阂到无法弥补的决裂, 最终以凶杀结束的爱情悲剧过程, 被比才以色彩浓烈而又极其精炼的音乐手段陈述得令人心悦诚服[3]。

歌剧中剧情的发展跌宕起伏, 漂亮而性格倔强的吉普赛姑娘卡门爱上了军士霍塞并使其堕入情网, 霍塞因此舍弃了他的情人——天真的米凯埃拉, 并离开军队加入卡门所在的走私贩行列。但卡门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洛。于是, 卡门与霍塞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勇士埃斯卡米洛为了答谢众人, 唱起了著名的《斗牛士之歌》, 歌曲叙述斗牛场上的紧张与刺激。在卡门为埃斯卡米洛而喝彩时, 她却死在了霍塞的剑下。

二、埃斯卡米洛角色分析

作为歌剧《卡门》中令人最印象深刻的角色之一, 埃斯卡米洛是一个气宇轩昂、钢劲威猛的斗牛士形象。正是因为他的气慨, 在面对人们热情邀请的时候, 他也以真心的感谢作为回报, 当然也赢得了人们的阵阵喝彩。可以看出在大家心中, 埃斯卡米洛是一个受到敬重的人。另一方面, 他在斗牛场上沉着地应对危险斗牛的场面, 也让人们对这个英雄的敬意油然而生。不过, 这个英勇自豪的斗牛士, 同样拥有丰富的情感世界, 在遇到美丽的吉普塞姑娘卡门之后, 他被卡门的美貌所征服, 心中充满了爱恋。

男中音因其音色与音域的特点特别适合表现比才歌剧的主题, 要实现其戏剧理念, 充分发挥主要角色的戏剧功能, 就必须重视使用男中音。比才在塑造埃斯卡米洛这个人物上用的是一种雄壮有力、进行曲式的音乐, 他著名的《斗牛士之歌》就是在这样的情感基调上表达的。“男中音音色在本质上具有男性特征。实际上, 大多数成年男子都具有这种标准的音色。因此, 它能表现成年男子在我们文化中享有的‘天然’权威, 与表现为异常热情的男高音的更高音域 (年轻男子沉醉于爱情的声音) 和年迈的庄严老沉的男低音的更低音域形成对比。可以说, 男中音天生就是领导者, 值得仰慕。”[4]所以有人说, 男中音在《卡门》中是不可替代的声音, 这种说法细想一下也不无道理。其次, 歌剧《卡门》中女主角卡门正处在情窦初开的妙龄, 心中倾慕的是具有英雄形象的斗牛士, 男高音扮演显得少写了些气概, 男低音则过于苍老。所以只有男中音出演这一角色才会与整部歌剧中的主要人物的身份比较相配。第三, 对于叱咤在竞技场上的勇士来说, 需要力量、胆识、计谋、稳定的心理因素、坚定的意志等。若要具备上述的条件, 这一类型的角色非男中音莫属。

综上所述, 内部思想决定外在表现, 题材决定声部。正是比才的歌剧题材决定了他的歌剧人物选择, 男中音则因其音质与音区的特点特别适合表现比才歌剧的人物设定。比才想要实现他的戏剧理念, 充分发挥主要角色的喜剧功能就必须重视运用男中音声部。

三、咏叹调《斗牛士之歌》的音乐形 象形象分析

(一) 场景介绍

咏叹调《斗牛士之歌》选自歌剧第二幕, 是埃斯卡米洛为感谢接待和崇敬他的民众而唱的一首歌曲。第二幕的舞台背景是一家专为走私贩来往、歇脚的酒店, 卡门和她的朋友们在里面尽情地载歌载舞。这时埃斯卡米洛在人群的簇拥下唱起了《斗牛士之歌》。歌声中, 他对斗牛场惊恐危险的场面做了绘声绘色的描述, 更为他增添了一道英雄的风采。

(二) 《斗牛士之歌》的音乐结构分析

在浪漫主义时期, 因为作曲家思想的缘故, 对待曲式结构不再像以前一样拘束, 转而注重乐曲内容及主题的陈述, 因此曲式结构经常呈现自由多变状态, 甚至彼此融合。

咏叹调《斗牛士之歌》是一首采用单二部曲式 (主、副歌形式) 与分节歌相结合结构的歌曲。歌曲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f小调, 四四拍的节奏, 给人跳跃的感觉, 描绘了一幅鲜明的画面。运用人声和交响伴奏的相互配合演奏, 表达了人们热情欢迎和斗牛士对盛情邀请的感谢, 接着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西班牙斗牛场景, 让人身临其境;第二部分转入bA大调, 旋律短促轻巧, 一方面将斗牛士的自豪和应付惊险的复杂心理状态作了进一步描绘, 另一方面还不忘表露在斗牛场上被爱人充满爱意的双眸所注视时内心的激动。然后完全重复第一第二部分, 体现了该歌曲分节歌的特点。最后重复第二部分, 又加入群众合唱, 一小段跳跃的旋律与前面辉煌的场景交相辉映, 仿佛欢快的人们在和斗牛士齐舞、欢歌, 也体现了人们的直率和热情, 进一步表达了卡门及人们对英雄的倾慕和崇敬之心。轻快节拍给人以积极澎湃的向上精神。歌曲的旋律为歌剧的最具代表的旋律, 所以广为流传, 也被很多大师作为音乐表演的首选曲目。

(三) 《斗牛士之歌》的旋律分析

浪漫主义音乐的旋律充满了人类的真情实感, 是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 从而形成前所未有的抒情风格。十九世纪的和声语汇比古典主义时期大大的丰富了, 使用不协和和弦的地方明显增多, 并且处理得更加自由, 变化和声和转调手法越来越显得重要。

咏叹调《斗牛士之歌》从调式主音起, 旋律跌宕起伏, 较为方整的乐句以及丰富的表情术语, 对歌曲旋律的走向起到重要作用。歌曲运用后半拍特殊音型, 渐强渐弱的处理后旋律落回了调式主音上。同时, 借音阶上行把力度和情感带到了更高的高度, 此时旋律饱含激情, 采取增强八度合唱来表示热烈欢娱的氛围, 使感情显得更加高昂。

另外, 与同时代的音乐家一样, 比才重新发现了力度的奥妙所在, 为在音乐作品中表现更加细腻的情感提供了有力的手段。由于这一时期乐器制造的质量和性能不断改良, 配器法技巧不断提高, 也使得音响效果的丰满在这一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歌曲的演唱技巧分析

比才身处浪漫主义音乐时期, 在这一时期, 人声的音域、音色及表现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使得歌唱在歌剧艺术中充分发挥各种特点, 也从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歌剧艺术的感染力。

在《卡门》这一作品中, 比才突破了男高、女高声部, 较多的使用了男中、女中声部, 并能让不同声部音色协调。在节奏的安排上, 也是根据角色情感表达和性格特征来安排, 采用多种律动和连续起伏的节奏形态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如咏叹调《斗牛士之歌》中乐句间连音符号和休止符号的使用, 充分体现了比才的音乐风格, 也使得这一角色的形象显得更加生动。比才通过音乐本身来表现事物和戏剧情节, 他认为歌声的旋律是歌剧的主要表现, 乐队伴奏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渲染气氛和烘托演唱。表现《斗牛士之歌》这样的剧情内容, 对男中音声音的要求铿锵有力, 来展现埃斯卡米洛气宇轩昂、钢劲威猛的斗牛士形象。歌剧咏叹调必须真实地表现情感和性格, 但不是单纯的依赖曲或者词, 而是两者的互相配合, 用以配合音乐形象的变化, 当音乐发生转调时, 演唱者应当将音色在明亮和略带柔和这些音色间转换, 这是旋律的调性特征决定的。

在咏叹调《斗牛士之歌》中, 埃斯卡米洛这个角色由男中音扮演, 歌曲音域宽, 十一度, 从小字组的bb音到小字二组的f2音, 难度较大。男中音的音色最适宜于表现斗牛士勇敢坚毅、潇洒和雄浑的气概。这就需要演唱者在演唱歌曲时, 既需要富有弹性的短乐句来表现斗牛场上紧张的呼吸, 又需要强气息支持着的温柔的磁性来表现对情人的爱意, 同时在气息的基础上加上起音时的声音控制才能解决在表现作品时的节奏感和乐句感。歌曲需要积极的情感表达和富有金属质感的音色演唱, 这就要求歌唱时增加更多的胸腔共鸣, 各声区都带有极富辨识度的胸声, 头腔共鸣明显、集中和富有韧性, 否则音色就是暗淡、无力的。因此, 音色的质感就成为该作品演唱的必要保证。

总之, 演唱者需要在实现共鸣集中、整体把握音乐性、以及在气息支持下的声音运用的基础上, 再根据自己演的角色去驾驭人物情感的变化, 恪守剧情发展的需要, 最终完成作品的诠释。

五、结语

歌剧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 咏叹调波澜壮阔的宏伟交响和惊心动魄的戏剧性力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巨大财富。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了解人物表现方式的精髓所在, 灵活运用各种声乐演唱技巧,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声乐学习, 进而能够准确合理地演绎出经典的声乐作品。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3, 7.

[2]肖黎声.声乐理论基础[M].上海音乐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9, 8.

[3]隆强.声乐分级教程[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3, 5.

[4]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2.

[5]刘苏宛.论比才的《卡门》及其艺术成就[J].黄河之声, 2009, 12:11.

[6]张敏.浅议法国浪漫主义作曲家比才创作风格的演变[J].大舞台, 2011:42-43.

【歌剧中的卡门】推荐阅读:

歌剧卡门11-16

歌剧《卡门》艺术09-08

歌剧卡门分析08-31

歌剧《卡门》的观后感09-10

卡门鉴赏07-12

上一篇: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下一篇:创设学习任务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