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的落寞(精选3篇)
洛杉矶的落寞 篇1
每年的“两会”雾霾都是热门话题。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2015年更是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面对这么旷日持久的雾霾,人类就没有办法了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洛杉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治霾经历及其成效,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天使之城”遭受雾霾之害
洛杉矶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西南部,面积1214.9Km2,都会区拥有人口1349万(2013年), 大洛杉矶地区范围更大,包括5个县,人口大约1800万。
1. 迅速崛起的洛杉矶
洛杉矶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交通的完善和石油的发现,它开始在南加利福尼亚崭露头角。到了20年代,电影业和航空工业都聚集于此,促进洛杉矶市的进一步发展,30年代成为地区性中心城市。“二战”及战后,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军事订货、设立军事设施和军事基地,洛杉矶的现代工业得以迅速崛起,使之发展成为美国西部的最大城市。
洛杉矶是美国石油化工、海洋、航天工业和电子业的最大集中地,汽车业也是洛杉矶的重要经济支柱,更是美国汽车潮流的发源地,使之成为继底特律之后美国的另一汽车之城。
洛杉矶又是全球文化、科技、国际贸易和高等教育中心之一,享有“科技之城”的称号。电影业更是洛杉矶闻名于世的另一个重要产业,好莱坞即是它享誉世界的名片。
如今,洛杉矶是仅次于纽约的美国第二大城市,同时,它又是美国西部的最大都会、美国最大的海港和美国的金融中心(仅次于纽约)。不仅如此,在美国之外,洛杉矶已经成为GDP仅次于纽约和东京的排名世界第三的大都市,是全球经济与城市体系中一颗耀眼的明星,被称为“天使之城”。
2. 洛杉矶的雾霾恶梦
谁能想到,洛杉矶这座“天使之城”曾经遭受过长达几十年的严重雾霾。
在72年前的1943年7月26日清晨,洛杉矶的居民从睡梦中醒来,发现空气中弥漫着浅蓝色的浓雾和飘荡着刺鼻的气味。很多人把汽车停在路旁,以便擦拭不断流泪的眼睛。人们还以为是遭受到了日本人化学武器的攻击。
这是洛杉矶有史以来第一次遭受到如此严重的雾霾攻击。其实早在“二战”前,洛杉矶就已经开始遭受雾霾,工业废气遮天蔽日,当地居民曾误认为发生了日食天象。“二战”期间,洛杉矶成为美国工业基地,空气质量大幅下降。
开始对“7·26”事件,洛杉矶的居民以为这只是偶然的天气现象。可他们不知道,他们面对的将是一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雾霾战争。
1955年9月,洛杉矶发生最为严重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2天内因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的65岁以上的老人达400多人。
1958年,洛杉矶又连续3天遭受雾霾。为应付空气污染,许多居民甚至跑到城外去采集新鲜空气。
艰难的治霾之路
“7·26”事件之后,出现雾霾的天数越来越频繁,人们开始希望找到雾霾的源头,以便研究和加以整理。
1. 寻找雾霾元凶
面对巨大压力,洛杉矶市长弗彻·布朗信誓旦旦地宣称4个月内一定永久消除雾霾。政府认定化工厂排出的丁二烯是污染源,并很快关闭了市内的一家化工厂。但是,化工厂关了,雾霾却没有减轻。
随后,政府又宣布全市30万焚烧炉是罪魁祸首,居民们被禁止在后院使用焚烧炉焚烧垃圾。可是这些措施出台后雾霾也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频繁了。在雾霾严重的日子里,学校停课,工厂停工,人们纷纷涌向医院。
此时,媒体最先站了出来。《洛杉矶时报》雇用了一位空气污染专家就雾霾展开调查,得出的结论是空气中的大部分污染物来自汽车尾气中没有燃烧完全的汽油,只有一小部分来自工厂的废气以及焚烧炉。
1949年,加州理工学院的斯米特教授通过实验研究,第一次探明烟雾的本质。斯米特教授和他的学生利用废弃树脂玻璃和温室框架,搭建了一个电话亭大小的“烟雾箱”,然后将枝繁叶茂的绿色植物放在里面。几天之后,测试组的绿色植物枯萎,只剩下死气沉沉的茎秆。斯米特教授通过分析空气中的成分发现,雾霾的罪魁祸首实际上是汽车尾气。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氮被排放到大气中后,在阳光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含剧毒的光化学烟雾——这个突破性发现直到今天都还是美国甚至全世界制定空气污染标准的科研基础之一。
原来,当时正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让洛杉矶及其周边变得空前繁荣,大量工厂和人口的涌入使之成为全美汽车数量最多的地区,40年代就拥有250万辆汽车,每天大约消耗1100吨汽油。洛杉矶人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给他们带来威胁的雾霾就出自自己心爱的汽车,他们每个人自己就是污染源。
2. 政府开始采取措施
为了让更多的辖属市积极治理空气污染,洛杉矶郡发起大规模的舆论宣传,让公众了解治理空气污染的紧迫性和重要性。1945年8月,郡卫生局官员施瓦陶特在当地报纸撰写系列文章,分析当地雾霾的起因。1946年底,《洛杉矶时报》邀请空气污染治理专家雷蒙·塔克撰写专栏文章,分析洛杉矶雾霾问题以及应对方案。塔克反复强调说,烟囱不是造成雾霾的唯一源头,罪魁祸首是私人焚烧垃圾、大卡车尾气等。他还指出,郡属大气污染治理办公室缺乏有效治污的影响力与立法权,而郡辖属各市又不能同心协力共同治理地区污染。因此,他倡议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统辖全郡治污的大气污染治理机构。
其实,在斯米特教授关注雾霾成因之前,洛杉矶市政府就已经开始行动了。洛杉矶监管委员会任命了一个“烟雾与废气”委员会,该委员会公布了一系列规定,以控制包括后院垃圾燃烧、垃圾回收和柴油卡车尾气排放。市政厅专门成立一个新的部门——空气污染控制局(APCD)。APCD督促成立了一个专门负责监管小型烟雾危害的法庭,于1955年2月开始举行听证会,对违规排放过量尾气的汽车车主处以最低50美元罚金和(或)5天监禁处罚。
经过探索,APCD建立了一个烟雾预警的三级系统。第一级预警:当有毒气体累积到不得不采取预防措施的程度时,将会禁止焚烧垃圾、司机必须停止开车和准备停止商业运营。第二级预警:无线广播和电视会向公众发出公告,鼓励炼油厂以及其他重工业的工人结伴回家。第三级警报:高官们将召开特别会议,决定是否请求州政府宣布全州进入紧急状态,包括采取全面的警察行动(这样做可能使该区域除了医院和发电厂外都处于瘫痪状态)。要知道,在只能依靠拨号电话和电报机实现有线和无线通信的半个多世纪之前,要在短时间里把雾霾灾情通知到数百万居民,这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啊。但是,APCD硬是做到了。
1955年9月的烟雾严重污染事件后,加州州长奈特指派一名专家巴克曼成立一个委员会负责空气治理。巴克曼委员会提出六条建议,其中包括放缓重污染行业的增长,建立高效公交系统,逐步淘汰使用柴油车等。
在洛杉矶烟雾治理中,杰瑞·布朗(小布朗)州长功不可没。小布朗和当时的加州空气资源局主席奎因要求汽车制造商在1975年安装催化转化器并重新设计汽车引擎,从源头降低污染物的排放。这导致一些创新的出现,比如“清洁燃烧汽化器”。小布朗和奎因还积极寻求新的能源技术以解决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如太阳能。此外,小布朗还要求加州居民尽量拼车或者乘坐公共汽车上班,为此他在拥堵不堪的圣莫妮卡高速公路上开放了洛杉矶第一条“拼车专道”。该车道允许拼车和公共汽车可以比私家车以更快的速度行驶,这种做法在美国开创了先河。
3. 治霾走向立法
在此后的几年,洛杉矶政府开始着手解决污染问题,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成果有限,这一情况直到1970年《清洁空气法案》的出台才得以改变。《清洁空气法》的出台标志着全国范围内污染标准的制定成为可能。
实际上《清洁空气法案》的出台并非一帆风顺。美国国会最早在1967就通过了最早的《清洁空气法案》。这部法案的主要内容是扩展了联邦政府在环保方面的职能,但没有制定检测标准和强制措施,最终被证明是一部失败的法案。
到了1960年代末,随着美国民权和反战运动的高涨,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70年4月22日,2000万民众在全美各地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呼吁保护环境。这一草根行动最终直达国会山,立法机构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后来这一天被美国政府定为“地球日”。
民众的努力促成了1970年《清洁空气法》修正案。这部新的法律在此后的环境保护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新《清洁空气法》将大气污染物分为基准空气污染物和有害空气污染物两类,并第一次界定了空气污染物的组成。在法律草拟过程中,洛杉矶在整治环境污染方面的众多经验被用来参考。
4. 新技术起了关键作用
高度重视科学研究,是洛杉矶能够成功治理雾霾的关键所在。在洛杉矶发生光化学烟雾污染时,各界人士都茫然不知所措。经过10年的摸索,斯米特教授才率先发现机动车与工业尾气的光化学反应产物是污染的肇因,之后的控制都是围绕这个科学结论展开。
上世纪60年代末,洛杉矶发明催化式排气净化器,从技术上解决了汽油燃烧不完全的问题。于是监管部门依照新的法律,规定所有汽车必须装上这种净化器。尽管这个法令由于汽车制造商的激烈抗议而一度中止,但在1975年终于做到所有汽车全部安装了净化器。此举被认为是治理洛杉矶雾霾的关键。
与此同时,政府敦促石油公司必须在成品油中减少烯烃的含量。加州的环保机构还提倡和开发了用甲醇和天然气代替汽油的新技术,并且促使石油公司努力开发更加清洁的汽油。
要求汽车制造商在1975年安装催化转化器并重新设计汽车引擎,以在源头降低污染物的排放,这导致“清洁燃烧汽化器”的出现。政府还积极寻求新的能源技术以解决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如太阳能,风能。
一场从上至下的角力
洛杉矶治理雾霾的过程,实际上是一场从上至下的角力。
1. 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
首先,对雾霾危害的严重性,就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比如开初,洛杉矶政府除了唱高调、开空头支票以外,并没有、也不可能采取任何有效措施。斯米特研究结果公布后,政府并没有采取行动,只是建议居民尽可能地少用汽车出行来减少尾气排放。之所以如此,主要在于对雾霾危害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其次,加州各市和政府各部门不能有效地协同作战。1945年2月,洛杉矶郡议会颁布禁止大量排放废气法案。然而,该郡只有洛杉矶市同年采取了相同的废气限排法案,其他45个市却无动于衷。
再次,治理雾霾受得了相关企业的抵制和反抗。当《洛杉矶时报》就雾霾展开调查得出“空气中的大部分污染物来自汽车尾气中没有燃烧完全的汽油”的结论后,立即受到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福特公司的反驳。该公司的工程师诡称,汽车尾气会立刻消散在大气中而不可能制造雾霾。
上世纪60年代末催化式排气净化器发明以后,监管部门依照新的法律,规定所有汽车上必须装上这种净化器。可政府的新规马上遭到汽车制造商的激烈抗议,他们一开始抨击这种装置在技术上不可能实现,而后又抱怨成本太高。他们的抗议导致这个法令一度中止,一直到1975年所有的汽车才实现全部安装净化器。
此外,政府的一些治霾法令和措施也因为居民的不理解而遭到抵制。比如禁止个人在后院焚烧垃圾法案就遭到居民的抵制。洛杉矶30万户家庭的垃圾焚烧炉所冒出的浓烟和飞絮,其危害不可谓不轻,虽然家庭主妇们也抱怨空气中的悬浮物污染了晾晒的衣物,但居民仍强烈反对政府出台的禁止个人焚烧垃圾的条例。直到1958年,垃圾收集方案才正式得以实施,个人焚烧垃圾的行为最终被规避。
2. 政府在这场角力中越战越勇
尽管洛杉矶的治霾阻力重重,困难很大,但战胜雾霾仍是社会各界的最强意愿,代表着全体公民的利益。
1947年,洛杉矶郡政府不顾石油公司和当地商会的强烈反对,毅然采纳了塔克的建议,通过立法建立了美国第一个联合大气污染治理机构——洛杉矶郡大气污染控制区。该机构实施的第一项措施是创立地区废气排放许可制,要求工业企业必须申请获得废气排放许可证。20年后,控制大气污染理念发展为空气质量管理,“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区”应运而生。
从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洛杉矶政府大刀阔斧地出台系列禁令,如工厂减排、严禁垃圾场露天焚烧垃圾、控制炼油厂废气处理等,使空气中悬浮物减少了2/3。
治理雾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洛杉矶从1943年第一次雾霾的出现到1970年《清洁空气法案》的出台历经了整整27年。在这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来自汽车公司,来自石油公司,以及政府和立法者的不作为。然而,经过政府重视,民众参与,研发机构、环保社团、产业部门等全社会的共同投入,洛杉矶的雾霾渐渐消散了。
3. 蓝天白云重新出现在洛杉矶上空
通过长达数十年的努力,洛杉矶的空气开始慢慢转好。根据统计,洛杉矶一级污染警报 ( 非常不健康 )的天数从1977年的121天下降到1989的54天,1999年这个数字则降为0,蓝天白云重新出现在洛杉矶的上空。由此,洛杉矶被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视为治理雾霾的榜样。
洛杉矶在治霾污方面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遗留许多不足与遗憾。虽然洛杉矶标榜自己是美国气候条件最好的城市之一,也是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但是,在美国人心中,它仍然没有摆脱“雾霾第一”和“交通拥堵第一”的“名声”。洛杉矶的污染仍高居美国各大城市之首,可见环境污染一旦形成,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真是超乎想象。
洛杉矶的落寞 篇2
——拉斐尔·莫尼欧
拉斐尔·莫内欧(Rafael Moneo),是西班牙当代著名建筑理论家和建筑教育家。在当今社会“短暂生命建筑”日益风行的今天,莫内欧把建筑当做一个巨大的历史载体,对建筑本质的洞悉及对建筑立场的坚持,使得他的作品立足于对历史,场地的深入理解,并能提出不同而意味深长的诠释。
莫内欧认为类型(Typology)作为建筑学的一个学科特征是解答建筑本质的关键。“对类型问题的理解,也就是对建筑本质的理解。”【1】他认为类型是特定时间与空间下,生活方式与物质形式的结合,类型学的思想不仅包含了对人类生活习俗的认识,也包含了对历史,文化现象,传统思想的深入了解。正因为如此,才使类型学的研究真正架起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莫内欧作为一名建筑师,他不会恪守自己一贯以来累积的建筑语言模式,而是根据不同的城市文脉、历史背景来决定那些独特的、诗歌般的历史建筑元素。在《关于类型学》中,莫内欧写到:“建筑师可以自由地处理类型,是因为设计过程存在着两个可以彼此区分开来的阶段:一个类型学的阶段和一个形式生成阶段。”【2】他认为,类型学的过程是包括类型抽取和类型场所化两个阶段。一是对类型的多重抽取和转换;二是表层结构对于环境的场所化过程。
而如何建立设计逻辑以及如何及时发展它?如何将深层次感知的抽象精神运用在现实形式的表达上?本文通过尝试对洛杉矶圣母教堂的作品进行分析来理解莫内欧作品中体现的类型学与建筑形式之间的关系。
类型一:场地布局
莫内欧用一种内敛的方式回应着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在外部顺应城市环境的多重特点,在内部发挥出了建筑本身的极大自由性,适应多种多样的功能和用途。反映了建筑的双重属性。具体的类型语言表现为一个规则体量和一个弯曲的或是片段体量的并置。
在洛杉矶圣母教堂的场地空间特征的处理上,莫内欧遵循了这种类型原则。教堂座落在城市的闹市区,东西长,南北短的矩形场地,周围有音乐中心等现代文明空间,需在这其中创造一个面向宗教的场所(图1)。莫尼欧是这样回应这一问题,主要建筑中殿位于场地的西头,会议中心、小商店置于场地东头,北面是长长的玻璃通廊来阻隔场地北面的高速路对整个环境的影响,南面是入口的钟琴墙,墙上有36个大钟。场地的东、西、南、北四个街道界面,都以规则的形态谦和地顺应着城市的肌理和形态。进入场地中的庭院则呈现出不规则的布局,中殿的建筑发散的轴线向圣坛延伸,入口处不规则的下沉广场,有两个台阶踏步,一个通向教堂和金碧辉煌的尖顶钟楼,一个通向广场,不规则有着强烈的引导性。场地内部场地布局丰富而精彩。
这种类型概念是为了回应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规则的体量是用来强化一个街道的边界或者城市的边界,而不规则的一部分将适应不规则的地形,变化的光线以及在一个自然环境中的自由伸展(图2)。”【3】这种类型可以在现代建筑中找到,比如阿尔瓦·阿尔托的罗瓦涅米公共图书馆设计,这是一座不对称形式的公共建筑,最抢眼的特点就是把层层堆砌的扇形平面与方形的中央大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构成它的主体部分。方形的中央大厅规则的顺应着街道的界面,面对外部是中性的形式,而扇形平面部分则在场地的另一个方向上自由的伸展开来,迎合了图书馆的采光要求。
类型二:平面布局
整个建筑的流线组织和空间的展开依据了罗马的拉丁十字巴西利卡。在罗马巴西利卡的东端建半圆形圣坛,用半穹顶覆盖,其前为祭坛,坛前是歌坛。在坛前增建一道横向空间,形成十字形的平面。作为一种公共建筑的形式,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向,外侧有一圈柱廊,空间有较强的轴向性,主殿比两边的侧廊高。光线从主殿的两侧高处进入室内。
在教堂主殿的设计中基本遵循了这样的形式特点,主殿高大,宽敞,平面呈开口喇叭状,为拉丁十字的变体,中轴线对称(图3)。周围的侧廊环绕主殿一周,光线从主殿的两侧高高的墙壁中渗透进来,这种空间特征与人们在室内向往自然光线和公共领域性的心理相契合,一种神圣的气氛弥漫在高大的教堂中(图4)。
类型三:空间特征
莫内欧认为一个建筑物的存在,绝大部分是由于它身处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之中——外部与内部。也就是说,在外部的世界中,建筑物必须妥协于城市结构与周边的环境;在内部世界中,建筑本身则具有独特的性格,是绝对自由的。他并不赞同柯布西耶室内与室外之间连续性的思想。具体的类型语言表达形式为:一个规则、中性的外部体量与一个丰富多变的内部空间的结合。
在洛杉矶圣母教堂的设计中,外部造型如雕塑般的体量,巨大的钢筋混凝土墙体矗立在场地中,表达着整个建筑稳定与力度的性格(图5)。外表面混凝土层叠的处理手法使教堂具有现代感,通过门廊进入到建筑内部中,会慢慢渗入的光线逐渐笼罩。在经过围绕中殿的回廊时,巨大的封闭墙体与屋顶连接处渗入的光线便使人的为之感叹,它营造了一种“瞬间的秩序”(图6),当走到回廊的尽头,转入正殿时,整个内部丰富绚丽的空间便明确地展现的面前,内部大殿被柔和的金黄色光线沐浴其中。都能让人在体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放松。身置其中让人很难与外部封闭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在教堂的正前方,光线柔和的从墙体上的十字架中渗透进来,使教堂的神圣气氛烘托到了最高潮。樱桃木凳,木质天花都极大地丰富了室内空间。莫内欧对于空间,界面,材料和光线的整体运用,创造了一种超越形式的空间品质。(图7、图8)
这种类型概念使建筑谦和地融入城市的环境中,同时又在内部探索空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他认为,“建筑应该被认为是城市的一些片段,如同一些内敛的容器回应着周围环境的多重特点;而在内部。人们可以加入各种各样的空间和用途。”“我认为建筑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它不得不矛盾地以双重属性来扮演角色,在这种表演中,人们可以发现建筑外部体量中紧凑的极限状态,也能够发现室内空间结构组织的自由。”【4】关于这种类型的源头,莫内欧明确地提到了意大利建筑师斯卡莫奇的建筑。
对以上三种类型的提取分析了类型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形和转换,而在类型学另一方面,也需要阐述表层结构对于环境的场所化过程。也就是材料,构造及细部的场所化阐释。
莫内欧在以往的设计中,表现出了对墙体的偏爱,竖直平面的价值,是建筑强而有力的陈述。在洛杉矶圣母教堂中殿的设计中,通过对历史的感知,他使用了同样可表达出稳定厚重感的混凝土材料建筑墙体。墙体内大面积镶嵌的半透明的雪花石膏片(图9),被磨制得很薄,自然光经过滤后,由于光线折射,变得柔和暗淡,并且石材的纹样若隐若现,变化无常,相当美妙。
莫内欧在一种能够强化所需氛围和突显其本质特征的方式下进行场所化的应用,并将他们以一种清晰而简练的方式组织在一起。在这个作品中,莫内欧从光线的设计出发,“创造一种安宁的感受和一种集会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人们可以体验到一种超然的感受。”运用了类型学的设计方法,对类型多重抽取和转换,再对表层结构进行场所化过程,在喧嚣的城市环境中创造出了“一个能让人感到孤独的建筑,但同时他们还可以感受到一种团结的力量。”【5】
摘要:通过对洛杉矶圣母教堂的场地布局、平面布局以及空间特征的分析,总结了拉斐尔·莫内欧运用类型学的思想,将抽象精神用现代形式表达,创造独特的精神场所。
关键词:类型学,拉斐尔·莫内欧,洛杉矶圣母教堂
参考文献
[1]郭歌洋.拉斐尔·莫尼欧.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6
[2]周虹.关于对话-拉斐尔·莫尼欧及其建筑作品,建筑师,89期3Rafel Moneo.1990-1994,EL Croquis[64],Spain,1994
[4]吴放.“反映设计”-探索拉菲尔·莫内欧建筑设计思想
[5]吴放.拉斐尔·莫尼欧的类型学思想浅析.建筑师,2004
中国传统乡村建筑的落寞 篇3
1 为何需要艺术来扭转中国传统乡村建筑的落寞
在当今这个注重人文发展的社会里, 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 人们不再满足于周遭单一的环境, 而希望能从身边其他的文化中获取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恰好建筑又是人们一天中相处时间最长的, 所以建筑艺术文化的创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乡村的发展毕竟不同于城市, 城市拥有更多高楼大厦和办公室工作等元素, 具有更多的现代化元素, 而虽然很多乡村正处于发展期, 但它毕竟没有城市那样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相对高昂的生活费, 所以艺术介入的空间会更大。另外, 在一些依靠修复或重建传统乡村建筑来发展旅游业的地方, 比起缺乏个性、流于形式的仿古建筑, 带有艺术气息的传统乡村建筑会更吸引年轻的游客, 同时也有利于人们重新认识乡村建筑的文化价值, 让其在尊重原有村落和居民的地域性时, 也能保留和发扬其差异性和个体性。
2 如何通过艺术扭转中国传统乡村建筑的落寞
2.1 艺术技术相结合
要想改善中国传统乡村建筑的落寞状况, 首先应该在尊重原有乡村建筑建筑模式的基础上利用现当代最新最好的技术对其进行修复, 就像计算机需要有过硬的硬件支撑相应的软件, 要利用艺术手段改善传统乡村建筑的现状, 就得先有稳固而不是摇摇欲坠的传统民居和民宅, 否则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2.2 艺术地联系生活
乡村建筑是在特定的地域文化滋养下发展的, 而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乡村目睹了城市中日趋激烈的竞争, 而为了赶上城市的发展, 乡村建筑屡屡遭到破坏和毁损并在这个过程中失去自己的个性, 艺术的手段虽然可以弥补这个个性化的丧失, 但依然得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让乡村建筑艺术地联系生活目前有两种方式的建议:第一, 在乡村建筑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中找到与现代生活关联性较强的部分进行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并通过艺术带给现代人更多的亲切感;第二, 在乡村文化继承下来的部分如民族传统节日中艺术化地融入现代人的文化习惯。
2.3 东方式乡村建筑
全球化大环境下, 即使是乡村建筑的改革也往往会借鉴西方如美国的乡村建筑模式, 但西方式的风格毕竟与东方人的传统习惯不相匹配, 而艺术介入乡村, 可以带进更多的东方元素, 有利于建构更适合东方人生活方式的乡村建筑模式。通过艺术介入乡村建筑的修建, 一方面是为了不要再盲从外国传入中国的各类文化, 而建立起有自己特色的新的乡村建筑修复系统, 一方面是为了从国际化、现代化手中恢复那个体现着人文关怀和宽厚仁德的乡村文化,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建设新的现代中国乡村。
3 艺术拯救落寞的中国传统乡村建筑的发展前景
既要确保满足村民的生活期待, 又要适当结合现代文化对乡村文化个体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的高要求, 利用艺术手段无疑是传统建筑修建系统改革的一大趋势。根据中国传统乡村建筑的发展现状可知它急需新的、有效的手段对建筑的修复模式和方式等进行革新, 而艺术在当今时代有极强的表现能力和应用范围, 且随着物质生活的进一步发展、精神需求的进一步扩张, 艺术的使用领域和范围只会越来越广, 也就是说, 在当今时代, 艺术性乡村建筑实际上是有着极好的发展前景的。
此外, 一般来说, 乡村建筑是具有乡土气息的, 而这种乡土气息会让村民感到亲切, 吸引有归根情绪的游客, 所以也常是旅游业主打的特色之一, 但在水泥、沥青遍布的环境下, 这种气息已经越来越难以感受到了, 但艺术可以帮助乡村建筑深化它的乡土气息, 提升它的内涵, 使得乡村建筑不仅仅修复了外在更修复了内在。
4 结语
面对中国传统乡村建筑的落寞, 使用艺术手段提升乡村建筑的内涵增加它的现代价值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 但要注意的是, 在利用艺术手段改善乡村建筑落寞状况的同时, 也不能忘记使用其他手段来巩固这一效果。
摘要:随着乡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中国越来越多的乡村建筑被拆或是重建, 原本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乡村建筑逐渐被样式单一的水泥建筑所取代而走向落寞, 为此, 简单分析中国传统乡村建筑走向落寞的这一现状, 并提出以艺术手段来修复乡村建筑现面临的问题, 和研究乡村建筑在现有环境下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乡村建筑,艺术手段,传统与革新
参考文献
[1]左伟灿.中美乡村建筑对比及中国乡村发展规划趋势[J].规划·建筑, 2013, (9) .
[2]方松林.乡村建筑发展观[J].艺术理论, 2011, (08) .
【洛杉矶的落寞】推荐阅读:
科比专题,凌晨四点的洛杉矶11-30
写给洛杉矶的情书《爱乐之城》观后感07-07
洛杉矶加州大学06-11
洛杉矶之战影评06-20
辛酸的落寞10-26
《洛杉矶之战》读后感10-03
洛杉矶雾霾启示录09-26
失恋落寞的伤感句子06-02
伤感落寞的爱情句子09-28
伤感落寞的男生个性签名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