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雾霾启示录(共8篇)
洛杉矶雾霾启示录 篇1
美国洛杉矶治理雾霾措施与启示
洛杉矶是美国的工业城市,从20世纪初就饱受大气污染的困扰。特别是1943年的“洛杉矶雾霾”事件和之后发生的“光化学烟雾”污染,让洛杉矶政府和市民下决心采取措施根治雾霾,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经验,可以对我国提供有益借鉴。
一、“洛杉矶雾霾”的发展历程
洛杉矶遭受到烟雾的侵扰可以追溯到二战以前。1903年的一天,厚重的工业粉尘使广大居民误以为发生了日食。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提高了工业发展水平,也带来了空气污染。城市人口以及机动车的数量快速增长。根据气象记录,1939年到1943年间能见度迅速下降。洛杉矶人也越来越感到震惊,烟雾模糊了他们的视野,烟尘侵入了他们的肺部。
1943年7月26日,更严重的状况发生了。当日,烟雾笼罩城区,大块厚厚的烟幕降落到洛杉矶市中心,明明是白昼,却昏天黑地,能见度只到3个街区以内。当时正值酷暑,在热浪之下,“毒气”变本加厉,袭击人们的眼睛和喉咙,使人产生难以忍受的刺痛之感。由于当时正在同日本作战,人们甚至怀疑遭受了敌方的“毒气攻击”。这就是有名的1943年“洛杉矶雾霾”事件。
1945年,二战结束了,但是对雾霾的战斗却刚刚开始。1952年和1955年,洛杉矶先后发生了两次严重的“光化学烟雾”,每次都造成数百名65岁以上老人因呼吸系统衰竭而死亡。警钟正在敲响,洛杉矶已经从“天使之城”变为“雾霾之城”,城市的天空被讥讽为“冲坏了的胶卷”。
二、成因分析
1943年,洛杉矶在分析雾霾产生的原因时,首先想到的是位于市区的南加州燃气公司生产厂,它生产一种合成橡胶原料的丁二烯产品。在公众的压力下,该厂被迫临时关闭。但是雾霾并没有减少,反而越发频繁。人们开始意识到,雾霾产生的原因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而要消除它也不是一夕之功。随后人们知道雾霾还有许多其他来源,如机车和柴油机车喷出的烟;后院焚烧炉、城市垃圾场、锯木厂、废木厂焚烧的垃圾等。
1946年,《洛杉矶时报》聘请空气污染专家Raymond R.Tucker分析洛杉矶雾霾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经过分析,Tucker提出减少空气污染23个推荐方案,包括禁止在后院焚烧废橡胶等。1952年,加州理工学院化学家Arie J.Haagen-Smit首次提出,雾霾形成与汽车尾气以及光化学反应下的气粒转化有着直接关系,并指出臭氧是洛杉矶雾霾的主要成分,这与美国东部污染主要来自燃煤和重油产生的二氧化硫有明显不同。他的结论,成为大气治污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
三、公众和政府的认识过程
科学家的研究让洛杉矶市民意识到,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造成了目前的污染,心爱的汽车就是污染源-这需要很大勇气来面对。随着“把汽车整干净”和“把燃料整干净”的理念渐成共识,从市到州,一系列级别越来越高的法规被制定出来。第一次有专人检查炼油和燃料添加过程中的渗漏和汽化现象,第一次建立了汽车废气标准,第一次对车辆排气设备作出规定……
洛杉矶与雾霾战斗的道路注定是漫长的。加州政府对汽车装备标准的规定遭到了福特汽车公司等汽车制造商的抵制,而限制汽油中的烯烃最高含量并提倡开发天然气等新型燃料则让石油大亨们怒不可遏。人们开始意识到,面对跨国产业巨头,应当寻求联邦层面的立法,才能使局面有根本性的好转。到了1960年代末,随着美国民权和反战运动的高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70年4月22日,2000万民众在全美各地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呼吁保护环境。这一草根行动最终直达国会山,立法机构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后来这一天被美国政府定为“地球日”。
民众的努力促成了1970年联邦《清洁空气法》的出台。这部法律在后来的环境保护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这之前洛杉矶的监管者在面对全国性的汽车和石油巨头时往往力不从心,而《清洁空气法》的出台标志着全国范围内污染标准的制定成为可能。
这次全国环保大游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除推动了《清洁空气法》的颁布,还催生了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
四、应对措施
正是1943年发生的雾霾事件,开启了洛杉矶治理雾霾之战。到上世纪80年代末洛杉矶治理雾霾的成果开始逐步显现出来,洛杉矶空气质量有了明显改善。期间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
(一)成立专门的空气质量管理机构 1.美国环境保护署
1970年地球日,2千万美国民众走上街头,抗议政府在保护环境方面不得力。压力之下,时任总统尼克松不得不同意成立了一个特殊的部门: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结束了美国没有联邦政府机构共同应对危害人体健康及破坏环境的污染物问题的局面。
自1970年以来,EPA一直致力于营造一个更清洁、更健康的环境。其职责包括制定全国的环保法规,进行相关科学研究,以及向各级地方政府机构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等。根据《清洁空气法案》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将全国分为3类:达标区、不达标区和无法判定区。其中,不达标区被划定为大气质量控制区,必须实行州实施计划(简称SIP),以达到并保持大气质量标准。
EPA将美国50个州划为10个大区,每个大区设立区域环境办公室,由它们作为EPA的代表,对所辖大区的综合性环保工作进行监督,在这些州内代表EPA执行联邦的环境法律、实施EPA的各种项目,协调州与联邦政府的关系,以促进跨州区域性环境问题的解决。加州属第九大区管辖。2.成立区域空气质量管理机构,实现联防联控
1946年,洛杉矶市成立了全美第一个地方空气质量管理部门——烟雾控制局,并建立了全美第一个工业污染气体排放标准和许可证制度。一批工厂被迫关闭或迁往其它城市,但空气污染状况依然存在。人们开始意识到空气污染不单是一个城市的问题,相邻城市和地区必须共同参与,在更大范围内控制空气污染。1947年,尽管遭到石油公司和商会的竭力反对,洛杉矶县空气污染控制区成立,成为全美首个负责空气污染控制的管区,给所有的工业都设置了空气污染准入制度,这是美国第一个和大气污染防治有关的区域管理项目。随后10年里,加州南部橙县、河滨县和和圣伯纳蒂诺县也先后成立相同的组织。
1967年,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ARB)成立,其使命包括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防止公众接触空气中的污染源,为遵守空气污染的规则和条例提供创新性方法等。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制定了全美第一个总悬浮颗粒物、光化学氧化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其它污染物的空气质量标准。
洛杉矶所在的南加州是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由于空气的流动性,污染源与受害区域并不一致。为了实现跨地区合作应对空气污染,合理分摊治污费用,1977年由位于南加州地区的洛杉矶县、橙县、河滨县和和圣伯纳蒂诺县的部分地区联合成立了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局(SCAQMD),负责制定区域空气质量管理规划和政策,对区内企业和固定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进行统一监管。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局成立后制定了一系列空气污染治理政策,成为区域联防联控的典范。
SCAQMD制定和实施“空气质量管理计划”,促使本地区恪守联邦和州清洁空气标准,同时还制定诸多规则以减少各种来源的排放,包括特定类型的设备、工业流程、涂料和溶剂,甚至消费性产品。向许多企业和行业发布可以确保符合质量的规则。SCAQMD工作人员会定期检查以确保符合这些要求。SCAQMD在所辖区域内38个位置持续监控空气质量,在出现空气质量不佳时能及时通知公众。SCAQMD主要负责控制空气污染的静态来源。这些来源可能包括从大型发电厂和炼油厂到街角加油站的任何场所。大约有28400家企业在SCAQMD许可下运营。许多消费性产品也被认为是静态来源,包括建筑涂料、家具清漆以及数以千计含挥发性溶剂的产品。
(二)出台法规为空气污染防治提供法律保障
洛杉矶空气污染防治的法律框架包括联邦、州、地区(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局)和地方政府四个不同层次。各级政府根据其权限和职责制定相关空气质量法规和政策,各有侧重,相互衔接,并由此形成了一套完整、全面、适用于区域空气治理的策略。1.联邦政府出台《清洁空气法》
在联邦政府层面,美国环境保护署负责制定全国性的空气保护法规,监管各个州的各项污染物排放标准,包括路面机动车辆,火车、飞机和船只等移动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监督州政府制定和推行各项空气质量管理规划和政策。
1970年,联邦政府通过了《清洁空气法》,它是从1955年的《空气污染控制法》、1963年的《清洁空气法》、1967年的《空气质量控制法》发展而来的,1977年、1990年又对其进行了两次修正。《清洁空气法》是一项全国性的立法,具有广泛的约束效力,被视为一座里程碑。法案规定由联邦政
府制定空气质量标准,列出了空气污染物质名单,制定了车辆的认证、检测、减排配件应用等多项制度,对燃料的生产也做出明确规定。根据该法案设立了联邦环境保护署,除了赋予其实在的管理权力外,法案还规定环保署可以对污染空气的行为提起民事和刑事诉讼。这些都在未来的空气污染防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1971年,美国政府颁布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要求对6种空气污染物进行管制,当时人们对污染物的概念是“总悬浮颗粒物(TSP)”,即所有飘浮在空气中的颗粒。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一些粒径更小的颗粒物,尤其是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更大。因此,1987年美国环保署废除了总悬浮颗粒物的标准,制定了PM10的标准。并开始展开了更小的颗粒物,即PM2.5的科学研究。1997年,美国环保署首次增加了PM2.5的标准,要求各州年均值不超过15微克/立方米,日均值不超过65微克/立方米。2006年,PM2.5的日均值收紧至35微克/立方米。2.州及地方政府层面的法案
在州政府层面,1988年,加州通过了《加州洁净空气法》,对未来20年的加州空气质量进行全面规划。加州空气资源局负责制定路面和非路面移动污染源的排放标准、汽车燃料标准,以及消费产品管制规定。加州空气资源局同时负责根据联邦《洁净空气法》制定州政府的空气质量实施计划。由于《加州洁净空气法》较联邦政府的《洁净空气法》更严格,故《加州洁净空气法》成为州政府监管空气质量标准的主要依据。根据《加州洁净空气法》,各类污染源必须采用有效可行技术方案控制污染物排放,并应以每年百分之五的幅度减少污染物和其先导污染物的排放。
在地区管理层面,洛杉矶所在的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局负责监管固定污染源、间接污染源和部分移动污染源(如火车和船只的可见排放物)的污染物排放,同时亦负责制定区域空气质量管理规划和政策。在地方政府层面,由南加州政府协会(SCAG)负责区域交通规划研究,编制区域经济和人口预测,协调各城市之间的合作和协助地方执行减排政策。洛杉矶市政府则需要制定和实施与交通有关的治理措施,以配合上述各项空气质量控制规划的实施。
(三)引入市场机制
20世纪70年代开始,各国治理空气污染借鉴了水污染治理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对排污企业进行管制。加州实行比美国联邦更加严格的标准,如美联邦将排污100吨以上的企业认定为主要污染源,而加州明确排污10吨以上就按主要污染源予以监控。
如何用市场的手段治理空气污染,一直是人们思考的方向。SCAQMD推出了RECLAIM空气污染排放交易机制。目前纳入交易机制的约有300多家工厂,由SCAQMD对其排污情况进行在线实时监测,其排放额度分配依据10多年前的估算量而得出,并且每年递减,从而强制排污企业减少空气污染。排放指标在芝加哥期货市场公开挂牌交易,目前每年交易额约10亿美元。这种做法,对控制固定污染源较有效果。
(四)开发空气污染治理先进技术
因为深受空气污染之害,加州在监测空气污染方面领跑全美。如1970年率先测PM10;1980年测废气中的铅和二氧化硫;1984年测PM2.5;1990年分析PM2.5的化学成分等。加州在开发先进技术治理空气污染方面也一直居领先地位。
1953年,加州空气污染控制改革委员会推广涉及空气污染控制技术,包括减少碳氢化合物的排放量、创建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柴油卡车和公交车使用丙烷作为燃料、放缓增长重污染工业、禁止垃圾露天焚烧、发展快速公交系统等。
加州还成立机动车污染控制局,负责测试汽车尾气排放并核准排放控制装置。20世纪60年代加州在全美率先实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的措施。1975年加州要求所有汽车配备催化转换器。
20世纪70-80年代,加州环保机构鼓励使用甲醇和天然气取代汽油,这样会减少一半的汽车烟雾排放量。
1987年,加州空气质量管理机构通过了一项汽车公乘计划,以减少空气污染。该机构从1993年开始通过回收项目来全面控制每个设施的烟雾排放量,他们还将开发更为广泛的交易计划来提高排放交易的效率和成本效益。
1988年,加州空气质量管理局成立了技术进步办公室来帮助私营企业加快发展低排放或零排放技术。这些先进技术包括燃料电池、电动汽车、零VOC涂料和溶剂、遥感、可用替代燃料的重型车辆和机车。其中,SCAQMD在开发治理空气污染先进技术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包括: ——资助零排放燃料电池和混合技术作为小汽车、巴士和其它车辆的动力。
——提供超过1亿美元的州和地方资金,帮助把柴油拖船、建筑设备和重型卡车转换为低排放量和清洁燃料型运输工具。
——资助研究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尤其是对儿童、运动员以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五)不同时期采取的具体措施回顾
早期控制措施:40-50年代初,规范露天垃圾燃烧、禁止后院焚烧、减少工厂烟雾排放、削减炼油厂二氧化硫的排放等。
50年代以后:通过削减炼油厂和加油操作过程中的油气挥发减少碳氢化合物的排放;建立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柴油货车及公共汽车采用丙烷代替柴油;减缓重污染企业的发展;禁止露天焚烧垃圾;发展快速公交系统。
60年代空气质量规章制度的实施显著地减少了排放,治理含有碳氢化合物的化工溶剂、垃圾填埋场有毒气体、热电厂氮氧化物、处理动物工厂的排放。
60-70年代重点机动车:加油站油气回收、催化转化装置、机动车强制排放检测。70年代开始,淘汰含铅汽油的使用。
直到80年代,重点都放在控制以下6种污染物上:臭氧、悬浮颗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铅。
80年代要求石化企业提供清洁汽油。90年代提出了清洁车辆和燃料的目标。
1977年成立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局,开展跨行政区域协同污染治理。
80年代末还采取措施控制特殊有毒污染物,如:六价铬,石棉,以及已知破坏地球的平流层臭氧的氟氯化碳(即氟利昂)。
1987年采取了一个里程碑式的交通共乘方案。
90代初,不再是简单控制工厂烟囱和汽车尾气,将重点放在了运输和市场激励措施上。
1992年实施了区域清洁空气市场激励方案(RECLAIM)。包括大约330家主要排污企业,排放包括氮氧化物、硫氧化物以及燃烧的副产品,都是形成臭氧和颗粒物污染的组成成分。
2003年,联邦政府尚未要求强制性达到PM2.5标准时,加州率先制订了强制性标准(12μg/立方米,2006年联邦标准15.0μg/立方米)。
控制直接排放源措施:工业及商业固定源和燃烧设施、家庭壁炉和采暖、机动车(新排放标准、新的汽柴油标准、严格的油气回收措施)、非道路动力机械、施工工地(减少土方施工、抑尘措施)、道路铺装、农业。
控制二次污染物的措施:控制NOX(锅炉、发电设施、发动机、家用炉具、热水器)及VOC 排放(建筑涂装、溶剂使用)。
强调企业和公众的社会责任和参与。
标准(加州标准):PM10年均值标准为20μg/立方米,日均值为50μg/立方米;PM2.5年均值为12μg/立方米,日均值为35μg/立方米。
五、主要启示
经过几十年的治理,洛杉矶地区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除臭氧、短时可吸入颗粒物PM2.5和全年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指标未能达到联邦空气质量标准外,其它污染物指标均达到联邦标准。据一份2012年公布的报告披露,2011年,加州空气污染达到不健康水平的次数比10年前大幅减少。与2000年时相比,加州全州范围内2012年达到“不健康空气”水平的日子减少了约74%。1980年至2011年间,在加州全境内臭氧污染都有所下降;在同一时间框架内,颗粒物质排放也有所减少。总结加州法理空气所走的路,其主要经验有以下几条:
一是制定严格的空气质量标准和污染治理政策。加州的空气质量标准往往比联邦政府还要严格,并授权州和地区空气质量管理机构通过严格的法规和政策来治理空气污染。这些主要法规和政策包括:制定严格的污染源排放标准;严格的空气质量监管;制定清洁能源政策,鼓励使用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等。这些类似于计划经济手段的“指令及管控(command-and-control)”治理政策,加上市场导向的政策配合,在洛杉矶空气污染治理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是建立跨区域治理机构。由于空气污染是跨界的,受地理环境、上下游关系的影响,一座城市无法独立做好空气污染治理,必须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建立跨区域的空气质量管理机构,并赋予强有力的行政执法和监管权利。空气污染监测数据24小时实时地在网上发布,公众随时可以查看。污染检测数据的及时、公开的发布促进了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程度,对排污企业构成了强大压力,极大地推动了空气污染的治理,增强了监管机构的权威。
三是强有力的民意支持。公众强烈要求有一个清洁的环境是洛杉矶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推动力。美国《清洁空气法》的出台也是公众运动的结果。公众透过法律诉讼和其他行动向政府施加压力,是迫使未尽全力的政府机构正视空气问题的重要因素。此外,环保运动的兴起和政治领袖的决心也是推动洛杉矶空气污染治理的关键因素。目前,在美国,公众可以全面参与和监督空气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如美国公民可以对PM2.5的标准监控程序进行监督,根据公布的全年监测统计和日常监测数据,参与所在州的环保机构举行的公共听证会。
四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洛杉矶的传统制造业已基本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从而大大减少了污染物排放。近年来,洛杉矶地区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如电子、通讯、软件、生物技术、互联网和多媒体产业兴起,逐步替代了传统机械制造、能源和化工产品的生产,大大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五是鼓励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美国环保署已经针对发电站、汽车等微小颗粒物排放源发布了规范和指导,其中包括对公共汽车和轻型卡车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排放;对柴油发动机执行多层次的废气排放标准,要求发动机生产商制造符合先进排放控制标准的产品,从而使废气排放减少90%以上。
洛杉矶地区要求使用天然气替代石油或燃煤发电;鼓励使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新能源使用;加强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研发;制定减少温室气体和臭氧排放政策;提高建筑节能标准;为购买新能源汽车和安装太阳能设备的家庭提供财政补贴等。
六是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用量。汽车、港口船舶和货物运输是洛杉矶最大的空气污染源。洛杉矶地区大力提倡公共交通,扩建区内轻轨系统和洛杉矶市地铁系统;在高速公路上设立两人以上车辆专用通道,并允许单人驾驶新能源汽车使用专用通道;在市区增设自行车车道;要求船舶进入洛杉矶港口后使用岸上电源;设立过境运输车辆专用通道;淘汰高污染柴油车辆等。
七是做好城市规划,提倡居家节能。做好城市规划,增加主要交通干道、轻轨和地铁沿线的住宅密度,控制郊区的无限制性扩展;鼓励民众在工作地点附近购房,缩减上下班的距离;大力发展节能住房,修建更加密闭的屋顶和窗户;更新家用供暖系统,提倡使用节能灯,支持节能家电销售等。关注微信号公众号:zhaolongyimin
个人微信号:zhaolongyimin888
美国律所深度分析,最新鲜美国本土移民政策第一时间送达!
洛杉矶雾霾启示录 篇2
美国牙学院和医学院是在4年本科毕业之后再招生的,学生本科阶段专业可能为理科、工科甚至文科[3]。UCLA是一所加州公立大学,牙学院每年从2 000余名申请者中选拔88名学生,经过4年学习取得DDS学位(Doctor of Dental Surgery)。学生取得DDS学位后再报考正畸研究生,每年从众多的报考者中选出30多名,再经过层层面试,招收8名正畸研究生,其中4名来自美国本土的著名牙科院校的毕业生,4名来自世界其他国家,遍布全球。学制为3年,毕业后取得正畸高级文凭和硕士研究生文凭。以下重点对UCLA的正畸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临床教学和科学研究做一叙述。
1 课程设置和教学
课程设置与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有明确的关系,正畸研究生(相当于我国临床型研究生)是培养技术熟练、思维开阔的专业的优秀正畸医师。经过三年的住院医师(resident)培训,大部分毕业生将来会开自己的正畸专科诊所,少部分毕业生会留在大学做研究和教学工作,因此课程安排与正畸临床密切相关。每年有夏、秋、冬、春4 个学期,理论授课主要在第一学年完成,与临床教学穿插进行。包括如下课程:①颅面生长发育(Craniofaci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面向正畸和儿童牙科研究生,主要讲解骨和软骨,颅颌面、咬合的正常和异常生长和发育,不同错牙合的生长型,颅面发育畸形等内容,约20课时,在第一学年秋季学期完成,由教师讲解和学生讲座共同完成,学生在讲解课程时要根据所提供的参考资料制作幻灯,精心准备,讲课时要随时准备提问和讨论,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②头影测量(Radiographic Anatomy and Cepha-lometrics)。头影测量讲授描点、测量项目和不同的测量方法,不仅学习手工描图,更多使用Dolphin测量软件,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常规的Steiner,Wits等分析方法外,还有在国内应用较少的Sassouni分析方法和Ricketts分析方法等。③ 正畸学(Orthodontics)。美国没有通用的研究生教材,主要参考两本经典教材,包括Graber LW主编的口腔正畸学—现代原理与技术(Orthodontics:Current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第五版和Proffit WR主编的当代口腔正畸学(Con-temporary Orthodontics)第五版。由于学生毕业后需要参加美国正畸专家认证委员会(American Board of Orthodontics,ABO)认证,学生的参考材料还有ABO提供的80余篇正畸经典文献和指定的10本参考书,涵盖了正畸专业相关的各方面内容[4,5],内容紧密结合临床,学习以讲解和讨论结合的形式进行。
课程还有正畸正颌联合治疗(Orthodontic &Surgery Diagnosis)、颅面疼痛(Orofacial Pain & Dys-function)、口腔放射学(Oral Radiology)等科目。除了与临床相关的课程,还有口腔生物学(Oral Biology)、颅面骨学(Craniofacial Osteology)、科研方法(Re-search Methodology)等与科研相关的课程。
2 临床教学
进入临床前的准备:进入临床之前先进行正规的口腔正畸临床检查、病例书写、电子病例使用、正畸照片拍摄、头影测量软件使用、弓丝弯制,Typodont矫正模拟训练等。每人购买多套正畸工具以供消毒循环使用,以及一套照相器材。每人使用一台牙椅,每个椅位旁都配备了医生工作台,电脑有统一联网的电子病例、Dolphin软件、X线片和CBCT、病人预约平台等。这些准备工作在第一学年夏季学期完成,1个多月时间后进入临床。
研究生临床学习:3年中大部分时间在临床学习,并和理论学习相结合。临床研究生特别注重临床技能的培训,研究生和指导教师在临床中倾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生每周工作5天,工作日每天上午9点至12点,下午2点至5点两个半天,每半天预约病人3名~4名。每位研究生3 年共接收初诊病例约50例,还有毕业生毕业后转诊的病例。每位病例分别在初诊检查、诊断设计、矫正器拆除时需要指导教师签字。学习期间要求尽可能接诊不同种类的病例,尽可能多地使用不同的矫正技术。临床使用的固定矫正技术主要为直丝弓技术、Damon自锁托槽矫正,也使用一定数量的功能矫正器,诸如Twinblock,Herbst,Mara,Forsus等矫正器,种植钉支抗技术普遍应用,而Invisalign无托槽隐形矫正技术只在非拔牙简单矫正中应用。二年级和三年级每半年进行一次病例检查,展示5个病例,并进行汇报,接受指导教师的检查。三年毕业时,学生都能完成ABO考试所要求的5 个病例。
指导教师:分为全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正畸科有全职教师5人,兼职教师21人。全职教师每周指导学生1天~2天,每周在口腔专家诊室出诊1天,其余时间做研究工作,正畸科主任Kang Ting研究项目围绕Nell-1,拥有一个很大的实验室,能做动物、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各种实验研究。兼职教师一般拥有自己的私人门诊,每周来学校1天或2天指导学生,他们具有不同的专业特长,周一、周二的指导教师指导常规的直丝弓矫正,周三、周四的指导教师指导种植支抗、正畸正颌联合矫正和颅面畸形的治疗,周五指导自锁托槽矫正,兼职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不同的观念和诊所经营的理念。
3 讨论会(Seminar)教学
Seminar教学是正畸临床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每周九次,每次1个小时,时间分布在周一至周五早晨8点至9点(周三早晨7点至8点),周二至周四下午1点至2点。周二12点至下午1点还额外有一次儿童牙病与正畸联合举办的Seminar,这一天学生没有吃饭时间,往往一边吃饭一边听课。每次Seminar的专注点不同,周一和周二早晨为常规的正畸学内容,教师以专题的形式讲授,包括不同的矫正技术、不同类型牙齿畸形的治疗、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颅面畸形的多学科治疗等。周二中午的Seminar主要为了针对毕业后的正畸专科认证考试,培训医生对于不同类型的牙齿畸形的分析、诊断和治疗设计,每次课当堂考试并评卷。周三早晨为正畸正颌联合讨论病例的时间,研究生轮流报告;中午为颅面畸形多学科病例讨论。周四早晨为生物力学,中午是正畸病例汇报和讨论。周五早晨主要为自锁托槽矫正。
周三早晨和周四中午的Seminar为病例讨论,尤其周三早晨7点至8点的正畸正颌联合病例讨论给我的印象最深,参加成员包括整形外科和正畸科的所有全职和兼职教师、研究生和进修医师,尽管开始很早,但人员来的很全,教室虽大却很拥挤。每次汇报一个病例,由正畸研究生和正颌外科研究生轮流汇报。正畸科研究生以PPT形式结合ABO考试要求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详细汇报,内容包括患者面部正面、侧面、45度像甚至颏顶位像;口内像和模型的分析:分析咬合关系、拥挤度、Bolton指数、横牙合曲线和Spee曲线等。X线片和CBCT使用Dolphin测量软件测量,头影测量主要使用Stener/Wits,Sassouni,Ricketts三种测量方法,并根据这三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定量定性分析骨组织和牙齿畸形的位置和程度,使用CBCT分析颞下颌关节和气道;综合上述分析从面型、矢状向、横向、垂直向和牙齿排列等方面呈现存在的问题,然后大家讨论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治疗方案。一般正畸科医生提出矫正方案,整形外科方面提出手术方案,双方研究生和专家都踊跃发言,分析每种方案的利弊。最后报告者演示已经做好的至少三种方案,以及每种方案的优缺点和治疗后的模拟预测效果图,再请专家评价。如果是治疗中的病例,继续展示治疗过程和阶段治疗结果。每次病例讨论专家都会鼓励研究生提出更多问题,提出尽可能多的治疗方法,可以引文据典。这种以病人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可以激荡思维,开阔思路,为日后在临床工作中解决疑难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其他:正畸研究生每年免费参加一次美国正畸年会,每年邀请著名的正畸教授到学院演讲,每位研究生还参加McLaughlin医生在加州圣地亚哥举办MBT直丝弓技术培训班,学费由学校提供。每年由所有全职和兼职教师轮流主办交流会,地点在教师家中,全体教师和研究生参与,在聚会上举办一年级研究生弓丝弯制比赛,二年级研究生艺术品制作展览,获奖者有奖品奖励。
4 科学研究
每位研究生毕业时要求提交毕业论文,并进行答辩,但是不要求论文一定发表。研究的内容有临床方面的课题,内容紧密联系临床,并且在临床学习中完成。也有基础方面的课题,做基础课题的研究生往往在读DDS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在实验室做实验,或工作后1年~2年在实验室工作,有的在申请正畸研究生之前已经基本完成课题研究。在临床专科培训期间一般不占用大量的临床时间做实验,课题在下班后、周六周日或放假期间完成。
5 UCLA正畸研究生教学的启示
我国现在大部分院校正畸研究生培养模糊了临床型研究生和科研型研究生培养的分类培养,临床型研究生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基础实验研究上,课程设置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课程设置不足,而且现在的专科培训制度还要求学生到口腔外科、修复科、牙体科、牙周科轮转学习,占据了大量的正畸临床时间,牙齿矫正疗程一般为2年,3年的研究生学习如果在其他方面花费太多时间,就会减少有效的正畸临床时间,毕业时不能完成足够的病例,对正畸的基本临床技能不能熟练掌握。
我国临床研究生教学可借鉴美国的经验,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临床培训,多安排与正畸密切相关的课程。同时加强正畸Seminar教学,规范病例讨论模式,培养学生解决正畸专业临床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美国的正畸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合理,注重临床技能培训,教学质量高,有规范的正畸专科医师登记和认证制度,学生毕业后能独立工作,希望UCLA的正畸研究生教学风格能给我国的临床型正畸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宝贵的借鉴作用和启示,提高我国正畸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洪流,柳金强,刘涛,等.浅谈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1):39-42.
[2]周彦恒,许天民,徐开秀.美国口腔正畸学临床研究生教育模式简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2):42-44.
[3]李煌.美国密西根大学牙学院的学位体制介绍[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3,48(3):188-190.
[4]谷岩,许天民.美国正畸专家认证委员会简介[J].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2009,16(1):57-58.
洛杉矶雾霾启示录 篇3
拂晓时分,如同无形的野兽,毒气开始扩散,狡猾而沉寂,悄无声息,无所不至。灰色的烟雾袭击了洛杉矶,吞噬了矗立的高楼与街边的汽车,太阳也变得模糊不清,让人们失去了对于方向的所有感知,除了脸上烧灼般的刺痛!然而,当时没有人意识到,这种神秘的烟雾将使绿意盎然的地球陷入恐慌,使“绿色”从一种颜色变成人们奋斗的目标。首当其冲的是,全城的人都得默默忍受烟雾带来的折磨。吸入的污染物质威胁人们的健康,无论他们是否有过敏史,都会产生急性过敏反应——眼睛红肿,喉咙嘶哑。他们紧握手帕,渴望知道答案。1943年7月8日,从格兰德大街(Grand Avenue)到联合车站的人们都在喃喃自语,惊讶于这突如其来的烟雾。他们很快就愤怒起来,想知道谁应该为此负责。这转瞬间出现的霾如同幕布般笼罩一切,美好的一天就这么被破坏了。几小时后,原本该是一个湿润的西海岸城市的早晨,被烟雾彻底毁掉,如同一场被工业大火无情摧毁的派对。
街边,人们试图从有毒的烟雾中逃出的画面构成了触目惊心的一幕。视线不清的司机紧张地左右避让着,妈妈抓起受惊的孩子躲进路边的大厅避难。行人都艰难如此,对于那些疲于指挥公共安全的警察来说就更是不堪设想,更别提那些悬吊着的洗窗工人了。市区的景象不得不令人想起令人心悸的伦敦烟雾,只不过,这次发生在加利福尼亚州(以下简称“加州”)南部。一个阳光明媚的城市,就这样被无情地淹没在烟雾中了。
混乱中关于战争的谣言疯狂传开——这像是化学武器攻击,可能是日本人发动偷袭的第一步。这会是继珍珠港事件以及日本皇家海军对圣巴巴拉市(Santa Barbara)的袭击之后,对洛杉矶的再一次攻击?接下来会是芥子气吗?不到两小时,这黑色的烟雾变得越来越浓,并持续蔓延,向着北部富人居住的山坡地区进军。那里紧邻着覆盖茂密松树的国家森林。自20世纪初以来,刺激性的烟雾时不时地出现在中心城区。但是,由于蓝带委员会的原因和完备的针对烟雾、煤烟等污染的条例,才从来没有出现过真正的危机。而现在这些污染,最终还是如同复仇一般回来,似乎早有预谋。失去了本该拥有的纯净空气,数以万计的洛杉矶人出现咳嗽等症状:无论是瘦弱多病的人,还是大腹便便的富人、招风耳的童子军、满身污垢的挖掘者、杂货商,抑或是移民,都是如此。由于刺激性气体进入了法庭,构成威胁,一位法官非常愤怒,不得不当日休庭。
洛杉矶市卫生督察员告知市民要镇静,不要反应过度,并说太阳一旦露面,烟雾就会迅即散退。对此,工程师们则怀疑由于一些工厂违规操作导致气体泄漏,而异常温热的天气又使得烟雾被困在城市周围,以致出现雾霭。令官方高兴的是,第二天阳光明媚,在蓝天下又可轻松呼吸了。于是,阿Q式甚至粗俗的幽默充斥着“天使之城”。尽管如此,人们的反应并非只有笑声。一位议员冒着在这天生乐观的土地上被戴上卡桑德拉(Cassandra,希腊神话中的凶事预言家)头衔的危险,警告人们最好做好准备,阻止雾霭的再次袭击,否则只能迎接城市渐渐消亡,变成一个“废弃之城”!洛杉矶市长弗莱彻·鲍伦(Fletcher Bowron),一个头脑精明、面孔严肃并擅长辨析法律条文和做激动人心演讲的人,回应称:这些都是胡言乱语……
官方努力改善洛杉矶空气质量的活動从未间断。如果你当时预测说这片区域的空气在65年后仍有污染,一定会有人怀疑你是否头脑清醒,甚至怀疑你是否爱国。空气质量一定会改善,似乎成了一种信念。20世纪40年代初期,当烟雾笼罩城市的时候,当地政府并没有怎么当一回事,把此事件评估为如同坑洼的林荫大道修复的事务一样。洛杉矶——毕竟不像好莱坞那样灯红酒绿,它是美国最新的工业化推动基地,承担着未来科技发展和革新的重任。首批治理措施收效甚微,从鲍伦乃至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等一批政客又逐渐制定了更加强硬的规定,希望能为市民找回那片蓝天。然而,烟雾似乎很有一套,能够将这些期望拽入绝望,让美好的承诺化为泡影。
不必担心,一个巨大的声音宣称:美国现代工业文明已经无所不能,治理烟雾就如同将航天员送入轨道,只需按一下按钮就能做到,就像使用厨具一样简单。科学是净化空气的关键,而且不需要过多地扰乱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洛杉矶已经将其自身变成了世界首个对烟雾的破坏性进行测试的天然实验室,城中百万居民便是实验对象……
洛杉矶雾霾启示录 篇4
摘要:中国大陆2013年初开始的雾霾波及全国十余个省市、自治区,8亿人无可逃遁地成为潜在的受害者。雾霾在全国各地持续性增加的态势,其越来越严重的影响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已造成严重威胁。雾霾影响到区域经济性活动的开展,还直接影响到人类的时刻呼吸与视觉。通过对伦敦城市雾霾史的四个主要阶段分别进行论述。并结合伦敦城市雾霾成因,揭示伦敦雾霾控制历程中,合理城市规划、强化环境立法对伦敦摆脱“雾都”阴影的直接推动和经验规律。对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愈演愈烈的城市雾霾现象的改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关键词:雾霾
大气污染
环境立法
1.雾都概况
60年前伦敦也曾出现空气污染大雾,仅仅4天时间,死亡人数就达4000多人。两个月后,又有8000多人陆续丧生。就连当时举办的一场盛大的得奖牛展览中的350头牛也惨遭劫难。一头牛当场死亡,52头严重中毒,其中14头奄奄待毙。这就是骇人听闻的“伦敦烟雾事件”[1]。“雾都”时期伦敦雾霾形成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殊的自然气候、大气污染物排放、城市静风现象、辐射逆温现象和城市热岛现象。
2.伦敦的雾霾治理历程
2.1.中世纪至19世纪,城市无序扩张导致雾霾频发
伦敦城市雾霾天气日益频发,年均雾霾天数也由18世纪的约20天迅速增至19世纪末的60天左右(如图1)。
图1 1700-1900年伦敦城市人口、城市规模及年雾霾天数变化 面对日渐严重的城市雾霾现象,伦敦政府开始逐步强化环境立法(如图2)。
图2 中世纪至19世纪伦敦的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法规
然而,由于该时期系统化城乡规划的缺失,市区内以煤炭为依托的工业布局混乱,城市空间无序,污染源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城市雾霾现象日趋严重。
2.2.20世纪初至1950年代,系统城市规划缓解城市雾霾现象
进入20世纪后,科学系统的城市规划开始逐步展开,城市环境立法也不断完善,伦敦空气质量较19世纪有一定程度好转,城市雾霾现象逐步缓解(如图3)。
图3 1875-1950年伦敦年雾霾天数及相关大气污染物检测数据
2.3.1960年代至1970年代,城市产业转型与布局变化促使雾覆现象根本好转
20世纪60、70年代,伦敦城市产业发生剧变,第三产业逐步取代工业成为城市中心区经济支柱。同时,新一轮大伦敦规划进一步疏解城市中心环境压力;伴随市内工业污染源大规模向外围转移,伦敦政府加强对内城的保护更新,改善内城环境:并结合城市形态及能源结构,进一步加强环境立法对伦敦大气污染源的控制[2]。虽然在1960年代,伦敦再次发生了严重雾霾天气。但总体上,伦敦的空气质量已有明显提高——城市空气中SO2浓度迅速下降,煤烟浓度也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如图4),城市雾霾现象开始出现根本好转。
图4 1950年代至1990年代二氧化硫及煤烟浓度变化及1974-1985年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用地面积比
2.4.1980年代至今,”绿色城市”建设,宣告伦敦“雾都”不再
1980年代后,随着私人汽车的普及,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大气污染的首要因素。此时,曾作为伦敦主要污染物的SO2、煤烟浓度已降至较低水平。取而代之的是氮氧化物和O3(如图5)。从1980年代开始,伦敦以建设可持续的“绿色城市”为目标进行了一系列城市规划,包括绿色交通体系、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等,并进行相关环境立法(如图6)。从此,伦敦空气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彻底走出了雾霾阴影。
图5 1996-2001年伦敦空气中污染物变化
图6 伦敦1980年代至今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法规
3.中国雾霾特点及成因分析
3.1.中国雾霾特点
3.1.1.雾霾日数多
雾霾是气象部门的常规观测项目,根据历年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显示,2013年我国雾霾日数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其中1月和10月的月平均雾霾日数均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1月,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4.4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4天;10月达4.7天,偏多2.3天(如图7)。
图7 1961-2013年10月全国月平均雾霾日数变化
与往年比,在雾霾日数中霾的增加尤为明显。我国年均霾日数为9天,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尤其是2004年以来增长迅速较快,年均值在12~20天,明显超过常年平均(如图8);而2013年1-10月全国平均霾日数已达26天。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能见度逐年下降,从上世纪60年代为近26公里,下降至近十年为平均22公里左右。
图8 1961-2012年全国年均霾日数变化
3.1.2.覆盖范围广
据风云二号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显示,2013年1-10月,全国有20个省(区、市)出现持续性雾霾。1月份平均每天雾霾覆盖范围有71.6万平方公里,其中1月22日达222万平方公里,几乎覆盖了整个中东部地区;10月20-22日,北方地区出现严重雾霾天气过程,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影响范围约40.8万平方公里,大部地区都为雾霾所覆盖。
3.1.3.影响程度重
雾霾天气导致的空气质量和能见度下降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交通出行和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月份,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医院就诊人数明显增加,其中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偏多,且表现出明显的过敏症状,比如流鼻涕、打喷嚏、眼睛痒、干咳、痰多、憋气、气短等。雾霾天气还给航空、道路交通带来严重影响,1月17日济南机场因雾霾取消航班近70架次,1月29日北京首都机场因雾霾取消航班49架次;1月13日雾霾天气造成沪昆高速16辆车连环相撞,2人死亡。10月20—22日东北地区出现严重雾霾天气时,哈尔滨宣布全市中小学停课两天,这是国内城市首次因雾霾天气发布停课的强制性行政命令;哈尔滨机场400余架次航班取消,近5万人出行受影响;吉林长春部分中小学、职业学校取消课间操;辽宁省内京哈、丹阜、沈海等多条高速部分路段封闭。
3.2.中国雾霾成因分析
3.2.1.大气环流异常导致静稳天气多,有利于形成雾霾
静稳天气在秋冬季更易出现。2013年1月大气环流异常而导致静稳天气偏多,为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1月份,西北利亚地区冷高压异常偏弱,北半球西风指数较常年明显偏大,表明高空西风分量较强,环流比较平直,纬向型环流较弱,不利于引导极地冷空气进入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值较常年偏小1~5hpa(百帕),处于弱气压梯度区,地面风速不大,垂直和水平方向扰动小,静风和小风天气多,形成持续静稳天气。气象资料分析表明,2013年1月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稳定类天气出现的频率较常年明显偏多,其中华东地区为56.5%、华南57.3%、西南63.7%,而华北地区高达64.5%,与2006年并列为近10年最高。加之南方暖湿气流相对较强,上述地区近地面空气湿度大,因此出现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
3.2.2.我国大气气溶胶浓度高有利于形成雾霾
我国大气气溶胶浓度在世界范围来说处于较高水平,有利于催生雾霾天气的形成。大气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的总称,主要包括沙尘、碳(有机碳和黑碳)、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海盐等六大类[3]。我国各地大气气溶胶有不同的时空分布特点。冬季北方地区燃煤采暖、春秋季农村地区秸秆焚烧都会造成碳气溶胶的浓度明显增加;春季,西部地区受沙尘天气影响,以沙尘气溶胶为主。我国华北地区工业相对比较发达,排放的二氧化硫较多,由于气温高可加速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盐,所以夏季华北地区硫酸盐气溶胶浓度较其他季节和地区都高。因城市汽车使用量大大高于农村,所以城市中硝酸盐和硫酸盐气溶胶浓度大大高于农村[3]。气溶胶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2.5微米以下的称为PM2.5。Aaron利用Terra卫星遥感数据反演得到全球PM2.5浓度分布[4],结果表明全球大部分地区年均PM2.5浓度<10微克/立方米,而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则达到60-90微克/立方米,部分地区甚至>100微克/立方米,明显处于较高水平;我国PM10的浓度也远高于欧美地区[5]。近年来,由于煤炭消耗量和机动车数量增长等因素,我国气溶胶浓度不断上升,1995年到2012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已由1.89×107t(吨)增加到2.12×107t[6]。
3.2.3.雾霾天气使近地层大气更加稳定,加剧雾霾发展
大气中污染物和雾霾相互影响和作用,其主要媒介是气溶胶[7]。雾霾中污染物的加入显著改变了气溶胶浓度,可促进水汽凝结,形成更多的云雾滴,水汽凝结时释放的潜热又有利于雾区的抬升和扩展;另一方面,云雾滴和气溶胶的增加将更多的太阳辐射反射、散射回大气中,使到达地面的辐射减少,地面气温下降,大气层结稳定度增加,造成每日正常排放和转化的气溶胶粒子更易在近地层大气中集聚,能见度进一步降低。由此可见,气溶胶的增多通过影响近地面层动力和热力场,对雾霾的发展起正反馈作用[8]。
4.我国应采取的治理措施 4.1.落实环保政策,完善法律制度
我国大气污染立法方面尚不完善。已实施12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亟待修订,尤其需要加强违法处罚力度,真正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为企业,尤其是守法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的法治环境。同时,对于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从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内在动力,将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行动上。完善大气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强制执行,依法处置重度污染企业是治理雾霾天气的首要措施和手段。
4.2.优化城市规划及产业布局
优化城市规划,科学布设推进城区绿化,提升环境品质;管理部门需要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采取激励与约束并举的经济调节手段,加快推进车用燃油品质与机动车排放标准,提升车用燃油清洁化水平,要加快落后车辆的淘汰工作,对机动车进行总量控制,提高尾气排放标准,推进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查与强制维护制度。
优化产业布局,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加大产业调整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能源结构低碳化、清洁化,以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开发重点,加速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从源头上降低煤炭、石油的消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4.3.公开监控信息,贯彻理念宣传
各地气象部门构造完整的软件、硬件平台,大力培养环保相关专业人才,加强对大气成分分析、监测和研究,针对雾霾天气做全天跟踪监控。并通过官方网站、微博、短信平台等社交媒体公布雾霾天气预警及发展演变信息。加强环境的科普教育,作为气象工作者,可以定期在社区举办一些讲座,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要通过调查,结合当地发生的雾霾灾害,为学生做好环保的科普教育,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带动家长,普及大气环境保护的知识,提高人民群众对雾霾天气的认识和防护能力。
参考文献:
洛杉矶捣蛋计划经典台词 篇5
洛杉矶捣蛋计划经典台词
1、坦白从宽,抗拒从严!那是不可能的。
2、你尝尝吗,真的很好吃。
3、我把宝全压她身上了。
4、他打我,我的心脏。
5、我要不把他带回北京,我的人头就真落地了。
6、弄了这么一帮小崽子来拿我当猴耍是吧!
7、你这个人能不能有点责任心,有点爱心?
8、我压根从来就不想当爸爸!
9、没想到你真够爷们啊!
10、你必须多做点家务,像一个真正的爸爸一样。
11、你们都要向他道歉!
12、你想学唱歌吗?我可以教你,可以让你唱的更好听。
13、该尿尿啦!
14、黄先生在家吗?
【拓展阅读】
影片资讯:
《洛杉矶捣蛋计划》首曝剧照夏雨“藏”五子入狱美国 3.18公映
由郑潇执导,夏雨、宋祖儿主演,Mike隋、北美崔哥、“格莱美灵魂女声”梅西・格雷特别演出的美式合家欢喜剧《洛杉矶捣蛋计划》于3月18日全国公映。片方首度曝光影片剧照,夏雨被捕入狱,“霉运”连连,最后竟发现自己在美国有五个孩子!原本美好的洛杉矶之旅,竟变成美国受难记。
影片全程在美国拍摄,辗转洛杉矶、拉斯维加斯两地取景,邀请好莱坞团队全方位参与影片制作,力求完整呈现美式合家欢喜剧风格。同时将中国角色巧妙贯穿入美国环境,打造出一部美国配方中国味道的捣蛋喜剧。
这次曝光的剧照中,夏雨饰演的经纪人黄伯伦刚一到美国就惨遭逮捕,Mike隋饰演的移民局警官无限补刀,刀刀致命。接下来的美国生活愈加苦不堪言,倒霉爸夏雨遇上“捣蛋鬼队长”宋祖儿根本无路可逃。
五个捣蛋鬼,年龄不一肤色各异,捣蛋能力个个高超,唯宋祖儿命是从。在“捣蛋鬼队长”宋祖儿带领下,五个捣蛋鬼设置各种巧妙机关从不落空,连环计环环相套毫不重样,搞得夏雨被轻易撂翻在地,无力抵抗。他险境求生的悲惨遭遇“感人肺腑”。倒霉爸夏雨究竟能否逃出生天?捣蛋鬼究竟有何目的?
影片评价
小学美国游记作文:洛杉矶之旅 篇6
12小时后,我们到达目的地——美国洛杉矶。那时候,还是七月四日晚上8点。
第二天,我们去了海洋公园。玩了惊险刺激的过山车和好玩的激流勇进。还看了杀人鲸、海豚、海狮和北极熊的表演,它们都好可爱哦!
第三天,我们去了小黄人的发源地——环球影城。我们先去看变形金刚4D版,一边坐过山车,一边看电影,好像真的`一样。内容是威震天要把我们消灭掉,但是擎天柱把我们救了起来,可是它被大坏蛋打败了。最后大黄蜂,把我们从虎穴里拉出来了。然后我们做了侏罗纪公园,坐着一艘皮划艇,到恐龙世界去冒险。我先看到食草恐龙,然后是食肉恐龙,最后,我们进入一个黑漆漆的洞穴里,看见一只很大很大的霸王龙,它想把我们吃掉,在那一刹那,小艇从25米高空滑下来。最后,我们看了木乃伊复仇,这个实在太恐怖了。
洛杉矶雾霾启示录 篇7
这期间, 我国新闻媒体关于雾霾天气的报道及时客观、深入浅出, 而且敢于直面问题、引导舆论, 打了一场气候传播的胜仗。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 据央视网统计, 自2013年1月11日至2月19日这40天中, 中央电视台围绕雾霾天气的报道有439条, 平均日报道量将近11条。特别值得关注的是, 该台自1月12日起连续3天在《新闻联播》中对雾霾天气进行重点报道, 而且首日头条播出的时长占整个《新闻联播》节目的近三分之一时间。这个数据显示出央视对此次雾霾天气的关注程度之高、报道密度之大, 体现了主流新闻媒体在气候传播中的认识水平和把握能力。
这次我国新闻媒体在雾霾天气的报道中, 能够根据不同阶段事态的发展和公众的反应, 采取不同的报道手段, 合理地调整议程及内容, 做到由表及里、环环相扣、以量取胜、以势取胜, 从而达到了让公众信服, 并自发地转化为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力的有效传播目的。
一、天时地利, 人和同心, 及时跟进, 服务公众
这次雾霾天气报道, 我国新闻媒体之所以能够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重要原因之一是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关键性条件。
首先, 恰逢“天时”。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过不断总结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如今我国经济已从以牺牲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向着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精细化方向转移。人们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丰厚物质生活的同时, 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态度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 实现绿色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事情。去年底召开的中共十八大, 明确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 并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建设美丽中国, 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让环境更加美好、生活更加幸福、生命更加健康已成为全国广大群众的普遍共识, 这就为新闻媒体做好气候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和坚实的群众基础。
其次, 具备“地利”条件。2013年春, 在我国北方多个省市同时发生了长时间、大面积的严重雾霾天气。这种极端的、带有极大危害性的天气现象的突然发生, 引发了受其影响地区公众的密切关注, 大家都希望尽快了解雾霾天气的危害和影响, 以及预防的措施和办法, 以便迅速投入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之中, 这就为新闻媒体适时开展气候传播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
再次, 拥有“人和”环境。近年来我国新闻与舆论传播环境的逐步宽松、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迅速开放、新闻工作者责任意识的不断增强, 以及政府对民生和环境问题的极大关注等, 这些都为新闻媒体在此次雾霾天气到来之时, 迅速组织有效的气候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强雾霾天气会直接影响群众的身体健康、生活秩序和社会生产, 这是引发群众关注的重要原因, 也是造成其心理恐慌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 新闻媒体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及时、有效地向公众提供相关信息, 以满足群众的获知需要。在此方面许多新闻媒体都作出了很好的表现。
例如中央电视台先后播出的《33城市空气遭遇严重污染, 雾霾天气将向南北扩张》《北京未来三天将持续雾霾市民应尽量避免外出》《关注雾霾天气雾霾天保健康:多喝水清淡饮食》、中新网图片新闻《北京空气严重污染PM2.5指数“爆表”》《北京:人们戴上口罩防PM2.5》、中国网络电视台播出的《雾霾防治措施》等报道, 从雾霾天气的成因、怎样避免、如何应对等多个方面回答了群众的疑问。而《经济参考报》《北京遭遇本月第四次雾霾天, 人为排放是根本原因》的报道, 更是让PM2.5从实验室跳到了社会公众眼前, AQI也不再是气象部门的专业名词, 这些气象领域的专业词汇, 随着新闻媒体的报道一下子变得家喻户晓。公众通过新闻媒体了解到许多知识:PM2.5会让人们不停地咳嗽, 促使呼吸道疾病发生;为了不生病, 人们尽量不要长时间待在室外, 出门需要戴上棉质口罩, 多吃清淡的食物;为了不继续增加PM2.5, 需要大家的配合与支持, 部分工厂要停工, 汽车出行要减少。
这些新闻报道重点在于体现人文关怀, 提供最新信息, 普及相关知识。报道的目的在于安抚大众情绪、消除恐慌心理, 使人们学会自我预防, 避免因雾霾天气导致其他不利因素 (如疾病暴发、恐惧心理蔓延等) 的扩散。
二、聚焦问题, 顺势而为, 释疑解惑, 监督问责
这次雾霾天气属于突发性危机事件, 但是它与通常其他一些类型的危机事件又有所不同。
通常的突发性危机事件一般会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区域性集中, 突发性地爆发在某个区域;二是作用周期短, 即突如其来, 通过启动应急预案可以迅速结束, 并能有效防止甚至是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三是辐射范围可控, 即通过应急手段在发生地迅速、有效地控制事件的恶性后果, 使之不会加剧扩散;四是作用人群狭窄, 即该类事件作用人群主要呈现地域特征, 在没有发生事件的地区, 关注度和事件作用效果不明显。
而这次雾霾天气属于由气候变化所引发的突发性危机事件, 它具有影响区域广、作用周期长、辐射范围未知、作用人群普遍的特征。简言之, 气候变化并非只影响到某个人、某个区域, 它是一个公共性话题, 与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
此次雾霾天气就不能仅仅看作是北京地区、华北地区或是中国北部区域发生的气候问题, 因为气候变化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让任何人、任何地区都难以置身事外。
因此, 当雾霾天气成为社会话题时, 新闻媒体就应当顺势而为, 通过大量的、多样化的连续报道将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聚焦, 引发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新闻媒体不仅要解答群众的疑问, 还要帮助群众设置疑问, 问那些他们想不到和想不深的问题。
例如, 一些新闻媒体在初期阶段的报道中主动为群众“支招儿”, 提醒人们要防止吸入有害物质, 而防止呼吸系统感染的途径是减少出门, 要使用空气净化器, 要注意调配饮食, 出行要戴口罩, 等等。央视新闻频道《北京雨雪雾霾:路面湿滑, 实拍追尾剐蹭明显增多》让群众了解到, 雾霾天气不光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也使得出行受阻、交通安全等问题接踵而来, 提醒司机谨慎驾驶。
然而, 这些应急措施只是雾霾到来之时人们应当加以应对的措施, 属于“表面”层次的东西。新华社发出的《北京87小时雾霾天气扫描:人不能时时活在口罩下》的报道, 适时地提出了深层次的疑问:在原本正常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干扰的情况下, 我们该怎么办?《人民日报》时评《治理雾霾, 需要告别“口头环保”》提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大问号:是谁催生了‘霾’?”文章指出:“若清点霾的成因, 我们每一个人, 也都脱不了干系。当我们质疑汽油标准时, 脚下却不断地踩着油门;秋天, 各地进入秸秆焚烧高峰期, 使诸多城市雾霾锁城;春节, 鞭炮脆响, 在释放好心情时, 也在释放令人厌恶的PM2.5……每一脚油门、每一根燃烧的秸秆、每一串红红火火的爆竹后面, 是你是我是他, 我们是否也在一边抱怨空气质量, 一边不经意地向霾‘喂食’, 催化并纵容着‘霾’?有媒体人抱怨不知如何向车里的孩子解释‘霾’, 却忘记了自己正在贡献尾气;有公众人物不断向大家报告空气污染指数, 自己的企业在雾霾天却没有按规矩及时停工……”这些报道使人们认识到, 雾霾不是一阵风就可以刮跑的, 它需要每个人都从自己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
传播目的的深化, 使报道内容发生了变化, 由开始的安抚变为严肃的问责。这时, 报道真实反映社会各界声音, 使新闻媒体站在民意、道德和公益的制高点上, 不断收集百姓和相关领域专家的声音, 借助民意的力量, 追问政府, 问责环保部门, 对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反思, 充分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这也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 为提倡和推动全民环保打下更加扎实的社会基础。
三、因势利导, 营造声势, 细致深入, 引导公众
新闻媒体作为一种信息传媒, 可以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发挥“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的作用;作为一个社会舆论机构, 它可以因势利导, 营造声势, 起到社会组织和动员的作用。
新闻媒体可以及时传达政府的政策和举措, 发出倡议, 动员社会力量, 鼓舞群众信心, 并促使群众响应政府号召, 将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 自发地转化为自身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力。简言之, 新闻媒体可以通过细致深入的新闻报道, 因势利导, 营造声势, 帮助群众建立起更加牢固的环保理念, 引导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去。
为了使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理念能够深入人心, 进而形成良好的全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声势, 新闻媒体采用了许多细致有效的方法。
(一) 报道视点, 体现理性思考
在这次雾霾天气报道中, 《人民日报》相继发表了《“雾霾天气”肆虐不是“美丽中国”》《“厚德载雾, 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等几篇文章, 明确提出“既然同呼吸那就共责任”“这责任是政府的责任, 是企业的责任, 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牵着你的手, 却看不见你’不是美丽中国, ‘厚德载雾, 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 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发出倡议:“经济发展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城市管理再也不能以‘空气不好是小事’的心态来应对突发情况, 居民生活再也不能只图自己方便、不管环境负担。只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我们才可能拥有天蓝、地绿、水净、风清的美好家园。”
新闻媒体关于雾霾天气的报道视点, 体现了媒体的理性思考, 能够给群众以启发, 使得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广大群众的心中。
(二) 治理措施, 专业和民间并举
雾霾天气的治理, 既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专业性措施, 也需要民间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因此, 新闻媒体的报道应当提倡专业与民间两者并举的治理措施。
新华网在其《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谈雾霾治理系统“药方”》的报道中, 就面向公众提出了“制定城市建设规划作为防治PM2.5污染重要手段”“能源利用作为防治PM2.5的重点领域”“严格控制城市露天烧烤”三个药方。北京卫视《京津冀雾霾天气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结果》的报道, 道出了雾霾的成因, 提醒公众勿自食恶果。这些报道可以帮助人们从专业与民间两个方面来了解治理雾霾天气的措施和方法。
(三) 主播点评, 贴近平民生活
在这次雾霾天气报道中, 中央电视台采取了在新闻中插入主播点评的方式,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央视的《晚间新闻》中, 主播就“雾霾天气下春节是否燃放烟花爆竹”做了点评, 提醒群众燃放烟花爆竹会加重空气污染。这种以贴近平民生活视角的方式去引导群众从我做起, 从身边小事做起, 自觉担负起节能减排、保护环境责任的做法, 值得肯定。
(四) 专家解读, 对比形象生动
去年7月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所作的《中国公众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认知状况调研报告》显示, 在对气候变化“信息来源信任度”的认知中, 排在第一位的是“科研机构”, 其次是政府、媒体等, 这说明有关气候变化方面的信息传播, 应当充分重视发挥科研机构和专家的作用。
在这次雾霾天气报道中, 许多新闻媒体注意用专家解读的方式来实现传播目的。例如, 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的《钟南山称大气污染比“非典”可怕, 谁也跑不掉》《谢绍东:北京雾霾与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无可比性》等报道, 就是借助专家之口, 通过形象对比的方法, 帮助人们认识此次雾霾天气的特点及其严重性, 从而坚定了广大群众团结一心战胜雾霾天气的决心。
实践证明, 这次全国性大范围的雾霾天气, 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 大大提高了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增强了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执行力和公众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行动力。
例如在没有禁放令的限制下, 今年北京市烟花爆竹的销售量比去年同期下降近四成, 除夕夜燃放总量、集中燃放持续时间均比往年明显缩短。[1]许多公务车辆也首次以“今日重污染天气, 停止使用”为由减少出行。这说明, 新闻媒体的传播收到了实际效果。
这次雾霾天气报道所积累的经验使我们认识到,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 新闻媒体担负着传播信息、普及知识、理性引导、稳定秩序、达成共识、促进行动的作用, 通过宣传报道可以让公众正确认识极端天气给社会带来的危害, 同时掌握应对与适应气候变化的方式和方法, 进而自觉地投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之中, 这些都说明新闻媒体在气候传播中可以大有作为。
当然, 目前我国新闻媒体的气候传播还处在起步阶段, 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报道的速度、广度、深度和力度上都需要加强, 专业化水平也还需进一步提高。今后,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凸显与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的日益加重, 我国新闻媒体在气候传播方面任重道远, 尚需付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洛杉矶的启示,我们如何抗“霾” 篇8
片中多次提到的"洛杉矶烟雾",是人类历史上著名的环境污染案例和治理教材。我社2014年热销图书《洛杉矶雾霾启示录》,展示的便是污染事件发生时的众生相,真实描述了相关政策和研究工作背后微妙的过程和来龙去脉。
《洛杉矶雾霾启示录》
本书英文原版于2008年在美国出版后,被誉为现代新闻经典(journalistic classic)之一、大气环境领域的《寂静的春天》
深入刻画洛杉矶污染事件发生时的众生相--科学与无知、责任和逃避、公益和唯利、远见和短视等
以史为鉴,对我国治理雾霾等空气污染的政策制定和实施具重要借鉴意义
译者的感言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 曹军骥
我是做空气污染研究的,很早就听说过洛杉矶的光化学污染,但对于其污染的产生、程度和防治等历史细节的了解基本空白。我所翻译的Chip Jacobs 和WilliamKelly 所著Smogtown: the Lung-Burning History of Pollution in Los Angeles一书(中文版名《洛杉矶雾霾启示录》),2008年在美国出版以来被认为是近年来环境生态领域最优秀的公众读物之一。随着翻译工作的进展,越来越觉得这本书思想的深刻性。
洛杉矶的昨天,我们的今天
两位作者是文学记者,作为地道的洛杉矶人,从小就身受空气污染之害。为了再现那段历史,他们不辞劳苦,从旧故事中提炼出洛杉矶空气污染史的浓缩版。每章、每段、每句话,都有深刻的含义和意义,作者的文字力透纸背,字里行间中揭示出污染现象后的思想本质,期望传递出空气污染的共性特征。
掩卷深思,洛杉矶昨天的污染故事很多以惊人的方式在现今世界上许多城市活生生地上演着。如一位官员在1956年调侃道"我们花了35年来消除烟雾,其中的30年对抗政客,5年治理烟雾本身"。作为斗争结果的环保法案、减排措施和方案控制住了洛杉矶的烟雾,但是新的问题在历史长河中接踵而至:能源危机、CO2减排、全球变暖等。舒适但高能源消耗的现代生活方式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面对这一事实,多数人仍在妄想单纯凭借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来治理污染,而不是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全球化大背景下的今天,地球上的人们互相影响,谁都不能独善其身。这一系列故事的背后,往往都有利己主义者和科技至上论者的身影。犹如空气污染领域的"寂静的春天",作者提出深刻的反思:如果科技也对环境危机无能为力,人类该怎么办?
两位作者讲述的是洛杉矶的故事,放眼的却是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工业化进程中的我国也在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大气污染。重读这段洛杉矶烟雾污染治理历史,反观当今席卷大江南北的雾霾事件,经年治而不降的空气污染,我觉得有如下几点特别值得借鉴。
高度重视科学研究
20世纪40年代初洛杉矶发生光化学烟雾污染时,各界人士都茫然不知所措;经过大概10年的摸索,由加州理工学院斯米特教授率先发现机动车与工业尾气的光化学反应产物是污染的肇因,之后的控制都是围绕这个科学结论展开。没有高水平科研成果做支撑,如盲人摸象,不仅污染控制的效果差,甚至污染控制的基本方向都是错的,出现越治理越污染的局面。因此,洛杉矶很早就开始了空气污染的科学研究,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高水平的科技攻关。如1968年成立的加州空气资源局(CARB)第一届主席就由斯米特教授担任,几十年来CARB引领与左右了美国空气污染的科研水平、控制技术、标准制定、法规条例等进程。
对污染治理的长期性要有足够认识
从1943年7月8日洛杉矶出现第一场有记录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开始,谁也没想到这个污染治理工作持续70余年,时至今日还在继续。烟雾污染发生的头几年里,政府官员、高级管理人员在公开场合信誓旦旦拍着胸脯承诺几年内就要改善这种烟雾污染(尽管它是什么、如何形成都还不清楚)。从1943年算起,洛杉矶这个"美国空气污染之都",尽管投入巨额资金、巨量资源、巨大努力,进行人类有史以来最长时间、最大规模的污染控制实践活动,直至作者成书的2008年甚至今天,空气质量虽得到翻天覆地的改变,但相比之下,洛杉矶的污染仍高居美国各大城市之首,由此可见污染控制的艰巨性。
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多个部门共同治理
洛杉矶空气质量改善,除了依赖科技进步,还要紧密依赖经济分析、社会管理、产业替代等多种手段;不仅依赖环保单位,还要依赖研发机构、环保社团、产业部门等全社会的共同投入;上至州长、市长,下至贩夫走卒,无论职业医师还是社交名流,都对空气污染控制做出过贡献。空气质量的改善不仅与污染源控制有关,也与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换、人民生活方式转变等有关。需要吸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深刻教训,对新上马的高污染工程项目做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估,防止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产生新的污染。
雾霾的治理任重道远,雾霾的危害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究竟雾霾有哪些危害、我们怎么防护?请将您的想法和建议,发送至《大众医学》微信公众平台参与讨论,并有机会获得《洛杉矶雾霾启示录》1本。
雾霾对健康的影响,已经不仅仅是呼吸系统。
网友:雾霾天,家里的老人和小孩特别容易生病。
白春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主任):建议大家应尽量减少外出,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者。同时,还应紧闭门窗。外出回家以后,应及时清洗面部和双手,清水漱口或刷牙,并及时更换外衣。必要时,可使用空气净化器,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网友:我患有慢性过敏性鼻炎,每当遇到雾霾天就反复发作,要怎样才能防护?
王辉(山东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医师、教授):鼻塞、咳嗽加重,可能是接触了雾霾中的过敏原,在尽量减少外出的同时,加大吸入药物的剂量。若伴有流黄涕、咽痛或发烧提示可能合并呼吸道感染,可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治疗。有黄浓涕时,加用左氧氟沙星眼药水滴鼻,以及用生理性海水或生理盐水冲洗鼻腔。由于雾霾可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狭窄以致吸药困难,所以一定要慢而深地经鼻或经口吸入,以保证药吸至肺内。
网友:我每天睁眼看到灰茫茫的天空就很失望,感觉活在一个没有希望的世界,很害怕!
北京朝阳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顾秀玲 :雾霾天光线较弱、可视度差;胸闷、呼吸困难等身体不适;出行的不便等等,很容易让人出现心理问题。
【洛杉矶雾霾启示录】推荐阅读:
洛杉矶加州大学06-11
洛杉矶的落寞06-23
洛杉矶之战影评06-20
《洛杉矶之战》读后感10-03
科比专题,凌晨四点的洛杉矶11-30
写给洛杉矶的情书《爱乐之城》观后感07-07
雾霾治理的启示及措施论文12-21
雾霾给我的启示作文400字09-12
启示录07-04
现代启示录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