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启示录

2024-05-18

历史启示录(共8篇)

历史启示录 篇1

历史启示录

改革篇

史实:中国改革史: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改革开放

外国改革史:日本大化改新;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

规律总结

1、根本原因:旧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

根本目的:维护统治,解放发展生产力。

过程:具有曲折性、艰难性

2、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②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以及改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

3、改革的启示:①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②改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要符合国情,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③改革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既要抓住时机又不急于求成④ 改革要注意政治、经济、思想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等。

⑤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⑥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革命篇

史实: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外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法国大革命;

拉美独立运动

启示:

1、落后野蛮的制度最终是要被推下历史舞台的,民主平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2、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人民思想解放,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取代

封建制度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4、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力量必然会被推翻和粉碎。

5、国家独立和统一是国家发展、强大的前提和基础。

思想解放篇

史实:中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外国:文艺复兴运动;思想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启示:

1、思想理论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2、思想解放推动政治运动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世界大战篇

史实: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启示:

1、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2、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决不能重演。

3、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4、国与国之间应和平相处,人类命运休戚与共,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5、战争客观上可以推动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科技革命篇

史实: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

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

启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

2、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每个国家都应该努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3、科技是一柄双刃剑。它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也带来了如战争、环境、资源消耗、高科技犯罪。。。。等消极影响。

4、青少年应该自觉履行历史使命,刻苦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为国家民族

振兴做贡献。

国家建设道路探索篇

史实: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成就

外国: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美国、西欧、日本的发展

启示: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发展经济一定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4、弱国无外交。我们要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经济全球化篇

史实:

1、新航路的开辟。

2、20世纪经济全球化

启示:

1、科技的发展和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

2、经济全球化有利有弊。我们应该主动融入全球化浪潮,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提高自己的防范风险的能力。

中考历史启示类题型分类归纳(加强版)

(一)关于战争类

1.鸦片战争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或问:近代屈辱史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富民强,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才不会重蹈覆辙,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关于中国近代被侵略的历史,你有什么感想?

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的统治腐败,国力衰落,屡遭列强侵略,说明落后就要挨打,因此今天的中国就要不断的改革和开放,注重经济的发展,使国家不断富强。

3.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力衰弱。

(2)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

4.从《南京条约》图片、日本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字、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等图片上你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1)(经验教训)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说明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才能得以实现。

(2)(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

(3)(社会责任)树立挽救祖国、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5.对于日本人今天的一些做法(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等)你有什么感想?

我们对于日本否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犯下侵略罪行的做法,表示强烈愤慨;我们要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现在我们青少年应该努力学习,准备将来报效祖国。

6.你对南京大屠杀的感想是什么?

(1)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

(2)我们要勿忘国耻,更要努力学习,为国家的强大而奋斗。

(3)当今社会,我们仍要提防军国主义的复活,争取世界和平。

7.结合百团大战和台儿庄战役等史实,说明了中国军民有哪些精神?

中国军队具有不怕牺牲、不畏强敌、为国献身的精神。如:在台儿庄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日军以坦克为前导,向庄内猛冲。中国军队既无坦克又无对付坦克的平射炮,仅以血肉之躯与敌人搏斗。后来当全庄要被敌人攻陷时,中国军队组织敢死队,多次在夜间展开反击,又奇迹般地夺回大部分街市。

8.(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说一说两次世界大战给你的感受,使你有什么想法?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和财产。我们应该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提倡用和平手段解决各种矛盾和纷争。

9.怎样才能制止战争?

加强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新殖民主义,用和平方式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中国:要想避免帝国主义战争的威胁,我们就要提高综合国力,发展现代化的国防。

10.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给全世界人民什么启迪?

(1)二战的胜利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维护它,热爱和平,不让世界大战的悲剧重演。

(2)人民才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在挑战面前,全世界人民必须联合起来,才能赢得胜利。

(3)所有国家都应当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加强国际合作,国际合作可以维护世界和平。我们才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11.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1)斯大林格勒战役;推动整个战争形势的变化,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2)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国法西斯处在东西两线作战的状态中,盟军势如破竹,一个个被法西斯占领的欧洲国家得到解放,加速了德国的崩溃。

(3)攻克柏林战役:加速了德国的彻底失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战争结素。

12.二战结束至今61年间,未曾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国际合作组织的作用。(2)二战的惨痛的教训。(3)世界经济全球化

(4)和平力量的增长。(5)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3、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的特点,由此地区冲突加剧,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国导弹袭击中国驻前南联盟使馆事件,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据理力争,维护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声张正义,参与国际合作。

14、面对今天人类社会要解决的环保、禁毒、反恐等全球性问题,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答:启示:发扬国际社会的团结与合作精神;加强国际间互相支持与协作;团结就是力量等。(意思相近即可)

15、你认为中国应如何应对世界格局的变化?

答:努力发展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二)近现代探索史的感想

1.你从中国近代化探索中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中国人民具有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具有忧患意识,进取精神,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段探索的结果是失败,说明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2.我们要学习长征中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敢于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我们要继承革命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面对困难不低头,团结互助的精神。

3.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们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崇尚民主、科学,爱国主义精神等

4.巴黎和会上对中国问题的规定反映(说明)了什么?

反映出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这一实质,同时也说明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

5.学习完中国近代史,我们应该得到哪些思想认识?

(1)认识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弱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2)认识抗击外国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6.学习完世界近代史,我们应该得到哪些思想认识?

(1)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具有进步性、野蛮性、贪婪性和扩张性

(2)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历史意义,从此使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7、从近代日本发展的史实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启示?

答:(1)、坚持不懈地狠抓教育事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科学技术实力竞争。(2)、要加强同外国的科技合作,大胆地引进海外人才,密切关注世界科技发展最新动态。同时要花大力气消化吸收外来的先进科技。在吸收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特色。(3)、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

8、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的经济发展的变化中,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①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保证农、轻、重工业比例平衡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稳定地、高速地前进。

9、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建设社会主义要依据各国国情,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切忌教条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加速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的生活;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警惕西方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10、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谈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可以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答:①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该人民的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以法治国;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搞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加快建设步伐、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粉粹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阴谋等)

11、二次大战后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找出其共同点。你觉得其中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共同点:都得到了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或扶植;都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借鉴:①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②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③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12、从三次科技革命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是什么?(2分)你认为我们国家应如何去应对这个结论?

结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措施:①重视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②把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我国发展的第一要务。③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13、就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试结合我国目前的现状,谈谈你的认识。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想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就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②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③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④支持改革开放,学习一切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⑤加强国际间的合作等

14、美国金融危机我们要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对内措施: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强对金融体系的改革等。②民生工程排在第一位,可以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直接和间接的好处。③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扩大内需,解决供求矛盾。④不断完善行业内部政策、法规,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外措施:①促进出口,缓解出口企业的困难要求发达国家放松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加大技术转让。②加强国家间的合作,共同采取措施应对。

(三)现代史内容的感想

1.中国人民志愿军身上有什么崇高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他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果,你有什么认识?

新中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通过这场战争说明美国不是不可战胜的,西方侵略者为所欲为的时代结束了;同时再一次证明不义的战争必败。

3.针对我国城乡发生的巨大变化,谈谈你的感受?

我们应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大力进行经济建设,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事业。

4.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搞经济建设必须依据国情,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5.你认为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2)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3)改革开放的实行(4)全国人民的积极努力(5)和平的建设环境。

6.回顾中日两国近现代的外交史实,你得到的最主要的启示是什么?

勿忘历史,以史为鉴,热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与日本都是亚洲强国,要积极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共同努力。

7.学习完中国现代史,我们应该得到哪些思想认识?

(1)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2)我们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3)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8.学习完世界现代史,我们应该得到哪些思想认识?

(1)了解了当代世界的多样性、多元性和复杂性。

(2)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立志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四)关于台湾问题的观点

1.谈谈你对解决台湾问题的认识?

中国政府仍然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统一。但是如果出现台湾当局无限期拒绝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两岸统一问题,中国政府只能被迫采取一切可能的断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来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

2.你如何看待台湾?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个组成部分。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坚持统一反对分裂是中华民族的神圣职责。

历史启示录 篇2

一、历史学的认识功能是指历史知识在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一个有规律的客观过程, 任何事物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都有它的渊源和成因, 只有了解它的历史, 才能把握它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就中学教育的学科体系而言, 历史学可以为许多学科特别是社会学科诸如语文、政治等提供历史背景和丰富的历史资料, 因此可以说, 历史知识是一个基本素养问题, 历史知识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一个人的学识水平。

历史学认识功能的发挥借助于历史知识的客观与精确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求真精神。求真精神是历史学的基本精神, 也是认识功能的基础, 只有通过求真, 尽量做到接近历史的真实, 其认识才会有效和有意义。体现在历史教学中, 其主要形式就在于实践教学与探索教学。历史教师在课程设计时, 应有意识地安排史实真假的辩论与探索, 实际上就是在形形色色的历史争论中, 辨清真伪, 其本身对学生精神的培养就是一种激励, 因此围绕这一功能, 按照教学目标, 精心设计教学是重头戏。

如:人民版教材 (必修一) 专题一第四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中“朱元璋废除丞相”这一知识点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内容, 为了讲授和巩固这一知识点, 我在“课堂巩固”这一环节中投影了曾经广为流传的《宰相刘罗锅》和央视版《康熙大帝》的片段, 让学生从视频中去辨别真伪。真正掌握这一知识点的学生很快就会发现, 《宰相刘罗锅》讲述的是清朝重臣刘墉的故事, 而早在明初朱元璋就把中国丞相制度永久废除, 因此仅从名字上看这部电视剧就犯了极大的错误。《康熙大帝》中称当时的军机大臣明珠、索额图为“明相”、“索相”也同样是对历史的误读。

这种通过历史知识去辨别历史真伪的设计, 既巩固了学生基础知识, 又培养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他们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和探索历史事件的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可谓一箭三雕。

二、历史学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借鉴功能, 即历史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历史经验。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 无论成功或者失败, 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训, 供后来人借鉴。但长期以来, 中学历史都只侧重于政治史,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改变了政治史“一史独大”的局面, 大大拓展了经济、文化、社会领域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的资鉴功能,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应彻底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 将经济是基础, 政治、文化是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讲透, 将各方面内容完全彻底地融为一体, 培养学生全方位的历史认识体系, 为今后学生个人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

如, 人民版教材 (必修二) 整个专题六对今天就有很强借鉴意义。其中第一课《自由放任的美国》主要讲述的是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 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美国所盛行的“自由资本主义”理论影响下, 胡佛政府坚持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最终导致美国经济走向歧途, 并很快发展成一次席卷全世界的经济危机;而第二课《罗斯福新政》主要讲述的是面对病入膏肓的美国经济, 新任总统罗斯福开出了一副前所未有的新药方: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这一药方不但使得美国经济逐渐摆脱了危机, 还为西方乃至全世界的经济改革提供了一种模式。无独有偶, 历史发展到今天, 从美国开始的次贷金融危机再次席卷球, 那么今天全世界受到影响的国家究竟该如何才能走出危机?

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中, 我们应当结合实际, 引导学生分析两次经济危机的异同, 探索胡佛和罗斯福不同政策对经济产生的不同影响, 从而启发学生从历史知识中寻求今天面对经济危机应该采取的措施和政策。

通过这个古今对比的例子, 相信学生会得出或正确或偏颇的答案, 但都会激励学生对历史知识借鉴作用的兴趣。

三、历史学的再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教育功能。

历史学的教育功能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生积极的影响。具体说来, 它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 道德教育。任何一个社会制度都需要建立一套道德规范作为维护群体的纽带, 都需要进行道德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就属于道德教育的一部分。 (二) 理想教育。理想即人对于美好事物或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人的具体理想虽然各不相同, 但都必须遵循一条基本原则, 即要尽可能的符合实际, 否则就会变成脱离实际的空想。只有认清和符合了历史发展方向的理想, 才能得到实现。

体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就是整个教师队伍, 特别是历史教学应在科内课外有意识地利用自身熟知的历史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和道德感, 使其真正地树立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使其在将来的发展中不仅专业知识过硬, 而且真正的德才兼备, 成为现代化的栋梁之材。

如, 人民版教材 (必修一) 专题六第三课《罗马人的法律》一课中“自然法”这一知识点就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因为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 而是一种超越具体法律条文、人人自觉遵守的法律观念, 这种观念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而当今西方世界强烈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实则拜其所赐。那么作为东方文明古国一员的我们是选择被动接受冷冰冰的法律条文还是积极主动地去享受那种无比崇高的法律意识呢?以小事而言, 当你在美丽干净的校园里无意间扔下一片纸屑时, 假如你觉得这无所谓, 反正没人逮住我, 那么你选择了前者;反之当你觉得校园环境必须靠大家共同维护, 这种随意扔垃圾的行为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从而主动将垃圾拾起时, 你选择了后者。

再如, 人教版选修四专题五第一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一课, 当讲到青年马克思时, 我便投影了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一段话: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 我们就不会为任何沉重负担所压倒, 因为这是为全人类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得到的将不是可怜的、有限的和自私自利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亿万人, 我们的事业虽然并不显赫一时, 但将永远发挥作用, 当我们离开人世之后, 高尚的人们将在我们的骨灰上洒下热泪。”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

同样, 人教版选修四专题五第四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一课, 同样是在讲到青年毛泽东时, 我出示了1918年正在湖南师范学校求学时毛泽东的一段话:

“我们要为挽救国家、改造社会而奋斗, 而不应该为自己的名利享乐而奋斗。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我们虽然是些年轻人, 但也应该负担改造社会的责任。”

——1918年在新民学会的一次讲话

通过两个伟人青年时期的经历, 我们不难发现:大凡能成为伟人或有大成就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 即个人志向远远超越了个人利益的得失, 而出自对人民、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中学生正处在人生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期, 我们的教师就应该指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如果在历史教学中有意识长此以往地坚持这种理念, 一定会使历史学的教育功能真正的得到发挥。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 篇3

启示一:选择和平、和谐

中华文明植根于东亚大陆一片广袤的土地上,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热爱和平。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的文明,“和”的观念在经典中多次出现,《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和”,用“和”来概括万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论语》:“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虽然是从做人的角度解释“和”,但“和而不同”也可以视为一种维系社会的准则。《论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是从礼的角度解释“和”,“和”不仅是礼之所用,也是为政之道,而且是一种美。《礼记·中庸》以“和”为“天下之达道”,能“和”则能四通八达,无往不利。又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天地才得以正,万物才得以育,这就将“和”的意义提到了很高的地位。

中华民族深知和平对文明的保障作用,也深知战争对文明的破坏作用。西晋统一全国后,在文献整理、史书编纂、学术积累,以及文学创作等方面,都已出现繁荣的端倪,是战争,打乱了文明发展的进程,在北方造成多年的文明断裂。宋代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峰,科技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是战争,打乱了原来的趋势,延迟了文明的发展。

和谐与和平都基于一个“和”字。和谐是和平之上的一种更高、更美的境地,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个体的人自身的和谐。

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和平、和谐,惟和平才能使文明的成果得以保存,惟和谐才能使文明稳步发展。

启示二:选择包容

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子》也说:“容乃公, 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臻于“久”。这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上古的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應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

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值得强调的是,这种包容不只是统治者的包容,也是整个社会的包容。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的机会,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

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 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惟包容才能百川汇海,惟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启示三:选择开明

开明的核心有四点:一是民为贵。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二是广开言路,从谏如流。班彪说:“从谏如顺流。”这是明君的必要条件。三是举贤授能。《礼记》说:“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举贤而置之。”这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四是以法为准。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中国人往往将“盛世”与“开明”联系起来,称之为“开明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这些盛世都是比较开明的。以唐代为例,太宗对太子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问魏徵明君和暗君的分别,魏徵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太宗深以为然。

宋代的政治设计也有一定的开明性。宋代健全了一整套文官制度,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行政和监察,既相配合也相制约。就以皇帝与大臣的关系而言,陈亮引仁宗的话:“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 改之为易。”仁宗表示,处理天下事不专由自己一个人决定,便是一种相当开明的态度。

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开明,惟开明才能广得人心,惟开明才能云蒸霞蔚。

启示四:选择革新

中华文明在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虽不是最早的,却是惟一没有中断过的。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华文明中包含着变易的思想,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诗经》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便是对“维新”的赞美。《周易》说:“日新之谓盛,生生之谓易。”指出不断的变易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其实,《周易》的这个“易”字,就是变易的意思。关于中国哲学中的变易思想,张岱年先生举了孔子、老子、庄子、张载、程颢、程颐、王夫之、戴震等一系列哲学家的言论,总结说:“中国哲学有一个根本的一致的倾向,即承认‘变’是宇宙中之一根本事实。变易是根本的,一切事物莫不在变易之中,而宇宙是一个变易不息的大流。”这种变易的思想,常常被用来作为变法的依据。验之以中华文明的历史,几千年来不知经过多少次大大小小的变革。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促成了新型士人的成长。

毋庸讳言,中华文明中也包含着因循守旧的因素,所谓“祖宗之法具在,务行故事,慎所变改”。诸如此类的话不胜枚举。回顾历史,凡是革新的力量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文明就得以健康发展;凡是因循守旧的势力占据上风的时候,文明的发展便受到阻碍。

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革新是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不断前进,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启示五:选择开放

中国的汉唐盛世,都是开放的朝代,中外文化的交流十分活跃。汉代通西域,带来了中亚和西亚的文明。公元前2年,佛教传入中国,在思想观念、生活习俗和文学艺术等许多方面,对中国固有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于唐代,对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丝绸之路开通,形成双向交融的文化格局,唐代文化既得以向外广泛传播,同时也从外面得到很大的补充。当时的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大都市,都是中外文化交汇的地方。长安是当时最大的国际都会,在8世纪前半叶,人口已经达到百万之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以及留学生、学问僧、求法僧,还有大量外来的商贾。在宗教方面,除了道教和佛教,伊斯兰教、祆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传播。到了明代,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对外交流活动,就是郑和下西洋,其足迹远达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密切了中国与一些国家的外交关系,成为中华文明对外开放的壮举。

中外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双方的文明发展。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入欧洲,对西方文明的重大贡献已是公认的事实。明末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用科学作为傳教工具,激起中国一部分士大夫对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兴趣。而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16 世纪至19 世纪的300年间,玉米、甘薯和马铃薯等美洲作物的传入和推广,对中国开发地广人稀的山区,满足对粮食的需求,从而发展生产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很可惜,当欧洲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工业革命带动西方社会迅速发展之际,中国的统治者却安于现状,闭关自守,以致中国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明显地落后了。这是一个惨痛教训!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有志之士为了救亡图存,纷纷介绍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文明,魏源编纂《海国图志》, 提出“师夷长技”的方针,便是一个标志。此后,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科学技术的层面到政治、人文层面的深化过程。种种新事物迅速出现,中华文明开始逐渐融入世界文明的主流之中。直到今天,打开大门与走向世界,仍然是尚在继续的历史任务。

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开放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条件,惟开放才能吸取其他文明的长处,惟开放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以上所述和平、和谐、包容、开明、革新、开放,是回顾中华文明史所得到的主要启示。凡是大体上处于这种状况的时候,文明就繁荣发展,而当与之背离的时候,文明就会减慢发展的速度甚至停滞不前。

2017.4中考历史感想启示 篇4

1.改革:

a 改革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b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

c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2.科技:

a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

c改革创新是国家发展前进的动力。3.思想解放:

a.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b.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4.杰出人物,能影响历史进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历史发 展的动力。

5.思想家:先进的思想,先进理论,代表社会发展方向,能促进社会的发 展和进步。

6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7.国防建设:国防现代化必须走科技强军、精兵之路。

8、外交:

a.主权独立是外交的前提,综合国力是外交的基础,国家利益是外交的根本出发点。b.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际事务的准则。c.外交能促进国家发展,提高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

d.坚持改革开放、科教兴国政策;积极参与各种国际活动等。

c.国家实力是外交后盾。

9.战争:

a战争是残酷的,人类要珍爱和平,远离战争。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c 团结就是力量。

d 不同制度,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对敌。

e 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和平相处、共同发展。

一、中近史:

1、鸦片战争启示:

a落后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

b只有迅速提高综合国力,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c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洋务运动启示: 要全面学习外来先进文化,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

3、近代化探索启示:

①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都不能获得革命成功。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2)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顽强探索精神

(3.有力地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但在中外反动势力挤压 下中国近代化发展显得艰难和曲折。

4、时局图:

a 落后挨打,遭欺凌。

b勿忘国耻、振兴中华。5孙中山的可贵品质:

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变化、不断完善自己。

具有坚定的信念、百折不饶的斗争精神。

6、新文化运动启示:

a 以开放的态度、尊重理解外来文明。

b平等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c要善于学习借鉴、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发展创新。

d要立足国情,反对全盘接受或盲目排外。

e对东西方文化有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五四运动感想: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c青年要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才能实现 个人的人生价值。

d 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刻苦学习,报效祖国。

8、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a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要拥有自己的军队。

b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9、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革命或政策制定必须结合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0、遵义会议认识:

a 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

b妥善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

c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11、西安事变:

只有以民族利益为重,实现民族团结,才能维护民族利益。重庆谈判: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12、抗日战争的启示:

a 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b 增强民族忧患意识,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c落后挨打,发展是硬道理。

d 团结起来力量大,万众一心,同仇敌忾。

13、中日关系:

a、日本要承认战争罪行、正视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友好相处。

b、日本右翼势力活动猖狂,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C、落后挨打,我们必须加快发展,迅速提高综合国力。

d、合则两利、斗则两伤。14淮海战役:

a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是胜利的重要的因素。

b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15、民族工业产生、发展:

a 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

b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行不通。

16、思想文化的启示:(思想文化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先进的思想文化代表着社会发展方向,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17、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 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思想观念 18人物:

杰出人物:能影响历史的发展进程。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侯德榜、詹天佑: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爱国主义精神。

魏源、严复:先进的思想文化代表着社会发展方向,推动着社会的发 展进步。

牛顿、爱因斯坦:热爱科学、刻苦专研精神。伏尔泰:不畏权贵、追求真理的斗争精神。

二、中现代史:

1、新中国成立启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2、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a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b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农业经济的发展,一靠好的政策,二靠科技

d土地政策的调整,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3、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a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4、“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a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b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

体现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

6、文化大革命:

a要坚定不移的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搞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才能保证人民的合法权力。

c政局稳定,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

7、十一届三中全会:

a改革是富强之路。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c机制和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8、改革开放的成就:

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坚持党的领导、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c 事实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国情制定恰当政策。

9、民主、法治建设:

a搞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才能保证人民的合法权力。

b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稳定。

c 有利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香港、澳门回归:

a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硬道理。

b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才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11、台湾问题:

a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一部分。

b反对台独、维护统一。

c 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e 两岸同根同祖,一脉相承,统一是两岸人民共同愿。

f 合作才能共赢。

g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12、中国加入WTO:

a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经贸联系,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 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b进一步拓宽了对外开放的空间。军队建设:

军队现代化建设要走:科技强军,精兵之路。

14、外交工作:

a国家实力是外交的基石。

b 继续实行改革开放、科教兴国政策;

c 实施863计划,发展高新技术

d积极参与各种国际活动等。

15、中美关系:

a中美关系发展过程曲折;

b中美友好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

16、学习周恩来:

a 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b艰苦朴素、廉洁奉公、谦虚谨慎、心胸似海。

c善于把握大局,处理大事、从容不迫、机动灵活。中国正走向体育强国:

反映: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18、对中共的认识:

a中共是伟大、共荣、正确的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事业的领导核心。

b 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c中共能纠正自身的错误、坚持真理、勇于探索创新。

d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和建设更富强的中国。

三、世界古、近史

1、雅典民主政治:

a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b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c 从专制到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d 雅典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伯利克里是创始人。

e 雅典民主的实质:奴隶主的民主。

2、大化改新:

a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我们要积极学习外国的先进文明。

b只有不断的进行改革,才会国富民强。明治维新

a要坚持对外开放,虚心学习外来先进文化,以发展提高自己。

b重视文化教育,走科教兴国之路。

c反对侵略战争,走和平发展之路。战后日本迅速崛起:

a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科教兴国之路。

b重视科学教育、人才,积极引进外国先进科技成果。

C.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

d.崇尚科学、求实创新。.3、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a改革是社会前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b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c改革开放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

4、拜占廷帝国衰落:

a开放宽容文明繁荣、封闭狭隘文明衰落。

b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吸纳外来先进文明,努力发展创新。5宗教:

a宗教是人们内心对生活的一种寄托和想象。

b 宗教信仰自由,坚决反对邪教。

c 宗教是统治阶级麻醉、统治人民的工具。

6、文明交往的认识:

a不同文明间的交往,有利于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b不同文明间的交往,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平等交流。

c 暴力冲突和和平交流,都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暴力冲突给人类带来灾难、和平交流应成为主流。

7、文艺复兴:

a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b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c先进的思想理论,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8、新航路开辟:

a要勇于探索、要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b要加强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合作。

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a、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改革、革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c、国家崛起要有制度创新,先进的社会制度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0、美国独立战争:

a国家独立、统一是强盛的前提。

b追求自由、平等是天赋人权。

c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走依法治国的道路,美国南北战争:

a 以国家利益为重,反对分裂、维护统一。

b民主、平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c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必然战胜落后的奴隶制度。

11、工业革命: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c.坚持改革开放,走科教兴国、科技强国之路

d我们要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创新,为中华的崛起而努力学习。

e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作用,我们应努力使科技造福于人类。

f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

12、第一次世界大战:

a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

b爱好和平的人们应该团结一致,制止战争;共同发展。

c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加强国际间交流和合作。

d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二战:

a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对敌。

b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战胜邪恶势力。

c战争是残酷的、人类应珍惜和平、友好相处。

d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义必胜。

e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13.人物:

牛顿、爱因斯坦:热爱科学、刻苦专研 伏尔泰:不畏强暴、追求真理

四、世界现代史

1、十月革命:

a无论革命和建设,都必须结合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杰出人物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a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革不合理的政治经济体制。

b 制定政策要结合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c计划经济要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d 农、轻、重经济比例要协调、科学发展。巴黎和会:

弱国无外交,落后遭欺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但它不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能长久地维持下去。

4、罗斯福新政:

a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的动力。

b 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c学习罗斯福勇于创新,坚持不懈的精神。

d.不同制度国家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借鉴。

5、冷战:

a经济实力决定国际关系中的地位,要提高综合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b大国对外政策影响国际局势和本国实力。

c平等对话、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6、中东和平进程: a停止冲突,共建和平家园。

b平等协商,相互承认对方的生存权。

c相互谅解,求同存异。

7、二战后欧洲经济发展:

a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b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走和平发展之路。8社会主义国家改革:

a改革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

b改革之路不会一帆风顺,只有实事求是、坚定不移才能成功。

c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

d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9、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a 要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

b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c 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d时刻警惕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

e改革要从实际出发,适合本国的国情。

f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10、经济全球化:

a要增强面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意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的信念和责任感。

b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 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抓着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

11、政治多极化应对措施:

a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多极化发展。

b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迅速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c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之路。

12、现代文化:

a 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意识心态中的反映,具有明显的时代色彩。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启示 篇5

作者:黄浩涛 《光明日报》(2015年08月29日 07版)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拯救民族危亡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是反对日本法西斯肆虐和荼毒人类、维护世界和平的正义战争。中华民族在积贫积弱的情况下,与强大而野蛮的日本法西斯浴血奋战14年,最终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近代历史上反对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这一伟大胜利,必将永载中华民族史册,也必将永载人类和平的光辉史册!”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更重要的是从中汲取经验借鉴。如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重视和引以为鉴。

第一,落后就要挨打,强大才有尊严,抗日战争的历史告诫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奋斗,实现中国梦。

作为小国的日本之所以敢于不断变本加厉地侵略中国,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国抗日战争之所以历经曲折,艰苦卓绝,长达14年之久,中日之间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距,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强盛的国力既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强大动因,又是其持续进行侵略战争的雄厚物质基础。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严重落后性,既是中国近代以来悲惨历史的主要根源,又是日本帝国主义敢于野蛮侵略中国的主要原因。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地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它欺负我们的落后。因此消灭这种落后,是我们全民族的任务。”他指出:“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抗日战争的历史告诉我们,要根本摆脱落后被动挨打的历史命运,就必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当综合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当今世界,虽然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主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霸权、没有竞争、没有危机,尤其是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还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压力。因此,只有不断提升我国在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实力,才能战胜种种风险挑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回击日本右翼势力的种种挑衅,应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中国国家安全的现实威胁,维护中国生存和发展利益的必由之路。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征程中,必须强化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复杂曲折的过程,许多关系全局的问题长期困扰和影响抗日战争的进行。在“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时期,主要是是否抵抗日本侵略的问题;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是如何抗日和夺取胜利的问题。当时执政的国民党在很长时期内,甚至到抗日战争结束,都没有清晰的认识,而中国共产党对这些问题,给出了正确的、深刻影响战争进程的回答。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是领导全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解放和振兴的坚强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中流砥柱,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今天,中国共产党正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也是充满挑战、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党的领导,沿着党制定的正确路线前进。第三,抗日战争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告诉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贯彻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全民族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大特征,是抗日战争区别于近代以来其他反侵略战争的主要特点,也是其能够坚持14年之久并取得最终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毛泽东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兵民是胜利之本”,强调发动人民群众、实行人民战争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唯一正确途径。按照中共中央制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一系列决策与部署,各地党组织和抗日武装深入发动群众,武装群众,领导军民广泛开展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斗争,大规模开展抗日游击战,形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陷日寇于灭顶之灾。敌后抗日战争的发动,敌后战场的开辟、坚持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实行人民战争和力行群众路线的结果。抗日战争的胜利归根到底是人民的胜利,是人民战争思想的胜利,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胜利。对此,毛泽东有过深刻的阐述:“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完全打不破的。”去年,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此指出:“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人民群众是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十八大后,党中央部署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重大成果。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群众路线对于国家和人民、对党及其完成使命的极端重要性。

第四,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丰硕成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必须坚持、发展和巩固统一战线。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正如总书记指出的:“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国人民义无反顾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三个方面:中国国内的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际上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抗日统一战线,日本人民反对日本法西斯的统一战线。三者交相作用,成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成功地运用这个法宝,是抗日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促成者、力行者和维护者。由此,统一战线成为中国共产党总路线、总政策、总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特别是在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团结的人越多越好,凝聚的力量越大越好。新时期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有其坚实的基础,也有很强的现实需要,我们应该像抗日战争时期那样,开展统一战线、发展统一战线,坚持国内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及一切热爱中华民族的人们的大团结,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建立和平发展、有助于实现中国梦的统一战线。

第五,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尊严的正义战争,抗日战争的历史启示我们,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神圣不可侵犯,对于胆敢损害中国领土、主权和基本利益的行为,必须给予坚决的、有理有力的回击。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同时,中华民族又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抗日战争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华北事变”和“七七事变”,宣告了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方针的破产,而其错误的应对极大地损害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加深了民族灾难。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就鲜明地提出以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主张,“华北事变”后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而受到国内外普遍赞誉和广泛的响应,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国共合作、全国抗战。国共两党在“七七事变”前的这样两种应对决策,结果截然不同的事实,以及全民族抗战战胜日本侵略者、雪洗民族耻辱的事实,具有深刻的历史启示意义:面对侵略一定不能软弱、气馁,而是要坚决地、勇敢地斗争。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吸取近代以来尤其是抗战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确立和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向世界作出了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扩张的庄严承诺,始终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秉持亲诚惠容的理念,积极倡导世界各国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并把我国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世界其他国家。但是,现在世界上仍然有极少数人,罔顾侵略战争历史,企图挑起周边地区事端,这是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亵渎,是对人类和平正义的蔑视,是对中国人民和国家主权的挑衅。对此,总书记已经申明了中国的基本立场:“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我们一定要秉持这一精神,与那些旨在损害中国主权、伤害中国人民情感、破坏中国发展的现象和企图做坚决的、针锋相对的斗争。在抗日战争中,面对凶残的敌人,中华民族没有畏惧,反而在民族危难面前更加团结;没有退缩,反而在争取民族解放的道路上更加执着,并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今天,发生历史性巨变、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高歌猛进的中国,更应如此,也必然如此。

八年级历史下册原因意义启示总结 篇6

原因、背景:

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出兵原因:(1)美国出兵侵略朝鲜,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2)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土地改革原因:

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新中国成立时,占全国三亿多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第一个五年计划背景:①新中国建立后,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但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②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三大改造原因: 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解决生产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文化大革命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他希望通过“文化大革命”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①“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②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提出“两个凡是”。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

(1)背景:①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践踏,②广大人民群众深刻地认识到了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新中国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原因:

①归功于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②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③归功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④国际形势的变化。

衣食住行发生变化的原因: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凭票购物的原因: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

863计划制定的背景:国际背景:①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世界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新技术革命;②世界各国把抢占科技前沿目标、发展高科技作为进入21世纪的决定性因素;③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欧洲提出“尤里卡计划”,苏联和东欧提出“2000年科学技术进步综合纲要”。国内背景:①改革开放已经拉开大幕,各项事业正在稳步推进;②我们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还处于落后地位;③以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十分重视科技工作。

1979年对台基本方针制定背景:①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提高了国际地位;②中美关系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③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④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期;⑤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香港澳门回归原因:①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②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③全国人民的支持;④港澳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

外交成就取得的原因:国内、;①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②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③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④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际: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②政治多极化发展趋势;③经济全球

化趋势加强

少数民族地区取得成就的原因:(1)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2)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给予支持,使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迅速发展。(3)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大发展的新气象。意义、影响、作用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①开辟了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②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西藏和平解放历史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①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②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我国的安全;③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土地改革意义:①彻底摧毁了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②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③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④ 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一个五年计划意义: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意义:它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

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三大改造的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共八大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使我国人民遇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害:使国家政权遭到削弱,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践踏;严重摧残了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阻碍了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致使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十一届三中全会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意义: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广大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我国正在向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的道路迈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使农业生产的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影响: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经济特区建立的作用和影响:(1)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带动了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2)有利于吸收外资,引进先进科学科技和管理经验,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

带动了企业的改革,培养了大批人

才,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的讲话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港、澳回归祖国的意义和影响: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促进港澳发展,推动解决台湾问题。

“一国两制”构想历史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求同存异”方针提出重要意义:①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②促进了中国同亚洲各国的团结与合作,③使中国赢得与会国的理解和尊重。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①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②标志着我国外交的成熟;

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的意义: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意义: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新中国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意义:①为我国的现代化营造了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②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联系;③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影响:①正面:健康上网,有利于增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与

交流,有利于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关系。②负面:网络的不健康也会给青少年网民带来危害。如:在网上浏览不良信息,有的超时无节制上网,影响学习和身体健康等。

836计划的意义:863计划的实施,取

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突破并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缩小了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极大地带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为传统产业的改造提供了高技术支撑,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美建交的影响:①有利于改善中国国际地位:②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③有利于打破外交僵局,打开外交新局面;④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连战访问大陆的意义:有利于建立国共两党高层对话机制;有利于建立“党对党”的交流对话新渠道;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建议、启示、认识、教训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中失误的教训(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①搞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②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要

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实是求是的原则;社会主义建设是长期的、艰巨而曲折的,我们任重而道远。模范人物的精神品质:热爱祖国、艰苦创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革”教训和启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

国内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我们必须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国内环境。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必然性)

①从历史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从民族角度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③从现实角度看,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④从法律角度看,《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⑤从可行性来看,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科学技术成就的启示:知识是最大的财富,也证实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国企改革,一五计划的建议:我们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制定相适应的政策;大力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对旧企业进行改造和翻新;对旧厂的资本运作,所有制形式,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都进行改革;要重视人才,要合理利用资源;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认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有利于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有得利于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统一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不和谐因素仍然存在,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任重道远。

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认识、启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必须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50、“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1)核技术领域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2)航天技术领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51、籼型杂交水稻培育者: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1973年首次在世界上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52、“863计划”:1986年3月,形成《863计划纲要》,确定把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等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53、教育三个面向:是邓小平于1983年的题词,记住内容: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54、“科教兴国”战略:20世纪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九年义务教育作为奠基工程。

55、文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工作者迎来又一个创作的春天。

56、体育:新中国诞生以后,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普遍开展起来。竞技体育水平迅速提高。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举办了亚洲运动会。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了奥运会。

57、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的变化:从前的“铁饭碗”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

历史启示录 篇7

从2012年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来看,我校历史得A人数并不多,不仅如此,而且得A率相对于政治、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低许多。根据近两年江苏“小高考”的情况,考生单科得A的人数呈现下降趋势,得4A的总人数也呈下降趋势,主要目的是控制高考的加分,让学业水平测试回到它本来的要求,使血液水平测试符合最初的指导思想,确保大部分学生能够达C,而不要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另一场“高考”。

2012年江苏历史小高考在必修一、二、三题目分值比例与2011年相比变化不大,从内容的教材分布比例来看,必修一44%、必修二30%、必修三26%。其中,选择题中必修一共15题,在卷面分值中占30%,必修二一共10题,在卷面分值中占20%,必修三一共5题,在卷面分值中占10%。增加了的必修一考查分值无疑增加了试卷难度。三本书最容易出难题的就是必修一政治史,如第6题内阁、第8题辛亥革命、第12题国民大革命、第38题走向联合的欧洲等,这些均是考生的拦路虎。判断题,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准确记忆、严密思维,是最容易体现难度的题型之一,如第32题考查中国通讯传媒的发展史实,如学生缺乏准确的记忆必定会出错。2012年试卷判断题考查必修三的较多,占6%,这与最难的2009年历史小高考题时一样,另外两题判断题是必修一的内容,2012年判断题未见必修二内容,主观题仍然是材料解析题为主,三册书比分各占卷面分值10%。

从试题的立意来看,情景性比较突出,比如材料题及图片题在该试卷中都有大量体现,特别是在这一份试卷中运用了大小15幅图片,这也是2012年小高考历史试卷所呈现的一大亮点,这告诉教师在以后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课本上的图片资料。应该说,虽然2012年小高考试卷有一定的难度,但总体来说试卷还是考查以准确记忆为主的基础能力,尤其是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概念。

学业测试中,日常的学科教学,物理、历史、生物、化学、地理、政治各科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可2012年的考试与往年相比较,控A率几乎就是由文科生选的物理和理科生选的历史决定的。这就客观上提高了历史和物理的学科地位和教学要求。故总结本次考试,思考如下,希望对今后的历史考试有所启示。

1.重视双基,强调规范

从2012年试题来看,双基仍然是整卷测试的主旋律。平时教学中就要夯实基础,只有基础扎实了对付难题才能以不变应万变。2012年的历史小高考试卷考查更多的还是基础题,如第1题宗法制的最大特点,第3题活字印刷术,第11题生活习俗服饰,第16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25题卢梭思想,第30题美国参与的经济组织等,教学要紧扣《说明》的测试内容和要求,利用好教材梳理相关知识点,注重基础知识,做到逐一扫描,没有遗漏,打好基础关。平时还应注重规范性训练,如历史专业用语的使用规范、开放性试题的语言描述规范等。

2.关注过程,强调能力

能力立意是命题的总策略。教师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要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材料选择题和图片选择题题每年都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如第5题王阳明思想,第7题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第12题国共合作,第17题大跃进运动,第23题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得分率不高往往就是缘于考生自学能力的局限。

3.依据说明,有针对性训练

教师在完成日常教学的同时,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新一年的《考试说明》,尤其要注意区分测试要求中“了解”、“知道”、“理解”和“认识”等不同的学习要求。教师应根据《考试说明》不同的要求分析出该考点的测试题型与方向,并按单元构建知识网络体系,这点是得A的必要条件。另外,还应有计划地进行适应性测试训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加强学生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的培训,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4.关注生活,联系实际

历史启示录 篇8

2015年江苏历史高考选择题在必修一、二、三部分的题目分值比例与2014年相比变化不大,从内容分布比例来看,必修一45%、必修二30%、必修三25%。其中,选择题第1、2、6、9、10、12、14、16、20共9题属于必修一政治史考查范围,在选择题总分60分的卷面分值中占45%,选择题第4、5、8、13、18、19题共6题属于必修二经济史考查范畴,在卷面分值中占30%,选择题第3、7、11、15、17题共5题属于必修三思想文化史考查范围,在卷面分值中占20%。必修一考查的范围略多,增加了必修一考查分值,无疑增加了试卷难度。三本书最容易出难题的就是必修一政治史,如第1题分封制、第2题二手史料《淮南子》、第9题中国同盟会分布、第10题抗日战争、第16题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征、第20题两极格局等,这些均是考生的拦路虎。考查的选择题涉及古代史的是第1、2、3、4、5、14题共6题,占选择题总分值的30%,近代史知识涉及的是第6-11、第15、16、17题共9题,占选择题总分值的45%,现当代史知识涉及的是第12、13、18、19、20题共5题,占选择题总分值的25%。中国史知识共13题,占选择题总分值的65%,世界史知识共7题,占选择题总分值的35%。选择题考查中,中国史比重比世界史大很多,近代史比重比古代史、现当代史大。

非选择题中,政治史涉及的题目有第21题第1问、第22题第1、2问,共15分,占非选择题总分值的1/4,经济史涉及的题目有第23题第1、2、3问,共15分,占非选择题总分值的1/4,思想文化史涉及的题目有第21题第2、3问,第2题第3问,共10分,占非选择题总分值的1/6,非选择题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准确理解、严密思维、审慎思考、归纳概括等综合能力,是最容易体现难度的题型,如第21题考查中国文明的继承与发展史实,并根据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体现的基本特质。第22题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说明“深重的灾难同时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论断的正确性。第23题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写小论文,都是比较难归纳总结答案的题目。

从试题的立意来看,2015年高考历史试卷情景性比较突出,共有14题选择题是材料型选择题,图片题在该试卷中也有较多体现,选择题中运用了大小5幅图片、表格,这与2014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基本一致,2014年高考卷也用了5幅图片、表格,进一步告诉教者在以后教学中关注课本上的图片资料。应该说,虽然2015年江苏高考试卷有一定的难度,但总体来说试卷的选择题还是以“新情景”、“新材料”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还是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归纳概括总结史料的能力,尤其是关注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概念。

2016年江苏高考还将延续语数英三门看总分加两门选修看等级的录取模式,由2015年高考历史试卷思考如下,以希对今后历史教学有所启示。

一、重视基础知识,强调规范答题

从2015年试题来看,双基仍然是整卷考查的主旋律。平时教学中就要夯实基础,只有基础扎实了对付难题才能以不变应万变。2015年历史高考试卷考查更多的还是基础题,如第1题根据“诸侯,诸伯,诸子”及贵族朝会的信息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第3题考查西汉时期文学作品汉赋的特点,“气势恢宏,符合西汉大一统辉煌气势,为统治阶级造声势”,就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第6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就是由于小农经济出身农民阶级局限性所致,答案中D选项“农民造反者”就是从农民阶级自身来看;第9题中国同盟会的作用;第14题对万民法的理解;第16题对《德意志帝国宪法》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内容分析;第17题对浪漫主义的理解;第18题罗斯福新政实施后的影响等。师生教学要紧扣考纲要求,利用好教材梳理相关知识点,注重基础知识,做到逐一扫描,没有遗漏,打好基础关。在做非选择题时,学生平时还应注重规范性训练,如历史专业用语的使用规范、开放性试题的语言描述规范等。

二、依据高考考纲,强调能力培养

能力立意是命题的总策略。教师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要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材料型选择题和图片选择题每年都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如第8题1914~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特征,第9题根据20世纪初期某类组织的分布状况分析其历史作用,第20题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出现,但得分率却不高,这往往就是缘于考生自学能力的局限。鉴于此,教师在完成一轮二轮复习教学的同时,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新一年的高考考纲,教师应根据考纲考点要求分析出该考点的测试题型与方向,学生培养按单元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的能力。另外,应有计划地进行适应性测试训练,并及時熟化试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训练的同时加强学生解题技巧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关注时政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上一篇:移动广告设计下一篇:有关饮料安全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