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启示录散文

2024-07-21

生活启示录散文(共12篇)

生活启示录散文 篇1

生活启示录散文

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它总在不同的时期,带给你不同的感悟。

一、17岁那年的失望——初次体会付出不一定有收获

17岁那年,高考过后住在大姨家。大姨家有很多大冬瓜,大概每个有30斤左右,我突发奇想地要制作冬瓜干,之前从未做过,也没有见过别人做,心想不过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切成片,晒干。于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切了整整两个大冬瓜(由于一直在上学,基本没做过家务),又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把冬瓜片摊开晾晒,忙了整整一天,就等着收获胜利的果实了。谁知第二天突然天降暴雨,我急忙跑到楼上收冬瓜,忙活了好大一会,浑身湿透,终于全部转移到一个闲置的小屋。即便这样,第二天冬瓜还是烂了,我当时的那个失望啊,真是难以形容,17岁的我,第一次知道了付出未必有收获。

二、19岁那年的失望——付出的不如别人多

以前尚未实行火车票实名制时,有些投机倒把分子一个人买几百张甚至几千张票,然后再卖出去,俗称“黄牛票”。这可苦了那些痴痴排队买票的人,我就是其中一个。那时在南京,上大二,准备五一长假出去玩,逃了两节课去买票,排了几个小时轮到我的时候票没了,第二天又早早起来去买推迟一天的票,结果又是排了几个小时,腿都站疼了也没买到票。回头看看买票的人,哪个队长的啊,都排到了玄武湖,相信像我这个年纪的在南京上学的人都见过这种景象吧,太“壮观”了。当时是又气又失望,于是想到17岁那年的失望,为什么付出却得不到回报呢,我开始深思了。问了问买到票的人,原来人家是在火车站打地铺,到了零点立马起来买票的。原来,还是自己付出的不够啊,只是自以为很努力了,跟别人比起来还差得远呢。那次制作冬瓜干,应该预想到会出现什么情况,提前做好准备的,就是因为想当然,所以一切努力都付诸东流。

三、好工作,坏工作

顶岗实习的时候,在一家公司做文员。由于我天生随和的性格,跟大部分同事打成一片,还和公司的老会计成了忘年交。只有一个人,我跟她怎么也无法融洽相处,甚至因为她离开了公司。她也是文员,元老级别的.,是老板的亲戚,比我大6岁。刚见面的时候,老板娘说,以后多教教某某,她满口应承下来。结果她要么不教我,要么教的都是错的,然后在我出错的时候向老板娘汇报,害的我整天挨批。后来我就长心眼了,自己摸索,我做的图表还得到了总经理的赞赏,结果她嫉妒了,逢人就说,人家某某现在不得了呀,老总还表扬她呢。还变本加厉地欺负我,让我打扫办公室,提水,在老板娘面前栽赃诬陷我。我那时太年轻,没遇到过挫折,对社会了解太少,完全承受不了她的陷害,感觉每天上班就像坐监牢,还病了一大场。为什么我不早点辞职呢,因为我这个人特倔强,她在老板面前把我说的一文不值,我偏要证明给别人看,我到底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所以,在我证明自己能干好这份工作的时候,非常潇洒地辞职了。事实证明,一味地压制别人不如努力地提升自己。她那时26岁,做文员,工资不高,未来没有规划,而我呢,到她这个年纪时,做了主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当时和我同样顶岗实习的同学,在校时未必有我优秀,工作都比我好,待遇高而且有人指导。我不禁要感叹自己时运不济了。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却越来越发现那些经历对自己成长的重要了,正是那个文员,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处处小心谨慎,不再被人抓住把柄,也更能感觉到与同事和睦相处的快乐,正是以前工作的苦与累,锻炼了我的工作能力与速度,正是不同的工作经历丰富了我的知识与阅历,使我现在的工作得心应手。不是夸张,而是真的心得与体会。

四、别给花浇太多的水——付出要要讲究方法、因地制宜

老公最近变得喜欢摆弄花花草草了,有点出人意料,从前我养花的时候总不招他待见,于是我取笑他:你这品味直线上升啊。老公也笑道:是啊,变成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家里一摆放些绿植,立马生机勃勃起来。老公还网购了浇花器、营养液,整天的浇水、施肥、修剪,俨然一副认真的模样。一个月后,其中一盆盆栽叶子大量变黄、枯萎,老公以为是浇水不够勤或者养分不够,越发卖力了,结果叶子枯萎的更快了,老公不解,问卖花的人原因,答曰:浇水太勤,此花半个月浇一次即可。此举免不了又遭我的取笑:看吧,你这勤快人不适合养懒花,你看以前我养的花,许久才想起来浇一次,依然活得很好。老公亦笑。

玩笑归玩笑。然而细想起来,突然想明白了一些事情。生活中有许多人抱怨付出很多却没有收获。正如花儿的成长需要阳光、空气、温度、水等条件,成功也需要很多因素的契合。有时候我们的付出就像给花一味地浇水一样,它已经不缺水了,甚至水满为患,我们仍然执迷不悟,直到它枯萎了,然后抱怨自己的苦心经营得不到回报。不是付出的不够多,是付出的不合时宜。

生活有时会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然而,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答案。

生活启示录散文 篇2

而我们会悲哀地发现, 在应试的重压下, 在我们教师功利性的指导下, 在学生自身由于种种原因而放弃体会和思考的前提下, 学生的文章呈现出了一些问题:材料有, 但多是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迹, 是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多用材料, 很少有自己的真实体会;人云亦云, 缺少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观点;文章思路混乱, 不知所云……

针对浙江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及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想以丰子恺先生的散文为例, 尝试着提出几点对学生切实可行的写作启示。

一.俯拾皆素材

丰子恺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 散文家。对于他的文章, 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谷崎润一郎的评价是“他取材的题材, 原并不是什么有实用或深奥的东西, 任何琐屑轻微的事物一到他的笔端, 就有一种风韵, 殊不可思议”。从谷崎润一郎的评价中可以总结先生散文取材的特点:细微琐碎。

我们可以欣赏先生散文的一些题目, 《我的母亲》《怀李叔同先生》《春》《杨柳》 《白鹅》《吃瓜子》《陋巷》《清明》 《读书》《东京某晚的事》, 不难发现, 先生散文的取材大多细微琐碎, 喜欢写身边的人、事和物, 有一些甚至是常人根本不会注意或不屑去写的小事, 比如《吃瓜子》《白鹅》, 这样的材料是很难入高中生的法眼的。但是丰先生写了, 并且写出了一种风韵, 一种情味, 而读者读了也觉得亲切自然, 很能引起共鸣。其实, 不仅丰先生如此, 许多散文家也多以日常生活小事作为写作素材的, 现代的像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等人, 当代的如林清玄、刘墉、毕淑敏等都是如此。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基础等级的内容标准为: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感情真挚的基础是材料真实或者材料让写作者有感觉。综观丰先生的文章多是如此。而留意一些学生的作文, 有的由于缺乏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体会而为文造情, 去引用那些很难让人内心有所触动的或被人用滥了的题材;有的为了片面追求立意的高深新颖, 去引用那些大而空的题材。种种这些, 都是由于学生平时缺少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失却了一颗鲜活敏感的心。所以,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做一个生活的用心人, 注重观察身边的人、事、物, 并有所思考。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写一些随笔, 题材、字数、文体都不受限制, 但有一点要求:必须是自己的所历所感, 选出好的文章在班中朗读。由于是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 所以往往能引起作为同龄人的同学的共鸣。

二.一花一世界

高考作文如果做到了选材真实和体会真实, 并且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学生就能拿到作文的基准分了, 但是要使作文得一个比较高的分数, 就要朝着发展等级努力。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发展等级的要求是深刻、丰富、有文采与创新。那么, 如何使自己的文章变得深刻而丰富呢?

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发散思维, 以写作对象为中心, 朝四面八方“胡思乱想”, 以觅求更多更新的信息, 得出某个结论, 找出立意深刻的最佳角度。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是深刻和丰富兼具的。丰子恺曾用一首诗来总结自己的散文创作:“泥龙竹马眼前情, 琐屑平凡总不论。最喜小中能见大, 还求弦外有余音。”小中能见大, 弦外有余音, 说的就是丰富和深刻。综观丰先生的一些散文, 它们往往能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折射出重要的生活哲理或暗示现实社会的某些问题。下面来欣赏一些具体的例子。

比如《梧桐树》, 作者由对邻居家普普通通的几棵梧桐树一年四季光景的描写, 延伸出一个生活和艺术的哲理: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 艺术是不能被占有的。再如《车厢社会》, 通过自己坐车的几段经历, 描写了车厢中乘客的众生相, 从而把车厢和人世间联系起来, 表现了人世间的种种怪现状。另外, 如《吃瓜子》一文, 文章具体描写了吃瓜子时繁杂的动作和技巧, 最后指出:看到满地的瓜子壳, 便可想见中国人在“格, 呸”、“的, 的”的声音中消磨去的时间, 每年统计起来为数一定可惊, 将来此道发展起来, 恐怕是全中国可消灭在“格, 呸”、“的, 的”的声音中呢!说明“消闲亡国”的大道理。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生活之于每个人, 平淡无奇多, 惊险跌宕少。但如果仔细观察, 并且深入思考, 平淡的生活中往往包含着深刻的哲理, 无穷的理趣。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是需要培养的。高二的时候, 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具体的做法是学生写的内容, 必须包含一定的哲理或隐含现实社会的某些问题, 也就是说要学会延伸。写作时可以采用一事多议、多事一议的写法进行评析;另外, 采用小组评论时事热点的形式, 在一开学就给学生分好组, 利用早自修时间, 让他们就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不同角度的评论, 每个小组成员各有分工, 因为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学生表现出了极高的积极性, 做课件、写评论、配音乐, 效果非常好。经过一年的训练, 许多学生养成了关注热点, 关注生活, 从细微的事件中发掘出生活的内涵的写作习惯。

三.文贵有风骨

何为“风骨”?古人大致有两种理解:顽强的风度;个性和艺术感染力。由此看来, 风骨既可以指人品也可以指文品。

文品即人品。从文本中我们可以窥见作者的人格、个性、思想以及生活经历等。读丰子恺先生的文章, 能时时感受到先生作为宗师和巨匠丰富与博大的心灵, 长者与慈父纯洁和善良的人品, 这样的文品与人品折射出来的风度就是风骨, 也就是先生之所以一直以来深受人们尊重和喜爱的最主要原因。

下面我们可以结合先生的作品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意义美来进一步感受先生散文之“气”, 并进一步领略先生的卓绝风度。

他的作品既有对儿童率真的赞美和对成人虚伪的否定;也有对亲人师友的描述、对民众疾苦的关注与同情;既有对旧式教育管理制度、社会丑恶现象的抨击;也有对趣味生活的赞赏和对美好品德的歌颂;另外还有对宇宙人生问题的思考。这些作品都体现了这样一种生命意识:对生命的高度关怀, 对生命本身的关心和对生命本质的逼近。

总之, 在丰先生的散文中, 我们既能感受到作为独立的个体所拥有的“自我”“小我”的爱与愤, 喜与忧, 也能感受到作为社会一分子的“大我”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这种佛儒共融的风格, 也恰恰能折射出先生所具有的“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的传统文化人格。而我们学生的作文总是有太多 的小我, 小情感, 小体会, 小经验, 小故事, 缺少“自我”和“大我”, 也缺少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对社会时事的关注, 缺少了文章应有之气, 之风骨。

四.结语

梁衡文化散文启示录 篇3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梁衡的足迹踏遍中国大地及世界各地,他的文化散文写作,大都与其亲自行走、丈量的每一寸土地相关联。梁衡以记者敏锐的嗅觉,以散文家宽广的胸怀,找寻历史的踪迹和历史人物的过往。在其文化散文创作中,“行千里路”显得尤为突出,他的人物散文大多是在“行走中”产生创作灵感,然后下笔成文的。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这话适合于每一位作家,对于记者出身的梁衡来说更为贴切。通过阅读梁衡的文化散文,读者可以体悟到,他的每一篇文化散文创作都是在阅读史料的基础上踏遍千山万水、寻访人文古迹之后完成的。作者甚至反复多次到同一人文胜地,寻找创作的灵感与契机。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人物、历史、文化、地理的考究,这是梁衡写作的显著特点,也是其散文高人一筹的原因之一。文化散文强调行走,强调在场与现场感,用自己的脚印去追寻前人的脚印,在现在与过去之间建立某种精神应答。余秋雨将自己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命名为《文化苦旅》,就是最好的诠释。梁衡先生也是如此。例如,在写作《心中的桃花源—<桃花源记>解读》一文前,作者两次去陶渊明的故乡—九江,寻找感觉,不仅找到了创作的感觉,而且写出了脍炙人口的美文。《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写清末名臣左宗棠在西征、收复新疆时,在西北栽种柳树的故事。作者循着左宗棠的足迹,由西安进入甘肃境内,再次来到甘肃平凉,在柳湖畔思索,抒发了左宗棠在生态建设方面的丰功伟绩及其人格魅力。梁衡在行走中,以敏锐的嗅觉嗅出文化气息,丝毫不放过任何创作的契机。作者在川藏交界的康定,了解到著名歌曲《康定情歌》的发现整理者是吴文季,吴文季乃福建惠安人。此后作者心里总是惦记着这件事,几年来到处搜求与吴文季有关的资料。当作者的足迹踏上惠安这片土地的时候,便开始踏访、寻找吴文季生活过的蛛丝马迹,写出了《你怎么就是得不到爱》一文。文章苍凉悲慨,将吴文季悲剧的一生写得感人至深,写出了个体生命在强大的体制面前的无奈与脆弱,写出了对被历史所遗忘和抛弃的人物的怜悯与关爱之情,写出了像吴文季一样的艺术家苍凉而悲怆的人生遭际。

在谈及梁衡“行走”的重要性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其扎实的阅读功底。在《我的阅读与写作》一书中,作者专门探讨了自己阅读与写作的历程,从多个角度阐释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情动辞发 不落窠臼

散文写作最能反映作者的精神、性情和情感,正如林语堂所言:“凡方寸中一种心境,一点佳意,一股牢骚,一把幽情,皆可听其由笔端流露出来。”1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情动”。唯有“情动”,才能“辞发”,才能写出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美文。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认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就是说,作家的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即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后产生内在的情态。情不动,找不到感觉,是无法进入写作状态的。梁衡的文化散文创作,完全是建立在情动的基础之上的。他在《为文第一要激动》一文中,专门阐释了散文写作是以“激动”为前提条件的:“写作就是一种感情和思想的喷发。你可以在学识、技巧各方面已有足够的准备,但是没有一个契机,它还是不能成文。就像一座火山要等百年千年才喷一次……”这种激动,是创作灵感的爆发,是文章写作的契机,也是立意新颖的出发点。范仲淹、柳永、辛弃疾、李清照、林则徐、韩愈等,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历史文化名人,他们的文学成就、人生经历,经过多年的演绎,早已为民众耳熟能详。在对这些历史人物进行散文创作时,怎样才能不落窠臼,写出新意,并能真正反映出他们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这是摆在写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梁衡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度的思索,并写出了富有新意的散文名篇《把栏杆拍遍》《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解读》《追寻那遥远的美丽》等。

《把栏杆拍遍》以辛弃疾一生郁郁不得志为主线,以武功不能施展,反而造就一代词坛巨擘为主旨,写出了人物在历史中的悲剧与无奈,映照出辛弃疾傲岸而又不屈的灵魂,是一篇别有新意的佳作。辛弃疾的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梁衡认为“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让我们闭上眼睛细细沉思:当年意气奋发的辛弃疾,率领一万多士卒投奔南宋朝廷,一腔“收拾旧山河”的雄心壮志被搁浅,空有一腔热血、一身武功,国破家亡,报国无门,只能“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是一幅多么悲怆、伤感而又无奈的画面啊!这一画面已经牢牢地定格在历史的画卷中,梁衡紧紧抓住这一画面,写出了《把栏杆拍遍》,成为脍炙人口的美文,这是作者的匠心所在,也是其散文的闪光点所在。对于辛弃疾所经历的人世沧桑与多重的不如意,作者以“把栏杆拍遍”为契机,将辛弃疾心中的孤独、愤懑、无奈、抑郁进行最大限度的挥发与阐释,让读者体会到个人遭际、命运在时代中的不如意,唯一能遣怀、排解心中之忧的就只有诗词了。这些熠熠生辉的诗词,映照了词人不屈的灵魂和高昂的头颅,这是个体生命在精神方面的成果,也是个体生命在时代中的碾压下发出的呐喊!这发自内心深处的沉重的叹息,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食粮和最为宝贵的财富,也成为支撑起民族脊梁的重要组成部分。梁衡在对历史人物命运、心灵的阐释中,使读者不仅得到心灵的净化,同时也受到文学艺术、语言文字之美的陶冶。

nlc202309090401

《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解读》写的是李清照一生的欢乐和磨难。作者将李清照的后半生归纳为“三大磨难”:第一大磨难就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第二大磨难是颠沛流离,四处逃亡;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在对第一大磨难的写作中,作者对李清照给予无限的同情,并站在当代文明的高点上,对史上给予李清照不平等、不公正的评价,诸如“不终晚节”“无节操”“晚节流荡无归”等进行纠正,写出了李清照敢爱、敢恨、追求个性独立和解放的精神气质。在对李清照悲剧的剖析中,作者认为:“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这难免有孤独的悲哀。”这段话深刻揭示了李清照卓尔不群的才华,她那高于时代的见识,是其孤独与悲哀的根源所在。因此,她将胸中旷世的愁苦转化为词的境界之美,“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着坚韧的阳刚之气”。梁衡对李清照婉约与阳刚并兼的词风,通过其人生经历和心灵高度进行阐释,这是作者创作这篇散文的独到之处,达到了“情动辞发,不落窠臼”的艺术效果。

知性为文 理趣之美

英国作家毛姆说:“要把散文写好,有赖于好的教养。散文和诗不同,原是一种文雅的艺术。有人说过,好的散文应该像斯文人的谈吐。”2所谓“斯文人的谈吐”,就是不偏激、不僵硬,即富有“知性美”的写作。 知性美是一种淡定的美、成熟的美。知性美介于感性和理性的中间。知性的意义在于使人由不知到知,由无知到有知,由浅知到深知,由知其表到知其里,由知其一到知其二、知其三乃至知其万物。知性美需要有超越利害的纯粹求知态度,需要有尊重公理、尊重逻辑的精神,需要有一种容忍不同见解的雅量。梁衡在散文创作中深谙此道,他的文化散文尽管天马行空、纵横捭阖,但却绝不是一味地随心所欲,而是有所节制,是一种“知性”的表达。在创作过程中,梁衡的感性偏向热情、理性偏向冷静,他的写作风格是智慧型的,可以启发人们不断地思考。这种知性美文,以比较丰厚的知识底蕴为基础,体现出作者在思想、观念、性格、爱好等方面的性情,形成了某种具有文化气息的气质和风格,并在行文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读者能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背景,这是梁衡文化散文知性美的主要特征。

《岳阳楼记》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美文,梁衡在《永恒的岳阳楼—<岳阳楼记>解读》中,以知性思考为前提,重点突出该文的思想含量,即“人格思想”“政治思想”和“艺术思想”,与此对应的分别是“教我们怎样做人—独立、理性、牺牲的人格之美”“教我们怎样做官—忧民、忧君、忧政的为官之道”“教我们怎样做文章—文章达到的’三境’之美”。没有读过梁衡这篇散文的读者,看到笔者上面的归纳后,一定会武断地认为这是一篇说教文章。但细读这篇文章之后就可感觉到,在知性之中包含着理趣之美,激荡在文字中间的是一股浩然正气和一腔爱国济世的情怀。文章以史实为前提、为依据、为参照,在富有文学意味的叙事中兼顾相关的问题辨析与本事考证。《永恒的岳阳楼—<岳阳楼记>解读》不是以生硬的说理为主,而是将人物传记、历史典故、人文情怀等糅合在字里行间,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与启迪。我们从范仲淹这位人物身上看到其闪光的一面,范仲淹也成为当代人尤其是为官者良知拷问的一面镜子。从这个意义上讲,梁衡散文具有启心益智的理趣之美,这是其散文与一般学者散文相比的最大不同点。

结 语

文化散文以历史文化为承载对象,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表达之中,在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的同时,也是使普通读者获取历史文化知识的重要渠道。梁衡文化散文多次重刊,内容涉及面广,既有对中外历史人物的抒写,也有对当下文化现象的剖析,更有对经典文章《桃花源记》《岳阳楼记》《记承天寺夜游》等的诠释。他的这些文化散文不是掉书袋式的卖弄,而是通过对历史文化现象的解读、阐释,来启发当代人的思考,为当下社会价值观、人生观提供一份正面参考,起到了精神导向和文化引领的作用。梁衡文化散文具有大格局、大视野、大境界,是“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典型范例。梁衡文化散文是“文人文章”和“道德文章”的有机结合,既有激情澎湃的情感抒发,也有对历史与现实的深沉思索,更有对当下民众精神的引领启迪作用,这是梁衡散文的价值所在。

1林语堂:《论小品文笔调》,俞元桂主编:《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7页。

2转引自余光中:《情人的血特别红》,《余光中自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392页。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文学与国际汉学院]

杂草启示录散文 篇4

几十年前的夏日田野里,显露着一片生机的,除了茁壮的庄稼就是满眼绿色又杂乱无序的杂草了。那时,这两者似乎形同水火。因为杂草长在荒滩上,河坡上,大道旁,虽然不起眼也不妨事,如果长在田垄里,水稻田里,那可就成了大祸害了。杂草以旺盛的生命力,和庄稼争水,争养分,争空间,搞得秧苗瘦弱,干枯,其损失就是农田减产。人们要让粮食丰产丰收,就必须除恶务尽,把杂草连根拔掉。古人所说的良莠不齐,这个“莠”字,大概只得就是杂草或者毒草吧?

但如果仔细分析,我们也应该对杂草亲和一点,高看一眼。首先,杂草是个群体概念,一棵草不能叫杂草。它是成片的有时杂乱的。且不说它的韧性和生命力值得人们称颂,对于这一优势,鲁迅先生,夏衍先生,早有同题的优美散文名篇《野草》,两位大师都给予热情的赞颂。更早一些,唐代白居易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家喻户晓。现代诗人臧克家也有诗云:“有的人宁愿做野草,等待着地下的火烧。”这一切说明杂草的生命力是令人称道的。别看它很柔弱,请看看那野草滩吧,牛来踩,羊来啃,刀来割,人来拔,一场大雨过后,它不为所动,依然活得很苍翠。最求长寿的人有它的身子骨就好了。

就其实用性来看,不少杂草可食用,可入药,可当柴,可欣赏,在粮食短缺的年代,绝大多数农家时靠《尝百草 》度过艰难日子的。冬日里,故乡人家,用耙子搂草烧火做饭的事儿,我也干过。别看杂草很不起眼,仔细观察,也有令人欣赏之处。杂草之杂,正在于它的形态各异,高低参差,有的粗壮,有的苗条,有的顶花带刺,有的无花无果。但野草普遍的美在于叶子的鲜活、水灵,也很是值得欣赏的,就一它繁衍后代的本事为例吧。有的不用播种,只凭着茂盛的根系,就能年年吐绿长青,蒲公英种子像降落伞谁知飘到哪里落地安家?还有诸多蝶为媒、蜂为媒、鸟为媒、水为媒、风为媒的植物,它们的种子更是借着各种传媒播扬天下了。

杂草,是个很大的群体,对于每一种草,好多不知道名字。我小时候打草时,知道一些名字也是怪怪的。如狗尾草、毛毛草,芦锥头,野麦子、水稗子,三棱草、星星草,车前草、猪耳草......在草丛中,还有不少野菜,名字也很多,这里就不在列举了。

世界上对杂草第一个进行专门研究的,大约就是我国明代的李时珍。他写下的医药学专著《本草纲目》,举世闻名,造福后世。在日本国内,也有一位已故的园艺师,名叫柳宗民,他经过长期观察,悉心研究,写了一本和法布尔《昆虫记》比肩的书,叫做《杂草故事》,这是一本严谨、翔实的自然笔记,也是一本对杂草生命尊重和礼赞。科学的观察,艺术的.感受,哲理的思索,以及120幅精美的手绘插图,仿佛带着读者走进丰富,右肾,多姿多彩的草的世界。

今年六月初,我到通州东边的河北燕郊,拜访一位好友。他购买的是一片别墅区里的一套,楼高都是三层,楼下都有一片半亩大小的空地。我从楼上看到,隔壁的一户人家,正在大肆装修,正要盖成几间平房,大约是放杂物用吧。我朋友则开垦出了一片片小菜畦种菜,种上了几畦黄瓜、豆角,还留下一半空地,就是让让杂草自由自在地生长。我问他,怎么不多种几畦菜。他说“种菜费心费事,一场大雨,黄瓜架倒了,豆角淹了,那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野草给居室添绿,又不必呵护,省心呀。再从品质上说”野草活得潇洒自然,提醒我淡泊名利自由自在,如今多少人争名争利争权,活得多累呀!”我听了,觉得他说的很在理。正如《杂草记》作者在后记里写的那样,“那些惹人厌、受人嫌、默默无闻的杂草,也有自己生命轮回和动人的一面。值得效仿啊。”;古人说:“下下人有上上智”,用到这里,也可以说:“下下物,也有上上理”啊!

雪花的启示散文 篇5

雪已经潇潇洒洒下了三天了。我站在落地窗前,静静地欣赏着花园里的雪景。花园里桂花披上了厚厚白雪,片片树叶恰似朵朵白菊花,上白下绿,妍妍耀眼。最让人爱慕的是那棵盛开的腊梅,每朵梅花都托着一朵雪花团,上白下黄,玲珑剔透,煞是可爱。远处的一株落叶的白果树,条条枝干都成为了银条,好像整棵树就是银子做的。雪花把整个花园装点成了梨花玉树玻璃墙。

自然雪花有大小之分,雪有暴柔之别,赏雪莫过于雪花大,没有风,心欲静,品着茶,意最美。这里没有一点风,院子静静的,似乎雪花落地有声。雪花慢慢地变大了,无疑是赏雪的最佳时机,那洁白的柔柔的雪花,那悠闲、飘逸、潇洒的舞姿,不知疲倦地飞舞着,最终还是极不情愿地摇摇摆摆、飘飘悠悠降落下来,看得你心旷神怡。那无数的雪花,形状不同,舞姿各异,却殊途同归,落到了地面,瞬间香消玉殒,无限怜悯、无限眷恋之余,甚至心里还有着几许怜香惜玉之感。我窃笑,“爷爷”,忽然听到小孙子叫喊。听奶声奶气的童声,与赏雪同工异曲,令人陶醉。

小孙子快要开学了,打算在开学前来爷爷家住两天,同时给我带来一个礼物。他冒雪而来,我就很高兴了,又给我带来礼物,当然让我喜上加喜。

原来小孙子在期末考试前,我曾经对他承诺,如果考了双百,就奖励500元。当时小孙子觉得没有把握,问爷爷,如果只考了一个100呢?我说,如果不是双百,那就每分1元奖励。只有是双百,才能奖励500元。不过只要你尽力了,考多少都不要紧。

几天后,小孙子期末考试还真拿了两个100分。因为他在春节前要和爸爸妈妈到泰国旅游,我奖励他500元。我想这就算提前给了压岁钱。

小孙子是大年初一才到家的。

初五那天,小孙子进屋就大叫,爷爷我在泰国给你买了一个礼物。我说什么礼物啊?他说,你猜猜看。我连猜了几遍,都没有猜对。小孙子笑哈哈地拿出了礼物,原来是鳄鱼皮钱包。

我看了钱包不大也不精致却很贵,标价是7000泰铢。我到网上查了泰铢和人民币的兑换率,竟值人民币1293元。我对小孙子说,我给你的500元,远远不够买这个小钱包,爷爷应该补偿吧。小孙子很大方地说,不要,不是你要我买的.,是我送给你的礼物,怎么能要你的钱呢。

没有想到小孙子一席话,说得我很开心。是的,他懂事了。

小孙子说,爷爷你在看看什么呢?我在看雪啊。雪有什么好看,不就是白白的吗。

我说,你知道雪花是什么样子的吗?于是,我拿了放大镜和一块玻璃,和小孙子一起到了雪地,我让他仔细观察玻璃上的小雪花,他惊讶地发现,每朵雪花,都有一个奇特的图案,并且各不相同,非常美丽。他非常得意,因为他又长见识了。

我问他,雪是从天上降落的,雨也是从天上降落的,可是为什么冬天是雪,夏天是雨呢?小孙子自然答不出。我简要地告诉他,因为冬天空气很冷,云彩的水汽遇到很冷的空气结冰,就成为雪花了。当冷空气不能将水汽变成冰,它就成为水珠,那就是雨了。

小孙子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我们观察雪,可以从两个方面看,那就是从小的方面看雪花,大的方面分析雪的形成。这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观察任何事物,可以从两个方向去考虑。

在雪地上,小孙子思考了一会儿,大声说,那就是大和小。

对的,说得对。我们观察任何事物,都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去进行。这样,我们才能把问题看得更清楚。

回到屋里,透过窗棂,再看着那朵朵雪花,似鹅毛,如玉片;似飞蝶,如柳絮;似梨花,如花雨;似天使,如仙女;或曼舞,或飞翔,或盘旋。我醉了,真真地醉了,似乎整个身心也随着雪花飞舞了起来……

生活启示录 篇6

(1)單純的喜悅

有一個小女孩每天都從家裡走路去上學。

一天早上天氣不太好,雲層漸漸變厚,到了下午時風吹得更急,不久開始有閃電、打雷、下大雨。

小女孩的媽媽很擔心,她擔心小女孩會被打雷嚇著,甚至被雷打到。

雷雨下得愈來愈大,閃電像一把銳利的劍刺破天空,小女孩的媽媽趕緊開著她的車,沿著上學的路線去找小女孩,看到自己的小女兒一個人走在街上,卻發現每次閃電時,她都停下腳步、抬頭往上看、並露出微笑。看了許久,媽媽終於忍不住叫住她的孩子,問她說:「妳在做什么啊?」

她說:「上帝剛才幫我照相,所以我要笑啊!」

試想:我們是不是常常想的太多了,不要給天真的孩子太多壓力。

(2)失去與擁有

有位企業家在商場上有著驚人的成就。

當他在事業達到巔峰的時候,有一天陪同他的父親,到一家高貴的餐廳用餐,現場有一位琴藝不凡的小提琴手正在為大家演奏。

這位企業家在聆賞之餘,想起當年自己也曾學過琴,而且幾乎為之瘋狂,便對他父親說:「如果我從前好好學琴的話現在也許就會在這兒演奏了。

「是呀,孩子,」他父親回答,「不過那樣的話,你現在就不會在這兒用餐了。」

試想:我們常為失去的機會或成就而嗟嘆,但往往忘了為現在所擁有的感恩。

(3)知道自己「有限」的聰明

有一個聰明的男孩,有一天媽媽帶著他到雜貨店去買東西,老板看到這個可愛的小孩,就打開一罐糖果,要小男孩自己拿一把糖果。

但是這個男孩卻沒有任何的動作。幾次的邀請之後,老板親自抓了一大把糖果放進他的口袋中。

回到家中,母親很好奇的問小男孩,為什麼沒有自己去抓糖果而要老板抓呢?

小男孩回答得很妙:「因為我的手比較小呀!而老板的手比較大,所以他拿的一定比我拿的多很多!」

試想:這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他知道自己的有限,而更重要的,他也明白別人比自己強。

凡事不只靠自己的力量,學會適時的依靠他人,是一種謙卑,更是一種聰明。

(4)聽的藝術

美國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 一天訪問一名小朋友,問他說: 「你長大後想要當甚麼呀?」

小朋友天真的回答:「嗯…我要當飛機的駕駛員!」

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 小朋友想了想:「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傘跳出去。」

當在現場的觀眾笑的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繼續著注視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聰明的傢伙。沒想到,接著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這才使的林克萊特發覺這孩子的悲憫之情遠非筆墨所能形容。於是林克萊特問他說:「為甚麼要這麼做?」

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個孩子真摯的想法:

「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

「我還要回來!」。

試想:你聽到別人說話時......你真的聽懂他說的意思嗎?

你懂嗎?

如果不懂,就請聽別人說完吧,這就是「聽的藝術」

1.聽話不要聽一半。

2.還有,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別人所說的話上頭。

(5)散步的啟示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每次總是挪那麼一點點。我催牠,我唬牠,我責備牠,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彷彿說:「人家已經盡了全力!」

我拉牠,我扯,我甚至想踢牠,蝸牛受了傷,牠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

真奇怪,為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為什麼?」 天上一片安靜。

「唉!也許上帝去了抓蝸牛!」好吧!鬆手吧!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麼?

任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吹來,原來夜裡的風這麼溫柔。

慢著!我聽到鳥聲,我聽到蟲鳴,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咦?

以前怎麼沒有這些體會?我忽然想起來,莫非是我弄錯了!

原來上帝叫蝸牛牽我去散步。你找到你的蝸牛了嗎?偶爾出去散散步吧!

(6)你真的可以很自在

米蘭昆德拉有一本書叫「生活在他方」,我對這五個字有很好的聯想,我們的生活總是在遠方,都在想:

如果明天我有錢,我就可以......。

但是如果你現在嫌錢賺的少不快樂,就算你有再多的錢,我保證你也不會快樂;

如果你一個人的時候不會自得其樂,即使嫁了人,娶了老婆,別人跟你一起一樣不會快樂;

如果現在不懂得享受生活,未來也不會享受人生。

有人問什麼叫做自由,所謂的自由就是:

你想要拒絕一個人的約會,已經不需要任何理由,你有權力過自己要過的生活,有權力去自己要去的地方。其實生活很簡單。

男人跟女人都很喜歡在自己的人生設一個deadline,比如說:

我25歲一定要結婚,26歲一定生孩子,30歲時一定要一男一女,31歲的時候一定要有房子,所以很多決定就很草率。

如果剛開始你找的那個人就不對,往後再怎麼努力都不對;

有時候,我們常常會覺得婚結了,所有問題就沒了,那如果結了婚還有問題,就趕快把小孩生一生,其實你的問題在這個階段沒解決,在下個階段只會變大;

你對未來不用期待太多,期待太多......老實說挫折感會很深,不如看看你現在做什麼事情,會讓你覺得很自在,吸收到很多的東西,那個時候你才會覺得人生真的很充實。

生活小实验对化学教学的启示 篇7

一、生活小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对学习者有强大的潜意识推动力, 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身边的化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只说明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 把所用的仪器和试剂罗列出来, 对实验步骤和产生的现象进行简单讲解, 最终得出结论。多数情况下还是停留在“教师讲, 学生想”的层面, 很少关注学生是否有切身的感受和体验。而每学期一两次的实验课, 往往也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中进行的, 学生只要按照教师规定的步骤做就能得到预期的实验现象。这样的实验课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虽然比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增加了动手环节, 但是通过现象总结知识、通过实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并没有达到。

生活小实验就发生在学生身边, 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 而且生活小实验与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 具有实用性, 开展生活小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热爱化学。

比如, 在学习燃烧的性质时, 可以使用生活中常见的火柴进行实验:为什么要用氯酸钾作为火柴头?用来擦燃火柴的黑纸里含有红磷, 为什么不是别的物质?为什么火柴头在氧气里燃烧会更剧烈?为什么在二氧化碳里火柴不能燃烧?在学习铁的氧化时, 还可以布置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回家后, 帮助妈妈刷洗炒菜锅, 对比一下用与不用洗洁精刷洗的效果以及锅在第二天有怎样的变化。可以利用身边的铁制品做实验, 探究:铁为什么会生锈?为什么要在铁制品表面涂上涂料、喷漆?为什么现在的下水管道大多已经不再选用铁管?

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原理。利用化学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比单纯给学生讲解枯燥的化学知识所达到的教学效果要明显。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 使学生贴近生活, 凸显课堂教学的实用价值, 使学生易于接受知识, 产生兴趣。只有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才能积极学习、乐于思考, 积极参与到化学学习中去。

二、生活小实验可以促使学生提高探究理解能力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 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把学生当作“完整的人”来培养, 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原来的接受式学习、机械化训练已经不适合当前的教学形式。在生活小实验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 自己准备仪器、试剂, 自己思考实验步骤, 从每一个细节入手, 探求化学现象背后的原因, 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使学生的化学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是化学现象,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注意而又不理解的化学现象, 引导他们探究其中的奥秘, 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感知和体验化学知识, 进而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比如,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学习的重难点, 它的燃烧实验在课堂上不易操作, 但是家庭中的燃气灶使用的一般都为一氧化碳, 可以把一氧化碳的燃烧作为一个生活小实验, 让学生认真观察、总结、汇报, 然后教师进行点评、讲解。学生一般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在燃气灶开火时会伴随“啪”的响声, 火焰的顶部是蓝色的, 底部是红黄色的, 这些正是一氧化碳化学性质的体现。

发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学生容易理解, 还可以通过直观的感受对未知的世界进行探究和思考, 帮助学生形成深刻的化学概念, 有助于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生活中的化学原理, 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生活小实验可以促使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本支撑的自然学科。开展生活小实验是在化学学科的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生活小实验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 它能够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入手, 探究其中的原理, 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生活情境中, 观察化学现象, 分析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探究化学的本质, 学以致用, 逐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学生能够从书本上学习到前人总结的经验, 但是书本上的知识理论性强, 与实际应用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如果一味地注重传授知识而对学生在实践中对知识的应用缺乏引导, 不仅不利于学生化学能力的提高, 对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也起不到促进作用。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现象, 如果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化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 使学生利用学习到的化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知识的价值, 对化学学习产生持久的动力。

比如, 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时, 可以让学生利用酸能溶解钙的化学性质, 在家里将醋倒入有水垢的壶里, 观察水垢的变化, 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 可以让学生注意治疗胃酸的常用药物中一般都含有氢氧化铝, 因为人的胃酸呈酸性, 氢氧化铝呈碱性, 二者发生反应可以中和掉一部分胃酸, 起到减少胃酸的作用。

利用生活小实验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化学, 会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不仅仅是枯燥乏味的背元素、记公式, 而是生动有趣且富有实用性的, 还能够使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生活小实验可以促进化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多数研究者只注意到了生活小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其对化学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选择教什么、怎么教, 并最终把这些思考总结上升为教学经验, 从而提出自己的教学方法, 这些都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对生活小实验的开发是其科学敏锐性、实验控制、教学观念、课堂操作等教学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教师只要根据课程教学目标, 结合化学教学和学生实际, 精心准备生活小实验的教学, 必能使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磊, 等.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郑长龙, 等.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朱自清散文对中学生写作的启示 篇8

一、取“真”弃“假”,以真示人

无论是记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都讲真话,写真情,绘实景,是朱自清散文创作的核心。因此,教师在学生作文指导中要树立大语文观,带领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注重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走进人的心灵世界去观察、思考、体验,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

例如,2007年春季开学伊始,我校举办了一次以“春”为话题的作文竞赛。题目公布后,学生议论纷纷:朱先生已经把春写绝了,我们再写春也不过是写春风、春花、春雨、春草?那不是拾人牙慧吗?有的学生干脆瞎编乱造。如有的学生写道:“放眼望去,那池塘中的荷叶,一片连着一片,像一个个大斗笠,那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掩映在碧绿的荷叶中……一阵春风吹来,送来阵阵的稻香……”人们一看就知道这是闭门造车之作,要知道春天哪来的荷花?哪来的稻香?这是典型的假文章。有的学生虽没有瞎编,但文章却写得笼统空洞:“我们走进了春意盎然的大自然,被春的神韵深深地感动着,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美妙的大自然,我深深地被陶醉了,树是那么绿,草是那么的青,天是那么的蓝,水是那么的清……春天啊,可爱的春天,你的形象永远印记在我的脑海里!”表面看来,文采不错,但细细品味,文章却是无情无物,如同嚼蜡。为了让学生有料可写,我决定利用周末带全班学生走出校门体验春天。出发前,我只对他们说:“景靠看,情靠感,意靠悟,请大家记住。”我带着全体学生从学校出发,穿过乡村,路过田野,登上小山,观赏小溪,采摘野花……第二天上课时,我让学生利用一节课时间把文章写出来,但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仍然是无话可写。下课后,我了解了几个写作较好的学生,他们都说:“我们脑子里装满了东西,但就是不知从何写起。”了解清楚后,我决定再拉他们一把,把“水”引出来。我说:“朱先生在《春》中选取了草、花、风、雨、人来写。昨天你都看到了什么景象?这个景象有什么特点,是否春天才特有?在这些景象中,你感受最深的是哪几个?是人还是物,还是两者兼有?你是否准备选择这几个景象来写?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你从这些景象中想到了什么?”经过点拨,学生的写作思路豁然开朗了。

二、化大为小,以小见大

朱先生散文的精妙就在于一草一木寄真情,寻常人寻常事看世界。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一文。作者记述自己亲眼看见的用七毛钱买来的一个小女孩的命运。文章没有描述波澜壮阔的历史,仅摄取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一个被卖掉的小女孩来写,通过小女孩的不幸遭遇,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万恶社会的控诉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小见大,立意深远。

很多学生接到命题时往往无从下手,因为他们想的都是大方向,没有将命题思想缩小到某一件具体事件上。即使勉强写出来,也只是泛泛而谈,干巴空洞。如2008年高考,四川省作文以“坚强“为题。显然这是个针对“汶川大地震”的命题。抗震救灾中表现坚强的事实在太多,如果不懂得化大为小,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件来表现,如此短的时间,如此短的篇幅,是很难将文章写深刻的。一篇题为《地震兄妹》的文章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羸得了评卷教师的青睐,获得了满分。《地震兄妹》没有叙述宏大的救灾场面,没有罗列著名的救灾英雄,作品将镜头对准了一对小兄妹,描写他们在家园被毁、亲人蒙难的大灾大难面前,13岁的哥哥毅然背起2岁左右的小妹妹,满身灰尘,磨破胶鞋,迈着坚毅的步伐从遥远的灾区,踏着坎坷满地的道路,徒步向我们走来……作者通过一对小兄妹的故事来反映了整个灾区人民在大灾大难面前的坚强,可谓独具匠心。一个年龄只有13岁的小男孩已如此坚毅,更何况其他的灾区人民?一叶知秋,“以小见大”的意义就在于此。

生活启示录作文 篇9

考试中的启示

俗语说:骄兵必败。这话一点没错。

念初一时,有一次英语考试,考前我一直努力复习,几乎掌握了所有知识点,结果考了满分,老师还在班里表扬了我。于是,我心想:原来英语这么简单,随随便便就考了个满分。

接下来的几天,我上课都是心不在焉。紧接着,又迎来一场英语考试。我拿到试卷后一看,有几题一点也不会写,最后,我随意写上几个答案。本以为试卷要第二天才能下发,没想到,老师直接拿出我的试卷批改。结果,你知道的——我被老师请到办公室“喝茶”了。

收音机中的启示

就在这些天,我在收音机里听到了一句十分有意义的话:“‘世界地球日’为4月22日,‘世界水日’为3月22日,‘世界无烟日’为5月31日,‘世界环境日’为6月5日……我们有必要记住这些节日吗?不!因为每一天都应该是这些节日!”这段话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

是呀!我们的确没有必要记住这些节日,如果我们每一天都过着这些节日,那么这个地球将会变得更美好!

文章中的启示

我记得读过这么一篇文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时候,两个美国人访问了一家住在地下室的德国居民后,聊道:“你觉得他们能够重建家园吗?”“一定能!”“为什么呢?”“因为黑暗的地下室的桌子上放着一束鲜花!”

是啊!一个人在遭遇困难之时,只有斗志不落,保持开朗乐观的精神状态,才能尽快走出低谷。积极的态度是快乐的源泉,也是希望降临的曙光。

生活启示录作文 篇10

期末考快要接近了,而我的噩梦又即将来临,我每天都为了成绩能名列前茅,而放弃了许多兴趣,放弃和朋友玩的时间,以换取自己读书的时间,到了假日看弟弟在玩游戏,我突然有一股冲动,想冲去跟他们玩。因为自己已经在椅子上坐了好久好久,但是我想到如果这样自己就功亏一篑了,所以我忍耐着疲倦的感觉,继续跟可怕的大敌——“自然”奋战。这一科一直是我头痛的来源。不知不觉好几个小时,我舍去了我的休息时间,把自然扎实的背好。到了发考卷的那一天,我非常紧张,很怕我多天的付出全部归零,老师终于叫到我的名字,看到成绩的那一刻,我高兴得又叫又跳,因为我努力终于有美好的收获。

有一次爸爸带着全家人出去吃饭,车子开在高速公路上,没想到我却突然想上厕所,爸爸只好离开高速公路,转到了休息站。厕所排了好多人,等呀等呀等了好久,终于可以轮到我了,但是我后面的老奶奶也一副焦急的样子,想到老师的话,我决定让老奶奶先用,老奶奶很意外,等他出来的时候还一直跟我说谢谢,后面的阿姨也一直赞美我,一时之间脏臭的厕所里充满温馨的气氛。舍下自己有的,帮一帮别人,原来可以带来这么大的快乐。

奥运生活调查的启示 篇11

奥运会无疑是今年夏天头等大事,对于民众如此,对于生活网站亦是如此。-在我们的调查中,53.5%的观众表示,各种媒体上与奥运相关的信息极为丰富,但是大部分信息都是对奥运会动态的新闻报道,以及对比赛结果、奥运金牌归属等的预测,而与观看比赛相关的生活信息,比如交通线路安排、场馆周边的生活措施分布等,相对而言则略显不充足,查找起来也不是很方便。

从中可以看出资讯类网站与生活类网站的分野。从根本上来说,资讯类网站的核心元素是“事”,正在发生什么事情,即将发生什么事情,哪些事情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阅读,其核心价值是“吸引眼球”;而生活类网站的核心元素是“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会有什么样的需要,如何去满足,其核心价值是“满足需求”。这就决定了生活网站需要更深入地理解人们生活,理解处在不同生活境况中的人群。比如奥运,将会有大量观众涌入到北京各个体育场馆观看比赛,其间对于交通、餐饮等生活安排有着很大需求;另一方面,这部分人群是收入更高、对生活品质更有追求,也是更有商业价值的。这是生活网站可以大展身手的机会,比如,奥运观众可以定位奥运场馆,查询周边全方位的生活便利信息,包括交通、餐厅、酒吧、超市、便利店、医院、银行等众多类别。

另外一个有趣的调查结果是,在所有与观看奥运比赛有关的服务、措施中,观众最关注的是交通安排(38.6%)。毕竟,快捷而顺利地到达奥运场馆是观看比赛的前提。其次,34.6%的观众关注场馆周边的餐饮信息。此外,还有一些观众很关注药店、购物场所等便民服务信息(11.7%),医院、派出所等公共服务信息(10.1%),场馆及周边区域详细地图(3.4%)等。

交通安排虽然是最受关注的,但同时也是观众感到最省心的——只有不到10%的观众为此操心。很多观众将之归功给新近开通的奥运交通线路。新近正式运营的地铁10号线将地铁奥运支线与北京整个地铁交通网连接在一起,加上34条专用的奥运公交线路,确保大部分地区的观众都能方便而快捷地到达各个场馆。绝大多数人自然不用为交通操心。

观众最操心的是观赛期间的餐饮安排(57.8%)。调查分析显示,一方面大部分观众都不是很熟悉前往观看比赛的场馆周边情况,另一方面,大量观众聚集在一起,是巨大的餐饮需求,必然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形。

洗手间的问题也得到不少观众的重视。10.7%的观众担心由于观众太多,洗手间人满为患,要排很长的队。还有16.1%的观众比较顾虑在现场观看比赛时与家人朋友失散。

生活启示录散文 篇12

笔者对2012年各地文科综合试卷中《政治生活》模块试题进行了简要的分类汇总 (详见下表) :

从统计情况来看, 各地高考文综试卷中《政治生活》模块的选择题最少1道, 最多3道, 非选择题都是1问。尽管试题数量有限, 但系统加以研究, 至少可以发现以下命题特点:

1. 重视中学公民教育

《政治生活》模块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政治学最基本的理论, 了解我国国家和政府的性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当代国际社会的概况, 还要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从《政治生活》模块的内容来看, 公民教育主要包括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 公民意识的培育, 权利、义务、责任意识的熏陶, 遵纪守法等行为规范的引导和公民国际视野的培养等。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公民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 以网络为媒介的“政府—民间”互动模式已成为我国政治文明的重要元素;与此同时, 如何正确使用网络, 实现公民依法有序的政治参与, 也成为我国公民教育的重要课题。山东卷第20题敏锐地把握了这一变化, 对考生如何通过网络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进行考查, 意在考查考生的民主法制意识、公民责任意识等现代公民意识, 引导教师在《政治生活》模块教学中重视公民教育。

2. 突出课程核心价值

高中思想政治每一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都有其核心价值。《政治生活》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政治观点的教育 (包括政治观、国家观、民主观、政府观、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观、国家利益观等) 和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引导。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网民人数迅猛增长的今天, 网络谣言已成为互联网世界里最大的“病毒”。它不仅导致社会诚信缺失, 危及网络事业健康发展, 而且致使我国青少年是非判断能力、道德品质以及审美情趣等受到严重冲击。2012年以来, 相关部门就整治网络谣言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和举措, 除了依法查处和关闭了一批由于造谣传谣、疏于管理而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网站外, 公安机关还对在网上编造谣言的有关人员依法予以拘留, 对在网上传播相关谣言的人员进行了教育训诫, 网络环境有所改善。以此为背景, 安徽卷第4题既对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观、国家利益观、民主观等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进行了考查, 又对青少年的政治方向进行了引导, 使他们做到“坚决拥护党中央的决定, 自觉遵纪守法, 不听谣, 不信谣, 不传谣, 大是大非面前坚决跟党走”。

自2012年4月11日中菲黄岩岛对峙以来, 菲律宾方面不断发表关于“黄岩岛主权”刺激性言论, 发起挑衅行为。对此, 中国政府充分展示了维护本国领海领土主权的坚定决心。浙江卷第32题取材于中菲黄岩岛对峙这一热点事件, 意在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国家利益观, 不失为体现课程核心价值的好题。

3. 关注民主政治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贯穿《政治生活》的一根主线。《政治生活》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绚丽画卷, 多层次、多角度论及民主政治的问题。

2012年高考文综《政治生活》模块试题在选材上充分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展和成果。如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 (北京卷第17题, 天津卷第7题) , 国家与时俱进修改刑事诉讼法 (山东卷第20题) , 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广东卷第27题) , 人大代表认真履行职责 (广东卷第28题, 福建卷第26题) , 人大代表选举实现城乡“同票同权” (安徽卷第38题第1问) ,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安徽卷第5题, 天津卷第1题) , 村民自治 (北京卷第29题) 。

4. 聚焦政府内政外交

在我国, 政府与公民关系非常密切:公民享受政府的服务、接受政府的管理、参与政府的决策、支持政府的工作、监督政府的行为、寻求政府的帮助等。因此, 政府的内政外交活动, 历来是高考命题的着力点。

在2012年高考文综试卷中, 尽管《政治生活》模块试题有限, 但对与政府有关的知识仍然进行了高密度的考核, 且多数为非选择题。如全国新课标卷第38题第2问考查了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工作的基本原则 (简称“原则”, 以下同) 、职能;山东卷第30题第2问考查了我国政府的宗旨、原则、职能以及我国政府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监督;广东卷第37题第1问考查了我国政府的责任、职能;浙江卷第41题第2问考查了我国政府的职能;福建卷第25题考查了我国政府要依法行政, 第39题第2问考查了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原则;天津卷第8题考查了我国政府的责任;北京卷第30题考查了我国政府的原则以及我国政府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监督, 第38题第3问考查了我国政府的职能以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为了帮助考生备战2013年《政治生活》模块的高考, 在把握2012年高考文综《政治生活》模块命题特点的基础上, 笔者特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 加大《政治生活》模块高考真题的训练力度

考生对2012年, 甚至2007年以来的高考新课标卷《政治生活》模块真题要加以系统训练。只有真正去做高考真题, 才能真正感悟命题特点。可以说, 这是一个提高高考成绩的重要捷径, 正所谓“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当然, 对高考真题进行必要的改编, 也不失为提高成绩的重要手段。

2. 构建《政治生活》模块的知识结构和逻辑体系

以笔者在教学中绘制的《政治生活》模块知识结构和逻辑体系图 (见下图) 为例, 我们可以以国家为核心, 根据相关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知识建构: (1) 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 国家是由公民组成的。我国公民依法享有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参与政治生活。 (3) 公民分为不同民族。我国是多民族国家,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 也是多宗教国家,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5) 国家通常是由政党领导的。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 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6) 政府是国家机器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7) 从国际视野来看, 国家也可以称为主权国家。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主权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形成了国际关系。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主权国家在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背景下, 形成了一定的国际秩序、国际格局。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在《政治生活》模块知识结构和逻辑体系图的基础上, 考生还要能深入其中进一步构建知识网络。如对于“政府”, 可以围绕性质、宗旨、工作的基本原则、基本职能、依法行政、行政监督、权威树立, 把我国政府的有关知识具体化, 而这恰恰是解答试题特别是非选择题所必需的。

3. 提高活学活用《政治生活》模块知识的能力

只死记硬背知识, 是难以适应高考能力立意的要求的。请看下题:

(2012年高考北京文综卷第29题) 制定和实施村规民约是村民自治的有效途径。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 村规民约的内容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 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下列内容能够纳入村规民约的是

A.外出务工者必须按时返乡参加选举

B.牲畜毁坏他人农作物被打死不赔偿

C.村委会定期张榜公布村内重要事项

D.村民发生纠纷必须服从村委会裁定

本题要求考生必须紧扣题干“村规民约的内容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 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的提示, 对A、B、C、D逐一进行研究, 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对于此题, 本文不作具体解析,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自己的判断推理作出正确选择。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提高活学活用能力, 必须建立在深刻理解《政治生活》模块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囫囵吞枣、机械记忆是无济于事的。

4. 掌握党的十八大精神与《政治生活》模块的契合点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党的十八大将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作出全面部署, 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这也必将成为2013年各地高考命题的兴奋点。因此, 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 掌握其与《政治生活》模块的契合点, 是2013年高考备考工作的重中之重。 (编者注:《试题与研究》杂志2013年上半年将会刊登解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文章, 敬请读者朋友关注)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时尚宝贝下一篇:苦昼短,苦昼短李贺,苦昼短的意思,苦昼短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