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生活化带给政治课教学的启示

2024-08-11

教学生活化带给政治课教学的启示(共15篇)

教学生活化带给政治课教学的启示 篇1

一是用鲜活的生活内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谁都知道。关键是如何提高兴趣,兴趣从哪里来。理论联系实际历来是政治课教学所坚持的原则,但联系的“实际”应该是贴近学生的最直接的生活实际。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一轮课程整合的追求。新课改就是要强调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自主获取新知识注张用富有生活意义的案例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活化知识;注重以学生生活逻辑为主导,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态度和情感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教学生活化,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二是教学生活化要尊重学生主体,关注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

学习是人的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得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展自己的大脑,并作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要积极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现实生活中具体生动的形象、生活事例为中介来进行思考。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从而达到优化学习过程的目的。

教学生活化带给政治课教学的启示 篇2

启示一:孤傲的文人习性,是文人政治失意的致命伤。

综观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唐代文人,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孤傲。唐代能够在文学方面有所作为的文人大都是很有才华的,李白少年时代就“观奇书”,“游神仙”,“好剑术”,有多方面的才能和兴趣。杜甫7岁学诗,15岁扬名。刘禹锡自幼好学,熟读儒家经典,浏览诸子百家, 童年时代就曾到吴兴陪侍诗僧皎然、灵澈吟诗,得到他们的指点, 并为权德舆所器重。而白居易出身书香门第,自幼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他们的才华和天赋为他们后来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奠定了基础。然而,也许是因为他们都很有才华,或许有才的人都有那么一点自负的本性,唐代文人也一样,孤傲就是他们一个十分突出的性格特点。这种性格在诗仙李白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有诗为证“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种恃才傲岸、叛逆不羁的性格在他的诗中也有体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如果李白真的能做到一生“不事权贵”,那他再傲些也没什么,但他偏偏又不能远离政治的诱惑。从青年时代起,李白就为了能走上仕途而奔走,他不仅娶了唐高宗时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为妻,还先后向各地官员上书拜见,希望能荐用自己,但奔走了10年却大失所望而归,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而10年后,他来到了国都长安,寓居在玉真公主别馆,谒见了宰相张说的儿子、驸马都尉张土自以及一批朝臣大官,期望“攀龙见明主”,然而仍无结果,只好悻悻出京漫游,愤慨不平中写下了著名的《蜀道难》、《行路难》等诗歌,以此隐喻胸中不满之气。接着他又改装换巾趋向山林,隐居蒿庐,交结与皇室有密切关系的道士,试图走出一条世俗垂青、贵人揄扬的“终南捷径”。中国的隐士大多是扬言孤峰逍遥隐逸,实际上是欲邀求时誉擢居美职,李白也是如此。这从他后来被征召入京时,所写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可以看出。一旦入京,他的傲气又出现了,他认为自己将被重用,代草君言、建立功业,于是把玄宗比作汉武帝,把自己比成司马相如,时不时还喊出要浪浮江湖,因此没等到他“功成”便被唐玄宗“赐金还山”,实际上就是被驱逐出朝了。

唐代文人孤傲性格的另一个体现就是总抱有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他们因为有才,所以总认为别人的想法和做法都是有毛病的,好像这世界上的事只有他们说的才是正确的,而当自己的主张得不到支持或仕途不顺时,他们就会愤愤不平,满腹的唠叨和不满,从不检讨自己的不是,而是指责当权者用人不公。李白是这样,而更有代表的如韩愈,他二十五岁成进士,二十九岁始登上仕途,他在科名和仕途上屡受挫折,本来是和他的复古思想有关,但他不但不检讨自己,还一再指斥朝政,于是先被贬为阳山令,后又被贬为潮州刺史。在他的散文里自鸣不平,怀才不遇的味道就特浓,如他的《杂说四》中,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比喻贤才难遇知己,“只辱于奴隶人之手”更是寄寓了他对自己遭遇的深深不平。他们因为对自己没有一个更客观的认识,更没有把自己放到当时客观的历史条件下去认识,因此总难免出现不平之气,而这种不平之气如果只是藏在心里就罢了,但他们却借助自己的文才把它们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看起来是很痛快也很出气,气是出得利索,但痛快过后换来的却是当朝者的不容和排挤,他们也只能自己品尝在政治仕途上的失败和苦涩了。

中国人向来以谦虚为美,谦逊历来为国人所倡,有才已招人妒,再傲就更难让人容了。唐代文人恃才傲物的性格也注定了他们成为政治仕途上的悲剧角色。如今时代已不再是唐朝时的时代,但必要的谦虚一直以来都没有被国人所弃,无论你是文人抑或普通人,只要你还生活在我们的国土上,几千年的文明传统注定要求你做事做人都应有谦虚之美德,这样你才能更好地与我们的社会相和谐,这是唐代文人所付出的政治仕途上的失败代价给我们带来一点启示。

启示二:走了不该走的路也是文人政治失意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综观唐代那些政治上失意的文人,我们不难发现,除了与他们性格有关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无法适应当时的政治环境。我们且不去谈当时的政治环境如何,但不管怎样,为什么别人可以飞黄腾达,也可以为国尽忠,而文人就不能,难道那些在仕途上有作为的人真的都不是好人吗?真的就很腐败吗?绝不是!那么文人为什么就不能像其他人一样呢?其实说到底,就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适合于做官,他们有才,但那只是“文”才,而不是“官”才。更不该的是他们一方面想通过从政来体现自己的价值,但另一方面又对官场上的事情想得过于简单,不但不善于去适应官场上的环境,还企图想通过一己之力来改变那种他们认为是有问题的政治环境。唐代在文学上有大作为而在政治上很失意的文人,很多都是因为针砭时政而导致自己被贬的。如刘禹锡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他开始时参加革新运动失败后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他就写了不少的政治讽刺诗,把那些镇压他所参与的所谓革新的权臣、宦官比作“利嘴迎人著不得”的蚊子(《聚蚊谣》),“瞥下去中争腐鼠”的飞鸢(《飞鸢操》)。后来,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被奉召回京。次年三月, 刘禹锡又写了《元和十一(一字衍)年, 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重又得罪执政,再次被外放为连州刺史。更有甚者,他的讽刺诗讽刺的对象还不仅限于一小撮上层统治集团,而是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现象,如《昏镜词》讽刺当时贤愚颠倒的用人之道, 《调瑟词》反对过重的剥削, 《武夫词》对当时将帅骄宠武夫、姑息养奸深致不满,《贾客词》揭露大商人勾结大官僚谋取暴利,加速农民的贫困,用意深刻,针对性强。因此,刘禹锡无论是他的革新还是他的讽刺诗可以说在当时都是与当时政治环境不相容的,他的一再被贬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还有就是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虽然他才华出众,但步入仕途却是30岁以后,尽管人至而立之年,但他依然成为不适应环境的政治牺牲品,初入官场他就因上《论制科人状》,不满当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指斥朝政的牛僧儒等人的贬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因此几十年里始终被李德裕所排挤,后因上书不慎被贬为州刺史,后再贬为江州司马。在白居易的讽喻诗里,就充分表现出了他对时政的不满,尤以《秦中吟》和《新乐府》出名。刚步入仕途的白居易,反映民生疾苦,为正义而大声呼喊,“不识时忌讳”的勇气是非常令人钦佩的。《秦中吟》10首,首首如利剑,《重赋》谴责官府进奉羡余物,残酷盘削百姓,“夺我身上绫,买尔眼前恩。”《轻肥》写权贵赴宴会的气概和酒食的丰美,最后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歌舞》写公卿们日中乐饮、夜半歌舞的享乐生活,结句是“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伤宅》讽刺豪门大兴建筑,“一堂费百万”。《不致仕》嘲讽八九十岁不肯退休的贪权者。从他的诗里可知全是批判、鞭挞和发牢骚者,是对德宗贞元到宪宗元和初黑暗政治的有力揭露,深深刺疼了统治阶级,难怪“闻《秦中吟》则权豪遗近者相目而变色矣。”然而当当权者变色之时,想在官场上再有所作为,对于白居易来说也就只能是空想而已了。

因此,可以说,要想在政治仕途上走得顺一些,唐代文人们还需要提高一下自己的“官”才,磨平一下自己尖锐的“文”才梭角,学会改变自己去适应当时的政治环境。不过孤傲而清高的文人习性又使他们不可能乐意这样做,那么唯一可以改变他们命运的那只有让自己不要踏入政治这一行列中,因为他们根本就不适合于从政。事实上如果他们能认识到这一点,远离是非纷争的政治生活,而踏踏实实去从事自己的文学创作,做一个更纯粹的文人,也许更适合于他们。同样的,我们现代人也一样,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找到更适合于自己的生活之路,是文人,就应该好好地发挥你的文人天赋,好好地搞文学创作,不要文学上你想扬名,官场上你也想捞一把,更有甚者,一身既当运动员,又想当演员,还想当歌星,恨不得把世界上所有的美差事都揽于一身才过瘾,这不仅会累人,可能最终还会哪一样都干不好,人应该要学会放弃,把那些更适合于别人的事让别人去做,而自己只要把适合于自己的事情做好就不错了。这是唐代文人在政治上的不顺给我们带来的第二点启示。希望后人都能更理性更客观地面对自己面对现实,尽可能使自己不留下太多的遗憾和后悔。

摘要:唐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而与唐代文学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唐代文人在政治仕途上不得志、被贬黜的现象十分普遍, 唐代文人在政治上的成就远没像他们在文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那样突出, 对他们政治上失意的原因进行探究, 会给现代人带来许多值得思考的启示。

关键词:唐代文人,政治失意,原因探究,对现代人的启示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 (二) , 游国恩等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5

教学生活化带给政治课教学的启示 篇3

1.为“生活化”的课程目标而虚设情境的唯心主义倾向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较多的做法是选择成人的社会生活和虚构的学生生活,很少涉及学生亲历的真实生活,有些即使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也多半是过时的而非现实的生活事件。出现了“脱离学生生活的‘理想化’极端以及简单沉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庸俗化’极端”[1]。不可否认,为了达到课程和教学的“生活化”目标,教学中借助一定的生活情境来表达、证明或者衍射某种观点实属必要,但一味为了追求“生活化”目标而虚设情境的唯心主义倾向则是值得广大政治理论课教师重视和反思的。

2.为“生活化”的形式课堂而滥设活动的机械主义情结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没有固定的范式和程式,然而众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却不约而同地达成了某种共识,认为可以通过设计一些表面热热闹闹的讨论活动,形成貌似轰轰烈烈的辩论场面,通过“生活化”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轻松达成“生活化”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于是,“生活化”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看上去告别了沉闷,学生的手、脑、嘴皆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师生思维空前活跃。然而,就教育教学效果而论,一味为“生活化”的形式课堂而滥设活动的机械主义情结可以而且应该休矣!因为这样的教学除了收获形式上的热烈吵闹之外,着实难以形成冷却后的沉思和积淀。

3.为“生活化”的教育效果而急功近利的形而上学旨趣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原本是一个动态的育人过程,借助这个过程,师生在生动的政治课教学活动中感知多彩生活,丰富情感体验,锻造多样技能。然而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面对生活的时候,往往着眼于学生的现在生活或者说眼下生活,常用虚拟的现在生活情境来解释现在生活现象,用虚拟的“理想化”生活情境来指导学生不远的生活,于是近视地认为这就是教学生活化的最大化效果。那种为“生活化”的教育效果而急功近利的形而上学旨趣,带来的只能是目光短浅和脆弱的“理想化”的生活态度,殊不知,“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二、杜威回归生活教育思想内核之当代审视

教育究竟是什么?为了谁?关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最早的清晰的论述见诸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他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的生活的准备。”基于这种认识,杜威借助于批判传统和对儿童生活乃至生命的关照,系统阐述了教育思想和功能,教育本质和目的以及教育原则和手段。

1.关于教育思想和功能

杜威从批判传统的教师观出发,重新确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强调尊重儿童的个性和自由,注重儿童现在的生活。教育为了谁?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使得一切主要工作是为儿童而不是为教师,在学校生活中,视儿童为学校一切工作的起点、中心和目的。”[2]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在看来,“以儿童为中心”并非意味着可以忽视教师这又一主体的作用,并非意味着只需单纯着眼儿童个体的生长和发展。杜威同时强调提出:“学校教育是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以儿童为中心”强调从个体出发,但最终指向的并不是有生有死的个体“一生”的质量,而是社会生活的保存,因此,教育作为社会生活和价值传递的手段功能才能得以显现。

2.关于教育本质和目的

关于教育本质,杜威有过一些精辟的论述: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他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生活”既包括个人生活,也包括社会生活。基于此,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其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应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基于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杜威把教育看作是一种“智慧训练”,是养成人生行为的“智慧”和“对自然和社会的基本倾向”,其中包括“智慧态度”和“道德态度”、“智慧能力”和“智慧行为”。归根结底,教育的价值就是要使人获得和增长有益于人类社会进步的经验,即养成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这些“智慧”的态度、能力和行为。基于此,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过程本身,不应当有外界强加的终极目的。“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有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而由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总目的,杜威将其视为“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并指责这是一种外在的、虚构的目的。

3.关于教育原则和手段

杜威在教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是确立了“从做中学”的教学总原则,他认为,“从做中学”体现了知与行的结合。从学校角度而言,“从做中学”是现代教育的特征,学校这个“雏形的社会”应该为儿童提供生活化的环境;对个体来说,儿童能在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将学校中的活动和生活中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以此促进儿童的生长和发展。依据“从做中学”的原则,杜威在教学中把思维看作从疑难情境趋向于确定情境的过程,并称之为“科学方法”或“实验方法”,即“思维五步”:一是面对疑难的情境,二是确定疑难的问题所在,三是对疑难进行假设,四是对假设进行推断,五是验证假设。他将这种思维方法应用到教学方法上去,设计出“教学五步”:第一步,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第二步,在情境中产生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步,让学生占有知识资料,对产生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的思考和假设;第四步,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假设进行整理和排列;第五步,通过应用来检验这些假设。

三、杜威回归生活教育思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之当代启示

1.科学界定、正确把握生活世界

何谓“生活世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关照、所依托、所瞄准的“生活世界”既区别于科学认识所建构的科学世界,也不同于教学论反思建构的观念世界或理想世界,更不能等同于独立于职业生活的日常生活世界,而是一个人自在地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人以自主的地位、自主的意识和自主的选择,同其他具有同样自主性的人们交往的教学世界。“生活世界”所展开的基本关系是人与人、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生活世界”出发,就必然要从人与人直接交往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教学现象,也必然使用主体间关系的思维方式,在寻找教学客观规律性的同时注重对教学根本意义的探寻。因此,那种类似“确定结论,然后证明过程”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设计和呈现需要认真反思并谨慎使用。

2.理性回归、合理超越生活世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的关键在于理性,应当以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作为根基和依据,关注学生的个体生活与社会生活,关注学生的过去生活、现在生活与可能生活,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自在世界与自为世界,并在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上,把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作为终极价值取向。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成为一种具有教育性、主体性的特殊生活过程。教学与生活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区别。教学活动植根于人的生活,以生活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反映人的生活要求和需要;但它是一种改造了的、超越了的生活,应该对人的生活保持一种批判和超越的态度,创造一种高于人的现实生活而更加美好的生活,引导人从当下的现实生活逐渐走向一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更符合人性的可能生活。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成为一种同时强调学生能力、权利和发展机会的具有动态生成性的教学。总体上看,人的生活涉及两大领域: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在客观世界中,教学应关照人认识、探究和改造世界,并促进人从中发展出相关能力;引导人进行主体间交往与合作,并赋予人作为主体的资格和地位,即权利,使人获得社会交往与活动的能力。在主观世界中,教学应关照人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使人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机会。因此,教学应引入“自我”范畴,更加关注学生自身的能动与主体作用[3]。

再次,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成为一种在工具理性实践模式基础上提升价值理性的教学。价值理性的确立从根本上转变了我们看待教学的视角,在这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为主要对象,教师赋予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自由发展的社会生活主体,以此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师所采取的教学行为符合思维生发、教学自身以及学生学习的逻辑,是最为有效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不可逆转的趋向,要在其目标的引领下渐行渐远,需要在时间的基础上不断寻求思想源泉和不竭动力。只有当我们用理性的目光去打量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时,我们才可能更为深刻地认识课堂的实质,从而改进教学,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参与学习、成就自身。

参考文献

[1] 宗序亚.思想政治课生活化的内涵、特点与课程资源开发.教学与管理,2011(1).

[2] 田继中,支爱玲.谈杜威德教育思想及启示.宁夏教育科研,2006(2).

[3] 袭普良.把能力交给学生:思想政治课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关燕云)

伟人带给我们的启示 篇4

我曾经读过许多伟人的故事,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很多知识,最值得我学习的是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出生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人。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十一日出生,是我国着名的核物理学家,是我国航天事业和两弹一星的奠基人之一。钱学森曾留学美国,并获得博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不顾美国的阻挠,怀着一颗爱国之心,历尽艰辛,回到祖国。

回国后,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带领科技人员研究出了:原子弹、氢弹和火箭,使我们的卫星上天,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我要学习钱学森爷爷的爱国的热情。他当初不顾国外的高薪挽留和阻挠,毅然回国;我要学习钱学森爷爷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他回国后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极其恶劣,但是钱爷爷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突破了层层阻力,使“两弹一星”的研究工作顺利开展;我要学习钱学森爷爷艰苦奋斗,持有远大抱复的决心和信心,当初由于国庆和工作条件不完全的具备“两弹一星”研究工作,他带领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攻关和设备改造,突破一个有一个的节点,他怀着一定要研究出“两弹一星”的决心和为祖国的争光的理想,创造了许多让世人惊叹的奇迹,是原子弹,氢弹成功试爆,卫星顺利升天。

钱爷爷,您是我学习的榜样!虽然您离开我们,可是您的无私地奉献和爱国热情。永远激励着我,使我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不畏任何困难,永远前进!

伟人给我的启示

这几天,我们学了很多关于伟人的故事,最值得我学习的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事。

1946年1月,周恩来同志从延安乘飞机去重庆。同行的还有叶挺的女儿小扬眉,她才11岁。飞机在飞行中遇到一股强烈的寒流,机翼和螺旋桨上都结了冰,而且越结越厚。情况十分严重。机长命令大家背上降落伞包,做好跳伞的准备。

大家正忙着,忽然听到小女孩的哭声。周恩来同志立刻站起来,从摇摆不定的机舱一头,几步跨到小女孩面前。原来小扬眉的座位上没有降落伞包,她急得哭了。周恩来同志马上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小扬眉背上,还亲切地鼓励她说:“孩子,不要哭,要像你爸爸那样勇敢、坚强,同困难和危险做斗争!”

在危急关头周总理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扬眉。

周总理是全国人民爱戴的好总理,在人们的心中,他既是一个称职的总理,又是一个慈父。他总是那么平易近人,待人可亲。他用一颗宽容,慈爱的心去影响身边的人们。难怪邢台震灾的人民见到他能如此深情表露自己的痛苦;十里长街的送别,是人们对总理最深情的表示。

三个自信带给我们的启示 篇5

摘要: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关键词 自信 特色 发展 社会主义

一、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道路自信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肩负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和带领人民,成功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1.回顾光辉历程,增强底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接力探索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一路走来所累积的坚实基础、所经历的历史进程和所获得的实践成就,使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从内心深处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气。

2.明确当前方位,保持清醒。从发展进程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并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来分析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取得的成就和进程,从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方位,时刻提醒我们保持清醒头脑。

3.认清前进方向,自觉担当。目标就是方向,在回顾光辉历程、明确当前方位后,我们应该清楚的知道党提出目标: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总目标,“两个百年目标”, “两个全面”的目标,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认清前进方向,勇立时代潮头,勇担历史重任,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二、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理论自信

1.这一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与时俱进,并在不同时期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2.这一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其一,这一理论体系已经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新成就。其二,这一理论体系必将指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我们要在实践层面抓好贯彻落实,要在理论层面使之成为全党全民的共同信念,成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制度自信

十八大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三大根本成就之一提出来,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这是从总结经验和发挥作用的角度,对这个制度进行的科学总结和充分肯定,其要旨就在于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

1.这一制度特色鲜明,必须自豪自信地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特色鲜明。一是符合国情,切合实际。二是保障民主,体现集中。三是提高效率,注重公平。四是激发活力,规范秩序。同时,通过各种制度规范五大建设秩序,保障社会安定团结,保障经济快速发展,保障文化发展繁荣,保障生态永续发展,保障党的先进纯洁。对于这样一套符合国情、切实有效的制度体系,我们应该引以为豪,充满自信。

2.这一制度优势明显,必须毫不犹疑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应该看到,正是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全国上下聚精会神搞建设谋发展,活力充分迸发,国力大增。因此,我们必须毫不犹疑地坚持这一制度。

3.这一制度不尽完美,必须循序渐进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务实管用,但还不是尽善尽美、还不够成熟稳定。在某些方面还存在制度创新滞后、制度供给不足、制度执行不力等问题,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较多。为此,十八大报告十分强调制度建设,提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四.总结

动物带给我们的启示作文 篇6

“动物是人类的老师”不错的,在不同的动物身上能学到不同的知识,发明创造出不同的,对人类有意义的科技成果。比如:人们通过蝙蝠的飞行特点发明了雷达;根据鱼类和鲸鱼的潜水性能发明了潜水艇;从观察鸟类和蜻蜓的身体结构,发明了飞机……可科学家发明的东西总不能全方面使用(特别是关于交通工具的东西)。于是,我想发明水、陆、空,山地和沼泽,通用的一种交通工具。

为了使我们的发明更加完美,我采用了十种之多的动物和人们原来发明的成果优点,组合成了一个:“海、陆、空,多用专人私家设计”。现在,就让我这个设计师来为你讲解我的发明吧!

这个发明长5。2米宽3。1米,在潜水过程中,它是按鲸鱼的“流线型”来设计的,船头是弧形的,船可以加速或减速。如果心情舒畅的话,就点下“鸭子滑式”的按键,船两侧就会伸出两只大鸭掌,划来划去,可舒服呢!但是如果遇上有危害性的食肉鱼,这只船就会发出墨汁一样的`墨汁来迷惑敌人(这是由树皮中的墨黑色部分提取的)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大油门向安全地带冲刺了,您不用担心汽油会污染环境,其实那是从椰果中提炼出来的环保用油。它有无污染、无破坏、无毒,可以保证水的质量,不让水资源受到污染。

室内还设有高级机器人服务,水上探头等,很实用。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把船舱变成一个蜻蜓似的飞机、火箭式的汽车、蛇式的火车、甲壳虫式的坦克……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启示 篇7

关键词:生活教育;小学语文;生活情境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连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着眼于课堂,放眼于社会生活,从客观的角度构建语文教学观。努力践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使语文教学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使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导课中渗透生活内容

语文教学中用情真意切的语言导入新课,巧妙地设置疑问,激发学习兴趣,使孩子受到感染和教育。例如我在教学《飞天梦圆》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炎黄子孙的“飞天梦”是怎样的梦?今天这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跟宇航员叔叔飞向太空去看一看好吗?“飞向太空”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鲜事物,这样的设计正是抓住学生喜欢猎奇的心理,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理解内容,了解航天员飞向太空的经过,懂得现代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二、阅读中感悟生活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是工具,“悟”是目的,“悟”是理解,“悟”出感情。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的,才能打到心得深处。”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放手让学生阅读,真正静下心来研究、探讨,让学生读、思、议,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悟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最终在生活中得以运用,真正发挥语言的工具作用。

比如在《秋天的怀念》教学中: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是母亲对儿子说的话,儿子是怎么不好好活了,母亲才会说出这样的话?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

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回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2.“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3.“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那么母亲“扑”过来,扑住的究竟是什么?(母亲的爱好坚定!)放到句子中再读这句话。母亲抓住我的手,母亲“抓”住的究竟是什么?(母亲的爱多么执着!)放到句子中再读这句话。这“好好活”,究竟是怎么活?结合课文的这句话,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理解。当儿子懂得母亲告诉儿女的“好好活”的含义,那是母亲发生的秋天的故事啊,就深刻在心中,化作心中无比的怀念(回到课题怀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品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语言的品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自己的韵味,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语文中的生活。

三、表演中体验生活内容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资源或实物,把课文的故事情节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再现生活原形,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在执教《负荆请罪》时,我特意安排两个学生分别表演蔺相如和廉颇,想通过角色再现学习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和蔺相如顾大局识大体的品格,一男生演廉颇,一女生演蔺相如,只见男生把老师用的教棒往自己背后衣服里一插,单膝跪地:“我错了,丞相”。女生连忙扶起他:“将军,快快请起,让我们一起保卫祖国!”通过两主人公的语言、动作、神情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获得情感的陶冶。我因势利导:我们的班级也需要大家的齐心协力才能搞好,一个家庭如此,一个国家更是如此啊!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爱自己,如何爱国家!语文就在学生的表演中融为一体。

四、写作中思索生活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此有一段明确的表述:“作文教学,既能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写作能力,又能使他们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智力,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叶老在《作文论》中也强调:“作文最可贵的是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教师尽可能创设条件,突破时空,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走进社会生活中去观察、动手体验,动脑学习。特别是指导学生写作时,闭门造车是写不出美文的,如写《美丽的家乡》,我家乡山清水秀,风景不错,名、贵特产木有很多, 以下是关于我家乡的一则新闻: 记者于近日获悉,由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中华民族和谐发展促进会、中国影响力传媒机构等单位主办的“中国最美的小城”推介评选活动落下帷幕,大埔县以优秀的生态环境、浓郁的客家风情以及传统之美、文化之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特色荣膺“中国最美的小城”十佳称号,并入选全国“最具文化品位的十个小城”。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等都是写作的素材,都是形象化、直观化的,外化的文字符号。老师应该带着学生走进广阔的田野,走进繁忙的工厂……通过参观、调查、访问等形式,把形象可视的事物变成抽象可想的文字,这样的文章才情境交融,形象生动。所以学生写好一篇作文,不仅要通过课堂的学习与课外的自学来积累语言文化知识,还要通过社会生活实践来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积累生活写作素材。社会生活中,不管是显性的知识还是隐性的知识,都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五、结语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来源于语文。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应渗透生活,为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学语文感受生活,学语文享受生活,学语文体验生活。

【参考文献】

[1]张莉.小学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分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5)

[2]王俊.浅谈小学语文生活教学的重要性[J].关爱明天,2015(10)

疫情带给我们的启示作文 篇8

20,是多灾多难的一年:澳大利亚山火肆虐,非洲蝗虫入侵,美国流感蔓延……而我们的祖国也爆发了重大疫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一切都发生得太突然!去年年底武汉在十几天内就出现了几十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人而后疫情迅速蔓延,由于开始防控不严封城不够及时,约有五百万市民在春运期间离开武汉成为流动的感染源,导致全国各省都出现确诊病例的严重局面!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刚出现不久的时候,妈妈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立马叫我和爸爸去超市买口罩,她自己也在网上购买防护用品并储存食物。于是,在这段“非常时期”里,我们家按照政府“宅”在家里不出门的指示,成功地躲过了“初一”,又躲过了“十五”。

在这段抗击疫情的日子里,我经常关注新闻。通过新闻,我了解到:这次疫情极有可能是野生动物所带有的病毒引起的,是人为的捕杀和食用野生动物造成的!人们总是在挑战大自然的底线,让污染水源排入大海、让污染气体排入大气、让野生动物无家可归、让放射性物质危害大地……到头来却总是在自食其果:海平面上升、古老的病毒出现、蝗虫漫天飞舞、雾霾、土地沙漠化……纵观古今,我们越破坏环境,面临的危机就越多,闹到最后,我们的星球就会变得面目全非。我们应该与大自然和平共处、遵循其道,而不是自断生存之路。

通过新闻,我还了解到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候,有一些人竟然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来:有的人哄抬物价,妄图发“国难财”;有的人趁机作乱,损害国家利益;有的人谎报、隐瞒病情,伤害了无数的平民百姓和医护人员;有的人甚至故意将自己的唾液吐在电梯里传染别人……我认为这些人做这些事情不但不会得到利益,反而会伤害自己,甚至伤害他们周围的亲朋好友,偷鸡不成还蚀了一把米!我们应该做好自己,支持祖国打好这场硬仗,而不是沦为后世的反面教材!

在这段抗击疫情的日子里,我面对新闻上与日俱增的确诊人数,始终没有失掉信心。相反,我坚信这场攻坚战终将会以祖国的胜利而告终。给我信心的,是中央的高度重视,是疫情的公开透明;是军医的连夜开拔,是物资的快速送达;是医护人员的主动请缨,是防护服上的加油打气;是举国上下的大力驰援,是火神山医院的十天建成;是友好国家和国际友人的热心援助,是海外华侨学子的狂买急送;是治愈人数的逐渐增多,是日常生活的渐渐恢复……正如“非典”英雄钟南山院士所说的:“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

等这次疫情过去后,我想大家都应该尊敬医护人员、科研人员、军人、以及其他在疫情第一线奋战的人们。因为在危难时刻,是他们在勇敢地挺身而出。我们能够在家里睡得安稳正是因为有成千上万的逆行者彻夜未眠。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年,我在抗击疫情的日子里想到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希望大家都能从危难中吸取教训:我们要学会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我们不能以牺牲自然为代价,而去谋求经济的一时发展。我们更要爱护野生动物,对食用野生动物大胆地说:不!

蚂蚁带给我的启示作文 篇9

蚂蚁这种小动物,看起来不起眼。然而通过一次的观察让我从中得到启示。记得有一次,我在家里吃饭不小心把一块肉掉到地上,因为没有及时捡起来。饭后竟发现,有一只蚂蚁在那块肉旁边走来走去用触角嗅了嗅这块肉,急急忙忙的走回去。我当时还在想蚂蚁不喜欢吃肉吗?正当我想把肉捡起来的时候,我又发现有几只蚂蚁急匆匆走过来用触角嗅了嗅刚才那块肉,连忙围起来想把那块肉拖走。我想:“如果单靠那几只蚂蚁就把肉拖走,那不是要很大力气吗?看它怎样拖走”。只见那只蚂蚁来回走动后那块肉丝毫未动。

这时一只蚂蚁走了,不知跑去哪里,我想大概它不抬了,回家了吧!但是,不一会儿证明我的想法是错误的。原来它是请救兵过来搬食物。哇!好多蚂蚁有十多二十只呢!这么多的蚂蚁围起来一下把那块肉给慢慢地挪走了。这时我想到了爸爸经常说的话;“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要把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才发挥到作用,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探究 篇10

关键词:生活化;信息化;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66-1通过在教学中贯穿“生活化”的理念,让思想政治课真正回归生活,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则是指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将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实现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与互动,体现“政治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从而达到以生活来促进教学和以教学来影响生活的一种教学活动状态。

高中思想政治该如何实现生活化教学呢?

首先,转变观念带动实现教学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首先需要改革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只有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才能在组织教学实践中渗透生活化,思考怎样在政治课中体现“生活化”的理念,怎样增强政治课的生活关联度。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需要教师善于学习观察,主动思考研究,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促进政治教学生活化。教师要精心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教师需要明确思想政治教学不是填鸭式的“讲、练、背、考”,教学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更不能局限于学测和高考,否则必然会造成政治教学的枯燥。教师应该根据政治生活化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借助具体的生活事例向学生讲述政治理论,并让学生感悟所学政治理论的美和价值所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教育信息化带动实现政治教学的生活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提供了新的可能。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整合多种教学资源,例如生动的音频、视频资源,丰富的图片、文字资源。这些资源生动直观地传递了大量的社会生活信息,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通过整合这些资源,可以直接展示或者模拟了现实生活情景,使政治教学生活化有了可能。因此,多媒体技术对构建生活化政治课堂具有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重要作用并在新课改的实践中不断尝试。例如在学习必修2《政治生活》第一课第二框“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南方日报的报道,“广州城管与女小贩互掐”的新闻片段,并且利用网络信息,整合当时的图片和视频等资源,尽力还原该案例,把学生带到事发的“真实”情景里,并巧设问题,引发观点碰撞,教师因势利导,总结梳理,引导学生感悟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公民观,学会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为以后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打下基础,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陶行知前辈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也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一个有益尝试。另外该资源的有效整合,也为教材后续理论教学做物质储备,如第二课第四框“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特别是为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中公民与政府的关系的教学埋好伏笔,体现教材的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再次,多种教学模式推动政治教学生活化。

老前辈们一直说,教无定法。在具体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积极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手段来推动政治教学生活化。例如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多采用以下教学模式:

(1)活动式教学。活动式教学是指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操作为特征,以活动促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

(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最后,教学评价多元化促进高中政治教学的生活化。

近年来的高分低能,高分丧德的事实告诉我们,单纯以分数作为评价标准的现行高考模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时候了。要实现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必须选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改变单一以分数等第为唯一标准的教学评价方式。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生活化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知道自己是谁,能认识自己,成为自己,实现“人的回归”。

目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价还偏重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缺乏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表现方面的评定。而且现行制度下的评价方式大多采用的是“一元评价”、“量化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单一、僵化、消极。导致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缺乏联系,考核成绩与学生的实际道德水准不成正比,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质测验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手段,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和过程化。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以全面促进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更多关注生活实际,特别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在一定意义上避免上述惨剧的再发生。

蜻蜓带给人的启示作文 篇11

到了中午,我吃完午饭,看见那些蜻蜓越来越多,我又仔细观察起它们来,有的倒飞、有的侧飞、有的直上直下,可以说是随心所欲,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于是,我跑进自己的房间,拿出我小幺幺给我买的十万个为什么的书,想一探究竟。

原来蜻蜓是昆虫中的飞行能手,蜻蜒的翅质薄而轻,重量只有0.005克,每秒却可振动30一50次;它们的飞行速度可达每小时40.23公里,冲刺飞行速度可高达40米/秒。蜻蜒不凡的飞行技能应归功于它具有发达的翅肌和气囊,前者使翅能快速扇动,后者贮有空气,可以调节体温,增加浮力,因而它能自如地停留在空中。它那两对膜质的翅膀上布满了纵横交错的翅脉,使蜻蜓的翅既轻又结实。翅的前缘有角质加厚形成的翅痣,可别轻看了这小小的翅痣,它是蜻蜓飞行的消振器,能消除飞行时翅膀的振颤,如果去掉它,蜻蜓飞起来就会象喝醉了酒-样摇摇摆摆,飘忽不定。在航空史上,飞机由于剧烈振动而时常发生机翼断裂,后来飞机设计师根据蜻蜓的翅膀逐渐摸索出了解决的办法,在飞机的两翼各加一块平衡重锤。

科学家根据蜻蜓能在天上安全飞行,发明了直升机。

坚持带给我的启示作文 篇12

最近尔望了一标很恶瞅的书——《甜儿流落记》,这利书是由法邦的息野埃克多?马洛写的。平话难看是由于书中的客人私雷米是一名有着神秘身世的弃儿,起初被法国一位农夫发养并抚育长大。雷米无邪、仁慈、可恶,在养母的庇护下,功着贫困但安静的生涯。直到有一天他的养父替了钱,将他卖给了一位淌浪艺己,并成地取动物在一伏。固然他始终在售艺,但他依然不记觅找本人的疏生父母。

看了这原书之后,我深有感想。雷米的坚定不移感动了我,而他也正因为这份坚持,找到了从彼的亲生父母。本来,只有坚持就能成功。

记得有一次,我学做青椒炒土豆。我把土豆洗了洗,拿起小刀,削土豆皮。该削到一半时,那刀把我的手弄破了,疼得我哇哇直鸣。妈妈拿来创可贴让我大家贴美并说:“虽然手弄破了,但必定要坚持把菜做佳。”我忍着手上的痛苦悲伤持续把土豆削赖。切洗青椒时,我用手从青椒的`柄上按下去,想把那柄掰下去。但果为青椒很辣,那汁水正好遇到了我的伤心,痛得我呲牙咧嘴的,让我不禁得发生了废弃的动机。但我想起了《苦儿源浪记》中的雷米想起了他的坚持,我也就坚持了下来。后来我依据妈妈所道的煮菜的方式,炒没了厚味的青椒炒洋豆。

教学生活化带给政治课教学的启示 篇13

一、何谓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知识品味”

品味一词出自《礼记·少仪》之中,“问品味,曰:子亟食於某乎”。品是品尝,味是味道,合起来就是品尝味道的意思,原用于生活品味。“知识品味”,当然不同于生活品味,因为了解了知识未必能品到其中滋味。因此,生活化教学之所以不同于讲故事、说大书,就是从学科本身应具有的“知识品味”而言的,即生活化教学能启发学生思考,使之掌握的知识能形成构架体系、突显理论逻辑、富有文化韵味等等。“知识品味”具体可从以下三个相互交融、统一整体的维度来考量。

(一)知识理性

理性一般指我们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分析、综合、比较,进行推理、计算等方面的能力,和感性相对应。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曾经指出,“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因此,知识理性亦和知识感性相对应,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加工、整理和改造,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属于认识高级阶段的产物。

(二)逻辑规律

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有些属于事实判断,有些属于价值判断,有些需要记忆获得,有些又需要实践体验才能巩固,因此,具有“知识品味”的教学过程应该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教材知识内在逻辑的基础上进行,以达成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传授知识与提升思想境界相统一的目的。

(三)实践价值

学习知识是为了懂得知识,但更是为了能够运用知识。因此,具有“知识品味”的课堂应该尽量减少学生所学知识的浪费或积压,增加知识在学生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机会,以充分显现知识的实践价值。

课堂的“知识品味”不同于知识本身,更不同于生活本身。从内容上看,“知识品味”应是包含知识精粹的思维流,具有引发学生升华思想感情、愉悦身心的功能。从表现形式上看,可以理解为学生知识理解力、鉴赏力的提高,学科思维趋向严谨,以及课堂知识的探究、鉴赏和共享氛围的浓厚,等等。

二、提升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知识品味”的现实意义

为了解决传统教学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知识实际运用的弊端,政治课生活化教学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进行教学,把知识教学放置在生活大背景下,让学生切身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又出现了另外一种现象:把联系生活作为唯一方法,过分注重生活现象的呈现,淡化了对知识内涵形成过程的研究,导致学生对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发展规律理解不深、把握不准,不能把生活现象提升到理性知识高度。因此,在生活化大背景下,政治课堂重新审视其学科本身的“知识品味”很必要。

(一)喧嚣中留沉静 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追寻

政治学科内容涉及面广,与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联系紧密,能运用于教学的素材和资源非常多,形成“热闹”的课堂并非难事。但由于缺少对生活材料的再加工、再创造,无法满足典型、精练、激趣、造疑、引领的要求,故而不能上升到“知识品味”高度。然而,提高课堂“知识品味”不可或缺,因为提高课堂“知识品味”才能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教师要注意在喧嚣中留沉静,为学生的思维搭建必要的“台阶”和“脚手架”,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追寻,从而让教学与真实、复杂的社会生活得以全面沟通、对接,使真实的生活在教学中得以升华,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转换角色,由被动接受变主动探究,实现从掌握知识到提升能力、从认知事物到判断价值的质的飞跃。

(二)零碎中寻整合 提高课堂知识本身的感召力

课堂不仅要将学生拉入典型的生活场景中,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身临其境地思索问题的欲望,外显为历经思考、提问、交流和再思考等流程。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引入的生活素材大都为“场景”而非“情境”。场景是指某种场合的情景,情境则是场景和境地的结合。情境包含场景,依赖于特定的场景,并在场景中展开、生成。课堂中仅仅将一个个散落的场景拿来就用是不可取的,必须对这些场景有一个加工、整理和再创造的过程,从中产生一个个能激发学生兴趣、投入关注和积极活动的“情”,能引导学生浸润于其中进行探索、思考和发现的“境”。在“知识品味”要求下创设的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认知冲突,具有知识的感召力,吸引学生持续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来,达成目的。

(三)平凡中求卓越 形成反思与再学习惯性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学海无涯,永无止境。平庸的教师给孩子奉送真理,而优秀的教师却让孩子发现真理。提升课堂“知识品味”就需要教师不断发现自身问题,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认识和思考,更要积极展开对教学的反思,更新知识、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通过不断的再学习来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转变教育理念,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从而形成反思与再学习惯性,调动起学习的激情,让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得到提升。

三、提升政治课教学“知识品味”的实践策略

知识,需要回归生活,但我们不能走入“生活化”的误区。生活,不是知识时髦的“外衣”,更不应该成为知识的“误导”。在现实教学中,缺乏生活的支撑,只会造就知识的空谈,而浓重的知识痕迹则会抹去生活的真实色彩。只有真正掌握了知识和生活的关系,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感受知识的力量,因此,笔者认为,提升政治课教学的“知识品味”应当从提炼生活开始,以回归实践为归宿。

(一)提炼生活原味 回归学科知识理性

知识是工具,生活是对象,知识是用来解释生活的,而不应该用生活来解释知识。因此,提炼生活、回归理性是提升课堂“知识品味”的第一步。

1.洞察生活、解构教材,缝合生活知识和学科知识的裂痕

教材作为学科知识的一种有效载体,经过“科学化”的加工以后,生活的味道在其中已经退居到了幕后。在我们处理和组织教材时,应当以知识理性为方向,让教材知识再次鲜活起来,这里的鲜活,不是生活素材的呈现和堆积,而应该是寻找知识本身的内在理性,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顾知识本身的内在隐性联系,急功近利地将生活和知识“拉郎配”只能导致知识教学的庸俗化,真正回归学科知识的理性应当是冷静而又严肃的,教师应当具有相当高的知识素养和洞察生活的能力,能在生活问题和知识理性之间游刃有余地展开本质归纳和形式转换。

2.深入文本、增强对话,走出文本圣化和活动过场的迷航

知识和生活的联系既有显性和直接的,也有隐性和内在的。思想政治教材中很多知识都具有隐性和内在的特点。对于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显性和直接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一些为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但是对于具有隐性和内在联系的知识,它可能远离生活,因此要从知识内部引入,哲学上有个词叫“对话”,心理学上叫“同化”,一堂政治课能否回归知识理性,能否有“政治味”,能否焕发出知识理性的光芒和“鲜活”,主要是看学生、教师与知识三者之间是否发生了这种“对话”和交流,以及这种交流是否深刻、流畅和完整。

基于以上两点,在讲授《政治生活》我国政党制度这一知识时,我们应当让学生与历史与教材充分展开对话,回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以此展开党的地位的确立,党的阶级性、指导思想,党的建设和执政能力,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等教学内容。只有这样,在学生的心目中才能诞生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吸引人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形象。

(二)尊重学生认知 遵循教学逻辑规律

课堂有自身的教学规律,也有其教育规律,因此,找寻政治课的“知识品味”不仅要遵循教学规律,也应该重视教育规律,做到尊重学生认知基础上两者的和谐统一。

1.坚持教学策略与学生认知相统一的规律

人的认识是有规律的,特别是对于中学生来说,认识事物一般是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顺序来展开,也就是“事物是什么”“为什么事物呈现这种状态”“以后事物会怎么去发展”的规律来逐步深入对事物的认识。然而,思想政治教材中有的内容并不是按照上述规律编写,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例如,《经济生活》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中“宏观调控”这一知识点被编排在第二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这一知识点前移到第一框“市场调节”这一知识点之后,以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2.坚持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政治课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过程。学生的智能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的,离开或排斥掌握知识,智能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不能持久。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智力、能力也是进一步掌握知识的条件,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 为了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基础上不断提升能力,在《生活与哲学》的“按客观规律办事”内容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发现开始,回顾中国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飞船的研制发射过程,通过探究,归纳出规律的客观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其相互关系等哲学原理;再通过学生想象以探月为目的的“嫦娥计划”,进一步验证应如何按客观规律办事,教学效果就较好。

3.坚持感悟知识与提升境界相统一的规律

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还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教学虽然具有教育性,但并不是说掌握了知识就等于提高了思想,养成了优秀的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因素,克服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又要防止在教学中出现思想品德教育的空泛化,而要寓德育于教学,教书育人。如在讲授《文化生活》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入“有轨电车难题”这一伦理学的思想实验,此实验中的两难涉及人对群体利益和个体利益之间的取舍,既让学生掌握了教材知识,也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起关爱他人、集体主义等价值观念。

(三)强化知识实践 彰显学科知识价值

学生生活的“具体、形象”与政治课教学本身的“抽象、形式”之间是有裂痕的,那么教师如何在这二者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进而顺利合缝呢?不妨让政治知识用于生活,变记忆、理解、模仿为应用,凸现政治学科的知识价值。笔者以为,强化学生知识实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创设应用知识的模拟情境

模拟情境是一种直观的教学环境,创设目的是为再现书本知识作铺垫,因而必须具有开放性。所谓开放性,一是要形成问题意识,给学生提出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一个环境、一种氛围、一种状态等),促使他们努力思考,分析内化,提升认识。二是形成认知冲突,让学生或发现自己原有的认知与社会大环境之间的矛盾,从而追究其中原由,建立符合社会需要的观念;或察觉到自己原有的各种认知之间出现的冲突,进而挖掘起因,寻找协调方法,形成正确意识或接纳千锤百炼的观念。如前文所述的“有轨电车难题”的伦理学思想实验,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情境,再辅以其他现实案例,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中即时应用所学知识。

2.营造实践知识的生活体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当是一个以学生自己积极建构知识为主,以教师传授为辅的过程,并且,这种构建是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他们不是直接简单接收信息,而是经过个性化的整合后,形成能够用于指导自己行为活动的图式。因此,政治课的知识价值只有在学生体验中才能得到认可。比如在讲授《经济生活》有关“投资理财的选择”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先参与家庭的理财活动,计算家庭某一阶段的理财项目中有哪些类别,哪些盈利了,哪些亏了,原因分别是什么,等等;然后,再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制订下一阶段的理财计划,如果可能,再和前一阶段作对比分析……这样做一方面让学生体验在生活中运用政治知识的乐趣,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生活能力。

3.提供开发教材的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课程资源是很多的,需要我们用学科知识的眼光来观察,细心发掘。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仅是教师的任务,也可以成为学生实践知识的重要途径。如笔者在高二开设的选修课《生活现象的经济学解释》,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高一《经济生活》和简单的经济学常识基础上,试图通过基本的推理去理解并解释事物的本质。运用最基本、最普通、最通俗的经济学常识,比如成本效益原则、边际效益分析、机会成本等。该课程没有教材,在第一堂课作简单介绍后,从第二堂课开始全部由学生准备生活素材,课堂展开讨论,课后编写分析案例。一个学期下来,整理形成了厚厚的一本案例集。这种由学生开发课程资源的做法,若持之以恒,必能使学生在观察社会生活时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有关政治学科知识进行分析,体现所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生活化带给政治课教学的启示 篇14

小学五年级写事物带给我的启示作文:鱼儿的启示

我喜欢吃鱼,是因为它的鲜嫩美味。我也爱看妈妈杀鱼,因为它就像一面反光镜,折射出我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让我慢慢改正、完善自己。

那天妈妈从活蹦乱跳的鱼群里挑了一条又大又肥的鱼。鱼儿在妈妈手里不停地摆动着,用力特别猛,试图从妈妈手中挣脱。它的努力没白费,竟然给它逃脱了,重重地摔在地上。妈妈又从地上抓起鱼,将它按在水槽里,开始杀鱼,

 

同学们,小学五年级写事物带给我的启示作文就到此为大家介绍完毕了,小编在这里祝大家都能早日写出一篇好的

相关推荐:

描写

一节课带给我的启示 篇15

一节课带给我的启示

在一节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语文七色光中的日积月累,在学习谚语时,课本中呈现了四句,“前人种树,后人乘凉”,“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大河无水小河干,大河有水小河满”,“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当学生读了之后,我笑着问:“你都理解哪句谚语的意思?给大家讲讲。”学生们纷纷举手,踊跃发言。有的学生说,一个人种下了树,很多年后,会有许多人在这里乘凉;还有的说,前人可以理解为前辈们,他们为了造福后代,做了许多有益的事。在“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句谚语中,通过学生的沟通、理解、发言,学生们知道了一个人的名誉比任何东西都要重要;在“大河无水小河干,大河有水小河满”,学生竟想到了“大家”、“小家”的问题,学生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更有趣的是,在理解“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这句中,有的学生讲起了故事,在我们的眼前呈现了一幅幅画面,让我们知道了做任何事情,都要亲自去实践,才会懂得人生的真谛,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才会有更多的感触;又有同学提出了不同的理解,有些事情,也许自己并不理解甚至误会别人的做法,认为是别人错了,可是事情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此时,同学们又明白了,有时,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就会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学生精彩的回答让我分外感动,这样的课堂才是我所追求的。谁说他们很幼稚,谁说他们什么也不懂,他们的一番话甚至比我讲得还要好!此时,我能说他们理解错了吗?又怎能把我的答案强加给他们呢?我乘机说,谚语,表面上看,只是简单的几句话,但他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如农谚,就是农民们经过长期的劳作积累下来的,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还有一些鼓励人们奋发向上的谚语,课本上只有四条,希望大家能到生活中去找一找,也许它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一些启迪。学生们用力地点点头,从他们的表情中,我能看得出来,他们很喜欢谚语。

通过这件事,让我体会到了,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孩子们,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充分思维的必要条件, 是学生创新的前提。当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建立平等关系时,学生的表现是最自然的,思维也应该是最活跃的,同时彼此也会收获快乐,体验成功。在教学中,我尽量创设自由、活泼的课堂,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敢想、敢说,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创新学生的思维。创设生动、活泼的情景, 设计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有思维空间的问题;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让学生尽可能地自己操作,自己探讨推导,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让学生以积极的思维状态, 全身心地参与到问题解决的情景中,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才能。

上一篇:数码广场招商策划案下一篇:小学讲稿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