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

2024-08-22

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精选8篇)

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 篇1

读《全球通史》后的思考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A Global History from Prehistory to the 21st

Century)的作者是斯塔夫里阿诺斯,他是美国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全球通史》以时间段作为划分依据,讲述世界各地在同一时间段内经历的历史。拜读后给我了更多的角度看待问题,不像一些历史书固定人的思维,它启发人的思想。历史不是静止在过去的事物,它一直在向现世的人们诉说着世界运行之道。我们应该去聆听和学习,历史会指导我们去迈出下一步。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学习历史也是学习事物运行之道。

一、正视历史接受历史所带给我们的礼物

存在即有理。历史作为过去的事物,它存在过,发生过并经历过,自然有着其缘由,过程与结果。历史学研究历史,就如同研究一个人一样。我们承认现在,但不能否定过去,更不能扭曲过去。每个人的历史组成了每个家庭的历史,每个家庭的历史组成了每个国家的历史,每个国家的历史组成了世界的历史。科学有一个重要的性质——预见性。预见性的本质是事物运行的规律,我们利用它预测事物,制定对策,利用它创造事物来满足我们的需求,利用它来解释发生的现象,如我们用牛顿运动定律来预测物体的运动,用化学来创造新材料,用电荷来解释闪电。历史作为一门科学所揭示的道理是我们人类发展的规律。历史的主角是我们人类,历史学研究的就是人类的发展及人类在每个时间段内生存生活环境。认识一个人可以从他的过去经历中得知,认识我们人类自己需要研究我们人类的历史。自然科学中我们认真对待数据,才能得到真正的公式,历史中我们客观对待每个历史事件才能得到真实的规律。当我们用修改的数据,用个人情感或有色眼镜去看历史都会得到错误的公式和规律,在当我们利用这些东西得到的不是错误的答案就是灾难。所以我们需要客观的正式历史。我们看待一个人的时候,当他犯错时能知错能改,那便是善莫大焉了,对于错误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们就会对他有很好的印象。甚至会有认为他有很大的潜力的判断。那我们也应该这样对待我们的历史。不能因为一个事件不好,我们便将之雪藏,更不能将之扭曲颠倒是非黑白。某国政府对于他们的历史不以正视更以加以扭曲并反映在历史课本上去教育他们的下一代,及最近听闻又有一国修改历史书,这无疑是对历史的错误的利用,是对历史的亵渎,历史是一门科学,我们学习它是为规避战争与灾难的,创造幸福与美好的,但若为了政治利益去牺牲他人或下一代人,去种下一颗仇恨的种子,增加了未来发生悲剧的可能,那无疑是历史之殇,再次走入悲剧历史的轮回。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正式历史学习历史,用以创造幸福美好的未来,对于我们自己学习历史会使我们即使没有高瞻远瞩但绝不是鼠目寸光;即便没有睿智的看法也绝不是愚蠢的思想;即便是没有聪明的大脑也不会是愚笨的头脑;即便不是自信过人也会是有自知之明。每个时代都要编写自己的历史,因为时代在前行,社会在进步,我们也应该用前进的目光看正在发生的事物,思考不能停滞,历史不会止步,思想不能落后。历史带给我们的礼物是一个可以开辟未来的工具,我们使用这个工具去创造幸福美好。

二、关于历史的主角,人性的本质

当我们研究一个事件时,能明白其本质才能让人更容易理解这件事,历史学研究的是我们人类从古至今的生存生活环境里发生的所有事件,所以人性的本事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讨论的话题。古有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性善论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性恶论者言曰,人之性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仪文理亡焉。然则从人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其意为,人皆有欲,知止为善,顺之为恶。人之欲生而故生而固有之,若不知其何止,无从以扼之,欲乃恶,故人之本性乃恶。故教也,人知其何止,乃为善也。这是中国哲学提出的对人之本性的解释,善恶论。还有西方曾有过的利己论,利他论,基于人类是社会性群居动物的协作论,还有基于人类的占有欲的争夺论。不过这都是比较片面的看待人类,或只是从人类的几个方面上的表现来看的。

人类是一种很复杂的动物,它拥有高的智商,广博的知识又同时拥有利用知识的智慧,所以单从人类的几个方面或几个地域上的人类族群去探究人类的人性本质是远远不够的。纵观历史,人类生而既不喜爱和平,也不喜爱战争;又不趋于协作,也不趋于侵略,即非善,亦非恶。决定人类的行为是自己本身,但人类生来一无所知,我们通过学习来建立一套自己的行为处世的观念。把人类比作一个系统,从外界输入一个激励,在人类系统内部这个观念作为函数处理这个激励有两个影响结果,一个是输出响应,二是根据响应的反馈,观念对其本身有一个自主修正的过程。我把这个过程称之为学习。我们从我们生活生存环境中学习,通过学习我们周遭的社会环境及文化来塑造我们的观念。也可以说是长期以来的外界条件及其积累的效应来决定我们的行为。在《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可以感觉到外界环境有时对一个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新西兰的毛利人对在查塔姆群岛上的莫里奥里人的屠杀。我们不能就此论定人性的本质是侵略或者和平。人性是一种巨大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来自于我们的基因,我们善于模仿学习,只要一个事件在理论上可行,终究有一天我们就有可能将之变为现实。

我们人类会有多面性的原因是我们人类所处的生存生活环境,社会,文化及其他人的影响使我们具有对人性的多种表现形式。侵略性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或不可变更的特性,而是一种鼓励侵略的社会环境产物。这同样对于和平,协作甚至于善与恶也说的通。综上所述,人性有很多面,善、恶、和平与好斗都是其中之一,而这些对立的面具有辩证统一性,一件事再换一个角度看可能是善变恶,大部分的事物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因此,在这里需要问一个根源性的问题,是什么造成了这些分化的?人类的设计图纸是我们自己的基因,基因给人类提供了一个可能性。即只要一件事能符合规律人类就有可能办到。那么是什么因素使人类更倾向哪些可能?这取决于人获得的信息的倾向,信息量的大小,来源的多少,所处的生存生活环境及社会文化所传递出的信息的倾向。如性善论和性恶论一样,其目的是传递出使人学习和向善的具有此倾向的信息。那么信息的倾向可能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

人性的本质=可能+观念+信息

三、关于对可能,潜力和多元(变量)的深入思考

在上一节人性的本质中讨论到可能,之前对于可能的思考有点简单,有点天真,可能不仅仅是我们有可能完成某件事,并以努力而实现,而是当我们有可能完成这件事,并完成它后就有可能完成一系列的事,我们就会有更多的选择。可能的意义在于,它能带给我们更多的选择,更深层次的进步,更多的可能。还有积累效应,当我们完成足够多的事情时就会有量变转为质变。我们做出了风筝,是飞上天有了可能,飞机就做了出来,我们能飞的原来越高,飞出地球有了可能,火箭航天器做了出来,我们能飞的越来越远,就有了登月的可能,月球车做了出来,我们能飞的时间越来越长,登陆火星就有了可能,火星车做了出来,火星都已经登陆了,那么其他星球就不再是不可能了。可能就是告诉我们前方还有路可以走,当我们走的路越多,能够选择的路也就越多,当然我能得到的和能达到的地方也就越多。可能就是实现一系列事并创造更多的可能。

上一节说了人性的本质,现在说说人类的实力,我将人类的实力划为两类:一是硬实力,指的是我们的身体,我们能跑多快,能跳多高,有多大的力气;二是软实力,软实力分为两种,精神品质与智力。智力能让我们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工具,创造更多的可能。精神品质是运用知识的能力,用来实现可能。我们用软实力来创造工具弥补我们先天身体上的不足的硬实力。我就是在不停地创造可能并实现可能中生活并进化。目前我们的软实力远超硬实力。我们可以将人类潜力与软实力相比同,我们的软实力通过学习在增加,同样我们的潜力也在增加。

事物的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进化是由低级到高级的一个过程,细思其本质其实就是引入了更多的东西,更多的变量。我们将之称之为多样或多元。这让我想到了很多东西。事物的发展总有一个维稳的过程,从开始出现总会向一个值趋于稳定,不是绝对的固定的稳定,而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稳态,就像阻尼衰减震荡曲线一样。多样性在生物学中有三种体现: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又称基因多样性,对于某一个物种而言,其遗传多样性越高此物种的基因库所包含的基因也就越多,可供环境选择的基因也就越多,相对于其它物种而言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就越强,就更有利于这个物种的生存和进化。物种多样性是指在一个种群内的不同生物种类的丰富度。物种多样性越高,那么这个种群所在的生态环境就更加稳定。同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越高生态圈也就更稳定。在自然科学中引入新变量,多样性越高,新的基因,新的物种都能使系统的动态稳定性增加。

在社会科学中我们将之称为多元化。其中有两个体现是多元文化和多元化战略。对于一个国家或社会中文化越多元就能证明其对文化的包容力越强。可以从侧面说明其文明程度越高。对文化的包容力越强对人的包容力也就越强,人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多元文化与发达程度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现在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我们可以见到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文化。在世界上的发达的大城市中可以见到世界上的很多文化,即使各国的发达城市,在其城市中能见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纵观历史,古代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唐朝就能见到当时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先进文化。不得不说多元文化是促进经济发达的重要因素之一。商业中多元化战略是指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种发展战略。其中包括产品的多元化。现在市场动向瞬息万变,为保证企业的生存多元化战略势在必行。

多样性与多元化在各方各面长期并且持续的影响着甚至改变我们的生活。从本书和之前读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中都能深刻的体会到。在欧亚大陆上一新月沃地为例,其地处地中海气候区,冬季温润,夏季干热。短距离内海拔与地形多变,其气候与地形的多样性导致其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这意味着能够被人类驯化的动植物种类的可能较多,被驯化可能增加。其结果显而易见,全世界中将种子较大的种类作为驯化候补,有56个种类。在其中新月沃地就有32种,还有大量的哺乳类动物作为动物类的驯化候补。在中国地跨三个气候区,海洋性季风气候,大陆性季风气候和大陆性气候,地形上从临海、平原、高原、盆地与山区。同样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这使得新月沃地与中国成为早期的粮食生产中心。这也使得新月沃地和中国成为早期的发达地区。而对比新几内亚与澳大利亚,由于生物多样性过少导致无法形成大规模耕种的粮食生产是的其土著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采猎生活,无法定居又导致积累财富与知识无法发展技术继而导致了其社会发展落后。再看人类社会,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同样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国由于早早地完成统一,社会的意识形态较为单一,其又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其弊端就会对社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当中央集权政府制定了错误的政策时,由于社会承受力和容错能力较弱,对社会的冲击相当大。例如:在明朝时对远洋政策的禁止,和在清朝时的闭关锁国与八股取士。而新的西方文明却与之大不相同,其根源是其独有的特性——多元化。使其社会适应性强,摆脱了束缚欧亚大陆其他所有文明的传统枷锁。新的观念,工业与科学给西方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使其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奠定了全球领先地位,并给全球带来影响。先进市场瞬息万变,很难做到对市场100%的掌控,对于只有单一市场作为获利渠道的企业生存实属不易。多元化对于企业而言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市场多,获利渠道多,且获益多且企业随市场变动转型方便,二是有风险对冲,单一市场变动风险较大,多市场可降低单个市场风险对企业的影响。例如:海尔公司有多元化的产品,苹果公司和谷歌不仅有线上的虚拟服务和产品还有线下的实体产品,使企业拥有多个市场和获益渠道。多元化与多样性至少给我们带来三点好处,一是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对冲,减少损失;二是多获益渠道,使获益放大;三是顺应环境发展趋势,动态平衡,灵活。

生活在当今社会中学习知识,还要学习使用知识的智慧。我们认识到了多元化,就应该学习并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许换个角度看待事物会有更好的收获。前一段时间经常有人和我聊到学习与教育。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听话吗?学习应该是一直坐在书桌前看书做题吗?玩真的不好吗?我对学与玩这个命题想了很多,现在用一种多元化的思想去考虑,去解释。我得到我的结论:学与玩相结合,具有协同作用。上一节中我说到人性的本质时有两个重要因素:信息和观念。我们从获得来的信息中去学习然后建立或者修正观念。这个观念就是人们的行为判断准则。学习显然非常重要,我们生来如同白纸一张,所有我们知道的,会的都是学习来的。在这里有必要从新明确一下我将要讨论的学与玩的意义。这里的学习是广义的学习,指的是构建或者修正我们的观念的过程。我们常说的学习是指在学校学习课本知识,是知识性的学习。只是广义学习的一小部分,然后再说一说玩,玩就很难界定的了,因为玩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先说一下狭义的玩,部分老师家长们认为所有与知识性学习无关的娱乐放松行为均视为玩乐。广义的玩包括兴趣,社交与技能学习等等非知识性活动,上面说到的狭义的玩与我所要讨论的广义的玩的区别在于狭义的玩以其形式界定,广义的玩以其意义与结果来区分。这两种玩有交集也有不相交的方面。狮子在幼年时通过玩耍来学习捕猎的技巧。我们人类在幼年时的玩耍有时会影响到人格及观念的建立。童年的玩耍并不那么简单,这会培养人的兴趣,影响人的为人处世,更多的是人在玩耍中学到了一些精神品质,技能等等。特别在于一群同龄人中,玩耍会习得社交技能,领导技能,更重要的是以一种实践的方式学习到社会道德、文化、是非、善恶和好坏。这是一种实际的感觉经历,比书面的无实感的知识性的东西对人更具有影响力。但我认为其中还有一种东西更加宝贵,更具有价值——智慧。用通俗的说,就一个字——巧,用常用的词说——巧劲,也就是方法或方法论。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四两拨千斤用的是巧劲。我们所说的巧就是智慧。这有很高的价值,因为它将知识转化为一种实用有价值的物件。现在社会与国家所提的创新,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将专利实现产品化等。我们所缺乏的是这种使用的智慧,我们缺这个巧。这个巧有让我们事半功倍的价值。当然玩还能让我们学到更多好的精神品质,如爱心,耐心,毅力恒心等等。知识再难我们慢慢学习也总有一天学通,但有人学习一辈子也无法明白巧的智慧,有时即使明白了也无法得心应手的使用。我们现今的社会追求的是价值,是成果,需要的人才是应用型与技能型的。不是知识百科全书式的人,因为知识无穷尽,需要什么学习什么,不知道可以查,但智慧不是速成学习来的。智慧是成事的充要条件。智慧有时也是一种价值观导向,能促成我去更加充分的理解事物,也能指导我们学习。学与玩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会玩的人有时学的更好,学的好的人更会玩,最近有一网络用语——城会玩,也就有这么一层含义,研究调查表明学历高的人幸福感越高,这绝不是空穴来风,学习好是我们更易于发现或者创造有意思的事,点滴快乐的积累就是幸福。学与玩的协同作用还能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收获——创新。国家的未来是孩子们,稍稍为没有童年或者被占领了童年的孩子们表示一下担心。那么重点来了怎么做?引导与权衡。权衡学与玩的利弊,计划学与玩的用时比例,引导孩子们学习如何学习,学会玩,学会玩的有意思,引导去发现或创作有意思的事,培养兴趣,懂得巧妙二字间所蕴藏的智慧。玩使生活多元化,能带来新的视角。

四、变化与阶段发展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凡事终有结局,好也罢,坏也罢结束了,但还有接下来新的事情。人类的发展规律亦好似如此。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从书中看到历史上与人类发展过程中由变化到阶段发展的事件比比皆是。

历史学家将地球生命史划分为两个阶段:1.是有机生命的出现;2.是人类的出现。纵观生命发展史有三个阶段:1.是改变基因来以适应环境;2.是改变环境以适应基因;3.是双向改变,即改变基因又改变环境,已达到彼此相互适应的目的。这是从很大方面来看的,那么来细看人类社会的几个阶段化发展。我们可以将社会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1.远古时代的游猎生活为主的社会;2.古代至近代的农业时代;3.近现代的工业时代;4.现代的信息时代。我们来看这几个阶段背后的变化。从游猎到农牧的阶段转变,是什么促成了这一转变?我对比了一下客观的生活环境,游猎生活的事物种类多样化,卫生条件较好(人们不停地在迁徙远离生活垃圾,粪便等),劳动强度小,可以灵活迁徙规避恶劣天气,气候。在农牧生活中,食物种类较为单一,卫生条件较差(因为定居生活垃圾堆积,食物残渣和粪便等),劳动强度较大,气候和天气影响较大。我推测了这一转化过程,在早期人类还没有掌握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种植技巧,也没有驯化了的动物和植物,人类只是跟随气候,季节或所在区域的动植物丰富程度的变化趋势来决定迁徙的方向。初期人类一直在迁徙,后来发展到中期人类掌握了一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后在几个到几十个区域来回迁徙,最后在末期掌握了一些技能,运用长期积累的知识来改造环境,就在几个地方来回迁徙形成了早期农业和季节性的居住点。再细看早期的人类社会,石器时代。游猎时代与石器时代的旧石器时代大致重合。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划分依据是石器工具的制作方法,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的人类使用磨制石器。变化在于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利用他们的知识与智慧创造工具。全球各地并非同时从游猎向农牧过渡的,一开始人类推迟从游猎农牧的,其原因是:1.驯化的动植物种类较少;2.游猎部族内部的人口少,生存环境优于人口多的农牧社会;3.一些游猎部落发展出了一些部落文化使之拒绝定居农牧;4.一些地区的自然环境无法发展农牧业。这时是游猎总体人口大于农牧人口的两个阶段社会共处时期。当农业社会发展到人口比例呢与游猎人口比例相等或高于时就是一个加速的过程,不过一般人们都把加速改变这一过程视为改变或变革。那么加速的原因分两方面,主要从游猎生活的人们以意愿——主动或被动来划分。主动归化有两点:1.相对于游猎生活农牧生活更加安全,生活安定;2.不用严格的禁欲以控制人口(由于游猎生活事物来源不稳定需要限制部落人口),事物充足,足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定居生活可以积累财富。被动归化,转变也有两种:1.是猎杀;2.是驱逐或者捕获。由于两个社会阶段共存,土地矛盾作为社会主要矛盾,最终以矛盾爆发引发两个社会的战争。以先进的农业社会战胜较落后的游猎社会作为结局。以游猎社会对比农业社会人口比例大幅降低作为矛盾解决的结局。农业社会能够战胜游猎社会主要有三点:1.农业社会的社会生产力高于游猎社会,其社会对于人口的承载能力强,即农业社会能养活的人口多于游猎社会;2.定居所积累的大量财富与技术为战争提供了物质保障;3.社会结构与社会生产力稳定能够进行长时间的战争投入,农业社会出生率高,死亡率低。游猎社会出生率低,死亡率高。所以游猎社会支付不起长时间的战争投入。总体来看,两个阶段的转变动力来源于人口压力,导致土地矛盾作为社会间主要矛盾突出,最后矛盾爆发引发战争。

在看从农业封建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化。工业社会相对于农业社会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更先进的技术,更加稳定的社会结构和更高的人口承载能力。最终还是以人口压力,土地矛盾,资源矛盾引起了战争,发生了三件事:1.大航海地理大发现后各列强国对世界的瓜分;2.第一次世界大战;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果有两种:1.农业封建社会战败;2.农业封建社会没有战败但损失惨重,并加速想工业化转变。同样的转变放在现代的信息化时代,有些国家已经完成了信息化转变,在此提高了其社会生产力,技术水平等。工业社会与之战争亦是两个结果:1.工业国家战败;2.工业国家损失惨重并未战败,并加快其信息化进程。

我认为改变整个社会阶段的转变都有一个缓慢的积累过程,技术的提高,生产力的提高,财富的积累。这是一个缓慢积累并变化的过程,先进的社会阶段总比落后的社会阶段需要更多的土地,资源,能量。继续发展就会使这个矛盾突出,最终成为主要矛盾并爆发,矛盾的爆发就是一个快速变化的过程。每个阶段的发展都会有一个这样的过程:技术的提高提升了生产力和生活水平,这刺激了思想的变革,当具有新思想的人口增加到一定的比例时社会就变革了。这使我想到了生物的进化,当一个新的基因在这个种群间的频率增加了,或变化了,那么就是说这个物种进化了。进化的实质便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我们也可以将基因频率的说法类比到这里,思想频率,社会进化的实质是:人们的思想频率改变了。所以社会阶段的更迭不可停止。当社会的一个阶段发展到临界时,就是对下一个阶段到来的迷茫与摸索。随着技术的发展推动者经济与社会的进步,但更为先进的社会体系中有着更多的变量,多元化与多样化加剧导致社会发展加速,发展越来越快,新事物越来越多,可能也就越多,但又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也就越多。若不能进行及时并适当的处理,社会就面临着可能崩溃的可能。这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社会在变化,那么人们的思想也应该变化,社会的法则规律也需要变化,且应与社会变化相适应。其变化的越快我们的观念也应该变得越快。以变应变,变成什么样合适才是主要问题。适者生存,稳定不一定稳固。

反观我们人类自己本身,每个人的人生也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幼年期,和父母亲人生活在一起,并且依靠他们;2.学习期,主要时间在学校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建立三观;3.独立期,从学校毕业走入社会,开始事业,建立家庭,养育子女;4.天伦期,开始退休生活,子女或已建立家庭。也许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一些人并未走入类似的人生阶段,但也有只属于他的人生发展阶段。我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对比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也具有某些相类似的特点或特征。我用个人的知识和技能相类比与一个社会的技术水平;个人的劳动成果相类比于一个社会阶段的生产力;用个人的财富相类比于一个社会阶段的所积累的财富;个人生活生存所需的生存资源相类比于一个社会阶段发展所需的资源。人每成长到下一个其知识技能就会增加,成长所需的资源也会增加,对要求的个人空间也会更多,随着成长个人能干的事情也多了,也就是其生产力增加了。然而也有矛盾伴随着人的成长,矛盾来自于个人成长需求与有限的资源。当发生阶段转变时人也一样,当我们成长到临界阶段时就是对下一个阶段到来的迷茫与探索。当我们出生后我们对所有东西充满好奇,当我们刚进入学校对于新环境的探索,当我们初出茅庐时对社会的迷茫。社会在某个阶段内发展时基本都是在做提高技术,发展生产力,积累财富,我们也应该在某个阶段做该做的事情,该学习的时候认真的学习,该打拼的时候放手去干。这使我想到一句老话:什么时候做什么事。都是有着其深层次的含义和道理的。

五、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个体与整体化趋势

当我看完本书第三编后想到整体化或一体化,这应该是一个世界发展趋势,历史上有多次整体化或一体化事件,不过大部分失败了,有很多因素导致失败。我想了很久,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主要是管理者或统治阶级的管理没有协调好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没有很强的凝聚力,加之外因的干扰破坏于是整体化被破坏了并崩分离析。古代的一体化基本是通过武力征服侵略占领合并了他国的领土。如:春秋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后秦王扫六合,秦始皇统一中国,并统一了度量衡和文字(中华文化经久不衰的基础之一),所谓车同轨,书同文。元朝时,成吉思汗是欧亚大陆区域整体化。罗马帝国,奥斯曼土耳其也曾盛极一时。但这种武统并不理想最后均走向了分裂。后来出现了一些在某方面整体化的组织,例如:宗教的扩张,经济区和军事同盟等。起源于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向全世界传播,使中东地区成为伊斯兰教区,欧美洲成为基督教区。经济一体化的区域更对但相对面积较小,如: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和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军事同盟有:轴心国,协约国到北约华约等等。有一些成功了,也有一些失败了,但其中失败由于一体化过程中从一方面到多方面没有解决存在的矛盾,如经济问题,文化分歧等。也有由于存在另一个一体化的联盟存在,由外因导致。

我开始想一体化的方方面面。为什么有的成功了为什么有的失败了?每个人到每个群体都有不同的面,总有共同的一方面或几方面。有时人们称之为利益,但我认为这里的利益应该扩大一下范围,从物质利益到精神利益。就像军事同盟间有军事利益,经济联盟有经济利益,宗教团体之间有精神利益。在古代吞并占领作为一体化的手段虽然高效短时间内能完成但在大时间尺度上未能维持,其原因是合并带来的分歧和矛盾,旧团体吞并新团体,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利益需求。当矛盾积累并激化时冲突就爆发了。当整个团体分歧严重时稳定就难以维持了。看一些成功的一体化后的团体,都是坚持一致的利益方向,即使有分歧同也大于异,才能维稳。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共同的敌人,具有共同的竞争对手,在一起还有钱可赚,具有共同的思想观念或信仰。所以一体化并非一定要整合土地,只有坚定共同方向才能稳定,一体化其本质是打破个体间的壁垒,追求共同的利益,矛盾始终存在,分歧有可能更加具有历史,但要维稳团体就要求同存异,有时刻意去解决一些矛盾反而会激化矛盾。只要使天平始终向利益方倾斜不向弊端方就能维稳。一体化有着很高的效率,可以进行系统化的协调,节约成本。多元化的最终结果也是一体化,把团体看作集合,集合A、B,当两个集合中共同的元素也就是交集变大时一体化也就势在必行了。现存的团体中我认为宗教团体最为成功,他们时间长,地跨广,人口众多。对于每个人而言,文化对其观念的影响最大,所以打造一个具有针对性可传承的团体文化具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传承性使团体更加稳定。

对于我们个体而言,团体的整体化可以给我们个人带来更多的便利,我们的生活中有时也需要一些一体化的思想,一体化的其中一个思想是建立联系,寻找共同点,生活中有很多事看似孤立但其中确实具有联系,特别在于学习中各个科目间也有一些共性,甚至是一通百通的,当能将这些东西融会贯通时学习成果事半功倍。熟练应用知识方法会使我们受益终身的。

六、社会地位与权力取决于贡献

人类学家们通过对现在仍存在的90个事物采集部落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这些部落中男性主要负责捕猎动物,为部落提供肉食,而女性则负责采集营地周边的一切可食用的东西:块茎、块根、昆虫、小动物、水果和野菜等等。虽然男性提供的肉食很受欢迎,但事实却是女性采集的食物是主要的食物来源,女性所采集的食物是男性的两倍多。因此尽管两性承担着不同的任务,但这些任务却同等重要。作为是采集的女性不但生育和抚养小孩,而且还提供了大部分的事物。作为负责捕猎的男性还承担着保护营地的责任。所以在这里不存在男尊女卑的或者男权至上的思想。半坡遗址中发现的村落是位于西安半坡村的六千年钱的一个典型母系氏族的公社村落遗址。在这里是典型的母系氏族,男性渔猎提供肉食,保卫村落安全。女性采集种植提供植物性食物,生育抚养小孩,在这里是女权社会,女性的社会权利大于男性的社会权利,其社会地位也同样高于男性。在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由于米诺斯的海上力量非常强大,并借助地理优势足以保护克里特岛不受侵犯,所以岛上的所有城市都不设防。克里特村社在社会地位还是经济地位上似乎都比大陆上的村社更加奉行平等主义。克里特岛远离战争,也没有大规模的军事和国家机构,所以原先的新石器时代的血亲体系在这里保存的比中东大陆还要好的多,因此男性在克里特岛上不能像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那样取得对经济权利,军事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垄断。岛上的女性们不仅做“家内活”还不断地做“家外活”,有的女性甚至参加战争。同时克里特岛上的女性可以拥有财产,也可以像男性那样轻而易举的离婚。在旧石器时代的数千年中,两性关系要么趋于平等,要么趋于女权。随着新石器时代和农业的到来,女性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与社会权利,成为顺从和依赖男性的人。不平等的程度因地区,时代及社会安定程度而不同。由于农业时代男性的贡献多与女性,在战争年代男性上战场保家卫国,导致男性权利上升,又因为长期处于男权社会中,社会文化就形成了男权文化,让南泉渗透进了文化和观念中去,这也是现代女权难以上升的阻力之一。在中世纪时。主要有两种制度,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教会在性别问题上极为含糊不定,给了女性更多的自由减少了限制,但没有给女性开放过多的权力,其本质未变,在工作与职业方面又限制了女性的贡献,并未使其权力增加,社会地位得到提升。由于生理上的差别,结合环境导致社会权力和地位的不同,并由于较长时间处于此环境中才导致产生具有性别歧视的文化及规定。我们从头开始详细分析,由于农业的出现人们的生活趋于稳定,农业要求力量与体力,用以使用农具耕地,锄草,砍树,维护灌溉设备,挖掘维修水渠等,这类重体力工作,这些工作并不适合女性做,因为太繁重,又因为生活安定,生育率上升,女性有需要大量的时间照顾小孩,于是女性从与男性平等的食物提供者变为食物的消费者,从生活的主导者变为生活的辅助者,男性控制了农业使女性孤立起来成为男性的从属者。就这样将女性的工作限制在做家内活上,男性的工作是家外活,虽然家内活对于维持家庭必不可少,但当时的人们并不这样认为,人们普遍认为男人的家外活更加的重要,而家内活并不重要,也自然人为女性不重要。由于女性被限制在家中不能参与过多的社会活动,男性在外就自然垄断了一些新兴职业,如:议会、法院、和军队中的领导人。于是男性最终获得了经济权力,政治权力和军事权力。进而获得了更多的社会权力和更高的社会地位。还有一些文明中女性的地位低下的另一个原因是,对于可继承的私人财产有了新的强调。这使得男人们竭尽全力地确保自己实际的继承人拥有自己的血缘,因为他们的继承人将会得到他们全部的财产,所以对女性就有了更加严格的限制,又致使其社会地位及权力的降低。

再看古代中国官僚的选拔晋升体制,中国古代官僚的选拔晋升经历过禅让制、世卿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其中世卿制失败了,禅让制和察举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被替代,其中科举制最为成功,当然不是清朝的因为政治而被扭曲的八股取士,这种选拔体制能够选贤举能,人用的才兼备的人才,又用以功绩论晋升,即拥有更大的贡献的人获得拥有更多的权力的权力。相比世卿制和世袭制均由于后代的不才而失败。维持社会的稳固发展应该由有能力的有贡献的人才来。再看现在现代某些现象,某些家庭是女权家庭,反转了家庭主妇变为家庭主夫,男性持家,女性赚面包。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地位与权力取决于贡献。不过现在还是存在家外活比家内活重要的歧视观点,家外活提供了物质保障,家内活提供了精神和后勤支持。对维持一个家庭很重要。不管是在家庭,学校,工作单位还是社会国家做一个有着巨大贡献的人一定会赢得他人的尊敬。

贡献决定社会地位和权力!

七、宗教、教派、文化与文明

宗教与思想学说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对各地的文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它们有时可以被称为人类思想的精华。总体而言,它们都是先人们的思想被后人加以总结注入新知后演化至今的,都是人们思想的结晶,思考的升华,有的经历了几百代人的思想的萃取,有的经历了几千年时间的淘洗。它们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有的被升华为宗教信仰。人的价值取决于一个人的思想观念,那么它们就是全人类的价值集合。前人的思考,现人的总结,后人的影响,它们是对人性本质中最核心的总结,并持续广泛的影响着后人的观念。

我看完本书后专门去查阅了有关宗教的资料。先从分类入手,我将思想中有超自然力量的有关神佛妖魔鬼怪的,称之为宗教,例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等。还有没有涉及这些超自然力量的,只是纯粹的思想学说我称之为学派教派。我从世界上信奉人数最多的宗教开始,有人称之为天启宗教亦称为一神教,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它们起源相同,同源与古犹太教,它们的教义,信徒信奉一神,区别于多神,例如:道教。我们从它的历史开始,古犹太教起源于公元前十三世纪,是中东闪族,闪米特人的一个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信奉着同一个神。

早在公元全二十世纪至十八世纪间,美索不达米亚即现今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上的闪米特人的一支希伯来人,其中一个人叫做亚伯拉罕(亦称易卜拉欣),带领了一些人穿过幼发拉底河到达迦南地区,迦南地区就是现在的巴勒斯坦地区,其后人成立了十二个以色列部落,后逃荒到埃及。在公元前十一世纪时由摩西率领部落于公元前993年回到迦南,立国定都与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成为这三大宗教的圣城。于公元933年分裂为犹太国和以色列国,以色列与公元前722年被亚述帝国攻陷后亡国。于公元前586年,巴比伦攻陷耶路撒冷,出了历史上著名的事件,巴比伦之囚。在这期间犹太教趋于完善,后于公元前538年巴比伦被波斯帝国攻陷亡国,犹太人获释,回到耶路撒冷重建圣殿。后于公元20年罗马帝国攻陷耶路撒冷,犹太人流散各地,于公元十九世纪犹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地区重建以色列。犹太教的信徒只有犹太人且犹太教不传教。

于公元一世纪时耶稣基督建立基督教,于公元十一世纪1054年分裂为两个教会,后成为两个宗派,在位于东部的君士坦丁堡的教会成为东正教,亦称正教。位于西部罗马的教会成为天主教。于公元十六世纪,1517年,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后,从天主教中分裂出了路德教,即新教,后新教传入中国被称之为基督教。基督教有三大宗派,天主,东正和路德,在中国的是路德宗派。只是称之为基督教。

在公元七世纪时有一个阿拉伯人,名叫穆罕默德,年轻时游学各地,学习并结合了犹太教和基督教创建了伊斯兰教,信徒被称之为穆斯林。当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死后,由于继承人的问题被分为逊尼派和什叶派,他们在教义上的解释不同造成日后的教派冲突。

这三个宗教起于同源,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它们都信奉唯一的神,耶和华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称谓,在伊斯兰教中称其为安拉。它们均承认《圣经》的前五卷,即犹太教的《希伯来圣经》,《摩西五经》,亦被称为《圣经·旧约》。基督教后来发展的称为《圣经·新约》,在伊斯兰教中称之为《古兰经》。主要不同在于犹太教把摩西称为先知,基督教将耶稣基督称为救世主,而犹太教不承认他,伊斯兰教将穆罕默德称为先知,而基督教和犹太教均不承认他,这就是以后教派冲突的起因。这就是天启宗教中三大宗教的简单历史。现在的宗教冲突是由于历史上的一些时间所持观点不一样,对于教义的解释观念分歧和大国在背后为了某些政治目的背后操纵造成的。

天启宗教对中东及西方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那么道教、儒教和佛教则在中国、印度及东南亚国家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道教和佛教均为多神教。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距今三千多年的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注重个人的思想修养,其本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哲学观,其更加注重思辨。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后逐渐传向日本,韩国。对传及的当地文化,习俗及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儒教与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均起源与春秋战国时代,大约于公元前七世纪,是当时诸子百家中的两家。中国人与外国人在思想意识上最大的不同在于外国人一开始就被宗教占领了大脑,而中国人是被先贤的思想的所占领。虽然将儒教和道教称之为宗教,但其实质它们都是一种思想观念。只是后人将圣人神化的结果。因为它们的本质是思想所以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亚洲大部分国家均受其思想的影响,它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而非一种具体的形式。

儒教由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发展而来。后人将圣人神化发展为宗教。但整体对于迷信的神鬼论持有敬鬼神而远之的不肯定不否定的态度。不讨论人的生前死后的一种具有独特的现世主义的观念。儒教的核心思想是儒家思想,其核心为仁、义、礼、智、信,其学说中有两大部分,其一是为人处世,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另一部分是关于学习的,而关于学习这部分最为闪光,偏向唯物主义,有句话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儒学在公元前二世纪时被宣布为官方教义。儒学给人了价值观人生观,制定了社会道德准则。

道教亦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老子所创,以道家思想为起源,道家思想主要是对哲学的研究,将《道德经》奉为经典。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强调了自然哲学,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观点,另一部分是治理国家的哲学。道家思想给了中国人世界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由于中国在春秋时代的时候经历了诸子百家的百家争鸣,最后在汉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的学习观点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从人际交往观点上是以和为贵为思想,以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心态。接受美好的事物,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其中国特色化。我在这里理解中国特色就是将好的东西接纳并将之改造为更加适合当前国情及文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极盛时期——唐宋两朝最能体现这一点。所以很多中国人的观念中渗透着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来自儒学的社会道德准则,人际关系,学习观,价值观;来自道家的世界观,甚至是佛学的因果报应论。在世界上最具有包容性的学说就是儒学了。给了中国人改造外来事物中国特色化以方法论,其中对于宗教文化改造最为成功,如:佛教传入中国后被改造为适合中国的宗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均有被改造。中国特色就是一种顺应当前环境的一种智慧。使用的是有着巨大力量的方式——潜移默化。道家思想提供了一种诠释宇宙万物运行之理——道,给了中国人顺应自然利用规律改造自然的世界观。儒家思想给了人们社会道德和世俗的准则,帮助人们处理社会各种关系,又给了平身,齐家,治天下的人生目标。给了人们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学习的方法,让人进步的思想。历史上能与之相比的只有毕达哥拉斯学派了。儒家,道家思想是东方人的思想基础,那么现代西方人的思想起源于文艺复兴可追溯至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

宗教与思想学说为什么能对人类社会造成如此之深刻的影响?这就要追根溯源看宗教了。宗教大部分起源于神化,神与宗教一开始是一个民族思想的发扬,梦想在幻想中的实现。神很多时候都是人的美化,大部分神话中的神都具有人的特征,因为是人依据人自己本身的特点结合幻想在头脑中创造了神,还有很多神话中神创造人均使用了泥土,女娲造人用的土,上帝造人也用的土,安达曼群岛上的创世神话中,贾波特用土创造的人。这些是一些基本的共性,古人对于一些无法解释的一些现象的迷信,对于大自然力量的畏惧,对于自身力量渺小的认知,变成了对超自然的崇拜。宗教是对一系列现象使用同一种思想的解释,经过对这些解释进行了多年的总结,得到基本的教义。宗教就是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理映射。宗教为什么会被社会或统治阶级所接受?在古时社会形成但还没有完备的法律道德体系,作为一种让大家普遍接受的社会契约。这时宗教提供了一种共同的意识形态有助于解决没有亲属关系的人如何共处而不至于互相残杀这个问题。并使人产生一种能够为他人牺牲自己的动机,即产生一种普遍的利他行为。可以使少数人战死沙场从而保护大多数人。而在现代具有了较为完备的法律道德体系,宗教就用于个人的信仰即个人的精神寄托,或是一种对自己的自我约束,或利用宗教来化解矛盾。

儒学与道教奠定了中国的思想基础,在汉朝时独尊儒术,在唐朝时佛教兴盛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的统治阶级利用思想去治理国家,在西方由于宗教的势力很大,往往是宗教利用统治阶级宗教在艺术上的影响很大,特别是绘画、雕塑、音乐和建筑上,如:莫高窟,敦煌壁画,乐山大佛和各种庙宇,西方的教堂,音乐等等。宗教虽然解决了人际关系使社会稳定但也阻止了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为当时宗教与科学从根本上是冲突的,科学否定了神,而神是宗教的最根本的利益。

文化的形成,技术的前进,宗教的影响使文明到来,人类的历史也可以说成文明的集合。文明带来了使我们能够战胜灾害保护自己的力量,我们却用之伤害彼此,文明带来了物质的生产,丰富的物资,却有人坐享奢侈,有人饿死街头。我们还做出了能够毁灭自己的武器。就像那个问题一样,文明到底是诅咒还是福音?这取决于人们用它来建造还是破坏,这个世界在融合中前进,我们也应顺应。

八、利益与正确,公平与正义

看完本书后发现了一个原则性的问题,什么才是对的?什么才是公平?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以百姓为刍狗,才是公平?有说国家利益的,符合国家利益的才是正义,又有说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才是正义,但实际就如丘吉尔说的那样,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当然利益不仅仅是钱,还有权力资产等等。历史上只有符合利益的就是对的,不管这件事是否是正确,公平或正义。哥白尼由于支持日心说被处死,因为他坚持了正确的事,违反了教会的利益所以被处死了,法律是保护公平正义的还是保护弱小的?如果这几个发生冲突该怎么办?弱小的不是正义方,正义的不是公平方,公平的不是正确的,又该如何?如果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正义,就应该牺牲少数人吗?或者集体暴力就是正义吗?人类社会依然无法摆脱丛林法则,强大就是正义,强权才是人类社会的核心。

九、政治体制与社会发展

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的政治体制,有君主封建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制,农奴制,奴隶制。我在考虑什么样的政治体制才是好的体制?这些制度各有利弊,封建集权统治,官方几种权力与资源便能够巩固统治可以几种社会的力量与财富去做一些事,如:大规模灌溉工程,大规模的城市防御体系等等。使社会资源不浪费,速度快,效率高。但是过于集中权力会抑制创新,限制了经济发展,助长了官员腐化,若放开权力给个人会刺激创新发展经济,但不利于统治,如:会出现大型极端组织扰乱经济造成社会动荡。看中世纪西欧取得的技术进步,比整个古典希腊和罗马历史时期进步还要多,一个原因是西欧没有奴隶制,而奴隶制限制了能够创新的人与条件,从而抑制了新技术与创新,另一个原因是很多地区存在节省劳力的装置。中世纪西方的采邑制也有助于技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繁盛时期社会稳定发展,经济水平空前,其根源从书中获悉,中华民族作为统一的民族,其历史空前悠久人口增长,其真正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信条和一种制度。这三个信条是:1.必须靠道义的作用而不是靠物质的力量来治国,这样能使国民精神安定,减少反政府的动机;2.让最贤能的人来喂国家效力是妥善治理国家所必需的;3.如果君主道德败坏,肆意放纵自己,从而导致高压暴政,那么人民有权废黜这样的君主。一种制度是:科举制,俗话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职考试制度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原因。正是这种考试制度维护了其他事业,并使这些事业能够有效地进行下去。通常中国政府基本上是建立在道德力量的基础上的,它不是一个专制的政府。它所维持的军队和警察,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事实上仅能够镇压派别叛乱,而完全不足以镇压一个表示厌恶和愤怒的民族。但是,尽管这一政府并不实施暴政,但它在形式上还是机制上却是一个纯粹的独裁政府。在一个地区内,地方行政官是专制独裁的,在一个省里,总督是专制独裁的,在一个帝国里,皇帝是专制独裁的,民众没有立法权,没有自行收税的权力,没有投票使统治者落选的权力。造反在中国是阻止专断的邪恶的立法和行政的一种古老的时常运用符合宪法的正当手段。只有合适的人才,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有句古话叫做: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政治体制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应该做一个符合实情并具有发展性及可以随环境改变而改变的政体最为实用。

十、兴衰与经济看现今世界

经济学中有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最能影响经济的是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生产力。现今世界的地位和古代不可同日而语。经济是一个强国的象征。经济的本质是商业贸易,因为这带来了需求。中外对比,明朝政府率先控制和约束商人阶层。这是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之间一个根本的,最有意义的差别。在西方资产阶级从一开始就享有了相当大的自治权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这种自治权。在中国的确存在相应的商人阶层,他们在宋朝时才享有真正的商业革命的益处,但他们不会促进经济也不会扰乱经济。

经济能够引发战争,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间接地引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能够打仗,看现在大国间的较量都是经济战先行。各种经济制裁,金融制裁效果不同凡响,不亚于传统战争。国家发展的命脉就是经济。

十一、矛盾在于需求与生产力,知识与智慧

过去我学习到的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在于社会生产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其具体变现:1.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我认为此时其矛盾的根源在于社会中的不平等与观念意识的不同。社会的不平等源于人类生来的欲望,环境和与众不同的天赋,只有很少人能彻底克服欲望。能使社会稳定发展,目前有市场经济为主由市场经济供需定价,政府干预为辅,并设立专家指导经济发展的机构,维持社会市场公平打击破坏者,完善社会保障福利系统,农业医疗,关系民生的不能过于自由,完善保险等风险对冲政策,建立高效的机构与制定政策,能够应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能够应对未来可预见的和不可预见的风险,并使管理不落后与未来的变化,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幸福度。

当社会继续发展下去,技术变革能提高生产力和生活水平,所以很开被社会所接受采用,受到人们的欢迎,而社会变革则由于要求人类自我评估和调整,这通常使人们感到威胁而不舒服。因此遭到抵制。这造就了人们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变的越来越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环境,但不能使环境更加适合居住。所以我们在未来所面对的是我们日益增长的知识与运用知识的智慧之间的矛盾,一旦打破平衡,我们人类很可能成为生命史上第一个由于自身行为导致种族灭绝的物种。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且行且珍惜。

十二、用前进的眼光看待新事物

简略看过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历史的每一步前行都是格外的艰辛,守旧的思想在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大多数人都喜欢维持原状,喜欢稳定的生活,对于能打扰到平稳生活的新事物感到排斥,甚至有时候拒绝接受新的先进的事物。这已经成为了一种规律了,新事物的出现肯定在某方面与旧的的事物分享一些资源,致使新的矛盾出现,比如:当甜味调味剂的出现时,糖类的生产商总要找些麻烦;当CCD数码相机出现时遭到传统胶卷生产商的排斥,甚至这种对新事物的排斥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在新石器时代,古澳大利亚土著居民拒绝接受弓箭。不仅在物质上,在精神观念上也是如此,封建思想排斥资本主义思想,资本主义排斥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这被哲学家们总结成了一句话,旧事物总是在阻碍新事物的发展。

我认为新事物受到旧事物的阻碍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物质上的,新事物使旧事物利益受损。如:分享了市场,使旧事物的市场占有率下降,或是使其利润下降或收益减少。胶卷与数码还有自动化流水线进入工厂致使大批工人失业,而遭到强烈反对。因为数码相机的出现是胶卷的市场占有率下降,自动化流水线导致工人的利益直接受损。因为这些新事物的出现导致了特定人群的生活与利益直接或间接的受损,所以他们会阻碍其发展。另一方面精神观念上的,资本主义的出现是封建主义的统治受损,同理,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的统治动摇。还有些观念离个人生活相去甚远却遭到反对,如同性恋和胚胎实验。因为这些事物打破了人们以往以来的传统观念使人们感到不安,有些思想会引发人们的反省。反省是一种心理行为,所需要的精神活动比较剧烈,当一个人反省时,时常愁眉紧锁,神色凝重,反省时人们需要运用其批判能力,当有些令人不安的事情进入人的意识中去思考时会令人痛苦,通常人们都会本能的拒绝,排斥和否定这些东西,即使这些事情有的是正确的。就如同现今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却抱着保守的观念,对于人类的一些欲望有人批驳,有人力挺。先贤有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饮食民生,男女康乐。这些事是一些客观的事物,我们只需抱有理性的客观的态度即可。欲望就是需求,有了需求就有了供给,其中就有机遇,需求才能刺激创新。

历史一直在前行,我们更应该学会思辨,使用开放的前进的眼光看待新的事物。新的事物能够带来更加丰富的多元化。说不定能使生活更加精彩更加幸福。现在的大千世界,事物千奇百怪,无奇不有,新事物更是层出不穷,我们也应该见怪不怪了。当然,我们的观念也应该与时俱进。一个新的前进的观念能够多元化的看待事物,对角度观察有可能使我们更加接近事物的本质,从而就能轻松解决问题。也有可能我们以前百思不其解无法对付的问题,在得到一个新的观念时就有可能得到一个完美的答案。这使我想到一句话:不管怎样,只要你开心就好。

十三、历史给现在的课后作业,未来我们何去何从?

这是总结的最后一部分了。我每看完一部分,每总结完一部分后都要停下来盘点一番。我都会想一下,历史对我们现在意味着什么?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历史,我们接受了历史带给我们的礼物后该怎么办?我们现在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前页,现在每一年发生的事都比过去的几年甚至几十年还要多,现在回顾一下数千年以来历史中人类的正确行为和错误行为,明智行为和愚蠢行为。

这一次跨越数万年的自我审视让我所惊叹的是我们人类取得了叹为观止的成就。数万年以前,我们人类首次出现在了非洲大陆上,有我们自身的弱小和相对稀少,也没有多少防御能力,我们的未来似乎也因为处在一个高度竞争的环境中而没有多少希望。我们没有大象那么大,没有狮子那么强壮,没有羚羊那么迅速,也没有豪猪,刺猬或乌龟那样的自我保护手段,我们仅仅只是一种毛发稀少的中型哺乳动物。然而今天我们人类已经拥有比大象还要大的力量,我们的超音速飞机是一切动物的速度无法媲美的,我们超越了这个星球上其他所有的动物,这是因为我们学会了利用大自然的规律和自然环境来满足我们的需求,使环境适应我们,而不是像其他动物那样改变自己的基因去适应环境。是所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因此我们人类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决定命运,而不是命运的产物。我们掌握着先进的技术,能够使人类摆脱像小行星撞击地球使恐龙灭绝一般的种族灭绝的威胁,但我们又置身于一个可以使我们自己灭绝自己的尴尬境界之中,因为我们拥有电,拥有核。我们战胜了自然环境,我们不在栖于树下,居于洞穴之中,我们建立了城市,我们不为运送货物肩扛手提而烦恼,我们发明了汽车,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遍布污染与毒气的环境中。全球变暖,环境污染,污水,废气,雾霾让我们痛苦着。我们成功的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而又同时因自我怀疑而谨小慎微,步履蹒跚。我们现在完全有能力有技术去建立一个乌托邦,一个大道行的大同社会,然而我们却生活在一个充满着污染,自杀,失业,吸毒,抢劫,偷窃,战争的生活环境里。现在地区战争不断,国际形势紧张,大规模战争也许一触即发。饥饿,难民和死亡还存在。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为什么人们所期待的乌托邦和大同与实际存在的极糟的社会之间会有如此之大的差距,并且这个差距还在不断地扩大?答案在我们的文化之中。所有民族的文化都有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而设置的,控制机构,统治组织构成。文化是在诸个社会的历史中发展并逐渐形成的,因而体现了他们的生存智慧。构成各种文化的各种社会标准被认为增强了社会的结合和生存。因此,通常体现在各个文化中的社会标准有利于最大限度的繁衍生息以保证种族的永存,最大限度的生产以保证经济的维持,最大限度的加强军事力量以保证实际的生存。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文化已成为他们各自社会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每个人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观念才能知道做什么与怎么做。因此任何文化观念价值观有威胁就像对其他生活必需品如水和食物的威胁一样严重。为此人们极不愿意忍受任何对传统价值的大量替换和修改。不过科技的变革通常是被接受的和受欢迎的,因为他一般能够提高生活水平。而文化变革则是令人恐慌和遭到抵制的。因为它威胁到传统的令人舒适的社会标准与实践。这种分歧在整个历史中一直很流行,结果形成了我们自己创造的科学技术风暴中社会的停滞。这种分离一直应该对玷污人类历史的大多数长期的暴力和血腥屠杀负有责任。现在这种分歧仍在继续,并且直接地和间接地并消极的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然我们的未来不应该毁在我们自己手里,幸福应该继续。我们应该用前进的目光看待正在以及未来将要发生的事。用符合历史的潮流的价值观做事。我们应该:

走一步,看一步,想一步。

以上就是我看完本事的思考与感悟。并以此向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表达我的尊敬。

Songhz·kk

2016.04.05

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 篇2

“棱镜”事件主角斯诺登被各种网络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可谓是大红大紫。站在国家战略层面来看,“棱镜”事件无疑是美国政府近几年最大的失泄密事件。尽管各国对“棱镜”事件看法不一,但是作为军工企事业单位的基层保密工作者来说,它却是我们研究、剖析、反思保密工作的一部典型案例。

1 失泄密事件的发生会对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

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亚历山大称,斯诺登的“泄密”损害了国家安全局的行动能力,“如果我们把追踪恐怖分子的所有办法公之于众,他们就将得逞,而美国人就将丧生”。从中可以看出美国政府的被动局面,美国政府的某种战略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力,外交局面非常窘迫,已经严重影响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决策。多年来,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各种失泄密事件不胜枚举,无论是商业失泄密事件,还是战略安全等方面的失泄密事件,不同程度地使我们深深感受到失泄密事件的严重性。从保密工作的细微处着手,积小成大,只要是涉及国家秘密的事件,必须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切实做到严防死守。两千多年前,思想家韩非子在《说难》中说道:“事以密成,语以泄败。”几千年来,有多少人、多少集团因保密获得丰厚的报酬,又有多少人、多少集团因泄密付出惨痛的代价。保密这条“高压线”,触碰的代价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和终生的遗憾。

作为军工人的我们应深知,肩上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我们要懂得“国之神器,不可予人”。选择了保密,就选择了忠诚和奉献;选择了保密,就选择了责任和担当;选择了保密,也就选择了无怨和无悔。我们所做的事情能够与国家荣誉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自豪,更是一种信任。我们每天翻看图纸、调试产品、归纳资料、记录数据,这些看似再普通不过、再平常不过的事,其实代表着国家对我们的认可和信任。

2 信息化时代应正确处理信息化建设与保密工作的辩证关系

各种信息化平台需要有效监控,网络运营、服务加强保密教育培训,督促各信息传播平台落实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任何借保密为由阻止信息化建设和改革的行为都不可取,同样任何借信息化自由建设而忽视保密建设的行为更是不能容忍,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信息化建设是我们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机遇,保密工作是保障信息化建设安全发展的强大支撑。反之,信息化建设还促进我们保密工作不断进步。所以作为军工人,我们必须正视信息化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双面效应,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必须谨小慎微,把“忠诚党和国家的保密事业”当成人生的追求之一,让保密融入血液,融入生活的每个角落。

3 保密人员的管理要非常重视,人是保密工作中“活”的载体

涉密人员既是保密事项的具体制定者、执行者,同时又是保密管理的主要对象。保安出身的斯诺登,凭借着卓越的网络知识和计算机技能,先后受雇于美国国家安全局和中情局,随后,他作为中情局信息技术员派驻瑞士日内瓦,在那里接触到很多机密文件。目前种种失泄密事件表明:失泄密事件主要有两种途径:非法入侵窃密和内部人员失密。据不完全统计,内部人员失泄密事件要占到整个失泄密事件的80%,由于违法成本低廉,不需要高额的成本和技术水平,触手可得,工作场所各类人员鱼目混珠,易于得逞。内部控制之难和重就显而易见了。所以各级单位必须强化涉密人员的管理,分类分层次细化,做到用保密制度管住人,层层落实责任、做好不同人群保密意识的教育和培训工作。特别是军工企事业单位,要重点对我们所从事的事业进行明确,对事业的忠诚度进行教育,守住职业道德底线,建立和健全一套用我们的事业成就各类人员的长效机制,即事业与涉密人员“绑定”效应。

4 保密工作的形势和任务非常严峻

长期以来,包括身边的同事几乎是对保密工作“谈虎色变”,或者说“泰然处之”。无论是思想上的麻痹,还是对保密工作的思想“疲劳症”,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美国,是无数技术精英和商业精英崇拜和向往的世界,其保密工作的机制和手段应该是处于一流水准。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斯诺登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使我们清醒、明白:我们国家各行各业的保密工作形式和任务依然严峻。国家要强大和发展,民族要复兴,事业要发展,保密工作就容不得我们有丝毫懈怠,必须警钟长鸣。

5 结语

作为军工企事业单位基层保密作者,我必须从中深刻反省,从“棱镜门”中吸取教训,把这些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之中,指导保密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和提高,不断提升各类人员的保密意识和保密责任,不断改进保密工作中的漏洞和恶习,使保密工作成为工作全过程控制的重点。

“表”哥带给我们的启示 篇3

如果人生可以假设,“浑身是宝”的“表哥”杨达才一定不会再让自己手腕上的内容如此丰富。一场突来的车祸、一个神秘的微笑、一块高价的手表以及随后被不断曝光的天价眼镜和皮带彻底改变了身为陕西省安监局局长的他以往平静而惬意的人生轨迹。

几天之后,“大表哥”风波未平,“二表哥”粉墨登场。湖北省麻城市“3000名学生自带桌椅上学”的辛酸现状令举国哗然,紧接着,该市市委书记杨遥手戴名表的“有图有真相”更激起网民愤怒,使其落得“有钱买名表没钱买课桌”的骂名。

虽然事件发酵初期,“大表哥” 表示其子也是手表发烧友,很多块表是与儿子换戴的,“二表哥”声称自己的手表是“六年前购买的一块浪琴牌电子石英表,价格一查便知”,但随后陆续证实的消息有力回击了他们的苍白辩解:杨达才因被“人肉”出在不同场合戴11块不同名表的照片,8月30日晚,陕西省纪委官网宣称将对其进行调查;稍后,有网友搜索出麻城市政府豪华办公大楼照片并指其耗资上亿元。

杨书记通过微博表示“‘学生自带桌椅上学’一事给我和许多人上了让人难忘的一课。网络社会,每个官员都必须學会在媒体的监督下工作和生活”之后,有网友向他发问:在你主政下,麻城有钱盖政府大楼,有钱办几百万元的演出,怎么就没几十万元给3000多孩子置办课桌的钱?

在调查结果正式出炉之前,不能妄断两位“表哥”就是贪腐之人。但他们无法自圆其说的是:如果杨达才名表、名皮带和十几万元的镜框属实,至少可以证明他在合法收入之外还有别的经济来源;杨遥承认农村中小学校学生自带桌椅上学问题的确在麻城长期普遍存在,如果该市豪掷几百万元举办演出的情况属实,那么学生背桌上课带来的民众感动就是麻城的耻辱。

地方官员极其不易,因为千头万绪聚于一身。唯其如此,考量其能力和水平的关键一点便是发展的布局、突破的选点、领域的摆位和解难的次序。出于本位主义的各行各业都恨不能获得政策和资金最大限度的倾斜,但孰重孰轻、孰先孰后需要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科学而准确的判断。像杨书记承认的“长期”而“普遍”存在的农村中小学校学生自带桌椅上学问题,为什么就不能在其他并不十万火急甚至可有可无的地方减一点、省一点?悲悯之心和人文关怀是各级公务员起码的道德,试想,面对人间惨剧和孩子困境都无动于衷的官员怎么可能“情为民所系”?

面对“表”哥,值得我们思考、需要我们改进的其实还有很多。这两件看似孤立的事件至少给了我们三点启示:

一是在习惯于对官员进行有罪推断的舆论环境下,纪检监察部门的舆情监控水平能否再迈上一个台阶?预防胜于治疗,对于官员小处失德的及时干预,很可能就避免了量变之后的大处失节。

二是亟须全面打通超越民计民生底线做法的官方了解渠道。像此次麻城课桌问题,如果媒体没有披露,也许还会“长期”而“普遍”地存在下去。

三是要尽快对下一阶段预防和惩治隐性腐败做出有效预案。“意外中枪”的“表”哥们为其他贪官拉响了报警器,他们将迅速地由张扬转向低调,而学会低调的贪官比张扬的贪官更为阴险也更为可怕,因为他们的作秀蒙蔽了真相,而真相一旦拆穿,全社会将蒙受“我不相信”的巨大损失。

动物带给我们的启示作文 篇4

“动物是人类的老师”不错的,在不同的动物身上能学到不同的知识,发明创造出不同的,对人类有意义的科技成果。比如:人们通过蝙蝠的飞行特点发明了雷达;根据鱼类和鲸鱼的潜水性能发明了潜水艇;从观察鸟类和蜻蜓的身体结构,发明了飞机……可科学家发明的东西总不能全方面使用(特别是关于交通工具的东西)。于是,我想发明水、陆、空,山地和沼泽,通用的一种交通工具。

为了使我们的发明更加完美,我采用了十种之多的动物和人们原来发明的成果优点,组合成了一个:“海、陆、空,多用专人私家设计”。现在,就让我这个设计师来为你讲解我的发明吧!

这个发明长5。2米宽3。1米,在潜水过程中,它是按鲸鱼的“流线型”来设计的,船头是弧形的,船可以加速或减速。如果心情舒畅的话,就点下“鸭子滑式”的按键,船两侧就会伸出两只大鸭掌,划来划去,可舒服呢!但是如果遇上有危害性的食肉鱼,这只船就会发出墨汁一样的`墨汁来迷惑敌人(这是由树皮中的墨黑色部分提取的)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大油门向安全地带冲刺了,您不用担心汽油会污染环境,其实那是从椰果中提炼出来的环保用油。它有无污染、无破坏、无毒,可以保证水的质量,不让水资源受到污染。

室内还设有高级机器人服务,水上探头等,很实用。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把船舱变成一个蜻蜓似的飞机、火箭式的汽车、蛇式的火车、甲壳虫式的坦克……

疫情带给我们的启示作文 篇5

——疫情带给我们的启示

信念,让你在无数次失败中获得成功;信念,是一眼汪泉,给了人们无穷无尽的坚持与努力;信念让天空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鲜,生活更美好……只要有了信念,就能让一切不可能变为可能。

当前,随着国内对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护逐步升级,导致了很多外出人员无法返回家乡,无法入住酒店等。这一次病毒就像无形的声波一样,恐怖的席卷了全球。其中我国的湖北省感染极为严重,已经累计增加到了六万多人,其中,武汉市更是高达四万多人。

这一次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来源是蝙蝠、野生动物等。在这场战役中,有些为了治疗病毒的人,为国家出生入死。在肆虐的疫情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同时更是一个战壕中的战友,唯有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扶持,才能真正打赢这场新型冠状病毒的战斗——一场没有硝烟的可怕的战争。

据说这次病毒是有些不法商人贩卖野生动物导致的,动物永远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无论哪种动物都为维持生态平衡而尽力,有人说我们以前把动物关进笼子里,现在轮到了动物,把我们人类关进‘笼子’里了!

今年口罩成为了年货,但是口罩本身又有很强的防病毒功能,但由于口罩的日产量都达不到当天的所需数量,比疫情更可怕的是疫情引发的想象,网络上信息传播速度快,透明度高,有利于我们及时掌握情况,但反过来也有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恐慌,在此次疫情中,不仅要合病毒做抗争,也要和一系列不真实的消息中做抗争。要想取得胜利,既需要相关部门的独立工作,更需要我们人民团结一心,这样才不会给病毒可乘之机。

通过这次疫情,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绝对不能再乱杀野生动物,不再破坏生态平衡,同时我也明白了,只要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与病毒做抗争,才有更大的机会获胜。

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 篇6

2013年3月4日7时许,一位长春市民临时停放在自家超市门前的一辆汽车被盗窃,车内有一名婴儿。随后,在各路媒体的广泛参与下,上千万的陌生人自发地加入到了寻找婴儿的行列中来。3月5日,犯罪嫌疑人周某迫于压力到长春市公安机关投案自首。然而噩耗也随之而来,车内婴儿已被嫌犯掐死并埋于雪中。

我们作为一名社会公民,面对这个已经发生的悲剧,除了悲伤难过、诅咒杀人犯缺乏人性之外,其实谁都无力回天!但作为一名敏感的企业文化管理者,我们却要善于从这件看似偶然的突发事件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融入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去。笔者认为,“长春304案件”发展演变的完整过程,至少可以给我们实际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带来以下三点启发。

启发之一: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很重要。我们知道“思想决定行为”,即 “先有思想、后有行动”。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周喜军为什么能够对两个月婴儿痛下杀手的思想原因了——他本人在思想上“缺乏对生命的基本敬畏”,且“金钱至上”!故他的行为就变得可以“理解”了,凡是阻碍他得到不义之财的不利因素,他就好不犹豫地进行排除。那么,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他能够拥有如此危险和恐怖的价值观呢?笔者认为,除了个人的原因外,我们潜移默化的社会环境对周喜军这个错误价值观的形成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国“唯物主义”的主流价值天然缺乏对生命的敬畏。我们从小学开始接受这种唯物主义的教育,而唯物主义不像宗教那样,如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对“身后事”(特别是死亡以后,是进天堂还是进地狱)会根据你在现世的善恶行为进行终极的审判,这让有信仰的人始终对“作恶”保持高度的警惕,始终对生命保持高度的敬畏感。然而,唯物主义把世界看成了物质的,且没有来生后世,所以具有天然的缺陷——即缺乏对生命的敬畏感!

我们的影视作品或游戏作品缺少对生命敬畏的反思和传播。君不见抗日神剧中,我们的战斗英雄杀敌无数、快意恩仇;古装武侠片中大侠们为争名夺利,随意杀人而不需负任何责任;各类的凶杀、暴力片更是如此;网络游戏更是杀人、杀怪、杀仙,而且画面血腥、手段残忍,用手、用刀、用枪、用炸弹、甚至用核弹„„总之,我们悲哀地发现,从影视到网络到处都是杀人游戏!而且我们很多优秀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各种“视死如归”的英雄人物形象,这些英雄也许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从生命终极关怀的角度看,这种英雄背后隐藏的价值观还是有些问题的,试想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生命都能视为粪土而不珍惜,你又如何去珍惜别人的生命呢?

我们媒体、社会大众也经常有意无意的传播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媒体上的各类励志故事,最终成功的标准多是获得了大量的金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在现实社会中,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经常以赚钱多少作为有出息的标准,网络上各类炫富现象频现正是这种金钱至上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和泛滥。

此类现象对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无疑带来了启发,那就是一定要在企业内部树立并广泛传播正确的、符合人性、尊重生命价值的价值观,对于那些有可能影响到我们正确价值观的“潜规则”一定要旗帜鲜明的反对。同时,对于我们习以为常的榜样宣传,也要从价值观的角度去重新进行反思,考虑是否有负面的因素在里面。

启发之二:热点事件可通过立体传播的方式,让员工很好的参与进来。

4日早7时,长春市民许先生因两个月大的孩子随车被盗而报警并向媒体求助,这个案件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无疑属于一个突发事件,该事件随后在各类媒体(微博、电台、电视、网络、报纸)的广泛传播下,一场全城寻人的爱心接力赛上演:长春警方出动警力8000余人次,在全市范围内及周边出城口层层设卡堵截和地毯式排查;长春数千出租车司机、私家车主、普通市民、网友都自发行动起来,全城搜索被盗吉AMM102银灰色RAV4轿车和襁褓婴儿。

这一事件也给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以启示:当企业内部发生的重大热点事件之时,可充分利用

各类媒体(如微博、QQ群、手机、论坛、报刊、杂志、宣传栏等)进行立体化的宣传报道,让所有关心这些热点事件的员工,通过随时掌握事情的进展情况,变成事件的亲身参与者、经历者,变成企业文化的实际践行者。

启发之三:仪式传播是很有效的企业文化传播方式,能够有效传播我们所倡导的理念。

3月5日,当警方公布了皓博遇难的消息后。当晚21时开始,尽管长春的天气依然寒冷,但长春数千市民自发聚集在文化广场,以燃点蜡烛的方式悼念这位不幸遇难的2月大男婴小皓博。22时10分,霓虹闪亮的文化广场突然暗了下来,周围的灯光全部熄灭,参加悼念的几千名长春市民全部肃立,心形的烛光、鲜花,在冬日的文化广场中显得特别耀眼。“孩子,走好”、“小皓博,我们想着你”„„声声呼喊在广场中飘荡。网络上网友们也纷纷通过微博相约,连夜为不幸遇害的小皓博送行,希望他天堂不再受到伤害!这个自发的悼念意识,感动了亿万的中国人,让每一个看到这个仪式的人都有一种想哭的冲动!有媒体说这是“中国公民意识的觉醒”、“人间的正义暖流”!这就是这个仪式传播出来的超强正能量——对生命的同情和怜悯,对邪恶的痛恨和唾弃;对人间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赞美。简单的一个仪式,让我们在黑暗和寒冷中看到了人间的美好和人性的光辉。

这也给予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以巨大的启发:仪式传播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企业文化传播手段。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仪式传播,有意识地设计和固化一些特殊的仪式,如新员工入职仪式、老员工退休仪式、任职宣誓仪式、年度目标签署仪式、员工生日庆祝仪式等,来传播我们企业的文化理念。

逝者已矣,希望小皓博能够安息,希望小皓博的父母尽快从伤痛中走出来,重新面对生活。同时也希望罪恶得到严惩,正义和温暖的价值得以彰显。也希望我们企业文化管理者切实在实际工作中,做好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多传播富有正能量的优秀价值观,以实现“先让一个企业员工变得善良和富有正义感,最终带动整个社会都充满正能量”的美好愿望。

“潮课”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篇7

选择研究“潮课”现象来自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大学“潮课”是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 高校“潮课”课堂教学在课改中有着重要意义, 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有促进作用。二是就高等教育中通识选修课的教者与受教者而言, 研究“潮课”有利于更进一步了解他们对待“潮课”的看法和态度。

二关于“潮课”的应对态度

自2012年各大高校选修课开选之际, 中山大学一门名为“哈利波特与遗传学”的选修课在网络上发表之后, 关于“潮课”现象引起了广泛的议论。“潮课”在本质上仍是一种选修课, 只不过它在形式或内容方面有别于传统课程, 而受到社会各个群体的关注和热议。针对“潮课”,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讨论。

1.“潮课”的影响

从“潮课”的积极影响方面出发, 认为“潮课”是一种优秀的选修课, 它能运用一种灵活有趣的方式, 从人本主义和学生中心论出发, 考虑到学生学习兴趣的需求。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领域和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兴趣与快乐之中学习, 变“填鸭式”的灌输为学生的主动求知、乐于求知,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而从“潮课”的消极方面出发, 认为潮课起到一时哗众取宠的效果, 不可能把真正的知识带进课堂, 也不可能增长学生的见闻和修养, 更不可能起到真正教书育人的目的。

2.“潮课”的作用

在专业教育之外, 必要的技能培训和生活技巧的传授必不可少。而“潮课”的出现, 无疑为死气沉沉的选修课带来了活力和生气, 也为今后改革选修课程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潮课”的设置要追求内涵, 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高校要将选修课视为学生通识教育的重要一环, 不能只重视新奇、时尚的课程名称, 而放弃了对课程本身内涵的追求。在“潮课”潮的背后, 高校对选修课应加强创新和探索, 提高选修课开设的门槛, 注重课程的科学性和质量, 除了力求新鲜和有趣, 还要避免形式重于内容, 将着力点回归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上。只要“潮课”的发展不偏离了专业本身的严肃性、学术性, 校园“潮课”大可以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

三不同“潮课”形式存在的原因

1. 课程设置

在我国高校里, 每位教授都要给本科生上课, 它的出发点是为了抑制教授只顾科研而不顾教学的现象, 但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一律要求教授给本科生上课, 制约教授的学术自由, 最终会导致教授把上课视为一种教学任务, 而非教书育人。

在课程的开设方面, 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选取具有很大的权力与自由, 甚至有时仅凭兴趣与爱好就开设一门选修课。学校管理部门虽然可以下派任务给教师, 但是对于课程从开设到结课具体方面的审核太过疏忽, 导致课程开设的随意性较大, 对于课程名称、课程内容、上课形式、考核形式等各个方面都是教师个人意志的体现, 难以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到实处。

课程设置的结构和量不合理。实用性课程偏多, 理论型课程相对偏少, 这其中不乏学生功利主义倾向的驱使, 但是作为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大学和教书育人的教师, 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而非让学生不良的思想恶性蔓延。在课程设置的量上, 高校也没有做合理的调研和计划, 使得在选课过程中, 出现了许多过冷和过热课程的两极现象。

2. 教学管理

从时间安排的角度出发, 选修课基本上是安排在晚上和周末, 这无形中助长了学生轻视课程的心态。同时选修课大多是几百人的课堂, 实行大班授课, 使实施严格考勤有一定难度, 难以避免学生缺席现象, 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效率, 并严重影响了老师的教学效果, 进而打击老师的教学积极性, 致使他们教态随意, 轻视教学内容安排和各种教学技巧的运用, 只关心教务任务完成与否。

高校的公共选修课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 教学和管理是面向全校师生, 它涉及的院系、学生、部门十分广泛, 这对高校选修课的科学管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容易造成教学主管部门缺乏规范化管理, 缺乏有力的监督, 促使了“去学术化”的“潮课”的发展。

在考核制度上, 几乎所有必修课程评价中没有专家引导、同行互评和学生评教等环节, 最终考核都是老师自行命题, 学生拿到学分, 因此在排除学分的考虑外, 学生会倾向于选择娱乐化、庸俗化、世俗化的“潮课”, 推进“潮课”的畸形发展。

3. 关于学生选课

学生在选课过程中, 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在选课之前, 学生基本不了解教学的相关内容, 此时, 课程的名称是学生最直接的参照标准, 而不论是真正意义上兼具实质与形式的真“潮课”, 还是名不副实的假“潮课”, 在课程名称上都有其独特魅力, 导致部分老师在公选课名称上大做文章, 依靠名称来吸引学生的眼球, 而忽视了学生学识能力的提高。

由于在开课环节没有经过严格的考察, 使课程开设不均衡, 出现了一部分课程被“秒杀”, 而也有的课程出现了冷门现象, 有的学生选课时因为课程限定名额已满, 经常选不到自己感兴趣的科目, 这不仅损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致使选修课的开课出发点与最后归宿相差甚远。

四“潮课”对高校选修课改革的启示

1.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完善课程设置

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补充, 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善知识结构和个性化培养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要把选修课放到与其他课程同等的地位,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出发点, 科学地分析大学生应有的素质和素质结构, 然后据此分类确定选修课的课程结构。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认真规划好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学校要认真调研, 可向课程专家学者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士讨论, 并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 拟定一套符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公共选修课课程方案。

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选课倾向, 并结合教师专长, 充分发挥各专业优势和教师专长, 合理设置选修课的课程, 在规模和科目上都要合理规划, 丰富公共选修课的资源, 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权利和余地。学校可由各系部组织专业教师自行申报课程, 系部负责审批, 最后由教务部门负责筛选整合, 开设学生学习所需的课程。

要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学校应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决策的权利, 倾听学生的意见, 在课程决策、实施的过程中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 开设学生自己需要的、愿意学习的课程,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能让所开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2. 规范综合素质选修课的教学管理

制订选修课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要针对学生和老师以及教学任务、目标等各个不同方面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安排与规划, 让选修课能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 有方向性、有针对性、有目标性的发展。

加强对选修课教学质量的监控, 建立严格的审核评估制度。组织专家学者认真审阅教师的课程建设申报表, 学校要在课时、考核内容、学习效果等各个方面做认真的调研和考察。严格公共选修课程的考试管理, 对于教师所出的试卷认真分析和考核, 制约任课教师迎合学生心理的现象。同时对教师批改的试卷或学生的论文进行抽样检查, 杜绝草率批改试卷及送分甚至任意给出高分的现象。

从严组织教学, 构建全面的课程考核和评价机制。对于完成选修课程的学生, 学校应积极开展学生评教活动, 对教师形成无形的压力, 促使授课教师对公选课程的不断重视和自我完善。

3. 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和规范工作

积极做好选课指导和试课工作。学校可鼓励选修课教师开设相关的校级公开课或讲座, 让学生在选课前能了解课程的授课内容和形式及任课教师的授课风格。实行导师制, 由导师根据学生现状指导学生选课, 使学生能在比较透明的前提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选修课。

在选课过程中, 学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选修课, 树立端正的态度, 转变重视专业课而轻视选修课的观念, 多方位、多角度地看待选修课, 从而重视选修课。充分认识到公共选修课对拓宽知识领域,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增强自身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性, 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五总结

“潮课”再潮, 其本质仍是课。“潮课”并不是培养“潮人”, 它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尝试, 一门选修课程的改进与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更要在内涵上下工夫, 并在规模数量方面予以保证。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受教育者愉快地接受真理、认识自我, 大学课程的设置和形式多样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学以致用, 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但是“潮课”的开展要在尊重后现代课程观的“动态生成”“多元”“尊重差异”等价值时, 还应兼顾传统的“标准”“共性”等价值, 否则将给教学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对于“潮课”, 我们应持辩证的态度去对待, 虽然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 存在许多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但我们可以吸取其中积极的元素为我们所利用, 改进课程设置以及开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总结教育经验, 提高课程的利用率, 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促使高校课程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摘要:“潮课”是一种新颖的广受高校学生欢迎的选修课。透视“潮课”现象, 不仅可以把握大学课程改革新动态, 了解学生对课程的需求, 而且可以发现当前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潮课”的内在价值、人本主义以及我国教育中隐藏的问题等多方面来介绍它存在的现状、原因和思考, 并结合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现状与高校课程设置的弊端提出解决策略。

世界城市化进程带给我们的启示 篇8

[关键词] 城市化城市病集中化分散化

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总体特征

1.世界城市化进程中的阶段特征

纵观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从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来看,城市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城市化初期发展缓慢,中期发展速度加快,后期发展速度又放慢。呈现出慢-快-慢的过程。即呈现慢-快-慢的过程,对于城市化速度发展过程所经历的这种变化轨迹,现在研究城市化的学者一般都称之为“S”型曲线。

最早提出“S”型曲线理论的是美国学者、地理学家诺瑟姆。他在书中把世界城市化发展过程所经历的运动轨迹形象地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但他没有具体提出这条曲线的数学模型。清华大学焦秀琦在 1987 年对“S”型曲线理论进行了数学模型推导,描绘出了城市化发展的“S 曲线形状图。

图 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

注:Y-代表城市化水平,t-代表时间。

资料来源:《城市规划》,1987年第2期,P35。

我们通过对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指标分析,也可以看出“S”型曲线是有现实依据的。如下表所示,无论是城市化的水平还是城市化进程年平均增速都表明,世界城市化进程经历了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的缓慢阶段后,进入了1920年~2000年的加速推进时期,年平均增速也达到了0.3%以上,而进入21世纪,则会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再次进入慢速发展时期。

表1 世界城市化进程

资料来源:胡欣江小群:《城市经济学》,P30

表2 近250年世界城市化进程平均增速

资料来源:胡欣江小群:《城市经济学》,P30

对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S”型曲线规律,在西欧、北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表现得最为充分。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化起步早,城市化也起步早,在工业化以来的两个多世纪中,工业化和城市化都发展得比较充分,经历比较完整的三个发展阶段。

2.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发展规律

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规模和数量的发展规模看,城市规模和数量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城市化初期规模小、数量少;中期阶段城市规模大、数量多;后期阶段城市规模又逐渐向小型化、多数量发展的过程,即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发展呈现出小、少-大、多-小、多的运动规律。对城市化的规模和数量发展规律。

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规模和数量的发展所呈现出的这种小、少-大、多-小、多的趋势主要是由经济原因所决定的。这个过程的开始阶段,城市规模小,数量少。这是工业化发展初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城市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实力不雄厚的表现。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社会化大工业生产在客观上要求不断集中,以获取聚集效益,这必然带来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新城市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规模发展的这种现象概括就是“大、多”。城市规模由大向小发展的原因是因为大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造成了大城市许多难以克服的社会问题,,如住宅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公共设施不足、治安状况不佳等。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工具的普及,城乡的生活方式差距越来越小,市民们对田园风光和对别墅式住宅的追求,致使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出现了由大城市,特别是由特大城市迁向郊区的趋向。这就造成了大城市中心人口减少,小城市群大量增加的新趋势;还有,大城市的土地价格、生产费用越来越高,也促使厂商向地价、生产费用低的中小城市迁移。

这种规律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尤为显著,在发展中國家(如巴西)也可以得到印证。而没有呈现此规律的印度的城市化进程则被普遍认为是畸形的。

3.城市化的空间分布发展规律

从城市化过程中空间分布的变化来看,先集中后分散是普遍的规律。城市化的这一规律,同样在发达国家表现最为显著。

发达的城市化进程大体可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集中化”为特征。就是从工业革命开始到本世纪50年代前后,表现为工业和人口的持续的、大规模的集中,城市数目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大城市不断增多。第二阶段则以“分散化”为特征。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中出现了所谓市郊化(suburbanization)以及后来的超市郊化(exurbanization)现象,即大批居民从城市的中心地迁往城市的郊区地带。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市的中心地带环境污染问题严峻,另一方面,发达的现代交通工具,也为人们从城市移居到郊区提供了可能。于是,这一阶段的区域发展模式表现为城市中心区域人口增长停滞,城市周边区域不断扩增,卫星城式的居民区发展迅速。于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或“城市群”、“城市带”发展较快。

4.生产技术与生产关系的革新、产业聚集与产业结构的改善是城市化进程的内在推动力

英国之所以以其领先的速度率先迈开城市化的步伐,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展开是分不开的。甚至可以说,正是有了源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整个西欧以致美国才受惠于技术革新的冲击因而有了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巨大推动力。

5.“城市病”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

“城市病”几乎成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必不可缺的阶段性现象。英国和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都一度感染了“城市病”。而印度由于其畸形的发展模式,也感染了“城市病”,在新德里和孟买等大城市,贫民窟成了无法回避的景象,相比之下富人区里则高档轿车随处可见,私人保安、佣人、司机、花匠、杂工、厨师一应俱全,豪华别墅备有一切现代化的厨卫设施。同时带来的环境恶化、宗教冲突等问题势必会对印度的经济发展造成无法承受的压力和无法逾越的障碍。

“城市病”带来的社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地价飙升,住房供应不足问题严重。

(2)生活环境恶化,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空气及水源污染严重,公共卫生设施奇缺,环境恶劣。

(3)工人的处境艰难。

(4)道德沦丧,犯罪率高,童工几乎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

(5)城市建设规划滞后,景观丑陋,发展盲目无序。

“城市病”对一个城市乃至一国经济的发展均存在致命的危害。例如日本80年代的房地产经济泡沫和其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地价飙升有密切的关系。

6.政府的推动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政府的政策对推动城市化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英国、日本城市化发展过程均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病”。英国政府迫于社会各方压力,也开始对城市逐渐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从1835年,议会通过了《市政机关法》,同时设置济贫法委员会、工厂视察员办公室、卫生总局、地方政府委员会、教育部、铁道部等机构到1880年颁布《雇主责任法》,规定雇主应对雇工的安全负责。英国通过这些法令的出台唤醒了整个社会对工人阶级状况的关注基本上较为成功地治理了“城市病”。日本政府也通过颁布了一系列针对“城市病”的法规,成功治理了“城市病”。而美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政府的两大政策——州际高速公路计划和住房贷款政策有力的促进了美国的城市化。巴西的城市化进程也是经过了政府很好的规划和组织。

二、启示

1.城镇化的发展必须要以工业化的发展和企业的聚集为支撑

世界城市化经验表明,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反过来又作用于工业化,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和城市化发展的不同水平。工业化初期,城市化水平很低,一般不超过10%。在工业化中期,随着生产和人口的空间聚集,城市迅速成长,城市人口比例不断上升,达到50%左右。在工业化后期,城市人口比例超过70%。城市化也开始进入后期的终极阶段。而产业与企业的聚集则能带动当地就业机会、劳动收入的跨越式增加,会吸引众多趋之若鹜的外地人到来。这也是许多中小城镇得以发展的根本动力。

2.市场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制度前提

城市化的内在要求是产业的聚集和扩散的统一,其实质就是要求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没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就不可能形成产业的聚集,没有产业的聚集就不可能形成聚集经济,产生城市;没有生产要素尤其是人的自由流动,就不可能形成产业的关联,城乡之间的融合就不可能实现,城镇化也就不可能实现。因此,要促进城镇的发展和城乡的融合,最关键的是要建立一个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机制。

3.大城市的超先发展要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为依托

从空间形态来看,这些城镇带绵延数百公里,城市与边缘、城市与郊区甚至城市与乡村的差异已不明显,似乎处于完全开放的松散状态,人口的密度因分布在若干小城市和小城镇而相对分散。特别是其区域性城镇体系布局合理,逐级辐射,带动能力强,同级城镇的个性特色较为鲜明。这就要求我国城镇化不能单轮驱动,要实现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和中心城镇、小城镇协调发展。目前,我国许多地方把城镇化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扩大大城市上,这是片面的。针对我国国内二元结构的现实,单靠大中城市是不够的,而应当将扩大、提高大中城市与农村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作为一盘棋来考虑,建立起太阳系式的中心城市--卫星城--小城镇网络体系,一些卫星城很快就可能变成市区一部分。从长远看,吸引农村人口更多的是星罗棋布的中心城镇,而且中心城镇农民容易迁入,容易把工业、流通同现代农业挂起钩来。

4.政府的有效调控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通过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政府的政策调控对城市化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保障作用。尤其是日本和英国的经验表明,城市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它不仅仅是经济变革、也不单纯是人口转移的过程,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迁。在城市化发展中,政府疏于治理很可能会感染“城市病”。虽然可以通过后期的治理缓解“城市病”的危害,然而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看到,这种事后治理的成本是巨大的。印度城市发展的畸形模式很大部分也可归责于政府调控的缺失。而同属于发展中国家范畴的巴西则在这方面起到了正面的导向作用,在此不赘述。

当前我国面临的是全球一体化的宏观环境,放眼国际市场,我国应从战略政策层面上,真正做到技术携手、资源共有、信息共享,使城镇和乡村产业实现跨区域的横向联合,走向全球化市场。因此,这就客观要求我国在推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建立不同层次的协调机构。

三、结语

结合我国当前城市化水平偏低(现在为40%左右)。因此可以判断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加速时期,按预测在205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應达到70%,即当今发达国家的水平。如果每年增加1%的城市化率,就意味着每年超过千万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应对这一严峻的问题,政府的政策导向将显出无可替代的作用。具体分析,我国应做好以下几点,以应对城市化发展给我国带来的挑战:

1.科学规划,有效利用资源

规划是发展的龙头。在日本的城市化过程中,上至内阁,下到区县政府,都有很严密的国土利用规划。无疑,中国的城市化也必须制定总体规划,对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的地区布局、城市规模的扩大等方面,实行必要的宏观调控,而不能放任自流、完全由市场调节。

2.正确认识城市化进程中的阶段性问题,多层次开展城市化

我国应将集中型城市化与分散型城市化相结合。首先,集中型城市化模式使大城市的各种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先进的基础设施、全面的服务设施,以及丰富的娱乐和休闲场所使城市的聚集力大为增加,各种经济主体及居民都向往迁人。但是,大量的人口聚集在狭小的空间,各种“城市病”便会应运而生,甚至会加剧城乡矛盾。第二,分散型城市化注重中小城市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大城市的“城市病”。不过,城市若过多、过小、过于分散,就会影响其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使国土资源浪费。我国的东、中、西部经济综合实力差距较大,相应城市化水平也相差悬殊,各地应结合实际,正确选择自己的城市化道路,如有学者认为东部宜走分散型、中部宜走集中型和分散型相结合、西部宜走集中型的道路。

3.发展与治理同步进行

城市增长、城市化与城市环境存在着固定的冲突。如何将这种冲突降低到最低限度,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大难题。英国、日本在城市化过程中,基本上是“先发展,后治理”,在发展的同时基本上没有考虑城市环境问题,从而酿成了众多严重的“城市病”。中国的城市化正处于加速发展的起跑线上,为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吸取发达国家城市化中的一些教训。对城市化要做统筹安排,未雨绸缪,从最大限度上控制“城市病”的繁衍,保证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4.重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优良的条件

基础设施供给短缺一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应使投资主体多元化。基础设施的主导产业应由国家投资,但要改变管理体制。非主导产业可鼓励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乃至私人投资,在合适条件下还可引入外资。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将竞争体制引人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当中,政府在多数时候只需要加强对基础设施的规划和监管工作,适度介入即可。

参考文献:

[1]李京文吉昱华:中国城市化水平之国际比较.城市发展研究,2004.3

[2]胡欣江小群:城市经济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6

[3]张洁:聚集经济问题与我国农村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商业研究,2005.2

[4]仇保兴:国外城市化的主要教训.城市规划,2004.4

上一篇:**初级中学五年发展规划下一篇:宁德市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 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