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带给我们什么

2024-10-18

奥运会带给我们什么(共7篇)

奥运会带给我们什么 篇1

摘要:要想驾驭教育博客, 我们需要行动起来, 经历从博客体验、传播到最终的塑造。这也是学习者从“内练”到“外联”的成长过程。

自2002年博客被引入中国后, 人们对博客一词的接触和了解越来越多。经历了2005年的“博客元年”和2006年的“博客年”后, 人们对博客更是不再陌生。

一般来说, 人们对博客的认识有以下几种: (1) 博客是一种网络服务; (2) 博客是在网络进行写作与表达的个体; (3) 博客是个体网络生存的一种身份和方式。对于教师来说, 我们更倾向于第三种, 即博客是教师生存于网络的一种角色, 我们可以特指为教育博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无论是教师, 还是学生, 在W e b 2.0时代里, 这样的一种角色都可以用这样一个代名词——学习者。

在Web2.0时代, 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学生和学生应该是一种互为师生的关系。若让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出现, 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份勇气, 更是一种基本态度和理念的呈现。

社会化学习映入眼帘

Web 2.0时代的社会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Web 2.0的各种社会网络服务参与到多种网络社群中, 与互联网其他学习者共同交流, 并获得知识、能力等的提升。学习者延续了现实生活中的角色, 展示个人的思想和智慧价值, 并通过网络获得他人的评价反馈, 从而促进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和思考, 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获得提升。图中描述了W e b 2.0时代的社会化学习进程。

桑新民教授曾经说过:“最好的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博客就是个人学习成长的一个充满个性化的基地。有了这个基地, 我们可以全面规划我们的学习、研究和专业发展。我们不但可以从网络或他人那里接受大量的信息, 而且可以在个人的知识、技能、价值标准、角色能力等诸多方面产生融会贯通的效果。这个进程中隐含着一些丰富的内涵, 包括用户参与、社群、社会网络构建、社会资本积累、个人知识体系构建、个人品牌塑造等。

要想驾驭教育博客, 我们需要行动起来, 经历从博客体验、传播到最终的塑造。这也是学习者从“内练”到“外联”的成长过程。

跨出第一步的初体验

作为学习者的教师必须首先跨出第一步, 才谈得上更多的体验、传播和塑造。那么, 如何跨出这第一步呢?第一, 建立一个专门用于学研交流的个人空间。各类门户网站博客服务、好看簿网站或自建博客站点都是不错的选择。第二, 注册一个G m a i l账号。通过G m a i l, 与互联网上众多活跃的教育工作者连接并交流起来, 并逐步利用G o o g l e支撑教育与学习的强大功能, 改进个人学习, 组织课堂教学, 建设教研团队。第三, 撰写一篇日志或写一个图片故事。讲故事是最好的传播方法, 把自己课堂教学的点滴故事写出来, 与国内外的教师共同分享。在这方面国内的教育博客网站已经做了许多推动工作并取得成效。第四, 订阅第一个地址。W e b 2.0的各种R S S阅读器服务可以帮助我们优化信息的获取, 节约时间成本。推荐使用Google的阅读器, 逐步订阅和聚合到更多你感兴趣的有价值的博客和网站, 扩充信息和知识的来源渠道。第五, 分享你的第一篇文章, 在分享中激励自己走得更远。第六, 认识第一个志同道合的学习伙伴。W e b 2.0时代的社会化学习, 会让你的学习不再孤独。第七, 培养你的第一位读者。把自己的教育智慧分享出来, 让别人了解, 并接受他人检验。

在体验这一步, 重点是“内练”, 具体的方法有: (1) 改造自己的学习流程; (2) 对互联网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收藏、整理和吸收, 提高个人知识管理能力; (3) 做别人的读者, 阅读他们的文字, 领略他们的思想与智慧; (4) 汲取其中与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认知、兴趣相关的精华, 充实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5) 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从关注技术、应用工具, 转到关注人、知识、思想、集体智慧、集体力量; (6) 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个人知识体系和个人社会网络, 并构建自己的教育观点和思想, 增强自己的信心, 为更好地进行网络生存做准备。

体验是“用”的问题, 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期待学习者在体验教育博客时会出现一些值得提倡的转变:从P C单机软件使用到网络服务应用;从本地存储处理到网络存储处理;从个体学习转向团队协作;从小范围、狭窄圈子, 转向跨越时空、超出国界的交流交往;从封闭转向开放;从“内秀”转向“外香”;从迷失自我转向找回自我;从单元化走向多元化;从读者转向作者;从信息消费者转向内容创造者……

共享和传播的力量

在传统思维定势下, 要教师把自己的研究观点共享出来, 确实有一定难度。有专家认为, 人们不共享的原因主要是不知、不会或者不愿意共享。也有学者归结为意识、技术、能力、情感、价值观、效果等方面, 即个体 (或群体) 没有共享知识的意识, 不明白知识共享的意义;在技术上没有共享的平台, 不具备实现共享的条件;个体不具备知识共享的能力, 包括对知识共享技术的掌握, 心理上排他和对知识的独占心理, 以及狭隘的知识观;对知识共享不认同;具有知识共享的不愉快或者不成功的经历等等。

传播就是参与和做事, 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学习, 也是社会化学习的有效形式, 更是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行为。教育博客的核心理念是分享、交流、协作, 教师应紧紧把握这一点。在体验的基础上, 参与推广博客的技术与理念, 促进教育博客的应用, 进行知识、思想、智慧的网络传播。

教育博客传播的主要方向有四个方面:一是面向学生, 二是面向教学, 三是面向教研团队, 四是面向教育。面向学生, 就是要把教育博客的技术和理念引入课堂中, 传递给学生。面向教学, 就是把教育博客的相关技术与理念及社会化学习方式运用到各学科的教学中, 从课堂教学展示开始, 逐步过渡到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进行一些更多的实践、探索、应用。面向教研团队, 就是在教研团队中推广博客的技术与理念, 加强教研团队的沟通、协作, 促进团队建设, 提高团队战斗力和竞争力。

共享和传播的过程, 也是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好促进。这个过程会启发和催生许多新的研究思路, 对教师开展研究工作大有裨益。

塑造个人品牌和成长价值

塑造是实践教育博客技术与理念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

一是塑造个人品牌。成功的人生在于你能每天从事一些让你感到快乐且有益于社会的工作。立足于我们的教学实践, 教育博客是我们教育智慧的首要来源, 每一位教师的每一个探索都有其价值所在, 我们可以从中寻觅和发现智慧, 并且充满智慧地进行实践;更重要的是要把个人的教育智慧通过教育博客分享出来, 在分享中接受检验, 获得更多、更广泛、更多元的智慧源泉, 并最终成为我们的个人品牌。这是教师进行社会化学习的原始动力——只有意识到并迸发出这一动力, 才可能推动社会化学习持续地进行下去。

二是塑造人才。每一位教师都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靠岸码头。学生就像一叶小舟, 可以在你这个码头停靠歇息, 也可以在你的言传身教中获得新的启航动力。

无论对个人还是教育, 教育博客都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挑战、机遇。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很多, 只要做起来,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奥运会带给我们什么 篇2

冠冕堂皇的回答是实现了专业化发展。您的回答是什么? 可能的回答是:

1.确实对专业发展有帮助; 2.加重了我的负担;

3.我不知道什么是校本研修; 问题思考:

• “教师”是专业吗?如果是,我们目前处于什么样的专业发展水平?

• 什么是校本研修?校本研修果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吗? • 什么样的校本研修能有效促进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教师”是专业。

理由如下:

第一,国际上已广泛认同;

第二,我国早已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第三,我们每年都在填写《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表》; 第四,“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这是专业的最本质的特征。)遗憾的是,我们中的许多人还处于半专业状态。我们每天都在教书。但是,我们中是不是每个人都想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这样教?

实现专业化的教师不仅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而且具有高尚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

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说,一个好教师在走进课堂前要明白三点件事,一要明白“教什么”,二要明白“怎么教”,三要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教”。

既然教师是专业人员,每一位教师都应有自己的成长定位,都应设法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课程改革的成败在于教师。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教师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专业化发展水平的竞争。

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的Beliner 教授认为,教师教学专长的发展可划分为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五个阶段。

专业成长=经验+反思

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可以把教师的成长路径概括为: 有经历无经验→低层次的专业状况 有经验无理性→低水平的专业发展 有经验有理性→高水平的专业发展

青年教师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增长教育才干;

中老年教师需要反思自己多年以来在教学中的“得”与“失”,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理性审视,实现经验成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二、什么是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是以校为本,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发展和教学研究制度的简称。其出发点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落脚点是教师专业发展。

从宏观上讲,校本研修包括校本教学研究、校本教育科研和校本教师培训三大组成部分。

校本研修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和总结升华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校本研修的基本要素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修的三个核心要素,它们构成了校本研修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实践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修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种基本力量,缺一不可。

实践反思(教师与自我的对话)校本研修

同伴互助 专业引领

(教师与同行的对话)(实践与理论的对话)

实践反思是开展校本研修的基础和前提。校本研修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行为,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施。

只有教师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才能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先进教育观念和个人化教育哲学。

同伴互助是教师之间的交往、互动和合作

1.专业对话,包括信息交流、经验共享、深度会谈(课改沙龙)、专题讨论(辩论)等

2.专业协作,包括听评课、集体备课、网络教研等

专业引领是专业研究人员在教研与培训中的参与和引导,是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是校本研修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在校本研修过程中,需要教师:

• 把集体备课变为教学决策与教学设计的研讨 • 把教研活动变为替代学习与相互切磋的载体 • 把课堂教学变为行为学习和探索研究的现场 • 把阶段总结变为实践反思与经验提升的论坛 • 把管理督查变为建立规范和制度创新的试验

三、校本研修促进教师发展

上海名师的三大特质是,“拥有一颗育人之心,一种坚韧之力,一腔学习之情”。这说明,有效的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生成土壤。

教师学习活动的特点:

• 教师的学习是基于情境的高级学习• 教师的学习是基于问题的行动学习• 教师的学习是基于群体的合作学习• 教师的学习是基于探索的创新学习• 教师的学习是基于经验的反思学习

一线教师搞校本研修的着力点是什么?我认为是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入手,改变和拓展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一个词:整合。把校本研修与日常教学活动整合,与教育科研整合,与新老教师的共同发展整合,把问题诊断与经验总结、经验提升整合。一句话,让校本研修成为教师的日常工作。

教师应在校本研修实践中锻炼成长。这里的“锻炼”有三层含义:第一,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常态课堂教学行为的无缝对接;第二,通过教育科研改善教学,形成研究能力;第三,注重 “三个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同伴学习、向学生学习),成为教育的“真人”。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教师要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变为常态下的课堂教学行为就必须实现由以教为本向以学为本的转变。在这个问题上,洋思经验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借鉴。洋思的成功就在于学生学得好。洋思中学的老师们成功地实现了由以教为本向以学为本的转变(讲得好→学得好)。

1、学生能不能成才不是教师教出来的,是他自己学出来的。2、教师进课堂的任务不是去讲,而是组织学生学。

3、什么叫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会了才叫完成教学任务。

音乐带给我们什么 篇3

八年前,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加上一班顽劣成性的坏学生共同谱写的温情故事,击中了无数人的泪点。而电影恰到好处地穿插了许多动听的童声合唱曲,让人们开始关注起童声唱诗班。出演这部电影的法国圣马可童声合唱团随即走红,成为继维也纳童声合唱团之后又一个让人们耳熟能详的童声。11月2、3日,圣马可童声合唱团在广州大剧院放歌。比起享有盛名的维也纳童声合唱团,圣马可的演员在人数上更为众多,这不光是所谓的“人多力量大”,人数的寡众也能直接影响童声合唱各声部的厚度与否,决定歌曲听起来是否更加饱满。尤其是在大剧场的舞台上,圣马可的歌声会更显气势。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崭露头角,到如今艾尔顿·约翰已经在世界乐坛驰骋了五十多年,是当之无愧的乐坛常青树。虽然很多中国人直到九十年代才开始接触到他的音乐,但他的经典歌曲却在那数十年间给了无数喜欢音乐的中国人发自内心的温暖。11月23、25日,他将分别在上海和北京两地开唱,看这位65岁高龄的音乐教父登台,哼唱许多年前震撼过人们心灵的歌曲,是乐迷们找回当初的感动的良机。与之同时代、同级别的超级巨星如猫王、迈克尔·杰克逊、约翰·列侬等人都已经离我们远去,所以这场艾尔顿·约翰的中国演唱会也就更显珍贵。

而音乐剧《一屋宝贝》曾在香港五度公演,温馨感人的故事以及精良的制作,使得这部作品在香港的演出场场爆满,收获无数观众眼泪的同时,更连续三年获得香港舞台剧奖的多项大奖。这次来到广州的《一屋宝贝》,则是一次不一样的尝试。出于对本身演出的自信,所以主创人员选择用音乐来感动观众—将音乐剧做成与《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一样的音乐剧演唱会。整个演出将原版音乐剧的剧情弱化,更多用歌曲和音乐来讲故事。这种手法在国内很罕见,在国外也只有最经典的几部音乐剧用过。值得期待的是,这场演出中的歌曲紧扣剧情,能让全场观众同悲同喜。

《放牛班的春天》法国圣马可童声合唱团音乐会

时间:11月2、3日

场馆:广州 广州大剧院

艾尔顿·约翰演唱会

时间:11月23日

场馆:上海 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上海世博文化中心)

高世章《一屋宝贝》音乐剧演唱会

时间:11月30日-12月1日

奥运会带给我们什么 篇4

据新华社“新国际”微博4月18日报道, 韩联社报道称, 韩国沉船上有300多名高中生, 而带领这些高中生出行的一名学校副校长被救出后上吊自杀。警方称, 该副校长52岁, 被发现吊死在一棵树上。虽然没有留下遗书, 但警方称很明显是出于“内疚”。

警方称, 这名姓Kang的副校长上吊的地点选在珍岛的一座山的一棵树上。这座山就在安置失踪者家属的一座体育馆附近。警方称, 很明显, 这名副校长是因为自己被救起, 但仍有200多名学生失踪而感到“内疚”。

据韩国媒体报道, 该副校长曾被警方问询, 情绪低落, 不稳定, 负疚感强烈。

一个社团可以带给我们什么 篇5

在刚进大学时,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神圣,对身边的一切都感觉特新奇,特别是之前未接触过的学生社团,于是乎我一口气加了三个社团,结果上学期忙得不可开交。到了下学期,我如愿以偿地做了校会宣传部的部员,之后我也渐渐开始去思考一些问题。

我参加了很多活动,各种外场,各种扫楼,还有各种玩。但在这或累或痛,或喜或悲中,我究竟获得了什么?是好的人脉关系,还是在这过程中学到的某种技能?当我在黑暗中苦苦摸索 photoshop 的使用方法技巧是,我知道了电脑不光可以用来看电影、聊天、lol,还可以看教学视频,那是成长的历练,这是课本教不会我的;当我在活动过程中遭遇种种意外时,我知道了计划永远比不上变化快,但变化同样也可以写进计划,那是经验的增长,这也是课堂上学不到的;当我在活动安排中把一切做得我认为的完美但却被伙伴们质疑甚至抵触时,我知道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心,多去站在别人的视角看问题,会使不管自己还是别人舒服很多,那是情感的洗礼,这更是学校从来不会教我们的。这些便是所谓的成长,我走了一条别人不曾走过的路,于是我变成了现在的自己。

这些,应该也是我们在座的大部分人的经历与成长。社团,本来就是一个团体性的组织,更多的是带给“我们”某些影响。这里的“我们”指的是我们所服务的普通同学。我们校会的宗旨本来就是“为同学服务”。但我们如何确信自己真正是想为同学服务,还是仅仅为完成上级指示或继承上届传统,抑或是展示自己的才华来满足自己小小的成就感或虚荣心?

如果一个外场会惹得别人讨厌或选择绕道而行只为不得到将刚发到手里的宣传单扔进垃圾桶里的罪恶感,如果扫楼会一次又一次地敲门打扰到同学的休息,如果一个活动中大部分同学都是靠刷手机度过的,我就会质疑何谈“为同学服务”。是的,虽然我在校会当了半年的志愿者,但上学期我确实对校会一无所知,下学期,才是我真正的开始。

作为校会的宣传部,它的部分主要职能已被分给文编部与网络部了,我想,这样的决策是非常明智的。校会,学校最大的学生工作社团,宣传部单纯作为其他部门的辅助是相当可惜的。在我看来,宣传部应该是整个社团乃至整个学校文化建设的一大重要平台。文化,才是构建起一个社团的脊梁。而一个没有文化的学校,必然如一潭死水。搭建起文化创意的平台,我想也是当初提出举办“i创e,爱生活”系列活动的学长学姐们想要做的。当前由于经济原因和时间原因,只开展了“DIY手绘T恤”“微小说”“微电影”“华电最美明信片”四项活动,并且规模尚需扩大。现在已经做完第二届,开始准备第三届,效果不错,但问题也很明显。

“i创e,爱生活”这个平台是给同学们进行创意作品创作的,但同时这个平台也需要不断创新。宣传过程需要创新,活动形式也需要创新,创新无处不在。就比如说前面举办的那期手绘T恤活动,在前期宣传时就采用了T恤形传单的形式,很吸引人,在活动形式上还添加了电子版纸质版印制的服务,以后还可能提供一种提前勾勒出轮廓留给同学用画笔填色的新方式来面向更广大的同学,这便是创新。现在所举办的活动所征集上来的作品都是以图像和文字进行演绎,有没有比展示会更好地方式选出优秀作品然后展示作品呢?网络以及我们身边与同学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咖啡厅、食堂等等我们是否利用上并利用好了呢?除了已经开展的活动,是否还有更好的形式来展现我们华电学子的创意文化风貌?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李阳“家暴门”带给我们什么? 篇6

在央视《看见》节目中看了柴静对李阳的访谈后,我对李阳的看法瞬间改变了。之前他是以一个比较完美的“疯狂”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相信不少年轻人有同感。他站在台上大声地“喊”英文,台下的学生(大部分为中小学生)跟着高声齐喊,那种阵势,犹如疯狂的演说家而不是一个英语老师。

然而从李阳妻子Kim发微博求救,爆出李阳“家暴门”后,我重新审视了这个“疯狂”的人。发现他极大地满足于众多中小学生对他的崇拜,即李阳所谓的“成就感”,并且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状态。这种偏执造成了他的心理缺陷,又造成其身上三大责任的严重缺失。

其一是家庭责任的缺失。从李阳的口中我们得知,他是一个非常缺失父爱与母爱的人。他与父母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交流障碍,从不曾与父亲有过一个拥抱、握手,在他父亲说“今天晚上和我睡一起吧”时,李阳竟浑身起鸡皮疙瘩,说宁愿去死,也不愿和父亲睡在一起。

而对于他自己的家庭,他却说家庭是教育事业的实验,把自己的儿女当做试验品,并且和医学试验中的小白鼠相提并论,可见李阳完全不懂得父亲的意义,甚至不知道如何去饰演父亲这个角色。他完全把妻子与儿女物化了,没有把他们当做有感情的家人来对待。但是李阳对自己的辩解是,他可以一年都不回家,但他还是每年回去20天。这种辩解的苍白,更显示出李阳对于亲情观念的心理纠结。

其二是社会责任的缺失。李阳说他从小是个自卑的人,不敢和陌生人说话,性格懦弱,甚至连去商店买东西都买不回来。正是这样的性格让他在“疯狂”英语的教学中不断寻求自信,来掩饰自己性格的缺陷。然而他仍然會觉得自己是个不自信的人。

有位观众对李阳说,你影响了这么多人,出现了家庭暴力只是一件小事情。是啊,李阳的确影响了不少人,特别是很多中小学生,学生的这个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他们从这个“伟大”的、“疯狂”的李阳身上看到了家庭暴力只是小事情,那么你怎么敢保证他们学到的只是“疯狂英语”,而不是疯狂的家暴呢?

作为公众人物,李阳满足于自己的被崇拜,然而名人的举手投足、只言片语都会暴露在大众面前,如果不谨慎就会教坏那些崇拜者。所以李阳只是在教大家学用“工具”(李阳说,英语只是交流工具),却没有身体力行地教大家如何去做人、如何去培养责任心。

其三是道义责任的缺失。李阳坦诚自己是个商人,是被包装出来的。他说成功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然而就是这种强烈的功利心,掩盖了他对社会的道义责任。原来看似“疯狂”的英语教学,只不过是他谋求商业成功的工具罢了,就如同他教学生们说:学英语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赚钱。将来你们可以告诉你们的孩子,学英语是为了赚更多的钱。

“学英语是为了赚钱”,无疑,这种价值观对于广大中小学生来说是极为不利的。“成功是衡量一切的标准”,李阳单一追求成功的做法,不禁让笔者想起了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的一句话: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如李阳所述,他可以为了追求成功,而不顾及妻子、儿女、家人的情感。而这种立足于个人的利益,偏执地把自己也当成追求成功的工具,却极大地忽视了社会大众的情感感受和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价值判断,与社会道义是背道而驰的。

(本文有删节)

散打王带给了我们什么? 篇7

从那时起,中国的武术给大多数人的印象不再像以往那般悠然,而变得对抗激烈、精彩纷呈起来。四年多来,我们在散打王的擂台之上看到了众多令人热血沸腾的比赛,也造就了柳海龙、苑玉宝、宝力高、格日乐图、那顺格日勒、赵子龙、杨晓靖等属于中国自己的搏击英雄,造就了柳海龙这样的四年四称王的武林传奇。他们的表现使得中国武术的热爱者能亲眼目睹中国武术的动人心魄之处,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使中国武术这一古老的传统项目成为身处现代的人们心中的挚爱。而且,散打王赛事的组织者们还将比赛办到了国外,几年来,中国的散打高手们与美国、日本、泰国、法国等国的诸多搏击高手决战擂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战绩,也大大扩大了中国功夫在海外的影响,改变了长时间以来中国武术尤其是竞技武术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影响。

散打王争霸赛的举行绝不仅仅是造就了一批明星,更重要的是,它给中国武术的发展找出了一条可行的发展道路。试观海内外的诸多搏击类赛事,无论是欧美的职业拳击,日本的空手道,抑或是法国的自由搏击,都无一例外地拥有自己的职业赛事,也正是职业化赛事本身使其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项目。反观中国武术,我们历来讲究中庸、平和,缺乏拳台上舍我其谁的搏斗精神,再加之缺乏赛事,使这一本来极具对抗性的项目在近年来日趋式微,而散打王争霸赛的举行则无疑给了困境中的中国武术一条可行之路,那就是将赛事职业化。应该说,散打王比赛还不是一项纯粹的职业化比赛,但这种尝试无疑是成功的,值得我们的赛事举办者们深思。

散打王争霸赛还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方面的思考,那就是武术产业化的思考。几年的散打王争霸赛不仅使散打这一项目声誉鹊起,引得众多观众的喜爱,而且随着赛事的持续举行,广告商们也日渐认识到这项比赛的重要之处。随着赛事的持续举行,影响的逐步扩大,这项赛事无疑会赢得更多的支持和赞助。武术作为国术,在产业化的道路上一直步履维艰,找不到产业化的契合点。散打王赛事则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从还武术本来面目出发,以技击和对抗作为赛事的出发点,取得了赛事经营的巨大成功,给武术的产业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事实上,它的成功也为其它体育项目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当然,作为一项创办并不久远的赛事,散打王争霸赛还有着很多的不足。无论是赛事的组织、招商,都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四年来,尽管在不停地调整比赛的安排,但仍然有许多的不足,已进入第五个年头的散打王争霸赛的赛制一直不能稳定下来,也成为制约这项赛事发展的一个瓶颈。和西方成熟的职业化赛事比较,散打王争霸赛还有太多的不成熟之处,需要我们去调整。但作为一项在国内没有先例可循的比赛,能在短短几年间有如此规模,确也十分不易。不足之处,昭示着这项新兴的赛事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其行还艰,其路还远,还需要赛事的组织者们不断探索;同时,这些不足也昭示了这项赛事发展的方向。

无论如何,经过四年的比赛,散打王争霸赛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中国搏击类赛事的代名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的成功为中国武术这一传统文化在新世纪的发展砥定了根基,也为中国武术走向世界吹响前进的号角。

上一篇:系统软件模块下一篇:二进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