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教育启示录(精选12篇)
信息教育启示录 篇1
澳大利亚是一个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高度发达的国家。信息技术不仅在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 在教育中同样也非常普及。笔者有幸入选了齐鲁名师并赴澳学习考察, 历时三周, 共考察了南澳州8所中小学, 听取了9位专家的报告, 采访了6位在南澳州上学的中国学生和4位南澳教师, 对南澳州的教育有了一些初步了解, 对所关注的南澳州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也有了一些认识。
一、南澳州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一) 信息技术软硬件资源配备丰富
计算机、网络、投影设备和教育教学软件等基本的软硬件资源配备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前提条件。南澳州的学校分布很不均匀, 有的学校虽然建校历史不长, 地理位置偏远, 但政府追求教育公平, 均衡配置教育资源, 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 办学条件差别不大, 都是根据各个学校学生的不同需求而配备相应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南澳州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多的教育技术工具是计算机、电子白板和iPad等。南澳州的整个教育网络是由一家公司建设和维护, 网速一般为10MB, 可供20万人同时在线学习。南澳州的学校, 不论是在平时的课堂, 还是在图书馆、艺术中心, 多媒体电脑、笔记本电脑、无线网络、投影设备和相应的教育教学软件都一应俱全, 可充电的专用放置笔记本电脑的活动橱柜随处可见, 在教室走廊、阅览室、图书馆等公共区域都配备了打印机和复印机, 方便全校师生使用;另外, 学生都是通过刷卡到校登记, 老师可通过打印的单子动态掌握学生的到校情况。
(二) 信息技术启蒙教育早
在南澳洲, 多数家庭都有计算机, 并接入互联网, 为期一周的Homestay可以无线上网, 并且上网速度都较快。即使那些条件不好的失业家庭, 也可以随时到社区公共图书馆, 免费使用那里的计算机。社区公共图书馆里还设有专门的儿童学习区和计算机游戏学习区, 基本上能够保证大多数孩子进行较早的信息技术教育, 让多数儿童都成长在很好的信息技术环境里。
我们所重点考察的查尔斯坎布尔学校, 是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学校。当园长带领我们参观幼儿园活动室时, 我们发现孩子们正兴致勃勃地在电脑上玩一些益智性游戏。实际上在南澳洲的学校, 用智力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做法很普遍。
(三) 信息技术课程有统一大纲, 没有固定教材
澳大利亚各州之间人口流动较多, 为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澳大利亚教育部门制订了统一的课程大纲, 并将其文本内容放置在网络平台上, 学习者可以访问到, 进行开放式在线学习, 交流不同的看法。至于具体开设了哪些课程内容, 教育部并不做统一的规定, 由各州自行确定, 一般选修课有50多门。
走进南澳州学校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 我们发现这里的信息技术课程名称多种多样, 如Infor- mation Process & Publishing (用Word处理文字或用Publishing制作杂志) 、Media (传媒课) 、Digital De- sign (数字图画设计) , 没有固定教材, 而教学内容是由教师按照学生学习的需求、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自行设计的。
(四) 南澳州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南澳州课堂教学的最大特点是信息技术与主题学习活动的充分融合。这里的信息技术与主题学习活动的结合, 既类似于又不同于我国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一方面, 澳州的信息技术应用是自然的, 是为了满足学科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普遍、大众化的, 师生可随时随地应用信息技术。
1.课堂高效
原来一直认为没有统一的教材, 课堂上开放网络, 学生可能会游离于学习之外, 迷恋于网络游戏。实际上, 听了查尔斯坎布尔学校一两节的Media (传媒课) 后, 我们的观点完全改变了。Mr J.Edson让学生自己制作喜欢的作品, 内容不限, 并用网站的形式展现出来。当看到学生充满自信的眼光和富有特色的作品, 听到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流利讲解和阐述时, 笔者震惊了。喜欢游戏的同学用JAVA语言编写了小游戏程序, 用网站详细介绍制作游戏的过程, 展示源程序代码, 让老师和同学尝试实践后提出修改建议, 自己再不断完善;爱好音乐的同学用声音编辑器把自己的歌声进行采集并借用其他曲子进行加工, 像歌手在录音棚录制节目一样演唱, 戴着耳麦操作, 感觉特别专业;有的同学通过制作卡通漫画的形式来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还有的同学到专门的视频制作室, 录制关于“恐怖片”之类的视频。课堂上完成的这些作品, 形式多样, 主题鲜明, 各有特色, 个性张扬, 体现了每一位同学的兴趣和爱好, 充分展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微笑自信的神态, 彬彬有礼的表现, 流利大方的口语解说, 这水平完全高于高中的学生, 分明就是传媒专业、面向国际的“大学生”。
2.师生参与
南澳州学校教师的教学非常注重与生活的结合, 注重作品的完成, 教室里张贴了很多学生的电脑绘画和设计作品。教师不注重系统地讲解知识, 往往是从一个点、一个任务、一个问题、一件事情出发, 先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实践, 遇到问题时再相互帮助和探讨, 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Mr J. Edson为欢迎笔者的到来, 热情地介绍了他的学生和学生的作品, 他的讲解是发散, 跳跃式的, 看起来好像没有给同学更多的辅导和统一讲解;接着的两节课完全改变了笔者的看法。面对10年级的学生, 关于数字图案设计, 他曾6次进行集中介绍作品中的艺术性, 其中3次是让学生边演示解说, 老师边指导, 师生共同参与。因班额较小 (学生有19位) , 虽然他们的个别辅导较多, 但遇到共性的问题等, 教师还是会经常组织学生一起进行集中探讨的, 只不过方式方法和我国的“一言堂”不一样。
3.评价独特
南澳州的中小学是采用电子学习档案袋和纸质档案袋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的, 非常重视过程性评价。学校不仅帮助每个学生建立了很多不同学习主题的文件夹, 还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了电子成长文件夹,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很多电子作品可以很轻松地保存在自己的电子文件夹里。比如, 笔者观摩的两节关于制作网站课程的评价, 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一是整体项目评价, 占50%; 二是关于网页自身的评价 (主要为图形、图片、标题等显性的元素) , 占30%;另外的20%聘请外面的专家来进行, 保证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其评价量规也是非常具体的, 项目也较多, 特别强调特色。尽管澳大利亚有统一的课程教学大纲, 也有明确的评价标准, 但真正实施起来, 他们并不墨守成规, 而是特别注重“为什么这样做”, 这和他们追求个性化教育是相吻合的。另外, 澳大利亚把平时的评价成绩以70%计入高考成绩中。
二、对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启示
(一) 软硬件信息技术资源配备要均衡, 科学建 设“三通两平台”
追求教育公平、以生为本的南澳州丰富的信息资源软硬件配置, 给我国的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样板。为使我国中西部教育均衡发展, 除加大对西部教育投入外, 我们还要统筹兼顾硬件资源配置 (计算机、网络、投影设备等) 和软件资源配备 (优秀课程资源库、网上学习平台等) , 完善信息技术环境建设机制, 并建立从前期购买与配置到后期的运行与维护的一体化投入机制, 以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作用。
当前, 全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三通两平台”。这既立足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 又回应了高度发达的世界教育信息化的潮流。“三通”即加强学校宽带网络建设, 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 加强优质数字资源建设, 初步实现“教学资源班班通”;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 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即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 努力做到家家用。[1]
要明确“人人通”是核心, “班班通”是关键, “校校通”是基础。为此, 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各校完成三大任务:一是搞好现有基础上的硬件升级改造工作, 如网络物理接入云平台建设、数字化网络教室建设等;二是创新推广数字化学习模式, 加大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力度, 建成学校数字化社区, 重点做好教师、班级、学生三空间的建设;三是加强提升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校本培训。
(二) 信息技术教育要从小抓起
科学研究表明, 孩子学计算机没有固定的年龄限制, 如果可能, 应尽早地学习。在少儿时代学计算机,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益于智力的开发, 也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南澳州较早的信息技术启蒙教育, 以益智性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的。“电脑游戏是通往电脑世界的捷径”[2], 儿童对于计算机有一种天生的自发兴趣, 但对枯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易产生厌烦心理, 而运用益智性游戏可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 如利用金山打字通、趣味迷宫、智慧拼图、答题过关、赛车等游戏软件可练习指法, 提高输入速度和反应能力, 开启儿童的智力。教学中, 教师还要本着正确引导、合理控制、有效选择、适度运用的原则, 选择优秀、适合的游戏, 充分发挥游戏的趣味性、益智性和学习性的功能, 做到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三) “一纲多本、三层架构”教学内容的重建
南澳州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是在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下, 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自主成长发展而确定的, 其内容难度差别不大的选修课有12门, 课程内容侧重点也各不相同, 学生可以根据本人的兴趣、志向和愿望来进行选课走班, 教师在办公室和上课教室合二为一的选修教室里等学生上课。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中,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是在全国课程标准下以多种不同教材为媒介进行呈现的, 采用必修加选修 (1+5) 的形式。
目前我们存在的问题:一是以零起点为依据设置的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蜻蜓点水式”地将所有选修模块的内容涉及一遍, 却未能为后续选修模块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五个选修模块难度不均, 选修比率极不平衡, 选修率最高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和《网络技术应用》的内容具有比较强的操作性, 相对容易。有一定难度, 较受学生欢迎的《算法与程序设计》适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仅有少数学校开设。难度较大的《数据管理技术》与《人工智能初步》缺少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 仅在经济发达地区教育质量最好的个别学校开设。[3]
受南澳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的启示, 笔者认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应成为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主导理念、成功关键和最高境界。因此, “一纲多本”的课程内容设置是必要的。因高中信息课程标准的内容比较宽泛, 使用较多、各有特色、采用案例以及编排风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五套教材的知识内容都达到了基本要求。但是, 随着信息基础的变化、信息技术环境的变化、社会需求的变化, 需要重构新的课程内容与结构。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选择, 既要遵循“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 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 要与学生和教育的特点相适应”的一般原则, 还要考虑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的新方向。建设具有较强科学性的课程内容, 架构以技术工具 (相关基础知识及技术工具的操作技能) 为基础、以技术活动 (利用工具及其操作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为核心、以技术思想为归宿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组织线索[4], 改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度技术化取向的现状。这也是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一致诉求。
(四) 有效课堂教学的构建
南澳州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五个特点: 学得有效、形散而神不散、以生为本的辅导、多维学习评价、自我提升的教师素质, 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 也产生了如何构建有效课堂的述求。
一是为了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使每个学生学得精彩, 以学定教;教师是服务者、指导者、灵魂的工程师。二是教的目标设计与学的目标设计切合实际, 明确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做到知识结构性设计与指导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和自我教育设计相结合。三是“教”强调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 “学”强调知识的建构性、学生综合素质的生成与发展。四是以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习活动为主, 教学过程环节衔接与交替井然有序, 时刻关注学生。五是教者自我评价客观、全面, 学生形成并建构了知识体系、能力与综合素质生成与发展。六是课堂教学做到民主、公平、尊重个性、因材施教, 学生的创造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尊重和开发。[5]
构建有效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坚持“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犹如师生共同“谱写”优美动听的乐曲。生动有趣的问题引导, 是其“前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置目标准确、难度适宜的教学任务, 是其“节拍”;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 建构知识、综合素质生成与发展的协作学习, 是其“主旋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 举一反三, 注重创新的课外扩展, 是其“高潮”;让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教学评价的多样化, 是其“升华”;从而真正体现“以生为本”。□◢
参考文献
[1]把握机遇, 加快推进, 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R].2012-9-5.
[2]那罗.游戏, 通往电脑世界的捷径[J].电脑知识与技术, 1997 (5) :6.
[3]肖广德, 郭芳, 樊磊, 黄荣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施情况调研结果与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 2014 (1) :51-55.
[4]钟柏昌, 李艺.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组织的三层架构[J].电化教育研究, 2012 (5) :17-21.
[5]何玉海, 蔡宝来.有效公开课:本质内涵与评价标准[J].课程·教材·教法, 2013 (12) :36-42.
信息教育启示录 篇2
第一,在电子政务建设中重视信息系统的整合。德国把推行电子政务作为实施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联邦政府制定了“2005年联邦政府在线计划”,旨在通过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开拓新的工作领域,促进政府服务现代化。德国电子政务既有从联邦到州的垂直计划,也有13000个县市之间的水平计划。为了使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电子政务发挥更大的功能,2003年6月,德国总理施罗德和政府各部部长批准了整合电子政务的共同战略——“德国在线”计划。通过这个计划,电子政务的整体功能得到提高,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能够共同提供在线服务。目前,联邦政府在线提供440项服务,州政府在线提供300项服务,全国30%的人享受在线服务,几乎百分之百的企业都能利用电子政务与政府打交道。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电子政务标准的国家。德国还向欧盟各国和俄罗斯推广本国制定的标准。德国整合全国政务信息系统更多的是通过推广标准进行的。联邦政府通过代理机构发布电子政务应用的标准文件,而且每年修改,由联邦内务部在各地的代理机构实施,确保电子政务的互操作性。这些文件虽然是建议性的,不是强制性的,但因为有统一的机构去推动,作用十分明显。
第二,开放软件源代码。德国在制定和实施信息化战略时认为,联邦整个信息化战略是由好多软件支撑的,很多网络攻击也是由软件引起的。只有开放软件源代码,才能增强信息平台的独立性,提高信息系统的可操作性和互操作性,促进网络安全。为了保证使用应用软件的安全性,德国联邦内政部在联邦政府内部、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之间积极推进使用开放源代码软件,并为此制定了国家战略。目前,德国虽然在开放软件源代码方面信息还不充分,不少最终用户也不愿意开放软件源代码,但政府正在推进这项工作,已有60多个机构从事这项工作。
第三,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德国在信息安全方面是欧洲的典范,主要做法包括三方面。一是有明确的责任部门。德国联邦经济和劳工部下属的联邦电信和邮政总局主要负责联邦电信基础设施的安全维护工作;内政部和其下属联邦信息安全署主要负责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安全问题,如互联网安全管理、防病毒入侵和应急处理计算机问题等。联邦安全署还负责对互联网进行内容监管,对需要跨部门协调的工作制定统一的方案。联邦内政部下属的联邦信息安全署设有计算机紧急反应小组,提供每天24小时的“应急服务”,解决互联网的安全问题,防止计算机病毒和网络攻击。联邦政府专门成立联邦信息安全办公室,负责处理信息安全方面的技术问题。二是重视运用法律手段。德国联邦经济和劳工部下属的联邦电信和邮政总局在为德国联邦其他部门提供基础电信服务的同时,还负责起草和制定《电信法》和《数字签名法》等法律,并协调联邦政府各部门有效使用数字签名来保障信息安全。联邦政府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措施加强互联网上的安全,包括颁布了《电子签名法》和《电子商务法》。三是综合运用相关技术措施。德国联邦政府为加强信息安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重大基础设施的保护,增强社会各界的信息安全意识,通过设立安全门户网站为企业和个人提供相关信息和安全工具,增强互联网上的信息安全,开展信息安全认证,推广新的安全技术,与IT企业合作开展安全技术趋势研究,大力研发和使用密码技术、安全可靠的构件和生物识别技术等。
第四,重视信息技术创新及信息产业发展。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加快信息技术创新,保持和扩大本国信息技术在世界上的优势,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德国政府把信息技术发展看成是其他领域创新的基石,在信息技术创新方面的任务是帮助本国企业走进全球市场,帮助企业保持和扩大竞争优势。德国政府还从创造就业机会出发,对信息技术研究资助的重点是有利于创造就业机会和对德国经济产生真正积极影响的项目,保证当前和未来的信息技术领先,支持在全球市场中居“领导者”地位的德国公司。德国政府还利用强大的研究能力和雄厚的资金,对一些关键领域的信息技术创新进行支持。2004年,西门子公司在通信领域获得2013项专利,较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德国政府还吸引和支持外国公司到德国投资建厂,发展信息技术。1999年以来,美国AMD公司在德国共计投资50亿美元,除了AMD公司自有资金和15%的银行贷款外,在资金支持、土地使用、配套设施建设,特别是专业知识人才队伍等方面都得到德国政府的资助。
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对德国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互联网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03年,德国电子商务业务量首次突破1000亿欧元,成为欧洲最重要的电子商务市场。目前,德国50%以上的工业生产和80%以上的出口依靠着最先进的信息与通信系统。制造业中,大约50%的增加值和新增就业机会及50%以上的出口业务都是与ICT技术创新联系在一起的。不久的将来,汽车生产成本中电子产品的比例将超过30%。信息技术创新有效地促进了德国信息产业的增长。近年来,德国信息产业增长速度比整个经济增长速度快五倍。受全球信息产业大环境的影响,2002年德国信息产业出现了微小的负增长,之后便走出低谷,出现恢复性增长。2004年,德国信息产业国内销售额超过1300亿欧元,就业人员约75万人,是德国的第三大产业。
虽然我国与德国的国情不同,但德国推进信息化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制定好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和专项规划。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为了实现信息化健康发展,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德国高度重视制定和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而且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不断地对信息化战略进行调整和更新,效果十分明显。我国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基础差,为了减少损失、少走弯路,使信息化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应当借鉴国外经验,抓紧制定和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方针,当前要制定好“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信息化发展的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促进我国信息化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
第二,在电子政务建设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并重视利用法律和标准解决系统间的互联互通问题。互联网作为集信息采集、存贮、处理、传递和共享为一体的信息网络,是推行电子政务的重要平台。利用互联网推行电子政务,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投资,而且有利于信息共享和公众获取信息服务。德国绝大多数的电子政务系统都是建立在互联网上,只有特殊需要的涉密信息系统才建专网。在解决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问题时,他们更多的是通过法律手段,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并采取标准等技术手段。我国资金短缺,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们的电子政务对公服务的任务更多更重,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要重新认识互联网,充分利用互联网,尽可能地减少建设专网。鉴于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许多难以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的专网,应加快立法进程,规范各部门的职责和义务,建立健全相关技术标准,促进各个信息系统间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和协同操作。
第三,电信监管和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要主动适应新技术变化。信息化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原有的管理体制和相关部门做出适当调整。为适应电信技术发展的要求,德国1997年撤销邮政部,将相关职能并入联邦经济与劳工部。在制定电信监管政策时德国有关部门认为,VoIP(互联网语音电话)与下一代互联网一样,是一项很好的新技术,很有发展潜力,运营商也很感兴趣,不能对其加以太多的管制。德国对VoIP和对普通电话是一样的,虽然目前还不能确定利用VoIP打电话人的所在位置,但长期来看是可以解决的。德国不仅在电信领域主动适应VoIP和宽带接入等新技术,还积极推动广电、电信和互联网融合,已将三网的监管职能划归联邦经济与劳工部下属的电信与邮政司。我国正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又处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应当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做法,深化对信息化发展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努力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管理体制。
第四,在信息安全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在信息安全工作方面,德国与我们的认识基本一致,做法有许多相同之处。所不同的是,德国信息安全管理体制相当集中,并在不断调整之中,即使分属不同的部门,部门之间也在做到了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协调有度,形成了信息安全监管的合力。为了提高信息安全水平,德国鼓励网络融合,在广电、电信和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平台。另外,德国鼓励使用开放源代码软件,并把推进源代码软件的使用作为信息安全的重点工作来抓。德国在信息安全方面拥有较多的经验,我国应该加强和德国就信息安全方面的交流,特别是对于开放源代码软件的使用情况进行交流,吸取他们的有益经验,提高我国的信息安全工作水平。
第五,为企业成为信息技术创新主体创造良好的环境。企业既是国家经济实力的基础和支柱,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德国之所以能够在信息技术的一些领域保持领先地位,根本原因之一是发挥了企业作为信息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并拥有像西门子这样一些勇于创新的公司。我国要加快信息技术创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必须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目前,我国企业在资金和科技实力上还不能与德国、日本、美国的企业相比,特别需要国家的积极扶持。要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完善和调整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支持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利用政府采购促进企业自主创新。
美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依赖于一个错综复杂的信息网络。克林顿政府在其63号总统令中指出:“我们的经济越来越依靠那些互依赖的、由计算机和网络支持的基础设施,对我们的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的非常规攻击有可能使我们的军事和经济力量遭到巨大伤害”。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增长,美国政府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指南来提高对其关键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能力。“911”事件后,美国政府对信息安全更加重视,陆续出台了一些新的举措。
一、鉴于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信息网络的严重依赖性,重点保护国家关键基础设施。
美国政府对国家信息系统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一直以来都予以了特别的关注。1998年5月克林顿总统签署第63号总统令-《克林顿政府对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的政策》(PDD63),提出“最迟不晚于2000 年,美国应当实现初步的信息保障能力。”PDD63令要求从总统令发布之日起,五年后美国将已经获得并保持对国家的关键基础设施进行保护的能力,以防止可能会严重危害到下述职能的有预谋的行为:联邦政府履行其重要的国家安全责任并确保公众健康和安全;州和地方政府维持有序运转,提供最起码的重要公共服务;私营部门确保经济有序运行以及重要电信、能源、金融和运输服务的正常提供。这些关键功能遭到的任何破坏或操纵必须控制在历时短、频率小、可控、地域上可隔离以及对美国的利益损害最小这样一个规模上。2001年10月,布什总统签署第13231号行政令-《信息时代的关键基础设施保护》,授权成立一项旨在通过不断努力来保护关键基础设施中的信息系统的保护项目,包括对应急战备通信设施及其相关的物理设施进行保护。2003年2月发布的《保护网络空间的国家战略》(以下简称战略)则进一步指出:“美国的政策是通过保护关键基础设施,防止信息系统的运行遭到破坏,从而保护美国的人民、美国的经济及国家的安全”。其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包括农业、食品、供水、公共健康、应急服务、政府、国防工业基地、信息与通信、能源、运输、银行与金融、化学品和危险物品、邮政和船运部门的公共和私营部门。
二、信息安全与信息保密信息安全不等同于信息保密,信息保密仅仅是信息安全的一个方面。
在2002年3月通过的《联邦信息安全管理法案》(FISMA)中,信息安全被定义为“保护信息和信息系统以避免未授权的访问、使用、泄漏、破坏、修改或者销毁,以确保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其中完整性是指防止不恰当的信息修改和破坏,也包括确保信息的不可否认性和可认证性;保密性是指对信息访问和公开的授权限制,包括对个人隐私和私有信息的保护;可用性是指对信息的及时和可靠的访问。
三、分工负责,各司其职
信息安全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不可能只依靠一个机构来执行法律和政策,但也不应该分工不明确,以致于“政出多门”,造成“政策撞车”,反而形成“谁都抓,谁都无法落实”的局面。因此在实施基础设施保护时,美国政府特别注意明确规定各机构的职责范围,在各个层次上都力求做到分工负责,各司其职。
(一)国家层面 PDD63令中规定:“总统指派一个由大型基础设施提供商和州及地方官员组成的小组组成总统基础设施保障委员会”。总统基础设施保障委员会将定期集会,以加强关键基础设施保护中公共和私营部门间的合作关系,并在必要的时候向总统提交报告。第13231号行政令则将部委间的协调机构“总统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委员会”改为行政实体“总统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办公室”,作为联邦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的最高管理协调机构。
(二)部委层面针对每一个有可能成为信息或物理攻击目标的基础设施部门,第PDD63号行政令为其指定了一个唯一的联邦部局作为联络时的领导机构。对于某些关键基础设施保护职能必须主要由联邦政府执行,如国防、外事、情报、执法。其中的每一项特殊职能,都应有一个领导机构负责协调美国政府在该领域内的活动。针对“9.11”以后的安全形势,美国专门成立了国土安全部,并对部门间的职责作出了调整。
《战略》中指出:国土安全部负责信息与通信、运输(航空、公共运输、水运、天然气管道、高速公路)、邮政和海运、应急服务以及政府持续性;财政部负责银行与金融;健康与公共服务部负责公共健康(包括预防、监视、化验室和个人健康服务)、食品(不包括肉类和禽类食品);能源部供水化学工业和危险物品管理;农业部负责农业和食品(肉类和禽类食品);国防部负责国防工业基地。另外,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负责协调关键基础设施保护方面的科研工作;管理和预算办公室(OMB)负责监督联邦政府的计算机安全项目中的政策、原则、标准和方针在整个政府部门的实施情况;美国国务院负责协调网络安全方面的国际协作事务。中央情报局负责评估其他国家对美国的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威胁。司法部和联邦调查局负责对网络犯罪的调查和起诉工作。
(三)机构层面各个联邦机构自己负责机构内的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工作。FISMA规定,联邦机构的首脑根据风险情况和对信息(由机构收集或者维护)和信息系统(机构使用或者运行)的损害程度提供安全保护。
四、信息安全保护职责
(一)信息安全保护机构主管应确保对信息(由机构收集或者维护)和信息系统(机构使用或者运行)提供安全保护;遵守相关法律、政策、程序、标准和指南的要求;将安全管理融入到机构战略和运营规划中;定期向机构主管、众议院的政府改革和科学委员会、参议院的政府事务与商业、科学和运输委员会、国会授权的对口委员会以及审计总署提交报告,汇报机构信息安全策略以及实践的有效性。
(二)独立评估每个机构每年必须对其信息安全程序和实践进行独立评估以确认其有效性(FISMA)。
独立评估包括:
1.对安全策略、过程和典型子系统的安全实践的有效性测试;
2.基于相关法律、政策、程序、标准和指南的评估;
3.独立陈述(涉及国家安全时)在独立评估的基础上,联邦管理与预算局应国会上报评估汇总结果,而联邦审计总署应周期性评估并向国会汇报各机构信息安全策略和实践的适度与有效性以及相关要求的执行情况。我国目前正在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速开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个社会对信息网络的依赖与日俱增。信息网络在极大地促进我国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峻挑战。我们应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探索并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信息安全战略、方针和政策,进一步提高信息安全的保障能力和防护水平,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信息安全模式。
五、参考文献:
(一)Federal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Act,USA,2002(二)Critical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 in the Information Age,Executive Order 13231,USA,2001。
(三)Security of Federal Automated Information Resources,Appendix III to OMB Circular No.A-130,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2000。
(四)The Clinton Administration’s Policy on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Presidential Decision Directive 63,1998。
(五)The National Strategy to Secure Cyberspace,USA,2003。
香港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启示 篇3
关键词:香港;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培训
21世纪,人类步入了以经济全球化、世界信息化和教育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竞争时代。“信息化”一词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引发了教育信息化潮流。基础教育信息化作为提高公民信息素养的奠基性工程,是教育应对信息化趋势的本质要求和必然选择。香港作为世界金融、科技和信息中心,是为数不多较早开展信息技术教育(香港称之为“资讯科技教育”)的地区。研究香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经验,对内地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战略
政策指引实践。先进的战略理念是香港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香港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进行计算机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工作。1982年,计算机被首次引入香港的学校。同年,香港修订了中学四、五年级的计算机课程纲要,并在30所中学开展试验项目,将计算机课程作为会考科目。1985年,计算机成为香港中等学校课程的学科之一[1]。自此,香港的信息技术教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1997年,时任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在《施政报告》中提出一系列关于强化信息技术教育的举措,包括政府增拨经费,以提高中小学校的计算机配备数量;在10所小学和10所中学推行资讯科技先导计划,以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最佳教学模式;在中学设立多媒体学习中心,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等。
1998年,香港出台了第一份资讯科技教育策略文件——《与时俱进:善用资讯科技学习五年策略》(以下简称《五年策略》),其宗旨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在这一核心思想的引领下,该文件提出三个具体目标:使学生成为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个体,使学校成为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场所[2];为学生提供利用网络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机会;使学生学会筛选、分析和处理各类信息,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意识。
2004年7月,香港教育部门颁布了第二份资讯科技教育策略文件——《善用资讯新科技,开拓教学新世纪》,其中不仅总结了《五年策略》所取得的成果和出现的弊端,而且从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层面制定了香港信息技术教育的未来发展目标。例如,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校领导的管理能力、改善教师的教学能力、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信息化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借助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改革等。
2007年10月,香港教育部门发布了第三份资讯科技教育策略文件——《适时适用科技,学教效能兼备》。该文件指出一些学校片面追求技术的误区,强调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着眼于以人为本,而不应仅仅关注技术,资讯科技要同时成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工具,即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能一味地鼓励其使用信息技术,而忽视教师指导的作用,应避免两者间不平衡现象的出现。同时,文件明确提出,2009-2013学年在香港中小学校全面推广电子学习,以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双向提升。
在过去一段时间,香港紧随时代步伐,始终把提升学生和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作为核心发展战略,不断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向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硬件设施建设和网络设施建设两个部分。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香港特区政府不断增加财政拨款,购买计算机和其他硬件器材,并加强后期管理和维护。相关数据显示,1997年,香港特区政府拨款2.54亿港币,为每所小学增添15台计算机,其中2台与因特网连接。此后,特区政府逐渐加大资金投入力度,1998年,耗资近26亿港币,为香港每所小学配齐100台计算机,同时更新中学已有计算机及其他硬件设施。在《五年策略》实施期间(1999-2003年),香港政府陆续投入60多亿港币,用于1200多所中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03年,全港中小学校均已完成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同时大多数学校成立了多媒体学习中心[3]。2003年至2006年年底,香港政府共投入约72亿港币,用以改进和提升中小学校的硬件设施。2007年香港教育署公布的信息技术教育统计指标显示,香港小学阶段的生机比已达到6:1,中学阶段的生机比达到4:1,超出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平均水平。近年来,香港地区中小学校的计算机拥有量及相关硬件配备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不仅在数量上远超预定目标,而且在质量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在网络设施建设方面,香港特区政府于1998年推出“数码21”资讯科技策略。该策略明确指出,在加强网络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提升香港地区的网络服务水平,以期在全球网络互联的新世纪使香港顺利成为世界领先的数码城市。随着该策略的实施与推进,2001年,香港已成为全球网络设施最完善的城市之一。这为其校园网络的构建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技术支撑。在这一广阔的发展背景下,一方面,特区政府持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中小学校园网络系统的建设。例如,向每所学校提供为期3年的网络环境建设专项经费,启动校园网络建设。到2007年,全港公立学校均实现了宽频网络连接的目标。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港中小学均已完成校园网的建设工作,即网络几乎覆盖了香港校园的每个角落,包括教室、多媒体机房、教师办公室、图书室等。另一方面,特区政府不断采取措施,促进校园网络的正常化发展。例如,为学校推荐或安排网络服务公司,以协助学校加强校园网络的日常管理和系统定期维护;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制定科学的技术行为规范;提供权威的建设规划指南等。
三、信息化资源建设
信息化资源建设作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与灵魂,是促使其良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香港特区政府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始终将信息化资源建设列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建设项目。1998年,在优质教育基金资助下,香港成立了当地迄今最大、点击率最高的教育网站——香港资讯校园。该网站以推动学校师生使用互联网服务为目的,到目前为止已为800余所中小学提供网络服务。
1999年,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民共享,香港成立了优质教育网上资源中心。该资源中心包含教学素材、文献资料、教学案例等多项内容,为师生随时获取所需教育资源提供保障。就学生而言,利用此网络空间获取知识与信息,不仅有助于其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而且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就教师而言,一方面,通过此资源中心不仅可以了解最新的教育资讯、计划、报告和教育成果,还可以获取优质的教学资料、教学课件以及教学案例,为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高效教学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教师也可通过网络上传教学资源,促进优质资源的流动,最终实现教育资源的网络共享。
2000年8月,香港教育部门建立了全球首个网上教育电视频道——香港资讯教育城[4],分为公众、家长、教师和学生四个频道,内容涉及教育前沿动态、教学资源、信息技术教育、文化艺术等方面。这一项目资源的建立,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更为广阔、有效的学习内容,强化自主学习过程,促进终身学习观念的形成。
2003年,香港正式开通了以教育内容为主的全新门户网站——学校团队(School Team),其宗旨是加强师生间、生生间以及父母与子女间的沟通和交流,为教师、家长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多边的网络互动平台。
近年来,随着特区政府对信息化资源建设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内容也愈加丰富,不仅包括素材类教育资源和网络课程建设,还涉及教育资源建设评价、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开发等方面。
四、师资培训
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主导力量,是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所在。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现代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信息资源的能力等。香港自1998年开始着手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五年策略》将师资培训划分为四个水平,即基本程度水平(接受有关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教学软件的应用培训)、中级程度水平(接受有关在备课和授课时使用信息技术的培训)、中级偏上程度水平(接受有关计算机联网和利用教学软件备课的培训)、高级程度水平(接受有关计算机辅助教学和高难度计算机操作的培训),并对每阶段应达到的培训时长和培训人数作出了具体说明,其最终目标是全面提升香港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促使其在教学过程中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截至2003年8月,香港所有教师(5.06万人)均已接受基本程度水平的信息技术培训。其中,达到中级程度水平的教师占77%、中级偏上程度水平的教师占27%、高级程度水平的教师占6%。[5]
为进一步推广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现校校用、班班用、师师用的终极目标,特区政府在不断加大培训力度的同时,开始尝试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责和岗位进行重新界定与划分。例如,教育部门为163所学校各增聘一名资讯科技教师,主要负责各校信息技术的统筹工作,以实现资讯科技教育的专人负责和管理。此外,为体现各学校的教育特色,丰富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特区政府还专门为250所学校各安排了一名资讯科技统筹员,以协助学校制定、实施及推广各类信息技术教学的校本计划。[6]
随着师资培训范围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培训形式已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近年来,特区政府尤为重视教师培训方式的变革,以转变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例如,定期为在职教师安排训练课程和复修课程,以进一步提升在职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同时,特区政府也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将信息技术列为大学的必修课程、设立信息技术培训中心等,以促进职前教师专业培养。
五、启示
内地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虽已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同香港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香港的有关经验值得借鉴。
(一)政府高度重视,逐步提高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公平程度
香港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始终把资讯科技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其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且一直给予强大的资金保障,用以更新硬件设备和改善相关软件环境。此外,香港特区政府对弱势群体也提供许多帮助和支持。例如,发放津贴,以保障贫困家庭学生使用资讯科技设施;为残障人士提供资金补贴等。这一系列措施的施行,无不彰显特区政府努力缩小教育差距的决心,以期逐步提高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公平程度。
众所周知,内地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以及城乡间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更新速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直接导致各地信息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内地农村和城市小学的生机比分别为34:1和18:1[7],与香港地区相比差距甚远。这时刻提醒我们,内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公平问题亟待解决。
(二)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定位准确
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香港特区政府始终不遗余力地进行相关政策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以确保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顺利推进。通过对香港以往相关战略、政策的分析可发现,香港特区政府尤为重视教育目标的调整,始终将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态度和价值观上面。例如,为实现新的培养目标,造就信息社会所需人才,《适时适用科技,学教效能兼备》就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实施和评价,教师专业发展,设备资源的管理和开发等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同时,指出应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实现教育教学观念更新,彻底转变思维方式,最终确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学习观和信息观。这使得香港的信息技术教育在过去几十年间得到了迅速发展,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内地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突破原有的单一线性发展思路,从整体推进的角度进行规划,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师资培训等要素有机结合,使信息技术融入到学校教育的生态系统之中,最终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优化发展。
(三)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模式:政府推动、企业支持、多方参与
全员参与、各尽其责,是香港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香港特区政府的主要职责包括投资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制定资讯科技教育发展策略、监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情况、加强师资培训和管理等。在政府的号召和推动下,信息技术教育得到香港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各类企业对此投入了大量资金,为学校配备硬件及软件设施、提供网络服务、资助相关科研活动等。同时,香港教育部门也组织教育界、商界和资讯科技界的专业人员和团队共同研究和策划相关工作,以保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顺利开展。纵观香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其巨大成就的取得归功于香港特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企业的资金支持及教育界相关人士的广泛参与。与香港地区相比,内地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依赖于政府和学校的推动,而企业的支持和参与力度远远不够。因此,政府应采取一定措施,鼓励和推动社会各类企业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和资助,特别要加大对西部和偏远山区的支持力度,切实提高落后地区的信息化水平,最终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5][6]陈俊珂,孔凡士.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4,19,20.
[2]王运武.我国香港和台湾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7(12):8.
[3][4]郑芳霞.香港及亚洲各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J].科技视界,2012(31):161.
[7]王攀花,张肖.新加坡与中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J].软件导刊,2013(7):7.
信息教育启示录 篇4
一、日本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
1.起步阶段
二战后, 日本教育经济获得了迅猛发展, 教育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随着日本经济格局的变化, 教育方面的诸多弊端也显现出来。从20世纪80年代, 日本开始着手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技术革新与信息化被认为是推动日本教育改革的主要社会变化因素之一。日本政府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关注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1984年, 日本社会教育审议会广播教育分会发表了《微型计算机教育应用进修课程标准》。1985年又将其总结为《关于微型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 并作为普通学校计算机教育的基本方针, 由文部省首次公布。同时, 1984年8月直属内阁总理大臣的临时教育审议会成立, 其由教育、经济等各个领域专家组成, 全面负责对日本新一轮教育改革政策、方针等基本事项进行调查审议。截至1987年8月, 临时教育审议会三年内提出了四个审议报告, 所提出的教育改革意见受到了日本国民的广泛关注。1985年6月, 临时教育审议会发布第一次审议报告提出, 教育要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并提出了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开展计算机教育及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指导的基本思想。1986年4月, 临时教育审议会在第二次审议报告书中首次使用了“信息运用能力”这一概念, 并提议把“信息运用能力”摆到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位置, 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加以培养。在后续的审议报告中, 还提出了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三个原则:正式开展适应社会信息化的教育;为了使整个教育系统产生活力, 要大力挖掘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潜在能量;克服信息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重视教育环境的人文化。
临时教育审议会在向政府提交的四次审议报告中, 一再强调教育要适应信息化社会, 提出教育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育应承担“积极、认真地培养学生具有信息运用的能力”的任务。临时教育审议会的四个报告使信息技术教育成为日本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
1987年10月, 由首相直接领导的“教育改革推进阁僚会议”通过了《关于教育改革的具体方案———教育改革推进大纲》, 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方面应该采取的政策方针, 其中也强调了应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促进教育改革。同年12月, 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提出关于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目标, 认为应培养学生自主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基本能力, 具体包括信息理解、选择、整理、加工和创造等能力以及运用计算机的方法与态度。在此基础上, 1989年4月, 文部省颁布《学习指导要领》 (即“课程标准”) , 决定开始对中小学生进行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教育。从此, 信息技术教育以及运用计算机开展教学的实践活动在日本中小学全面展开。
这一时期, 日本信息技术教育以选修课形式为主, 大部分并未单独设置信息技术领域课程, 注重在其他课程中整合信息技术相关内容。小学阶段没有单独设置信息技术课程, 而是强调教学过程中计算机的应用, 通过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习惯、适应计算机的应用。初中阶段开设了“信息基础”选修内容, 设置在“技术·家庭”课程中, 同时要求在数学、社会、理科等学科中能够将计算机与相关课程内容整合, 积极有效地运用计算机开展教学活动。高中阶段也没有设置特定的信息技术学科, 在数学、家庭、理科等课程中加入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内容, 但允许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设信息技术相关课程。
2.系统发展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 信息化浪潮席卷社会各个角落, 信息技术教育愈发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政府重视学校信息技术环境的建设, 1990年, 日本文部省推出一项九年行动计划, 计划为所有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并且开展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方面的教学技能培训。1991年7月, 文部省公布了《信息教育指南》, 这项文件对日本基础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教育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明确地阐述了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信息运用能力”所包含的四个方面。1994年, 文部省成立多媒体规划政策室, 负责研究多媒体教育的有关政策与措施, 并强调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1995年1月, 文部省组织了关于文教政策的恳谈会, 此次会议推出了题为《关于推进适应多媒体发展的文教政策》的报告, 明确提出要广泛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教育。同年5月, 文部省与通产省合作, 实施了“100校联网实验研究”的实验研究项目。共将全日本111所左右的中小校与区域网络连通, 建立共同学习、信息交换的利用环境, 并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咨询和研讨会等活动。
1996年7月, 日本中央审议会发布了题为《展望21世纪我国教育》的报告, 报告副标题为“让孩子拥有‘生存能力’和‘轻松宽裕’”, “生存能力”即指要培养孩子适应信息化、国际化社会的核心能力。其强调了系统实施信息技术教育, 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改善学校教育质量的必要性。报告还重新定义“信息运用能力”:主要是指能够主动地选择、运用信息和信息设备并积极地创新信息体系的基本素质。同时相应提出了信息教育的目标是:信息运用的实践能力;对信息的科学理解;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并提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四项策略:系统实施信息教育;通过运用信息设备、信息通信网络使学校发生质的改善;建立适应高度信息化社会的“新学校”结构;重视对信息社会的“阴影”部分的思考和解决。
1998年7月, 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公布了《关于教育课程的基本方向》的文件, 指出“要培养能够适应运用计算机和信息通讯网络等信息手段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除了要求在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积极利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之外, 明确提出从小学到高中各个阶段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小学阶段开设“综合学习”课程, 并作为学校正式课程之一。其强调跨学科、综合性学习活动, 积极运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手段收集信息, 解决问题。初中要把现行的“信息基础”选修课改为必修课, 高中阶段开设“信息”课。同年日本文部省公布了小学、初中学习课程新标准, 计划2002年开始实施。1999年3月公布了高中学习课程新标准, 计划2003年4月实施。自此, 日本在基础教育领域信息技术教育开始了系统化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 日本中小学信息技术环境有了飞速发展, 截至1999年的数据统计, 日本中小学计算机普及率达100%, 每所学校用于教育的计算机平均数量高中达到81.9台, 初中为36.8台, 小学为15.7;学校因特网连接的比例高中达80.1%, 初中为67.8%, 小学为48.7%。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认识更加深入, 详细规定了“信息运用能力”包含的能力结构, 对信息教育目标从实践能力、科学理解与态度等不同层面的目标分别进行了解读。信息技术课程从选修课转变为必修课成为共识, 特别是高中阶段“信息”课程的设置, 共有三门科目, 学生任选其一。每门科目各有侧重, 信息A科目侧重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选择、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信息B侧重计算机的功能与组成, 信息C侧重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运用和效果。
3.改革与完善阶段
20世纪末, 日本信息技术教育初具体系, 进入新世纪之后, 日本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逐渐走向完善,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
在这一时期, 日本继续扩大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1999年12月日本政府颁布“新千年计划”, 即《教育信息化实施计划》, 对日本信息化进行了整体规划和综合规划, 该规划明确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目标, 到2005年所有学校都要连接互联网, 所有科目都要能有效应用信息技术设备进行教学, 具体为实现“三个根本转变”, 即学生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方法和学校管理的根本转变。在“新千年计划”的基础上, 2001年日本首相官邸直接领导的IT战略总部制定了“e-Japan战略”, 提出了信息化的日本社会远景目标:5年后要使日本成为世界信息技术最先进国家[。“e-Japan战略”明确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目标。此后, 日本政府各部门与企业携手加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至2005年, 日本政府考核“e-Japan战略”实施状况, 发现各项指标完成并不理想, 文部省又发布了“面向e-Japan战略目标的实现———教育信息化推进行动计划”, 扩大投入, 进一步推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 保证e-Japan战略目标的实现。
在信息技术课程方面, 2002年从小学和初中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 2003年高中开始新课程改革, 开设“信息”必修课。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各个学段正式系统开展。2005年12月, 针对“信息”课程实施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日本信息教育开发协议会 (JADIE) 教育课程委员会及教育系统信息学会 (JSISE) 信息教育委员会提出了《关于推进中小学信息教育的建议》报告, 报告指出了新课程实施以来, 日本信息教育存在的问题, 给出了在小学、初中增设“信息”课程, 充实高中普通“信息”课程, 以及在大学合理设置信息教育教师培养课程等建议。2008年12月日本文部省公布了新的学习指导纲要, 计划于2013年开始实施。其中对高中信息学科进行的修改变动最大, 将高中信息学科必修科目“信息A”、“信息B”、“信息C”修改为“社会与信息”和“信息科学”, 学生任选一个科目进行学习。
二、对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启示
从日本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与特征中, 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政府从多方面采取了积极的相关措施, 较快地建立起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信息教育体系。这些政策、措施对于我国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政府制定规划, 加强政策引导
日本政府制定有效的发展规划与强有力的政策引导是日本信息技术教育得以发展的保证。从《关于教育改革的具体方案———教育改革推进大纲》的颁布到后来的“e-Japan战略”一系列规划的制定, 日本制定了关于信息技术教育的信息化环境建设、课程设置、师资培训、资源建设以及社会参与等各方面详细且可操作性的措施, 从而保证了日本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政府切实的政策制定与引导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为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我国也制定了一系列发 展战略 , 建立了中 国教育与 科研网 (CERNET) , 实施“校校通工程”, 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必修课并且制定了《信息技术课程课程标准》等, 使我国信息技术教育迎头赶上, 获得了迅猛发展。但在有些政策与措施的制定上尚需加强前瞻性与延续性, 例如, 自从2000年我国颁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2003年借助基础教育改革课程改革颁布《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之后, 新的课程标准至今尚未正式公布。而日本的学习指导纲要分别在1998年与2008年分别提前3年进行颁布。可喜的是2010年我国推出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提出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到2020年, 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 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 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 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整合现有资源, 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 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 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这为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2.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重视信息伦理道德培养
如前所述, 日本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长期以来采用单独设置信息课程和课程整合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当前, 我国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均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 无论从教材建设、资源开发以及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总结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中的整合应用方面, 仍然处于较低层次的整合, 信息技术大多仍然作为教师的演示工具, 未能真正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因此, 我国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可以积极借鉴日本的相关措施, 实现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学结构的根本转变。在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方面, 我国也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维度, 规定了相关应用信息技术态度以及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方面的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 普遍存在重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相关技能的培养, 忽视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当今时代,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社会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日本信息教育将信息伦理道德视为“有效运用信息能力”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在相关信息课程中进行信息伦理道德的教育, 将信息道德教育融入学生各学科的信息活动中。还建立了“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支持中心”网站, 提供相关信息资源与案例, 将信息伦理道德教育资源网络化。采用基于问题与案例的参与式教学方式, 引发学生的道德反思, 真正使学生信息伦理道德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思想和意识, 从而实现在真实信息生活中做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信息行为。
3.改变观念, 加强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
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 我国也充分重视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2010年启动的“中小学国家培训计划”中即包括信息技术的内容, 掌握信息技术已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当中重要的目标之一。但我国信息技术的培训仍存在许多问题, 培训内容大部分集中在初级信息技术基础技能上, 以及演示型课件的制作上, 深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日本政府教育部门为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制定了多层次教师培训方案, 从国家举办的培训课程到学校自身举办的校本研修课程, 层层递进, 提高了教学效率,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日本不仅强调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 同时还重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专门开设有“教育信息化方法和技术”的培训课程。培训最终目标为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将信息技术能够运用到教学的每个环节, 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4.加强资源建设, 重视东西部均衡发展
信息教育启示录 篇5
征信体系
国际经验
美国是世界上信用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其信用体系经过近百年来的发展,特别是近三、四十年的发展,已趋于完善。完善的信用体系和不断扩大的信用交易规模,已经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在一定程度上,美国经济已经成为“信用经济(credit
drive
economy)”。在此次赴美考察信用体系过程中,通过与美国征信企业及行业协会、征信监管机构的官员和世界银行专家的交流与讨论,我们的一个突出的认识是,信用信息是信用经济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征信体系的本质是为信用市场提供信用信息交流与共享的机制,以促进信用信息的合理使用以及信用资源优化配置。因此,了解美国以及其他国家信用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的形成及其作用,将有助于解决我国信用体系设计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并对促进我国征信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征信活动是一种专业化的信息服务活动,全面、完整的信用信息是征信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
征信活动是围绕信用信息的采集、处理、加工和使用而展开的。在美国,作为征信活动的主体,征信公司通过广泛地采集各类信用信息,根据信用市场的需求将信用信息整理、加工成为信用报告、信用评级、信用评分、信用监控等一系列信息产品,为金融部门、工商企业、投资机构等提供信用信息的咨询服务,成为它们评价消费者和企业信用状况并进行授信决策的重要依据。可见,征信活动的本质是针对信用信息的一种专业化的信息服务活动。
征信公司之所以能够从事信用信息的咨询服务活动,提供具有权威性的信用报告,关键在于征信公司能够广泛收集各方面的信用信息和数据,并形成规模庞大的数据库系统,从而非常全面、完整地掌握每一个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和信用行为特征。在美国,各征信公司信用信息数据的规模和丰富程度是非常惊人的。从数据库的数据总量来看,邓白氏公司(dun
&
brastreet)在美国的数据库拥有7000万个美国企业的数据,覆盖了全部美国的企业;而益百利(experian)、全联(trans
union)和equifax这三大消费者征信企业在美国的数据库中,消费者信用档案的数量则分别高达2.4亿份、3亿份和1.8亿份,平均每份消费者档案有20个信息项目。
信用信息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还体现在信用信息内容与来源的多样化方面。就信用信息内容而言,消费者的信用信息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的内容,以益百利公司的数据库结构为例,一是消费者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住址、电话、社会保障号码及征信公司赋予的个人代码;二是消费者的信用记录,包括信用卡、消费贷款、住房抵押贷款、分期付款、租赁等信用交易及其付帐记录,既包括正面信息,也包括拖欠、收帐等负面信息;三是公共记录信息,如涉及个人财产、犯罪的法院判决记录、个人破产信息、欠税信息等;四是查询信息,这是根据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要求设置的,用于记录和监督消费者信用信息的使用者及其使用目的,以保障消费者信用信息的使用符合法律规定的用途,避免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不必要的侵害。相比较而言,企业的信用信息内容比较复杂,以邓白氏公司的信用信息数据库的结构来看,其信用数据包括了三个组成部分,九类信息内容。其中,第一部分主要是企业的基本信息,分为三类,一类是包括企业名称、地址、电话及邓氏编码(d-u-n-number)的身份信息,第二类自然状况信息,如企业的规模、雇员人数、业务范围、年销售收入等;第三类是组织信息,包括企业的总部、主要投资者、分支机构及企业的部门结构等。第二部分数据主要涉及
企业的信用记录和状况,一是企业的财务状况,包括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各种收益率、发展趋势和信用等级评定情况;二是企业的付款和银行记录,主要包括企业各种应付帐款情况、付款记录与特点、银行开户及贷款情况等;三是法院及其他公共信息,包括诉讼、判决等法院记录、欠税情况、破产记录以及企业在政府的登记注册信息。第三部分主要是关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方面的信息,如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情况、主要业务领域、品牌等。征信公司信用信息的来源也是十分广泛和多样化的。从企业信用信息的主要来源来看,既有从公开的信息渠道获得的,如政府、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也有专业化信息公司提供的,例如有专门从事收集地方法院判决信息的专业化信息服务公司;还有许多是向银行、金融公司、投资者和各种工商企业采集的,如银行贷款情况、帐款拖欠的记录等,特别是拖欠帐款的信息一般是由债权企业提供,需要征信公司向债务企业核实后录入数据库。从消费者的信用信息来源来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包括银行、信用卡公司、零售企业、租赁商、住房抵押贷款机构等授信机构提供的消费者信用交易和付款记录;二是政府机构或公共部门的公开信息,如税务机构的欠税名单、法院对个人拖欠借款、破产、犯罪等方面的审判和裁决信息、公用事业部门的收费记录等;三是其他信用信息报告机构提供的信息,如住房租赁者协会提供的消费者房屋租赁信息等。
从征信公司的信用信息内容和来源的多样化可以看出,征信公司是把分散在社会生活中各个角落和各种机构中的、有关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的信息集中起来,形成能够全面、真实、详细地反映企业和个人信用行为的数据档案;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信用信息加工成信用报告等信用信息产品,并反馈给各种授信机构和其他信用主体。可见,征信服务是建立在对信用信息全面掌握的基础之上的,信用信息资源就成为征信活动开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二、信用信息的使用与共享机制,是征信活动得以进行的制度保障
如上所述,信用信息的内容涉及面广,来源也比较复杂,而且在采集与使用过程中还会涉及到许多非常敏感的问题,如工商企业的商业秘密、消费者的个人隐私以及事关国家安全的机密等。如果对信用信息的采集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征信公司就会在信息采集方面遇到很多障碍,甚至无法采集其所需要的信用信息。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对信用信息的使用不进行必要的限制,而任由征信公司滥用信用信息,就会危及到工商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消费者的正当权益乃至国家的信息安全。因此,规范信用信息的采集和使用就成为征信体系建设中的一个核心内容。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信用信息的采集和使用需要从五个方面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规范。第一,信息基本法,如美国的《信息自由法》,用来规范全社会各种信息主体采集、传播和使用信息的基本行为规范,以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第二,针对政府信息、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特殊信用信息的法律法规,以满足社会对特殊信用信息的合理需求,并依法保护企业、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国家的信息安全。例如,美国政府通过制订和实施《阳光下的联邦政府法》、《美国国家安全法》、《企业法》《隐私权法》、《统一商业秘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要求政府机构、企业、个人和其他组织披露和公开其掌握或反映自身状况的各种信息,并对涉及国家安全、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信息给予严格的保护。这种信息公开的制度为征信服务提供了良好的信息环境和丰富的信息来源,为征信服务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基础。
第三,针对信用信息内容的法律规范,以保证信用信息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在美国,这方面的法律规范主要是公平信用报告法,此外,由此为信用交易的各方带来了多方面的好处,也对整个社会信用规模的扩张和信用行为的规范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首先,信用信息共享大大降低了信用交易的成本和时间。在美国,由于征信公司能够收集和汇总全面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大量应用,使得征信公司能够方便、及时地为银行、工商企业提供信用信息和相关的信用报告,从而大大减少了银行、工商企业的相关业务活动及其授信成本。例如,美国各商业银行和信用卡公司在对消费者发放贷款时,向征信公司购买信用报告的成本不足1美元,一般仅为0.5美元左右。而且由于采用了互联网等在线服务方式,获得信用报告的时间也大为缩短,实际上已达到了同步的程度。
其次,信用信息共享直接促进了信用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信用资源不断向信用状况好的企业和个人集中。在信用信息充分共享的情况下,授信者能够更加全面地、准确地了解信用申请者的信用状况,减少或避免授信者因缺乏信息或仅凭主观判断而出现的决策失误,有利于授信者把握授信的风险程度,并根据不同申请人的信用状况确定信用额度和利率水平,从而做出合理的授信决策。在美国,对于信用状况较好的企业和个人,银行、信用卡公司和投资机构可以优先给予其信用支持,而且通过更为优惠的利率鼓励其使用各种信用资源。其结果是,银行贷款等各种信用资源不断向信用状况好的企业和个人集中。二是信用状况良好的企业和个人有更多机会选择优质的信用产品和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可使授信者发现更多的潜在的优质客户,也同时面临着失去其已有的优质客户的风险,因此每一个授信机构都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这就促使授信者必须以更加优惠的价格、更好的服务为信用状况好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信用产品。其结果是,信用状况良好的企业和个人就成为银行、商业企业等授信机构竞相追逐的重点,也因此能够赢得更多的选择机会,以得到更为优惠、满意的信用产品和服务。事实上,这对于信用领域、特别是银行之间的竞争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全面共享信用信息对失信者具有惩戒效应,并能够消除或抑制多头、过量借贷的不良动机。当授信机构能够共享企业和个人的不良信用记录或违约行为等负面信息时,授信机构就会要求那些有负面信息的申请者支付较高的利率来获得贷款或规定更为严格的赊销付账条件,这既是授信机构防范风险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失信者的惩戒。因此,在美国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以获得良好的信用记录以获取低成本的信用资源。信用信息共享不仅仅需要知道企业和个人的负面信息,更需要了解它们的总体负债状况和偿债能力。因为,企业和个人可以利用多头借贷来维持良好的信用记录,而这种多头、过量借贷的企业和个人一旦不能履行债务或宣布破产,其给授信机构带来的损失将是很大的。例如,香港的消费者信用信息共享只限于负面信息,而近年来由于多头、过量借贷而导致的个人破产出现了快速上升趋势,香港每名个人破产者平均向12个金融机构举债,欠债总额达到月薪的55倍,而美国个人破产的欠债平均水平是月薪的21倍。因此,全面的信用信息共享才能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行为起到惩戒和约束的作用。
四、经验启示和政策建议
(一)征信体系发展和信用制度建设的目标应当是通过完善的制度和健全的法律规范,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开放、透明和公平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促进信用信息的合理使用
美、英等信用体系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信用信息是征信活动开展的基础,而规范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是征信企业公平、合理采集和使用信用信息并为全社会提供征信服务的基本制度保障。目前,征信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已有近1
0年的历史,但至今行业规模依然较小、市场信誉尚未形成,其主要原因是,我国还未确立信用信息公开、共享的制度和法律规范,征信企业无法稳定、合理地从银行、工商企业、政府机构收集和获得相关的信用信息,因此很难掌握和了解各种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全貌,并提供令人信服、权威的信用报告,征信企业在获得和采集信用信息方面仍然处在弱势地位。因此,政府在促进征信体系发展和信用制度建设过程中,必须首先解决信用信息共享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应当认真借鉴国际经验,通过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并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促进信用信息资源合理使用,而不能简单地用建立公共信用登记系统来解决信用信息共享的问题,更不能用其来替代征信体系的制度建设和从事社会化征信服务的征信企业。(二)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信用信息共享和合理使用提供制度保障
考虑到我国有关信息使用和传播的法律规定还十分缺乏,信用信息共享会涉及到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订或修订,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在着眼于长期制度建设和法律规范完善的同时,目前急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信用信息的合理使用和共享问题。
首先,必须对征信行业可以收集和使用的信用信息范围作出明确的规定。由于我国对政府信息公开、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保护没有明确立法,因此,有必要对征信机构采集和使用的信用信息内容,采集方法和使用范围作出明确规定,特别是对禁止采集和使用的信息作出清晰的界定,在确保征信公司不侵害政府、企业和个人等信息主体的正当权益前提下,使征信服务获得充分的信用信息。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的一些主要做法。
其次,尽快明确政府机构的信息公开办法。特别对工商、税务、法院、技术监督、统计、中央银行等掌握信用信息的政府部门,需要尽快明确其信息公开的内容、范围和具体方式,为征信机构和其他市场主体能够公平、方便地采集和使用政府的信息资源创造条件。
第三,尽快明确对涉及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和国家安全的信息等特殊信息的保护措施,保证征信企业能够合理采集和使用信用信息。
(三)打破信用信息垄断,注意防止征信服务领域中可能出现的利用信用信息的寻租行为
在我国的信息公开立法还很薄弱、而信用信息来源又比较分散的情况下,有些掌握和具有一定信息优势的部门或行业,已经出现了利用所具有的信用信息优势地位,采取收费、指定代理机构、或利用自身信用信息资源直接开展咨询服务的倾向。这一现象需要引起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并采取措施防止这种利用信用信息进行垄断和寻租现象的蔓延。这一方面需要政府出面协调和规范政府相关机构的信息公开办法,另一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是要明确与信用信息有关的政府主管部门、监管机构以及其他政府机构不能参与建立和经营征信机构,也需要规范政府相关部门及其下属机构的投资行为,从规范征信服务、明确信用信息产品的内容、鼓励综合征信服务等角度来制订对征信企业的管理办法。
(四)培育和鼓励市场化运作的征信企业的发展
作为信用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市场中介,征信企业是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信用信息全面共享的重要基础。鉴于我国征信服务业发展已经起步,以及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约束,政府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快征信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首先,在征信服务领域,应当鼓励社会投资,特别是国内民间资本或私营企业投资征信服务领域。征信服务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竞争行业,一方面需要在数据收集、信息分析、经营管理以及市场信誉等方面进行长期的积累,另一方面,也需要大量资本的支持,以加快技术进步和
整合市场中已具有的优势资源,以取得征信服务的权威性和规模效益。美国的邓白氏、益百利、环联等征信公司都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能够从私营的、地方性公司成长为全国性、乃至世界性公司,既有其自身长期积累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大量民间资本以及资本市场的支持,通过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和合并大量的地方性征信公司,加快了其集聚和集中征信市场优势资源的过程,从而形成了其优势的市场竞争地位。因此,鼓励民间资本和私营企业进入征信服务领域,对我国征信行业的发展和成长壮大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举措。其次,鼓励以采集地方信用信息和服务于地方市场的征信公司发展。当前我国信用市场还不是十分发达,经济活动中对各种信用信息产品的需求还比较小,而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状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形成全国性征信公司的市场条件尚不具备。在这种情况下,征信公司从地区市场起步发展,特别是从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市场起步,是比较合理的选择。相比较而言,在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范围内信用信息公开和共享的机制的形成和协调难度较小,可以为征信公司采集信息和提供征信服务提供更多的便利,而且可以降低征信公司的市场准入门槛。对征信公司而言,它们也可以比较迅速和有效地把握市场需求,形成征信公司的数据库系统和经营服务模式。在地方性征信公司取得长足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促进各个地方征信公司的合并和集中,最终形成能够覆盖全社会的征信服务体系。
(五)尽快制订涉及信用信息采集、处理和加工的技术标准,提高信用信息的采集和使用效率,为信用信息共享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信息教育启示录 篇6
[关键词] 高校教育信息化; EDUCAUSE; 绿色IT; 教学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蒋艳红(1986—),女,江苏淮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E-mail:jiang492165530@163.com。
一、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及研究现状
(一)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199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Kenneth Green)首次提出“信息化校园”概念,并于同年发起了针对美国高校信息化的研究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Campus Computing Project,CCP),该项目自发起至今,一直是最具代表性的高校信息化研究项目,为世界各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信息化校园计划”的正式启动,标志着高校迈出了信息化建设道路上的第一步。该项目对美国大学校园中计算机应用的现状提供了详尽的数据,全面反映了美国大学校园信息化的发展过程。1996 年,克林顿进一步提出 “教育技术行动”,指出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企业联合出资,确保全美的每个学生都能使用计算机,每个教室都能连接国际互联网。在 1998 年投入 510 亿美元的巨额预算用于实施一项称为“美国教育行动”的宏伟计划,利用基于国际互联网的教育网络,使全美 18 岁以上的青年都能接受高等教育,成年人都能进行终身学习。同年由高等院校系统交流组织(College And University Systems Exchange, CAUSE)和大学校际交流委员会(Interuniversity Communications Council)合并重组而成的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是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专业组织的领导者,也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信息化专业组织。它提出的高校信息化的四个方面:学术经验(Academic Experience)、管理经验(Administrative Experience)、学生生活(Student Life)、服务和费用(Services and Fees),不仅作为学生评价学校信息化水平和选择学校的依据,也是高校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考虑如何使用因特网来传播知识并教育学生,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开放课件”计划(Open Course Ware Project,简称OCW),计划在10年内,把麻省理工学院几乎全部的在教学实践中使用的2000多门课程资源分批通过互联网发布共享,如表1所示。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运动将学院的课程资料放到互联网,供全世界免费使用,该做法得到世界各大学及国际组织的赞赏,各国纷纷效仿。
进入 21 世纪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在财政连年赤字的情况下,还大幅增加了对高校的财政支出, 继续支持高校的数字校园建设。 这就使得美国数字校园建设得以更大副度地突破时间、地域及收入的种种限制,实现分布上的均衡,促进教育资源在高校中的共享与交流。[1]
从1990年CCP计划实施以来,CCP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移动学习方面最大的研究项目。该研究项目,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获得的数据来帮助教师、高校领导、政策制定者和其他对高校信息化感兴趣的专业人士进行研究,信息化校园计划和政策对美国学院和大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美国1994—2010“信息化校园计划”主题(如表2所示)的分析发现,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已经由基础设施建设、电子政务建设、门户网站建设、校园无线网建设过渡到IT安全建设、教学和科研的信息化建设及网络教育。2002年,21.2%的高校建立门户网站,2004年,37.1%的高校正在建设。此外,与2000年20.9%,2001年50.6%相比, 2002年,美国有67.9%的高校建成无线网,2004年增加至81.1%。2002年开始,美国逐渐关注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与产出问题,资金投入问题一直是美国教育信息化专家争议的问题,即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2008年,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多年来依靠大量资金投入的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面临着预算再次削减的严峻考验。为应对IT技术投资预算的减少,美国通过增加在学校使用开源软件(如开源学习管理系统)来减少学校在技术方面的投资,在节约成本的前提下,提高学校的信息化水平。目前来看,美国高校采用的开源学习管理系统主要为Sakai和Moodle。Sakai是2004年密西根州立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发起的,专门针对高等教育开发的;而Moodle是由澳大利亚的教师马丁·都加玛斯(Martin Dougiamas)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开发的,最开始仅用于中小学。
除CCP计划外,美国另一著名的高校信息化专业组织机构EDUCAUSE,拥有来自43 个国家的2316所高等院校,其中美国高校2040所,涵盖了几乎所有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 因此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2]EDUCAUSE还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它的使命是通过推动信息技术智能化的应用,促进高等教育持续、有效地发展。EDUCAUSE下设的“当前议题委员会”每年一度大规模调查记录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从产生、发展到壮大的整个历史进程,成为人们了解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窗口,并指引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机构运用信息技术推动大学变革。[3]2011年,EDUCAUSE最热门的十大议题分别是:IT资金投入,行政管理/ERP/信息系统,技术支撑的教学和学习,信息化安全,移动技术,机动性、适应性和响应性,IT治理、组织和领导力,基础设施/赛博基础设施,灾难恢复/业务连续性,战略规划。其中,IT资金投入,行政管理/ERP/信息系统两大议题近年来一直位于前列,可见,IT建设资金预算与行政管理信息化一直是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中备受关注的问题。
(二)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
EDUCAUSE机构有两本著名杂志《EDUCAUSE季刊》和《EDUCAUSE评论》。《EDUCAUSE季刊》是一份在线的、面向高校信息化实践者的杂志,关注信息技术在高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管理和应用高校信息资源。《EDUCAUSE评论》是一份双月刊的获奖杂志,该杂志主要关注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发展趋势,及新发展将会给高校带来什么影响,该杂志刊登过一大批优秀学者的文章,堪称高校信息化的思想发源地。这两本杂志是美国高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专业级杂志,研究这两本杂志有助于准确地把握美国高校信息化的研究现状,下面作者将选取这两本杂志近三年(2008-2010年)的文章进行分析,探析美国高校信息化的研究现状。
2008—2010年间,《EDUCAUSE季刊》和《EDUCAU
USE评论》两本杂志共计发表文章418篇,2008年发表133篇,2009年发表126篇,2010年发表159篇,如表3所示。
通过对两本杂志文章内容的阅读和分析,发现近年来,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信息技术促进教学与学习、开源软件的应用、云计算、绿色IT、信息化安全等方面。
1. 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和学习
教学是高校的核心任务,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领域,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因此,如何通过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和学习,一直是美国高校信息化服务部门和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当前,美国学者在研究信息技术促进教育问题方面,讨论较多的主要是电子文本、课程管理系统、电子地图、无线网络等较细致的问题。比如,对于无线网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情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无线网络覆盖全校园,课堂上也可使用无线网络,给许多教师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困扰。学生通过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在课堂上使用无线网,很容易导致学生分心。有的教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要求学生上课期间严禁使用笔记本、关闭无线网,这种做法打击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众多学者对该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由柏林方根据扩展活动理论框架提出的综合方法, 即通过对与工具相关的几个要素(主体、对象、规则、社区和分工)的控制,而不仅仅是针对工具本身进行限制或禁用,从而提高工具的有效性,减少学生上课分心的情况。
2. 开源软件应用
开放源代码软件(Open Source Software),简称开源软件,指源代码开放并供自由下载和使用的软件,通常在遵守一定协议(如GPL)的基础之上,便可自由修改、传播和使用。目前Dokeos、LMS、Wiki、Blackboard、Moodle和Sakai等就是著名的开源软件。近年来,美国学者对开源软件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其教学的应用以及针对某个开源软件展开的个案研究,如格林·玛丽贝思和麦克斯韦等就如何使用Wiki进行课堂教学环境的设计展开探讨,以期通过Wiki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促进教师评价;山姆·胡佛等人针对Blackboard系统对克莱姆森大学展开个案研究,调查克莱姆森大学使用Blackboard系统的成效及其对教师、学生、工作人员的影响。
3. 云计算
云计算是近年来美国高校信息化研究的热点问题,由于云计算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可靠性高、通用性、高扩展性、按需服务、廉价等特点,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如何将云计算引入到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中。如迈克Richwalsky提出云计算支持Web开发,提高校园网络带宽和存储的空间,降低网络的风险和成本;大卫·乌尔曼等人从云计算为商品化服务、开放资源、面向用户、实时计算、本地云、关键应用群等方面带来的改变。
4. 绿色IT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IT高能耗、IT污染、IT与健康等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4]绿色IT是指对计算机和其他相关资源进行合乎环境的可靠的使用,包括CPU、服务器、外围设备的高效实用,精简要消耗的资源以及电子垃圾进行正确的处理。[5]2008到2010年间,《EDUCAUSE季刊》和《EDUCAUSE评论》关于绿色IT的文章较多,文章集中谈绿色IT理念对高校信息化的指导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如Stuenkel玛丽贝斯在《绿色IT——最佳实践在密西根大学》一文介绍了密西根大学校园信息化建设从桌面技术到数据中心都贯彻绿色IT理念,通过提高师生认识,采购低能耗设备,循环使用电子废物、整合服务器机房等方式对校园信息化建设产生巨大影响,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罗宾·安德森和弗兰白就绿色IT隐性成本问题展开了讨论。
5. 信息化安全
随着网络和计算机及移动通讯工具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网络交流、共享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络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网络完全问题一直是美国众多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探讨如何在信息共享的同时,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学者罗德尼·彼得森提出建立专门的网络,为同专业的人员信息交流提供支持系统,促进信息共享同时保证网络的安全。
二、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及研究现状
(一)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高校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全球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下,我国政府也在积极开展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1995年,中国教育与科研互联网(CETNET)建立,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典定了基础,带动了地区网络、校园网络的建设,实现了省际间的网络互联,同时也带动了一批高校率先建立校园网,为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拉开了新的序幕。受美国“信息化校园计划”影响,我国高校信息化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并于2002年开展亚洲第一个国际高等教育项目研究—亚洲信息化校园调查(Asian Campus Computing Survey,ACCS)。
2003年开始,教育部启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计划包含了两大主题内容:一个是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人才培养;另一个是,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中的应用水平,为全面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提供技术支持。2005年11月3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这是我国首次提出的较为系统全面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在我国信息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着我国信息化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2006年10月,在原“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基础上,成立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挂靠科技司,负责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志着教育部在改革教育信息化宏观管理体制,加强教育信息化统筹规划、统一管理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2006年,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开设网络教育课程近2万门,约30%的课程参与校内或校际共享;投入使用的各类网络教育学习资源2万多个,使用超过2000万人次。2008年,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在中国教育及科研计算机应用与网络研讨大会上指出,我国教育信息化虽取得巨大成绩,但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一些深层问题和矛盾逐步暴露。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发展规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建设模式等仍是值得深入探讨和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6]2011年3月份,教育部启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编制工作,从宏观上为我国教育信息化今后十年的发展做了一个长远的规划。
近年来,教育部高教司领导多次讲话要求把教育信息化重点放在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上面。在高校网络基础建设方面,目前为止,国内高校已建校园网的占92.7%,正在建网的高校占6.6%,计划建网的高校占0.6%。从高校信息化投资来看,高校信息化投资基本保持平稳增加;从投资结构来看,硬件投资仍比较高,软件投资不稳定,服务投资很少。
(二)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
为了更清晰地掌握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笔者从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硕博士论文库)进行检索,筛选2008—2010年发表的高校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文章,发现近三年发表的高校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文章数量为308篇,除去会议介绍等,共计303篇文章,其中2008年发表85篇,2009年发表121篇,2010年发表97篇。
在303篇文章中,关于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文章最多,共75篇文章,占总数的25%;高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在三年中发表相关论文52篇,占总数的17%;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评价指标及评价体系研究共有文章36篇,占总数的12%;管理机制问题为29篇,占总数的10%;高校教育信息化现状研究20篇,占总数的7%;队伍建设18篇,占总数的6%;教育资源建设17篇,占总数的6%;教学及科研信息化建设12篇,占总数的4%;国外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12篇,占总数的4%;高校教育信息化个案研究12篇,占总数的4%;平台建设5篇,占总数的2%;标准及规范3篇,占总数的1%;高校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研究6篇,占总数的2%;开源软件及安全管理各两篇,分别占总数的1%。
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已经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阶段,目前的研究热点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应用研究、评价及管理机制研究。从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方面发表文章的内容来看,大部分为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这也正说明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存在诸多问题。应用研究是我国当前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热点,各种教学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应用管理系统已经在高校日常教学管理中发挥巨大作用。高校教育信息化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其投入与产出比尤其重要,直接关系到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因此评价研究是我国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学者们越来越意识到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评价的重要性。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是由各学校自主建设的,没有统一的建设规范,由于各高校的特殊性,各高校教育信息化职能机构的设置各不相同,这就使得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机制出现混乱的现象,因此,管理机制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此外,我国学者开始关注高校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开源软件应用、高校教育信息化安全与管理等方面,尽管文章数量不多,但体现着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三、中美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
与研究现状比较及其启示
(一)中美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与研究现状比较
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高校教育信息化方面,美国实施的许多计划及措施,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先进的经验。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较美国相比起步晚,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由单一的发展模式,到各种应用系统的集成整合阶段,再到现在的以人为本的绿色服务阶段。近几年来,美国的学者们较多地研究信息化的教学服务功能,从小的角度提出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模式和办法,努力实现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革命性影响。关注信息化安全也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为广大用户提供一个安全的信息化环境。再者,绿色IT理念的建立,提倡绿色校园信息化建设,秉持人性化服务理念,为广大用户构建完善的绿色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但是,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如高校教育信息化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在经济衰退背景下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遇到挑战,亟需创新;近两年CCP计划的主题都是围绕IT预算减少问题,2011年EDUCAUSE十大议题的第一项就是IT资金投入问题,IT资金投入问题已经成为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第一大问题。
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基本完成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进入到综合应用的新发展时期,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研究重点已经由基础设施建设、硬件环境建设向应用建设、管理机制建设、队伍建设、资源建设等方面过渡,逐步建立高校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为实现高校教育现代化服务。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关于高校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众多,实证研究偏少;教育科研信息化研究水平较低;教育信息化人性化服务理念亟需增强;高校教育信息化创新性的研究较少等。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研究,为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更好地发展与研究提供了借鉴。
(二)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及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1)坚持人性化、绿色服务理念
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可见,高校教育信息化是为教育、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服务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的不是比排场、讲阔气,而是要真正体现人性化服务的理念,真正从广大师生员工的信息化需求出发,提供服务。此外,高校教育信息化是一项耗资巨大,且需要长期投入的事业,每年高校都会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硬件基础设施、软件及服务等方面,目前在我国,硬件投资比例远远高于软件和服务的投资。高校教育信息化是一项高耗能、高投资的事业,并且随着网络、计算机及各种上网设施的普及,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绿色IT是高校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必须秉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绿色环保的健康理念。
(2)重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深度研究
通过以上对近三年中国知网关于高校教育信息化发表文章的统计分析,我们看出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现状、发展建设、评价、资源建设、管理机制、教学及科研信息化、平台建设、国外高校教育信息化等众多研究领域。但通过其内容的分析,我们发现各领域涉及的问题都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比如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关于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占大部分,但是深入阅读,发现反映的问题大家都知道,解决策略也缺少创新,很少为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真正带来实际效用。 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不能有宽度、没深度,针对关键的研究领域如教学、科研、资源建设、管理体制等领域应深度挖掘和剖析,真正提出有实际效用的办法和策略。我国应充分借鉴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经验,关注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做到有针对性的研究与发展。
(3)重视个案研究
高校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通常情况下,由于各高校所处的地区不一样、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同、各高校性质不一样、各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一样等因素,形成了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高校间的发展水平不一,尤其是东西部地区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差距很大。我国有许多高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成效显著,达到甚至超过西方国家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水平。对于这些发展好的高校,应该更多的推广其经验,供其他高校学习和借鉴。因此,个案研究很重要,但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个案研究较少,近三年关于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个案研究发表的文章数量还不到10篇,应该引起学者们的高度重视。
(4)加强教学及科研信息化研究
高校的根本目的是教学,高校教育信息化也不能离开这块主阵地,教学信息化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学术科研是高校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科研信息化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促进科研信息的传递与共享,改变传统的科研模式与科研机制,提高科研创新水平和影响力,促进高校综合实力的提升。因此教学及科研的信息化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占据重要位置,需要重点建设。目前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对教学已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信息化对教学的革命性影响尚未发生,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前行。通过对中国知网上有关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文章统计,看出我国学者对教学及科研的信息化建设的研究还比较少,其内容大部分集中在教学信息化环境建设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两方面,教学及科研信息化的研究还需加强。
[参考文献]
[1] 李理,李哲.美国高校数字校园的发展及推动因素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9):16~19.
[2] [3] 余青兰,郑旭东.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现实与挑战——对“EDUCAUSE 2009年度当前议题调查”的解读[J].开放教育研究,2010,(4):108~112.
[4] 李伟.发展绿色IT的必要性与对策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2):35~37.
[5] 王舰,李玉亭,杨振东.绿色IT概念与内涵辨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71~73.
信息教育启示录 篇7
本文将通过对“Intel未来教育”项目全新理念的认识, 把“Intel未来教育”倡导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课程实际教学进行有机地融合, 以进一步发挥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应用价值。
2. Inte l未来教育
2.1 项目简介。
Intel未来教育 (Intel Teach to the Future) 项目是英特尔公司为支持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中的有效利用而设计的一个全球性的培训项目。
2.2 项目特点。
2.2.1 模块化的结构设计。
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整个课程分为十个模块, 总共40小时课堂教学加上20小时回家作业。这些模块为: (1) 课程概述, 准备单元计划; (2) 为单元计划查找资料; (3) 创建学生多媒体演示文稿; (4) 创建学生出版物; (5) 准备教师支持材料; (6) 创建学生网站; (7) 建立单元计划支持材料; (8) 整合单元计划; (9) 评价单元计划; (10) 建立单元实施方案。这些模块贯穿着三条主线:
2.2.2 基于任务和项目的学习“Intel未来教育”是一种任务驱动式的自主学习过程。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以明确的学习任务为前提, 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人机之间的互动过程来解决问题, 实现学习目标。
2.2.3 以学生为本位, 促进教师角色转换。
在培训中要求参训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的立足点放在学生身上, 因此在许多创作活动中, 要求教师扮演学生的角色, 去制作供学生参考的电子作品范例 (称为学生作品, 如多媒体演示文稿、电子小报以及网站) 和支持学生研究型学习的工具模板。
3.“Inte l未来教育”项目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启示
受到“Intel未来教育”教学理念的启发, 将其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 下面谈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3.1 精心设计单元教学任务。
好的学习任务, 首先应能激发学生兴趣, 引发其思考, 使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提出的学习任务应该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在教学内容上, 教师可以借鉴“Intel未来教育”项目的单元教学计划来合理规划教学内容。
在进行单元计划设计时,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单元问题”的设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设计单元问题, 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解决“问题”。当然“问题”的设计要有趣味性, 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能力培养的角度看, 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2) 掌握框架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主体, 因此, 教师进行“问题”设计时, 要以“学生为中心”, 要注意学生的个体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 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等。在设计的过程中, 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每一个模块, 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
(3) “单元问题”的设计要适当留白。所谓留白, 就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要面面俱到, 要给学生的思考和尝试留有余地。同时, 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启发他们亲自去尝试和探究, 鼓励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2 转换教师角色。
教师角色转换有两重含义:一是从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二是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
3.3 以学生为主体的组织教学。
新课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取新知识的体验。因此, 转变学习方式,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教师在提出“框架问题”之后, 不要急于讲解, 让学生讨论分析, 提出完成单元计划教学中的问题需要做哪些事情。
(2) 循循善诱,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完成单元计划。创设单元情景使学生进入学习情景, 师生讨论, 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和自己要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任务完成阶段中, 老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 多给学生鼓励, 让每位学生都能自由、大胆地去解决“框架问题”。
(3) 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 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 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能力, 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通过评价促进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互评, 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
4. 总结
将“Intel未来教育”的教学理念应用于指导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 将有利于实施个别化教学, 既可面向全体学生, 又可面向特长生因材施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 实现自主学习, 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体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摘要:本文介绍了“Intel未来教育”的项目及其主要特点, 提出将Intel未来教育”的教育理念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精心设计单元教学任务, 转换教师角色,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组织教学, 从而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Intel未来教育,任务驱动,模块化设计
参考文献
[1]夏敬标.谈“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推广使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3.
[2]祝智庭, 黎加厚.走向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的英特尔未来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3]祝智庭, 李宁.英特尔未来教育:面向信息化教育的教师培训模式[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信息教育启示录 篇8
一、中英两国特殊教育信息化人文关怀特色
(一) 英国特殊教育信息化人文关怀特色
英国实施的“更新ICT设施”计划中, ICT在这一计划的实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ICT的全称为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即信息传播技术。英国利用ICT解决特殊儿童教育需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就是“为了满足每一个具有特殊需求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即使只有极少数特殊儿童, 家庭、学校、社会也会提供最适合其学习、生活和个体发展的特殊便利条件系统, 如:提供特殊通道、特殊课桌椅、特殊卫生间和特殊学习辅导等一系列特殊物质设施与人文关怀, 使其最大程度地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在英国, ICT通常从两方面支持特殊儿童, 帮助其解决学习困难。
1. 利用ICT的工具性克服特殊儿童的障碍
特殊儿童由于残障的器官不同, 他们的学习困难也是纷繁复杂。体现人文关怀的重点在于满足每一个特殊儿童的学习需要。例如:对于阅读和拼写有困难的学习者, 可以采用生动的形象和可以感知的图形文字;对于身体和记忆有障碍的学习者, 通过录音笔做笔记, 还可利用发音打字机和文字处理机来阅读和写作;而便携式发音电子词典能够更方便地辅助学习;利用日程计划软件来筹划和安排每天的工作;利用认知地图软件来组织思想和准备测验———大多数学习者习惯于形象思维, 如果能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地图, 可以简化学习的过程, 这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
2. 创设信息化学习环境
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能够使得学习者处于良好的学习情境当中, 提高学习质量。使用个别化学习模拟情景软件, 能够使学习者自定学习步调、内容、时间、地点, 这为不方便出门的特殊儿童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而利用Internet获取知识和信息, 开发界面化、窗口化和用户化的学习工作表格和其他学习工具能够使得特殊学习者消除日常学习中的焦虑, 按照自身意愿享受高质量、高效率的学习服务。
(二) 中国特殊教育信息化人文关怀特色
我国有6000万残疾人, 特殊教育是我国急需重视的部分。近年来, 信息化多媒体技术蓬勃发展, 不断渗透到各行各业。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化, 同样也影响着特殊教育事业, 促进其信息化。多媒体技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运用在我国特殊教育教学中以来, 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特殊学生教育与生活的各个方面, 无论是低视力学生还是全盲学生, 以及聋哑学生、智力落后学生都可以利用计算机掌握知识、了解世界、丰富生活。先进的教学模式使得特殊教育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为学校教学创设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
1. 利用教学设计优化特殊教育
建构主义认为以往的教学中过分忽略学, 只注重教, 无法了解学生的需求。教师填鸭式的教学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厌恶学习, 从而降低学习质量, 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身体有残障的孩子, 其本身由于自卑情绪对学习兴趣不高, 如果再一味地填鸭, 更会适得其反。因此, 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成为如今的主流教学思想。而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使得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更易得以实现。
在我国教师的日常教学中, 教师通常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科学性、交互性, 形成一个多方位、多变化的立体教学环境, 以声音、图像、视频、文字多角度教学, 使盲、聋哑、智障学生的教学内容更充实、形象、生动, 解决了传统教学手段不易解决和不能解决的诸多问题, 达到了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总体目标, 进而也实现了对障碍学生因材施教和个别化的教学指导。教师根据障碍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设计真实的过程, 提供真实的活动, 特别是面临思维的多分岔口作方向选择的过程、探索失败的过程、思维受阻的过程, 允许学生失败, 并尝试从失败中吸取经验, 做进一步的尝试, 在必要的时候再作引导。通过真实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在认知冲突中逐步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 构建新的认知体系。
2.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特殊儿童与主流社会的交流
当今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 掌握越新越多的资讯, 成功的机会也越高。但由于残疾学生的特殊性, 特殊学校都是采取封闭式管理, 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住宿, 许多学生对社会发生的重大事情一无所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学生能够通过网络了解大千世界, 即使由于身体的不便无法出门, 也能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学生不能永远呆在学校, 他们需要在学校内学会生存技能, 尤其是残疾学生, 教会生存技能, 促进其与主流社会的交流, 完成其社会化的进程。使残疾学生能够有一技之长, 既减轻了国家负担, 也使残疾人具有社会认同感和自我成就感。
二、中英两国特殊教育信息化人文关怀特色的比较
(一) 中英两国特殊教育信息化人文关怀特色的相同点
对于特殊教育的信息化, 中英两国采取了使用大量高技术含量的工具来帮助特殊学生学习, 弥补特殊学生的残障, 满足其需求。例如:在英国, 对视觉障碍的学生采用将材料使用放大的字体来呈现, Co Writer (复写机) 软件能够根据主题词产生一系列的语句, 从而加快提高学生的文字阅读技能;电子邮件 (Email) 实现了实时通讯, 突破了交流的时间性和地域性, 充分利用E-mail的一种方式是“接龙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 第一个学生把故事的开头用E-mail发给第二人, 第二人写完自己的部分再发给第三人, 依次进行下去, 直到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电子聊天室为人们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场所, 不同国度、不同语言的人们都可以作为聊天室的成员之一畅所欲言。
而在中国, 多媒体技术也开始适用到盲、聋、弱智、肢残等各类特殊儿童。譬如:盲童可凭借其灵敏的听觉感知教材, 聋童可借助其聪慧的视觉观察理解信息的内涵, 弱智儿童反应速度慢, 抽象思维困难, 可以通过放慢呈现速度, 小步骤、多循环, 把软件制作得更形象, 以满足其学习需要。同时,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很有效的工具, 也已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比如:肢残儿童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学习如何操纵机动轮椅。对一个丧失行动能力的孩子来说, 第一次学习操纵和控制轮椅会感到许多不适, 而让孩子戴一个头戴式显示器, 用一个游戏操纵杆去驾驭轮椅在虚拟境界中活动, 轮椅在一个滚珠基座上行驶, 滚珠将位置跟踪输入提供给虚拟现实系统轮椅制动器连接计算机, 从而进行仿真。孩子在虚拟世界反复练习操作后, 再使用真实的轮椅就会得心应手很多。
这些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工具在中英两国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满足了特殊学生的需要, 提高了学习质量。
(二) 中英两国特殊教育信息化人文关怀特色的不同点
在特殊教育信息化的道路上, 中国和英国的人文关怀有很大的不同。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 英国信息技术的发展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因此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辅工具也是应有尽有, 大批的研发技术可以适合特殊儿童的不同需要。而作为发展中国家, 如果中国的特殊学校都采用大量的高技术含量工具目前还不太现实, 但这并不表示我国的特殊教育信息化不具备人文关怀。我国的特殊教育信息化多注重多媒体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从而促进传统课程的变革。教师在课堂的教授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例如:在聋校的活动课程中, 教师让聋生与自己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活动课, 做到主动参与, 全员参与, 全程参与。引导聋生探索活动规律, 人人动手, 积极思维, 集体交流, 各抒己见, 合作激智, 把活动过程创设成积极参与、个性发挥、合作交流的过程。活动中, 通过聋生的眼、口、手、脑等多种器官的直接感受、亲身体验和亲自操作, 激发聋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允许聋生以自己的方式观察、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允许聋生自由组合, 使性格能力、兴趣相近的聋生在一起合作, 教师则因势利导, 选择恰当时机、途径和场合, 让每个聋生的特长得以充分展示。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调动聋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他们真正体会到自己是活动课的主人, 从而达到培养聋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英国特殊教育信息化人文关怀特色对我国的启示
(一) 运用信息化进行特殊教育师资培训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开展者, 是教学中极其重要的部分。目前, 我国的师范院校并未开展特殊教育师范生本科课程, 使得针对特殊学生的教师紧缺, 不能满足特殊儿童的需要。因此, 培养专门的特殊教育教师迫在眉睫。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尤其是使用远程教育培训师资既能够节约成本, 又可在短时间内出成果。使教师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必要的特殊教育技能, 实现特殊教育的教育信息化。
(二) 装备应用更应体现人文关怀
英国在运用ICT开展个别教育时, 在更大范围内支持了学习者的学习。如:开发CAD/CAM系统 (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管理) ———运用计算机来进行设计, 并可以利用计算机去实现自己的设计;运用计算机和声音反馈设备帮助视觉有困难的学习者探索天文现象;单词阅读机、电子词典与一些具有联想性的软件 (例如复写器或文本帮助器) 结合, 为记忆困难和学习困难的学习者提供便利;这些技术都十分契合特殊学生, 而在中国, 这些设备还只能从媒体上看见, 没有被大量引进到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因此, 在特殊学校的设备采购时, 可以考虑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引入能够真正帮助学生的教学仪器, 从而体系出人文关怀, 并提高教学质量。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特殊教育的信息化在我国开展得还不够深入, 借鉴英国的成功经验, 发扬我国的优势, 相信我们国家的特殊教育能够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张舒予.ICT环境下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梁智敏.谈谈盲校教育信息化建设[J].广东教育, 2005, (11) .
[3]金野.谈特教教师在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问题[J].中国特殊教育, 2005, (6) .
信息教育启示录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整合
前言: 新媒体环境下,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巨大改变. 尤其是教学改革的背景下, 高中数学教学目标不断革新, 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是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辅助工具, 既能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 又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 新媒体环境下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之间进行整合, 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中数学信息化教学的基本原则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 如数字杂志、网络、触摸媒体等. 它的出现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利用媒体资源, 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新媒体环境下, 要求高中数学信息化教学中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原则, 教师应该认识到, 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 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提升其学习的自主性. 因此将二者之间进行结合时, 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认知习惯, 利用新媒体环境创造一些生动的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其次是适合性原则, 即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 使其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 在新媒体环境的辅助下, 学生一方面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 另一方面又能对知识有深入理解, 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而不是表面上的“教学现代化”; 最后是全体关注原则, 二者之间的结合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为分层教学法提供支持, 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所有收获, 体现出教学的民主性. 例如, 课堂上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就可以实现学生与教师的“面对面”交流, 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师演示习题的过程.
二、新媒体环境对高中数学教学信息化教育的具体启示
( 一) 新媒体环境与高中数学概念教学
高中数学中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 相关概念很多, 理解和记忆起来存在一定困难. 新媒体环境下, 教师可以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在大屏幕上播放flash动画, 弥补文字的不足, 将一些概念生动的展现出来, 强化学生的理解.
例如, 在学习棱柱、棱锥以及棱台的相关概念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三者的立体模型, 要求学生自己观察, 发现其特征. 同时可以从网站上直接下载flash动画, 展示三者之间的转化过程, 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到三者之间存在哪些差别, 最终自己总结出相关概念、特征及差别等. 如果总结的不够全面, 教师可以一边引导一边补充, 这样学生既真正理解了这些概念, 记忆后也不容易遗忘, 与直接用语言讲解这些概念相比, 往往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 二) 新媒体环境与高中数学探究教学
高中数学教学中, 无论是学习哪一章节的知识, 都会出现“性质”一词, 例如三角函数有哪些性质、圆锥曲线有哪些性质等, 关于性质类的知识都属于探究性内容, 要求学生在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本质. 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师要有效利用新媒体环境开展信息化教学, 设置合理的、贴近生活的情景,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强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例如, 在学习“函数单调性”性质时, 教师可以说: 大家现在拿出自己的手机, 看一下今天的温度变化曲线, 同学们从这个曲线中观察到了什么? 这样, 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就通过新媒体环境有效衔接起来, 即使是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 也不会反感拿出手机观察一个温度曲线, 且对数学知识有了新的认识, 原来看似枯燥、抽象的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是如此紧密. 对温度的变化规划规律进行总结以后, 就可以顺利过渡到函数的单调性上, 鼓励学生根据图形演示过程自己为“单调性”下定义.
( 三) 新媒体环境与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
复习课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点环节, 能够帮助学生系统总结知识, 在脑海中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 首先, 利用多媒体以视频的形式回放本章节的重点, 尤其是图片和动画, 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回忆起重点所在, 并形成一个大体知识系统, 然后对这些知识进行梳理; 其次, 要求学生再次梳理知识体系, 继续讨论, 活跃学生的思维. 对于一些难度比较大的习题, 教师可以将讲解过程录制成小视频, 通过微信、QQ等形式传给学生,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使用这些视频, 这种方式基本上实现了一对一辅导. 如果学生的理解能力差可以多看几遍, 不存在不敢问、不好意思问的问题, 将学习成功延伸到课外, 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 新媒体环境对高中数学信息化教学产生重要影响, 教师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将新媒体环境的优势发挥出来, 有效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 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以人为本、适合性和全体关注的原则, 使学生融入到教学环境中去, 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继春.跨越时空整合资源——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31:135-136.
[2]张岭.高中数学新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有效性的理论思考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 (教学版) , 2010, 01:61-64.
信息教育启示录 篇10
编者按:山东省地缘辽阔,在经济和文化上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差异。山东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反映出这种特质——它既是全国高中新课程实验区,又有教育部“农远工程”重点扶助的落后地区。可以说,山东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折射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状况,它很像是全国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缩影。
基于此,本刊编辑部邀请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山东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区域比较”总课题组,对山东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的透析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教育信息化从建设到应用都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山东省各地市在信息技术应用方式上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其网络教研、信息技术学科建设、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都具有不均衡性特点,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成长也存在不同的需求。面对这种状况,山东省教育信息化十分关注构建和谐均衡的网络教研、关注教师的集体成长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的良性发展。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期选题策划,使读者深入了解山东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点、问题和经验,并为全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启示。
信息教育启示录 篇11
近年来,高邮市围绕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重心,对信息化教育装备的配备投入在不断加大,教学设备的招标采购活动也不断增多。2011年,高邮市中小学电子白板教学系统项目预算高达540万元,采购规模空前,项目实施难点较多,电教中心作为职能主体具体负责项目招标采购,通过精心计划,规范操作,最终中标金额为460余万元,资金节约率近15%,回顾项目的实施,还是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值得分析和总结。本文重点着眼于该项目市场调研的作用分析,探索如何开展市场调研,如何为准确定位采购需求提供有效参考,如何为招标文件编制提供有力依据,从而保证采购项目的顺利实施。
一、开展市场调研,客观全面地掌握产品信息
1.市场调研获取的产品信息应是全面的
不管需要采购的产品属于哪个行业,市场上的产品都是比较充足的,不同品牌、不同型号、不同配置的产品让人目不暇接。那么,如何定位采购需求呢?这就需要进行市场调研,通过调研掌握所需购买产品的信息,比如,这个产品有哪些生产厂商?哪个厂商的产品的市场份额比较高?哪款产品质量比较过硬?有哪些国外品牌和自主品牌产品?等等。
(1)掌握行业发展情况,知道谁是“名牌”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起电子白板开始在国内迅速发展以来,截至目前,电子白板仅在教育市场的份额就达到了79%左右,2011年市场份额约计22万块,如此庞大的数额使得电子白板市场纷争日益激烈,呈现出品牌琳琅满目、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
政府采购法规明确公开招标项目不得指明产品品牌,但了解品牌差异也是有必要的,因为他们品质确实存在差距。短焦投影机和电子白板作为项目主要设备,是我们进行产品调研的重点,就拿电子白板来说,有“一线品牌”,也有相对“弱”一些的品牌,甚至还有“贴牌”或“代工”,不同品牌之间质量有优有劣。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综合实力强一些的生产厂商,生产工艺和服务水平相对要好,产品品牌认可度相对较高,市场占有率也较大。
(2)熟悉产品类别性能,知道谁较“优越”
对具体需求来说,不同单位、不同用户的需求具有较大差异。比如,涉密单位采购办公电脑对电脑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办公文员所需的办公设备在配置上就要比设计人员所需的简单得多……哪些产品更好一点?只有熟悉多款产品并进行比较,才能发现其中的差异。
目前,市场上电子白板不仅品牌众多,而且实现原理各有不同,主要有电磁、压感、红外、光感等;投射尺寸有大有小,从50寸到100多寸;板面比例有4∶3也有16∶9;安装方式有固定式、滑轨式及活动式。另外,投影机、台式计算机、视频展台等等的品牌和规格也很多,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市场才能了解,尤其是电子产品,不同的产品其功能和性能差别较大。当然也有些技术参数并不是能直观感受到的,如投影机的亮度流明、视频展台的TV线、对比度,我们便依据产品的检测报告和相关认证。这时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不同部门出具的检测报告可信度是有差异的。曾有供应商爆料“检测报告只要花点钱就能有”,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也作了市场调研,发现部门级别越高检测报告可信度就越好,公立部门报告可信度要比私营的高,也就是说不同检测报告或认证的“含金量”是不同的,需要差别对待。
(3)了解产品价格区间,知道谁更“实惠”
做市场调研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掌握产品市场价格,从中分析出价格走势,从而正确地预测采购价格,做好政府采购预算,以便采购到物美价廉的产品,节约更多财政性资金,或是在固定额度的财政性投入情况下,能够采购到数量更多的产品。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投影机有短焦,也有超短焦,但后者价格相对要高很多;普罗米休斯、SMART等国外品牌电子白板生产工艺、产品性能确实有优势,但价格也很高;计算机型号很多,更是一配置一价格;等等。
当然影响产品采购价格的因素还有很多,如项目采购规模、实施难度、货款结清方式。在综合考虑从生产厂商、销售商、网络媒体等多个渠道获取的产品价格信息的同时,我们还将其与以往类似项目的成交价格作比对,尽可能摸准摸实产品的价格区间。
2.市场调研获取的产品信息应是有效的
我们既要积极主动开展项目采购市场调研,同时也要注意调研的方式和途径。《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招标采购单位可以根据需要,就招标文件征询有关专家或者供应商的意见。但是,如果这种征询意见不是面向多数供应商,而是仅仅面向某一个供应商,那么就是值得商榷的,这也并非政府采购规章制度规定的初衷。
调研信息既要全面,也要客观,这样的调研才能有效。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作为招标组织方,一方面通过与多个设备生产或销售商咨询,参观教育装备展览会,以使调研范围不再局限于一个或少数供应商,广泛了解产品信息,依据各种信息资料,判断采购物品的供给是否充裕,与供应商的接触中,揣摩供应商的供给能力,从价格的变动,推断采购的成本变动;另一方面又不过度依赖供应商,杜绝供应商直接代劳,避免技术参数的“全盘复制”、“拿来主义”现象,通过走访兄弟县市装备部门和相关学校,从用户角度调研产品,此外还借助网络等手段了解第三方媒体针对于相关产品的评价信息,保证对采购项目调研信息的深入全面,从行业情况,到产品类别,再到价格走势等,然后根据性价比最优原则来拟定采购需求。
二、借助市场调研,科学合理地定位采购需求
采购需求的确定与先期的市场调研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深入了解了产品市场,才能提出更贴合实际的采购需求。俗话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同规格品牌型号产品,可谓是性能各有优劣,价格有高有低,是否适合就要看针对什么用户,在什么地方用,使用频率,预算资金等等。市场中能满足教育教学应用要求的设备很多,但哪些设备真正能为教育所用,这还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分析本地的教育装备发展现状和师生实际需求。endprint
“好用、够用、实用”是我们一贯坚持的采购原则,本次电子白板教学系统采购项目亦是如此,在进行有效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发展现状,不贪大求洋,也不过度追求廉价,科学合理地编制项目采购方案。电子白板教学系统项目需要采购哪些设备,设备安装集成怎么实施,解决此类问题的就必须对最终用户进行调研。我们实地走访项目学校,了解学校装备现状和设备缺口,以及办学规模、师生对于电子白板设备的认知现状,特别是教室环境(即设备预安装现场)。由于采购的电子白板教学系统设备是安装在普通教室,充分了解各学校教室环境的差异性自然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调研内容,如我们考虑到普通教室灰尘多、学生易接触的因素而选用了电磁式电子白板;考虑到电子白板的有效防护而选用了推拉式黑板。同时综合兼顾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如电子白板安装高度、水平位置等。
电子白板教学系统采购项目资金为财政性拨付,投入规模是固定的,所以在产品性能参数能满足应用需求的前提下,还必须考虑到产品价格,控制项目采购成本在预算范围内。通过项目市场调研和用户需求分析,形成调研报告及配备方案报局招标领导小组会议审定,最终确定设备配发范围、采购数量、设备类别、安装集成、项目交付等细节,为招标文件编制做好准备。
三、参照市场调研,科学严谨地编制招标文件
招标文件是采购单位的行动指南,是投标单位须遵循的规则,是规范整个招标过程,确定招标人与投标人权利义务的重要依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招标文件的编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标书编写是否规范、准确,是否科学、严谨,直接影响整个招标工作的进度和成败。
1.前期的项目调研为招标文件的编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1)调研信息有效指导招标文件中设备参数的制定
招标文件中的设备应是市场上的通用设备,技术参数编制只能涉及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技术参数最好是一个数值范围,而不是一个具体数据,可采用“大于等于”或“在某某幅度内”这一类的措词,不应对任何有资格的投标供应商造成歧视。通过项目调研,我们明确了采购需求,招标文件中均采用设备的通用性技术指标,技术参数要求为最低要求,不设置任何指标门槛。如调研中发现计算机CPU有E6600,也有E6700,两者都能满足教学应用,于是我们就指定E6600为最低标准;短焦投影机投影距离有80CM、100CM、120CM,于是我们就指定投影距离≤120CM;电子白板板面比例有4∶3,也有16∶9,两者虽都能满足教学,但价格相差较大,于是我们就指定板面比例为4∶3,等等。此外,设备相关细节也需描述清楚,尤其是电子白板教学系统中各类设备的安装集成规范,如安装尺寸、布线方式、功能实现等。
此外,投标样品提供也很关键,由于计算机基本为通用的标准化产品,我们便不再要求提供样品,而其余设备参数在满足标书的同时产品外观、材质和性能却不尽相同,甚至差别很大,所以提供样品就很有必要,于是我们在编制招标文件的时候便明确哪些设备需要提供样品,如何提供,如何搭建演示环境,以保证评标过程中评审专家能对投标产品有更为直观、全面的了解,从而保证评标结果的公平、公正,也为项目最终交付验收提供了依据。
(2)调研信息有效辅助招标文件中评审细则的制定
评审细则是评标委员会开展评标工作的最主要依据,是指导评标委员会如何评标的纲领性文件。一份合法、科学、合理、具备可操作性的评标办法,是招标投标成果科学合理和招标目的顺利实现的有效保障。通过调研,项目采取分标段形式进行实施,采用不同的评标标准,两个子项目可分开确定中标候选人,计算机设备的标准化程度高,市场较为透明,适宜采用最低评标价法;而电子白板、短焦投影机、视屏展台等设备子项目货物种类较多,需要现场演示,于是采用综合评标法。在拟定综合评标细则分配价格、商务、技术分值时,我们权衡了性能与价格,将价格分值设为50分,其余分值设置侧重于产品的现场演示效果,同时关注各供应商的业绩状况、产品权威认证(如ISO认证、GB检测),考虑到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因素重点强调三年内的售后服务承诺。细化评分标准,适当给予评审专家自由裁量权,技术商务分依据投标供应商提供的各种有效证明材料并结合投标产品的现场演示效果进行打分,尽可能增强项目的客观操作性,减少人为因素对评标结果造成的不利影响。
招标文件的编制应符合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标准格式规范拟定。招标文件中我们明确评价供应商的方法以及评定供应商中标的标准,标明实质性条款,重大事项前以“★”标记作提醒,并对字体格式作特别设置,同时要求供应商投标文件要具有针对性,避免多而空、虚而假,凡与该项目实施没有直接关系的条款内容一律删减。
2.多方论证,延续调研,修订完善招标文件
(1)开展招标文件编制论证调研,加强标书审核
招标文件的编制是招标准备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调研项目采购当事人,广泛征询有关招标文件的编制意见,有助于标书编制的合法、公正、科学和严谨。
高邮市教育局电教中心作为招标文件编制的合法职能部门,负责拟定招标文件,开展标书论证调研,征询最终用户、监管部门、局主管领导、市政府采购办等方面意见,共同审核把关标书编制,审查文件的相关条款是否合法,是否符合政府采购政策要求,是否有倾向性、歧视性或排斥性;仪器设备的技术性标准是否有特定要求和指定产品的现象,是否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评分标准和定标原则是否合法,是否客观公正;合同主要条款和格式是否合乎要求,是否有交货时间和地点;是否明确投标、开标的时间、地点等等。如在电子白板教学系统项目招标文件中综合评标细则编制过程中,我们最初设定业绩分的评分依据为投标人近二年内的类似项目成功案例,后经市采购办审核时,发现此条款存在歧视中小供应商的嫌疑,经过共同商议后便将此条款改成了针对设备生产厂家的类似项目业绩来评分,这样既保证了招标文件不带歧视性,同时又能保证采购人能够买到质量过硬的产品。
(2)开展项目投标供应商调研,保证标书公正严密
依据《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的规定,招标采购单位根据招标采购具体情况,经事先约定,可以组织潜在投标人召开开标前的答疑会。召开答疑会,可以让招标采购单位解释招标文件、解答供应商提出的疑问,也可以让潜在投标人提出问题、排除疑虑,是搭建招标采购单位与潜在投标人之间沟通桥梁的平台,是顺畅招标流程的必要环节。
由于电子白板教学系统项目设备琐碎,安装集成较复杂,为使投标供应商全面了解项目情况,确保项目能够顺利实施,我们在开标15日前增设了招标答疑会环节,投标供应商可在答疑会召开前以书面形式递交招标问询书,也可在会上提出疑问,电教中心、采购人、监督人与项目专家共同与会,市政府采购办全程监督指导,针对供应商提出的各类问题进行现场探讨论证,通过签署《答疑会确认函》明确告知供应商有关标书的变更或补充内容,对实质性变更发布项目变更公告,从而保证招标文件的完整性、科学性、规范性,避免存在任何歧视性或排他性内容。
从掌握产品信息、确定采购需求到完成标书编制,量大复杂的先期调研准备工作,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市场调研”正成为高邮市教育部门开展政府采购工作的法宝,事实证明,只有坚持以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为工作准绳和依据,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极大地发挥部门集中招标采购的优势,提高教育装备采购工作效率,才能更好地保障教学、服务教学、促进教学,不断提高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力。?筅
信息化研究征稿启示 篇12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
电子科技文献数据库及电子科技文摘用刊
来稿要求
1.来稿应无政治质量问题,不涉及国家秘密,无弄虚作假、剽窃、抄袭他人著作、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行为。
2.来稿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以及较高的学术技术水平和实用价值。
3.文稿应做到立论、设计正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表述清楚,逻辑严密,资料可靠,文字简练,可读性强。一般以不超过6000汉字(含图、表、公式)为宜。
4.文稿应依次包含以下信息和内容:题名(一般不超过20汉字)→作者姓名→作者所在单位(部门)及邮编→中文摘要、关键词(3~8个)→中图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文题名→英文作者姓名及所在单位→英文摘要、关键词(应与中文相对应)。并请注明各作者的简介,课题资助基金名称、号码及课题得奖记录在首页页脚处标明。
5.文稿章节编号采用三级标题顶格排序。一级标题形如1,2,3…排序,二级标题形如1.1,1.2,…;2.1,2.2,…排序,三级标题形如1.1.1,1.1.2,…;2.1.1,2.1.2,…排序。
6.摘要。摘要应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应说明研究(设计)目的、研究(设计)方法、实验方法以及研究(设计)成果。中文摘要应有200~300个汉字。
7.非公知公用的名词术语和缩略语应列出中文全称,必要时列出外文全称。
8.物理量和单位符号的使用请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CB3100~3102-93量和单位》。
9.外文字母请注意区分大小写、正斜体、黑体、上下角标等,字母和符号的含义应明确,且在文中前后统一。
10.插图和表格应少而精,结构紧凑,具有自明性;插图字迹应清晰,符合制图规则;插图应有图号、图题,表格应用表号、表题,坐标图中的标目要用量和单位之比表示清楚(例如,温度T/℃,速度v/(m·s-1),压力p/Pa等)。图表应随文出现。表格尽量采用三线表。图、表注释务必详细,使人不读正文即基本了解图表的内涵。
11.参考文献应是文中直接引用的公开出版物,应在文中引用处以右上角标(“[文献序号]”)的形式顺序标注文献序号。
注意事项
◆本刊自收稿之日起3个月内,一般可完成审稿程序。若稿件未被录用,本刊不退稿,不反馈审稿意见,逾期作者可打电话(025)85842022查询。
◆本稿不得一稿多投。若发现一稿多投者,本刊将在若干年内不接收其稿件,并追加对本刊造成的损失。
◆搞件文责自负,编辑部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实质性内容修改须征得作者同意。
◆本刊不发表有保密内容的文章,在投稿前作者应根据国家有关保密条例进行保密审查,投稿时应附有不涉密证明。
◆基金项目、专利项目、获奖项目等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复印件)。
◆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在来稿时向本刊声明,本刊将作适当处理。
◆凡向本刊投稿者,均视作接受上述各项约定,本刊在此特别声明。
国内统一刊号:CN32-1797/TP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4888
联系方式
地址:《信息化研究》编辑部
邮编:210023
电话:025-8584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