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连接(共12篇)
问题连接 篇1
20世纪中后期, 大规模工业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推动了连接装配技术的快速进步。传统的低效率铆钉连接工艺和高耗能焊接工艺因成本居高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0世纪70年代末的能源危机极大地促进了汽车轻量化的发展, 同时也催生了新型锁铆连接工艺技术的诞生。
锁铆连接工艺技术由德国奥迪汽车公司率先导入汽车的四门两盖制造, 继而推广应用到全铝合金白车身制造。在制造过程中替代点焊连接工艺, 不仅节约了大量能源成本, 而且重量减轻30%的铝合金白车身还为车主节省了运行成本, 提高了驾驶操控性能。进入21世纪, 汽车轻量化技术的应用不但席卷了汽车制造商, 如奥迪、宝马、奔驰、保时捷和通用所制造的高档车型, 而且在普通车型上也开始得到应用。随着更多轻量化材料如铝镁合金、碳钎维、塑料和结构胶的应用, 锁铆连接迎来了广泛应用的快速发展时期。我们充分相信, 在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下, 锁铆连接和压铆连接技术将会为中国工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锁铆连接工艺技术原理和优势
1.技术原理
锁铆铆钉在外力的作用下, 通过穿透第一层材料 (和中间层材料) 并在底层材料中进行流动和延展, 形成一个相互镶嵌的永久塑性变形的铆钉连接过程, 这一过程称作锁铆连接。该锁铆连接点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锁铆连接工艺的连接过程如图1所示。
1.被连接的工件2.预夹紧工装3.上模4.专用锁铆铆钉5.下模
生产参数设定:预夹紧压力、锁铆工作压力、行程位移等。
生产过程监控:压力-位移标准参考曲线和上下限公差判定曲线。
2.影响锁铆连接质量的因素
影响锁铆连接质量的因素有连接设备、被连接的材料、连接模具、辅助连接部件以及连接过程等, 如图2所示。
3.锁铆连接质量判断方法
锁铆连接判断方法有外观检查和几何尺寸测量两种。外观检查就是检查是否有裂纹, 几何尺寸测量就是确定其内部镶嵌参数。生产参数设定包括预夹紧压力、锁铆工作压力及行程位移等, 生产过程监控可通过压力-位移标准参考曲线和上下限公差判定曲线进行。
4.锁铆工艺特性和优势
锁铆工艺特性和优势表现在具有较高的动态疲劳强度、撞击能量吸收特性, 可连接带夹层的材料组合以及生产过程在线质量管理。
5.锁铆连接技术与传统点焊、铆接的对比优势
(1) 锁铆连接材料组合广泛可用于不同材质、硬度、厚度材料组合, 各种有镀层的材料连接组合和连接有夹层包括胶水等非金属材料组合。
(2) 锁铆连接综合成本低廉无需连接前后的处理工序;连接工序简单, 工作效率高;设备投入合理, 操作成本能耗极低;对操作员素质要求不高, 人工成本低;无需额外的环保和劳保投资 (无烟尘排放) 。
(3) 锁铆连接质量可靠连接区域没有应力集中, 动态疲劳强度高;在线铆接装配质量管理系统, 无损伤检测连接质量, 保证质量100%合格;连接质量依靠设备保证, 不受人员影响。
(4) 附加功能锁铆连接设备可以实现铆接自动化作业;连接设备易于与生产过程自动化组线集成;设定不同程序, 同一套锁铆设备可以满足不同材料组合的铆接和在线质量管理要求。
6.锁铆连接材料组合示例
锁铆连接材料组合有图3~图7所示几例。
汽车轻量化中存在的连接工艺问题和解决办法
(1) 不同形态材料之间的连接工艺问题与焊接等其他连接工艺相比, 锁铆连接工艺是连接非铁金属的最佳选择。
(2) 不同形态材料之间的连接强度与安全问题锁铆连接工艺充分满足设计的静态强度和动态疲劳强度要求。锁铆连接工艺具有撞击能量吸收功能, 能克服焊接不足, 满足安全方面的要求。
(3) 车内隔音和防水问题锁铆连接工艺允许不同形态材料之间涂胶粘合层, 达到隔音和防水的目的。
(4) 轻量化生产过程成本控制问题锁铆连接和压铆连接工艺与传统铆接工艺相比减少1/3工序, 工作效率高;与特殊焊接相比, 无论从设备投资、能耗成本核算, 还是从工序繁简和操作要求相比, 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5) 轻量化生产过程质量控制问题锁铆连接和压铆连接生产设备都具有在线铆接装配质量管理系统, 生产过程可以全部在线监测, 实时去除不良品, 确保产品质量100%合格。一旦出现不良品, 设备会立即报警并诊断可能发生的原因, 帮助解决问题。
锁铆应用案例
1.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
在能源危机和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下, 汽车轻量化变得越来越紧迫。汽车轻量化的三要素包括车身轻量化设计、材料轻量化应用以及轻量化连接工艺。轻量化材料包括铝镁合金板材、冷拉型材、铝合金铸件等非铁金属、碳纤维和塑料等非金属材料。解决不同形态材料之间的连接工艺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可见, 连接工艺是关键因素, 直接决定汽车的安全问题。
图8为由锁铆连接设备和机器人组线而成自动锁铆连接线, 应用在奥迪车身上。
图9a为1994年在奥迪A8 (D2) 上的应用, 采取的连接技术为:1100点锁铆、70mMIG-焊接、500点点焊、178点压铆。图9b为2002在奥迪A8 (D3) 上的应用, 采取的连接技术为:2400点锁铆、64m MIG-焊接、20m激光焊接、5mHybrid-焊接。
2.锁铆连接在其他工业领域的应用展望
锁铆连接工艺不但能够成倍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而且可以大幅度降低能耗和物流环节成本, 因此, 具有很好的应用综合经济性。若大规模应用于汽车、工业电器、航空和通讯等工业的材料连接, 代替传统的铆接和焊接工艺, 将会取得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问题连接 篇2
关于网络连接丢包问题
,
1.一直都慢,还是只在刚开机的时候慢?取消不必要的启动项,保留输入法和杀软,观察到安全模式下扫描清理是否存在恶意程序、病毒等,另外电脑在其它位置上是否正常?拿到其它同事的位置上测试一下。
共享打印机无法连接问题巧解决 篇3
具体操作步骤为:
1.对台式机A进行设置,开启Guest来宾账户,将打印机设置为共享;
2.开启笔记本B的网络发现功能;
双击笔记本B桌面上的“网络”图标,在弹出的窗口中,依次执行“网络和共享中心一更改高级共享设置”一将网络发现更改为:“启用网络发现”,保存修改后退出。(如图2、图3、图4)
3.笔记本B连接访问共享的打印机
双击桌面上的“网络”图标,在打开的窗口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同在一个小局域网中的计算机了,如图5。双击台式机A(XP-201405131821)图标,在打开的窗口中,看到共享的打印机,在其图标上右击鼠标,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连接,几秒后连接成功。
4.依照步骤2、3对台式机C进行设置,但在连接共享打印机时,却出现无法连接的错误,如图6。
这是怎么回事呢?笔记本B能连接打印机成功,说明台式机A的设置没有问题,B和C两台电脑安装的操作系统同为Win 7,为什么一台可以,而另一台却不行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了找出问题所在,我仔细比对了电脑B、C的各种设置,终于发现了不同。原来电脑B的Win 7操作系统的位数是32位,而电脑C的是64位。
由此推断问题出在打印机的驱动程序上,电脑A的XP系统中安装的打印机驱动是32位的,所以当电脑B(安装有32位的Win 7操作系统)第一次连接打印机时,为其默认安装32位打印机驱动与Win 7系统相匹配,连接成功。而电脑C安装的Win7操作系统是64位,与默认的打印机驱动位数不匹配,造成打印机无法正常使用,连接失败。
提示:
安装打印机、传真机等外部设备驱动时,一定要先查看电脑操作系统的位数,然后安装与操作系统位数相同的驱动,否则设备不能正常使用。
在Win 7操作系统下,右击桌面上的“计算机”图标,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属性”,就可以查看有关计算机的基本信息,包括:Windows的版本系统类型计算机名等。
知道了问题所在,我在台式机C做了如下设置:
首先,从网上下载64位的HP LaserJet 6L打印机驱动。
然后,通过执行“控制面板一设备和打印机一添加打印机一添加本地打印机一使用现有的端口”一系列操作,在弹出的“安装打印机驱动”窗口中,从左侧厂商列表中选择HP,右侧打印机列表中选择具体的型号HP LaserJet 6L,为其安装下载的打印机驱动,安装成功后,退出相应窗口,返回桌面。
最后,按照上文的操作步骤3,成功连接共享的打印机。
化工电气连接部位发热问题研究 篇4
1 化工电气概况
电力系统中电气设备在连接中的点、线、面构成了电气连接, 所谓点指的是电气设备中的连接点, 线指的是电气设备连接中的回路, 面指的是构成电气系统的整体连接。
就化工企业的电气连接而言, 包括插接、焊接、压接以及滑接等多种形式, 电气连接面采用插头进行的连接为插接形式;两个电气连接融合为一个电气连接为焊接形式;连个电气连接体采用滑动介质完成连接后实现的电流传导为滑接形式;压接在电气连接中使用范围最广, 不仅有着较高的可靠性, 还可使施工更为便捷, 但压接应注重压接的面积与压力等, 且压接或会存在接触不良、松动以及腐蚀等问题的出现。
2 化工电气连接部位发热原因
影响化工电气连接部位发热的原因较多, 最为常见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最为常见的为电气系统方面的问题, 且常见于设计环节, 主要源于部分电气系统设计之初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还见于元件本身的质量问题与线路问题, 导致其并不能与安全载流量需求相适应;还有部分问题体现为施工过程中缺乏实效性与规范性, 并不能满足机组运行的需求, 且当电气系统状态不稳定时, 会对化工企业的正常生产造成恶劣的影响, 进而对化工电气系统的安全构成威胁。
3 化工电气连接部位发热问题的消除方法
3.1 减少连接腐蚀
腐蚀性气体在化工企业中普遍存在, 严重影响着化工企业的发展, 主要源于电气连接点极易受到腐蚀气体的影响会出现连接点接触不良现象, 还有部分连接部位会持续发热, 影响电气设备的使用。为此, 应财务相应的措施来避免电气连接点被腐蚀, 这就要求在电气设备的日常使用过程中应定期进行维护, 可派人专人负责, 并将责任落实到人, 全面做好电气连接点防腐蚀工作。
3.2 做好电阻测试
一般而言, 直流电阻是造成电气连接部位发热最为主要的原因, 化工企业的电气设备使用较长的时间后, 电气连接的电阻便会变大, 电气连接部位的热量也会加大, 电气设备出现故障的风险也会加大, 因而, 针对直流电阻应进行定期测试。采用直流电阻测试的方法来确保连接部位的质量, 且在具体的测试过程中应保持三次及以上的测量, 以确保电阻测试的有效性。
3.3 保证压接的质量
作为化工电气连接中最为常见方法的压接, 其质量应有一定的保证, 以防止压接截面缩小, 因而, 在具体的安装施工过程中, 有必要参照相关的规章制度来完成与电气检修要求相符合的安装, 且压接过程需具备平垫与弹簧垫, 并充分考虑电气连接在热胀冷缩作用下或会出现的松动现象, 有必要做好相应的检查。如在端子板连接时, 导线头压接线应在垫圈 (羊眼圈) 下实现压接, 确保螺钉拧紧反方向与压接圈弯曲方向一致, 过程中可使用扳手, 若当电气压接部位出现发热时, 为确保连接质量, 可采用焊接压接。
3.4 注重连接部位的固定
电气连接部位的固定利用的主要为机械作用力, 同时也可实现电气的连接, 因而应做好连接部件的固定, 以避免连接部位发热现象的出现。具体到固定过程, 最为常见的为非金属与金属材料, 基础的为非金属材料, 以达到绝缘目的, 与此同时还要确保导体的发热性, 因而还要使其具备阻燃等级 (如下图) 。化工电气连接电线电缆也应保持一定的机械作用力, 如可采用专用卡子等来实现固定。
3.5 做好电气连接检测
做好化工电气连接的温度检测, 可有效防止电气连接部位发热现象的出现, 进而确保电气设备可正常使用。当电气连接部位发热时, 温度升高为最明显表现, 因而有必要做好连接部位的温度检测, 对于温度异常部位应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最为常见的方法包括温度计、安装试温材料以及红外线测量等, 还可使用经验法、观察法等, 来保障电气系统能够安全运行。
4 结语
由上观之, 化工电气连接部位发热问题影响着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 有必要及时解决。主要源于电气连接部位发热问题的存在, 对电气设备、电力系统以及化工企业的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应采用相应的方法, 消除电气连接部位发热问题, 以实现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
摘要:化工企业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获得了较为长足的发展, 为有效保证化工企业的健康发展, 有必要重视电气安全问题。本文基于此, 对化工电气连接部位发热问题进行了研究, 旨在指出化工电气连接部位发热问题的解决方法, 进而提升化工电气安全水平。
关键词:化工企业,电气连接,发热
参考文献
[1]曹俊.浅论化工电气连接部位发热消除方法[J].化工管理, 2015, 12 (05) :125.
[2]徐立.浅谈化工电气连接部位发热消除方法[J].科技视界, 2012, 6 (21) :151-152.
[3]陈邓伟, 王长义.基于功率损耗原理分析的电气设备发热研究[J].电气技术, 2013, 2 (01) :43-45.
问题连接 篇5
远程桌面连接组件是从Windows 2000 Server开始由微软公司提供的,WINDOWS 2000 SERVER中他不是默认安装的。该组件一经推出受到了很多用户的拥护和喜好,所以在WINDOWS XP和2003中微软公司将该组件的启用方法进行了改革,通过简单的勾选就可以完成在XP和2003下远程桌面连接功能的开启。
当某台计算机开启了远程桌面连接功能后我们就可以在网络的另一端控制这台计算机了,通过远程桌面功能我们可以实时的操作这台计算机,在上面安装软件,运行程序,所有的一切都好像是直接在该计算机上操作一样。这就是远程桌面的最大功能,通过该功能网络管理 远程桌面连接员可以在家中安全的控制单位的服务器,而且由于该功能是系统内置的所以比其他第三方远程控制工具使用更方便更灵活。
上面我们对这个工具介绍完毕了,我们还是言归正传谈谈远程桌面在使用过程中的遇到的一些问题吧。
1、中断远程桌面连接客户端无法建立跟远程计算机的连接。导致这个错误的可能的原因是: 1)远程计算机上的远程连接可能没有启用。2)已超出远程计算机上的连接最大数。3)建立连接时出现了一个网络错误 具体的解决办法:
有时候是这个错误提示:由于网络错误,连接被中断,请重新连接到远程计算机;远程连接我肯定是开启了的,防火墙里面3389端口也是打开的,并且连接其他的服务器就可以连接上,说明我本机没问题,用扫描软件,扫描了一下这个服务器,显示IP和端口都是存在的,说明这个服务器网络也没问题,实在没办法,只有不断的测试,后来在系统日志里面看到很多条系统错误信息。其中:严重错误“RDP 协议组件 “DATA ENCRYPTION” 在协议流中发现一个错误并且中断了客户端连接。”几经周折得知这是因为Certificate子键负责终端服务通信中数据信息的认证和加密,它一旦被损坏,终端服务的协议组件就会检测到错误,中断客户机与终端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导致Certificate子键损坏的原因很多,如管理员安装和卸载某些系统软件、对终端服务参数的不合理配置等。这时我们需要重置该键值中的内容,才能修复终端服务。
进入注册表编辑器窗口,展开“HKEY_LOCAL_MA CHINE SYSTEMCurrentCon trolSetServicesTermService Parame ters”,找到名为 “Cer tificate”的子键,将它删除,重新启动XP系统或Windows 2000 Server服务器,系统就会重新生成“ Certificate”子键,这样客户端就能正常连接到终端服务器了。
在终端服务器出现无法连接的问题后,我们首先要判断这是不是网络故障引起的,检测远程客户端和XP系统(Windows 2000 Server服务器)是否能够正常连接到网络;然后就要检查终端服务器的加密级别是否设置过高。排除上述原因后,就有可能是“Certificate”子键损坏了。此外,“HKEY_LOCAL _MACHINE SYSTEMCur rentControlSetServicesTerm ServiceParameters”下的 “X509 Certificate”和“X509 Certificate ID”损坏了也有可能导致终端服务出现问题,它们的修复方法与“Certificate”子键损坏后的修复方法相同。
2、提示“本地计算机客户端访问许可不能升级或更新”的解决方法
1)打开被控机的注册表编辑器,定位到HKLMSOFTWAREMicrosoftMSLicensing。2)备份MSLicensing键。
3)删除MSLicensing键,重启系统。
3、提示“远程计算机已结束连接”
1)打开被控机的注册表编辑器,定位到HKLMSYSTEMControlSet001EnumRootRDPDR,备份该项;右键单击该项,选择“权限”,为当前登录的用户增添“完全控制”的权限。2)新建key文件,将以下内容写入,双击导入注册表后重启计算机即可。Windows Registry Editor Version 5.00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ontrolSet001EnumRootRDPDR000] “ClassGUID”=“{4D36E97D-E325-11CE-BFC1-08002BE10318}” “Class”=“System” “HardwareID”=hex(7):52,00,4f,00,4f,00,54,00,5c,00,52,00,44,00,50,00,44,00,52, 00,00,00,00,00 “Driver”=“{4D36E97D-E325-11CE-BFC1-08002BE10318}030” “Mfg”=“(标准系统设备)” “Service”=“rdpdr” “DeviceDesc”=“终端服务器设备重定向器” “ConfigFlags”=dword:00000000 “Capabilities”=dword:00000000
4、提示“客户端无法连接到远程计算机”。
1)远程计算机不可到达(ping不通或者被防火墙拦截)2)服务器没有开启3389端口(系统属性里“远程”页面里的“远程桌面”未打勾或没有使用有远程登陆权限的用户即可)
3)terminal services 服务未启动,启动此服务即可,另外还有两个RDP服务也别忘记哦 4)检查远程桌面是不是被更改了端口,步骤:打开“开始→运行”,输入“regedit”,打开注册表,进入以下路径:[HKEY_LOCAL_MACHINESYSTEM CurrentControlSetControlTerminal ServerWdsrdpwdTdstcp],看见PortNamber值了吗?其默认值是3389如果不对请改回来。
Domino多分区服务在PC服务器上的安装与配置
IBM旗下的Lotus/Domino系列软件广泛应用于企业与政府机构的流程类应用软件系统,特别是在办公自动化系统领域应用最为广泛,IBM在其推出的“莲花宝箱”——AS400系统中集成了多分区功能,Domino的分区功能,能够使AS/400看起来就象同时拥有许多Domino服务器。所有Domino应用程序都可以共享相同的资源:处理器。内存、磁盘、软件、安全性、备份磁带、网络资源以及 — 最重要的是 — 系统管理员。共享这些资源极大地减少了管理和维护的成本。并且提高了网络的利用率,减少服务器的一次性投资,降低管理和维护的费用。使总拥有成本保持在较低水平。但AS400系统一套价格不菲,其实在PC服务器上也可以实现多分区Domino,Domino 服务器分区允许在一台服务器上最多运行6个 Domino 服务。使用分区服务器将减少硬件费用并将所需管理的计算机数量减至最少。
(1)Domino多分区的运行环境
多分区Domino服务对系统硬件要求较高,以笔者所在单位实践经验来看,我们推荐至少如下配置的服务器:
l CPU为主频在2GHZ以上的Intel至强处理器
l Microsoft Windows 2000 Server或Microsoft Windows 2000 Advance Server l 最小内存 512MB RAM;第一个服务器最低配置使用 512MB RAM,每增加一个 Domino 分区服务器应至少加 256MB RAM。l 至少 36GB 的硬盘可用空间;第一个服务器最低配置使用 36GB 硬盘空间,每增加一个 Domino 分区服务器应至少加 18GB空间。(2)Domino多分区安装
安装并设置分区服务器与安装并设置单个服务器是相似的。在 Windows 2000 Server上安装第二个及后继 Domino 分区服务器。最多可以在一台计算机上安装六个 Domino 分区服务器。
在安装Domino服务器时,确认选择了“分区服务器安装”。计算机上的所有分区服务器共享同一Domino 程序目录,但每个分区都有自己的 Domino 数据目录。共享目录默认为X:LotusDomino,建议使用分区服务器的名字作为其数据目录名。例如,如果第一个分区服务器名为“01”,则可以将其数据目录名取为 X:LotusDomino1。对于每一个安装的其他 Domino 分区服务器,都应该遵循相同的步骤进行。完成安装后,进入配置阶段。(3)Domino多分区的配置
有两种方法在计算机上配置分区服务器。可以为所有的分区服务器指定同一个 IP 地址然后使用端口映射,或者为每个分区服务器指定独立的 IP 地址。① 所有分区服务器使用同一个 IP 地址
如果可用的 IP 地址数有限,那么可以让计算机上所有分区服务器使用同一个 IP 地址。然后设置端口映射,并为每个分区服务器指定其自己的端口。设置端口映射后,需要指定一个分区服务器作为端口映射服务器。它会重定向 Notes 和 Domino 连接请求至计算机上的其他分区服务器。
使用单一的 IP 地址有一些缺点。第一,如果端口映射服务器不运行,则客户机一般不能与任何分区服务器建立新的连接。第二,计算机上的所有分区服务器必须位于同一个 IP 网络。第三,由于所有分区服务器共享同一个网络接口卡(NIC),所以计算机的输入和输出(I/O)可能会变慢。由于这种方法有明显的缺点,我们不推荐这种方法。
② 每个分区服务器使用独立的 IP 地址 如果有足够的 IP 地址,那么为每个分区服务器指定独立的 IP 地址,并对每个分区服务器使用独立的网络接口卡(NIC)。这样允许客户机直接访问每个分区服务器,而不必通过端口映射服务器进行访问。尽管可以为不同的 IP 地址使用同一个网络接口卡(NIC),但最好不要这样做,因为这会给计算机的输入/输出(I/O)带来负面影响。
使用独立的 IP 地址有几个优点。第一,分区服务器不依赖于端口映射服务器。这样,由于用户不再依赖于端口服务器的运行,所以可以访问所有的分区服务器。第二,分区服务器可以位于不同的 IP 网络。第三,可以为每个分区服务器使用独立的网络接口卡(NIC),这就可以加快计算机的输入/输出(I/O)速度。配置系统IP地址,使用 Windows 2000“控制面板”中的“网络”图标完成配置。(3)为分区服务器指定独立的 IP 地址
① 从可用的 IP 地址中,为每个分区服务器指定一个。
用于 Notes 和 Domino 之间通讯的分区服务器 在 NOTES.INI 文件中输入 TCPIP_TcpIpAddress=0,IPaddress:1352其中 TCPIP 是端口名,IPaddress 是指定分区服务器的 IP 地址。样例:TCPIP_TcpIpAddress=0, 10.232.96.145:1352 ②为每个分区服务器指定需要的 IP 地址和任务。
如Domino运行了WEB服务或POP3等服务,多分区Domino需要为每个分区服务器指定IP地址和任务。
Web 服务器 在“服务器”文档的“Internet 协议”HTTP 附签上的“主机名”域中输入主机名称或 IP 地址。然后在“联编到主机名”域中选择“启用”。POP3 服务 在 NOTES.INI 文件中输入 POP3Address=hostname其中 hostname 是服务器的 IP 地址或完全限定的网络域名称。
IMAP 服务 在 NOTES.INI 文件中输入 IMAPAddress=hostname其中 hostname 是服务器的 IP 地址或完全限定的网络域名称。NNTP 服务 在 NOTES.INI 文件中输入 NNTPAddress=hostname其中 hostname 是服务器的 IP 地址或完全限定的网络域名称。
LDAP 服务器 在 NOTES.INI 文件中输入 LDAPAddress=hostname其中 hostname 是服务器的 IP 地址或完全限定的网络域名称。(4)设置DNS解析
服务器需在本地的HOST文档中加入对服务器名与对应IP地址的解析,在网络中的DNS服务器上,也必须设置相应服务器名与IP地址的对应解析,这样客户端才可以正常连接上各自的分区服务器。
问题连接 篇6
【关键词】连接体、整体法、隔离法、内力、外力、先整体、后隔离
【正文】
连接体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或叠放在一起、或并排放在一起、或用细 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对于这个物体组的研究我们通常采用两种方法进行。
第一 整体法,整体法是指对物理问题中的整个系统或整个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在力学中,就是把几个物体视为一个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时,只分析这一整体对象之外的物体对整体的作用力(外力),不考虑整体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内力)。整体法的思维特点是整体法是从局部到全局的思维过程,通过整体法分析物理问题,可以弄清系统的整体受力情况和全过程的受力情况,从整体上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变体规律,从而避开了中间环节的繁琐推算,能够灵活地解决问题。通常在分析外力对系统的作用时,用整体法。应用整体法的前提条件是当几个物体能持续的相对静止时。应用整体法要区分外力和内力。整体对象之外的物体对整体的作用力称为外力;物体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内力。当我们要用整体法解连接体问题时,首先要明确研究的系统或运动的全过程.接着要画出系统的受力图和运动全过程的示意图.然后寻找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
例题1:如图所示,人重600牛,平板重400牛,如果人要拉住木板,他必须用多大的力(滑轮重量和摩擦均不计)?
【分析】
对由人、木板、两个定滑轮组成的物体组,可采用整体法进行分析,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对整体处于静止,则有:F1=G1+G2
对大的定滑轮:F1=2F2
对小的定滑轮:F2=2F3
人对绳子的拉力与绳子对人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所以人对绳子的拉力F=F3
用整体法从整体到局部进行分析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分析过程。
例题2.如图所示,质量为都5kg的A、B两物体并排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A、B均不光滑,且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 ,在水平推力F=40N的作用下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A的加速度为解:把AB当成一个整体,所以G=100N,
第二隔离法,隔离法是指对物理问题中的单个物体或单个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在力学中,就是把要分析的物体从相关的物体体系中隔离出来,作为研究对象,只分析该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对该对象的作用力,不考虑研究对象对其他物体的作用力。隔离法的优点是容易看清单个物体的受力情况或单个过程的运动情形,问题处理起来比较方便、简单,便于初学者使用。在分析系统内各物体(或一个物体的各个部分)间的相互作用时用隔离法。应用隔离法解题首先应明确研究对象或过程、状态,选择隔离对象,选择原则是一要包含待求量,二是所选隔离对象和所列方程数尽可能少,其次将研究对象从系统中隔离出来;或将研究的某状态、某过程从运动的全过程中隔离出来.接着对隔离出的研究对象、过程、状态分析研究,画出某状态下的受力图或某阶段的运动过程示意图.最后寻找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
问题连接 篇7
基于市场需求, 建筑锚栓、锚杆、植筋胶产品近年来较大改进, 出现了一些性能好的新产品。JGJ145—2004规程作为国家行业标准, 应该更注重制定衡量这些后锚固产品性能的检验标准、设计和应用技术条件、与质量检测相关的规定, 而不宜分门别类限定锚栓的适用范围。规程理应规定:凡符合设定性能检验标准的产品, 无论何种工作机理、属哪种类型均可应用, 否则更不允许设计选用, 或通过质量检测要求使其无法通过验收。
每种类型、规格的建筑锚栓/植筋均有特定的适用范围与应用条件, 产品安全性是在可比条件下获得的相对标准, 与产品构造、安全质量、基材情况、破坏形式的等多种因素相关, 并涉及颈缩拔断率Rneck (Rneck=Nneck/N0, Nneck和N0分别为发生颈缩拔断破坏的锚栓数和同批同条件的总数) 、极限位移、后续膨胀功能、锚固力衰减等多项指标。规程的上述规定, 实际上是单一地按产品锚固机理对其安全性进行了分级, 或简单地按产品类型对其可靠性进行了评定, 这显然不安全符合实际情况, 也是目前规程受到锚栓主流产品研制、生产、应用企业 (包括部分规程参编单位) 质疑的主要原因。
二、关于锚栓分类
规程将建筑锚栓分为以下三类:膨胀型锚栓、扩孔型锚栓、化学植筋 (黏结型锚栓) , 其目的是根据分类限定产品适用范围。对这些锚栓工作机理的研究可知。
对于膨胀型锚栓, 当锚栓受拉拔发生位移时, 栓杆锥面挤入套管迫使其胀开, 当套管与混凝土孔壁产生挤压摩擦作用时, 孔壁受挤压后发生变形, 会出现挤压扩孔现象。套管钢材的硬度越高、外围齿槽数量越多、预紧程度或拉拔力越大, 该现象也越明显。在膨胀型锚栓的抗拉拔承载力中, 以挤压摩擦作用的贡献为主, 挤压扩孔作用的贡献为铺。这类锚栓一般有较好的后续膨胀功能。
对于扩孔型锚栓, 使用专用锥孔钻头成孔/扩孔, 混凝土孔壁的锥面与锚栓膨胀端发生“镶嵌咬合”, 但膨胀端与孔壁也同时存在挤压摩擦作用。在扩孔型锚栓的抗拉拔力中, 以“镶嵌咬合”作用的贡献为主, 挤压摩擦作用的贡献为铺。扩孔型锚栓的后续膨胀作用很小, 或无此项功能。
化学植筋 (黏结型锚栓) 依靠栓杆与孔壁之间的黏结抗剪作用获得抗拉拔承载力, 无后续膨胀功能。随拉拔力增大, 栓杆直径减小, 可促使黏结沿孔径方向从孔壁上被剥离。栓杆一旦发生拔出滑移, 则表明其有效黏结面积开始减小, 锚固失效过程开始发生。
试验研究表明, 增大膨胀型锚栓的挤压扩孔程度, 既增加“镶嵌咬合”的作用, 可改善其锚固性能;增加扩孔型锚栓底部的锥面面积, 增大锥面上的挤压摩擦作用, 也可改善其锚固性能。由此可见, 膨胀型与扩孔型两类锚栓的工作机理虽然不同, 但存在共性。对于近年来出现的新型锚栓, 普遍采用了同时应用多种工作原理、协调组合多种有利作用的手段, 以提高或改善产品综合性能。
三、膨胀型、扩孔型锚栓
规程认为, 在拉拔力作用下, 锚栓的可靠性取决于是否发生钢材破坏, 膨胀型、扩孔型锚栓不可能出现钢材破坏, 见规程4.2.5条及条文说明, 只有埋深充分的化学锚栓才可能出现钢材破坏, 依此断言所有膨胀型、扩孔型锚栓的可靠性均低于化学植筋的可靠性, 并以此制订出限制所有膨胀型、扩孔型锚栓使用范围的强制性规定 (规程4.1.3条) , 作者实难认同这种结果。
在部分双锥面膨胀锚栓 (SZM-1和SZM-2锚栓) 受拉拔承载力试验中, 试件钢材强度10.9级, 混凝土基材强度C25, 无间距、边距影响, 有效埋深8.5倍外径, 试验由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完成, 报告编号:国建质检 (结1) 字 (2001) 253GJ-A/-B。如排除安装方面的问题, 在C20~C25混凝土基材上, SZM锚栓的颈缩拔断率Rneck值不低于95%, 在C30及以上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基材上, Rneck值为100%。
HILTI公司的HDA自扩孔锚栓拉拔试验由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完成。HDA-P, HDA-T锚栓试件总数48, 每种型号三种外径, 钢材强度8.8级, 混凝土锚固基材强度C30, 无间距、边距影响。HDA锚栓试验表明, 所有试件均为钢材破坏, Rneck值为100%。
四、影响锚栓承载力实测值的因素
在后锚固技术中, 衡量建筑锚栓、锚杆、植筋性能的关键指标是受拉拔承载力标准值NRK, s。根据试验研究结果, 单根锚栓的NRK, s值除与埋入端的锚固构造有关外, 还与以下因素有关。
1. 加荷速度。
锚栓的拔出位移相对于拔出力存在不确定的滞后性, 使其NRK, s值可能随加荷速度增加而增大, 加荷速度越快该特性越明显。
2. 拉拔力与栓杆之间的夹角。
当拉拔力与锚栓之间存在夹角时, 相对于拉拔力作用于栓杆轴线的情况, 锚栓的锚固性能可能发生改变。
3. 支撑环直径。
如果加荷设备支撑环的内径过小, 混凝土锥体破坏将受约束, 并导致承载力实测值偏高, 但该因素对锚栓钢材破坏的情况无影响。
4. 持荷时间。随持荷时间延长, 膨胀型、扩孔型锚栓承载力实测值有降低的趋势, 锚栓抗拔出滑移性能越差, 该趋势越明显。
5. 植筋方向。
当混凝土锚孔不垂直向上且植筋胶固化之前, 在重力及干扰力作用下, 钻孔中钢筋的位置及外周胶层厚度均可发生变化, 可能因此降低植筋的抗拉拔承载力。钢筋与孔壁之间的空隙越大, 开口朝上钻孔偏离90°垂线越多, 该现象越明显。
6. 位移条件。锚栓失效标准与位移有关, 在较高荷载水平下, 极限承载力随失效位移限值减小而降低。
五、结语
一般情况下, 锚栓/植筋的NRK, s值是在试验室内的素混凝土块体上试验确定, 实际受拉拔承载力是在工程现场检验确定。考虑到锚栓附近结构配筋的有利影响, 与相应的试验室结果比较, 现场破坏性检验中锚栓发生混凝土锥体破坏的情况将减少, 锚栓受拉拔承载力有所提高。同理, 在试验室与现场两种环境中, 受检植筋发生混凝土锥体破坏的情况大体相同, 但受拉拔承载力可能因试件方向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别。
摘要:结合试验研究、工程技术与施工体会, 对混凝土结构后锚固连接技术若干问题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问题连接 篇8
随着智能手机和物联网的普及,NFC(近场通信)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正被越来越多新款手机采用作为系统基本配置,该技术的发展使得将智能射频卡(RFID)的功能集成到手机的设想成为可能。而当前作为传统近距离通信的蓝牙技术已经发展到4.0版本,传输速率已有大幅度的提高,对于传输数据安全性保护也有所加强,但还是有各种对蓝牙的攻击方法被提出。如果把NFC技术和蓝牙有效结合,利用NFC交换数据便捷、安全性高、功耗低等特点传递参数用于蓝牙的建立连接过程,则可以有效避免各种对传统蓝牙中用于配对使用的PIN密码的攻击,同时还可以减少传输数据前连接过程的耗时,降低系统的整体功耗。
目前虽然NFC论坛已经开始与蓝牙兴趣小组(SIG)合作共同讨论使用NFC为蓝牙建立安全连接的方案,但是还未在智能手机上有系统的实现。由于NFC硬件模块还未作为智能手机的标准配置,因此现在国外仅有一两款软件使用某种方法实现了NFC和蓝牙的结合;国内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基本还是空白状态,还没有文献从理论方面分析提出使用NFC为蓝牙建立连接并保证传输安全性的方案。
本文通过对NFC技术和蓝牙技术特点的阐述,传统蓝牙传输的配对过程、安全认证、加密机制以及上层使用Socket建立连接过程的分析,提出了两种使用NFC为蓝牙建立连接的方案,并在Android系统上设计并实现了其中一种较易实现的方案。最后对该方案连接和传输过程耗时情况进行测试,并与传统蓝牙传输方式进行比较,验证其总体性能更高。
1 蓝牙传输及其存在问题
1.1 蓝牙技术概述
蓝牙技术是由Intel、IBM、Nokia、爱立信、东芝五家公司所代表的蓝牙技术联盟于1998年正式提出的,是当前连接不同设备的首选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它以个人局域网(PAN)为应用范围,这个网络也被称为“微微网”(piconet),通过蓝牙可提供设备间点对点和点对多点的无线连接,它和WLAN一样使用2.4 GHz的工作频段。其发展过程历经了许多版本的更新,相比于最初提出时,其逐渐加入了适应性调频等技术,在数据传输速率上有大幅度的提升,另外配对时间缩短,同时降低了能耗。蓝牙技术目前所采用的降低功耗的方式是所谓的“减速呼吸”[1]。一般两个相互连接的蓝牙设备进入待机状态后仍需要通过相互呼叫来判断是否仍处于联机状态。通过使发送相互确认信号间隔时间从最初版本的0.1s延长为0.5s,可使蓝牙芯片的工作负载明显减少,从而大幅降低其功耗。
蓝牙设备间通过相互呼叫进行设备发现。彼此发现对方后,在选择对方建立连接(配对)时,用户将被要求输入PIN密码(1位~16位之间,一般建议为8位)。如果手机设备连接到无线耳机,则在手机设备中输入无线耳机的固定密码;而在两台手机设备进行连接时,则两台设备各自输入一次约定的密码。之后两台设备便彼此验证对方,并建立信任连接,即配对成功。
蓝牙协议栈采用分层方式,由位于协议栈底层的专用协议和上层的一些通用协议组成。专用协议(核心协议)主要包括基带协议、链路管理协议(LMP)、逻辑链路控制和适配协议(L2CAP)以及业务发现协议(SDP)[1]。其中基带协议和链路管理协议(LMP)是和底层硬件模块相关的协议,负责蓝牙单元间连接的建立。上层的通用协议规定了不同蓝牙应用所需的协议和过程,主要有电缆替代协议(RFCOMM)、电话控制协议(TCS-BIN)、对象交换协议(OBEX)。
1.2 蓝牙安全性
通信网络受到的安全攻击可分为对信道的攻击和对信源(即通信设备本身)的攻击,前者主要包括中断、截取、修改和假冒4种方式,后者则包括非授权访问、拒绝服务等[2]。蓝牙网络作为基于无线信道传输的通信,相比于传统的有线网络要面临更多的威胁;而蓝牙通信的移动性,更增加了安全机制的不确定性。虽然蓝牙技术的跳频机制对于“微微网”内部其他设备的偶然传输干扰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仅有这种保护是不够的[3]。
为了提供对信息的保密、应对第三方的攻击,蓝牙技术标准在应用层和链路层分别提供了安全措施,定义了3类安全模式[4]:无保护安全模式、应用层安全加强模式和链路层安全加强模式。其中对于有安全保护的情况,链路层安全加强是强制启动的模式,当两个设备的LMP层通道建立之后,在基带层加入安全保护。而应用层安全加强是由此基础上在应用层增强安全性,当L2CAP层通道建立后,由应用层进行验证。
对于应用层的安全实现,Thomas Muller提出了蓝牙安全体系架构[5]。该体系架构将蓝牙设备和服务分为不同的安全等级。设备可分为“可信任设备”和“非可信任设备”两个安全等级,而服务可分为“需要鉴权和认证”、“仅需要认证”和“对所有设备开放”3个安全等级。
蓝牙技术在链路层使用4个参数来维护安全性,分别为蓝牙设备地址(BD_ADDR)、链路密钥、加密密钥和随机数RAND。蓝牙技术标准提供了认证、加密、密钥管理等功能,给出了蓝牙设备间通信过程中的安全机制[5],如图1所示。
1.3 蓝牙传输存在的问题
由于蓝牙的设计目标为设备间组成一个无基站式局域网(类似于WLAN的Ad Hoc模式),进行多设备间的近距离通信。为了频带的复用和安全性等因素考虑,需要设计成在每次设备间传输数据之前进行连接操作,对于之前未配对的设备还需要先对附近活动设备进行搜索,然后使用PIN密码进行设备间配对。但是这样设计的传输层协议的缺点是十分不便于用户对设备连接时的设置,有资料显示,一些蓝牙设备的配对过程需要占用5秒至6秒时间,而在拥挤的环境中最长要占用近30秒[6],而且重新连接过去已经识别的节点也常常要有手工干预,用户体验效果很差。而大多数用户使用蓝牙在两设备间传输文件,属于“点对点”模式,手机等系统中实现的蓝牙传输前搜索和配对机制给用户带来了额外的负担。
另外蓝牙在不传输数据进入待机状态时,也要相互呼叫来判断是否仍处于联机状态。虽然新版本蓝牙通过“减速呼吸”机制减少了其工作负载,但这种“轮询”式的操作还是严重加大了其功耗。
蓝牙传输最为严重的问题还是其安全性。蓝牙是设备通过在初始配对过程中一个或两个设备输入PIN密码,对该PIN密码使用E2、E3等内部算法生成链路密钥和加密密钥,进行认证和加密过程,来建立安全连接,并验证此后任何时候的设备连接。但是这个过程是有很大风险的,有人已提出了“估算配对蓝牙设备安全设置”的理论过程[7],攻击设备可以监听初始的一次配对过程,然后用算法估算安全密钥并伪装成该蓝牙设备,现在的技术已可以改进执行估算过程方法使攻击时间大大缩短。也可以截取第一次通信过程中通信数据分组,为推导出各种安全参数而对PIN密码尝试“强力攻击”[8],即通过穷举搜索PIN密码进行攻击。另外还可以尝试强制删除两个蓝牙设备中其中一个的安全密钥,进而启动一个新的配对过程。因此蓝牙设备制造商甚至建议,不要在公共场合进行蓝牙设备的配对过程,而要选择隐蔽场合。我们通常使用手机蓝牙进行文件共享时双方约定的PIN密码更是容易被人窃取到,这样之后截获并解密传输的文件内容对于黑客而言就并非难事了。
总之,蓝牙传输技术虽然总体上是十分优秀的短距离数据通信技术,但是存在如下3方面问题:建立连接过程复杂、设备功耗较大、传输安全性较差。因此我们需要采用某种新技术方案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
2 使用NFC技术解决方案
2.1 NFC技术概述
近场通信NFC技术是由Philips、SONY、Nokia等公司提出的用于近距离无线通信的一种新技术,它由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结合传统的近距离互联技术(如蓝牙、Wi Fi等)发展而来,用于两个设备在极近距离(10cm左右)通过触碰方式进行相互通信。
NFC工作在13.56MHz频段,这是无线射频技术一种典型频段。它支持主动和被动两种工作模式。NFC可以选择多种传输速率,包括106kb/s、212kb/s和424kb/s等。相比于RFID和其他近距离互联技术,它具有传输距离近(主动模式20cm,被动模式10cm)、带宽高和能耗低等特点。被确定为ECMA-340和ISO/IEC 18092标准的NFCIP-1中详细规定了NFC设备的传输速率、调制方案、编码、帧结构、射频接口、主动与被动模式、初始化过程、传输协议以及数据冲突控制方案等内容[9]。
被确定为ECMA-352和ISO/IEC 21481标准的NFCIP-2定义了一个灵活的网关系统来检测和选择NFC3种操作模式[10]:卡模拟模式、读写器模式和点对点通信模式。作为标签(卡模拟),它可以作为乘车票(公交IC卡),手机刷卡瞬间购票;也可以作为电子钱包,通过刷卡和密码确认支付;还可以作为电子票证,用于通过门禁设施。作为读写器,它可以在智能媒体和海报前读取其智能芯片中相关的票务信息、广告信息等。作为交换数据设备,它可以将两台支持NFC的设备触碰进行点对点数据传输,如交换图片、通信录等。同时NFC可以与基于ISO/IEC14443的Philips MIFARE技术、ISO/IEC 15693技术(邻近耦合卡)和SONY Felica卡兼容,可作为这些卡的读写器,在选择既定模式后,可以按照所选模式进行后续动作。
NFC技术通信的整体架构如图2所示。其中LLCP(逻辑链路控制协议)用于完成NFC设备通信的协议。作为中间层,它用于上下层间的数据交换。
NFC应用在极短距离通信中(10cm~20cm),这样短的距离本身就限制了潜在黑客的窃听和访问,因此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另外NFC链路层也包括了一个加密鉴权的程序以及前面提到的防冲突机制,在初始化过程中会选择好唯一的目标方进行通信,可以排除第三方以“中间人”的角色对链路进行控制。当然对于用作卡模拟模式进行手机支付的敏感应用,还可以采用标准智能卡采用的技术,即把AES和三重DES加密算法添加到上层应用中[6]。
2.2 解决蓝牙传输问题的两种方案
通过研究NFC技术的特点,我们发现可以在点对点通信模式下通过两台NFC设备触碰“握手”建立连接来代替传统的蓝牙配对过程。
由于蓝牙安全传输对PIN密钥以及配对过程有很强的依赖性,一系列后续的认证以及链路密钥、加密密钥的生成都是在PIN密码基础上完成的,双方配对过程中PIN密码的产生和交换并不安全,这将导致后面传输被加密的数据易被第三方窃取。我们可以提出一种方案,即通过NFC触碰方式传递蓝牙配对用的PIN密码,加强对它的保护,防止被入侵者截获。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在两台设备触碰过程中,利用NFC主动模式下交换数据来交换随机生成的PIN密码,使两台设备自动验证对方建立安全的连接。其中NFC设备间建立连接的时间极短,相比于蓝牙设备间配对所用时间可以忽略不计。整个过程用时会远少于传统蓝牙协议设备配对用时。同时使用NFC来建立连接,还不需要在众多搜索到的设备中选择正确的设备,而是直接与相触碰的设备进行配对,极大简化了蓝牙繁杂的连接步骤。这种方式是真正按照普通用户的操作方式,而不像传统蓝牙传输设置这种面向专业人员的操作方式,极大地改善了用户的体验效果。
但是,这种方案需要对系统底层框架中设置PIN密码和蓝牙配对机制有更多了解,大多数智能手机出于对安全性的考虑对这部分都是隐藏的,无法通过提供的SDK接口调用相关类,需要使用更复杂的底层调用机制。
除了以上的方案外,我们还可以使用另一种方案,即不使用蓝牙的加密机制,而在应用层对所传输数据采用加密机制。这时我们可以采用某种加密算法,发送方设备在传输数据前先通过NFC触碰方式向接收方设备传递解密密钥,然后对所传输数据用加密密钥进行加密,再将加密后信息使用蓝牙非安全模式发送给对方。由于使用非安全模式传输,两个蓝牙设备间并不需要配对和互相认证。
对于使用的加密算法,我们既可以采用对称加密算法,此时在传输数据前我们传递随机生成的对称密钥;或者采用公钥加密算法,此时我们传递随机生成的密钥对中的解密密钥。由于对称加密算法比公钥加密算法更简易,性能更高,在使用NFC方式传输密钥基本可以保证不被窃取的情况下,选择使用同一随机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的对称加密算法较为理想,因此我们可以选择其中较为通用的AES算法对要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
这种方案放弃在蓝牙传输层通过SDP等协议的安全机制对传输数据安全的保护,而通过安全方式传递密钥,在应用层维护数据的安全性,避免PIN密码生成、用户确认配对等过程,在同样可以达到安全目的的情况下,可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同时可减少建立两设备连接过程对传输带来的耗时。
由于NFC被设计为具有极短的工作距离(10cm左右),且与蓝牙通信不在同一频带,使用这种带外传输方式交换随机生成的PIN密码或者应用层加密密钥是极为安全的。第三方的设备无法以如此短的距离且在较低频率的频带上去窃听和截获传输的密钥,这样将极大提高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当然前面也提到,NFC本身传输数据也有用AES和三重DES算法加密的,甚至有些设备还有专门的安全控件,具有硬件级的加密措施,可以进一步保证该过程的安全性。使用NFC为蓝牙建立连接,尤其适合使用两个蓝牙设备间传输数据这种“点对点”模式。
至于蓝牙设备间需要为维持设备配对关系而进行的“轮询”呼叫机制,对于前一种使用NFC传输蓝牙PIN密码的方案,可以改为每次传输数据完成后即取消配对,下次要传输数据前再重新进行配对;而后一种在应用层维护安全的方案则使传输数据的设备间不需要进行配对,当然可以完全避免“轮询”呼叫,这将极大降低蓝牙对设备带来的功耗损失。由于利用NFC方式代替传统蓝牙配对速度提升很多,且NFC技术本身具有低成本、低能耗的特点,采用这种机制并不会带来过多的成本、功耗等方面的增加,预计设备整体的功耗将会有大幅度下降。
NFC技术虽然有如此多的优势,但目前我们还无法直接采用NFC技术代替蓝牙传输技术应用于全部近距离无线通信。因为第一,NFC技术传输速率过低(目前最高只有424kb/s),远小于蓝牙几十兆的传输速率,不适用于音频流媒体的传输,只适合传输小的数据文件;第二,NFC通信距离过短,只能在10cm左右的距离使用触碰完成传输过程,无法用于更远距离下数据的传输。利用NFC传输蓝牙配对的密钥而辅助蓝牙连接的建立,克服蓝牙传输的几个关键问题;而实际传输过程应用蓝牙,则可以弥补NFC传输速率过低、通信距离过短的不足,这样NFC和蓝牙技术各取所长形成互补。
通过以上分析和论述,我们提出了两种使用NFC为蓝牙建立连接的方案。我们发现,使用NFC建立蓝牙连接尤其适合使用两个蓝牙设备间传输数据这种“点对点”模式,因此我们设计实现了“NFC+蓝牙”数据传输系统来加以验证,并对其进行性能测试。
3“NFC+蓝牙”数据传输系统
3.1 系统设计与实现
当前配置有NFC芯片的手机并不是很多,由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开源性和易用性,这里我们选择了Google的两款原生态手机Google Nexus S和三星Galaxy Nexus,并分别配置了Android 4.0系统作为系统实现和测试平台。
我们在这里实现一个文件传输系统,主要可以选择通过传统蓝牙方式、NFC触碰传输方式和本文中提出的使用NFC技术为蓝牙建立连接后使用蓝牙传输的“NFC+蓝牙”方式。前面两种方式的实现旨在和“NFC+蓝牙”方式进行性能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对比,同时也给用户提供更多可选择的传输方式。
Android系统对于蓝牙传输主要采用在蓝牙协议栈的RF-COMM(电缆替代协议)之上使用TCP Socket方式完成[11],采用C/S架构方式,我们可以将接收文件一方作为服务器S,而发送方作为客户端C。
首先服务器需要已启动等待连接,客户端在已知服务器设备地址和接收程序UUID的情况下连接服务器。其中蓝牙设备的地址可以通过广播信号搜索附近设备获取;而UUID与应用程序名称对应,被写到接受方服务发现协议(SDP)数据库项中,客户端通过UUID连接到接收方设备的接收程序,一般采用硬编码将UUID写到程序中,使客户端已知服务器的UUID方便建立连接。而服务器响应该连接,并创建一个线程去分包接收文件。之后客户端向服务器分包发送要传输的文件,而服务器则将接收到的各个包写入相应文件。采用传统蓝牙方式传输文件的整个流程大体和传统TCP Socket方式一致,其流程图可表示为图3形式。
接收方程序要实现上述服务器端功能,并在程序中显示接收进度,就必须向系统底层注册服务器监听机制,并且程序本身要在被其他设备连接之前开启服务。当然Android系统本身也自带了用于蓝牙接收文件的服务,但总之接收方设备一定要有等待线程开启,专门用于等待发送方的连接。蓝牙实现机制是一种典型的“等待连接”方式,接收方需要维护这个用于监听等待的线程,会消耗一定的系统资源。
Android系统对于蓝牙通信实现了安全和非安全两种模式。前者强制需要传输数据的两设备在第一次传输前配对。Android系统在底层框架中实现了自动生成PIN密码配对方式,在用户选择搜索到而未配对的设备准备传输数据时,两个设备均会弹出显示已自动生成PIN密码的配对对话框,让用户确认配对,随后设备间互相验证,数据在加密后传输。后一种模式则在传输文件前,设备间不需要建立配对,但传输的数据只进行有限的加密和认证(蓝牙2.1之前的版本不作任何加密和认证)[12],不提供对传输内容的保护措施。上面我们实现的传统蓝牙传输方式采用的是安全模式,后面我们将看到,由于NFC技术的保护,我们将会采用非安全模式来实现“NFC+蓝牙”方式中的蓝牙传输。
NFC技术在Android上的实现可以理解为一种“推送(Push)”机制:可以通过两台NFC手机设备触碰将一台手机上的数据发送给另一台手机,发送方程序在发送的数据中加入接收方程序向系统注册的标识,接收方在接收到数据后则启动向系统注册特定标识的程序用于处理这些数据。
对于这种传输方式的实现,我们可以将要传输的文件封装到NFC Forum定义的NDEF(NFC数据交换格式)中,具体方式可以为:发送方将文件分包,添加到相应数量元素的NDE-FRecord数组中,再封装层NDEFMessage对象交由Android底层处理发送;而接收方则反向解析合并成文件。
Android 4.0系统在NFC实现中设定了NFC链路连接时限[12],如果无法在这个时限内传输完数据,则传输失败。而这个时间段很短,我们测试只允许传输几k字节大小的数据,因此单独采用NFC触碰传输方式只能传输文本、名片等小文件。
我们根据前面提出的使用NFC技术对蓝牙传输的改进方案,设计并实现了“NFC+蓝牙”传输方式,在Android系统上具体设计为:
数据发送方将自身的设备地址和随机生成的UUID通过NFC触碰过程传递给数据接收方,然后发送方设备作为蓝牙传输的服务器S,程序向系统注册之前随机生成的UUID,进行监听等待服务;而数据接收方则作为蓝牙传输的客户端C,使用之前通过NFC触碰获取的发送方的设备地址及其程序对应的UUID去连接服务器(即发送方)。服务器响应该连接,创建新线程向其发送文件,而接收方则启动接收线程用于接收文件。“NFC+蓝牙”传输方式在蓝牙传输阶段采用的同样是TCP Socket方式,但与前面传统蓝牙传输方式不同的是,数据发送方和接收方作为服务器和客户端的角色正好相反,其流程图如图4所示。
以上过程如果采用在蓝牙的安全模式下传输,并且两设备之前未进行配对,那么在传输过程中仍会有Android配对对话框弹出提示用户确认配对。这种系统底层安全方面的控制虽有利于保护传输内容的安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用户体验。我们可以通过前面提出的两种方案中的一种对此进行改善,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我们选择实现后一种方案,即使用Android蓝牙的非安全模式,而在应用层对要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这种方案不用过多考虑系统底层的安全机制,相对容易实现,且同样可以达到加密效果。文件传输系统的实现具体表现为:在上述传输流程的NFC传递内容中还要包括随机生成的用于AES加密的128位密钥,用于接收方使用其对接收到的密文进行解密,而发送方则使用该密钥对要传输的明文进行加密后再通过蓝牙发送。这样“NFC+蓝牙”传输方式的整个流程可以用图5表示。
我们设计和实现的“NFC+蓝牙”传输方式解决了传统蓝牙传输安全性、建立连接过程耗时和降低用户体验问题,进而采用NFC技术代替传统方式也降低了设备使用蓝牙传输数据过程的功耗问题。除此之外,通过NFC来建立蓝牙连接可以避免接收方开启等待连接的监听线程。从图4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是使用发送方作为蓝牙Socket的服务器,可以由发送方NFC传递数据成功的反馈消息来启动其监听线程;而接收方则作为客户端,通过传递获取的发送方设备地址去建立连接。形象地说,由于服务器方的改变,传输数据的过程由原来的向服务器“上传”变为从服务器“下载”。我们通过NFC的“推送”机制避免传统蓝牙的“等待连接”模式,也可以进一步减少系统资源(处理器、存储等)的消耗。
3.2 系统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我们在系统中实现了以NFC触碰交换参数建立蓝牙连接的“NFC+蓝牙”传输方式,并实现了NFC触碰传输、传统蓝牙传输两种传输方式,方便在不同方式间进行性能对比。下面主要对几种方式建立设备间蓝牙连接耗时、传输不同大小文件耗时两方面进行测试,并对结果加以分析。我们测试使用的两台样机分别为Google Nexus S(CPU主频1024MHz,内存512MB)和三星Galaxy Nexus(CPU主频1228MHz,内存1GB),并分别配置了Android 4.0系统。
首先我们对使用NFC建立蓝牙连接方式和传统的蓝牙连接方式所用时间进行对比。为了减小每次测试中设备间触碰、手指点击发送等动作造成时延不同而产生的误差,以及所处系统环境中其他未知事件的干扰,我们进行了30组测试并取其平均值,如表1所示。
表1中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对比的是建立蓝牙上层Socket连接用时,其中传统蓝牙方式下是采用已配对的设备进行的测试。如果测试两台未配对手机间建立连接,还要考虑一方搜索另一方设备地址,两设备系统底层随机生成并交换PIN,并让用户确认配对等过程,整个过程平均会消耗25秒左右时间。由于这种情况下耗时过多,明显性能差于使用NFC建立蓝牙连接,不必要在表中列出进行对比,故我们未对此进行多次测试。为了说明使用NFC建立蓝牙方式在平均性能上优于传统蓝牙建立连接方式,表中只列出传统蓝牙方式的已配对情况下的测试结果。
我们前面提到,使用NFC建立蓝牙连接并传输密钥,可以采用蓝牙的非安全模式,通过接收方反向连接,在应用层加密传输数据等方式,避免进行蓝牙配对这个耗时过程,可以方便未配对设备间快速传输数据。从表中数据对比可以看出,由于NFC触碰传递参数过程很快,而已配对蓝牙设备间在蓝牙安全模式下也要进行认证、生成加密密钥等过程,在忽略统计误差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在发送方设备上两种方式速度相当。但从接收方设备来看,传统蓝牙方式接收方作为服务器,必须先于发送方请求连接前开启并等待,故其等待时间较长;而使用NFC方式,则接收方是在获取发送方推送的参数后反向建立连接,因而用于连接时间较短。
从以上对表1中数据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使用NFC触碰建立蓝牙连接在双方设备的平均耗时要比传统蓝牙连接方式平均耗时短,采用这种方式可以缩短整体传输用时,提高传输过程中用户体验效果。
接下来我们对几种传输方式传输不同大小文件耗时情况进行对比。我们分别选取当前手机设备主要使用蓝牙传输的几种类型的文件,包括2.00k B大小的文本、95.76k B的图片和3.68MB的音频作为测试用例。这里我们进行了10组测试并取其平均值,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各种传输方式接收方比发送方耗时都要长很多。这是因为发送方是从文件中读,向Socket文件流中写,并在设备底层逐渐封包向接收方发送,期间不存在阻塞问题。而接收方要循环等待,每次从设备底层接收到的包解析而成Socket文件流中逐步读到内存缓冲区,再写入要存入的文件,直到读完所有文件流。其中循环等待、判断文件流结束等过程都增加了耗时,另外缓冲区大小的设置可能成为效率瓶颈。
而对于使用AES加密传输方式来说,接收方在每次从Socket文件流中读取数据后同步进行AES解密处理,而解密过程比读取数据更耗时,顺序执行这两步操作,可能会出现接收方不能及时接收而丢包造成传输失败。虽然可以通过增加接收方的缓冲区大小,每次读取比发送方每次写入更多的数据以使和发送方同步,但这样并未根本解决接收方问题。由于缓冲区不能设置为无限大,可以预见当传输更大的文件时,仍会因为无法及时解密数据而使传输失败。
当然这种情况还可以通过开启多个线程来处理解密过程,并与接收数据包的主线程进行线程间通信,使用类似“读者——写者”模型中写者优先算法来解决。并行执行方法会带来效率上的很大提升,适合于大文件的传输,但对于线程间通信尤其是对临界区的访问问题,需要更复杂的机制维护。
另外,通过对表2中前两列的对比可以发现,使用蓝牙非安全模式且不在应用层进行任何加密的传输方式相比于蓝牙安全模式传输方式耗时并未减少,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有所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实际Android 4.0系统的蓝牙机制中对于非安全模式,在底层也要作一定的加密处理,只是在连接前不做配对认证等操作,因此不会比安全模式减少传输时间。而我们在其应用层对数据进行AES加解密的处理,则会如上面分析进一步加重接收方负担,以至于对大文件难以处理解密与接收速度的匹配。
从这一点来看,可以对于并非十分重要却很大的数据,可以只是在蓝牙连接阶段利用NFC方式直接建立设备间P2P的连接,代替传统蓝牙的搜索、配对以及认证过程,而在传输阶段使用蓝牙的非安全模式且并不在应用层加密。由于不需一方搜索另一方的设备地址,则另一方也不必开启“可被检测到”的设置,这样第三方很难获取到二者的设备地址,也很难进行针对它们进行攻击以截获有效数据。即使仍存在传输过程可能被监听的问题,我们还可以依赖智能手机系统在蓝牙非安全模式对数据简单的加密保护。这里,我们需要在传输速度和传输数据安全性间作出一些权衡。
当然,我们还可以使用本文前面提出的第一种解决方案,即使用NFC交换蓝牙PIN密码建立蓝牙安全模式下连接。这种方案需要改写系统底层实现,使用户可以调用随机生成PIN密码的方法,而非一定要系统自动生成PIN密码进行配对。这种方案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蓝牙传输速度和安全性兼顾的问题。我们今后还将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另外还需要提及的是对于单独使用NFC触碰方式传输文件的耗时测试。由于Android系统设置了链路连接时限,只能在时限内传输最多几k B的字节数据,使我们仅可以发送一些字符串参数或较小文件,因此我们仅对2.00k B大小文本文件使用这种方式传输进行了10组测试,平均耗时1870.2ms。这其中虽然包括了触碰和用手指点击发送等NFC特有的建立连接方式,但其传输速率还是明显低于蓝牙传输,这也是一般智能手机系统对其传输设置时限,不主张使用其传输大文件的原因。NFC技术快速的推送机制更适合于传输参数等小数据,用于启动其他传输技术。
通过本文前面的测试、分析和论述,我们可以总结三种传输方式性能参数对比,如表3所示。
4 结语
本文提出了使用NFC为蓝牙建立连接以保证蓝牙传输的安全性,减少整个传输过程耗时的方案,设计和实现了使用该方案的数据传输系统,对该方案传输性能加以测试,并与传统蓝牙传输方式进行对比。对于一般文件的传输其总体性能较传统蓝牙传输方式有所提升,解决了传统蓝牙传输过程连接时间长、操作复杂、安全性较差、功耗大等问题,基本可以满足用户安全传输的需要;但在应用层进行加解密的方式在传输大数据量文件时,接收方的解密过程存在阻塞问题。本文提出的第一种调用系统底层功能随机生成并安全传递PIN密码的方案实现较为复杂,在本文设计的系统中并未采用该方案,但可以预见该方案可以更有效地解决上面的问题,进一步提升传输过程总体效率和安全性,未来我们会进一步研究实现该方案。
参考文献
[1]Bluetooth Special Interest Group.IEEE802.15.1Specification of the Bluetooth System Profile v2.1+EDR[S].2007.
[2]Stallings W.Network Security Essentials:Application and Standards(网络安全基础:应用与标准)[M].4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9-12.
[3]杨红丽,郑之光.蓝牙加密算法及其仿真[J].电子技术,2003(2):22-24.
[4]Muller N J.Bluetooth Demystified(蓝牙揭秘)[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64-65,189.
[5]Bluetooth Special Internet Group.Bluetooth Security Architecture v1.0[S].1999.
[6]Ghanname T.How NFC can to speed Bluetooth transactions today[J/OL].EETimes,2006.[2006.2.14].http://www.eetimes.com/design/communications-design/4012606/How-NFC-can-to-speed-Bluetooth-trans-actions-151-today.
[7]Shaked Y,Wool A.Cracking the Bluetooth PIN[C]//Proceedings of 3rd USENIX/ACM Conference on Mobile Systems,Application and Service,2005:39-50.
[8]谭凤林,葛临东.蓝牙安全机制分析[J].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02(6):76-78.
[9]ECMA-340.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and Protocol(NF-CIP-1)2nd Edition[S].2004.
[10]ECMA-352.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and Protocol(NF-CIP-2)1st Edition[S].2003.
[11]杨丰盛.Android技术内幕:系统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36.
谈谈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连接问题 篇9
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规则同学们可能早已背的滚瓜烂熟, 可遇到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连接问题时, 仍会出错, 原因在于他们还没有掌握它们的正确连接方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连接方式无非两种: (1) 连接实物图, (2) 画电路图。下面就这两种方式分别进行分析。
1 连接实物图。连接实物图时, 同学们容易弄错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量程选择错误。
电压表和电流表一般都有3个接线柱, 2个量程, 一些学生在连接电压表和电流表时不知道或不注意量程的选择, 导致错误。选择量程首先从电压表开始, 而电压表量程的选择往往是根据电源电压的多少来确定的, 电压表所选的量程应该等于或稍大于电源的电压。再根据题目所给的最小电阻值和欧姆定律求出最大电流值, 从而确定电流表的量程。如果不知道电源电压, 电压表和电流表都可以用“试触法”来选择量程, 先用大量程进行试触, 看指针偏转的范围大小再来确定量程。
例1:如图1电流表量程为“0~0.6A”和“0~3A”, 电压表量程为“0~3V”和“0~15V”, 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0~10欧”, 2节干电池是新的, 1个开关, 若干导线, 利用这些器材测一个电阻为10欧左右的小灯泡的阻值。用笔画线代替导线, 将图1中的实物连接起来。
分析:电源为2节干电池, 电源电压为3V, 所以电压表的量程应选择“0~3V”, 又因为小灯泡的电阻为10欧左右, 利用欧姆定律可求得电路中的最大电流为0.3A左右, 所以电流表的量程应选择“0~0.6A”, 连接如图2所示。
1.2“+”、“-”接线柱接反了。
在连接实物图时, 要求学生先连串联部分, 首先将电源串联起来, 然后由电源的正极开始按电流流经的先后次序连接其他各电路元件。连到电流表时, 先连“+”接线柱, 再把“-”线柱接与后面 (指电流流经的先后次序) 的电路元件连接。再连并联部分——电压表, 首先要弄清楚它测的是哪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然后在被测电路的两端标上“+” (与电源正极那端相连) 、“-” (与电源负极那端相连) , 把标有“+”的接线柱与电压表的“+”接线柱相连, 把标有“-”的接线柱与电压表的“-”接线柱相连, 这样就不会弄错了。
例2:根据图3中的电路图, 用笔画线代替导线, 将如图4实物连接起来。
分析:电流表的“+”接线柱与它前面的开关S相连, “-”接线柱与它后面的灯L2相连, 连接如图5所示。
再分析得电压表测灯L2两端的电压, 则先在灯L2的两端标出“+”、“-”, 然后把标有“+”的接线柱与电压表的“+”接线柱相连, 把标有“-”的接线柱与电压表的“-”接线柱相连, 这样就肯定不会错了 (如图6所示) 。
1.3 电表的位置接错了。
对于电流表, 因为是串连在电路中的, 先看看它测的是通过哪一部分电路的电流以及它连在哪一个电路元件的后面 (指电流流经的先后次序) , 在实物连接时, 连了这个电路元件之后再去连电流表就不会连错。对于电压表, 因为是并联在电路中的, 学生在连接时更容易出错, 要求学生把电压表放到最后连接。在实际连接时, 首先看清楚该电压表测的是哪一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再把该电压表连到相应的被测电路的两端就可以了。
例3:根据图7中的电路图, 用笔画线代替导线, 将如图8实物连接起来。
分析:电流表测通过灯L1的电流, 它连在开关K的前面, 灯LI的后面, 连接如图9所示。
电压表测灯LI两端的电压, 把电压表按上述1.2中的方法连在灯L1两端就可以了, 连接如图10所示。
2 画电路图
画电路图时不怕“+”、“-”接线柱接反了, 也不需要考虑接线柱、量程的选择, 就怕电表的位置放不对。电表连接的方法同连接实物图1.3所述方法一样。
例4:根据图11的实物连接情况, 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分析:电流表测通过电阻R的电流, 它连在电阻R的前面, 电源正极的后面, 连接如图12所示。电压表测电阻R两端的电压, 把它并联到电阻R的两端就行了, 连接如图13所示。
问题连接 篇10
关键词:连接点,行政附带民事诉讼,不动产登记
一、行民交织案件连接点浅析
所谓行政、民事争议交织案件的连接点, 是连接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的共同争议焦点, 该连接点既是行政诉讼的直接纷争, 同时又是民事争议的产生基础, 一般来说, 其就是行政与民事争议交织案件中行政主体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具体到实际案例中, 以常见的行民争议交织案件为考察对象, 当事人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存在异议而提起行政诉讼, 以期改变其与行政主体及第三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基础, 从而达到支持自身民事诉求之目的——可以说, 具体行政行为正是此类争议交织案件的连接之钮、诞生之源。
对于行民交织案件的处理, 我国法律缺乏明确的规定, 而在实践中不同的法院也有不同的作法, 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自最高法于2009年颁布司法解释确立了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以来, 有关行民交织案件的处理皆以行政附带民事诉讼为原则。①这一模式固然是为我国法制的又一进步, 但在某些方面其仍存在一些弊端。以行政登记类行民交织案为例, 其连接点是对某标的物的行政登记行为, 当事人希望通过对该登记行为的撤销从而支持自身对该标的物的权利主张。从实际处理过程中看, 一方面,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处理模式并不比单纯的民事诉讼更加高效;另一方面, 该行政登记行为往往会因登记机关对民事权利的归属认定不明而产生错误, 自此引发当事人以民事判定为据而提起的所谓“民事附带行政诉讼”, 大大影响了行政诉讼的独立性。
面对这一尴尬境地, 准确地分析行民交织案件中的连接点, 并基于此连接点来判断该案件的性质, 进而选择合理的审判模式, 可以成为合理有效处理该类案件的新思路。
二、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困局
虽然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比较理想地解决了大部分行民交织案件的争议, 但是当涉及到行政登记与民事争议交织的案件时, 实践证明一味的将二者合并审理并不能达到该制度的设计初衷。以下提供一个案例作为参考:全国首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案——徐某诉某区政府案。②
案情简介:原告徐某, 1966年获得知青安置房一间, 此后于1980年获得产权。2000年6月, 行政诉讼第三人盛某在向行政机关申请颁发自己的一楼一平方所有权证时, 在并未征得徐某同意的情况下, 连同徐某的安置房一并提起了申请。而原县人民政府当时也向盛某颁发了房屋所有权证, 该知青安置房于是便被登记在了盛某名下。
徐某知情后遂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请求法院将某区政府 (行政诉讼被告) 颁发给盛某的房屋所有权证撤销。而在行政诉讼被法院受理后, 行政诉讼第三人盛某又以徐某为被告提起了民事诉讼, 以徐某已于1983年将该房屋卖于自己为理由, 要求判决该房屋的产权为其所有。本案于是出现了行政与民事争议交织的情形, 而其相对于一般的行民争议的不同点, 是在于该案的主要争议焦点在于民事部分, 即当事人更多的是对民事权利义务的归属存在异议, 双方更希望通过法院判决来认定合理的房屋权利人, 而并非是通过改变具体行政行为来获得民事赔偿。
针对该案的特殊情形, 浙江省某区人民法院决定对该两个诉讼以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方式予以合并审理。该案于2010年9月20日开庭审理, 经过一个月的审理, 法院作出了判决如下:“一、撤销第三人盛某通过原某县人民政府颁发的房屋所有权证;二、驳回第三人盛某要求确认房屋所有权的诉讼请求。”
该案作为我国第一件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案例, 引起了相当多的关注, 当然也引起了相当多的争议。从法院给出的判决理由来看, 1、“本案首先存在明显的颁证主体错误, 房屋所有权证应当由县级以上房地产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发而并非原某县人民政府。”;二是“原某县人民政府在审核认定第三人盛某申请的房屋所有权登记时, 对徐某的知青安置房的审查事实缺乏证据, 盛某将原告的一间平房亦以无证件用地具结形式一并申请了房屋产权登记。据此, 从行政诉讼角度, 该具体行政行为应予以撤销”;三是“从民事诉讼角度, 徐某与盛某在该知青安置方上的争议并无事实根据, 盛某并不能提出其从徐某处买得该房的证据, 因此原某县人民政府房屋登记发证这一具体行政行为同样应予以撤销”。由此可见, 该案虽然在形式上被称为行政附带民事诉讼, 但在审理过程中却是按照“主民次行”的思路, 优先审查民事争议, 在查清民事争议的基础上再处理行政争议。根据以上法院的审理, 可以发现所谓的行政附带民事诉讼, 更准确的称呼可能是“民事附带行政诉讼”, 在该案中行政诉讼的地位被相当的弱化了。当然客观的说, 这是法院在为了保持判决结果的一致而采取的比较稳妥的办法, 而且即便是在行政附带民事诉讼这一制度中, 也并未有明确规定必须以某一诉讼作为主导。但当我们回过头来仔细探究一下该案的连接点, 也就是该房屋产权登记行为, 其是否存在合法性瑕疵呢
翻查我国的《物权法》和《房屋登记办法》, 其中对不动产登记行为已作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1,1]《物权法》中第11条规定:当事人申请登记, 应当根据不同登记事项提供权属证明和不动产界址、面积等必要材料。第12条规定:“ (一) 查验申请人提供的权属证明和其他必要材料; (二) 就有关登记事项询问申请人; (三) 如实、及时登记有关事项; (四)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申请登记的不动产的有关情况需要进一步证明的, 登记机构可以要求申请人补充材料, 必要时可以实地查看。”该两条即比较全面地规定了房屋登记机关应当履行的职责——在房屋登记审查过程中, 其标准实际上是以形式审查为原则, 以实质审查为例外。如“查验申请人提供的权属证明和其他必要材料”旧是一种形式审查, “实地查看”具有一定程度的实质审查意味, 但也只是“必要时可以实地查看”。如果申请登记的不动产的有关情况不需要进一步证明的, 也就不需要再进行实质审查。[2]
《房屋登记办法》第18条规定:“房屋登记机构应当查验申请登记材料, 并根据不同登记申请就申请登记事项是否是申请人的真实意思表示、申请登记房屋是否为共有房屋、房屋登记簿记载的权利人是否同意更正, 以及申请登记材料中需进一步明确的其他有关事项询问申请人。询问结果应当经申请人签字确认, 并归档保留。房屋登记机构认为申请登记房屋的有关情况需要进一步证明的, 可以要求申请人补充材料。”该条规定的精神实质上和《物权法》第12条是遥相呼应的, 即对于不动产登记, 登记机关主要进行形式审查, 而辅之以有限度的实质审查。
综上, 在我国现行的审查模式下, 根据行政诉讼的合法性审查原则, 如果登记机关已尽了自己的形式审查义务, 不存在其他违法情形, 其登记行为就是合法的, 就不应该被撤销。但是从本案中来看, 该区政府当年做出的可以说是完全不存在合法性问题的具体行政行为最终也被撤销。可以说, 这一判决不仅出乎了我国现行法律制度的意外, 也违背了行政附带民事诉讼这一制度的构建初衷。对于这一情形的出现, 从现有的制度构建角度看, 并不能全面否定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新事物的出现必定尤其存在理由, 而起欲替代旧事物也必定需要经过一番考验, 因此我们应该尽力寻求从现行框架下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的道路。
三、连接点对于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架构意义
那么, 面对以上案例中存在着的弊端, 又该如何适用合理的审理程序, 真正发挥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功效呢笔者认为, 明确行民交织案件中的连接点, 分析作为该连接点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做出是否基于错误的民事权利认定, 若是, 则选择单独提起民事诉讼;而如果不存在这种可能性, 则法院便可通过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来定纷止争。
实践证明, 在涉及到不动产登记这种行民争议交织的案件时, 往往单独的民事诉讼即可比较妥善地解决纠纷, 这在我国法律中完全有据可循——《物权法》第19条规定:“权利人、利害关系人认为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事项错误的, 可以申请更正登记。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权利人书面同意更正或者有证据证明登记确有错误的, 登记机构应当予以更正。”《房屋登记办法》第74条规定:“权利人、利害关系人认为房屋登记簿记载的事项有错误的, 可以申请更正登记。房屋登记簿记载确有错误的, 应当予以更正;需要更正房屋权属证书内容的, 应当书面通知权利人换领房屋权属证书;房屋登记簿记载无误的, 应当不予更正, 并书面通知申请人。”《房屋登记办法》第75条则规定:“对于涉及房屋权利归属和内容的房屋登记簿的记载错误, 房屋登记机构应当书面通知有关权利人在规定期限内办理更正登记;办理更正登记期间, 权利人因处分其房屋权利申请登记的, 房屋登记机构应当暂缓办理。”因此实际操作过程中, 完全可由被侵权方提起民事诉讼, 在胜诉后, 持法院的民事判决书要求登记机关更正原错误登记。通过申请登记机关变更错误登记, 不仅使纠纷的解决更加简单直接, 也避免了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繁冗与可能的困境。这样既可以实现争议解决结果的一致性, 减少当事人的诉累, 更给了当事人更多的自由意志空间。这种方式与现有的法律规定没有冲突, 同时又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行政附带民事诉讼这一模式的功效。[3]可以说这是对于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一处有益改进。
四、结语
面对日益增多的行政与民事争议交织案件,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确属一种高效而合理的解决模式, 同时学界也已从理论上论证了其正当性。然而在实践中, 这一制度仍需要经历时间的考验并且不断地给予完善。本文以一个具体的案例为对象, 提出以连接点考察这一模式作为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改进渠道。当然, 本文在此并未能全面地提出弥补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弊端的方案, 其作为一种比较有争议的审理模式, 我们应当在现行模式下寻找最为简单可行的处理方法对其进行改善, 才能达到司法资源的高效配置, 才能更为稳妥的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纷争, 同时又保证了法院的权威。
参考文献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前形势下做好行政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 2009年6月26日发布。
[1]江必新, 王旭军.论不动产登记的司法审查[J].行政法学研究, 2011 (1) .
[2]何文杰, 白津生.浅析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申请的义务主体——兼谈格式合同之法律适用及完善[J].甘肃社会科学, 2011 (2) .
问题连接 篇11
关键词:图书馆 SQL 连接问题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a)-0074-02
当今计算机科学技术当中发展最快的就是数据库,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数据库是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和支柱。针对数据库的应用领域,SQL的价位比较低,功能又比较丰富,用户界面比较友好,并且实现了和Windows系统的继承,从而在各行各业当中能够有所涉及,图书馆信息系统的主要数据平台就是SQL Server,这是非常普遍的。
1 SQL Server连接的通信基础
1.1 服务和客户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
SQL服务和客户端之间,具有丰富的通信方式,如果客户端的实际应用程序和SQL Server服务在同一个计算机中,那么Microsoft Windows中的通信部件,主要就是在通信过程中被应用。如果二者属于不同的计算机,那么网络IPC就会在通信中被应用。
1.2 服务和客户程序间的通信协议
SQL Server通信主要依靠网络库和特定的网络协议,需要在客户端计算机上有效地激活一对匹配的网络库,除此还要在支持待用网络协议的服务器计算机上进行激活。如果启用一个具体的客户端的应用程序,就要利用特定的SQL Server服务通信,需要连接到客户端计算机的服务器当中。服务器TCP需要对服务器计算机进行侦听。在这个方案当中,需要在客户端计算机和服务器计算机中同时安装TCO/IP协议。主要利用客户端网络应用程序,对客户端网络库进行有效地配置。可以充分利用服务器网络实用程序有效地配置服务器网络库。SQL中的服务器工具在得到安装的过程中,也需同时安装服务器的网络库。一些服务器的网络库不能被有效地激活,在默认情况下,SQL可以有效地启用TCP,并且实行侦听,对于内存可以实现共享。综上所述,如果客户端连接的是一个服务器计算机,那么就需要利用一个具体的客户端网络库,而这个使用的网络库需要匹配到正在使用的服务器网络库。
2 SQL Server连接问题和解决方式
2.1 SQL Server不存在或者访问被拒绝
SQL Server在维护和管理的过程中,普遍都是利用SQL Server自身的客户端工具,在连接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存在或者拒绝访问的问题。发生这种故障的原因比较多,也比较复杂,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检查。其中比较常见的原因:SQL Server的名称或者IP地址出现错误,或者服务器端和客户端在网络配置方面存在错误。
2.1.1 检查网络的物理连接
如果服务器地址和服务器名称被执行失败,那么就说明物理连接存在着问题,需要对网卡、路由器等硬件设备进行检查,查看连接器和插头是否存在松动的情况。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普遍都安装防火墙,对于ping、talnet的响应造成屏蔽,在实际检查连接问题的过程中,需要首先暂时关闭防火墙软件,或者将通信所需要的端口进行打开。
2.1.2 利用talnet命令检查SQL Server服务器的工作状态
对talnet进行执行,如果成功执行了命令,那么当屏幕一闪之后,在左上角的光标就会一直不停地闪动,通过这些现象就可以说明SQL Server服务器正在正常的工作。如果命令出现错误信息,例如显示出无法打开连接,这就说明SQL Server服务器并没有得到启动,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服务器并没有将TCP/IP进行启动。在某些时候,SQL Server默认的端口1433上并没有特定的服务器进行绑定。在命令提示符的影响下,使命令NETSTAT-an得到有效地运行,这样才会获得端口的信息,将portqrt命令进行有效地执行,正在应用的端口的更加丰富的信息也会获取到。
2.2 身份验证失败问题
用户在查询分析器当中,利用sa对SQL Server进行连接,或者可以在企业的管理器当中,利用sa重新构建一个SQL Server,在注册的过程中,有时就会出现登录失败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并没有有效地连接SQL Server,出现这样错误的信息,主要是因为SQL Server采用仅Windows身份认证的方式,这样一来,用户就无法利用SQL Server进行连接。
这里所说的身份认证,就是有效地连接SQL Server的实际用户,SQL Server主要有两种有关身份认证的机制,对服务器的访问安全进行保护:一种是Windows身份认证机制和混合机制。如果客户无法利用标准的Windows进行登录,那么SQL Server就要提供具体的用户名和密码,和进行存储的用户名和密码进行比较。要想将这种连接故障进行解决,需要利用Windows身份认证进行更改,使其变为混合认证。
在服务器端使用企业的管理器,利用鼠标右键对SQL Server服务器进行点击。对“属性”进行选择,再选择“安全性”,在身份认证之下,选择SQL Server或者Windows,对SQL Server进行重新启动。也可以对注册表键值进行修改,这样就可以更改身份认证成为SQL Server和Windows混合验证的方法。
2.3 超时已过期
如果出现有关超时的错误,在普通情况下这个时候客户端已经找到了具体的服务器,也可以进行有效地连接,但是连接时间和允许时间进行比较,比较大的时候,这样就会出现错误。当用户在Internet上的服务器进行注册的过程中,进行慢速连接,也会发生类似这样的错误。可能是因为局域网出现问题,在SQL Server将数据库进行恢复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不会接受连接。在这个时间段当中,SQL Server客户端也会收到有关超时的错误信息。
要想将这样的问题进行解决,可以将客户端的连接超时的设置进行有效地修改,在默认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企业的管理器,对另外的SQL Server超时进行重新设置,普遍是4s。将企业管理器打开后,选择“工具”,再选择“选项”,随后就会弹出现实“SQL Server企业管理其属性”的窗口,点击“高级”,最后在登录超时的字样的框中输入比较大的数字。在对分析其进行查询的过程中,可以在同样的位置进行有效地设置。
3 结语
通过以上综合的论述,对SQL Server在使用过程中比较常见的连接失败的错误进行有效地分析,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将SQL中的连接故障进行有效地解决,促进图书馆SQL Server数据库的相关维护人员的工作提供有效的借鉴作用,在他们日常工作当中,遇到SQL Server连接失败的问题也会明确怎样去解决。
参考文献
[1]周彩阳.电子阅览室保护SQL Server数据库安全的配置方法[J].现代情报,2016(7):103-105.
[2]王敬东.面向大数据的数字图书馆数据库缓存模型设计[J].图书情报工作,2014(22):95-99,148.
[3]丁夷,金永贤.基于Struts+Spring+Hibernate框架的手机图书馆服务系统[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1):77-82.
[4]孙宇,应峻,徐一新.数字图书馆与虚拟学习环境的整合研究与实现[J].图书馆杂志,2010(8):22-25,35.
[5]刘荣发.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在图书馆数字化服务中的应用[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2(4):79-82.
问题连接 篇12
一、教材没有将实物图和电路图中的元件一一对应连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误导
《课标》对初中学生电路知识的要求是:“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2]。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化难为易,我就让学生按照电流的路径采用“点对点”的方法来连接。所谓“点对点”的方法就是先让学生准确说出实物和电路元件的两个端点名称,然后将对应的端点连接起来。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连接,学生的正确率达到了惊人的95%。我首先让学生认识开关的两个端点(如图2所示),一个是动触点(能转动的部分),另一个是静触点(不动的部分),连接电路时只要对应,很容易连对的。由电路图连接实物图方法是一样的,先认清连接位置,找到连接点,问题便迎刃而解。反观教材中实物图和对应的电路图中开关的错误连接,让教师怎么向学生解释呢?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麻烦,也让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以为开关的动触点和静触点能随意连接,不会影响实际效果,这实质上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误导。
1. 随意连接开关,实际效果与设计结果相反
根据图3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图4的实物图,通过5个学生的展示,有4个同学将S1与S2的导线连成①,只有1个同学将导线连成②。老师引导学生:这两种方案哪个是对的呢?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同学们认为两种方案都是对的,谁也说服不了谁。学生决定在课堂上进行实验。两组同学分别按①、②两种方案连接成实物电路,然后操作开关,观察实验现象。同学们发现:方案①中当断开S2,闭合S1时,灯L1发光,说明S2这个干路开关不起作用;方案②中只有当S2闭合,S1也闭合时,灯L1才发光,说明S2这个干路开关起了作用。最终全班同学达成共识:①的连接是错误,②的连接是对的。理由很简单,在电路图中S1的静触点连接S2的静触点,方案①中S1的静触点连接S2的动触点,开关的连接位置出错了,实验效果当然不一样,看来,连接小小开关也马虎不得,我们再也不能像教材上一样随便连接开关了。由于教材给学生的思维造成干扰,在课堂上花了许多时间才得以纠正。
2. 随意连接开关,不利于电磁继电器的学习
电磁继电器虽然原理简单,但结构复杂,是教学的难点。要学生由实物图画出正确的电路图或设计符合要求的电路图更难。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在正确认识单刀单掷开关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单刀多掷开关的结构,掌握了单刀多掷开关的作用,就掌握了电磁继电器的使用技巧。图5是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图,我们可以将衔铁及B看成开关的动触点,A和C是开关的静触点。经过这样简化,电磁继电器工作电路中的A、B、C三个触点可等效成单刀双掷开关,如图6所示。
我们以十堰市一道中考习题为例,来说明如何先设计电路图,后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图7是用电磁继电器控制电灯的实验装置图。要想控制电路在开关闭合时甲灯亮乙灯不亮,开关断开时乙灯亮甲灯不亮,请用笔画线代表导线将所给器材按要求连接起来。解析思路如下:先看电磁继电器(控制电路略),将工作电路中电磁性电器的三个触点转换成单刀双掷开关,依据题目要求,设计出工作电路的电路图(如图8所示)。然后找出元件的正确位置,利用“点对点”方法很快就能由电路图连接实物图了,如图9所示。学生如果会连接实物图,由实物图画电路图就简单多了,当然也就会画了,通过这样的训练,彻底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和学生的易错点。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注意细节,像教材一样随意连接开关的动触点和静触点,要想正确连接电磁继电器的实物图和画出电路图,教学实践中是不可能成功的。
二、教材将实物图和电路图中的元件一一对应连接,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大家都知道工程图纸在施工中的重要作用,只有按图纸施工,工程质量才有保证。如果随意改变一个重要的支撑点的位置,工程使用过程中就会垮塌,结果害人害己,得不偿失。正因如此,所以图纸一旦冻结,为保证工程的质量,是不允许施工人员更改的。电路图其实也是一种图纸,我们要按图施工,采用点对点方法既可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使学生的思想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更能让学生养成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综上所述,物理是一门严谨的自然科学,任何一点小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养成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减少人为的错误,更好地利用科学知识为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九年年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