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火扑救

2024-10-04

灭火扑救(精选3篇)

灭火扑救 篇1

近年来,公路隧道火灾成多发态势,火灾起数逐年增多。一旦隧道发生火灾,极易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严重社会影响。例如:2010年10月23日,沪渝高速朱家岩隧道中一辆半挂货车发生碰撞起火,后方9辆车避闪不及连环追尾并相继起火,造成2人死亡。2011年4月8日,兰临高速公路新七道梁隧道内1辆装有溶剂油的重型油罐车追尾起火,造成4人死亡1人受伤,3辆汽车烧毁。

由于隧道火灾扑救难度大、处置程序复杂,对参战指挥员和战斗员的素质要求高,使其成为消防灭火救援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在研究国内外特大隧道火灾案例的基础上,分析公路隧道火灾扑救的难点,有针对性地提出灭火救援对策。

1 公路隧道火灾扑救难点

(1)火情侦察难。隧道的结构相对封闭,发生火灾时,受断电或浓烟的影响严重,内部能见度很低、温度很高,有的起火部位距离隧道口很远,实施内部侦察比较困难,使得火情侦察进程缓慢或被阻断。

(2)人员疏散难。隧道起火时,内部车辆很难改变行驶方向,如果交通管制不及时,后方车辆不知前方险情继续驶入隧道,易造成拥堵或碰撞,火势可能沿车辆蔓延,造成大量人员被困。同时,起火隧道能见度低,黑暗中受困者心理恐慌,易出现行为异常;若发生车祸,有人员被困车中,还需对车辆进行破拆,加大疏散救援难度。

(3)火场排烟难。公路隧道起火时,固定排烟设施可能无法正常运行,不能实施有效的排烟;而消防部队配备的移动排烟装备对长距离隧道排烟又起不到明显作用。况且有人员被困时,也不能盲目实施大功率通风排烟,以免引起隧道内部的烟气层紊乱,影响人员疏散和灭火救援行动。因此,隧道火灾中选择最合适的通风控制实施火场排烟显得十分困难。

(4)近战灭火难。高温浓烟下,深入隧道内部开展火情侦察需要较长时间,容易错过最佳的灭火时机。有的隧道中横通道的防烟防火设施损坏,烟气沿着这些通道流入非起火隧道内,妨碍了灭火救援行动的开展。另外,隧道内烟热积聚不散,消防装备的防护时间、距离有限,难以选择合适的水枪阵地实施内攻灭火。

2 公路隧道火灾灭火救援原则

(1)集中兵力,准确迅速。接警后要准确、迅速地调派力量奔赴火场,结合隧道实际情况集中、合理地调集灭火救援力量,避免分散调集。消防车行驶途中应选择最优路线,在距离隧道最近的公路入口驶入公路,迅速到达灾害事故现场。

(2)救人第一,及时疏散。公路隧道中疏散途径较少,火灾发生时,易造成大量人员被困,疏散救援难度大,火场指挥员要积极组织精干力量第一时间深入隧道,引导疏散被困人员脱离险境。

(3)首选内攻,注重排烟。公路隧道起火时,在确保救援人员安全前提下,应首选内攻灭火救人,把握有利战机,深入内部,直击火源。使用各种方法有效控制高温烟气,以配合人员疏散和灭火战斗的展开。

(4)防护到位,确保安全。指定专人对进入隧道人员进行安全防护检查,记录出入时间,并定时轮换内攻灭火搜救力量。密切观察火灾发展趋势和隧道结构变化,一旦发现险情,及时发出警示信号,提醒内攻人员撤离。

3 公路隧道火灾灭火救援对策

为了高效处置公路隧道火灾,针对火灾扑救难点,通过查阅资料和战例分析,从火情侦察、人员疏散、火场排烟、内攻灭火4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3.1 火情侦察

3.1.1 外部侦察

外部观察洞口的喷烟情况,测量洞口温度,根据烟气高度、烟熏痕迹和洞口温度初步判断火势的大小。同时询问知情人,了解起火部位和人员被困情况;询问技术人员,了解隧道构造和平面布置。也可通过隧道视频监控确认起火部位,了解隧道内各疏散通道状况和固定排烟设施启动情况。

3.1.2 内部侦察

侦察小组携带装备进入隧道,查明起火部位、起火原因,查清人员被困位置、数量,判断火灾发展趋势及潜在危险。侦察小组可以从起火隧道的上游即上风方向进入隧道;或者先进入非起火隧道,到达距火源较近的横通道处,再由横通道进入起火隧道。根据侦察任务不同,内部侦察方法可分为搜索侦察法和控火侦察法。

(1)搜索侦察法。搜索侦察小组为3人,负责火情侦察和人员搜索。消防员着隔热服,佩戴防护装备,以“△”队形行进,1号员在前,用热成像仪和强光灯确定前进方向、搜寻起火点;2号员用红外测温仪随时测量隧道顶部和侧壁的温度,并沿途铺设救生照明线,3号员携带若干过滤式防毒面具,观察隧道内部情况,并与指挥员联络。

(2)控火侦察法。控火侦察小组为5人,负责火情侦察和初步控火。消防员着隔热服,骑摩托车从非起火隧道驶入,由横通道步行进入起火隧道。1 号员利用热成像仪在前方搜索,确定行进方向,2、3 号员携带水带、多功能水枪,4、5号员分别负责观察隧道内部情况和通信联络。若发现火源,4、5号员将水带连接消火栓,并协助2、3号员射水控制火势。

2011年3月,1 辆满载日用商品的半挂货车在某高速公路隧道内起火。首批救援力量到场后,指挥员决定从非起火隧道进入起火隧道开展火情侦察,侦察小组携带救生照明线、佩戴好防护装备后穿过人行横通道进入起火隧道,由于未实施排烟控火,隧道内烟气阻断了侦察小组的行进路线,影响了侦察速度和战斗展开。此时,指挥员果断命令侦察小组撤出战斗,决定从起火隧道上风向进入实施侦察,排烟车同时跟进实施正压通风排烟,通过再次侦察确定了起火部位。

3.2 人员疏散

3.2.1 疏散途径

隧道起火时,内部烟气分层明显,下层的烟气密度较小,隧道中心线能见度最高。因此,人员疏散时应尽量沿隧道中心线保持低姿进行疏散。

(1)利用紧急疏散通道疏散。多孔隧道的两孔间设有专门用于人员紧急疏散的纵向通道,通过防火门与隧道连通,被困人员可通过防火门迅速进入紧急疏散通道撤离。

(2)利用横通道疏散。在隧道上、下行线之间设有车行横通道和人行横通道,供车辆疏散、人员逃生和抢险救援使用。在横通道两端均设有防火卷帘和疏散指示标志,隧道发生火灾时,可依照指示标志方向通过横通道,到达相邻的安全隧道中疏散避难。

3.2.2 搜救疏散方法

疏散搜救小组为5 人,着灭火防护服、佩戴防护装备,1号员负责指挥小组,2、3、4号员携带车辆支撑、破拆工具,5号员利用强光灯和扩音器对人员进行引导疏散。采取敲击车窗、呼喊、利用灯光等方式,逐车搜救被困人员。重点检查发生碰撞和起火的车辆,确认是否有人员被困。如需进行破拆救人时,选择恰当的位置和方法实施破拆,同时加强对被困人员的保护。

3.3 火场排烟

烟气流动影响隧道内部可见度和温度,阻碍人员疏散和灭火救援。应利用隧道内固定设备和移动排烟装备组织通风,根据救援阶段控制风速,实现不同通风效果。

3.3.1 固定设备排烟

(1)射流风机排烟。发生火灾时,需及时开启射流风机通风排烟。人员疏散完毕前,应保证火源上游人员疏散,控制起火隧道内风流方向由火源上游流向火源下游,保持风速在临界风速;非起火隧道内风流方向与起火隧道相反,风速应高于起火隧道2 m/s左右。人员疏散完毕后,将射流风机开启到最大,使烟气尽快排出,控制起火隧道内风流方向由火源上游流向火源下游,为内攻近战创造有利条件。

(2)通风井排烟。隧道起火后,应视不同情况开启相应的通风井排烟,通常以3m/s作为1个风速控制段,使起火隧道内风流方向与行车方向一致。根据火源相对于通风井的位置可将通风控制划分成不同区段。如图1所示,火源1处于排风区段,火源2 处于井间短道,火源3处于送风区段。风速控制方式分人员疏散完毕前和完毕后2种情况,如表1所示。

3.3.2 移动装备排烟

(1)“一”型排烟。适用于人员疏散完毕后,组织移动排烟装备在起火隧道实施组合式排烟,在火源上游采取正压通风;或在火源上游、下游分别采取正压通风和负压通风(见图2),控制风速应大于临界风速。也可以调集涡喷消防车采用“强风—细水雾”射流实施正压通风排烟。

(2)“T”型和“L”型排烟。需要打开横通道施救时,应在起火隧道和靠近火源的横通道内实施排烟降毒,为人员疏散创造有利条件。在疏散完毕前采用“L”型排烟,将移动排烟装备分别设置在横通道和火源上游处,确保烟气不产生回流,横通道内的风速应控制在7m/s内,如图3所示;疏散完毕后采用“T”型排烟,在“L”型排烟基础上,于火源下游再设置移动排烟装备,实施负压通风,如图4所示。

不论采用哪种移动排烟形式,1 个内攻排烟小组均以7人构成。行动前所有人员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启动排烟车,1、2号员和3、4号员成两组在水罐消防车两侧铺设水带,各出1 支水枪实施排烟降毒,并梯次掩护进攻。5、6号员从任意一侧的分水器出1 支水枪,在1、2、3、4号员后方出水掩护。射水人员向前推进后,7号员调整排烟车位置同时跟进。

2007年5月,某公路隧道距洞口750m处,1辆载有17人的大客车发生火灾。首批救援力量到场后发现该隧道的固定排烟设施不能启动。指挥员决定成立2个搜救小组,分别进入2条隧道搜寻疏散被困人员;同时在起火隧道内布置1辆排烟车,在起火点上风向的2个人行横通道内各布置1部排烟机实施正压通风排烟。20min后营救出1名被困群众;50min后,隧洞内能见度升高,为内攻灭火提供了有利条件。

3.4 内攻灭火

3.4.1 内攻灭火方法

(1)从起火隧道进入灭火。灭火小组为6人,由起火隧道进入实施内攻。消防员佩戴好防护装备,1、2 号员操作消防车,向隧道消火栓管网加压供水,3、4号员和5、6号员成两组,各携带3盘水带和1支多功能水枪进入隧道步行至起火部位,从邻近起火点的2个隧道内消火栓出2支水枪灭火。

(2)从非起火隧道进入灭火。灭火小组为4人,由横通道进入隧道实施内攻。所有人员佩戴好防护装备,水罐车由非起火隧道行驶至距离起火部位最近的横通道处,1、2和3号员从消防车接出水带,穿过横通道出1支水枪灭火。3、4号员在横通道处操作排烟机实施正压通风,防止烟气通过横通道向非起火隧道蔓延。

2011年7月,某长6 693m的高速公路隧道内1 700m处,1辆载有大量摩托车、洗衣机配件的货车起火。消防队到场后发现上、下行2个隧道洞口均有浓烟冒出,立即要求隧道监管部门启动固定排烟设施向反方向排烟。在火情侦察、疏散被困人员后,火场指挥部决定成立2个内攻小组,一组从起火隧道进入,发现起火点后使用消火栓控制火灾;另一组从非起火隧道进入,同时布置排烟消防车和水罐消防车采用梯次进攻的方法排烟,在距起火点最近的人行横通道处,利用水罐消防车出2支水枪灭火,3h后火灾被成功扑灭。

3.4.2 内攻灭火行动要求

(1)固移结合,注重效率。内攻灭火首先应利用隧道内消火栓灭火系统和泡沫灭火系统实施灭火,其次依靠手抬机动泵、消防水罐车出水枪灭火。消防车可以从非起火隧道通过车行横通道进入火场,直接出水灭火,并确保供水不间断。

(2)战法多样,机智灵活。内攻灭火小组通过横通道或起火隧道上风向进入火场,灵活运用包围、夹击战法,在上风、侧上风方向控制消灭火势。注意观察火灾发展趋势,当发现爆炸、坍塌等危险时,及时运用撤退战术,互相交替掩护撤出隧道,迅速脱离险境。

(3)密切协同,及时调整。内攻小组之间应密切配合,保持通信畅通,灭火作战间距约为50 m。同时派专人在隧道消防设备控制室值守,按指挥员命令操控消防设施协同内攻小组灭火。另外,内攻小组长可根据火情变化及时调整内部分工;疏散搜救小组完成任务后,经指挥员同意可调整救援任务,协助内攻小组灭火。

参考文献

[1]Carvel R O,Beard A N,Jowitt P W,et al.The influence of tunnel geometry and ventilation on the heat release rate of a fire[J].Fire Technology,2004,40(1):546-553.

[2]Anthony Avillo.Fireground strategies[M].Tulsa Okla:PennWell CORP,2003.

[3]商靠定.灭火救援典型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

[4]刘鹏举.隧道火灾研究现状与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8,(2):35-38.

[5]王明年,杨其新,郭春.高速公路隧道及隧道群防灾救援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6]付修华.特长双洞公路隧道火灾及防灾救援安全体系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3.

[7]乔怀玉.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火灾救援技术研究[J].公路,2006,(10):216-218.

[8]李向欣.抢险救援战例分析[M].廊坊: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2013.

[9]张云明,马宏伟.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消防问题浅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5,24(5):577-580.

[10]李国辉,易维东,刘斌.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抢险救援浅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6,25(6):806-808.

[11]公安部消防局.中国消防年鉴[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2.

灭火扑救 篇2

我国是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 也是汽车拥有量的大国, 目前车辆进入家庭的数量正在迅猛递增, 汽车饱有量、用油量已是惊人的庞大数字。在乙醇汽油生产、贮存、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存在一系列的消防安全问题。对于灭火救援战线人员而言, 还没有扑救这类火灾较成熟的经验。如何快速有效地扑救此类火灾, 最大限度的减少国家财产损失, 研究车用乙醇汽油的火灾扑救, 已是不可回避亟待解决的问题。采集了中石化标准加油站提取的乙醇汽油样品, 对车用乙醇汽油火灾扑救中的泡沫供给强度、泡沫选型、施加方式作了大量对比实验, 采集了相关数据, 针对乙醇汽油火灾的新特点, 为实际火灾扑救正确选择有效的泡沫灭火剂提供了可靠依据。

乙醇就是通常所说的酒精, 车用乙醇汽油就是在一定的蒸汽压力和温度条件下, 在汽油中加入10% (V) 乙醇所生成的新型混合燃料。因生产乙醇所使用的原料多为粮食, 可消化掉大量的储备陈化粮食, 能够较好地缓解我国粮食储备过胜, 石油能源不足的矛盾。况且乙醇汽油不含铅, 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可以说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情。欧美一些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已经生产使用。近年我们国家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 目前已在全国推广使用。

车用乙醇汽油火灾既有汽油火灾的特性, 又具有乙醇火灾的特性, 扑救难度较大。车用乙醇汽油中的乙醇系极性溶剂, 具有较强的消泡功能。当汽油贮罐发生火灾时, 因汽油中的乙醇极溶于水, 与喷射的常规蛋白泡沫、或氟蛋白泡沫接触后, 发生醇、油分离现象, 乙醇便与泡沫中的水分亲合, 形成大量的“油泡沫”, 继续在液面上部燃烧。当大量的泡沫在液面长时间聚集时, 乙醇汽油中的醇又会夺去泡沫中的水分后下沉, 从而形成强烈的消泡趋势, 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效灭火并易复燃。只有当燃料上层的乙醇浓度降低, 大多为油品时, 常规泡沫才能生效。大大延长了火灾控制时间。

2 常规泡沫与抗溶性水成膜泡沫灭火对比试验

按GA219-1999《蛋白泡沫灭火剂和氟蛋白泡沫灭火剂》中规定的试验方法, 在0.25m2油盘上, 以3L/min·m2的供给强度进行灭火, 选用经国家检验中心检验合格的常规型泡沫, 蛋白 (P) 氟蛋白 (FP) 和水成膜 (AFFF) 泡沫灭火剂, 以90#车用汽油和车用乙醇汽油为燃料进行对比试验, 每次灭火用燃料容积, 按标准要求均为9L, 试验结果见表1。

按GA219-1999和GB13463-92《抗溶性泡沫灭火剂》两种试验方法选用经检合格的抗溶性泡沫灭火剂[ (S/AR) 和抗溶性水成膜泡沫 (AFF/AR) ], 以90#车用乙醇汽油为燃料, 分别以3L/min·m2强施加方式和5L/min·m2缓施加方式进行灭火试验, 试验方法见表2。

3 结论

抗溶性水成膜泡沫是扑救车用乙醇汽油火灾可靠快速有效的灭火剂。

1) 抗溶性泡沫是在缓施加的情况下, 泡沫的外表面形成一层凝胶簿膜, 使原有的蛋白泡沫、氟蛋白泡沫得到保护。因此在5L/min·m2供给强度、罐壁有冷却水的情况下, 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灭火。如果利用强施加的方式注入, 因流速较高, 在泡沫的表面形成不了凝胶保护膜, 泡沫中的水和乙醇汽油中的醇不能很好的隔离, 致使泡沫中携带醇, 达不到灭火的效果。而抗溶性水成膜泡沫因其液面流动性、表面活性、抗烧性都优于抗溶性泡沫, 对油品火灾燃烧液面的封闭性强, 控火时间短, 灭火效率高。因此在5L/min·m2供给强度、缓施加的情况下, 能够快速控制火势, 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效灭火。即使是在3L/min·m2供给强度、强施加的情况下, 仍能在2min内灭火。

注:*按英国标准, 水成膜泡沫0.25m2灭火试验中, 合格产品的灭火时间为≤40"。

2) 当利用普通蛋白泡沫灭火时, 在车用乙醇汽油液位较低时, 大量的泡沫覆盖在上面, 随着时间的延长, 泡沫液中的水分析出, 被车用乙醇汽油中高纯度的乙醇吸收, 与汽油分离, 沉入底层;当上部的乙醇浓度大大降低时, 普通蛋白泡沫也能灭火, 但对于高液位大贮量的车用乙醇汽油罐而言, 是很难达到效果的。

3) 不论利用现有的哪一种泡沫灭火剂, 如果没有较好的冷却水对罐体进行冷却, 是不可能彻底消灭火灾的。原因是火灾时, 液面上部罐壁受火焰作用, 温度极高, 当油面上的泡沫与罐壁接触后, 因高温作用使泡沫迅速遭到破坏, 致使罐壁周围油品封闭不严, 大量的泡沫控制火势后, 罐壁边沿火仍然不能全部扑灭, 延长了灭火时间, 甚至造成大面积的复燃。

4 车用乙醇汽油使用场所灭火器的选型及配置和管理

从事车用乙醇汽油生产、储存及销售的单位和场所, 如汽车加油站、车用乙醇汽油配置中心等可能发生初期火灾的场所和运输车辆, 在选配手提或推车式灭火器时, 应当首先选用充装预混型抗溶性水成膜泡沫药剂的泡沫灭火器 (即SD—AB型高效水系灭火剂) 。如选用干粉灭火剂时, 必须选用有效组分含量高的干粉, 如ABC干粉中的“75粉” (标准:磷酸铵粉含量75%以上) , 并且应适当提高干粉灭火器的配置数量, 一般应增加一倍左右的数量。与扑救其他易燃液体火灾一样, 火灾一旦发生, 应当立即启动固定冷却系统, 对着火或受到辐射热威胁的邻近储罐设施进行及时冷却。若固定冷却系统因爆炸遭到破坏, 则应迅速使用固定水炮和移动冷却设施 (车载消防水炮、移动水炮、水枪) 对着火和邻近受到威胁的储罐设施进行均匀、有效的冷却。特别要注意:冷却水不能射入车用乙醇汽油储油设施内。车用乙醇汽油生产、储存、运输和销售单位应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以及《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 不断强化安全生产责任主体意识。

切实健全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各项消防安全措施。各监督执法部门应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 以有效预防车用乙醇汽油火灾事故的发生。

总之, 要可靠、快速有效、彻底扑灭乙醇汽油火灾, 正确的选用泡沫灭火剂是关键, 并满足以下条件:一是选用抗溶性水成膜泡沫灭火剂;二是药剂的供给强度要≥3L/min·m2;三是要在缓施加的方式下进行;四是必须要有冷却水对罐体进行冷却。

参考文献

[1]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车用乙醇汽油火灾危险性评估及对策研究报告[G].

灭火扑救 篇3

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承担的《超细粉体灭火剂用于早期火灾扑救技术研究》项目于2014年12月通过验收。该项目研制了适宜粒径的专用超细粉体灭火剂和具有定点感温探测、报警控制及早期火灾扑救等功能的探火管式超细粉体灭火装置,首次获得了探火管式超细粉体灭火装置的充装比、充装压力等关键设计参数与喷射特性的相互关系,建立了装置对典型火灾的灭火应用参数,提出了应用于典型场所的灭火保护方式及灭火剂用量计算方法,为解决早期火灾扑救技术难题提供了新型高效的技术手段。

上一篇:装备机动性下一篇:选择食用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