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搜索引擎

2024-10-08

未来的搜索引擎(共11篇)

未来的搜索引擎 篇1

过去的14年, Google逐步成为在线搜索的新标准, 每个月用户都会产生超1000亿次的搜索行为, 当然, 数据过载也导致了很多问题, 而且同样发生在新兴的移动搜索上。

目前的搜索有很多缺陷

目前搜索链接到的大部分是静态内容, 主要依靠流行的关键字来显示相关内容, 依靠的是一个流行的算法, 对个性化的搜索没什么贡献。不过现在的趋势变了, 不再是回答专门的问题、关键字的时代, 移动界面上没法像桌面上那样自在地搜索, 这种行为既不是动态的也不灵活, 每每搜索之后要在一堆推荐、建议、静态的URL里寻找我们需要的消息。

下一站:移动搜索

用户现在用着许多高度专一的手机应用, 而且Google的用户中100个只有1个转移到移动Google搜索中来了, 这说明不是没人用移动搜索, 而是他们在手机上用Google用得少而已, 因为今天的用户更习惯一个特定主题的应用程序可以生成定制的内容。

比如你想为即将到来的派对买个衣服, 且希望是自己最喜欢的衣店, 如果从Google开始你会高兴吗?如果马上就能在前往商店的路上, 你是不是还得看看你的银行卡数字够不够?然后你会在Google里面搜索你的银行名字吗?不, 你会在银行应用里输入你的账号付款。

当下生活已经量化成了大量的数据, 需要新型的搜索和发现形式, 需要在线下也能够方便地为我们服务。随着数据消费和数据创建的不断增长, 搜索发现不仅仅是显示匹配的结果, 还应该根据个人需要提供个性化服务。

最近Nielsen的一份报告揭示美国智能手机用户平均应用数是41个, 比去年的28个上升了28%, 为的是更直接地访问我们想要的信息, 所以我们开始爱上下载购物应用、银行应用、新闻应用、娱乐应用、社交应用……

人工智能和搜索的结合才是搜索的未来

人工智能 (AI) 将有望提供更深的个性化搜索和良好互动, 因为它会分析一系列用户习惯、用户资料、用户行为, 从而确保搜索结果匹配的相关性迅速提高。

AI能够处理复杂的任务例如根据上下文优化个人推荐和建议, 比如地点、时间, 个人爱好、需要、瓶颈。就比如和AI整合的房地产应用, 它会根据你的财政情况、周边学校要求、娱乐需求、工作喜好等因素把你带到你最理想的房子面前, 这样就不用你到处看房或者上网搜索了。

不管是Web搜索还是移动搜索, AI以后会充当这些搜索工具的虚拟助手, 具有抽象理解和解决问题的的技术, 以便更好地分析和预测我们的生活数据。而这个也意味着搜索的东家正从单一搜索引擎转向私人公司和应用提供商, 很有可能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 而且你会发现开发这些搜索工具需要的是前所未有的专业人才和专业知识保障。

未来的搜索引擎 篇2

视频观看:Interview with Matt Cutts

译者:以下是Matt对这次采访问题的回答摘要(译自上述视频)

Q:你还记得第一次与网络垃圾接触的情形是怎样的?

A:我第一次接触到的网络垃圾是一个 。在我们的印象中,如果一个网站有较高的Page Rank,它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网站。可是我遇到的这个 ,却有着很好的反向链接结构和很高的Page Rank,这使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网络垃圾制造者们是可以通过一些不正当方式针对任何搜索引擎提高自己的搜索排名的。由于第一次接触的网络垃圾就是一个 ,所以我印象深刻。

Q:你认为在未来的五年内,搜索引擎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A:搜索引擎面临着很多挑战,其中一个很大的挑战恐怕是人们对搜索引擎的期望越来越高。Udi Manber,Google的一位工程事务副总裁,曾经对此做出了很有趣的总结:几年前对我们来说是很难的那部分搜索查询,如今看起来已经不那么难了,因为我们对搜索查询的理解和处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与之相对应的是,用户对搜索引擎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他们不断提出难度越来越高的搜索查询。虽然我们的处理能力在不断进步,但是要不断满足用户日益提高的检索要求,挑战性还是很大的。

Q:中小网站的网站管理员怎样才能与互联网市场中的大型网站相抗衡?

A:在中小网站成立的初期,他们通常是很难与那些大型网站直接竞争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或许可以更精确地为网站定位。打个比方说,或许我不能制造所有种类的鞋子,但是或许我可以专门为那些脚型特别大的人制造鞋子。当您逐渐成为某一专门领域的专家和领导者后,那么您就可以逐步扩展自己的事业了。另外,作为中小网站,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富有创造性和决策迅速灵活的特点。这是中小网站与大网站相比,最具有优势的地方。中小网站可以积极尝试各种新的技术和经营形式,如果它们可行,就要果断地执行,或许不久您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权威来源了。

Q:每一个网站管理员都应该知道的是….?

A:网站管理员中心!这或许带有一点个人倾向,不过它确实提供了很多非常棒的功能,比如您可以查询自己的网站有哪些反向链接,用户是用什么搜索词进行检索时找到您的网站的,您的网站有没有失效的链接被Google抓取到等等,

。。除此之外,您还可以看到很多关于您网站的统计数据。我个人最喜欢的一个功能是,如果您的网站上有隐藏文本或Google认为您的网站有垃圾结果嫌疑或您网站上有被黑掉的页面,那么您会在消息中心收到来自Google的讯息,提醒您注意并积极处理这些问题。另外,您还可以向Google举报您发现的可疑垃圾结果。网站管理员中心是我个人非常推荐您使用的工具,它们不仅功能强大,而且完全是免费的!

Q:你有没有这样的习惯,检查每一个日常生活中你遇到的网站,看有没有付费链接等问题?

A:呵呵,我确实有这样的职业习惯。我们经常开玩笑说,当你知道如何寻找和发现网络垃圾的时候,你会用一种不同于普通用户的视野,对每一个你遇到的网站,研究他们有什么好的地方,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为什么他们会把某些链接放在那里,等等。同时,我很高兴我们能够从我们的用户那里得到很多反馈意见,比如他们会举报自己发现的垃圾搜索结果,或者提出其他的建议。即使很多人仅仅是日常在网上冲浪,他们同样在探索怎样使Google变得越来越好,我们对此由衷感谢。

Q:你在各种会议上被问到的最有趣的问题是什么?

A:我记得曾经有一个与会者提问说:我有很多不同的网站,可是在Google和Yahoo的排名情况都不好,我应该怎么做才能改善我在搜索引擎的排名呢?Yahoo的代表在回答问题之前首先反问这个网站管理员大约有多少网站,是五个还是十个呢?没想到这个网站管理员左顾右盼,迟疑了许久,才回答说:我有大约1500个不同的网站。全场人都惊呆了,他居然有这么多网站!

我还记得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是,有人问我Google对以不正当方式提高搜索排名的忍耐底线是什么?我觉得这就好比一个学生缠着老师,反复询问某某题目是否会出现在今后的试卷上。实际上,只要您建立了一个好的网站,用合理的方式对它进行推广,您就可以安枕无忧,不必担心什么是我们的忍耐底线了。

Q:如果Google最终把所有的网络垃圾都消灭了,你突然有了很多的时间,那么你会做什么呢?

A:我对各种各样的开源程序和小工具(Gadgets)很感兴趣,另外,我还非常喜欢各种各样的插件,比如Firefox插件,Photoshop插件等等。如果我有大把的时间,或许我会写很多这样的插件,帮助人们实现和改善软件的功能,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来自:www.googlechinawebmaster.com//07/matt-cutts.html

原文: Matt Cutts on ranking, spam and the future of search

驱动未来的引擎 篇3

自2011年开始,沃尔沃汽车陆续投入总额高达110亿美元的资金,开始研发属于自己的SPA(Scalable Product Architecture可扩展整车平台架构)车身平台和Drive-E动力系统,从而走上了独立复兴之路。如今,正是沃尔沃开始收获的季节。一款款新车源源不断地投入市场,销量节节攀升,沃尔沃这个有着将近90年历史的豪华汽车品牌从未像今天这样充满着朝气和活力。

Drive-E“E驱智能科技”正是沃尔沃在此背景下率先推出的全新概念,它于去年法兰克福车展上首次同公众见面,如今正式走入中国市场。它在未来将覆盖沃尔沃的主要车型。字母E代表了高能效(EfficientPower)、节能环保(Environment)电气化(Electrification),正是如今发动机产业发展的趋势。

这一由沃尔沃汽车独立研发制造的全新动力总成涵盖两个系列(汽/柴油)的发动机及8挡自动变速器和6挡手动变速器。事实上这些发动机是由两款排量为2.0L的4缸发动机(柴油和汽油)延伸而来,根据采用增压形式的不同,产生了不同功率级别的产品。按照沃尔沃的计划,这一系列发动机未来将取代沃尔沃如今3个平台上的八款包括5缸、6缸以及8缸的发动机。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不是吗?

功率取决于流经发动机的空气

Derek Crabb给了大家一个比较通俗的解释:“发动机的功率同发动机大小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取决于流经发动机的空气多少。如果能够让一款小型发动机获得更多的空气,那么它将具备同更大的发动机一样的功率,同时还具备了更高的效率。”此言着实有据可查,因为Derek Crabb曾经是一名F1赛车发动机专家,在上世纪B80年代那个疯狂的时期,他曾参与研发过排量仅为1.5L的F1发动机,而功率却超过了900hp。在2011赛季的WTCC(世界房车锦标赛)中,沃尔沃已经在其赛车上配备了Drive-E原型机,并创造了全新赛道记录。

说到它的技术路线似乎并不复杂:沃尔沃的Drive-E系列汽油发动机采用了如今最流行的直喷+增压的手段,先期推出的两款汽油发动机T5和T6分别采用了涡轮增压以及涡轮+机械混合增压技术。其中采用涡轮增压技术T5发动机功率达到了245hp,扭矩350Nm,同如今主流竞品相比较在性能上名列前茅,而搭载在×C60上的油耗却出人意料地仅为6.9L/100km,把竞争对手远远抛在了后面(表1)。

而代号为T6的4缸发动机在未来将要担负起全面替代原有代号同样为T6的直列6缸发动机的任务,要知道这款即将退役的发动机排量为3.0L,并且还采用了涡轮增压,功率达到了305hp,如何要令一台2.0L 4缸发动机达到一台6缸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动力水平?在改装界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并不算难事,但是如何平衡高性能同低排放之前的矛盾,并且还要求发动机具备豪华轿车应有的NVH性能,就完全是另外一个层次上的挑战了。T6的增压系统使用离合器控制的罗茨机械增压器与一个大的涡轮增压器配合,机械增压器被用于低速时提供迅捷反应和低速时的高扭矩,当发动机转速上升后,涡轮增压器开始建立压力,机械增压器则停止工作。这样一来,T6的发动机功率达到了306hp,扭矩也暴涨至400Nm,在纸面数据上只是稍微胜出,但换来的是更加平易近人的油耗和轻量化的车头。在亲自体验了搭载Drive-E T6发动机的沃尔沃XC60之后,沃德全球十佳发动机评审团主席Tom Murphy评价道:“Drive-E‘E驱智能科技’动力总成将燃油经济性与高性能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驾驶乐趣让人印象深刻。”

说到xcgo上那台V8发动机的继任者,沃尔沃的计划则是通过T6发动机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结合来达到V8的动力输出,而油耗显然比普通的4缸汽油机还要低不少。这套动力系统要和下一代XC90一起面世,令人充满期待。

里程碑式的柴油发动机

如果说两款汽油发动机只是针对现有技术进行优化和改进的话,那么这款Drive-E家族的柴油发动机则具备了当今世界独家的先进玩意儿。被沃尔沃称为i-Art的技术代表了当今发动机工业最新的研究成果,它在每一个喷油嘴上都安设了一个压力传感器,而不是仅仅在共轨中设置一个传感器,通过连续监测燃油压力和温度的实时数据,自动调整燃油喷射情况,配合专门设计的压力最高达到2500巴(250兆帕)的油轨,实现了高等级的排放性能、燃油效率和NVH。

面向未来的设计

近年来在车身平台上流行的模块化设计已经被各大汽车集团运用得炉火纯青,既可以衍生出不同类别的丰富的产品,还可以大大缩减开发成本。而将“模块化”理念移植到发动机开发当中,沃尔沃可谓是一个先行者。因为早在上世纪90年代,沃尔沃就已经开始生产模块化设计的发动机,并率先应用到当时的旗舰车型960上。如今,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又进一步得到了扩展:全新的Drive-E系列发动机气缸的几何尺寸完全一致,每缸容积都为500mL,甚至汽油和柴油发动机之间有70%的设计都是相同的。采用模块化设计之后,意味着所有的发动机均可以在一条生产线上柔性化制造,大大降低了设计生产的成本,并提高了维修保养的便利性。可以预见,日后沃尔沃推出的更加小型化的发动机应该是1.5L 3缸的规格。

未来搜索引擎优化分析 篇4

关键词:网络,搜索引擎,用户体验

随着现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搜索引擎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虽然它只有十几年的历史,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它确实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因此, 也确立了它在Web的上地位。据统计, 它已经成为了继Email之后的第二大Web应用。有需求那么就有产品, 许多公司也纷纷将自己研制的搜索引擎推向市场, 受到了网民的关注和喜爱。虽然用途是一样的, 但是其特点却又不同。从目前的市场来看, 谷歌和百度占据了搜索引擎的大半壁江山。然而现有的搜索引擎的目标和定位都有着缺陷。

搜索引擎是很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从互联网上搜集信息, 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 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 并将用户所要检索的相关信息展示给用户的系统。

现在全球的搜索引擎有很多个, 但是主要分为3种:.全文索引、目录索引、元搜索引擎。

随着Internet的强势发展, 人们对信息的获取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就是WEB2.0的用户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 他们正在由单纯的信息消费者向生产者双重身份转变。这种转变, 从模式上可以概括为是单纯的“读”向“写”和“共同建设”发展。这也体现了互联网的第一规则:“用户需要表达”。只要有机会和便利, 网民就不会满足于只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 他们需要表达, 希望驾驭自己的传媒, 而不是受其掣肘。也正因为这样, 很多研究者也正在克服重重困难, 探索如何有效地发现在这里面提取有用的信息给用户。各大搜索引擎要想巩固和强化在搜索市场的地位, 就必须发展搜索技术, 提高竞争力。针对各种挑战, 搜索引擎如何应对呢?针对用户各种各样的需求, 搜索引擎已经到了细分市场的时候, 多元化是搜索引擎的必然之路。一方面, 针对大量的普通用户, 搜索引擎仍然致力于最广泛、最全面的信息检索;另一方面, 针对检索目的明确、查询要求精准的用户, 搜索引擎在特定领域和行业中发展, 推出更有针对性的垂直搜索系统, 为这些专业人士更好地服务。

随着多媒体信息在网络上的大量涌现和人们对多媒体信息需求的高涨, 知名搜索引擎如Google、Yahoo、百度、Lycos、All The Web等对于多媒体搜索的能力也在不断加强。它们或在一个统一的用户界面上提供资料类型选择, 或直接提供独立的多媒体搜索引擎。另外, 各种图像搜索引擎和各种娱乐搜索引擎也不断涌现。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信息并不是终极目的, “搜索”和“发现”都只是手段和过程, 用户的最终目的是“获得”。鉴于此, 用户在使用搜索引擎时, 对速度的要求非常高, 甚至超过搜索准确度。因此, 搜索引擎的速度有三方面的意义:其一是信息搜集速度, 其二是信息处理速度, 其三是提供服务的速度。搜索引擎优化的全称是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 简称为SEO。其实就是利用长期总结出的搜索引擎收录和排名规则, 对网站进行程序、内容、板块、布局等调整, 使网站更容易呗搜索引擎收录, 在搜索引擎相关的关键词的排名中占据有利的位置。但是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站内优化, 二是站外优化。站内优化就是通过SEO手段使得我们的网站在搜索引擎友好和站内用户的良好体验度上升。这样的目的很简单, 就是为了让我们的网站在搜索引擎的排名考前并且得到很好的客户转换率。站外优化就是通过SEO手段帮助网站进行品牌推广, 这个过程可能涉及到的方式有竞价和广告。我们为什么要关心搜索引擎技术?这取决于“我们”指的是谁。普通百姓, 计算机专业学生, 科研人员, IT企业, 一般企业, …, 特别是, 政府科技发展政策研究与咨询部门, 应该有不同的原因。普通百姓了解搜索引擎能更有效地从网上获取信息,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则可能是为了未来一份满意的工作, …,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搜索技术”?它是个产业吗, 它能是一个支柱产业吗, 或者它是否是我们必争的某种战略制高点?如果是, 我们该采取一条什么样的路线?这里, 我们不特别讨论搜索引擎作为一个产业的特殊存在形式 (商业模式既不同于汽车、钢铁等传统产业, 也不同于计算机软件、移动通信等IT产业, 甚至也不同于B2B、B2C等新兴互联网产业之类) , 但我们已经看到它不仅有了极大的市场价值 (例如Google目前的市值和Intel差不多了;任何大的门户网站, 如果不提供搜索, 则会在竞争中被淘汰) , 而且也具有社会文化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意义。想象一个充分数字化、网络化的社会 (就是我们未来信息化社会的目标) , 任何信息 (不仅是网页) , 理论上都应该是能搜索到的, 无论是公开的、真伪不辨的信息, 还是受控的、权威性高的信息;无论是当前产生的信息, 还是以前出现过的信息;无论是网页信息, 还是数据库中的信息;无论是文本信息, 还是多媒体信息。这些, 都将更加突出地彰显搜索技术在社会经济、政治与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搜索将无处不在。

有了上述, 我们似乎有理由说国家应该重视搜索技术了。那么, 应该怎么重视呢?这些都有意义, 我们欣喜地看到最近发布的“863计划”项目对搜索及其相关课题的重视, 我们认为, 在信息化社会, 信息资源是一个国家的基本资源。对各种各样的需求, 能够迅速精准地获得有关的信息, 也是国家竞争力的一个体现。搜索技术的核心, 是对信息建立起便于查找的索引。在前述广义信息的情形下, 任何商业搜索引擎都只能索引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因此, 一个有重要意义的举措就是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 同时利用市场机制, 逐步建立一个国家信息搜索基础设施, 从各种数据 (信息) 表示的标准化, 到就地存储与维护, 到分布索引与管理, 到联合响应搜索请求的协议规程, 到贡献的评估与回报, 形成一整套既有广度, 也有纵深的运行机制。特别地, 那时的搜索将不限于关键词匹配, 以种类丰富、质量可控的数据 (信息) 为基础, 还要有“深度搜索”, 满足综合的、复杂的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晓明.搜索引擎原理, 技术与系统第二版.科学出版社, 2012.

[2]王鹏.移动搜索引擎原理与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3]梁春燕.Internet主题搜索引擎设计与研究.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2.

[4]李树青, 韩忠愿.个性化搜索引擎原理与技术.科学出版社, 2008.

[5]藏锋者.实战SEO实用技法与案例剖析.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未来的搜索引擎 篇5

现今百度、谷歌为代表的大搜索市场瓜分已基本成定局,然而随着网民的增加,他们对互联网的了解、需求也在增加,也就是说互联网的发展进程和网民需求随时在变化,这样就会产生新的市场、新的搜索方向。近来垂直搜索的繁荣景象,就给追逐互联网顶尖技术的公司展现了一个新的发展道路,搜索引擎在引导其用户搜索信息的同时也在搜索自己的未来。

在大稳定中谋求小变局

在互联网搜索发展的十多年历史中,总共出现了两个关键年。第一个关键年是2005年,这一年注定了现今中文搜索的格局,也成就了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几大巨头。2005年百度坐上了中文搜索的头把交椅,谷歌中国也在锲而不舍地追赶,试图超越。雅虎从原先的3721与一搜到现今的雅虎搜索,始终无法摆脱品牌定位混乱的困局。

第二个关键年出现在2007年,这一年垂直搜索引擎的崛起,使得在这个搜索大稳定时期出现了一线小变局,让大象跳舞很困难,但是也不要小看蚂蚁军团的力量,

中国人口超过13亿,网民数量达到2.53亿,宽带用户和域名注册量都是世界第一,互联网这个大蛋糕还有很大值得开发的余地。网民数量越来越多,网民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使得搜索市场必然出现再一次细分。从商业搜索、旅游搜索、生活搜索等等不同搜索引擎的出现,可以很好的满足企业和网民的需求。市场虽大但也极具挑战性,各类垂直搜索引擎厂商首先要让他们的用户和客户满意,它们才能取得成功。

威胁来自方方面面

互联网从来不缺乏新的概念,大多都是流星闪耀,在夜空中留不下一点痕迹。比如视频搜索在曾经一度风靡互联网,但是百度、谷歌就迫不及待的推出了自己的视频搜索;刘建国的爱帮网曾经被业内人士普遍看好,而谷歌就推出生活搜索与之抢占市场份额,受到不小的冲击。面对诸如百度、谷歌这类大搜索的挑战时,垂直搜索厂商要做的是要么专注于很小的市场,要么改变搜索的定义及习惯,做好差异化,提升用户的搜索体验。

未来的网络搜索是啥模样? 篇6

8月18日,在主题为“从你开始、创新世界”的百度技术创新大会上,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揭开了未来网络搜索的“面纱”,发布了“框计算”平台的理念和构想。

“‘框计算’为用户提供基于互联网的一站式服务,是一种最简单可依赖的互联网需求交互模式,用户只要在框中输入服务需求,系统就能明确识别这种需求,并将该需求分配给最优的应用或内容资源提供商处理,最终返回给用户相匹配的结果。”李彦宏说。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认为,“框计算”将为互联网服务的全面改进提供新的平台,将为振兴民族产业和实现新的产业革命做出贡献。

事实上,目前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上已有了词典框、对话框、搜索框等众多类型的计算框,“这些各种各样‘框’都只是在特定语境下才有意义。比如,词霸里的词典框,除了获取单词释义外,用户在词典框里输入别的需求,不会出现任何有意的反馈。”专家指出,“此次百度提出的未来‘框’是‘智能’的,是一个功能强大的需求收集器和分析器。”

比如,用户如果要查找“听起来让人觉得开心的MP3”、“性格内向的男孩适合报考什么高职专业”等问题,现在的搜索平台上很难解决;但在“框计算”平台下,用户写下想要的东西,搜索引擎通过自己的分析和计算,就会提供较为精准的答案。

百度首席技术官(CTO)李一男透露,“框计算”理念下包括阿拉丁平台、新一代百度地图搜索引擎、百度百科、掌上百度、凤巢等在内的五大产品和技术应用。同时,百度将发布“掌上百度”,将“框计算”平台由传统互联网领域向无线终端迁移。

“之前,在搜索‘框’内只能检索互联网页信息。现在,词典、计算器、日历、地图、列车时刻查询等简单应用已能通过‘框’直接运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未来,视频、杀毒、游戏、购物、理财等互联网应用也将逐步被‘框’直接启动后提供给用户。”

随着更多的应用在“框计算”平台上运行,“框”将对整个互联网产业的升级和发展产生巨大的拉动效应。“届时,对于互联网应用服务商和技术开发者而言,由于平台的开放性,各种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和服务可以直接与该平台对接,快速获取海量用户,实现最大价值。”专家指出。

那么,怎样才能通过“框计算”实现基于互联网的一站式服务呢?“必须在需求识别和应用开放两个领域取得突破。”李彦宏坦言。

所谓“需求识别”,就是确定用户究竟要互联网为他做什么。以搜索的用户需求识别为例,如用户希望从互联网得到“形容很开心的句子”,该请求首先被拆成20个语义单位进行分析,后台要经过3亿次计算来识别,并在100亿个网页资源中检索并进行需求分配,整个过程要在不到十分之一秒内完成。“当‘框计算’将用户需求从搜索向其他应用领域极大程度延展时,‘框计算’后台对用户需求的识别能力还需大幅度提升。”李彦宏说。

“框计算”平台上的应用开放则是另一个急需突破的领域。专家指出,“框计算”平台前端的需求识别能力再强,如果没有合适的应用在平台上及时响应这个需求,用户需求一站式满足的美好理想也不可能完美实现。

“同时,要使更多的应用在‘框计算’平台上完成,光靠一两家公司肯定是不行的,而需要整个产业的共同努力。”李彦宏如是表示。一方面,平台要足够开放,要建立起足够开放的产业标准和技术接口,让想加入到这个平台的应用服务商能以最简单便捷的方式加入进来;另一方面,平台也要能为平台上的应用服务商带来更大的利益,这主要牵涉到上游海量用户资源和需求的分配问题。

未来的搜索引擎 篇7

向百姓慷慨分“蛋糕”

反观中国30多年的改革不难发现, 伴随着GDP的持续增长, 普通百姓的实际收入也进入到了连续递增的快车道。仅以“十一五”期间而论, 中国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6年的11759元增长到2009年的17175元, 年均实际增长10.2%;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递增到5153元, 年均实际增长8.3%。从理论上说, 居民可支配性收入的增长意味着消费能力的增强, 从而使消费作为经济成长的内生拉力势必得到强化。的确, 从绝对数值来看, 今天我国居比, 已经不能同日而语, 然而从消费占国民收入 (N I) 的比例即消费率来审视, 该指标却出现逐年持续下降的趋势。资料显示, 1978年, 我国居民的消费率为62.1%, 但到2009年, 该指标仅为36.6%, 平均每年下滑1.2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 该指标不仅低于同期全球转型国家55.1%的平均水平, 也低于58.8%的世界平均水平。

居民消费率逐年递减的背后是中国百姓实际收入增长大大滞后于GDP的增长, 以及民生的改善和经济实力增长失调的现实。数据显示, 从1990年到2009年, 全国人均GDP增长幅度为14.3倍, 而城镇居民的人均工薪收入仅为原来的9.6倍, 农民的人均工资性收入与家庭经营纯收入之和仅为原来的6.2倍, 后两者都显著低于人均GDP的增长。无独有偶, 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表明, 2005〜2009年, 我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5%, 但城镇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增长13.14%, 农村人均纯收入仅增长12.21%, 劳动者报酬所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呈现不升反降的趋势。特别值得指出的是, 作为中国居民收入主要渠道的工资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目前仅为企业运营成本的近10%, 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

居民收入增长比例过低或落后于经济增长, 意味着更多的财富集中到了国家和企业的手中, 形成“国富民穷”的畸形格局。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 在初次分配阶段, 居民部分在全国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在1999〜2009年间共下降了10.8个百分点, 而企业和政府部门则分别上升了7.5个和3.4个百分点。同样, 在再分配阶段, 居民部分占比下降了2.1个百分点, 而政府部门则上升了3.3个百分点。显然, 当一个国家的财富主要向政府和企业集中时, 伴随的必定是居民消费能力的萎缩和消费需求的短缺。

由于居民消费是个体自主行为, 而且保持着强烈的市场化依赖, 因此政府难以对消费率直接干预, 唯一可做的就是通过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尽全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为此, 作为一个量化目标, 未来五年内应将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提高至50%左右, 而且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必须要超过这一目标幅度。与此同时, 应当加倍呵护和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 使百姓真正能够通过股票市场增加财产性收入, 进而增大其实际消费能力。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在评价中国居民消费能力时, 必须破除以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的增长而高估居民消费增长的误区。观察发现, 多年来, 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的增速均远高于GDP的增长, 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既包括销售给企业、事业、行政单位的零售额, 也包括了销售给城乡居民建房用的建筑材料, 而这两部分均不在居民消费范畴之内, 其中尤其是居民建房支出在统计上应属于投资。尽管社会零售总额包括了一些居民消费之外的项目, 但总体来看, 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要明显低于社会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率。如果仅凭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增长的现象判定中国居民的消费生态, 就很容易得出居民消费不断快速增大的错误结论。

强力压缩分配差距

相比于居民在社会财富总量中的占比日渐趋少而言, 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则是中国收入分配结构中更为突出的问题。根据国际通用的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显示, 改革开放之初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 中国基尼系数只有0.16, 但自1992年开始, 中国的总体基尼系数就抵达国际警戒线的0.4, 并在2000年开始超过0.4, 之后呈现逐年上涨趋势, 至2010年, 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达0.48, 这表明收入差距已经处于一种非常不合理的状态。

多方面的实证数据也支撑了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拉大的事实。据全国总工会的调查表明, 75.2%的职工认为当前收入分配不太公平, 61%的职工认为普通劳动者收入过低是当前社会收入分配中最大、最突出的问题。而据国家发改委的调查数据表明, 按照年人均纯收入1196元的贫困线标准, 中国仍有3597万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有专家认为, 目前中国城市人口的贫困仍被严重低估, 实际的贫困人口数约占总人口的8%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 对收入差距进行多角度衡量不难发现, 与城乡居民收入3倍之差和地区收入2倍之差的结果相比, 动辄5到10倍的行业收入之差是目前中国收入差距最严峻的事实。有统计显示, 2009年占全国职工人数不到8%的垄断行业从业人员的工资和工资外收入的总额, 相当于当年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约55%;20个行业门类收入差距平均接近5倍, 有的行业职工实际收入是其他行业的10倍。尤其令人关注的是,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9年度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调查报告显示, 2009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8199元, 而国企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5053元, 国企平均工资高出私企平均工资48%。

收入差距扩大反映的不只是公平问题, 即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等, 同时也折射出经济成长过程中的效率问题, 即收入分配的不公正在抑制国内消费需求。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 目前中国城市居民的边际消费率平均为70%, 也就是收入每多增加10元, 城市居民平均将消费7元;这一指标在农村居民中为80%;在中国10%的最低收入者中, 边际消费率则高达90%;而在收入最高的10%人群中, 边际消费倾向却非常低。这就意味着, 支撑未来中国经济成长的消费力量主要存在于普通收入群体之中, 如果不能有效地缩小收入差距, 经济增长就不可能获得充分的内生性消费动能。

必须承认, 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充分供给压制了工资水平上升, 进而导致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这是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资料显示, 中国目前约有1〜1.5亿的劳动人口处于未就业或未充分就业状态, 这种状况既阻止了工资收入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 也酿成了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比持续下滑的结果。因此, 为劳动者增加更多的就业渠道依然是逐步缓解收入差距的润滑剂。

一方面要彻底厘清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 凡是与公共利益无关的国有企业, 国家应逐渐减少持股比例, 向民营资本开放更多的行业空间, 以削弱国有企业左右资源分配的特权;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出狠手限制国有垄断行业的高工资, 通过大幅提高国有企业的租金和利润扼制暴利的产生, 进而以再分配的形式完成社会财富的均衡分布。

借助于财税制度的创新以建立起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约束机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关键。一方面, 应当建立最低工资强制制度和实施工资集体谈判制度以及工资定期增长制度, 通过集体谈判形成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三方参与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 通过工资定期增长机制将目前最低工资标准只相当于社会平均工资的20%〜30%逐步提升到40%〜60%;另一方面, 通过提高个人所得税纳税税基和取消利息税等手段, 积极促进中等收入者群体的扩大, 与此同时要迅速开征财产税和遗产税等税种, 减少创业、就业税收, 通过税收的二次调解杠杆, 力促贫富差距的减缩。

加快城镇化的速度

理论上, 与工业化相并行的城镇化被视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两大最重要的动力, 其蕴含的经济学含义是工业化创造供给, 城镇化主要创造需求。然而, 相比于中国工业化如今已经进入中期阶段而言, 城镇化速度依然显得步履蹒跚。资料显示, 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6.6%, 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 也低于世界60%的平均水平。因此, 作为一种目标追求, 未来5年, 我国城镇化率须超过50%, 到2030年, 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 各类城镇将新增人口3亿多, 城镇人口将达到9.3亿。

新的城镇化愿景无疑寄托着经济发展对于消费动力的诉求。除了城镇化发展将带来交通、基础设施等投资需求之外, 某种程度而言, 城镇化是我国刺激消费需求的最大市场所在。一方面, 城市和农村消费有着很大的差别, 城市的消费更能拉动经济的增长。资料显示, 200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3774元,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8949元, 地级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0638元, 36个大中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5371元, 这表明从乡村到城市, 居民消费明显增加。另一方面, 城镇居民的平均边际消费倾向与农村居民也有显著差别, 按照1985年不变价格, 平均每增加1元的收入,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平均消费支出分别增加0.90元、0.79元, 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多增加0.11元的消费支出。据有关专家估算, 如果在未来1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比重能上升到2/3, 年均社会消费额可以从目前的10万亿元增加到20万亿元。

无疑, 城镇化的加速形成了对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考验, 其挑战的是公共财政支付能力。为此有必要强化城镇化建设过程的市场竞争性。一方面, 要促进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的匹配, 加大对城市化建设的投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 放宽民间投资的准入, 通过直接参与、特许经营、建设——经营——转让、建设——拥有——经营——转让、建设——转让——经营等方式构建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的合作模式, 最终形成构建政府和民间共同投资的新格局和新机制。

户籍制度不应成为城镇化进程的掣肘。为此, 可以考虑户籍与福利的剥离, 或者说户籍与福利的两条线并行, 即户籍可以成为户口统计的一种需要, 但是福利的获得却可以按照居住地登记等方式进行。当然, 随着城镇居住人数的激增, 公共财政所承担的相应压力势必随之增大, 这就需要设置合理的改革阶段, 通过厘清可以获得福利的人群以及加大福利的公共投入程度来逐渐实现福利获得的平等。

与户籍制度改革同样重要的还有土地制度改革。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城乡隔离的两套土地管理制度, 城镇化的土地必须被征走, 政府垄断了土地的一级开发, 农民被排斥在土地增值收益之外。而如果农民到城市后就失去了手中的土地, 在没有任何保障机制的作用下, 必然形成如同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庞大的贫民窟现象。因此, 保证那些获得中小城镇户籍的新居民的工作, 承担农民转向城市的培训成本和寻找工作的成本, 就是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 可以考虑建设区域性的城镇化可交易市场, 农民在市场上通过卖出宅基地与承包地, 除了获得城市的户籍、住房与社保外, 还能够得到一笔资金从事小本经营, 由此, 农民进住城市的后顾之忧就可以得到大大的消解。

为民众配足“安全阀”

观察中国百姓的财产支出与分布状况不难发现, 在居民消费率随着收入增长反而日渐降低的同时, 其储蓄率则在过去30年中从占GDP不到5%一路上扬到如今的50%以上。数据表明, 近年来, 平均每个中国家庭将其可支配收入的25%用于储蓄, 相当于美国家庭储蓄率的6倍、日本的3倍, 中国的储蓄率即使比亚洲作为一个地区的GDP加权平均后还要高出15个百分点。日益高昂的储蓄率既分流了居民的消费能力, 也折射出民众生存安全感的缺失以及公共保障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

必须承认, 相比于改革之初, 尽管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如今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 但由于改革中的许多成本都转嫁到了百姓身上, 加之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的匮乏, 民众的后顾之忧却在增大。资料显示, 我国社会保障全口径支出大概占GDP的6%左右, 财政支出中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不到12%。而在发达国家, 政府用于社会保障上的资金占到GDP的25%到30%, 财政收入中的40%甚至更多的份额用于社会保障。

显然, 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公共服务不仅可以提升民众的安全预期, 更可以释放居民的消费能力。研究表明, 只要能够一定程度上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 将居民储蓄率降低一半, 家庭将多支配超过G D P7%的财富, 而当储蓄率降低为33%时, 将刺激出5%的国内需求。因此, 未来中国的投资结构必须做相应调整, 即逐渐减少生产建设性投资而转向公共建设领域, 通过增加公共财政支出, 缓解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不应求, 在此基础上建立“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当是政府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目标, 它要求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同时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还可以减小社会不公, 降低社会的贫富差距。研究显示, 很多国家初次分配基尼系数在0.4甚至0.5, 通过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基尼系数会降到0.3以下。

作为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辅助手段, 政府可以考虑对国有资产进行部分划转或者适量减持, 用以补充全国社保基金和做实个人账户等。同时政府在确定今后财政支出中每年用于社会福利部分的增长高于财政收入增长3〜5个百分点目标的基础上, 应当对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期内的各项社保政策设置较为明确的约束指标。另外, 政府相关部门还应当破解技术性瓶颈, 实现养老、医疗、失业、生育等各项社保产品的全国性自由消费。

智能电网: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篇8

电网2.0时代

对于许多人来说, 智能电网 (smart grid) 还是一个并不熟悉甚至备感陌生的词汇。实际上, 智能电网如同互联网一样, 也是一张真正互联、互通、互动的网络, 只不过除了数据的传输与运算外, 智能电网还传递实实在在的能量。与传统电网相比, 业界往往将智能电网称为第二代电网或电网2.0时代。

从字面上理解, 智能电网就是电网的“智能化”, 其关键就是电力的供给与需求、电能的配给与使用同电子信息技术的联接。如同互联网引起了人类生活与生产方式的显著变化一样, 智能电网也将引发现实世界与日常生活中电力配置与使用的全新革命。

对于发电企业和输电系统而言, 智能电网意味着实时在线监测系统, 他们不仅可以轻松了解用户用电情况, 还能远程监视和控制各种电力设施。如当1根大电力动脉发生故障, 电能就能立刻从备选线路传输, 保证停电永远不会发生。还有, 传统的输电系统发生事故后, 通常需要消费者打电话去电力公司报修, 然后电力公司再进行检查并维修, 这种被动的局面在智能电网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 智能电网系统能够实时采集电网输电信息, 经过计算、处理、分析之后识别事故隐患, 从而提前发出报警, 确保系统的安全运行;另外, 由于电网公司、住宅、企业间的网络是互联的, 智能电网建成后, 电力公司再也不会上门或委托他人查电表, 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客服成本。

对于消费者而言, 智能电网所创造的神奇则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首先, 家用电的电价会根据一天中不同时段来自动定价, 居民可以避开用电高峰期的高价电力, 降低用电费用;其次, 消费者可以看到整个城市、不同地区的用电情况, 实现异地买电, 如果对当地电价或者服务不满意, 居民完全可以选择千里之外的异地供电;再次, 居民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了解家庭或个人的电力消费状况以及实时的价格与服务信息;最后, 居民可以像买卖股票一样买进和抛售电量, 普通家庭和小型商业用户富余的电能通过智能电网可以卖给邻居或是电网的其他用电方。更加令人关注和惊喜地是, 由于智能电网的投入运营意味着所有电动车都可以入网, 因此, 在智能电网模式下, 人们在马路两边就可以看到很多的充电站, 它们就如同现在的汽车加油站一样, 可以为电动汽车、油电混合动力车进行充电。驾驶这两种新能源汽车的人们, 完全可以避免因无法及时充电而不能长途驾驶的苦恼。

为此, 我们可以梳理出智能电网的基本特征: (1) 坚强, 即在电网发生大扰动和故障时, 电网仍能保持对用户的供电能力, 而不发生大面积的停电事故;在自然灾害和极端气候条件下、或人为的外力破坏下仍能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 (2) 自愈, 即通过强大的实时预警控制系统和预防控制能力, 自动故障诊断、故障隔离和系统的自我恢复。 (3) 兼容, 即能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正确、合理地接入。 (4) 互动, 即实现与用户的交互和高效互动。 (5) 经济, 即支持电力市场和电力交易的有效开展, 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6) 集成, 即实现电网信息的高度集成和共享, 采用统一的平台和模型, 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的管理。

国家的战略追逐

传统电网已在世界各国运行了100多年, 而人们对于智能电网的关注与研究只是最近几年才发生的事。2006年, 美国IBM公司与全球电力专业研究机构、电力企业合作开发了“智能电网”解决方案。这一方案被形象地比喻为电力系统的“中枢神经系统”。在这一系统中, 电力公司可以通过使用传感器、计量表、数字控件和分析工具, 自动监控电网, 优化电网性能、防止断电、更快地恢复供电, 消费者对电力使用的管理也可细化到每个联网的装置。这一结果可以看做是智能电网概念正式诞生的标志。

在全球范围内, 美国政府对于智能电网的重视非其他国家所能比拟。2007年, 布什政府制定和颁布了《美国能源独立和安全法》, 首次把美国国家电网输配系统的现代化与智能电网的概念直接挂钩。奥巴马上台后, 首先签署《美国复苏和重新投资法》, 该法明确规定将为智能电网发展提供45亿美元的启动资金;无独有偶, 在白宫出台的经济刺激方案中, 用于智能电网研究和建设的政府直接投资资金达到了110亿美元;同时, 奥巴马政府声称, 将投入大量的财力集中对每年要耗费1200亿美元的电路损耗和故障维修的电网系统进行升级换代。而就在不久前, 美国商务部与能源部联合宣布了美国智能电网建设的第一批标准, 这被认为标志着美国智能电网建设已正式迈步。

实际上, 作为美国政府对智能电网建设的一个重要步骤, 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博尔德市在2008年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一个智能电网城市。该市的每个家庭都安装了智能电表, 人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即时电价, 优先使用风电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而安装的变电站又可以收集到每家每户的用电情况, 一旦有问题出现, 便可以重新配备电力。

与美国几乎同时, 欧洲也开始了一项超级智能电网的工程, 欧盟理事会在能源绿皮书《欧洲可持续的、竞争的和安全的电能策略》强调智能电网技术是保证欧盟电网电能质量的一个关键技术和发展方向。而就在前不久, 欧盟进一步明确, 将依靠智能电网技术, 将北海和大西洋的海上风电、欧洲南部和北非的太阳能融入欧洲电网, 以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集成。

在亚洲, 日本政府已从2010年开始在孤岛进行大规模的构建智能电网试验, 韩国成立了具有官方性质的智能电网协会。特别是在中国, 官方高层和企业推进智能电网的工作风生水起。目前, 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正在抓紧制定智能电网建设规划, 实践中的中国智能电网建设分三步走:2009-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2011-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2016-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

值得注意地是, 对于智能电网的称呼各国可能并不一样, 如中国倾向于用“互动智能电网”, 欧洲的说法是“超级智能电网”, 美国使用的是“统一智能电网”。另外, 有些国家智能电网所依托的资源也有差异, 如中国的智能电网以特高压电网为核心环节, 而美国则以高温超导电网为核心;与此同时, 美国的智能电网更多的是从终端客户入手, 注重智能电表等配件产品和服务, 而中国的智能电网是一个涉及配电和用户需求两侧更全面的管理方案, 即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六个环节。

能源新革命

如果说电力技术的发明是人类对能源开发与利用的一次标志性革命, 那么智能电网在能源领域所引发的变革也不亚于前者。

实现对清洁能源的稳定而有效使用是智能电网的最显著的功用。智能电网的本质就是能源替代和兼容, 而从利用角度看, 清洁能源只有转化为电力, 才能实现更有效的利用。但是, 与化石能源不同, 太阳能和风力发电具有不稳定、不连续的特性, 而且并网会引起电能质量的下降, 这样, 风电入网的效率就低, 从而制约了风能的开发和利用。而在智能电网的基础上, 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的弱点得到了有效的消除与屏蔽, 实现了能源资源的有效优化配置。以中国为例, 到2020年, 中国风电装机将分别达到3500万千瓦和1.5亿千瓦, 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达到100万千瓦和2000万千瓦, 核电装机分别达到1050万千瓦和8600万千瓦, 3项装机容量占电力总装机的16%左右。如果有了智能电网的支持, 这部分新能源电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传统电网所造成能源浪费与流失是不争的事实。据IBM公司的研究报告称, 由于很少或完全未使用智能设备来平衡负载并监控电力, 全球每年损失的电力足够印度、德国和加拿大使用。无独有偶, 中国国家电网公司的分析报告指出, 由于中国全社会用电量约80%来自煤电, 以每千瓦平均损失20克计算, 相当于每年浪费7676万吨原煤。但是, 在美国, 智能电网的投入和使用将使该国能耗降低10%, 并每年节省800亿美元新建电厂的费用。同时, 美国能源部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研究结果表明, 仅使用数字工具设定家庭温度及融入价格信息, 能源消耗每年可缩减15%。若推广使用需求侧监控系统20年, 则在建设、维护、运营电厂、变电站和电网方面节省700亿美元。同样, 如果中国实现了智能电网的转型, 每年可以节省2.26亿吨原煤。

不仅如此, 在节约能耗的基础上, 智能电网对于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明显的功效。应当说智能电网的推广是提高能源独立性的重要步骤, 它可以降低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据美国“智能电网联盟”的研究结果显示, 美国国家电网的使用效率每提高5%, 就相当于减少5300万辆汽车的燃料消耗和碳排放。而在中国, 到2020年, 智能电网技术预计将帮助电力企业减少14%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经济强引擎

传统能源的有限性与开发使用过程的不经济极大地制约了全球经济的正常增长脚步, 而智能电网实现了能源的替代, 不仅拓展了人类能源利用的空间, 而且也带来了相关产业的勃兴, 其对经济的牵引力不言而喻智能电网首先催发和拉动的是新能源产业。除了能够拉动电力、通讯等传统产业发展外, 智能电网在构建过程中将发展衍生出新兴技术并推进新兴产业如风电产业、太阳能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演化形成。因此, 围绕智能电网建设的未来新能源产业将成为各国经济竞争的焦点。

经济发展节奏的快速提升是智能电网的必然结果。美国政府的智囊机构信息技术创新基金会与IBM公司共同提交的研究报告指出, 如果一年投资100亿美元建设可提高供电效率的智能电网和密切监控电力行业输变电设备, 可创造23.9万个工作岗位。而另一个类数据表明, 目前美国大约有1.3亿块电表, 倘若包括计算机、传感器和网络系统的投资在内, 实现市场转型, 这项改革将拉动超过万亿美元以上的投资。如果美国大力发展智能电网产业, 8-10年内产业规模将超过5万亿美元;如果美国发展超导电网产业, 8-10年内产业规模将超过30万亿美元。同样, 由于特高压和智能电网的需要, 预计今后几年中国每年电网投资都将在2000亿元以上, 如果2009年就启动智能电网的改造, 每年有可能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左右。

具体到市场而言, 智能电网无疑为企业创造了新的经营与竞争空间。应当说, 智能电网第一次为互联网时代的巨头们提供了参与工业时代最大遗产改造的机会, 也正是如此, 国际IT巨头都已披挂上阵。如IBM公司已领先开发出了智能电表, 该电表可实时进行用电量和电费的计算;谷歌公司已开发成功利用电表节约电费的应用软件, 并且开始在公司员工家庭中试用。当然, 传统产业在智能电网的商机面前也不甘示弱。如通用电气 (GE) 正在开发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将各地电力消耗的信息传输给供电公司的先进技术, 同时, GE即将在年底推出配合智能电网的电器产品, 包括干衣机、烧水壶、烤炉等。据悉, 这些产品都可以在三种耗电模式下工作:当整个电网用电量处在高峰的时候, 会自动选择低耗电模式工作。洗碗机的显示面板上, 更会显示当前电费价格, 让用户选择电价便宜的时候洗碗。

难题有待破解

鉴于对能源领域的革命性作用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强大牵引, 智能电网在全球走红已不成问题。然而, 从目前来看, 智能电网的许多环节基本处于构想阶段, 某些关键性技术还没有完全解决, 因此, 单就美国而言, 实现智能电网的普及至少需要10到20年时间, 其他国家所花费的时间可能更长。

——投资方式问题。智能电网既牵涉到原有电路网络的改造与升级, 又必须对新的设备进行投入, 是一项耗资巨大、耗时长久的工程。鉴于所需要资本的庞大和回报周期漫长, 完全由企业投资可能性不大, 而由政府单方面投入也会受到财政资金的制约, 甚至会对民间资本形成“挤出效应”。因此, 即使在美国, 不同的城市也采取不同的投资方式, 有的由政府完全投入, 有的部分引进民间资本。不过,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 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 智能电网所需要的巨大资本将是一个不小的压力, 智能电网的“全球化”也可能因为资金的约束而止步。

——商业模式问题。即使投资问题解决了, 智能电网建成后采取怎样的商业模运营模式也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在美国, 80%的智能电网准备由私人部门拥有并运营, 而博尔德市的电力供应从发电、输电到零售的企业都是由市政府所有的。至于其他国家是采取政府所有统一运营还是主要由企业管理运营、抑或是政府与企业联手运营, 既要取决于前期投资方式, 又要具体分析市场环境状况。在没有统一的商业运营模式前提下, 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示范项目和工程寻找可行的操作模式。

——统一标准问题。智能电网具有全球化特征, 因此其应该拥有一套国际化的标准。但是, 目前不同的国家对于智能电网标准的制定存在诸多分歧, 而且智能电网涉及许多电气产品和技术、供应商的利益, 不同产品供应商会采用不同的技术、标准, 选用某种产品有时会出现不同的发展方向和走势。基于此, 美国“智能电网联盟”目前正与联合国15家机构和国际标准组织 (ISO) 进行合作, 致力于制定一套智能电网的标准和互通原则, 同时, 中国与美国也在积极联合制定一项国际化的智能电网技术标准。

未来的搜索引擎 篇9

这听起来耸人听闻, 单是Google, 每月就要处理超过1000亿次的搜索请求, 何来“search已死”一说?

如果搜索已死, 未来人们依靠什么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伏笔在几年前就已经埋下:智能手机的发展使智能信息时代成为可能。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只不过, 由于这一变化过于剧烈, 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 这是对搜索的颠覆。

此外, 由于大多数个性化和专业化的应用, 仍旧处于数据收集的早期阶段, 人们还不得不普遍依赖搜索获取较为全面的信息。这一趋势也常常被人忽略。

但是, 当谷歌员工都认为, 传统搜索已死的时候, 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搜索:我们需要的是搜索, 还是搜索后得到的结果?我们需要的是打洞机, 还是需要墙上的洞?

尽管仍占统治地位, 传统搜索的式微已经清晰可见。取而代之的, 是数据, 是更智能的更贴身的搜索结果。好消息是, 由于过去掌握的用户数据, 传统搜索巨头仍有机会在此获得一席之地;坏消息是, 他们必须颠覆过去的商业模式:要么拥抱未来, 要么被未来淘汰。

“匹配+推送”代替“搜索”

搜索的本质是帮助用户“寻找信息”。过去, 每个网站都是一座孤岛, 要寻找个人需要的信息, 只有搜索这一种方式。谷歌是第一家把搜索当成一门生意来做的企业, 它也确实从中淘金成功。

谷歌的巨大成功帮助它超越微软, 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科技公司, 仅次于苹果。但, 也正是在苹果引爆的移动互联网热潮, 让谷歌传统的商业模式受到了致命的威胁。

这不是危言耸听。早在2010年8月———当时iPhone诞生仅3年时间———《连线》杂志就撰文指出, iPhone等移动计算模式的推动下, APP繁荣导致“Web已死”: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喜欢Web, 而是因为这些有特定功能的平台对他们来说更有用, 或者更方便他们使用 (他们可以自动获得信息, 而不用主动寻找信息) 。企业更容易在这些平台上获得商业利益, 这更加助长了这种趋势。

这种趋势的后果就是:“Google没办法抓取它们的数据”。搜索变得更加垂直、更加应用内、甚至更加主动:你说出你的需求, 就有一个应用给你提供相匹配的服务。如果你想找到身边哪家餐厅更好吃, 打开手机上的“大众点评网”, 要比搜索引擎更能直接的反馈给你准确的信息。登陆微博看看自己关注的人在看什么新闻, 再搜索一下微博内的评论, 会让你更快了解真相。

如果说过去, Web提供了通用化的服务, 而搜索则针对关键词提供通用信息的查找方式的话;那么未来, 移动互联网将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 而针对智能化、个性化的信息查找, 已经超出了传统搜索的能力之外。

确切的说, 搜索的未来, 就是不需要搜索。未来的应用 (或网站) , 将会依靠其掌握的数据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为用户智能匹配信息———你不必去搜索, 应用会主动推荐你要的结果。

谷歌早就意识到这一点。或许因为谷歌前CEO、现任董事长施密特曾在苹果董事会的缘故, 谷歌同步进入了智能手机领域, 以“雷锋精神”无偿为业界提供智能手机操作系统, 借此布局智能信息时代。它最早意识到智能化、个性化信息的重要性, 也最早发现地图对于智能设备的决定性作用, 并基于地图结合搜索做了多种尝试。

显然, 谷歌也意识到, 随着网络数据的日益完善, 以及智能信息时代的到来, 人们不再需要去搜索数据, 数据会根据人的需要, 主动推送到用户面前。“匹配+推送”代替“搜索”, 成为未来信息时代的核心, 用户的一个“Like”或者“Delete”就将决定某一类信息的存亡。人们将不必再耗时寻找信息, 新时代到来了。

退一步讲, 未来即便人们寻找信息, 也不再会特意选择搜索引擎作为入口。应用内搜索 (垂直搜索) 、手机直接搜索 (Siri、Google Now等) 将成为主流趋势, 搜索将成为应用内的技术支持。传统搜索还会存在, 但仅仅是其他搜索方式的补充。

新玩家的机会

要做到准确的“匹配+推送”, 就需要拥有海量的信息和数据。当下, 个性化 (垂直) 应用正在数据的积累过程中, 其威力尚未完全显现。因此, 当下搜索的挑战者是已经拥有海量数据的社交网络和电子商务们。

首先, 以Facebook为代表, Twitter、阿里巴巴等都对搜索引擎关闭了接口, 准备自己做搜索, 其所依仗的, 就是网站拥有的海量数据。根据玛丽米克尔的《互联网分析报告》, Facebook拥有超10亿用户, 每天上传超过3亿张图片, 有超过1250亿个好友关系。

2012年9月, 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说, “我们每天的搜索请求量达到10亿次, 而我们却还未尝试争夺该市场。”他还补充道, “未来某个时候我们会推出搜索服务。”

国内的社交网络也已经向搜索迈出了第一步。11月30号, 新浪微博将搜索引擎替换成了云云搜索;12月18日, 人人网开放了站内内容搜索功能。

其次, 智能化、个性化的需求, 使垂直搜索 (应用内搜索) 也开始试图分一杯羹。Yelp、AirBNB、大众点评网、去哪儿等国外内企业的内置搜索, 已经 (甚至可以说完全) 代替了搜索引擎。———因为和搜索引擎相比, 从应用内返回的搜索数据, 可以更准确的提供用户需要的信息。

再次, Siri、Google Now等人机交互层的应用, 也部分的取代了传统搜索。随着语音识别技术的成熟, 人们可能会更习惯直接与手机对话, 寻求问题的答案。

另外, 诸如豆瓣、闹米网等内容推荐引擎, 由于它们是基于用户的喜好数据进行推荐, 也应当是未来搜索的一种形态。

即使上述新玩家加入搜索阵营, 他们目前的业态也仍旧是“搜索1.5”, 距离“搜索2.0”还有遥远的距离。但是可以想见的是, 一旦上述网站通过你的搜索记录, 洞察了你的个性化需求或者个人喜好, 它们就能为你准确的“匹配和推送”你想要的信息, 搜索就会推出历史舞台。

而未来, 每一个细分应用都将汇集足够多的数据, 并将在细分领域, 为你匹配和推送你需要的精准信息。

传统搜索只剩“招架之功”

传统搜索的霸主Google最早感受到危机, 并开始了应对:它一边通过收购巩固护城河, 建立搜索生态系统, 一边加紧布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Android操作系统和Google+。同时, Google的知识图谱搜索是对垂直搜索数据的处理和整合;在推出Google Now时, 谷歌就明确表示, “推出Google Now是为了在后台替用户完成搜索工作, 该服务甚至可以在用户意识到自己的需求之前就将相关信息呈现给用户。”它不仅已经介入了“搜索1.5”, 而且在“匹配+推送”的智能信息时代, 已经抢先获得了席位。

国内的传统搜索巨头百度, 也已经参与到智能信息时代的圈地运动当中。此前, 百度专注于发展自身垂直业务 (地图、知道、百科) 和“中间页”, 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 数据积累已有基础。目前, 百度确立了云战略的发展方向, 并开始重视移动互联网。

但百度仍然身处危机之中。百度在桌面搜索市场正受到挑战, 在移动互联网也不是第一入口 (虽然百度发布了自己的手机ROM, 但装机量十分有限) 。因此, 百度能否在未来占据一席之地, 前景并不清晰。

此外, 其他传统搜索的竞争者中, Bing、雅虎空有技术积累, 却少数据来源;国内市场中, 360综合搜索或能挑战百度, 但在“搜索2.0中并无实质优势;搜狗也是如此;唯一掌握着大量用户数据的腾讯, 已将搜搜部门拆分。

综上所述, 我们会发现, 因为传统搜索手中掌握大量的搜索数据, 它们在未来仍旧有一线生机。但由于移动时代的全新模式, 使每个人的网络入口日益个性化和分散化, 传统搜索在智能信息时代, 不会在处于垄断地位。未来, 传统搜索若能幸存, 并非是因为他们传统的搜索方式, 而必然是因为它们颠覆了传统搜索, 蜕变成全新的“智能信息时代”的信息 (数据) 引擎。

从这个角度看, 谷歌还有机会。谷歌在智能设备市场拥有Android系统, 其核心的原生应用对应原生搜索;在“搜索1.5”时代进一步收集和获取了个性化数据。并且已经对“智能信息时代”进行了提前布局, 将能够顺利过渡到“匹配+推送”的“搜索2.0”时代。但百度等其他搜索则没有那么幸运了:因缺少系统级的应用, 在移动时代前景坎坷;又因没有掌握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无法进入“搜索2.0”的门槛。

从这个角度来看, 大众点评的成功、和新浪微博的搜索尝试等等, 仅仅是掌握用户需求的开始。智能信息时代, 最辉煌的一页远未到来。

智能信息时代靠的是什么?数据要玩转智能信息时代, 需要两个方面的储备:

一是大数据。无论是老玩家如谷歌的Google Now、知识图谱搜索, 还是百度的中间页计划、语音助手, 搜狗发布知识库搜索引擎———知立方;还是新玩家苹果的Siri, 新浪微博的云云搜索等, 它们背后的核心只有一个:数据。知识图谱等内容与传统搜索的差异在于:传统搜索依赖搜索技术和算法, 而知识图谱的背后是对数据的深层次挖掘和智能处理。

未来搜索时代, 数据即价值。数据将会是智能信息时代的入场券。一方面, 智能信息时代的垂直化、精准化和个性化, 将会使信息更加符合用户的心意;另一方面, 智能信息时代对数据的挖掘和运用, 将会催生更多样化的商业模式。

二是用户数据。仅有大数据还不够。必须要将大数据处理能力和处理结果, 与每个用户能够精确的匹配。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更全面的掌握用户的行为方式和个性化需求, 这需要从“搜索1.0”、“搜索1.5”以及用户在个性化需求方面, 提交的各种数据, 并且要进行交叉匹配, 最终更为准确的把握用户的习惯, 再与大数据进行匹配。从而达到最为精准的“匹配+推送”。目前, 掌握大数据的公司不乏其人, 但能够将用户习惯与之精准匹配和推送的, 却少之又少。

传统搜索必然式微。谁能为用户提供最个性化的信息;谁能对数据进行最精准的处理;谁就能赢得未来的信息之战。———但是显然, 智能信息时代不再是一家独享、也不再是一家独大, 而将是众神狂欢。

未来的搜索引擎 篇10

未来的搜索应满足:用户需求变化,搜索将随需而变,朝着开放式搜索、社会化搜索及移动化搜索三个方向发展,最终将成为一个智能化的搜索工具,为全球网民带来全面、便捷、丰富、生活化的搜索体验。搜索在“变脸”的同时,其商业价值也将迸发出新的活力。

智能化搜索的三个方向

最初,互联网的出现解决了人们获取信息、资讯问题,大量的信息通过搜索框分配给网民。但如今的互联网已今非昔比,网民被各种创新式的应用所包围,团购、视频、移动位置服务、社区、微博、论坛、博客、知识分享,以及各种贴近人们生活、工作、日常需求的工具、娱乐、商务应用插件,可以说,网民对互联网的依赖度会大大提升,但也对互联网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在大变局的前夜,搜索引擎不会一成不变,应该适应新的环境。

人们都在想,面对数量和种类持续膨胀的互联网,谁能成为全球互联网的新入口,去将零散的应用和产品串接在一起?搜索引擎无疑担当起这一重任。在中国,这一趋势已经显露出来。CNNIC的数据显示,搜索引擎用户规模在2010年达到3.75亿,使用率达到81.9%,超过邮箱、IM、音乐等跃居网络应用第一位。但同样也面临着挑战。沈皓瑜表示,搜索引擎将变得更加智能化,开放式搜索、社会化搜索及移动化搜索是未来发展的三大方向。

过去搜索检索信息的工具特征明显,但随着网民需求的转变,在百度每日数十亿次的检索请求响应中,搜索娱乐、工具、阅读等各种应用产品的比例已经超过30%,“框计算”技术将各种优质应用聚拢在一起,通过海量计算、语义分析、智能匹配等技术,根据网民检索的关键词匹配对应的应用,这是开放式搜索的方向;社会化搜索趋势也很明显,网民正在编织一个社会化网络,并制造出了大量的动态行为数据,搜索也会增加更多的社会化元素和功能,去发现、跟踪消费行为,百度已有25%来自“社会化搜索”的贡献;再者,移动互联网的成熟将催生移动化搜索市场,人们通过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接入,更及时的购物比较,随时随地挑选餐厅、价格、好评、预订,便捷地获取应用,与现实生活贴合更紧密。

网民行为数据挖掘及价值

未来的搜索将更智能化、跨平台、跨应用,成为消费者接入网络生态的中心。广义上的互联网将融入人们的生活、工作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国4.57亿网民活跃在这张虚拟与现实合而为一的网络中,将产生海量的行为动态数据,这也对搜索引擎的数据处理、挖掘、分析能力提出了挑战,也决定了网民的搜索体验和搜索背后的商业价值。

数据中蕴藏着智慧,这种智慧不仅能满足网民的需求,更能给企业借助搜索平台推广产品和品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数据跟踪,捕捉用户需求和意愿,为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信息和应用体验,将大大改变以往应用碎片化发展的迷茫,为用户节省时间,最便捷地获取信息和应用;另一方面,通过深层数据挖掘,洞悉消费需求和真实意愿,不断构架消费者与企业间的桥梁,缩短企业与消费者间的接触路径,助力企业商业决策,获得更高ROI效果回报。

互联网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搜索也正被赋予新的使命和定义。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大潮中,搜索引擎处于用户行为和庞杂应用的核心中枢地带,管理和分配、发现和挖掘新的应用和价值,以用户为中心的技术和产品创新是驱动力,去延伸搜索引擎的未来世界。

Google力拓未来搜索 篇11

“现在的网络包含着海量信息,在过去的每一分钟网络内容都在呈现指数级增长,与此同时,人们的期望值也在不断变化。人们希望通过Google搜索各种格式(视频、图像等)和语言的信息,同时还要迅速找到适合他们的个人喜好的信息。” Amit Singhal说,今天的搜索引擎不仅要与迅速增长的信息主体抗衡,而且要不断跟上用户行为和期望的转变。而理解用户语言是一个非常艰巨的挑战,因为电脑不会像人类一样思考。要做到理解用户,搜索引擎需要纵览互联网的整个语料库并搜寻指定语言的语言模式,通过这些语言模式更好地了解人们搜索背后的意思。“我们正在改善我们对于语言的理解,例如,Google知道,当你想要‘改变’笔记本电脑的屏幕亮度,其实是要‘调整’;而如果你想将一个PDF文件‘改变’成一个Word文档,其实是想‘转换’这个文件。”Amit Singhal说。

“我们正在深入了解查询和网页的信息,使用户无论在框中键入什么内容,都能找到正确的信息。” Amit Singhal说,个性化的搜索引擎能够帮助用户链接和自己有关的资料,并将这些资料以用户所使用的语言呈现出来,它关联着用户的实时位置,并能根据用户的兴趣进行定制。

上一篇:三大效益下一篇:激素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