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粮丰收

2024-10-01

夏粮丰收(精选5篇)

夏粮丰收 篇1

夏收过后,麦区的空气中散发着浓浓的麦香,农民家中大大小小的粮仓很快会灌得冒尖儿。一张张流淌着汗水的笑脸,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仓廪殷实对于农民来说意味着什么,是满足,是喜悦,还有一份厚厚的踏实。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当下,在我国粮食实现“十连增”的特殊高点上,夏粮再获丰收,可喜可贺。这个利好消息振奋人心,无论是对国际还是国内粮食安全与稳定,无论是对农民增收还是全年粮食生产,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夏粮丰收,农业“稳压器”压稳了全年经济的舱,为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丰收给刚起步的土地流转大户带来了信心,让走村串户收粮的粮贩们乐开了花,既稳了农民的心,也稳了市民的餐桌。夏粮“十一连丰”的背后,是由一系列国家重农政策书写出的厚重答卷。种粮有补贴,打粮归自己。作为历史上重农力度最大的时期,惠农助农政策在农民心中播撒下幸福的种子。

“饭要天天吃,粮食要年年种,粮食安全要长期保。”今年的夏粮丰收了,还有今年的秋粮;今年的秋粮丰收了,还有明年的夏粮。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对于农业来说,是个永恒的话题。

一号文件见成效夏粮生产大丰收 篇2

粮食生产出现重要拐点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7日在河北省邢台市留东村小麦收获现场宣布,全国夏粮丰收大局已定,呈现单产提高、总产增加的可喜局面。预计夏收小麦总产增加25亿公斤左右,增长约3%。

对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今年夏粮丰收无疑是一个人们企盼已久的喜讯,扭转了自2000年以来连续4年减产的局面,标志着我国粮食生产出现重要的拐点。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了1万亿斤的水平,农产品供求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在阶段性供过于求的局面下,我国粮食价格持续走低,粮食产量出现连年回落,农民增收缓慢,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从2000年以来,粮食耕种面积连年减少,产量一路走低,去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由1998年的17亿亩降至15亿亩以下,粮食总产量连续4年下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各地今年紧紧围绕“两个确保”(确保粮食播种面积15亿亩,确保粮食总产量4550亿公斤),和“两个力争”(粮食单产力争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优质粮食比重力争明显提高)的目标,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

今年要确保粮食总产量达到4550亿公斤,意味着一年要增产约250亿公斤,这样的增幅在我国粮食发展史上是罕见的。夏收小麦占夏粮的90%,小麦增产意味着全国夏粮丰收大局已定。而夏粮增产在全年粮食生产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杜青林对记者表示,夏粮的丰收为全年粮食增产250亿公斤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这将确保今年粮食总产量达4550亿公斤目标的实现。

政策利好深得人心

在中国经济发展处于重要关口时,中央出台“高含金量”的一号文件。今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多次召开专门会议,明确提出采取更直接、更有力、更果断的措施,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为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赴田间地头,了解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情况,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真正做到把政策交给群众、把措施落到实处。

党中央、国务院在短短几个月内出台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政策,力度之大、实惠之多、出台之快、要求之高,均属历史上少有。特别是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保证农民种粮受益;降低农业税税率,减轻农民负担;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给农民更多的实惠,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回升。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指出,今年夏粮丰收来之不易,首先得益于中央有关政策和措施。在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同时,国家各方面投入也都向农业倾斜,有关部门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大,极大地调动了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今年以来,中央财政支农力度前所未有,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信号频频发出:今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1500亿元,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国家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100亿元,直接补贴给粮食主产区的种粮农民;中央财政安排数亿元,用于种粮农民的良种补贴;国家拿出4000万元,在16个省份的66个县实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国家宣布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中籼稻最低收购价格为每50公斤72元,粳稻最低收购价格为每50公斤75元;国家采取更加直接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加强农资价格监管,降低其价格水平;化肥生产用电一律实行优惠价格,对化肥出厂价格实行上限控制,加强粮食、化肥的铁路运价监管等等。

农民口袋里得到“真金白银”

一系列“重大政策利好”的效应已经初步显现:今年一季度,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92%,创下了8年来同期农民收入最高实际增幅。同时,全国农民税费负担下降幅度达到363%。全国春播粮食面积出现“恢复性增长”。

在喜获丰收的河北省邢台市留东村麦地里,45岁的农民张振虎对记者算了一笔账:他种了5亩地,每亩地夏粮增产100斤,达到上千斤。今年每亩地免去了63元的农业税,国家直补76元,一增一减,每亩地就多收了70多元。粮价高了,农业税免了,收入增了,农民笑了。

中央一号文件既调动了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又调动了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当农民的口袋里得到“真金白银”时,从东北、华北到西北,从中部地区到华南,粮食生产的热潮在各地乡村迅速激荡开来。许多外出打工的农民重返乡里拾锄种田,昔日的抛荒地如今成了众人争抢的“香饽饽”。

各级地方政府落实中央政策的措施迅速出台,将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细化和实化。各级农业部门在这场粮食生产战役中始终没有丝毫的松懈,在春耕生产的关键时期,农业部分三批共派出了56个春耕生产督导组分赴29个省区市督察、指导政策落实和春耕生产工作。今年全国夏收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14亿亩,比去年扩大1510万亩,增加125%。

今年夏粮丰收关键看单产 篇3

据介绍, 目前我国西南地区小麦已进入开花灌浆期, 江淮黄淮地区处于拔节抽穗期, 华北西北地区处于起身拔节期。据农业部农情调度, 今年冬小麦面积2 260万公顷, 比上年增加6.7万多公顷, 长势总体正常, 但局部地区旱情呈蔓延趋势, 条锈病、蚜虫等病虫害呈重发趋势, 中后期还可能遭遇“倒春寒”、干热风、 烂场雨等灾害。

针对不利因素, 农业部要求各地在落实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措施时注意四点:一是抗旱与防寒并进, 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小白龙”等抗旱节水技术, 提高肥水利用效率;二是防病与治虫并进, 加强病虫监测, 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治;三是防干热风与防倒伏并进, 落实“一喷三防”补助政策, 大力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 落实肥水调控、化控防倒等措施, 增强植株抗倒伏能力;四是抢收与抢种并进, 利用农机组织开展“跨区” 作业, 加快收播进度, 确保颗粒归仓、种足种满。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负责人强调, 当前, 距小麦大面积收获的时间越来越近, 农时十分紧迫, 抗灾夺丰收任务艰巨。今年夏粮能否实现增产, 关键是单产能否有所提升。各地要扎实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和增产模式攻关, 推广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技术模式; 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 广泛开展查墒情、查病虫情等活动, 指导农民因地、因墒、因苗落实田管措施。

夏粮丰收 篇4

据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从2012年天津市大力兴建放心菜基地以来,截至目前,已经建成42万亩的放心菜基地,授牌的生产基地共有234个。此次实施的放心菜基地动态管理方案,主要是对234个放心菜基地划分为5个星级标准,做到奖罚分明。评比的标准是:基地规模化,环境无害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制度化,监管信息化,产业经营化,销售品牌化。

2016年全国夏粮再获丰收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农业形势继续保持了稳定向好的态势。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目前,全国夏粮收获已经结束。2016年尽管农业气象条件出现了一些阶段性不利因素,但是夏粮总产仍然可以达到1400亿公斤。与历史上最高的2015年相比,大体持平,总体上仍是一个丰收年。

2016年夏粮生产呈现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区域布局更加集中。进一步形成了黄淮北部强筋小麦优势区、江苏里下河及沿海弱筋小麦优势区、江淮北部及黄淮大部中筋小麦优势区。二是专用品种比例提高。市场需求量大的强筋小麦面积比重达到23.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三是节本增效显著。华北、西北等地推广小麦节水品种1 000多万亩,比上年增加700多万亩。河北地下水漏斗区调减用水量大的冬小麦100多万亩。各地还集成推广节肥、节药等技术,促进节本增效。

夏粮丰收 篇5

北方冬麦区即将大范围进入拔节期, 当前正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4月11日, 农业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冬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的通知》, 要求各地要加大工作力度, 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加强中后期田间管理, 全力夺取夏粮丰收。

据农业部农情调度, 目前冬小麦主产区苗情长势好于上年、多数地区好于常年, 为夺取夏粮丰收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还要经过“倒春寒、干热风、烂场雨”等多个关口的考验, 抗灾夺丰收任务仍然艰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今年粮食生产, 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并决定组织实施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 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夺取夏粮丰收, 将为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赢得主动, 增强信心。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 不能有盲目乐观的情绪、不能有松懈麻痹的思想, 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紧抓, 一项措施一项措施地落实, 做到丰收不到手、管理不放松, 全力以赴夺取夏粮丰收。

目前, 距小麦大面积收获还有2个月左右时间, 正是促穗数、增粒数、攻粒重的重要阶段。各地要切实加强冬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一是切实加强水肥管理。按照“促控结合、水肥调控、防病治虫、增粒增重”的要求, 加强分类指导, 搞好肥水调控。在前期抗旱浇水和返青田间管理的基础上, 针对小麦不同苗情长势、生长发育进程和土壤墒情, 落实好肥水管理措施。二是切实加强病虫防控。重点做好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和蚜虫、吸浆虫等病虫害防治工作, 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治, 大规模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加强应急防控, 最大限度减少病虫损失。三是切实加强防灾减灾。密切关注重大天气变化, 重点防范“倒春寒”和中后期渍害, 精心组织好小麦跨区机收作业各项准备, 确保适时收获、颗粒归仓。四是切实加强“一喷三防”。在小麦挑旗至灌浆期, 发动农民大力推广“一喷三防”技术, 防病虫、防早衰、防干热风, 增强灌浆强度, 提高灌浆速率, 增加粒重。对群体偏大、处于拔节前的麦田, 增喷壮丰安、矮壮素等生长调节剂, 增强抗倒伏能力。五是切实搞好指导服务。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 深入生产一线, 查苗情、查墒情、查病虫情, 制定完善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方案;在关键农时, 组织干部和农技人员进村入户, 对重点产区和受灾地区包片蹲点, 切实搞好指导服务;采取多种形式, 搞好技术培训和咨询, 提高技术到位率;切实抓好高产创建, 率先落实抗灾增产技术, 适时开展示范观摩, 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农业部)

上一篇:创业教育评价体制下一篇:多媒体设备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