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责任

2024-07-11

不负责任(精选8篇)

不负责任 篇1

近段时间以来,学校的空气似乎变了个味,变得尴尬、紧张、沉闷,令人窒息。究其根源,主要是我们的老校长笑容少了,性格开朗的他变得沉默寡言了。在这里,我想告诉刚调来学校不久的曾副校长,这一切都是因为您请别再不负责任地传话惹的祸。

还记得吗?前不久,在讨论学校中层干部的后备人选问题上,大家都把目光的焦点聚集在张老师和刘老师两人身上,讨论会上唇枪舌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各执一词,僵持不下。最后,老校长慷慨陈词,摆事实,讲道理,列举推荐两人的各自利与弊,并权衡利弊,极力举荐刘老师。由于老校长的发言有依有据,有礼有节,把问题分析得入情入理,入木三分,大家频频点头,无言以对,心服口服,一致同意推荐刘老师为学校中层干部的后备人选。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您很快就把讨论会上的一幕传到了张老师的耳里。使原本对工作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凡事喜欢冲锋在前的张老师一反常态,与过去判若两人,出现了“破罐子破摔”的现象。对待工作敷衍应对,马虎了事,更是与老校长针锋相对、格格不入、形同陌路。喜欢与老校长唱反调、对着干,故意制造麻烦,让老校长“下不了台阶”,陷入尴尬境地。

有道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老校长与张老师的事情在学校被传得沸沸扬扬,一时间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大家都以为曾副校长作为此次事件的“罪魁祸首”,一定会“吃一堑,长一智”,吸取教训,不会再重蹈覆辙。然而,谁也不曾料到,曾副校长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唯恐天下不乱”。在老校长还没有从与张老师的事件中解脱出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几天前,老校长在行政会议上就事论事评论了徐老师的工作情况,无独有偶,又是曾副校长您把这一事情给“捅”了出去。“一石激起千层浪”,不明真相的教师在私底下议论纷纷,都在传着说是老校长在会上“痛骂”徐老师,把徐老师批得体无完肤、一无是处。徐老师自然而然又是对老校长视如“眼中钉,肉中刺”,对老校长恨之入骨,这对老校长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众所周知,老校长在工作上一向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他对待同事热情、宽容、与世无争,是大家一致公认的好校长,是一位备受尊敬的长者。然而,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自从曾副校长您来到学校以后,作为他的左膀右臂,您非但没有发挥一名助手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相反,却常常因为您的“传话”而给他带来烦恼,使他陷入困境。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为老校长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对您的所作所为感到不解。我们不知道您这样做究竟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目的,难道您想孤立老校长?还是您觉得自己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想拉拢一些教师,以稳住自己的阵脚,故而用这种方式来讨寻教师的欢心?或者说您只是图一时的口嘴之快,您压根就没有考虑过事情的后果?

您知道吗?在您还没来学校之前,老校长不止一次地在全体教师大会上向大家介绍您的情况,他说您管理能力强,教学业务水平高,是我们县教育战线上的骨干力量,还向我们炫耀说您就是他千方百计挖过来的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闻听老校长之言,作为学校这个大家庭当中的一员,大家都为学校又增添了您这样一位好教师而欢欣鼓舞,为学校又增添了您这样一位好领导而感到骄傲自豪。于是,大家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等到您要来学校了。老校长组织教师为您搬行李,打扫房间卫生,还亲自安排宴席为您接风洗尘,把您当成是全校最尊贵的客人。然而,让大家始料不及的是您竟然会置学校大局不顾,三番两次地打“小报告”。我们姑且不去说它体现了您个人思想上的不成熟,没有组织原则。但您可知道,您的行为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您的行为的杀伤力是不可小觑的,它制造了学校行政人员与教师之间的矛盾,让彼此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它影响了学校教师队伍的团结稳定,使学校人心涣散,大家明哲保身;它打击了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工作上消极应对,敷衍塞责;它甚至阻碍了学校“政令”的畅通无阻,成为了和谐校园的重大隐患。

“不负责任”病在哪儿 篇2

留心媒体报道,被“不负责任”的医生耽误了治疗的,岂止“徐宝宝”?与之有类似命运的人应不在少数,而“徐宝宝”不过是最新出现的一个典型性代表。事情的性质可以谓之“不负责任”,我们可以要求医生们负起责任,但他们很可能继续不负责任,问题依然故我。

说别人的事情总膈着一层,我更愿意从自己的“经验”入手。今年某月,我因为牙痛,到某著名大学附属牙科医院就诊:本来已牙痛得两个星期睡不着觉,我一直拖为上,就诊实属迫不得已。医生给我看了看,说要拔牙,但他说只剩半小时就要下班,嘱我明日再来。我言明疼痛难忍,希望他处理一下,但他极不乐意。

牙痛是因为牙坏了,医生要患者拔牙,这自然没错。但牙痛本身也是问题,医生也应该急病人所急,给予必要的处置。忘者怀着对医生的信任找到他,而他考虑的却是推掉病人,以便自己有时间准备下班。

在我再三请求下,那位医生决定把压迫到神经的智齿打磨一下,于是打了麻药。五分钟不到,麻药尚未发挥效力,医生就“动手”了,疼得我嗷嗷大叫。但他却说,“一点点疼,我保证在你的承受范围内”。十多分钟后,医生处置完毕,我走出医院大门,才感到整个口腔,面颊失去了知觉,该是麻药开始发挥效力了。

就我个人经验而言。像“徐宝宝”事件中“不负责任”的医生决非个别,他们为数真不见这种医生很少考虑患者需要,他们麻木、冷漠,以自我为中心。为了早作回家的准备,医生可以在麻药发挥效力之前“赶工”,全然不顾及患者痛苦。极端的时候。一每人命还不如他们的游戏趣味来得重要。

我们当然可以说,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然后呼吁医院“吸取教训。加强管理”。有教训,当柟要吸取;能够加强管理,当柟应当加强管理。但教训是否真的被吸取,从而达到“教训”的效果?是仅仅医院加强管理,还是政府加强对医院及从业者的管理?如果有人号召“吸取教训”。大家马上就吸取了教训,世界一定从此万事大吉,管理本身也就可以取消了。

说某人“不自责任”,这只能算是一种“定性”,就像说一个人坏,“坏”是事物的一种性质,但不是对“坏”本身的归因。“不负责任”是定性,但这个人、这个机构为什么不负责任,原因尚待厘清。只有找到了“不负责任”的根源,用医学行话讲,我们才可以对症下药,促使大家负起责任来。

在当今开放的中国,我们有很多机会可以接触或了解国外医生。作为媒体从业者,笔者观摩过美国、以色列等国家医生的手术过程,他们对病志的尊重、体贴与细心,令我感到强烈震撼。他们对患者的表情、语言和动作,与国内某些医生形成强烈反差。

这是一种职业精神上的反差,通过这种对比,我们对国内某些医生的不堪感受更强烈。我一直疑惑:是什么导致了中外医生在职业精神上的差异?或者说,我们的医生为什么会显得麻木、冷漠?有些医生何以把自己的那么一点乐趣、一点方便摆在患者的生命权利之前?

医生专司救死扶伤,这种职业特點决定了从业者应当是人道主义者、是具有爱心的人。但从中国的现实看来,所谓“救死扶伤”、“人道主义”更像是人们对医生的一种理想化想像。一个人吃这碗饭,要走许多路、过不少关,比如多个层次的学历教育、专业训练、资格认证、行业自律等;那些“不负责任”的医生,我们不妨把他们视为某种不合格“产品”,到底是教育出了问题,还是医院管理不到位?是行业自律缺失,抑或体制的原因?

不负责任 篇3

一、“不负刑事责任的行为”的剖析

一个人的行为, 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社会危害, 但法律明确规定为“不负刑事责任”, 那它是否仍然归属于“犯罪行为”的范畴?要对这个问题得出一个比较明晰的答案, 就必须对以下问题有着正确的认识。

(一) “危害行为”不等同于“犯罪行为”

“犯罪”这一法律术语在不同的法学学科领域内, 具有不同的定义范畴。在刑法学上, “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的行为。[2]这在我国《刑法》第13条有着明确的规定;而“一切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行为, 一切反社会的行为, 未成年人行为中除刑法规定应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以外的其他法律文件所规定的违法行为和可能发展成为违法犯罪的不良行为, 都属于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3]可见, 在犯罪学上的“犯罪”内涵不仅仅包含了刑法学对“犯罪”的界定, 同时也包含了“其他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但从讨论行为的刑事责任的这一视角来看, 这一问题应当是从刑法学的研究角度来探讨研究的。因此, “犯罪行为”就应当同时具备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这三个特征。而“危害行为”则是指在人的意志或者意识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 它具有明显的社会危害性。[4]但是, “危害行为”只有在同时又具备了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这两个特征时才成为“犯罪行为”。因此,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对社会造成危害的“危害行为”等同于“犯罪行为”。

(二) “不负刑事责任”不等同于“免于刑事处罚”

“不负刑事责任”与“免于刑事处罚”虽然从表面上来看, 行为人都没有承担相应的刑事惩罚, 但两者却有着实质性的差异。“免于刑事处罚”实质上是一种刑事责任的解决方式, 它是指对犯罪人认定有罪、做出定罪判决而免除刑罚。而“不负刑事责任”则是指行为人本身不对其行为承担刑事责任。既然无责任, 也就不存在责任的解决问题, 因而也无需承担刑事惩罚。诚然, 《刑法》第17条中对未成年人不负刑事责任的规定, 是在立法层面上针对特殊主体所作的豁免性规定。但它不应该仅仅是某些学者所说的“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承担”, 而应当是“免其罪, 并免其刑”。

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而不具有健全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 这就决定了未成年人不具备完全的刑事责任能力。立法机关正是正视了这个客观事实而对未成年人做出了豁免性规定。如果承认“未成年人不负刑事责任的行为是犯罪行为, 只是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承担”这一观点, 那么我们事实上就在实施这一行为的未成年人额头上贴上了“犯罪人”的标签, 而这不仅不利于教育未成年人远离犯罪, 反而将未成年人推向“犯罪”的泥潭, 使得未成年人带着“犯罪人”的标签、背着“犯罪前科”的包袱在人生道路上破罐破摔, 发展成为犯罪潮流的“生力军”, 这与我国的刑事立法目的和刑事政策相悖。因此, 对法律明确规定的未成年人“不负刑事责任”的行为不仅要免除刑事处罚, 而且不应作“有罪宣告”。

(三) 行为构成犯罪与否, 应当是一个法律评价

对学者在文章中提到“行为构成犯罪与否, 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评价。”[5]对这一观点, 笔者深感惶恐。“罪刑法定原则”是世界各国普遍遵循的刑法基本原则, 在我国也不例外。我国《刑法》第3条明文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 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 不得定罪处刑。”因此, 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应当是由法律明文做出规定的, 而不是依行为人所造成的客观危害事实来进行评价。

在各国刑法的发展中, 普遍存在这种情形:某一个行为在旧刑法中规定为犯罪, 但在新刑法中却非犯罪化了;或者某一行为在旧刑法中未规定为犯罪, 但在新刑法中却犯罪化了。比如通奸行为, 在我国1979年以前的刑事法律中规定了“通奸罪”对这一行为进行处罚, 但在1979年刑法中删除了通奸罪这一罪名, 在1997年对刑法进行修订时仍然秉承了1979年刑法的规定, 没有恢复“通奸罪”这一罪名, 也就是说通奸行为按现行刑法的规定应当属于非犯罪行为。而在事实上, 通奸行为的危害性不论在哪个时代都没有改变, 它都会造成家庭破裂、妻离子散的结局和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但在如今, 我们还能根据通奸行为事实上的危害来认定这一行为构成犯罪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再如意外事件, 虽然行为人的行为客观上造成了他人的伤亡这一危害后果, 但由于是行为人不可预见的因素造成的, 因而行为人也不负刑事责任。如果我们仅仅从客观事实上来做一评价的话, 显然也不可能得出“不负刑事责任”这一结论, 因为行为人的行为确实导致了他人的伤亡, 侵害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因此, 行为构成犯罪与否, 应当是一个法律评价, 而不是一个事实评价。也就是说, 即使某个行为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但如果法律明文规定“不负刑事责任”, 那这种行为就应当是一个非犯罪行为。

二、“不负刑事责任的行为”的性质

刑事责任是联系犯罪与刑罚的纽带, 是承受刑事惩罚或单纯的否定性法律评价的负担。所谓刑事惩罚主要是指刑法规定的刑罚处罚, 同时也包括刑法规定的非刑罚处理方法的惩罚。而所谓单纯否定性法律评价, 是指免于刑事惩罚, 仅以有罪宣告而不予刑事惩罚的方式来表示对行为人及其行为的否定性法律评价, 更具体来讲是一种否定性刑事法律评价。一个“不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也就是一个不用承受刑事惩罚或单纯的否定性法律评价的负担的行为, 实际上已经中断了犯罪与刑罚之间的联系, 也就是说这一行为从法律上来讲就不具备了“应受刑罚处罚性”这一特征。那么, 这一行为我们还能称之为“犯罪行为”吗?同时, 在刑法上规定的“不负刑事责任的行为”还包括了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防卫行为、避险行为在客观上都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但防卫的目的、避险的目的使之不具备了社会危害性, 从而不属于“犯罪行为”, 而属于正当的行为。基于刑法规定的整体统一性要求, 笔者认为, “不负刑事责任的行为”由于欠缺了“应受刑罚处罚性”特征也同样不应当被认定为“犯罪行为”。当然, 这一行为毕竟给社会带来了危害, 具有了社会危害性这一特征, 因而适用刑法上的“危害行为”这一法律概念来界定则更为恰当。

三、结论

综上所述, “不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可能是一种正当行为 (如正当防卫、紧急避险) , 也可能是一种危害行为, 但可以肯定的是, 它不是犯罪行为。对这种行为的正确定性, 无疑对司法实务部分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做到准确定罪量刑有着积极的意义。

摘要:“不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就不是犯罪行为”是否是对犯罪行为的误读?根据犯罪行为必须同时具备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三大特征来看, “不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已经不具备了“应受刑罚处罚性”这一特征;从犯罪成立必须符合“构成要件符合性、有责性”这两大成立要件来看, “不负刑事责任的行为”不符合“有责性”要件。因此, “不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应当是一种非犯罪行为。

关键词:刑事责任,行为,定性

参考文献

[1][5]方工.收购赃物罪的三个误读与修正[N].检察日报, 2006-11-06, (3) .

[2][4]高铭暄, 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二) .

工作不负责任检讨书 篇4

我怀着十二万分的愧疚以及十二万分的懊悔写下这份检讨书,我为自己在20xx年xx月xx日中午这个时间段的这种不良行为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及再也不发生类似情况的决心。

在此,我向各位做出深刻的检讨:

通过这次件事,我感到这虽然是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但同时也是长期以来对自己不负责任的必然结果。自己身为XX公司的一员,应该严以律已,对自己严格要求!然而自己却不能好好的约束自己,在工作时间段休息且姿势不佳,给部门及其他同事带来了恶劣的影响,不能起到新鲜血液注入给部门带来新气象的作用;虽然此次未造成工作失误。

可是,由于自己的不良行为,给公司带来了严重的形象损失,如果此时有客户或其他领导来本部门,后果不堪设想,这直接影响了我们对内对外的印象等等。这也说明,我对自己的工作没有足够的责任心,也没有把自己的工作更加做好,更加走上新台阶的思想动力。在自己的思想中,没有重视起来。没有考虑到中午时间段的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现在,我深深感到,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倾向,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苗头。

因此,对于这次中午休息事件我不仅感到是自己的耻辱,更为重要的是我感到对不起领导对我的信任,愧对领导的关心。

同时,要诚心的谢谢领导,如果不是领导及时发现,并要求自己深刻反省,而不是放任自己继续放纵发展,那么,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甚至都无法想象会发生怎样的工作失误。因此,通过件事,在深感痛心的同时,我也感到了幸运,感到了自己觉醒的及时,这在我今后的人生成长道路上,无疑是一次关键的转折。所以,在此,我在向领导做出检讨的同时,也向你们表示发自内心的感谢。

发生这件事后,我知道无论怎样都不足以弥补自己的过错。因此,我不请求领导对我宽恕,无论领导怎样从严从重处分我,我都不会有任何意见。希望自己的错误,给其他同事敲响警钟。

同时,感谢领导给我机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表示自己的觉醒,以及加倍努力的工作来为我单位做出积极的贡献。

xxx

20xx年xx月xx日

工作不负责任检讨书篇二

尊敬的领导:

按照节日值班安排,由我进行当日值班,负责全站各项日常管理工作。值班期间,公司总行来站里检查指导工作,由于我的责任心不强,未能及时接待好各位领导,发生了重大的管理纰漏,对此事件我负全部责任。

事件发生后,我及时意识到了错误的严重性,闭门思过,对自己的错误行为的产生根源,做了如下剖析:

一是工作态度不够端正,思想松懈,对全站的行政管理工作没有做到高度重视,导致管理涣散,日常工作麻痹大意,没有达到一个基层管理干部应有的思想要求。

二是工作责任心不强,未能较好履行岗位职责的要求,工作流于表面化,没有扎实落实好各项工作,没有达到一个基层管理干部应有的素质要求。

三是危机意识不强,对站的工作性质认识不够,对安全生产放松警惕,未能全面履行监督职能,直接导致对进站公司领导的疏忽与怠慢,没有达到一个基层管理干部应有的意识要求。

四是工作流程尤其是信息流程没有抓到位,未能全部落实执行信息反馈制度,从站领导到普通员工对站内人员情况没有做到及时清晰的掌握,没有达到一个基层管理干部应有的能力要求。

作为一个基层管理干部,发生这样严重的错误是绝不应该的,说明我在自身修养、工作态度和管理能力方面,都存在严重的不足,必须立刻进行脱胎换骨的自我改造。针对本次事件反映出来的各项严重问题,我将认真提高党性学习,端正工作态度,强化管理能力,尽快达到一个基层管理干部应具备的素质要求,在此基础上,全力做好以下三点:

一是向厂党政班子进行深刻检讨,对自己在此次事件中造成的不良影响向全厂致歉,并申请处分。

二是向站全体员工进行深刻检讨,对由于本人导致的不良事件,请全站员工予以批评。

三是组织召开站班子会和员工大会,针对此次事件反映出的各项管理漏洞,研究布置以下重点工作。第一,以此次事件为参照,深刻反思事件发生原因,吸取经验教训,端正全员工作态度,提高全员工作能力,培养全员主动意识,严抓严管,杜绝类似事件发生;第二,加强岗位巡检力度,加强岗位监控能力,加强岗位信息流的畅通,确保站的生产运行安全。

我会深刻吸取本次事件的教训,深挖自身陋习,尽快做到让领导满意、让员工放心的一名比较称职的基层管理干部。

请领导看我的表现。

兹此,向尊敬的总做深刻的检讨,请领导在今后的工作中对我继续进行严格要求,这是对我的最大的关心和爱护!

xxx

20xx年xx月xx日

工作不负责任检讨书篇三

尊敬的公司领导:

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看我写的检讨书!

本人在工作过程中出现重大过错,因为自己对工作的不负责任工作态度不端正。我不想再为自己的错误找任何借口,那只能让我更加惭愧。这份检讨书,向您表示我对这种错误行为的深痛恶绝,我下定决心,不再犯类似错误。其时,领导反复教导言犹在耳,严肃认真的表情犹在眼前,我深为震撼,也已经深刻认识到此事的重要性,于是我一再告诉自己要把此事当成头等大事来抓,不能辜负领导和同事对我的一片苦心。自己并没有好好的去考虑我现在的责任,造成了工作的失误。

通过这件事,我深刻感到事情的严重性,也是长期以来对自己放松了要求,经过几天的反思,我对自己这些时间的工作成长经历进行了详细回忆和分析。刚上班的时候,我对自己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时时处处也都能遵守相关规章制度,从而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但近些时间,由于工作逐渐走上了轨道,而自己对公司的一切也比较熟悉了,尤其是领导对我的关怀和帮助使我感到温暖的同时,也慢慢开始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这次发生的事使我不仅感到是自己的耻辱,更为重要的是我感到对不起领导对我的信任,愧对领导的关心。

如今,大错既成,我深深懊悔不已,深刻检讨。本人工作中的致命错误有以下几点:

工作太过散漫,对工作没有做到认真负责,更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抱有侥幸心理。就算是知道自己的行为不是很好,也没能在行动上及时改正。

我决定做出如下整改:

1、对自己工作上的错误认真改正,并且承担因自己工作失误所造成的全部损失。

2、认真克服生活懒散、粗心大意的缺点,努力将工作做好,以优秀的表现来弥补我的过错。

3、从新做一份《公司用车记录》并添加领导签字及加油时间地点等项目,保证不再出现类似错误。

4、放一份车辆行驶记录登记表在车上,每次用车后立刻填写目的地和公里数,如有同行人员,请同行人员复核并签字。

5、每次加油,需记录时间(精确到小时)和地点(加油站大概地址)。

6、今后一切花费,包括办公用品采购和车辆相关费用等,尽量去能开发票的地方;如果实在不能,需提前告知。

此外,我也看到了这件事的恶劣影响,如果在工作中,大家都像我一样自由散漫,漫不经心,那怎么能及时把工作落实好、做好呢?同时,如果在我们这个集体中形成了这种目无组织纪律观念,不良风气、不文明表现,我们工作的提高将无从谈起。因此,这件事的后果是严重的,影响是恶劣的。

xxx

不负责任 篇5

一、强制医疗的适用范围的规定

强制医疗的适用必须同时符合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行为人必须实施了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这里的“暴力行为”是指以人身、财产等为侵害目标,采取暴力手段,对被害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损害,直接危及人的生命、健康及公共安全的行为如放火、爆炸等。“危害公共安全”是指危害广大群众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的安全,足以使多人死伤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人身安全”有广义狭义之说,广义的人身安全一般包括人的生命、健康、自由、住宅、人格、名誉等安全,狭义的人身安全,一般仅指人的生命、健康安全。这里所说的“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一般是指杀人、伤害、强奸、绑架等严重侵害公民生命、健康安全的行为。

二是行为人必须属于经法定程序鉴定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这里的“法定程序鉴定”,是根据刑事诉讼法和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规定,对精神病人的鉴定应当由符合条件鉴定机构和鉴定人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鉴定。鉴定人进行鉴定后,应当写出鉴定意见,并且签名。“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根据刑法第十八条的规定,是指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属于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对于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或者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即不属于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

三是行为人必须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对于实施了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经过法定程序鉴定确认属于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必须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才能对其进行强制医疗。行为人虽然实施了暴力行为,但不再具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如已经严重残疾等,丧失了继续危害社会的能力,则不需要再对其进行强制医疗。但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而不能放任不管。

行为人必须同时符合以上三个条件,才可以予以强制医疗。

二、对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的的决定权在人民法院

1.强制医疗的决定权。对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的,由人民法院决定。人民法院在决定对精神病人强制医疗时,首先应当判断行为人是否符合《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四条规定的条件,即行为人是否实施了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的暴力行为,是否属于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是否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如果行为人具备上述三个条件,人民法院应当作出强制医疗的决定。这里的“决定”是人民法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对某些程序性问题或者依法由人民法院依职权对某些问题进行处理的一种形式。人民法院的决定在作出后,一般都是立即生效,不能上诉或抗诉,但法律对有些决定也作了特别规定,如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对证人不出庭的拘留处罚决定、违反法庭秩序的罚款、拘留处罚决定和强制医疗决定等,有关人员可以申请复议。

2.强制医疗的申请程序。一是公安机关发现精神病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应当写出强制医疗意见书,移送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在侦查阶段如果发现犯罪嫌疑人可能是精神病人,应当按照有关法律规定进行鉴定,如果鉴定结果确认犯罪嫌疑人是精神病人,且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的,应当撤销刑事案件,写出强制医疗意见书,然后移送人民检察院。“强制医疗意见书”,是指公安机关发现精神病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而移送人民检察院处理的法律文书,应当写明需要强制医疗的精神病人的基本情况、案件认定的犯罪事实、鉴定情况、处理的意见和理由以及所依据的法律条款等。二是对于公安机关移送的或者在审查起诉过程中发现的精神病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强制医疗的申请。这里包括两种情形:一种是公安机关在移送案件时提出强制医疗意见书的,人民检察院经过审查,对于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强制医疗的申请。另一种是人民检察院在审查起诉过程中发现公安机关移送的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可能是精神病人,经过审查,发现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也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强制医疗的申请。三是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发现被告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可以作出强制医疗的决定。人民法院在审理刑事案件时,如果发现被告人可能是精神病人,需要鉴定的,可以依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四条、第一百九十一条的规定,对被告人进行精神病鉴定。如果经过法定程序鉴定,确认被告人是精神病人,且属于依法不应当负刑事责任的,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判决被告人不负刑事责任。对该判决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可以上诉,人民检察院也可以抗诉。在审理过程中,人民法院如果认为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可以依照本章的规定直接作出强制医疗的决定,而不需要将该案再退回人民检察院,由人民检察院提出强制医疗的申请。

3.关于采取临时的保护性约束措施的规定。对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在人民法院决定强制医疗前,公安机关可以采取临时的保护性约束措施。这样规定,一方面考虑到对精神病人的鉴定需要很长时间,且人民法院决定强制医疗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本身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不采取措施予以控制,放任其在社会上,可能会给社会和他人造成更大的危害,也可能危及其自身安全;另一方面考虑到对精神病人采取的措施应当以治疗和改善其精神状况为目的,不适合采用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避免给精神病人带来更大的精神伤害和痛苦。因此,采取临时的保护性约束措施当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行为人必须是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行为人必须实施了暴力行为,且应当是精神病人,当然既可以是经鉴定确认的,也可以是正在进行鉴定之中的。二是必须在人民法院作出强制医疗决定前采取这种保护性约束措施。三是由公安机关执行。这里规定的“保护性约束措施”,并不是一种处罚措施,而是为了保障精神病人和社会公众安全而采取的一种带有保护性的约束措施,既要对行为人实施控制,又要对其进行保护,在必要的时候还应当进行一定的治疗。“临时的”,是指非正式的、较短时间的。

不负责任 篇6

他说他的责任则是要保证政府创造尽可能最好的条件促进经济增长,并将给中国企业扩大在加投资的机遇。

他说:“我们知道与中国加强加深交往,才可以实现我们加拿大自身的目的,创造就业机会,夯实中产阶级,重振双边关系。你们中国的企业家也应当要知道加拿大有一个很好的投资环境,我们也是愿意支持企业发展的一片国土,我们也非常愿意和你们携手合作,支持你们下一步的增长。”

不负责任 篇7

风险社会中专家体制的形成和存在, 其目的是为了决策的合理化、科学化、权威化, 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知识专业化以及社会分工精密化趋势下, 人们越来越信任和依赖专家体制来帮助自己做出决策。专家知识在现代决策行动中是一种政治资源和公共资源。换句话说, 专家体制的存在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了避免风险的发生或者降低风险造成的负面影响, 而向掌握着专业知识的专家寻求支持和建议的一种行动模式。不可否认, 因为专家体制的存在, 大大推进了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也有效地避免了大量风险的发生和降低风险的负面影响。但是, 另一方面, 为了减少风险而存在的专家体制在运行过程中却不断产生了风险。“这是由于我们不断发展的知识对这个世界的影响产生的风险, 是我们没有多少历史经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风险。”[2]而这种被制造出的决策风险恰恰是政府行政机构和社会组织想“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的风险。

现代社会中无孔不入的大众媒介, 既是风险的制造者, 也是有关风险的事实和信息的传播者。作为一种工具, 大众媒介自觉不自觉地站到专家体制的一边, 共同为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出谋划策。

“有组织的不负责任” (organized inesponsibility) 是风险社会理论家贝克在他的《解毒剂》 (Gegengifte) 一书中指出的一个概念。他指出, 公司、政策制定者和专家结成的联盟制造了当代社会中的危险, 然后又建立一套话语来推卸责任。这样一来, 他们把自己制造的危险转化为某种“风险”。这一概念用来揭示“现代社会的制度为什么和如何必须承认潜在的实际灾难, 但同时否定它们的存在, 掩盖其产生的原因, 取消补偿或控制”。[3]“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实际上反映了现代治理形态在风险社会中面临的困境。具体来说, 这种“有组织的不负责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尽管现代社会的制度高度发达, 关系紧密, 几乎覆盖了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 但是它们在风险社会来临的时候却无法有效应对, 难以承担起事前预防和事后解决的责任;二是就人类环境来说, 无法准确界定几个世纪以来环境破坏的责任主体。各种治理主体反而利用法律和科学作为辩护之利器而进行“有组织的不承担真正责任”的活动。[4]本文将浅析专家体制和大众媒介这个两个主要的因素, 是如何对这一困境的形成发挥作用的。

专家体制对“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现象的形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专家体制本身存在的缺陷使得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想对风险负责而无力为之

当我们谈及“有组织的不负责”这一个概念时, “不负责任”的发生并不全是责任主体有意而为之。在传统工业社会主要是外部风险 (自然灾害) , 而现代风险社会制造做出的风险 (核风险、全球性传染病、气候变暖等) 取代了外部风险占据了主导地位, 而且这些风险呈现出风险影响的范围大、破坏性强, 无法计算等, 这些风险的特点严重超出了政府或是其他社会组织的预警监测和事后处理的能力, 也超出了专家体制的应对能力。

首先, 以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为主要标志的专家知识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害, 现实经验告诉我们, 现代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是社会风险的来源之一。比如, 克隆技术带来的反社会伦理的风险, 水利技术带来的影响江河生态系统的风险, 还有人们过度依赖专家知识而对风险本身的麻木的风险, 这些说明了专家知识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所以说这些掌握着专业知识的专家也不是万能的。其次, 一方面, 专家的个人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立场, 对知识的运用也不可能时刻都到达完美的境地。另一方面, 已经内化一种制度的专家知识和专家, 它的作用的发挥必然会受到其所属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的本身的性质、目标、结构的影响, 再加之以“智囊团”、“顾问团”、“专家小组”等形式存在的专家体制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科层制结构的组织, 有着科层制的一些弊端, 诸如官僚机构臃肿, 行政成本过高;效率低下, 对市场信号和公众要求反应缓慢;公职机构和人员思想僵化, 责任心下降, 创造力等。最后, 在专家体制中, 那些导致巨大风险和灾难的科研专家和技术人员会发生保护和包庇同行的行为, “此类同行相怜, 携手庇护的合情而不合理的怪异现象势必要违反科研伦理道德, 势必要给人类社会造成新的更大的风险和灾难”。[5]所以, 专家体制的这些自身无法克服的天生的缺陷是社会风险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此可知, 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在专家体制失灵的情况下会无奈地选择对风险不承担责任。

二、专家体制通过大众传媒为“有组织的不付责任”的责任主体提供一套专业话语

在全球化的推动下, 全球风险社会中的“有组织的不负责任”也更加明显, “我们运用我们的文明决策, 可以导致全球性的后果, 而这种全球性的后果可以触发一系列的问题和一连串的风险, 而这些问题和风险又与权威机构的针对全球范围内的巨大灾难事例而构筑的那一成不变的语言及其做出的各种各样的承诺形成鲜明的对比。”[6]而这里的“文明决策”包括有专家体制生产的出决策, “权威机构”就是指政府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而这些话语的“剧本”则由专家体制起草、修饰、创作, 并通过大众媒介公布。翻开那些诸如全球环境大会, 金融峰会的对外公布的文件、协议书、倡议书, 大量的数据、表格包围的逻辑合理的推论和结论充斥其中。

专家是某领域的知识的垄断者, 他们对这些有别于日常生活中的知识的深入了解, 使得他们可以按照其所属组织的要求来编排一套专业性说辞。这套说辞并非都是毫无道理和根据的, 因为有些风险责任的边界的确是模糊的和难以确定的。但是当正当合法的理由被用作利益集团的掩护时, 公众往往就会忽视合法外衣里面既得利益者和想逃避惩罚者的真正模样。有专家参与的决策行动, “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与权力、利益、偏好, 甚至隐瞒包庇, 欺骗等行为相纠缠, 不会顾及可能造成的各种隐性副作用”[7]。一旦这一决策带来风险, 决策行动的最高决定者就会将专家推到台前, 让专家向公众答疑解惑, 并避重就轻。于是, 决策过程对公众的隐蔽和风险发生后专家及其所属组织的浮出水面形成鲜明对比。公众没有参与到有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的决策制定过程, 反而在风险发生后接受充满着外交辞令和专业术语的“答疑会”, 并在疑惑和不满中成为风险的分担者之一, 风险的分配到公众个人的渠道变得顺通合理起来。

大众媒介被政府, 或是其他社会组织拿来与专家体制相结合之后, “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变得可以大规模地发生在社会公共领域。一方面, 不同各责任主体可以向更多的公众传播自己对风险的态度和认知。另一方面, 不同的责任主体可以借助媒体这个公开的平台来指证对方在此次风险中的失误, 为了达成妥协, 他们相互争论甚至争吵。虽然大众媒介承担着向社会公众告知信息的职责, 但是大众媒介也会不自觉的被政府和社会组织所利用, 成为“传声筒”。而那些所谓的对风险的“深度报道”, 虽然在信息告知方面发挥了正功能, 但也起到了对不同责任主体之间相互指责和推卸责任推波助澜的作用。在面对全球化的风险时, 如全球变暖问题, 金融危机等, 不同国家的媒体会代表各自国家或组织的利益在国际传播中争夺话语权来影响公众议程。因此会议场内的争论会蔓延到场外的大众媒介:专家们夜以继日地工作, 政府或组织通宵达旦的等待协议的成文, 并在成文后交由媒体对公众发布, 于是, 大众媒介成为了“第二战场”。责任没有确定, 争吵场面的精彩度却大大增加。而社会中的个人在遇到自己不熟知的专业知识时而习惯性寻求大众媒介提供的信息, 造成专家对于专业知识的垄断更坚固, 专家体制也更稳定。大众媒介和专家体制联手为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的不负责任的合理化制造假象。

由上面分析,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可以看到在一种决策机制, 只有风险不可避免地发生后, 这一模式才会把行动的重心转向“有组织的不负责任”。

很显然, 在应对全球性风险时的“有组织的不负责任”是不利于风险的科学计算、合理分配、和有效治理。“久而久之, 这些对社会公众不负责任的做法将会从根本上摧毁社会管理机构在其他方面经过多年努力而积淀出的权威和声望。”[8]怎样才能避免因为专家体制所导致的“有组织的不负责任”?贝克认为“再造政治”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破除专业知识的垄断和对行政机构及专家的迷信;2.政策制定参与者来源的范围需要适当扩大;3.实现决策结构的适当开放;4.专家和决策者之间的对话需要公开;5.决策过程必须达成一致, 实现自我立法和自我约束。[9]对于大众媒介而言, 在决策的制定之初就应发挥社会公器的作用, 为公众参与到决策制定的过程提供一个发言的平台, 以公众的议程影响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议程;在决策实施的过程中, 大众媒介也要起到环境监测的功能, 一方面提醒决策者, 另一方面也培养公众的风险意识;在决策风险发生后, 媒介不要把媒介资源用到如何报道责任主体之间的争吵上, 而是要有自己客观中立的立场, 利用远离利益涉及方的第三方来进行报道和评论。由此可知, 虽然专家体制和大众媒介是造成“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的两个重要因素, 但是我们是可以避免过多地停留在这一困境的。

参考文献

[1][7]李艳红, 张培富.风险社会中的专家体制:困境与出路[J].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1) :118, 119.

[2]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153.

[3][9]杨雪冬.风险社会理论述评[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5 (1) :88, 89.

[4]杨雪冬“.有组织的不负责任”与复合治理[N/OL].学习时报, 2006-06-26 (5) [2012-02-17].http://www.comment-cn.net/politics/manage/2006/0626/article_3969.html.

[5][8]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 (上篇) ——关于人类生存、社会结构和生态启蒙等问题的思考[J].王武龙, 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3 (3) :40, 43.

不负江山不负卿 篇8

他的有情有义,不仅是对自己最爱的女人,也同样对着自己曾经爱过又分手的女人。因此,他的情义才显得如此的珍贵难寻,如此的让人感动向往。

他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

刘秀出身汉朝宗室,人如其名,生得一表人才。刘秀身逢王莽篡汉,天下大乱,和哥哥一起起义,加入了绿林军,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在刀光剑影中逐渐显露出来。还在少年时,刘秀在南阳遇到了艳名远播的阴丽华,慨叹“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29岁时终于娶得美人归。然而,严峻的形势让刘秀不得不忍痛将阴丽华送回娘家,独自踏上更严峻的战场,从此一别便是三年。

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刘秀几次死里逃生,势力逐渐扩大。这时他遇到了同样是汉室宗亲的刘扬,拥有十万兵马的刘扬提出了联合的条件——联姻,即要求刘秀娶他的外甥女郭圣通。刘秀并非忘恩负义的男子,从来没有忘记过阴丽华。可是,如果一份婚姻能免除一场大战,能平添十万军队,并且郭圣通出身显赫,本人同样才貌双全,无论是作为怀有宏图大志的刘秀,还是一个寻常的男子,他都不可能放弃这样“接受有利,拒绝有害”的婚姻。

此后数年,刘秀凭着雄才大略,终于打败了各方势力,在公元25年称帝,建立了东汉王朝。就在这一年,郭圣通生下了刘秀的长子刘疆。

可面对两个妻子,谁来当皇后,刘秀为难了。由于阴丽华的谦让推拒,皇后的桂冠最终戴在了郭圣通的头上。大概是对发妻怀着一份歉疚,也是内心深处更爱阴丽华一些吧?他每次出征都带上阴丽华,然而却也没有冷落了郭圣通。在以后的岁月中,刘秀几乎平分了他的爱情,他让郭圣通和阴丽华各自生下了5个儿子。

郭圣通虽然是皇后,可她也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可面对着刘秀对阴丽华的一往情深,内心满怀了痛苦和无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压抑越来越深,至高无上的皇后又如何,得不到心爱丈夫的全部的爱,如何能够心平气和?长久之下的压抑终于导致了皇后的发泄,不仅怨言迭出,更对阴丽华、对后宫其他妃嫔都百般欺侮。刘秀终于忍无可忍,在公元42年,郭圣通当了16年皇后之后,下诏废后,同时册封陰丽华为皇后。

郭圣通虽然行事乖张,让刘秀终于狠心废后。可善良重情的刘秀此时又满怀了对郭圣通的歉疚。在废后诏书中同时写到,这是我家门的不幸,任何人都不要上表祝贺新皇后。

他也不忍心将郭圣通置为妃妾,更别说幽居冷宫了。他将郭圣通的第二个儿子刘辅封为中山王之后,竟将郭圣通封为中山王太后,让她去儿子的封地颐养天年。话说能够成为太后的女人,全都是在皇帝本人死后才能获得的级别啊,可刘秀为了前妻,真的是毫不忌讳。不仅如此,此后刘秀还对郭圣通的家人大加封赏,郭圣通的母亲去世,刘秀亲自送葬,给予了极高的礼遇。

检点郭圣通之前之后遭遇离弃的废后不是母子俱丧就是贬居冷宫幽居而死。可郭圣通居然得到了自由,并且家族荣宠依旧。对前妻,刘秀罕见地做到了仁至义尽。

能成为刘秀的妻子,真是无比幸运。他的两任皇后,阴丽华是中国历史上最幸福的皇后之一,郭圣通是中国历史上最幸运的废后,虽然命运不同,可她们遇到了刘秀——这个既温文尔雅又有雄才大略的男子,无论相爱还是分手,都做得如此有情有义,翻过四千年历史,我们再也没看到过第二人。

左手功业千秋,右手美人在侧,眼前四海归一天下归心,身前身后前妻后妻都安享终年。

不负江山不负卿,光武帝刘秀用一生的真情完美诠释了这一句话。原来,男人,特别是有权势地位的男人,不一定都是要做负心人的。只要怀抱着善良与包容,拥有执着与深情,也可以将美人与江山一起揽入怀中,将功业与爱情同时推向巅峰。

(摘自《潮州日报》 )

上一篇:防雷接地装置下一篇:带宽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