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的维纳斯(共7篇)
米洛的维纳斯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 整体把握文意, 学习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方法。
(二) 探究重要语句, 学习分析语句含义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提出的残缺美, 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虚实相间”的艺术原则。
教学难点:对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 辩证地分析艺术作品的残缺与完整。
三、内容选取
鲁教版必修四第五课《米洛斯的维纳斯》。
四、教学方法
(一) 学案导学法:
教师课前精心编写学案, 删繁就简, 尽最大努力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重点突出它的“导学”功能, 通过开放型题目的设置, 使学生有话可说, 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激情和参与课堂的深度。
(二) 素材收集法:由本课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 课前发动学生找出现实生活中“残缺美”的事例。
(三) 合作探究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 实现组内、组间的交流, 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关于“残缺美”的事例;通过讨论, 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
(四) 拓展延伸法:
“残缺美”并不仅仅体现在艺术作品中, 它在自然景物、人文景观、人物身上都有体现。通过拓展, 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堂实录片段】
师:大千世界, 美无处不在。骏马秋风塞上是美, 杏花春雨江南也是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美有形;飞湍瀑流、小桥流水, 美有声;紫陌红尘、接天碧荷, 美有色。那么, 残砖片瓦、断壁颓垣这些残缺的是否也是一种美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文艺随笔《米洛斯的维纳斯》。
(投影)
师:首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屏幕上的词语。生1: (读完全部词语, 但有错误) 。
生2:我来纠正XX同学的错误。
师:好, 两位同学已经正确读出了这些词语的读音, 接下来我们齐读一遍。
(二) 探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方法
1. 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你是从哪儿找到的?
2. 联系学过的《六国论》, 分析文章的分论点是什么?
3.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可以采用的方法。
三个问题层层递进, 引导学生最后得出方法和规律。下面是总结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规律和方法。
规律:
中心观点的位置一般在段首 (领起句) 。分论点的位置一般在段末 (总结句) 。方法:
领起句+总结句=作者的观点态度
中心观点+分支观点=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 参照示例, 分析理性的句子示例:
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 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关键词:特殊, 普遍, 舍弃部分, 获取完整。
上下文:这 (上文找) , 偶然追求 (下文“质量”) 。
作者情感:飞跃。
参考答案:
“特殊”是指维纳斯失去双臂, 有了残缺反而赢得赞美、歌颂, “普遍”是指作者由此悟出的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说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美丽的臂膊, 却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所产生, 然而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方法:
句子理解=关键词词义+上下文+作者情感
(四) 探讨文章题目的妙处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如果本文题目改成《断臂的维纳斯》, 你觉得效果如何?
这是一个探究题,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文章题目加以重视, 概括出拟题的方法并应用到作文中。我设计了一个填空题,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考场作文确定题目时至少要做到两点, 一要, 二要。此题答案并不固定, 只要学生能总结, 就是本课学习的一大收获。
(五) 展示交流
从本文我们可以读出一个道理, 残缺带来的未必全是不幸, 它还可以让我们领略全然不同的美丽, 收获朴实无华的感动。请搜集有关残缺却给人美丽与感动的素材, 与大家分享。
这是一个调动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题目, 要求学生自觉学习语文, 利用网络搜集素材。这道题目的设计还着眼于提升学生的价值观, 特别是邰丽华、丁晓兵、海伦凯勒、霍金等身残志坚的人会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六) 拓展训练
一篇美文, 会引发我们许多感慨与感动, 请你写一段短文, 记录你学习本文的所感所想, 并与同学们交流。
这是一道写作训练的题目, 紧扣文章, 学生通过学习, 及时记录, 水到渠成。
【课堂实录片段】
生1:通过本课的学习, 我懂得了残缺也是一种美, 但是我想说, 残缺的未必一定都是美的。残缺成为一种美是有条件的, 也就是说, 艺术作品中虚实相生是一种技巧, 如果不遵循这一技巧而任意缺失, 则将是对艺术品的严重毁坏。例如, 维纳斯缺少的不是双臂而是其他部位, 那就非常有可能毁掉了这件艺术品。
生2:生活中也是这样, 我们在那些身残志坚的人身上看到了一种人格之美, 但是在一般的人, 甚至碌碌无为只是一味抱怨上天不公平的残疾人身上看到的只是一种残缺, 却看不到任何的美。
七、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结阅读规律, 更好地指导现代文阅读。因为本文属于美学范畴, 学生理解起来有一些困难, 在“残缺”美的认识上会存在一些误区, 尤其是会将艺术的虚实与残缺等同起来。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一些美学知识, 对学生在欣赏文学艺术时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会有一些帮助。不仅如此, 对残缺美的理解超越了文章中关于艺术的思考, 引申到了人生的思考。素材的搜集、课堂的合作探究都是本课设计的亮点。但是, 美学的东西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 在实际操作中仍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 这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学生观点的正确与否, 搜集到的素材多少和正误也都是考验教师素养的重要因素。
【责编冯立伟】
米洛的维纳斯 篇2
[能力训练]
一、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丰腴(yǜ) 毋庸赘言(yòng) 擎着(bí)
B.迥然(jiǒng) 玉笏(hù) 回溯(shuò)
C.攫住(júe) 驰骋(chéng) 匀称(chēng)
D.捅坏(tǒng) 譬如(bí) 峪口(yù)
二、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一个奇怪的念头忽地①我的心--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也就是说,使人不能不感到,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在出神入化地②着作品。
1.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是①: ②:
2.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 )。
A.这是作者的一个荒唐的想法
B.这句话体现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C.必须失去双臂是因为她的双臂雕刻得与秀丽的身姿不协调
D.双臂的丧失会使雕像的整体美更加突现,还增加了她的神秘性
3.文中“美术作品的命运”指:
“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是:
三、选出破折号用法不同的一项。
A.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一个奇怪的念头忽地攫住我的心头--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B.我只是想强调胳膊--说得更准确些,是手--在人的存在中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C.而且可以进一步驰骋想象--会不会其实她不是一座单身像,而是群像中的一个人物,她的左手搭放在恋人的肩头。
D.“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四、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l.不,说得更为正确些,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五臂,为了漂向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年代。
2.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持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3.我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五、阅读理解。
莫高窟
余秋雨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处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来细细玩索一粒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很不够用,那干脆丢弃自己,让无数双艺术巨手把你碎成轻尘。
色流猛的一个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人就让你躁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
1.下面的理解与文中第一处划线句子含义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看莫高窟,仿佛听见了千年历史车轮的隆隆声
B.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中华民族艺术的恒久魅力
C.看莫高窟,仿佛置身于旌旗猎猎、烟尘滚滚的古代战场
D.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力与美的奔涌,仿佛消融在艺术的洪流中
2.文中加点的“喧闹”意在强调:
3.文中有一个与第二处划线部分意义完全相同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4.第二自然段中有一个句子,意在提示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人的活力,这个句子是:
米洛的维纳斯 篇3
现实生活中,将维纳斯视为荡妇者有之,将断臂维纳斯当成次品者有之。应该说,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这些人还缺少起码的人体艺术的审美素质,还处在欣赏古希腊雕塑艺术美之前的未启蒙阶段。一件艺术珍品的美,从被发现到被认识、被品味欣赏,再到被普遍认同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换言之,文化艺术品位的高低直接决定一个人能否发现和欣赏美,也直接导致审美结果的诸多差异。
维纳斯是1820年由一位农民在希腊爱琴海的米洛斯岛上发现的,并由此而得名。后来在挖掘、争夺中,几经周折,失去了双臂,最后被法国人买下,运至巴黎,献给国王路易十八。于是,米洛斯的维纳斯便落户巴黎卢浮宫艺术博物馆,而成为四万多件稀世珍宝中的首席镇宫之宝,且辟专室陈列。这尊大理石雕像身高2.04米,身材比例极为匀称;从头顶到肚脐与从肚脐到脚底的高度比值,和从肚脐到脚底的高度与全身的高度比值,都恰好符合1:1.6的所谓“黄金分割”标准。雕像有着椭圆形的面庞,朴素的波浪式发髻,平额,笔直的鼻子,丰满的下巴,安详的目光和微微翘起的嘴角,表现出沉静、端庄、凝重的神情。整个形象落落大方,洋溢着纯美、旺盛的生命活力,充满质朴典雅、矜持成熟、庄重而又慈爱的美感。总之,维纳斯有着崇高、圣洁而伟大的希腊女性的典型特征。
稍有文化艺术素养的人首先都会被维纳斯的高贵典雅、丰腴秀丽、惊人调和的“曲美”体态所征服,然后就会被这尊雕塑所折射出来的气质风韵、聪慧睿智、仁爱慈祥的美好品德所折服。不过,也难免让驻足、流连者感到遗憾,惋惜于她失去了双臂。我们以为,这种“惋惜”是由仁厚善良的愿望产生的,本无可厚非。而日本作家清冈卓行(1922—)却恰恰从维纳斯的“残缺”产生凝思遐想,任意驰骋,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他在文艺随笔《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可以说是惊世骇俗的观点: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在他看来,维纳斯的双臂残缺,反倒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能产生无穷无尽的美感。接着,作者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这一观点。首先,从正面加以阐述:维纳斯失去双臂,“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而且,“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诚如作者所说,这正是“向着无比神妙整体美的奋然一跃”!接着,作者又从反面阐述:如果复原双臂,就会受到单一的、特殊的“这一个”的审美限制,就会失去“丧失”的美感。维纳斯二度诞生近200年来,无数文人画士、雕塑艺术家都对她失去的双臂进行种种猜想、推断、评说和续补,但一切终告失败,均归徒劳。在清冈卓行看来,概无必要!他认为,失去双臂的维纳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复原双臂之后“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所以,如果有谁发现了真正的原形,让人“无法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他“将怀着一腔怒火”,以“艺术的名义”彻底“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最后,清冈卓行又进一步从侧面进行论述:维纳斯失去的必须是双臂,“譬如说,眼睛被捅坏了,鼻子缺落了,或者是乳房被拧掉了,而两条胳膊却完好无损地安然存在着”,“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原因很简单:“胳膊———说得更确切些,是手———在人的存在中”是有象征意义的,“它有着实物和象征之间的一定程度的调和,但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因此,维纳斯失去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清冈卓行在这里道出了艺术欣赏中的一条普遍性规律:借助“缺失”来获取“完美”,即“虚实相生”、“有无相生”。这是充满辩证法思想的艺术手法。他凝视着维纳斯的“无”———残缺的双臂,而生成“有”———感悟、神会维纳斯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变幻无穷的美。这恰好与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有生于无”、“无胜于有”的哲学思想十分契合。
古今名家名作无不讲究或成功运用虚实相生法。比如,清初八大山人(朱耷)在一张白纸上仅画一尾生动活泼的鱼,令人感到满幅是水;近人齐白石先生在枯枝上画只独立的鸟儿,令人觉得环绕这只鸟的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星空;还有当代画家李可染的《牧牛图》,乍看以为是一张白纸弄脏了,细看却是烟波浩淼的湖面上有一头仅仅露出犄角、嘴鼻、脊背的水牛,牛背上还坐着一个戴斗笠横吹竹笛的男孩,画面充满江南水乡勃发生机的生活情趣。观赏这样的名家名作,的确是一种美的享受,能获得美的熏陶,欣赏者能从不定的“无”中领略出许多的“有”。
品读《米洛斯的维纳斯》,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人格力量的强烈震慑,作者在文中自始至终动情地倾诉着自己的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流淌着对艺术的最彻底的钟爱,体现了高尚的赤子情怀。作者匠心独运,从一个人们意想不到的角度揭示了人类艺术杰作的强烈感染力和震撼力,准确而酣畅地陈述了自己的感悟;文中裹挟的清新灵气和深切悟性,充分说明了清冈卓行艺术领悟力的超尘拔俗。
这篇随笔充满激情和睿智,说理言之凿凿,条条是道,有着强烈的主观色彩,确实有一气呵成之感。尽管如此,也还是有人对清冈卓行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浙江温州瓯海中学叶康乐老师在《也谈断臂维纳斯之美》中说:“美作用于人们的感官是直接的,我们不可能站在维纳斯面前想象她如何如何美丽,然后突然领悟到‘断臂维纳斯太美了’。”叶老师认为:“在我看来,断臂维纳斯之美来自于她的形式,来自于她那失去双臂后的完美曲线,断臂维纳斯的美是一种直观的美,而非想象的美。因为从美术角度看,世界上最美的线条是曲线,是S形的曲线……我们最为欣赏流水波纹之美,也最为欣赏女性曲线之美,而失去双臂后的维纳斯无疑更符合美学上的对曲线之美的最高要求。”实际上这种看法与清冈卓行的观点也并无二致,只是论述的角度不同而已。一个偏重于艺术作品作用于感官(视觉)之美,一个偏重于艺术作品作用于心灵感悟(再创造)之美。而且叶老师同时又指出:“维纳斯的美是偶然的,来自于她的断臂之处的恰如其分。”这又与清冈卓行在文末所阐述的观点完全吻合:维纳斯“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假定丧失的不是两条胳膊,而是其他的肉体部分,恐怕也就不会产生我在这篇文章中谈到的魅力了。”这就意味着,“残缺美”是有条件的,并非所有的“残缺”都能提升艺术作品的品位和魅力。美的事物并不局限于完整还是缺失;只要存在,她是不拘泥于表现形式的。同时,作为一篇文艺评论,作者完全可以强化自己的主观意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美的真正所在是懂得欣赏,只要我们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一颗善于领悟美、感受美的丰富而细腻的心灵,以及具备良好的欣赏美的气质和方法,我们就不愁没有美的发现,美的鉴赏和美的创造。面对米洛斯的维纳斯,我们就能摆脱庸俗,超越世俗,认同清冈卓行的骇俗,进入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
参考文献
①《外国雕塑掇英》,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②刘真福《缺损中见完整》,《中小学教材教学》2000年第12期。
米洛斯的维纳斯1 篇4
>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3.学习联系上下文对疑难问题进行探究的方法。
4.通过阅读本文,提高自我审美修养。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从欣赏维纳斯雕像进入新课)
二、作者与维纳斯雕像介绍:
清冈卓行,1922年生于中国大连市,就读于东京大学,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法政大学教授。1969年以短篇小说《洋槐林立的大连》获芥川奖,1984年获现代诗人奖。其它作品有《早晨的悲哀》、《大海的眼睛》等。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大理石雕,高204厘米。相传是古希腊亚力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至前50年雕刻的。在古希腊神话中,阿佛洛狄忒是爱与美的女神。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掌管人类爱情、婚姻、生育以至一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生于海中,以美丽著称。其雕像于18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像,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双臂残缺,仍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线美,显得端庄而妩媚。
《米洛斯的维纳斯》选自《当代世界名家随笔》,作者清冈卓行抓住维纳斯残缺的双臂展开议论,提出了维纳斯双臂残缺不但不遗憾,相反是“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的观点,见解独到,分析说理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解释词语,并给画横线的字注音:
四、速读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段意。
明确: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开篇点题。第二部分(4-5):阐明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的两条已经丢失的胳膊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第三部分(6-7):说明了丧失的部位为什么必须是两条胳膊而非其他的原因。
五、课文分析
(一)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1.作者对维纳斯雕像持怎样的观点?“一个奇怪的念头”所指是什么?“攫住”一词你认为用得好吗?
明确:观点是“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一个奇怪的念头”也就是指作者的观点;“攫住”一词自然用得很好,显得有力,表明这个念头很强烈。
2.为什么说“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明确:即因为“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3.为什么说维纳斯把她那条双臂是“巧妙地”遗忘在故乡或者别的地方了?
明确:“巧妙”是说她借舍弃部分而获取了完整的偶然追求。也就是用缺陷美的方式达到了对整体美的追求。
4.怎样理解文中“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无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一句?
明确:米洛斯的维纳斯在农人无意的发掘中失去了两条有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膀,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即那失去了的双臂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产生的,然而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5.为什么说维纳斯是“一个美的典型”?
明确:无论……使人百看不厌。
6.人们为什么会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
明确:因为这种局部美的获得反而损害了那种由偶然产生的整体美,使雕像失去了神秘气氛和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二)分析第二部分:
1.“我”为什么认为复原维纳斯胳膊的方案是“倒人胃口的方案”?
明确:因为这些恢复破坏了已经起到的艺术效果,引起了质的变化,反而使维纳斯雕像失去了整体的完整的美。
2.怎样理解“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之时,……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这句话?
明确:其意思是说,复原方案将使维纳斯雕像变成另一个雕像,因为人们已经认同了断臂维纳斯的艺术魅力,不可能再转而从内心去认同一个“完整”但艺术效果反而欠缺的维纳斯雕像。
3.“我阅读着这方面的书籍”中“这方面”指什么方面?“我”有何以会有“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
明确:指写着人们从考证的角度,从想象的角度,提出的.形形色色的复原方案等内容。“我”所以恐惧、空虚,是因为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根本就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复原就意味着要失去一个最美的维纳斯雕像。
4.对“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一句的理解是什么?
明确:作者不希望有真正的原形出现,因为它会破坏断臂的维纳斯的神秘美,所以为了维护真正的艺术,要坚决反对复原的任何方案。
(三)分析第三部分:
1.为什么说“除了两条断臂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明确:因为丧失了任何其他部位,都不会产生神秘气氛与想象的空间,反而有损雕像的整体美,那么,这座雕像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2.作者认为,为什么丧失的部位必须是手呢?
明确:因为手在人的存在中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维纳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困难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也就是才使人们产生了各种想象,而这正是艺术的美丽所在。
六、小结
清冈卓行认为,维纳斯为了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你们的看法呢? (学生讨论)
七、布置作业
米洛的维纳斯 篇5
美国小威廉姆E·多尔教授在《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中, 形象地表达了他的课程理想:存在一个“迷人的想象王国, 在那里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这段话表达的教育观念是:教师不是权威, 不以真理的拥有者出现;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 是共同探讨的关系;每一个人都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 并应该得到尊重与理解——这样的教育观念来设计《米洛斯的维纳斯》的教学, 我把引导学生自读与讨论作为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对维纳斯的欣赏可以见仁见智, 对清冈卓行的感受也可以见仁见智。因此, 这篇文章很适合于作为组织探究性、开放性学习的材料。
根据自读课文的特点, 我把课文设计成以下几个有机的环节:
一、检测预习情况。
第一步: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的“美”用语言表述出来, 引发学生对“美”的遐想和理解, 美术班级的学生对这个问题把握得比较好, 他们的阐述涉及到艺术、文学、雕塑等比较深层次的思考。第二步:通过简要的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中主要观点的理解是否准确。学生的质疑学习应建立在对课文观点准确理解的基础上, 否则质疑没有针对性, 就失去了意义。明确作者清冈卓行在文中表达了三个主要观点:1、维纳斯为了自己的丽姿, 必须失去双臂。理由是断臂的维纳斯产生了“可能存在无数双秀美的玉臂”的艺术效果。2、恢复原形也不能超越断臂之美。理由是“有”臂的美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无”臂的美包孕着不尽的梦幻。3、只能是断臂, 才使维纳斯魅力无穷。理由是手最富表现力, 而失去了手却有了存在无数双手的可能, 手的表现力反而更突出了。请同学们对此进行理解。
二、分组讨论。
请学生结合课前通过网络寻找的资料围坐讨论, 目的在于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发言, 并都能清楚地聆听同组同学的发言。让学生写自读札记, 意在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 而分组讨论则是为学生在公开场合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提供机会。教师参与一个小组的讨论, 做一个听众。小组讨论结束后, 各组推举一名同学在全班发言, 鼓励自告奋勇者参加全班的发言
三、小组代表面向全班发言。
教师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 摘记其发言要点。同学们把清冈卓行的观点归结起来, 追寻到断臂给人留下无限的想像空间, 从而造就了维纳斯的无穷魅力:
同学一:相信世上没有完美的事物, 完美只存在于创造与追求之中。断臂的维纳斯是有缺憾的, 但就是这种缺憾使我们更多地去想像, 并在想像中创造了她的完美。 (在想像中创造完美, 精彩的发挥)
同学二:缺憾也是一种美
同学三:维纳斯的美, 美在想像中。在想像中她达到了真正的完美;就像中国的千手观音, 也给人无限的启迪和猜想。这刚好是“无”和“有”产生的巨大的美感。 (学生的触觉一深入到对中、西方艺术的比较)
……
全班学生对发言的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四、教师小结。
因为是开放性的讨论, 对学生的发言不作是非评判, 教师不充当法官, 只简要复述学生发言要点, 并就其独到之处予以充分肯定, 并归结如下:对艺术品的鉴赏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都是见仁见智的, 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也要学会听取和尊重他人的见解, 不同的见解可以共存, 更可以互相启发。
五、
因为课堂时间有限, 对于其他要求发言的学生, 要求他们在听取他人发言后, 修改自己的自读札记, 作为课后作业, 以书面形式交给教师, 以做交流共赏。
课后反思:我始终渴望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着活力, 充满生机,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尽可能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并积极活跃课堂气氛;通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来看, 应该说基本达到了这一预期。通过教学后的反思, 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一些反思:
教学过程中, 较为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从全班同学的集体讨论, 到指定学生的回答问题, 从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发问, 到临时出现问题的现场调节, 学生大都表现出较为积极的参与意识和热情。也注重了对学生参与意识的调动, 如学生发言时, 我并不急于用固定的观点约束学生的思维, 而是锻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去“改造”自己的思维, 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和发言的积极性。
但在教学过程中, 我仍然会不自觉地把学生往自己备课的内容上牵引, 生怕学生不能够消化安排好的知识内容, 这一缺憾恰恰也反映出我虽然是有意识地在以新的教育观组织教学, 而自以为是的旧观念仍顽固地在起作用, 低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是其表现。由此可见, 以新观念、新手段改革课堂教学将会有一个漫长的探索、适应过程。
摘要: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要平台, 是师生交流的重要空间。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也要学会听取和尊重他人的见解, 不同的见解可以共存, 更可以互相启发。作为直面教学、直面学生的教师, 我始终渴望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着活力, 充满生机;所以如何聚焦课堂、激活课堂, 释放出师生交流的巨大能量, 营造出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应该是我们的追求和目标。
关键词:唯美,观念,激活
参考文献
[1]杜卫《儿童:美育概论》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2.
米洛的维纳斯 篇6
一、米洛斯的维纳斯造型
古希腊文明经典力作非米洛斯的维纳斯莫属, 雕像不若维兰多夫维纳斯那般纤小, 内在美与外在美兼修。这座雕像浑身散发着与众不同的古典主义理想美, 在她的面前, 几乎一切艺术作品都显的黯然失色。契合古希腊古典后期的著名雕塑家利西普斯 (lysippus) 创立的人体美标准, 即头和身体的比例为1:8。据说, 当年法国获此像, 举国欢腾, 卢浮宫每年因此更是接待成千上万的参观者, 当然这不仅仅因为她是一位爱与美的女神, 更因为她近乎完美的造型, 以及古希腊为后世树立的不朽丰碑, 艺术者学习的范例。女神深邃的眼窝, 圆润的眉骨, 平坦的额头, 希腊式挺直的鼻梁, 波浪式的发卷, 丰满的下巴, 微的唇。高贵娴静, 纯洁典雅, 厚重稳定, 内涵与智慧并存。整个人像呈螺旋状上升, 这种富有节奏韵律感的体态, 浑身上下充满着巨大的魅力, 散发着一位女神强大的气场。她是爱情之神, 丰饶之神, 她有着执着于自由爱情的美丽传说, 她是古希腊时期的一个完美的存在。最震撼莫过发现之初, 双臂残缺, 吸引了很多艺术家尝试复原双臂, 但都无功而返。
二、维兰多夫维纳斯的造型特征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 石工艺都是以小型的女裸雕像呈现。她们都被称之为“维纳斯”, 她们的高度多为5—10厘米不等, 很少有超过15厘米的。其中《威兰多夫的维纳斯》尤为著名, 她出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的维兰多夫山洞中, 她是位丰产女神, 头部简括成球体, 头发卷曲, 面部没有具体的五官构成, 女性特征明显, 胸部丰满, 腹部宽阔, 圆润的臀部。体现了生殖崇拜的观念, 推测为当时母系氏族社会尊崇的偶像, 反映了旧石器时代母权制社会的观念。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雕塑艺术作品之一, 被公认为人类雕塑艺术的肇始。
三、维兰多夫维纳斯与米洛斯维纳斯的异同
综上所述, 不同时期的两个“维纳斯”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下面分别论述:
(一) 维兰多夫维纳斯与米洛斯维纳斯的相同点
维兰多夫维纳斯与古希腊米洛斯维纳斯同为女神;圆雕艺术作品;都是造型不完整有缺憾, 命名都是来自发现地。
(二) 维兰多夫维纳斯与米洛斯维纳斯的象征寓意差异
维兰多夫维纳斯与米洛斯维纳斯虽然都被称作女神。但维兰多夫的女神是丰收女神,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有着“生殖崇拜”的观念, 这是人类对繁衍后代的祈愿。然而古希腊的“米洛斯维纳斯”是爱情女神, 是爱与美的化身。两者在象征寓意方面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三) 维兰多夫维纳斯与米洛斯维纳斯的造型差异
维兰多夫的维纳斯雕制于在公元前30000年, 历史悠久, 那个时期的人类对人体结构的了解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因此我们直观感受到维兰多夫维纳斯的五官是模糊的, 甚至比例也不若古希腊米洛斯维纳斯完美优雅。但相对于那个时代来说, 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比较契合西方后现代主义雕塑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这两尊塑像应用了两种不同的艺术语言, 古希腊米洛斯维纳斯是具象、再现的艺术语言;维兰多夫的维纳斯是抽象的艺术语言, 表现的艺术语言;维兰多夫的维纳斯的造型是无意为之。在旧石器时代, 人们的审美意识处于初始阶段, 故为无意为之;古希腊尚武, 尚体育竞技, 对人体美有一定的认识, 是艺术史上第一个写实主义高峰, 所以是有意为之。古希腊米洛斯维纳斯体型高至204厘米, 黄金比例的身材, 维兰多夫的维纳斯体型较小, 高11.5厘米, 宽5厘米, 两者的大小、比例很是悬殊。古希腊雕塑艺术的造型手法, 分开雕制, 据说发现当时米洛斯维纳斯就是断臂, 维兰多夫的维纳斯虽有胳膊但无手无五官;古希腊米洛斯维纳斯优雅美丽;维兰多夫的维纳斯粗糙简陋;古希腊米洛斯的维纳斯造型手法细腻精致;古希腊的女神诞生于公元前1世纪, 维兰多夫的维纳斯塑造于公元前30000;米洛斯维纳斯发现地在爱琴海的米洛斯岛上, 威兰多夫维纳斯出土于奥地利。米洛斯维纳斯作者是亚历山德罗斯, 维兰多夫作者不详;维兰多夫维纳斯的材料是石灰石, 古希腊米洛斯的维纳斯是由大理石制造的。可见人类对雕塑的认知也是不断进步的。古希腊米洛斯的维纳斯有着精致的五官, 完美的曲线, 近乎完美的黄金比例造型, 是古希腊完美雕塑艺术作品的典范。时至今日仍然受人顶礼膜拜。
时代在前进, 雕塑艺术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中提升。对“美”的认知具有鲜明的时代印痕, 对于两个女神来说, 她们分别代表着不同时代雕塑艺术的巅峰, 造型手法各有千秋。创造出的雕塑艺术形象, 反映当时社会生活与审美理想, 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与审美情感。给受众创造审美体验, 领略独特的艺术特色, 提升艺术涵养。这两件雕塑艺术作品对后世的雕刻家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摘要:纵观西方艺术历史, 被称作“维纳斯”的作品真是灿若星河, 古希腊将爱与美的女神称作“阿弗洛狄德”, 古罗马之后, 将爱与美的女神称作“维纳斯”。“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世界四大美术馆之一的卢浮宫的镇馆之宝, 她的造型优美, 五官精致, 结构精准, 优雅端庄, 寓意美好, 再现古希腊少女的完美典范。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 会带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旧石器晚期的维兰多夫维纳斯造型夸张, 结构精简, 五官概括, 胸部突出, 腹部宽大, 腰腿粗壮, 抽象独特。反映了当时母权制社会的观念, 凸现了当时人们对生殖繁衍的顶礼膜拜。两尊女神像造型方面可谓各有千秋。
关键词:古希腊,维兰多夫,维纳斯,造型
参考文献
[1]朱伯雄.世界美术名作鉴赏辞典[M].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6.
[2]张夫也.外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3]郭晓霞.“维纳斯”的形象设计与审美观念[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米洛的维纳斯 篇7
一、从中职语文的本质属性看其初心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诚然如此, 但语文, 特别是中职语文中, 语言文字的实用性传授和语文文本的功利性解读将语文的工具性无限放大。
如果一定要谈“服务”, 那么语文究竟是为专业服务, 还是为学生的生命和幸福服务?如果一定要谈“工具性”, 那么是就工具而谈工具, 还是立足于人文与生活来谈工具?如果一定要谈“技法”, 那么是先技法再文本, 还是先文本再技法?
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 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 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这一句话有着孔子的“中庸”智慧。如何保持一个度, 这不是一个无功无过的问题, 而是如何协调糅合至最和谐的位置, 而使之产生最佳的效果。
笔者以为, 语文是生活的表达, 但表达已是“中庸”糅合后的外在形式。这份外在, 应由文本的内容自然决定。好的作家, 会根据他所想表达的内容来选择最恰当的一种形式。这样的表达形式也许不是唯一的, 但它会是最佳的, 因为它是自然而然的流露, 像水流的既定流向一样不刻意。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的表述, 遵循着作者严谨而智慧的思维流势而形成了既有哲思性又有文学意味的语言表达, 大师级的语言和文章布局高超却又毫不露痕迹。文中展现的方法或技巧, 更多的是后来研究者对它的框定与表述。这种技法的点明, 是能帮助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 从外而内对文本进行理性而深入的认识。
中职语文, 应不忘初心。所以, 这里也许没有选择, 只有坚持—坚持中职语文的初心。着眼于工具性的语文, 必然是功利的。像庄子所言“无用之用, 乃为大用”, 语文的“功效”, 不是短时见效的, 它也不能为工作简历上添什么证书或什么等级, 但实际上它对年轻生命而言是如此的意义深长。如窦桂梅老师所言, “语文当为心灵奠基”“我们最终的语文价值取向是从精神文化层面关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而不是就语文而学习语文”。
二、从中职语文的三点实践探其初心
1. 中职语文之整体性。
拿到教师或是学生手里的课文, 就不是孤立的东西, 它带有一种生命个体的独特色彩。我们要尊重文本、理解文本, 但语文不应是“就事论事、就文论文”的东西。它具有整体性, 它可以承担起连接生命前与后情感体验的一个小小结点的职责, 它能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和认知经验, 又能促使学生在之后的阅读或课堂或生活中寻求更深更广的体验和延伸。它的承上启下赋予了它充盈、开放、柔软的美丽品质。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课, 神话中的维纳斯是美的, 雕像的维纳斯是美的, 作者的文艺观点是美的, 作者对美的情感体悟是美的。所以, 师生的思维应是美的, 课堂给学生的感觉应是美的, 最重要的是, 这种美的思考和体悟在生命中的绵延更应是美的。
笔者认为, 语文教学时, 不能对隐藏在内, 或说功夫在诗外的东西视而不见、隐而不发。事实上, 这才是中职语文初心的核心点, 这才是一篇文章完整生命力的灵魂所在。
据此思考《米洛斯的维纳斯》的价值所在,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 雕像维纳斯因断臂激发想象, 而成就艺术之美, 这一艺术观点是清冈卓行首次完整阐述, 值得学生了解。
(2) 遵循作者的思维流势而形成的既有哲思性又有文学意味的语言表达, 这样大师级的语言表达值得学生咀嚼品味。
(3) 作为对美的一种类型的判断和表达, 借本文可让学生拓宽美的感受和视野, 激发学生对美柔软、包容、真挚的情感体验和语言表达。
这三点始终围绕一个“美”字, 艺术美、哲思美、语言美, 乃至学生自我的思考与表达之美, 构成了这一课例的完整内容。
2. 中职语文之动态生成性。
笔者认为, “语文课堂应是流动的、动态的、生成的”, 一堂课应该是流水般自然的。水流有快有慢, 会触礁甚至淤阻, 会畅流进而叮咚而响;会有力量让它向左, 也有别的牵引让它向右。教师, 要做的就是成为其中的一个分子, 与学生直面这样的真实课堂状态, 与学生一起朝着向往的方向流动。据此看来, 学生主体或是教师主导, 也许并不是一组非此即彼、固定程式的关系。单纯地讨论哪个为主, 可能是没有结论的。
所以, 以《米洛斯的维纳斯》为例, 教案设计的时候, 笔者不再精细到每一分钟每一句话, 而是根据作者和读者的思维流程设计了四个模块:
(1) 神话中的维纳斯是美的, 这一块以导入的形式呈现。
(2) 雕像维纳斯是美的, 通过学生感受, 研读文本和两个事例, 让学生对雕像的审美体验由浅入深。
(3) 断臂的维纳斯是美的 (或说必须断臂而美) 。这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这里又分成三个环节: (1) 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和个人研读的多种方式, 集中理解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的缘由。 (2) 学生自行想象复原方案, 进而通过经典句子的分析, 理解作者否定复原。 (3) 通过活动环节, 让学生直观地体会所谓手的“千变万化”, 进而理解为何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这三个环节尤其是第一环节, 笔者希望自己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尊重, 不求煞费苦心地拉着甚至拽着学生跌跌撞撞跟着教师跑, 而是接受学生一切最真的状态, 包括他们的静默, 他们思维的淤阻。
(4) 第四个模块是前三个模块的延伸, 名为“思美, 说美”。如前文所言, 笔者希望课堂给学生的感觉应是美的, 更重要的是这种美的思考和体悟在他们生命中能够绵延。学了这篇课文, 学生须理解并尊重文本, 同时他们应有柔软、开放、真挚的对美的感受和表达。教师有责任让他们看到这样的空间和视野, 更有责任去呵护他们的柔软和感性。所以在这一模块中, 一是请他们表达对本文的认同度, 也让他们听到别的声音;二是请他们将内心的感受用文字表达。
不管是哪个环节, 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呈现, 笔者都希望自己发自内心地尊重, 并时刻谨记这最朴实而真实的底线“语文课堂应是流动的、动态的、生成的”。将对学生状态的关注, 视为一切教学可以谈论的前提。让学生像学生, 能动态地呈现和发展自己;让老师像老师, 顺着课堂的流走, 帮助学生静待淤阻的过去, 激起他们畅游的喜悦, 甚至激起自己的畅游喜悦。
3. 中职语文之“静待花开”。
“教育, 是精致优雅、生命呵护;教育, 应静待花开”, 这一教育理念越来越为人所认同。语文课, 尤其是中职语文课堂, 同样要有“静待花开”的理念和情怀。45分钟内, 面对课堂教学的淤阻时, 要想想是不是尊重了学生的能力, 是不是相信了学生的理解潜力, 是不是有一份等待的勇气!不要急于呈现教师自我的“完美素养”, 不要焦躁地抛出学生未完成的所谓答案。学生们应有时间去静默, 应有时间去体会, 甚至应有足够的权利去“冷场”。
如笔者任教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 学生程度在中职生中较好, 对《米洛斯的维纳斯》这一类普遍认为“较难”的文章也有一定的理解力。但他们对这类文章缺乏明显的兴趣, 也缺乏耐心去深入地发现文本之美。但是只要有一个方向或路径, 只要有触发的点, 学生会理解乃至陶醉在“真与美”中, 只要给他们机会和等待, 他们也会愿意表达自我内心最真的感受。
相信花总会开, 我们要做的应是怀着美好的心, 在沉静的努力中, 静待花开。
摘要:中职语文是强化素养、支持学生生涯发展的一门学科。作为一种对生活的表达, 语文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 来触动和唤醒年轻生命内心的力量和强烈意愿, 给人以更为“高尚”、更“有指望”的生活。这, 也许就是语文, 或说中职语文的初心。中职语文, 不忘初心。坚持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动态生成性, 坚持“静待花开”。
关键词:中职语文,初心,《米洛斯的维纳斯》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第2版)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米洛的维纳斯】推荐阅读:
《米洛斯的维纳斯》06-21
米洛斯的维纳斯06-01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10-20
维纳模型05-18
《玛纳斯》09-19
阿龙纳斯教授介绍05-11
喀纳斯湖之旅900字写景作文09-12
喀纳斯湖漂流记600字作文06-03
维纳河矿泉旅游区导游词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