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自查制度

2024-09-04

食品自查制度(精选12篇)

食品自查制度 篇1

黎香湖镇中心小学校

食品安全自查制度

为确保我校食品安全,确保我校师生生命健康权特制定我校《食品安全自查制度》。

学校校长、值周领导必须每周对食堂进行全面深入检查、对食品安全相关工作进行深入细致了解,及时发现问题、整改隐患,杜绝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伙食团长每天认真负责地对食堂全面工作进行督查,严格执行食品安全、食品卫生标准,确保食品安全卫生,确保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1、食堂环境卫生做到四壁洁净,无蛛网、无污渍,地面干净。下脚料即时清除,不得遗留在食堂内。就餐结束立即进行食堂清洁卫生活动,保持食堂整洁。

2、从业人员按规定着装(白色衣服、围裙、帽子、口罩、手套),不戴首饰不化妆。食堂从业人员不得带病(感冒、流鼻涕等)进行食品加工。

3、蔬菜摆放整齐,根据蔬菜性状分类摆放。无霉烂蔬菜、发芽洋芋。购买同一品种食材原则上不超过一周用量。

4、泡菜进行合理使用。泡菜坛洁净,无虫。每周对泡菜坛进行认真清洁、管理。

5、确保食品采购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台帐记录等常规制度的贯彻落实,把住所购买原材料的安全性;不得采购《食品安全法》规定的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6、检查食品贮存情况是否符合常规要求;大米、面粉必须离墙(10㎝)、离地。

7、食品加工是否按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加工制作,严防食品交叉污染;操作台、加工工具做到生熟分开,成品半成品分开。

8、加工制作四季豆、豆浆等食品时必须烧熟煮透。

9、严禁向学生销售剩菜剩饭。

10、严禁无健康证教职员工从事食品加工、销售工作。除幼儿园外,杜绝二次分餐行为。

11、使用集镇供水或桶装水。因操作需要使用水缸的情况下应对食堂水缸进行按时清洁,水缸内不得有沉积物。杜绝使用二次供水。

12、不得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必须严格按照国标使用。

13、禁止向学生制售卤菜。

14、冰柜贮存食品严禁使用有色口袋,必须使用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无色食品袋。

学校要定期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检查评价,发现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潜在风险的,立即整改,无法立即整改应停止经营活动。

食品自查制度 篇2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全为先。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越演越烈, 足以暴露出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也是政府职能部门市场监管的重点和难点。食源性疾病和新出现的食源性危害的递增负担加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食品生产、加工、行销技术的快速变化;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知晓愿望的增加和对食品安全信息需求的增长等诸多方面对食品安全监管发起了巨大的挑战。在食品安全方面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 并且要明确企业是第一责任人, 社会公众同时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督工作中, 由此可见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势在必行。总而言之, 监督管理是手段, 但防患于未然才是最终目的。

二、国外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借鉴

通过对美国、加拿大和日本这三个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分析不难得出, 要确保食品的安全, 使食品企业保持强大的竞争力, 政府监管有力, 其关键在于有一套科学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和健全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虽然各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具体情况不同, 但其都具有如下共同的特点:

1.具有比较完善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关的政策和一系列详细的食品安全质量标准。

2.根据自身特点建立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对机构的设置、职能的划分、运行的机制和人员的资质等各方面都做出相应的规定。

3.采取一整套先进的监控手段对食品的质量安全实施监督管理, 并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

4.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服务信息系统。

三、对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完善

(一) 构建食品安全法体系

我国应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 建立健全我国《食品安全法》体系。首先, 制定严密的基本概念定义。其次, 健全《食品安全法》体系。

(二)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1.严格市场准入制度。我国已经完成了由食品高度匮乏短缺到极大丰富及快速发展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 出现了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对食品进入市场的门槛设置过低。我国食品安全如何直面加入WTO后的技术壁垒。因此如何设置我国的技术屏障, 保护我国的食品工业, 必须通过开展一些重大科研基金项目来支持, 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科技水平, 严卡食品市场准入重塑我国食品安全在国际上的形象。

2.健全缺陷食品召回制度。对我国食品召回制度具体规范手段进行调整, 也应推动企业主动召回为主, 责令召回为辅, 立法完善现有的制度。与此同时, 还要完善已有的法律。

3.建立食品安全强制保险制度。笔者建议, 《食品安全法》应规定食品安全强制保险制度。

4.完善信息公开制度。要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 构建部门间信息沟通平台, 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5.强化惩罚制度。

(三) 设立科学的监管机构和加强人才培养

1.成立跨部委联合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一个跨部委的全国统一的中国食品安全委员会来统一组织、协调和管理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全部工作。

2.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人才培养储备。要加大对食品安全工作的人才培养和资金投入。

食品安全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保证食品安全, 应当建立健全以科学为基础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加强各级人民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和监督的领导, 加大食品安全监督的执法力度, 俗话说“法行天下, 食者无忧”。建立全社会参与食品安全的监管机制, 就给了全社会成员以充分的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 给了大家在受到伤害以后的寻求保护权、追讨赔偿权和提请惩处权。只有当食品安全隐患的任何蛛丝马迹都处在高度敏锐、无处不在的眼光注视之中, 只有当食品安全的任何疏忽遗漏都要有责任人付出代价的时候, 只有当涉及食品安全的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要被追究责任的时候, 政府才不敢懈怠, 企业才不敢懈怠, 食品药品安全才有了可靠的保障。这就是食品安全监管实现“民主促民生”的真正体现。

参考文献

[1]唐黎标.发达国家如何监管食品安全[J].杭州食品科技, 2007 (2) .155

[2]唐钧, 李丹婷.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特征、根源与政策建议[J].公共行政, 2009 (4) .67

食品自查制度 篇3

食品安全管理思路需要更新

日益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单单显露出生产经营者道德的滑坡、市场管理者管理方式的滞后,还反映出一个重大的问题:消费者作为与生产经营者相对应的市场主体还未充分发挥其独立的社会监督功能。

因此,在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的时候,各国便纷纷采取有效措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机制尤其是信息披露制度予以完善。“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溯源监管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广泛认同和运用。这搭建起了一条能够有效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评价与信息反馈的绿色通道,进一步拓宽和畅通消费者权利诉求的渠道,保障消费者的参与权、监督权和表达权不被虚置和弱化。

欧盟的《食品安全白皮书》、美国的《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和日本的《食品安全基本法》等都是围绕“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而制定监管办法,我国新制定的《食品安全法》也引入了“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溯源监管理念。

对食品溯源制度的借鉴和建立

我国已具备建立食品安全溯源制度的立法雏形和实践基础。立法上,《农产品质量法》和《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已规定了建立食品安全溯源制度的雏形——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记录机制。而《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规范(试行)》在2010年和2011年分两批确定了实行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的试点城市,并对部分试点城市拨付中央财政支持资金。实践中,部分省、市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积极运用的“食用农副产品安全信息条形码”、电子标签和二维码等可追溯技术有力地提高了监管水平,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我国现行食品安全信息记录查验制度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现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规定,在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食品生产环节以及经营者采购环节要做相应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记录。食品原材料采集、生产、加工、经营过程中的信息记录查验制度有助于监管机构和消费者在发现问题食品时按记录查找追溯相关责任人,也有助于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迅速将问题食品召回,缩小问题食品的危害范围,减少对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危害程度。

但我国现行食品安全信息记录查验制度依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现行规定,食品原材料采集、生产、加工、经营过程中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记录仅在食品行业内部保存,仅在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起到一个备查的作用,并没有形成标签依附于食品上供广大消费者查询。这种食品信息记录的做法尚属食品行业内部监管的范畴,并未通过一种强制性的披露手段向社会公众公开,还未真正过渡到社会监督领域。

目前这种面向食品行业内部的食品安全信息记录查验制度会导致责任追溯成本高。食品生产、流通环节颇多,消费者不能及时查出造成食品安全隐患的真正源头,延误了对责任人的追诉时限。一方面,容易使责任人闻讯后逃之夭夭,另一方面,对处在信息资源更加落后的地区,会致使问题食品造成的危害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

奶粉安全事件使我们再一次反思食品安全全程监管和溯源的问题。当发现奶粉出现质量问题时,整个供应链中都有被污染的可能,从奶源到生产,到运输,到仓储再到货品上架等。试想,如果奶粉包装袋上有一个食品安全质量可追溯标签,政府管理部门有关于奶粉的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信息数据库,在发现第一批问题奶粉后,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立即根据可追溯标签和信息库探查究竟是奶场、奶厂还是运输、储存环节出现了问题,及时将缺陷产品召回,及时追究当事人责任,就不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完善食品安全溯源制度十分必要

食品质量的信任品特性面临十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消费者相较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处于信息资源的弱势地位。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各项记录并未全程向食品产业链终端——消费者公开,消费者只是在发现食品安全问题或疑问时,才有可能启动这种责任追溯程序。目前,除少数开展蔬菜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试点的地区外,我国多数城乡集贸市场的蔬菜产品质量监管问题堪忧,消费者看不到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的一切信息,更看不到农药残留量、重金属物质残留量。当出现食物中毒等食品卫生问题时,除了向菜市场追责,对源头责任人的追溯几乎无从着手。食品产业链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食品安全溯源机制,要求食品产业链上各环节企业披露有关产品特点和使用方法等方面的信息以便消费者或下游企业对产品质量进行评价。

我国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管和行业监管应渗入社会监督的因素。继三鹿奶粉事件使国家食品免检制度废止之后,“国家免检”、“名优产品”和“驰名商标”等标识的认定制度的存在意义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企业声誉机制建立的前提是企业产品服务质量与消费者的购买、认可等市场反馈信号的重复博弈,而不应是管理机构的权威认定。应向社会公众尤其是消费者公开,强化社会力量对于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督作用。

食品安全溯源制度亟待完善

完善监管制度

在监管方式上,应该由传统的单纯面向生产过程和产品标准的封闭性管制逐步过渡到对食品质量信息的动态监控。在监管内容上,在食品监管部门建立食品行业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数据库,起到一个管理备查的作用。

完善关键技术

在食品行业中先推广使用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详细记载标签,再逐步推广二维码食品安全信息记录技术。可以在各大超市、生鲜市场建立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终端,供消费者查询相关信息。在食品安全溯源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还要通过建立配套法规来保护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

其中,食品追溯信息的收集和传送技术问题是关键。我国当前农产品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较低,新技术采用意愿较低,对可追溯技术的应用造成了较大障碍。再加上农户分散经营,地域分布广,产品多种多样,这就对初级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可追溯信息的收集和传送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整个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安全信息资源短缺、分散,尚不能满足管理机构、消费者以及食品生产者、销售者对食品安全信息的需求。因此,需要在研究开发食品追溯信息收集和传送技术的基础上,组建全国性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共享和发布的平台,在网络以及新闻媒体上定期公布食品安全信息。

保护商业秘密

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将导致食品安全隐患,消费者迫切需要了解食品生产、加工的各环节的信息,但这也涉及到食用农产品的生产养殖信息、食品原材料来源地和食品生产加工方法等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的保护问题,这就需要在立法上和管理实践中找出一个既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又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的利益平衡点。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科院法学研究所)

食品安全自查..制度 篇4

一、食品安全自查制度

1、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防止因过失,将不同品种的食品相混淆、杜绝二次污染。便于及时清理过期食品、防止将过期食品上市销售。

2、采购食品时,向制售者索取并核对生产者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和食品检验合格证明等材料,留从复印件备查。查验食品标签内容是否清晰、完整、制售者必须如实提供。定期对购进的食品进行检验或送检。

3、配备相应设备和工具,对购进的食品进行检验。

4、不经销未取卫生许可证的生产者生产的食品。

5、对购进的食品,应按照采购食品的保存条件的要求进行储存,防止二次污染。

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1、食品经营人员取得健康证明后才能上岗。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健康证明过期的,立即停止食品经营活动,带重新进 行健康体检后,再继续上岗。杜绝先上岗后检查身体的事情发生。

2、定期检查个人卫生情况,使其符合《食品卫生法》和《食品生产经营从业人员卫生管理制度》相应的卫生要求。

3、在岗员工工作时,不准吸烟、吃食物或从事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活动、不准穿工作服上厕所,或远离工作场所。

4、建立从业人员卫生档案,发现“五病”人员立即调离岗位,并对从业人员健康状况进行日常登记。

5、注意个人卫生。衣着应外观整洁,做到指甲常剪、头发常 理、经常洗澡,保持个人卫生。

6、员工的私人物品:包括:衣物、药品、化妆品、饰品、及其他物品,不得从放在经营区内,不得在岗期间处理个人卫生。

三、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1、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

2、属包装食品的,要对包装食品标识进行查验核对,查验的内容包括:

(1)中文标明的商品名称,生产厂名和厂址;

(2)商标、性能、用途、生产批号、产品标准号、定量包装商品的净含量、及其标准方式;

(3)根据商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需要标明的规格、等级、所含主要成分和含量;

(4)限期使用商品的生产日期,安全使用期(保质期、保鲜期、保存期)和失效日期;

(5)对使用不当、容易造成商品损坏可能危机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的警示标志或中文警示语。

3、食品进货查验记录真实,保质期不少于二年。

4、进货时查验包括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

5、食品进入店面执行进货查验制度,在进货时查验供货单位的资质情况,查看供货单位营业执照、食品流通许可 证、生产许可证等,查看质量合格证明,检验检疫报告是否齐全。

6、检查供货方出具的“一单通”,看“一单通”内容与实际 进货食品是否一致,并按要求规范建档保存。

7、检查经销食品,看是否有质量合格证明、检验检疫证明、是否参杂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食品冒 充合格食品,是否为国家命令淘汰、失效、变质的食品。

8、检查包装标识,看食品标识是否虚假,是否有产品名称、厂名、厂址、是否表明食品主要成份和含量,是否表明 生产日期和有效期限。

9、检查商标广告,看食品商标是否有侵权和违法使用行为,食品广告是否有虚假和误导宣传的内容。

10、向批发商索取的各类证件,包括“一单通”统一保管,集中备案,随时接受行政执法部门的检查。

11、进货时,对检验不合格和无合格来源的食品,应拒绝进货。发现有假冒伪劣食品时,及时报告当地工商行政管 理部门。

四、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制度

1、不得销毁相关证据。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事故危害后果的扩散。

2、商品在销售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时,本着“谁销售,谁负责”的原则。首先向消费者承担责任,赔偿损失,挽回影响,再按照规定的程序追究内部的责任。

3、及时以书面行式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将事故发生的时 间、地点、单位、危害程度、死亡人数、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 等情况如实上报。

4、封存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材料,并予以召回、停止销售。

5、封存被污染的食品用具,并进行清洗和消毒。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自查管理制度 篇5

1、为了加强对食品质量的监管,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2、强化食品经营者作为食品消费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建立食品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质量管理员,实施有效管理措施,加强食品质量管理。

3、建立健全食品进货查验制度、台帐制度、承诺制度、协议准入制度、自检制度、退市制度,严禁假冒伪劣食品、国家明令淘汰食品、过期、失效、腐烂变质、有毒、有害食品上柜,以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4、完善食品经营场所卫生设施,按照国家食品卫生的相关规定,做到专人、专柜;统一着装(白衣、白帽、口罩、手套)、统一防蝇防尘设施、统一售货器具、统一无菌包装。

5、建立完善食品质量管理服务设施,设立符合国家规定的复验计量器具,并定期向有关计量检定机构申请检定;依据《武汉市蔬菜农药残留监督管理条例》的规定,设立蔬菜检测室,实行当日检测结果公示,发现超标蔬菜农药残留情况及时按规定处置。

6、在场内显著位置设立公示牌(栏),公布经营信用状况、管理制度、食品质量自检情况,商品行情、服务指南以及食品质量管理的有关注意事项。

7、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设立12315消费维权联络站,建立交易纠纷调解处理制度,受理消费者投诉,调解处理一般交易纠纷。公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投诉机构的工作职责、电话、责任人及照片,方便消费者监督和投诉,并做好详细记载。

8、建立健全协议入场食品经营者的主体监督机制,杜绝无证无照经营;依法与协议入场经营者签订《食品质量承诺书》,确保上市食品质量安全;对协议入场食品经营者违反本制度规定,制售假冒伪劣等不合格食品,将依法按照协议规定清退出场。

9、建立对消费者的先行赔偿制度,入场经营者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消费者无法从入场经营者获得赔偿的,有义务根据管理制度和《承诺书》的规定,向消费者承担赔偿责任或利用入场经营者保证金向消费者实施先行赔偿。

10、与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签订食品质量管理《责任书》,加自管,并积极配合工商部门开展执法检查。

强食品质量自律自查管理制度

1、为了及时消除食品质量安全隐患,防止不合格食品进入消费环节,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确保市民消费安全,制订本制度。

2、建立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健全检测工作制度,配备专职检验人员,实行定人、定岗、定责。检测工作实行日抽检制度,检测结果按产品类别分别建档,建立监测数据档案。

3、建立良好的企业自律经营模式,实行食品自检与送检相结合制度。对季节性食品、热销食品等重要食品,加强食品自检。同时邀请工商、产品质量检验等部门,加强抽检,检验不合格的,不允许上柜销售。

4、在市场或超市醒目位置设立“食品安全管理公示栏”,将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自检抽检结果、食品安全有关信息,服务指南等实行公示。

5、建立和完善食品质量检测设备及条件,对进入市场销售的食品质量实行自行检测。

6、进入市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否则禁止进入市场。

7、自行检测的重点食品为肉类、蔬菜、水产品等鲜活食品,散装食品,易污染的食品、豆制品、奶制品、饮料等食品。

8、自行检查、检测确定的有毒有害、污染、变质、过期、不合格食品或者无厂名厂址、无生产日期和保质日期、无合格证食品、劣质食品、冒牌食品等不合格食品,不得入市销售。

9、加大食品质量日常检查、清理和自行检测工作,做好详细登记,确定为不合格食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同时,报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施监督,严格防止进入流通环节

进货制度

1、食品经营者必须依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和国家工商总局《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及《厦门市生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食品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食品经营者为第一责任人。

2、食品经营者对购入的食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等法律法规规定的资格证明和许可证件,并由食品经营者保存供应商的有效期内的相关证照复印件备查,并每年进行一次核对。

3、食品经营者按食品品种和批次查验食品出厂检验合格证或质量检验合格报告、进口食品的商检证明等法律法规规定的证明文件,并由食品经营者保存供应商的相关证明文件的复印件备查。

4、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者依法履行进货查验义务。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者,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商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可将有关资料复印件留存所属经营者备查,也可以采用信息化技术联网备查。

5、食品经营者对进入商场、超市、便利店悬挂“总经销”、“总代理”字样牌匾的必须查验是否持有合法有效的授权文书,并将文书复印件留存归档备查。

6、严禁准入的食品:(1)假冒伪劣食品;

(2)国家明令淘汰的商品、过期、失效、变质食品;(3)不符合人身安全健康要求的食品;

(4)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检验、检疫而未检验、检疫或检验、验收不合格的食品;

(5)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者污秽不洁、腐烂变质经及其它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和规定的食品;

(6)无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标准号、中文说明和标识的食品;(7)非合法生产企业生产的食品;

(8)法律法规规定禁止入市销售的其它食品。

7、食品经营者要针对消费者的投诉、新闻媒体对不合格食品的曝光,及时开展食品经营情况自查,发现问题立即下架处理,并将自检结果通报工商部门,主动接受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食品进货验收情况的指导和检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依据有关规定积极督促食品经营者建立食品进货检查验收制度。

从业人员健康制度

1、食品经营者或从业人员定期参加体检,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2、聘用的从业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明。从业人员应保持个人卫生,做到勤洗手,接触污染物后都必须洗净消毒,以避免污染食品。出售直接入口食品时,除将手洗净,还必须使用工具售货。

3、凡患有5种传染病如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包括病毒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者,凡出现腹痛、腹泻、手外伤、烫伤、皮肤湿疹、长疖子、咽喉肿痛,耳、眼、鼻溢液、发热、呕吐、黄疸等症状时,及时停止制售食品工作,进行治疗,经医生证明确已治愈后方可恢复原岗位工作,患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如流涎症、牛皮癣等,不得参加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4、食品经营者为员工建立健康档案,管理人员负责组织本单位员工的健康检查,员工患病及时申报。

食品安全自查管理制度 篇6

1.目的

定期对公司的食品生产安全状况进行自我检查评价,及时发现危害食品安全的不符合情况并立即采取整改措施,确保我公司食品安全。

2.范围

食品生产安全自查范围包括现场检查、管理制度和质量记录。

3.职责

3.1质管部负责食品安全自查管理制度文件的编制、修改、更新。3.2质管部组织人员每月两次进行食品生产安全现场检查。

3.2生产部、质管部分别指派1名以上管理人员组成食品安全自查小组,每半年度对公司的食品安全总体状况检查评价一次,并向公司管理办公司提交自查报告。

4.食品安全生产自查项目

一、原辅料(包括食品原料、食品相关产品)采购进货查验落实情况。

检查项目:原辅料存放,专库管理;标签标识;索证索票;制度具备情况,现场记录。

二、专库管理(内包装材料是否有专库或专门区域存放)。

检查项目:原料、包装材料等应依据性质的不同分设贮存场所、或分区码放,并有明确标识。

三、标签标识

检查项目:原辅料(除农副产品)标签是否有产品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保质期和贮藏条件等内容。原辅料标签与索证索票一致。

四、索证索票

企业直接采购国内生产的食品原料、食品相关产品是否索取原辅料生产商有效的许可证复印件(指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取得许可的)和与购进批次产品相适应的合格证或批检报告。

构建食品召回制度的法律思考 篇7

2007年以来, “中国制造”特别是中国食品屡遭国际舆论质疑。目前, 中国出口食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一些国家和媒体的炒作之下, 不少国外的消费者对来自中国的食品产生了抱怨、置疑, 甚至有一些地区对中国的产品进行了限制。继美国公布中国出口产品的问题之后, 日本也开始报道进口鳗鱼不安全之类的话题。进入2007年7月的一周里, 日本从中国进口的鳗鱼量已经下降到上年的一半。随后几天, 欧盟发言人宣布, 美国禁止的中国海产品在欧洲也会被禁止, 同时提醒其成员国对中国海产品提高警惕。

我国的农产品2006年出口达到330亿美元, 2007年又增加了20%, 市场增长是比较快的。“农产品是技术贸易壁垒最严重的一个领域, 就是用保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名义, 通过技术检验、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一些技术贸易壁垒手段达到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成为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我国食品行业的整体卫生条件和管理水平还较低, 生产经营规模普遍较小, 大多数食品生产还处于家庭作坊阶段, 食品生产单位多、小、散、乱、差, 小作坊加工设备落后, 从业人员素质低, 管理制度和生产标准形同虚设, 不按标准生产、掺杂掺假、以次充好;有的企业弄虚作假, 产品不经检验合格就出厂;有的企业明知故犯, 出售过期、变质食品。有的企业无视法律规定, 滥用食品添加剂, 用非食品原料甚至使用有毒有害原料加工食品等, 这些情况相当普遍。为此, 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 结合中国国情, 完善我国的食品召回制度, 以形成保护消费者、维护市场安全与稳定、增加生产者与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政府的食品监管职责的法律制度。

二、食品召回制度概述

2007年7月27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参加了全国质量工作会议, 还签署了第503号国务院令, 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 加大了对违法经营者的处罚力度, 其中第9条规定食品召回。

食品召回作为一种保护消费者的机制, 成为众多消费者关注的焦点话题。人们希望食品也向汽车一样建立和实行产品召回制度。所谓食品召回制度, 是指食品的生产商、进口商或者经销商在获悉其生产、进口或经销的食品存在可能的危害消费者健康、安全的缺陷时, 依法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 及时通知消费者, 并从市场和消费者手中收回问题产品, 予以更换、赔偿的积极有效的补偿措施, 以消除缺陷食品危害风险的制度。

实施食品召回制度的目的就是及时收回缺陷食品, 避免流入市场的缺陷食品对大众的人身安全损害的发生或扩大, 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召回是带有预防性的一项措施, 对于食品来说, 发现有问题时, 可能一些消费者已经食用了, 及时召回可以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食品召回制度的最大优点是防患于未然, 减少消费者不必要的危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有关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都规定召回制度。

美国食品召回是企业的自愿行为, 实质是在政府职能部门监管下实施的强制行为。食品召回的范围、告知大众的内容, 最终都是按照FSIS或FDA要求进行的。美国食品召回是依据《联邦肉产品检验法》 (FMIA) , 《禽产品检验法》 (PPIA) , 《食品、药品及化妆品法》 (FDCA) , 以及《消费者产品安全法》 (CPSA) 等相关法律为基础的。食品召回有一套严格的分级标准和操作程序。产品召回制度是在政府行政部门的主导下进行的。负责监管食品召回是农业部食品安全检疫局 (FSIS) 、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FDA) , FSIS主要负责监督肉、禽和蛋类产品质量和缺陷产品的召回, FDA主要负责FSIS管辖以外的产品的召回。

召回制度在美国等国家的实践表明, 召回制度是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权益的有力保证, 实施召回制度有利于提高生产商和销售商的产品质量意识, 有利于企业关注技术改造和环保问题, 有利于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美国是世界上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在管理市场经济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尽管国情不同, 社会制度也不同, 但食品召回制度毕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权益不断得到扩大的产物, 因此美国的食品召回制度实施的得与失对于建立我国自己的产品召回制度, 并进而完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多少具有一定的启示, 值得参考借鉴。

三、食品召回制度的法律思考

1.建立食品召回制度的必要性。

召回制度的建立是市场经济成熟的标志之一, 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缺陷食品召回制度。首先, 实施缺陷食品召回制度可以净化我国市场环境。从国内的情况看, 市场欺诈行为屡见不鲜, 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 食品质量控制主体缺位、监控无力, 企业诚信不足, 自律较差。建立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无疑给生产厂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食品召回制度, 将把那些质量差、技术落后、存在安全隐患、污染环境等问题的食品生产商逐出市场, 同时还可以强化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使不法厂商无立足之地, 从而把缺陷食品驱逐出市场, 有利于更好地保障消费者利益。我国现行的保护消费者的法律侧重于对消费者受到损失的弥补和对已经发生的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 而不注重积极预防和制止即将发生的危害。我国的《产品质量法》虽然也有行政主管部门责令经营者对其向消费者提供的不合格产品予以修理、更换或者退货, 但这只针对经营者向特定的消费者提供单个产品的行为, 是承担民事责任的形式, 而非针对特定的多数, 起不到预防的作用。其次, 经济全球化要求我国实施食品召回制度。从国际的角度看, 日益频繁的对外贸易往来使得中国消费者使用越来越多的国外产品, 就进口而言, 如果缺陷产品管理制度不建立, 外国企业及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将不受约束, 比如雀巢奶粉碘超标的情况, 类似曾经出现的召回只在其他国家实施, 而遗漏中国市场的情况终将还发生,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情况还将不能避免, 这对中国消费者是不公平的。建立召回制度, 能在全球消费经济中有效保护中国消费者的利益, 也是提高进口产品质量, 维护进口商利益的保证。中国已经加入WTO, 中国的企业都要依照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进行运作, 与国际游戏规则的接轨, 就需要我们自身先铺垫相关的法规标准轨道。不在国内制订同样的规范, 进入国际市场就会愈加被动。

市场经济实际就是法治经济, 我国亟须一部法律来规范食品生产者、经营者、政府管理监督部门在食品召回过程中的责任, 完善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追溯制度, 规定召回食品的销毁或处理方法、监督办法等。

2.建立食品召回制度的构想。

我国现行的涉及食品卫生、安全的法律法规有《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标准化法实施条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里面都没有对问题食品的召回做出明确规定。只有《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在第9条中规定食品召回。但是只作了一般规定。

由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发布并已于2004年12月开始正式实施的食品安全管理系列标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以下简称系列标准) , 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对其出厂食品的消费者安全状况进行监视与评价, 针对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预先建立并在必要时实施相应的预警防范机制和产品召回计划, 并对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应急预案以及危害可能追溯性记录系统、产品安全特性检验做出了明确规定。然而, 该系列标准目前还只是推荐性行业标准, 不具备强制性。

在借鉴外国先进立法条例和实践并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 完善我国缺陷食品召回制度应当包括如下方面内容:

(1) 食品召回的对象。涉及范围将包括奶粉、粮食、食用油、肉制品、酱油和醋等几大类存在严重质量安全隐患的食品, 对这些食品进行监督检查, 凡是检测农药残留不合格农产品, 不合格及超过保质期, 腐烂变质食品, 滥用食品添加剂, 用非食品原料甚至使用有毒有害原料加工食品等确定存在缺陷的问题食品, 也包括存在危害可能的食品。

(2) 食品召回的形式。食品召回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厂商主动召回, 另一种是政府强制召回。主动召回, 经营者一旦发现自己提供的食品存在缺陷应当主动采取召回措施。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只是给予必要的协助但有义务对经营者实施的召回行动进行监督。召回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消除缺陷, 防止缺陷产品对社会公众人身和财产损失的发生。因而只有最大化地实现这个目的的管理方式才是最有效的方式。经营者如果能够及时主动地对缺陷食品采取召回措施, 那么无疑是最有效、最合理的方式。经营者自己主动进行的行为往往可以得到有效执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因而主动召回是应当鼓励的行为并应当作为原则。主动召回是召回行动中的常态。这在那些已经较为成功地实行了召回制度的国家的实践经验中已经得到证明。无论是美国还是欧盟, 已经发生的召回中绝大多数是主动召回。《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的第九条:“生产企业发现其生产的产品存在安全隐患, 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 应当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 通知销售者停止销售, 告知消费者停止使用, 主动召回产品, 并向有关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就是主动召回。但仅靠主动召回手段对于有效消除缺陷显然是不够的。虽然经营者有动机进行主动召回, 但是不排除经营者在特定情况下不愿意主动召回, 或者在主动召回中规避法律规定不积极执行计划的情形的发生。在这种情形下, 主管部门有必要发出强制性指令要求其召回, 以保证有效消除产品中的缺陷, 防止损害的发生。指令召回是主动召回的补充, 却是对公共利益的基本保证和对缺陷产品经营者的威慑。只有指令召回制度的存在, 才能有效保证主动召回的启动和有效执行。

(3) 违反制度的惩罚。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顺利实施, 一方面依靠企业对待产品质量的清醒认识和对召回制度的自觉遵守, 另一方面依靠严厉的惩罚制度对不愿按照制度召回缺陷产品的生产商予以惩处。国外许多国家都有惩罚性赔偿这一条。我国建立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应当明确缺陷产品的惩罚性赔偿原则以及赔偿标准, 对于隐瞒质量缺陷, 逃避召回的行为, 以及“隐瞒召回”行为处予严厉的惩罚性赔偿金。召回制度和惩罚性赔偿是紧密相连的, 可以肯定地说, 没有惩罚性赔偿, 食品召回制度就不能实现其法律效果。就拿雀巢问题奶粉来说:雀巢金牌3+成长奶粉每900克包装袋推荐价为132~136元, 按照雀巢公司对外的这批奶粉的生产量为135吨, 以每900克132元计算, 雀巢公司该批问题奶粉的销售总额应为198万元。据此计算雀巢公司最多将支付五倍罚款990万元。如果有关部门严格执法, 对雀巢公司的处罚到位, 雀巢公司一定会为放任问题奶粉的行为付出沉重代价。

食品召回制度是一项旨在保护消费者健康和安全的制度。召回制度的实践效应除取决于制度本身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外, 还受到职能部门执法水平、企业自律意识, 以及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影响, 这是我国在引入召回制度时必须认识到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 结合中国国情, 以形成保护消费者、维护市场安全与稳定、增加生产者与销售者的食品质量责任及强化政府对食品的监管职责为目的, 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召回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1].谢扬.对我国食品召回制度的探讨[J].中国卫生法制, 2004 (3)

[2].程言清, 黄祖辉.美国食品召回制度及对我国食品安全的启示[J].经济纵横, 2003 (1)

[3].食品安全动态[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05 (6)

我为“废止食品免检制度”叫好 篇8

我不禁为国务院的此项决定叫好!它不仅会大大完善我国的质检制度,更重要的是切实做到了关注民生。

一段时间以来。各种交通事故、质量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前不久发生的三鹿奶粉中三聚氰胺超标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国家质量总局又紧急组织开展了中国液态奶三聚氰胺的专项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市场上绝大部分液态奶是安全的。但仍有少数饮品存在含量超标的现象。这不禁让我们为那些嗷嗷待哺的幼小生命捏一把汗。那些稚嫩的生命因此患上肾结石症,甚至有的刚降生就匆匆离开母亲的怀抱,而这一切都是毒奶品惹的祸!

“对于质量来说,不是100分就是0分。”这句话出自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之口。这就是说。质量保证是企业立足于世界的最重要因素,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而食品的质量维系千家万户,关乎民族、国家的未来,更是不可小觑,不能打半点折扣。曾几何时,国家实施食品免检制度,是对那些名特优食品的市场准入开辟绿色通道,同时也为食品的安全隐患颁下了一张“免死牌”。封建时代皇帝奖给功臣“免死牌”,规定祖孙三代无论犯何种罪都可以免死,这是人治社会的极大荒唐!名特优食品企业一旦获取了“免检”的特权,如果不视质量为生命,不以消费者为上帝,不讲求商业道德、信用,那么在“免检”光环的照耀下,“问题奶粉”、“问题奶”就会“现身”我们的市场,危害我们的健康。“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国务院及时废止食品免检制度,如同在食品走进千家万户之际,又上了一道安全保险。它将有助于国家加强对食品的质量监管,促使企业完善内部管理,确保生产安全。

古语说:民以食为天。我们说:质量大如天!要让国民真正喝上“放心奶”,企业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增強诚信意识;作为质量监管部门,应该始终以保护人民利益为己任,以维护国家形象为天职。高擎质量之剑,给“问题奶粉”、“问题奶”等伪劣产品以无情的痛击!

我们要为“废止食品免检制度”高声叫好!

食品安全自检自查与报告制度 篇9

一、食品销售经营者应当建立食品安全自查制度,根据《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以及保证食品安全的自律管理制度制定、实施自查计划,定期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检查评价。

二、食品安全自查由负责人或食品安全管理员组织实施,并负责不合格项的整改工作。

三、食品安全自查一般分为定期自查和专项自查,定期自查应当根据所经营的食品风险等级确定频次,专项自查应当根据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消费者、媒体舆情等渠道获知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立即实施。

四、经营场所布局、制作工艺流程、内部管理流程等重点管理项发生变化的,应当立即组织食品安全自查。

五、食品安全自查不合格项应当查清原因、立即整改。有证据表明可能危害食品安全的食品,应当立即停止销售并向当地食品要你监管部门报告,待问题排查整改到位后方可重新销售。

食品安全自检自查与报告制度 篇10

1、设立食品卫生宿命检查监督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对商场进行商品卫生检查和环境卫生检查;

2、把好食品采购、进货关,特别是对油、米、肉、菜等大宗,关键的食品要定点,不准采购霉变、有毒、有害或无证不合格的食品,确保所购食品卫生安全;

3、规范食品加工操作流程。做到粗细分区、肉菜分开、生疏隔离、洗消严格;

4、对储存食品应进行冷藏保鲜,无须保鲜的食品应做到离地隔墙,分类堆放整齐,先进先用、用前应检查有无变质变味;

5、保证不出售变质或夹生不熟食物,严防病毒交叉感染引发食物中毒。

6、规范食品运送渠道。做好的食品,通过专用电梯密闭容器运送。

追溯制度为食品质量保驾护航 篇11

根据记者的提问,魏传忠会长就食品追溯技术全产业链的发展谈了几点意见。

一、追溯技术是响应政府要求,对食品质量实施有效监管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做好食品安全工作作出部署,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促进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经济质量效益上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下最大气力抓好”;李克强总理强调:“人的生命最宝贵,要采取更坚决措施,全方位强化安全生产,全过程保障食品药品安全。”这一切,为新时期食品安全工作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

2015年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条明确提出,国家建立食品安全追溯制度,从制度上保证食品可追溯。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者采取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产经营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这意味着,追溯技术已从单纯的技术层面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追溯技术也由此成为国家对食品质量进行监管的有力政策保障。

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底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将食用农产品、食品、药品、农业生产资料、特种设备、危险品、稀土产品等作为重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推动生产经营企业加快建设追溯体系;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实施规划,确定追溯体系建设的重要产品名录,明确建设目标、工作任务和政策措施”的具体要求。

这个《意见》,是国家系统推进追溯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旨在建立强大的食品质量监管体系,坚持以防为主、源头治理的工作思路,完善食品质量监管的各项基本环节和制度。从源头治理,讲的就是溯本清源,就是追溯。

二、追溯技术是世界各国对食品质量实施管理的有效措施

21世纪是讲究质量的世纪。质量强则国家强,质量兴则民族兴。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党的十八大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同时提出了把“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写进“十三五”规划建议的指导思想。这是我们党立足发展新阶段,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我国质量工作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南。

魏传忠说,我在质检部门工作几十年,质检部门特别是检验检疫系统承担着动植物检疫和进出口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在工作中,我越来越认识到追溯在食品质量保障工程中的重要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8042:1994)把追溯的概念定义为“通过登记的识别码,对商品或行为的历史和使用或位置予以追踪的能力”;就是利用已记录的标记追溯产品的历史、应用情况、所处场所或类似产品或活动的能力。

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强制要求在其境内销售的食品必须具备可追溯性。欧盟自2002年起,要求所有在欧盟国家上市销售的牛肉必须具备可追溯性;欧盟出台的《食品安全法规》(EC)178/2002,要求从2005年1月1日起欧盟国家上市销售的食品必须具备可追溯性,否则不允许上市销售;对于进口食品,不具备可追溯性的禁止进口。美国国会2002年通过了“生物反恐法案”,将食品安全提高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强制要求企业建立产品追溯制度,实行“从农场到餐桌”的风险管理。根据该法案,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要求国内外生产、加工、包装和储藏供人和动物食用的食品生产企业,在2003年12月12日前向FDA登记,以便进行食品安全跟踪与追溯。日本2003年颁发了《食品安全基本法》、《国内牛肉可追溯导则》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领域的法律法规,规定:牛肉食品的加工者、供应商和零售商从2004年12月1日开始,分别提供从屠宰场到零售出口的可追溯信息。此外,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等国家也相继对食品的可追溯性做出法律规定。

就追溯机制而言,在国际上以欧美、加拿大为代表,都是由一个独立的或专门设立的部门对行业产品追溯进行统一管理。在信息管理上,美国建有国家动物标识信息系统,澳大利亚建有国家牲畜标识计划数据库,这些都属于国家级别数据库,对录入的信息有统一标准,由国家对其进行管理和分析。

因此,追溯体系的建设,是采集和记录食品产生、流通、消费等环节信息,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强化全过程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

三、追溯技术是品牌保护、安心消费的有效保障

我们知道,当前的食品市场上,许多大企业、名企业、品牌企业都在着力于生产符合标准、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好食品;但正是这些好品牌的食品,被许多不法分子在利益驱使下,仿冒假冒、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这不仅给大企业、名企业、品牌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损害了这些企业的形象;同时,也极大地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国家工商部门、质监部门以及当事企业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却无法根除、杜绝这些恶劣行为的发生。

魏传忠认为,采用追溯技术,建立追溯体系,对解决仿冒假冒这一问题提供了有力武器。那就是,食品企业生产的所有食品,都通过追溯技术手段采集和记录食品产生、流通、消费等环节信息,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强化全过程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让进入市场的食品“戴上”追溯的标签,从原料来源、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实行追溯;让“李鬼们”自己现形,没有藏身之地、容身之所;让仿冒假冒产品彻底暴露在人们面前。企业也将由此维护好精心打造出来的品牌形象, 不再受不法分子的伤害和损害。

nlc202309082105

同时,大家都是社会中的一员,都处在市场经济的链条之中。在生活中,当其购买食品时,总担心买到不安全的食品。这种消费心理是极为正常的。究其原因,就是长期以来,广大消费者频繁受到假冒伪劣产品的侵害,缺乏对食品质量进行专业性的判断。

追溯技术的应用,对消除广大群众在消费过程中的担忧心理,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因为追溯,可以让消费者不需要掌握或学习食品生产的相关专业知识,就能对食品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解和判别;对产品真伪进行辨别。当消费者不再为买到假货而担惊受怕时,必将促进广大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提升消费能力,形成敢消费、愿消费、放心消费的良好局面。

四、积极发挥学会职能,建设面向社会公众的追溯信息服务平台

魏传忠说,中国检验检疫学会,是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注册、国家质检总局主管的全国检验监测检疫行业唯一的国家级学术社团组织。学会自2013年11月11日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学术化、技术化、国际化、社会化”的发展定位,致力于开展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致力于提升技术能力和水平,热情服务经济发展,共同保障食品安全水平的提升。

2014年9月,在APEC食品安全论坛期间,学会发起成立“全球农产品食品检验联盟”。2015年3月,学会举办了以“食品安全 全球共治”为主题的博鳌论坛质检分论坛;同时,与美国嘉吉投资(中国)有限公司、法国达能集团分别签订了实施食品安全培训的合作协议;2015年4月,主办了“第七届国际食品安全发展论坛”和“第十三届国际奶业大会和乳业论坛”。通过举办这些活动,从行业管理到行业发展,从食品安全到重点检测领域都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对话,促进了政府部门和行业的有效沟通。

为了响应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发挥学术性团体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握好政府职能转变机遇,主动承担政府职能转移工作,学会决定成立“中国检验检疫学会产品质量追溯专业技术委员会”,以期通过开展一系列追溯技术的学术交流活动,针对不同产品和生产流通领域的特性,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采用简便适用的追溯手段,推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提升食品质量追溯能力和水平;建设面向社会公众的追溯信息服务平台,让更多优质安全的食品和农产品通过追溯技术手段,快速、便捷、放心地推送到百姓面前;提升社会公众对追溯产品的认知度,使追溯体系建设市场环境明显改善。

魏传忠表示,我们将秉承学会的发展理念,积极协调社会各方力量,齐心协力,共同建设食品质量追溯体系,共同开展追溯技术应用与推广,共同构建起食品质量与安全防线,让广大消费者共享“舌尖上的安全”。

我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制度探讨 篇12

1.1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2004年, 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事件”因劣质奶粉造成数百名婴儿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2006年, “红心鸭蛋事件”在咸蛋类中被检验出含有“苏丹红一号”, 而此种染料具有致癌的风险, 是被禁止添加在食品中的。2008年九、十两个月我国的食品安全遭受三次重大打击。9月中旬, 三鹿奶粉因三聚氰胺超标导致婴儿患肾结石, 并且此次奶粉事件延伸至液态奶、奶糖、饼干等产品中。10月中旬, 四川广元传言通过短信四处传播, 损失惨重。10月下旬, 大连输港鸡蛋被检出三聚氰胺, 后陆续检出多款金丹存在问题, “蛋白精”被认为是罪魁祸首, 鸡蛋市场出现滞销。见诸报端的食品安全事件只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冰山一角。透过这些多次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 我们不得不反思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2 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自2004年我国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做出了重大改革, 实行分段管理体制, 将从“农田到餐桌”的管理过程分为4段, 有4个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监管, 即生产环节由农业部门负责;生产加工部门由质检部门负责;流通环节由工商部门负责;消费环节由卫生部门负责监管 (现在由质检部门) 。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分工明确, 密切配合, 相互连接, 形成严密完整的监管体系。

2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

在市场经济中, 主要靠市场自行调节来维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但是,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 并且市场经济存在其固有的缺陷, 食品安全并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在市场上由于消费者与生产销售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生产销售者对食品安全的信息处于优势地位, 消费者处于劣势地位。不良的生产销售者因一己之利, 往往会产生机会主义的动机取向导致道德风险, 从而生产销售不安全的食品。这样不仅不能达到安全食品的标准, 而且会造成食物中毒或其他病症甚至是公共卫生事件, 产生很大的社会负效用。

2.2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上的不足带来食品安全问题

(1) 食品安全监管中各部门的职责出现重叠与分割。食品监管部门除了上述4个环节的农业部、质检部、工商局和卫生部之外, 还涉及商务部、国家技术监督局等十几个部门。在管理层面上, 有的部门是实行垂直管理, 如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督局, 下设若干分支, 与地方政府没有隶属关系;而卫生局、农业局等隶属于当地人民政府, 主管领导是由当地人大任命的, 造成下属部门隶属于几个部门的领导。另外不同管理部门对食品安全标准的设立不一, 不同的上级指示要求, 管理混乱不一, 管理系统的条块分割严重影响了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2) 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包括经济利益在内的各种利益需求与冲突。在食品安全监管上, 各部门的共同目标应该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但是由于各部门职能除了监管食品安全之外, 还涉及到其他领域。当利益出现冲突时, 可能会为了某一特殊利益或部门利益而降低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力度。

(3)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法律体系不完整, 食品安全的规制结构难以有效整合。我国第一部食品卫生体系是在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试行) 》;在198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新的《食品卫生法》和《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标法》等以及国务院各部委出台的有关行政法规共同构成了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体系。但是因为监管层面上的复杂, 各种法律调整的范围有限, 各职能部门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处罚过轻或者是行政执行不力。

2.3 行业协会的监督能力有限

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监管体制。法律法规的出台、标准检测体系的建立, 认证体系的建立等都是管理部门的决策与执行, 容易造成管理“虚化”的问题。食品行业协会还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其本身发展在现有的体制上发育不良, 本身的生存能力也较差, 自主独立能力弱, 资金匮乏并且依赖于当地政府, 还不能担当起食品行业监督的职责。

3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问题政府监管经验借鉴

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分重要的位置。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经验积累相对来说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主要是介绍世界各国主要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并以美国为例重点说明。

3.1 世界主要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2003年, 国际粮食组织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和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WHO) 共同发布了《建立有效国家食品安全控制体系指南》 (Guideline for Strengthening National Food Control System) (以下简称《指南》) , 其中, 对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作出了3种模式的界定。一是多个部门监管体制 (Multiply Agency System) , 即中央各部门担任不同的职能进行监管, 以美国为代表。二是单个监管部门体制 (Single Food Control Agency) , 《指南》认为, 这种监管体制有考虑的价值, 在于这种体制可以统一监管措施, 协调食品安全标准, 避免多个部门之间的冲突混淆, 集中力量, 提高成本效益并能有效利用专业技术等资源, 并且对处理突发事件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从《指南》也同时指出, 鉴于历史等各种因素, 建立起一个单个监管体制的食品监管体系有一定的困难。这种模式英国的监管模式比较突出, 英国于1999年成立独立的食品标准局专门负责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三是综合性体制 (Integrated System) 。这种体制试图在多个部门的体制上, 强调食物链监管工作各个部门及环节之间的有效协调与合作。我国在2008年大部制改革中, 重新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 (质检局) 纳入卫生部体系中, 试图“五龙治水”, 由卫生部牵头, 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 联合农业部、工商局、质检局、药监局等部门在各自范围内实施监管。

3.2 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3.2.1 食品安全法制建设

美国自认是世界上“食品供应最安全的国家”, 其中也源于其有一套成熟的法律规范系统。美国在建国之初就开始食品安全方面的立法并且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应制定出解决新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法律法规。到目前, 美国食品安全法律既包括《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食品质量保障法》和《公共卫生服务法》等综合性法规, 也有《联邦肉类检验法》、《禽类产品检验法》和《蛋产品检验法》等非常具体的法律。这些法律法规全面详细规定了各种执行标准及执行程序。而且美国面对新的食品安全问题挑战, 如恐怖袭击制定出一系列食品反恐的措施, 例如《公共卫生安全和生物恐怖应对法》, 与时俱进完善法律法规。

3.2.2 主要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

美国的食品安全体制是由联邦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州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组成。在联邦政府层面上主要的负责部门有:美国农业食品安全局 (FSIS) 、美国卫生部 (DHHS) 的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 (CDC) 、美国环境保护署 (EPA) 、美国动植物健康监督局 (APHIS) 等部门。其中FISI负责肉、禽及蛋制品的食品安全监管;FDA负责除了FSIS监管之外的食品安全监管。CDC针对所有食品安全进行食源疾病的预防和监管;EPA主要针对饮用水及由植物、海产品、肉和禽制成的食品维护环境和公众健康;APHIS主要是保护动植物免受害虫及其州地方政府各个层面建立起监管食物从生产到消费整个链条上的一种相互制约与合作的监管体系。

3.2.3 主要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美国的食品安全不仅在于其有一套成熟完整的法律规范体系, 而且在于相应健全的监管制度的可靠保证。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是美国各级管理部门所采取的保证食品生产和加工全过程安全放入有力保障。其中最具特点的风险管理措施是“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 (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 HACCP) 。主要是通过对主要的食品危害, 如微生物、化学和物理污染的控制, 能够使使用者清楚地识别到可能发生的危害, 并能制定出一个综合有效的计划来阻止和控制潜在危害的发生, 食品工业可以更好地向消费者提供消费方面的安全保证, 降低食品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危害, 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另外, 美国的食品安全召回制度是其又一高效制度。食品召回是指“食品的生产商、进口商或经销商在获悉其生产、进口或经销的食品存在可能危害消费者健康、安全的缺陷时, 依法向政府部门报告, 及时通知消费者, 并从市场和消费者手中收回有问题产品, 予以更换、赔偿的积极有效的补救, 以消除有缺陷食品的危害风险的制度。” 在法律的规范下, 一方面生产销售商积极主动进行食品召回, 另一方面政府监管部门主要是FSIS或FDA进行严格监督。

4 我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制度的完善

4.1 推进我国食品法制化建设

4.1.1 加强食品安全立法

在《食品安全法》修改中, 要重视连接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 总结其弊端, 完善食品监管中的漏洞, 并且应加快制定有关《食品安全法》的实施细则, 建立可执行标准。

4.1.2 培养消费者的法律保护意识

目前我国广大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并不强, 不能一步健全让消费者普遍具有法律意识的素养, 但应有阶段有步骤地宣传培养, 逐渐让消费者具有维权的意识, 并对生产销售者形成外在压力促使安全食品的生产销售。

4.1.3 严格执法, 违法必究

加强食品安全立法的同时, 而且要保证相关执法部门严格执法, 而不因某一经济利益或特殊利益放松处罚降低监管力度。各部门加强协作, 严格把关, 做到真正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2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模式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主要负责部门统一协调。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分段监管体制无法得到根本转变, 但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 应克服其管理重叠和分割的弊端, 必须保证无缝监督和管理。第一, 加强食品安全预警机制。一是对目标事件进行常规检测, 对事件的状态及其变动进行风险评估和判断。在获取不安全信息后, 要迅速调整相关监测计划;二是目标事件因风险积累或放大或是突发事件引发危机, 要立即依法进行检测、追踪、分析、预报和控制等。第二, 建立信息披露机制。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 当对不安全的食品信息检测到后, 迅速将信息发布给公众并进行必要的解释以免引起恐慌, 并接受广大媒体和公众的监督, 而不是隐瞒不报, 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损害公共利益。第三, 建立食品溯源机制和食品召回机制。

4.3 促进食品企业提高自我管制的能力和水平

政府要鼓励企业积极主动选择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技术、设备, 建立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科学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同时政府要鼓励行业协会、专业技术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发挥它们的作用和力量, 形成行业自律、行业自我约束的良好机制。这既能减轻政府的负担, 也有助于形成市场上良好的行业规范, 促进企业和行业的良性发展。

摘要: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分析我国现在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出发, 在总结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制度经验的基础之上,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提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食品安全,政府监管

参考文献

[1]蒋建军.论食品安全管制的理论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 2005, (4) .

[2]郑凤田, 胡文静等.从多头监管到一个部门说话: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急待重塑[J].中国行政管理, 2005, (12) .

上一篇:工程个人从业工作总结下一篇:幼儿园教师实习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