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2024-07-12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精选7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篇1

六下第一单元教案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单元导读”、五篇课文、词语盘点、口语交际与习作、回顾拓展、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本单元围绕“人生感悟”这一主题选编五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明白了人生的哲理。但六年级学生对人生没有深刻的认识和感悟,此为难点。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四、教学措施及手段

1、本组教材不仅内容感人,写法上也很有特点,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去发现。

2、本组课文距离学生生活都比进,因此课前应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在重点、难点上给以必要的点拨,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本组课文时,要尽可能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放手让他们讨论交流,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

五、课时安排

文言文两则、匆匆、桃花心木、各2课时、顶碗少年、手指、口语交际、各1课时、习作指导3课时、回顾•拓展一1课时、测试及讲评3课时、共16课时 文言文两则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时间:2016、2、23 教学序号:1 课型:新授课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介绍孟子资料。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⑴谁学下棋?⑵怎么学下棋?⑶学得结果怎么样?⑷《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1、学奕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教学反思:文言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会读能说的能力,读是基础,让学生一读,读准字音,单个读,纠正后再读,指名读,齐读,读出味道来,读出意思来。

第二课时

时间:2016、2、24 教学序号:2 课型:新授课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 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⑴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①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②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③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⑴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⑵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⑶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⑷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⑴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⑵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⑴分角色朗读课文。⑵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⑶学生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文言文两则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教学反思:学习课文时让学生根据观察插图、依靠注释和联系上下文,基本上推想出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初步读通课文的主要内容。匆匆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朱自清的资料和他写得的其他散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荷塘月色》《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3.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诗词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时间:2016、2、25 教学序号:3 课型:新授课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⑴注意“涔、潸”的读音。⑵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3.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

4.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5.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1.谈话过渡: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的感受或喜欢的原因。学生可能标画出以下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要点如下。⑴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a.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b.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4个问句,作者在问谁?可以理解为作者可能在问自己,也可能是在问你、问他,问我们所有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在用问句表达心里的疑惑,他或许并不想让谁回答,而是想以发问的方式告诉人们无论对谁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c.理解四个追问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在学生感悟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朗读课文。②可适时补充台湾作家林清玄《与时间赛跑》一文中,父子俩的对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教师也可以适时谈谈自己的变化,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③指导学生朗读:当你感受到了这些,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是不是有了新的感触呢?

⑵学习体会第二自然段。

①“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是:a.“八千多个日子”是指作者从1898年出生到写作本文的1922年,一共是24年,八千多个日子。b.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把逝去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这样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c.“溜”“没有声音,没有影子”可以理解为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非常快。d.“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逝去的日子,觉得自己光阴虚度而无所作为,不禁流泪落汗。由此可见作者是十分在意时间的,因为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能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才会用一日一日的计算时间。

②指导朗读:a.要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b.教师可适时范读,读后请学生评价,教师可联系自己的切身的感受指导学生读好本段。板书设计:

2、匆匆

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 教学反思:作者是怎样写日子匆匆而过的?生找到句子进行有层次有滋有味地诵读,适时适当让学生说一说读中的感悟,再诵读,情感积淀在心中时,让学生写一写“------的时候,日子-------过去了”。

第二课时

时间:2016、2、26 教学序号:4 课型:新授课

一、继续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习体会第三自然段

⑴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

学生以读代答――“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⑵体会写法:①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把时间拟人化“跨、飞、溜、闪”,写出了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很快的从身边“溜走”的。②作者通过生活具体的小事情“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赋予时间以生命,十分生动具体的描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⑶导读出时间流逝的匆匆和永不停息。

(4)教师小结: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把时间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来写,才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而且来去匆匆。

二、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

(过渡)面对“逃去如飞”的时光,作者不禁想到“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自己能做些什么,于是一连串的问题倾泻笔端。

三、试答追问,延伸拓展

1.学习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⑴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⑵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⑶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

四、交流名言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1.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学生朗读。

五、拓展思路,深化认识

1.读书思考: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可是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桃花还是去年的桃花吗?(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桃花当然也不再是去年的桃花。对于世间万物来说,时光都是一样的公平,一样的一去不复返。)2.出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师生齐读这首诗,深化认识。附:

1.林清玄《和时间赛跑》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我问着。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回来了。”爸爸说。2.朱自清简介(略)

3.珍惜时间的名句格言(略)板书设计:

匆匆

花有重开日

逝去如飞 - 珍惜时间

人无再少年

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地抒发,心灵地倾诉和思绪地流淌,语言都很美,而这篇散文尤为突出。因而在课堂上,我所使用的语言也尽量与文本一致,与课堂基调相符。桃花心木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找桃花心木的资料,通过资料了解林清玄,搜集并阅读他写得其他文章。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时间:2016、2、29 教学序号:5 课型:新授课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长大成才的桃花心木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树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教师及时补充介绍:桃花心木,一种常绿乔木,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树高可达20多米;它的木材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色泽美丽,能抗虫咬,适合制作车、船、家具,用作绿化环境也非常好,它的种子榨出的油还能供工业使用。

2.出示“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树苗。这株小树苗你们认识吗?谁也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3.将两幅图片放在一起,你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学生可能会问:这么幼小的树苗,看似弱不禁风,是怎样长成如此高大、优美、笔直的参天大树的呢?)4.是啊,仅及膝盖的树苗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这节课,我们跟随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桃花心木》,去寻找答案。教师板书:桃花心木、仅及膝盖、高大笔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含义深刻的句子标画下来,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读音,及时正音,适时理解“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勃勃生机”等词语的意思。书写生字。

3.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4.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引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文中的桃花心木苗长成大树了吗? 板书设计:

3、桃花心木

桃花心木、仅及膝盖、高大笔直

教学反思:图片认识桃花心木,有什么想说的?课文是怎样描写桃花心木的,读句子感悟桃花心木的外形特点。在这些体验下再读题,学生对桃花心木的形象就更深刻了,学生也更有意愿学习课文了。

第二课时

时间:2016、3、1 教学序号:6 课型:新授课

一、品读课文,领悟道理

1.在林清玄的记忆中,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它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可当看到它的树苗却仅及膝盖时,林清玄和我们一样也“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默读课文第4到第10自然段,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呢?他这样做能使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吗? 2.学生汇报交流,种树人的做法:

⑴浇树间隔的时间没有规律,浇水的多少没有规律――“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⑵浇树的时间没有规律――“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⑶来的时候总会带补种的树苗,他好像事先就知道有树苗枯萎了――“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3.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种树人奇怪的举动。

4.面对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作者产生了哪些问题?(学生以读代答)现在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仔细读课文12.13自然段,然后回答一下这些问题。(也可以问:种树人到底为什么这样做呢?)学生答问的要点是:

⑴树木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像种青菜和种稻子,人们可以一直给它按时定量浇水,直到它们收获;在树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人们不可能一直按时定量给它浇水,因此,树木只有自己学会在土地了寻找水源,适应不确定的环境,才有可能长大成才。

⑵种树人没有任何规律的给桃花心木的树苗浇水,是在模仿老天下雨,给树木创设“不确定”的生存环境。树木只有适应了这种“不确定”的生存环境,学会了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才会长成百年的大树。

⑶如果有规律的给树苗浇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浇水,枯萎的就会很多。幸存下来的,也无大抵御狂风暴雨的侵袭。5.指导朗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读出“语重心长”, 在读中感受领悟种树人话语中蕴含的哲理。6.“我”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为什么非常感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第14自然段的重点句子:“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理解要点如下: ⑴树木的“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是指生活变化无常,可能遇到困难或遭遇不幸。联系课文和生活上的例子说一说。

⑵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够经受生活的考验,锻炼自主的精神,努力成长。⑶逆向思考: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则会养成依赖的心。7.思考:“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适应环境,自主的生长,这证实了种树人说得话是正确的)

8.教师小结: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浇水,目的就在于模仿自然规律,他善于创造自然的成长环境。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汲水成长,这样树苗自己就能够学会适应自然,并战胜自然,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存活的办法。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

二、拓展延伸,想象说话

1.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它们会想些什么呢?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我是一棵(),我会想:()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想象

⑴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⑵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⑶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三、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作者林清玄是怎样写出这样文辞隽永、耐人寻味的好文章的呢?

1.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本文是围绕“三到”来写的。一是“看到”――引发思考(产生疑问);二是“听到”――找到答案(种树人言);三是“想到”――明白道理(由树及人)

2.借物喻人:作者由种树想到育人,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种树

找水源 拼命挣扎

百年大树

借 物 喻人

做人

经受考验

独立自主

社会栋梁

育人

遵循规律

提供机会

循循善诱

教学反思:让学生自主学文,找到种树人奇怪之处,做上批注,交流知道几个“不定时”。真奇怪,有什么疑惑想对种树人说,自然学到种树人的话语,朗读,体验交流中明白道理。

4* 顶碗少年

时间:2016、3、2 教学序号:7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给学生推荐赵丽宏的作品《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2.搜集并阅读其他面对失败,勇敢坚强战而胜之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学习第三课《桃花心木》,我们知道林清玄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道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赵丽宏,1951出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上海人。发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4.指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3.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喜欢的句子,谈感受。

三、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1.猜问激趣:老师在备课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可是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你们想知道老师思考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吗?请同学们猜一猜。(学生猜问,教师及时引导)

2.教师根据学生猜问题的情况,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顶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吗?他表演成功了吗?

3.教师引导学生分成两方:一方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一方则认为则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

4.分组学习:同组内观点不一致的同学先进行辩论,同组内观点一致的同学互相交流,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参与学生讨论,给予指导。

5.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推波助澜,激化矛盾,引领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⑴具体观点归纳如下: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的: ①精彩之一――第一次顶碗时:“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

②精彩之二――第二次顶碗时:“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

③精彩之三――第三次顶碗时:”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④成功――尽管顶碗少年前两次的表演失败了,可是他没有被失败吓倒,第三次表演获得了成功。从“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可以感受到,观众也认为少年的表演是精彩的,成功的。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的: ①少年前两次的顶碗表演时,由于没有把握好平衡,头顶上的碗两次掉下来摔碎了――“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叠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那一叠碗却仿佛故意捣乱,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②从观众的反应看出――“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观众对少年表演中出现的两次失误不满意。真正精彩、成功的表演,应该是一次就成功,而不应该是第三次。③从少年表演失误后的表现看出来――第一次:“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二次:“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自主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管是赞成哪方观点,陈述时都要做到有理有据,“理”,即自己的观点,“据”,即从课文中寻找相关句子证实自己的观点。

⑶教师要在学生充分交流、辩论的基础上,适时引导:

①从表演的过程来看,顶碗少年的表演出现了两次失误,没有一次成功,的确并不精彩;

②从顶碗少年在表演中所体现出来的不怕失败,面对两次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来看,他的表演是十分精彩、成功的。正是有这样的拼搏精神,他的第三次表演才取得了成功。

③如果,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就获得了成功,观众欣赏到的就只是一次“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已。正因为顶碗少年的表演是在出现了两次失误后的第三次成功的,观众才不仅看到了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且从这位顶碗少年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种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远比看到一场没有失误的杂技表演更有意义。每一位观看过表演的观众,都可能“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启示,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面对困难和失败,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四、感情朗读,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1.在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论证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体会少年两次失误后的心理活动。

2.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感受少年的心理活动。

3.拓展延伸,想象说话(请学生任选

一、两个话题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习)⑴“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学生找到这句后,教师要及时引导体会为什么一次杂技表演成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少年在与谁搏斗?这场搏斗何以惊心动魄?

⑵如果顶碗少年的第三次表演仍然没有成功,你觉得他该怎么办?是放弃了,不再表演,还是继续表演第四次?如果你就是顶碗少年,你会怎么做? ⑶表演结束后,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会怎样采访这位顶碗少年?向他提些什么问题呢?

⑷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设计;

4* 顶碗少年

第一次失败 惊心动魄的表演

第二次失败

第三次成功

教学反思:感悟小事,获得启示,你又有什么启示呢?交流展示,难怪作者文末说有些微微的激动,激动在哪呢?继续深入交流。把这些启示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写一句面对失败鼓舞自己的话,时时提醒自己。

5* 手指

时间:2016、3、3 教学序号:8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字词。

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篇。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别具体写(),最后总结写()。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理解要点如下:

⑴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⑵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⑶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⑷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板书设计:

5、手指

各有所能

根根有用

团结一致 各有所短

根根有力 教学反思;伸出手指,观察说说,五个手指的特点,喜欢哪个手指?看看丰子恺先生是怎么为我们介绍的。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体会丰子恺风趣的语言风格。

口语交际•习作一

学习目标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课前准备

1.留心观察周围的普通事物,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看看能否从它们的身上得到启示或有所感悟。

2.搜集自己喜欢的一两幅漫画,想想画家的创作意图。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时间:2016、3、4 教学序号:9 课型:新授课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现在已是12.3岁的少年,从你们呱呱坠地到现在,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许许多多个“第一次”,例如,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单独睡觉,第一次得奖„„这许许多多个“第一次”, 就像一个个脚印,记录下我们成长的经历。今天,我们来一起说说自己的“第一次”好吗? 2.学生朗读要求。

3.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第一次”,师及时板书,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二、创设情境,唤醒记忆

1.提出问题:在这么多的“第一次”中,你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是哪一个呢?为什么这个“第一次”你忘不了呢?

2.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进行口语交际。⑴明确说话要求

①交流时要说清楚“第一次”的经过。

②要说出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或得到的启示。③也可以说说现在对当时“第一次”的看法。⑵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准备。

三、课内交流,取长补短

1.小组交流:组内的同学依次讲述自己的“第一次”,每个组员讲完后,其他组员及时评价,可以质疑,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各组选派一两个同学在全班交流,每交流完一个,师生及时评议、质疑。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

四、拓展延伸,课外交际 1.课后,与其他同学或者你的伙伴交流自己的“第一次”。2.放学回家,把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可以是自己说的,也可以是同学、伙伴说的)讲给父母听,也可以请他们讲讲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最难忘的“第一次”

教学反思:学生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真实,表达还要注意要语气、语调,听他人说话时还要教育学生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时间:2016、3、7——

3、8 教学序号:

10、11 课型:新授课

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1.上节课,我们交流了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有难忘的“第一次”,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平平凡凡的小事,如果我们留心观察、细细感受和品味,我们同样也会从中获得感悟和启示。2.指生朗读习作要求,明确本次习作要求。(1)可以记写自己“难忘的‘第一次’”,要写清楚经过和启示。

(2)可以学习《手指》一文的写法,选择生活中的一个使你有所感触的事物,要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和从中得到的启示。

(3)可以描写一幅漫画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这幅,也可以是自己带来的),要写清楚图意和自己的想法。

二、自选内容,分组交流

1.学生各自选择自己习作的内容,思考写什么,怎么写?

2.根据所选择的习作内容把学生分组,组内交流习作内容,其他组员及时质疑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

三、全班交流,拓宽思路

1.每一个内容选择2.3名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要求尽可能把内容说具体。2.师生评议:

⑴是否按照具体的要求抓住了重点。⑵表述是否具体、流畅。⑶启发或感悟是否真实。

四、再次明确习作要求,学生习作

1.再次明确写作每一个内容的具体要求。2.写作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3.学生各自习作。

4.修改草稿。自己或同学互相修改写作草稿。

5.誊写习作,努力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板书设计:

习作指导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反思:学生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注意要表达真情实感。

第三课时 写作讲评

时间:2016、3、9 教学序号:12 课型:新授课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总结本次习作总体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明显的同学。2.提出评议重点:

⑴是不是把事情的经过,事物的特点,漫画的图意写具体了。⑵是不是真实的写出了自己的启示、感悟和想法。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2.赏析两篇学生的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议互评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老师和同学对修改提出的意见。

四、拓展练习,强化运用

1.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一件平凡的小事常常使我们因有所感悟,受到启发而难以忘怀。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就一定会有许多感动、启示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2.把自己的习作重新修改一遍后,誊抄后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板书设计:

写作讲评 优点 不足

教学反思:学生修改,完善习作,修改中,对语句、标点、字等进行修改,再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

回顾•拓展一

时间:2016、3、10 教学序号:13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些收获。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3.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重新阅读本组几篇课文。

2.查阅、搜集资料,了解“日积月累”中六句名言的出处、作者和含义。3.阅读成语故事书。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阅读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那么这些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二、体会范例。结合《桃花心木》,理解如何才能读懂课文,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组课文或以前学过的课文,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对学过的某篇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么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四、拓展练习。结合自己读过的文章,想一想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怎样加深的;在写作中尝试运用本组课文在表达感悟方面的写作方法。日积月累

一、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名言的意思。

二、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名言的意思。

三、全班交流,对这6句名言含义的理解;理解不清楚的地方,教师及时讲解。

四、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背诵名言。

五、当堂检查背诵情况

六、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文言文中名言警句。成语故事

一、读故事,讲讲故事的内容。

二、悟寓意,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想生活,谈谈现实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邯郸学步的人和事。

四、拓展阅读,推荐《东施效颦》和《蜥蜴失策》两篇文章,供学生阅读。板书设计:

日积月累

邯郸学步

教学反思:学生对“日积月累”背诵较好,还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些收获,对成语故事的理解也较好。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篇2

实践证明,编写导学案必须注意科学化、学科化,一切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上。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为例探讨如何从实用性的角度编写导学案。

一、明确学习任务

初中学生对地理学习任务的理解是单纯的、非理性的,我们需要将他们的地理学习活动纳入科学的学科教育之中,这就必须明确学习任务,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比如《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学习目标为:能够熟练说出并以图示的方式掌握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能够结合实际分析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不利因素。有了这个目标,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的放矢。

值得强调的是,表述目标的语言要简明通俗、指向明确。许多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习惯单纯使用“掌握”一词,而究竟怎样掌握,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学生并不能全面了解。上述目标表述非常明确,“熟练”强调了掌握的程度,“说出”“以图示的方式”指示了实现的路径,“结合实际分析”则强调了分析方式,“有利条件及不利因素”强调了分析的具体对象。这些表述清晰地传达了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

二、点拨学习方式方法

学习的方式方法需要教师及时点拨。导学案编写必须体现具体的学习方式方法。“导学案”的精髓就在于“导学”,即帮助学生学。古人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是此理。具体的教材决定着具体的学习方式方法也不完全相同,除了必要的步骤一致外,细微之处的方法还是因需而定。地理活动强调整体设计方法的指导;地理概念的理解强调咬文嚼字的解读;地理因素内在的联系必须使用对比、归纳等方法;地理图示的辨认侧重绘制或者对照图示讲述的方式;地理文本的阅读则需要提炼、概括要点、质疑提问等方法,不一而足。就《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学习而言,可以这样编写导学案:

1. 用知识树的方式列举出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2. 用图表的形式提炼出北方的自然特征对农业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这样的题目既规定了学习任务,又指出了具体实施方法,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学生要构建“知识树”,必须认真阅读教材,提炼出关键信息,弄清楚地理概念的逻辑关系,分清这些概念之间的先后顺序、包含关系。而构建图表则需要综合考虑有利和不利的两大因素,将二者有机融合在同一张表格中。学生按照这样的方式方法经历学习的体验,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较强的地理教材解读能力。

三、指向课前、课堂和课后学习的整个过程

像其他学科一样,地理学科导学案的编写要关注整个的学习过程,必须综合考虑学生课堂内外的实际学习需要。一般而言,导学案的结构包括课前预习、课堂活动、课后拓展或巩固这三大部分。课前板块布局学习目标、提炼基本的知识、复习与新课学习紧密关联的知识,也可以在导学案中预设空间,要求学生提出质疑问题;课堂板块主要是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学生探讨重难点,即时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后板块则一方面延续课堂的活动,继续设计相对综合性强、难度大一点的地理练习,或者小实践活动、其他地理资源的阅读等拓展性学习。这三个板块有机联系,不可或缺。

初中地理教材文字性强,只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即可读懂教材,但是因为地理信息繁多,地理概念之间的联系紧密,所以,也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综合理解上的难度。设置课前梳理信息的板块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教材中列举很多内容,如果安排学生课堂上学习,就会挤占交流和探讨的时间,而安排在“预习”环节里,以前置“学习任务”的方式提出学习要求,完成相关题目,即可解决这一问题。课堂上安排分析自然特征对农业有利和不利的影响的内容正是为了突破重难点的需要,课后布置实践性拓展练习则能很好地综合前两个板块的学习。如可以这样设计:

读图认识北方地区的气候差异,以甲、乙地区气候差异为对比对象,写出二者之间地形、温度、干湿度以及对应的农作物等方面的差异。(具体题目形式略)

这个设计将本节课的内容囊括了进去,而且增加了辨识难度,如果再增加对比区域内各一个具有代表性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农业特点这方面的练习,就能进一步巩固学习。

总之,地理导学案“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了学生的‘学’与‘练’,在实际运用中,以学生‘自学’为主旋律,而教师则通过适时的‘导’和‘帮’,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使得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帮’协调互补,相得益彰”。从实用性的角度编写导学案是我们应当坚持不变的原则。

摘要:教师必要、恰当的指导是教学目标落实、教学效果明显的保障。编写导学案成了一种有益的尝试。编写导学案要注意明确学习任务、点拨学习方式方法、关照整个学习过程。

关键词:实用性,编写,导学案,初中地理

参考文献

[1]李芳.浅谈“学案导学—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初中地理导学案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3(4).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单元 整合 备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64

语文教学要真正还学生“轻负高效”的学习面貌,教师就要整体把握内容,获得阅读感受,迁移学习方法,拓展课外阅读,从而寻觅出一条省时高效,深受学生喜欢的学习路径,培植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与能力。

一、聚焦核心内容

人教版语文二下第六单元的课文,故事内容生动有趣、感人肺腑,既有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动作的描述,又有惟妙惟肖的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确定这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需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学段目标

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突出强调了以识字、写字、朗读为教学要义,侧重考查学生能否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低年级课文教学无须太多理解,教师要把力气花在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朗读以及适当的积累运用上,要创设各种机会,设计有趣、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识字、有效朗读、规范书写、积累词句,并能在课内有效运用。

因此,有了课程阶段性目标的指引,就可以将语文课程的“是什么”转化成语文教材的“教什么”,从而确立起以识字、写字、朗读、积累为核心内容的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价值体系。

2.单元导语

核心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要有学段意识,更要有指向这一组课文的教学共性。而“单元导语”就好似一个瞄准器,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体现了编者意图,是教与学的出发点、着力点。第六单元是一组关于写人叙事的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展现人物的品质。单元导语在主题上立意鲜明:“从古到今,有许多品质优秀的人。有的人十分谦虚,有的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有的人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做品质优秀的好少年。”导语提供的信息与课文内容前后呼应,导语的指向也奠定了学习的基调:抓住“人物的优秀品质”,推敲人物的言行与内心活动。其实质就是让教材心理化,让教材更具可教性。因而,单元导语是不可忽略的备课要素。

3.文本特质

核心内容的确定要考虑学段目标、单元主题的统领,实施顶层设计,但同时要兼顾每一个文本的特质。这就好比木工制作家具时,虽“胸有成型”,但用料、美工、做法,仍需细细考究、独具匠心。一个文本有其独特的价值内涵,它的意义是在某个领域中被确定的,关键就要看教者能否从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抽丝剥茧,摄取精魂。如《画家和牧童》一课,故事在塑造戴嵩这个人物时用了这样的语言进行生动的刻画:“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足见戴嵩声名远扬。再看:“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表现了戴嵩轻车熟路、深谙绘画之道,画技不凡;还有:“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画活了,画活了……”这样形象直观、立体化的语言,凸显了戴嵩画技的高超,是开启儿童理解与想象最好的媒介。好的故事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折,赫赫有名的画家居然也会有出错的地方,当牧童公开指出戴嵩的错误时,大画家虚心接受的态度为故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就是基于文本特质的个性化的言语结构,其对比、冲突的情节铺展深入文本内核,也使得戴嵩的形象跃然纸上、深入人心。

仔细研读本单元其他几篇课文,都有这样意想不到的情节变化和精彩的语言描写。如《我为你骄傲》,围绕事情发展的顺序组织文脉,两张便条的构思还原了故事蕴涵的人性之美,“像兔子一样飞快地逃走”“很不自在”等“言语秘妙”的发现强化了儿童的内心体验,实现了现实中的我与文中的“我”的精神相遇,自然形成了对言语所蕴涵的语用意义的理解。故事,正因为有了有趣的情节才有了耐人寻味的意义。故事的核心价值在于情节和语言。

二、整合教材资源

从资源入手,领悟编者情感,是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设计有效教学的依据。本单元围绕“人物品质”,分别在导语、插图、泡泡语、课后练习以及小资料中体现了编者的价值取向。如每篇课文的“泡泡语”就是很好的对话素材。像“大画家戴嵩多虚心哪!牧童敢向大画家提出意见,也很了不起。”这样的对话指向人物的客观评价,体现了文本的精神主旨。“老奶奶为什么要写‘我为你骄傲’呢?”“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些学习提示提纲挈领,叩击着文本的关键点,直面文本的核心内容,完全可以拎出一条统整全文主线的关键问题,从而引发认知冲突,展开言语交际。而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均围绕“朗读”或“默读”这一训练目标展开,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整合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因而,这个单元的设计落脚点为:利用“泡泡语”设置问题情境,展开对话过程,确立读、悟、习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联动学生个体、语言实践与人文思想的相互融合,让学生在识字、朗读与表达中有所启迪,有所收获。

三、优化教学设计

1.情境解词:言语积累结构化

情境解词即根据词语构造规律或者几个词语间的内在联系,融合文本具体语境,借助情境化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记忆,由此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结,扩展记忆容量,促进学生的词汇积累,构建形象灵动的词语教学。

第一组词:纷纷夸赞 称赞 赞扬(选自《画家和牧童》

(1)同样是夸赞的意思,课文连续用了几个近义词,你能找出来吗?

(2)三个词语意思相近,但有一点不同,谁知道?

(3)“纷纷夸赞”表示很多人夸戴嵩,“纷纷”表示多的意思。那如果表示不停地夸奖别人,可以用AABC的词语形式说吗?

(4)齐读:连连称赞 啧啧称赞 频频称赞……

第二组词:走走停停(选自《三个儿子》

(1)你们来读,老师来演。这桶水到底沉不沉?看你们怎么读。

(2)沉吗?你从哪儿看出很沉?(学生自由交流,聚焦“走走停停”)

(3)怎么看出走走停停就是表示水很沉呢?(联系课文内容)除了关注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再看词语的结构,有什么发现吗?

(4)哦,两个叠词相加强调了水很沉很重,妈妈拎得很辛苦。我们再来想几组AABB形式的词。

(在学生自由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园地六”中六组同样形式的词语,指导学生读中积累)

低段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对词语的理解要设法从字面的抽象解释转化成具象的演绎,让机械孤立的语词扎根文本、触及内心。如艺术化、表演式、联想式的解词方式,都试图从词语本身抽取其特点、本质或者基本的东西,联结组块,产生聚合,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积累,促进学生言语的发展。

当然,本单元识字模块也可采用情境化手段,通过课题、图片、游戏、语境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归类识字,并通过排列组合等游戏进一步强化形声字的特点,引导学生依据特点区分形近字、同音字,掌握辨析方法,提高汉字使用的正确率。

2.情境对话:言语理解立体化

案例:《三个儿子》

(1)小朋友读书真认真!那么,在课文中你看到了几个儿子?用手势告诉我!

(2)答案是一个儿子的同学,和课文中的老爷爷想到一块儿去了。看,老爷爷也是这么说的——

(出示:“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3)这样说,妈妈可不同意啦,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再去书中找一找,三个妈妈分别是怎么说的?

(4)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贴关键词:A既聪明又有力气 B好嗓子 C没什么特别

(5)孩子聪明又有力气,嗓子好听,最高兴的当然是妈妈了,想想妈妈会怎么夸自己的孩子呢?(引导学生加上提示语入情入境地读)可是第三个妈妈却没什么可说,想想她此时的心情,也来加个提示语读一读。

(6)这不是三个儿子吗?明明是三个呀,你们怎么说只有一个呢?是和老爷爷一样眼花啦,糊涂啦?(不是)是被第一个儿子迷住了?(不是)是被第二个儿子的歌声陶醉了?(不是)难道是他?什么特点都没有的,是他?(是)为什么?

至此,教师由“泡泡语”延伸开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在感悟“三个儿子”和“一个儿子”的矛盾与统一后,再以“议儿子”“赏儿子”“悟儿子”的大写意、叠加式的结构组织教学,顺势把情感体验引入朗读实践中,以期达到语言、表情、心理三位一体的朗读效果。在最后一个环节的“悟儿子”中,结合第8自然段的表演读,再铺设一个情境对话的玄机:“哎哟,好辛苦啊,三位妈妈,此时你心里在想什么?你看,他来了——”出示第三个儿子的做法。“明白了,明白了,你们看到的一个儿子原来就是他!此时,这位妈妈还会像你们所说的是垂头丧气地说吗?是失望地说吗?那你就在这位妈妈面前,用上提示语夸夸他的儿子吧!”自然而宽松的因势发展,集中而完整的训练主线,形成了简约而丰盈的课堂效果,为学生的言语理解提供了立体化的场景。

同样,本单元另几篇课文都可以构建情境对话的言语实践板块。如《我为你骄傲》可聚焦两张便条的内容来引发故事冲突:一张被水打湿了的便条上到底写了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给小男孩写便条?上面写着“我为你骄傲”吗?《画家和牧童》可围绕故事结局“一个著名的画家却向一个牧童拱手致谢”来设置问题悬念,引发认知冲突,激起话语诉求。《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可创编故事结尾:当售货员阿姨再次见到小男孩时……话题的建构要不断策划“唤醒、满足与转化”学生内心需要的语文活动,这样才会扎实活泼地帮助学生建构他们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语言。

3.语境推衍:言语表达整体化

语文课重在学习语言表达。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要达到规范妥帖,教材就是最好的例子。

案例:《画家和牧童》

(1)戴嵩的画技真是高超,你看,商人在称赞,教书先生在赞扬,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

(2)随机点拨:这位商人,你为什么要连说两个“画得太像啦”?(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

(3)你觉得怎样的画才是“绝妙之作”呀?(板书:绝妙之作)

(4)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样夸赞他呢?别急,我们先去词语“加油站”加加油。出示其他词语——“上乘之作,神来之笔,活灵活现,出神入化,栩栩如生”,请小朋友用上这些词语夸一夸戴嵩的画,大家可以自己夸,也可以学学课文里的样子夸。

(同桌练习——指名夸——全体起立夸)

(5)看的人都在夸,这就是——(板书:纷纷夸赞)这么多人称赞他的画,可见他的画画得太好了。难怪说——戴嵩是唐朝著名的画家。

这一个夸赞的场景从侧面烘托了戴嵩画技的卓越。教学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继续推衍的语境,让学生经历当下文本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怀,成功地“破译”由形式和内容组合成的语境信息,逐渐丰满对人物的认识并积累内化为有效的语言,实现言语表达训练的整体优化。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篇4

2009-06-21 14:45:43| 分类: 教研历程 |举报|字号 订阅

第六单元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一、教材分析:

当我们开始这一次综合性学习的时候,学生已经在小学学习了六年,并且即将离开小学,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六年来,学生从天真烂漫的幼儿成长为身心健壮的少年,这既是孩子自己努力的结果,也浸透着学校、老师的心血。这六年中,发生过多少令人激动、喜悦、忧愁和伤心的事;这六年,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开始起步而永远难忘的岁月。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把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并且永久珍藏,成为美好的回忆,是师生共同的需求。这次综合性学习就是充分运用多种语文形式,让学生回忆美好的小学生活,互相激励,继续前进。

“难忘小学生活”分成“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可以激起对六年小学生活的回忆,激发对老师、同学和学校的感情,同时在写讲演稿、给母校老师写信、临别赠言等方面得到借鉴和启发。开展活动的材料不止于此,学生可以自己去搜集,教师也可以再提供一些。在五六年级,学生已开展过三次这种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综合性学习,也具备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特征,抓好策划、活动、交流、评价等几个环节,使这次综合性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真正成为学生难忘的回忆。

综合性学习要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主。“成长足迹”板块可以以制作“班级纪念册”为中心开展活动。为了制作好“班级纪念册”,可以做以下几件事:(1)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2)回忆和说说自己成长的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3)搜集个人和集体“成长的足迹”,写写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和事。最后制作成班级纪念册。“依依惜别”板块可以有选择地开展下面的活动:(1)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2)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3)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在联欢会上回忆成长经历,表达惜别之情,互相赠言。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4课时,一般一星期完成一个板块。开始时可以用1课时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结束时用1~2课时展示、交流学习收获。为了便于开展活动,可以适当调整课时,把几节语文课连在一起,有一些活动,如,搜集个人和集体成长的资料、为母校做有纪念意义的事、为准备毕业联欢会排练文艺节目,需要利用课外的时间。

二、教学内容:

1.通过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感情。

2.回顾个人和集体的成长经历,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

3.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和同学、对母校依依不舍的感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4.会写临别赠言、简单的倡议书、建议书和演讲稿。(选做)

5.能在教师的帮助下,与同学一起组织策划联欢活动。(选做)

三、教学时间:

10~14课时,一般一星期完成一个板块

四、教学过程:

时间

学生活动

课前修改

第一板块

成长足迹

一、认真读“阅读材料”中的5篇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鹅怀念,对母校、老师、对同学的感情。

二、难忘的回忆:

1、说:想想在小学生活里,曾经发生过哪些让你难忘的人或事?。勾起回忆,引起共鸣。

2、写:难忘的小学生活

难忘的老师

难忘的同学

难忘的一节课

难忘的一次活动

难忘的运动会

难忘的„„

“班级纪念册”

一、教学要求

1.通过制作“班级纪念册”,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想感情,培育团队精神。

2.以生活为本位,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作文材料;开拓思路,使他们体会到: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写出不同的作文。

3.说写结合,完成两篇作文:

(1)介绍照片中的“我”;

(2)为同学的照片写一份说明(照片中的“他”)。

二、教学安排

1.导语。

六年的小学生活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让每一个都把那些珍贵的回忆留住,那不仅是对过去日子的美好回忆,也将是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激励,许多年后,当一个个同学长大成才,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的时候,班级纪念册将永远连接着小学老师和同学的情谊。

2、讨论“班级纪念册”的内容和形式。

发挥每一个同学的聪明才智,确定栏目。

3.范例及讲评。

你为什么带这张照片来?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它能说明什么?先想一想,谁愿意说说?

讲评重点:有无具体内容,是否介绍清楚。板书:

围绕一个意思要有具体内容特点介绍清楚

4.练习。

5.大组交流。

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说得较好?

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介绍各自的特点。

6.当堂习作。

7.相互修改。

找一个朋友,征询意见,自行修改。

8.小结。

第二板块

依依惜别

一、认真读“阅读材料”内容,明确赠言的主要目的及内容。复习建议书和倡议书的格式及内容。

二、学生说说写临别赠言的目的是什么?

三、学生写《毕业赠言》,可在同学录上写,也可自制卡片写。要求短小精悍,情真意切,根据老师和同学的特点写。写好后交流,评一评谁写的最有个性,最风趣,的最幽默最有文采。

四、为母校做点事。可以把对学校的各种建议写成建议书。或写倡议书,号召全体同学为母校做一些事,出一点力。

五、策划一台毕业联欢会。

1、提前一周开讨论会进行策划,2、选好主题,排好节目单,分配任务。

„„

1、自读课文,想想作者通过哪些具体事例再现老师的品格?同学之间的情谊的?

2、每一课的侧重点是什么?

如“师恩难忘”“同学情深”“集体荣誉”“艺术天地”“美好祝愿”等。

借助照片,小组互说,指名全班交流

但是,光有照片还不够,建议你们各自为自己的照片写一点说明,附在其中,好不好?

自我介绍

(1)独立思考:这张照片是在什么情况下拍的?其中有什么故事?

(2)小组交流,练习口述。

大组交流

限定时间,快速习作。

回顾学习生活,抒发惜别之情,感谢老师教导,赞美同学情谊,展望美好未来,表达真诚祝福。

学生写《毕业赠言》,可在同学录上写,也可自制卡片写。

写好后交流,评一评

写建议书,写倡议书,时间

学生活动

课前修改

1、提出了今天的主要话题:“孩子们,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这么多节目,活动的时候,谁先谁后?该怎么决定?你的理由是什么?”

2、排好了节目单,还缺少什么?当然是联欢会的主题喽。来看看孩子们自己取的题目:

„„

3、“那么,谁来写晚会的串词呢?”

4、“这次活动,我们也欢迎其他班级的同学前来观摩。谁愿意向别人介绍我们这次活动,设计一张海报,吸引他们前来观摩?”

5、“这一期的班报,打算把这个活动报道一下,报道稿由谁负责写呢?”

6、活动之后,写了活动体会。

“我想把成语接龙放在活动最初几分钟,用于稳定情绪。”

“我觉得横笛独奏放在第一个节目比较好,郑煜的横笛吹得挺棒的。一开场肯定技压群芳。”

“我有个建议,把踩气球这个游戏放在最后,大家快快乐乐结束这次活动。”

“瞧我有多棒”毕业联欢会

“记住我”毕业联欢会

“难忘今宵”毕业联欢会

全班一起讨论串词的编写要领。

承担了任务,孩子们各自组成小组,讨论去了。

第一课时:制定计划

一、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1导语:同学们,当我们开始这一次综合性学习的时候,你们已经在小学学习了六年,并且即将离开小学,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六年来,你们从天真烂漫的幼儿成长为身心健壮的少年,这既是你们自己努力的结果,其中也浸透着学校、老师的心血。这六年中,发生过多少令人激动、喜悦、忧愁和伤心的事;这六年,是你们在人生道路上开始起步而永远难忘的岁月。在即将毕业的时候,让我们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把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并且永久珍藏,成为美好的回忆吧。

二、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引语: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定活动计划。有了好的活动计划,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制定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学生汇报制定活动计划的要求。教师相机强调:(1)自由组成小组(2)讨论活动内容(3)制订活动计划(4)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5)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

3.教师提示: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中特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请大家一同走进课本P123和135页。

4.学生自由读 “活动建议”。[要求:从活动建议中知道一些什么?哪些建议要特别注意?] 学生谈论哪些活动有可行性,还可以补充什么活动。

三、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四.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

(1)学生汇报活动内容

教师相机提示:围绕“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开展活动。

(2)师进行总结这次综合性学习开展的活动有,出示课件: “成长足迹” 要做的是(1)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2)回忆和说说自己成长的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3)搜集个人和集体“成长的足迹”,写写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和事。最后制作成班级纪念册。

“依依惜别”板块可以有选择地开展下面的活动:(1)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2)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3)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在联欢会上回忆成长经历,表达惜别之情,互相赠言,(4)出一期“再见吧,母校”的黑板报,(5)开展“我为母校捐本书”活动。

板书:

制定计划

“难忘小学生活”:

“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

(回顾珍藏)

(行动回报)

第二课时:阅读《难忘的启蒙》《老师领进门》

一、出示课件导入

1我看到了这么一首诗歌:

人们把老师比作红烛,照亮别人而把自己燃烧。

人们把老师比作园丁,培育桃李开遍天涯海角。教师是太阳底下崇高的事业。

老师给了我们理想的阳光和智慧的阳光。

老师引导我们走上洒满阳光的人生之路。

老师期望我们成为新世纪的太阳。

老师的话儿像春雨滋润我的心。

老师用知识的雨露浇灌我们成长。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永远记住你的情;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记住您的话。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永远记住您的爱;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永远是您的一朵花。从这两首诗歌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谈。

二、学习《难忘的启蒙》

1、童年的生活是难忘的。童年的启蒙老师更使人难忘,他们更能永远留在每个人的记忆之中。因为是他们打开了我们知识的大门;在我们童稚的心灵播下美好的种子;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使我们能健康地成长。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回忆启蒙老师的文章——《难忘的启蒙》。(什么叫启蒙?(教你基础知识)

2“我”的启蒙老师为什么难忘呢?他在文中写下了哪几件令他难忘的事情呢?

学生交流后,归纳板书:抗日讲演、老师对“我”的两次批评、抵制日语课。

3体会“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些道理”这句话,在课文中“宽”指的是什么,“严”指的是什么,老师为什么对作文、写字那样严格,而对日语课却那么宽容,从而进一步感悟到老师们的爱国精神和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

4、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的启蒙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出示课件:

(热爱自己的祖国,严格要求学生,写作要实事求是,学习要认真。)。

5、总结课文中心思想。出示课件:

文章回忆了抗日讲演比赛、老师对“我”的两次批评、对日语课的抵制等三件事,表现了启蒙老师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严谨的教学作风,表达了作者对启蒙老师的崇敬、感激和怀念。

三、学习《老师领进门》

1、默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课件:

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田老师教一首小诗,他以诗为内容,编了一段故事,娓娓动听的讲述,有如春雨点点入地,在作者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你对文末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这句话怎样理解?

(作者用格言式的语句,说明了教育对人的巨大影响,感谢老师对自己的启蒙教育。)能说说你的启蒙老师吗?

四、学习《新来的王老师》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讨论思考你佩服这位老师吗?为什么?

3、你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老师?回忆老师帮助、鼓励你进步的点滴往事。学生交流。

五、比较三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1同样是回忆老师的文章,表现的重点是不一样的:有的是赞扬老师满腔的爱国热情和严谨的教学风格(《难忘的启蒙》),有的是回忆老师的才华横溢和对学生的循循善诱(《老师领进门》)有的是难忘当年老师独特的教育方法(《新来的王老师》.都写了具体事例,有的写一件事,有的写多件事。

板书:

难忘的启蒙

组织演讲 —— 爱国

启蒙老师 老师的批评(两次)—— 正直 诚实 勤勉 难忘

对日语课的宽容 —— 爱国

老师领进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师恩难忘

新来的王老师

“差生档案

作业:

以《我的启蒙老师》或《难忘小学生活》为题写一篇习作。

第三课时:阅读学习4-5

一、导入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启蒙老师的教诲使我们终身难忘,然而六年来小学同学富有个性的特点相信也深深印在每个同学的脑海中,让我们一同走进《忘不了的笑声》。

二、新授

1、自由朗读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 学生总结。

出示课件:文章围绕“小队的同学都爱笑,各人的笑声不一样”,写出了小队同学别具一格的笑声 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说说自己班上同学的笑声特点。

5、学习《作文上的红双圈》

(1)自读课文,提出学习方法。

(2)按照学生的提示学习。

预设: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写作顺序,体会感情,提出不懂之处等。

出示课件: 的文学之路是从98个“红双圈”开始的。有一次学校开展征文比赛,黄蓓佳的一篇《补考》写了5 000字,后来这篇文章被放在橱窗里,那时老师改作文时习惯把好的句子用红双圈圈起来,黄蓓佳很孩子气地隔着玻璃一个个地数老师圈的红双圈,发现一共是98个,正是这98个红双圈成为她写作的起点。

(3)从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你想到了什么?

(4)文章标的中心是什么?

板书:

忘不了的笑声

难忘

笑声不一样

快乐小队

(总

总)

作文上的红双圈

征文——展出——发表——成为作家——感谢 作业

1、收集描写笑的词语书上的和课外的歌5个。自习观察本班的同学写写他们的特点或用“难忘——”来回忆小学生活。为下面活动作准备。

第四课时:难忘的回忆(小学生活)

活动目标:回忆小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增进同学情,师生谊。

主持人:学生代表

准备阶段:

1、学生收集六年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人和事或者自己成长的故事写下或者口头准备好。

2、实物准备:照片、奖状等。

3、主持人准备好台词。

活动过程:

一、习作指导

1、谈话导入

六年了我们聆听着老师的教诲,与同学一起学习、劳动、游戏。今天就让我们的思绪尽情驰骋,从记忆中搜寻最让你心动的情景,唐我们一起分享那一个个印象最深的老师、同学,一件件难以忘怀的事吧。

2、拓展

翻开自己的日记、习作再次进行整理,注意真情实感。

二、学生开始写作。

作业:准备自己成长的故事

第五课时:活动:难忘的——

一、学生主持过程(要求每个学生能上台演讲)

二、老师总结

1、师生共同评选活动中的优秀学生发奖品。

2老师总结。

作业:预习新课

第六课时:活动课

活动目标:和同学们一起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

活动准备:

1、主持人

2、学生继续收集资料

活动过程:

一 导语

成长的过程中,有鲜花,也有荆棘;有欢笑,也有眼泪。但无论酸甜苦辣,都将成为珍贵的回忆。今天就让我们重温那过去的岁月,唤起美好的回忆吧。下面老师将活动交给中队长,让他来给我们主持。

二、学生主持活动。

三、师生共同总结评出此次活动度的积极分子。

作业:

准备好资料制作班级卡

第七课时:“班级纪念册”启动阶段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制作“班级纪念册”,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想感情,培育团队精神。

2.以生活为本位,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作文材料;开拓思路,使他们体会到: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写出不同的作文。

3.说写结合,完成两篇作文:

(1)介绍照片中的“我”;

(2)为同学的照片写一份说明(照片中的“他”)。

4、活动准备:选好照片

二、教学过程

1.导语。

你们即将离开生活了多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必定有些依依不舍。为了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建议你们每人挑选一张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生活照片,汇集成一本“班级纪念册”送给母校。你们同意吗?但是,光有照片还不够,建议你们各自为自己的照片写一点说明,附在其中,好不好?

2.范例及讲评。

你为什么带这张照片来?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它能说明什么?先想一想,谁愿意说说?

讲评重点:有无具体内容,是否介绍清楚。

3.练习。

(1)独立思考:这张照片是在什么情况下拍的?其中有什么故事?

(2)小组交流,练习口述。

4.大组交流。

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说得较好?

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介绍各自的特点。

5.当堂习作。

限定时间,快速习作。

6.相互修改。

找一个朋友,征询意见,自行修改。

7.小结。

板书:

围绕一个意思要有具体内容特点介绍清楚

第八课时:选制作班级纪念册具体学生

活动目标:

1认识制作“班级纪念册”的意义

2讨论“班级纪念册”的内容和形式。

活动准备:

准备纪念册资料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六年的小学生活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让每一个学生都把那些珍贵的回忆留住,那不仅是对过去日子的美好回忆,也将是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激励。许多年后,当一个个同学长大成才,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的时候,班级纪念册将永远连接着小学老师和同学的情谊。

二、讨论活动卡内容

1、分小组讨论

2、集中每小组的建议

预设:

卡上的内容如,“师恩难忘”“同学情深”“个性特点”“集体荣誉”“运动场上”“艺术天地”“美好祝愿(离别赠言)”“依依惜别”。班级纪念册是为了留下美好回忆,所以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是书刊式的纸制班级纪念册,也可以是网页式的多媒体班级纪念册。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班级纪念册,都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努力做到图文并茂,有的还可以用实物。教师要鼓励有创意地制作“班级纪念册”。

三、选取活动卡的制作负责人

1、学生提名美编、资料收集人、文字编辑、审稿人等

2、每个学生要做的:上交一张照片写上自己的特点(简明扼要)

3、有特色的照片要配上说明和故事。

作业:

预习新课

第九课时:依依惜别

一、自学“阅读材料”中5篇文章

1、想想他们都围绕一个怎样的话题,有什么不同指处。

(“告别母校”这个话题,但文体各不相同。

2自由朗读。(喜欢哪篇读哪篇)

结合自学谈谈自己的感受。(可以是写作方法上的,也可以是感受最深的部分)

4、预设:

《给老师的一封信》是上海市虹口区第三小学学生翁钦露写给她的老师顾家璋的一封信。作者写这封信的时候已经在华东师范大学读书。在信中,她记下了顾老师曾经给予自己的种种关爱和教诲,赞美了老师的奉献精神。给老师写信,对学生来说也不是陌生的事,阅读时着重要体会作者把叙述、描绘、想象结合在一起,用优美抒情的语句,用对具体事例的回忆,表达对老师真挚的感谢之情。

《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是一篇激情昂扬的演讲稿。文中回忆了六年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三件往事──上小学的第一天、三年级时的运动会和六年级的家长会,表达了对母校的留恋,对老师的感激,以及对同学的依依不舍。以情感人,激发共鸣是演讲稿的基本特点。学生可以以此为范本,学写演讲稿。

《给校长的建议》是一位六年级毕业生写给校长的信,侧重于提出建议。信中针对学校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新开放图书室的建议。不但提出了自己的设想,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办法,言辞恳切,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母校表达了热爱之情。以这封建议书为范例,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发现学校存在的不足,学习本文的写法,向校长写一封建议书。

《同学录》是一首短短的诗。同学录,是种在校园里永远的记忆,是留在岁月中忘不掉的纯真。这首诗也是一个情味浓浓的倡议,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同学录的作用,也来做一个自己班级的同学录。

《毕业赠言》中选登了两组赠言,一组是学生写给老师的;一组是老师给学生的。学生临近毕业,有许多话要对同学、老师、母校说,“毕业赠言”为他们提供了一次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机会,一个展示个性、展现才情的平台。虽然毕业赠言人人都能写,但是由于其特殊的纪念意义,毕业赠言应尽量写得精练、形象、富有时代感、饱含感情,能给人以启迪,情真意切,能根据同学和老师的特点写。写好的赠言可以在班内进行交流,评一评谁写的赠言最有个性,谁写的赠言最风趣,谁写的赠言最幽默,谁写的赠言最有文采。要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用比较生动、得体而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祝愿。

二、出示课件:

1、不同类型

(1)激励性赠言。“分别后的人生犹如一条街,让我们共同为长街增添美丽的景致。”

(2)祝愿性赠言。“生活如一条长河,愿你是一叶执著的小舟;生活如一叶小舟,愿你是一名风雨无阻的水手。”

(3)褒扬性赠言。“你不张扬的个性,让我领略到宁静,感受到宁静里有一颗平静如水的心。”

(4)怀念性赠言。我把缕缕的情思拧成一股长长的红线,让你这即将远飞的风筝时时飞翔在我蓝蓝的天空中。”

(5)鞭策性赠言。“你没有摘到的只是春天里的一朵花,而整个春天还是属于你,朋友,别灰心!”

2.风格独特。

开放热情的学生大都喜爱富有个性的赠言。对此,教师可教给他们一些有鲜明风格的赠言形式。常见的有:

(1)诗歌式。如,“阳光会走/花儿会谢/唯有你我的友谊/才是永恒。”

(2)抒情式。如,“临行前,我赠你一个美好的理想,让他成为你坚韧的拐杖;我赠你一只智慧的行囊,让他成为你人生的通行证。”

(3)格言式。如,“什么是路,路是从荆刺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从没有路的地方踩出来。”

(4)对偶式。如,“真诚的友谊无需承诺,永恒的情缘无需约定。”

(5)相等式。如,“你的美=严谨的工作作风+热心助人的精神+富有活力的创新能力。”

3.因人而宜。赠言要避免千篇一律,要根据同学的个性、兴趣、爱好、志向、特长、属相以至长相的不同而创作出“这一个”。

赠给意志坚强的朋友: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乃大丈夫也。”

赠给真诚的朋友:如,“我们的情谊如大海,拥有天下最真诚的友谊,在茫茫的人际间拥有无尽的广阔和宽容。”

赠给悲观的同学:如,“生活有时虽不像你所想的那样美好,但是也不会像你所想的如此糟糕,愿你笑对人生,一路走好!”

赠给惰性较强的同学:如,“不要学花儿只把春天等待,要学燕子衔着春天飞来。”

赠给心胸狭窄的同学:如,“宽容是豁达的人生态度,是和谐的人生色彩,让宽容永远亮丽我们心灵的蓝天。”

赠给缺乏自信的同学:如,“有花自有香,不必大风扬,你的潜能等着你去开发。”

赠给不善言谈的同学:如,“沉默但不可沉没,沉默是金,但有时也会变成废铜。”

赠给意志脆弱的同学:如,“废铁之所以能成为有用的钢,是因为它经得起痛苦的磨炼。”

赠给属马的同学:如,“愿你成为一匹永不停息的千里马,奔向理想的草原。”

赠给班级上的“丑小鸭”:如,“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相逢又告别,归帆又离岸,既是往日欢乐的终结,又是未来幸福的开端。”

二、比较写作的方法 1、1-3篇是说明文。

2第四篇为诗歌,五篇为短小的赠言(相互鼓励,积极上进,给人启迪)

作业:

1、写给同学的赠言

2、写给老师的赠言

3、写建议书

第十课时:告别校园中队活动

活动前准备:

1分小队准备好节目

2选好主持人和节目负责人

活动目的:围绕生命的感悟、对生活的热爱、对师长的尊敬,在同学们即将小学毕业,踏上人生的又一段征程时,回顾六年小学的点点滴滴,感谢老师的谆谆教导,感谢母校的辛勤培育,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路上选定目标,知难而进,破浪而行,早日成为祖国的栋梁。

活动准备:各班级根据活动方案排练的节目若干、敬赠学校及困难学生的纪念品若干、鲜花若干、道具若干、节目磁带、多媒体课件等。

活动过程:

一、队仪式

甲:是谁,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点燃一盏最明亮的灯?

乙:是谁,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平凡地做那引路人?

(全体女生):是您,我们敬爱的老师!

丙:是谁,像一棵参天大树,庇护着棵棵幼苗?

丁:是谁,像一艘乘风快船,带领我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

(全体男生):是您,我们亲爱的母校!

合:在即将扬帆远航的今天,有多少昨天值得我们回忆,当我们又重新翻开过去的点点滴滴,才发现昨天的一切是那么美丽,那么绚烂。

甲:我宣布,《别了,亲爱的母校》六年级联合中队主题队会现在开始!

二、过程

甲:又是一个洋槐纷扬的日子,当毕业的最后一天,每个人的心中都饱含深深的留恋。

乙:当一片片洋槐奇迹地飞临每个毕业生手中,我们又再次唱响了再熟悉不过的校歌。(全场高唱校歌)

谢师篇

丙:朦胧的月光,无尽的思念,让我们用点点星光写下难忘年代最动人的诗,丁:把梦留给夜,把爱留给您——母校,请听诗朗诵《谢谢您老师 》(1小队表演)

甲:老师,您是大山里涌出的一眼温泉,叮叮咚咚奏响我进取的心音。

乙:为了铸就我们理想的支架,塑造我们拼搏的羽翼

丙:您窗前的那盏小灯常常彻夜不眠。(音乐声起)

三小队演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丁:老师,您的风筝就要高飞,而此刻,我们怎能不思绪起伏?我们曾调皮过,我们曾把您的话抛在脑后,可您知道吗?我们在一起,说的最多的是您;我们说起您,最多的字眼就是“好”!不信,您听

快板:《夸夸咱们的好老师》

才艺篇

甲:人的一生有多少个五年,多少个五年都会被我们渐渐淡忘,可是,在育才的六年,它将永远深藏在我们的心中。育才的六年,是我们茁壮成长的六年,我们从懂得1+1=2开始,收获了那么多那么多。感谢您,育才,您的博学造就了我们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我们正如那初升的太阳,喷发出勃勃的生机!(音乐起,台上的同学退场)

器乐表演篇、舞艺展示表演(个人)

离别篇

合:当我们捧起一张张奖状,我们怎能不感谢您,老师!

当我们唱起来舞起来弹奏起来,我们怎能不感谢您,老师!

甲:您是那红烛——(场下)为我们献出所有的光和热

乙:您是那园丁——(场下)满园春色是您日夜浇灌

丙:您是那火种——(场下)点燃我们心灵之光

丁:您是那春蚕——(场下)默默耕耘从无炫耀

合:您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您用真心谱写了一首永唱不衰的师之赞歌,如今,我们即将离别校园,即将离别亲爱的老师,心中怎能不无限感慨,怎能不深深怀念。

甲:请听口风琴合奏(同学甲)

馈赠篇

乙:假如我能搏击蓝天,是母校给我弄潮的力量

丙:假如我能施展才华,是母校给我丰沃的土壤

合:亲爱的母校,让我们用最真诚的语言,大声告诉您——(场下)我们忘不了您!

丁:下面,请XXX代表我们所有六(2)班的同学向母校赠送纪念物,向母校献上我们最真诚的心。

请班主任为我们说几句话。(音乐起)

合:虽然即将离别,虽然即将远航,但请让我们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把爱心永留在育才这美丽的校园里。

回忆篇

甲:别了,敬爱的老师,您已为我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乙:别了,亲爱的母校,您已为我们鼓足了远航的风帆

丙:我们飞得再高,心总要与您连在一起

丁:我们航行再远,人总要与您遥遥相望

(场下)放心吧,老师,放心吧,母校,您的教诲我们终生不忘,放心吧,您必将以我们为傲!

甲:听,那熟悉的声音开始在耳边回响,听,那悦耳的旋律在会场里激荡。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聆听老师们的声音,聆听他们深情演唱那动听的歌曲,把这悦耳的歌声永远留在我们记忆里。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篇5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huì)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wéi)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教学背景

《学弈》是一篇文言文,作为一篇小学向初中过渡的文言文,其教学的难度稍大,要针对教学的内容,循序渐进的安排。首先,是读音,很多字词的读音与现在的读音有区别,先要帮助学生熟悉并弄懂字词的读音。其次,朗读的节奏,也就是断词,文言文的词汇和现代汉语不同,要教会学生断词,而断词又与字词意思有关,所以,还有第三个方面是字词意思的理解,理解字词要结合环境去分析,便要整体理解,而后逐句理解。最后,这仍然是语文学习,仍然有语文课文的三维目标,要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完成。教学课题

我确定的教学方向是,针对我班的孩子,喜欢阅读,遍采用读的方式去理解,并形成节奏。针对文言文教学,读中悟文的方式探讨。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知道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2.理解字词读音与意思,并能口述故事内容。背诵课文。3.体会课文内容,并能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4.了解课文的作者及出处。教学重难点

会读好节奏,知道文本意思,能背诵。教材分析

本文是选自《孟子.告子》的一篇文言文,文章讲述的是两个人向一位下期高手学习下棋,因学习态度不同,结果不一样,告诉人要专心致志学习的道理。教材中有许多文言词语要好好理解,便于理解全篇。要注意节奏和读音。教学方法

朗读法、查资料法、讨论法、讲授法、示范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文言文。谁知道文言文是什么?作者是谁? 2.了解作品的出处及作者。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 3.孟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4.谁知道关于他的故事?

关于《孟母三迁》的故事。

5.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关于他的言论的文言文。板书课题。《学弈》,谁会读?弈是什么意思呢?本文讲什么呢? 下面就一起来学习。

二、学习课文。学会朗读并能背诵。

1.自己通过看注释,了解字词的读音,不懂的注上符号。2.请学生起来说字词的疑问。3.教师具体讲解字词的读音。

弈秋,通国之 / 善弈者也。使 / 弈秋 /诲 / 二人弈,其一人 / 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 / 虽 / 听之,一心以为 / 有鸿(hόng)鹄(hú)/ 将至,思 / 援弓缴(zhuό)/ 而射之。虽 / 与之 / 俱(jù)学,弗(fú)/若之矣(yǐ)。为是 / 其智/弗若与(yú)?曰(yuē):非/然也。4.了解字词的读音后,让学生试着朗读全文。5.老师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纠错并示范读。6.读后让学生揣摩节奏,并试着划分节奏。

弈秋,通国之 / 善弈者也。使 / 弈秋 /诲 / 二人弈,其一人 / 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 / 虽 / 听之,一心以为 / 有鸿(hόng)鹄(hú)/ 将至,思 / 援弓缴(zhuό)/ 而射之。虽 / 与之 / 俱(jù)学,弗(fú)/若之矣(yǐ)。为是 / 其智/弗若与(yú)?曰(yuē):非/然也。7.然后再让学生试一试。8.最后全班齐诵。

三、理解课文,体会内容。

1.读通全文后,让学生试着说本文讲的一个什么内容? 2.让学生试着用注释理解全文。

3.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句的释义。重点是几个“之”的意思。

弈①秋②,通国③之④善⑤弈者也。使⑥弈秋诲⑦二人弈,其⑧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⑨;一人虽听之⑩,一心以为有鸿鹄⑪将至⑫,思⑬援⑭弓缴⑮(zhuó)而射之⑯。虽与之⑰俱学,弗若⑱之矣⑲。为⑳是其(21)智弗若与(22)?曰(23):非(24)然(25)也。

1、弈:下棋。

2、秋:人名。

3、通国:全国。

4、之:的。

5、善:善于,擅长。

6、使:让。

7、诲:教导。

8、其:其中。

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10、之:指弈秋的教导。

11、鸿鹄:“鸿”指大雁,“鹄”指天鹅,本文中主要指天鹅。

12、将至:将要到来。

13、思:想。

14、援:引,拉。

15、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6、之:天鹅。

17、之:他,指前一个人。

18、弗若:不如,比不上。

19、矣:了。20、为:因为。

21、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22、与:文言助词。

23、曰:说。

24、非:不是。

25、然:代词,这样。4.请学生试着说说全文的意思。5.教师总结全文的释义。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听讲,可是他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怎样拿弓箭去射它.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6.读懂了全文的意思,知道概括全文的内容吗?

本文讲述的是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故事。

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却在想着也许就有天鹅飞来,想着要拿起弓和带丝绳的箭去把它射下来。结果虽然一同学习,后一个比前一个却是远远比不上了。7.两个人学习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结果一样吗??

生: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另一人一心以为,鸿鹄将至。结果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

8.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一定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四、拓展性思考。

1.通过学习本文,你明白了什么?你有什么话对文中的人物说吗?

生: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生:我想对第二个人说:“你应该专心学习,否则就学不会下棋。” 3.生活中,你看到过这样的现象或事情吗?谁来说说? 4.作者怎样从小事出发,悟出生活的哲理的? 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分析,善于总结.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师:从一件小事中有所感悟,有所体会.作文来源于生活.愿同学们做个细心的人.五、作业。

1.背诵全文,并能理解意思。

2找一个生活中的小事,写写你的启示.比如:上课不认真:作业听错了;

做作业不仔细,把字写错了…… 板书:

1.《学弈》

一人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

学弈

态度不同,结果不同

一人一心以为

鸿鹄将至 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篇6

一、单元主题: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

负数的认识,负数、0、正数的大小比较

三、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四、重点难点:

重点:负数大小的比较,掌握比较负数大小的方法。巩固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量。

难点:负数大小的比较,掌握比较负数大小的方法。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建议: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这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性的定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关于数的大小比较,特别是两个负数的比较,这里还不是抽象的比较,只要能借助数轴来比较就可以了。

六、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认识负数

第二课时:负数的比较大小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篇7

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取向, 体现高段学习特点。在品评语句中体会科学精神;在梳理脉络中了解文体特点;在比较阅读中习得阅读方法。

【教学目标】

1. 研读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 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做到读中有思考。

2. 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 学习用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

3. 通过与本单元其余课文进行对比阅读, 了解议论文基本的文体特点。

4. 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亮出观点、梳理脉络

1. 默读全文: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什么观点,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 又列举了哪些事例?

2. 梳理脉络, 呈现课文脉络图:

3. 作者在文中先提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 再举了“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三个事例来说明, 最后重申了自己的观点。这样抓关键、抓重点的方法很重要, 这就是把厚厚的书读薄了。

板块二:研读事例、感悟精神

1. 这三个事例中, 哪个事例让你感受最深?找到这个事例仔细研读, 可以把深有感触的句子画下来, 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 学生抓住关键词语, 自主交流感受, 感悟科学家的执着精神。

板块三:比较阅读、探求文体

(一) 研读相同点

1. 刚才我们抓住关键词, 就三个事例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书中列举的三件事, 来自不同的国家, 不同的人物, 有着不同的研究成果, 但是却有相同之处。读一篇文章, 还要善于从不同的内容中找出相同点。快速浏览三个事例, 它们有哪些相同之处?

2. 你们的观点和课文第2段不谋而合, 在这三个事例中, “?”和“!”各指什么呢?

3. 这个“?”和“!”凝结了科学家们多少难以名状的情感啊!如果你是谢皮罗教授, 在抓住问号不放并进行反复研究之后, 发现洗澡水的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你一定会赞同作者的观点 (引读第2段) ;如果你是波义耳, 在不断发问并进行许多的实验之后, 发明了石蕊试纸, 也一定会自豪地对自己说 (引读第2段) ;如果你是奥地利医生, 带着一连串的问题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观察之后, 发现睡觉时人的眼珠转动与做梦有关, 你一定会骄傲地对世人说 (引读第2段) 。

4. 科学史上, 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你还能举出几个吗, 为什么不一一列举完呢?

5. 既然三个事例基本上是相同的, 为什么要写三个, 写一个或者两个行不行?

(二) 研读不同点

1. 这篇课文和本单元的其余三篇课文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快速浏览整组课文, 同桌讨论, 完成合作学习单。

2. 像本课这样, 先提出鲜明的观点, 再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观点的文章, 属于议论文。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读懂一篇议论文? (先找到论点, 再看看用什么事例来证明论点)

(三) 拓展阅读

请你阅读以下片段, 思考: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完成短文结构图。

一切科学事业都需要探索精神。探索者总是面对着未知的世界, 每前进一小步都会增加一百倍的艰险, 因此这种精神既是创造精神, 开拓精神, 也是冒险精神, 献身精神。生物学家达尔文并没有因为昆虫中毒而放弃对昆虫世界的考察, 化学家诺贝尔也并没有因为炸药爆炸而中止自己的化学实验。俄国物理学家利赫曼和罗蒙诺索夫, 曾打算利用在屋顶上竖铁杆的办法, 把空中的雷电引下来仔细研究。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 当他们两个攀上屋顶时, 突然一道闪光掠过, 利赫曼教授随之倒地。然而, 罗蒙诺索夫在给利赫曼念完悼词之后, 又继续开始冒着生命危险揭示雷电的奥秘。面对着这些无畏的探索者, 我们怎么能不受到启迪和激励!

——节选自郝铭鉴的《“挑战者”号追思》

(四) 学法引导

祝贺大家已经跨进了议论文阅读的门槛。其实, 科学并不神秘, 关键在于见微知著, 追根溯源;议论文也并不难读, 关键在于找到论点, 想想用什么事例来证明论点。当然, 作为一篇议论文, 光有观点、事例还不够, 往往在文章末尾会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 得出结论。这就是课文的7、8自然段, 我们下节课再学!

【教后反思】

一般的科学的教科书应懂它的内容, 不必从文字上去瞎费力, 应在形式上多用力, 只阅不够, 要好好地读。——夏丐尊《怎样阅读》

一、因文而异:站在文体角度解读文本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内容上看属于“科学精神”主题单元, 从形式上看, 属于小学阶段仅有的两篇议论文中的一篇, 具有典型的文体色彩。歌德提醒我们要“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的细究与深读”。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不应仅仅把握文章“科学精神”的主题, 更应厘清不同选文的文体逻辑, 因为相比语言、文字、段落和篇章, 文体是调和一切的最高级的形式, 教一类文体就得有体现这一类文体特征的过程。本设计根据文体特色选择了适当的审美方法, 着力将议论文这种文体背后隐藏的“道”, 即表达的逻辑揭示出来, 让学生形成议论文的阅读图示, 汲取“议论文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

二、因异而教:站在文体角度设计教学

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吃准目标”, 就是要把课上成语文课, 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 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 做到年段目标准确、鲜明, 不缺位, 不越位;“指导学习”, 就是要增强在阅读教学中指导读法、写法、学法的意识, 有切实可行、灵活多样, 适合那个年段、那篇课文的指导怎样读、怎样写、怎样学的方法策略, 并且渐渐内化成适合学生自己的读法、写法、学法, 进而形成较强的学习力。

阅读教学, 需要引导学生从关注内容走向关注形式, 议论文的教学更需要睁大一双发现的眼睛, 努力走向文字的背后, 走向文章的深处, 进而努力融入学生的世界, 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 引导学生从“看上去”到“好好看”, 一起抵达学习的更深处。但是, 这种转变只能是“悄悄的”“艺术的”, 切不可是“喧闹的”“生硬的”, 而是引领学生自主发现的过程。

(一) 在比较阅读中体会议论文文体的表达形式

比较阅读可更好地消除或减少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单篇课文的枯燥情绪, 丰富学习内容, 提高学习兴趣。同时, 既然有比较, 便必然有探究, 可以引发学生探索的潜能, 诱发学生的思考本能, 让他们从学习中找到更多主动学习的因素, 自然地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温故而知新, 开阔阅读视野, 培养阅读中的多维思考能力, 进而学以致用。在本课中, 通过三个事例的比较阅读, 通过本课和其余课文的比较阅读, 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运用, 揣摩议论文的表达方法。

(二) 在互文阅读中习得议论文阅读的一般策略

学生学习课本中范文的意义在于其“范”的作用, 即阅读别人的文章, 在思想中形成一种认识:语言可以这样表达, 感情可以这样抒发, 文章可以这样描写等, 要学习的是范文的字词句及写法、表达方式等。本课努力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点出发, 集聚、整合一批议论文文本, 激发学生对议论文的阅读期待, 潜移默化地渗透这一类文本的阅读策略, 为学生的阅读打开一扇扇独特视角的窗户, 引领他们在语文阅读中, 领略与以往不同的独特风景。

上一篇:姜子牙电影观看心得感悟_姜子牙观后感下一篇:委托执行的有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