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该怎样看中考

2024-11-01

家长应该怎样看中考(共6篇)

家长应该怎样看中考 篇1

一、正确地调整好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值,结合孩子的实际水平规划求学目标,家长应该如何看中考。

二、切忌盲目攀比,要把孩子的成长过程当成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

三、不可将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其他孩子的优点相比较,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四、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鼓励孩子用自己的优势去弥补劣势。

五、家长应该适时进行角色的转换,去倾听孩子的心事和苦恼,帮助孩子减压。

六、不给孩子任何承诺,如旅游、买东西、给钱等,要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为自己增长知识、财富,而不是为了某种物质目的而学习。

七、减少家庭访客人数,减少亲友来访次数,并要求来访者少谈中考及考生情况,不给孩子增加学习压力,备战中考《家长应该如何看中考》。

八、不提前给孩子留后路(择校等),因为人有了退路,就没有前进的动力。

九、不必让考生过早地关注招生学校和志愿填报,以免干扰考生情绪。

十、学会调节孩子兴奋点。

十一、填报志愿不盲从,填报志愿时要多和孩子交流,尽可能地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报,切忌只按家长的希望进行选择。

十二、多和孩子的班主任及任课老师沟通、联系,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

十三、当孩子的情绪出现波动或行为举止异常时,家长应该成为孩子最好的心理咨询师,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正确地引导孩子。

[家长应该怎样看中考]

家长应该怎样看中考 篇2

寿镜吾先生是鲁迅的童蒙老师。资料记载, 他“愤于洋人跋扈, 清廷丧权辱国, 以不买洋货、绝意仕进明志, 在家中三味书屋设馆收徒。”可见, 先生不仅是一位传统的饱学之士, 而且有着坚定的爱国信念。寿镜吾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 质朴, 博学的人。”幼年的鲁迅, 未必能体会到这一点的含义。时事苍茫, “朝花夕拾”时, 鲁迅一定对自己的童蒙老师产生了至深的感恩之情, 且在努力让自己成为先生那样方正, 质朴, 博学的人。

更可贵的是, 寿镜吾先生在教学过程中, 把“师道尊严”与中国传统文人的天趣雅兴无隙地融为一体, 表现出了难得的童心意趣, 可爱可亲。对于先生的容貌举止, 文中有三处特别引人入胜。一处是鲁迅问先生“怪哉虫”是怎么回事, “他似乎很不高兴, 脸上还有怒色了。”一处是“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 太久”, 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每读到这里, 我就想到那不常用的戒尺, 那“普通总不过瞪几眼”, 一定不会让顽皮的童子们担心害怕的。还有一处最为精彩, 先生自己读书, “总是微笑起来, 而且将头仰起, 摇着, 向后面拗过去, 拗过去。”让小鲁迅“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书醉了先生, 先生醉了学生。读书竟能读出这般滋味, 怎么能不让人“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

鲁迅的文章富有节律, 饶有韵味, 这样的功底, 与他深厚的国学基础密不可分, 也必与他的童蒙老师寿镜吾先生密切相关。

国难之际, 青年鲁迅抱着救治国人的梦想, 东渡扶桑, 留学日本, 遇见了自己的医学老师藤野先生。初到东京的鲁迅, 思想应该没有后来的明朗, 甚至可能陷入了新一轮的彷徨。因为, 他看到了成群结队赏樱花的“清国留学生们”, 听到了“响的震天”的跳舞声, 这些极不合时宜的留学景象, 一定让他陷入了寄人篱下的孤独与无处问津的苦闷中。他开始抱怨初冬的寒冷与蚊子的叮咬, 不情愿于“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认为“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就在这时, 藤野先生进入了他的视野与生活。

这位“强国”的教授, 却是一位黑瘦的先生, 穿衣服太模糊, 冬天寒颤颤的, 上课时“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引起“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的笑。然而, 先生不为所动, 他用缓慢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 “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研究头骨, 发表论文。藤野先生很关注鲁迅的学业, 每一星期都要查看鲁迅抄的讲义, 让鲁迅非常吃惊的是, 第二三天还回的讲义, “从头到末, 都用红笔添改过了, 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 连文法的错误, 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自小具有描画功底的鲁迅, 在画下臂的一条血管时, 为了好看些, 移动了一点位置, 被藤野先生叫去, 和蔼地指了出来, 且告诫道:“实物是那么样的, 我们没法改换它。”

对于自己的这位日本老师, 鲁迅用沸腾的热情写道:“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人之中, 他是最使我感激, 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 不倦的教诲, 小而言之, 是为中国, 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 是为学术, 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 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我坚持认为, 这就是鲁迅先生深刻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藤野先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一视同仁的博爱思想, 一定减轻了鲁迅留学日本的孤独与苦闷, 一定让鲁迅看到了超越于现实的人文思想光辉。

对章太炎先生, 鲁迅高度赞可, 说“先生的文笔古奥, 索解为难”, 庆幸自己看不懂的《訄书》, “中国有太炎先生”, “因为他的经学和小学”。这样的学问, 自然是深厚得不得了。然而这些还不是真正打动鲁迅的所在, 真正打动鲁迅的, “却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先生是近代中国具有传奇色彩的思想家、革命家、国学大师, 他的思想、精神、个性, 深深地触动着鲁迅的灵魂, “以大勋章作扇坠, 临总统府之门, 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 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 三入牢狱, 而革命之志, 终不屈挠者, 并世亦无第二人。”这“并世无第二人”, 让鲁迅为之折服, 崇拜为“先哲的精神”, 成为他这位“后生的楷范”。章太炎的一生, 游走于革命派与旧军阀之间, 鲁迅认为这“不过白圭之玷, 并非晚节不终”。因为章太炎先生的志向是通过“增进国民的道德, 增进爱国的热肠”, “使水深火热之民, 早登衽席。”这种民粹主义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有利于促进国民意识的觉醒与革命意志的增强。

显然, 鲁迅革命的一生受了章太炎先生深刻的影响, 他的侠骨柔肠与傲慢文字, 他的批判精神与批判思想, 都与章太炎先生血脉相通。

三位先生, 三个风格, 都给鲁迅带来极大影响。寿镜吾先生的温和与博学使鲁迅具有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性温情, 藤野先生使鲁迅具有了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章太炎先生使鲁迅具有了革命的批判精神。

家长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篇3

一、家长要注意言传身教做好榜样

家庭教育,归根结底是环境的教育,即营造优良的环境条件对孩子进行熏陶,使孩子耳濡目染。在现实生活中,身为孩子榜样的父母,如果不注意对孩子的言传身教,不能以身作则地给孩子树立榜样,那么就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许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表明:父母行为不正和不良的家庭教育,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新浪网上曾经登载了一篇名为《小霸王是怎样惯成的》的文章。“小霸王”经过了深刻的反省说:“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天生就很任性,反正从小到大,爸爸妈妈就是这样依着我的。他们认为男孩子任性是应该的,正常的……”他的反思是深刻的,他之所以发展到持刀伤人,很明显,孩子是“果”,家长是“因”,他的悲剧主要责任在他的父母身上,在于他的父母灌输给孩子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行为准则。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那如何做一面明亮的镜子和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呢?

首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的人格作用是最大的教育因素。父母的身教胜于言教。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老师家访时,了解到自己班里有一位小同学天天给邻居阿姨送稀饭。因为阿姨生病了,家里没人照顾。孩子为什么能助人为乐呢?他说:“我是向妈妈学来的。”原来,这位邻居发病时,就是孩子的妈妈将她送进医院,后来又经常去看望,端汤送水。孩子受到影响,也跟着热情地关心、照顾有困难的邻居阿姨。这是一件极平常的小事,然而它告诉我们: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父母的教育和影响。父母的品质、性格、志趣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家长应具备言正身端的好品德。美国教育家赫尔尼·卡林指出家长给孩子做榜样,最重要的就是修身养性,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品质——诚实正直,善良宽厚,表里如一,谦逊温和,乐观豁达,勤奋上进,严于律己。这句话对当代家教中家长的启示相当重要。在父母同子女的关系中,父母会给子女提供大量的行为图谱,父母只有言正身端,才有可能提供各种有良好效益的行为图谱,并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这种影响虽然日效甚微,但日久天长却有“滴水穿石”的效果。孩子身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其根源在父母身上。

二、家长应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

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孩子,把孩子当成朋友,放下家长的架子,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你和孩子的紧张关系就会得到改善。 在一些家长看来,孩子是自己生养的,想怎样处置就怎样处置,对孩子施以嘲笑、挖苦、辱骂、体罚等粗暴做法被视为合情合理。体罚孩子,往往产生不良后果。首先,体罚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的最大的动力和最强的约束力,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就是保护了教育孩子的一切措施的支点,有的孩子如成绩不好或做错了事,本来就已觉得抬不起头,若再加以体罚,无疑会雪上加霜,势必使本来已经自卑的心变得更为悲观,无形中失去上进的信心和勇气。其次,体罚容易诱发孩子说谎和不诚实的坏品行。在体罚前,孩子的错误言行是外露的,而被体罚之后,孩子有时并不明白其错误所在,于是,他就采用隐瞒和说谎的方式来对抗。再次,被体罚的孩子,往往进行“压力传递”,在家被父母打,到学校就打同学,有个学校曾做过调查:喜欢打架斗殴的学生中,80%是经常挨父母打的。体罚孩子更严重的后果是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对家长由爱转为恨,感到家庭没有温暖,容易被坏人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为此父母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儿童观,尊重孩子的人格,切忌对孩子进行心灵施暴和肉体体罚。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允许孩子提意见,切忌在家庭生活上搞父母“一言堂”。

“居身务期俭朴,教子要有义方”(《朱子家训》)。我们的教育唯有方法正确,方能“四两拨千斤”。家长言传身教做好榜样,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讲究方法教育孩子,才能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家长应该怎样鼓励孩子开口表达 篇4

那要怎样才能鼓励孩子开口表达呢?

一、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和孩子说话,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用语言表达出来。孩子听得多了自然就会跟着说,因为声音模仿是说话的重要步骤,听是孩子学习说话的基础。

二、家长不要轻易就满足孩子用手势表达的要求,而要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先让孩子逐一认识经常接触到的物品的名称,经常重复地教他发音,在孩子发音的基础上当孩子有需求时,一定要他用语言表达出来。

三、孩子开始学说话时发音未必与成人完全一样,难免口齿不清,家长要接受孩子这种尝试,应有耐心、专心聍听孩子所说的,不要打断、催促、甚至取笑孩子的发音,要向孩子表示明白他的意思,帮助孩子建立起信心。

四、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习更多正确的语言,在孩子会发一个字的音后,家长可以教孩子许多与这个字韵母相似的音,扩大孩子的词汇量。如当孩子会发“妈”的音后,可以教孩子说“打、那、发”等;或者家长可以教孩子组词,如当孩子会发“球”的音后,可以教孩子说“皮球、大球”等,这样孩子不但易于掌握单词,而且学习的兴趣会提高。

五、让孩子参加有兴趣的活动,引导孩子观察周围不同的事物,认识一些新的事物,丰富家长与孩子彼此的谈话内容,孩子才会有兴趣多说话。

六、鼓励孩子做游戏,游戏是孩子学习的途径,像菲菲对精细动作的活动很感兴趣,那家长多引导这方面的游戏,在游戏中多与孩子交流,引发孩子说话的兴趣。

七、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使孩子听到一些描述和优美的语言,当孩子对某一个故事情节较熟悉后,可让孩子适当的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中的某一个情节,这对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八、孩子刚开始学说话时,往往只了解部分的意义就发出声音来,此时不要强迫孩子一定要发出正确的音来,家长可重复发几次正确的音给孩子听,再让孩子发音,如孩子不愿意也不强迫,可过一会儿再进行,应让孩子循序渐进地学习。

九、当孩子肯说话时,对孩子短短的话语,哪怕是几个单字,只要孩子肯开口,都应给予孩子肯定及赞赏,引起他对说话的兴趣。当孩子乐意说话时,再提高要求,说话要完整、清楚,让大人明白孩子的用意。

家长应该怎样看中考 篇5

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家长要避免以下错误做法。

1、凡是遇到孩子争抢玩具,都让自己的孩子退让。这种做法显然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这样容易令幼儿伤心:他会认为父母并不站在自己一边。幼儿的权利受到损害,自尊心、自信心也受到打击。这会使幼儿长大后不知道自己的权利,也不知道如何去主动争取。

2、一味地袒护自己的孩子。幼儿之间的交往冲突是十分自然的。他们通过争夺玩具、相互追跑、扭打来了解其他的孩子,了解物我关系,从而能够客观、独立地看问题。过于袒护会引起不良的后果:使幼儿自我中心意识膨胀,以为自已什么行为都对,而别人什么行为都错,这样反而从客观上降低了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3.强求孩子和所有的人交往,做朋友。在成人世界中,我们并不会和所有相遇的人都有很深的交往,成为朋友。儿童世界也是一样。每个孩子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点和交友需求。在同伴群体中,有些幼儿会和你的孩子持续交往,成为很好的玩伴,有些则不会。在童年生活中,您的孩子和几个小伙伴建立了长久的友谊,建立了自己的交友网,在群体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可以说,他的同伴关系就是良好的。

4、只要孩子与同伴发生了纠纷,家长就代为解决。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游戏的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冲突、纠纷,这是孩子们在交往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孩子之间的冲突、纠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有利于他们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家长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合理地处理孩子间的纠纷。

父母如何对待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纠纷

1、稳定情绪。孩子发生纠纷后,家长首先要冷静,镇定自己的情绪,不能皂白不分地说:“谁欺负你了?找他算账去”等等,这样容易给孩子造成“爸爸,妈妈向着我”的错觉。而应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只有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才能发表意见。”引导孩子如实地将事实经过讲清楚。在孩子讲述的过程中,家长不能给予诸如“是谁先动手打的?”“你没有动手,对吗?”等错误的诱导、暗示,而鼓励孩子讲出真话,做个诚实的孩子。

2、分析情况。爸爸、妈妈应和孩子一起分析事情发生的根源,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是别的孩子无意识的行为,还是自己孩子不对;是自己的孩子还是别的孩子确实以强凌弱,以大欺小。在找到事情根源后,家长不要急于发表意见,而应让孩子想一想该怎么办,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态度,便于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3、解决纠纷。孩子之间发生纠纷,爸爸、妈妈应指导他们明辨是非,独立地处理和解决问题。对于别的孩子的过失,应教育孩子宽宏大量,学会原谅别人;自己的孩子错了,则应启发、引导孩子向对方道歉,从而培养孩子互相谦让、礼貌待人等良好品质。

4、互相交心。孩子间发生了纠纷,家长最好能抽出时间诚恳地和对方父母交交心,彼此谅解,使孩子受到感染,化干戈为玉帛,在以后的日子里友好相处。

5、鼓励交往。作为家长,一定不要因为孩子间常发生争吵、纠纷而限制他与同伴交往。相反地,更应创造条件,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让孩子在交往、冲突、纠纷中获得更多经验,促进其社会性的更好发展。

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家长应该怎样做?

1、建立良好的亲子联系。与父母建立牢固的情感联系有助于婴幼儿获取探索世界所必需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婴幼儿依靠父母提供的暗示去获得成功,去面对周围的环境。婴幼儿是在父母的精心护理之下才开始逐渐认识自我和他人的。许多专家认为,早期依恋会对婴幼儿一生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2、提高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意识,激发幼儿的交往愿望。爸爸、妈妈可利用节假日带幼儿游戏,参观菜场、小吃店、商店等需要互相协调工作的地方。幼儿一个人玩的时候,可通过问,“你的汽车要加油吗?”“你的变形金刚会打仗吗?”来激发他与同伴交往的愿望,主动与同伴交往。

3、教给孩子社会规则。在和同伴交往中,孩子往往由于不懂社交规则而表现出不恰当的行为特征。如被拒绝型儿童,有时他可能很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可是却不知道怎样用语言表达。看到小朋友搭好了积木,他也想玩儿,跑过去,一把推倒已搭好的积木,自然不受小朋友欢迎;对某个小朋友表现好感,走过去一拳把小朋友打哭了,其实他只是想同他有意交往的同伴打个招呼;在和小朋友一起玩时,稍不如意就大加破坏,因此小朋友们不喜欢他了。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和幼儿园老师要注意教给孩子交往的规则。如怎样和小朋友打招呼,怎么用语言请求和同伴一起玩,和大家玩时不能只顾自己。可以用示范表演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妈妈扮演同伴,表演不同的情景,让孩子看你是怎样解决问题的,然后交换角色。让孩子学会处事冷静、大度、合作、分享。

4、要教会幼儿与同伴友好合作的方式,学会为别人着想。爸爸妈妈应教育幼儿在活动时对同伴有礼貌,用别人喜欢的名字招呼他们;要与同伴互相谦让,友好相处,分享玩具、图书;对大家都喜欢的玩具不争抢,可以让别人玩一会儿,自己玩一会儿,大家“轮流玩”。这样,可以使幼儿遇事想到别人,知道有了同伴,才能玩得更愉快。

5、鼓励幼儿积极参加游戏活动。游戏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最有效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逐步摆脱“自我中心”。如让幼儿跟邻居的同伴玩“娃娃家”的游戏,幼儿可以做娃娃的爸爸、妈妈,在游戏中履行爸爸或妈妈的义务。幼儿从一个人玩发展到与同伴共同游戏,也就发展了交往能力。

家长应该怎样看中考 篇6

中考作为孩子人生重要转折点之一,在中国好的教育资源欠缺的在大前提下,武汉中考每年有50%以上的初三的孩子没有高中就读。那么提前备战中考,未雨绸缪就显得尤为重要。

俗话说“家中有粮,心里不慌”。尽管我们从未把中考视作“洪水猛兽”,但女儿上初三前,我们也已经开始四处搜集信息了,为的就是提前做好准备。要想有计划、有步骤,按部就班且圆满顺利地完成中考任务,提前对初三生活有个全面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来说,全国各地初三一年的基本情况是这样的。

(1)初三新开设化学科目,既要打基础,又要抓难度。

化学是在紧张的初三时开设的新学科,要以很快的速度学完,没有提前量,没有缓冲。化学需要记忆的基础知识点很多,还需要有一定的综合性、灵活性,与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化学现象密切联系。虽然中考化学所占的分值低,但如果不能从开始就打下扎实的基础、掌握学习方法,想在半年多的学习时间里准确掌握、理解运用、获得高分,还是有难度的。

(2)中考压轴题涉及内容80%以上来自初三课程。

初三学习任务重、难度大,还体现在各科压轴题考查的内容有80%来自初三的课程,例如:数学的二次函数,代数、几何综合题,物理的力学、电学综合题等。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些内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不仅要求基础概念清楚、基本解题思路明确,还要求对知识的综合掌握和灵活运用,其考查形式灵活多变,对学习能力的要求很高。

(3)复习速度越来越快。

从初三第二学期开始,除了化学、物理还有部分新课以外,多数课程都进入一轮轮的复习中。到中考之前,一般都会经过2-3轮的复习,而且用时逐渐缩短、速度逐渐加快,并从全面覆盖,逐渐过渡到突出重点、难点和某个专题或某个题型的专项训练。跟上复习的节奏,保证认真完成每一轮复习的要求非常重要。

(4)做好打硬仗、持久战的准备。

初三的课程进度快、任务重,自然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在上课、复习、预习和作业上,很多学校还会为初三学生加课(包括课后的延长班、晚自习以及周末补习等)、安排答疑和辅导、增加体育锻炼时间,每天的辛苦可想而知。因此,要预先做足心理准备,有恒心、有耐心、有毅力迎接初三生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是父母淡定从容、主动面对的基础,也是帮助孩子轻松应对初三中考的关键因素。

上一篇:体育教师简历的自我评价下一篇:爱眼日宣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