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儿童诗两首

2024-06-14

五年级语文儿童诗两首(精选11篇)

五年级语文儿童诗两首 篇1

教学流程

一、学习《我想》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赞美童年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1.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

2.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3.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4.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

5.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1)“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2)“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1.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水墨画》

(一)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1.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2.指名读诗,交流预习所得,概括全诗大意。

3.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二)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

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三)比较鉴赏,模仿习作

1.默读两首诗,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感悟。

4.师小结: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5.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

6.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7.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四)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五年级语文儿童诗两首 篇2

通过搜集大量的资料发现:当前人们对社会时尚的研究已经在青年、大学生等群体展开, 而社会时尚对小学生行为影响的关注甚少。小学生处于各个方面的转型期, 思想、行为、意识的分辨能力处于混沌状态, 对新鲜的时尚因素还未能够正确的汲取。如何正确认识社会时尚对小学生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这也是笔者选此课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笔者选取南通市某小学五年级 (8) 班为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3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从思想观念 (书籍, 流行歌曲, 网络传媒) 、生活 (着装, 休闲) 、语言等领域来探讨社会时尚对小学生行为的影响, 并对该班若干名学生进行访谈。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当前社会时尚因素对小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的利与弊, 为学校和家长正确引导小学生对社会时尚的认识提供参考, 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提出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对策。

二、社会时尚对小学生行为影响的现状分析

(一) 网络传媒——“引人入胜”

网络传媒是把双刃剑, 给儿童学习生活带来便捷化的同时, 一些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对儿童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图1主要反映传媒工具对小学生行为的影响, 结果表明:小学生的思想以学习为主, 但从认知水平来看, 潜意识中已受到网络传媒的影响, 其原因在于网络游戏色彩纷呈, 充满情趣的场景和人物, 刺激小学生的视觉, 使小学生的内心得到满足, 从而使同伴之间的交往机会越来越少。

在对于“说出你最喜欢的一两句口头禅或流行语”问题, 回答结果显示:“神马都是浮云 (给力) ”、“别崇拜哥 (姐) , 哥 (姐) 只是个传说”、“让子弹飞一会儿吧”, 这三句在问卷调查中所占比例达到75%, 而有15%的小学生喜欢激励自己的座右铭:如“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自己”等, 可见传媒途径的影响对小学生行为的影响最为显著。

(二) 电视传媒——“趋于好奇”

电视传媒作为近乎完整的大众传播媒体, 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认知发展, 一是人格发展。[1]

在问及“你喜欢的歌曲类型”的统计结果表明, 选择“流行歌曲”以及“儿童歌曲”的比例分别占11.11%和22.22%, 访谈的结果可以对这一统计数据进行说明:儿童本身不排斥成人流行歌曲, 但对歌词的内涵不理解。这说明随着儿童年龄增长, 他们逐渐有一种懵懂的感觉, 但认知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 对这种社会传播的时尚文化只是好奇。

在对“写出你喜欢的电视节目、娱乐节目、电影等”这一问题, 有80%的选择当下最流行的偶像剧:“回家的诱惑”、“宫”、“美人心计”。而男生大多数选择纪实、篮球等电视节目。他们从当前最流行的途径获取内心求知的欲望, 以满足好奇心的需求。可见儿童的内心小天地里渴望对成人世界的了解。

(三) 着装时尚——“逐渐渗透”

3~5岁的孩子对色彩的认识逐渐成熟, 这是培养儿童对色彩感受、形状认知变化、衣物贴身感受的时期。

如表2所示, 在对“平时零用钱用在何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学习用品 (55.56%) , 其他 (44.44%) , 并没有小学生选择时尚服饰。在对“老师平时着装”这一问题, 数据显示:也仅有16.66%的小学生对时尚的服饰有一定的选择, 可见在潮流服饰这一方面, 时尚的冲击对小学生行为并未产生很强烈的影响, 只有少数的渗透。

(四) 通讯工具——“如日中天”

近年来, 手机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角色, 对儿童的发展有利与弊的影响。

手机已成为社会时尚的一部分, 在成人的世界里不可或缺, 但是从图2也可以看到约61.11%的小学生都有手机, 约8.33%的小学生将有手机, 这组数据充分说明通讯设备的流行在小学生群体中已经深入, 而对新潮事物, 他们愿意了解, 接触的意识逐渐增强。在对小学生访谈中也了解到, 少数小学生在课堂玩弄手机游戏, 影响学业的完成。可见通讯工具在小学生中有着负面的影响。

三、结果分析

(一) 社会时尚对小学生行为影响整体分析

“小孩子是好模仿的, 是好奇的”[2], 这是儿童的天性。时尚文化越来越青睐于儿童。其夸张的表现手法、是非意识模糊的表象严重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网络快餐文化以新鲜刺激、画面精美吸引少年儿童沉溺其中, 时尚的网络用语更是进入校园, 儿童对着装的认识从简单的衣服变成追求品牌。如何开展健康的文化教育,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空间和各种条件来营造学校所特有的文化氛围, 让每位孩子在文化的影响下陶冶情操对这一课题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二) 社会时尚对不同性别小学生行为的影响

从儿童发展心理学角度分析, 小学阶段 (7~12岁) , 女生在认知水平上高于男生, 对于社会中出现的时尚因素如网络、流行语更先于接受并且模仿。从性格角度分析, 大多数男生性格比女生开朗、调皮, 他们对这些新鲜元素的冲击很容易接受, 如稀奇古怪的流行语、网游等;而女生的内敛、文静的性格使她们大多数汲取时尚元素中“静”的元素, 如服装、流行歌曲等。

(注:p<0.05差异显著;p<0.01差异非常显著)

由图表可知, 社会时尚对小学生男、女的行为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四、引导对策

(一) 社会宣传健康的时尚文化势在必行

1. 网络、电视、报纸、书刊杂志等大众传媒应当正确引导。

社会时尚大众传播媒介是时尚最主要最集中的信息源, 对社会时尚的运行、发展和冷热、方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3]

2. 大众明星的生活和爱好在网络的曝光, 为小学生树立直观形象的仿效对象。

因此, 传播媒介对社会上的流行现象要持审慎态度, 注重对处于转型期的小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 校园文化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1. 施教者要以身施教。

不仅仅在课堂中讲授文化知识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尚因素的利与弊, 正确汲取新鲜的因素。

2. 建设绿色校园文化。

通过学校、任课教师根据不用年龄, 不同性别引导看健康节目,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建立有利于儿童人格健全的校园环境文化。

(三) 父母参与引导程度需提高

1. 父母对于儿童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 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除此之外, 还要引导他们对于正确时尚因素认知要提高, 避免儿童在多元化的氛围影响下误入歧途。

2. 父母不能忽略游戏在儿童世界里的作用, 通过倡导有益于健康的游戏项目, 学生的同伴交往意识得到加强。

网络游戏需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 在保证儿童好玩的天性外, 需要给儿童一个“成人的世界”。

摘要:社会时尚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主流, 不仅是整个国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小学生行为的影响也在逐步增强。本文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 从儿童思想观念、生活、语言等影响进行现状分析, 研究表明电视、网络传媒、着装时尚、通讯工具等影响着儿童。本论文根据调查现状提出对策, 希望儿童在学习健康的文化基础上, 汲取更多元的时尚因素, 促进儿童活泼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社会时尚,行为,现状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新宝.电视媒体对未成年人之社会影响[J].声屏世界, 2007, (10) .

[2]陈鹤琴.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 .

五年级语文儿童诗两首 篇3

1. 几场瑞雪后,春天的脚步已渐渐走向我们。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2. 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像朱自清一样满怀着对春天的深情写下了众多优美的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品读两首古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导入,既是联系新知,又作为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含蓄地揭示了诗文。

二、 学习《游园不值》

1. 借助图画,理解词义

(1) 出示与诗文相关的图画,引导观察: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 图中之人就是宋代诗人叶绍翁,他曾在西湖一带长期隐居,这是他在一天雨过天晴之后去拜访友人,写下的千古名篇。(指名读题)相机理解“不值”。

(3) 诗人在这次未遇到主人的游园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4)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5) 诗句中有些字比较难懂,我们可以借助图来弄明白。看看图,你知道了哪些词的意思?

① “苍苔”见过吗?在图中找到苍苔。苍苔生长在潮湿的地方,春雨过后就会从地面长出来。

② 屐,(指图)木底鞋。

柴扉:柴门,用柴和树枝编成的一扇门。

【设计意图】古诗词义的理解比较枯燥,教师利用画面,既降低了学生理解词义的难度,也避免了教师琐碎的讲解。

(6) 诗中的“怜”是什么意思呢?记得曾经学过的“可怜九月初三夜”诗句吗?那里的“怜”指什么?两个“怜”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7) 师小结:理解诗文词义的方法很多,看来利用插图、联系旧知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2. 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 读一读前两句诗,你知道诗题“游园不值”的原因吗?用上“因为……所以……”句式回答。

(2) 诗人此时此刻是什么样的心境?诗人游园心切,可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扫兴啊!带着这样的心境读一读前两句诗。

(3) 诗人是乘兴而来,现在要败兴而归了吗?教师引读后两句诗,读后提问:诗人此时心情怎样?

(4) 诗人看到什么而欣喜?仅仅是这一枝红杏让诗人欣喜?再读后两句诗。

(5) 诗的语言是凝练的,要想走进诗中,我们还得学会想象,想象诗外画,诗外音,诗外情。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试想推开这扇柴扉,诗人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于是学生的思维便闪烁着灵动的光辉。一番再造想象让学生步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并生发出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3. 赏读古诗,深悟诗情

(1) 园中的景美不胜收,岂是这一堵矮墙能关得住的呀!诗人顿时豁然开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们把这样的情感融入朗读中吧!

(2) (多媒体展现美好春光)面对园中美景,现在你就是叶绍翁,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

【设计意图】在学生反复吟诵诗句,情感有了较深的积淀后,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为学生搭建朗读的展示平台,让他们换位赏读,学生兴趣盎然,整首诗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三、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 引入诗题,看图知大意

(1) 这课还有一首杨万里的诗——《宿新市徐公店》,在这首诗里,诗人又写了什么样的春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齐读诗题,相机理解“宿”“徐公店”。

(2) 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想一想,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3) 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看看图,再读读诗文,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篱落()的小径()的树

()的蝴蝶()的菜花()的儿童

(5)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把握诗文的主要内容:诗人杨万里住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里,那一天,他吃过午饭,走出客房,漫步来到徐公店的门外,他看到……

【设计意图】诗句的感情必须以正确的字词理解为基础。教师应摒弃独白,辅以画面,从诗中找景物,再与图对应,能使学生快速地把握诗的主旨,领略诗中的风光。

2. 启发想象,吟诵入境

(1) 诗文最后一句是“飞入菜花无处寻”,为什么不说“飞入菜花看不清”呢?“清”比“寻”读起来似乎更顺口,为什么诗人要用“寻”呢?(点出了孩童追黄蝶的欢快场景,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了)

(2) “无处寻”留给我们更广阔的想象空间,透过这三个字,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字以外的镜头:你仔细看,能看到黄蝶停歇、飞舞,儿童追跑捕蝶的情景;你仔细听,能听到儿童追蝶时的欢叫声、叹息声。展开想象,把这些内容说给同桌听。

(3) 这景、这人,俨然成了一幅意趣盎然的图画,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入诗境、悟诗情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比较、想象中强调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境形成共鸣。以诗为媒介开展听说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深化了诗的意境,使诗境丰满,境入人心。

四、 总结赏析,拓展积累

1. 今天我们学的两首古诗都是写春天的,虽然角度不同,景致不同,但都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春之美,让我们再次吟诵这两首诗。

2. 春色是诗人笔下生生不息的主题,来读读这些诗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设计意图】课内外整合,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理念。通过诵读既可以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又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

五年级语文儿童诗两首 篇4

一、了解儿童诗,形象解读儿童诗意境的“意”和“境” 师:同学们,你们读过儿童诗吗?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儿童诗吗?

生1:诗人写给儿童读的诗叫儿童诗。生2:适合儿童读的诗。

生3:还有儿童写的有儿童情趣的诗

师:对!成人或儿童写的具有儿童情趣、反映儿童生活、适合儿童阅读的诗是儿童诗。

师:有人说这首诗意境好美啊,你们知道什么是儿童诗的意境吗?不知道,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儿童诗。

师朗诵:天上月亮圆又圆,/照在海里像玉盘。/一群鱼儿游过来,/玉盘碎成两三片。/鱼儿吓得快逃开,/一直逃到岩石边。/回过头来看一看,/月亮还是圆又圆。

师:在月照大海的静态美景中,通过鱼儿的“逃”和“看”的动态加入,写活了一群小鱼儿戏水观月的画面。这首儿童诗中戏水观月的画面就是意境中的“境”,诗中盎然的童趣就是意境中的“意”。简单地说.儿童诗的“意境”中的“意”指诗中的感情、道理、想法;“境”指诗中的“画面”。

师出示符号“0”,让学生根据 “0”的形态特点观察、想象:“0”是什么?

生:数字零、字母0、鸡蛋、石子、张开的嘴、圆圆的盘子、圆

圆的月亮、红红的太阳……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的想象是一幅幅画面,就可以作为儿童诗的“境”,如果以此为题目在诗中进行无限的遐象抒发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就是“意”。我们读儿童诗就要抓住诗中的“境”去体会诗中的“意”。

二、启发学生以“小手、桃树枝,眼睛、风筝,我、春天的土地”为依据,想象《我想》这首诗的意境,体会儿童奇特的想象

师:出示“小手?桃树枝”,如果把你的小手安在桃树枝上,会长出什么呢?

生1:我会长出稚嫩的花蕾,在阳光下尽情地绽放。生2:我会长出稚嫩的枝条,在春风春雨中尽情地生长。师:此时的你会有些什么想法?

生3:我会与树上的小鸟、桃树枝、桃树叶成为好朋友。生4:我会让小鸟在我的枝条上筑巢、搭窝,让鸟的家族自由地歌唱。

生5:歌唱美好的生活……

师:出示“脚丫十柳树根”,如果把你的小手接在柳树根上,又会长出什么呢?

生1:我会长好多好多的根。生2:我会发好多好多的芽。

生3:我会长出很多很多的柳枝、柳叶。

生4:我会长出很多很多的柳树,长成一片茂盛的柳树林子。

师:此时的你会有些什么愿望?

生5:我会给人们遮荫,让我的同学在树下乘晾、读书…… 师:出示“眼睛十风筝”,如果把你的眼睛装在风筝上,你会看到些什么?

生1:我会看见蓝蓝的天空、自由飘飞的白云。

生2:我会看见自由飞翔的小鸟;还会看见红彤彤的太阳。师:往下看。

生:看到巍巍长城、滚滚长江、滔滔黄河、一碧千里的草原;看到繁华的都市北京、上海、重庆、万州……

师:出示“我+春天的土地”,如果把你种在春天的土地里,你会变成什么?

生1:我会变成小草、小花,把祖国打扮得美丽无比。师:多么美好的愿望啊!你们呢?会变成什么?有什么美好的愿望?

生2:我会变成蒲公英,在空中自由地飞呀飞,把我的理想告诉小树、小花,告诉小松鼠、小花猫、小熊猫……

生3:我会变成一棵摇钱树,为穷人摇下很多很多的钱,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生4:我会变成神笔马良,为瘫痪的妈妈画出神药,妈妈吃了药马上就能站起来。

师:多么孝顺、多么善解人意的孩子!

生5:我也会变成神笔马良,为穷人画美味佳肴、高楼大厦;还

为我自己画一台电脑(因为我家穷,买不起电脑),我要在网上读好多好多书,还要尽情地玩各种喜欢的游戏……

三、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我想》,启发学生用学习诗歌的方法体会《我想》的思想感情

(师过渡:同学们的想象丰富、奇特,还有很多美好的愿望。你们是根据课文“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种在土地上”展开的想象,作者又是怎么想象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读读课文。)

1.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

2.检查、教读,读到正确、流利,读出儿童诗的节奏、韵味。特别注意“悠啊(wa)悠”、“长啊(nga)长”、“望啊(nga)望”、“飞啊(ya)飞”中的“啊”的变音指导。

3.指导学生用“解题──了解诗句大意──抓诗眼体情”的学习方法学习、体会《我想》的思想感情。(作者高洪波以“想”为诗眼,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四、启发学生把自己的想象与作者的诗作比较,体会《我想》在想象意境、语言、构思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1.与作者想象、语言表达对比

师:请同学们把作者的诗与自己的想象和语言一节一节的对比对比,看看作者的想象和语言好在那里?

(生默读思考后)

生1:第一节作者用了比喻和拟人进行想象,作者想象“小手长成花苞牵着阳光悠啊悠,悠出声声春天的歌”让人回味无穷,这里的“牵”正好与小手相对,用得好;“悠”用得好,好象有点……慢悠悠的意思,说不清楚(欲言又止),我们只想到了“长”这个词。

师:请同学们查查工具书,看看这个“悠”在诗句中是什么意思? 生2:我觉得这个“悠”在诗句中应选词条上的“久;远”的意识。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吗?

生2:好象是小手牵着花苞在慢慢地长啊长,就是慢悠悠的意思。师:怎么长出春天的歌声的,想象一下。

生3:桃树的花苞在阳光下慢慢地长慢慢地开放,桃树的枝、桃树的叶慢慢地长大,会长成美丽的春天,这美丽的春天就像一首歌。

生4:桃树的花苞在阳光下慢慢地开放时,会看到她的好姐妹杏花、李花、君子兰、牵牛花在春风春雨中跳舞,还会听到小溪、小河、小鸟在欢快地唱歌,这所有的声音汇合在一起就像一首春天的歌。

师:这一个“悠”字表达出了这么多的含义,真是太传神了。这就是诗的语言,有形象、有声音、有色彩,读起来还有音乐一样的节奏美。下面请同学们读读这节诗,读出诗的节奏、韵味和美妙的想象。(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的节奏、韵

味和美妙的想象。)

师:请同学们再说说其它几小节,作者的想象和语言好在那里? 生5:第二小节作者用“长成一座绿色的帐篷”概括了我们所有的想象。

师接:这说明诗歌的语言十分精练,浓缩了很多的意义。下面请同学们读读这节诗,体会诗的语言的节奏、韵味和美妙的想象。(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长啊长,长出一座绿色的帐篷” 的节奏、韵味和美妙的想象。)

生6:第三小节作者把蓝天比喻成课堂很美。

生7:陈老师,第三小节作者只写了天空的景象,没写天底下看到的情况,是不是作者的想象不够丰富?

师:是吗?如果高洪波把想到的都写下来,课本装得下吗?在这里他是选取典型的画面“白云、太阳、天”表达儿童对蓝天的遐想和喜爱之情。下面请同学们读读这节诗,体会诗的节奏、韵味和美妙想象中的无限遐想和喜爱之情。(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望啊望,蓝天是我的课堂” 的节奏、韵味和美妙的想象。)

生8:第四小节想象奇特,“飞”字用得好,写出了儿童…….(欲言又止)

师接:写出了儿童对美好愿望的向往与追求。下面请同学们读读这节诗,体会诗的节奏、韵味和美妙想象中儿童对美的无限追求与向往。(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飞啊飞,飞到遥远的地方” 的节奏、韵味和美妙的想象。)

2.体会作者构思特点,模仿写诗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每一节的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1:作者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生2:每一节都是先写我想怎么样,再想象长成什么、变成什么. 师:对!你能模仿着写一写吗?(生模仿写作5分钟后)

生1: 我想变成一对翅膀让想飞的人们 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 尽情欣赏祖国的秀美风光 我想变成一双眼睛 让盲同们感受人间的温暖 看见世界的光芒 我想变成一幅清亮的喉嗓 让聋哑儿童 拥有甜美的声音 能够尽情歌唱

生2:我想变成一片花瓣 悄悄地站在枝头 眺望着 春天那美丽的面庞 我想变成一个西瓜 躺在绿油油的田野里 享受那夏日的艳阳 我想变成一片雪花 快乐地飘啊飘 用我的粉妆玉砌 装点祖国山河大江

…………

五年级语文儿童诗两首 篇5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儿童生活的快乐。

二、挑战自我。

1、初读这两首诗,做到读正确。不认识的字借助工具书。

2、再读一遍,争取做到读流利。难读的句子可重读,知道读流利为止。

3、组内欣赏读。选组内读的最好的同学做示范,其他成员可以模仿的,也可以按自己的感受读。

三、我能做到。

1、写感受。

默读这两首儿童诗,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空白处。

2、组内交流感受,二次批注。

3、读感受。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诗,准备诵读比拼。

4、默读两首诗,比较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5分)

四、老师分工。(10分)

每组选一首喜欢的诗歌进行练习。

五、准备汇报(20分)。

1、为什么喜欢这首诗?(根据诗的内容及感受交流。)

2、组内分工。注:组长分工时要征求组员的意见。

3、组内准备诵读比拼。

要求:声音响亮而不是大声嚷;站姿大方而不能太随意。一定要做到入情入境。

六、拓展练习。

1、搜集儿童诗读一读。

2、小练笔。是春天的桃花、柳树、风筝,还有充满绿意的大地启发了作者的想象,春天的细雨、燕子,夏天的荷花、小溪和鸣蝉,秋天的桂花飘香,冬天的雪,都可以启发我们想象。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事物作为想象的凭借,然后展开想象,并把它写成一首小诗。

【课后检测】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课下完成,课上板演)

( )地翻动 ( ) 的白云 绿得( )

( )地爬上 ( ) 的地方 开得( )

2、有感情朗读诗并仿写一节小诗!(课下完成,课上展示)

我想

我想把小手

安在桃树枝上。

带着一串花苞,

牵着万缕阳光,

悠啊,悠--

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我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

五年级语文儿童诗两首 篇6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在学习中养成读书、识字、写字的良好习惯。

3.喜欢学习古诗。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秀美、神奇。

【课前准备】

识字卡片、挂图、小黑板。

一、引入

1.交流有关诗人李白、杜甫及他们的诗歌的信息。

2.从《绝句》引出五绝七绝,适当介绍该类古诗。

二、学生字

1.检查预习情况:试读课文。

2.自主识字:自己拼读生字,边读边想怎样记住字音、字形。

3.认读9个生字,介绍识记生字音、形的方法。

4.学生用卡片清读生字。

5.认字游戏。

三、学习《望庐山瀑布》

1.读题,了解题目意思。

2.自读课文、练习读通顺。

3.合作学习:读诗句,看图说话,感知诗意。

第 1 页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意会诗的意境。

5.自主选择方式背诵古诗。

四、写字

1.认读第一首诗4个要写的字。

2.共同研究并写好流 字。

五、迁移方法,学习《绝句》

1.谈谈自己想怎样学习《绝句》。

2.小结方法。

3.独立或合作尝试。

4.学习汇报。

六、总结

【评析】

本课设计着力从如下方面体现立足基础,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

一、扎扎实实,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语文素养是靠点点滴滴的语文基础和长期持之以恒的语文实践积淀、整合而成。低段语文教学的基础和能力,是语文素养摩天大厦的基石。根基的扎实、牢固程度至关重要。本课教学在识字、写字、读书、说话等基础教学方面目的明确,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像流 字的书写,从观察,到揣摩字的结构,笔画的改变、位置、疏密及在田字格的布局,再到一笔一画认真临写,既抓住了写字的能力培养,又注重

第 2 页 陶冶情操,让学生感受汉字书写所体现的规范美,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如朗读训练,从认清字词的通读,借助插图意会诗意的熟读,到直抒胸臆,升华情感的美读,循序渐进,重在精品的积累,形成语感,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习兴趣和期待。

二、改革方式方法,激励自主实践并实现超越

方式方法的选择、确定,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实效为原则的。本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实际,以教材为凭借,创设了各种各式、宽松和谐、富于情感、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信心和聪明才智的活动。例如开课时的信息交流,能引起对课外积累的重视,扩展信息量,让知识面广的同学露一手;介绍生字的学习方法,能点燃思维的火花,共享资源,运用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自择方式的朗读展示,看图写话,让他们口吟、眼看、耳听、手写、脑记,各种感官参与,有利于个性发展、差异发展;举一反三学《绝句》,更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由的时空,发展的平台。整节课,独立,合作学习适时安排,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不是等待别人的授予,而是在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中自主建构生成知识、形成能力,经历实践,情感、价值观同时获得转变,在自奋其力中实现超越。

五年级语文儿童诗两首 篇7

1. 用“√”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汉字。

呐喊(nà là) 聪颖(yǐng yǐn)

吮吸(yǔn shǔn) 混沌(hùn hún)

造(形 型) 金(碧 壁)辉煌

2. 认真读拼音,将字、词端正匀称地写在括号里。

二、积累运用新天地。(32分)

1. 词语过关卡。

(1)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字义,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A.严阵以待()①对待②等待③招待 B.应怜屐齿印苍苔()①可怜②爱惜 C.乌江天险重飞渡()①又一次②重量③重要

(2)选择正确的词,填在下面的括号内。

感叹 叹息 挺立 屹立

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

①一座座巨大的角锥形建筑物巍然(),傲对碧空。

②万恶的旧社会使阿炳饱受折磨,无尽的()伴随着他度日如年。

③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沟通了人们的心灵,()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

(3)根据语境填写合适的词语。

①新学期,班里来了一位年轻帅气的老师,你准备用哪些四字词语来描写他的仪表和神态?______、______

形容一个人的口才很好,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这样的成语。

②“今天晚会来的都是娱乐圈的大腕!”这句话中______是新词。我还知道的新词有:______、______。

③请你写出几个含有“看”的意思,但不含有“看”字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

2.句子欢乐谷。

(1)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①礼到人心暖,______。

②______,屈指行程二万。

(2)人们都说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意)

______

(3)请你为“校园读书节”设计一条公益用语。

______

(4)仿写句子。

例: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如果我是______,我将______。

3. 趣味标点。

(1)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

中国儿童报 少年报 语文报 小主人报 等都是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报纸

(2)试给下句加上不同的标点,表达不同的意思。

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A.表示一个人说:______

B.表示两个人都说:______

4. 课文传真室。

(1)《二泉映月》是一首用______演奏的乐曲。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______,他爱______,他爱______,他爱______……

(2)水是珍贵的。课文《水》中写道:“水,成了______。”看到水,我们想到的成语有:______、______。水是美丽的。你看,“卷地风来忽吹散,______。”水也能显现英雄本色:“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大江保卫战》中“哪里有洪水,哪里就______,哪里有______,哪里就有军徽闪耀。”

(3)《上下五千年》记录了中华民族近5000年的漫长岁月里发生的许多曲折动人的故事,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______、______。我国自古以来有很多著名的书法家,如:何绍基、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与感悟。(20分)

感恩的习惯

小侄儿在乡下读书,三年级要学英语,便利用暑假提前跟我来到城里。学习之余,他每天总要画张画给我:或大或小的白纸,用铅笔勾出一花一草或一小人,写上一行不算整齐的铅笔字,有时是:“姑姑,谢谢你!”有时是:“姑姑,你辛苦了!”

我问小侄儿:“干吗送我礼物?”不善言谈的侄儿红了脸,轻声说:“老师教的。老师让每个小朋友都要学会感恩。任何时候受到帮助,都不能忘了说谢谢。”我说:“姑姑是家里人,还用客气吗?”小侄儿说:“家里人,更不能心安理得。”

小侄儿的话让我感动了好长时间。我不知道是怎样的老师,能让孩子养成如此好的习惯。侄儿的行为,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我。

第一次,在我过生日时,我为母亲买了件羊绒衫,花掉三个月的稿费。母亲摸了又摸,不相信地问我:“这么薄的东西,能比羊毛衫暖和?”冬天过了一大半,母亲也没有舍得穿,倒是拿出来看过多次,每次都仿佛看自己熟睡的孩子,有一点折痕,都抹了又抹。她幸福地眯着眼睛,骂我浪费。这一切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为母亲创造了快乐,也分享着母亲的快乐。

第一次,在父亲节,牵了父亲的手祝他快乐。父亲不善言辞,以前一个月和我说的话,加起来没有母亲和我一天说的话多。我曾羡慕人家的女儿勾着父亲的脖子撒娇,为自己有父亲没父爱而伤心。现在想来,没有父亲起早贪黑,用辛苦的劳动铺平我的大学之路,我又怎能有今天?不知是不是因为我成人后,每一次牵了父亲的手,他和我的话竟多了起来。这让我感悟到原来家庭成员之间的爱,也需要表达。

感恩之习,不仅给我创造了生机,也给我的女儿带来了希望。耳濡目染中,7岁的女儿也学会了感恩。有一次,她英语考了100分,她说成绩的取得是老师和她一起努力的结果,于是自己动手制作了贺卡送给老师。后来的课堂上,老师提问她的次数竟因此增多了。她终于不再害羞,敢于举手发言了。

啊,感恩之习竟如此神奇!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不善言谈:______

耳濡目染:______

2.“这么薄的东西,能比羊毛衫暖和?”这句话中加点的字读音是:______,用这个字的另外两个读音分别组词: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

A.亲人之间,也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照料而不感恩。

B.亲人之间,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照料,不必感恩。

4.短文写了侄儿向______感恩,“我”向______和______感恩,______向______感恩。

四、习作百花园。(30分)

题目:那次,我很______

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理解古诗意思,说说《游园不值》所描绘的景色。

3.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 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难点

读通、理解古诗,能背诵。教学准备

简单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 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二、板书课题 简介作者

三、明确“四步学习法”

第一步 读诗文

第二步 明诗意

第三步 悟诗情

第四步 想诗境

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课堂交流

1、读诗文

自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a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词语。b指名读诗,相机正音 c指名画出停顿。

2、明诗意

值,遇到的意思。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叶绍翁在游园的时候不遇,那么,他在不遇中又遇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先读读这首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们跟着叶翁在游园的时候,遇到的有——苍苔、柴扉、红杏

请同学们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它们的了解。

柴扉:是用柴和树枝编成的一扇门。这样的门显得——穷困、简陋,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古时候就管这样用竹子啊木棍啊支起来的门叫光棍。可见这样的门是太——简陋。但是这样的门你发现,这样的门没有半点的人为雕琢,自然而然,多么贴近大自然的本色的这样的柴扉呀!现在谁再来读这句,让我们感受,你所见到的柴扉可不同于我们现在的柴扉,那是特别的一扇门。

苍苔:“苔”还是一个生字,它是什么结构,该怎么写好看?苍苔是 3 一种绿色的植物,它因为长期晒不到太阳,所以它长在背着太阳的石头上。

那也就是空气潮湿的时候它就会长出来,春雨过后它就会贴着地皮长出来。生命力就那么旺盛。所以这个贴着地皮的小植物沿着园门接到那台阶里面隐隐约约的一点绿,所以苍就是绿,苔就是刚才同学们说的沿阶而上的贴着地皮的——说,什么?青苔 给你怎样的感觉?

所以,你发现,就那么普通的小植物就让你感觉到它将春天的生命唤醒了。于是你才发现发出这样的感概,哇——

那就把你的这份感受送到这里,让我们的眼前看到的苍苔好舒服啊!好美啊!生读。

(要是我的话就会让别人感觉好舒服,绒绒的,印苍苔可以拉长,还可以再轻点。)红杏:

红杏是一种美丽的花。你知道红杏是什么时候开花吗? 在这三个景物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春天到了。春意盎然。万紫千红。生机勃勃。

当我们用我们的慧眼去发现的时候,我们突然感觉,这些自然的小生物啊,苍苔,将我们的眼睛染绿;这红杏,将我们的心田滋润;这柴扉,让我们去感受那自然的回归。如果说,苍苔的绿将生命唤醒;那红杏的红啊,将春天的生命——照亮。亲爱的同学们就让我们再一次 4 把刚才所见的留在心中,让春天中的景物所带给我们的那份新的愉悦。(古筝:春江花月夜)生齐读。

那么这样的一座园,这样的一些普通的景物,诗人又对它们赋予了怎样的感情呢?请同学再一次默默地读这首古文,请你拿起笔,一边读一边品,诗中的哪几个字包含了作者对所见景物特别的感情? 对苍苔:“怜”,“怜”是爱惜的意思。这让我想起我们曾经背过的那首“可怜九月初三夜”这个“怜”和那个“怜”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你也理解成这个“怜”是——爱惜。

叶绍翁在最初写的时候用的是“嫌”要说嫌你就会想起一个词叫“嫌弃”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大概主人嫌弃我不让我踩苍苔,所以他就不给我开门

用上这个嫌字的感情一下就和这个园主人拉远了。可是用上一个“怜”字也可能说明园主人爱惜,也说明我爱惜。

既然他说的这个怜是叫爱惜,那有爱的成分还有惜的意思了,爱说明喜爱,那惜在哪里?再读读这一句。理解:印。

印这个字说明诗人十分珍惜苍苔。是印而不是踩。这印是谁留下来的呀?屐齿的印?

叶绍翁为什么要穿木屐鞋子来呢?因为诗人不想穿草鞋不想破

坏它。所以他穿木屐鞋下面有几个轮就是有几个齿会留下屐齿的几个 5 印,要不然那整个鞋底一下去踩了一片,还有呢,亲爱的同学们,叶绍翁穿着屐齿来,那可是身份的象征啊,在当时,穿屐齿,穿木屐鞋,那可说明自己很——很休闲

现在就请同学们来想象一下,这叶绍翁这么地爱苍苔,这么地惜苍苔,他该怎么走哇?

脚印留的越少越好,听听他是怎么怜苍苔的吧。生深情地读。柴扉:“扣”: 扣的意思就是——敲。

小扣就是非常非常轻的敲,诗人非常地爱惜柴扉,所以要用小小的扣,扣是轻轻的敲意思。

做扣的动作:轻轻地——扣。看到小字,还会想起一个成语,那叫小心翼翼,那也就是说这小里面是轻轻地小心翼翼地——扣 生齐做小扣的动作。扣了多少长时间?

扣了很久。读第二句、我想起一个成语那叫扣人心弦。扣出了对园主人的——尊重;对春天的——喜爱、怜惜。

这便让我想起我连扣门的时候,我都要小心翼翼地轻轻地做,我怕打扰了春天,那体现的是春天的那分恬静啊!所以那小扣也就体现了一个字儿,那就是—-怜。红杏“出”:

“出”说明春天来了,红杏开的很旺。

“出”和关相对,没有关就没有“出”。请同学们看一看 课件 马上做 陆游

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出翠霭浮。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叶绍翁和陆游都用了一个相同的字形容红杏的出。可是形容它怎么出的时候,叶绍翁用的是——关;陆游用的是——遮

陆游的诗作留传千古的很多,然而这一句却不如叶绍翁的这一句。尽管叶绍翁在唐诗鉴赏词典里只留下三首,然而就是一个字儿的不同,一个用“遮”一个用“关”,这两句却成了千古名句。这是为什么?时间、力量

不仅美丽还要魅力,怎么读这一句?春色满园关不住—— 再看这两句,还有哪里可以体现对红杏的特别的地方? “满”字:说明红杏很多,这个“满”字相对它的是哪个字?一 既然他说这满就是许多的红杏,那我们再来看看,越多越好啊,越多不就越满吗?满说明春天春意盎然。咱们把它改一改,(改成三)读 三枝红杏出墙来、十枝红杏出墙来

这“一”能表示这枝红杏生命力非常的强,它想出来的意志非常坚强,也说明春天非常的美丽,充满了生机。

3、悟诗情

前两句作者小心翼翼的来到柴门前去敲了半天,却没人开门,此时作者的心情会怎样呢?谁能把这种失望的情感读出来?

后两句作者在失望之际抬头看到一枝怒放的红杏心情又会怎样呢?谁能把这种惊喜赞赏的情感读出来?

纵观全诗,作者一抑一扬,目的是为了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学到这里你读熟了吗?会背了吗?比赛诵读。

3、想诗境

你如果是诗人叶绍翁,来到主人的园门前,你会看到什么,做什么,想什么呢?

同为交流讨论

找学生发言

五、作业

九年级语文 外国诗两首 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静谧、遐想、喧响等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3、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性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夜》中诗歌意象的逐层勾勒,体会诗人静谧的感情。

4、能说出两首诗风格的不同,体会自然的多面(生命的跳动和静谧祥和)。教学建议】

1、通过多种形式、多遍的朗读,整体感悟诗歌。

2、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把自己想象成蝈蝈、蛐蛐,体会诗中的感情。

3、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拆分诗歌,重组意象,体会《夜》中静谧。

4、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教学课时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蝈蝈与蛐蛐

一、导入新课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把握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

3、分组朗读,开展朗读比赛。

用心 爱心 专心

四、新课讲授

1、教师提示: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2、教师点拨: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3、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4、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明确: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5、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明确: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6、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明确: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五、作业布置

研讨与练习一。

板书设计 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夏)蝈蝈的乐音

用心 爱心 专心

主题: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冬)蛐蛐的歌儿

构思:短小精致又十分大气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外国诗。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三、新课讲授

1、分析诗歌内容,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明确: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

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2、学生品读诗歌:

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拓展延伸:

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静夜

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用心 爱心 专心

对月流珠?

分析: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四、作业布置

研讨与练习二。〖板书设计〗

河水

溪水

课后心得:

松林 夜莺

月色 大河 静谧、美丽 夜 叶赛宁

秧鸡

(反复吟咏)

小溪 青草

五年级语文儿童诗两首 篇10

一、拎读文章标题———从“题眼”中把握文章的“灵魂”

题目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文章的眼睛。任何一篇文章的标题, 只要你去研读, 都会发现里面的妙趣很多。因而, 如果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把课文标题教学处理好, 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月光启蒙》一课, “启蒙”是这篇课文的题眼, 也是这篇课文的重点难点。教学中, 抓住“启蒙”这个切入点, 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点、难点和中心。剖析启蒙, 我们发现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从表象看, 母亲是通过为“我”唱歌谣童谣、讲故事、说谜语, 给“我”以启蒙;更深层次的, 可理解为母亲用她甜甜的嗓音唱着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 启发了“我”的想象, 使“我”对民间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母亲的歌谣声中, “我”享受着月夜的宁静与清幽, 感受着母亲的圣洁与美丽。母亲通过歌谣不仅传递了她对“我”的爱, 同时把她对故乡、对生活的爱传递给了“我”。这就是“爱”的启蒙———爱故乡、爱亲人、爱生活、爱大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二、拎读关键词句———从“血肉”中支起文章的“骨架”

文章的关键词句犹如文章的“骨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贯彻“整体把握”的理念, 揣摩作者用意, 抓住关键词句, 以最简约的形式来取得“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的效果。

过渡句一般是对上文的总结和对下文的总领, 而这样的总结和总领, 正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这些“牵一句而动全篇”的连接点, 整篇课文的细目也都被拎起来了。文章的中心句往往有窥视中心、统帅全文的艺术功用。它可以使文章的外部结构交织缝合、内部意义脉络贯通。研读时抓住这些中心句, 自然有助于辐散沟通, 把握意旨, 理解主题。

三、拎读行文线索———从作者思路中摸清文章的“经脉”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看整篇课文, 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 一句一句, 一段一段, 都是有路的, 这条路, 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可见, 不管哪类课文, 都有脉络可循, 这脉络就是文章的主线。教学中, 只有引领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 明白作者的思路进行阅读, 才能抓住事物发展的主线, 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如《爱如茉莉》这篇文章把茉莉花贯穿在全文中, 茉莉花便成了这篇文章最清楚的线索。教学中可以采用“串珠”的方式, 先引导学生发现文首与文末的关系, 让学生清楚本文的题目、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茉莉花, 然后围绕文章的写作线索适机提问:“文中除了开头和结尾提到茉莉花, 还有没有什么地方也写到茉莉花?”针对统领全篇的提问, 学生很快地就能找出第9节中作者按照爸爸的叮嘱给妈妈带了一束茉莉花。接着引导学生关注细节, 关注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去品味文章中流露出的爸爸妈妈茉莉般的温情与淡淡的爱。

四、拎读情境语言———从潜心涵泳中品味语言的艺术魅力

“文章不是无情物, 一词一句总关情。”作者的动情点, 也就是作者感情的爆发点, 情与景的焊接点, 同时也是意境的落脚点。五年级语文教材中不乏大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句子, 细细品味, 我们会发现它们有的清新隽永, 有的扣人心弦, 有的发人深思。教学时, 锁定这些地方引发开来, 会使得教学内涵更加丰富, 文本的价值走向也更优化。

如《望月》一课, 把月亮描绘成一幅美丽的画, 是一首首动情的诗, 是天的眼睛。对于“一幅美丽的画”重在引导学生诵读、欣赏、背诵, 让学生陶醉在这美丽的图画中;对于“一首首动情的诗”, 让学生用动情的诵读来表达出诗人的不同感情;对于“天的眼睛”可以这样教学:文中的小外甥也很会幻想, 他把月亮想成什么?让学生读读课文的第三部分, 画出描写小外甥想象的语句。然后让学生把小外甥想象的语句连起来读:“月亮像什么/像眼睛/天的眼睛/它喜欢看我们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学生读着这诗化的语言, 会得到情和理的享受。

五、拎读思想———从感悟隐点中挖掘文本的深度内涵

从作者行文谋篇的实际用意来说, 隐点往往是文中看似平常却是作者苦心经营的地方。

在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三单元中, 有四篇关于残疾人励志的故事: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小海伦“她不分昼夜, 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双目失明的阿炳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 泯灭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他要用动人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 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 他爱那惠山的清泉, 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司马迁惨遭“酷刑”, 却在痛不欲生的情形下发愤写完《史记》;三保太监郑和七次率领船队出洋, 历经千辛万苦, 前后共到过三十多个国家, 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五年级语文儿童诗两首 篇11

20.古诗两首

《石灰吟》、《墨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作者品格。

切入点和主线问题:石灰与墨梅的有关资料。资料补充:简介作者与背景。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至少三遍以上,做到正确、流利。

2、自学生字词,找出读不准,不会写的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小组内进行认读、检查。

3、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

第一课时

(一)学习《石灰吟》。

1.指名读题,释题。

2.简介作者:《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作者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为官清廉,不畏强暴,深

受人民爱戴。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二)初读课文。

1.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汉语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好诗句。

(2)正音:焚fen,是前鼻音。锤chui,是卷舌音,不是平舌音。

(三)精读课文《石灰吟》

1.指导学生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重点理解“千锤万击”、“焚烧”、“若等闲”

等词语的意思。

2。逐字逐句理解,难以理解的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锤:敲打。击:撞击。若:好像。等闲:平常事。人间:人世间。

3.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预设: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样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

5.学生练读,指名试读,齐读。

6.课后作业:练习背诵《石灰吟》。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石灰吟》 二.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预设: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

想知道这幅梅花图

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学习古诗,理解诗意。

(1)学生借助字典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2)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C.理解诗句的意思。

D.进一步理解。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

【预设: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 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3)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A.指名交流字义、诗意。

B.进一步理解。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

作者这样描写表了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 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

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 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上一篇:考试前的祝福语下一篇:运行值班电工初级(试题):选择题—培训教学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