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

2024-08-08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

《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比较两首儿童诗表达方式上的区别,领悟儿童诗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找几首儿童诗读一读;

2.了解《水浒传》里面的英雄人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朗读诗歌

1.出示课题《儿童诗两首》,说说你知道那些儿童诗。可以说说诗歌的题目,也可以背诵其中的一两句。

2.朗读课文。

二、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学习《我想》。

(1)朗读诗歌,想象体会“我”的愿望。

①朗读诗歌,说说“我”的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 ②默默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比如:“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成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呀,飞”是怎样的感觉?

③有感情的朗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

(2)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具体说说。春暖花开的时候,坐在绿绿的草地上……

在阳光下,春风中起舞…… ……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2.指导学习《童年水墨画》。

(1)朗读诗歌,比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①静静地在街头阅读《水浒传》。②鱼儿钓上来了,鱼在草地上蹦跳。③在江面上打水仗。……

(2)细细朗读有关的诗句,体会其中的快乐。(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三、比较朗读,理解诗歌

1.反复朗读两首儿童诗,比较:这两首儿童诗有什么不同? 2.在充分朗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区别:组诗有小标题;每一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

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3)《我想》描写的是“我”的一些美好的愿望,《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的生活学习场景。

①说说《我想》描写了“我”的哪些愿望? “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

②说说《童年的水墨画》描写了哪些学习生活场景? 在街头看书 在溪边钓鱼 在江上游泳

③朗读诗歌,体会描写的愿望和场景

四、诵读诗歌,感悟语言

1.自由诵读诗歌,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特别的句子。(1)“牵着万缕阳光,/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2)“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3)“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

2.说说这些诗句特别在什么地方?(1)很有韵味。(2)语言中有图画。……

3.朗读或背诵这些诗句。

五、作业 1.选择背诵诗歌。

2.有兴趣的,可以试着写一首儿童诗。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2

一、“趣”字贯穿其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调查研究也认为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在教学中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语文教学作为一门教学艺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五下第五单元“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的交流平台时,老师可以出示简短的文字来形容人物的性格特点,但不出现人物的名字让学生来猜本单元的人物。比如形容周瑜:他虽然聪明过人,智谋双全,但是阴险狡诈,妒贤忌能。这种形式让学生在读文字猜人物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回顾了这个单元中的人物性格特点。接着老师引导学生交流:这么多的人物,你最喜欢谁或最不喜欢谁,并说出理由。这时教师可以组织进行辩论,对同一人物提出不同的观点。有了之前老师出示的短文铺垫,学生交流起来便会抓住要点、滔滔不绝。不仅谈人物的性格特点,更会结合发生在这些人物身上的事例谈得形象具体、头头是道。回顾以上教学流程,最关键的便是找寻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点。

二、重在重组整合

“交流平台”是一种言语交流,它的内容不是孤立的,它与单元的每个内容板块都是密切相联的。教学中可以把单元内所有内容板块看成一个整体,处理时协调安排各板块的内容,找出最合理的结合点开展教学,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

(一)与单元目标照应

每个单元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板块组成,每个板块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编排设计紧扣语文学习重点,追求语文学习的整体效益。因此,“回顾·拓展”的教学目标要紧紧围绕单元教学目标,为单元教学的整体目标服务。

(二)与课文学习结合

“交流平台”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习方法。如果在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学完后才去归纳,学习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如学完说明性主题的所有文章后再去看“交流平台”中的总结、提炼、尝试运用等,就显得太晚了。笔者认为教学中如能与课文学习相结合,在课文学习时有意识地加以总结、提炼,这样效果会更好。

(三)与口语交际结合

本册口语交际的训练重点是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能结合日常的生活进行口语的表达,在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中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这些目标的达成仅仅靠那么几节口语交际课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更多的可操作性的素材,使口语交际的目标顺利达成。“交流平台”就是很好的口语交际的训练平台。如果把每一次的交流都当成是一堂口语交际课,将交流平台与口语交际进行了有机的整合,整个过程体现了口语交际的内容由简单、表面,到比较深入、丰富的过程。

三、妙在梳理点拔

“交流平台”的教学,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梳理点拨。特别是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偏颇认识要积极引导与点拨,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

如:在教学五下第七单元“作家笔下的人”的交流平台时可以组织学生按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细节描写等进行分类。在学生谈到某一种描写手法时,要及时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相关内容,重温那些最具代表性的句子、段落,引导学生进行交流,领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比如,当学生提到动作描写刻画“小嘎子”的形象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全班学生共同回顾这些句段: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通过回顾这些语段中的动作描写,小嘎子那顽皮机灵、好胜心强的个性便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头,同时也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动作描写是人物个性的符号,是丰满人物形象的法宝。

接着教师便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梳理并完成以下表格:

通过对本单元人物形象的梳理,不仅让人物形象又重回到学生的脑海中,更让学生深入地体会语言、动作、外貌、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形象的必要性,生动恰当的描写会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激荡心头。但是人物描写的方法往往是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结合在一起的,学生在交流时不能陷入单一描写方法的交流,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全局出发例谈一个人物,体会作者如何根据人物特点选择描写方法。

纵观以上教学流程,教师不仅总结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还结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文章让他们谈体会,对单元重点进行了有效的拓展。此外,教师还适时地引导孩子尝试着运用某种表达情感的方式进行写作。这不仅提升了单元主题、知识点,更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摘要:“交流平台”承载的知识体系,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搭建了一个沟通的桥梁,是语文素养养成的重要途径。本文认为重视“交流平台”的有效教学,让教材中的“小模块”,发挥“大作用”,有着现实的教学意义。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3

1. 几场瑞雪后,春天的脚步已渐渐走向我们。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2. 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像朱自清一样满怀着对春天的深情写下了众多优美的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品读两首古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导入,既是联系新知,又作为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含蓄地揭示了诗文。

二、 学习《游园不值》

1. 借助图画,理解词义

(1) 出示与诗文相关的图画,引导观察: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 图中之人就是宋代诗人叶绍翁,他曾在西湖一带长期隐居,这是他在一天雨过天晴之后去拜访友人,写下的千古名篇。(指名读题)相机理解“不值”。

(3) 诗人在这次未遇到主人的游园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4)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5) 诗句中有些字比较难懂,我们可以借助图来弄明白。看看图,你知道了哪些词的意思?

① “苍苔”见过吗?在图中找到苍苔。苍苔生长在潮湿的地方,春雨过后就会从地面长出来。

② 屐,(指图)木底鞋。

柴扉:柴门,用柴和树枝编成的一扇门。

【设计意图】古诗词义的理解比较枯燥,教师利用画面,既降低了学生理解词义的难度,也避免了教师琐碎的讲解。

(6) 诗中的“怜”是什么意思呢?记得曾经学过的“可怜九月初三夜”诗句吗?那里的“怜”指什么?两个“怜”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7) 师小结:理解诗文词义的方法很多,看来利用插图、联系旧知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2. 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 读一读前两句诗,你知道诗题“游园不值”的原因吗?用上“因为……所以……”句式回答。

(2) 诗人此时此刻是什么样的心境?诗人游园心切,可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扫兴啊!带着这样的心境读一读前两句诗。

(3) 诗人是乘兴而来,现在要败兴而归了吗?教师引读后两句诗,读后提问:诗人此时心情怎样?

(4) 诗人看到什么而欣喜?仅仅是这一枝红杏让诗人欣喜?再读后两句诗。

(5) 诗的语言是凝练的,要想走进诗中,我们还得学会想象,想象诗外画,诗外音,诗外情。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试想推开这扇柴扉,诗人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于是学生的思维便闪烁着灵动的光辉。一番再造想象让学生步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并生发出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3. 赏读古诗,深悟诗情

(1) 园中的景美不胜收,岂是这一堵矮墙能关得住的呀!诗人顿时豁然开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们把这样的情感融入朗读中吧!

(2) (多媒体展现美好春光)面对园中美景,现在你就是叶绍翁,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

【设计意图】在学生反复吟诵诗句,情感有了较深的积淀后,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为学生搭建朗读的展示平台,让他们换位赏读,学生兴趣盎然,整首诗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三、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 引入诗题,看图知大意

(1) 这课还有一首杨万里的诗——《宿新市徐公店》,在这首诗里,诗人又写了什么样的春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齐读诗题,相机理解“宿”“徐公店”。

(2) 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想一想,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3) 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看看图,再读读诗文,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篱落()的小径()的树

()的蝴蝶()的菜花()的儿童

(5)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把握诗文的主要内容:诗人杨万里住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里,那一天,他吃过午饭,走出客房,漫步来到徐公店的门外,他看到……

【设计意图】诗句的感情必须以正确的字词理解为基础。教师应摒弃独白,辅以画面,从诗中找景物,再与图对应,能使学生快速地把握诗的主旨,领略诗中的风光。

2. 启发想象,吟诵入境

(1) 诗文最后一句是“飞入菜花无处寻”,为什么不说“飞入菜花看不清”呢?“清”比“寻”读起来似乎更顺口,为什么诗人要用“寻”呢?(点出了孩童追黄蝶的欢快场景,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了)

(2) “无处寻”留给我们更广阔的想象空间,透过这三个字,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字以外的镜头:你仔细看,能看到黄蝶停歇、飞舞,儿童追跑捕蝶的情景;你仔细听,能听到儿童追蝶时的欢叫声、叹息声。展开想象,把这些内容说给同桌听。

(3) 这景、这人,俨然成了一幅意趣盎然的图画,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入诗境、悟诗情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比较、想象中强调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境形成共鸣。以诗为媒介开展听说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深化了诗的意境,使诗境丰满,境入人心。

四、 总结赏析,拓展积累

1. 今天我们学的两首古诗都是写春天的,虽然角度不同,景致不同,但都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春之美,让我们再次吟诵这两首诗。

2. 春色是诗人笔下生生不息的主题,来读读这些诗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设计意图】课内外整合,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理念。通过诵读既可以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又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教学重点:

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教学难点:

品味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图片、古典音乐。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乞巧)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一年来,老师和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那在你的记忆中,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你可以先说说吗?

学习古诗有很多的好方法!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向别人请教。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指名读)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向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交流反馈:

1.汇报读懂了什么?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2.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

谁来说一说。(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当时的情景怎样?(学生自由说说,借机理解“碧霄”)

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能背诵杜甫的《牛郎织女》吗?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说说对织女了解多少啊?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的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各个都羡慕,羡慕得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古代家有女孩,总希望她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所以乞巧节又名女儿节出示古诗“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4)想象古人在过乞巧节的心情与情景,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闭上眼睛想 想,再和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好!反馈 1.你怎么知道人很多? 2.她们穿了多少条红丝呢?

3.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再诵读诗句。

四、拓展感悟: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 2.同学试背。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哪些同学还搜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拜新月》、《开元天宝遗事》、《迢迢牵牛星》、《七夕》……)

第二课时(嫦娥)

复习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3.出示课题《嫦娥》。

一、体会

1、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资料讲故事,体会丰富想象。2.从神话故事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丰富的想象)

3、其实诗人的想象也挺丰富的。(自由读诗,体会想象意境)

二、自学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2.默读质疑。这首诗题为嫦娥,却着墨不多,通篇看到的都是云天幻景,说说你的所见。(读句子联系注解读懂字面意思。)

3、看到这样的景象,你会想到什么?那么嫦娥呢?(借助重点词语理解嫦娥孤单寂寞的处境)

4、除了,这渺渺云天,皎皎河汉,嫦娥还能见着什么吗?她最想见的会是什么呢?(后羿,人间幸福美满的生活呀。)小结:当她每晚只能看到(学生接读)“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当她想亲人却又见不到亲人,只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面对(学生接读)“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5、她会怎么想呢?(让学生反复吟诵前两句诗句,感受当时嫦娥彻夜不眠,辗转反侧的处境,想象说话以引出下文理解嫦娥苦闷的心情。)出示: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她为什么后悔呢?再次联系上文,通篇理解诗句,引起共鸣。)6.有感情朗读诗。(1)生练读。

(2)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

7.古人常借诗句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某种心情,你觉得作者借《嫦娥》表达了什么?(师简介李商隐:因为政治原因,李商隐的爱情、婚姻生活很是不幸。)借此理解诗人正是借助嫦娥的处境来抒发自己的苦闷。再说,我们常把月亮称为嫦娥,猜想一下,当夜色渐浓,诗人面对当空的一轮皓月会想些什么呢?(引发学生换位思考,反嚼诗句,深入诗景,体会诗意。)。

8、拓展:说不定天上嫦娥的“云母屏风”此时在作者屋里就只是(绳床瓦灶,破桌烂凳……)当一灯如豆,夜凉如水时,诗人他(孤单、寂寞)就步出庭院,发出(再诵古诗,反复品味。涵咏)

9、同是一轮明月,诗人张九龄会说:();诗人李白会说:()还有那些诗人也会在明月夜抒发情怀呢?课外再去找找吧。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5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祖父的花园》

课文中这样鲜活的语言是很多的,关键是我们的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对语言敏锐的感受能力,把发现的语言提出来让学生体会。

(3)在“交流平台”中总结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交流平台”是引导学生对一组或一个阶段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如果把一组课文的教学看作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的认识发展过程,交流平台就起着帮助学生把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再用来指导实践的作用。如,在“他们让我感动”这一组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再见了,亲人》一课的学习,了解了在叙事的基础上抒发情感的方法;通过《桥》这一课的学习,揣摩把强烈的思想感情蕴含在对事情的叙述和环境描写之中的方法……这些方法,在本组的交流平台中得到了总结和提升。与此同时,还把以前学到的其他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在这里进行归纳、小结,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受,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实用的读写方法。

3卑盐彰扛龅ピ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熏陶感染主要凭借的就是课文,课文的字里行间蕴藏着的深刻的人文内涵。本册课文向学生展示了一幕幕引人入胜的生活场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美好意境,一段段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这些场景、形象、意境、故事,需要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并在阅读、感悟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就是课程标准所说的“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有两点需要注意:

(1)体验文本与个性化感悟的关系。

阅读就是与文本对话。既是对话,就是双方互动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既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但又不能走极端,还必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旨。

(2)把握内涵与语言文字训练的关系。

课文思想性强、人文内涵丰富,老师们会特别关注人文精神的挖掘与落实,甚至只围绕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或直奔文章的主题,离开语言文字进行空洞的说教,使原本应该充满情趣的课堂死气沉沉、了无生趣。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必须通过语言的学习来实现。要警惕仅关注人文精神的开掘,而忽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语言能力培养的苗头出现,防止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分离或偏向一端。要在正确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下功夫,否则两败俱伤,导致阅读教学效率的低下。

4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设计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策略。

本册教材体裁广泛,文体的丰富给阅读教学提出了更多的研究课题,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教师要根据不同文体课文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文言文,要初步感知古汉语的形式,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还要了解少量文言词语的意思。如课文中的“曰”是“说”的意思,“之”是“的”的意思,“甚”是“很”的意思,并能背诵短小的文言文。

剧本和相声,适于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主要人物或重点部分,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可以分角色读一读,或者演一演。这两类文体课文的教学都不适宜用集体朗读的方式。

作为略读课文的两篇近代白话文,要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学生不理解的词句,老师可以略作讲解,但不能逐字逐句地解释。作为精读课文的教学,也要抓住重点,不能平均用力。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人物服饰的大段描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不必去深究,大概知道王熙凤穿的是什么就可以了,重点要把握的是,在这个片段中,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是什么?课文的哪些语句突出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等等。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6

本片段重点写的是林黛玉初进大观园,与“凤辣子”王熙凤见面的经过。作者通过语言、外貌、动作、表情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聪明伶俐、能言善辩的王熙凤。文中,作者将对王熙凤的正面描写与贾母、林黛玉的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凤辣子”出场的片段刻画得尤为精彩。

教学目标:

1.读准“体格风骚、放诞无礼、恍若神妃仙子、泼皮破落户儿”等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不同语气。

2.通过品读描写王熙凤的衣着、容貌、动作、语言的语断,感受王熙凤的人物形象,体会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3.尝试运用“评书”的语调朗读课文,丰富朗读形式。拓展延伸,丰厚王熙凤的形象,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体会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基本程序 教 学 调 整

一.揭示课题,了解文本语言特点

1.读题解题。

初见就是—— 第一次见面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呢?——凤辣子第一次遇见林黛玉。

2.补充背景:(林黛玉为什么要来贾府?)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想到黛玉年纪小没有人照顾,就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本文介绍的就是林黛玉初进贾府,王熙凤与其见面的情景。

3.学习阅读提示: 打开课文,发现没有,前面有一段阅读提示。读一读,说一说,从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如:《红楼梦》是曹雪芹的作品,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文中的主要人物王熙凤,俗称“凤辣子”;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是选自《红楼梦》的第三回;等等)

4.了解文本语言特点:红楼梦采取的是古白话文的形式,与现在读的课文有所不同。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7

【教材分析】

本次“交流平台”评说“名著中的人物”,本组课文中的人物个个生动鲜明、栩栩如生,让学生回顾、总结所感所悟;“日积月累”安排了六个与古代名著有关的歇后语,激发学生收集歇后语,了解这些歇后语背后的故事。【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本组课文选自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提倡以这几篇课文作为引子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众多的名著,通过交流,使学生对名著中人物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感受这些名著闪烁着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读好书,读整本书的欲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厚的底蕴,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激发他们阅读名著和收集歇后语的兴趣。【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后,能与同学就文中的人物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学会在阅读后进行总结、反思。

2、通过对人物的评价、探讨,深入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3、积累八条谚语,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些谚语。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交流读书乐趣和学到的方法。

【教学重点】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教学难点】

1、评价人物时语言的形象生动是交流中的难点。

2、积累并运用歇后语。【教学准备】

1、制作幻灯片。

2、引导学生阅读本组课文的原著及我国的其他古典名著。

3、收集关于三国的歇后语。【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激趣导入

师:悠悠中华,流传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篇章,其中以“中国古典名著”最为广传,“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古典名著的特殊魅力吸引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你知道中国有哪些古典名著吗?(学生交流)很好,我们刚刚结束的第五单元的课文内容就是节选自古典名著中的相关故事,在本单元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不畏强敌、机智勇敢的蔺相如,顾全大局、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以及诚实守信、忠厚老实的鲁肃,还有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美猴王。在这些人物中,你最喜欢谁或者最不喜欢谁,为什么?接下来我们进行本节课第一次闯关活动——交流平台,评说人物(课件展示相关提示)

二、交流平台,评说人物

(一)自主讨论

1、以廉颇和蔺相如为例,分小组就共同感兴趣的人物交流分析:他们各自的性格怎样?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围绕这样的性格特点来写的呢?用了哪些事例来说明人物特点?

2、总结交流:这两个人物的共同点:能从大局出发,关键时刻放下自己的尊严,以国家的利益为重。

3、不同点: 蔺相如性格特点:

有勇有谋,唇如枪,舌如剑。在紧要关头,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性命来维护赵国的尊严。渑池会上,秦王侮辱赵王后,他用与秦王拼命的方式,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赵王的尊严。而当与廉颇发生矛盾时主动避让,如称病不上朝,避免与廉颇碰面。即使对面遇见,也主动回避。当手下问及原因时,他的回答言辞恳切,胸怀大度。

廉颇的性格特点: 廉颇作为一员老将,形象十分鲜明。他威震朝野,秦王也惧他几分,知道他屯兵边界则不敢轻举妄动。他耿直畅快。如当蔺相如比他的职位高时,他毫无遮掩,表达自己的观点。当他听说蔺相如躲避他不是怕他,而是为了赵国的利益时,能知错就改,作为一位名声显赫、战功卓著的老将,背上荆条,登门请罪,诚心改过的举动令人钦佩

4、喜欢他是为什么?除了课文中的这些情节,你在课外阅读时,还有哪些有关于他的描写?

(二)全班交流

1、自主交流。

2、从课文中选取两三个人物加以比较,说说各自的性格特点。如:廉颇和蔺相如;诸葛亮和周瑜、鲁肃。(他们各自的性格怎样?有什么特点?除了书上的这个故事,你平时阅读中还发现他们俩有什么特点?)

A、同桌交流、讨论。

B、举行小小辩论会,对同一人物不同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说中评,在评中议,在议中辩,在辩中思,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日后的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3、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随机引导:作者是怎样围绕这样的性格特点来写的呢?用了哪些事例、人物的语言又是怎样的?(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小结:通过具体的事例,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进行描写,才能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希望同学们将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实际作文中去。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不难看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人,他的经历不同,对书中人物的理解也就不一样,关键在于要读出自己的理解。

【相机渗透写作方法,无形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交给学生写作方法】

三、日积月累,巧对歇后语

1、谈话:我们学过的歇后语有很多,你了解歇后语吗?

2、简介歇后语: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3、了解歇后语的分类:

4、挑战:对接歇后语

现在老师说出上半句时,请大家对出下半句。(课件出示)小葱拌豆腐—— 电杆上插鸡毛—— 猪八戒照镜子—— 三个臭皮匠—— 周瑜打黄盖—— 关公面前耍大刀——

5、合作:学习歇后语。(1)出示文中的歇后语。

(2)自由朗读,要求读得准确流利。

(3)自读自悟,知道这些都是关于古代名著的歇后语。合作交流,说一说自己对这些歇后语的理解,讲讲背后的典故,说错的地方,其他同学帮助纠正。

(4)练习:背诵歇后语

采用多种方法,多层次的诵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记住了这八条歇后语。(指名读;同桌对读;小组比赛读;师生对读;全班一齐背诵。)

(5)鼓励:运用歇后语

A、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会听到人们运用歇后语,课文中这六个歇后语可能会在什么样的场合用到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试着说一说。

B、学生交流,对运用恰当的语言环境给予表扬。

6、课外扩展,鼓励搜集

(1)关于歇后语,你还积累了哪些?(2)回家每个人再收集几条歇后语。

【语文是母语,学习的机会无所不在,学生课外的积累是超乎想象的。】

四、教学课外书屋

1、教师小结过渡:《西游记》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体现中华民族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古代神话小说,相信每一位同学都认识书中的唐僧师徒四人。可老师觉得只有品读原文,感受原汁原味的《西游记》,才能真正读懂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所以老师希望你们课外能够找来《西游记》原著读一读,相信书中神奇的故事一定会让你着迷,那扑朔迷离的神话世界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 11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吓唬、诡计、霹雳、酥软、踉踉跄跄”等词语。

2.朗读课文,讲讲武松打虎的故事。

3.了解课文内容,重点学习打虎部分,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4.思考除了了打虎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和打虎有什么关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阅读要求

1.(播放《好汉歌》,由电视剧主题曲导出名著《水浒传》。)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让我们再来读读节选自名著的《水浒传》里边的文章(板书:20 景阳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文后的“资料袋”。

2.指名读课文前的导语,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导语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1)认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2)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3)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二、根据阅读要求,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理解重点词语。指出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近代白话文,个别语句表达上与现代白话文有所不同。

如何:为什么。但凡:凡是,只要。岂不枉送:难道不是白白送掉,枉,白白地。请勿自误: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误,受伤害。岂:表示反问,有“难道”的意思。

2.阅读情况汇报。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武松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找出相关段落。(课文的第八至第十三自然段写“武松打虎”,除此之外,第一至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武松在酒店喝酒,第五至第七自然段写武松上景阳冈。)

学习第三部分(打虎部分)。

你觉得写得最精彩的是哪部分?认真阅读,然后和大家交流,谈谈自己的理由。

(2)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

默读课文,思考这部分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就是一个要点。(猛虎出现、猛虎进攻、痛打猛虎。)

(3)这一段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从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出来?(表现了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的特点。)

① “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

“蹿、掀、吼”写出了虎的气势,虎的声势,写虎是为了写人,虎如此有气势。那么打虎的武松就更了不得。这是反衬的手法。

② 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能看出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

(4)小组讨论:这段是通过什么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这段是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武松的机智勇敢、英勇无畏、武艺超群的性格特点的。)

(5)朗读指导。读时速度可以快些,读出虎的声势、气势以及武松的勇敢无畏。

三、学习第二部分(上冈)

1.指读提问:第三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具体写了武松打虎的经过。我们仔细阅读过了,同时也体会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有什么联系?

2.默读第二部分,思考: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武松的心理活动。)3.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 用笔圈画出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体会。(通过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武松好强、无畏的特点。)

4.这一部分并不是重点,它有什么作用呢?(这一部分虽然不是重点,但是对于武松性格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思想活动使武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也为下文作了铺垫,对于人物的刻画是必不可少的。)

四、学习第四部分(下冈部分)

1.指读课文,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武松的心理活动,想道:“天色看看黑了,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却怎么斗得过?”)

2.此时武松的心里有点畏惧,这与武松勇敢无畏、武艺超群是否矛盾?有何作用?

(讨论归纳:武松毕竟是个凡人,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大老虎相当艰难,况且此时已精疲力尽了。如果再写他精力旺盛,准备再战猛虎就不真实了,不能叫人信服。最后一段的作用更真实地对武松这个英雄人物作了补充,使这个人物更真实、更具体,让读者更喜欢他。)

五、弄清事情的前因和后果

1.店家只给武松三碗酒的原因是——三碗不过冈。

2.武松不听劝告上景阳冈的原因是——这条景阳冈少说也走过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就有大虫,我也不怕。——不怕老虎。

3.武松能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原因是——勇敢无畏,武艺超群。

4.武松能打死老虎,却提不动那只被打死的老虎的原因是——武松耗尽了力气,手脚都酥软了,打虎时已经将力气用完了。

六、再读课文,说说武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豪放倔强、勇敢的性格。

七、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说一说武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书设计:

上冈——酒店喝酒——三碗不过冈 景阳冈 打虎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教学重点

1、课文第一段与第三段细致描写了武松在酒店喝酒和打虎的情形,突出了武松豪放、无畏、倔强的性格

2、作者在“喝酒”和“打虎”两件事上是如何抓住要点详细叙述的。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读《水浒传》,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人物,重点阅读第二十三回,了解武松打虎前后的一些事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1、导入新课。

武松过酒庄,三碗不过冈。小二劝不住,连喝十八缸。执意过冈去,掌柜心慌慌。途中遇白虎,血盆大口张。无耐退三步,两眼泪汪汪。手无寸兵器,四周没人帮。抡劈按踢打,虎败气绝亡。

知道刚才老师说的是什么事情吗?

(武松打虎)是的,老师刚才说的是武松打虎的一个顺口溜,大家都知道武松是梁山第一好汉,是景阳冈上的打虎英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广为人知的武松打虎的故事,本文题目为《景阳冈》,我们一起去见识下英雄的气概。

2、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说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呢?主要讲了啊几个过程?

板书: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二、重点导读冈上打虎

(1)如果要给武松做一张名片你觉得黑板上哪一件事可以做代表最精彩?(打虎)(2)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武松是怎样勇打猛虎的!

看课文第九、十自然段是最惊险的。第九自然段,是谁在进攻?(老虎。)有没有扑中?(没有。)

老虎三扑三空,看第十自然段,谁进攻?(武松。)

这个时候,老虎扑过去的时候,如果是我,说实话我闪不了的,我估计我会摊成一堆泥的。武松却迎了上去,拿起了梢棒,打。这说明了武松的什么?

勇猛。(板书勇猛)优点出来了。有没有打着?(没有。)

我们常说武功好还要眼力好,对不对?武功特别好的,打一只苍蝇也能打着,那么大一只老虎却打空了,为什么?(慌,他太紧张了。)

找学生读第九自然段。

通过阅读我们知道武松一共闪了几闪?

一共四闪。第一闪是大虫扑过来的时候闪到青石旁边,第二闪是大虫扑过来的时候又闪,第三闪是大虫掀他的时候,第四闪是虎尾剪他的时候。

从武松地“闪”我们看那只老虎是省油的灯吗?它很怎样?(凶猛。从“一扑”“一掀”“一剪”中看出的)

面对这样的猛虎你想像他闪的速度一定是怎么样的?(对,如果很慢会怎么样?就被老虎吃掉了。)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武松动作极其的——敏捷。

(板书敏捷)这个极其的敏捷可不是想快就快的哦,这也是武功的特点,而且武松这时候是高度的冷静。

下面看第十自然段,武松闪过之后,就拿起了梢棒打。谁来读?(找一个学生读第十自然段。)

现在注意了,武松和老虎面对面了,武松手里的梢棒还在,多长的梢棒?半截对不对?但是武松把梢棒丢开了。现在的武松我们说他怎么样?(赤手空拳。)

老虎过来了,老虎也很愤怒啊,我怎么吃不到这个人呢?老虎的性子也起来了,它咆哮了,生死决战开始了,我们全班同学一起迎上去,好不好?

迎着这条虎,它大白天当道,害得我们不敢过岗,二、三十条大汉都成了它腹中的美餐,它要吃英雄武二郎,不怕,迎上去,英雄成名在此一战,生死较量在此一搏,准备好了吗?看到地方了吗?我起个头,“那只大虫咆哮着,发起性来,……”(生齐读第十一自然段。)

这时的大虫已经完全丧失了进攻的能力。尽管这样,武松后来还是做了一件事情,拿起梢棒,又把大虫捶了一顿,这说明他不放心,这说明他的性格——

特别的谨慎,特别的机智,(板书机智)

实际上,这个时候大势已定,英雄已经成名了,他等的是下岗,骑大马,戴红花,接受人们对英雄的崇拜了。好!把心情平复下来,思考打虎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动作描写)

三、讨论喝酒部分

课文主要写了武松在景阳冈上打虎的事,课文前面却用了大篇幅写他喝酒,与打虎有什么关系呢?你从中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武松呢?(学生浏览课文,讨论)

“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是清河县人,……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这里也表现了武松很倔强,还表现了他勇敢无畏的性格。)

“好酒!”和“这酒真有气力!”

(真是一个豪放的武松。刚才大家交流的武松的性格,你是通过什么体会的?)(武松的语言。)谁能来当一当武松,读一读武松说的话。

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可以看出他很爱面子,同时说明他很勇敢。)

这里一个“想”字,这是写武松的(齐声:心理活动),对,作者通过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让我们认识了一个豪放倔强的武松。

这部分内容与打虎有什么关系呢?

(这部分内容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而又无所畏惧的性格,为写打虎做好了铺垫。)

四、课后扩展

1、根据板书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畅饮十八碗酒后,在景阳同上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2、布置课外扩展

今天我们学习了武松景阳冈上打死猛虎的故事,他是英雄吗?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自悟,合作学习的方法,感受人物特点,并能体会到作者是用夸张和讽刺的语言把人物特点写生动的。

2、体会作者通过刻画人物动作、语言,尤其是神态的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并且能试着运用该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

根据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板书:魔力)解释魔力(拥有神奇魔法和力量,让人沉迷)。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写了一部短篇小说是《金钱的魔力》。

(板书:金钱的,完成课题板书)金钱既没有生命,又不能上天入地,它身上怎么会具有魔力呢?这还要从1850年的英国发生的一个故事说起(师讲述故事)。大家想知道这个流落伦敦街头的穷光蛋忽然之间得到了一张一百万英镑的钞票之后会怎样吗?

让我们一起走进马克•吐温写的《金钱的魔力》。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准词顺句通文。

2、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课件出示)

(2)根据提纲,概括主要内容。(课件出示框架)(板书:托德 老板 冷漠 热情)

三、体会人物的性格,集体交流

▲托德

1、我等候着,一直等到他把手头的事办完,他才领着我到后面的一个房间去,取出一堆人家不肯要的衣服,选了一套蹩脚的给我。

对托德的动作描写,抓住词语“一直、才、取出、蹩脚”体会托德对我的漫不经心,以貌取人,势利。

指导朗读,抓住:“刻薄的嘴脸”读出“刻薄的语气”。

2、那个家伙摆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说道:“啊,是吗?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

对托德的语言、神态描写,写出了托德很刻薄,充满了歧视,轻蔑。(板书:刻薄、讽刺)认识反语的表达方法。(嘴里说得和心里想的意思截然相反,这就是说“反话”。)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同学们,人与人之间,尤其是伙伴、朋友之间千万不能像托德那样,反过来说话。

指导朗读。(用不相信、瞧不起人的傲慢语气。)

3、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里面还有折纹,还有皱纹,还有螺旋纹,就像你往池塘里抛了一块砖那个样子;当他向那张钞票瞟了一眼的时候,这个笑容就马上牢牢地凝结起来了,变得毫无光彩,恰象你所看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

对托德的神态描写:见钱眼开,虚情假意。

托德神情的变化:“笑容是遍布满脸的”──“凝结”、“毫无光彩”;认识夸张的描写方法。(运用这种不好看的东西来形容一个人丑恶的嘴脸,夸张、讽刺的描写方法。)

小练笔:现在请大家看文中的插图,透过托德的神态和观察课文插图,揣摩托德内心的想法。

当托德微笑着从“我”手中接过钞票时,心想:(),于是笑容遍布满脸;当他向那钞票瞟了一眼的时候,心里咯噔一下,心想:(),于是笑容就马上牢牢地凝结起来了,整个人都呆住了,陷入了窘况。

4、点题:这“凝结起来的笑容里”有难堪,有窘迫,这都是因为有了百万英镑,这就是——(指课题)金钱的魔力。

▲老板

1、老板望了一眼,吹了一声轻快的口哨,一下子钻进那一堆被顾客拒绝接受的衣服里,把它来回翻动,同时一直很兴奋地说着话,好像在自言自语似的。

对老板的动作描写,抓住“望、吹、钻、翻、说”表现出老板世故圆滑、唯利是图。

2、老板的语言。(课文12~18自然段)

填空、指导朗读:老板说起话来真可谓(),你看他说:“()”。

点拨:献媚讨好,阿谀奉承,拍马屁,虚伪,势利,心里只有钱,没有诚信。(板书:奉承 讨好)

认识对比的描写方法,点题,这一结尾与文章开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开头,“我”遭遇的是那般冷落;结尾,“我”受到的是这般热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这都是因为有了百万英镑,这就是——(指课题)金钱的魔力

指导朗读。较快的语速,体现人物的金钱的奴隶媚态。

四、总结回顾

大家看,马克•吐温的描写就是与众不同,不愧为语言大师,抓住了托德和老板的语言、动作、神态,运用了夸张,反语、对比的写法,简单几笔,则淋漓尽致地把托德与老板以貌取人、刻薄、见钱眼开,虚情假意、势利的拜金主义者的丑恶嘴脸刻画了出来,从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五、拓展延伸

1、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就节选自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这篇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处处可寻觅到这样的生动描写。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原文,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的人物特点。

2、马克•吐温还写过好多的作品,大家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找来读读。(课件出示马克•吐温简介)

六、布置作业

同样写文章时,要想刻画好一个人的特点,更要抓住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细致入微的神情刻画,入木三分的语言描写。

1、续写:就这样,“我”穿上了新衣,在老板和托德的恭送下,越走越远了,可店门口这会儿却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同学们,凭着你对老板和托德这两个人性格的了解,能不能发挥你的想象,试着抓住老板和托德的动作、或是语言、或是神态,运用夸张和讽刺的语言,续写几句呢?

2、仿写:学习文中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写写你身边的人。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朗读、批注、想象等方法理解课文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留恋童年的复杂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初步了解作品的语言特点。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的哪些事呢?(播放《送别》的轻音乐)

2.看来,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

3.出示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就让我们一起回忆作者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

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与背景

1.同学之间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先分组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准备上台发言。2.请一两个代表上台发言,说一说“我”所知道的林海音。对说得好的学生以掌声鼓励。3.结合“资料袋”,教师总结。

三、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让学生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请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 2.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1)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

(2)四人一组,交流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3)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四个片断:

A.学骆驼咀嚼B.想像驼铃用处C.想替骆驼剪毛D.追问骆驼去处(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并板书。)

四、品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

1.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作者的童年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用笔划一划,然后写下你的感受,可以用一个词,或用一句话。

(1)再读课文,边读边划,体会感悟。(2)汇报,交流。

2.一起感悟片断,体会童年乐趣。A.学骆驼咀嚼

(1)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2)“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3)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4)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想象到“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和作者一样吗?你是否也有过类似于作者这样的经历?(鼓励学生之间可以畅所欲言)

(5)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B.想象驼铃用处

(1)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吃,总会饱的。

(2)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3)“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

(4)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在这里,爸爸会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5)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一样的想法,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6)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1.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反复品读--划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

2.仿照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回顾学法,复习导入

二、迁移学法,继续回忆童年片断 C.想替骆驼剪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暖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里又看出了什么?

(1)看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2)从这个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D.追问骆驼去处

(1)自由朗读这个片断。

(2)从“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一想。我还会问些什么?

(3)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4)分角色感情朗读。

三、继续品读,怀念童年

这么多的为什么,长大后“我”还会问吗?“学骆驼咀嚼”“想替骆驼剪毛”这些事还会再做吗?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自然段。

1.自由朗读,体会情感。2.全班交流:

(1)“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在做了。”

(2)“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3)细细品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骆驼的喜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4)带着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四、总结全文,珍惜童年

正是和这篇课文一样,《城南旧事》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感受,所以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后来,它被拍成了电影,又深受观众的喜爱。(再次响起轻音乐《送别》)让我们伴着深情的音乐,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两段话。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2

回顾·拓展四

二 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本组学习本组课文的所得,明白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感动比如,读文章要入情入境才能够被感动。2.积累20个成语。

2.懂得“程门立雪”的意思,懂得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激发学生尊敬教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结合专题学习内容,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

教学难点

在阅读时既要注意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要注意领悟作者表达情感时所使用的方法。

教学方法

引导法、点拨法。

说、读、思、议相结合。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成语故事。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明白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感动别人,读文章要乳清入境才能够被感动的道理。

教学重点

交流学文的感受、体会与收获,懂得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激发学生尊敬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懂得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激发学生尊敬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法。

说、读、思、议相结合

教学准备 熟悉本单元课文。

教学设计:

一、朗读对话,畅谈发现

1.(教师出示交流平台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师:请学生们自由大声的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想想你从他们的对话中发现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对话。

师:谁愿意说说自己的发现吗? 3.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将学生发言归纳为:

(1)要让文章感动自己必须设身处地地想,入情入境地读。(2)要让文章感动自己必须要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3)要注意表达的方式。

选择典型的句段,朗读体会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式。

(1)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再见了,亲人》)──直接抒发感情。

(2)五天以后,洪水退了……她丈夫和她的儿子。(《桥》)──在故事的叙述中表达感情。4.回忆学过的课文中还有哪些课文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感情的?

5.还有哪些其他的表达感情的方式?给出实例体会,比如借景抒情,咏物抒情……

二、总结学法,课外拓展

1.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听说大家在课外也收集了一些感人的文章,请在小组中交流交流(学生出示自己平时阅读是比较喜欢的文章),老师提两点建议:(1)朗读文章时,要入情入境地读,用自己的朗读打动听者。

(2)听的同学要边听边思考,这篇文章什么地方令你感动?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2.学生小组交流。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朗读文章,学生交流听后感受与体会。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回顾·拓展四

上一篇:公司执行力考核标准下一篇:编程实习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