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期担保合同(通用8篇)
展期担保合同 篇1
借款展期后抵押人责任有何变化
常东正 苏家成黄某向某银行借款10万元,用赵某的房产作抵押(抵押合同无其他特别约定),借款期为199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借款到期后,黄某未征得赵某同意即与银行签订展期协议,将借款展期3个月。事后,赵某对该展期协议未予认可。展期到期后,银行向法院起诉要求黄某归还借款本息,并要求赵某以抵押的房产承担抵押担保责任。
对借款人黄某应归还借款本息没有争议,但对抵押人赵某的抵押责任是否应予以免除,有意见认为:本案原债权债务关系已消灭,抵押人的抵押责任应予以免除。理由是:根据合同法第三十条的规定,有关合同的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方式的变更,是对合同要约内容的实质性变更。本案借款人黄某与银行对借款10万元的履行(还款)期限作了3个月的展期,应视为对原借款合同实质性的变更,借款人黄某与银行间已形成新的法律关系,原来的借期为1年的债权债务关系已消灭。而抵押合同是依附于主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消灭,从合同也消灭,或者说,抵押担保的债权已消灭。根据担保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债权消灭,抵押权也消灭,故抵押人赵某的抵押责任应予以免除。笔者认为,抵押人并不能因主合同未经其同意进行变更而一概免责。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30条第1款规定:“保证期间,债权人与债务人对主合同数、价款、币种、利率等内容作了变动,未经保证人同意的,如果减轻债务人的债务的,保证人仍应当对变更后的合同承担保证责任;如果加重债务人的债务的,保证人对加重的部分不承担保证责任。”该条第2款针对主合同履行期限变更的情况作了特别规定:“债权人与债务人对主合同履行期限作了变动,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的,保证期间为原合同约定的或者法律规定的期间。”根据这个解释,不能因为主合同双方当事人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延长履行期限而免除保证人的责任。但保证人也不能对延长的履行期限承担保证责任。以上这些规定与解释虽然是针对保证合同而言,但笔者认为,其所包含的法理,抵押合同也可参照。据此,再结合《解释》第12条第2款的规定,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主合同双方当事人未经抵押人书面同意将履行期限延长的,抵押人承担抵押责任的期间仍为原合同债权诉讼时效结束后两年内。具体来说,原合同债权还款期限为1998年12月31日,如果没有诉讼时效中断、中止的情况,其诉讼时效至2000年12月31日届满,诉讼时效结束后两年至2002年12月31日,抵押人在此法定期间内依法承担抵押担保责任。现主合同未经抵押人书面同意展期至1999年3月31日,其诉讼时效两年至2001年3月31日,如无时效中断、中止的情况,诉讼时效结束后两年内于2003年3月31日。抵押人在超过原合同债权法定抵押合同期限后(即2003年1月1日起)依法免责。
根据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就抵押人而言,其抵押责任期限依主合同债权的诉讼时效开始起计算,如主合同展期未经抵押人书面同意,则抵押人并不当然免责,但其担保的债权的诉讼时效仍从原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届满时开始计算。在原合同债权两年诉讼时效及期限届满后两年内,抵押人就不能免责;反之,抵押人对因未经其同意展期而超过法定抵押担保期限时仍存在的债权将依法免除责任。
展期担保合同 篇2
无效担保合同的民事责任, 其性质属于缔约过失责任。缔约过失责任指的是在合同缔结过程中, 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 给另一方确信该合同能够成立有效的另一方当事人造成损害时, 有过错的一方当事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缔约过失责任采用的是过错责任原则, 其构成要件为:一是缔约一方违反了先合同义务;二是未违反先合同义务的一方受有损失;三是违反先合同义务一方具有过错。《民法通则》和《合同法》都对缔约过失责任作了相应的规定。
二、担保合同的审查
担保合同属于合同的一种, 根据合同法中合同效力的规定, 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审查担保合同的效力, 应从几个方面以下进行:
1、审查主合同的效力
担保合同是为了保证主合同的履行而设立的, 是主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如果被确认无效, 那么各方当事人所约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同样也是无效的, 对担保合同来说, 主合同无效, 则担保合同也当然无效。实践中, 主合同可能是全部无效或部分无效, 如果主合同是部分无效, 那么有效部分仍然存在, 担保合同的担保人仍对有效部分承担担保责任。
2、审查担保人主体资格
担保是民事行为, 担保人须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及民事行为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
担保法对保证人的主体资格作了特殊规定。一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为他人提供的担保无效,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担保合同未经其法定代理人追认, 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二是未经法人授权的企业的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为他人提供的担保无效。三是国家机关和公益法人为他人提供的担保无效。此外, 公司法也对公司作为担保人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3、审查担保人的意思表示
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一致是合同的构成要件之一。在担保合同中, 保证人与债权人之间要有真实的意思表示。保证人意思表示不真实, 将导致保证合同无效。担保法中保证、抵押、质押、定金四种担保均须依当事人的合意设立。如果在设立担保时, 如一方被欺诈、胁迫违背真实的意思表示将导致担保合同无效。
4、审查担保财产合法性
作为担保财产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担保人对财产具有处分权;二是法律允许该财产作为担保物。根据担保法的规定下列财产不得作为担保财产:⑴土地所用权;⑵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⑶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⑷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⑸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⑹依法不得作为担保物的其他财产。
5、审查担保合同形式要件
依据担保法和物权法的规定, 以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建设用地使用权和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正在建造的建筑物抵押的, 应当办理抵押登记, 抵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设立。以现有的以及将有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和正在建造的船舶、航空器、交通运输工具抵押, 未办理抵押登记的, 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故在实现抵押权时, 应当依法办理抵押登记。
三、担保合同无效后的责任承担
担保合同作为从合同, 如果被确认无效, 仅意味着合同规定的保证义务不能履行, 并不表明不发生任何法律后果, 如果保证人有过错, 仍应承担相应的无效保证责任。《担保法》第5条对此做出了相应的规定。担保合同无效后, 当事人承担的是缔约过错责任。而担保合同无效, 可能因为主合同无效而无效, 也可能因为担保合同本身无效。
1、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也无效的情况
担保合同对于主合同具有附从性, 在主合同无效, 担保合同也无效时, 首先依法确定主合同债权人和债务人的过错及其承担的相应责任, 然后确定无效担保合同中担保人有无过错, 主合同无效而导致担保合同无效, 担保人无过错的, 担保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担保人有过错的, 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部分, 不应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三分之一。
2、主合同有效而担保合同的无效的情况
主合同有效而担保合同无效, 债权人无过错的, 担保人与债务人对主合同债权人的经济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债权人、担保人有过错, 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部分, 不应超过债务不能清偿部分的二分之一。
3、过错责任的承担
(1) 国家机关和以公益为目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违反法律规定为他人提供担保无效后, 因此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 根据其过错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2) 董事、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违反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者未经股东会或董事会同意, 以公司的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其他个人债务提供的担保无效后, 除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外, 债务人、担保人、应当对债权人的损失连带赔偿责任。
(3) 以法律规定不能设立担保的财产设立担保的以及以公益设施为他人提供的担保无效后, 担保人应根据其过错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4)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提供的担保未经其法定代理人追认的, 因无民事行为能力或民事行为能力受限制, 担保合同无效过错属主合同当事人, 担保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5) 企业的职能部门提供的担保合同无效后, 根据债权人和担保人的过错程度确定责任的承担。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未经法人书面授权提供担保的, 根据债权人是否有过错, 由担保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或由其与债权人分担所造成的损失, 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需要承担责任时, 可先由分支机构经营管理的财产承担, 其经营管理的财产不足以承担责任的, 由企业法人承担。
担保合同为主合同的从合同, 其产生、效力、终止都从属于所担保的主合同, 其合同责任也具有补偿性与顺序性, 主合同履行完毕, 主合同终止, 从合同不终止。无效担保人的赔偿责任也具有补偿性和顺序性, 担保合同被确认无效后, 无效担保人赔偿债权人信赖利益的损失范围为主合同债权人的经济损失, 该损失属主合同的损失, 其与主合同债务人履行能力及其信用直接有关。因此, 首要的、最终的责任承担人应为债务人。当主合同已适当、全面履行的时候, 债权人不存在损失, 无效担保赔偿也不复存在, 只有当主合同债权人不能清偿时, 无效担保人才承担赔偿责任, 其对于损失的造成是间接的, 责任也具有补偿性。
摘要:签订担保合同是企业同意办理担保业务的直接体现, 也是约定担保双方权利义务的基础载体。无效担保合同是相对于有效担保合同而言的, 是最典型的违反生效要件的合同。担保合同被认定无效后, 担保人应否承担责任, 如承担责任, 应承担什么责任,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无效担保合同的责任承担加以探讨。
担保合同无效的原因分析 篇3
主体不合格,即担保合同的主体不符合法律、法规之规定,其订立之担保合同从成立之时起便失去法律效力。根据《担保法》及其《解释》,主要涉及以下几种情形: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担保合同无效。订立担保合同的当事人,除了要具有独立的财产和代偿能力两个条件外,还要必须具有完全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按照《合同法》第9条的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根据《民法通则》第11、12、13条之规定:18周岁以上的人是成年人,且智力正常则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10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但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或监护人代为实施民事行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担保合同是无效合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其年龄、智力和精神健康状态等相适应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有效,否则其订立的合同,由其法定代理人予以追认才有效,不予追认则不生法律效力。
2.法律禁止担保的机构和单位订立的担保合同无效。根据《担保法》及其《解释》,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而订立担保合同的机构和单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国家机关违反法律规定提供担保的,担保合同无效。国家机关是行使其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国家安全的行政单位,其财产是由国家财政拔付,为保障其履行职责的需要而设,属于国家财产范畴。若允许其随意为他人之债务提供担保,则极有可能影响国家机关的正常运行,损害社会公众的利益,危害国家利益。为此,《解释》第3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的除外。可见,除国务院特许之外,国家机关无论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为他人之债务提供担保。
(2)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违反法律规定提供担保的,担保合同无效。这类担保人主要是指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它们主要从事公益事业,同国家机关在性质上极为相近。为此,《担保法》第9条及其《解释》第3条均做出了明确规定。
(3)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及职能部门违反法律规定提供担保的,担保合同无效。《担保法》第10条规定:“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职能部门不得为保证人。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有法人书面授权的,可以在授权范围内提供保证。”《解释》第17条规定:“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未经法人书面授权提供保证的,保证合同无效。”
(4)中央银行等金融机构违反法律规定提供担保的,担保合同无效。《中国人民银行法》第29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担保。”可见,中央银行是属于国务院领导下的国家机关,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其全部资金由国家出资,属于国家所有,禁止为他人之债务提供担保。至于中央银行之外的其他金融机构,是以经营存、贷款为主要业务,并以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为主要经营原则的商业银行。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法》规定,商业银行不是国家机关,而是企业法人,它具有《民法通则》赋予一般企业法人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因而它可以对外提供担保。
(5)董事、经理违反法律规定提供担保的,担保合同无效。《解释》第4条规定:“董事、经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60条规定,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的,担保合同无效。”董事、经理对公司财产的经营权和处理权的取得是由股东会赋予的,负有不得将公司财产当做个人财产擅自处理的义务,即不得以公司财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公司法》第124条第3款规定:“董事、经理违反本法规定,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的,责令取消担保,并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将违法提供担保取得的收入归公司所有,情节严重的,由公司给予处分。”
二、客体违法而致担保合同无效
担保的设定是为债权实现的法律措施,而债权的实现又有赖于担保合同的有效,担保合同有效的主要要件之一是客体合法。《解释》第5条规定:“以法律、法规禁止流通的财产或者不可转让的财产设定担保的,担保合同无效。”为此,法律、法规禁止流通的财产或者不可转让的财产主要有以下几类:
1.土地所有权。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我国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土地所有权禁止流通,当然也禁止以土地所有权设定担保。
2.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但是荒山、荒坡、荒沟、滩涂等“四荒”土地使用权可以设定担保,乡镇企业以厂房设定担保,其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可以同时设定担保,但乡镇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不能单独设定担保。
3.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公益设施禁止设定担保,但以公益设施以外的财产可以为自身债务设定担保。
4.权属争议不明的财产,在未解决其争议之前,不得以此财产设定担保。
5.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在解除查封、扣押、监管之前由于其权利人已失去了对该财产的处分权,因而不能以该财产设定担保。
6.禁止转让的票据,不得设定担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53条规定:“依据票据法第27条的规定,出票人在票据上记载‘不得转让’字样,其后手以此票据进行贴现、质押的,通过贴现、质押取得票据的持票人主张票据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票据法》第34条规定:“背书人在汇票上记载‘不得转让’字样,其后手再背书转让的,原背书人对后手的被背人不承担保证责任。”《解释》第101条规定:“以票据、债券、存款单、仓单、提单出质的,质权人再转让或者质押的无效。”
7.公司法禁止转让的股权不得设定担保。《公司法》第147条规定:“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的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三年内不得转让。公司董事、监事、经理应当向公司申报所持有的本公司的股份,并在任职期间内不得转让。”第153条规定,国有股须经有关部门批准,才能转让。
8.知识产权中的人身权,不得设定担保。人身权是基于智力成果创造人的特定身份依法享有的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标明发明人及设计人权等。人身权与智力成果创造人人身不可分离,因而人身权具有专属性,无经济价值可言。
三、设定担保的手段违法而致担保合同无效
设定担保的手段(或措施、方式)必须合法,才使担保合同有效。根据现有法律之规定,设定担保的手段违法主要表现之一在于债权人或债务人(以第三人为担保人)以欺诈、胁迫、乘人之危、恶意串通、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等方式而使担保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设定担保合同,该担保合同无效。《担保法》第三条规定,“担保活动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设定担保的手段违法主要表现之二在于对担保未履行法定的手续而致使担保合同无效。《担保法》对以特定物进行担保的形式要件进行了规定,要求必须以书面形式订立并履行向法定部门登记的手续或实际交付担保物,担保合同自登记或交付担保物之日起生效,否则,担保合同无效。
四、因果性关系而致担保合同无效
由于某种因果关系或主、客观事实等特殊情况的发生而致担保合同无效。依照《担保法》及其《解释》以及司法实践,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主合同无效而致担保合同无效。《担保法》第5条规定,“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担保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第52条规定,“抵押权与其担保的债权同时存在,债权消灭的,抵押权也消灭。”第74条规定,“质权与其担保的债权同时存在,债权消灭的,质权也消灭。”第88条规定,“留置权因下列原因消灭:(一)债权消灭的……”担保合同为主合同的从合同,具有从属性。主合同无效,主债权不发生,则担保因失去了对象而无效。这又分为两种情形:其一,主合同无效即担保合同所依据的合同本身无效,其担保合同即当然地失去法律效力。其二,担保合同所依赖的主合同终止,该担保合同无效。既然主合同终止而不复存在,其所包含的担保当然地也就终止而不存在具不具备法律效力的问题。
2.主担保合同无效,再担保合同则无效。所谓再担保,就是再担保人的担保行为并非直接为主债务作担保,而是对担保债务而作的间接性担保。它以主担保即担保债务的存在为前提,它不能独立存在,是一种补充性担保。主担保如果无效,再担保就当然地无效。
3.主合同债务转让而致担保合同无效。在担保合同期间,债权人许可债务人转让债务的,应当取得债务人的担保人的书面同意。在未经担保人同意或追认而转让的债务关系中,债权人只与新的债务人发生关系,与原债务人的担保人没有任何关系,原担保合同即丧失法律效力。当然这是仅完全性债务转让而言的。如果仅部分债务转让,担保合同仍然是有效的。
4.主合同变更而致担保合同无效。《担保法》第24条规定,“债权人与债务人协议变更主合同的,应当取得保证人书面同意,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的,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保证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解释》第6条第5款规定,主合同变更,未经担保人同意和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担保人不再承担担保责任,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16条第2款规定:“贷款届满,债务人未偿还欠款,借、贷双方未征求保证人同意而重新对偿还期限或利率达成协议的,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09条规定:“在保证期限内,保证人的保证范围,可因主债务的减少而减少。新增加的债务未经保证人同意担保的,保证人不承担担保责任。”由此可见,债权人与债务人擅自变更合同,未征得担保人同意的,担保合同无效,担保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5.超过法定或约定的担保期限而致担保合同无效。担保合同的当事人往往依照法律规定或双方的约定来承担担保的责任期限,在该期限内不主张权利的则担保人不再承担责任,担保合同亦丧失法律效力。《担保法》第25、26条规定:债权人与保证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保证期间为主债务人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如果债权人在该六个月内主张了权利,如向法院起诉或向仲裁机关申请仲裁等,保证人则应在主张权利之次日起六个月内仍应履行债务或承担保证责任;而如果债权人向被保证人主张权利而没有在法定期限内向保证人主张权利,保证人亦同样无条件地免除保证责任。《解释》第28条至37条对保证期间亦做出了具体明确的解释。
6.债权人抛弃债权而致担保合同无效。债权人在担保期限内,无正当理由拒绝被担保人履行债务的,担保人的担保责任也被债权人放弃了。事后债权人无权就债务要求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担保合同也就无效。当然,担保人同意继续承担担保责任的除外。此外,对同一债权设定了多个担保的,如既有保证又有物的担保,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的,担保人在债权人放弃权利的范围内免除担保责任。
7.因免责事由的出现而致担保合同无效。根据《担保法》及其《解释》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免责事由主要有三:一是不可抗力,即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二是因债权人的过错造成的债务不能履行,债务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担保人亦当然地免除责任;三是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的某种免责条件出现时,债务人及其担保人亦不承担责任。
五、结 语
担保公司专用-【委托担保合同】 篇4
委托人:(以下简称“甲方”)地 址: 法定代表人: 联系电话: 传 真: 邮政编码:
受托人:(以下简称“乙方”)地 址: 法定代表人: 联系电话: 传 真: 邮政编码:
鉴于甲方因 需要,拟向(以下称“贷款行”)申请借款人民币(大写),并与贷款行签订《人民币借款合同》(以下简称“主合同”),甲方就该主合同项下之相关债务向乙方申请提供保证担保,乙方同意按照本协议约定条件向甲方提供保证担保,并将与甲方及贷款行签订《保证合同》(合同编号:,以下简称“保证合同”),担保债权金额为人民币(大写),担保期间 年。为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根据《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规定,甲、乙双方经协商一致,订立本合同。
第一条
担保费
1.1为保证甲方申请的担保项目的顺利进行,甲方应按乙方要求提供完整、合法有效的申保资料,待甲方的委托担保事宜经乙方受理后、乙方开展调查审查担保项目前,甲方需一次性向乙方支付评审费,计人民币(大写)贰仟元整;评审费计入担保费,若甲方未通过乙方调查、审核或因任何原因导致乙方未与甲方及贷款行签订保证合同或在乙方保证合同项下担保责任终止的,评审费不予退还。
1.2 乙方为甲方提供保证担保,甲方应向乙方支付担保费,担保费率为担保债权金额的 3 %,担保费共计人民币(大写)(此金额包括前述评审费),支付方式为:
□乙方与贷款行签订保证合同时,甲方一次性足额支付保费。
1.3 双方同意,本合同项下甲方向乙方的支付义务及反担保义务作为乙方与贷款行签订保证合同等法律文件之前提条件。甲方未按照本合同约定向乙方完全履行支付义务或反担保义务的,乙方有权拒绝与主债权人就本合同约定之担保事项签订任何法律文件。
1.4 乙方为甲方提供担保的期限与担保合同所约定的期限一致。如实际贷款期限超出上述主合同约定的贷款期限的,在贷款行依政策标准同意为超出的贷款期限办理展期的前提下,展期期间担保费的收取标准另行约定。
1.5 本合同项下的担保费,是乙方为甲方提供担保而收取的费用。乙方与贷款行签订保证合同等法律文件的,即视为乙方开始向甲方履行其担保义务,故乙方向甲方所收取的担保费不予退还。
第二条 反担保约定
2.1 对乙方在本合同项下依法、依约应承担的担保责任,甲方需向乙方提供足额的反担保。
2.2 甲方或甲方所提供的反担保人未与乙方签订反担保合同的,乙方有权拒绝为甲方提供担保。
2.3 反担保措施拟为 提供的保证担保。
第三条 甲方承诺
3.1 承担本合同项下所有费用的支出:担保(含评审)费、利息及因本合同的履行而产生的费用(包括但不限于违约金、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等)及双方特别约定的损失(金额以4.3项下的约定为准)。
3.2 在担保责任未解除期间,积极配合乙方进行保后管理检查工作(乙方对甲方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情况进行调查、监督包括但不限于按期向乙方提供财务报表、经营情况说明及实地检查)。若违反上述承诺,甲方愿意承担违约责任。
3.3 在担保责任未解除期前,未经乙方书面同意,甲方不得进行合并、兼并、合资、分立、减资、撤消、重大资产转让、变更法定代表人、为第三方债务提供保证担保、以其主要资产为自身或第三方债务设定抵(质)押担保等其他足以影响乙方权益实现的行为。
3.4 在担保责任未解除前,如甲方进行承包、租赁、变更住所及通讯地址、变更营业范围等应至少提前30个工作日书面通知乙方。
3.5 在担保责任未解除前,如甲方发生对其正常经营构成危险或对其履行本合同项下的义务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任何其他事件(包括但不限于破产、停业、解散、被停业整顿、被撤销或吊销营业执照或执业许可证、涉及重大经济纠纷、财务状况的恶化等),应立即书面通知乙方。
3.6 甲方承诺,乙方所担保的借款用途之合法性且不存在用于归还旧的贷款之情形(“新贷还旧贷情形”),否则乙方有权依法不承担担保责任。
第四条 担保合同的履行
4.1 若因甲方未依约履行主合同项下的债务,贷款行按主合同的约定要求甲方履行还款义务而甲方未能全部或部分履行还款义务时,乙方即可依据保证合同约定,承担担保责任。
4.2 乙方全部或部分履行保证合同义务后,甲方应于三个工作日内无条件偿还乙方在保证合同项下所支付的款项(乙方按保证合同约定应向贷款行支付的本
金、利息、罚息、逾期利息、复利、违约金及其他费用等),并承担乙方因此而产生的全部损失(包括但不限于各种费用开支损失、期待利益损失等)。对于乙方在履行保证合同项下义务所支付的全部款项,甲方应按每日万分之五向乙方支付利息,直到甲方付清上述全部款项为止,并按代偿额的20%支付乙方违约金。
4.3 乙方依上述4.2项向甲方追偿时产生的费用由甲方承担,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仲裁)费、差旅费、调查费、鉴定费、评估费、翻译费、证人补助费用等。
4.4 主合同无效而导致担保合同和/或保证合同无效,乙方无过错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也不退还所收取的评审费、担保费等费用;乙方有过错的,乙方承担民事责任的部分,不应超过甲方不能清偿部分的三分之一。
4.5 乙方有权在承担责任的范围内按照法律规定向甲方、其他担保人、反担保人进行追偿。乙方向反担保人或其他担保人追偿的,甲方应当提供相应协助。
第五条
合同的生效、变更、解除和终止
5.1 本合同由甲乙双方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授权的代理人签字并加盖公章之日起生效。任何原因导致甲方与贷款行之间主合同不成立或不生效或终止或无继续履行之必要等情形,乙方可视情况决定终止本合同。乙方终止本合同的,自终止合同通知到达甲方之日起本合同终止。
5.2 本合同生效后,除本合同已有之约定外,任何一方都不得擅自变更或提前解除本合同,如确需变更或解除本合同,应双方协商一致,并达成书面合同。书面合同达成之前,本合同继续有效。
5.3 乙方仅对本合同约定的贷款行承担担保责任。如贷款行将债权全部或部分转让给他方的,乙方对新的债权人不承担担保责任。
第六条
保密条款
6.1 乙方对甲方提供的有关其债务、财务、生产、经营等方面的资料及情况保密,但本合同另有约定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6.2 本合同涉及双方商业秘密,除非本合同另有约定外,未经另一方同意任
何一方不得将本合同文本向任何第三人出示,不得向任何第三人披露本合同内容。
第七条 违约责任
7.1 本合同生效后,甲、乙双方当事人均应履行本合同所约定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本合同所约定义务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依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合同的约定承担赔偿责任。
7.2 任何一方违反本合同约定的即构成违约。除本合同另有约定外,违约方应向守约方承担本合同约定担保总额10%的违约金;违约金不足以弥补对方损失的,违约方应赔偿相关损失。
第八条
争议的解决
8.1 本合同的订立、效力、解释、履行及争议的解决均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
8.2 甲、乙双方在履行本合同过程中所发生的争议,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向乙方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九条 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
9.1 甲方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担保责任时,甲方自愿接受依法强制执行。9.2 甲方在与贷款行签订主合同及保证合同前应向贷款行完全披露本合同约定条款并确认其已完全知悉本合同内容。
第十条 附则
10.1 本合同附件是本合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10.2 本合同一式五份,甲方、乙方各执两份,贷款人执一份,每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十一条 特别提示
乙方已提请甲方注意对本合同各条款的含义及其法律后果作全面、准确的理解,并应甲方的要求做了相应的条款说明。双方对本合同各条款的理解不存在异议。以下无正文
甲方(公章):
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
年 月 日
反担保人(公章):
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
年 月 日
乙方(公章):
法定代表人:
(或委托代理人):
年 月6
担保合同(第三方公司担保版) 篇5
担保人(甲方): 住 所 地:
联系方式: 债权人(乙方): 住 所 地:
联系方式:
鉴于乙方与【 】(以下均称债务人)就 事宜于 年 月 日签订编号为【 】的《 》(以下称“主合同”),甲方已认真阅读,对主合同所有条款均无异议。为确保债务人依约完全履行主合同,甲方愿意向乙方提供不可撤销的无限连带责任担保。甲、乙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经协商一致,订立本合同,以便共同遵守执行。
第一条 担保的主债权的金额
甲方担保的主债权包括 本金及 回报收益。其中本金为人民币 万元整(¥),回报收益为人民币 万元整(¥),共计人民币 万元整(¥)。
第二条 担保责任
2.1本合同担保期间为二年,自主债权的清偿期届满之日起开始起算。2.2担保期间,乙方依法将主债权转让给第三人的,甲方在原担保的范围内继续承担担保责任。
2.3乙方与债务人协议变动主合同内容,但并未实际履行的,甲方仍应当承担担保责任。第三条 担保范围
担保范围为主债权、利息、违约金、赔偿金以及实现债权和担保权利的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公证、评估、鉴定、拍卖、诉讼或仲裁、送达、抵押物处置费、过户费、财产保全、执行、律师代理、差旅费以及为实现主债权而发生的各项费用)。
第四条 担保方式
本合同项下的担保方式为无限连带责任担保,当债务人未按主合同约定按时清偿本合同担保范围内债务时,乙方有权直接向甲方追偿,甲方应立即向乙方清偿债务人的全部到期应付款项。
4.1 □甲方提供的担保方式是保证担保。
□甲方提供的担保方式是抵押担保。
(1)甲方提供的抵押财产是:(以下称“抵押物”)。共有人(权利人)在本合同签字(盖章)确认表示同意以抵押物为主合同项下债权提供抵押担保。
(2)抵押物的详细情况以本合同所附“抵押物清单”为准。
(3)抵押权的效力及于抵押物及其从物、从权利、附着物、附合物、加工物、孳息及代位物。
(4)抵押物不存在任何权利瑕疵,未被依法查封、扣押、监管,不存在所有权争议、抵押、质押、诉讼(仲裁)、出租等情况。
(5)不得将抵押物相关权利凭证挂失。□4.2抵押物的登记
如果本合同项下的抵押物属于法律规定需以登记为生效要件,甲方应在本合同签订后 日内,立即向登记机关办理本合同项下抵押物的抵押登记手续,并在登记手续办妥后三日内将他项权利证明、抵押登记证明文件正本及抵押物权属证明正本交乙方保管。
□4.3甲方应合理使用并妥善保管抵押物,不应以任何非正常的方式使用抵押物,应定时维修保养以保证抵押物的完好,并按乙方的要求办理保险。甲方应承担本合同项下有关抵押物的评估、登记、公证、鉴定、保险、保管、维修及保养等费用。
第五条 担保人的权利、义务
5.1 本合同有效期内,发生下列情况之一,甲方应及时书面通知乙方:
(1)甲方出售、赠与、出租、出借、转移或以其他方式处分其主要资产或者为第三人债务提供担保,或以其主要资产进行为自身或第三人债务设定抵押、质押担保等承担重大负债的活动;
(2)甲方的财务状况恶化、或借贷高利贷尚未清偿、或甲方即将卷入重大的诉讼、仲裁、刑事及其他法律纠纷;
(3)甲方的重大资产有可能被查封、扣押、冻结或强制执行或抵押物在抵押期间被采取查封、扣押等财产保全或执行措施的,或因其他原因可能损毁、灭失;
(4)甲方可能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或被采取强制措施限制人身自由;
(5)甲方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或中国银行业协会设立或批准设立的信用数据库中出现不良信用记录;
(6)抵押物有损坏或者价值明显减少的可能,甲方应及时告知乙方并提供新的担保;
(7)甲方发生其他足以影响其清偿债务能力或可能丧失担保能力的情况。5.2 甲方发生5.1第(1)项、第(2)项、第(3)项、第(4)项的情形应提前七天通知乙方。
5.3 若甲方发生5.1款第(1)项、第(2)项、第(3)项、第(4)项的任一情形,或甲方违反本合同的约定或者发生其他严重违约行为,则将被视为本担保出现风险。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提前承担担保责任,甲方同意提前承担担保责任。
第六条 债权人的权利与义务 6.1 本合同生效后,乙方有权对甲方的资金和财产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甲方应及时提供其相关资料,包括但不限于甲方财务报表、财产信息等。
6.2 若被担保的债权还存在物的担保的,无论该担保物是否为债务人本人所提供,甲方的担保责任和担保范围均不受影响和变化。乙方有权选择合适自己的债权实现方式(包括放弃担保物权),甲方承诺仍就全部债务承担连带担保责任。
6.3 若主合同约定的物的担保不成立,被确认无效,被撤销、效力待定或因乙方单方面原因解除、抛弃,或发生担保物灭失、损毁情形,乙方有权直接向甲方追偿,甲方仍承诺提供连带担保责任并就全部债务承担连带担保责任,不因物的担保不存在而产生任何影响。
第七条 合同的变更与解除
7.1 在本合同有效期间,甲、乙任何一方均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本合同。需变更时,须经双方协商同意,达成书面协议。
7.2 在本合同有效期间,如果乙方与债务人协议变更主合同条款(包括资金数额、固定收益回报率、资金用途、还款方式、还款计划、债务履行期限的起始日或截止日等),甲方同意仍由其对变更后的主合同项下的主债权、利息、违约金、赔偿金以及实现债权和担保权利的费用(包括公证、评估、鉴定、拍卖、诉讼或仲裁、送达、财产保全、执行、律师代理、差旅费等全部费用)承担连带担保责任。若债务人与乙方协议变更主合同加重债务人的债务的,甲方仍应就变更后的主合同项下的全部债务承担连带担保责任。
7.3 尽管有上述约定,本合同有效期内,因国家法律、法规及银监会、人民银行等债权人主管机构有关规定调整或变化且适用于主合同,包括利率调整等,导致主合同变更的,甲方仍应当按本合同约定继续承担担保责任。
第八条 甲方在此向乙方作出以下声明和保证:
8.1甲方是依照_________法律正式成立及有效存在的_________,具有独立法人地位; 8.2 甲方清楚的知悉乙方与债务人投资合作背景,并确认对债务人的资产、债务、信用等情况、是否具备签订主合同的主体资格和权限已经充分了解。
8.3甲方具备担当担保人的合法资格,并担保有足够的能力承担担保责任,不因甲方受到的任何指令、甲方财务状况的改变、甲方与其他单位签订的任何协议而免除其所承担的责任。
8.4 甲方完全了解主合同(含附件)的内容,签署和履行本合同系基于担保人的真实意思表示。甲方签署本担保合同时,已经取得甲方董事会、股东会的书面同意。
8.5 甲方已阅读本合同及主合同的所有条款。应甲方要求,乙方已经就本合同及主合同做了相应的条款说明。甲方对本合同及主合同条款的含义相应的法律后果已经全部知晓并充分了解。
8.6本担保书在主合同生效时同时生效,即对甲方构成合法、有效和具约束力的义务,可以按其条款付诸实施;
8.7甲方在签署及/或履行本担保书都不会
(1)违反或触犯任何法律或条例、或甲方的章程或成立文件或
(2)违反或触犯甲方签订的任何契约或协议或对甲方本身或其任何资产有约束力的文件;或
(3)超越甲方担保的权限(不论是受甲方的章程或其他协议所限制的),或超越甲方董事会、股东会的权限;
8.8 没有权利人正在任何法院、仲裁处或政府机关对甲方或其资产提出诉讼,此诉讼将会严重影响甲方的财务、业务、资产及其他状况;
8.9甲方在本担保合同下所承担的责任为直接的及无条件的,而其付款责任均在任何时间与其他无抵押的债务享有同等地位;
第九条 担保人违约责任
9.1甲方不承担担保责任或者违反本合同约定的其他义务的,应向乙方支付被担保的主合同项下金额_________%的违约金,因此给乙方造成经济损失且违约金数额不足以弥补所受损失的,应赔偿乙方的实际经济损失包括主债权、利息、违约金、赔偿金以及实现债权和担保权利的费用(包括公证、评估、鉴定、拍卖、诉讼或仲裁、送达、财产保全、执行、律师代理、差旅费等全部费用)。
第十条 合同的成立及生效
10.1 本合同自甲、乙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
10.2 本合同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债务人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十一条 本合同争议解决方式
11.1凡当事人之间因本合同发生的或与其有关的任何争议,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应提交广州仲裁委员会仲裁。
11.2 在争议解决期间,若该争议不影响本合同其他条款的履行,则该其他条款应继续履行。
第十二条 其他约定
12.1 本担保合同的效力独立于主合同而存在,主合同是否有效均不影响本担保合同的有效性,对债务人在主合同无效后应承担的返还责任或赔偿责任,甲方同意承担连带责任。
12.2乙方给予甲方和债务人的任何宽容、宽限或延缓行使本担保合同项下的权利,不视为乙方对本担保合同项下权利、权益的放弃,也不影响甲方履行本担保书的各项义务。
12.3 未经乙方书面同意,甲方不得将本合同项下任何权利、义务转让予第三人。
12.4未经乙方书面同意,甲方不应有任何使抵押物价值减损或可能减损的行为;不应以转让、赠与、出租、设定担保物权等任何方式处分抵押物。
12.5 除另有约定外,双方指定本合同载明的住所地为通讯及联系地址,任何书面通知(包括双方往来文件、司法或仲裁文书)只要发往该地址,均视为有效送达。甲方承诺在通讯及联系地址发生变更时,应当在变更之日起5日内以书面方式通知乙方,如甲方提供送达地址不准确或未及时提供变更后的地址,导致相关文书无法送达或及时送达的,甲方自行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
附件:抵押物清单(如有)(本页为签字页,无正文)
甲方 : 法定代表人:
地址: 邮政编码: 电话: 传真: 邮箱 日期:
抵押物共有(权利)人:
地址: 邮政编码: 电话: 传真: 邮箱 日期:
展期担保合同 篇6
反 担 保 合 同
担保人:
被担保人:
反担保人:
1、反担保人: _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_
2、反担保人: _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
3、反担保人: _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
4、反担保人: _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
5、反担保人: _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
6、反担保人: _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鉴于被担保人向(贷款人)申请借款(人民币)万元,期限(月),需要担保人提供保证担保,对此担保人与被担保人签订了委保字()第()号《委托担保协议书》,担保人同意为上述借款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并接受反担保人为被担保人的上述借款向担保人提供反担保,担保人和反担保人双方达成如下条款:
第一条 反担保人向担保人提供的保证为连带共同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
第二条 反担保人保证范围:
1、被担保人向贷款人借款的本金、利息、逾期利息、复利、罚息、违约金以及贷款人为实现债权的一切费用(以下简称应偿债务,当担保人已代被担保人垫付应偿债务后则简称担保债务)。
2、反担保人收到担保人的催款通知书之日起20天内代被担保人支付应偿债务或担保债务。
3、被担保人应向担保人偿付的担保债务、担保费(含延期期间的担保费)以及担保人替被担保人偿还借款本息和逾期罚息、因诉讼而付出的诉讼费、律师
代理费、人员(限三人)工资、差旅费等一切费用。
第三条 反担保期限自被担保人与贷款人签订的借款合同项下的借款期限届满之日起两年。
第四条 反担保人代被担保人向贷款人支付应偿债务或向担保人支付担保债务或反担保债务后,即可根据本合同向被担保人主张追偿权。
第五条 本合同生效后,贷款人和担保人如果未经反担保人同意,不得与被担保人商定增加担保金额、改变币种、提高利率、延长期限。否则,反担保人对加重被担保人债务的部分不承担反担保责任。
第六条 反担保人允许担保人自行决定将担保债权转让给任何第三人,但应在转让后迅速书面通知反担保人和被担保人。
第七条 管辖约定:本合同发生诉讼时的管辖法院为担保人所在地人民法院。
第八条 特别约定:贷款人若以被担保人和担保人为被告提起诉讼,主张债权时,反担保人将作为第三人参与诉讼并请求法院在判决书或调解书的主文上明确反担保人的追偿权,以期避免讼累、节约司法资源和各方精力。
第九条 本合同自担保人与贷款人签订与上述借款合同对应的保证合同之日起生效。
第十条 本合同是担保人与被担保人所签订的XX委保字(XX)第()号《委托担保协议书》的从合同,但不因主合同无效而减免反担保责任,即反担保人仍需对被担保人应当履行的义务按合同第二条的保证范围承担连带共同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
第十一条本合同一式份,担保人、各反担保人均执一份,各份文本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担保人(公章):
法定代表人)签名:
(或其授权代理人)签名:
反担保自然人签字:常住地址:电话:
反担保自然人签字:常住地址:电话:
反担保自然人签字:常住地址:电话:
反担保自然人签字:常住地址:电话:
保证反担保自然人签字:常住地址:电话:
保证反担保自然人签字:常住地址:电话:
担保人是否受主合同仲裁条款约束 篇7
关键词:担保人,仲裁协议,仲裁协议效力扩张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仲裁法》第四条规定:“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 应当双方自愿, 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 一方申请仲裁的, 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这样的规定是站在仲裁意思自治的原则下所确立的。在有第三人为主合同作出担保的情况下, 仲裁协议的签署有以下几种可能。
第一, 在主合同双方签订主合同的同时第三方也参与其中。并在主合同规定仲裁管辖时, 作为担保人也知晓这一情况, 并愿意将从合同项下的担保责任发生的纠纷提交仲裁裁决。此时, 基于三方的意思自治, 其属于仲裁条款意思自治的范畴, 不涉及主合同仲裁条款效力的扩张。
第二, 主合同与担保合同分别列明了不同的仲裁管辖, 即主合同约定A仲裁委员会, 担保合同约定B仲裁委员会的情形。此时, 作为主合同的债权人对于主合同的债务人与担保人之间有两个独立的意思自治的仲裁条款。主合同的仲裁条款效力不能扩张到担保合同的仲裁条款。理由是根据我《仲裁法》第十九条:仲裁协议独立存在, 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或者无效, 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当发生争议时, 主合同的债权人对于不同债务人或担保人需要向不同的仲裁机构提出仲裁。
第三, 主合同签订时双方签订了仲裁条款, 但此时并没有担保方的存在。之后第三方作为担保人的形式出现, 而此时作为担保方应当知晓主合同的各项细则包括仲裁条款的设置, 此种情况下除非担保人明确排除主合同的仲裁管辖, 否则应当认定主合同的仲裁条款效力应当及于担保合同的担保人。当然主债权人也可以与担保人签署独立的仲裁条款约定不同的仲裁管辖事项, 此与第二种情况类似。
第四, 在主合同签订时并没有约定仲裁条款, 在担保合同签订时或后加入担保方时也没有约定仲裁条款。之后主合同双方约定了单独的仲裁条款, 而此时作为担保人的一方却并未知悉或者没有选择的余地。此时出现了主合同仲裁条款效力是否扩张的问题。
二、法律的规定与实践的困境
针对第一、第二种情况时, 作为担保人应当明确知晓主合同存在仲裁事项, 其所选择主合同仲裁或独立仲裁或排斥仲裁都在其自身与主债权人的意思自治的前提下。主合同的仲裁效力对于担保合同应当是明确的。在第三种情况在, 担保人知悉主合同存在仲裁条款, 但在担保合同中却没有以书面方式确认是否属仲裁管辖。此种情况, 2000年12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第一百二十九条第一款:“主合同和担保合同发生纠纷提起诉讼的, 应当根据主合同确定合同管辖。”第二款:“主合同与担保合同的选择的管辖法院不一致的, 应当根据主合同确定管辖。”这是在管辖权问题上贯彻主从合同的原则。但这只是在主从合同存在法院管辖权问题上给出的司法解释。其效力并不及于仲裁协议。按照《仲裁法》第二十条第一款:“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的, 可以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或者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一方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 另一方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 由人民法院裁定。”因此法院在管辖问题上所作的裁定是具有权威的。但法院作出裁决的前提是双方之间有“仲裁协议”, 而我国仲裁法明确要“书面形式”。上述主从合同原则显然与仲裁法严格解释仲裁协议“书面形式”要求的做法相冲突。[1]在第四中情况下, 担保人并不知悉主合同当事人在签订担保合同后达成了仲裁协议, 这份协议的效力应当不能扩张至担保人。
基于以上的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 如果在发生争议时, 主合同与担保合同当事人重新达成了仲裁协议那就没有不存在问题。但如果三方没有达成新的仲裁协议, 在实践中很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主债权人向某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 被申请人是主债务人和担保人。主债务人接受仲裁条款的约束在所不问, 但担保人却能够以没有仲裁协议为由提出异议。如果按照仲裁协议“书面形式”的要求, 担保人的异议就可以成立。如果主债权人以此向法院提出“仲裁协议效力”的申请, 则会面临两种情况。第一, 如果法院认定其主合同效力及于担保合同, 此时法院就违反了“书面形式”的仲裁条款要求。第二, 如果法院认定主合同仲裁条款效力不及于担保合同, 则主债务人就失去了在仲裁管辖项下向担保人求偿的可能。如果主债权人仅就担保人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在审理担保合同时就必须审理主合同的实体问题, 这样就不能满足主合同仲裁排斥法院管辖的原则。担保合同在整个争议中就成为一纸空文。在此情况下, 仲裁委员会仅能基于主合同的仲裁条款, 审理主债权人和主债务人之间的争议。如果仲裁裁决要求担保人承担债务履行的责任, 但同时又没有就此对担保人进行实体的审理, 这不论在程序或是实体上都是大有问题的。综上所述, 目前的法律与司法解释的规定对于实践中出现的这个问题是不能圆满解决的。
三、分析与思考
担保合同设立的目的就是在主债务人履行不能时, 由担保人向主债权人履行债务。发生争议时, 如果由于主债权人与担保人之间没有仲裁协议, 将担保人排除在外, 则主债权人的债权就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同时客观上担保人也免除了其所承担的担保义务, 这与民法上的公平正义不符。我国立法的漏洞造成目前主合同仲裁协议对于担保合同约束能力的瑕疵。由此, 笔者建议国家法律或司法解释应给出相应的规定, 能够使得主合同的仲裁效力能够扩大到担保合同的担保人一方。以下分几种情形讨论:
(一) 主合同仲裁条款对保证人的效力
保证有连带保证和一般保证之分。在连带保证合同中, 如果主合同有仲裁条款, 保证合同没有仲裁条款, 主仲裁条款对保证合同的事人应有约束力。因为保证人愿意就主合同的债务承担连带的保证责任, 应视为知道主合同中仲裁条款, 并且愿意受仲裁条款的约束。如果保证人不受主仲裁条款的约束, 则仲裁庭只能裁决主合同债务人承担责任, 而不能裁决保证人承担责任, 此时连带保证责任就不能实现, 这明显违背当事人各方的立约原意。当然, 如果保证合同明确排除仲裁或另有仲裁协议则另当别论。一般保证时, 主合同有仲裁条款, 保证合同没有仲裁条款, 则应严格遵守意思自治的原则。在主合同纠纷未经仲裁, 且主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履行不能前, 保证人可以拒绝承担担保责任, 也不能强行被拉入仲裁。但写明保证合同是主合同的不可割的组成部分, 或保证合同中援引主合同的争议条款时, 则应认为主仲裁款对保证合同有约束力。最后一个问题是, 如果主合同当事人是在担保合同签署后, 没经过保证人同意达成的仲裁协议, 此时不论连带保证或是一般保证的保证人, 都不应受仲裁条款的约束。由于保证人不知此仲裁协议, 也就没有受该仲裁协议约束的意思自治。[2]
(二) 主合同仲裁条款对抵押担保人和质押担保人的效力
上文中分析了在担保合同中较为常见的主合同中的仲裁条款能否约束保证人的问题。另外抵押合同、质押合同也会涉及到主债务人之外第三人提供担保的问题。如果主合同有仲裁款, 第三人提供的抵押合同或质押合同中没有仲裁条款, 主合同仲裁条款是否能约束提供抵和质押的担保人呢?应当说这种情况与连带保证责任有类似之处。当主合同当事人就主债务履行发生纠纷, 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 必然会涉及抵押权和质押权的问题, 即通过对抵押物或质押物的处分以实现主债权。而作为抵押人或质押在提供担保时, 应该对主合同内容及于应有的关注。抵押人或质押人在签订抵押合同质押合同时有义务了解主合同的内容, 包括应该知道主合同中的仲裁条款, 如果抵押人或质押人不希望通过按照主合同中的仲裁条款约束时, 应该提出异议, 否则就应该视为对主合同仲裁条的默示接受。[3]因为提供抵押或质押的第三人如果不受主合同的仲裁条款的约束, 而仲裁庭又不能越权裁决抵押人或质押人承担责任, 抵押合同或质押合同也就没了意义, 这也不符合同各方当立约的原意。
四、结语
综上所述, 笔者对于担保合同中所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做了不同的阐述, 绘制下表予以说明:
从这个提纲中, 我们可以明确, 如果担保方与主合同双方已经达成同意仲裁或约定不同仲裁协议的情况中, 主合同的仲裁协议效力不能及于担保合同。如果主合同双方当事人在担保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单独签署的仲裁协议, 则此协议的效力不能及于保证合同。因为这违反了仲裁意思自治的根本原则。即便是担保人原先愿意承担主债务人的连带责任也不能得出其愿意受仲裁管辖的意愿。在主合同已有仲裁协议, 担保方后加入的情况, 应区分一般保证、连带保证和抵押、质押的情况。此时就应当探究订立担保合同的原始目的。在连带保证、抵押、质押的情况下, 如果不将担保人纳入到主合同的仲裁中, 主债权人就失去了向担保人求偿或申请执行的权利。这与三方签署担保合同的根本目的是相违背的。所以此时主合同的仲裁协议效力应当及于担保合同的担保人。如果是在一般保证中, 主合同仲裁协议效力则不能及于担保合同的担保人。因为此时主债权人可以先向主债务人提出仲裁, 且在主债务人履行不能的情况下向法院起诉担保合同中的一般保证人, 以此维护自身的权利。[4]当然在以上各种情形中, 如果双方或三方当事人有明确援引或明确排除仲裁的条款则应当严格遵守各方意愿, 在仲裁意思自治的基础上对争议案件进行裁决。
参考文献
[1][2]刘顺章.主合同的仲裁条款能否约束第三人[J].人民法院报, 2005-7-11, (B03) .
[3]刘晓红.国际商事仲裁专题研究[M].法律出版社, 2009-8, (1) :322.
展期担保合同 篇8
一、基本案情
徐某驾驶证被吊销,因需用车,于2015年5月14日同王某到朱某经营的汽车租赁公司,用王某的驾驶证和自己的身份证并以王某名义承租马自达6轿车一辆,徐某是租赁合同的担保人,也是该车实际使用人,其先后支付租金6500元。后徐某谎称自己是车主,因老婆在医院生小孩大出血有生命危险急需要用钱,不得已才卖车,于2015年5月26日利用伪造的朱某身份证和机动车行驶证将该车卖给唐某,声称车子还有4万余元的贷款未还,经过讨价还价,唐某最终出价5.5万元。朱某通过GPS定位查看出租车辆异常,后发现车子一直停在某小区停车场不动了,在联系王某和徐某无果后,朱某根据GPS导航于2015年6月2日将停在该小区地下停车场的汽车开回。2015年6月3日下午,唐某发现放置于小区地下停车场的轿车不见,后报警抓获徐某。经鉴定,涉案的马自达6轿车价值人民币115374元。
二、分歧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徐某租赁车辆取得对车辆的占有和使用,但不包含车辆处分权,其擅自将车处分给唐某,就是典型的拒不交付行为,构成侵占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徐某虽合法占有该车辆但其伪造相关证件将车辆卖给唐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第三种意见认为,徐某虽然采取欺骗手段但不应该承担刑事责任,而应该承担民事责任。
三、评析意见
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认为犯罪嫌疑人徐某不构成刑事犯罪,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具体理由如下:
(一)徐某不构成侵占罪
侵占罪中的侵占是行为人易合法持有为非法占有的行为,突出行为人对先前财物持有的合法性。表面上看,徐某、王某和朱某签订汽车租赁合同取得对汽车的合法占有,而徐某将该车出卖的处分行为表明其将合法持有行为转化为非法占有,似乎符合侵占行为的特征,但侵占行为前提是徐某需负交还或交出义务。相较于租赁合同这个主合同的双方当事人王某和朱某,徐某只是担保合同这个从合同的当事人,不论徐某承担一般保证责任还是连带保证责任,都只能在王某不履行合同情况下才需要徐某承担,所以徐某虽合法占有涉案车辆但并不能代替王某承担返还车辆的责任,徐某因没有交还或交出义务而不构成侵占罪。倒是,徐某和王某之间存在非法侵占罪的可能性,徐某占有王某租赁的汽车,其显然负有返还和交付义务,同时其非法处分显然构成拒不返还的情形,但王某既没有向徐某表达要求其返还的意思,也没有因此行为造成损失,更没有亲告,所以不存在侵占罪适用的余地。
(二)唐某对车辆不构成善意取得
《物权法》第106条规定,构成善意取得需满足三个条件:(1)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是善意的;(2)以合理的价格转让;(3)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由于徐某声称车子还有4万余元的贷款未还,唐某出价5.5万元应该认定为“以合理的价格转让”。但唐某作为受让人应该具有善意,对于大宗商品和汽车等大额交易而言,受让人是否善意还需考量其是否履行“不真正合同义务”,即注意义务。简单地说,就是到车辆登记管理单位查看其产权情况。而本案中,唐某仅通过查看身份证和机动车行驶证来确认车辆的所有关系并支付价款,而没有履行到车辆登记主管部门查看产权情况这一自身注意义务,不应该认定其善意。同时,由于涉案车辆具有4万元贷款,要购买车辆应及时行使涤除权方可获得,但案件中唐某没有要求徐某做出相应安排,也没有要求徐某提供购买车辆的相关单据和凭证,仅支付5.5万元就获得价值11余万元的车辆显然不符合一般人理解的“善意”,更何况涉案车辆没有也不可能登记过户。因此,唐某不能基于善意取得制度获取涉案车辆所有权。
(三)徐某也不构成诈骗罪
徐某谎称因家人生病才处置涉案车辆,并利用伪造朱某身份证和机动车行驶证的方式证明自己是该车辆的合法所有人,能够依法处分该车辆。虽然存在欺骗因素,但就本案而言构成合同欺诈而非诈骗犯罪,原因是:首先徐某本身合法占有涉案车辆,虽不具有所有权但其转让该车辆仅构成无权处分,形成的是一个效力待定的买卖合同,为此,徐某通过伪造证件方式来促使对方相信自己具有处分权能,目的是缔结合同取得财物,属于典型的合同欺诈。其次,诈骗罪与合同欺诈在客观层面上区别是被欺骗人是否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并遭受财产损失。唐某仅支付了5.5万元就获得价值11余万元的车辆,如若不是自己没有履行注意义务,那么自己将基于善意取得制度获得涉案车辆的所有权,而且交易时唐某正是认识到自己将获得涉案车辆这一“等价物”才支付价款,无论唐某是否最终取得涉案车辆所有权都没有遭受财产损失,反而是“赚了”,这显然不能说明唐某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并遭受损失。再次,徐某租用车辆时是使用了自己真实有效的身份证件,而且其也明知涉案车辆装有GPS导航系统,一旦事发,自己难脱干系。案件中也没有反映出其挥霍所得价款、积极潜逃或从事违法犯罪等诈骗犯罪常有的附随行为,因此不能认定徐某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之目的。同时,还有一个细节非常值得注意,徐某声称涉案车辆还有4万余元的贷款未还,最终仅获得5.5万元价款,再一次印证了其不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主观目的。总之,综合主客观方面来看,徐某不构成诈骗罪。
(四)徐某需要承担民事责任
虽然徐某不构成刑事犯罪,但需要承担民事责任。本案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比较清晰:王某与朱某之间成立租赁合同关系,徐某承担担保责任;王某与徐某之间成立借用合同关系;徐某虽合法占有涉案车辆但非法处分之,构成无权代理或非法处分行为。本案中唐某而没有履行到车辆登记主管部门查看涉案车辆的产权情况这一自身注意义务而不构成善意取得。本案危害后果主要是唐某支付了5.5万元没有获得等价物,由于其损害主要由徐某造成,应由徐某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本人有过错可以适当减轻对方的赔偿责任,当然具体情况应由法院来依法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