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护理工作发展规划(精选8篇)
“十三五”护理工作发展规划 篇1
“十三五”护理工作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未来五年是我院加快学科发展、提升综合实力、建设“一城四中心”的关键时期。为了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的精神,促进我院护理工作全面、协调、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依据我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结合我院护理工作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新时期医疗卫生改革方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落实三级甲等医院各项指标。坚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强化护士岗位管理,提升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便捷、价廉”的医疗保健服务。为实现在建院80周年时建成三级甲等强院,建院100周年时建成专科特色突出的三级甲等知名品牌医院而奋斗。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病区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6:1,培养或引进护理研究生3-5名,本科学历护理人员达到50%以上,大专及以上学历护理人员达到90%以上,院内护理专业小组达到15个,护理离职率≤5%。完善新入职护士岗位培训制度,有计划的培养一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骨干人才。
到2020年,深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建立完善的护士岗位
管理模式,建立体现“能级应对”的护士分层级岗位管理制度,科学设置护理岗位,根据岗位需求,对护士的人力配置、绩效考核、职称普升、岗位培训等实施科学管理,体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到2020年,形成管理科学规范、专业特色突出、服务品质优良的护理管理和护理服务模式,同时按照医院十三五规划,建立老年护理服务体系,发展社区和居家护理,强力推动“五所八院十中心”建设。
三、具体工作目标及保障措施
(一)优化护士队伍结构,维护护士合法权益
目标:按照国家卫计委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院临床护理工作需要,合理设置护理岗位,在2017年我院床护比达到卫计委三级甲等医院评审标准要求。
保障措施:
1、着力解决护士编制不足问题,合理配置护士,争取2017年床护比达到基本配备标准,即临床科室床护比达到1:0.4、手术室1:
3、产科1:0.6、产房1:
3、新生儿科1:0.6、ICU1:2.5-3。全院临床护理岗位护士占总护士数95%以上,护理离职率≤5%。2020年病区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大于等于0.6:1以上。
2、根据科室工作强度、风险系数、收治患者护理难度,配备各层级护理人员,每名护士平均负责患者不超过8个,做到科学合理、人尽其用。
3、各科室护理人员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分布基本合理。科学
排班,老中青合理搭配,尽可能保证病人需要和安全。
4、完善护理部直属管理的机动护士库。机动护士库由新进轮转护士和各科高年资护士组成,以应对各科室因病员增加、人员休假等情况下护理人员的动态补充。新进护士平时在重病人多、管理规范的科室轮转学习,高年资护士在所在科室工作。
5、进一步贯彻落实《护士条例》,严格依法执业,维护护理人员合法权益,提高护士福利待遇。防控和减少护理职业健康危险因素,对护理人员每年体检一次,保障护士身心健康。
(二)继续探索护士岗位管理,完善护士分层管理制度 目标:根据国家卫计委及陕西省优质护理工程有关要求,完善我院护士岗位管理实施方案、护士分层级管理办法等,逐步实施护理垂直管理。
保障措施:
1、完善体现“能级对应”的护士分层级管理制度,2016年修订完成各层级护理岗位说明书,根据护士临床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合理划分不同层级,建立护士职业生涯发展阶梯,充分发挥不同层级护士的作用。
2、实行临床护理人员分层级管理,根据护士不同工作年限、技术职称及工作能力,把临床护理岗护士分成N0、N1、N2、N3、N4共五个层级,制定各层级准入及晋级标准。科室严格审核晋级护理人员资质,护理部组织进行晋级考核、审批。
3、进一步完善护士岗位管理下的绩效考核和分配制度,根据护
理岗位职责、风险要素、工作数量和质量、患者满意度等,对护理人员进行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护士的收入分配、奖励评优、职称晋升等相结合,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
(三)继续深化优质护理服务,提升护理服务内涵质量 目标:改革护理模式,提供满意服务,继续深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程。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拓展护理服务内涵质量,提升患者、社会满意度,树立医院品牌形象。
保障措施:
1、进一步强化“以病人为中心”、“技术精益求精、服务至善至美”的理念,严格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全面履行护士职责,为患者提供安全、专业、优质、连续、高效、满意的服务。同时,注重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2、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护团队,加强团队合作和患者沟通交流,共同围绕患者病情,完成治疗计划、康复促进、健康指导等服务,为患者提供规范、专业、人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进一步提升优质护理内涵质量。
3、发展以健康需求为导向的护理服务业,积极探索医后护理延伸服务新模式、新方法。以电话回访为主,通过微信、QQ、家访等形式,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结合我院“一城四中心”的发展建设理念,形成多层次、多专业、多领域的大众化服务的新格局:从医院到社区诊所、从医疗到预防、从急救到康复的护理全产业链,不断适应社会老龄化、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4、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实行目标管理。护士长根据专业特点制定本科室优质护理服务具体目标,按照目标要求做好各项工作。护理部、科室定期对优质护理工作计划、方案落实情况进行追踪分析,确保有效落实。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持续改进。
5、定期进行优质护理患者满意度调查、护理人员职业满意度调查。同时,与监察室沟通协作聘请院外第三方调查等,多渠道听取病人及医务人员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6、加强与各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成立后勤保障中心、维修中心、静配中心,为临床提供下收下送及下临床进行设备维修等支持保障服务。药房每天配送药物至病房,食堂每天下临床订餐等服务。
(四)培养护理管理人才,提高护理管理水平
目标:加强护士长队伍建设,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培养护理管理人才,引进先进的护理管理模式,建设高效管理团队,提高管理水平。
保障措施:
1、通过竞聘上岗、民主推荐等方式选拔护士长,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实现护士长队伍的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
2、按照我院护士长实际管理水平,采取集中讲授、交流对话、实际工作指导、外出参观进修等形式,加快对护士长管理水平培训教育。邀请省内外护理知名专家来院讲授管理新理念、新方法。
3、建立护士长工作质量考核标准,每年对护士长进行管理质量评价、管理知识考核,成绩记入个人档案。
(六)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推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目标:完善护理质量三级管理体系,突出各级质控组织的管理职能,建立“查找问题—制定措施—及时培训—落实改进—检查验证”的路径,运用PDCA循环方法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确保各项护理指标达到三级甲等医院评审标准。
保障措施:
1、以持续改善护理服务为重点,建立护理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机制。完善护理三级质控组织结构,制定护理质量控制方案、修订护理质量标准,定期对质控小组人员进行检查方法培训,做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2、修订护理规章制度、护理质量标准、应急预案、疾病护理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等护理指导用书,为护士工作提供标准化依据,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修订、补充。
3、加大对重点人群、重点环节的监控力度。落实护士长夜查房、节假日查房制度。建立护理重点环节及护理质量关键指标的定期监测、反馈制度,指导改进临床护理实践。
4、每季度依据护理质量标准进行全院护理质量检查,检查结果通过院内网向全院护士反馈,进行质量分析评价。定期召开护理质量及安全会议,分析反馈护理不良事件,以达到对全院护士进行安全警示教育。
5、鼓励一线护士积极参与质量持续改进,在全院范围内开展PDCA循环、品管圈、RCA等质量管理工具的运用,促使护理管理人员及护
理人员学会用科学的管理工具对护理质量分析、反馈、整改,追踪评价,切实达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6、完善危重、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坚持护理部、科室定期护理查房、护理会诊及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健全患者风险评估制度,加强对急危重症病人的管理。
(七)加强护理信息化建设,促进护理事业快速发展
目标: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本着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患者医疗安全的原则,大力推进护理信息化建设,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简化工作流程,节约护士人力,减轻工作负荷,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保障措施:
1、分步骤实行护理移动信息系统,加快护理信息化的推广和应用,推进护理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引进住院病人“腕带”系统和设备、器材的条码系统,进一步扩大医院条形码的使用范围,加强患者身份识别管理,确保患者安全。
3、进一步加强医院办公自动化的建设,实现办公无纸化、网络化。进一步加强医院“两微一网”的建设,向全社会提供系统信息化服务。
四、组织领导
(一)成立医院优质护理服务领导小组、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定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计划、实施方案,由院领导牵头,职责
明确,任务到人,各司其职,做好相关工作。
(二)充分发挥护理管理职能,强化岗位职责,提高管理效率。护理部、大科护士长加强督导,确保各项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三)各科护士长依据我院“十三五”护理工作发展规划,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制定本科室未来五年护理工作规划。实施过程中,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创新方法,注重实效,同时定期对规划追踪评价。
护理部
2018.8.6
“十三五”护理工作发展规划 篇2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是全国建材行业唯一一家专门从事建材产业发展战略咨询、规划咨询、工程咨询、信息咨询和管理咨询等综合性产业咨询机构, 具有品牌、技术、人才、研究等综合优势。目前, 该院主要从事建材行业全国、地区和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编制, 建材工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生产力布局、技术经济政策和行业重大经济问题研究。
据悉, 根据工信部原材料司的有关要求,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此次将组织业内专家, 面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等重大任务, 立足建材工业实际, 把握建材工业发展态势, 分析建材工业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及新任务、新要求。
除此之外, 重大问题研究还要围绕统筹建材工业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生产服务业发展, 聚焦绿色建材、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非金属矿深加工和节能减排、两化融合、技术创新、结构调整及安全生产等领域组织相关专家展开讨论。
此次前期工作的展开将会形成强化建材工业的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凝练建材工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研究提出建材工业总体与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之间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相互衔接的研究报告, 为建材工业“十三五”规划编制提供有效的支撑。
“十三五”护理工作发展规划 篇3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朴民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前所未有。“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五年,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胜利实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所以说“十三五”规划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编制好“十三五”规划的意义非常重大、影响深远。报请国务院批准,4月17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了全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徐绍史主任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对规划编制工作,特别是今年的重点任务进行了周密的部署,这标志着“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
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司长徐林解读了规划编制工作的热点问题。
一、“十三五”规划具有特殊重要的历史地位
对于“十三五”规划背后的重要意义,怎么说都不过分,作为我这个做规划的人而言,参与过国家“八五”计划、“九五”计划、“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等多个规划的制定,我觉得这个五年规划确实具有特殊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一,大家都知道“十三五”规划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集体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所以这个五年规划必须要体现新的领导集体对未来发展的一些重要的思路和考虑。第二,“十三五”规划也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实际上第一个百年目标一个重要的规划,第一个百年讲起来应该是到2021年,但是我们这个是到2020年,这五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第三,“十三五”规划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最后的一个五年规划,这个五年规划编得好不好,对是不是能够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第四,“十三五”规划如果做得好,如果我们的发展比较顺利,我们就有可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徐林指出,“十三五”规划大的环境和体制背景也在变化,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门提出了新的体制改革的目标,特别是要更好地体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要通过规划的编制来落实这一点。再就是在国际环境上,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在发生一些变化,美国主导的TPP、TTIP这样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和投资规则对我们未来的发展也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包括现在的地缘政治也非常复杂。这种大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国内要素条件的变化、体制环境的变化,都对我们“十三五”规划编制提出了新要求。所以,“十三五”规划要能够更好地体现方方面面的新要求,我认为,确实具有特殊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十三五”规划中会特别重视更好地发挥企业的作用
徐林认为,企业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主体,中国的经济发展,企业是很重要的参与主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企业的效率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整个宏观经济、关系到整个发展的整体质量。但是,企业也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受益,因为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市场就比较广泛,企业就可以在整个市场中去分得自己应该分得的一部分利益。所以我们在“十三五”规划中会特别重视更好地发挥企业的作用,因为这是中国经济增长或者经济发展活力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实际上我们就是要更好地让企业作为微观主体在它的决策中起更加直接、更加自主的作用。当然,我们“十三五”规划是一个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的规划,它是体现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一个方面,在这样一种规划的大的方向指引下,企业可以在“十三五”规划的描述中去发掘自己的机会。
三、京津冀规划正和国务院及三地政府完善
徐林称,京津冀的规划是发改委的地区司做。据我了解的情况,他们目前正在和京津冀的三地政府和国务院其他部门一起完善规划文本,经过一定的程序之后,我想应该会按期出台。
徐林表示,“十三五”规划里我们提出了一个课题,就是要研究区域发展的重点,包括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我们是这么认为的,因为在区域发展的问题上我们过去经历了最早在沿海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所以是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开发;后来又按照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要求,又分别推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一系列的区域规划和政策。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应该说我们国家区域发展的差距已在呈现缩小的趋势,特别是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用人均GDP来衡量的相对的差距已经呈现缩小的趋势,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进展。但是我们也体会到,区域的协调发展不能仅靠区域规划和政策来推动,我们可能更多的需要通过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就是在全国统一大市场框架内,来更好地通过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这样的基础上,然后再通过政府区域规划和政策的作用建立一个协调发展的机制。
徐林认为,目前这样一种协调发展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所以“十三五”面临一个怎么更好地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任务。特别是我们也注意到,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目前东部沿海地区转型升级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考虑在“十三五”规划里面可能要更好地考虑怎么能够发挥东部沿海地区的优势,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在转型升级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更好地发挥带动全国转型升级的作用。因为,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目前有更好的经济基础,GDP总量占全国的总量接近57%,东部地区每年产生的专利数量占全国70%多,东部地区劳动力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要高出近十个百分点,再加上东部地区在开放、在市场化改革方面也有更好的基础。
“我觉得可能‘十三五规划站在‘全国一盘棋的角度来说,我们在坚持原有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的基础上,可能也要更好地考虑要发挥东部沿海地区的作用。因为没有东部沿海地区的转型升级,在我看来,就不会有全国的转型升级,所以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是我们的一个初步的考虑。”徐林说。
四、“十三五”规划在资源环境、生态建设方面的力度,只会进一步加大,不可能弱化,更不可能“放水”
对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时候是否会在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方面“放水”、“放宽”的提问,徐林说:首先我要斩钉截铁地回答你,我们不可能在这个领域“放水”。记得总书记有一句话讲得特别好,他说“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我觉得现在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因为收入水平提高之后,人们更多的是关注生活的质量,关注他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下生活,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各地越来越多地出现一些为了环境问题而产生的社会性事件,这说明老百姓对这块的诉求是越来越高了。既然老百姓有越来越高的诉求,作为“十三五”规划不可能不响应百姓的诉求。所以,“十三五”规划在资源环境、生态建设方面的力度,只会进一步加大,不可能弱化,更不可能“放水”。
【本刊讯】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就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举行新闻发布会。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朴民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前所未有。“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五年,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胜利实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所以说“十三五”规划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编制好“十三五”规划的意义非常重大、影响深远。报请国务院批准,4月17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了全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徐绍史主任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对规划编制工作,特别是今年的重点任务进行了周密的部署,这标志着“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
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司长徐林解读了规划编制工作的热点问题。
一、“十三五”规划具有特殊重要的历史地位
对于“十三五”规划背后的重要意义,怎么说都不过分,作为我这个做规划的人而言,参与过国家“八五”计划、“九五”计划、“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等多个规划的制定,我觉得这个五年规划确实具有特殊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一,大家都知道“十三五”规划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集体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所以这个五年规划必须要体现新的领导集体对未来发展的一些重要的思路和考虑。第二,“十三五”规划也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实际上第一个百年目标一个重要的规划,第一个百年讲起来应该是到2021年,但是我们这个是到2020年,这五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第三,“十三五”规划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最后的一个五年规划,这个五年规划编得好不好,对是不是能够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第四,“十三五”规划如果做得好,如果我们的发展比较顺利,我们就有可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徐林指出,“十三五”规划大的环境和体制背景也在变化,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门提出了新的体制改革的目标,特别是要更好地体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要通过规划的编制来落实这一点。再就是在国际环境上,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在发生一些变化,美国主导的TPP、TTIP这样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和投资规则对我们未来的发展也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包括现在的地缘政治也非常复杂。这种大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国内要素条件的变化、体制环境的变化,都对我们“十三五”规划编制提出了新要求。所以,“十三五”规划要能够更好地体现方方面面的新要求,我认为,确实具有特殊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十三五”规划中会特别重视更好地发挥企业的作用
徐林认为,企业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主体,中国的经济发展,企业是很重要的参与主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企业的效率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整个宏观经济、关系到整个发展的整体质量。但是,企业也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受益,因为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市场就比较广泛,企业就可以在整个市场中去分得自己应该分得的一部分利益。所以我们在“十三五”规划中会特别重视更好地发挥企业的作用,因为这是中国经济增长或者经济发展活力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实际上我们就是要更好地让企业作为微观主体在它的决策中起更加直接、更加自主的作用。当然,我们“十三五”规划是一个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的规划,它是体现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一个方面,在这样一种规划的大的方向指引下,企业可以在“十三五”规划的描述中去发掘自己的机会。
三、京津冀规划正和国务院及三地政府完善
徐林称,京津冀的规划是发改委的地区司做。据我了解的情况,他们目前正在和京津冀的三地政府和国务院其他部门一起完善规划文本,经过一定的程序之后,我想应该会按期出台。
徐林表示,“十三五”规划里我们提出了一个课题,就是要研究区域发展的重点,包括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我们是这么认为的,因为在区域发展的问题上我们过去经历了最早在沿海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所以是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开发;后来又按照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要求,又分别推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一系列的区域规划和政策。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应该说我们国家区域发展的差距已在呈现缩小的趋势,特别是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用人均GDP来衡量的相对的差距已经呈现缩小的趋势,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进展。但是我们也体会到,区域的协调发展不能仅靠区域规划和政策来推动,我们可能更多的需要通过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就是在全国统一大市场框架内,来更好地通过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这样的基础上,然后再通过政府区域规划和政策的作用建立一个协调发展的机制。
徐林认为,目前这样一种协调发展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所以“十三五”面临一个怎么更好地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任务。特别是我们也注意到,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目前东部沿海地区转型升级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考虑在“十三五”规划里面可能要更好地考虑怎么能够发挥东部沿海地区的优势,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在转型升级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更好地发挥带动全国转型升级的作用。因为,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目前有更好的经济基础,GDP总量占全国的总量接近57%,东部地区每年产生的专利数量占全国70%多,东部地区劳动力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要高出近十个百分点,再加上东部地区在开放、在市场化改革方面也有更好的基础。
“我觉得可能‘十三五规划站在‘全国一盘棋的角度来说,我们在坚持原有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的基础上,可能也要更好地考虑要发挥东部沿海地区的作用。因为没有东部沿海地区的转型升级,在我看来,就不会有全国的转型升级,所以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是我们的一个初步的考虑。”徐林说。
四、“十三五”规划在资源环境、生态建设方面的力度,只会进一步加大,不可能弱化,更不可能“放水”
对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时候是否会在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方面“放水”、“放宽”的提问,徐林说:首先我要斩钉截铁地回答你,我们不可能在这个领域“放水”。记得总书记有一句话讲得特别好,他说“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我觉得现在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因为收入水平提高之后,人们更多的是关注生活的质量,关注他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下生活,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各地越来越多地出现一些为了环境问题而产生的社会性事件,这说明老百姓对这块的诉求是越来越高了。既然老百姓有越来越高的诉求,作为“十三五”规划不可能不响应百姓的诉求。所以,“十三五”规划在资源环境、生态建设方面的力度,只会进一步加大,不可能弱化,更不可能“放水”。
【本刊讯】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就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举行新闻发布会。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朴民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前所未有。“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五年,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胜利实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所以说“十三五”规划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编制好“十三五”规划的意义非常重大、影响深远。报请国务院批准,4月17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了全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徐绍史主任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对规划编制工作,特别是今年的重点任务进行了周密的部署,这标志着“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
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司长徐林解读了规划编制工作的热点问题。
一、“十三五”规划具有特殊重要的历史地位
对于“十三五”规划背后的重要意义,怎么说都不过分,作为我这个做规划的人而言,参与过国家“八五”计划、“九五”计划、“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等多个规划的制定,我觉得这个五年规划确实具有特殊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一,大家都知道“十三五”规划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集体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所以这个五年规划必须要体现新的领导集体对未来发展的一些重要的思路和考虑。第二,“十三五”规划也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实际上第一个百年目标一个重要的规划,第一个百年讲起来应该是到2021年,但是我们这个是到2020年,这五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第三,“十三五”规划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最后的一个五年规划,这个五年规划编得好不好,对是不是能够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第四,“十三五”规划如果做得好,如果我们的发展比较顺利,我们就有可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徐林指出,“十三五”规划大的环境和体制背景也在变化,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门提出了新的体制改革的目标,特别是要更好地体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要通过规划的编制来落实这一点。再就是在国际环境上,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在发生一些变化,美国主导的TPP、TTIP这样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和投资规则对我们未来的发展也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包括现在的地缘政治也非常复杂。这种大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国内要素条件的变化、体制环境的变化,都对我们“十三五”规划编制提出了新要求。所以,“十三五”规划要能够更好地体现方方面面的新要求,我认为,确实具有特殊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十三五”规划中会特别重视更好地发挥企业的作用
徐林认为,企业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主体,中国的经济发展,企业是很重要的参与主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企业的效率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整个宏观经济、关系到整个发展的整体质量。但是,企业也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受益,因为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市场就比较广泛,企业就可以在整个市场中去分得自己应该分得的一部分利益。所以我们在“十三五”规划中会特别重视更好地发挥企业的作用,因为这是中国经济增长或者经济发展活力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实际上我们就是要更好地让企业作为微观主体在它的决策中起更加直接、更加自主的作用。当然,我们“十三五”规划是一个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的规划,它是体现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一个方面,在这样一种规划的大的方向指引下,企业可以在“十三五”规划的描述中去发掘自己的机会。
三、京津冀规划正和国务院及三地政府完善
徐林称,京津冀的规划是发改委的地区司做。据我了解的情况,他们目前正在和京津冀的三地政府和国务院其他部门一起完善规划文本,经过一定的程序之后,我想应该会按期出台。
徐林表示,“十三五”规划里我们提出了一个课题,就是要研究区域发展的重点,包括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我们是这么认为的,因为在区域发展的问题上我们过去经历了最早在沿海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所以是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开发;后来又按照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要求,又分别推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一系列的区域规划和政策。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应该说我们国家区域发展的差距已在呈现缩小的趋势,特别是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用人均GDP来衡量的相对的差距已经呈现缩小的趋势,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进展。但是我们也体会到,区域的协调发展不能仅靠区域规划和政策来推动,我们可能更多的需要通过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就是在全国统一大市场框架内,来更好地通过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这样的基础上,然后再通过政府区域规划和政策的作用建立一个协调发展的机制。
徐林认为,目前这样一种协调发展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所以“十三五”面临一个怎么更好地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任务。特别是我们也注意到,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目前东部沿海地区转型升级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考虑在“十三五”规划里面可能要更好地考虑怎么能够发挥东部沿海地区的优势,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在转型升级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更好地发挥带动全国转型升级的作用。因为,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目前有更好的经济基础,GDP总量占全国的总量接近57%,东部地区每年产生的专利数量占全国70%多,东部地区劳动力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要高出近十个百分点,再加上东部地区在开放、在市场化改革方面也有更好的基础。
“我觉得可能‘十三五规划站在‘全国一盘棋的角度来说,我们在坚持原有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的基础上,可能也要更好地考虑要发挥东部沿海地区的作用。因为没有东部沿海地区的转型升级,在我看来,就不会有全国的转型升级,所以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是我们的一个初步的考虑。”徐林说。
四、“十三五”规划在资源环境、生态建设方面的力度,只会进一步加大,不可能弱化,更不可能“放水”
“十三五”护理工作发展规划 篇4
(一)基本民生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城乡低保准逐年提高,较 2015年分别增长 xx%、xx%。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 xx元,失能、半失能、自理特困人员照护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 xx元、xx 元、xx 元。机构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重点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至 xx 元、xx 和 xx 元。临时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年均发放临时救助金 xx 余万元,救助困难群众 xx 余人次。xx 市
“平台式”综合救助模式被民政部推广。出台社会救助领域“放管服”文件,社会救助领域审批权限全面下放,社会救助审批时限由 35 个工作日压减至 20 个工作日,xx 市审批权限下放做法在全省推广。建立居民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年均开展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复核 30 余万人次,社会救助精准度进一步提高。
(二)养老服务质量显著改善。累计建成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xx 处、农村幸福院 xx 处,xx 医养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全市养老机构达到 xx 家,各类养老床位达到 x 万张,比 2015 年增加 1 万张,养老服务质量持续提升。以改造敬老院卫生间、厨房及餐厅、医疗服务、文体娱乐设施,以及定期组织老人外出观光为主要内容的“四改一定”实事工程全面完成,省民政厅以 x 民函〔2019〕xx 号文件形式推广了我市经验。我市被确定为“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地区”,2019 年国家康复辅具产业综合创新观摩会议在我市召开,民政部发文推广了我市做法。
(三)基本社会事务全面规范。婚姻登记在实现全免费基础上,实现由规范登记向优化服务延伸,全市 x 个婚姻登记处均被评为“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单位”。流浪乞讨救助更加规范,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xx 人次。殡葬惠民政策全面实施,年均为群众减免基本殡葬费用xx 万元左右。红白理事会实现村(居)全覆盖,2018 年我市被省文明委表彰为移风易俗工作先进市。殡葬设施覆盖率逐年提高,建成公益性公墓 xx 处。2016 年以来,共开展乡级行政区划调整 x 处,圆满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任务,xx 市代表 xx 省接受国务院地名普查办监理和质量评价,被授予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先进集体,xx 县被评为
“千年古县”,对 xx 条县级行政区域界线进行了联检,出台《xx 市地名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建立地名专家库,分三批完成 xx 条 xx 城区主要道路命名更名工作。
(四)基层社会治理明显增强。城市社区治理水平全面提高,xx区探索推出的“互联网+社区”“六慧”治理做法被民政部推广、“2+N”社区治理服务新机制被民政部评为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提名奖;xx 市、xx 区入选全省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制发了《关于深化城市基层党建共同体建设 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的实施意见》,重点从“强化党建引领、落实服务用房、推进减负增效、优化公共服务”等四个方面,作出了安排部署,明确了目标任务,着力推进城市基层治理。农村社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实现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2016 年,全国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在 xx 市召开。2018年,xx 市被确定为全省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试点。xx 区省庄镇孙村党支部书记米培莲同志当选首届“全国最美社区工作者”。全市各级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由 2015 年的 xx 个发展到 xx 个,年均增长 x%,涌现出小荷公益、xx 义工等一批全省全国知名品牌。社会组织党建与登记管理同步联动全面建立,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实现应建尽建,能建全建。广大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扶贫攻坚、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慈善事业发展不断规范。坚持“党政推动,民政牵总,部门配合,上下联动”和“依靠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的工作方针,强基础,抓重点,搞创新,促全面,全市慈善事业迅猛发展,全市形成了以市慈善总会为龙头,县(市、区)和乡(镇、街道)慈
善机构为主体,村(居、社区)慈善工作联络站为基础的慈善组织网络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各级慈善总(协)会共接收捐赠款(物)折合人民币 xx 亿元,累计投入资金 xx 亿元,对各类困难群众实施了救助。2018 年,xx 市、xx 市上榜第五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榜单》,其中 xx 市列全国百强城市第 xx 名,列 xx 省第 x 名。2016 年,以首个“中华慈善日”宣传为契机,组织开展了首届“xx 慈善奖”评选活动,全市 79 家慈善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受到表扬。“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销售福利彩票 xx 亿元,筹集公益金 x 亿元,有力支持了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发展。
(六)民政系统自身建设稳步推进。全市民政机关自觉把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扛在肩上,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会议精神,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及时跟进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持续推进正风肃纪,群众反映强烈、影响民政形象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重视并做好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逐级签订《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书》,形成了党组书记负总责、班子成员“一岗双责”、机关党委推动落实、基层党组织各负其责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和运行机制,党建对民政工作的政治保障更加有力。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民政政策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个别行政法规制定和修订进展缓慢;二是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依然需要加大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区域的投入力度;三是基层民政工作力量薄弱,专业化民政服务人才匮乏,部分工作“缺钱、缺人、缺设施”问
题仍较突出;四是民政信息化、标准化发展较为滞后,与相关部门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
二、“十四五”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目标新任务,一批新的国家战略将会深入推进实施,这是未来五年发展历程的新开局。
“十四五”时期我市人口规模、结构、分布会发生较大变化,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形势更为严峻,城乡结构跨越重要历史节点,这都将导致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对基本民生保障和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新变化、新要求。目前,影响“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的因素很多,经认真梳理研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民政工作的政治属性和职责定位,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要自觉把“十四五”民政工作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谋划和推进,推动实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脱贫致富一个不能落下”。二是科学研判“十四五”民政服务对象从“特定群体”向“社会公众”转变、工作布局从“农村为主”向“城乡统筹”转变、工作机制从“管理服务”向“治理服务”转变的影响,探索构建适度普惠性的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民政工作布局,加速促成民政服务从“管理服务”向“治理服务”的“蝶变”。三是主动适应社会救助、养老服务、残疾人权益保护、儿童福利、慈善事业和社会工作、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等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变化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加基本社会服务供给,深化“放管服”“一次办好”改革,设立“一门受理,一门办理”综合服务窗口,让群众“只进一扇门”“只跑一次腿”,织密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
三、“十四五”规划编制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视察 xx 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落实国务院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省第二十四次全省民政会议和第十一次全市民政会议以及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安排,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认真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幸福美丽新 xx作出新的贡献。
四、“十四五”发展目标、指标 以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兜底性、基础性作用为引领,以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职责为核心任务,以社会救助、养老服务、残疾人权益保护、儿童福利、社会组织管理、区划地名管理、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社会工作、慈善事业等为主要内容,以城乡社区为依托平台,以社会组织为重要载体,以社会工作为专业手段,以社工人才和志愿者为重要力量,以改革创新、砥砺前进为时代主线,加快建立基本社会服务保障能力、基本社会服务统筹层次、城乡区域间基本社会服务政策融合协调配合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各项工作之间有机联系、分工明确、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工作格局,构建起制度更加完备、体系更加健全、覆盖更加广泛、功能
更加强大,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政事业发展新格局,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十四五”重点任务及重要举措 (一)统筹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编密织牢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安全网
整合优化各类社会救助资源,进一步构建“功能完善、统筹衔接、务实管用、兜底有力”的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强化社会救助政策之间、社会救助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把“最后一道防线”筑牢筑实。一是进一步统筹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完善以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专项救助为支撑,急难救助为辅助,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的梯度救助制度体系,构建制度衔接、资源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信息共享的体制机制和综合救助格局。建立多层次的救助制度,扩大低收入家庭、支出型贫困家庭的救助范围,对不符合低保和特困条件,但生活确有困难的残疾、单亲、无劳动能力等低收入家庭,给予适当生活救助。对刚性支出过大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低收入家庭,适当给予相应的专项救助或临时救助;降低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人群的救助门槛,强化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和救助服务等措施的综合运用,提高救助针对性、实效性。二是推进建立基本生活救助标准科学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低保标准制定办法,建立与人均消费支出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制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低保家庭财产标准或条件,建立健全动态调整机制。在当地低保标准基础上上浮一定比例确定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根据生活自理能力和服务需求分档制定照料护理标准并建立自然增长
机制。加快推动基本生活救助标准均等化建设,研究制定分区域的救助指导标准,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三是推进实施基层社会救助能力建设提升工程。健全县、乡、村三级衔接互通的社会救助工作网络,发挥县级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乡镇(街道)“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综合服务平台和村(居)社会救助工作站的作用,推动跨部门救助事项的协同办理,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优化救助审批程序,全面取消可以通过政务服务平台查询的相关证明材料,推行个人申请社会救助承诺制,申请人只需提交“一证一书” 即户口本(身份证)和家庭经济状况核查授权委托书便可申请社会救助。四是健全完善“现金+实物+服务”社会救助模式。对低保、低收入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残疾人,在做好与养老服务补贴及相关助残政策等有效衔接的前提下,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集中托养、发放服务券等方式提供必要的照料服务。加强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服务,为救助对象提供心理辅导,链接社会资源,增进社会融入,不断增强困难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深入推进服务转型升级,提升养老服务和残疾人福利水平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调节作用,加大公共资源投入,引导扩大社会参与,激发市场发展活力,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持续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在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一是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按照“放管服”和“一次办好”要求,完善政策制度,培育充满活力、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加大资金、土地、税费等方面的优
惠扶持力度,重点向社区居家养老、长期照护、农村养老倾斜,由“补砖头”“补床头”向“补人头”“补运营”转变,推动养老服务补贴长效化。二是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在机构养老上,进一步提高护理型床位占比,重点满足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需求。在社区居家养老上,全面落实住宅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政策,支持专业养老组织连锁化规模化托管运营养老设施,打造养老服务品牌。农村养老上,加强对农村幸福院的分类管理,推动建立政府扶得起、村里办得起、老年人用得上、服务可持续的农村养老模式。三是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建立健全跨部门综合监管机制,建立失信联合惩戒和黑名单管理制度,加大对养老服务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完善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加快标准推广应用,开展养老服务设施等级评估工作。健全完善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在职教育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四是进一步健全兜底保障制度。实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推动有条件的农村敬老院面向社会老年人开放,打造区域性养老中心。建立养老服务基本清单,健全政府为困难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留守老年人巡防关爱等制度。五是做好残疾人福利工作。落实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适时动态调整补贴标准。加快建立健全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实现与儿童、老年人护理照料服务体系的衔接和资源共享。
(三)深化基层社会治理服务创新,推动基本社会服务向更深层次发展
强化党对城乡社区治理的领导,大力实施社工人才队伍和志愿服
务标准化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不断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提升城乡社区治理能力优化服务管理体制机制,规范和促进社会工作发展。一是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工作机制。优化社区管理层级划分和组织架构设置。完善民主选举制度,强化村委会候选人县乡联审机制。完善社区协商,规范民主决策,建立社区协商与民主决策衔接机制。推进村务监督工作深入落实,完善居民监督机制。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作用。开展社区减负增效专项行动,推动社区回归自治本真。配合村庄规模调整,稳妥有序推动“多村一社区”、“村改居”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改革。二是提升城乡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完善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发展体系,提高社区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完善社区工作服务用房配建移交政策,按照“小办公、大服务、敞开式、亲情化”改造社区办公服务场所,推进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提档升级。深化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社区志愿服务“四社联动”,推进“四社”互惠融合、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推进各类服务资源下沉服务社区,推进社区服务精准化、精细化。推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模式,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效能。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加快社会工作开展。加大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突出教育、卫生、民政、工会、残疾人等领域社会工作岗位开发。推动专业社会工作在脱贫攻坚、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社会福利、防灾减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社区矫正、残障康复等领域广泛开展。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注册登记制度。争取到“十四五”末,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覆盖城
乡的社工人才队伍,全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 xx 人以上,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数量超过 xx 家。加强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登记、注册,推进志愿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社会工作+志愿服务”联动机制,推动志愿服务精细化、专业化发展。四是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指导优化乡镇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整合乡镇审批、服务、执法等各方面资源,优化公共服务职能。推动创新乡镇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建立多元供给机制,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
(四)规范婚姻收养殡葬管理,不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和水平
以惠民便民为导向,推进婚姻收养登记、流浪乞讨救助规范化建设,促进绿色殡葬事业健康发展,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专业社会服务。一是加强殡葬管理工作。认真贯彻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化移风易俗推动绿色殡葬的实施意见》,全面实施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落实全市绿色殡葬建设规划,加快树葬公墓林等节地生态公益性公墓建设,规范经营性公墓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服务便捷的殡葬服务设施,健全完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殡葬公共服务水平。“十四五”末,力争以树葬公墓林为主的绿色公益性公墓能够满足群众基本殡葬需求,全市惠民殡葬政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二是持续提升婚姻收养登记管理服务水平。继续加强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标准化服务,推进“互联网+婚姻服务”,加快婚姻登记信息化建设,推动实现跨区域办理婚姻登记;完善婚姻信息历史数据,做好建国以来婚姻登记历史档案补录工作;深入推进婚俗改革,倡树简约适度的婚姻礼俗礼仪,促进和谐婚姻幸福家庭建设;依法依规办理收养登记,登记合格率达
到 100%服务。三是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健全四级救助服务网络,完善联席会议制度,优化主动发现、联合巡查、转介服务机制,推动信息化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快速响应机制。继续提升市级救助管理机构设施建设水平,完善县级救助管理机构设施设备条件,加强源头综合治理,减少外出流浪现象。
(五)加强儿童福利建设,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坚持儿童利益优先原则,进一步完善儿童福利保障制度,健全关爱保护体系,不断提升儿童福利保障、关爱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是提升儿童福利保障水平,分类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基本生活兜底保障政策,适度提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的基本生活费标准,继续开展“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二是推进市、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转型升级,健全服务功能,规范工作流程,引入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关爱保护,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实现市、县(市、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全覆盖,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提供有力支持。三是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基础设施和规范化建设,集养、治、教、康于一体,做到完善设施设备,规范管理服务;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开设特教班,在满足机构内儿童需求基础上,探索打造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四是有效整合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中心或活动站,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提供学习辅导、特长培养、心理疏导、暑期护航等服务。
(六)加快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积极发挥社会组织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作用
深化社会组织改革发展,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形成登记
与监管并重、行政执法与行业自律良性互动的监管格局。一是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进一步推进党的组织覆盖和党的工作覆盖,严格落实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要求,确保社会组织始终在党的领导下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推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平台和党建工作载体建设。二是完善社会组织管理机制。进一步深化社会组织“放管服”改革,建立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社会组织制度,健全完善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形成法治健全、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竞争有序、诚信自律、充满活力的社会组织发展格局。三是完善社会组织综合监管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管理工作联席会议作用,建立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行业管理部门、综合监管部门、党建工作机构共同参与的社会组织综合监管机制。做好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清理规范工作,严厉打击非法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非法活动。四是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通过财政金融扶持、税收优惠、政府购买等方式培育引导社会组织发展壮大,激励他们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双招双引”、平安建设、社会治理等发展战略,在服务大局、服务群众中发挥更大作用。
(七)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健全地名公共服务体系
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加强区划地名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推进界线管理服务创新,提升地名管理服务质量。一是优化行政区划设置。认真贯彻国务院《行政区划管理条例》和民政部《行政区划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严格按照行政区划调整程序规范,增强行政区划调整的前瞻
性、科学性和规范化水平。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积极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通过撤镇设街道办事处、撤乡设镇、乡镇规模调整等,优化乡镇布局,加快小城镇发展。二是推动平安边界建设。依法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扎实开展省、县两级界线联检工作。深入推进平安边界创建工作,健全维护边界地区稳定长效机制,加强部门、地区间合作,妥善调处边界地区纠纷争议,维护社会稳定。配合省厅继续完善全省县级界线界桩卫星影像信息管理系统,提升界线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三是提升地名管理服务质量。认真落实国务院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建全地名管理协调体制,配套完善地名管理服务政策标准体系。创新地名公共服务内容和方式,健全完善以地名标准化为基础、信息化为手段、城乡系列地名标志为载体、地名文化为支撑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应用,提升地名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质量,有序推进地名文化产品开发,组织修编城市地名规划,完善城乡一体的地名标志体系;健全地名文化保护机制,积极参与省级地名文化遗产认定,鼓励申报国家级地名文化遗产,完善分类、分级、分层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地名文化遗产信息资料。
(八)加强慈善捐助和福 利彩票管理,促进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积极培育发展和规范慈善组织, 构建法治化、组织化、专业化、多元化现代慈善事业发展格局。继续秉承“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发行宗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取信于民”的社会承诺,创新福彩管理机制、强化营销宣传、狠抓队伍建设,实
现“安全运行、健康发展”的目标。一是完善慈善事业发展政策。坚持走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慈善募捐道路,形成以“慈善月”捐赠为依托,集中捐赠与经常性捐赠、线上捐赠与线下捐赠有机结合的社会化募捐工作格局,尽力满足困难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救助需求。二是完善慈善事业发展促进制度。制定“xx 慈善奖”评选表彰办法,探索建立慈善组织嘉许制度,积极推动建立和完善捐款退税机制。完善慈善工作机制和人才培养培训制度,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覆盖城乡的慈善工作队伍。三是促进福彩事业健康发展。创新营销宣传形式,大力促进 xx 福彩品牌建设与拓展购彩群体协同发展,注重新媒体的开发运用,合理优化营销方案,拓展销售渠道,培育市场新动力,突出“公益福彩”、“阳光福彩”品牌影响力,赢得更广大购彩群体的认同。四是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市级慈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部门协作配合,及时解决慈善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力争到“十四五”末,慈善监管体系健全完善,慈善行为规范有序,慈善活动公开透明,社会捐赠积极踊跃。
(九)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民政事业发展智力支撑
一是健全人才培养体系,联合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紧抓教育培养、引进招聘、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赛选拔、表彰激励等环节,建立充满活力的民政人才流动、职业生涯发展机制。二是大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制定养老人才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发展规划,有计划、有层次的对儿童护理员、养老护理员、乡镇儿童督导员、村儿童主任等进行培训,提高政治素养、道德水平和专业能力。三是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党管人才原则,把政治建设摆在社工发展
首位。完善 xx 和谐使者选拔管理办法,落实 xx 和谐使者选拔制度,推动 xx 和谐使者发挥专业领军作用。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水平评价制度,构建初、中、高级相衔接的职业水平评价体系。
(十)加强民政标准化建设,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保障
加强民政标准化建设,为实现全市民政事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全面推进民政标准化建设,完善民政标准化体制机制,增强民政领域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化积极性、主动性,强化民政标准宣传、实施和监督,为民政事业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优化民政标准化建设体制机制,完善民政标准体系,加快建立社会组织管理、社会救助等领域标准体系;强化民政标准宣传和实施,确保民政强制性标准全部严格实施、民政推荐性标准在最大范围内有效实施。
“十三五”护理工作发展规划 篇5
(一)强基固本、守正创新,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优化结构、改革创新,教育事业实现了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群众教育获得感显著增强。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强化青少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十三五”期间,我市16所学校成功创建德育示范学校;
2所学校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校园;
淮南二中德育工作案例入选教育部首批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
我市教育部门被授予安徽省五四红旗团(工)委。
2.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7年,我市成功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验收,提前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全覆盖。2018年,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优化学校办学条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初步形成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集团化办学的格局。“十三五”末我市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6%,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目前,全市拥有省级特色初中3所、省级农村特色初中1所、市级特色初中12所,省级实验小学1所、省级特色小学2所、市级特色小学16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工作连续五年全省考评一等奖。
3.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全面落实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十三五”期间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83所,治理城镇小区配套园129所,整治无证园233所。目前,全市共有幼儿园453所(公办园138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3.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2.8%,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51.9%,圆满完成全省2020年学前教育“985”发展目标。
4.鼓励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由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向多样化、有特色提升,实现了高考发展与特色育人的共赢。目前全市有省级示范高中8所、市级示范高中12所,淮南一中、淮南二中、寿县一中、凤台一中等优质高中已成为江淮名校,全市本科达线率逐年提升;
淮南三中、四中、安丰高中、淮南十三中等校,以个性特长学科为突破口,提升教学质量,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5.引导职业教育品质化发展。大力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突出技能技术性人才培养。“十三五”期间,全市建成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3所、省级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43个。连续12年举办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十三五”期间,共获得省赛一等奖36次、二等奖67次、三等奖139次;
国赛一等奖1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29个;
21所中职学校先后与81家市内外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交流,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优质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6.统筹师资队伍高水平建设。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和“县管校聘”改革,寿县“县乡共管”的中小学教师管理模式获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优秀奖。提高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寿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岗计划”入选全国10大先进典型案例。建立了国培、省培、市培、县区培训、校本培训“五位一体”培训体系,“十三五”期间,全市2万余名专任教师参加了各类培训,五年累计培训达11万人次。培养高层次教育教学人才,建立淮南市教育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43个,成员2000余名,遴选出教育名师培养对象28名。“十三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省级以上各类论文和教学比赛,获全国论文一等奖21人,省级论文一等奖27人,省级优质课一等奖63人,“一师一优课”930节,获奖的人数和等次均在全省前列。
7.关注改善民生促进教育公平。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保障各类特殊群体的受教育权益。建立了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权益。“一人一案”落实好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分类实现送教送学,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益。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完善资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体受教育权益。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子女入学率达100%。“十三五”期间,我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省绩效考核连续四年排名第一。
(二)有的放矢、精准突破,体育可持续发展呈现新气象
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体育发展方式,激发发展活力,努力实现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各领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全民健身蓬勃开展。先后举办了迎新年登高活动、环舜耕山毅行活动、“健康安徽”环江淮万人骑行大赛·淮南站赛、安徽省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广场舞省市县三级联赛、淮南国际马拉松赛、8月8日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线上居家运动、淮南市徒步大赛等多场市级以上全民健身活动,打造了多项极具影响力和地域特色的品牌赛事。参加安徽省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获得20金、22银、25铜的优异成绩。积极扶持和培育体育社团协会建设,现有晨晚练点480余处,每年体育社团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达430次以上,直接参与人数达20万人次。坚持普惠公益导向,全市公共体育场馆分时段免费面向广大市民开放,年均受益群众达70万人次。曾获“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和“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被安徽省体育局授予“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竞技体育态势良好。多次组队参加省级、国家级运动会,取得了优异的比赛成绩。2018年,组队参加安徽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取得团体总分第六、金牌数第七的好成绩;
2019年,选派青年运动员参加了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获5金、4银、11铜和14个优胜名次,实现历史性的突破。同时充分发挥市体育学校“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的带动作用,不断充实我市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资源,“十三五”期间为省队、省体院输送了近百名优秀运动员,多次获全省“竞技体育贡献奖”、“体育道德风尚奖”、“青少年人才输送奖”等表彰。淮南籍运动员在国内、国际重大赛事上争金夺银,涌现出亚运会射击冠军周庆媛、全运会空手道亚军程飞、全国空手道总决赛冠军邢辉等多名优秀运动员。
3.体育设施不断夯实。“十三五”以来,围绕建设“15分钟健身圈”为目标,建成了184条全民健身路径,56块社会足球场地,8个城市小型全民健身广场,12个社区体育俱乐部、10个乡镇全民健身广场,8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7个县(区)国民体质监测站。完成了县(区)“五个一”和乡镇“三个一”建设任务。全市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100%。现代化综合型城市级大型体育场所奥体公园一期工程已基本建成,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市体育事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4.体教融合持续加强。充分发挥教育体育部门合并的优势,探索“市队校办”的体育训练模式。市体校先后与淮南一中联办男子足球队;
与淮南二中联办篮球队、女子足球队;
与市三中联办手球队;
与市十三中联办橄榄球队;
与市十一中联办排球队;
与洞山中学联办乒乓球、象棋、围棋队;
“十三五”护理工作发展规划 篇6
一、“十三五”期间工业规划完成情况
十三五工业规划实施以来,通过雅安市雨城区工业战线的共同努力,完成了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实力明显增强,2020年雨城区实现工业总产值84.8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6%。规上工业企业达到43户,是2016年1.16倍。优势产业得到发展提升,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产业蓬勃发展,五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达到70.51亿元。工业项目支撑有力,雨城区五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5.81亿元;完成技改投资30.38亿元,增强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传统产业改造提速,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累计淘汰燃煤锅炉31台。已分类妥善处置2家“僵尸企业”。
二、“十三五”期间工业发展主要成就
雅安市雨城区工业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态势,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十三五”期间,雅安市进一步加快发展壮大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产业。2020年装备制造产业营业收入值达到10亿元,占五大支柱产业14.19%;食品饮料业营业收入达到9.57亿元,占五大支柱产业13.58%;先进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达到4.36亿元,占五大支柱产业6.18%;
能源化工产业营业收入达到46.58亿元,占五大支柱产业66.05%。“十三五”时期,五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2.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高。通过着力打造园区承接平台,全力推动工业园区发展,雅安市雨城区产业集聚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了草坝工业园区、雨城区园中园、藏茶产业园等园区,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雨城区工业园区建成面积由2016年的4平方公里扩大到4.2平方公里,增长5%,入园企业达到49户。2020年,工业园区实现营业收入36亿元;园区从业人员1600人,是2016年的1.45倍。
3.龙头企业培育成效明显。积极为企业争取中央、省、市工业发展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技改创新,鼓励关联产业和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扶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优势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2020年,雨城区工业总产值上亿元、20亿元企业分别达17户、1户,分别比2016年增加3户、1户。
“十三五”护理工作发展规划 篇7
(一) 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刻把握好中央和省委对“十三五”基本特征和发展环境的新判断, 始终把“五大发展理念”与“十三五”养殖业发展任务紧密结合, 并贯穿到产业转型升级的全过程, 努力实现养殖业结构更优、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的发展, 让养殖业真正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坚持创新发展强动力。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目的的养殖业技术创新体系, 加大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高效低耗节能养殖、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 优质牧草种植与加工等技术路径的科研攻关力度, 推动养殖业向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养殖业转变。坚持协调发展补短板。加快调整产业、产品、区域结构, 围绕市场发力, 推进种养平衡、产加销平衡。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现代要素向养殖业汇聚, 用工业化成果装备养殖业, 用信息化手段改造养殖业。坚持绿色发展保持续。始终突出“绿色”发展主题, 坚守生态底线这条“硬杠杠”, 正确处理好养殖生产同生态保护的关系, 把产业发展的重心转到提质增效上来, 以生态约束倒逼产业转型, 以产业转型保障生态改善。坚持开放发展拓空间。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充分利用我省生猪、肉牛、淡水水产品现有外销优势和基础平台, 加大养殖业贸易合作力度, 提升养殖业竞争力和比较效益。坚持共享发展促增收。加快健全完善养殖业政策支持体系, 发挥政策导向作用、财政资金的激励引导和杠杆放大效应, 有效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进入现代养殖业领域, 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把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通过产业带动、项目帮扶, 让养殖农户分享劳动成果。
(二) 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 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 矫正要素配置扭曲, 扩大有效供给, 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 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我省养殖业发展而言, 当前存在的诸多矛盾和现实难题都表现在结构方面, 主要在供给侧:一是有效供给没能适应需求变化, 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现象没有明显改观, 导致产品供给出现结构性失衡;二是不合理供给结构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规模养殖污染严重, 生态环境承载压力越来越大。基于此, 加快推进养殖业供给侧改革, 必须树立“大农业”、“大食物”的理念, 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 下大力气调整生猪、牛羊、家禽、渔业生产布局, 适应市场需求调优、调高、调精, 促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化发展。
(三) 科学谋划“十三五”我省养殖业发展。贯彻落实五中全会决策部署, “十三五”全省养殖业工作要以“五个发展理念”为指导, 围绕“一个目标”, 坚持“一条主线”, 努力实现“六个全面提升”, 促进现代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强力支撑。
“一个目标”:就是养殖业现代化取得大进展。着力构建现代养殖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养殖业现代化道路。力争到2020 年, 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经营规模适度、一二三产业融合、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养殖业发展新格局。
“一条主线”:就是加快转变养殖业发展方式, 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这是“十三五”全省养殖业发展的主旋律。要以新的理念引领新发展, 大力转变养殖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 推动养殖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向注重技术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转变。
“六个全面提升”:一是全面提升适度标准化规模养殖引领水平。大力培育新型养殖经营主体、健全养殖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尽快实现由分散的小群体饲养向家庭农场、标准化养殖、生态化养殖和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升级, 提高养殖业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二是全面提升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巩固现有质量安全基础, 加快创新监管方式和治理模式, 以检验检测、执法监管、品牌创建为支撑, 严格责任落实, 抓好标准化生产, 抓实监管执法, 推进产品质量安全持续向好发展。三是全面提升动物疫病防控水平。加快推进动物防疫和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 全面推行动物卫生监督痕迹化管理, 加强兽医队伍建设和培训, 不断提高防控能力和水平。四是全面提升养殖业技术装备水平。重点突破一批能够支撑现代养殖业发展的重大品种、共性关键技术和现代装备, 大幅提升养殖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五是全面提升现代养殖业经营效益水平。大力推进养殖业节本增效, 发展高效优质畜禽水产品, 延伸产业链、价值链, 着力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六次产业”, 引领养殖业品牌培育与产业升级, 让养殖者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六是全面提升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养殖资源保护和环境综合治理, 总结推广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的养殖方式, 形成生产、生活、生态协调的现代养殖业格局。
2016 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 做好今年养殖业工作意义重大。2016 年要在做好常规性工作的基础上, 突出抓好11 项重点工作。
1、推进适度标准化规模养殖。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 在设施工艺的科学化和经营管理的精细化方面下功夫, 遴选一批高质量的标准化示范场, 发挥示范场辐射引领作用, 以点带面提升规模化标准化水平, 使标准化规模养殖在现有“量增”的基础上, 实现“质升”的飞跃。力争年内创建省级以上畜禽标准化示范场80 家、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40 家。
2、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大规模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设施改造, 做好源头控制。支持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粪污处理和综合利用设施。各地要结合实际, 采取财政补贴、业主自筹、社会投入等多种方式, 加快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的商业化运作、产业化发展。力争年内在养殖大县建成5~10 家专业化、公司化运作的无害化处理中心。
3、推进粮改饲和草牧业发展。坚持“以养定种”, 大力发展饲用玉米、青贮玉米、优质牧草种植, 因地制宜发展饲用高粱、饲用麻、饲用桑等作物, 切实优化饲料品种结构, 推进草牧业发展, 形成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要在继续实施基础母牛扩群和南方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试点项目的基础上, 科学规划湘西、怀化、湘南等优势产区和草食牧业示范园区, 着力发展一批规模大、技术精、效益好、辐射强的牛羊养殖企业, 实现优势产区率先突破。
4、强化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格落实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抓好源头治理, 重点整治兽用抗菌药、假兽药、“三鱼两药”、违法违规饲料, 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强化全程管控, 加快推进追溯管理。深入开展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活动, 探索“政府负责、行业主抓、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改进抽样方式, 严格执行抽、检分离, 加强部门配合, 实行检打联动, 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这条底线。
5、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切实推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政府负责制, 全面落实以强制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 努力保持全省疫情平稳的良好态势。加快推进动物标识和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建设, 大力推行检疫电子出证, 逐步实现检疫票证、检疫检测记录电子化。加强省级动物防疫指挥平台、冷链体系和兽医实验室能力建设, 稳定乡镇改革后的乡镇动物防疫机构, 提升动物防疫体系基础保障能力。
6、推进现代渔业建设和渔政执法。围绕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的目标, 促进渔业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加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创建力度。抢抓机动渔船燃油补贴改革机遇, 大力推进渔池标准化升级改造, 力争年内提质改造40 万亩。拓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营销渠道, 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和休闲渔业等新兴业态, 力争全年新增稻田综合种养面积50 万亩以上。坚持禁渔期制度, 严格控制捕捞强度和渔船数量, 加大力度清除“绝户网”、“迷魂阵”、电毒炸鱼等禁用渔具渔法, 继续开展“平安渔业示范县”创建、“打非治违”和渔船质量大检查活动, 强化渔业船员管理和渔业安全生产责任落实, 确保渔业生产安全。
7、推进洞庭湖水污染综合治理。关于洞庭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前段我们已部署开展相关调研、摸清了底子, 下阶段要巩固湘江干流禁养区规模养殖退出成果, 借鉴其好的做法经验, 全面推进洞庭湖养殖污染防治, 力争年底前取得阶段性治理成效。关于洞庭湖非法矮围网围整治, 之前相关市县做了大量工作, 但由于历史原因, 围子情况复杂, 拆除难度大, 矮围整治清退工作总体进展不快, 市与市之间、县与县之间的工作进展不平衡。下阶段要加大力度, 争取政府支持, 联合部门协同整治, 力争面上整治在12 月底基本完成, 2017 年底前全面完成任务。
8、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以饲料加工、畜禽饲喂、栏舍环境控制为重点的机械应用, 尽快实现大型养殖企业全过程机械化生产;推进南方牧草种植、收割、贮运机械的引进和研发, 尽快突破我省肉牛肉羊草料生产的机械化瓶颈。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养殖业, 加快湖南畜牧水产数字信息平台建设, 推动养殖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
9、加强畜禽屠宰管理工作。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积极主动争取地方政府重视, 尽快高质量完成屠宰监管职责调整工作, 构建上下衔接、统一协调的屠宰管理体制机制。职责调整已经到位的, 要加强调查研究, 完善工作机制, 强化队伍建设, 迅速开创屠宰监管工作新局面, 力争出典型、出经验。职责调整尚未到位的, 要认真履行相关监管职责, 防止职责调整过渡期出现监管盲区和缺位。要继续深入开展生猪屠宰专项整治行动, 切实强化屠宰监管, 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屠宰行为, 确保肉品质量安全。
10、加强养殖业项目资金监管。所有项目申报, 要严格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将项目的实施范围、扶持对象和补贴方式, 进行网上公示或挂牌公示, 接受群众监督。所有项目资金, 要严格按照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进行规范管理, 严禁挤占挪用项目资金。所有项目实施, 要严格按照项目批复的建设内容, 按时按质组织施工, 项目完工后要及时组织验收, 确保项目实施不走样。对市州局的考评实行四个“一票否决”:即廉政建设一票否决, 凡县市区局长以上的领导受到严重警告以上处分的, 对该县市区包括市州不评先;质量安全一票否决, 出现较大质量安全事件造成不良影响的不评先;疫病防控一票否决, 因防控不力出现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的不评先;安全生产一票否决, 发生较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不评先。
11、加强全省畜牧水产系统干部队伍建设。要深入践行“三严三实”, 以更严的标准和更实的作风做好各项工作。要转变工作方式, 坚持问题导向, 加强调查研究, 强化示范带动;要加强法治建设, 推进综合执法、联合执法, 提高全系统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要转变工作作风, 在重点工作、重点环节出实招、发狠力、出成效;要贯彻落实《条例》和《准则》, 切实强化廉政建设“两个责任”, 不断强化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总之, 要认真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九项规定, 持之以恒反“四风”, 树立全省畜牧水产系统的良好形象。
“十三五”护理工作发展规划 篇8
从地勘行业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是地勘行业经历“寒冬期”,还是矿业发展的“黄金十年”,无论是早期由地矿部直管,还是后来的属地化管理,实际上整个行业的兴衰进退归根结底都是由经济社会需求所决定的。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地勘单位长期实行行政化管理模式,没有将需求作为导向加以明确,使得各地勘单位的发展始终未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
当前,国际大宗矿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直接导致全球主要固体矿产勘查投入大幅度减少;另外,随着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划定生态空间保护红线等相关政策的制定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地质勘查工作,探矿权、采矿权审批将更加严苛,而对环境保护的监管要求将越来越高。这些都又一次给出了需求已经发生明显变化的信号,即传统的地质勘查市场需求在近一段时期将处于低迷状态,而对地质环境保障、新能源、新资源、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需求则会出现明显的增长。地质工作思路、主要目标、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工作都应当紧随需求导向的变化而随之变化。建议地勘单位紧跟需求变化相应调整工作部署,积极履行公益性职能,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为“十三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倡导创新理念,进一步拓展地质业务领域
1.要积极拓展地质环境工作的新领域。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环境的保障需求显得日益迫切和突出。在继续巩固原有的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传统领域的基础上,要积极拓展地质环境工作的新领域,努力赢得先发优势。建议站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紧紧围绕重要经济区带的产业布局调整和城镇化布局,积极开展地质环境资源承载力评价,加快实施基础性、公益性生态地质环境调查研究,推动水土污染治理等生态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重大工程的实施;围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充分发挥地质工作在气候变化调查研究和二氧化碳减排处置方面的重要作用,开展碳汇碳储地质调查及潜力评价,建设地质环境碳储示范基地,为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围绕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大地热资源、浅层地温能、页岩气等清洁资源的调查评价和开发工作,积极推动项目成果的应用,力争带动产业化发展。
2.努力开拓地质信息产业的新空间。
建议紧紧围绕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地质信息(包括基础地质图件和资源、环境、生态、空间、灾害信息)的需求,以综合采集、加工、处理各地勘单位各类信息为主要手段,形成符合不同用户需要的信息产品,及时有效地向社会大众提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从长远来看,要以大数据、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为依托,整合各地勘单位的数据库资料,力争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窗口,扩大地质信息产品和服务的规模,提高信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优质的信息服务努力开拓地质信息产业的新空间。
3.主动探索地质勘查开发的新方法。
当前社会背景下,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建议主动探索地质勘查开发的新方法,坚持走“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开源与节流并重、开发与保护并重”的道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地质勘查开发方面的先进经验,将开采资源与环境保护平行推进。在矿产勘查开发之前多进行论证研究,妥善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兼顾各方利益,走新型的“绿色矿业”道路,在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程度的基础上开发矿产资源,实现开发一处、造福一方,开发一点,保护一片,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4.广泛构建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
地质工作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地质技术服务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都存在相应的需求,但必须与代表不同利益方的市场参与主体搭建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才能拓展工作领域,获得相应的发展空间。建议地勘单位加强与央企、地方政府、关联行业和企业的交流沟通,以共赢为前提,以互信为基础,突出优势互补,建立务实高效的合作机制,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地勘单位转型升级,努力实现可持续地共同发展和进步。
三、突出自身优势,进一步提升地质业务能力
从实际情况来看,领军人物缺乏、人才断层、装备落后、管理效益不高等问题在地勘单位普遍存在,反映出长期以来各地勘单位对地质业务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及意义认识不足。建议地勘单位要全面深入地持续推进地质业务能力建设。主要包括3个能力:一是科技研发能力。技术装备实力强、有一定科技创新能力的地勘单位要努力成为行业规范、标准及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者,履行好公益性职能,满足社会对高标准的公共地质服务产品的需求。二是资本运作能力。加强招商引资和资本运作,拉动矿业勘查与开发、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技术推广等领域的发展,满足市场投资者对地勘行业相关投融资业务的需求。三是人才集聚能力。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制订人才发展规划,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传承“三光荣”传统,倡导鼓励“工匠精神”,使地勘单位成为专业人才的高地、大项目的聚集地,为地质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内生动力,力争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路径。
参考资料:
[1]汪民:适应经济新常态 以改革创新促进地质经济提质增效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5(7) 4-10
[2]李剑锋 新常态下地勘单位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1) 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