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

2024-10-11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共7篇)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 篇1

中公教育•公考领域 第一品牌

201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公务员队伍道德建设

注 意 事 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满分100分。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给定资料

1.一些论坛和微博上爆出“宜都将现25岁美女镇长”。一名1986年出生的女孩牟阳,拟任乡镇党委副书记,提名为镇长人选。短短3小时内,该消息引发近千微博网友热议。如同湖北29岁的周森锋全票获任市长、25岁的王圣淇当上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一样,这位同为80后的女镇长的任职引来阵阵疑云,也属情理中的事。其原因并非确凿地指向某些影影绰绰、看似有、实则尚未得到求证的疑点,比如“美女”、“年仅25岁”等,而仅仅是公众心中疑虑的一种折射。

在当今社会,“富二代”、“官二代”及有一定关系、背景的人淤塞着平民阶层上升的渠道,“拼爹”才有出路、真才实学无用,似乎在时下正趋向于共识。在此语境下,任何看似突兀的破格提拔官员之举,总是难免惹来特别的关注。在这些关注中,尤其是那些呈现于网络上的“闲言碎语”,质疑、愤激的成分多过于改革开放事业后继有人的喜悦,但客观上

第 1 页,共 8页

中公教育•公考领域 第一品牌

也起着监督违规、确保公平的正向作用。所以,这种社会情绪的抒发,既不可漠然视之,也无需惊慌失措、过度解读。

受过去“人选人”方式的影响,制度选人、公正透明等原则迄今并未完全、充分地实现。《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规定中,对干部任用程序走选举、还是走行政任命路径尚未廓清;对干部的日常考察、考核的机制仍未规范化操作,以至于常常是即兴提拔、仓促上阵。如此则给以权谋私、暗箱操作留下了巨大的运作空间,干群对立和社会的不信任情绪在日益加剧。

从官方公布的牟阳个人资料来看,与微博爆料内容基本一致:该女孩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曾先后在镇上和市统计局任职,由一般干部到局办公室副主任、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再到镇长,也属于步步升迁,而算不上“坐直升飞机”,只是提拔的步子快了些,但谁又能否认是因为其工作出色的缘故呢?

2.历史上的某个时期,为官者信仰缺失、道德败坏,却振振有词地说“社会变了”,不变就“跟不上潮流了”;作风霸道、颐指气使,却颠倒黑白地说“如今老百姓难管了、不听话了”,全然不把群众利益放在眼里;私欲膨胀、巧取豪夺,却振振有词地说“市场经济就是要开放搞活”。有的地方只注意考试成绩和选拔程序,不注意对人选素质的全面衡量,尤其是德行的深入考察,结果选出的干部群众不认可,甚至产生“做人好不如做题好”的非议。

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上,往往由上级来评价,这显然是不够的,对政府工作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公众。同时,干部升迁更多是由上级官员的意志和主观好恶决定,而不由下面的群众来决定,“公众满意度”对一个干部升迁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种做法导致现实中一些干部只“唯上”而不“唯下”。他们只对上级领导和官员负责,而不对辖区里的老百姓负责。显然,这种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违背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服务理念,是造成一些干部作风漂浮的根源所在。

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成果的主要综合指标,尽管GDP用来衡量经济发展有其局限性,但在现时条件下,仍是判断经济形势、出台宏观政策的重要依据。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已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但长期以来形成的“追求量的增长”重过“追求质的提高”的观念,仍然大有市场。在不少地方,尽管领导干部在公开场合不再像以前一样强调GDP的重要性,可是在不少人心目中,“GDP排名”仍然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再具体到干部考核,选用GDP这样显性、量化的指标,肯定比“调结构”、“保民生”等指标更简单,也更有“可操作性”。这直接导致一些地方的干部考核陷入GDP至上

第 2 页,共 8页

中公教育•公考领域 第一品牌 的悖论,只追求GDP数值的增长,而对民生福祉、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收入分配等有所忽略。这种做法导致现实中一些干部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搞大拆大建、快上抢上,虚报工作业绩,违背了科学发展的理念,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公务员制度的国家。在人才选拔中,注重选拔对象的教育程度、文学素养、掌握知识的多少,以及综合、推理和判断能力。就初任考试而言,英国的专业技术职务自然要以专业知识为主,而“通才”观念主要体现在行政类官员的初任考试以及晋升到高级文官的人才类型中。

“通才”标准强调个人学历,故公务员录取者多为剑桥、牛津等名牌综合性大学的优秀毕业生。这种选拔人才的标准,使“专才”在文官队伍中地位低下且日益减少,无法进入高级行政人员的行列,参与行政决策和政策制定。但现代社会的政策与决策主要依赖于专业知识,英国人在实践中也逐渐发现以“通才论”考选公务员有很大弊端,于是在上世纪60年代就着手改革,力求“通专结合”。“通专结合”要求公务员知识面宽广,一专多能或者多专多能,既要重视公务员的知识和学历,也不轻视公务员的专业性和技能。

新加坡对公务员的考评很严格,建立了一套科学、完整的考评体系。程序上,按照自我报告、上级考评和更高一级复签的办法,每年考评一次。考评报告分为两种,一种是工作报告,主要考评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包括个人品质、态度、责任等。这是公开性的,考评结果要反馈给被考评人本人;另一种就是潜能报告,主要考评公务员开阔的视野、分析能力、想象力和现实感,也就是李光耀所说的“直升机”素质。这是秘密性的,主要作为公务员升迁级别的依据。

新加坡不搞上下级双向考评,也不搞同级左右互评,目的是鼓励各级领导大胆管事,对下属严格要求,不怕得罪人,树立领导层的权威,提高公务员的执行力,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同事之间因互评带来的人为矛盾。

在美国,对公务员的评估主要是根据公务员本人胜任工作的能力和工作业绩,而不是年资高低、亲疏关系、党派关系等其他因素。工作业绩就是按照工作要求,对公务员的劳动成果所作的评定。美国文官制度改革法规定,“工作成绩良好者继续任职,工作成绩不好者必须改进,工作达不到标准者予以解职”。人事部门每年都要定期对公务员进行全面评定,政府机关首长必须根据评定结果决定对公务员的奖惩任用。公务员评估考核的结果作为公务员任用、晋升的唯一依据。

第 3 页,共 8页

中公教育•公考领域 第一品牌

4.我国古代的官吏考核,开始于秦汉,完善于唐代,历代王朝都积累了丰富的考核经验。伴随着郡县制的产生,中华民族开启了官吏考核的历史,而且考核制度越完善,考核方法越科学,统治者的地位就越巩固。

秦汉时期,统治者对官吏实行考课制度。考课就是对官员政绩的考察,即今天的考绩。考课是用于将职位责任同官员的能力行为联系起来,以考绩的标准来约束和激励官员,以考课结果的优劣来决定对官员的赏罚黜陟,以便劝善戒恶,使考绩得以发挥作用。秦代的考课是通过上计制度进行的。上计制,即郡臣于年初将一年的赋税收入预算写在木券上,呈送国君,国君把木券一分为二,国君执右券,臣下执左券。合乎标准的留任,不合乎标准的则罢免。上级官吏对下级官吏的考课也采取同样的办法。考课后分列等级,宣明优劣,决定升迁黜罚。

唐代初期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官员的政绩,考核有了较大发展。唐代初期制定了考课法。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令:房玄龄、王硅掌内外官考;凡百司之长,岁校其属功过,差以九等。当时尚书省吏部是负责考课的机关。考绩的目的是为了黜恶陟善。考课的等第不仅直接关系到官阶的升降,还与俸禄的加与夺、官位的外迁、解职相关。唐制规定:凡考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中中,守本禄;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中品以下,四考皆中中者,进一阶;一中上考,复进一阶;一上下考,进二阶。计当进而参有下考者,以一中上覆一中下,以一上下覆二中下。上中以上,虽有下考,以上第。有下下考者,解任。唐代官吏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小考只定等第,记入考状备案。大考是综合几年来小考的等第来决定对官吏的赏罚黜陟。考课在唐代作为管理官吏的一种重要的制度,考课定等第和复考都有严格的程序,考绩与奖罚黜陟直接相关。

宋代对官吏的考绩亦称磨勘。宋真宗时,文武官员三年为一任期,一年考一次,三考为一任。宋仁宗时文官三年一迁,武官五年一迁。虽有视考绩情况决定升迁的规定,但实际上是凭年资叙升迁,不问其功而问其久。结果官以资则庸人并进。由于宋代不重视考绩,基本按年资论升迁,所以宋代官员多因循守旧,不求有功唯求任期内不发生过错,到期得到升迁就满足了。

明代考绩分文武两个系统进行,文官考绩由吏部考功司负责,武官考绩归兵部武选司负责。文官考绩方式主要是考满,武官考绩亦称军政。考满,即按任职年限考核,以检查是否称职,并给予相应的处置,侧重于褒奖、提升。考满等级开列之后,按等处置。处置的基本原则是:称职者升,平常得复职,不称职者降。清代对各级官吏的考核分为考满和考察两种。考满每年进行一次,称为一考,三考为满。吏的汇考,每三年一次。对京官的考察称为京察,对地方官吏的考察称为大计。清代考察具体工作由吏部清吏司主持,清朝政府总结了明朝后

第 4 页,共 8页

中公教育•公考领域 第一品牌

期考核制度松散、官吏贪墨成风的教训,进一步发展了封建官吏的考察标准。顺治四年(1647年)颁布四格八法制度。所谓四格,即守、才、政、年。守分廉、平、贪三类;才分长、平、短三类;政分勤、平、怠三类;年分青、中、老三类。根据上述四格,综合考核成绩分为三等:称职、勤职、供职。所谓八法,即:一贪与酷者,革职提问;二软与不懂者,革职免官;三年老有病者,退休离职;四才力不及与治事浮躁者,酌情降调。考核时,除由都察院协同工作外,还有六科给事中负责监督,徇私者按保举连坐法予以处分。所以,清代初期官员比较廉洁,国力也较后强盛得多。

近代中国,虽然存在战乱和军阀割据,但考核未断。民国时期,县、区政人员均由省政府或部门负责考核。民国20年后逐步形成考核制度,主要形式有检定考试、高等考试、普通考试、特种考试、县长考试等。

新中国成立后,组织对干部的考核,一般通过一年一度的鉴定形式进行,先自我鉴定,经小组评议,后由单位或组织作鉴定,存入个人档案,作为干部使用的依据。50~60年代,干部考核的内容,主要是政治态度、阶级立场、社会关系及工作表现、思想作风、群众观点、学习、团结等,尤为重视政治标准。每次政治运动,如三反、五反、肃反、审干、整党、整风、社会主义教育等,都必须作个人鉴定或小结,并经群众评议和单位鉴定。工作调动、抽调搞临时工作或脱产学习较长时间,结束时也要搞鉴定和考核。提拔重用的由组织专门考核。

5.让干得好的优秀干部在竞争性选拔中考得好、上得来,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注重考察干部实绩,防止简单以分取人。

考察重实绩、任用不唯分,体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干部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实绩是干部德才素质、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风的集中反映,是评判干部的基本依据。坚持实践标准,把握实绩依据,才能选出实干之人,彰显实干导向,营造实干之风;防止以考取人、唯分是用,才能不让真心干事的人吃亏,不让投机取巧的人得利。考察重实绩、任用不唯分,应当作为竞争性选拔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条基本原则。

考察重实绩,就是要把干部的实绩考深考准,以实绩论高低、辨优劣。要突出实绩考察的重要性,加大实绩评价权重,使之不仅成为“优先”条件,而且起到“加分”作用。要注重实绩考察的准确性,综合运用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实地考察、延伸考察等多种形式,全面掌握干部实绩,深入分析干部在推动科学发展中起到的实际作用。要增强实绩考察的公开性,推行民意调查、实绩公示等方法,通过个人“亮绩”、群众“评绩”、组织“核绩”,检验干部实绩的“含金量”。

第 5 页,共 8页

中公教育•公考领域 第一品牌

任用不唯分,就是要对考试成绩与工作实绩综合分析,不以一张考卷、一场演讲“论英雄”。要坚持原则、认真把关,不能怕担责、图省事、走形式,谁分高就取谁、考上谁就是谁。要把分数票数与实际能力、综合素质与岗位要求、任职经历与发展潜力等结合起来,全面衡量人选的“考绩”与“德绩”、口才与口碑、临场发挥与一贯表现,真正做到好中选优、人岗相适,有效避免“干得好不如考得好、实绩好不如成绩好”的现象发生。

6.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温家宝总理也曾指出,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第一目标的工作宗旨和追求,既是为官之道,更是为官之德。

要做官,先做人;要立业,先立德。为官者“头顶三尺”是法律,脚下支撑是官德。为官如果没有良好的官德,就不可能廉洁自律;没有一流的人品作底子,从政就会栽跟头。这不仅是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的道理,也是党中央一再要求选拔任用领导干部要正确把握德与才的辩证关系,认真落实“以德为先”的具体体现。既注重“考能”更重视“考德”,真正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看清人、识准人,才能选好人、用对人。深入甄别、准确鉴定干部德才表现,是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的前提。干部提拔前,必须多方面了解、多渠道考察、多侧面审视,全面准确掌握干部情况。

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曾指出,现在干部出问题,多数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人民群众对干部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德”上。李源潮部长同时还指出,领导干部要有敬畏历史、敬畏百姓、敬畏人生的敬畏之心。约束官员之“德”,就是让他们有所敬畏,而不是为所欲为。约束官员之“德”,不全在所谓政绩指标,而在于“公开监督”,在于“群众满意度”。

官德是检验领导干部党性的“标尺”,政治素质的“试金石”,党风纯正的“风向标”。官德彰,则风清气顺;官德失,则滋生腐败;官德正,则民心安定。可以说,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准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党和国家大业的兴衰成败。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官德的制度化已经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尝试,规范官德的法规相继出台。不管是《公务员法》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还是地方性法规,既是行为规范,又是道德约束,无疑是从政道德制度化建设中一个重要举措

第 6 页,共 8页

中公教育•公考领域 第一品牌

总之,“官德”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干部言行是否一致,权力是否滥用,道德修养如何,是否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各级不妨在选拔任用干部中,凡“发现德行不好的干部一律中止了提任程序,对反映较多但又一时查无实据的拟提任干部做出暂缓使用”,把选任干部的“考核表”交由民意来填写,让与官员有关的各类“门事件”、各种“雷言雷语”等“花边”新闻销声匿迹,这样,官员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就不会乱来,官德缺失现象才会一天天好转起来,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仅仅将“考德”作为选拔任用干部一种“硬件”,也是有其局限的。因此,只有把制度规范的他律与操守信念的自律有机结合,以信仰作为制度执行的基础,以监督作为制度落实的保证,硬、软件更加科学完备,中央和地方法规才有更可靠的保障。

作答要求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请依据“给定资料1”,谈谈你对“在当今社会,‘富二代’、‘官二代’及有一定关系、背景的人淤塞着平民阶层上升的渠道,‘拼爹’才有出路、真才实学无用,似乎在时下正趋向于共识。”这句话的理解。(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2.“给定资料2”中提到了近年来公职人员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有损公务员形象的现象,请概括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10分)

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

二、“给定资料3”介绍了国外有关公职人员考核晋升的措施和方法。请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纳,并说明关于我国目前的公务员考核可以从中受到哪些启示。(20分)

要求:内容具体,表述清晰。不超过300字。

三、假设你是某省政府的工作人员,请结合“给定资料”,草拟一份公务员队伍道德建设情况说明的内容要点。内容分为三部分,“目前的现状及原因”、“历史上官员考核的大致情况”、“道德考核的重要意义”。(20分)

要求:

第 7 页,共 8页

中公教育•公考领域 第一品牌

1.内容全面,有针对性;

2.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400字。

四、参考“给定资料”,以“选拔干部要以德为先”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 3.语言流畅。800-1000字。

第 8 页,共 8页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 篇2

一、2014年xx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资料分析

2014年××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所给资料围绕“垃圾问题”展开。共有9则子材料, 每则子材料大意分别为 (一) 对垃圾进行定义、分类:1.生产性垃圾, 主要指建筑垃圾。2.生活性垃圾, 解决“垃圾问题”刻个容缓。 (二) 短命建筑产生大量垃圾。实则是规划缺乏长远性, 加之各地都把大开发、抓项目、大拆大建作为解决就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 说透了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 发展观念落后, 发展模式单一。 (三) 以历史文化名城W县为例, 街道到处是垃圾且无人及时处理, 这种现象在全国较为普遍。 (四) 以广州、北京、上海为例, 反映垃圾处理厂选址问题。 (五) 商品过度包装产生大量垃圾, 造成资源浪费, 商品价格惊人。 (六) 商品是否应过度包装的两种观点。 (七) F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八) T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九) 通过解说村民李某、专家冯教授等三人的对话, 说明×镇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方面的做法。

通过对子材料大意的梳理可以发现, 无论是建筑垃圾, 还是生活垃圾已严重威胁到环境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如何解决“垃圾问题”刻不容缓。节约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观念还远未真正深入人心。也促使人们反观在全球经济疲软的大背景下, 现今的发展模式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的种种弊端。因此, 2014年××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的主题从微观来看是“垃圾问题”, 从宏观来看是发展理念问题。考生在阅读材料, 理解材料主题时一定要做到微观和宏观相结合, 既要看到资料反映问题的表象, 也要看到资料反映问题的本质。

二、问题设计以及作答分析

2014年××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的问题设计为四问, 从设计的问题来看, 都是历年来国考、省考中多次出现的问法。且作答针对材料的指向性非常明确, 每问都明确要求结合给定资料的某一部分, 这就使考生在通读资科的基础上答题的切入点更为清晰。

第一题属于综合分析比较题, 要求依据“给定资料7~8”提供的信息“分析比较F市、T市生活垃圾收费制度的不同之处”。关于F市T市的生活垃圾收费制度, 材料主要从组织实施、协调、具体征收单位, 收费标准及依据, 执行制度成本, 违反制度惩处规定及措施, 制度执行效果等方面进行罗列。考生作答时就要在字数限定范围问对于F、T市在上述方面的做法进行分析比较。既然是比较两市收费制度的不同之处, 还要对两市收费制度的优劣进行评述, 紧扣材料对两市生活垃圾收费制度不同之处比较如下:

1.生活垃圾收费组织协调、征收单位:F市由城市管理执法局组织协调、区政府配合、市环卫局负责实施;T市由市环保局负责实施。2.收费标准及依据:F市以人数或户为单位, 征收固定垃圾费;T市以日处理垃圾量的多少为单位, 即“随袋征收”垃圾费。3.执行制度成本:F市只对垃圾进行清运, 征收垃圾成本较低;T市垃圾清运需用由市环保局统一监制的垃圾袋盛装, 并对被征收的垃圾进行分类, 可利用的垃圾免费清运, 因此征收垃圾成本较高。4.惩处规定及措施:F市重在对拒不缴纳垃圾处理费的人员和单位, 由市环卫局责令改正并处罚;T市重在对不使用 (或变相使用、私自制造) 专用垃圾袋的行为由市环保局进行处罚。5.制度执行效果:F市垃圾量逐年增长, 垃圾处理费占居民家庭总收入比例逐年上升, 存在随意丢弃垃圾现象, 垃圾费征收率低;T市垃圾量逐年下降, 垃圾处理费占居民家庭总收入支出比例逐年降低, 基本杜绝乱扔乱丢垃圾现象, 垃圾处理费征收率高。综上所述, T市生活垃圾收费制度优于F市。

第二题属概括归纳题, 要求概括“给定资料2~5”中显示的“垃圾难题”。即在现实生活中为何会产生大量垃圾, 处理垃圾问题还存在哪些困难。作答这道题, 首先要归纳“给定资料2~5”中每一则子材料所反映的内容。

“给定资料2”介绍我国建筑垃圾较多。第一段重点介绍我国的建筑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 “短命建筑”既浪费资源, 又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 环境污染严重。第二段介绍我国能处理建筑垃圾, 使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企业较少。第三段介绍村庄拆迁产生大量建筑垃圾, 垃圾场距拆迁现场路途较远, 致使建筑垃圾被随意倾倒、填埋。“给定资料3”介绍历史文化名城W县环境卫生较差, 道路上、家属院门口垃圾遍地且无人处理, 好多街道没有设置垃圾桶, 造成垃圾被随意倾倒、丢弃。“给定资料4”介绍一些垃圾处理场距离居民生活区太近, 影响居民身心健康。“给定资料5”介绍市场上的茶叶、化妆品等商品注重包装产生大量包装垃圾。

通过对上述资料的归纳可以看出“给定资料2~5”中显示的“垃圾难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城市规划缺乏长远性, 大规模建设成为多地促进发展的主要手段, 致“短命建筑”应运而生且产生大量垃圾。2.我国能消解建筑垃圾, 并对其循环利用的企业较少。致使大量建筑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3.垃圾处理厂规划不合理。有的距拆迁现场较远, 造成建筑垃圾被随意倾倒、填埋。有的距居民生活区太近, 对居民日常生活造成影响。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卫生监管缺位, 群众环保观念淡薄。5.商品包装国家标准尚未建立。有的商品为迎合非理性消费需求过度包装, 既浪费资源, 又产生垃圾。

第三题是把考生虚拟为×镇负责垃圾分类、处理的工作人员, 结合“给定资料9”。写一份关于垃圾分类、处理经验的提纲。“给定资料9”以解说村民李某、冯教授等三人做节目的文字记录形式, 介绍了各自关于垃圾分类、处理的看法、做法。作答时应对三人的谈话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把握好虚拟身份, 内容是关于垃圾分类、处理, 经验即成功的、有效的、村民欢迎的、能够顺利实施的做法。提纲严格来说属应用文体范畴。但答题要求明确, 不要求格式, 把×镇在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方面的做法分门别类、分条列出即可。

第四题写作题要求理解“给定资料6”中的两种观点并结合资料, 联系实际, 自拟标题, 写一篇文章。

“给定资料6”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调查表明, 目前我国包装品废弃物约占城市家庭生活垃圾的10%以上, 其体积构成家庭生活垃圾的30%以上, 但大量的包装物最后都成了垃圾, 有的甚至对环境构成长久压力 (如被丢弃的塑料袋等) 。环保专家毛先生叹道:美丽的代价, 实在是太昂贵了!得不偿失。但也有人认为, 包装是一种经济现象, 有需求就有生产, 况且, 包装也可以拉动经济发展。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 不少人都“想‘面子’多于想‘污染’”, 东西包装得好才能拿得出手。一个好东西包装得不好, 还不如东西差点包装得好点。

显然资料反映的是商品是否应过度包装的问题。一种观点是:过度包装产生大量垃圾, 甚至对环境构成压力, 得不偿失。一种观点是:包装是经济文化现象, 既可拉动经济发展, 又能满足好“面子”的心理需求。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国策要求出发, 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 是非曲直, 泾渭分明。

文章写作时引论部分先对这两种观点作简要分析, 然后旗帜鲜明地表明观点即中心论点:必须限制过度包装。

本论部分先谈过度包装的危害。过度包装既浪费资源, 又产生大量垃圾, 污染环境。远离大众消费需求的华丽包装只是为了满足“小众”好面子的虚荣心理, 甚至美丽代价的背后暗藏腐败, 得不偿失。靠过度包装拉动经济只是一些商家为满足私利的噱头而已。再从克服虚荣心理, 倡导理性消费;建议出台商品包装国家标准, 规范商家行为;资源循环利用等角度展开分析。重在把道理阐释清楚, 让阅卷者和考生的观点能产生共鸣。这部分一定要联系社会现实, 天价月饼及豪华包装的茶叶、化妆品比比皆是。危害之深, 有目共睹。结论部分把由过度包装产生的垃圾问题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俭以养德”的发展理念联系起来, 升华主题, 收束全文。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 篇3

时事链接:

2014年8月,20年来首次大修的预算法进入四审。与现行预算法只字未提预算公开相比,修改后的预算法可谓迈出一大步。不仅将预算公开入法,还规定公开的时效和内容。尤其规定要向社会公开预决算中包含三公经费在内的机关运行经费安排、社会高度关注的政府采购情况,并要对本级政府举债情况作出说明。

财政预算是一个国家的账本,收入与支出连着千家万户。作为规范政府收支行为的法律,预算法修改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

深度解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作为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预算关系到几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体现着公民与国家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财政既体现着纳税人与国家的关系,也体现着立法与行政机关的关系,同时还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财政的基石预算,不仅关系着政府和老百姓的钱袋子,也关系着公民民主权利的实现,关系着公共财产权的实现。可以说,现代预算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制度组成。

钱袋子权力是一切权力中最重要的权力。预算法治化,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突破口,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主阵地。而对钱袋子的叩问与关注,也必将推动人们进一步培养法治意识、树立法治信仰。

以往预算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是拍脑袋问题。长期以来由于预算编制缺乏刚性约束,预算调整随意性大,这也造成一些地方往往预算定了不算,根据长官意志随时随意调整,一些拍脑袋工程拆了建、建了拆,财政资金浪费严重。

二是障眼法问题。预算内容不全面,实行选择性公开;语言表达太专业、晦涩,让人看得云山雾罩,不明就里类似这样的看不懂问题,是长期以来许多地方财政预算报告备受人大代表和群众诟病之处。

三是吊胃口问题。跑部钱进是多年来人们对地方向中央各部门争取政策资金的形象说法,其根缘即在于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正是因为跑部管用,谁跑起来、谁跑得勤谁就能钱进,所以各地方才热衷于跑,争着跑,不跑钱就进不来。这种不规范、主观性强的财政资金配置方式,吊足了地方的胃口,形成了一种争相同上级部门拉关系的不正之风,同时也损害了财政资金使用的公平性,影响了资金的最优化配置。

有效改善预算制度的举措:

在纳税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必须将政府的一切收支纳入公开、透明、可监督的预算体系中,强化公共财政,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公民对预算的参与,既包括对决策的参与,也包括监督环节的参与。预算过程中保障公民权利,对预算的透明性与公开性问题要高度重视。

一是预算公开要做到透明易懂,让公众尤其是纳税人清清楚楚弄明白并有效监督财政资金究竟花在了什么地方、花得是否合理、是否用在了刀刃上,而不能成为华而不实、流于形式的花瓶。

二是在立法与行政机关的关系上,必须强化立法机关对预算的批准、制衡、审议、监督和问责的权力。对有失规范的预算调整行为引入惩戒机制。

三是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则需厘清权责关系,推进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法治化,夯实国家治理良性运作的经济基础。要对财政转移支付的设立、使用加以约束和规范,以保证财政资金用得其所。

取消职务消费

时事链接: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审议通过了《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其中一大亮点,是对企业负责人的职务消费、职务待遇、业务消费进行了改革,把原来合理的、必要的履职保障和合理支出确定为履职待遇和业务支出,此外,国企负责人再没有其他任何职务消费。

深度解析:

职务消费,顾名思义就是国家公职人员履行公共职务而引起的各种公务消费开支的总称。主要表现在公务用车、接待、出差、会务、办公等费用支出。

近些年来,由于少部分党政领导尤其是部分企业负责人以权谋私,个人消费也在职务消费里出账,职务消费成了铺张浪费、腐败的后花园,已经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旧有的职务消费类的隐性福利,实际是一种体制内的畸形存在。它一方面造成了公共财政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也模糊了国企主管的身份认同。

而新出台的意见对形形色色的职务消费予以坚决规范,并设定政策红线和相应的专业控制标准,将有助于厘清职务与非职务、业务与非业务的边界,杜绝不合理的职务消费行为,营造一个公私有别、责任明晰的履职环境,从而使得国企不致于沦为个别负责人随意取用的口袋。

取消职务消费,是社会公平和反腐倡廉的必然。

对策措施:

第一,要具体界定国企负责人的履职待遇与业务支出。一方面,设定明确项目是一个办法,如此溢出这些项目的消费将会无所遁形,不能再含含糊糊报销了事;另一方面,确定标准额度。比如,根据级别与业务量,划定相应的额度,不得随意逾越。而较之项目,标准额度可能更具有刚性意义,也便于操作执行。

第二,明确监督程序与监督主体。为确保取消职务消费落到实处,避免出现换汤不换药的情形,还应该明确监督程序与监督主体。以往的依靠内部审核、监督的做法可以继续使用。但与此同时,要强化外部监督,而外部监督的关键则在于公开信息,企业负责人的履职待遇与业务支出并不涉及个人隐私,完全可以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要细化监督程序,要做到严格事前审核、过程审核、结果审核,此外要接受外部第三方机构的严格审计。国企负责人离任时,还要搞离任审核。可以说细化监督程序是保障国有财产、公共利益不被随意侵害的必由之路。

第四,取消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关键就要抓好落实。一是抓好《意见》的宣传教育,让国企干部职工了解和掌握《意见》的精神实质,积极主动参与到落实《意见》的行动中;二是要加强对企业履职待遇和业务支出费用的检查和审计,严肃查处以权谋私和违规报账之人,涉嫌违法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三是要严格执行企业法人负责制、责任追究制和责任倒查制,做到有权就有责,权责相统一,对取消职务消费不力和设置障碍者,对违规违纪者,除要严肃查处当事人以外,还要追究分管领导和主要负责人的责任。惟如此,取消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才能见实效,也才能有效遏制职务消费腐败。

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

时事链接:

2014年4月,四川达州市一名7岁女童李微微为救一名落水同伴不幸溺亡,当地有关部门为避免其行为被其他未成年人模仿,拒绝将其评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但在引发网民热议后,2014年7月,当地计划将其认定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

无独有偶,近日广州也接连发生了两起与见义勇为有关的事件。2014年6月27日,5名儿童在白云区钟落潭镇游泳时遇险,不会游泳的阿浩在施救同伴过程中溺水身亡;7月1日凌晨,白云区均禾街发生持刀抢劫事件,18岁的沈俊江和其他3名群众协助围捕,沈俊江被捅伤后不治身亡。

深度解析:

孩子意外落水,让人万分揪心;救助者因救助不当造成溺水身亡,更是令人悲痛欲绝。曾经我们大力宣扬救火少年,褒扬其不畏牺牲的精神。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意识到在一些灾害面前,最需要保护的恰恰是那些孩子,因他们是弱势群体,更容易受到伤害。如今社会各界都极力主张孩子们在危险面前要见义智为,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征。

见义勇为一定是冒着某种风险,需要极具勇气做出的行为。但风险有大有小,小的可能只是经济损失、身体的轻微损伤,大的则可能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在做出见义勇为的行动之前,施救者也应该评估风险,量力而为。

虽然这些年来呼唤见义智为,特别是一些地方明文规定不提倡学生见义勇为,充满了理性思考。但一些学校在灌输教育理念过程中,往往把牺牲的小英雄当作学校的榜样过度表扬,久而久之,在面临他人危险时,一些孩子就不顾自身能力盲目救人,酿成悲剧。这既无法彰显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更是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失守。

对策措施:

鼓励青少年见义智为、见义巧为,并非只需观念一转就水到渠成。除了勇气,青少年还需要社会、学校、家长教给他们足够的智慧和技能,在危急时刻做出正确的举动。

一是系统性的安全教育应纳入学校教育,自救、救人技能都应成为必修课程,要有心理引导,让孩子懂得见义智为是最佳的选择,即使是失败了,那也不要留下遗憾与自责。

二是政府和学校应联合开展地震、火灾等演习,也出版各种应急手册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的同时学会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

三是社会也应该重视未成年人的安全保护,完善危险场所警示牌等设施。

四是家长也应给孩子传授必要的安全知识,并联合社区、做一些实践演练。

只有安全教育一一落实,见义智为、见义巧为才不会沦为一句口号,真正成为危急关头的救命之策。

纠正畸形考证热

时事链接:

持续多年的职业资格考证热,最近遭泼冷水。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要求取消房地产经纪人、注册税务师等11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到明年将基本完成取消职业资格许可事项的工作。所有准入类职业资格均需法律依据,而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则由政府部门制定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具体认定工作逐步移交给行业协会、学会承担。

深度解析:

一是外因,即行业准入有限制。评职称有要求,甚至一些地区居转户的加分项也需要某些证,这些因素都迫使人们加入考证大军。

二是内因,即年轻人出于增加自己职业竞争力的美好初衷,奔证而去。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多元化的发展机会,教学内容陈旧乏味,学生在校期间的自身提升有限,只有从实实在在的证上才能获得一丝心理上的安全感,多一个证似乎就多掌握一些职场竞争力。

职业资格制度,在保证从业人员水平、提升行业管理规范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各种考证之所以被诟病,原因在于一个热字。

一是设证过热,各种职业资格证名目繁多,内容交叉而冗杂,不规范、不必要的项目比比皆是。

二是外因过热,将通过考试取得相关证书看作一种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并不能真正促进行业水平提升,反而阻碍了人才的自由发展。

三是内因过热,盲目依赖本本来证明自己,却依然不具备从业的能力要求,这也折射出人才培养和评价方面的缺失。

中央要求有步骤地取消职业资格许可事项,有助于使得职业资格认定更科学化,也从实质上解除了一些行业的入行限制,降低了门槛,最终有助于促进人才的流动。给职业资格证做减法,对形成行业内健康有序的竞争机制有积极意义。

对策措施:

一是主动去除行政化趋势,让依法行政真正回归。职业资格许可行政化趋势在政府这一只看得见的手操纵之下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要不断缩减行政审批事项,确定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基本的行政准则,确保政府简政放权、依法行政真正落到实处。

二是用制度管住资格证,净化资格证认证领域的风气。政府逐步放开认定工作,就需要积极引导、培养和规范行业协会、学会的发展,使其能树立权威性,有能力长期承担起这一职能;建立健全资格证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职责,创造一个资格证和职业能力相关联的健康行业秩序。

三是各教育单位也需要积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让学生能够不依赖各种证,而是靠自己在学校接受到的思维训练、人格熏陶和思想成长来增加步入社会的勇气。

四是营造公平的竞争秩序,激活劳务市场活力。把人才能力和资格的评价交给用人单位、服务对象来评判,让市场这一只无形之手来决定优胜劣汰。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 篇4

全真模拟试卷

(三)适用于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

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满分100分。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给定资料

1.人类社会之初,人们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饥饿、疾病、野兽的侵袭和自然灾害。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由这些纯粹自然性破坏因素造成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少。进入文明时期以后,人类社会长期处于农业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单一,日常交往和公共活动并不频繁,安全问题比现代社会也少得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到来,公共领域越来越多,公共安全问题大增。同时,安全问题也不再简单围绕衣食住行的狭窄领域发生,而是大大延伸,特别是向生产领域渗透,如工业过程安全、化学危险品安全、火灾安全、爆炸安全、矿山安全、食品卫生安全、交通安全、建筑安全以及核安全等。但是,随着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能力的增强,这些安全问题在技术和制度层面仍然具有很大程度的可控性,并没有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因此,人们对安全问题的关注点长期停留在各领域对自身安全问题进行技术和制度层面的防范上。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安全问题的外延继续扩大,社会化倾向日趋明显。许多传统的技术性安全问题由于渗透了复杂的社会原因,使安全问题向着非传统性异化,越来越多地演化为社会问题,传统意义上的可防性安全问题变得更加难以捉摸。因此,非传统性安全问题的破坏力和影响面在不断增大。在表现形式上,现代安全问题纷繁复杂,小到社会中的犯罪问题,大到民族性冲突、宗教性冲突、社会性冲突、文化性冲突、地区性冲突和国家间冲突,而冲突的方法手段也由理性向非理性转变。“9·11”以后,国际恐怖主义暴力手段升级,恐怖活动也由个体化朝着组织化、基地化、社会化甚至国际化过渡,成为国际和平与安宁的重大隐患。国际政治多极化进程、一超多强的格局,一方面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宁,另一方面又在局部地区不时制造动荡局面;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使得经济、金融、信息等方面的安全打破了传统的国家观念,安全问题的平台提升到国际层面。人们不会忘记,金融大鳄索罗斯一夜之间能使一个国家甚至一个地区的经济倒退数十年;2003年的SARS危机造成全球性恐慌。

不难看出,新形势下的安全问题与传统的安全问题已经大相径庭,而且已成为当今世界和平大合唱中最不和谐的音符,对人类构成严重威胁。

2. 研究显示,安全保障措施的预防性投入效果与事故整改效果的关系是1∶5的关系。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公共安全问题属于公共产品范畴,是运用公共权力的政府必须向公民提供的服务。

尽管中国GDP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但各种灾害造成的损失也逐年上升。中国每年因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500亿元,约占GDP总量的6%。2008年的南方雪灾直

接经济损失达537.9亿元,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8451亿元。不难看出,多年来中国用非常低的劳动成本和非常高的资源环境代价换来了GDP的高速增长,而忽略了社会的均衡发展,没能躲过所有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曾经历过的沉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持续30年的经济高增长改变了世界对传统中国的认识。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全球化构成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使我们越来越多地面对诸如SARS病毒、三鹿奶粉等公共食品、卫生突发事件的威胁。社会转型期出现的许多社会矛盾是非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认识的形成,以及对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选择,是对过去发展观的反思。中国社会矛盾的解决,需要我们走出一条新的改革发展之路。深化体制改革,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我国综合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是社会转型期我国公共安全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水平低、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易受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同时,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重大突发性灾害频发,70%以上人口,80%以上工农业和城市受到各种灾害严重威胁,全国22个省会城市和三分之二的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均位于地震高危险区。“天灾”之外,各种人为的安全事件也直接威胁着公共安全。经济、社会结构面临剧烈变动,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对人民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的隐患。社会转型期因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持续增多,投毒、杀人等恶性暴力犯罪发案率不断上升,刑事案件年均上升幅度为24.7%,每年均达300万起以上;经济犯罪涉案金额平均每年都在800亿元以上。这些都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

3.2010年11月15日14时,上海余姚路胶州路一栋高层公寓起火。截至11月19日10时20分,大火已导致58人遇难。事故原因已初步查明,是由无证电焊工违章操作引起的,四名犯罪嫌疑人已经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同时,装修工程存在违法违规、层层多次分包等情况;施工作业现场管理混乱,存在明显抢工行为;事故现场违规使用大量尼龙网、聚氨酯泡沫等易燃材料;有关部门安全监管不力等。

当“经济奇迹”和“GDP高速”的热浪席卷全国,高楼作为“城市名片”的象征而压倒性地泛滥时,反对之声总是蝼蚁般地被“局限性”的巨浪淹没。就算是“不完全的统计”,10层以上的高楼在上海已经过万,1万栋高楼瞠视着我们,怎样防火?有关部门曾经做过一个试验:让一名身强力壮的消防员背负灭火设备从35楼跑到1楼总共用了35分钟,然而大火在30秒内就可以从第1层迅速燃烧到第28层!

11月15日由于四名电焊工的违章操作致使火灾从10层左右的位置烧起,加上当天又刮着五级东北风,风助火势,更加速了火灾蔓延。

消防部门接到火警10分钟后,第一批消防队员就赶到了现场,但消防员很快面临尴尬,因为他们的水枪根本无法到达大楼的高处。上海唯一的一辆90米云梯车以及各类用于高层火灾扑救的曲臂车都投入了救援,但是由于大楼立体燃烧,这辆90米的云梯车只能封住一个方向的小面积火势。在现场的其他32米、50米等各种类型的大小曲臂高喷车也仅仅能控制它们所控范围内的大火。多房间同时起火也成为灭火的难点,消防员无奈之下爬上附近的高楼,架起水炮从远处一个窗一个窗地进行攻击灭火,但效果不明显。

上海市消防局表示,目前上海消防的装备在世界上都处于先进水平,但在这次火灾扑救中,尽管全部投入先进救火装备,面对居民住宅高层建筑如此大的立体燃烧火灾也显得力不从心。

高层楼的有效消防无疑是一个还没有彻底解决的难题。2010年11月,大连在东港商务区开建绿地中心项目高楼,设计楼高为518米,建成后为世界第四、中国第三、东北第一的超高层城市综合体。看到这条消息后,不论号称这些第几第几有什么意义,还是会让人不禁想到,这样超高的建筑,消防问题能有效可靠的解决吗?

为永远铭记“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的惨痛教训,上海市委、市政府考虑,把11

月15日设为上海“城市公共安全日”,让警钟长鸣,让惨痛的教训时刻警醒各方,对生命负责,对城市负责,切实做好维护城市安全的每一项工作。但也有网友表示担忧,“设‘城市公共安全日’能保障上海安全?”

4.1911年3月24日华盛顿广场大楼内衣厂起火,141名工人不幸遇难。重大灾难开启了美国人的防火安全意识,也促使美国加快了防火法律法规的陆续出台。这次惨剧成为美国防火立法依据,随后美国的《劳动法》规定,在工作场所每3个月相关人员都必须进行一次防火训练。

2001年“9·11事件”纽约世贸中心被恐怖分子袭击后起火倒塌,它加深了美国对高层建筑防火的反思。袭击发生之前,美国对高楼的防火规定严密到包括烟雾警报器的设置,逃生门的位置、距离,中央警报装置的定期更换等。正是因为有如此严格的规定,才使毫无预警的恐怖袭击发生时,有1.5万人从两栋110层高的世贸大楼基本实现有序撤离,堪称现代史上危难之时人类自觉维护秩序最壮观的场面!袭击发生后,美国对高楼全部进行重检,从严从速要求做好安全防范,对高层建筑的防火意识细化到室内烟灰垃圾桶的设计。

在美国,几乎每个公民都接受过逃生培训,公共安全意识早已深入每个人生活的言行举止中。6岁的小孩看见别人玩火,就懂得严肃批评对方不要“玩火自焚”,即使对方是孩子的爸爸。消防人员还会把郊区废弃的房子改造成民宅,然后将学校的孩子召集起来,把房子点燃,让孩子亲身目睹一栋完好无损的民宅是怎样在瞬间变成一堆废墟的,由此使孩子认识到防火的重要性。另外,美国公共安全教育者还专门为学生设计了一种扑克,上面印着一些防火知识,使孩子在游戏中了解安全防火规则。美国各大城市还在市民集散密集地设立自动消防安全电子访问台,万一发生险情,经过专业训练的、由普通居民组成的义务消防队可在5分钟内被召集成军,配合灭火,实施救援。

5.在日本,一般学龄前儿童就已接受过3小时的安全逃生模拟教育,这些知识对于懵懂的孩子来说,往往影响终身。接着自幼儿园开始,孩子就会接受各种安全教育课程,比如6~12岁的孩子就有消防课程、防震课程,主要内容是教导孩子在危急时逃生自救的技能,而且这种知识教育以生动、有趣的活动方式进行。

日本的防灾教育并不主张孩子参加救火活动,也不鼓励孩子充当救火小英雄,而只是教育他们遇到火灾时呼喊报警,这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日本的报刊和电视台,经常宣传防灾自救知识。日本的消防队一般都是开放型的,可以随时为国民提供必要的安全知识。大型公共汽车上都有紧急疏散门,注有“太平门”字样。所有这些对孩子都能起到提高防灾意识的作用。

由于日本民众有高度的公共安全意识,所以到处都有群众组织的公共安全服务队伍,比如“妇女防火俱乐部”和“青少年消防俱乐部”等群众组织便在救灾中十分见效,一旦灾情发生,便可“召之即来,来之即战”。同时日本还将分散在各地有经验、有技术的专业人员进行登记形成网络,平时组织他们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这些安全服务团体,都是“要曹操,曹操就到”,而且不用交学费。

2009年9月,日本地震教育专家田中礼治先生拜访了四川泡桐树小学,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活动。泡桐树小学校长周英在目染了田中先生的教育方式之后感叹道:“我教书这么久,很遗憾地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没有一套系统的、科学的,从小学到中学、大学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针对中国公共安全教育的现状,田中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是‘说’得多,日本是‘做’得多,这是两国安全教育的不同。”田中先生的话对于中国教育者来说虽颇为逆耳,但确是事实。不少日本公共安全教育者,一直热衷于中日两国公共安全教育的交流活动,把日本的先进经验与中国人分享。因为日本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度,日本民众更能够体会同样生活在多难之中的中国民众的需要,同时也具备了更强烈的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意识。1985年4月19日哈尔滨的天鹅宾馆大火中,旅客中的日本人全部脱离危险,而大多数中国人却葬身火海。

6.自2003年SARS危机以来,我国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给予了高度关注,编制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特别是2006年2月9日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公共安全列入了11个“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要求大力发展公共安全科技,积极构筑公共安全科技体系。显然,我们已经认识到目前我国在公共安全建设领域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公共安全理念还相对滞后,公共安全保障基础相对薄弱,尤其是公共安全管理和技术方面的专门人才缺乏等,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高经济和社会的安全度,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是目前我国的一个重大战略任务。

很显然,我国公共安全的供给和需求严重失衡,原因是多方面的。仅以学科建设、人才状况为例,我们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从学科建设方面看,“公共安全学”独立学科至今尚未形成,目前的情形是:涉及安全方面的分支学科分别散落在不同的学科门类,在我国现行的学科专业管理体制下,很难形成学科群和学术团队,不同的分支学科往往又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因而很难协调和形成合力,多学科攻关局面难以实现;同时,公共安全学科建设方面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的现象或多或少地存在,使原本应是综合性的公共安全学科发展不够平衡,短期内学科地位难以提高。从人才状况看,目前我国公共安全人才总数偏少是不争的事实,而目前已有的人才又主要是各领域安全的技术与工程技术类人员。公共安全方面的管理型人才奇缺,这种状况与目前的专业设置及学科布局是一致的。

从经验上看,一个学科体系的形成往往与两种动力有关:一是社会需求,二是学科自身的发展。现在看来,有关公共安全学的社会需求是明确的。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不安全因素不断增多,不安全事件不时出现,尤其是我国正面临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安全对我国现代化事业的至关重要性,使大力开展安全特别是公共安全问题研究并掌握其规律成为当务之急。也可以说,构建和完善“公共安全学”学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安全问题”是人类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可以预见它会永远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然而,世界各国都存在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警察部门承担了大部分维护安全的工作,尤以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为其法定职责,即使是其他领域的安全在出现重大问题时,警察部门也往往介入处理。我国公安机关的职责范围较西方警察更为广泛,其政治和社会责任是“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这种职责凸显了中国公安机关在维护国家与社会安全方面的主力军地位。

7.在我国公共安全形势趋向稳定的同时,社会的进步也对公共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满足这些新的要求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新挑战。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王彦吉教授认为,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对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方面的追求,远远大于对社会负面问题的关注,安全感并不是一个显著的社会问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社会发展和人类幸福的认识进一步升华。其中一个重要热点,就是对公共安全的认知和感受。

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公共安全研究所所长顾林生也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服务的重心从重视为经济发展服务转向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所以,确保公共安全在我国的政府行政,特别是地方行政中将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与此同时,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公共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增加。一个例证就是,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公安部已经委托国家统计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过六次群众安全感调查。

顾林生分析说,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财富集聚程度高、各种矛盾复杂多发等因素,都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早在2003年,经合组织在《21世纪面临的新风险:行动议程》中,就已经提出了“系统型风险”的概念。这一概念强调在现代社会中,要害系统在未来可能变得更加脆弱,成为影响21世纪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因为卫生、服务、运输、能源、食品和供水、信息和电讯等领域的要害系统,有可能遭受单一或一连串灾难性事件的严重破坏,从而导致整个社会陷入瘫痪状态。

现代社会的系统型风险提醒我们,在分工越来越细的现代社会管理中,跨部门的人员、信息、物资的整合也越来越重要。防范风险和防灾减灾不只是防灾减灾部门和应急管理部门的专业工作,而是整个政府部门必须参加和负责的重要行政事务之一。

全民参与缺失所造成的问题,在各个方面都已表现出来。在生活方面,大部分群众还是缺少安全生活和防灾减灾的基础知识;在生产方面,缺少有关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的基本安全操作规则和程序;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经济利益诱惑大,企业在公共安全方面的社会道德和社会贡献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等。

顾林生认为,目前公共安全领域存在的地区差距明显,社会保障体系薄弱等问题,也是我国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的薄弱环节。

作答要求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给定资料3”中有网友表示出担忧,“设‘城市公共安全日’能保障上海安全?”请结合给定资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0分)

要求:简明、完整。不超过150字。

2.根据“给定资料”,概括当前中国在公共安全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0分)

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

二、“给定资料3”和“给定资料4”分别介绍了我国上海和美国遭遇火灾的经历,请谈谈你从两则材料中受到哪些启示。(20分)

要求:内容具体,表述清晰。不超过300字。

三、假设你是某省公共安全部门工作人员,请结合给定资料,草拟一份《关于提高群众公共安全意识的工作方案》的内容要点,供上级领导参考。(20分)

要求:

(1)切合主题;

(2)表述全面、准确,有逻辑性;(3)不超过400字。

四、参考“给定资料”,以“增强群众安全感”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40分)

要求:

(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

(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题 篇5

一、注意事项

1、请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填写上自己的姓名、报考部门、填涂准考证号。

2、考生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作答,未在指定位置作答的,不得分。

3、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试应立即停止作答,将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二、给定资料 1、2012年的春夏之交,“最美”成为公共舆论中的高频词汇。“最美”背后的感人故事,渐渐抚平“小悦悦事件”带来的社会伤痕。

5月29日中午11时10分,吴斌驾驶杭州长运浙A19115大型客车从无锡返回杭州。11时40分左右行驶至锡宜高速公路宜兴方向阳山路段时,突然有一块铁块从空中飞落击碎车辆前挡风玻璃再砸向吴斌的腹部和手臂,导致吴斌肝脏破裂及肋骨多处骨折,肺、肠挫伤。在危急关头,吴斌强忍剧烈的疼痛将车辆缓缓停下,靠边停车、拉手刹、打开双闪灯,让乘客下车。这一次在高速路上接近完美的停车,保证了车上24条生命的安全。而这是吴斌作为一个职业司机人生的最后一次驾驶操作。

5月8日晚,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正当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一群学生准备过马路时,一辆客车突然失控冲了过来,与前方停在路边的另一辆客车追尾相撞,被撞客车猛力冲向正要过马路的学生。危险瞬间,本可以躲开逃生的女教师张丽莉,奋不顾身去救学生,自己被卷入车轮下,双腿粉碎性骨折,高位截肢。张丽莉的事迹迅速传遍佳木斯市、黑龙江省、全国各地,她的伤情也牵动着人们的心,人们通过各种方式为这位“最美女教师”祈祷、祝福。

6月13日14时20分02秒,吉林省长春市363路公交车司机付秀丽开车行驶到同志街与解放大路交会处附近时,突发疾病,呼吸困难,却强忍病痛把车平稳停在站点,并转移乘客到后车,近60名乘客无一受伤,而她却被送往医院急救。她被称为“最美女公交司机”。

从“最美教师”张丽莉,到“最美司机”吴斌;从“最美战士”高铁成,到“最美女公交司机”付秀丽„„短短一个多月内,“最美”现象在全国各地开花,不断发酵。有观点认为,这是继去年因“小悦悦事件”而起的“道德滑坡”之后,一轮强有力的“道德回归”。

2、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孙春晨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事实上,吴斌只是做了一个司机应该做的事情,张丽莉只是做了一个教师该做的事情,他们只是在他们的职业岗位上,尽到了他们应尽的责任,坚守了自己的职业精神。”孙春晨说着,反问道,“那么为什么他们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并感动万千人?”

“因为在我们的大多数工作中,有人并没有真正做到恪守‘职业精神’”。孙春晨以吴斌为例,说道:“谨慎驾驶、保证乘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专业司机的基本的职业要求。吴斌在肝脏几乎粉碎性破裂的极端情形下,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忍着剧痛,按照操作规程将大巴车停稳,这需要强烈的职业精神作为保障,而并不是每一个司机都能做到。”

孙春晨说,在现代社会,所有职业岗位都是平等的,岗位从业人员的人格也是平等的,大家以微笑、真诚的精神面貌,各自做好本职工作,按规则办事,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他人服务,并享受着他人提供的各项服务,相互信任,彼此服务,如此良性循环的职业生活秩序,就能形成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温馨和谐的社会道德环境。

3、诗人爱默生说,英雄并不比一般人更勇敢,差别仅在于,他的勇气维持了五分钟而已。张丽莉把学生推向安全地带的一瞬间、吴斌完成最后制动的76秒,正是诠释了这“五分钟勇气”。“最美”之所以震撼人心,除了奇峰突起的“五分钟”人生壮举,更因静水深流的平凡坚守。惊世“一瞬”的底色,是至为平凡却并不简单的“一向”。张丽莉对学生的爱,不只是在失控客车冲向学生的一刻,更植根于称呼学生为“宝贝”、把班里每一个孩子的情况摸清楚、为生病学生买药等工作表现中。吴斌对乘客的责任,不只是剧痛之下的平稳停车,更生长在认真检查车辆零件、撬掉轮胎里的小石子、8年来零事故行驶100多万公里等日常业务中。用责任去做好所从事的工作,用爱心去善待所遇到的人,用行动去保护群众的安全,这正是一个教师、一个司机、一个士兵最为质朴的价值观,也是平民英雄们普遍的行为方式。

在最近的一次社会调查中,超过88%的受访者表示,英雄也可以是真实可感、默默无闻的普通人,超过5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身边就有吴斌这样的职业坚守者。当“油条哥”倒掉复炸油、坚持用新油炸出“良心油条”,当“最美路人”周冲在“能帮一下就帮一下”的简单想法中托举坠楼儿童,不需要轰轰烈烈,不需要豪言壮语,他们凭良心做事,用热心助人,举手之间,就跳出了名与利的追逐、得与失的纠结、多与少的算计,抵达了许多人心向往之却又抱憾错过的精神家园。由此我们才能理解,促使生命完成最美绽放的能量为何如此巨大,普通人的事迹为何如此深切地触动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平民英雄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唤起对人性本位的回归,重构着我们时代的道德图景:当官的为民服务,经商的诚信买卖,行医的不乱开药,开饭馆的不用地沟油,贩菜的不拿甲醛保鲜„„遵守职业规范、做好本职工作,是从业人员起码的道德底线,如果大家都能在职业岗位上做好自己的那一份工作,那么我们社会的道德生活秩序就会朝好的方向转化。恪守职业精神,解决道德问题,尤其需要官员和处于有权岗位的人员起到示范作用。领导干部和拥有权力岗位的人更应做践行职业道德的表率,还要从制度层面完善职业行为的道德奖惩机制。

今年5月25日下午,沪昆高速昌樟段大雨滂沱。漫天大雨中,一辆疾驰的小货车因刹车不及,将一名在高速路上行走的女子撞倒。此时,江西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厅长舒晓琴从江西宜春调研结束后驱车赶回南昌,遂下车施救。这一事件经报道后,引起广泛关注。评论纷纷褒奖官员见义勇为对社会道德建设的正面意义。

4、这是值得每个中国人自豪的时刻。2012年6月16日,浩瀚星空再次迎来中国客,神舟九号成功发射,续写人类太空探索传奇。此前一天,遥远的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中国自主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至6671米,又一次刷新中国载人深潜纪录。

可上九天,可下五洋,中国的探索成就令世界印象深刻。而国人自豪之余,也引来更多感叹。正如有网友在人民微博上写道:一丝不苟零失误,全力托起中国魂。人民日报也发表评论说:“一丝不苟”的使命与责任,不仅体现在“神舟”飞天、“蛟龙”入海的辉煌时刻,同样需要直面日常的现实问题。航天技术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差错,唯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才能创造出一系列“神舟”奇迹。对航天人而言,要长期保持这样的工作状态,依靠的是严格的制度保障,以及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他们的脚踏实地、淡泊名利、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看似远离了现实生活,被定格为一种特殊的风景。

然而,扪心自问:这样的精神品质和职责坚守,难道不正是我们社会的“稀缺品”,不正为人们呼唤和渴求吗?不管是关系国家荣誉、民族发展的重大工程项目,还是牵涉千千万万百姓利益的民生事项,都需要以责任来护航,以扎实的行动去达成。今天,当我们仰望星空,为“神舟”自豪、为航天人喝彩的时候,也应当让“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渗透进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岗位,融入社会肌体的运行。那样,能有多少事情比“登天”还难?

5、今年6月,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刚刚结束,却爆出新闻,在景德镇的一考点,由于上午的四级考试错误播放了下午才将开始的六级试题,两千余名考生被耽误了10分钟的考试时间,并被迫“禁闭”四个小时,至下午六级考试听力结束才被“释放”。

如此神圣的国家考试,出现这样的乌龙,似乎匪夷所思。可惜的是,国考的此类新闻却并不罕见。去年,国家注册会计师考试曾出现泄题事件;今年2月的海关系统公务员国考面试,同样也出现了某海关把上下午题目拿反的情况,导致全国重新面试;即便是在刚刚结束、等级最高的全国高考中,也有多地考点出现了提前收卷、因考场时钟故障致考生延误语文答

题时间等情况。

对国家级的考试,我们一直追求零事故。零事故其实是一个理想状态,极小概率的事件,依旧有发生的可能。但是,国内频繁的重大考试事故,已远远超出了“小概率”的范畴。为何一再努力而事与愿违?为何严格的制度堵不了漏洞?从对禁烟条例、红绿灯规则的轻慢,到医疗事故、温州动车脱轨,以及官员巨贪、国资流失,无不与此有关。屡禁不止的国考乌龙,只是上述病源的征候之一。同类问题一再发生,拷问的不仅是具体的责任人,也是相关规范的制定、考试的监督。事后究责,是否也存在同样的轻慢?此次四级考试的失误,当事5个责任人已经被处理。但是,考试事故,覆水难收,一旦发生,任何努力无法弥补学生的损失。

6、沈高芳作为一名主要从事物证检验技术的法医,她深刻认识到仅有胆量、热情和吃苦的精神远远不够,还要精通业务,技术过硬。她利用业余时间攻读物证技术研究生课程,平均每个工作日都在12个小时以上,没休息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她凭借自己的高超技术,牵头受理检验了各类刑事案件2774起,运用DNA技术手段直接认定、破获案件418起。特别是在全国侦破命案专项行动中,屡建战功,通过DNA技术直接认定破获15起命案,让一个个扑朔迷离的案件峰回路转,让一起起疑难复杂案件绝处逢生,使公平正义得到伸张,法律尊严得以维护。沈高芳在平凡的岗位上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3次;被授予“第五届江苏省十佳女杰”、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7、河南省商丘市睢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袁广业同志从检28年来,始终对党、对人民、对检察事业忠贞不渝,先后办理各类案件3000余起,无一错案。他曾说,“每一起案件的背后都关系着一个家庭的幸福,我们办案时多换拉思考一下,不要辜负了老百姓对我们检察官的希望。”他身患癌症及静脉血栓,宁愿透支生命也要坚守职责。他的左肾被切除后,第十三天他就走上了工作岗位,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他秉公执法,面对干扰和诱惑坚守公平正义,不徇私情,不谋私利,妻子至今仍是一名没有编制的环卫工人。袁广业牢记宗旨,关注民生,心系群众,与数十户贫困家庭结成帮扶对子,被誉为“老百姓的贴心人”。汶川、玉树等地受灾,他捐款捐物逾万元。袁广业先后获得县“优秀共产党员”、市“十大优秀青年”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荣誉称号。“是党把我培养成了一名检察官,我们应该比工作、比奉献,来报答党的关怀。”

袁广业的工作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惊天动地,但他的“不办一起冤假错案”个人奋斗目标、一身正气和刚正不阿的大无畏精神、宁愿透支生命也要维护法律尊严与检察官荣誉的伟大追求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演奏了一曲美妙动听的人民检察官之歌,绽放了一朵无与伦比的社会和谐之花,撑起了百姓头顶的一片蓝天,在群众心中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

8、汤敏从事社区民警工作16年来,干的都是既枯燥无味,又鲜为人知的琐事。但在汤敏看来,这些琐事却是一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因此,当她每天穿梭于千家万户之间为群众解决这些“头等大事”的时候,心里总是感到很快乐。在实际工作中,汤敏深感民众的支持和同事的帮助至关重要。她对记者说:

“我处理这类事情的原则是做事从小处做,心往大处放。为社区群众服务就必须全心全意去做,不要管分内分外,也不能当任务来做。有些事情虽然不属警察管,但群众找到你,就说明对你很信任,你就不能一推了之。有时候,群众向你倾诉心里的烦恼,比如下岗失业、结婚生子、水龙头坏了等等,你也应该耐心听完,不能有一点儿不耐烦。如果你不耐心,就会失去群众对你的信任。

“人民警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群体,我为自己生活在这个群体中感到自豪和骄傲。同时,警察又是一个生命力和战斗力都很强的服务型群体,整体素质都很高。这支队伍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优秀的,他们不计报酬、不计得失、勇于奉献,他们以实际行动在群众中树起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9、职业,是人们由于社会分工,长期从事具有特定职责的专门业务,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人们在特定的职业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自己,会形成一定的职业精神。马克思在其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善。”“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任何沉重负担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作出牺牲;那时我们得到的将不是可怜的、有限的和自私自利的快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亿万人,我们的事业虽然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发挥作用,当我们离开人世之后,高尚的人将在我们的骨灰上洒下热泪。”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树立的为全人类服务的崇高敬业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对待职业,我们不仅要强化职业责任,端正职业态度,还需要努力提高职业能力。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指出“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白求恩同志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今天,提高职业能力,就要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去提高,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去提高,在解决复杂矛盾和突出问题的实践中去提高,在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实践中去提高。胡锦涛总书记在五四重要讲话中希望广大青年

坚持开拓创新,大力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立足岗位、立足实际,讲求科学、讲求方法,把创新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为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贡献聪明才智。其言谆谆,其情切切,充分表达了党对当代青年的厚望与重托。

三、作答要求

1、给定材料3划线句子写到:惊世“一瞬”的底色,是至为平凡却并不简单的“一向”。请你结合材料1~4,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0分)

要求:分析恰当透彻,表述简洁明了;不超过400字。

2、给定资料5中反映了一系列国家级考试中频繁出现的重大事故。请你根据材料,联系实际,就如何防范和避免这些事故,提出对策建议。(15分)

要求:分析问题准确,对策具体可行;不超过200字。

3、近期某市准备在全市政法系统内部举行一次大型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宣讲活动,领导让你找一些模范事迹编写一本《教学内参》。请你依据材料6~8反映的典型写一个“内容提要”。(20分)

要求:分条归纳出精神实质,表述准确,逻辑清晰;不超过300字。

4、给定资料9划线句子写道:“对待职业,我们不仅要强化职业责任,端正职业态度,还需要努力提高职业能力。”请你结合给定材料,联系自身经验和社会实际,写一篇议论性的文章。(40分)

要求:思想深刻,观点明确,结构完整,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模拟题二答案解析

1、给定材料3划线句子写到:惊世“一瞬”的底色,是至为平凡却并不简单的“一向”。请你结合材料1~4,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0分)

要求:分析恰当透彻,表述简洁明了;不超过400字。【参考答案】

1、“一瞬”:突发危难事件面前,能表现出超人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具体是超强的心理稳定性和承受能力,奋不顾身的勇敢行为;这瞬间的人生壮举,撼动人心,感动万千人。

2、“一向”:默默无闻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坚守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本着强烈的职责感,爱心,职业规范和服务意识,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完成每一项日常业务;同时,注重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职业能力。这种真实可感、默默无闻的职业坚守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3、“一瞬”以平民英雄最美绽放的生命能量唤起对人性本位的回归,“一向”重构着职业道德:遵守职业规范、做好本职工作。维持常态化的社会道德生活秩序,需要众多“凡人善举”的支撑。

【赋分说明】 本题按点给分。

分别对“一瞬”和“一向”的表现、效果和意义进行分析阐释,缺一个环节得分不超过25分。得分关键词如下:

① “一瞬”:突发危难事件,敬业精神,职业素养,奋不顾身,勇敢行为。(每个2分,共10分)

②“一向”:默默无闻;职责感,爱心;职业规范,服务意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开拓创新,职业能力。(每组关键词2分,共10分)

③分别指出“一瞬”和“一向”的意义,总结二者结合的意义。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满分10分)

以上各项同义表述给分,表意不完整酌情减分。

2、给定资料5中反映了一系列国家级考试中频繁出现的重大事故。请你根据材料,联

系实际,就如何防范和避免这些事故,提出对策建议。(15分)

要求:分析问题准确,对策具体可行;不超过200字。【参考答案】

具体的责任人职责意识淡漠,缺乏良好职业习惯,相关规范的制定不严谨,忽视细节、轻慢松懈,考试的监督和究责机制不完善等导致一系列重大事故的发生。

避免事故需要:

1、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形成敬畏职业、尊重制度、强调规范的习惯;

2、严格考试制度、注重操作细节、执行者给予了足够重视;

3、严格监督和事后究责制度,加大惩处力度。

【赋分说明】 本题按点给分。

分析问题5分,每点1分。关键词为:职责意识,职业习惯,忽视细节,轻慢松懈,监督和究责机制。

提出对策10分,每条3分。关键词为:①教育培训2分,展开论述1分;②严格制度2分,展开论述1分;③事后究责机制2分,惩处力度1分。

3、近期某市准备在全市政法系统内部举行一次大型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宣讲活动,领导让你找一些模范事迹编写一本《教学内参》。请你依据材料6~8反映的典型写一个“内容提要”。(20分)

要求:分条归纳出精神实质,表述准确,逻辑清晰;不超过300字。【参考答案】

内容提要:中央政法委书记***去年在《开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讲话中指出:政法各单位要形成具有各自特点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念。本书记述了近年来在政法一线上涌现出的大批默默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的基层干警。例如:沈高芳同志刻苦钻研,精通业务,技术过硬的敬业精神。袁广业同志忠贞不渝,一心为民,公正廉洁的坚守精神。汤敏同志勤勤恳恳、甘于寂寞、默默付出的奉献精神。他们的职业精神堪为典范,值得广大政法工作者认真体会和学习。

【赋分说明】

开头6分,正文12分,结尾2分。

开头部分能点出主旨意图,体现政治高度,酌情给46分,否则在3分以下。

正文部分按分条按点给分,每条4分。①刻苦钻研,精通业务,技术过硬的敬业精神;②忠贞不渝,一心为民,公正廉洁的坚守精神;③勤勤恳恳、甘于寂寞、默默付出的奉献精

神。

结尾部分有劝诫口吻即给2分。有结尾但语气不当酌情给1分。

4、给定资料9划线句子写道:“对待职业,我们不仅要强化职业责任,端正职业态度,还需要努力提高职业能力。”请你结合给定材料,联系自身经验和社会实际,写一篇议论性的文章。(40分)

要求:思想深刻,观点明确,结构完整,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

【参考范文】(略)【赋分说明】

一、内容要点

1、正确的职业观:只有为人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善。

2、职责意识和敬业精神:责任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等。

3、注重提高职业技能:适当联系政法工作实际。

二、评分标准

一类文(3540分):紧扣主题要点,观点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生动、感情真挚。二类文(2834):紧扣主题要点,观点比较鲜明,结构比较完整。

三类文(2027):能扣题,有一定的结构,但少字(150以上)一般三类,散文化三类以下,文采一般的为三类。

四类文(1119):跑题的四类(11-14);模板化(原因1、2、3;问题 1、2、3;对策1、2、3的形式)为四类(15-19)。

五类文(010分):一个标题,几行字,只有标题2分。注:

1、没题目扣2分。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 篇6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通货膨胀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给定资料3”和“给定资料4”集中反映了我国通货膨胀的诸多原因。请根据这两则资料,对引起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进行概括和归纳。(1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如下: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形成巨大的通胀压力。

二是货币供应量过多,全球流动性过剩和国内贸易顺差使经济体中流动性过于充裕。

三是城镇化进程与要素价格改革使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以及资源能源价格逐步上升。

四是进口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造成输入型通胀。

五是我国经济结构失衡使农产品价格和投资品价格持续走高进而推升通货膨胀。

六是高素质劳动力短缺、低素质劳动力过剩导致通货膨胀的压力进一步增大。

2.根据“给定资料2”中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对于农民来说,物价上涨是把双刃剑”这句话的理解。(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参考答案】

这句话是指物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民的生活负担,也对农民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一方面,粮价合理上涨对农民增收、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乃至粮食安全都具有正面效应;另一方面,随着物价的上涨,饲料、生活必需品等价格也在持续上涨,逐步吞噬着农民挣来的“辛苦钱”。

二、某市将召开一次关于农产品价格上涨让利于民的会议。会上,某领导要就保护农民利益的措施做主题发言。请结合“给定资料2”,为领导拟一份发言要点。(20分)

要求:

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

2.用语得体,通俗易懂;

3.不超过400字。

【参考答案】

近几年,我市各种农副产品呈现了集体涨价的局面。表面上看这些农副产品价格上涨,是农民群众得到实惠,实际上它是一把双刃剑,在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的同时,农民生产生活的成本也在提高。因此在农产品价格上涨同时,让利于民,就显得尤为重要。

让利于民,保护农民利益,我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建立长效的农产品价格保障体系。制定最低收购价、最低保护价、最低补贴价等。

其次,打造直产直销产业链,一头攥住市场,一头连接农户。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延长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化建设,建立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共同体,是持续提高农民收益的最佳途径。

最后,政府对农民的种销提供指导性、可行性意见。加强生产信息和市场信息的监测服务与引导,适时进行价格调控。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使农民获利。

三、假定你是某市中小企业管理局的一名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6”简要分析通货膨胀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并提出缓解这些影响的具体建议,供上级有关领导参考。(20分)

要求:

1.对影响的分析准确、全面;不超过100字;

2.所提建议具体、有针对性、切实可行;不超过300字;

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

[page]

· 最新推荐: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网络辅导简章

· 最新推荐: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暑期密训提分训练营

【参考答案】

消极影响:利润空间缩小,资金流通困难;成本增高,债务加重;用工存在缺口,抑制企业顺

畅经营;人民币持续升值,加剧企业经营风险,影响企业出口业务。

缓解这些影响的具体建议:1.节支降耗,提高竞争力,既包括人力节支,又包括原材料和设备节支。2.实行“阳光工程”降低采购成本,例如“招标”采购。3.完善提价策略,避免竞品乘虚而入,保证企业利润。4.整合产品,发展中高档产品,在品牌战略指导下的产品结构调整无疑是中小企业在通货膨胀压力之下的一个解决途径。5.加强原材料储备机制提高资源储备期。6.完善风险预警机制,提高抵御力。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

四、“给定资料7”的画线部分写道:“我国将走在世界„产业换挡‟的前列。”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语言流畅;

4.总字数800~1000字。

【参考例文】

借助通胀之手 倒逼产业优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的GDP排名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本身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通货膨胀就是其中一个问题。这是2011年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伴随着去年粮食猪肉价格的上涨,通货膨胀也随之开始。

引起通胀的原因是复杂的。从国内方面来说,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积攒了一些问题;投入市场的纸币较多;城镇化进程与要素价格是当前通胀压力上升的中长期因素。从国际方面来看,国外热钱的输入,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造成输入性通胀,也加剧了我国的通胀。

对于我国来说,通货膨胀是一把双刃剑,它虽然为我国经济发展制造了一些障碍,造成了我国物价的上涨,人民购买力的下降,但是这也正好是倒逼我国调整产业结构的好时机。

抑通胀、调结构,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新的增长点。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将带来一大批产业升级,催生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通过发挥财政政策结构调整的功能,利用减税和贴息的办法推动某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的产业发展。

抑通胀、调结构,需要加大节能降耗力度。以更大的力度推动节能降耗工作,控制高耗能行业生产,降低重点耗能行业能耗,加强能耗评价考核,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同时要严格市场准入,限制审批高耗能产业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大力发展低耗能、高效益产业和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抑通胀、调结构,需要实行灵活、稳健的财政政策。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坚守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全社会资金宽松有度。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经济增长点、民生工程、民间投资等鼓励性投资方向和投资主体创造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 篇7

一、试卷命题特点

1.“人性”与“人文”相连, 以人为本。

申论A卷与B卷都以科技创新为选题, 角度接近, 如同2010年国考A卷与B卷“海洋的开发与保护”一样, 姊妹卷再现, 可谓“合久必分, 分久必会”的轮回。申论A卷, 紧紧围绕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生产力、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幸福的重要力量。然而, 如果忽视“科技的生命化”“科技将具备人性”, 就会陷入对“科技”与“人性”关系的误区。因此, 科技创新必须更多地体现对人的需求和关怀, 坚持以人为本, 使其真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拓道路并打下坚实的基础。可见, 这样的选题意义重大。

2.“资料”与“试题”对应, 强调概括。

试卷共有6则“给定资料”, 字数增至9000字。资料除中外名家论述外, 突出了以中国高铁、中兴通讯等中国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使中国正“化蛹为蝶”, 使“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每道试题对应的“给定资料”范围非常明确, 而且只对应一个“给定资料”。非常清楚, 申论答题离不开“给定资料”, 这样的命题方式自然有利于考生能力的正常发挥, 从每道具体的试题可以明显看出, 无论要求答题的字数多少, 技巧方面强调的均是概括, 所以, 测试考生的提炼、归纳、概括、综合能力才是命题的真正目的。

3.“题型”与“要求”稍变, 又有创新。

试题依然是五道大题, 题量没有变化。试题的题型又有突破, 出现了填空题, 要求考生在三处横线上各填一句话, 使材料的结论语义连贯完整, 而且字数限定不超过100字。此题会使一些考生感到生疏, 因选不准合适的词语而无从下笔。应用文写作题出现了“备询要点”, 体现了应用写作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仍在延续, 缺乏实际工作实践的考生对其也会望而生畏。答题要求中, 分析题字数略减, 而概括启示题则字数增至500字, 可谓变化不小, 应当引起考生注意。要求中的变化和调整充分体现了申论命题更趋成熟。

4.“画线”与“作文”常态, 考察思辨。

延续上一年的作文方式, 依然是笔者曾多次指出过的“资料画线作文”。从作文试题中我们可以看到, 今年的作文“画线部分”较去年的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不像去年那样直白, “科技的生命化”、“科技将具备人性”等看上去有些令人费解。但是, 我们必须看到, 这样的“资料画线作文”式的命题已经成为“新常态”, 考生绝不可以掉以轻心, 必须认真研究, 严肃应对。从这种作文中, 我们完全能够看出, 一般水平的写作已经不能适应申论作文写作的要求, 它需要考生娴熟的阅读、概括、归纳、提炼、综合能力之外的辩证的思维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

二、试卷答题思路

第一题, 请在“给定资料1”的三处横线上各填一句话, 使该则资料的结论语义连贯完整。 (10分) 要求: (1) 准确、全面、精练; (2) 在答题卡上按“可见, 科技创新不仅……同时……因而……”的句式作答; (3) 总字数不超过100字。

这是一道概括填空题。这种题在国考中首次出现, 因要求字数太少, 并要准确、全面、精练, 会使考生觉得有一定难度。要知道, 此题就是要考查考生提炼、概括和整合给定资料的能力。其实, 本题关键是要紧紧抓住“给定资料1”中的关键词语, 搞清楚句式中“不仅”与“同时”是并列关系, “因而”与“不仅”“同时”是递进关系, 答案就不难写出了。具体作答参考:

可见, 技术创新不仅能转变生产方式, 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同时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从事创造的必要时间, 因而是科学复兴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二题, 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 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根据“给定资料2”, 谈谈你的看法。 (20分) 要求: (1) 观点明确, 有理有据; (2) 论述全面, 语言简明; (3) 不超过250字。

这是一道分析题。这类题并不新鲜, 是近年来国考中常见的类型题, 目的是考查考生综合分析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题, 首先要表明应试者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其次是通过辩证分析阐释自己观点和看法的理由, 最后总结提升这一观点和看法。具体作答参考:就现实看, 新技术来穿透社会结构的屏障, 今后能否穿透社会结构的屏障, 要在不断的发展中对其观察、探索和研究。理由:一是新技术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拉平了社会城乡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某种鸿沟, 让人们平等地获取信息、资源和各种机会, 拓宽了视野, 转变了意识, 丰富了生活。二是新技术的使用显现出非常明显的马太效应,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两极分化现象拉大了贫富差距。因此, 我们不能过度夸大新技术的作用, 必须做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加强行政管理,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使其真正做到填平“鸿沟”, 促进社会公平, 造福于人类。

第三题, 假设你是制博会组委会的工作人员, 请根据“给定资料3”, 就本届制博会的亮点, 草拟一份备询要点, 供组委会领导在制博会开幕日的记者通气会上使用。 (10分) 要求: (1) 内容具体, 符合实际; (2) 概括准确, 分条表述; (3) 不超过200字。

这是一道应用文写作题。要求就本届制博会亮点, 以制博会组委会工作人员的身份草拟一份备询要点。“备询要点”首次在国考中出现, 会使一些考生不知从何下笔, 其实, 它就是一个“备忘录提纲”, 只不过是要围绕制博会亮点去写。此题虽是应用写作题, 其答题的实质仍是考查考生的提炼、归纳、概括、综合能力。写作“备询要点”可分两步进行, 首先要写出标题, 即备询要点;其次要写出各询重点, 要结合实例分条分项写。具体作答参考:本届制博会的展出, 体现了以下亮点:一是展出高精度设备。展出产品精度世界领先, 比如具有网络智能功能的i5系列智能机床、2500型压裂成套设备等。二是展出3D打印技术。共有60余家企业参展, 预订展位150多个, 网上预约免费体检和打印人体模型更是吸引眼球。三是展出智能机器人。产品代表国际最高水平, 展览中机器人表演赛和装载机街舞表演秀等活动别具一格。四是展出高新区装备。展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区科技成果和技术装备。

第四题, 阅读“给定资料4”, 谈谈从中国高铁、中兴通讯和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中能分别获得哪些启示? (20分) 要求: (1) 紧扣材料, 重点突出; (2) 观点明确, 表述有条理; (3) 不超过500字。

这是一道概括启示题。近年来这类概括启示题相对较多, 考生并不生疏。此题不同于一般的概括题, 要注意“分别获得哪些启示”字样, 必须分别回答。具体作答可参考:

中国高铁发展中的启示:一是坚持科技创新, 坚定前进步伐。敢于正视和不断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坚持走自主发展之路。二是坚持“三大优势”, 真正走出国门。建设中不断积累经验, 具备了“走出去”的硬实力。三是坚持技术标准, 提升国家形象。开拓市场, 走进技术标准高的“准欧洲国家”, 提升了企业和国家的影响力。

中兴通讯发展中的启示:一是从卖到创, 让品牌中国制造“化蛹为碟”。产品有创新、有亮点, 使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二是科技创新, 使“智造”赶超同行赢得世界。发展中不断创出独特的新品牌, 成为“中国智造”。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启示:一是坚持改革开放, 实现低端向高端发展。打破发达国家垄断, 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二是坚持以人为本, 提高效率又缩短工期。设计中, 充分考虑交通阻断、尘土、噪音等惠及民生问题。三是坚持科技创新, 向装备制造强国迈进。实行高性价比和个性化定制与服务, 通过收购外企生产商, 增强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 这三个企业发展中各有所长, 给人启示多多。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科技创新”。正是坚持在发展中的科技创新, 才使“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 才使“中国智造”赢得世界, 成为中国的亮丽名片。

第五题, “给定资料6”中画线句子写道:“‘科技的生命化’, 已成为现实世界无法根除的特征。科技将具备人性。”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 联系社会实际, 自拟题目, 写一篇文章。 (40分) 要求: (1) 自选角度, 见解明确、深刻; (2) 参考“给定资料”, 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 思路明晰, 语言流畅; (4) 总字数1000~1200字。

上一篇:参加巡察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喷泉改造施工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