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精选8篇)
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篇1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翻译
5《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本文通过写咏雪,表现了谢道韫的聪明智慧,才华出众。
《陈太丘与友期》.翻译
陈太丘跟一个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20、《虽有嘉肴》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翻译: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10《论语》十二章翻译
一、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三、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四、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五、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六、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七、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
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八、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九、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十、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十一、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十二、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15《观沧海》翻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次北固山下》翻译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碧绿的江水向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的春天早在年底就春风拂面。)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家书要传到哪里呢?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翻译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
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在天空的低处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天净沙 秋思 》翻译枯藤老树昏鸦,(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流水人家,(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早已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
25《河中石兽》翻译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经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沿着河边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它是正确的言论。
一个老河兵听了这话,又嘲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很多,难道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篇2
关键词:广韵,反切,破读,虾
一、虾蟆
《童趣》 (P20) :忽有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而来, 盖一癞虾蟆,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虾”是“蝦”的简化字。【说文解字】 (2) :“蝦, 蝦蟆也。”蝦蟆也就是蛤蟆, 学名蟾蜍。《史记·龟策列传》:“月为刑而相佐, 而见食于蝦蟆。”描写的是蟾蜍吃月 (古人对月食的误解) 的景象。【广韵】麻韵167页 (3) :“蝦, 胡加切, 蝦蟆。”麻韵164页:“蟆, 莫霞切 (mɑ) , 蝦蟆。”【康熙字典】1090页:“蝦, 《唐韵》胡加切 (xiá) , 《集韵》《韵会》《正韵》何加切 (xiá) , 并音遐。”根据见系二等字语音演变成细音的规律, “蝦”反切的现代读音应为xiɑ, 但是现代汉语中“蛤蟆”一词和“蝦蟆”正是同一个词, 可知在表示“蟾蜍”这个词的时候, “蝦”的语音演变比较特殊, 延续旧音读为ha (匣母浊音清化为h, 声调转为阳平) 。
“蛤”字本义为蚌蛤。【说文解字注·虫部】670页, 即为蛤字, 释为“蜃属”。【康熙字典】1082页:“蛤, 《唐韵》《正韵》古沓切 (ɡé) , 《韵会》葛合切 (ɡé) , 并音鸽, 《玉篇》蚌蛤也。《礼记·月令》:‘雀入大水为蛤。’”“蛤”本义为蚌蛤。现在读ɡé音的词有蛤蜊 (ɡélì) 、蛤蚧 (ɡéjiè) 等。故, “蛤蟆”一词本作“蝦蟆”, 后来“蝦”字语音发生变化, 读为xiɑ?, 后来和“鰕”共同简化为“虾”, 用来表示鱼虾之“虾”。既然“蝦”字已不能正确表示hɑmɑ的语音, 就开始借用“蛤”字来记录语音, 就成了现在的“蛤蟆”。因此, 清人沈复《童趣》中的“虾蟆”应破读为hɑmɑ。【现代汉语词典】488页同。而教材未作注音, 恐易误导学生错读。
二、禁
《紫藤萝瀑布》 (P16) :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 就要绽开似的。
【广韵】侵韵220页:“禁, 居吟切 (jin) , 力所加也, 胜 (读shenɡ) 也, 又居荫切。”沁韵441页:“禁, 居荫切 (jin) , 制也, 谨也, 止也。”可知“禁”表示承受之义时读阴平, 表示制止、禁止之义读去声。【现代汉语词典】656页、662页“禁”字同。教材中, “忍俊不禁”中的“禁”表示控制的意思, 故读去声。本册教材《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152页) “他情不自禁地把手掌挨近自己的眼睛”中的“禁”字同样读为去声。
三、晕
《春》 (P53) :一点点黄晕的光, 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说文解字注】304页:“晕, 光也。”【广韵】问韵396页:“晕, 王问切 (yùn) , 日月傍气。”广韵中的晕字只有去声这一个音。【康熙字典】497页:“晕, 《广韵》《集韵》《韵会》王问切, 《正韵》禹愠切 (yùn) , 并音运, 日傍气也。《史记·天官书》:“两军相当, 日晕。”看来不独广韵, 诸家韵书都只有去声一个音, 都是作“日傍气”解。【汉语大字典】1527页“晕”注有平去二声, 平声释义很简单:“昏迷, 失去知觉, 如:晕倒;晕厥。”并未举任何文献例证。看来, 义为晕倒、昏迷、眩晕等的平声读音是近代才产生的。【现代汉语词典】与【汉语大字典】同。因此, 《春》中“黄晕”之晕当读为去声。
四、澄
《济南的冬天》 (P57) :看吧, 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
【广韵】蒸韵198页:“澄, 清也, 直陵切 (chenɡ) 。”庚韵:“澄, 直庚切 (chenɡ) , 水清定。”【康熙字典】651页:“澄, 《集韵》持陵切 (chenɡ) , 音惩。谢灵运诗:“秋水共澄鲜。”又《集韵》唐亘切 (denɡ) , 音邓, 清浊分也。”【汉语大字典】1750页“澄”注有chenɡ、denɡ二音。【现代汉语词典】同。二者区别:音chenɡ时作形容词;音denɡ则表动词, 当“使澄清”讲。所以, “澄清”中的“澄”读作chenɡ。
五、荫
《散文诗两首·荷叶母亲》 (P126) :除了你,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说文解字注】39页:“荫, 草阴也。”荫的本义是草阴。【广韵】沁韵441页:“荫, 於禁切 (yìn) 。”同一小韵中还有“廕”字, 释为“庇廕”。【康熙字典】1055页:“荫, 《唐韵》《集韵》《韵会》并於禁切, 音廕。《荀子·劝学篇》:“树成荫而众鸟息焉。”又通廕, 《左传文公九年》:“本根无所庇廕。”又《集韵》於金切 (yin) , 音阴, 草木荫翳也, 班固《西都赋》:“茂树荫蔚。”由此可知, 简化字中的“荫”实际上是“蔭”和“廕”两个字共同的简化字, 读yin时, 表示阴凉、树荫之义;读yìn时, 表示保护, 荫庇之义。【现代汉语词典】同。故本文中应读去声。
六、稽
《皇帝的新装》 (P137) :这也真够滑稽, 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广韵】齐韵89页:“稽, 古奚切 (ji) , 考也, 同也, 当也, 留止也, 又山名, 亦姓。”荠韵269页:“稽, 康礼切 (qi上声) , 首至地也。”所以稽查、稽留、无稽之谈、滑稽等都读ji阴平;而稽首之稽读qi上声, 比如“再拜稽首”。【现代汉语词典】同。
七、予
《皇帝的新装》 (P138) :封他们为爵士, 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广韵】鱼韵68页:“予, 以诸切 (yú) , 我也。”语韵256页:“予, 余吕切 (yu) , 郭璞云予犹与也。”读平声义为“我”, 读上声义为“给与”。【康熙字典】85页“予”同, 【汉语大字典】52页“予”同, 【现代汉语词典】同。故文章中的授予一词应读上声。
参考文献
[1].余迺永, 《新校互注宋本广韵》[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2].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3].丁声树, 《古今字音对照手册》[M], 科学出版社, 1958
[4].郭锡良, 《汉字古音手册》[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5].张玉书等, 《康熙字典》[M], 中华书局, 1958
[6].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字典》[M], 湖北辞书出版社, 1986
[7].阮元, 《十三经注疏 (影印本缩印版) 》[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篇3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其篇章虽有记事,但却简略;记言虽多,但却只是片言只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门弟子的疏忽呢?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这说明,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一句话,如果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在对《十则》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用 “场复原”的方法,把教师、学生置身于这句话产生的原生态中,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呢?
二、设计思路
文本教学的基本策略是 “个性解读,对话生成”。文言文教学要把握好“度”:太浅,学生学得皮毛;太深,学生无法理解。对《十则》的教学,这个“度”以场复原为标。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穿越时光隧道,完成对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创造;学生、教师这个复原的“场”中,对言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平等对话。
三、精彩教学片段实录
师:《论语》写作体例为语录体,语录体一般由问语和答语两部分组成。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你能找出既有问语又有答语的一则吗?
生:第十则。
师:是谁问谁答?
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答。
师:请问,子贡问了一个什么方面的问题?他怎么问,孔子如何答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认为子贡问的这个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他这样问,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你能结合问语和答语的意思给大家以解释吗?
生:可以。用现代文翻译这一问一答,子贡问的就是 “有一词可以用来一生践行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宽恕”之心。所以,子贡的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
师:是呀!你的思考严密,也很正确。谢谢!请坐!
师:同学们,孔子对弟子的教育正是通过他与弟子的问答式对话进行的,《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语。课文《十则》中的其余九则仅有答语,没有问语。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当时你给学生提的问题吗?假若你是孔子的学生,你能回想出你当时向老师提的问题吗?
四、教学反思
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篇4
一、用“/”划分句子朗读停顿的节奏(每句断一处)1.恐 前 后 受 其 敌 2.其 一 犬 坐 于 前
3.意 将 隧 入 以 攻 其 后 也 4.禽 兽 之 变 诈 几 何 哉 5.盖 以 诱 敌 6.则 以 钳 搏 之 7.旬 日 子 方 皆 尽 8.岁 以 大 穰
9.其 虫 旧 曾 有 之 10.土 人 谓 之 傍 不 肯 11.乃 以 瓦 布 之
12.密 使 其 妻 见 喻 皓 之 妻 13.但 逐 层 布 板 讫 14.盖 钉 板 上 下 弥 束 15.人 皆 伏 其 精 练 16.自 非 亭 午 夜 分 17.至 于 夏 水 襄 陵 18.或 王 命 急 宣 19.其 间 千 二 百 里 20.巴 东 三 峡 巫 峡 长 21.猿 鸣 三 声 泪 沾 裳 22.故 时 有 物 外 之 趣 23.私 拟 作 群 鹤 舞 空 24.又 留 蚊 于 素 帐 中 25.拔 山 倒 树 而 来 26.何 不 试 之 以 足 27.遂 不 得 履
28.其 剑 自 舟 中 坠 于 水 29.是 吾 剑 之 所 从 坠
30.从 其 所 契 者 入 水 求 之 二、一词多义
1.方 ①方为秋田之害 ②方两三级 2.如 ①如土中狗蝎 ②匠师如其言
3.以 ①则以钳搏之 ②岁以大穰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④可以为师矣 ⑤是以谓之“文”也 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⑦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⑧徐喷以烟 ⑨以虫草为林
4.之 ①又数刀毙之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久之,目似暝
④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⑤其虫旧曾有之 ⑥问塔动之因
⑦是吾剑之所从坠 ⑧至之市 ⑨心之所向
⑩故时有物外之趣
5.意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②目似暝,意暇甚 6.前 ①狼不敢前 ②其一犬坐于前 7.敌 ①恐前后受其敌 ②盖以诱敌
8.盖 ①盖以诱敌 ②盖钉板上下弥束 ③盖一癞蛤蟆也9.止 ①止有剩骨 ②一狼得骨止 10.乃 ①屠乃奔倚其下 ②乃悟前狼假寐
11.其 ①先自度其足 ②常蹲其身 ③神游其中
④其间千二百里 ⑤其一犬坐于前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 12.度 ①先自度其足 ②吾忘持度
13.而 ①而置之其坐 ②而动如初 ③拔山倒树而来 14.自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 ②自非亭午夜分 ③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④屠自后断其股
15.绝 ①沿溯阻绝 ②绝谳多生怪柏 ③哀转久绝
16.为 ①项为之强 ②以虫蚁为兽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④方为秋田之害 ⑤可以为师矣 ⑥知之为知之
17.时 ①春冬之时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 ③学而时习之 ④有时朝发白帝 18.于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②于土墙凹凸处 ③何有于我哉
19.故 ①温故而知新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 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0.三 ①巴东三峡巫峡长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1.从 ①一狼仍从 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 22.向 ①心之所向 ②眈眈相向
23.驱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鞭数十,驱之别院 24.持 ①弛担持刀 ②六幕相持 25.遂 ①遂不得履 ②塔遂定
二、词类活用 1.鞭.数十 2.虽乘奔.御风 3.空谷传响. 4.则素湍.绿潭 5.人履.其板 6.便实钉.之 7.便实.钉之 8.人履.其板 9.其一犬.坐于前 10.一狼洞.其中1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2.止增笑.耳 13.不耻.下问
三、古今异义 1.宁信度,无自信..也 2.是.吾剑之所从坠 3.良.多趣味 4.岁.以大穰 5.人皆伏其精练.. 6.可以..为师矣 7.屠自后断其股. 8.禽兽之变诈几何..
哉
四、通假字
1.止有剩骨 2.不亦说乎 3.诲女知之乎 4.人皆伏其精练 5.略无阙处 6.项为之强
7.而置之其坐 8.反归取之 9.以土砾凸者为邱
五、常用实词 1.缀.行甚远 2.担中肉尽. 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屠大窘. 5.恐.前后受其敌 6.顾.野有麦场 7.苫蔽..成丘 8.屠乃奔倚.其下 9.弛.担持刀 10.一狼径.去. 11.目似暝. 12.意暇.甚 13.屠暴.起 14.乃悟前狼假寐. 15.狼亦黠.矣 1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17.人不知而不愠. 18.学而不思则罔. 19.思而不学则殆. 20.默而知.之 21.学而不厌. 22.择其善者..而从之 23.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也 24.乃以瓦布.之 25.贻.以金钗 26.但逐层布板讫. 27.但.逐层布板讫 28.六幕相联. 29.略无..
阙处
30.重岩叠嶂 31.不见曦月 32.至于夏水襄陵 ...33.沿溯阻绝 34.或王命急宣 35.不以疾也 ....36.飞漱其间 37.每至晴初霜旦 38.林寒涧肃 ...39.属引凄异 40.千里共婵娟 41.私拟作群鹤舞空 .....42.徐喷以烟 43.鹤唳云端 44.而置之其坐 ...45.而忘操之 46.市罢 47.楚人有涉江者 ...48.遽契其舟 49.是吾剑之所从坠 50.不亦惑乎 ....
八、文本研读
1.请写出《古代寓言二则》的寓意。
2.《幼时记趣》中记录了沈复幼师的哪几件趣事?为什么沈复会有那么多的乐趣?
六、补充解释 1.缀行甚.远 2.后狼止而前狼又至.4.而顷刻..两毙 5.止增笑耳. 67.虽.乘奔御风 8.及.反,市罢 910.怡然.自得 11.素湍绿潭
七、句子翻译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3.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4.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7.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9.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1.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12.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13.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14.匠师如其言,塔遂定。1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16.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1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8.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9.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20.故时有物外之趣。
2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22.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2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24.宁信度,无自信也。25.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乃.悟前狼假寐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宁.信度,无自信也
3.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三峡》中写三峡的四季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4.《以虫治虫》中生物防治有哪些优势?你还能想到生物防治方面的其它例子吗?
5.你如何理解《梵天寺木塔》中喻皓的“笑”?
6.你知道出自《论语八则》中的成语吗?
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篇5
一、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古今异义】1、儿女:古义:子侄辈的人,指家中的年轻一代人
今义:指子女
2、因:古义:趁,乘,凭借
今义:因为
3、文义:古义:诗文
今义:文章的意思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括了谢太傅一家咏雪的背景,精练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事件“__________”等因素。
2、解释加粗的词。
(1)
寒雪日内集_________
(2)与儿女讲论文义_________
(3)俄而雪骤________
(4)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
4、“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5、兄妹两人一个把雪比作盐,另一个把雪比作柳絮,哪一个更好呢?说说你的理由。
6、你认为谢太傅究竟满意谁的答案?为什么?
二、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通“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古今异义】
1、去
古意:离开
今意:到、往
2、委
古意:丢
下、舍弃
今意:委屈、委托
3、顾
古意:回头看
今意:照顾
4、期
古意:约定
今意:日期
5、引
古意:拉
今意:引用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中:________
②不:________
③引:________
④顾:________
2.给文中划线句添上省略的人称。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陈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因为“友人”“________”又“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5.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路转溪头忽见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填写序号)?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谦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则故事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答:。
9.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2分)
答:。
10.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
三、《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每空1分,共4分)
①学而时习之()
②不亦说乎()
③吾日三省吾身()
④博学而笃志()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空2分,共6分)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孔子认为,只要温习了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谈论的是学习方法。
C.《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D.“四书”指的是《尚书》《论语》《大学》《中庸》。
四、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本文作者就
和
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答:
2、这是一篇充满力量的书:“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是的力量;“俭以养德”是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有的力量;诫子书只有
字,传递出的信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的效果必然要好得多,这就是简约的力量。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答:
5、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6、请写出你读过课文后感悟。
7、请写出一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和一条诸葛亮用过的计谋
(一)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4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二)填空(4分)
《诫子书》选自,作者是
字,他是三国时蜀国的政治家、家。
(三)翻译下列句子(30分)
1、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静以修身
3、俭以养德
4、非淡泊无以明志
5、年与时驰
6、淫慢不能励精
五、《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
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
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
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
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对“其一犬坐于前”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犬/坐于前
B.其一/犬坐于前
C.其/一犬坐于前
D.其一犬坐/于前
2.解释文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1)敌()
(2)意()
(3)()洞
(4)股()
3.翻译下面句子。(2分)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5.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2分)
6.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项()(多选!)
A.“径去”的意思是径直走开。“犬坐”的意思是像狗似的蹲坐在面前。
B.第4段中前三个“其”字的意义分别指:屠户、积薪、前狼。
C.第4段中三个“以”字的含义都是“用”。
D.“屠暴起”,写屠户的当机立断。“暴”,突然的意思。
E.“目似暝,意暇甚”的意思是:眼闭着似乎在睡觉,那神情善良得很。
F.“一狼径去”写狼另有图谋,“犬坐于前”写狼牵制屠户。
G.第4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
H.第4段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7.加粗词词性词义相同的一组是(差别细微,要仔细分辨。)[
]
A.犬坐于前
前狼
B.以攻其后
自后断其股
C.久之
毙之
D.意将隧入
身已半入
8.为下面的句子选出正确的译文。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A.前面的狼假睡,后面的狼引诱敌人。
B.屠户这才明白前面的狼假睡,原来是用这个方法迷惑敌方。
C.才明白前面的狼假睡,用盖子引诱敌人。
D.前面的狼悟出假睡是为了诱惑敌人。
9.如果用“屠户遇狼”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后面三段的内容依次应为________、________和屠户杀狼。
10.从文中找出点明故事主题的句子,并用现代汉语说说它的意思。
句子:
意思:
11.写出两个带“狼”字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
六、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1、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国人道之。
B.闻之于宋君。
C.问之于丁氏。
D.得一人之使。
2、给加粗的句子加标点:
国
人
道
之
闻
之
于
宋
君
宋
君
令
人
问
之
于
丁
氏
丁
氏
对
曰
3、解释加粗的词:
及()闻()
道()
使()
4、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5、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6、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7、对本文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C.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D.要勇于揭穿别人的谎言。
七、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②,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③,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④,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⑤,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⑥,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词语意思:
①崩坠()
②果()
③只使()
④四虚()
2、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这句成语。
3、翻译下列句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4、这则故事揭示的道理是?
5、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6、结合你的理解,评价“晓之者”的行为做法。
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篇6
一、《〈论语〉十二章》(一).理解填空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
2、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4、在中学生夏令营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
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新 课
标
第一 网
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__,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对文中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2.对文中四个带“
”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人”指三个人
B.“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C.“择”是选择之意。
D.“从”是跟从,意译为学习。四.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中:________ ②不:________ ③引:________ ④顾:________ 2.给文中划线句添上省略的部分。()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3.陈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因为“友人”“________”又“________”。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5.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路转溪头忽见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谦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这则故事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
五、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此书为西汉淮南王__________________编著。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出自于此。2.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⑵马无故亡而入胡()⑶其马将胡骏马而归()⑷此独以跛之故()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此何遽不为福乎?
⑵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4.本文是一则______(文体),其蕴含的道理是是:__________________
六、古诗词阅读
(一)、选择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C.枯藤/老树/昏鸦 D.明月别/枝惊鹊
(二)、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回答:
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把下列相关的内容连在一起。篇名
作者
出处
体裁
《观沧海》
白居易
《全元散曲》
元曲 《如梦令》
马致远
《乐府诗集》
古体诗 《天净沙 秋思》
王湾
《漱玉词》
五律 《钱塘湖春行》
曹操
《白氏长庆集》
词 《次北固山下》
李清照
《全唐诗》
七律
(四)、选出下面内容中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先写远景,后写近景,景中有情,描写了西湖早春的动人景色,又将作者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酣畅淋漓。B.《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虽通篇写景,但怀乡之情却贯穿始终。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六种景物都是秋天所特有的,美丽的秋景衬托着“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的描写,更加突出了秋意的萧瑟和作者悲怆凄楚的心情。
(五)、阅读。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________体________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________写景诗。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诗以________字统领全篇,先写________景,然后写________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这是________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作,体例上属于________诗,内容上属________之作。6.如果把依次每五字看做一句,诗中哪两句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这写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汉代苏武陷落于匈奴,被迫在漠北牧羊,让南飞的大雁把书信带回故国,后来人们用“鸿雁传书”或“归雁”代指书信或信使,诗人的家书是从哪里寄向哪里?是向哪个方向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日思归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10.诗题中的“人日”指的是哪月哪日?从诗文中找答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选出对“思发在花前”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是说自己在花丛前面萌生了回乡的想法。B.是说自己在花开以前就萌发了回乡的想法。C.是说自己思乡之情随春天到来而萌生了。
D.是说自己回乡的心愿在春天里变得强烈起来了。
12.从诗的内容看,作者人在何方?所思之处又在何方?简要说明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语文诗词名句背诵——检测练习1.《〈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谈学习态度的: 谈学习方法的:
4.《论语》的“论”读_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书。5.创建会议在舒城召开,舒城百姓喜迎各地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
6.张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觉得其他同学的许多想法对自己很有启发,这使她对孔子所说的“
”这句话体会更深了。
7.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要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但发达国家有长处,也有短处,那么我们所持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用《〈论语〉十则》中的语句填写)
8.小明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但他刚转到这个班,不为同学了解,因此在班干部竞选中落选了。李老师引述《论语》十则中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帮他解开了心中的疙瘩。9.《观沧海》这首诗是一首____________。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是是。
10.《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 “,”。
1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
,”。《次北固山下》中即景抒情又蕴含自然理趣的两句诗是: “
,”。
1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15.《钱塘湖春行》中直接描写动物的两句诗是:
。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16.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描写了“莺歌燕舞”的初春景色的诗句是
。
17.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着诗人的喜悦之情,这两句诗是:。
18.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以小鸟的活动写出早春特色的诗句是:
19.《天净沙秋思》中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20.《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
21.《龟虽寿》中最能体现诗人曹操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情感的诗句(含比喻)是:。
22.王教授已退休多年,仍在勤奋著书。如果要送他一幅书法作品,用曹操的诗句
“
,”作为内容就很合适。23..孟浩然《过故人庄》一诗中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24.《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的两句诗,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
25.大自然美丽的湖光山色涤荡了我们的心胸,让我们心清如水;愉悦了百鸟的性情,使它们在山林间尽情歌唱。这真
。”(填写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诗句)27.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两句诗各含有一个成语,这两句诗是: “
”、“
”。
28.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本诗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
29.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月寄情。如唐代诗人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
,两句,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30.友情,历来为人所珍重。”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则想象了与友人剪烛夜谈的情景“
。”
31.《泊秦淮》一诗中,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的诗句是:
。32.朱熹在《观书有感》表现作者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
33.晏殊《浣溪沙》中的“。”的对偶句,被誉为“千古奇偶”。
附:
资料积累:
1、《论语》:
①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⑦创建会议在我县召开,舒城百姓喜迎各地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孟浩然的《过故人庄》:①诗中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5杜牧的《泊秦淮》: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曹操的《龟虽寿》:最能体现诗人曹操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情感的诗句(含比喻)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本文的成语:老骥伏枥。
8、朱熹的《观书有感》:借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表现作者这种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本文的成语:源头活水。
9、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本诗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0、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两句诗,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
11、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富有特征的9个景物描绘了一幅秋原黄昏行施图,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12、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在《浣溪沙》中说明季节的变换,年华的交替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3、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篇7
一、用插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插图可以通过直观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尤其是对比较枯燥的、不易理解的文言文。如《童趣》是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万事开头难”, 如果直接讲解翻译, 绝对使孩子一开始就对文言文的兴趣大打折扣。而插图就是对课文主要内容形象的诠释。根据孩子们的心理, 上课前我先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 要学生描述都看到了什么。学生的兴趣马上来了, 纷纷回答自己所见。有的说, 画面的小孩留着长辫, 一看是清朝时期的人物 (说出了作者身份) ;有的说是用烟管吹烟中的一群白鹤玩 (一说烟管他们更有兴趣) ;有人问为何在床上而且还在蚊帐中抽烟, 他这样做对吗?问题形形色色。孩子们充分调动观察力和想象力, 对画面情景进行描述。我适时引导他们:要想知道答案, 请看课文文字是怎样“绘画”的。趁热打铁, 他们个个迫不及待去读课文, 寻找答案——原来画中小孩就是小时候的作者、清朝文学家沈复;他正“留蚊于素帐中, 徐喷以烟, 使之冲烟而飞鸣, 作青云白鹤观”, 他躲在床上的素帐中, 正是为了自己好玩……绘画与课文合二而一,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课堂气氛轻松愉悦, 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且当堂成诵, 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用插图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人物形象
《我的信念》是居里夫人所作。通过文章, 我们感受到了一个醉心于研究、淡泊名利, 热爱科学如“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 又有着坚韧不拔意志的女科学家形象。课文中有一张居里夫人在工作的照片。为了让学生对这位了不起的科学家有更深入的了解, 我让他们对这张照片进行描述, 看看能否从文章中找到切合这张照片的语句。画面上的居里夫人正坐在书房里, 认真地做实验。通过这一环节表述, 学生们对一个伟人的形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课堂适时地“插入”插图, 自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用插图教会学生如何生动描述景物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文中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藤萝花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美。语言生动形象, 色可观、形可触、香可嗅。如何让初一的学生感受并学会描述美景美物呢?学课文之前, 我注意到一幅藤萝画的插图, 那一簇簇藤萝花开得那么繁密、那么美丽。于是, 我灵机一动, 提出几个问题:1.观察画面, 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藤萝花的样子。学生纷纷描述:花朵繁密、花色粉紫、上浅下深……2.你以为应抓住花的哪些方面才描写得详细些?学生思考后认为:描写花应从花的颜色、形状、香气等方面写才更详细。3.如何描写才生动形象?学生一致认为:要想生动形象, 就要使用修辞手法, 还得会用修饰词。
通过有针对性的描述训练, 学生已经对如何刻画景物的层次顺序了然于心, 此时教师再引导他们走进文本, 与作者的描写加以比较阅读, 进行语句品析。经过一观、一练、一品, 既提高了鉴赏能力, 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用插图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绘画就是线条和色彩写成的无字文章。因此, 我们应该用文字描述出画的意境和韵味。特别是古诗词, 语言凝练, 画面感强。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会让学生根据课文去绘画, 以达到深悟文本的目的。然而, 他们常常忽略了文本插图的妙用, 它正是训练学生用文字表情达意的媒介。如七年级上册第十五课《诗四首》中马致远的《秋思》, 漂泊在外的游子郁郁寡欢, 愁眉不展, 憔悴的脸上写满了孤寂。他胯下的瘦马似乎通晓主人心思, 低头郁郁而行。正是夕阳西下时, 这对“主仆”要到哪里留宿?诗歌虽短小精悍却极富感染力, 学生读罢诗文, 再仔细观看插图, 图文对照, 一时文思泉涌, 纷纷举笔。有学生写道:
枯藤在秋风中瑟瑟颤动。薄暮中, 乌鸦在盘曲的老树上空聒噪着盘桓, 天又凉了。不远处是一座小桥, 流水潺潺从村子外边流过。几户人家屋顶上扬起了袅袅的炊烟, 他们的家人该是多么幸福地准备共进晚餐!太阳即将躲下山头, 然而, 村外的漫漫古道上, 漂泊在外的游子不知道家在何处。他孤独而悲伤, 骑着一匹瘦马, 向着那夕阳外渐行渐远……
通过这些“插曲”, 我以为观察插图进行课堂小练笔是最有效的训练途径, 不仅因为它直观, 更主要的是画面的形象性和文章的情感内蕴使学生情感内化, 产生表达的欲望, 即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所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 虽幽必显。”
浅谈七年级文言文的教学 篇8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七年级的学生又没有多少文言文的知识积累,因此,七年级的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虽然已经接触了文言文,但数量有限,学生在文言词汇积累,文言语法知识的认知上显然不足。文言语感更是无从谈起。甚至有可能学生在小學里接触文言文的时候,由于老师的教学方法的问题,导致学生中谈“文言文”色变的情况存在。再者,文言文因为它本身所固有的特点——题材陈旧、语言晦涩,七年级的学生想学好文言文,当老师的可能要花上很大的工夫,动上很大的脑筋。
二、学法浅谈
(一)让有趣的故事性取代枯燥的词句翻译。
每篇文言文的教学,如果还是照搬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的翻译法的话,早已不行了。翻译法的使用只能是让学生原本不太喜欢的文言文变得面目更可憎,兴味更索然。那么如何突破这个瓶颈呢?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要从兴趣入手。想方设法挖掘每篇文言文的兴趣点,然后用生活的语言陈述出来,让学生先进入老师所提供的特定情境之中,然后再看课文相关的内容的话,这就有了一个良好的过渡,他们接受起来也就容易多了,有兴趣多了。
例如,我在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河中石兽》一文时,我充分地利用了课文后的一道研讨练习题,让学生讲讲生活中你都经历了或者听说了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以致出错或闹出笑话的例子。然后学生就开讲了。学生甲说,他之前有一个同桌,令他很是不爽。穿的衣服破旧,甚至有时候大热天,身上有股很重的汗臭味,他很讨厌那个人。直到有一次,学生甲的自行车坏在了路上,眼看就只能拖着自行车回家的时候,他的同桌刚好路过,凭借他那熟稔的经验,三下五除二就把自行车修好了。从此以后,同桌的形象在他的心里有了一个重大的提升。学生乙说,以前他恨透了蛇,因为爷爷就是在一次野外作业的时候被毒蛇活活咬死的。自从今年学了生物之后,对食物链有一定的了解之后,他对蛇的印象终于有了一个更为客观的改变,如果没有蛇的存在,我们整个生物链就会失衡。
这么一来,我想同学们对这篇课文的主旨也就是最后一句话“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地理解老河兵的方案原理,我特意找了一些教具,用木头做了一段河床,河床的两端特意各开了一个洞,一头管进水,一头管排水。用老百姓家中的秤砣当其中的一头河中石兽,在木制河床的秤砣边上铺了一层厚厚的沙子,直至盖住了整个秤砣,那天我特意把这些学生叫到了化学实验室,一头用塑料软管接上进水口,把水龙头开到最大,在水的冲击下,秤砣纹丝不动,而“其反激之力”却把秤砣靠河床上游处的一层厚厚的泥沙冲走了大半,“渐激渐深”……通过这样的实验之后,我和学生们再回过头理解老河兵的方案时,大家也都懂了。所以,第三自然段的内容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事实证明,过多的文言词汇解释,过多的文言语法的渗透均是徒劳。因为面对七年级的学生,这些问题只能是要求学生了解即可,倘若把它作为课堂的主要任务,那就教死了。我的做法是要求同学们利用早读时间,还有每节语文课前的时间来朗读要学的文言文和学过的文言文,并且要站起来读,读得汗涔涔,那样读一遍的效果远远胜过一百遍的讲解课文。文言文的相关词语的意思就在这朗读中悄然接受,文言文的语感便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发酵,成熟,今后,即使是碰到课外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也能应付自如。
到现在为止,我还保留着一个习惯:要利用早读课下班的机会,亲自给那些背诵好课文的同学打个大大的“背”字,借此提振他们背书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有效地起一个监管的作用。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许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猜想法应试。
培养兴趣,培养语感不等于放弃词汇,放弃语法。因为,就目前来讲,考试中的题目设计还是有相关的文言词汇语法题目。如果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但在考试中就傻了眼,那说明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还是欠缺的,不够扎实的,甚至是无效的。
怎么办?我是这样要求大家的。每篇课文涉及新词汇、新句型、新语法,我会利用课堂抢答的形式加以传授,巩固。而具体的应试当中,如果遇到某些带点的词语翻译,或者翻译某个句子的时候,万一碰到障碍,就用猜想法,联系上下文,猜一个比较准确的答案上去即可。
总之,如何做好七年级的文言文教学,我的观点就是兴趣是关键,熟读是根本,词汇自然成。
【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上册08-31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10-06
文言文断句七年级语文09-07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01-05
七年级语文上册背诵09-02
语文七年级上册总结09-30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提纲06-29
七年级上册语文生字词06-01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卷07-03
五年级上册语文练习七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