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共15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篇1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王书月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
2、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了解作品所描写的民俗风情,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并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开展一次调查家乡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
4、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
5、走进图书馆,学习检索书目,检查工具书,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养成做读书卡片的习惯。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社戏》3课时
《端午日》1课时
《本命年的回想》1课时
《中秋咏月诗》2课时
.写作――从生活中找“米”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1课时
单元小结(学习反思)1课时
三、单元介绍: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绚丽多姿,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选的三篇阅读教学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过年、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农村社戏的民俗风情。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异地的民俗风情,
有的是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如鲁迅的《社戏》;
有的是对湘西端午民俗的介绍,如沈从文的《端午日》;
有的是对京郊运河家乡旧时过年习俗的深情回忆,如刘绍堂的《本命年的回想》;文章的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朴实清新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幅别开生面的优美画面。
读文如临其境,有在“画中游”之感。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专题
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分节日,搜集不同的民俗文化搜集、整理
2指导语:将搜集来的民俗文化分门别类交流、综合
3指导语:带领学生朗读单元提示,明确单元专题含义。朗读,结合自己的理解谈对“民俗文化”的理解
第二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做好相应的圈点勾画。明确任务
2巡视、参与、指导浏览目录、课文,做好记录
3指导语:交流读后感悟并提出思考交流、记录单元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块:确定单元学习专题并拟定实施方案: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针对单元主题,商讨单元学习专题,并拟订实施方案,如以访问的形式开展一次了解家乡传统节日习俗的调查活动等交流、讨论,确定活动主题,拟订活动方案
第四块:学习评价
1、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出示评价内容]:
1)、你对文章本身提出自己的思考吗?
2)、你有明确的单元学习主题了吗?
3)、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你对参加专题研究有没有好的建议呢?自我反馈
2、小结:[自我反思]
3、教学反思: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篇2
审美是音乐教学的核心。因此,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作品《茉莉花》教学设计的主导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学生感受不同风格与不同表现形式的《茉莉花》。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进一步感受音乐作品的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使民歌《茉莉花》中表现的场景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
二、教材简析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阶段苏教版七年级音乐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茉莉花》是江苏民歌, 曲子精美绝伦, 含蓄地表达女主人公质朴的情感。从歌词的内容中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纯洁的少女对洁白无瑕的茉莉花的爱慕与眷恋之情, 这样的题材本身就是民间音乐的表现形式, 是对初中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教育的好素材。
三、教学策略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 播放《茉莉花》视频与音频, 让学生感受我国民间音乐独特的风貌,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感。
在课堂上有表情地教演歌曲《茉莉花》, 师生共同鉴赏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演唱风格与不同演奏形式的《茉莉花》乐曲, 让学生欣赏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随着心理发展水平的发展, 初中学生的内心体验能力与感受能力在逐渐地增强。像《茉莉花》这样的优秀音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所以, 利用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开展教学更能给学生视觉与听觉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了解民歌的特点, 通过《茉莉花》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江苏民歌具有的风格。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不同演唱形式的《茉莉花》作品的欣赏与学唱活动, 感受民歌特点, 然后通过演奏、演唱、朗诵等形式来加深学生对《茉莉花》这首乐曲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演唱、欣赏民歌《茉莉花》, 引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深厚情感。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唱、演唱、欣赏《茉莉花》, 感受《茉莉花》具有的风格。
教学难点:学生对不同地域风格的《茉莉花》音乐的风格特点的理解, 以及如何感受民歌所具有的生命力。
七、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情境一师: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到江南水乡, 感受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悠闲生活。 (多媒体播放茉莉花的画面, 学生认真地观看。)
师:大家能说说大屏幕中美丽的花叫什么名字吗?
你们去过这样的地方吗? (学生讨论交流)
情境二师:你对这个画面有什么印象?这个背景音乐你听过吗?你能说出这首歌的歌名吗? (茉莉花) 今天, 老师与你们一起学唱我们江苏人的民歌———《茉莉花》。
(设计理念:初中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初步了解这首曲子, 通过情境导入, 唤醒学生曾经的记忆,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 学唱歌曲
1.听视频范唱
师:通过刚才的聆听, 下面思考两个问题:1这首歌体现了什么样的情绪?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明确:柔美、抒情、欢畅、明快
2.学唱歌曲
(1) 学生试唱 (教师钢琴伴奏) 。
(2) 找出难唱的地方, 师生共同解决。
(3) 跟着钢琴伴奏一起唱曲谱。
3.学唱歌曲
(1) 教师伴奏学生自学跟唱。
(2) 跟琴唱全曲。
教师点拨:要把这首歌曲唱好, 就必须把握好速度、力度。
(教师钢琴伴奏, 学生跟着学唱)
4.体验唱法 (教师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演唱这首歌曲)
(1) 教师领唱, 师生齐唱。
(2) 师:大家感觉哪种演唱形式比较难?你喜欢哪一种演唱形式?敢不敢挑战最难的演唱形式?
(尝试最难演唱的形式, 全体学生跟着伴奏学唱)
(设计理念:在学唱实践中尝试不同形式与风格的演唱, 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音乐形式,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拓展练习
多媒体课件展示江南风光, 把民歌与地方文化结合到一起 (学生观赏)
1.教师质疑:通过对江南风光与风土人情的欣赏, 你能说说江南的风土人情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讨论交流)
2.师:江南是我国茶文化的发祥之地, 在几千年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孕育了无数富有灵性的生命。江南女子最明显的特征是阴柔与细腻。《茉莉花》这首乐曲就发源于清代的江南, 把江南女子的纯情融合在江南小调中。所以, 民歌《茉莉花》明显的具有细腻、清秀、委婉等特点。
多媒体课件播放一组不同风格的《茉莉花》乐曲, 有同感乐器演奏的, 也有人演唱的。 (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茉莉花》)
接着, 播放不同民族风格的《茉莉花》旋律
(1) 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图兰朵》。
(2) 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中的中国女孩演唱的《茉莉花》。
(3) 女子十二乐坊组合演奏的《茉莉花》。
(4) 运用萨克斯独奏的《茉莉花》。
(设计理念:通过不同民族、不同乐器演奏同样旋律的《茉莉花》, 让学生感受江南民歌的韵味。尤其是西方音乐运用了我国民歌改编的乐曲, 更体现出西方音乐对中国民歌的融合, 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我国民歌艺术的博大精深。)
八、总结与反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篇3
——你的参与,就是你的成功,你的成功,就是你人生中的历史丰碑!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重点难点】重点秦末农民战争
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课前预习】
1、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呢?
2、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什么能够打败项羽,建立汉朝?
【课前小练】
1.公元前年,领导农民
在发动起义。并在建立政权,陈胜自立为王。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第次大规模农民战争,其精神,鼓舞后世人民的反抗残暴的统治。
2.公元年,在以少胜利多击败秦军主力。公元年,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3.公元年,建汉,史称,都。
【合作探究】
一、秦的暴政
1.秦始皇的暴政
(1)繁重。
(2)沉重。
(3)殘酷。
2.更加残暴。
【重难解析】
农民战争是第一次学习的课题,要在学习中注意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影响或意义)和三步曲(原因、经过、结果),训练系统、有序地掌握知识,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其次,要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从特点、历史作用、英雄人物的功绩等几个方面入手,掌握历史表象下的深层次内容。
【当堂评价】
1、下列最能表现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英雄气概的一句话是( )
A.“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D.“福兮,祸之所伏”
2、楚汉战争中,刘邦能打败项羽的原因有
①善于用人
②有关中作为后方
③约法三章
④军力强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的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作文 篇4
月光如水,月儿很小,轻轻幽幽地泛着光芒。她周围的乌云像几缕轻纱,时而遮住她美丽的脸庞。当月亮再次出现在天空中时,池塘中也有一个月亮,她们静静地彼此遥望着。一群小鱼好奇地向水中的月亮游去,水里漾起涟漪,月儿碎了,小鱼吓得四散而去,过了好一会儿,才又小心翼翼地靠近。
雨后很静,仰望深蓝色的天空,上面悬挂着星星的网。这网紧紧地盖下来,盖在我们头上。星星在隐隐约约地闪烁着微弱的光辉,我几乎想要伸手去摘下几颗,因为它们离我真的太近了。
不一会儿,月色更显雅致,淡淡的月光静静地泻在大地上,照在池塘上,微波粼粼,银光闪闪。月光,照亮了清幽的一洼水塘,轻抚着大地上的一切事物。放眼望去,眼前景物好似一幅深色的月夜水墨画。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教学反思 篇5
《科里亚的木匣》通过科里亚埋木匣、挖木匣,经过思考得出道理。它告诉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都告诉我们要正确的对待自己和别人,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要尊重别人,与人和睦相处等。
这些道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应当作为行动指南的,也不光是教育孩子,我们成人也是要不断反思成长的。
在教学中,这些主旨是都在学生口中、脑中是走过的,而且不只是一两遍。不过在学生的发言和反应中,我感觉孩子们没有真正入脑、入心。发言的孩子就那么几个,发言的内容也是相对简单而且用语匮乏的。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能体现这些思想方法的可能只有点点星末。
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篇6
一、读音节,写词语。
máodùn jíhé qiānxū
( ) ( ) ( )
jǐnguǎn dǒngshì pǔ sù
( ) ( ) ( )
nǎo nù tǎn kè chǎo nào
( ) ( ) ( )
二、多音字组词。
hào( ) shèng ( )
好 盛
hǎo( ) chéng( )
三、 比一比,组词语。
坑( ) 住( )
抗( ) 往( )
敌( ) 受( )
故( ) 爱( )
值( ) 待( )
植( ) 诗( )
四、把能搭配的词语用直线连起来。
挖 数字 推举 童话
撒 木匣 讨论 代表
数 土坑 刻画 记号
埋 沙子 编写 问题
五、照样子写句子。
例:海龟伏在坑里下蛋。
巨大的海龟案安静静地伏在坑里下蛋。
1.丛林中,住着一只鹿。
2.人们说:“这是一只陶罐!”
3.木匣里放着东西。
六、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完成练习。
美丽的愿望
金色的小花,有个金色的愿望:春天来了,我要送给人们淡淡的清香。
绿色的小树,有个绿色的愿望:夏天来了,我要送给世界一片片阴凉。
明亮的.小河,有个明亮的愿望:秋天来了,我要为丰收的大地快乐地歌唱。
洁白的雪花,有个洁白的愿望:冬天来了,我要给小学生们送去惊喜和欢畅。
1.小花、小树、小河、雪花都有些什么愿望?
小花: 。
小树: 。
小河: 。
雪花: 。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多音字音考 篇7
关键词:广韵,反切,破读,虾
一、虾蟆
《童趣》 (P20) :忽有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而来, 盖一癞虾蟆,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虾”是“蝦”的简化字。【说文解字】 (2) :“蝦, 蝦蟆也。”蝦蟆也就是蛤蟆, 学名蟾蜍。《史记·龟策列传》:“月为刑而相佐, 而见食于蝦蟆。”描写的是蟾蜍吃月 (古人对月食的误解) 的景象。【广韵】麻韵167页 (3) :“蝦, 胡加切, 蝦蟆。”麻韵164页:“蟆, 莫霞切 (mɑ) , 蝦蟆。”【康熙字典】1090页:“蝦, 《唐韵》胡加切 (xiá) , 《集韵》《韵会》《正韵》何加切 (xiá) , 并音遐。”根据见系二等字语音演变成细音的规律, “蝦”反切的现代读音应为xiɑ, 但是现代汉语中“蛤蟆”一词和“蝦蟆”正是同一个词, 可知在表示“蟾蜍”这个词的时候, “蝦”的语音演变比较特殊, 延续旧音读为ha (匣母浊音清化为h, 声调转为阳平) 。
“蛤”字本义为蚌蛤。【说文解字注·虫部】670页, 即为蛤字, 释为“蜃属”。【康熙字典】1082页:“蛤, 《唐韵》《正韵》古沓切 (ɡé) , 《韵会》葛合切 (ɡé) , 并音鸽, 《玉篇》蚌蛤也。《礼记·月令》:‘雀入大水为蛤。’”“蛤”本义为蚌蛤。现在读ɡé音的词有蛤蜊 (ɡélì) 、蛤蚧 (ɡéjiè) 等。故, “蛤蟆”一词本作“蝦蟆”, 后来“蝦”字语音发生变化, 读为xiɑ?, 后来和“鰕”共同简化为“虾”, 用来表示鱼虾之“虾”。既然“蝦”字已不能正确表示hɑmɑ的语音, 就开始借用“蛤”字来记录语音, 就成了现在的“蛤蟆”。因此, 清人沈复《童趣》中的“虾蟆”应破读为hɑmɑ。【现代汉语词典】488页同。而教材未作注音, 恐易误导学生错读。
二、禁
《紫藤萝瀑布》 (P16) :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 就要绽开似的。
【广韵】侵韵220页:“禁, 居吟切 (jin) , 力所加也, 胜 (读shenɡ) 也, 又居荫切。”沁韵441页:“禁, 居荫切 (jin) , 制也, 谨也, 止也。”可知“禁”表示承受之义时读阴平, 表示制止、禁止之义读去声。【现代汉语词典】656页、662页“禁”字同。教材中, “忍俊不禁”中的“禁”表示控制的意思, 故读去声。本册教材《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152页) “他情不自禁地把手掌挨近自己的眼睛”中的“禁”字同样读为去声。
三、晕
《春》 (P53) :一点点黄晕的光, 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说文解字注】304页:“晕, 光也。”【广韵】问韵396页:“晕, 王问切 (yùn) , 日月傍气。”广韵中的晕字只有去声这一个音。【康熙字典】497页:“晕, 《广韵》《集韵》《韵会》王问切, 《正韵》禹愠切 (yùn) , 并音运, 日傍气也。《史记·天官书》:“两军相当, 日晕。”看来不独广韵, 诸家韵书都只有去声一个音, 都是作“日傍气”解。【汉语大字典】1527页“晕”注有平去二声, 平声释义很简单:“昏迷, 失去知觉, 如:晕倒;晕厥。”并未举任何文献例证。看来, 义为晕倒、昏迷、眩晕等的平声读音是近代才产生的。【现代汉语词典】与【汉语大字典】同。因此, 《春》中“黄晕”之晕当读为去声。
四、澄
《济南的冬天》 (P57) :看吧, 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
【广韵】蒸韵198页:“澄, 清也, 直陵切 (chenɡ) 。”庚韵:“澄, 直庚切 (chenɡ) , 水清定。”【康熙字典】651页:“澄, 《集韵》持陵切 (chenɡ) , 音惩。谢灵运诗:“秋水共澄鲜。”又《集韵》唐亘切 (denɡ) , 音邓, 清浊分也。”【汉语大字典】1750页“澄”注有chenɡ、denɡ二音。【现代汉语词典】同。二者区别:音chenɡ时作形容词;音denɡ则表动词, 当“使澄清”讲。所以, “澄清”中的“澄”读作chenɡ。
五、荫
《散文诗两首·荷叶母亲》 (P126) :除了你,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说文解字注】39页:“荫, 草阴也。”荫的本义是草阴。【广韵】沁韵441页:“荫, 於禁切 (yìn) 。”同一小韵中还有“廕”字, 释为“庇廕”。【康熙字典】1055页:“荫, 《唐韵》《集韵》《韵会》并於禁切, 音廕。《荀子·劝学篇》:“树成荫而众鸟息焉。”又通廕, 《左传文公九年》:“本根无所庇廕。”又《集韵》於金切 (yin) , 音阴, 草木荫翳也, 班固《西都赋》:“茂树荫蔚。”由此可知, 简化字中的“荫”实际上是“蔭”和“廕”两个字共同的简化字, 读yin时, 表示阴凉、树荫之义;读yìn时, 表示保护, 荫庇之义。【现代汉语词典】同。故本文中应读去声。
六、稽
《皇帝的新装》 (P137) :这也真够滑稽, 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广韵】齐韵89页:“稽, 古奚切 (ji) , 考也, 同也, 当也, 留止也, 又山名, 亦姓。”荠韵269页:“稽, 康礼切 (qi上声) , 首至地也。”所以稽查、稽留、无稽之谈、滑稽等都读ji阴平;而稽首之稽读qi上声, 比如“再拜稽首”。【现代汉语词典】同。
七、予
《皇帝的新装》 (P138) :封他们为爵士, 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广韵】鱼韵68页:“予, 以诸切 (yú) , 我也。”语韵256页:“予, 余吕切 (yu) , 郭璞云予犹与也。”读平声义为“我”, 读上声义为“给与”。【康熙字典】85页“予”同, 【汉语大字典】52页“予”同, 【现代汉语词典】同。故文章中的授予一词应读上声。
参考文献
[1].余迺永, 《新校互注宋本广韵》[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2].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3].丁声树, 《古今字音对照手册》[M], 科学出版社, 1958
[4].郭锡良, 《汉字古音手册》[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5].张玉书等, 《康熙字典》[M], 中华书局, 1958
[6].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字典》[M], 湖北辞书出版社, 1986
[7].阮元, 《十三经注疏 (影印本缩印版) 》[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篇8
本单元的主题围绕“生命礼赞”,精心选择了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来讴歌生命,赞颂生命的伟大。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动物朋友。在活动中,应充分搜集资料,利用各种形式,关注自然、关注我们身边的动物朋友,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体会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解故事,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有个性的表达能力。
2.通过查阅资料、手抄报制作等,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3.交流对动物的了解、认识和情感体验,关注动物生存状况,培养爱护动物意识,树立珍惜生命的情感。
【导入新课】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更多地了解动物,关注动物的生存状况与各种动物和谐相处。关心动物也就是关心人类自己。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动物也有感情,也有智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共同走进动物的世界,来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的动物朋友。
动物故事擂台赛:
指导语:俗话说: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对应着地上的一个人或动物。天上群星闪耀,我们人间的舞台上也是“星光灿烂”,你可知道银河系中的满天星斗都对应着地球上的哪种动物吗?下面让老师和大家一起在浩瀚的星空下,与您细数动物中的“明星”。
活动一:星星、动物巧配对
指导语:在课前已经让同学们去搜集星星、动物知识了,下面让我们一起去分享同学们的劳动成果吧。请用“我认为 (动物)是 (星星),它们的相似点是 ”的句式,比一比那位同学说得准确、恰当。
例如:
学生1:我认为猴子是“文曲星”,它天资聪明、敏捷,有才气,是文曲星下凡。
学生2:我认为公鸡是“启明星”,它一般出现在清晨,有吉祥如意的象征。
活动二:讲述经典动物故事
指导语:课前已经安排同学们去观看《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大型电视节目,下面就让我们大家把看到的、听到的关于动物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要求:
(1)学生对故事内容要熟悉,确定讲述的顺序。
(2)吐字清晰,声音抑扬顿挫,有感染力。
方式:2~3名同学讲述,予以评价。
保护动物大联盟:
指导语: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动物朋友的了解,下面让我们一起走到社会中去,完成下面的活动,比一比哪位同学更优秀。
活动一:小记者在行动
街头采访:
(1)向你身边的父母师长、同学朋友采访他们对动物的态度意识。
(2)采访政府官员对动物的保护措施及对滥捕滥杀的制裁行动。
活动二:动物大调查
(1)调查宾馆、饭店是否有捕杀、食用野生动物的现象。
(2)调查了解我国稀有、濒危野生动物的现状。
完成调查报告:
1.根据学生实际,在家禽家畜、宠物、野生动物中选择一两种动物,开展小型的动物调查。
学生分组、分工,选择感兴趣的动物,确定调查的主题。
2.學生分组合作完成调查报告。
活动过程:小组交流→提交提纲→完成报告→教师点评→评选表彰。
活动三:保护动物,我在行动
撰写保护动物倡议书或拟写几条宣传标语。
要求:学生撰写倡议书及标语,语言要简洁、具体、醒目,有号召力。
【课堂总结】
人与自然本应和谐共处的,曾几何时,人类简单地以人为中心来决定动物的生死和善恶。在自然和人类持续发展的今天,对于动物的爱护已成为具有时代特点的价值观。让我们来共同关注动物朋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布置作业】
以“人类的朋友—— 动物”为题,完成一篇600字作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篇9
童心就是真心,像春日的鲜花一样艳丽,没有任何的掩饰。童心就是暖心,像夏日的朝霞一样和煦,没有任何阴暗。童心就是纯心,像秋日的碧湖一样清澈,没有任何机关。成人应有一些童心,多一些真情实感,少一些虚情假意。泰戈尔的《纸船》就是一篇赞美童心的散文诗。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理解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3.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份礼物,看,这是什么?(教师拿出纸船)有同学放过纸船吗?很好,请你们回忆一下放纸船的经历。把时间、地点、当时的感受甚至放的方法都可以向大家介绍。(学生自由发言)我们看到这纸船,就会想起从前的点点滴滴,那种感觉特别美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散文诗《纸船》,看看能否从这首诗中找回被我们忽视甚至忘却的东西。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生字注音
异地(yì)仰望(yǎnɡ)2 词语解释
异地:他乡,指家乡以外的地方。仰望:抬头向上看。游伴:游玩时的伴侣。子夜:半夜。
浮泛:课文中指漂浮在水面上。满载:运输工具装满了东西。
平平安安:没有事故,没有危险;平稳安全。3 作者名片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
白帆(fān)浮泛(fàn)主要作品有《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1913年他以《吉檀迦和》成为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背景追溯
本诗选自《泰戈尔散文诗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冰心等译)。泰戈尔的《新月集》是一部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英文散文诗集。共收入诗歌40首,出版于1913年。这些诗歌是诗人从自己1903年出版的孟加拉文诗集《儿童集》翻译而来的。诗集中天真的孩子与慈爱的母亲正是诗人的爱子与妻子。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诵读这首散文诗,说说文章以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儿童的 哪些奇思妙想? 【点拨明确】甲生:想到写有“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的纸船让异地 人得到。
乙生:想到用船载着秀利花平平安安地到达岸上。丙生:想到天上的船儿能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
丁生:想到梦里“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地浮泛前去,睡仙坐在船里。师评:诗人为我们勾画了一个童话般的梦幻世界。在这里,诗人寄寓了自己的梦想,纸船满载着这些梦想漂向远方。如果你也有这么一只载梦的纸船,你将放进怎样的梦?结合你的生活积累和体验,说说你的梦。
(二)深层理解 《纸船》是怎样形象地写出了儿童的童真稚趣?
【点拨明确】诗人依照儿童的心理,以朴素的语言、明快的格调,特别是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儿童的奇思妙想:先是想到写有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的纸船让异地的人得到,然后想用载满秀利花的船平安地到达岸上,接着想到天上的船也能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最后想到梦里睡仙坐在船里。这些想象天真离奇,却形象地写出了儿童的童真稚趣。本诗语言虽然朴素,却给人留下一种美好的意境,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你能说说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吗?
【点拨明确】整首诗自然、纯朴而优美,具有一种田园牧歌式的风格。这从诗中所采用的一些意象中可以体会出来,如溪、村、田园、秀利花等,这些自然的或与自然较为接近的意象,为整首诗营造出了一种朴素而单纯的氛围,它们与天真的小主人公,与放纸船的稚气行为结合在一起,在和谐中将主题凸现了出来。
诗人使用了一些限制性的、修饰性的词语,还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童天真纯净的心灵,又构筑了一幅美妙的图画,可谓言简意赅,韵味无穷。
(三)走进语言 说说加点字的表达效果。我用大黑字写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在纸船上。....【点拨明确】“用大黑字”,用语极为质朴,充分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稚气,仿佛让我们看见孩子写字时专注的神情,体察到那盛满了希冀的小小心灵。我把园中长的秀利花载在我的小船上,希望这些黎明开的花能在夜里被平平安安地......带到岸上。
【点拨明确】“黎明开”的花“在夜里”到,在异地会得到纸船的人,就可以看到花儿开放了,就会给他带来惊喜。多么美好的愿望,水晶一般的童心!我不知道天上有我的什么游伴把这些船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点拨明确】“同我的船比赛”,特别符合孩子的心理。4 睡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梦的篮子。......【点拨明确】梦中有梦,在孩子的眼里,睡仙的篮子是可以装载无数的美梦的。
(四)走进写法 写作特色(1)疾猛的节奏
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不让人有半点喘息的机会。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更强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2)激昂的排比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也有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段落,犹如洪流般潇洒地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许多排比,对仗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3)铿锵的短句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也不妨写一首诗,最好运用这种写法,充分发挥你的想象,把你的梦想写出来。(让学生把课前写好的诗再作修改,然后拿上来用投影放出来,并自己朗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篇10
我喜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的清爽秋天,带着本书,到枫叶飘落的树林里品味美妙的故事,然后,躺在这枫叶铺就的烈火般的地毯上,尽情高歌,让自己的心像小鸟一样展开翅膀尽情飞翔,享受着这无穷的快乐。
我喜欢端着一杯热茶,看着夕阳,落日的余晖染红了窗棂,院子里的那一墙爬山虎,也被映照在玻璃上,像一潭泛着光的浓绿的湖水,还不停地摇曳着。纵然是烦躁的心也在这夕阳的普照下,变得清闲愉快起来,夕阳在树影里落下的最后一抹微笑,然后,随着一片嫣红,消失在金黄色的天空中。
我更喜欢站在广阔的大地上,看着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听着风吹的声音,细细的聆听着这天籁之音。这声音,好像一股清凉的风,使自己的心融化在这美妙的声音中,带来一片宁静,全身轻飘飘的,仿佛也跟着这动人的旋律跃动起来,直至完全地融入这美妙的乐章中。
我尤其喜欢冬天的洁白无瑕,大地脱去了黄色的外衣,换上了白色的大衣,整个世界都是粉妆玉砌,银装素裹,我的心也被这纯洁的白色感染了,也变得纯真起来,灵魂也在这冰天雪地里玩耍,舞蹈。
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篇11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Unit 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中的Section B 1a —1e. 本节课是一节听说课,从整体上看,是在sectionA部分的基础上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拓展和延伸,1a-1e是一组完整的听力训练,围绕“my best friend”这一话题展开,1a-1b在听前让学生谈论好朋友应具备的特质,1c-1d让学生听一段关于好朋友的访谈,听后1e要求学生利用所听信息重新组织语言编新对话。
二、学情分析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一系列的听、说训练,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新单词:talented, truly, care about. 并能运用本单元的语言结构——比较级,展开对好友标准的讨论及朋友之间的对比。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课听力部分多层次,对角度的挖掘,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捕捉重点信息,通过设置“interview”这一环节提升学生的对本课内容的语言输出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树立正确的对待友谊的态度,培养朋友间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听力和对话的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形容词、副词比较级的用法,将听力中使用的对比方法移为己用。
教学难点:通过熟练掌握本课语言结构,使学生能够对朋友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描述。
三、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and warming up
Make the students get interested in this class and reduc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
Sing a song about friendship and talk something about friends.
Talk with the teacher.
Step 2 Vocabulary
Make the students grasp the new words through creating the situations.
Use different situations to show the new items.
Answer the questions “ Is she a good friend?” to know the new items.
Step 3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Make the students express their ideas about friends.
Show new items, ask the students to exchange the idea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then present.
Step 4 Listening practice
Make the students get familiar with the target languages, complete the listening material.
Ask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 to the recreated chart.
Listen and fill in the chart.
Step 5 Presentation of conversations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to express the ideas about Molly’s and Mary’s best friends.
Ask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Molly、Mary and their best friends.
Talk in pairs.
Step 6 Interview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language in real situa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interview their classmates
Interview the classmates and write down the information, then give a report.
Step 7 Homework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in the life.
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篇12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我国母亲河——黄河的基本知识, 要求同学们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 并拥有综合分析问题、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但是本节课对我们地处西北地区的学生具有难度, 作为教师, 我必须让抽象的黄河知识形象化、直观化, 并巧妙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润物细无声”中悄悄拨动他们纯真的爱国之情。让本节课成为同学活动充分, 思维活跃, 快乐合作, 课堂高效, 体现新课改理念的代表课例。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能读图完成黄河基本知识整理; (2) 能分析理解黄河对我们的贡献; (3) 能读图分析出黄河之患的由来; (4) 能设计一两条治理黄河的科学方案。
地理能力目标: (1) 可以徒手绘制黄河简图; (2) 学会使用黄河水系及地形图。
德育目标:激发同学们对黄河的忧患意识, 体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学情及教学设计
八年级的学生长久以来仍把地理学习当作“副课”对待:上课应付, 学习不积极, 兴趣不太浓厚, 被动学习状态比较明显, 地图的使用能力较差。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鲜活、趣味性的图片, 刺激他们的直观体验;通过反复地读图、用图练习, 利用地图串联知识, 以图带练, 轻松掌握黄河知识。同时抓住中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 设计一系列能够使学生个性得以张扬, 潜能充分发挥的教学活动, 满足每位学生的参与欲望, 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学到有用的地理知识, 学会实用的地理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先播放黄河的图片, 配以背景音乐使学生对黄河产生感性认识, 然后通过组织同学们吟诵黄河诗词, 引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唤起在我们心中都深藏着的那一份浓浓的黄河情、中国心!
1. 黄河知识知多少
首先出示黄河水系图, 利用导学案, 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竞赛形式, 完成黄河基本知识的自学整理总结, 通过学生活动, 基本了解黄河的概况。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自整理、讨论、归纳总结,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自主学习的方法及能力, 养成用图、析图的良好习惯, 锻炼团队合作精神。
2. 滔滔黄河水、悠悠中华情
首先给出图片, 利用导学案关于黄河不同河段特征的引导, 总结出不同河段特征, 认识到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让学生学会倾听, 学会思考, 增强自信心。
3. 师生小游戏
(1) 徒手一笔绘黄河 (利用稿纸和电子白板小组合练, 先描画, 再以手指代笔, 快速描绘, 做到心中有图) 。
(2) 快报黄河站名 (主要的水电站和地名) (3—4位同学上台指图、大家模拟黄河旅行报站名, 老师加大梯度和难度) 。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读图、绘图活动突出了地理课“图不离手”这一特点, 给他们创设“活动情境”建立脑海地图, 做到心中有图, 以图记忆。
保留一份同学们绘制的最佳干流示意图, 为后面的游戏做素材。
4. 讲解黄河之功:发电、灌溉、塑造、旅游
小活动:请你来当小老师!同学上台讲解导学案中的选择题, 充分让同学展示, 让课堂成为孩子们展示、互动的舞台。
5. 黄河的忧患、产生原因及治理
通过小组合作活动, 得出黄河的主要灾患, 并讨论这些忧患是怎样产生的, 使学生了解地上河的成因和危害, 观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状况, 并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植被稀少、人为破坏等) 。引导同学们通过合作、研究, 提出对黄河治理合理科学的建议, 拓展知识容量和深度, 理解中国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探究治理黄河的方案, 这是本节课重点内容, 通过各小组协作式学习, 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 每个小组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针对断流, 同学们也提出跨流域调水, 南水北调, 发展节水农业, 节约用水等方案。学生通过自己分析、解决问题, 真正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从而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顺利完成重难点知识的学习。
6. 我为黄河治理献建议
黄河已是伤痕累累, 为黄河治理献建议, 把小组的最佳方案以小标签的形式贴在黄河干流示意图上, 让母亲河在我们的手中变得更美!
五、课后反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篇13
第三课时
复习本单元课外重点语段阅读题
(一)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矾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在混乱的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七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笑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尸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个小时,他突然听到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真的是你吗?”“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尸“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屋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帮忙,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了出来。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巨大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1.这里所选几段文字,叙述了一个什么事件?
2.你认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得好吗?请说明理由。
3.请写出文中表现阿曼达父子心心相连的一句话。
4.文章结尾段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仔细阅读文章,根据文中对父子二人的描写,说他们各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
5.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的提示,想像地震刚刚发生、教室刚刚塌陷时阿曼达的处境,写他的所见、所想和所做。篇幅不超过一百字。
答案:
15.阿曼达的父亲在地震后怀着坚定的信念成功地抢救出儿子。(此题亦可从阿曼达的角度.总结。)
16.划线句子用了排比手法,渲染时间延续过程又长又慢,突出强调父亲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不停地行动,顽强地救出儿子。
深刻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挚爱之情。(这是一个开放型题目,可以从不同角度回答问题,能答出一个方面即可,不必求全。)
17.这句话是“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8.父亲信守承诺、挚爱儿子、不怕艰险的表现都了不起;阿曼达信任和热爱父亲、临危不惧、先人后己的表现也都了不起。
19.这是一个开放型题目,言之成理即可。重要的是要写出孩子最初的惊慌以及想到父亲的话之后那种坚定、镇静。
(二)
①有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海边遇见一位熟识的.老渔民。我们攀谈了起来。从打渔聊到天气,从大海聊到人生。我忽然地说:“人和海相比,真是太渺小,太短促了。”老渔民似乎不假思索地笑了笑,随口说:“可海懂什么?他的不经意的回答,犹如一道电光在我心灵深处一闪.① 我似乎获得了一种启示。我望着大海。群山、礁石……许久,忽然产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思想。我想,是呵,海懂得什么?山懂得什么?②它们虽然已经存在了亿万年,今后,也许还将存在更多的亿万年,可是,它们并没有也不可能感知和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哪怕一分钟,一秒钟呢!而人,虽只有短短的几十年的岁月,却每时每刻,甚至在梦中也都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自身的存在。而且不正是人类自己【fù yú】了自然以人的面貌、思想和感情吗?在无知的自然面前,人,难道不该感到骄傲和神圣吗?③我顿时觉得第一次用另一种眼光审视着眼前的大海,并仿佛感到自己渐渐高大起来……
②我为这意外的收获而高兴,我急忙跑去找那位老渔民。可是沙滩空空的,老渔民已经出海了。举目望去,只见前方的海面上一叶小舟在风浪中驶去,驶去。而我,那些无名的怅惘也仿佛被它带走了……
1.根据文中的汉语拼音写出汉字:[fù yú]_
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③改成意思相同的陈述句:□□□□□□□□□□□□□□□□□□□。
3.文中划线的句子①比喻的是□□□□□□□□□□□□□
4文中划线的句子②的意思是( )
A.表示作者在思索海与山所懂得的东西;
B.表示作者对海与山所懂得的东西的迷仍、困惑;
C.表示作者已认识到海与山并不懂得什么。
5.“他的不经意的回答”一句中“不经意的”照应了_____”、“____”这两个词语。
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篇14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
朗润yùn水涨zhǎng嫩nèn
宛wǎn转应和hè撑chēng伞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yùnniàng)酝酿鸟(cháo)巢
披(suō)蓑戴(lì)笠抖(sǒu)擞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卖弄:炫耀。
(2)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烘托:衬托。
点拨: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4.用恰当的动词填空。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4)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2.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贬的。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春》最后三段。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体裁)。
2.《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称谓),的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第12课济南的冬天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暖和huo着zhuó落一髻jì白花
镶xiāng宽敞chǎng贮zhù蓄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秀气:清秀文雅,这里指小山秀美小巧。
(2)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
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响晴:晴朗无云。
(3)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
设若:假若。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2.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北京市政府曾授予他“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第13课山中访友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栀zhī子湛zhàn蓝犬吠fèi
津jīn津乐道禅chán心
2.解释下列词语。
(1)唱和:指歌唱时此唱彼和,互相呼应。
(2)玄奥:玄秘深奥。
(3)德高望重:道德高,名望重。
(4)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你好,瀑布大哥!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山中访友》的作者是李汉荣。
第14课秋天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伐木声丁丁zhēng鳊biān鱼乌桕jiù
寥liáo阔枯涸hé清洌liè梦寐mèi
2.解释下列词语。
(1)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2)寥阔:高远空旷。
(3)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4)梦寐:睡梦。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2.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秋天》“渔夫晨归图”一节。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秋天》一诗的作者是何其芳,他是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称谓)。
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碣jié石澹dàn竦sǒng
峙zhì堤dī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次北固山下次:停泊。
(2)客路青山外客路:旅途。
(3)最爱湖东行不足不足:不够。
(4)路转溪头忽见见:通“现”,出现。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5.《观沧海》中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7.《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中表达作者丰收带来的喜悦之情的诗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8.《天净沙·秋思》中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钱塘湖春行》一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朝代)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称谓)。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2.《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是唐朝诗人王湾。
3.《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大诗人。
4.《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选自《稼轩长短句》。从词的常识看,“西江月”是词牌名。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朝爱国词人,词风以豪放著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篇15
一、根据课标制定三级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目标,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性语文素养的关键和根本。
(二)过程与方法
要让学生寻求并掌握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自己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要注重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以及积极正确的态度。
二、确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论指导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树立学生是主体的意识,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观和自主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热情鼓励学生主动、自主的学习行为,高度评价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的成果。学生主动在语文实践中会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
(二)合作学习
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调动他们合作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多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团队合作学习等,实现生生合作、生生互动,互相启迪,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在合作中取得喜人成绩。
(三)探究学习
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探究的习惯和能力,勤于钻研,勤于思考,勤于发问,乐于表达与交流。学生在学习中尤其注重知识的探索和钻研,善于讨论研究和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
1. 建立语文学习成长袋
语文学习原始资料表;入学前家长评价表;学生进步记录表;家长月反馈表;语文学习目标表;教师评价表、激励表;学生学习经验表。
2. 学生自主命题袋
面试命题卡、笔试命题卡(按单元出题)。学生分小组确定出题人、答题人、评价人,并评选出优秀命题者。
3. 学生合作探究小组
按课文、活动分组。(探究小组的类型:单元活动小组、四人小组、特色小组、男生团队、女生团队、兴趣小组……)
4. 课外名著学习沙龙
拓展性阅读、研讨;名著推介;名著阅读札记;名著观感交流;名著名人谈;名人访谈录;吹毛求疵看名著……
5. 学生学习成果评价组
评委由学生自我推荐竞选产生。(评价内容:课堂活动评价、课堂发言评价、课外学习效果评价、资料信息收集评价、随笔评价、学习成绩阶段性评价、作品发表评价、语文学习整体性评价……)
6. 语文大世界学习成果展示交流课
在教室各个位置布置自己的成果展示:图片、资料、作品、多媒体成果。
7. 语文学习问题抢答、辩论赛
分单元、课本、文体、问题类别(准备课文:《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童趣》、《第一次真好》、《羚羊木雕》、《散步》)
8. 课本剧演出
《皇帝的新装》、《山中访友》、《羚羊木雕》、《陈太丘与友期》、《盲孩子和他影子》、《女娲造人》。
9. 中段考
面试题(学生自主组织试题、学生准备答案),笔试开卷。
10.期末考
面试题(学生自主选定试题,学生评委准备答案),笔试开卷。
11. 口头作文学生自评组
题目自主拟定、写作内容自定、口头表达成绩评价,人人参与。(每两周一次)
12. 配乐朗诵
评委组由学生自主产生,朗诵由学生自己合作完成。(朗诵课文:《在山的那边》、《行道树》、《春》、《山中访友》、《秋天》、《观沧海》、《西江月》、《天净沙》、《金色花》、《纸船》、《咏雪》、《天上的街市》、《静夜》、《浅塘湖春行》)
实验的过程就是带着问题摸索前进的过程,我们相信有了高水准的课程标准,有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试验教材,广大语文教师一定会成为这一园地中的活水,并不断注入新的活水。
参考文献
[1]吴忠豪.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11) .
[2]杨生栋.对语文教学中“用教材教”的几点思考[J].语文学刊, 2007, (02) .
[3]于晨凌.有效利用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吉林教育, 2009, (07) .
[4]虞银娣.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相关概念的辨识[J].文教资料, 2008, (13) .
[5]陈颖.发掘语文课程资源的尝试与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7, (08) .
[6]邹赣华.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D].福建师范大学, 2005.
【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推荐阅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07-22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教师中心稿)08-08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10-03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测试卷08-31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计划10-22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金色花》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12-22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十五夜望月》 教案教学设计12-08
三年级语文第七单元语文乐园七教案12-03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