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2024-07-28

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通用9篇)

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篇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在已经过去的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的学习和教学中,师生共同探索、努力研究、积极合作、认真参与,初步摸索出了一种全新的语文学习方式。

一、根据课标制定三级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目标,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性语文素养的关键和根本。

(二)过程与方法

要让学生寻求并掌握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自己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要注重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以及积极正确的态度。

二、确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论指导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树立学生是主体的意识,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观和自主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热情鼓励学生主动、自主的学习行为,高度评价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的成果。学生主动在语文实践中会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

(二)合作学习

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调动他们合作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多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团队合作学习等,实现生生合作、生生互动,互相启迪,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在合作中取得喜人成绩。

(三)探究学习

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探究的习惯和能力,勤于钻研,勤于思考,勤于发问,乐于表达与交流。学生在学习中尤其注重知识的探索和钻研,善于讨论研究和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

1. 建立语文学习成长袋

语文学习原始资料表;入学前家长评价表;学生进步记录表;家长月反馈表;语文学习目标表;教师评价表、激励表;学生学习经验表。

2. 学生自主命题袋

面试命题卡、笔试命题卡(按单元出题)。学生分小组确定出题人、答题人、评价人,并评选出优秀命题者。

3. 学生合作探究小组

按课文、活动分组。(探究小组的类型:单元活动小组、四人小组、特色小组、男生团队、女生团队、兴趣小组……)

4. 课外名著学习沙龙

拓展性阅读、研讨;名著推介;名著阅读札记;名著观感交流;名著名人谈;名人访谈录;吹毛求疵看名著……

5. 学生学习成果评价组

评委由学生自我推荐竞选产生。(评价内容:课堂活动评价、课堂发言评价、课外学习效果评价、资料信息收集评价、随笔评价、学习成绩阶段性评价、作品发表评价、语文学习整体性评价……)

6. 语文大世界学习成果展示交流课

在教室各个位置布置自己的成果展示:图片、资料、作品、多媒体成果。

7. 语文学习问题抢答、辩论赛

分单元、课本、文体、问题类别(准备课文:《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童趣》、《第一次真好》、《羚羊木雕》、《散步》)

8. 课本剧演出

《皇帝的新装》、《山中访友》、《羚羊木雕》、《陈太丘与友期》、《盲孩子和他影子》、《女娲造人》。

9. 中段考

面试题(学生自主组织试题、学生准备答案),笔试开卷。

10.期末考

面试题(学生自主选定试题,学生评委准备答案),笔试开卷。

11. 口头作文学生自评组

题目自主拟定、写作内容自定、口头表达成绩评价,人人参与。(每两周一次)

12. 配乐朗诵

评委组由学生自主产生,朗诵由学生自己合作完成。(朗诵课文:《在山的那边》、《行道树》、《春》、《山中访友》、《秋天》、《观沧海》、《西江月》、《天净沙》、《金色花》、《纸船》、《咏雪》、《天上的街市》、《静夜》、《浅塘湖春行》)

实验的过程就是带着问题摸索前进的过程,我们相信有了高水准的课程标准,有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试验教材,广大语文教师一定会成为这一园地中的活水,并不断注入新的活水。

参考文献

[1]吴忠豪.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11) .

[2]杨生栋.对语文教学中“用教材教”的几点思考[J].语文学刊, 2007, (02) .

[3]于晨凌.有效利用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吉林教育, 2009, (07) .

[4]虞银娣.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相关概念的辨识[J].文教资料, 2008, (13) .

[5]陈颖.发掘语文课程资源的尝试与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7, (08) .

[6]邹赣华.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D].福建师范大学, 2005.

[7]杨建强.中学语文反思性教学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 2006.

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篇2

教材分析:

《语文七色光 七》本次“语文七色光”共安排了四项语文活动,第一项为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内容为多音字和连词成句练习。第二项为“日积月累”,内容是积累关于风景的古诗名句。第三项为“知识窗”,通过阅读知识短文了解我国六大自然保护区的一些情况。第四项为“大家一起来”,内容是搜集风景名胜的图文资料,相互介绍、交流。通过此次练习学会在平时积累多音字、比喻句、拟人句以及描写景色的古诗词。学会用词组句的方法以及拟人句和比喻句的特点,通过知识窗拓展鼓励学生收集整理一些我国著名胜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互相介绍交流。

学情分析:《七色光》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内容,此项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参观游览为线索,创设了一个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的情境,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悟,悟中得,利于对本单元主题内容的理解,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培养。

设计理念:

为了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对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在本课设计中突出教学情境的创设,创造性地使用和处理教材,通过工具性的体现融合人文性,在教学实施中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构建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于一体的教学平台。以此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根据不同的意思读准字音,把零散的词语整理通顺成句子,学习连词成句的方法体会比喻句和拟人句的特点并学习积累比喻句和拟人句。

2.学习古诗《鹿柴》《绝句》简单理解内容并背诵下来。学习积累关于描写景色的古诗。

3.了解我国的六大自然保护区,扩展知识面并学习收集关于保护区的资料。4.鼓励学生收集整理一些我国著名风景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相互介绍交流。

教学重点:

积累关于描写景色的古诗名句,练习多音字组词语。

教学难点:

把词语整理成通顺的句子。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本课为第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揭示主题入新课(导入)同学们在第七单元中我们欣赏了如火的枫叶,辽阔的草原,美丽的小兴安岭,这节课我们继续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你们想去吗?而每次游览要通过我们自己的聪明智获得一张入园证!

二合作交流,展示汇报

板块一:背诵积累我能行

1.出示诗句,划分节奏,生自由读。

2.指导读出诗的韵律美,读出诗的节奏美

3、任选一首古诗生说想到的景色。

4、想像画面,悟诗情,诵诗文。

6.拓展训练,组内交流,推荐全班展示写景古诗。

7欣赏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四川卧龙保护区和福建武夷山美景。

板块二:语言文字我会用(练)

(一)连词成句

1.其实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美丽的景色离我们并不遥远,同学们,现在你看到了什么?(出示星空图)你们觉得这些星星像什么?

2.(出示词语)同桌互相说一说,把词语连成一句通顺的话。

3.指名汇报,总结方法(抓住主干,填写枝叶)。练习:一张 地毯 茫茫的 像 草原 无边无际的

散步 悠闲地 小鹿 在 几只 树林里

小星星 夜空中的 眼睛 顽皮地 眨着 鼓励学生自己说出连句方法。并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在读书时积累比喻和拟人的句子。

小结:如果在写文章时用上比喻和拟人你的文章会很美。

(二)多音字

1.在这个句子里有一个多音字你发现了吗?(散)现在,本单元的几个多音字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

2.下面请同学们看,在这两个句子中,你能读出不同颜色字的读音吗?(出示句子,每组4号同学汇报,小组成员扩词)

(1)张叔叔带着一棵“千年人参”,来参加爷爷的生日宴会。(2)这块木料折了,商家打算打折出售。(3)虽然学习很累,但却能让我们积累到很多有用的知识。(4)飞机失事时看到遇难者的遗体,我们感到很难过。

(5)小张涨红了脸对卖菜的人喊道:“白菜怎么又涨价了呢?”(6)解放前地主恶霸欺压百姓的行为,让我们深恶痛绝。(7)小红拿着一张薄饼送给了路边穿着单薄的乞丐。

3、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多音字的掌握还很准确,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里,常用的多音字大约就有600多个,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灵活地掌握,并要学会巧妙地运用。

4、欣赏美景吉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自然保护区、贵州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等景色。

5、说说你还知道哪些自然保护区。

三、佳景美文记心中

1、把你本节课积累的诗句和比喻句拟人句写在积累本中。

2、总结收获:在这节课里,你有哪些收获呢?

小结:的确,美丽的景色让人陶醉,绚丽的色彩值得回味,希望大家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能更多地欣赏美景,感受佳作。

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篇3

一、各“单元”设置更加紧密合理,改革后的人教版语文课本更系统、更全面、更人文化。改变后每单元都有不同的主题

比如第一单元从‘情’入手,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浓浓亲情,动人心弦。天伦之乐,其乐融融。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选了五篇课文。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人’,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所谈到的老师,对儿童都起到了终生的影响作用,他们不但学识渊博、为人正直,而且爱憎分明,对真善美执着地追求。年轻时的成长经历对人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给我们以启迪,引领我们去实现理想,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为漫长的人生打下精神的底色。鼓励同学们努力奋斗,坚定目标,给同学们树立了许多优秀的榜样。

第三单元是写‘景’, 本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以精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重点在于培养同学对记叙文绘景的感觉。

第四单元旨在启发学生抽象的理解能力本单元的选文,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这五篇课文,既涉及理想,有涉及理想之路;既弘扬奋斗精神,又有个人的经验之谈;既说到事业上的困难,又讲到命运的遭遇;既讲苦斗,又讲乐趣,给人多方面的启示。为我们日后的人生之路点亮了一盏心灵之灯。

第五单元是说明文单元,经过前四个单元的学习,同学理解起说明文来就比较得心应手,本单元选编了五篇课文,分别是《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河中石兽》告诉我们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这些课文古今中外,天上地下,文言白话,诗歌散文,内容丰富多彩,都与自然、科学、人文密切相关。这些文章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互相融合渗透,既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又兼顾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第六单元所选的课文体裁多样,有童话、神话、寓言和小说。它们都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虚构形象、故事情节及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本单元将引领大家走入亦真亦幻的想像世界,去领略由想象创造出来的别样魅力。此时让同学们通过这个单元感受名著的魅力,培养文学素养是再合适不过了。接着进入教材最后安排的名著导读。”

二、此次语文课本新课改的写作部分。

原课本每单元后面安排的是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第一单元“这就是我”第二单元“漫游语文世界”第三单元“感受自然”第四单元“探索月球奥秘”第五单元“我爱我家”第六单元“追寻人类起源”。改后的课本每一单元后都有写作部分,第一单元是“从生活中学习写作”;“第二单元是说真话,抒真情”;第三单元是“文从字顺”;第四单元是“突出中心”;第五单元是“条理清楚”;第六单元是“发挥联想与想象”。只安排三个综合性学习,在第二单元写作后有“漫游语文世界”第四单元写作后有“成长的烦恼”第六单元写作后有“少年正是读书时” 我认为原课本讲解写作都很笼统,但现在的课本不仅有作文训练目标还有作文指导,目标安排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做到有的放矢。我还认为写作部分的设置紧密呼应了每单元课文的主题,是写作与阅读相结合的典范。 “真是越改越好!”

三、分散学习难度,学生更易掌握

原课本,其中备受关注的是鲁迅的文章《风筝》被删去了。我认为,这是基于该篇文章时代背景与现代社会差异的考虑。“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与现在的孩子所处的背景相差太大,虽然描写的心情是贴近孩子的,但要真正完全理解还是很不容易。初一刚入学,在文学基础上还没有铺垫,理解起来还有较大难度。”况且,初一下册的第一单元“成长”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的作品依然在,最重要的是,这篇文章具有趣味性,孩子会更喜欢。

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篇4

师: (在黑板上画图:猫、狐狸、猪、狗、鹅) 今天, 我们来认识一下动物……

生: (纷纷回答) 这是猫!这是狗!大白鹅!……

师:如果大家从这些图画中, 只是认识了猫, 认识了狗, 那么, 我们这里就变成了幼儿园了, 而且还是小班。我们已经上四年级了, 应该有一双“X光透视眼”了, 要透过这些动物的皮毛, 看到它们的内心世界。同学们想一想, 你能用哪些符合它们性格特点的词语形容这些动物?

生:狐狸很狡猾。

师:你太厉害了, 马上就具备了火眼金睛的本领。你透过了狐狸的这张脸, 看到了狐狸的内心。按照这个思路, 大家再说说猪是什么性格的。

生:很懒惰, 只知道睡觉吃饭。

师:这只狗呢?

生:忠诚。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这样看来, 你身边的动物, 就不再是动物了, 而是跟你一样的人, 它们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比如我们见到的猫, 给你的感觉是不是行动迅速、特别机敏呀?再来看看这只大白鹅, 这只白鹅……

生:昂首挺胸, 特别高傲。

师:说得真好, 这样才是真正的观察。可是, 我发现许多同学在作文中写小动物, 却总是抓不住动物的特点, 只会从头到尾介绍一遍小动物的外貌, 然后来一句“它真是可爱呀!”就写完了。今天, 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小动物的名家名篇——《白鹅》, 这是丰子恺先生创作于1946年的散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丰子恺笔下的《白鹅》, 认识一下这只白鹅的特点。

师: (朗读课文) “这白鹅, 是一位将要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我抱了这雪白的大鸟回家, 放在院子内。它伸长了头颈, 左顾右盼, 我一看这姿态, 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第一段, 就点明了白鹅的特点——高傲。下面, 作者从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描写它的高傲。 (继续朗读) “……鹅的叫声, 音调严肃郑重, 似厉声呵斥……”这一段写了白鹅叫声的特点, 鹅的叫声虽然跟鸭子差不多, 不过它有特别的地方。如果你们听过鹅的叫声, 回想一下鹅的叫声, 是不是都像说“啊”的疑问语气一样呀?这段通过对声音的描写, 生动地刻画了这只白鹅的高傲。 (继续朗读) “鹅的步态, 更是傲慢了。这在大体上也与鸭相似, 但鸭的步调急速, 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 大模大样的, 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这个地方用了一种修辞方法, 来写鹅的走路姿态, 你们看出来了吗?

生:比喻。

师:对, 是比喻。把鹅的步调比作净角出场。比喻本来是把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比作熟悉的东西, 但是这里的净角大家都不怎么了解吧。京剧里, 有五个角色, 生旦净末丑。净是大花脸, 武将, 走起路来特别稳重、威风。在丰子恺写这篇文章的那个年代, 闲暇时间, 人们的娱乐活动就是观赏京剧, 所以大家都知道这个比喻的意思。描写鹅的叫声和步态就到这里:接下来的内容都是对白鹅吃相的刻画, 占了全文的一多半, 这叫“主次分明, 详略得当”, 说明这才是丰子恺先生认为最有趣, 最能突出白鹅的高傲的内容。

师: (继续朗读) “鹅的吃饭, 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 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 一样是泥, 一样是草。……真是架子十足!”课文到这里就结束了, 作者虽然没有对大白鹅的外貌进行描写, 但是, 这只鹅是不是也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你的眼前了呢?丰子恺先生对这只鹅, 一定非常熟悉, 并且发现了它的与众不同之处——高傲。这才是来自生活的生动的白鹅, 绝不是没有任何真实感受, 空洞地介绍的“可爱”的白鹅。

一群有个性的动物

师:课文读到这里, 我们了解了这只白鹅的特点, 还知道了写动物的作文应该怎么写, 好像已经有了很大的收获, 但是, 刚才我说大家应该有一双“X光透视眼”, 这双透视眼还没有发挥威力呢!如果你真有一双透视眼, 你就会发现, 丰子恺先生笔下的这只白鹅, 根本就不是白鹅, 它是生活中的一种人……

生:高傲的人!

师:能不能说得准确些, 什么样的人像白鹅这样高傲?叫声像厉声呵斥, 走路不给人让路, 吃饭架子十足。

生: (思考后, 纷纷回答) 当官的吧?有钱的!……

师:确实像某些官员。丰子恺先生的这篇文章写于1946年, 正是旧社会, 许多贪官污吏横行的时候, 他们依仗权势, 飞扬跋扈, 高傲的白鹅不就是贪官污吏的写照吗!这是写动物的文章经常运用的手法——借物喻人。丰子恺先生不仅是一位作家, 还是一位漫画家, 他善于运用讽刺幽默的手法表现生活。六年级语文书中选用了丰先生的另一篇散文《手指》, 文中刻画了“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各有不同的姿态, 各有不同的性格,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他把五根手指的特点刻画得活灵活现, 有趣极了, 最后告诉我们, “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 成为一个拳头, 那就根根有用, 根根有力量。”他还写过散文名篇《口中剿匪记》, 他把自己嘴里生病的牙齿比作一群匪徒, 他说:它们原是我亲生的, 它们替我研磨事物, 送到胃里去营养我的全身, 它们真是我的忠仆。谁料它们居心不良, 渐渐变坏, 歪斜偏侧, 吊儿郎当, 一味对我残害, 使我疼痛, 不能作画, 不能作文, 不得说话, 不得安眠。我忍气吞声, 敢怒而不敢言。丰先生又一次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 指斥那些像匪徒一样的贪官污吏。丰子恺先生的这些作品大都收集在他的散文集《缘缘堂随笔》中, 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 有利于你的“X光透视眼”的早日成熟。

师:了解了丰子恺先生和他的作品之后, 我们再来认识另一位既是画家, 又是作家的大艺术家——黄永玉。我读过他的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 今天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下。这是“永玉六记”中的一本, 书名叫《罐斋杂记》。 (把书展示给学生) 这也是写动物的, 不过这本书很特别, 每一页是一个动物的画像, 然后旁边只写了一句话。这一本书就像一本白纸一样, 你在书店不会留心这样的书。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黄永玉是怎么写动物的。 (翻到一页问学生) 这幅图画上画的是什么?

生:小老鼠。

师:小老鼠旁边的这行字, 是这样写的:“我丑, 但我妈喜欢。”你们说, 老鼠是好, 还是坏呀?

生:坏!

师:有个成语, 说的是“老鼠过街……”

生:“人人喊打!”

师:这只人人痛恨, 人人喊打的老鼠, 竟然得意地说:“我丑, 但我妈喜欢。”你们知道老鼠代表生活里的什么人, 或者什么事儿吗?

生:小偷!

师:许多小偷都是有组织的, 他们偷了东西交给“大偷”, “大偷”给他们开工资, 他们偷的越多, “大偷”越喜欢他们。所以, 他说:“我偷, 但大偷喜欢我!”

生:我想到的是假冒伪劣产品。假冒伪劣产品的妈妈, 就是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的人。

师:太对啦!如果你能想到这些, 那么, 阅读这样的书, 就不会觉得没趣儿了, 这本书在你眼里将会变得非常有意思。我们再来看一篇 (翻到一页问学生) , 这是什么动物?

生:是蚊子。

师:蚊子是这样自述的:“我注定饱吸人血, 或是在巴掌下粉身碎骨。”蚊子是社会上的哪一类人?

生:强盗!“我注定从银行里抢出钞票, 或是在警察的枪口下牺牲。”

师:哈哈, 说得好!但是, 你这个“牺牲”一定是带引号的。牺牲可是褒义词, 不能给这强盗用呀!大家再看看骆驼的自白:“如果这算个美德的话, 那就是对于艰难困苦的漠不关心。”这是什么意思呢?

生:骆驼的话就是说, 它在沙漠中的行走, 背着沉重的行囊不知疲倦的性格, 是因为它已经不去考虑这些困难了。

师:如果你能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 就更好了。现在有些同学还没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 就先把困难想遍了, 等想完了这些困难, 他就没有信心做好这件事, 那你说, 还能成功吗?所以, 你们也要学学骆驼的性格。

一只高傲的白鹅与一群有个性的动物

师:现在, 大家要变成一种动物, 替动物说话, 也像黄永玉那样, 用一句话就把动物的性格表现出来, 还能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些人或事。我记得曾经有个同学代表猪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懒惰, 但是我耳朵大有福。”多么深刻的一句话呀, 既表现了猪的特点, 又让我们认识了生活中那些不肯脚踏实地勤奋努力, 只想依靠运气生活的人, 他们就像猪一样懒惰。 (板书:猪懒惰)

(学生写话, 教师巡视指导, 10分钟。)

师:下面请几个同学展示自己的文采与思想。

生:我写的是狐狸。狐狸说:“我狡猾, 只是为了填饱肚子。”

师:狐狸想的只是自己能够填饱肚子, 不管使用什么手段。狐狸狡猾的根源是什么呀?

生:自私!

师: (板书:狐狸自私) 是啊, 如果一个人心中只有自己, 那么他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生:“别看我不起眼, 碰到我, 你就知道我的厉害了。”这是电水母说的话。电水母有毒, 人被蜇到之后, 会有生命危险的。

师:那你说说, 你写的这个电水母, 能说明什么样的人物性格。

生: (思考) 厉害吧?

师:是不是也可以说“真人不露相”呀? (板书:真人不露相) 有些人外表很普通, 你以为他没什么了不起的, 可是, 遇到了事情, 他一鸣惊人。

生:公鸡说:“我只叫了一声, 人们就被我唤醒了。”

师:写出了公鸡的特点, 但是, 你知道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吗?

生:含义是公鸡嗓门特别大。

师:哦, 这是公鸡的特点, 不是含义。我觉得你的这句话写得很深刻, 同学们, 谁能替他想一想隐藏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公鸡只叫了一声, 人们就醒来了, 这像生活中的什么人, 什么事呀?

生:像特别会讲道理的人, 才说了一句话, 大家就明白了。

师: (点头) 说得好!我是一名教师, 我听了公鸡的这句话, 想到了我自己。好老师就应该像公鸡一样, 不必说太多的话, 如果只说一句话就能把问题讲明白, 就能让学生受到启发, 那这个老师就是“超人”了。可惜的是, 我们身边的许多老师都是母鸡, 整堂课“咯咯哒”地叫个不停, 学生的收获却很少。 (板书:公鸡聪明)

生:老黄牛说:“失去了田地, 我的生命就走到了尽头。”

师:你能解释一下吗?

生:牛就是用来耕田的, 如果没有田地, 主人养它就没用了, 它就要被宰了。

师:这头老黄牛知道, 自己必须辛勤耕耘, 才有幸福生活。 (板书:牛勤劳) 如果联系到我们人的身上, 那是什么意思呢?

生:人只有辛勤地工作, 才会拥有幸福的生活。

师:好, 你们替动物说的这些话, 写进黄永玉的《罐斋杂记》里都毫不逊色, 你们已经要变成思想家了。下面请大家从黑板上这五个动物里, 任选一个, 让它与那只高傲的白鹅相遇, 编一则寓言故事, 把你的思想表达得更生动一些吧!

(学生写寓言, 教师巡视, 20分钟后朗读讲评。)

生:我的寓言题目叫《自高自大的鹅》:有一只鹅, 看见公鸡每天早晨站在木桩上鸣叫, 便嫉妒起来:“难道只有他能够叫醒人们吗?我也能!”第二天, 天还没亮, 鹅就跳上高高的木桩, 抢在公鸡的前面, “啊啊”地叫了起来。鹅刚叫第一声, 就吵醒了主人。鹅看见主人出来了, 叫得更欢了, 可是主人却气呼呼地揍了他一顿。看来, 做人不要自高自大,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适合你去做。

师:在符合两个动物特点的前提下, 你写出了自大者的下场, 真是生动而又深刻。如果你经常这样思考, 说不定你也能成为一个寓言家呀! (继续朗读讲评, 略) 今天, 我们从丰子恺的作品, 《白鹅》里学到了很多知识, 丰子恺把大白鹅写得趣味盎然, 十分生动。从黄永玉的《罐斋杂记》里, 我们找到了思考的快乐, 原来小动物们有这么多话要表达。其实, 只要我们认真观察, 真正在观察生活上下一番功夫, 那么你也一定会妙笔生花。一篇好的文章, 与你的勤于观察、积极思考是分不开的。最后, 希望同学能通过这堂课的学习, 体会到观察的乐趣, 做一个拥有“X光透视眼”的人。下课!

备课笔记

我的偶像是公鸡

《礼记·学记》中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由此诞生了成语“教学相长”。我在课堂上, 经常受到学生的启发、教化。讲授《白鹅》这篇课文的时候, 一个学生为公鸡创作了一句名言:“我只叫了一声, 人们就被我唤醒了。”我立刻就联想到我的课堂, 我的追求……原来, 我的偶像是公鸡。

我喜欢看黑白电影, 因为我不用担心五色令我目盲;我喜欢听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组曲, 因为我可以更清楚地听到天籁之声的弦外之音;我喜欢观赏丰子恺的漫画, 因为我透过画面上的寥寥几笔, 领悟了丰先生非凡的眼力。一句话, 我喜欢简约。

我最羡慕两手空空, 自信满满走上讲台的老师, 他们只要一根粉笔, 一块黑板就够了, 课文早就装在他们的心中了, 甚至连一个标点都没有漏掉。然而, 这需要多年的修炼。一个人, 依赖的现代化工具越多, 自身的能力就丧失得越多。我为了使自己的课堂简约, 使自身的能力增强, 讲课时, 不用电脑, 不用投影仪, 不用录音机, 不用挂图, 只用我的这张嘴, 我手中的一支粉笔。需要看图, 我来画;需要朗诵, 我来读。渐渐的, 简约成了我的特色, 电脑、投影仪、录音机、挂图都长在了我的身上, 它们已经化作了我的教学能力。

如果我能像公鸡一样, 站在讲台上, 只叫一声, 就把懵懂中的同学们唤醒, 我想, 那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就像武侠小说中的武林高手, 手指头一动, 只用一招, 就能取胜。可惜, 目前我还达不到公鸡的境界, 我还要在实践中修炼。

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篇5

第一单元扬帆起航 第一课走进中学

1、校史记录着学校诞生、发展的历程,留下了师生共同前进的足迹。

2、什么是校训?校训是学校为了树立良好校风而制定的,要求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集中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历史传统,体现了学校的文化追求和精神风貌。

3、如何才能拥有和谐融洽的同学关系?

敞开心扉,主动伸出友谊的双手,对新同学说一句“你好”。给新同学一个善意的微笑,做出一个友好的动作,我们很快就会拥有新的朋友,拥有和谐融洽的同学关系。

4、让别人认识、了解和记住自己的好办法是:在自我介绍时,突出自己的姓名、性格、爱好、特长等个人信息中的特别之处。

5、被别人记住名字是被尊重和被接纳的体现。记住他人的名字,是良好友谊的开端。

6、老师的作用:老师是我们学会学习的指导者,是我们学会做人的引路人。无论是学习上的困难,还是生活中的问题,都可以向老师请教。

7、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以主人的身份,融入我们的班集体,规划我们的前景,一起来创造一个值得回忆的“家”。

第二课昨天和今天

1、中学学习的特点:课程科目增多,学习内容逐步系统化和深化,难度增大,教师授课方式不同。

2、我们如何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

①了解新学校;②走进新同学和老师,多与他们沟通;③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④遵守新的校纪校规;⑤制定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计划,合理分配时间;⑥适应承担新的角色,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3、制定校纪校规的目的:①为了维护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保证我们能在和谐、有序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②新的校纪校规反映了学校和社会对我们的新要求。③我们要自觉地遵守校纪校规,逐步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4、小学生和中学生的不同:①小学生犯错,在成人的批评和帮助下,才能改正;少年能在自觉地独立地反思自己的言行,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言行。②小学生遇到问题,常常会立刻向老师或父母求助;中学生有更大的自觉性,能学会独立自主的处理学习和生活方面的问题。

第三课新的起点

1、明确目标,树立理想,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2、要根据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制定实现理想和目标的具体计划。

3、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要善于学习和吸取他人的经验,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但是最终还得自己拿主意。

4、制定计划应该注意的事项:①计划要明确具体分析;②计划要切实可行;③计划要体现自己个性;④计划要留有一定的余地。

5、理想和目标的实现必须落实在具体行动中。从现在开始,就付出行动。

第二单元学会学习

第四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好的学习方法以及勤奋、惜时等,是成功的重要保证。★★

2、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改进学习,我们应该:

①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时间;②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兼顾全面基础与学科特长;③善于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学习;④注意劳逸结合;⑤文明娱乐,健康休闲;⑥端正学习态度;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⑧学会竞争,善于合作。

3、珍惜时间就是要珍惜每一个今天。

4、珍惜时间体现在哪些方面?①首先体现为合理安排时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学习计划;②也体现在关于有效利用零星的时间上。

5、合理安排时间的好处:不仅能节约时间,更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6、学习是一个怎样的过程?①学习是一个主动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②是一个主动地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和过程。

7、自主学习对我们的要求:要求我们能自觉地、独立地制定学习计划,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逐步做到不依赖老师和父母的督促与管理。

8、中学时期是为各方面素质发展打基础的时期,系统的中学课程可以为我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宽厚、坚实的基础,我们应该全面地学习和掌握。

9、兼顾全面基础与学科特长并不矛盾,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发展特长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保证,学习基础知识为发展特长提供条件。

10、好的学习成绩是一种正面的反馈,有助于激励自己,保持学习积极性,提高对该学科的兴趣。

11、为什么说“无字之书”与“有字之书”对于我们的成长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①“无字之书”是指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②参加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可以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③可以把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加深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④更重要的是,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可以很好地培养和锻炼我们的实践能力,⑤可以加深我们对社会的了解,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

12、适合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不同的学习方法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运用适合自己特点和具体情况的学习方法,就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第五课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1、劳逸结合的好处:①可以使身体和大脑得到得到休息和调剂,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②可以使我们的学习生活保持合理的节奏,让我们轻松愉快、精神焕发,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文明高雅的娱乐和休闲的作用:①不仅使我们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②而且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发展我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③培养我们高雅的情趣,促进我们的全面发展。

3、玩的原则:要玩得健康、节制、节俭、有个性。

第六课聪明以外的智慧

1、“智力正常,个性成才”说明了什么道理?聪明只是成才的一个条件。要成才,最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个性。这里的个性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包括理想、品德、情感、性格、气质、意志、习惯、兴趣爱好等。

2、正确的学习目的是促使我们勤奋学习的根本动力。把个人的学习和发展与祖国的强大、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将会使我们的学习变得更有动力。★

3、在执行学习计划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习习惯。

4、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一心向学、专心致志、定时定量。

5、只有坚持不懈地重复正确的学习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养成。

6、交流合作的好处:①能扩大我们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②能激发我们的思维,提高创造力;③有利于培养同学们团结互助的精神和协作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7、竞争的好处:可以充分调动同学们的主动性,激发同学激发进取心和开拓创新精神,从而不断推动个人和集体向前发展。

8、竞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赢。竞争需要人与人之间坦诚交流。

第三单元成长中的我 第七课成长的烦恼

1、青春期是我们生长的第二个高峰期。青春期到来的标志是身体的发育。目前,科学界把青春期年限确定为10—19岁。女生的发育一般比男生要早。

2、青春期有哪三大生理变化?①身体迅速长高长大、长宽长壮;②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不断成熟(身体各个系统不断成熟);③性器官发育和成熟。

3、青春期生理上的变化会给我们带来烦恼。★

4、心理变化的烦恼有:

⑴性心理的萌动:①对异性产生好感,愿意与异性同学交往,想了解和接近对方;②但又感到害羞,有意回避甚至故意疏远或排斥异性。⑵出现“青春期闭锁心理”。①开始学会掩饰、隐藏自己的思想感情,尤其不喜欢向

父母、老师等成年人袒露自己的内心。②又渴望与他人交往,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

关心,希望摆脱孤独与寂寞。

⑶独立意识增强: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了,我们渴望父母、老师把我们当做“大人”。开始从依赖走向独立。

5、如何消除青春期的烦恼,解决青春期的问题?①我们要坦然地面对,正确对待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变化;②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③参加集体活动,减少某些不必要的好奇心理;④找好朋友、家长、老师或者心理辅导老师倾诉。第八课正视自我成就自我1、自己的身高、体重等外貌特征,可以通过镜子、尺子、秤等工具来认识;器官、血型等特征,可以通过各种科学仪器来测量。

2、认识自我的几种方法:①比较评价;②他人评价;③心理测量与评价;④内省法;⑤⑤实践成果法。

3、比较评价是指通过与同学等同龄人和先进人物相比较认识自我。

4、进行自我评价应该注意的问题是:①要实事求是地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不隐瞒,不缩小,不夸大;②要求对自己和他人做出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评价。

5、他人评价是指以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为镜子认识自我。

6、怎样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①面对他人的评价我们要独立思考,具体分析,正确对待;②既不要因为受到赞扬而得意忘形,也不要因为遭到贬低而闷闷不乐,更不要因此对他人采取疏远、排斥甚至对立的态度,③要实事求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7、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自己?①应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②应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认识自己,人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③应该通过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来完善自己,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将学习成绩提高上去,改进和发展自己。

8、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只能成为我们自己。

9、①我们的性别是先天的,任何人都无力决定自己的性别。但是对性别的态度却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②人类社会是由男女两性共同组成的。③男女两性在总体上没有优劣之分,各有长短,各有千秋。

10、①人的外表不能由自己决定。②优秀的内在素质,自然、大方、文明的言行举止可以弥补外表的不足。③以内补外,扬长避短,可以使我们变得可爱,我们会因为可爱而美丽。

11、性格类型没有好坏之分。积极、健康的性格可以通过平时的努力来培养。

12、培养良好性格的途径:①读好书;②交益友;③学榜样;④多参与;⑤常反省。

13、如何理解“天生我才必有用”?①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只要有合适的条件和环境,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②同时,每个人也有一定的弱点和不足,没有必要为自己的弱点和不足而自卑;③要愉快地接受自己,并通过努力,改进和发展自己。

第四单元人与人之间

第九课“人”字的结构

1、人际交往就是人与人的交流和往来。人类需要交往,没有人能够脱离他人而独立生活。

2、交往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①与人交往,是人类心灵和精神的内在需要;②交往是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对于中学生来说,正常的交往有什么重要意义?①有利于我们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积累经验,激发思维,锻炼能力;②有利于我们情感、意志和价格的健康发展;③有助于我们道德、审美等素质的提高。④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交往,乐于交往,学会交往。

第十课假如我是你

1、在现代社会,平等与尊重、宽容与理解、关心与互助、负责与合作,是成功人际交往的条件,是文明交往的内在基础,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2、人人生而平等。在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

3、平等待人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社会交往、建立良好人际的基本前提。

4、在与同学交往时,不能因为差别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而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同学。

5、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6、只有尊重他人,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相互尊重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7、尊重他人包括哪些内容?包括:①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自由、合法权利、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②尊重他人的思想、情感、言行和生活方式;③尊重他人的劳动和创造等。

8、学会尊重他人,不仅是保证我们学习进步和人际交往成功的需要,更是作为现代青少年所应具备的优秀品质。

9、尊重他人应该怎样做? ①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正当权益、个人隐私、个性特征思想情感、宗教信仰民族习惯和生活方式等;②不嘲笑、讽刺、挖苦和侮辱他人;③不轻视或歧视他人。

★10宽容包括哪些内容?①宽容他人的不同之处;②宽容他人的不同观点,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③对于他人的成绩、长处和优点,不嫉妒;④对于别人的缺点和不足、错误或过失,不过分苛责。

11、宽容应该注意的是:对人宽容并不等于无原则的纵容。宽容是在不违背是非原则基础上的求同存异。

12、相互理解的重要性:①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是成功交往的秘诀,是学习进步、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重要条件;②是人的内在需要。

13、理解他人是指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与言行,理解他人的处境、问题和困难,理解他人的愿望与需要等,并给予关心。

14、学会理解的关键是学会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指,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体会他人的感受,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

15、①关心他人表现为对他人的关注、重视、尊重和同情等。②人类社会就是一个需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社会。③无论是关心他人还是被他人关心,都是幸福的。④只要有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世界就会充满温馨,充满爱!

16、关心他人包括:①关心他人的身体健康、学习情况、生活状况;②关心他人的情绪、愿望和需要等;③在他人需要时,及时伸出真诚的援助之手。

17、帮助他人是善心和爱心的表现。美好生活离不开人与人的相互帮助。

第十一课交往有艺术 ★

1、成功交往的艺术有:礼貌待人、善于表达、学会倾听等。

2、讲究文明礼貌的作用:①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反映一个人的教养,还反映一个社会的精神风貌;②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建立亲切、和睦的关系;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对我们的成长与发展有重大影响。

3、文明礼貌反映在:语言上;行为中。

4、谦虚恭敬、文明高雅的语言的作用:①不仅反映了个人的优秀品质,还可以熏陶他人,影响社会;②有助于我们开展文明的交往,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5、微笑是社会交往中最富有吸引力、最有价值的表情。

6、倾听就是听他人表达或倾诉。积极倾听是指对他人表达的思想与感情,以积极的态度,认真地给予关注、重视、尊重和理解。

7、在倾听过程中,要保持专心、尊重与体谅的态度,切忌一些不良行为,如:三心二意、东张西望、翻看书报、随意打断对方、乱插话以及妄加评论、表情冷漠等。

8、积极倾听的技巧分为言语技巧和非言语技巧。

第五单元在分数的背后 第十二课考试的心情

1、①面对考试,紧张是正常的,但是不同程度的紧张会产生不同的影响。②适度紧张是有益的,③过度紧张是有害的。

2、适度紧张的作用:①使大脑的血液循环加快,兴奋程度提高,生理功能增强,思维积极,所有器官都在最佳状态下运作,有利于提高生命的活力和活动的效率;②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考试中正常水平的发挥。

3、过度紧张的表现:焦急、浑身冒汗、心跳加剧、脑子一片空白、头昏脑胀等。★

4、过度紧张的影响:①使大脑神经活动失去平衡、受到抑制,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全面下降;②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可能会导致考试的失败。

5、要善于调节、避免和克服过度紧张的心理。

6、紧张心理的调节方法有:①认知调节法。要正确看待考试,正确估计考题的难度和自己的能力;②积极暗示法。给自己提出减轻压力的积极暗示,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题目。③深呼吸调整法;④转移注意力,不要总是想着考试;⑤合理宣泄一下自己紧张的情绪。

7、要从容应考,得到理想的成绩,最重要的是在考试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8、考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①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②适当加强营养和锻炼;③与家长沟通,减少来自家庭的压力;④平时要认真学习,及时复习;⑤掌握一些必要的考试技巧。

★考试的技巧有:①答题前认真审题;②做题时先易后难,不着急、不大意、不心烦;③答完之后仔细检查。

9、恰当的期望就是,客观分析自己的学习成效,合理估计自己的考试成绩,确定比较恰当的自我期望值。

10、自我期望是指对自己所做的事或行为的结果的预期或希望。

11、一般来说,挫折感的大小与自我期望值成正比,与实际有效行为成反比。★

12、怎样正确看待分数?①分数可以反映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方法的优劣和学习能力的强弱,表明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差距;②分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心理素质;③分数反映的只是某一阶段的学习状况,不能反映一个人全面的素质,更无法充分体现一个人在德智体等方面的进步和成绩;④我们要重视考试、关注分数,但不要片面理解分数、过于看重分数;⑤应以理性的、平静的态度看待分数客观地分析分数所反映的问题,及时地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我们的学习、实现全面发展。

13、正确看待分数的意义:不仅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考试,有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对我们的全面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第十三课分数的品质

1、企业家最看重的财富品质首推“诚信”。

2、分数的品质有诚实、勤奋、刻苦、创新、合作、踏实等。

3、诚实的含义:就是指实事求是,不说谎,不欺骗,不作假。

4、诚实重要性的表现:诚实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诚实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诚实是社会生活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之一。

5、如何看待“诚实的人会吃亏”?①弄虚作假的人,可能会一时侥幸得到某些“好处”,但终究会被人识破,不仅失去他们已经得到的东西,而且遭到人们的鄙视。②诚实的人也许会一时吃亏,但他们最终会得到人们的信任和尊重,并获得他们该得的一切。

6、如何认识作弊的危害?①作弊会造成许多不良的后果。②对于个人而言,作弊不过是掩盖了自己存在的问题,是自欺欺人;③作弊被人发现后会失去信誉,造成名誉上的损失;④即使侥幸作弊成功,也可能导致良心上的自我谴责,背上沉重的精神负担。⑤对于社会而言,作弊破坏了一个班级、学校、团体的风气,破坏了维系公共秩序的诚实与公正的原则。

7、好的成绩和分数来自勤奋学习,来自科学的学习方法等。

8、抄袭作业、篡改考试分数,都是不诚实的行为,其性质与考试作弊相同。★

9、偶尔抄袭一次也是不对的。首先,一个错误的行为,无论多么微不足道,其错误的性质都是不会改变的。其次,对微小的错误放松警惕,有了第一次,就会滋生出第二次、第三次。小错误越积越多,对自己的要求也会越来越低,最终会酿成大错,甚至是违法犯罪。

10、如果在考试或其他活动中,帮助朋友作弊,这不是真正的友谊,这也违反了诚实和公平的原则,不利于自己和朋友的进步与发展。

11、作弊不仅关系个人的诚实品质,也有损公平的原则。

第十四课分数之外的收获

1、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习,我们一定会取得一个好成绩。②分数是我们收获的标志之一。但在考试与分数之外,我们有广阔的生活空间,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③我们在德智体各个方面,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有了新的收获和发展,当然,也留下了一些遗憾。

2、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绩,都有自己的不足。我们要坦然地面对差别,发扬长处,弥补不足。

3、①家庭环境、学校条件、老师的教诲、自身的天赋和机遇,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和发展。②但是,成绩的高低、收获的多少,最终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我们所付出的辛劳和努力。

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篇6

1. 第6页《走一步, 再走一步》第一自然段第二行: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 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 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分析:这个句子中“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有歧义:一是包括我在内有五个小男孩, 二是除了我以外还有五个小男孩, 即共有六个小男孩。文中究竟有几个小男孩, 无法得知。

2. 第7页课下注释 (1) :[嶙峋]形容人瘦削。

分析:查《现代汉语词典》, “嶙峋”一词有三个义项: (1) 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怪石嶙峋|嶙峋的山峦。 (2) 形容人消瘦露骨:瘦骨嶙峋。 (3) 形容人刚正有骨气:气节嶙峋|傲骨嶙峋。所以课下注释 (1) 应改为:[嶙峋]这里形容人瘦削。类似的还有第32页注释 (3) , 因为“低回”一词有三个义项, 所以应改为:[低回]这里是留恋的意思。

3. 第39页《我的信念》第二自然段第一行: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结茧, 这使我感兴趣。

分析:这个句子的后一个分句“这使我感兴趣”的主语“这”究竟指什么?按语法上来讲, “这”就是指代前一个分句, 即“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结茧”, 这样显然是说不通的。所以要把后一分句作修改, 可在“这”后加上“些蚕”, 变成“这些蚕使我感兴趣”。或者删掉“这使”二字, 在“我”后加上“对这些蚕”, 变成“我对这些蚕感兴趣”。

4. 第54页研讨与练习二第一小题最后一个问题:“嫩嫩的, 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 为什么放在句末?

分析:这个问题本身设计得不科学。如果把“嫩嫩的, 绿绿的”用在“小草”前面, 原文就变成了:“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试问: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从土里使劲钻的过程中, 在破土而出之前“钻”的过程中, 人们怎可看见它是“绿绿的”?况且, 小草在钻出来之时, 也多是黄里带白的, 并不是“绿绿的”, 只是在钻出来之后, 经过春晖春雨的哺育才渐渐变得“绿绿的”。所以原文并无毛病, 问题中“本该”实质上是“本不该”, 这个问题应删掉。

5. 第93页《月亮上的足迹》第十四自然段最后两句话:“登月舱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将它带回地球是不合算的。于是, 它被甩在太空。”

分析:众所周知, 太空垃圾已经引起人类严重关切。哪怕是一颗小小的螺栓, 在太空中也以每秒10公里的速度飞速运行, 可能撞坏航天器或飞船, 也可能对正在太空行走或作业的宇航员造成致命的危险。所以, 美国这一做法是很不应该的。这两句话应改为:“由于当时对太空垃圾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登月舱竟然被甩在了太空, 给人类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6. 第148页《女娲造人》最后一句:这样, 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 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分析:这个句子中“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的主语是“人类”, 而人类是人的总称, 与数量无关, 世界总人数为100万时称人类, 达到60亿也称人类。所以不能说“人类一天比一天加多了”。原句应在“并且”后加上“人口总数”或“人口数量”或“人数”。

7. 第156页《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倒数第二自然段:人们说, 他们像一对孪生兄弟。

分析:先看课下注释 (1) [孪 (luán) 生] (两人) 同一胎出生。《现代汉语词典》注释还有:“通称双生”。既然“孪生”已有“两个、两人”之意, 那前面就没有必要加上“一对”了。如果加上“一对”, 反而显得重复啰嗦了。

8. 第173页《泊秦淮》最后一句:隔江犹唱后庭花。

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篇7

一、范读, 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引起朗读兴趣

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认识的深入, 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 才能得到力量, 引起积极注意, 记忆和思考。”范读的作用, 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快速走进课文, 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引起强烈的朗读兴趣和求知欲望。因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情真意切地朗读《化石吟》, 同学们便穿越时空, 聆听远古的呼唤, 于是探索的思想便油然而生;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皇帝的新装》, 一个荒唐的社会展示在同学们面前, 让学生们顿生厌恶之情;我们抑扬顿挫地朗读《理想》, 让同学们萌生了“请乘理想之马, 挥鞭从此起程”的豪情壮志。……在范读的过程中, 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一幕幕多彩的情意, 激荡在同学们富有创造的想象中, 于是, 我们的学生便又跃跃欲试, 想要一读为快了。

二、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

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在朗读过程中, 仅仅要求发音准确, 吐字清楚, 声音洪亮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在朗读技巧方面加以指导和训练。

1. 要读出节奏和重音。

尤其是诗歌的朗读。诗歌的节奏感比较强, 抒情色彩比较重, 读出节奏, 读好重音, 显得尤为关键, 以《理想》为例:“理想/是石, 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 点燃/熄灭的/灯……”节奏的划分, 有的是按章节来划分的, 两字一拍;有的是按意义划分的, 依内容而定。重音的确定, 是根据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定的, 朗读时一方面语气要加重, 另一方面, 在重音之前或之后有适当的停顿或拖音, 这样, 重音的表达效果更加鲜明。

在本册教材中, 且不说古诗所占的比重, 单是现代诗就占了八篇。因此, 诗歌朗读一定要加强。

2. 要读出语气, 读准语调。

一般, 写人叙事的文章包括两种语气:一种是作品中人物的语气, 另一种是叙述人的语气。要读出人物的语气, 就要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体会他在不同情境之中的情感;要读出叙述人的语气, 就要揣摩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两种语气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让人回味无穷。当然, 读出语气的前提, 是要读准语调。语调是指句子中间的高低、快慢、轻重、停顿的变化。只要能正确把握这些变化, 就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例如《皇帝的新装》文中有这样一段关于皇帝的心理和语言的描写:“我什么也没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 真是美极了!”在这里我们且不必说轻重的变化, 单说高低和快慢的变化, 前者声调低, 语速慢, 因为, 它是心理描写, 他要思考, 他在害怕;后者声调要高, 语速稍快, 因为它是语言描写, 表示他并不怀疑, 并不愚蠢。这样一低一高, 一慢一快, 再加上一些拖音和装饰音的变化, 一个表里不一、愚蠢荒唐的皇帝形象就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至于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是寓谑于庄, 无情地揭露与嘲讽。

3. 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 要适当提出一些相关的思考题, 供学生思考、分析、回答, 做到读思结合。

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篇8

2012年初, 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科目的新课程标准,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 2013年, 人教版 (七年级上) 语文教材开始改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对新教材的修订有详细的说明:其修订原则为落实2011版新课标要求, 吸收合理化建议, 实现平稳过渡。修订内容主要是:框架微调、阅读单元的调整 (撤并单元、调整次序) 、课文调整、增加写作内容、减少综合性练习、明确单元学习目标以及课后练习的调整。

与2001版的初一语文教材相比, 新教材删掉了10篇课文, 分别是: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沈复的《童趣》、流沙河的《理想》、《短文两篇》 (张晓风的《行道树》、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 、周国平的《人生寓言》 (《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 、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李汉荣的《山中访友》、蒲松龄的《山市》、鲁迅的《风筝》、郭沫若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静夜》) 。

新增加的10篇课文分别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魏巍的《我的老师》, 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 马及时的《王几何》, 贾平凹的《风雨》, 《短文两篇》 (小思的《蝉》、席慕蓉的《贝壳》) , 选自《礼记》的《虽有佳肴》, 纪昀的《河中石兽》, 吴承恩的《小圣施威降大圣》。

此外, 有三篇课文有所改动, 分别是:《散文诗两首》中的冰心的文章, 《论语》有关孔子的分量明显加重了, 《古代诗歌四首》删除了第五首辛弃疾的《西江月》。

而且, 以往的写作融合在“写作与综合性学习”中, 新教材有了单独的写作板块, 每个单元明晰了写作的主题。同时, 文言文的分量也加重了。整个初中阶段必考增加了11篇古诗词, 这传达了注重古文化的信息。

旧版语文教材的开篇为王家新《在山的那边》, 而新版调整为莫怀戚的《散步》, 从单元上来说, 由以前的人生体验转而为家庭亲情。第一单元讲亲情, 第二单元讲学习生活, 再到自然美景、人生体验, 新版教材由浅入深, 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新教材的章节顺序更接地气, 编排更紧凑, 主题也更集中。

二、2013 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后题的总体变化

总体而言, 课后题的变化很大。题目的数量、问题的设置, 以及提问方法都有很大的变化。

就题量而言, 题数有所增加。从原来的47个问题增加到62个问题, 增幅为32.91%。应该说, 这个增幅是新课改以来, 增幅最大的。新教材的题数大概有2到5个, 课后题中, 4道题的课文最多。而旧教材一般是3道题, 少数课文是2道题。

就问题的改变量而言, 绝大部分问题有所改变。而且问题的改变不只是单纯的问法的变化, 而是直接删除原题, 另改新题。其中, 第11、16、17、23、29课所有问题全部更改, 只有3、24、30课没有题目的更改。

同时, 还更改了一些题目的表达方式。

如第十九课《在山的那边》的第一道课后题:

由“朗读全诗, 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 往往还有深层含义, 探究一下, 诗中的‘海’与‘山’, 蕴含着什么意思?”更改为:“诗歌中的形象除了字面所指外, 往往另有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诗中的‘山’与‘海’有怎样的内涵。”

从表达来看, 教材对题目的叙述更生动了, 在教育目标的表达上, 更改了刻板的表达。同时, 对于教学活动提出了要求, 即“有感情地朗读”。在对具体意象的提问表达上, 也按照了文本的先后顺序, 不再按照意象的表达深意。

三、认知维度下的语文教材课后题变化

笔者此次选用的认知领域分析工具是以安德森为首的10多位学者对布卢姆认知目标修订完成的新分类。新分类采取了“知识”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 本文采用了其中的认知过程维度的六个分类, 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之所以采用这套分类工具, 是因为布卢姆主编的1956年版《教育目标分类学, 第一分册:认知领域》已成为上世纪后半期最有影响的教育著作之一。而事实上随着实践应用问题的不断产生及学习心理学的发展, 当年的编写专家和学者们意识到必须对其进行修订和扩充, 所以经过多次讨论, 于2001年由安德森等人主编出版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A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Objectives》一书, 此书中分类体系相对1956版分类体系在结构和内容上已有了较大的调整。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相关要求, 新旧教材课后题在认知维度上有很大的变化。

由上表可知, 在新教材的课后题中, “记忆”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29.03%, “理解”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40.32%, “应用”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6.45%, “分析”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3.23%, “评价”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3.23%, “创造”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17.74%。即, 考查以“理解”为主, 其次是“记忆”, 在“创造”方面也有很多提及, 之后是“应用”、“分析”和“评价”。

在旧教材中, “记忆”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27.66%, “理解”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38.30%, “应用”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6.38%, “分析”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4.26%, “评价”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0%, “创造”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23.40%。

分析比对可知, 在“记忆”、“理解”、“应用”这些分类中, 新旧教材的课后题变化不是很大, 但总体考核数量上升。而“评价”分类则是从无到有的变化。相反, “分析”、“创造”这两个分类则有所减少, 特别是“创造”这一分类, 减少幅度较大。

要注意的是, 从认知维度的6个分类来看, 新旧教材的课后题在命制时, 都以“记忆”“理解”“应用”为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到,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其中,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以及“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的提法, 是第一次出现。很明显, “记忆”“理解”“应用”这三个分类在新教材中也有新的体现和要求。以朗读为例:

如第十一课《春》的第一道课后题:

老教材的设题方式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 直至背下来, 并细心品味课文中描写的江南春景。”设题意图十分明显:通过朗读课文, 感受课文内容;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让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 细心品味, 入情入境。

而新教材的设题方式是:“仿照下面的示例朗读课文, 注意把握情感基调, 读准语气。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两个盼望着, 语气要逐渐加重, 表达盼望的心愿, 欣喜的情怀) ’……”

很明显, 与旧教材不同, 对于朗读及背诵的要求变得更加具体, 而且给了示范。新教材对于很多篇的朗读做了详细的界定, 有一些文章甚至做了示例和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到,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指,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 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 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同时, 新教材在课后题的命制时, 虽然就单纯的“分析”这一分类的题目减少了, 但分析的深度和分析后的表达要求提高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也明确提到:“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与之前的“课程标准”相比, 增加了“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的要求, 很显然, 就中学生而言, 简单的分析能力是应该具备的。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 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 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 进而考查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评价与鉴赏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基本能力, 而且有利于学生们发现美, 感受美。

如第十四课《秋天》的第一道题:

由“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想想写景次序, 再背诵全诗”改为:“全诗共三节, 描绘了三幅秋日图景, 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这些图画, 并选取其中一幅加以赏析。”

学语文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感受美的一个过程。而所谓的评价就是依据准则和标准来作出判断。评价包括了核查 (有关内在一致性的判断) 和评判 (基于外部准则所作的判断) 。尤其要指出的是, 并非所有的判断都是评价。实际上, 许多认知过程都要求某种形式的判断, 只有明确运用了标准来作出的判断, 才属于评价。所以, 根据新题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当中就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是美, 如何评价一个事物的美丑。当然,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的开篇第一页, 前言中就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 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段话是2013版新课标新加的一段话, 体现了与时俱进和时代性。而评价和鉴赏就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关键之关键。

四、2013 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后题变化的分析

1.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谈到语文课程性质时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版教材中的课后练习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 新教材的课后题中的评价类题目, 既有对文章内容及语言表达的评价, 也有对文章中的人物、与课文相关的社会现象的评价。再如创造类题目中, 既有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学科知识从课文内容出发进行的作文和口头的训练, 也有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作些讨论或辩论。可见, 新版教材在编写时, 在着眼于培养学生各项语文能力的同时, 也非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2.题目设置注重整体把握和整体感知

练习题注重整体感知是由认识的基本规律决定的。“认识发展遵循这样的基本顺序:首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笼统认识, 然后进入到对事物局部或细节的认识, 进而发展到对事物结构的认识, 最后进入到在更高层次上的认识。”新教材的课后题与课文整体的联系更加紧密, 减少了句段的训练, 更加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领悟。通观新教材的课后题, 理解型题目是练习系统的重点, 所占比重超过40%。这其中, 整体理解课文的练习也占了较大的比例, 几乎每篇课文后都有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思想感情, 说明性的练习中, 很大一部分也都是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并且, 熟读课文或朗读课文这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活动, 在这版教材中几乎每课后都会出现, 这一分布充分反映了人教版语文教材在学习中注重整体把握的特点。

在旧教材的课后题中, 还存在着诸如理解词语含义、造句、理解文章结构、划分段落之类的练习题, 它们无疑是从局部来分解课文, 使学生陷于繁琐的知识训练中而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理解, 这种情况在新教材中大有改观, 上述的练习几乎销声匿迹, 代之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包括理清文章思路, 概括文章要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而对字、词、句以及一些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则是从文章的语境出发去揣摩的。

3.实现听、说、读、写的整合,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新教材的课后题在编写时,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由原来的单项训练变为了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新版教材的课后题中有许多结合课文阅读而进行的片段写作, 它们或要求对课文内容有感而发, 或要求学习文本某种特点进行创作, 给了学生更多的创作空间。同时, 创作之前, 学生必须要对文本有所了解, 这就促进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促进了读写的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谈到语文课程基本理念时说:“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 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 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 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在旧教材中, 有一些练习只要求学生作出选择和判断, 固定呆板的选项没有给学生一点自由思维的空间, 否定学生自主选择判断能力。而在新版的教材中, 很多课都有课文情节复述、故事内容概括、针对文章中心的讨论、对文章中事件人物的评析等题目。这是新教材中对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大整合的大胆尝试。

4.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本应是一个自动、自愿、自觉的活动, 能否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决定其学习效果, 决定其能力的形成与否。同时, 在学习的时候还需要有主人翁精神, 即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 对问题的理解有自己的主见, 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随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旧教材的课后题就自主精神而言, 是不够的。而新教材的课后题中, 就大量地出现有趣的实践动手题、拓展应用题以及多元开发的问答题。而这些都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 在实践中学语文,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5.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训练, 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想象力, 开发创造潜能, 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在新教材的课后题中, 更加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允许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培养学生个性。除此, 这套教科书的课后练习题中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多元的、开放的、答案不确定的、要求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去完成的题。一些文章比较鉴赏题答案也是不拘一格的。

由于时间仓促,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在编著2013年5月第3版的七年级上册教材时出现了一些编校问题。当然, 教材出现错误,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是不应该的。但是, 新教材的课后题从整体来说是更适应学生发展和进步的, 是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要求的, 也是符合认知维度的相关理论知识的。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等.语文 (七年级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王苗苗.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研讨与练习”部分分析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篇9

问卷调查法也称问卷法, 是研究者以按照一定要求和程序编制的问卷为工具, 收集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2].具有方法简便、时间经济, 材料也比较容易整理和统计的特点.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七年级学生对仁爱版英语教科书插图配置、使用现状和使用效果等相关情况的认识, 为教科书插图的修订与完善以及教师更好地进行插图辅助教学提供依据.

1. 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文就仁爱版 (北京市仁爱教育研究所编著) 七年级英语教科书插图的配置、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分别设计了问卷, 向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龙井中学和大有中学2所中学七年级 (1) 班学生各发放了50份问卷, 所选班级学生男女比例持平, 英语学习成绩相当, 其中龙井中学回收有效问卷48份, 大有中学回收有效问卷49份.

(1) 插图配置情况的问卷结果与分析

插图作为教材的延伸与转换, 合理的插图设计和适量的插图数量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反, 不合理的插图配置有可能干扰师生的学习.因此, 考察仁爱版插图的配置显得十分重要.有关本套教材插图配置的调查内容包括同学们对插图的满意度、插图的数量、插图的类型以及同学们对本套教材插图的认知程度情况.

上面关于插图配置调查结果表明: (1) 对于仁爱插图的总体看法, 超过60%的学生喜欢/非常喜欢本套书插图; (2) 70%左右的学生认为插图数量适中, 也有10~15%的学生认为插图数量偏多, 甚至6~10%左右的学生认为插图数量太多, 过多的插图可能会干扰同学们的阅读; (3) 对于插图的类型, 学生更倾向于真实照片和卡通漫画, 这一结果表明真实照片作为最直观、最反映实际的插图, 其作用被大多数学生认可;卡通漫画则因其诙谐幽默、情趣盎然而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4) 能读懂全书50~75%插图的学生比例大约在50%左右, 数据表明有些插图的复杂程度超出同学们的认知水平.

(2) 插图使用现状的问卷结果与分析

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 我们只有了解他们对仁爱插图的使用现状, 包括他们对插图学习的思想意识和使用动机、学习态度、认真程度以及他们喜好的插图教学方式, 才能更好地发现他们在插图辅助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并有的放矢地提出插图教学改进意见.

上述针对学生插图学习现状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 (1) 学生阅读课文时, 大约50~60%左右的学生经常或总是关注插图, 不关注插图的学生比例不到5%, 数据反映出绝大多数学生对课文插图感兴趣, 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插图中去; (2) 相对于对插图的高关注度, 学生平时自觉利用插图开展学习活动的比例却很小, 不到15%, 结果表明学生虽然喜欢插图, 但却不懂得主动利用插图; (3) 当教师提出看图要求时, 60%以上的学生对读图表现出很认真; (4) 学生关注插图的首要原因, 是他们把读图用图当作一种能力体现;第二个重要原因, 是他们认为插图比文字更有吸引力;因为教师强调才关注插图的学生比重最少, 上述结果反映出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很大程度认识到了插图的重要性, 并具备了一定的读图水平; (5) 对于学生喜欢教师的插图教学方式, 学生先读图再提问的方式更受欢迎外, 教师讲解教师引导、或学生讨论并解图的方式都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表明七年级学生对插图教学的灵活性期待和认知欣赏的多样性.

(3) 插图使用效果的问卷结果与分析

教科书插图功能作用与否, 最终要有插图辅助学生的学习效果来反映.本部分问卷包括教师应用插图教学时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情况、对学生的学习帮助情况和所起的作用情况.

从学生调查结果来看: (1) 大约有60~70%的学生“总是”或“经常”受到插图教学的吸引, 另有16~20%左右“有时”受到插图的吸引, 这些数据反映出插图对学生有很强地吸引力; (2) 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插图对他们的学习帮助“很大”, 揭示插图对大多数同学都有很好地辅助学习的作用; (3) 同学们对插图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所起的作用结果的高比例, 反映出学生对插图在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知识记忆、帮助理解课文和培养观察能力的广泛认可.

2. 启示

(1) 对仁爱版初中英语教科书插图修订和完善的启示

总的来说, 仁爱版初中英语教科书插图不失为一套好的教科书插图.同时, 调查分析结果也为插图编绘者提供了一些很好地启示和建议: (1) 插图配置要遵循适度原则.不合理、过多的插图设计, 反而可能对文本阅读起到干扰作用.调查结果显示, 大多数学生喜欢现行仁爱版英语教材中的插图, 但同时部分学生认为插图过多、过繁, 插图类型需要优化, 插图复杂程度过高; (2) 插图编写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 体现学习者的特征和插图有效性的密切关系.既要有抽象程度高、对学习者认知能力有挑战的插图, 也要有形象性强适合认知水平低的学习者, 正如问卷显示七年级学生比较喜欢卡通漫画图和真实照片插图.

(2) 对英语教师进行插图辅助教学的启示

教科书插图的潜在作用是无法忽视的, 插图所提供的信息有时也是文本信息所不能表达的, 教师借助插图信息可以更加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 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在插图辅助教学的过程中, (1) 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插图观, 利用好现有插图.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喜爱插图却不太会读图, 或者识图意识薄弱, 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首先要有正确地教材插图观, 有用图意识, 将插图教学或用于新课导入, 或用于重点、难点突破, 或用于情景表述,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看图用图意识; (2) 插图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插图通过形象直观、鲜明生动的视觉符号来体现文本信息, 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深刻地、全面地感知插图信息, 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插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插图教学要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操.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的生命和灵魂就在于“育人”, 育人的前提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体现在插图教学上, 就是任课教师要紧密结合教材有关内容, 激活插图蕴含的道德情感信息,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让学生配合文本内容, 展开想象, 将插图静止的画面连成动态的情景场面, 教师则在插图教学中灌入情感评价, 以情激情, 触及学生心灵, 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摘要:插图作为教科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教学资源, 具有文字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本文问卷调查并分析了学生对仁爱版七年级英语教科书插图配置、使用现状和使用效果等的看法和态度, 调查结果对教科书插图的编绘和教师应用插图辅助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仁爱版,插图,问卷,启示

参考文献

[1] .曾天山.国外关于教科书插图研究的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1999, 3:20-23.

上一篇:中国行业经济运行报告下一篇:春季防猪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