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语文教案-语文七色光六-教科版(精选13篇)
五年级下语文教案-语文七色光六-教科版 篇1
xiaoxue.xuekeedu.com
教材简析
本次“语文七色光”围绕“城乡美景”这一单元主题共安排了4项内容。第1项“练一练”中有3个练习:一是根据“多音字”的不同读音进行组词;二是“形近字”的辨析和组词;三是用加点的词语造句。第2项“日积月累”是读记描写四季的诗句。第3项“知识窗”是关于词语的小常识。第4项“大家一起来”是以“让我的家乡景更美”为主题搞一次社会调查活动。
设计理念
为了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设计突出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合作学习,倡导自主探究。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兼顾学科整合,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构建集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于一体的教学平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辨别多音字的读音并根据不同的读音组词;形近字的辨析和组词;用加点的词造句。
2.积累背诵古诗词中写景的佳句。
3.了解“词”这种文体。
4.开展以“让我的家乡更美”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活动。
教学重、难点
1.仿照例句,用带点的词造句。
2.搜集、背诵古诗词中写景的佳句。
教学准备
1.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描写春、夏、秋、冬的诗词名句。
2.观察家乡(学生所在的村庄、城市或社区等)景物状况,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并作出文字记录。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语文七色光训练营,这里有几道关口,困难重重,你们有信心战胜这些困难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闯关成功。为自己加油吧!
二、第1关:“四季古诗知多少”(日积月累)
1.老师知道同学们非常喜欢古诗,有许多写景的诗句,因琅琅上口、形象生动而流传千古。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描写四季的古诗名句,现在请把你们搜集的写景的诗句说给同学们听。
2.你喜欢描写哪个季节的古诗?选择你最喜欢的诗句有感情地读读。
3.默读日积月累,说一说文中诗句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
课件出示答案:
春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夏季:黄梅时节蒙蒙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
秋季:红烛秋风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冬季:乱云低薄幕,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
xiaoxue.xuekeedu.com
4.请同学们把搜集的诗句按春、夏、秋、冬四季进行分组整理,然后全班交流。
5.选择你喜欢的诗句摘抄在词句积累本上。
三、第2关:“智慧大比拼”(练一练)
上一关中我们对古诗中的写景佳句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到“智慧大比拼”中一显身手吧,相信你能行!
1.根据多音字的不同读音组词。
(1)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学生根据平时的积累独立完成。
(3)同桌交流、汇报,揣摩记忆方法。
(4)拓展练习:(课件出示)
①给加点的字注音:
万点繁星如同撒()在天幕上的颗颗夜明珠,闪烁着银辉。
趁孩子们在草地上撒()欢,妈妈们聊起了天。
他在工作时晕()倒了。
姐姐一坐船就晕()。
②给下面的多音字组词:
转zhuǎn()
zhuàn()
塞sè()
sài()倒dǎo()
dào()
磨mó()
mò()
2.比较形近字的异同,再组词。
(1)这些汉字同学们都认识吗?同桌互相读一读。
(2)教师指名读。
(3)你有什么好办法区分它们吗?
(4)各小组派一名组员汇报讨论结果。
(5)请同学们把组的词工工整整地写在书中的括号里。
(6)你还知道哪些形近字?小组内交流。用你喜欢的方法区分开。
3。
同学们,你们不但组对了词,还找到了区分形近字的好方法,这样我们就可以认识更多的汉字,丰富我们的知识。
4.读句子,用加点的词造句。
(1)学生读句子,并说说读后的感受。
(2)师生共同总结这些句子中带点词的用法。
(3)学生练习造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使造出来的句子能体现阅读和生活相结合的独特体验。
(4)指名说自己造的句子,师生评议。
(5)把造句誊写在作业本上。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在七色光训练营里连闯了两关,同学们学得很认真,相信你们一定有很大的收获。七色光训练营欢迎同学们休息好再来!
第2课时
xiaoxue.xuekeedu.com
一、导入
七色光训练营欢迎同学们的再次光临,希望你们比上节课表现得更出色。
二、第3关:“知晓‘词’意”(知识窗)
同学们非常喜欢古诗,相信你们一定也非常喜爱词,最初的词,都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
1.了解“词”这种文学体裁。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浅说“词”》。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师简要向学生介绍著名的词派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如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李清照的《醉花阴》等)
(4)课件出示辛弃疾的《西江月》和马致远的《天净沙》供学生理解感悟。
三、社会实践:大家一起来
同学们在七色光训练营里顺利地闯过了3关,真是获益匪浅,接下来让我们放松心情,走进社区,了解我们的家乡。(课件播放一段社区景物的录像)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文字材料,出示相应景观照片。
2.师简要介绍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将收集的文字材料整理成调查报告。
3.同学之间分成小组互相讨论,你认为哪里的景物很美,哪里的景物还不够完善或遭到了破坏,你对保护、美化、完善景物有什么建议?
4.每4人小组讨论,写一份保护、美化、完善家乡美景的倡议书。
5得最好。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同学们,我们的闯关游戏胜利结束,通过这次语文七色光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一说。
2.请利用课余时间把你的倡议书张贴到学校或社区的公告栏里,为美化家乡出一份力。
补充资料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五年级下语文教案-语文七色光六-教科版 篇2
第一层:初读课文, 品味字词意象美 (语义层) , 培养审美想象力
阅读教学的第一层次是语言文字系统的生字新词, 阅读审美的第一层次则是在学生掌握生字新词音、形、义的基础上再向前推进一步:品味字词意象美 (语义层) 。意象, 即意境。品味字词意象美, 就是引导学生展开审美想象, 透过语言文字这个人类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反应, 去感受字词中蕴含的形象、图景、画面, 以及环境、场面、情节等等内容体系, “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 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 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 (叶圣陶语) 《刷子李》第一教学目标是认识6个生字, 读读记记10个词语。结合审美教学: (1) 从生活经验中想象“刷浆”的情景; (2) 想象央视《沂蒙》中李月投奔八路军身背“包袱”的样子; (3) 多媒体播放《西游记》片段, 认识“师傅、徒弟”; (4) 情景表演“半信半疑、威严、发怔发傻”的神态; (5) 说说为人处世中的“诈”; (6) 动手实践, 体验“透亮、搜索”等现象; (7) 感受意象, 想象“清爽”:夏天雨后的空气真“清爽” (清洁、凉爽) ;今天作业完成了, 心里真“清爽” (轻松、爽快) ;这个问题讲得很“清爽” (清楚、明白) ;热天吃“冷狗”, 滋味好“清爽” (清淡、爽口) ;“刷子李”刷浆白得“清爽” (整洁、干净, 看了爽心悦目) 。 (8) 趣说奶奶煮饺子把不该露的“馅”给露了, 想想课文“露馅”的意思, (比喻把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事情暴露出来) 。
阅读审美第一层次就是引领学生用鉴赏的目光从一个字想到一幅图画、由一个词想到一种景象, 去品味字词的意义, 领略字词的意象, 感受字词的情趣, 形成审美想象力。
第二层:精读课文, 体味人物形象美 (显义层) , 培养审美鉴赏力
阅读审美第二层次是在阅读教学的“形象系统或材料内容”上融入审美, 结合《刷子李》第二教学目标“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儿”, 引导学生体味人物的形象美。精读课文, 思考:刷子李的形象美吗?美在哪儿?
(1) 美在有“德”, 刷墙有规矩。规矩一是承诺工作质量, “只要身上有白点, 白刷不要钱”;规矩二是声明工作数量, “一天只刷一间屋子”;规矩三是表明人格尊严, 做工不是当奴隶, 享有抽烟、喝茶等休息权。
(2) 美在有“才”, 技艺很高超。侧面衬托:“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有高招, 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正面描写:“手臂悠然”, 可见刷浆悠闲自在的样子, 一点不觉得劳累, 从感觉上把劳动当作一种轻松愉快的享受。“伴着鼓点, 和着琴音”, 从听觉上给人一种“极是好听”的音乐美。“雪白的屏障”, 从视觉上表现刷子李的活“绝”活“美”。再引导学生总结交流:在你的心目中, 刷子李是一个怎样的人? (德艺双馨的人) 讨论:有德无才是什么人?有才无德是什么人?无德无才又是什么人?你愿意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德才兼备) 这样, 学生在阅读审美中很自然地获得了人生观、价值观的熏陶和健康人格的塑造。
阅读审美, 不仅要教师善于引导, 而且要学生认真阅读, 因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是在“透彻了解整篇文章, 没有一点含糊, 没有一点误会”的认真阅读中才能得到培养。
第三层:探读课文, 寻味作者的融象美 (隐义层) , 培养审美创造力
阅读审美的第三层次是在阅读教学的“题旨意蕴系统”及写作特色 (隐义层) 上跟进审美教育。《刷子李》的教学目标3是“继续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寓入审美, 让学生展开探究性阅读, 寻味作家的融象美。融象, 是“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 构成鲜明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作家冯骥才是怎样写出刷子李高超技艺的?
(1) 用曲折的情节。“文似看山不喜平”, 引领学生鸟瞰全文, 整体把握。概括:活“美”、活“绝”——行外、行内:“不信”, 徒弟:“半信半疑”。接活:“较上了劲”。刷墙:“手臂悠然”。徒弟:搜索“白点”, 居然没发现“粉点”, 竟然看见“白点”。师傅:揭秘“白点”, 徒弟:“发怔发傻”。师傅:“好好学本事”。情节是文学作品的生命。作家一波三折的写作思路, 让学生荡漾起忽而褒扬、忽而压抑、忽而昂奋、忽而郁闷、忽而紧张、忽而轻松的情感涟漪, 再次刻画了刷子李的三个“规矩”显人奇、一袭黑衣显艺绝、一番教诲显情真的感人形象。
(2) 用生动的细节。细节决定文学作品的成败。作家运用细节揭秘“白点”打动学生的情怀:“刷子李提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 那白点即刻没了, 再一松手, 白点又出现, 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 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作家细腻的笔触充满生活情趣, 在幽默中显现真实, 在风趣中衬托技绝。
(3) 用鲜明的对比。屋檐尤其难刷, “谁能一滴不掉?”“可刷子李一举刷子, 就像没有蘸浆。”大家都做不到, 刷子李做到了, 这就是他的技艺高超!恰当的对比使人物形象格外鲜明。真是:满身诙谐诠释出奇人风趣无限, 一手绝活演绎人生永世精彩。
五年级下语文教案-语文七色光六-教科版 篇3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具体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单元解读
本单元为古诗文单元,所选课文除《诗五首》外,均为古代游记或名胜记。浏览山水名胜并记录所见所感,是古代文人追求的风雅韵事。
本单元的山水游记均系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入对小石潭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僻地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超越单纯写山水楼阁的狭小境界,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从而将全文重心放到纵议政治理想上,提升了文章的境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则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乎以宽和仁爱之心“乐民之乐”。而在《满井游记》中,作者袁宏道纵情山水,陶醉于郊野春朝的美景,既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又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
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积累文言词语和古诗文名句;理解、把握这个单元古诗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诗文中的语言和意境。
2.方法与过程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能根据要求查找一般的资料,初步懂得利用资料帮助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进一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培养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操;体会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单元导读示例
一、课前欣赏: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蒙蒙的细雨飘洒在静静的长安大街上。这轻柔细润、酥油一般的小雨悄悄地滋润着大地。不经意间,你放眼远眺,山坡上,原野间,到处是一抹抹新绿。当你兴冲冲地赶到近前,想好好观赏一番,那绿色却反而消失了,不见了——草儿虽然开始返青,但毕竟还太小、太嫩。是的,早春是春天的开始,大地转绿,生机勃勃,哪个时节能唤起这么多的希望呢?早春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是一年里春光最好的时节,远远胜过那烟柳满城的晚春!
【赏析】
这首小诗是韩愈写给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朗朗上口,表达新巧,感情纯真,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句诗中,绝妙佳句便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了。我们可以想一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没见。不着急,一番小雨滋润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田间山野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的颜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燃起了希望。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却是稀疏的极为纤细的芽,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墨的妙笔,隐隐泛出的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是一抹新绿,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二、课文导读:
柳宗元在游记《小石潭记》中,寄情于山水之间,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融入寻访山水胜景的闲情雅趣之中,使情与景水乳交融,别具一格。因而,作者的游山玩水实则是烦闷的内心精神世界的表现,是借游山玩水来排遣内心的抑郁苦闷。“似与游者相乐”等句子,看似写潭中游鱼的自由、欢快,实际也折射出作者的孤寂与忧伤。
学习古诗词和文言文,最好的方式就是放声朗读,当然首先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课文大意。在诵读时,不妨放声朗读或是摇头晃脑唱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一)文题理解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柳宗元曾被贬为永州司马,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全名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永州八记》为:《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钅母潭记》《钴钅母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他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
(三)字词积累
1.生字字音
卷石(quán)参差(cēncī)寂寥(liáo)摇缀(zhuì)
悄怆(chuàng)俶尔(chù)佁然(yǐ) 嵁(kān)
翕忽(xī) 幽邃(suì)坻(chí)
2.文言词语积累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表示承接,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四)谋篇立意与结构内容
1.谋篇立意: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脍炙人口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2.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小石潭的位置,描写其特点和潭边景色。
第二部分(第2~4段):从三个方面写小石潭。①写潭中游鱼;②写潭水的来源;③写潭水四周景色给人的感觉。
第三部分(第5段):交代同游者的姓名。
(五)《小石潭记》写作特色
《小石潭记》是一篇篇幅短小、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文章采用多种手法,有声、有形、有色地刻画了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幽美和宁静。
1.内容驳杂,题旨鲜明。文章以游踪为序,依次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如鸣佩环),后写“形”;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清;石,怪;树,美;鱼,乐),后写远望(岸势,犬牙差互;水源,不可知);最后写潭境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从而抒发凄苦孤寂的心境。纵观全文,作者不是因景而写景,而是借景来抒情,主旨鲜明,可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2.手法灵活,结构井然。文章采用先声夺人、动静结合等手法,把景写得玲珑剔透、精美绝伦。无论写潭的出现,还是写游鱼、竹树、岩石、溪水都惟妙惟肖,形神毕现,富有诗情画意。写小潭出现时,先写隔竹林听到流水声,未见其形,先闻其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第二段用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出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此段以实写虚,以动写静,其中以写鱼为实,以写潭水和天气为虚;以写鱼在水中游为动,以写日光照映下的鱼影投在水底石上,历历在目,清晰可辨为静。鱼儿往来翕忽之动,名为写动,实则衬出潭之静。作者用一“乐”字,真实表达了自己的由衷欢乐。
全篇从发现小潭到概括石潭全貌,从写潭水到写气氛感受,由远到近,由总到分,由景到人,结构井然有序。
3.摹形言事,造语典雅。文章运用修辞手法,精巧传神。开篇形容水声清脆悦耳用“如鸣佩环”;第三段作者把镜头推向远方,描摹溪岸的曲折,用“斗折”为喻;描摹溪流的蜿蜒用“蛇行”为喻;用“犬牙差互”为喻来写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用“亻台然”“俶尔”“翕忽”把鱼的情态描绘得惟妙惟肖;用“蒙络摇缀”四个字写出了潭边的景物。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根据自己的具体感受取喻,使得文章语言精当贴切,生动传神。
4.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虽把小石潭的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流连忘返,实际上渗透着作者惨遭不幸的感受和无比失落的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环抱,清静幽美,却不被世人所闻,这正是柳宗元怀才不遇的内心写照。作者来到这过于清冷的环境,触景伤情,激起了他愤世嫉俗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不可久居”便真实地流露出作者无法摆脱现实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他对现实的不满。
(六)问题探究
1.第二段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惟妙惟肖,这里除了对鱼的刻画外,还有怎样的作用?
这一段正面描写游鱼,侧面表现水清。仅“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便将水之至清若无的境界表达了出来,另外从“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等五句描写来看,或静或动尽显游鱼形态,也可见水之清。另外,“似与游者相乐”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面看来是写鱼之乐,实际上是写人之乐,是作者观鱼时心情快乐的外化。
2.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表现了小石潭周围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四段表现了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实际上透露出作者贬居期间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3.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情感又会流露出来。
4.品味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渗透在景物描写中,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描绘景物时,把自己的不幸遭遇融入观景的感受中: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被竹树环抱,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作者触景伤情,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境。然而,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反衬出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三、阅读精品屋
(一)阅读郑板桥的《靳秋田索画》,然后答题。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窗外修竹②良朋辄至
③绝不知乐在何处④用以慰天下之劳人
2.文章描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这篇文章,我们分明可以感觉到郑板桥与陶渊明在思想品格上是一类人,请你说说他们有哪些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这段文章中你可以看出郑板桥擅长画______,其依据是 _______。
(二)阅读《小石城山记》,然后答题。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木丽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选自《柳河东集》)
6.这篇文章的作者是__________,他和韩愈倡导了__________,因而同被列入____________ 。
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 自西山道口径北(一直往北 )
B. 其旁,出堡坞(从……出来)
C. 不得一售其伎(通“技”,技巧,这里指奇景)
D. 神者倘不宜如是(这样)
8.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A. 土断而川分B.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
C.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D.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益奇而坚②是二者③良久乃已 ④余未信之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此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仔细阅读全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小石城山上的石头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山一定有水,水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小石城山也有树,树长在什么地方?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文章中,作者怀疑什么?责怪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在结尾作者说“余未信之”,他不相信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长 ;②就;③断然,绝对(根本);④宽慰。
2.描述作者清贫的生活,并表明作画是为给辛苦劳作的人欣赏的。
3.①没有那些俗气的客人,只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于是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 ②不是用来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的。
4.都具有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居所简陋,一个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一个是“三间茅屋”,但他们一个“晏如也”,一个“绝不知乐在何处”。 在文中,他们都表达了归隐生活的欣喜之情,说明了他们都具有远离官场污浊,甘于退守清贫的超凡脱俗的思想品格。
5.兰、竹、石;画兰画竹画石。
6.柳宗元;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
7.B8.C9.①更; ②这; ③很; ④我。
10.①这个地方的灵秀之气,不创造伟大人物,而只创造这些景物,所以楚地的南部人才少而石头多。②来慰藉那些被贬在这个地方的贤人。
五年级下语文教案-语文七色光六-教科版 篇4
目标:
知识:体会语言与动作描写的好处,体会关联词语在准确表达上的作用。
能力:积累革命者为革命舍生取义的名人名言。
情感:进一步感悟革命者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重、难点:关联词语的运用,积累有关革命者舍生取义的名人名言。
教具:搜集的名人名言。
教法:练习法
流程:
第一课时(练习,日积月累)
一、练:
1.完成练习(1)、(2)。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让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走进“语文七色光”。
首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练习(1)、(2)。教师巡视。
总结如何通过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
(2)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a.指名汇报答案,师生共同判断、订正。
(3)巩固:反复读句并分析选什么关联词语。
(4)拓展:学生自己也试着说出几个这关联词语造句。
2.完成练习(3)
a.读原句,体会关联词的用法。
b.说句子,用上加点的词。
c.写句子,请把自己想到的最满意的句子,再在横线上。
二、日积月累:
1.反复朗读。那些句子令你感动。
2.交流体会。
3.背诵。
4.拓展:你还知道哪些舍生取义的名人名言交流。
三、作业:
练习册相关的题任选三道。
第二课时(知识窗,窗外事)
一、“知识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小说《红岩》和江姐
2.与同桌交流阅读感受。
二、“窗外事”
1.交流有关红岩书籍。
2.结合具体事例,写自己对她的认识、体会、感受。
3.交流:
那位同学把自己写好的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注意听。可以补充,也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
五年级下语文教案-语文七色光六-教科版 篇5
2、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及探索知识的兴趣,了解动物的有关知识。
4、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在这有趣的《语文七色光》中见面了。我们会在这里学到许多新知识并增长见识。
(一)我会按音序查字典
1.先来做一个小游戏,大写字母接龙。
2.自由读书上查字典的方法并把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
3.小组派一名同学汇报查字典的方法,教师适时加以讲解。
4.自由选择一些字,在小组合作查字典。
5.小组总结查字典的方,班级交流,教师小结。
6.进行查字典比赛。以小组为单位,评先出速度快、查得准的小组为优胜组。
(二)日积月累
投影出示名言:
1.说一说什么是名人名言。
2.自读,读给同桌听,并说说你对这两条名言的理解。
3.找学生汇报读。
4.用自已喜欢的方式把这两条名言背诵下来。
5.名人名言展示台。每人把课前搜集的名人名言在班内展示。班内举办一期“名人名言”专栏。
(三)知识窗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知识窗”,一起去探知自然界中的奥妙。
1、自读“有趣的实验”,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部分,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并说说你通过读书知道了什么。
3、向全班同学汇报读“知识窗”的体会。
4、小组互相推荐自带知识性书目,互相交流读书收获。
(四)开心一笑
1.自读“小白兔和蚂蚁”。
五年级下语文教案-语文七色光六-教科版 篇6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认识4个生字。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小小说。作者怀着淡淡的哀怨,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素,动人肺腑的亲子之爱正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精粹——平凡的故事,催人泪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创设情境:文章的题目是《父母心》,似乎不太完整,请读文章后补充:父母心是——(小组内交流、补充、完善,再全班交流)
1.围绕“父母的心”设置了哪些画面?你能否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那位母亲”的心理?
2.你认为文中哪个画面最感人?请简述理由。
3.总结明确:作者就是这样用曲折的情节一波三折的展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表现深刻的主题思想。
三、合作交流,理解课文(感受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1.教师组织交流:文中不送走子女是爱,那么《妈妈,再爱我一次》中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2.有人认为两口子“宁愿一家六口饿死”的做法很不“明智”,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3.总结交流评价:爱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合作积累
1.学习生字
2.用“鲜花、果实、风华正茂、饱经风霜”四个词语中的任意三个,创设情境写一段完整的话,不少于50字。(提示:可结合日常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的表示)
3.课后你收集到哪些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
选出其中最适合送给你母亲的谚语、格言、诗歌,并说明理由。
五、布置作业
1.制一张卡片送给父母,以表达对他们的理解、感谢,主题自定,可提上收集的格言、诗歌等。
2.设想一下,这一家人在团聚以后遭遇如何?续写一故事。
板书设计
要求送孩子时 送走长子时
次子换回长子时女儿换回长子时父母的心
犹豫不决,要求商量
条件优越,减轻负担
可难舍长子,想法换回
难舍次子,设法换回
五年级下语文教案-语文七色光六-教科版 篇7
一、尝试读, “雏翅试举, 良辰好景初遇”
学习古诗文, 极需古韵氛围。搭好台级, 才能让学生有能力拾级而上, 登堂入室。
1.出示:寒风侵碧翠, 绿雨舞婆娑。我本长青客, 严冬耐我何?
2.自主阅读, 它是写什么的?怎么理解?任由学生作答, 但不下结论。
这是一首很奇特的诗, 简单的诗句, 却能表现丰富的东西。这种开放性的阅读,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个性理解, 从而诱发探究本质的兴趣, 迈出古诗阅读的第一步。
二、解诗意, “群燕呢喃, 小园香径共徘徊”
诗意情绪的生成, 极需感悟性思维的参与。课外诗的猜读, 学习《竹石》的兴趣。接着, 就得延续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阅读, 自读、自悟, 领悟诗意。
1.读《竹石》, 借助注解, 说诗意。
2.交流、借鉴, 逐步优化诗句解释。指导讨论“东西南北风”的含意。
让学生充分理解诗面意思需要一个过程。经过不断的补充、修正, 才能实现理想的阅读效果。因此得充分运用阅读期待, 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逐步提高。
三、悟诗情, “蓬山多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本诗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竹”、“石”这两个既不相同又统一的意象的理解, 感悟作者为“人”的正气与傲气。这个“人”隐藏在文字背后, 因此它是本诗教学的难点。从诗面上看, 竹的描写多于石的描写, 竹在题目之先, 这会导致学生片面地认为本诗就是写竹。这是本诗教学一个难题。但教学时完全可以利用这样的错误, 顺应学生的直观性思维, 教学时先品“竹”, 再品“石”。
(一) 品竹
1.诗中写竹, 写它的什么?指导学生抓诗中的重点词来理解竹的形象。通过诗眼“破岩”的理解, 促发学生的想象。竹生长在一个怎样的地方?四季轮回, 会遭遇什么?以情境模拟, 换位体验, 丰富学生对竹的精神的认识。
2.点破谜底。明确课前所读的诗是写竹的。理解“严冬耐我何”中的竹子形象。
3.体会诗中诗, 借用诗语赞竹。深化“东南西北风”的含义, 顺延诗意, 适机荐读毛主席的诗“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化用句式“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赞竹。在充分感知竹子的生活环境、四季遭遇的基础上, 以诗意的形式表达对“竹”的理解与崇敬。
4.突出意象。用一个字概括:这是一竿竹。 (如:劲、倔、强、韧、顽、烈等。) 开放性的练习, 让诗中的竹, 由意境中的“竹”升华到“意象之竹”的文学高度。
本环节让学生找出“一处能展现竹子精神”的词, 实际上就是以虚指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如何聚焦思维, 层层缩小, 由面及点, 达到深入阅读的目的。
(二) 品石
1.辨题:本诗写“竹”还是写“石”?
2.研读。从何处读懂石?重点理解“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南西北风”, 领会石的坚、顽。
3.赞石。这是一块石。有了赞竹的经验, 学生只要在刚才所找的字中选取一个, 就能完成此题。所以本环节基本上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 扶放结合, 锻炼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三) 悟“人”
经过品竹、品石, 势已造足, 由此进入对诗作者的探求中去。
郑板桥被誉为“扬州八怪”, 究竟“怪”在哪里呢?分三层介绍:一、不与贪官为伍, 爱民如子, 为官时清廉;二、不求富贵, 安贫若素, 常散钱于穷人;三、不跟风作画, 以画寄情, 作画自成风格。每个层面的介绍, 都配上相应的诗句, 当成扩展性的阅读, 丰富学生的见识。
五年级下语文教案-语文七色光六-教科版 篇8
在《鲸》一文中,多处运用了比较这一常用的说明方法,使鲸的特点更为突出、鲜明。
一是与人比较。如“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以人的身高加臂长“还够不着”来表现鲸张开嘴的高度:用“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来说明鲸嘴张开的宽大空间。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出鲸的头部有多大,那么整头鲸的体积就可想而知了。
二是与猪比较。如“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突出了鲸体积大、体重沉的特点,一条鲸舌就相当于几十头大肥猪了,那整头的鲸该有多重呢?
三是与牛羊比较。一处是“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说的是它的生活环境;另一处是“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说的是它的呼吸特点,这些都说明鲸与牛羊一样,属于哺乳动物。
四是须鲸与齿鲸比较。用“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说明它们所吃的食物不同,吃食物的方法也不同;用“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说明它们呼气的情形也不同。
比较可以使说明更通俗,更容易理解。让我们在阅读课文时好好地体会吧!
《新型玻璃》中的过渡
要让两岸畅通,必须在河上“架桥”;要把文章的上下段衔接起来,必须运用“过渡”。《新型玻璃》一文就很巧妙地用了过渡的技巧。
1、分类过渡。如第二自然段的开头:“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用“另一种”从第一自然段介绍的“夹丝网防盗玻璃”过渡到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的开头:“还有一种‘变色玻璃,能够对阳光起反射作用。”用“还有一种”承接上面介绍的“非常坚硬”的玻璃过渡到介绍“变色玻璃”。这样的过渡承上启下,使文章的叙述顺当、自然。
2、想象过渡。如第四自然段用“你可能会想,窗子上的玻璃要是能使房间里冬暖夏凉,那该多好”作过渡句,通过设想、想象的句子引出另一段内容来,把上下两段意思不同的内容连为一体,使文章的脉胳畅通。这样的过渡生动具体、引人入胜。
3、设喻过渡。如第五自然段用“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这样的比喻,讲了噪音不好对付;接着又用“尽管……还是……”的句式来说明“人们还是想出了许多制服它的办法”,引到介绍“吃音玻璃”。这样的过渡也是通顺流畅的。
学会给文章的段落之间“搭桥”,使自己的文章过渡自然,文气贯通,这也是一个需要下力气学习的技巧。
《圆明园的毁灭》的“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堪称辉煌壮丽的万园之园,却毁于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仅存的残垣断壁,诉说着百年的耻辱。《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是一篇教育学生树立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好教材。
1、惋惜之情。课文一开始就明确指出,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一个“!”表现了深深的惋惜之情。而课文以“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作结尾,首尾呼应,更是在痛斥侵略者罪行的同时,表现了圆明园的毁灭,不仅中国人民而且全世界人民也深感惋惜。
2、赞叹之情。课文中具体介绍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先讲圆明园的位置与总体布局;再讲圆明园的种种景点,两个“有……也有……”“还有……”“不仅……还有……”等句式突出了景点之多,而“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等句子充满诗情画意,突出了景点之美,说明了它在园林建筑上的杰出成就;然后介绍了圆明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和奇珍异宝,突出了它的文化艺术价值:“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其中的赞叹之情溢于言表。它的“举世闻名”的确值得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
3、仇恨之情。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从“他们把园内……任意破坏、毁掉”,从“凡是……统统掠走”的句子中可以看出侵略者的极度贪婪:从“实在……任意……”的句子中可以看到侵略者的极端残暴,毫无人性。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踏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这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
《狼牙山五壮士》的“壮”
《狼牙山五壮士》全文突出了一个“壮”字。
1、壮气惊人。在日寇“大举进犯”的严酷形势下,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艰巨任务。五个人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又把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使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这都展现了革命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壮言动人。面对生与死的抉择,“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一个“走”字,体现出他的判断之果断,态度之坚决,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当子弹打完时,班长带着对敌人的满腔仇恨大声喊:“同志们,用石头砸!”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语言,充分表现了革命战士视死如归的精神。
3、壮形感人。第二段塑造了五壮士痛击敌人的英雄群像: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胡德林和胡福才“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第四、五两段集中描写班长的英雄形象:负了伤仍指挥战斗;把仅有的一颗手榴弹“用尽全身力气”扔向敌群;带领战士以石砸敌,“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这些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形象实在感人至深。
4、壮举撼人。狼牙山形状特别像尖利的狼牙,直指云天。山势陡峭,尤其是山顶路依山崖,笔直无底的崖壁令人目眩。而五壮士临危不惧,舍身跳崖,显得那样镇静:班长“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这惊心动魄的壮烈举动,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
《难忘的一课》中的修辞
《难忘的一课》一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突出了中心思想。
1、三处反复。课文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先后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台湾教师“一笔一画地写着”“很认真,也很吃力”。第二次是“我”和孩子们跟着老师,“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越来越“起劲了”。第三次是“我”和台湾教师握手话别时“激动地重复着”,心中涌现出无限的感叹。三次反复突出了文章的“魂”——深深的“光复”喜悦和浓浓的爱国情感。
2、两个对比。课文中用日本统治时代“不准许”学习祖国文字、讲祖国语言与台湾教师偏偏认真写中国字、说中国话,并且教孩子们学习祖国语言来进行对比;又用礼堂两面墙上“原来画的都是日本人”,而现在是“新画的几幅中国历代伟人像”来进行对比,抒发了台湾人民对侵略者的无比激愤、痛恨之情和对祖国的无限眷恋、钟爱之意。
3、一句反问。课文的最后以“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吗”这一反问句作结尾,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它从“我”的深受感染出发,提出问题,激发读者深思,从而更加凸现了台湾人民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在这里,言语不多含义深,一句反问力千钧。
《太空“清洁工”》的说明方法
《太空“清洁工”》是一篇科技说明文,讲的是太空“清洁工”的来历、作用和本领。它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呢,
1、数字说明法。如“太空‘清洁工的质量只有6千克,制造和发射的全部费用不到100万美元。”这里就运用了数字来说明它体积不大,却花费不小,价值不小。
2、诠释说明法。文章中对太空垃圾的概念就运用了诠释说明:“太空垃圾是些什么呢?它们有的是完成了任务、已经到了设计寿命极限的报废卫星,有的是发射失败、没有进入预定轨道的航天器,还有些是发射卫星的火箭残骸。”
3、比喻说明法。首先课题就是把清除太空垃圾的人造地球卫星比成太空“清洁工”。又如“这些东西失去了地面的控制,就像高速公路上不守交通规则的车辆,横冲直撞”这句话里用“高速公路上不守交通规则的车辆”来比喻太空垃圾的“横冲直撞”,说明它极大的破坏性。这些都是比喻说明。
4、拟人说明法。如“一旦看到太空垃圾,它就立刻靠过去,然后紧紧抓住那个‘捣蛋鬼”。“清理一件垃圾就得‘牺牲一个‘清洁工。”把太空“清洁工”当成人来写,能够像人一样去“抓”“牺牲”,同时把太空垃圾戏称为“捣蛋鬼”。
五年级下语文教案-语文七色光六-教科版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抄写自己受感动的句子。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录音机、课文朗读磁带。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简要介绍背景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顺序
(一)学习课文一、二部分
1.指名读(板书:接受任务,诱敌上山)2.说说通过读,你读懂了什么? 3.这节课你还想了解什么内容?
(二)深入学习第三到第五部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1.自读第三部分。思考:五壮士完成掩护任务后,为什么往三面是悬崖的狼牙山顶峰棋盘陀转移?
2.提问: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板书:引上绝路)
3.讨论:(1)五壮士已经完成了掩护任务,为什么不走那条“可以追上部队”的路,而是不顾自己的危险,要把敌人引上绝路呢?(2)“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这里比喻什么?战士们为什么热血沸腾?
4.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朗读这一部分?(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5.指名分别朗读第四、第五自然段。思考:向顶峰攀登的过程中五壮士是怎样痛击敌人的?
6.提问: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板书:英勇歼敌)
7.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8.指名朗读第五部分。思考:五壮士最后是怎样英勇跳崖的?(板书:英勇跳崖)
9.讨论。
(1)这一段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
(2)五壮士为什么“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你从五壮士“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中体会到了什么?
(3)面对五壮士的高大形象,你有什么心里话想说?
10.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三、总结全文
四、布置作业
1.试着朗读课文最后一部分。
2.课外搜集有关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
一、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多种方式读,指导读出感情。2.说说五壮士的英雄事迹。3.质疑,总结全文。
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学习生字词
1.读生字组词
2.读读下列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
3.注意“尸、斩、磨、罢、豪”5个字的部首。
4.组词:
寇()晋()挥()葛()尸()
冠()普()晖()蔼()户()
崖()斩()磨()豪()屈()
五年级教科版语文下册教案 篇10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具体的词句体会“四时”的情趣有什么不同,学习文章的表达顺序。
3.将文中“四时的情趣”与自己平时的体验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独特感受。
4.体会想象的妙用,训练了孩子们的想象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孩子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难点:
感受“四时情趣”的不同,学习作者的表达顺序。
体会想象的妙用,并能学以致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相关资料:
选自《枕草子》,作者:清少纳言,原姓清原,因而姓氏用一清字。也许曾任“少纳言”(五品官)的,便取而为名,是当时的皇后身边的女官。清女出身于一个下等贵族之家
《枕草子》书名的意思是枕边的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文题切入,体现预习效果。
1.齐读文题,说一说,四时指什么?
2.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你愿意来猜一猜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流利、准确。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课文的预习情况。
3.出示书后词语,要求会读会写。
三、再读课文,体会表达顺序。
结合课文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读题,导入课文。
1.齐读课题。
2.四时到底有什么样的情趣呢?我们来细细品析一番。
二、抓关键词句,体会四时的情趣。
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情趣”。
2.你最喜欢哪一种“情趣”?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你喜欢它的原因。
3.逐段交流感受,在交流中指导朗读。
(1)“春天”体会出作者对颜色的细致描写。
(2)“夏天”暗夜里的萤火虫。
(3)“秋天”作者对鸟类及声音的描写很细致。
(4)“冬天”雪的描写。
三、体会写法。
1.为什么作者会打动你?你找到其中的原因了吗?
2.结合自己平时生活中的观察所得,谈一谈不同“时间”的动人情趣。
四、总结全文,点明想象的魅力。
想象,是指根据已有的见闻和生活经验,构想出不曾见过,或者从未出现过的形象或情景。
想象的方法很多,作文中常用的有:
(1)编创法。就是编制故事的情节。
(2)组合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拼凑在一起,形成新的人物形象,新的事情,可称组合法。
(3)扩展法。所见所闻的内容是简单、抽象或粗糙、模糊的,借助想象充实,使其变得清晰、细腻、生动、形象,可称扩展法。
(4)梦幻法。借助梦境或幻觉描绘出眼前并不存在的情景,以表达某种愿望或抒发某种情感,可称梦幻法。
(5)推测法。是指根据已经知道的情景,借助想象推测出未知的情景。
作业:
五年级下语文教案-语文七色光六-教科版 篇11
以跟随季羡林先生展开“异域风情之旅”的课堂展开形式, 贴近作者视角, 选择“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中的“美丽”为切入点, 以“寻找美丽———感悟美丽———内化美丽———升华美丽”为贯穿课堂学习活动的线索, 引导学生品读文本, 在感情诵读、角色体验、情境想象、句式变换、联系生活、延伸阅读、随文练笔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 体会异国文化, 领悟“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寻找“美丽”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对《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领略了德国的奇丽风光。这节课, 我们继续跟随季羡林先生走进德国, 去寻找他眼中不变的美丽。
二、品读文本, 感悟“美丽”
1. 师:
作者两次到德国, 第二次的感受是怎样的?自读课文, 画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读给同桌听, 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画出“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 师:
想象一下, 作者说的变化会是什么?不变的美丽是什么呢? (城市的道路变化了, 建筑物增加了……。不变的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点评:以作者第二次到德国的感受为切入点, 直接拉近了作者和学生的距离, 让学生和作者一起体验那种久违的欣喜。)
3. 师:
在作者的眼中, 这种不变的美丽究竟指的是什么?默读课文, 想想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种美丽?在书上做标记。
(点评: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4. 师:说说你找到的美丽。
学生汇报:
(1) 走过任何一条街, 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师:在你心目中什么样的景象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各种鲜花争奇斗艳, 吸引来大批的蝴蝶, 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家家户户的窗台上, 鲜花怒放, 色彩艳丽, 千姿百态, 芬芳迷人。)
师:你能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段话吗?
师:还有哪些美丽让你仍然沉浸其中?
(2) “走过任何一条街……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
师:这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郁郁葱葱的枝叶从窗台上垂落下来, 遮蔽了窗户, 多么的浪漫;窗连着窗, 花挨着花, 叶挤着叶, 看着这家, 又怕错过那家, 真是人在画中游。)
师:此时的你, 置身这花的海洋, 心情如何? (吃惊、激动、兴奋) 老师也和你们一样, 被这美丽所打动, 让我们一起放声朗读, 释放我们的激情。 (教师范读, 指导学生朗读, 学生互相评价, 最终完成背诵。)
(点评:创设情境, 通过启发学生想象,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所描摹的景象, 适时范读, 相机指导, 使学生陶醉在语言的魅力之中。)
5. 师:
多么耐人寻味的景色,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正是——— (学生齐说“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师:是的, 这是一种境界。你能结合上下文或者是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德国人自己种花给别人看, 给予别人美的同时也得到别人赋予他的美。)
师:不只在养花中如此, 在生活中也是这样, 为别人着想, 这已经形成一种美好的品质, 进而形成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形成一种可贵的民族精神, 因此作者说这是个奇特的民族。!!!
6. 师:
让我们再读读这两句话:只有 (人人!!!为我) , 才能 (我为人人) 。只有 (我为人人) , 才能!!! (人人为我) 。!!!!
这两句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从中品味到什么? (只有自己先付出, 才能得到别人的回报;其实替别人着想, 就是为自己提供方便。)
(点评:通过对比, 使学生进一步明白, 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 但是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 深化了学生对这种人生境界的理解。)
7. 师: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我们何尝不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呢?让这种感动重临我心。
课件出示, 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在家庭里
在学校里
在社会上
(点评:在引导学生感悟美丽的同时,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进一步体会这种境界, 既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以人为本, 又激发了学生交流的愿望。)
三、情感共鸣, 内化“美丽”
师:作者在结尾写道:“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 我做了一个花的梦, 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梦呢?他会梦到些什么呢? (这梦表达了作者当时在德国留学时, 企盼我们的祖国也能有这样美的境界;这梦寄托着季先生想让我们中国人, 也拥有这种自觉的“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愿望;他想尽早学习德国的优秀民族文化, 早日回到自己的祖国, 让自己的祖国也这样和谐。)
四、延伸阅读, 升华“美丽”
1.介绍资料。 (略)
2.总结。
师:“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其实, 每个人都是一朵花儿。让“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绽放成最美的风景, 在自己的心里, 在别人的眼中。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2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人物情感的变化。
3.运用浏览的方式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通过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语,体会人物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这一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中授课老先生和“我”所表现出的可贵品质,从而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大体了解课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齐读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自信第一课》这篇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请同学们打开书,老师请几名同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清每一句话。(指名读,读完之后,校正字音。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中,“钝”“沧” “涕”“菌”“锥”“苛”“诲”这7个字都是形声字,但是认读都有一定难度,在认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准字音。“菌”不能读成“jǔn”,“苛”不能读成 “kě”,“诲”不能读成“huǐ”。“纤”是个多音字,在本课读“xiān”。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恩”和“思”、“衷”和“衰”“哀”、“诲”和“悔”等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别;“冤”字是上下结构,下边是个“兔”字,别丢掉最后一笔“点”。)
三、默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四、再读课文,汇报交流
1.提出阅读时遇到的困难,师生交流解答。
2.思考:第1小题“快速浏览课文,了解相关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三个问题的答案都能在文中直接找出来,1969年“我”从北京到西藏当兵;1972年“我”来到乌鲁木齐新疆军区军医学校上学;老先生说明了考试扣分的理由之后,“我”觉得冤枉是因为在5000米以上的高原气候恶劣,病员出现高烧等一系列症状时不用抗生素,很可能合并细菌感染。等到临床上出现明确地感染征象时才开始用抗生素的话,就来不及了,病员的生命已受到严重威胁了。老先生只给“我”的分数改过来是因为“我”在高原情况下使用抗生素的做法是正确的,还因为“我”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不是因为教授自己知识的老师是就放弃自己的观点。)
3.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五、布置作业
1.写要求回写的生字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再次学文,齐读课题
二、快速浏览课文,回忆课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指导朗读,选择重点:
(第5、8、12、14、17、18自然段)
本课第5自然段和第12、14、17、18自然段都是具体描写老先生语言的段落,指导朗读这些段落的时候,要联系上下文认真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读第5自然段的时候,要表现出老先生对乱加抗生素做法的不满,读出人物生气的语气。读第12、14这两个自然段的时候,语气要平和,语速适中。读第17、18这两个自然段的时候,要表现现出老先生在修正自己错误的时候,对“我”的肯定、表扬、感谢、支持、教诲,语气诚恳、严肃。
课文第8自然段是描写“我”陈述自己“冤枉”时所讲的一段话,指导读这段话的时候也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的心情。“我”虽是在讲冤情,却要用平和的语气来读。因为“我”是有理有据地讲明自己在治疗方案中添加抗生素的原因,实事求是地讲科学,不是来争分吵架的。
四、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顺序
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但是思路很清晰。先讲“我”从西藏来到乌鲁木齐新疆军区军医学校学习。然后讲“我”因为在提出的治疗方案中添加了抗生素,被批评并扣分。接着讲“我”觉得老先生的讲评不够全面,找到教务老师说明情况。再讲老先生了解了“我”加抗生素的原因之后,肯定“我”的做法,把扣掉的分补回来。最后讲这件事对“我”产生了深刻的教育和影响。理清文章的顺序对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知很重要的。
五、再次默读课文,感受两个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并加以批注。
课文中两个主人公的情感变化都是很大的。“我”接到通知以后,并没有向别人那样喜出望外,似乎缺少对生活的向往和激情;在学校考试中因为在常规的治疗方案中加了抗生素而被批评和扣分,“我”感到冤枉;当老先生让“我”站起来很注意地看“我”的时候,“我”很害怕;当老先生向“我”道谢,表扬“我”的时候, “我”深受感动,敬仰老先生虚怀若谷的气量和磊落的品格。文中的老先生是一位可敬学者。最初,我们认识的是一位正在发火的老先生,他有理有据地说明了为什么要给使用抗生素的同学扣分,看得出来他很生气;接着,我们看到的是令人敬仰的老先生。他一改多年的习惯站着讲课,表情庄重严肃。听了他在了解“我”为什么在治疗方案中添加抗生素的原因以后那一番话,我们看到了这位老先生的磊落的胸怀。一位的医学听到年轻学员的不同意见能认真反思,当他认识到这样的做法是对的,积极肯定,而且把扣掉的分改过来。他维护的是学术的,而不是自己声望的。第18自然段是讲老先生为什么只给“我”一个人改分。与其说是老先生在讲述该分的理由,不如老先生在为我们每个人上了一堂课,告诉我们“忠诚于病情和病人,要比忠实于导师更重要”。这时候的老先生从“我”身上看到了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医生都应该具有的实事求态度,这份认真求实的严谨让老先生感到欣慰。所以,他的表情和话语是严肃的,但是他的内心是高兴的。教学时,要结合阅读相关段落,体会人物感情变化,把握人物的特点,进而认识文中两个人物优秀品质。
六、回归文本,总结全文
课文中主要是从神态、动作和语言这几个方面来具体描写这位老先生的。请你想一想,当教务老师把“我”的意见转给老先生的时候,老先生会想到什么?
七、布置作业,拓展练习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集 篇13
1、从文中找出课后生字,给它们注上音。
2、读通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3、用“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宣告、共享、恐惧”三个词语。
4、查阅资料结合课后注解,了解《儿童和平条约》,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和平的理解,想想自己能为和平做些什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儿童的美好心愿。激发学生从小维护世界和平的美好心愿,并鼓励学生能为此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重点难点】
1、认识注释,并能够借助注释帮助了解《儿童和平条约》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初读诗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 熟读诗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认识注释,知道注释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一、观看画面,谈话导入
近年来,中东地区战火不断,我们随着画面到那里去看看。(出示课件)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想法?
二、揭示课题,认识注释
1、教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引导学生观察课题和以前的课题有什么不同?(课题右上方有符号)
3、教师引导:这是什么意思呢?那位同学在预习中弄明白了?打开课本55页,看“金钥匙”,自己读读看这是什么意思。
4、读读《儿童和平条约》的注释,看看它说明了什么?
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总结:1986年是国际和平年,我国石家庄市的刘玲同学代表我们中国儿童在纽约法拉兴草坪公园举行的《儿童和平条约》签字仪式上签了字。这个和平条约到底说了什么呢?
三、自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歌,想想“宣告”是什么意思?全世界的儿童向世界宣告了什么?
2、四人一组相互交流、评价,推荐一名代表发言。
3、各组代表发言、同学评价。
(总结:这首诗主要内容是全世界的儿童向世界宣告:未来的世界应该和平,没有战争、破坏、仇恨,人类应共享大自然的恩惠,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4、学生集体读全文。
四、自学生字,交流释疑
1、和同桌交流一下,预习中你发现的这些生字的注意要点,提出问题,两人探讨。
2、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根据反馈进行生字读音和书写的再强调。
重点理解:疾(1、病2、快)恐惧(极度害怕)意思和字形。
强调“给予”的读音(jiyu)和“予”的字形。
五、课堂检测
1、根据拼音写词语
xuān ɡào jí bìnɡ chóu hèn wú jiā kě ɡuī
jì yǔ tàn suǒ kǒnɡ jù bēi shānɡ
wǔqì gònɡxiǎnɡ
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余学生在白板上写出来,一同批改黑板上的,然后同桌对改白板上的。
六、巩固拓展
1、学生读课文,思考:你觉得和平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可以从课文中找出句子,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2、教师:环境优美,没有战争,世界各国人民和平共处,团结友爱,那该有多么好呀,可是当前的世界战争四起,天灾人祸,疾病肆虐,多少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3、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有关战争、死亡、疾病方面的图片和文字材料,想想我们能为和平做些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继续学习诗歌,反馈收集的资料,了解当前世界的不安定,增强学生对正受着苦难的人民的同情以及迫切渴望世界和平的思想感情。
2. 总结延伸,让学生说说自己可以为世界和平做什么,让他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共同创造未来世界的和平。
3. 有感情朗读诗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明读课文,说说儿童和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呼吁共建一个和平、和谐、美丽的地球。)
教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全世界的人都渴望和平,人们希望未来的世界里没有战争、没有疾病、没有悲痛,那是因为当前世界,不少地方的人民正忍受着战争的痛苦,疾病的折磨……
二、结合资料,理解课文
1、四人一组,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说说世界那些地方有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怎样的疾苦。
2、出示课件,边看边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毁灭和伤害。
3、谈谈自己的心里感受。
4、教师引导:这是如此,所以世界各国的人民渴望和平,他们一起在纽约签订了《儿童和平条约》我们一起再来读条约的内容。
5、男女同学互读。
6、以宣告的口气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总结全文,畅谈感想
1、说说从这个条约你想到了什么?(结合自己从电视、报纸和教师播放的课件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希望,使同学们感受到世界和平要靠大家的共同维护,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2、条约是国家和国家签订的有关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权利和义务的文书,我们少年儿童能为世界和平做些什么呢?
小组讨论,拟出来。
3,小组推荐代表交流
(1、做一个维护和平的小天使,和同学、朋友、邻舍友好相处。2、做维护和平的宣传员。3、组织人们签订和平公约4、刻苦学习,将来为世界和平做更大的贡献。)
四、课外拓展(任选一题)
1、给父母读《儿童和平条约》,和父母交流感想。
2、你想想中的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画一画。
【板书设计】
没有战争和武器
没有破坏和疾病
世界和平—— 没有仇恨和饥饿 ——共同努力
共同游戏、欢笑
【五年级下语文教案-语文七色光六-教科版】推荐阅读:
(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语文七色光四》教学设计10-17
六年级上语文七色光五11-09
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08-20
教科版小学毕业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题12-16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