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环境整治倡议书

2024-06-05

乡村环境整治倡议书(共8篇)

乡村环境整治倡议书 篇1

某某镇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加强乡村环境卫生整治和管理工作,集中解决乡村环境卫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改善城乡环境面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确保我镇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取得实效,根据县委办发[2011]151号文件通知,决定在全镇范围内广泛开展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现制订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改善全镇环境卫生面貌,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为目标,以治理乡村环境卫生、村容村貌、市场秩序、交通秩序为重点,坚持城乡联动,齐抓共管,营造浓厚氛围,提升广大居民的文明卫生素质,加强环境建设、整治和管理力度,完善公共服务职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推动我镇经济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二、目标任务和整治范围

(一)主要目标:通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镇乡村环境卫生面貌明显改善,建立起覆盖全镇的环境保洁、镇容秩序长效管理机制,根本改观全镇环境卫生状况,显著提升镇容村貌形象,集镇无卫生死角,镇容村貌整洁有序; 力争使60%的村实现垃圾集中收集,统一处理,村民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75%以上。做到农村无暴露垃圾、无露天粪池、棚厕;庭院无乱堆乱放;河道、溪沟无明显漂浮物、河岸无垃圾;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集镇无违章搭建、乱设摊点,逐步减少电力、通讯线路等视觉污染,绿化水平明显提高,文明素质普遍增强。

(二)整治范围:全镇20个村,镇直各机关单位,驻岸单位。

(三)整治时间:从现在起到2012年2月底,共3个月。

三、具体任务

(一)全面开展宣传动员活动。在全镇20个村召开动员会,全面进行宣传动员。一是宣传动员群众全面清理房前屋后、庭院、居室环境卫生;二是宣讲环境卫生和健康的关系、卫生防病知识、自我保健知识;三是发动全镇中小学校开展卫生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四是在每个村建设卫生宣传栏、并确定专职人员负责定期更换内容;五是引导群众养成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的良好卫生习惯。

(二)开展乡村环境卫生大清扫活动。一是集中治理政府及机关单位所在地街道村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河道、桥梁周边、集贸市场等卫生死角,并形成长效管理制度,确保有专人负责清扫和监督;二是动员群众清扫村庄 口、房前屋后、庭院、居室环境卫生,街道、青岗坝、牟家坝、贾家坝、何家山等镇政府所在地和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重点村设臵垃圾回收点,统一进行填埋处理;对于居住分散、不便于集中收集的,引导村民将垃圾做深埋处理;三是清理乱堆乱放的建筑材料和房前屋后堆放的杂物、土堆、柴堆、粪堆,拆除乡村乱搭乱建和搬迁遗留的残墙断壁,清除砖头、石块等废弃物,保持乡村环境卫生整洁美观;四是清扫学校、店铺、机关单位和居民区的环境卫生;五是全面清理重点村庄的广告牌、行道树、电线杆等立面上的灰尘和小广告、公路沿线的不规范宣传标语,粉刷房屋墙体,美化亮化乡村环境。

(三)全面落实环境整治责任制。镇政府与与辖区内所有单位、门店和公路沿线及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农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督促各单位、商业门店和农户认真履行“门前三包”责任区域内环境卫生保洁、绿化设施看护等义务,并自觉接受监督检查。对于不履行“门前三包”责任的,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罚。对全镇所有建筑工地进行环境卫生综合治理。

(四)加强乡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及维护。在有条件的村配备环卫设施,设臵满足需要的垃圾收集容器,并确定专职人员进行清扫保洁。加强农村改水、改厕、改圈工作,特别是灾后整村重建的村,要统一规划改厕,保证粪便达到无害化处理的要求,从源头上治理农村脏、乱、差现象。

(五)全面抓好重点村环境综合整治。以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精品村、示范村、达标村为重点,坚持把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与农业综合示范点建设、生态旅游开发、灾后重建后续项目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推进农户庭院绿化、美化、整洁化;根据群众生活需要,合理设臵乡村垃圾倾倒点、转运站、垃圾池和垃圾箱,新建农机具及柴草棚,通过全面落实“五进一出”即:道路硬化进村庄、绿化进乡村、畜禽进圈舍、农机进车棚,垃圾出村庄的“五进一出”环保措施,逐步实现村有场(垃圾场)、社有池(垃圾池)、户有箱(垃圾箱)、人有厕、机有棚(农机和柴草棚)的 “六有”目标,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基本实现重点村环境清洁卫生的初级目标。

(六)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制定完善乡村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形成全民齐动的工作机制,靠实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达到农村环境卫生长期有人管、管得好的目的。

四、工作计划

(一)宣传启动阶段(2011年12月5日至12月10日):制定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分别召开镇、村、社会议,对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进行全面的宣传动员。通过召开动员大会等方式,广泛宣传开展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的目的、意义,使之家喻户晓,营造良好的社 会和舆论氛围。各村、各单位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制度,明确目标任务,靠实工作责任,全面启动活动。

(二):集中实施阶段(2011年12月11日至2012年2月10日):按照政府制定的实施方案,结合各村的实施方案,认真抓好落实,全力开展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三):整治任务检查总结阶段(2012年2月11日至2012年2月底)。加大督促检查,解决难点问题,提高整治成效,对完成建设任务的2个精品村、2个示范村、6个达标村及整治成果进行验收。以验促改,强化措施,集中攻坚,确保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取得实效。认真总结和推广经验,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巩固和扩大整治成果,提高管理水平。

五、工作原则

(一)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原则。从构建“新型产业重镇,人居休闲胜地,社会文明新镇”和谐某某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该项活动的重要意义,把它作为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来实施,形成上下一心、部门联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要求,完善“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突出村、单位、部门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责权明确、务实高效、运行有序的组 织体系和运行机制。

(三)严格管理,综合治理的原则。按照依法行政的理念和总体要求,严格依法处罚影响镇容镇貌和管理秩序的行为,用法律规范居民的行为。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管理手段,提高集镇管理和行政执法水平。

(四)标本兼治,重在长效的原则。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与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结合起来,通过制度化的途径,将行之有效的整治管理经验和做法转化为长效管理机制,促进环境卫生水平再上新台阶。

(五)分层实施,总体推进的原则。要坚持突出重点、兼顾全面的工作思路,分层次稳步推进“城乡清洁”的各项工作。一要解决“清洁集镇”的问题,把集镇区块打造成环境优美、秩序井然、便捷舒适的品质集镇。二要解决“清洁农村”的问题,重点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村容村貌整洁、生态环境优良的新农村。

(六)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原则。坚持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群众利益为第一追求,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坚持共建中共享,共享中共建,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环境问题,引导广大群众扩大参与面。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开展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是打造“生活富裕、生命阳光”和谐新某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各村、各单位要把整治活动摆上 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统筹兼顾,更新理念,创新思路,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为顺利推进此项工作,镇党委、政府决定整合镇环境资源管理站、农业服务中心等相关职能办公室的力量,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抽调有关人员进入办公室、宣传组和督查组开展工作,分工负责,落实责任,制订活动细则,指导全镇工作。各村、各单位作为整治活动的实施主体,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形成书记主任或法人负总责、专人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制订结合本村、本单位实际的设施方案,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工作中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坚决防止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要从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抓起,坚持抓重点、重点抓,抓经常、经常抓,抓反复、反复抓,着力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确保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取得实效。

(二)建立规范化督查考核机制。完善行政监督,将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纳入对行政村、单位部门专项考核内容。建立活动督促、检查、通报、考评等考核机制,建立考评体系(具体考核管理办法及考核标准另行制订)。镇有关职能部门和督查组组织人员对各村、单位工作进展和环境卫生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明查暗访。

(三)建立奖惩机制。工作考核奖惩机制。对工作优秀的村、单位根据考评成绩实行奖励;对工作推进较慢的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对不作为、限期整改不到位的,追究主要责任人的相关责任。

(四)建立社会化参与机制。把乡村环境卫生卫生综合整治行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爱国卫生运动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宣传力度,使整治活动及相关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建设美好家园尽责尽力。各行各业、各群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共建活动,广泛、组织动员青年志愿者、学生、妇女和社会各界参与、支持环境整治活动,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深入持续的推进这项工作。

乡村环境整治倡议书 篇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建设占有重要地位,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实现了社会资源和文明成果在城乡之间的共享以及财富的重新分配,逐步缩小了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和城乡差别,推动了欠开发、欠发达的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提升了农村精神文明程度。可以说乡村旅游对于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在全国各地的迅速推进,一方面大量村庄面貌得到改善,村民居住质量得到提高;另一方面脱离实际、纯粹追求村容村貌形象的改善,使众多村庄陷于“千村一面”的尴尬局面。

古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既使古村落的村容村貌得到改善,还能保持古村落的原有肌理和特色,又能开发古村的旅游资源。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以武汉市黄陂区长岭岗村为例,就乡村旅游与古村环境整治和保护如何结合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

二、现状评价

(一)总体的概况

长岭岗村位于武汉市黄陂区东部,东临八里湾镇,南接蔡家榨镇,西靠长堰镇,北通觅儿寺镇,是黄陂与红安交界的口子村。距离蔡家榨镇7.5公里,距黄陂25公里。熊许二级公路穿村而过,是黄陂区和红安县陆路联系的重要枢纽。长岭岗村地处丘陵地带,农村自然特色明显,山水相宜,风光优美。而长岭岗村最让人眼前一亮的便是此村庄的肌理。长岭岗村的村庄肌理模式是由一间间传统民居和自然环境等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以街巷式为主的组建方式,风格古朴,尺度宜人。然而,长久以来,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整个村庄肌理系统呈现出异地新建型和节点衰败型的变异趋势,严重影响着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所以村庄肌理系统的保护与更新工作迫在眉睫。

(二)村庄古街现状

古街形成于明清时期,贯穿村庄南北。街两端都有瓮门作为入口标志,全场250余米,宽3.7米到5.1米,街道断面为一沟一路,即排水沟位于路面之上(宽0.3米,深0.05—0.15米之间),路面以青石板铺装。街道两侧有砖石结构民居八十八栋,板门临街,店铺一户,木结构民居一户,诊所一家,废气马厩一处,巷口通道七处。建筑群布局开合有度,石墙质量较好,保存比较完整;青石板路大多保存完好;建筑残破,急需保护和改造;瓮门已经被毁坏,有部分石门保留完好。总的来说现状街巷肌理完整,构成了一个变化丰富而统一的整体。但是由于城市化的强烈冲击,人口大量外迁,古街的积极意义逐渐在消解,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而演变为消极的生活空间。

(三)乡村旅游的资源分析

素有“千湖之省,楚地泽国”之称的湖北乡村,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乡村旅游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加上自然环境独特,又形成纯朴的楚乡民俗。灵秀自然山水,千年历史沧桑和浓郁荆楚文化孕育的湖北乡村旅游,以其灵秀的千湖之省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质朴的民俗风情,成为当今旅游文化的瑰宝。

长岭岗村是武汉市2006年试点村之一。悠远的历史给古村造就了许多胜景。鱼骨街巷、青石板道,六百多年来,长岭岗村斑驳的石墙记载着历史的沧桑。石砌门楼石墙院,彰显着古村独有的建筑风貌特色。商贾市井,地方特产,民俗风情,名人典故,农家美食等丰富的资源为村庄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保障。

(四)古村存在的问题

1. 商业设施滞后。

沿街商业店铺虽有一定的服务能力,但缺乏统一规划,难以形成聚集效益;缺少专门的集贸市场,不利于周围的村民赶集,且对公路交通影响较大。

2. 内部交通不便。

村内大多为自然形成的土路,崎岖不平,排水不畅,不利于村民行走;缺少机动车停车场。

3. 产业附加值低。

粮食产量高,但向外推销较少,缺少品牌意识,牧副渔业大多自产自销,农民增收少。

4. 村庄建设落后。

住宅布局零散,建筑质量较差,公用设施虽较齐全,但大多为农家商住房,不够系统规范。

5. 环境卫生较差。

村容村貌尚待整治,污染情况严重,垃圾、污水缺乏统一治理,人畜未分离,公共卫生状况差。

(五)问题的提出

作为这样一个古村庄的规划,如何保护其特色,发挥其资源优势进行适度开发,将其建设成为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并具有旅游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了此次规划的重点与难点。

三、村庄系统保护与更新

(一)保护性质与范围

1. 长岭岗古村的定位

长岭岗中心(历史街区)是保存有相对规模的历史遗产的传统生活区。它具有以下特征:有真实地保存着历史信息的物质实体(传统建筑);有较完整的历史风貌(传统街道与环境);具有一定的规模。该区的历史遗产及其风貌是比较统一的,既包括人为景观,也包括自然景观,并能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地方特色。总的来说,该区在视线所及的范围内风貌基本一致,没有严重的视觉干扰,还保留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生活方式、传统手工艺、传统建筑方法及技艺等。

在现代社会,由于急速和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一方面上述这些历史遗产濒临消亡的处境,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里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就口益凸显出来,这为现代城市建设与旅游项目开发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因此,长岭岗古街区是长岭岗村具有特殊意义的城市空间,是完整体现长岭岗历史及传统文化价值的历史街区。

2. 村域保护范围的划定

长岭岗保护范围划分两个层次:保护与风貌控制区和环境影响区。

保护与风貌控制区——该区包括长岭岗内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体现较完整历史文化风貌的沿街旅游带,主要指古街。

环境影响区——该区广义地包含了历史环境“背景”以及视觉“背景”,如村落、农田、湖水以及与其相关的日常生活,考虑的是由主要景观视点向四周眺望时景观的完整性。

3. 保护与更新的重点区域划定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不难看出,对于长岭岗村的调整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池塘、村口、新街以及古街。

(1)池塘系统保护与更新的重点

提出关于长岭岗村池塘体系的动态调控模式——“村庄公园”的构想:

首先,根据村中池塘的不同位置和尺度建立起不同特色池塘小生态循环模式,譬如靠近熊许公路的大的池塘可以进一步注水开发作为渔业养殖与休闲活动相互带动的“池塘”生态模式。另外距离公路较远的池塘与茶园结合,开发成自然野趣园,尽量保持其原有的自然风貌,主要供村民散步、休闲。

其次,将池塘体系相互联系起来,开辟出与村庄交通体系相互交错的休闲散步和环村羊肠小路体系,进一步与田野道路相互呼应,从而丰富整个村落道路的景观层次和景观模式。

再次,利用道路体系通过景观的渗透和导引将信息和能量合理的分配进入各个池塘。主干道主要为机动车辆与人行共用,规模较大;而环村小路以自行车和人行为主,规模较小,多为曲线。

(2)村口系统保护与更新的重点

根据分析,我们提出关于长岭岗村“村口”体系的动态发展模式——乡村“驿站”的构想:

首先,充分利用村口处于公路边的区位优势,以沿途的绿化和美化以及小型商业活动使人们产生在此逗留的愿望,从而使村口产生强大的聚合力。

其次,在两侧植树、种草,并注意色彩与层次的多样性。同时,有针对性地设置村庄识别以及村庄特色的展示导引标志。注意景观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及乡土建筑的尺度感,使之呈现出与城市特色不同的独特的乡村风情。通过其特色产生的吸纳力,有效的将外界信息和能量输入村庄之中。

再次,为了突出其特色,可以考虑丰富的景观和建筑小品、标识色彩的运用使之能从人们的眼帘中脱颖而出,从而加深人们的主观印象,从远处给人以“遥指杏花村”的村庄入口景观轮廓。同时尽量使村口融入景观层次之中,并与之相互掩映,产生丰富的层次感和完整的脉络。

(3)新街系统保护与更新的重点

提出关于长岭岗村新街体系的动态发展模式——绿色“步行休闲商业街”的构想:

首先,将主干道原单一车行道路划分为车行和人行两部分,适当考虑一些临时停车位,人行道考虑一些休闲的座椅等设施。

其次,沿道路两侧种植行道树,以划分人行、车行区域。区分车行与人行道的路面铺设形式,并使人行道适当高出车行路面,使两者之间产生一定的疏离感,同时,注意调整两者之间的尺度和比例关系。

再次,充分考虑人行道的商业氛围、休闲氛围和景观氛围的营造,通过景观的层层渗透和小商业空间来突出“绿色”的适宜感、“休闲”的闲适感和“商业”的繁荣感。而其中的建筑与小品形式尽量突出乡村商业特色,保持小巧、淳朴的特点,充分体现与人的亲和性。同时尽量使建筑与景观相互掩映,产生街区丰富的层次感。

(4)古街系统保护与更新的重点

无论从形式还是从位置而言,古街在整个村子中都位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一方面,老街与学校一桥之隔,联系紧密,和与之相平行的新街形成鲜明的对比,却面临着社会文化基本机能的丧失,另一方面,由于村庄文化的同质性和单调性,人们呼唤一些丰富的文化生活,特别是为青年人提供文化娱乐和社交的场所。人力资源,特别是青年人,是一个社区和村庄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的推动力。因此,老街的价值和文化的重构与振兴长岭岗村的结构形态具有重大意义(见图1)。

首先,在合适的位置种植高大乔木以及一些小型灌木。同时在通往学校的入口处种植叶冠优美、色彩鲜艳的乔木树种以突出主入口的导引性以及两处文化场所的联系性,柔化其较为生硬的界面关系,并衍生多种可能性的场所感。将其居住与娱乐的职能相互融合,产生涵义丰富的灰色空间域。

其次,保存和恢复整个古街比较有价值的青石板路和石头外墙,使其与其它交通道路体系和建筑体系区别开。以植被和其它服务及照明设施等强化古街的凝聚性和向心感,使其与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疏离感和独立性,同时,又使其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而产生对于周边的聚居区的辐射以及聚合力。

再次,在保护原有建筑风貌和整治古街环境的同时,应用绿色建筑理念提高和充实古街改造建筑,同时探索新的建筑类型对现有住宅进行质量和功能的更新改造,织补古街肌理。拆除严重影响环境和村民消防安全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同时,充分利用现有建筑空间,通过空间的渗透、景观的导引,有机地将棋牌室、休闲茶馆等结合在一起,使之合中有分,分中有合,既相互对比又相互衬托,充分体现其独特地造型和丰富的建筑细节(见图2、图3、图4)。

(二)保护系统规划

1. 保护系统规划的构成

保护系统规划构成包括节点、轴线、区域三部分以及它们相互间的有机联系所共同构成的古村景观系统。

节点——古村空间的枢纽、重要标识物和转折点。是指对民居、街市等的保护。

轴线——道路为人们组织生活的主要交通枢纽,亦是人们体验古村风貌的主要通道。

区域——指在空间构成、社会组织或经济活动等方面具有特色的地段或街区。对长岭岗而言,特指能够形成古村风貌特性的空间范围。

2. 保护系统规划的重点

保护村内“绿茶、流水、人家”的自然景观风貌为主的环境要素和传统居住群落的保护,以展现湖北古村的风采。

保护和繁荣具有传统风貌的商业、手工业街市及历史街区,以体现民俗生活情趣,只有保持有活力的生活氛围,才能烘托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统。

保护并文化育人、弘扬传统艺术文化为主的文化民俗风貌传统,以表现长岭岗的传统文化和民俗精华。

3. 建筑高度控制

在不同规划层次中建筑高度控制如下:保留建筑地高度控制维持现状;在历史街区内建筑高度控制为一至两层的坡顶传统建筑,屋脊高度不超过6m;建设控制区内建筑高度控制在三层以下,屋脊高度不超过9m。

历史街区内严格控制沿特色街巷的建筑高度与街宽的比例,同时保证街巷两侧空间轮廓错落有致,并提供一定的公共活动空间。

(三)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规划的总体思路

此次长岭岗村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规划的总体思路是:重点保护,有机更新,综合协调。

(1)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和原则,结合本村的现状实际条件,立足长远,发展新街,恢复古街,妥善处理新旧关系,合理延续和发展村庄肌理原有的空间格局。

(2)在整合、保护原有的结构、生态、历史文化等资源的前提下,提升和恢复村庄的功能,合理更新。结合自然环境、文化特色、空间的标识性等彰显村庄的特色,保护中求更新,更新中重保护。

(3)维护和强化景观特色,保护自然山体、池塘、历史建筑等,清理与展现特色和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无关的现有建设。

(4)突出空间节点,使自然生态资源、经济资源、社会文化资源、建筑资源与居民生活密切结合。

(5)重视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村庄绿化和环境建设,积极推进村庄肌理的保护与更新,全面提高和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四、乡村旅游与古村环境整治和保护的结合

(一)维护乡村民俗文化的原真性

维护民俗文化的原真性,一定意义上是乡村旅游特色的根本。

首先,维护文化的原真性的基础是物质环境原真性。新建筑应体现在保存原来的建筑形制,即包括原来的平面布局、原来的造型、原来的艺术风格等;其次是对于文化原真性的保护,一方面是保护好这些承载文化的历史遗存,让这些历史遗存能够体现历史文化,另一方面是对于一些无形的风土的运用恰当的手段发扬。

再者,如何将各种乡土风情展现给旅游者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面对乡村旅游的暴热,专家学者们希望乡村旅游还能体现出应有的环境氛围场所精神:萧散、苍古、闲适、静谧、清远的诗情画意。

(二)乡村文化精神的体现与“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在新时期新的定位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着重处理以下两个方面的关系:

1. 保护与更新的关系,既对有价值的东西进行保护。而对于一些落后的、不健全的东西则要坚决的更新,如引入现代的市政设施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古村保持其健康的生命。

2. 旅游与生活的关系,乡村旅游古村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旅游热点,但是旅游和居民生活需要不同的空间和设施,二者必须兼顾才能相互促进,才能持续发展。与之相对应,发扬保护乡村的独特特征采用了以下几种新的规划理念:

一保护——保护历史环境,注重整体风貌。

二整治——理清历史脉络,重现传统氛围。

三文化——挖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品质。

四更新——改善居民生活,完善设施配套。

(三)空间尺度的保护

古街风貌的整治,并不仅仅限于建筑的本身,而是对整体环境包括空间格局、绿化配置等进行细致的“修理”。建筑整治,空间整治,绿化整治,设施改造,管线综合布置。

在具体的保护实施上,对其立面进行整饰。在保护文物点以及沿街建筑质量和建筑风貌都较好的地段,可以对个别构件加以更换和整理,修旧如故,以求如实反映历史遗存。改善对保护区内的传统建筑,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措施,如原有建筑结构保留不动,局部修缮改造。保护建筑的格局和风貌,治理外部环境,并重点对建筑内部加以调整改造,配备厨卫设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更新对传统风貌影响较大的建筑,采取拆除更新措施。

(四)切实保护是前提,合理利用是关键

乡村旅游要得到有效的实施,应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旅游旅游环境。如:实施全路面改造,将水泥路面换成取材地方的古色石板路;增加绿化、休息设施,完善路灯、轮廓灯等亮化设施;增加米作坊、民间工艺雕刻等参与性旅游项目建设,进一步充实春花秋月茶果园和乡村旅游古戏台内涵。改善交通条件,全面启用多功能生态停车场,分期实施。设置固定垃圾收运点,定期运送。解决停车难和交通可达性差的问题。

五、结语

乡村旅游是作为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产业,以其休闲的特质,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潮流之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政策上的指导和扶持将为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管理提供重要的平台和引导作用。乡村旅游将会成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那么,如何将乡村旅游与村庄的环境整治和保护统一起来,不仅关系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更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繁荣前景。

摘要:乡村旅游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如何将乡村旅游与村庄环境整治和保护高度统一起来不仅关系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更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繁荣前景。本文通过对武汉市黄陂区长岭岗村庄规划实践的总结,探求发展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更好的途径和策略。

参考文献

[1].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吴承照肖建莉.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策略.城市规划汇刊.2003/4

[3].仇保兴.我国农村村庄整治的意义、误区与对策.城市发展研究.2006/2

[4].杨峰屏王磊.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思考与启示.规划师. 2007/4

[5].赵立德.中国村镇空间演进过程浅析.广西城镇建设. 2004/5

乡村环境整治倡议书 篇3

1.高位组织,强力推动

為有效整治农村环境,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氛围,我们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一把手抓,抓一把手,把各级主要领导的工作注意力集中起来。市里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书记、市长亲自挂帅任组长,从动员部署到现场推进,党政主要领导始终站在第一线,不断放大工作信号,做到镜头不换、焦点不变;二是领导包村、部门协同,把行政推动力量整合起来。市、县(区)两级四套班子和机关部门全部挂联到村、到屯,不仅帮助出谋划策,而且给予资金、物资、项目支持。2014年,市本级28位市级领导干部累计到村现场办公187人次,市、县两级挂联部门和单位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210万元;三是督察曝光,传导压力,让镇、村两级干部真正抓起来。我们对环境差的挂“农村环境脏乱差单位”黑牌和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的办法,促进落后乡镇、村展开行动,还采取镇、村领导上荧屏表态度、谈措施,形成自己逼着自己抓、自己逼着自己干的自我倒逼机制,使镇、村干部只有进路,没有退路;四是以奖代补,激励先进,让农民主动参与进来。市、县(区)两级财政奖补资金不搞平均分配,先干的先补、多干的多补、不干的坚决不补,调动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2.规划引导,分类整治

编制和实施村庄整治规划与行动计划时,我们立足村庄现有基础,侧重整理和治理。一个是对历史欠账多、经济条件差、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尚未改善的村庄主要以危房改造、饮水安全、道路硬化、排水设施为整治方向,突出底线导向。另一个是对农民基本生活条件比较完善的村庄主要以垃圾污水处理、农户院落风貌整治、公共活动场所建设、绿化、美化、亮化为整治方向,突出目标导向。在具体实施中充分体现“五化”:一是对2006年开始建设的省级示范村、推进村,突出巩固、扩面、提升,统筹打造十个样板村群,充分体现环境整治的“典型化”;二是对村庄聚落形态和自然条件较好的村,突出乡情美景和田园风貌,充分体现环境整治的“生态化”;三是对位于国、省道、高速公路和县(市)区域内主要通道两侧的村,突出“远看有形象,近看有亮点”,侧重道路、排水设施、农房院落风貌整治和村庄绿化美化,充分体现环境整治的“个性化”。四是对城区、开发区周边及镇区所在村,突出城乡统筹,接受基础设施辐射、衔接社区管理,充分体现环境整治的“一体化”。五是对面广量大的纵深村、薄弱村,突出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重点改造危旧房屋、建设村屯道路和排水设施,充分体现环境整治的“全面化”。经过规划引导和分类整治,全市形成了以241个省级示范村、重点村为骨架、133个沿线、沿边村为支撑,点、线、面相互照应的农村人居环境新格局。

3.突出重点,完善机制

坚持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循序渐进地推进环境整治工作。一是突出干净、整洁,聚焦“五清、十建、三化”。针对脏、乱、差的农村环境,我们在全市53个乡(镇)、755个村全面开展“五清、十建、三化”建设;二是破解资金短缺难题,突出财政资金主导作用。建立各级财政补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村集体经济挤一点、受益农民出一点、政策优惠省一点“五个一点”资金投入机制。2014年,市本级下拨引导资金550万元,撬动县、区配套资金和部门帮助、社会赞助资金5116万元,带动农民投工投劳折合资金达到了2875万元;三是积极探索“三步带入”法,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第一步是把农民最关心、最头疼、最急迫解决的事项作为环境整治的启动点,激活农民潜在的建设愿望。第二步是把环境整治项目决策权交给农民。村屯整治哪些项目、整治什么标准、整治资金如何筹集、整治工作怎么实施都交给农民讨论确定,用民主的方式撬动民力。第三步是通过制定屯规民约,实行“门前三包”,常年保洁。通过定人员、定工资、定职责、定奖惩的“四定”管理模式,建立了常年保洁队伍,按照农户缴一点、财政补一点的办法解决保洁人员工资。实现有人保洁、有钱保洁,统一管理,防止前清后乱;四是建立政府负责,部门联动,打牢基础,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明确市县政府负总责,农业行政部门为牵头部门,做到人员配备、办公场所、经费预算、工作制度“四落实”。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打造一个强有力的党支部、村委会。

乡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方案 篇4

为了治理当前我村环境“脏、乱、差”的突出问题,促使我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民群众生活素质明显提高,从而进一步加快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和率先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现结合我村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村容整洁”为目标,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我村环境卫生整治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治理我村的“脏、乱、差”现象,改善我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素质,努力实现我村整体面貌有大的改观。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宣传,提高思想认识。

针对目前我村环境卫生状况普遍不理想、群众的卫生意识不强、环境卫生设施落后等现象,将整治我村环境卫生作为小康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掀起全村环境卫生整治新高潮。具体做法有:

1、在村综合宣传栏中出一期关于环境卫生知识方面的宣传,在街道的灯杆上悬挂2幅环境整治宣传标语。

2、利用村广播播出有关环境卫生治理和维护方面的知识。

3、向广大农民群众派发环境卫生知识方面的宣传资料,营造讲卫生的浓厚氛围。

4、组织村委会及村民小组干部到先进村参观学习,吸收经验。

(二)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成立工作机构。

1、为加强该项工作的领导,成立新我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卢定兴

副组长:王

田少勇

成 员:代显富

唐凤琴

罗文林

2、明确职责,我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我村环境卫生,垃圾清运,以及与镇“三创办”、两违执法中队等上级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要将我村环境卫生整治作为今年小康建设的主要工作去抓,积极协调、沟通有关单位、部门。各村民小组组长是落实环境卫生整治的责任人。

(三)加大投入,以点带面,力促我村环境卫生整治有大改观。

1、经过实地的考察,将紫云街道确定本次我村环境卫生整治示范点,以点带面,带动我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全面开花。

2、在去年基础上进一步整治我村的环境卫生,特别要对“一河两岸”区域进行大整治,创建良好的居住环境

3、由于镇政府今年将安排专项的启动资金,用于各村委会(社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及卫生环境的整治(例如:建垃圾池、买垃圾桶、垃圾斗车、垃圾清扫工具、修建公厕、修理污水排放设施等等)。我村将以此为契机,开启我村环境卫生整治新局面。

具体要求如下:

(1)示范点修建垃圾池1个以上或设置垃圾桶若干个,对有街道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收集清运。在垃圾池未建成前,选用零时堆放点,不得随意乱扔垃圾。

(2)街道组配保洁员一名,负责对本辖区范围内的公共场所、道路实行12小时保洁,并负责清理垃圾池(垃圾桶)和街道的垃圾,及时处理清运本村的垃圾;

(3)经费来源:以各家各户和在本村所办企业收取清洁费为主(每户个体每月20元,门面30元,企业200元),镇府作适当补助,补助标准为每个保洁员每月900元(参照镇政府清洁员)。

4、实行村干部责任制。

5、村要做好村庄整治的长远规划,特别是宅基地、电网、电视线路、供排水设施等要统一规划,对违反规划乱建乱搭的建筑物,上报镇政府并将依法责令其及时进行拆除。

6、实行区域责任制。每家每户好自觉遵守相关环境卫生保护制度,切实履行环境卫生保护义务,对房屋周围50米周围的区域实行责任制。

乡村环境整治倡议书 篇5

“街道清洁了,空气清新了”,这是汉寿县周文庙乡陈军堤村的村民们发自内心的话语。自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以来,汉寿多措并举,大力整治环境卫生,使得乡村环境呈现出干净、整洁、靓丽的新面貌。【同期声:汉寿县周文庙乡陈军堤村村支书

周小斌

在环境卫生整治上,我们形成了长效机制,通过卫生整治,我们陈军堤村的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真正达到了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我们群众在环境卫生整治的意识上也得到了提高,在素质上也得到了改观】

汉寿县周文庙乡陈军堤村位于该县汉岩公路两侧,涉及的公路里程有2500米,每天由此经过的车辆较多,加上该村社区街道狭长,人口密集,流动性大,环境维护、卫生清洁的任务较重。

面对这样的情况,陈军堤村的村干部制定了环境卫生整治村规民约,并与村民签订承诺书,严格规范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停乱靠、乱贴乱扔和出店经营等影响村容村貌的行为。村干部经常举行广播会,张贴宣传标语,并带头参与垃圾清运和街道打扫。他们还为每个家庭配置了垃圾桶,倡导村民树立环保意识,营造和谐的人居环境,形成自觉讲卫生、爱环境的良好习惯。从2003年开始,陈军堤村就配备了专门的保洁队伍,坚持每天清扫,还购置了垃圾清运车和垃圾箱,修葺了垃圾池,并于2007年争取到“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修建了垃圾集中填埋场。【同期声:周文庙乡陈军堤村村民

男:通过环境整治,这个地方面貌焕然一新,让感觉到清新,看上去很舒服。

女:通过环境卫生整治,现在街道上的卫生都比以前好多了,看起来都好顺眼,以前垃圾到处都是,现在垃圾都看不到了,卫生比以前好多了。】

汉寿通过摆放宣传牌,向群众发《倡议书》、《公开信》、张贴标语等形式,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整治乡村卫生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上下联动、全民参与的氛围。通过采取党员干部带头、增加投入、购置设备、完善设施、清理“六乱”等措施,集中开展乡村卫生环境整治工作。把整治工作经费纳入了年度财政预算,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优先保证。并专门成立整治办,对各乡镇整治工作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进行督察考核。对工作到位且取得优异成绩的予以表彰奖励;对整治成效差的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

汉寿电视台

乡村环境整治倡议书 篇6

简报一:

近日,明西街道办事处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明西街道财政所主要负责从政府大街到中心街路段,义务清扫垃圾、移除障碍物。

自今年明西街道启动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以来,街道干部充分发挥监督推动、示范带动、宣传发动三大作用,阶段性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动员会,积极引导办事处工作人员、村、组干部主动参与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带头反对不文明、不卫生等不良行为,与村组干部一起清扫公路,清理农村院坝的垃圾和杂物,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带动周围群众自觉参与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中来。明西街道财政所工作人员也充分学习各阶段的会议精神,落实环境整治工作,为建设美丽明西添砖加瓦,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简报二:

:民乐县南古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协调会后,杨坊村党支部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召开全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动员会,对全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进行了再安排、再部署,村干部齐动员,迅速在全村掀起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新高潮。

镇包片领导人带包村干部深入杨坊村实地查看环境卫生整改落实情况,对整治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安排部署,努力使全村环境卫生大改观大变化,确保整治工作见实效。将全村环境卫生划分成6个组,划分区域,分组到户,实行集中整治村间环境卫生,重点做好陈年垃圾、建筑废弃物、秸秆的清理清运,彻底清理杨坊村死角卫生。

简报三:

为进一步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改善镇村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近日,水口镇组织镇村干部职工带头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活动。整治内容主要包括整治房前屋后乱搭乱盖、污水横流、乱贴乱挂、乱堆乱放、家禽散养等,引导落实房前屋后“三包”、车辆有序停放、群众文明待客等,并将整治责任分解到个人,采取“一线两人”制(即每条整治线路都有两名镇机关干部带头)不间断到一线进行环境卫生整治督查维护。

通过镇村干部职工带头整治,将进一步增强群众的文明意识、卫生意识、环境意识、家园意识,切实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真正做到整治一处,清洁一处,靓丽一处,为我镇打造“活力、魅力、富裕、和谐、宜居”海西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强镇添砖加瓦。

简报四:

今年以来,佛堂镇发扬“雨天不停步,晴天迈大步”的奋战精神,全力打好城乡环境攻坚战,实施精品街区建设,加大力度整治乱停乱放、乱搭乱建、乱设摊点、占道经营等行为,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有效改善城乡面貌,让镇区宜居宜游,农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加大整治力度 建设精品街区

11月3日,佛堂镇区主要街道朝阳路绿化带内几名工人正在细心地种植姹紫嫣红的各种花草,为秋末的古镇增添了盎然生机。东侧新建的停车场内,10几名工人正在忙碌地栽种香樟树。

这是今年佛堂镇全力建设精品街区工作中的一环。镇创建办负责人介绍说:“佛堂在多措并举加大镇区环境整治力度的.同时,将打造精品街区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现镇区环境‘绿亮美’,提高城市品位。”

据了解,该镇将环境卫生整治作为常态化工作,持之以恒抓好环卫队伍建设,强化在岗劳动纪律,规范保洁标准,注重作业状况考核;沿街商铺严格实行门前“三包”制度,重点整治占道经营,确保良好秩序;针对易占道经营的一些特殊行业,如修车洗车、制作防盗门窗、餐饮摊点、废品回收站、各类商品批发部等,联合行政执法、市场监管、交警等相关部门进行规范整治;加大力度整治门店招牌和广告横幅,主要是整治未经审批的门店招牌和大幅墙体广告,对于落地广告灯箱予以没收;整治流动摊点和夜市,对流动摊点按照“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居民小区和背街小巷引导进店经营”原则进行整治,对夜市经营户要求晚上摆摊,白天搬走经营器具;打造精品街区,对双林路和朝阳路两条城市的主干道路,沿街墙体进行立面改造,对人行道地砖进行统一花岗岩铺设,街道两侧设置花箱,中间绿化带配种彩色的花卉。在这两条主要道路新建两个停车场,改善城市环境。据统计,双林路和朝阳路外立面改造、人行道花岗岩铺设、停车场建设和花箱设置投入资金达4000万元。

狠抓综合治理 建设美丽乡村

走进佛堂镇小六石村,但见该村依山傍水,潺潺的溪流绕村而过,村庄干净整洁,家家户户门口都摆放着盆花,几个村民在清澈的溪水里洗菜,构画出一幅农家美景。“我们村是以传统农业为主要收入,村集体经济薄弱。现通过环境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下一步,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村里要搞旅游开发,带领村民致富。”村委会主任楼献春兴奋地说。

小六石村的美丽嬗变,是佛堂镇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该镇全力抓好全市统一部署的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今年计划完成47个村,现已全部完成。

开展评比环境最佳村和最差村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各村将评比环境卫生“十佳村”条件广泛宣传,发动干部群众自觉参与到活动中来。镇里及时进行督促和指导。同时,以先进带后进,全面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目前,全镇已有桥西、鲁雅、寺口等8个村被评为全市“十佳村”。另外,全镇共有29个村被评为镇级“十佳村”。

深入开展农户房前屋后“脏乱差”专项整治,全面清理卫生死角、建筑垃圾和杂物堆放。广泛进行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宣传发动,建立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制,修订完善保洁管理制度,有效提升环境整治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注重村民的主体作用,教育引导村民自觉参与村庄环境整治。该项活动成效明显,整体提升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目前,佛堂镇共有96个村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其中,丹山等13个村正在积极创建垃圾分类示范村。

★ 绿色环保行动倡议书

★ 美丽乡村标语

★ 美丽乡村简介范文

★ 美丽乡村讲话稿

★ 美丽乡村演讲稿

★ 我的绿色行动作文

★ 美丽乡村五年级作文

★ 美丽乡村行诗歌

★ 建设美丽乡村口号

乡村环境整治倡议书 篇7

1) 污水系统特点。集美市灌口镇农村生活污水主要包括人粪尿、洗涤水、洗浴水、厨房废水等冲洗污水, 污水的排放有以下特征:

(1) 分散。村庄分散的居住形式造成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点分散。

(2) 排放无序。农村居民住宅成套率不高, 现行村庄排水体制为雨、污合流排放制, 雨、污水经明沟收集后排入村内部分鱼塘、田间及溪流, 缺乏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 卫生间、厨房、洗衣等污水多不成系统, 分别各自排放。

(3) 处理率低。多数农村仅对人粪尿和冲洗污水通过简单的化粪池处理, 洗涤水、洗浴水和厨房废水一般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

村庄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 严重污染农村的生态环境, 容易造成部分地区传染病及人畜共患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直接威胁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影响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 水量特点。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与用水量密切相关, 生活用水量因气候特点、经济条件、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差异而不同, 据厦门市农村的实地调查, 农村经济条件很好, 有独立淋浴、水冲厕所、洗衣机等, 参考《给水排水设计手册》, 厦门市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可取120~200 L/人·d。对于生活污水自然排放, 蒸发与下渗的损失量较大的村庄, 污水排放量一般按总用水量的45%~60%计算, 对于农村卫生设施与排水管网较为完善的村庄, 生活污水排放量一般按总用水量的80%左右计算。农村生活污水排放不均匀, 早、中、晚三个时段相对集中排放, 瞬时变化较大, 日变化系数一般在3.0~5.0之间。

3) 水质特点。农村生活污水水质宜实测确定, 无实测资料时可参照下列值选取:COD日平均在250~450 mg/L之间;TNK浓度平均为20~40 mg/L, 最高可达70~80mg/L;TP平均为1~3 mg/L, 最高可达6~7 mg/L。

2 美丽乡村污水管网改造模式

厦门市集美灌口镇农村排水体制大多是雨污水合流制, 在管网改造规划中, 应根据村庄现状的排水体制、道路建设情况、地形地貌、排水特点及排放要求、经济承受能力等具体情况, 采用适宜的污水收集模式。

1) 截流式合流制改造。灌口镇局部农村只进行原地保留改造, 仅进行建筑修缮、环境整治, 村庄在一定时期内仍将采用雨污合流的排水体制, 这部分村庄建议村内污水经化粪池初步处理后沿道路雨水边沟排出, 并在村庄雨水边沟排入市政雨水管道或水体前设置污水截流井, 再通过设置污水截流管将村庄污水集中截流排入村庄生态污水处理站。

2) 分流制改造。灌口镇局部农村作为厦门美丽乡村试点村, 村庄将进行“点、线、面”全面改造, 这部分村庄建议进行雨污完全分流制改造。为减少工程投资, 雨水系统照常使用原有明沟排放系统, 在支流排入明沟的口部增设小型格栅井, 对漂浮物进行隔离收集。污水系统重新设计收集管网, 污水管网设计走向顺着雨水明沟敷设, 沿途截流污水, 保证村庄内把部分的污水均收集到污水管内, 在村里房屋分布密集点处设置污水收集点, 利用地形通过污水管网排至村庄生态污水处理站。

3) 混流制改造。所谓混流制, 既有合流制, 也有分流制。混流制是与村庄发展的不同时期相联系的, 灌口镇局部农村由于自然条件和排水建设情况不同, 村内局部由于合流制改造难度大的地区, 近期仍将采用雨污合流的排水体制;局部已经建设有分流制排水管网或合流制改造较易的地区, 采用雨污分流制的排水体制, 因地制宜在村内各片区采用不同的排水体制, 既混流制, 就是村庄排水系统中采用较多的一种排水体制。

3 美丽乡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推荐

1) 国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常用技术。 (1) 分散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池技术; (2) “阿科曼”技术治理污染池塘; (3) 地下渗漏处理技术; (4) 厌氧发酵———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5) 厌氧+跌水充氧接触氧化+人工湿地; (6) 塔式蚯蚓生态滤池+人工湿地; (7) 毛细管地下渗滤技术; (8) 高效藻类塘处理技术; (9) 势能增氧生态床技术。

2) 建设部对村镇生活污水处理提出三项推荐方案。 (1) 生活污水生物接触氧化技术 (适用于村镇生活污水处理) ; (2)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 (适用于各类小城镇简易处理) ; (3) 分散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 (适用于南方农村分散污水处理) 。

3) 厦门美好乡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推荐。分析各污水处理工艺的优缺点, 建议在人口规模大、集聚程度高的村庄污水采用微生物厌氧———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在人口规模小、比较分散的村庄污水采用分散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在我国的江苏省、浙江省等村庄得到广泛应用, 试点农村通过该污水处理工艺出水达到预期的效果。

4 微生物厌氧———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1) 工艺流程为:前期污水收集→格栅池→配水渠→成套污水处理设备 (复合微生物厌氧反应器)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尾水排放。工艺流程见图1。

2) 复合微生物厌氧反应器设备简介。污水处理设备里面采用的是一种处理效果好, 使用寿命长的三化池, 包括壳体, 壳体内设有一级厌氧室、二级厌氧室和澄清室, 一级厌氧室侧壁上设有进水口, 顶壁上设有排污口;澄清室的侧壁上设有出水口, 顶壁上设有观察口;一级厌氧室和二级厌氧室、二级厌氧室和澄清室的隔板上设有导流管, 导流管出口端延伸至壳体的底部;澄清室的上部, 出水口下方设有过滤网。由于在澄清室内设置反渗透装置, 能更好去除在厌氧室内没有去除掉的溶解盐类、胶体、微生物、有机物等, 并且通过过滤网再排出, 对于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更好, 为后续的进一步处理提供了更优质的水体。具体工艺流程及原理如图2所示。

污水依靠重力势能进入厌氧池。跌水隔板左侧的池体空间为进水区, 在进水管上安装了穿孔布水管, 其进水经过跌水隔板的水平堰, 水流呈向上斜向层流, 同时进水冲击搅拌底部污泥, 增加了底部污泥与污水的接触时间, 污泥负荷, 提高处理效率。跌水隔板右侧以及布水板上端为厌氧填料主反应区, 进水为通过进水区的水平跌水堰, 出水经过底部布水板上的过水缝进行出水, 而水流呈层流斜向下流经过整体填料层。

布水板下端是出水沉淀区, 其通过布水板上的过水缝与厌氧填料主反应区连通, 过水缝是位于布水板的长度方向二侧;并且过水缝的截面为喇叭形状, 其上边的宽度大于下边宽度, 这样水流呈向上的放射状, 而在池体侧壁遇阻转向流向上流至穿孔集水管, 处理完成的污水经过集水管的收集流出, 从而实现对污水的有效净化处理。

3)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简介, 工艺流程如图3所示。人工湿地是一种通过人工设计、改造而成的半生态型污水处理系统, 主要由土壤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三部分组成。此外, 人工湿地对改善环境和提高环境质量有明显的作用, 它增加了植被覆盖率, 保持了生物多样性, 改善了生态环境。

人工湿地的优点:投资费用省, 运行费用低, 维护管理简便, 水生植物可以美化环境, 增加生物多样性。人工湿地的不足:污染负荷低, 占地面积大, 设计不当容易堵塞, 处理效果受季节影响, 随着运行时间延长除磷能力逐渐下降。人工湿地按水流特征, 可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潜流人工湿地、垂直流人工湿地。表流人工湿地建造费用较省, 但占地面积大于潜流和垂直流人工湿地, 且冬季表面易结冰, 夏季易繁殖蚊虫, 并有臭味。潜流型湿地的优点在于其充分利用了湿地的空间, 发挥了系统间的协同作用, 且卫生条件好, 但建设费用较高。根据以上因素综合考虑, 灌口镇村庄选择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工艺参数:一级厌氧池处理, 水力停留时间约30 h, 二级厌氧池水力停留时间约20 h;人工湿地水力停留时间不少于16 h, 水力负荷0.4~0.6 m3/ (m2·d) 。

处理效果:微生物厌氧———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整体出水水质优于G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二级标准。

投资估算:微生物厌氧———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户均建设成本约为800~1 000元 (不含管网) , 无设备运行费用。

运行管理:安排专人定期 (每季度一次) 对格栅井和人工湿地进水口的杂物进行清理;一级及二级厌氧池每年清掏1次;冬季及时清理人工湿地内枯萎的植物。

5 结语

在农村生活污水整治规划中, 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特点, 科学预测污水量, 根据排水系统出水受纳水域的功能要求, 确定污水排放标准, 因地制宜的选择污水处理工艺 (化粪池简单处理、常规生物处理、生态处理等) , 并结合村庄地形地势、生态资源等, 合理安排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选址应根据地形地貌, 合理利用现有水体, 结合村庄景观综合考虑, 管网布置尽量利用重力流, 以降低运营成本。以一产为主的村庄, 在处理方式的选择上要考虑污水回用。[ID:001089]

参考文献

[1]给水排水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乡村环境整治倡议书 篇8

长效机制建设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尽管我们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实际工作中,整治后再反弹现象时有发生,其根本原因在于长效管护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并发挥作用,当前,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构建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长效管护机制,才能保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正常运转,成果得以巩固并长期发挥作用。

各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落实的扎实与否直接影响着xx镇环境卫生的优劣,特别是对推进xx镇美丽乡镇建设工作意义重大。

一、建立机构,明确目标责任。

各村成立以村支部书记为组长,村委主任为副组长,各小组组长为成员的村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小组,细化责任,包干到人。村两委班子将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充分认识到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强化宣传,创造良好氛围。

为了强化广大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各村要花大力气开展宣传工作,利用广播、板报、宣传标语等形式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宣传,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广泛宣传,动员家家户户都行动起来参与到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中来,营造“人人讲究卫生、个个参与整治”的环境整治良好氛围,将“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定为村庄环境卫生整治达标标准,使我村环境整体再提升。

二、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强督导。

形成了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和环境卫生整治的好氛围。1.实施“两清工程”,垃圾清理工程和河道清理工程。全面清理村内各个自然村积存的垃圾,做到垃圾不留死角。继续增设垃圾桶、垃圾箱,对垃圾日产清产,完善垃圾管理系统;彻底清除河道内积聚的垃圾渣土、水面漂浮物,禁止往河道倾倒垃圾,保证水流通畅。

2.清理街道卫生死角,对沿街门面、商业牌匾、墙体广告和非法小广告进行彻底整顿。配合派出所、工商部门,依法整治各种车辆乱停乱放、住户乱搭乱建、摊点乱摆乱设等不卫生不文明的行为。

3.清洁农村厕所。加大力度坚决消灭露天粪坑,对公共厕所做到专人负责、及时保洁、定期清理,提高农村厕所的净化水平,加快小型集中公厕的改造。

4.严管乱堆乱放。集中清理整治巷道两侧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挖乱取等现象,实现村庄巷道平整通畅,整洁卫生。努力实现一户一口卫生井,一户一口沼气池,一院一个垃圾坑,做到“户清扫、村收集、乡清运”,形成长效机制。

5.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一是实行门前三包。要求每户负责门前和房屋周边卫生,定期清扫和保洁。二是统一设置垃圾台。各村民小组按照本村实际情况可独立或者就进和邻组共建垃圾台。三是各户实行垃圾袋装化。要求各户大宗垃圾自行外运,生活垃圾袋装化,统一放置到本组规定的垃圾台。四是保洁员定期清运。按照垃圾台垃圾量的多少,定期由保洁员把垃圾运到镇政府指定的垃圾填埋点,保证垃圾箱和周边的干净整洁。并由环境整治小组定期对落实执行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在此基础上,倡导各村民小组和群众加大房前屋后的绿化,充分利用群众的力量,逐步提高村庄的绿化美化水平。

上一篇:工程实训总结下一篇:不要让你的梦想只是想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