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1第2章第3节教学反思

2025-04-02|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化学必修1第2章第3节教学反思(共11篇)

化学必修1第2章第3节教学反思 篇1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作者:魏平(培正中学)审稿:区妍(广州市第109中学)

这节课属于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知在学习过程中要正确恰当地看待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形成辨证唯物主义观,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提高。通过步步引导,培养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我设计的思路是首先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削开的苹果长时间放置会发黄,月饼的小包装中会装有脱氧剂,引入我们将要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其次,通过利用初中的知识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进行判断,指出一些在他们认知上会有矛盾的方程式,进入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让他们体会到概念的发展;最后,通过一个原电池的小实验,让他们在宏观上体会到氧化还原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再通过微观的电子转移的视频来进行深化。

本来以为每个难度之间都有衔接,会过渡的很顺利,结果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首先,部分学生在初中时对于氧化和还原反应的定义不是很清晰;其次,一些学生连最基本的化合价无法标出,更不用说去算一些不常见的价态,在化合价这个地方就用了很多的时间,而且由于化合价的不熟练,影响了后面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通过这次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我收益颇多,除了对于概念课的这种课型的教法及处理,最大的收益是我以后不会总是抱怨学生笨,上课看起来很简单的东西居然听不懂,其实很大一部分问题是初高中的知识没有做好衔接。所以不能高估学生的能力,虽然知识简单,但课堂上万万不能急于求成,要注意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首先充分了解初中对任何一个知识点的要求程度,教学中适时复习有关知识,使学生不要一下子觉得高中知识无法适应,从而增加其深入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化学必修1第2章第3节教学反思 篇2

1、学生通过教师引领,自主构建“DNA是遗传物质”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知识体系。

2、学生通过三个活动的参与,自主分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设计思路,并能以此思路设计实验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3、在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的实验中,主动选择运用物质分离和提纯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同位素标记等各种实验技术。

(二)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三)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及反思

【问题导入】

19世纪中期,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以假说演绎的方法证明了生物的性状是由谁控制的?

20世纪初期,萨顿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得出什么推论?

这个推论又是谁通过什么实验证实的?

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染色体主要(成分)组成?

那么基因是什么?DNA或蛋白质?这是这节课开始我们要讨论的问题——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一节谁是遗传物质?谁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本节课的知识点较多,课堂引入不宜耗费过多时间。采用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回顾科学发展史,通过设疑的方式简单明了地引入课题,同时训练学生透过现象分析其本质的思维方法。

【合理过度】教师分析20世纪20年代,人们对蛋白质和核酸的认识,并介绍当时科学家的推测: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引出质疑:无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还是“DNA是遗传物质”需要事实来证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关于真理的讨论不能仅放在嘴上,而要落实到行动、贯穿于思维中。要搞清谁是遗传物质则需要设计实验来验证,让学生自然产生探究心理活动。

【活动一】通过确凿的实验证据向“遗传物质是蛋白质”的观点挑战的首先是美国科学家艾弗里。而他的实验又是在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斯的实验基础上。

学生自学课本。填写格里菲斯以小鼠为实验材料,研究肺炎双球菌是如何使人患肺炎、使小鼠患败血症时的两种肺炎双球菌的比较表。

教师引导实验过程。投影P43图示的动态实验过程,边投影边分析。

注射

(A)R型活细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B)S型活细菌→(注射)小鼠 →小鼠死亡,在死亡的小鼠体内分离出S型活细菌

A、B两组实验的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C)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C组实验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注射

(D)R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在死亡的小鼠体内分离出S型活细菌

D组实验的小鼠为什么会死亡?

活的S型肺炎双细菌哪里来的?

是谁导致了R型活细菌转化成S型肺炎双细菌?

知识构建一:(格里菲斯的推论)

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一定含有一种促使无毒性R型细菌转化成有毒性S型细菌的活性物质。

学生通过自学,主动构建肺炎双球菌的知识体系,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体验格里菲斯的主动探究过程,并获得单因子实验思维渗透。教与学过程中,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渗透图文信息转换,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活动二】

台阶一:“转化因子”到底是什么呢?分析S型细菌的物质组成——多糖、脂类、蛋白质、RNA、DNA、水、无机盐等,其中谁是转化因子?你如何设计实验证明?

学生分析、讨论、表述。

学生学习单因子研究方法,亲身感悟为什么分离DNA与蛋白质后,就能推测出遗传物质是谁的逻辑思维。肯定学生的实验设计思路:将DNA与蛋白质等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他们在遗传中的作用。肯定学生所选择的实验观察指标:通过观察小鼠的生存状况来反映R型细菌有无转化为S型细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择更为能尊重生命的方法来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再次讨论,最终选择:观察菌落的形态来判定R型细菌有无转化为S型细菌。

这段教学对话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交融,是导学的完美展现。

台阶二:教师归纳探究的一般过程,幻灯出示: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材料选择、实验步骤)、预期结果、进行试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回顾总结刚才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总结提升。这是点睛之笔,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体系构建。但对于高一新课来说,时间必须控制,不宜展开过多论述,如果时间花得太多,就可能影响知识的整体性,从而成为败笔。

台阶三:幻灯演示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在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做了如下实验:把S型细菌的组成物质全部分离,并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得到如下结果:

知识构建二: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在突破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这个知识难点和重点时,设计了具有层次感和思维递进关系的两个活动和三个台阶,让学生在体验活动和自主行进中自然地顺利登上顶峰,并在过程中学会了攀岩的方式和方法。强化学生的探究思维的形成,并构建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活动三】艾弗里发现DNA的纯度越高,转化越有效。但由于当时分离技术所限,分离的DNA并不十分纯,所以,DNA是遗传物质结论并不是有了充分证据。那么有无比细菌更好的实验材料了?投影T2噬菌体模式图,并介绍其结构,并强调:T2噬菌体是由头部和尾部组成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是由蛋白质组成,在头部内含有一个DNA分子。它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而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的原核生物。

幻灯动画展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全过程。强调噬菌体将遗传物质注入细菌体内,在噬菌体内利用细菌所提供的原料复制合成组装出大量的子代噬菌体。

噬菌体的那种成分进入细菌体内,这种成分就是其遗传物质。那么是DNA?蛋白质?还是DNA和蛋白质?我们怎么知道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谁进入细菌体内,而谁没有进入?

如何跟踪?(分别标记什么元素?分析DNA的元素组成?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哪种元素是DNA所特有?哪种元素是蛋白质所特有?可否用14C18O标记他们?为什么?)

如何获得32P标记DNA的噬菌体?如何获得35S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

幻灯出示赫尔希和蔡斯的两组实验

分别用32P标记DNA(35S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进行大肠杆菌的侵染实验。幻灯出示两组实验过程示意图。

A组,35S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与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短时间保温。

(短时间?保温?搅拌器搅拌?离心?等的目的分析讨论)

检查放射性:上清液中放射性很强,沉淀物中放射性很弱。细菌裂解后,在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放射性。说明什么问题?

B组,32P标记DNA的噬菌体与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短时间保温。

检查放射性:上清液中放射性很弱,沉淀物中放射性很强。细菌裂解后,在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中检测到放射性。说明什么问题?

比较两组实验的现象,总结讨论。

知识构建三:DNA是遗传物质

通过活动三的铺垫式设计,让学生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生物学上的应用;联系物质的元素组成,分析推理确定标记元素;联系噬菌体的生活方式推理获得32P标记DNA(35S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的具体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先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模拟动画展示,让学生体验噬菌体的寄生生活,再提出遗传物质是谁的探究问题,这便于学生对沉淀物或上清液中放射性产生原因的理解,便于学生思考和研究试验设计的思路及实验观察的指标。

【活动四】

设疑:遗传物质是否只有DNA一种呢?学生阅读教材P46可知:除了DNA外还有RNA,如烟草花叶病毒,它不是DNA,只含有蛋白质和RNA,在这两种成分中,推测谁是遗传物质?

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强调设计思路:将R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

怎么分开?

如何观察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

出示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构建知识四: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活动五】

幻灯出示HRV病毒的蛋白质和TMV病毒的RNA重组类型,感染烟叶后,能分离得到什么病毒?

但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构建知识五: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活动四和五是对学生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检验,其目的是给学生创造学习情境,进行探究实验的设计训练、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

【活动六】课堂小结:大多数生物以_____为遗传物质(分析生物类型),少数生物以_____为遗传物质(分析生物类型),所以_____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复习核酸的类型),_____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蛋白质_____是,不是)遗传物质。

情境设计合理,学生获得体验。采用四个检测性问题简单勾勒遗传物质的探索史,直接引入课题,耗时少、目标性明确;活动一、二和活动三还原格里菲斯、艾弗里、蔡斯的经典实验情境,学生可亲临其境合理探索;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活动四、五的生活情境,以检验学生对两个经典的实验的掌握程度。这些情景设计合理,并环环相扣。

教师的主导性突出有余,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欠缺。学生的活动大多按老师预设而进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跟着感觉走”,教师教得很有成就感,学生是否学得很有成就感,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很多问题教师的指导性意见给得太多。

教师的设问设计合理,回答对象选择欠妥。思维型设问共33个问题,检验性设问共10,侧重点在思维的训练,而且几乎人均1个问题,问题的密集程度适宜。但问题的回答形式多集中于集体或个人的抢答,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生思维的速度的快慢性,教师总以最快的学生的回答为标准,进行解读分析,可能会影响教师对学生整体情况的合理判断。

化学必修1第2章第3节教学反思 篇3

化学组 王波

第2节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记住钠的物理性质。

2、能描述钠与水、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能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3、学会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方法,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4、学会填写实验报告。

5、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研究金属钠的性质,体验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为下一节课研究氯气提供范例。

二、教材分析

金属钠是典型的金属单质,是必修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重要元素化合物知识,非常适合于用做学习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载体。以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为主线,以金属钠的性质为认识研究方法和程序的案例,使其成为本节教材的暗线。

三、教材充实与整合

1、学生常常把“观察”等同于“用眼睛看”,故本节课补充小实验,引导学生去感悟,让学生对“观察”的范畴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2、在初中,学生对钠元素的原子结构有初步认识,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展钠的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

四、教具

金属钠、水、硝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铁氰化钾溶液、酒精、酚酞试液、镊子、石棉网、培养皿、小刀、滤纸、酒精灯、铁架台等

五、教学程序

1、课的引入(时间约1分钟)

分别出示蓝、黄和无色的三瓶液体(无标签),请同学们辨识它们可能是什么物质。(学生们可能会一致认为:蓝色的液体是硫酸铜、黄色的液体是氯化铁和无色的液体是水。如果是这样,教师先不给出结论,可以将学生认可的答案在黑板上写下,留待后用。)

2、钠的性质的探究(时间约35分钟)

(1)分组开展活动获取钠的物理性质,4—5人为一个小组,老师交待清楚小组活动的具体步骤与要求。

(2)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可能闻气味,结果闻到了煤油的气味,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个生成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做深层次的思考,完全有可能引出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这一问题。在与学生的小组交流中,教师一定要学会倾听,对学生的“发现”给予鼓励与肯定,激励和保持学生的探究精神。)(3)交流与探讨

这个环节,可能生成较多课程资源,教师要学会倾听,并指导学生学会倾听,让学生体会学会倾听是保证交流的前提,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对于同学回答的问题,教师强调大家要注意“倾听”,对于学生在推测中的多种答案,有些在课堂上一时无法解答的问题,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课后去“探究”„„。归纳出钠的物理性质。(4)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前,可以引导学生猜想,钠是否活泼?猜测的依据是什么?结合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展开讨论。)钠在空气中燃烧 钠与水的反应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可以由多个学生表述,互为补充,然后,按教材中的表格填写实验记录。教师要进行检查、指导,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至此,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的理由也自然地得出。)(5)获得结论

钠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

(可以与初中学过的金属铁做一比较)

3、归纳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时间约4分钟)

化学必修1第2章第3节教学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1、记住动能的计算公式:Ek1mv2,知道他是标量

22、(1)理解动能定理的内涵(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正功使物体动能增大,负功使物

体动能减少;物体动能的改变取决于总功)

(2)能在水平面和竖直平面利用动能定理求总功、某个力做的功,物体的速度。知道动能定理在以下方面的应用: a、通过动能变化判断(或求)总功 b、通过总功判断(或求)动能变化

引入

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以研究放射性元素镭而著名,有一次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把一小块雷元素放在胸口的衣袋里,过了一段时间,他把上衣脱掉,发现胸口有处红色的小伤疤。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原来镭是一种放射性元素,它发生衰变的时候会放出高速运动的粒子(眼睛看不见),是这些粒子把他的胸口打伤的。

有人计算过,一只小鸟撞击速度为960千米/时的飞机时,就会产生21.6万牛的力。一只1.8千克的鸟撞在速度为900千来/时的飞机上时,产生的冲击力比炮弹的冲击力还要大。所以在飞机场你会看到总会有人专门赶鸟。

可见运动着的物体都具有一种能量,这种能量能对其它物体有杀伤力。这种能量是由于物体运动而产生的,所以我们叫动能。

板书:

一、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飞过来一个足球,用头一顶就飞出去了,如果飞过来一个铅球,你还敢用头顶吗?运动的物体能量有大有小,大小跟什么有关呢? Powerpoint展示,学生思考

动能的大小跟什么有关?请看下列两个例子,思考影响动能的因素。例1:汶川大地震

印度洋板块和亚洲板块运动的速度非常慢,大概每年两厘米的速度推进,但当他们相碰撞,产生的动能可以毁掉整个汶川,影响整个四川。

试比较下列每种情况下,甲、乙两物体的动能:(除下列点外,其他情况相同)①物体甲的速度是乙的两倍;②物体甲向北运动,乙向南运动; ③物体甲做直线运动,乙做曲线运动;④物体甲的质量是乙的一半。

在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后总结:动能是标量,与速度方向无关;动能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因此速度对动能的影响更大。补充板书:

一、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动能的大小:物体的动能等于它的质量跟它的速度平方的乘积的一半。

3、计算公式:Ek1mv2

24、国际标准单位:焦(J)

5、动能是标量

Powerpoint展示水蒸汽烧手的例子,强调速度对动能影响更大,注意平方 Powerpoint展示练习

1、一个人站在阳台上,从阳台边缘以相同的速率v0分别把三个质量相同的球竖直上抛、竖直下抛、水平抛出,不计空气阻力,则三球抛出时的动能()A、上抛球最大 C、平抛球最大 答案:D

2、判断

(1)质量相同的两个物体,若动能相同则他们的速度相同()

(2)要使汽车动能变为原来的9倍,只需把车的速度增大到原来的9倍()

(3)一定质量的物体动能变化时,速度一定变化,但速度变化时动能不一定变化()答案:(1)错

(2)错

(3)对

师:功有正负两种,正功使物体获得动能,负功使物体失去动能。如果正负功同时存在那物体的动能会怎么变化呢?

Powerpoint展示情景

将刚才推导动能公式的例子改动一下:假设物体原来就具有速度v1,且水平面存在摩擦力f,在外力F作用下,经过一段位移s,速度达到v2,如图2,则此过程中,外力做功与动能间又存在什么关系呢?

答案:A

例2:一质量1.0kg的物体,以4m/s的速度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向左滑行,从某一时刻起施加一个向右的水平力,经过一段时间,物体的速度方向变为有,大小仍为4m/s,则在这段时间内水平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A.0

B、—8J

C、—16J

D、—32J 答案:A

运动员用F=1000N的力向质量m=0.5kg的足球踢了一脚,足球以20m/s的速度向前飞去,运动S=50m停止。g=10m/s2,则运动员为此消耗掉化学能为()A.5000J

B.2500J

C.100J

D.无法确定 答案:C 对比课本

例3:一质量为1kg的物体被人用手由静止向上提升1m,这是物体的速度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手对物体做功12J

B. 合外力对物体做功12J C. 合外力对物体做功2J D. 物体克服重力做功10J 答案:D

板书设计:

动能

动能定理

一、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动能的大小:物体的动能等于它的质量跟它的速度平方的乘积的一半。

3、计算公式:Ek1mv2

24、国际标准单位:焦(J)

化学必修1第2章第3节教学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蒸馏、萃取和分液的基本技能和方法。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演示的实验,总结实验注意事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实验规范操作和安全意识。教学重点、难点:蒸馏、萃取的操作。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混合物的分离提纯当中的过滤与蒸发,这些都是针对固-液分离的方法,如果当混合的是两种液体是我们该如何怎么办? 【学生活动】浏览课本

【教师活动】讲解蒸馏原理、实验制取蒸馏水以及Cl-的检验

【引入】自来水厂使用消毒剂氯气对水进行消毒,因此我们饮用的自来水中含有Cl。如何检验其中的氯离子?

【实验演示】自来水中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 【讲解】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除去自来水中的氯离子呢?

【演示】教师演示实验室制蒸馏水的全过程。实验完毕,检验锥形瓶中的液体是否含有氯离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记录的能力

【教师提问】通过观察教师的整个蒸馏实验操作,你觉得如果想要保证实验的成功,需要哪些注意示项?

【学生讨论,回答】:

①自来水不超过蒸馏烧瓶的1/3 ②温度计的水银球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③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液体暴沸。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先打开冷凝水,再加热。【设计意图】善于总结、归纳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讲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用蒸馏的方法可以将海水淡化,或制造无水酒精。若采用蒸馏的方法分离酒精和水的混合物,先蒸馏出来的物质是什么? 【学生回答】酒精沸点低,先蒸出的是酒精。【扩展】

如果把书上P7图1-4的装置里的蒸馏烧瓶的活塞改成一个插入温度计的活塞,你认为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放在什么位置合适?

【学生讨论,回答】水银球应放在烧瓶的支管口处。【创设情境】

生活当中我们如何将油和水分开? 【讲解】 1.原理

(1)萃取

利用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方法。(2)分液

将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

2.主要仪器:铁架台、烧杯、分液漏斗。

【教师演示实验】四氯化碳萃取碘水,请注意观察实验员的操作,归纳要点 【学生观察】

①分液漏斗使用前要验漏 ②振荡时要及时放气

③上层溶液从上口倒出,下层溶液从下口流下 【提问并讨论】实验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是如何设法解决的?你觉得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除了要注意安全问题以外,还要注意那些细节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

①加入萃取剂之后、振荡之前一般都记得塞好分液漏斗玻璃塞,但是分液前容易忘记; ②液体分层时,要打开玻璃塞,或者让凹槽与小孔对准,做到漏斗内外大气相通,否则液体不易顺畅流下。

③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下面流出来,上层液体应从分液漏斗口部倒出来;

【设计意图】善于总结、归纳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从实验中提取理论知识 【继续引导】萃取剂的选择原则 【讨论回答】

(1)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2)萃取剂与原溶剂互不相溶。

(3)萃取剂与原溶液中的溶质、溶剂互不反应 【随堂训练】

1.分液漏斗是萃取、分液操作中必须用到的仪器,在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液,如何检查分液漏斗是否漏液?

答案 关闭活塞,向分液漏斗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倒置,观察是否漏水,若不漏水再将活塞旋转180°,然后倒置观察是否漏水。

板书设计 蒸馏和萃取

1、蒸馏:利用沸点不同除去液体混合物中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蒸馏操作注意: 沸石防暴沸、冷却水下进上出。

化学必修1第2章第3节教学反思 篇6

1.下列可能属于金属晶体的是()

A.由分子间作用力结合而成,熔点低

B.固态时或熔融后易导电,熔点在1

000

℃左右

C.由共价键结合成网状结构,熔点高

D.固态时不导电,但溶于水或熔融后能导电

2.如图是金属晶体内部的电子气理论示意图。电子气理论可以用来解释金属的性质,其中正确的是()

A.金属能导电是因为金属阳离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做定向运动

B.金属能导热是因为自由电子在热的作用下相互碰撞,从而发生热的传导

C.金属具有延展性是因为在外力的作用下,金属阳离子各层间会出现相对滑动,但由于自由电子的存在,可以起到润滑的作用,使金属不会断裂

D.合金与纯金属相比,由于增加了不同的金属或非金属,使电子数目增多,所以延展性增强,硬度减小

3.下列关于离子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中都只含有离子键

B.离子化合物中的阳离子只能是金属离子

C.离子化合物如能溶于水,其所得溶液一定可以导电

D.溶于水可以导电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4.金属的下列性质与金属键无关的是()

A.金属材料形成合金后性能会发生改变

B.金属易导电、传热

C.金属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D.金属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5.下列性质适合于离子晶体的是()

①熔点1

070

℃,易溶于水,水溶液能导电

②熔点10.31

℃,液态不导电,水溶液能导电

③能溶于CS2,熔点112.8

℃,沸点444.6

④熔点97.81

℃,质软,导电,密度0.97

g/cm3

⑤熔点-218

℃,难溶于水

⑥熔点3

900

℃,硬度很大,不导电

⑦难溶于水,固体时导电,升温时导电能力减弱

⑧难溶于水,熔点高,固体不导电,熔化时导电

A.①⑧

B.②③⑥

C.①④⑦

D.②⑤

6.AB、CD、EF均为1:1型离子化合物,根据下列数据判断它们熔点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物质

AB

CD

EF

离子电荷数

键长/10-10

m

2.31

3.18

2.10

A.CD>AB>EF

B.AB>EF>CD

C.AB>CD>EF

D.EF>AB>CD

7.金刚石、石墨、C60和石墨烯的结构示意图分别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金刚石和石墨烯中碳原子的杂化方式不同

B.金刚石、石墨、C60和石墨烯的关系:互为同素异形体

C.这四种物质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CO2

D.石墨与C60的晶体类型相同

8.如图是从NaCl或CsCl晶体结构中分割出来的部分结构图,其中属于从NaCl晶体中分割出来的结构图是()

A.①和③

B.②和③

C.①和④

D.只有④

9.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某晶体在固态与液态时均能导电,该晶体是离子晶体

B.萤石(MgF2)属于立方晶体,晶体中若每个F-被4个Mg2+包围,则晶体中Mg2+的配位数为8

C.Na2O固体上滴加少量水,有共价键和离子键的破坏及形成D.虽然离子键没有方向性,但是离子晶体没有延展性

10.已知金属钠与两种卤族元素形成的化合物Q、P,它们的离子键键能分别为923

kJ·mol-1、786

kJ·mol-1,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Q的熔点比P的高

B.若P是NaCl,则Q一定是NaF

C.Q中成键离子核间距较小

D.若P是NaCl,则Q可能是NaBr

11.有关晶体的结构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NaCl晶体中,距Na+最近的Cl-形成正八面体

B.在CaF2晶体中,每个晶胞平均占有4个Ca2+

C.在金刚石晶体中,碳原子与碳碳键的个数比为12

D.该气态团簇分子的分子式为EF或FE

12.铁有δ、γ、α三种同素异形体,如图所示,三种晶体在不同温度下能发生转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δ­Feγ­Feα­Fe

A.δ­Fe晶体中与每个铁原子等距离且最近的铁原子有8个

B.α­Fe晶体中与每个铁原子等距离且最近的铁原子有6个

C.若δ­Fe晶胞边长为a

cm,α­Fe晶胞边长为b

cm,则两种晶体密度比为2b3a3

D.三种同素异形体的性质完全相同

13.金晶体的最小重复单元(也称晶胞)是面心立方体,如图所示,即在立方体的8个顶点各有一个金原子,各个面的中心有一个金原子,每个金原子被相邻的晶胞所共有。金原子的直径为d,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M表示金的摩尔质量。

(1)金晶体的每个晶胞中含有________个金原子。

(2)欲计算一个晶胞的体积,除假定金原子是刚性小球外,还应假定________。

(3)一个晶胞的体积是________。

(4)金晶体的密度是________。

14.已知下列7种物质:①白磷(P4)②水晶 ③氯化铵 ④氢氧化钙 ⑤氟化钠 ⑥过氧化钠 ⑦石墨,固态时都为晶体,回答下列问题(填写序号):

(1)不含金属离子的离子晶体是________,只含离子键的离子晶体是________,既有离子键又有非极性键的离子晶体是________,既有离子键又有极性键的离子晶体是________。

(2)既含范德华力又有非极性键的晶体是________,熔化时既要克服范德华力又要破坏化学键的是________,熔化时只需破坏共价键的是________。

15.已知物质熔、沸点数据回答问题:

物质

AlF3

AlCl3

AlBr3

Al2O3

MgCl2

MgO

熔点/℃

260

181(升华)

263

045

707

852

(1)下列各组物质中,熔化时所克服的粒子间作用力类型分别与氟化铝和溴化铝相同的是______(填字母)。

A.NaCl和CCl4

B.Na2O和SiO2

C.金刚石和金属铝

D.碘和干冰

(2)MgCl2的熔点远高于AlCl3熔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业上常用电解Al2O3与冰晶石熔融混合物的方法生产铝。为什么不用电解AlCl3的方法生产铝?

(4)MgO的熔点比BaO的熔点________(填“高”或“低”)。

(5)设计可靠的实验证明MgCl2、AlCl3所属的晶体类型,其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如图所示,直线交点的圆圈处为NaCl晶体中Na+或Cl-所处的位置。这两种离子在空间三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都是等距离排列的。

(1)请将其中代表Na+的圆圈涂黑(不必考虑体积大小),以完成NaCl晶体的结构示意图。

(2)在晶体中,每个Na+的周围与它最接近的且距离相等的Na+共有________个。

(3)在NaCl晶胞中正六面体的顶点上、面上、棱上的Na+或Cl-为该晶胞与其相邻的晶胞所共有,一个晶胞中Cl-的个数等于________,即________(填计算式);Na+的个数等于________,即________(填计算式)。

(4)设NaCl的摩尔质量为M

g·mol-1,食盐晶体的密度为ρ

g·cm-3,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食盐晶体中两个距离最近的钠离子间的距离为________

cm。

(5)NaCl晶体中不存在分子,但温度达到1

413

℃时,NaCl晶体形成气体,并以分子形式存在。现有29.25

g

NaCl晶体,强热使温度达到1

450

℃,测得气体体积为5.6

L(已折算为标准状况),则此时氯化钠气体的化学式为________。

课时作业12

1.解析:A中为分子晶体;B中固体能导电,熔点在1

000

℃左右,可能为金属晶体;C中由共价键结合成的网状结构,是共价晶体的结构特点;D中固态时不导电、熔融后能导电是离子晶体的特征。

答案:B

2.解析:金属能导电是因为自由电子在外电场作用下做定向运动,A项错误;金属能导热是因为自由电子在热的作用下与金属阳离子碰撞,从而发生热的传导,B项错误;合金与纯金属相比,由于增加了不同的金属或非金属,相当于填补了金属阳离子之间的空隙,所以延展性减小,硬度增大,D项错误。

答案:C

3.解析:离子化合物中的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离子,如NH4Cl,阳离子为NH而不是金属离子;共价化合物溶于水也可能导电,如NH3、SO2、HCl等。

答案:C

4.解析: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形成金属键,金属的导电热、导热性、延展性及其具有金属光泽等均与金属键有关。

答案:C

5.解析:离子晶体液态时能导电,难溶于非极性溶剂,熔点较高、质硬而脆,固体不导电,故②③④⑤⑦均不符合离子晶体的特点;⑥中熔点达3

900

℃,硬度很大,应是共价晶体。故只有①⑧符合题意。

答案:A

6.解析:离子化合物形成的离子晶体中,离子键的键长越短,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数越多,则晶体的熔点越高,三种物质所带电荷:EF>AB=CD,键长:EF<AB<CD,所以熔点由高到低的顺序是EF>AB>CD。

答案:D

7.解析:金刚石中碳原子为sp3杂化,石墨烯中碳原子为sp2杂化,A项正确;金刚石、石墨、C60和石墨烯都是碳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它们互为同素异形体,B项正确;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完全燃烧的产物都是CO2,C项正确;C60是分子晶体,石墨是混合晶体,D项错误。

答案:D

8.解析:根据NaCl和CsCl晶体的空间结构特点分析图示。①中由黑球可知,其配位数为6,④图应为简单立方体结构,故①和④应为NaCl晶体;②中由白球知配位数为8,③为体心立方结构,故①和③为CsCl晶体,所以C项正确。

答案:C

9.解析:在固态与液态时均能导电,该晶体是金属晶体,离子晶体在固态时不能导电,故A错误;根据MgF2化学式可知,晶胞中F-与Mg2+配位数之比1:2,据此可知Mg2+的配位数为8,B正确;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有水分子中的共价键的破坏,氧化钠中离子键的破坏,形成了氢氧化钠中的离子键和共价键,故C正确;离子键没有方向性,但离子晶体在外力作用下,层与层之间发生滑动后,带同种电荷的离子相邻,离子键被破坏,所以没有延展性,D正确。

答案:A

10.解析:Q的离子键键能大于P的离子键键能,故Q的熔点比P的高,A项正确;因F-的半径比Cl-的小(其他卤素离子的半径比Cl-的大),故NaF的离子键键能强于NaCl的,故B项正确,D项错误。因Q、P中成键离子均为一价离子,电荷数相同,故离子键键能的差异是由成键离子核间距决定的,离子键键能越大,表明核间距越小,C项正确。

答案:D

11.解析:氯化钠晶体中,距Na+最近的Cl-是6个,即钠离子的配位数是6,6个氯离子形成正八面体结构,A项正确;Ca2+位于晶胞顶点和面心,数目为8×+6×=4,即每个晶胞平均占有4个Ca2+,B项正确;碳碳键被两个碳原子共有,每个碳原子形成4条共价键,即平均1

mol

C原子形成4×=2

mol碳碳键,碳原子与碳碳键的个数比为1:2,C项正确;该气态团簇分子不是晶胞,分子式为E4F4或F4E4,D项错误。

答案:D

12.解析:

δ­Fe晶体、γ­Fe晶体和α­Fe晶体中的配位数分别为8、12、6,A、B正确;δ­Fe晶胞中含Fe原子1+8×=2个,α­Fe晶胞含Fe原子8×=1个,故α­Fe晶体和δ­Fe晶体的密度比为2b3a3,C正确;三种同素异形体的化学性质相同,但物理性质比如密度就不相同,D错误。

答案:D

13.解析:(1)由题中对金晶体晶胞的叙述,可求出每个晶胞中所拥有的金原子个数,即8×+6×=4。

(2)金原子的排列是紧密堆积形式的,所以原子要相互接触。(3)如图是金晶体中原子之间相互位置关系的平面图,AC为金原子直径的2倍,AB为立方体的边长,由图可得,立方体的边长为d,所以一个晶胞的体积为(d)3=2d3。(4)一个晶胞的质量等于4个金原子的质量,所以ρ==。

答案:(1)4(2)金原子间相互接触(3)2d3(4)

14.解析:(1)属于离子晶体的有③④⑤⑥,其中③只含非金属元素,NaF中只含离子键,Na2O2中有离子键和非极性共价键,NH4Cl和Ca(OH)2中有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2)分子晶体中含范德华力,只有白磷、石墨晶体中既有范德华力又有共价键,水晶中只含共价键。

答案:(1)③ ⑤ ⑥ ③④(2)①⑦ ⑦ ②

15.解析:(1)由表中数据可知AlF3是离子化合物,熔化时需克服离子键,而AlBr3是分子晶体,熔化时需克服分子间作用力,故选A项。

(2)MgCl2是离子晶体,离子间通过离子键结合,AlCl3为共价化合物分子,分子间通过范德华力结合,离子键作用力远大于范德华力,所以MgCl2的熔点远高于AlCl3的熔点。

(3)AlCl3不属于离子晶体,熔融时不能导电,因而不能用电解AlCl3的方法生产铝。

(4)MgO和BaO都是离子化合物,Mg2+的半径比Ba2+小,所以MgO的熔点比BaO的熔点高。

(5)将两种晶体加热到熔化状态,MgCl2能导电,而AlCl3不能导电,即可证明MgCl2为离子晶体,AlCl3为分子晶体

答案:(1)A(2)MgCl2是离子晶体,AlCl3是分子晶体,离子键的强度远大于分子间作用力(3)AlCl3不属于离子晶体,熔融时不能导电,因而不能用电解AlCl3的方法生产铝(4)高(5)将两晶体加热到熔化状态,MgCl2能导电,AlCl3不能导电,证明AlCl3为分子晶体,MgCl2为离子晶体

16.解析:(2)从体心Na+看,与它最近的且距离相等的Na+共有12个。

(3)根据立方结构的特点,可求阴、阳离子的个数。NaCl晶胞中,含Cl-:8×+6×=4(个),含Na+:12×+1=4(个)。

(4)设Cl-和Na+的最近距离为a

cm,则两个最近的Na+间的距离为a

cm,有NA

mol-1=M

g·mol-1,a=

cm,所以两个Na+间的最近距离为·

cm。

(5)由题意可知:29.25

g氯化钠在1

450

℃时为0.25

mol,故其摩尔质量为117

g/mol,氯化钠气体的化学式为Na2Cl2。

答案:(1)见下图

(2)12(3)4 8×+6× 4 12×+1

化学必修1第2章第3节教学反思 篇7

一、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内容联系紧密。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本章内容又不仅与第2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⑴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解决方法] 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图片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帮助学生对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感性认识。

⑵通过资料分析讲解内环境理化性质。⑶将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⑴内环境的理化性质。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解决方法] ⑴同上。⑵结合图解讲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学生活动

1、启发学生观察相关图片,帮助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2、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环境及其理化性质的知识。

七、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请大家打开课本的章首,上面一图是雪山环境,如果把一杯水放在雪山的环境中,这杯水的温度是低还是高,那么在这个环境中的边防士兵的体温又是多少呢?下面一图是炼钢炉旁边的工人,这个环境温度如何?如果放一杯水在炼钢炉旁边,这杯水的温度与放在雪山的那杯相比较哪个高?炼钢炉旁边的工人的体温又是多少?为什么放在雪上和炼钢炉旁边的水的温度一高一低,然而在这两个环境中的人体温却一直是37℃左右?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人体内的环境——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结合问题,讲述新课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展示课本第二页问题探讨)

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两幅图中图1是什么细胞? 图2是什么细胞?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师生共答:图1是血细胞,生活在血浆当中。图2是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水环境当中,从水获取营养物质并把代谢废物排入水中。

教师讲述:血浆大部分是水环境,也就是说血细胞也生活在水当中。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单细胞生物的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的细胞都是生活在水中的。

设问:那我们知道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人体内的细胞是否也生活在水环境中呢? 学生阅读:大家看课本P2相关信息,成年男性含水60%,成年女性含水50%。教师讲述:曹雪芹曾经说过女人是水做的。从这则资料看来男人更是水做的。也就是人体内含水量特别的多。因此,我们把人体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

设问:我们知道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组成人体的细胞(如血细胞)外有没有液体呢?那么细胞内呢?

师生共答:我们又根据体液分布位置不同的把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教师提问:血液是不是体液呢?(展示血液组成成分)

教师讲述: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我们称为血浆,简述细胞外液的概念。

设问:既然血液中有细胞,那么血液是不是体液?如果不是,那么血液中的什么成分是体液呢?什么成分是细胞外液? 学生讨论回答:血液不是体液,血细胞内的液体和血浆是体液,血浆是细胞外液。教师强调:血浆存在于血细胞外,所以血浆是属于细胞外液。血浆就构成了血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设问:我们知道血细胞和血浆存在于血管内,我们人体除了血细胞外还有很多其他细胞,那么这些细胞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呢?

(展示课本P3 图1-1)

教师提问:请大家看一下红色的是什么?蓝色的呢?绿色的这些管又是什么管呢?这些管内是什么呢?在这些管外还有一些细胞,这些细胞又叫什么细胞呢?这些细胞之间有间隙吗?如果有,间隙中的液体叫什么呢?

教师讲述:红色和蓝色管是血管,内有血液,其中红色的是动脉毛细血管,蓝色的是静脉毛细血管。绿色的管为毛细淋巴管,管内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以及淋巴液,淋巴就是它们的直接生活环境。管外的细胞为组织细胞,在细胞与细胞之间存在一些间隙,在这间隙中也充满着液体,成为组织间隙液,又称为组织液。组织液就构成组织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教师提问:通过以上的讲解,血浆、组织液、淋巴这些是不是细胞外液?

教师讲述:血浆、组织液、淋巴这些都是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与我们人体周围的这个环境有很大的区别,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细胞生活的环境在体内,所以我们把细胞生存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教师提问:大家考虑一下细胞外液和内环境是否相同? 师生共答:是相同的,都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

教师提问:血浆中水是怎样进入细胞,细胞代谢产生的水又是怎样进入血浆?通过课本P3 图1-1简述三种细胞外液的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设问:细胞外液的成分有哪些呢?

(展示课本P4资料分析血浆的化学组成)思考讨论:课本P4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通过研究表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成分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最主要差别在于血浆含较多蛋白质。细胞外液成分类似海水,反映生命起源于海洋。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设问:我们知道细胞外液是一种液体,在化学学习时,每接触到一种液体就要了解一种液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把这些统称液体的理化性质。那么细胞外液都有哪些理化性质?

学生阅读:课本P5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师生共同总结:

1.渗透压:溶液中溶质的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微粒数越多,吸引力就越大,也就是渗透压越大。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

2.酸碱度: 人的pH为7.35~7.45。pH的稳定与酸碱对物质有关。3.温度:人的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师提问:我们在前面讲过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细胞生活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都来自于细胞外液,那么细胞外液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又是从外界吸收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是怎样进入细胞?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排出体外?

(展示课本P5 思考与讨论)学生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展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师强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细胞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废物的排除都需要通过内环境,因此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八、综合知识,本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学习了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中三者之间的关系,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以及外界物质如何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着重要掌握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中三者之间的关系,外界物质如何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

九、课堂作业

十、板书设计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完成,并且要依赖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直接参与。

十一、教学反思

1.本节内容较多,较抽象,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图片、多媒体动画。对每个知识点要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后再进行总结。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内环境的组成是本节课的重点,要利用直观图片引导学生识别图中的各种结构和成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案(第3章第6节) 篇8

【课 题】引导层动画制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引导层的基本功能。熟练掌握绘制引导层动画的基本方法。2.技能目标

(1)熟练掌握利用Flash MX制作引导层动画的基本操作方法。

(2)培养学生使用Flash MX软件制作动画的综合能力,提高应用水平。3.发展目标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相互学习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应用Flash MX软件制作引导层动画的相关经验。4.层次目标

(1)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目标

①了解引导层动画的基本制作方法,理解引导层的概念; ②完成一个简单引导层动画的制作。(2)中等学生的学习目标

①了解引导层动画的基本制作方法,理解引导层的概念。②完成有方向变化的沿引导线运动的引导层动画(3)优等学生的学习目标

①了解引导层动画的基本制作方法,理解引导层的概念。; ②完成两个组件沿同一引导线运动的引导层动画

③完成复杂引导层动画的制作,并能指导帮助本组的其他同学 ④能自己构思制作出引导层动画。

【教学模式】

基于项目教学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基于任务驱动及教材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 【课前准备】

1.制作教学辅助课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帮助。

2.将教学辅助课件及实例素材发给每位学生。【教学重、难点】

重点:Flash MX软件制作引导层动画的操作方法。难点:理解引导层概念,制作出引导层动画。【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展示引导层动画作品:小球沿曲线运动效果,导入引导层概念,讲解引导层基本操作。

2.布置任务——制作蝶恋花实例。要求:

(1)蝴蝶围绕着花儿飞动,营造蝶恋花效果。(2)简单引导层动画,在2课时内完成(3)提供素材:

图片信息(蝴蝶、花儿矢量图)(4)力求做出动感,比例合适。

3.分析该任务,师生共同探讨引导层动画的特点及制作方法。4.教师演示该章节的实例(蝶恋花)

告诉学生本次课的主要任务是分组制作引导层动画,可以是依照教材的操作步骤制作书本实例,也可以从网上下载其他素材,制作自己创意的引导层动画,从而获取制作引导层动画的相关经验。教师在演示该实例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完成该实例需要用到前面所学过的那些图层、元件等知识点。

二、分析任务:

1.对照实例,学生讨论并列举制作引导层动画所涉及的知识点。2.对于学生没有想到的知识点,教师可进行引导和点拔。(1)导入花儿矢量图并制作背景(2)导入蝴蝶矢量图并转化为元件(3)制作运动引导层

(4)制作蝶恋花曲线运动效果

三、具体布置任务:

1.制作引导层动画的步骤(1)构思动画过程

(2)根据构思,制作背景。

(3)确定所需素材,并将素材导入到库中。(4)添加引导层并制作引导层动画。3.应注意的问题(1)色彩搭配和谐;

(2)素材正确导入到库中;(3)正确应用引导层;

(4)蝴蝶组件能正确沿引导线运动;

四、完成任务

学生分头动手制作“蝶恋花”引导层动画。这是重要阶段,教师要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并根据学生在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特别是掌握比较的学生,应注意不断启发他们发挥想像力,完成实例后可以制作出有创意引导层动画的作品。

五、作品评价

1.评价标准

色彩搭配合理、协调;

引导线绘制合理,能体现蝶恋花的效果; 组件能正确沿引导线运动; 2.评价形式

将作品通过网络展示给全班同学,选几个优秀作品由教师示范点评,其余作品由学生互评。

六、归纳小结

1.通过制作引导层动画,掌握Flash MX基本动画制作的操作方法,培养Flash MX软件的综合应用的相关经验。

2.学会利用辅助学习软件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并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七、课后作业

1.制作小球沿曲线运动效果,效果如图 1 所示。

图 1 小球沿引导线运动效果

2.制作宇宙探险动画,画面中有一架航天飞船,航天飞船沿着曲线运动,做出飞船升天的效果,如图 2 所示。(提示:本习题共有三层,第一层是背景层,相关图片均在本节素材库中;第二层航天飞船层;第三层引导层;注意在第二层中要在飞船拐弯的地方添加关键帧,并利用旋转工具改变飞船飞行方向)

图 2 飞船运动路线示意

3.制作猫和老鼠动画,画面中有一支老猫,一支老鼠。猫和老鼠沿着曲线运动。效果如图 3 显示。(提示:本习题共有四层,第一层是背景层,第二层是老猫层,第三层是老鼠层,最上面一层是运动引导层,老猫和老鼠都沿着同一引导层做曲线运动,具体方法:右单击老猫图层名,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属性项,在弹出的属性对话框将图层属性设置为被引导层。)

图 3 猫和老鼠动画示意图

作业要求:分层完成三道课后作业。

1.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制作出第一题的小球沿引导线运动效果。

2.程度中等的学生可独立完成第二题的飞船运动引导层动画制作,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在飞船拐弯处添加关键帧并调整飞船方向。

化学必修1第2章第3节教学反思 篇9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2.知道热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知道四冲程内燃机的工作过程。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了解可以利用内能来做功;

2.利用挂图或模型讲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通过阅读“科学世界现代汽车” 了解汽车的一些常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阅读“科学世界现代汽车”扩展知识面。教学重点难点

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及能量的转化过程。

一、引入新课

◆探究活动1:塞子的机械能从哪里来?

请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并试分析这个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

1.试管内装些水,用酒精灯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

2.若用橡皮塞塞住试管口,再继续给水加热,又会看到什么现象?

分析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燃料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化为水和水蒸气的内能;水蒸气又通过对木塞做功,把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木塞的机械能。

一、内能的利用

1.利用内能做功

2.利用内能来(加热)热传递

第 1 页

二、热机

1.热机:利用内能做功的机械。

2.从能量角度——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探究活动2:

生活中你见过什么热机?这些热机有哪些特点?

蒸汽机车

潍柴动力WD12大功率柴油机

涡轮增压汽油机

国产客机ARJ21用GE发动机 3.热机的分类:

外燃机:如蒸汽机

内燃机:如汽油机、柴油机、喷气式发动机

三、内燃机:

常见内燃机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 1.汽油机: A.构造图:

B.工作过程

第 2 页

吸气冲程

压缩冲程

做功冲程

排气冲程

2.柴油机:

结构图:

三、巩固练习

1.如图所示是汽油机工作循环中的某 一冲程,这个冲程是()A.吸气冲程

B.压缩冲程

C.做功冲程

D.排气冲程

2.一个工作循环由个冲程组成,曲轴和飞轮 转周,对外做次功,只有冲程

是燃气对外做功,其他三个冲程是辅助冲程,要靠 安装在曲轴上的飞轮的惯性来完成。启动时,都是 靠先使飞轮和曲轴转动起来。

3.四个冲程中哪些冲程发生了怎样的能量转化? 4.冲程使机器获得动力?冲程排出了汽车的尾气?

四、课堂小结

1.内能的利用:做功和热传递 2.热机及其分类

3.内燃机: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五、布置作业

1.如图所示的四种交通工具,不用热机作为动力机械的是()

第 3 页 A.自行车

B.轮船

C.卡车

D.飞机

2.关于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过程有以下几种说法:①在压缩冲程中,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②在做功冲程中,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③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对外做功;④汽油机和柴油机的点火方式相同.以上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有②③

B.只有①③ C.只有②④

D.①②③ 3.如图14-1-1所示是四冲程内燃机工作循环中的一个冲程,它是()

A.压缩冲程,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B.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C.做功冲程,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D.做功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4.从原理的发现到实际的应用,往往要解决许多技术上的难题.汽油机只有在做功冲程中燃气才给活塞一个动力,但汽油机却可以连续工作,其中关键部件是()A.火花塞

B.连杆

C.曲轴和飞轮

D.进气门和排气门 5.如图14-1-2所示是内燃机的某冲程工作示意图,以下改变内能方式与此相同的是()A.烤火取暖 B.搓手取暖

C.向手“呵气”取暖 D.用热水袋取暖

6.汽油机在压缩冲程中工作物质被压缩,汽缸中的()A.压强增大,温度降低

B.压强减小,温度升高 C.压强增大,温度升高

D.压强减小,温度降低

7.一个单缸四冲程柴油机转1800 r/min,则每秒钟燃气做功________次,曲轴每秒转动________转;活塞往复运动________次;吸气、压缩、排气冲程靠__________完成.

8、下列流程图是用来说明单缸四冲程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及涉及到的主要能量转化情况.关于对图中①②③④的补充正确的是()

A.①做功冲程

②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③压缩冲程

④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B.①压缩冲程

②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③做功冲程

④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C.①压缩冲程

②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③做功冲程

④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D.①做功冲程

②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③压缩冲程

④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9、一台单缸四冲程柴油机转速为1200转/min,则柴油机1s内()A、完成20个冲程,做功20次

B、完成40个冲程,做功40次

C、完成40个冲程,做功10次

D、完成20个冲程,做功10次

6.汽油机在压缩冲程中工作物质被压缩,汽缸中的()A.压强增大,温度降低

B.压强减小,温度升高 C.压强增大,温度升高

D.压强减小,温度降低

第1章第02节教案案例 篇10

第二节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发展史

〖教学知识点〗

1、信息技术的概念

2、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

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教学难点〗

怎么样真正理解信息技术和相关其它技术之间的关系

〖所需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设备:多媒体投影仪。

教师:课堂的活动表单。

〖活动安排〗

活动主题:分析信息采集技术、信息传播技术和信息存储技术在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 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图书馆、向家长咨询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完成分析表。活动步骤:

(1)在课堂中完成分组,并确立组长和组员的分工

(2)每组可以采用一种或多种查询方式(通过图书馆、向家长咨询或上网查找)查找相关资料

(3)整理并交流。

〖教学过程〗

一、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内容:(5分钟)

师:刚才我们着重介绍了第一节信息和信息的主要特征。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第二节信息技术及其发展。(应用PPT演示文稿)

1、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

注:从本质上说,信息技术是人类在了解、把握和改善自身生存环境过程中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控制信息等的相关技术,其作用是代替、扩展和延伸人的信息功能。

2、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哪些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等等,其中微电子技术是基础,计算机技术是核心。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1、五次大的革命发展史(5分钟)

师:信息技术在其发展中经历了五次革命,请同学们查看教材,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每次信息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生:第一次语言的产生;第二次文字的发明;第三次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第五次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用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师:在信息技术经历的五次革命中,信息采集技术、信息传播技术和信息存储技术在每个历史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呢?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这个活动。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3分钟)

(1)新业务、新产品将不断出现;(2)新的电子元件和电子信息材料将不断出现;(3)网络将向高速化发展;(4)计算机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三、观看课堂视频(10分钟)

观看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2010年 08月09日播放的上海世博会“信息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20100809(11分钟).mp4”,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对我们现实生活是多么的重要。

学生回答:本视频中主要讲了哪些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2分钟)

四、课堂活动课:(15分钟)

师:主要让学生来做相应的表单,通过学生自己学习,了解信息技术的五大革命、本章节的部分练习题和下一节上机的练习题。

说明:建议以2~3人为一组(同桌),根据分析表完成本章节的活动表。

五、活动课部分内容。

攀枝花市第三高级中学校高一年级信息技术学科

学生学习活动表单(第02次)

第二题:单项选择题

1.不属于信息的主要特征__________。

(A)普遍性(B)科学性(C)依附性(D)共享性

2.现代社会中,人们把_____、_____、____称为人类不可缺少的三类资源。

(A)物质、知识、信息(B)能量、知识、信息

(C)物质、能量、知识(D)物质、能量、信息

3.信息技术已经经历了______次革命。

(A)2(B)3(C)4(D)

54.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这是_________提出的。

(A)香农(B)维纳(C)钟义信(D)比尔·盖茨

5.最近一次信息技术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是_________的应用。

(A)计算机(B)电报(C)电视(D)电话

6.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与第______次信息技术革命有密切联系。

(A)一(B)二(C)三(D)四

7.以下对信息特征的描述,_____________是不正确的。

(A)只要有物质存在,有事物运动,就会有他们的运动状态和方式,就会有信息存在(B)所有的信息都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但是,载体本身并不是信息

(C)同一信息能同时或异时、同地或异地被多个人所共享

(D)信息不但能直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还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8.信息技术的英文全称是_____________,简称IT。

(A)Information Technology

(B)Information Technique

(C)CommunicationTransmit

(D)InformationTransmit

9.现代信息技术是以__________为基础,以________为核心,以____为支柱,以__________应用为目的的科学技术群。

(A)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

(B)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

(C)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

(D)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

10.当今的计算机能处理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这要归功于信息的_____。

(A)娱乐化(B)数字化(C)电子化(D)网络化

化学必修1第2章第3节教学反思 篇11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化学实验在学习和研究化学中的作用。

(2)知道液体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蒸馏和萃取,能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案,并初步掌握其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

初步掌握蒸馏和萃取的基本操作方法,认识化学实验在学习和研究化学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发现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建立化学为生产、生活服务的观点。

【教学重点】蒸馏和萃取的掌握和应用。【教学难点】蒸馏和萃取的掌握和应用。【教学方法】讲解示范法

【教学准备】制取蒸馏水装置、50ml分液漏斗、10ml量筒、烧杯、铁夹台、铁圈、CCl4、碘水。【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过滤、蒸发操作及SO42-检验方法。

【设问】 过滤、蒸发操作是用于固体混合物还是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学生回答】过滤、蒸发操作适用于固体混合物分离。【过渡】今天我们学习液体混合物的分离方法。【板书】

2、蒸馏和萃取

【幻灯】展示:自来水制取蒸馏水示意图

【思考与交流】 自来水制取蒸馏水利用了什么原理? 【学生活动】阅读7最后一自然段。

【讲解并板书】(1)蒸馏—利用沸点不同除去液体混合物中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

必修1第一章教案

【演示实验】制取蒸馏水的操作方法。先阅读实验内容。

【思考、回答】氯离子的检验方法:【学生活动】P8实验纪录表,学生组内交流。【强调并板书】 蒸馏操作注意:

自来水不超过蒸馏烧瓶的1/

3、沸石防爆沸、冷却水从下进从上出。【讲述】淡水资源短缺,节约用水的道理。【幻灯】展示:海水淡化工厂相关新闻

(位于天津塘沽的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已经可以产生出口感不错的淡水)

【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我们是怎样节约用水的?为何要珍惜淡水资源?

【过渡】对于液态混合物,我们还可以利用利用一种溶质在乎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性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它从另一种溶剂里提取出来。

【板书】(2)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操作。【展示】萃取用的主要仪器:分液漏斗

【讲解】几种常见的分液漏斗:

(1)普遍漏斗用于过滤,将溶液转移到细口瓶中,溶解易溶气体。(2)长颈漏斗用于组装气体发生器。

(3)分液漏斗用于萃取或分离或组装气体发生器。

【演示】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震荡方法(图1-7)及拿法:

必修1第一章教案

【演示实验】实验1-4内容。

【强调】注意:分液漏斗的震荡方法及拿法。

【交流】实验纪录,最后萃取出来的产品,观看图1-

8、图1-9

【讲述】第四步又叫分液。分液是把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分开的操作。一般分液都是与萃取配合使用的。【练习】

1、回答下面问题:

(1)分离沸点不同但又互溶的液体混合物,常用什么方法?

(2)在分液漏斗中用一种有机溶剂提取水溶液里的某物质时,静置分层后,如果不知道哪一层液体是“水层”,试设计一种简便的判断方法。

答案:(1)蒸馏方法。(2)取一支小试管,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慢慢放出少量液体,往其中加入少量水,如果加水后,试管中的液体不分层,说明分液漏斗中,下层是“水层”,反之,则上层是水层。

2、某化学课外小组用海带为原料制取了少量碘水。现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并用分液漏斗分离两种溶液。其实验操作可分解为如下几步:

A、把盛有溶液的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中;

B、把50mL碘水和15mLCCl4加入分液漏斗中,并盖好玻璃塞;

C、检验分液漏斗活塞和上口玻璃塞是否漏液;

D、倒转漏斗用力振荡,并不时旋开活塞放气,最后关闭活塞,把分液漏斗放正;

E、放开活塞,用烧杯接收溶液;

F、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上层水溶液;

G、将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使溶液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

H、静置、分层。

就此实验,完成下列填空:

(1)正确操作步骤的顺序是(用上述各操作的编号字母填空):

_____→_____→_____→ A → G →_____→ E → F。

(2)上述E步骤的操作中应注意_____。上述G步骤操作的目的是_____。

(3)能选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的原因是_____。

答案:(1)C→B→D→A→G→H→E→F(2)使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怀内壁、及时关闭活塞,不要让上层液体流出。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以保证进行(E)操作时漏斗里液体能够流出(3)CCl4与水不互溶;而且碘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大很多

【学生阅读】P9最后一自然段。

【强调】DNA测序、尿糖试纸检测。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使我们探索世界奥秘的有力助手,能给我们带来无

必修1第一章教案

穷的乐趣。

【小结】蒸馏和萃取的基本操作,Cl的检验。【作业】

1、P10 1、2、2、课后复习本节内容

3、预习第二节 附:板书设计:

2、蒸馏和萃取

(1)蒸馏—利用沸点不同除去液体混合物中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蒸馏操作注意:

自来水不超过蒸馏烧瓶的1/

3、沸石防爆沸、冷却水从下进从上出。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初中英语单词教学》校本研修总结下一篇:黑马程序员java培训就业班笔记:day10总结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