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8章-泌尿

2024-09-29

期末复习-8章-泌尿(精选4篇)

期末复习-8章-泌尿 篇1

170尿液的稀释是由于小管液中的溶质被重吸收而水不易被重吸收而造成的。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髓袢升支粗段。髓袢升支粗段能主动重吸收NaC1,而对水不通透,故水不被重吸收,造成髓袢升支粗段小管液为低渗液。在体内水过多而抗利尿激素释放被抑制时,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非常低。因此,髓袢升支粗段的小管液流经远端小管和集合管时,NaC1被继续重吸收,而水不被重吸收,故小管液渗透浓度进一步下降,可降低至50mOsm/kgH2O,形成低渗尿,造成尿液的稀释。

尿液的浓缩是由于小管液中的水被重吸收而溶质仍留在小管液中造成的。重吸收水的动力来自肾髓质的渗透梯度,即髓质的渗透浓度从髓质外层向乳头部不断升高。在抗利尿激素存在时,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通透性增加,小管液从外髓集合管向内髓集合管流动时,由于渗透作用,水不断进人高渗的组织间液,使小管液不断被浓缩而变成高渗液,最后尿液的渗透浓度可高达1200mOsm/kgH2O,形成浓缩尿。171醛固酮是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的一种激素,可促进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的主细胞重吸收Na+,同时促进K+的排出。其作用机制是:醛固酮进人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后与胞质内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后者通过核膜进人细胞核,调节特异性mRNA转录,最后合成多种醛固酮诱导蛋白。醛固酮诱导蛋白可能是:①管腔膜的Na+通道蛋白,从而增加管腔膜的Na+通道数量;②增加线粒体中ATP生成,为上皮细胞活动(如钠泵)提供更多能量;③增强基侧膜钠泵活性,促进细胞内的Na+。回流入血和K+进入细胞,提高细内K+浓度,有利于K+的分泌;由于Na+的重吸收,造成管腔内负电位,有利于K+的分泌和Cl-的重吸收。由于远端小管和集台管对Na+重吸收增强,Cl-和水的重吸收也增加,故细胞外液量增多;K+的分泌量增加。

172大量饮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位于下丘脑前部室周器(可能是终板血管器)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这种变化,并反射性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在抗利尿激素缺乏条件下对水的重吸收减少,于是尿液被稀释,尿量增加,从而使体内多余的水被排出体外。这就是水利尿的产生机制。各种原因引起肾小管液溶质浓度升高,渗透压加大,由于小管液中的渗透压是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力量,因此,肾小管特别是近端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就会受到妨碍.从而使尿量增多。这就是渗透性利尿的产生机制。如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溶液,由于肾小管内葡萄糖含量超过肾小管重吸收的能力,葡萄糖将不能完全被重吸收,小管液渗透压升高,结果导致尿量增多。

173大失血低血压时尿量减少。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而实现:①肾交感神经兴奋。由于循环血量减少,容量感受器反射减弱,可使肾交感神经兴奋;也可因动脉血压下降.通过压力感受性反射,使肾交感神经兴奋。肾交感神经兴奋的结果,一是引起人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收缩,且前者收缩比后者更明显,因此,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浆流量减少,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肾小球有效滤过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减少;二是增加近端小管和髓袢上皮细胞重吸收Na+、Cl-和水。最终导致尿量减少。②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循环血量减少,使左心房的容量感受器刺激减弱,经迷走神经传人中枢抑制下丘脑-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冲动减少,结果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动脉血压下降,使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作用减弱,也可反射性地增加抗利尿激素的释放。抗利尿激素提高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增加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③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肾交感神经兴奋可刺激球旁细胞释放肾素,导致循环血中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含量增加;当动脉血压下降,循环血量减少时,人球小动脉血压下降,血流量减少,对肾入球动脉壁的牵张刺激减弱,也可激活牵张感受器,使肾素释放增加;同时,由于人球小动脉血压降低和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减少,滤过的Na+量减少,以致到达致密斑的Na+量也减少,于是激活致密斑感受器,也可使肾素释放。肾索释放增加,导致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增多。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有:刺激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从而调节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Na+和K+的转运,使尿量减少;直接刺激近端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使尿中排出NaCl减少;刺激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因而增加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174大量出汗后尿量减少。刚从汗腺分泌的汗液与血浆等渗,但在流经汗腺导管时,在醛固酮作用下,Na+和Cl-被重吸收,因此,最后排出的汗液是低渗的。大量出汗会造成身体水分的丧失,血液晶体渗透压升高,表现为高渗性脱水。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可刺激位于下丘脑前部室周器的渗透压感受器,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大量出汗,还使血容量减少,因此心房容量感受器受刺激减弱,通过迷走神经传人中枢的冲动减少,抑制下丘脑-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减弱,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上述两条途径均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后者使远端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明显增强.结果导致尿液浓缩,尿量减少。

175肾脏的血液循环具有以下特征:①血液供应非常丰富:两个肾脏的血液流量大约为心输出量的22%。②有两套毛细血管床:肾小球毛细血管和管周毛细血管.它们以串联方式相配置,通过出球小动脉而分开,这有助于调节两套毛细血管的静水压。在肾小球毛细血管中血压高,引起快速的液体滤过;管周毛细血管中血压低使得液体迅速地被重吸收。⑧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机制在维持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及肾小球滤过率稳定中起重要作用,即动脉血压在80~180mmHg范围内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可保持稳定,从而使肾小球滤过率基本保持不变。

176肾清除率是指两肾在单位时间(一般指每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一物质完全清除,这个能完全清除某物质的血浆的毫升数就称为该物质的肾清除率。不同物质从血浆中被清除提供了一个定量性衡量肾功能的方法。测定肾清除率可用于肾小球滤过率(GFR)和肾血浆流量(RPF)的测定以及对肾小管功能进行评估。

177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在控制排尿中非常重要。膀胱逼尿肌和内括约肌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由腰段脊髓发出,经腹下神经肾上腺素能纤维到达膀胱。兴奋时使逼尿肌松弛,内括约肌收缩,阻止尿液排放。副交感神经起自骶段脊髓第2~4节段,由盆神经胆碱能纤维到达膀胱。兴奋时可使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舒张,促进排尿。当腰段脊髓横断后,脊髓排尿中枢与大脑皮层高级中构失去联系,排尿不受意识控制,膀胱克盈到一定程度后,通过低级中枢引起反射性排尿,而出现尿失禁的现象。178有许多因素可影响肾小球滤过。(1)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压:全身动脉血压在80~l 80mmHg范围内波动时,由于肾血流量存在自身调节机制,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可保持相对稳定。当动脉血压升高或降低超出上述范围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和肾小球滤过率将发生相应变化。如果人球小动脉阻力增加,则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如果人球小动脉扩张,则发生相反变化。如果出球小动脉收缩,则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液流出阻力增加,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因而升高。只要在输出阻力增加期间肾脏血流不明显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即可增加。

(2)囊内压:正常情况下,肾小囊内压比较稳定。病理情况下,钙或尿酸沉积造成尿路结石,可使囊内压增加,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

(3)血浆胶体渗透压:正常情况下也不会有很大变动。若全身血浆蛋白明显减少,则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此时,有效滤过压和肾小球滤过率将升高,导致尿量增多。如临床上快速输液可使尿量增多。

(4)肾血浆流量:主要影响滤过平衡的位置。如果肾血浆流量增多,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上升速度减慢,滤过平衡将靠近出球端,肾小球滤过率随之增加。相反,肾血浆流量减少时,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上升速度加快,滤过平衡将靠近人球端,则肾小球滤过率减少。(5)滤过系数:滤过系数(Kf)是指在单位有效滤过压驱动下,单位时间内经过滤过膜的滤液量,在数值上等于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和有效滤过面积的乘积。Kf增加可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Kf减小则可使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在某些疾病,功能性肾小球毛细血管数日减少(滤过面积减小),或肾小球毛细血管膜的厚度增加,都可使Kf和肾小球滤过率减小,如慢性非控制性高血压病。

179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主要是提高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增加对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此外,抗利尿激素也能增加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和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从而增加髓袢组织间液的溶质浓度,提高髓质组织间液的渗透浓度,有利于尿液浓缩。因此当机体缺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可增加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反之,当机体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使水重吸收减少,水从尿排出增加。其作用机制是: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经下丘脑-垂体束被运输到神经垂体,分泌入血后抗利尿激素与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管周膜上的V2受体结合,通过兴奋G蛋白(GS)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胞质内的cAMP增加,cAMP又激活蛋白激酶A(PKA),使上皮细胞内含水孔蛋白AQP_2的小泡镶嵌在上皮细胞的管腔膜上,形成水通道,从而增加管腔膜对水的通透性。小管液中的水在管内外渗透浓度梯度的作用下,通过水通道而被重吸收。通过管腔膜的水孔进人上皮细胞内的水可经基侧膜的水孔蛋白(AQP-3和AQP-4)进人细胞间隙而被重吸收。抗利尿激素通过调节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而调节管腔膜对水的通透性,对尿量产生明显的影响。当缺乏抗利尿激素时,细胞内cAMP浓度下降,管腔膜上含水通道的小泡内移,进入上皮细胞胞质,上皮对水的通透性下降或不通透,水的重吸收就减少,尿量明显增加。180①以肾小球滤过率125ml/min可计算出24h生成超滤液为180L(0.125 ×24×60=180 L),若以99%被重吸收,1%生成终尿计算,则每天生成终尿1.8L。②与尿量生成关系最大的是远端小管和集合管。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近端小管重吸收,是伴随NaCl的重吸收而被重吸收的,与体内是否缺水无关;另一部分则在远端小管和集合管被重吸收,受抗利尿激素(ADH)的调节,重吸收量随机体对水的生理需要而发生改变。③若ADH完全缺乏,则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下降,理论上水在此处不被重吸收,仅靠近端小管和髓袢对水的重吸收,所以,每日尿量为36L,[180×(100%~80%)=36L]。18l正常成年人一次迅速饮清水1000ml后,尿量显著增加:一次迅速饮生理盐水1000ml后,尿量基本无明显变化;快速静脉输入生理盐水1000ml后,尿量增加。

一次迅速饮大量清水后,水经小肠吸收人血,使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弱,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使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水利尿)。而一次大量饮生理盐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不发生变化,尽管能使胶体渗透压降低,但由于经小肠吸收需一定时间,而血浆胶体渗透压的降低可通过与组织液的交换而得以恢复,此外,血容量的扩充也并不十分迅速,因此,对有效滤过压的改变和对容量感受器的刺激作用都较小。静脉快速输人生理盐水1000ml后,尿量增加。因为大量液体直接快速进人血液循环系统内,血液迅速被稀释,血浆胶体渗透压显著降低,有效滤过压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因此,尿量增加。另外,快速静脉输入生理盐水也可使血容量增加,心房被扩张,刺激容量感受器,传人冲动经迷走神经传人中枢,可抑制下丘脑-垂体后叶系统释放抗利尿激素,使尿量增加。

房屋建筑学8、9章小结与复习题 篇2

一、填空题:1.楼板层主要由:___,___,___组成。2.楼板按使用材料不同,可以分为__、__、__、__。3.现浇钢筋砼楼板按受力和传力情况可分为___、___、___、___。4.主梁的经济跨度为___m,次梁的经济跨度为___m。5.常用单项板跨度尺寸为___m,双向板宜小于___m。6.现浇钢筋砼楼板在民用建筑中,当作为单项板使用时厚度不得小于___m。7.无梁楼板的网柱尺寸一般为___m。8.压型钢衬板组合楼板主要由___、___、___组成。9.为防止水沿着房间四周侵入墙身,应将防水层沿房间四周墙边向上伸入踢脚线内___mm;当遇到开门处,防水层应铺出门外至少___mm。10.阳台由承重构件____、____、____组成。11.阳台按其与外墙相对位置不同分___、___、___。

二、选择题:1.一般情况下,梁板式楼板中主梁的高是跨度的____。A 1/6~1/8 B 1/8~1/12 C 1/12~1/18 D 1/2~1/32.地面的使用一般应满足下列哪些要求____。A 坚固耐久B 减少吸热C 满足隔声D 防水要求E 经济要求3.下面哪项是采取的楼板层的隔声措施____。A 在楼板面上铺设弹性面层B 做楼板吊顶C 在楼板面层和结构层之间设置材料做垫层D 加厚楼板4.为避免雨水流入室内,不封闭阳台地面应低于室内地面_。A 10~20 B 20~30 C 30~60 D 60~905.高层建筑的阳台护栏高度一般不应低于____m。A 0.9 B 1.0 C 1.1 D 1.26.现浇水磨石地面常嵌固分格条的目的是____。A 防止面层开裂B 便于磨光C 面层不起灰D 增添美观本章小结1.楼梯是建筑物中重要的部件。它布置在楼梯间内,由楼梯段、平台和栏杆所构成。2.楼梯段和平台的宽度应按人流股数确定,且应保证人流和货物的顺利通行。梯段坡度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和层高确定。梯段坡度与楼梯踏步密切相关,而踏步尺寸与人行步距有关。3.楼梯的净高在平台部位应大于2米;在梯段部分应大于2.2米。在平台下设出入口,当净高不足2米时,可采用长短跑或利用室内外地面高差等办法予以解决。4.现浇钢筋砼楼梯可分为板式梯段和梁板式两种结构形式。5.楼梯的细部构造包括踏步面层处理、栏杆与踏步的连接方式以及扶手与栏杆的连接方式等。6.室外台阶与坡道是建筑物入口处解决室内外地面高差,方便人们进出的辅助构件。7.电梯是高层建筑的主要交通工具。由机房、电梯井道、地坑及运载设备等部分构成。复习思考题1.楼梯是由哪些部分所组成?各组成部分作用及要求如何?2.楼梯设计的要求如何?3.确定楼梯段宽度应以什么为依据?4.为什么平台宽不得小于楼梯段宽度?5.楼梯坡度如何确定?踏步高与宽和行人步距的关系如何?6.一般民用建筑的踏步高与宽的尺寸是如何限制的?7.楼梯为什么要设栏杆,栏杆扶手的高度一般是多少?8.楼梯的净高一般指什么?为保证人流和货物的顺利通行,要求楼梯净高一般是多少?9.当底层平台下作出入口时,为增加净高常采取哪些措施?10.钢筋混泥土楼梯常见的结构形式是哪几种?各有何特点?11.楼梯踏面的做法如何?水磨石面层的防滑措施有哪些?12.栏杆与踏步的构造、扶手与栏杆的构造?13.台阶与坡道的形式有哪些? 台阶的构造要求如何?14.常用电梯有哪几种?电梯井道要求如何?

一、填空题:1.楼梯由三部分组成____、____和____。2.两个楼梯之间的空隙叫梯井,常用梯井宽度为____。3.楼梯段又叫楼梯跑,它是楼梯的基本组成部分。楼梯段的宽度取决于通行人数和消防要求。按通行人数考虑时每股人流的宽度为____mm。4.楼梯段的最少踏步为___,最多为___。梯段投影长为踏步数减1再乘以踏步宽。5.楼梯段的宽度大于___时,应增设靠墙扶手。楼梯段的宽度大于___时,还应增设靠中间扶手。6.休息平台的宽度必须____梯段的宽度。7.楼梯休息平台梁与下部通道处的净高尺寸不应小于__。楼梯之间的净高不应小于___。8.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有两种作法:____,____。9.台阶踏步高度经常取___,踏步宽度常取___。10.在车辆经常出入或不适宜作台阶的部位,可采用___来进行室内和室外的联系,坡道的坡度在___。11.电梯由___、___和___三部分组成。

期末复习-8章-泌尿 篇3

八年级数学上册复习反思

通过八年级数学的复习,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上做好文章。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坚持这佯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在学生易错处反思,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往往和成人不同,而其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这就难免有“错”。例题教学若能从此切入,进行解后反思,则往往能找到“病根”,进而对症下药,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还要加强学生分析问题、概括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多重视学生的反馈,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最后还是要从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上去分析,加强业务学习,注重课堂教学,认真对待每一次的教学,及时反思,及时总结。

期末复习-8章-泌尿 篇4

第十四章社会认同

一、社会认同的概念

(一)社会认同的定义

1.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也称社会身份认同,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意识到了自己是某一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类属中的一员。

2.社会认同过程

(1)知觉到自己的群体身份,即自我理解为群体的成员;

(2)伴随有积极的或消极的情感卷入和增强;

(3)理解和共享该身份的社会价值评价意义,其中既有内群体成员与自己形成的共识,也有外群体评价的嵌入。

(二)社会认同与角色和身份

角色与身份都是个人与社会的联结点。但是,“角色”更专注于个体如何接受、领会和符合社会的预期,建构他所扮演的角色,特别具有规范和互动的意义;“身份”则专注于在一个社会结构中,在社会形成一定的分层之后,个体被赋予的地位意义,以及社会类别化之后,个体被赋予的认知和评价上的意义。

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提出角色理论来揭示人们如何按照社会期望的脚本去行为,并且将社会的脚本与自己的脚本相互协调,适应性和创造性的担当角色。对身份的认同,更侧重于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群际互动产生的动力意义。社会认同理论将焦点放在“群体成员身份”(group membership)上。

(三)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

1.自我认同(self identity)自我认同是指个人在发展历程中,经过社会化,将自己的生理特性、社会特性和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心理特性与自己本身建立同一关系的过程,也是与周围社会环境之间建立深层的心理关系的过程。自我认同是对“自我”的发现,这一发现把“自我”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发现了“我”的惟一性和独特性,所以也被称为个人认同(personal identity)。

2.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群体成员而属于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以及对其伴随而来的情感意义及价值意义的了解。即构成一个人自我概念中源自于一个人社会群体成员(或群体类别成员)身份的那部分。

3.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关系

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是两个相互依赖的方面。在二者之间,人们力求达到平衡:一方面通过自我认同,满足独特性的需要,一方面通过社会认同,满足归属感的需要。自我认同不能脱离社会认同,因为人们关于自我的概念,与对社会角色、社会类别的知觉与认识是相互关联的。

4.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相关研究

在自我研究中普遍使用的。TST(Twenty Statement Test)自我量表中,人们对自我的描述被分为八类:先赋性特征、社会角色特征、兴趣与爱好特征、自我定向特征、社会阶层和类别特征、自我意识特征、内在信仰特征、存在性特征。TST研究发现,年龄与性别是人们自我概念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成分。

(四)社会认同与人类需要的满足

社会认同是个体对自己作为群体或类别成员归属于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或类别,而经历的情感体验和价值感获得的心理历程。社会认同对满足人类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1.可以明确自己归属的社会类别或群体的行为特征和规范,通过保持与群体的一致性和融入群体,与群体成员同舟共济,共担风险。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2.了解与“我们”相对应的外群体,可以较好地预期他人的行为,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威胁和风险。

3.社会身份认同还可以使个体形成对特定群体的归属感,从而使组织更具有凝聚力,形成社会合作及与外群体的竞争力。

4.通过归属的群体或类别,人们会形成“群体我”(collective self)和“群体自尊”(collective esteem),获得了生活的现实感以及生存的价值,来自自我和他人盼价值评价建构了生活意义。

二、社会认同的条件

(一)激活社会身份认同的条件

1.群体名称或标志

群体身份常常有一些象征符号,这些符号的出现,可以诱导、明确和强化群体成员的身份意识。常见的标志有:激活国民意识的国家名称、语言、国旗、国徽、国家版图、国歌、民族图腾与象征物、历史遗迹、自然景观、重大科技创造、重大事件等;激活团队意识的校服、工作服、特殊的服饰、各种厂标、徽章、歌曲;激活职业身份及等级的职业制服等。

2.外群体成员的出现

当个人所归属的群体被标识出来之时,也潜在地形成了一个群体的内外边界。个体归属的群体被称为“内群体”(ingroup),而与之对应的群体被称为“外群体”(outgroup)。当外群体的成员出现时,个体内群体身份会被自然激活。

3.成为少数人,或处于群体冲突当中

麦圭尔等(McGuire,McGuire&Winton,1979)对一些男孩和女孩的研究发现,如果他们的性别在家里属于少数,更倾向提到他们的性别。

在群体之间存在歧视的情况下,个体倾向更加意识自己的那些被歧视的特性。社会地位高的人倾向于认同自己的个别性,而社会地位低的人倾向于认同自己所属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的群体。有关群体成员或社会类别身份的意识可以直接被作为少数族群、社会地位等信息激活。

(二)社会认同的最简群体范式

早期谢里夫的研究说明,交往、共同活动、目标一致是构成群体的基本条件。泰菲尔(Tajfel,1982)等人的“最简组间情境”实验发现,仅仅由于一个群体的区分本身就可以引起人们对本群体的偏私倾向。群体形成的基本条件可以减少到只对人们进行分类,就足以产生群体的内外区隔和偏私现象。这一研究被称为“最低限度群体情景范式”,又译“最简群体范式”(minimal group paradigm)。“最简群体范式”的研究表明,在特殊个体之间的吸引和相互依赖并不是群体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一个共享的群体成员关系足以使人形成他们之间的吸引。社会认同出现的条件是内外群体的区别。当区别的标志出现或社会情境中对比的线索比较凸显时,可以激活人们归属内群体的心理需要,诱导个体进行社会认同。

三、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

社会认同理论从社会知觉的角度,将社会认同的心理机制分为四个基本过程。

(一)社会类别化(social categorization)与自我类别化(self categorization)

1.类别化

类别化是指把相似的因素归为一类,这可以使人们对所处的环境进行组织化,以便更迅速和更好地适应环境。在此基础上,人们会不自觉地夸大已经分开的两组因素。

类别化的过程受到如下三个方面的影响。

(1)易取性或易得性(accessibility)易取性是指在一般情境下提取类别的便利性。一些社会身份具有明确的性质,类别边界清晰,因而具有较高的易取性。具有知觉易取性的类别,即心理现实与社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会现实的相互关联紧密的类别,可以用心理群体的实体性程度来表达。高实体性的群体会被感知为真实的社会现实存在,勾画的群体边界会更为牢固,群体的认同感也会更为强烈。

(2)对比的切合度(comparative fit)在进行类别化时,群体或类别间的对比切合度高,被个体选择使用的机会就会比较大。一个类别可以对应所有这一类别之外的所有事物,也可以对应某一相近但又有差异的事物。

(3)规范切合度(normative fit)一种社会群体或社会类别,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期望和行为规范。如果每一类人的行为非常符合社会的规范和预期,那么这类人被归为一类的可能性就比较高。

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也发现类别化上的文化差异。东亚人在进行类别化时,会较多考虑分类对象之间的功能关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而北美人则更偏重考虑事物之间的类属和逻辑。

2.自我类别化

自我类别化是指个体将自己与某一类别建立心理联系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个体成为这一群体或类别的一员,与其他相同类属的成员便形成了心理群体的关系。

(二)社会身份定位或认同(social identification)对群体类别进行划分的同时,个体也把自己的信息与这一划分相联系,因此形成自己社会类别的所属定位。这一过程就是将自我与社会类别建立归属联系的过程,即社会身份认同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个体的个别性、特殊性的隐退,而群体的身份凸显。然而,这种去个性化与在临时性群体中的非理性状态不同,它不是去责任意识的,而是以群体或类别的责任意识取代了个人的责任意识,个体获得了“群体我”和“群体自尊”。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三)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此处的社会比较是将各种群体或类别信息进行比较。与费斯廷格的社会比较理论讨论的重点有所不同。后者是比较个人与他人,即人际比较,比较的是“我”与“他”,因此,实质是比较“我”与“我们”;而前者是比较社会群体,即“我们”与“他们”之间的比较。通过社会比较,群体成员形成了本群体或本类别的心理独特性。

综上所述,臼我类别化、认同定位和比较的结果是个人获得“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概念。由内群体概念,个体形成群体自尊、归属感和内群体偏私,即为自己所属的群体特征感到自豪,在行为和态度上偏向自己所属的内群体。由外群体概念,个体形成对外群体成员的排斥和负面的刻板印象。

四、社会认同的效应

(一)内外区隔与内群体偏私效应

当人们将自己界定为某些群体成员时会对该群体做出积极的评价。在与外群体的比较中,积极的社会认同使得本群体成员更加偏好和积极看待自己所属的群体。

(二)内群体成员典型性效应

当个体经过自我类别化,建立了与群体的心理联系之后,往往以为自己具备内群体成员的典型特征,也认为其他内群体成员与自己一样具有典型的内群体成员特征。人们倾向认为自己是内群体的代表,即“自我刻板印象化”(self-stereotyping)。自我刻板印象会约束个体做出更加符合群体规范的行为,强化社会身份认同;也会使原本只有比较薄弱的社会真实性基础的刻板印象,逐渐演化为社会实际状况,即导致“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的出现。

内群体成员典型性效应也会使一些人对群体内的某些代表寄予特殊的希望,而忽略了这些代表的真正代表性。而代表们也会感到心理压力很大,身负重任。

(三)外群体同质性效应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外群体同质性效应是因为对内群体成员的特性更清楚,而相对较少了解外群体成员,当判断个性特征时,由于社会认同的缘故,人们倾向于认为外群体成员比内群体成员之间彼此更相似。当内部群体和外群体是持久真实的群体(不是实验室中的),并且当内群体规模较大时,这种效应最强烈。

对内群体的认同,除了会增强内聚力之外,也会产生自我刻板印象和对他人的刻板印象以及一些偏私。

五、社会认同研究的应用领域与理论意义

(一)社会认同研究的应用领域

社会认同研究可以应用在组织凝聚力、国际关系、族群或族裔冲突、职业流动、社会影响、社会运动、宗教行为和社会变迁等许多方面。

1.国家认同

现代民族国家概念不同于传统的地域或民族概念,它是指近代以来形成的以民族为基础的政治共同体。国家的发展和强盛越来越影响到个人的生活状况。一个人不仅要与自己周围的人打交道,而且要以某一国家国民的身份与其他国家的国民打交道。

香港的心理学家(林瑞芳等人,1998)研究发现:广州青少年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较香港青少年强烈,香港青少年则对香港人的身份认同较强烈。越是对中国人及中国文化有正面评价,就越觉得自己对中国的前途负有责任,反之亦然。由此可见,对国家的责任感是以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为基础的。由于国家认同过程包含有提高认同者自尊与自豪的动机,因而与对国家的正面评价非常有关。

2.文化认同

人们对于自己祖国形成的认同,也伴随着对本国语言、习俗、民间信仰、历史等文化方面的认同。

文化认同主要由四个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要素组成,即:文化范畴认知、文化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自我确认、文化价值承诺、文化的卷入。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方言认同、习俗认同等相独立的性质,表现出文化认同强大的动力性,为移民适应当地环境的同时保持自身特征提供了心理资源。

3.性别认同

性别身份认同始于人的婴儿期。到了青春期,个体获得了性别同一性,获得性别“内群体”的概念。性别认同有本身的特殊性:

(1)比较的单一性

当性别认同发生时,个体总是将异性作为外群体进行比较,比较对象是单一的,比较的后果是增强了两性差异的二元对立。这种认知图式易导致刻板印象和对性别差异的生物学角度以及社会教化的归因,而使社会类别的先赋性、固定性被特别凸显出来。身份认同本身具有的社会心理联系被生物联系和心理联系替换了,能动的选择性也被顺应和服从社会安排和角色要求取代了。

(2)社会性别的影响

性别是一个社会化了的概念。社会对性别社会意义的规定,使社会生活被性别社会意义性别化了。性别的社会化以及社会的性别化,使性别成为定义社会成员的指标之一,它不仅根据社会期望规范了个体的性别角色行为,也确定了个体的性别群体归属后的社会地位和权力。

内群体认同的普遍效应——自尊的提高和对外群体的排斥和贬低——在女性性别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并不典型。女性在女性群体中会表现出较高的领导才能、成就动机和自信,不与异性进行社会比较可能是其原因。在女性内部,性别因素不再凸显,个人的成就要依赖个人的努力和优秀的个人特质。对于非传统的女性,性别更带有积极的意义,而对传统女性来讲,性别更带有负面的意义。

(二)社会认同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成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欧洲。社会认同理论的研究者以群际关系为思考背景,对主流社会心理学关于群体形成的理论、社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会影响理论、亲社会行为理论、人际吸引理论等提出了一系列的质疑。

1.群体形成的心理机制

关于群体形成的心理机制,社会认同理论提出了“社会身份认同模型”(social identification model)。

(1)理论要点

社会群体是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对于群体的社会身份认定。个体意识到他们是相同的一个社会类别中的成员,对他们的社会类别有一个“群体意识”或“群体知觉”,这是群体行为的心理基础。社会群体也是一个心理群体,社会群体中的成员拥有一种“我们感”、“归属感”。群体中的成员由于对群体的认同会重新来理解自己周围的成员。

(2)与社会凝聚力模型的差别

①在小群体的形成问题上,社会凝聚力模型可能更加有效,而对于大的社会类别或大群体形成的问题上,社会身份认同模型对群体凝聚的解释可能更有效。②社会身份认同模型更加强调认知因素,而社会凝聚力模型更强调情感的因素。社会身份认同模式更加关注个体与群体的心理联系,而不是将他人作为一个外在的因素和对象。

2.从众

上一篇: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工作安排方案下一篇:苜蓿二三事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