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上语文《长城》教案、教学反思

2024-06-15

部编版四上语文《长城》教案、教学反思(共6篇)

部编版四上语文《长城》教案、教学反思 篇1

语文园地一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练习修改习作。3.能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4.积累对联,想想上联和下联两联字相同,意思却不同的趣味语文,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及优美的诗句。

5.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学习收集资料。

二、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三、时间安排: 5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啊,峭壁深渊、怪石云海当然神奇,风雨雷电、花鸟虫鱼等平常的事物也有令人称奇的地方。让我们交流一下我们各自了解的自然景观吧。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这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要求:讲清楚景观的奇特之处,还可以说说这样的奇观是这样形成的。要言之有序

2.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们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第三课时

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评议要点:

(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1)在小组内展示(2)在全班展示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 2.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句话加上了作者的想象,就更形象了。3.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1)自己读一读。(2)指名读,(3)小组比赛,说说发现了什么? 2.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诗句。(2)指名读

(3)想一想: 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组中都有联系)(4)男女生比赛读

(5)背诵诗句。引导背诵: 抓住诗写的对了特点(6)抄写诗句。

第五课时

(一)趣味语文。

(二)词语盘点 1.读读写写 2.读读记记 3.听写词语

(三)完成同步单元练习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的教学,重在提高学生实践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下面我以习作为例。习作要求是按一定的顺序写校园里的景物,或者别处的景物,还可以写写发生在校园里的难忘的事。我们就先来选择写写我们朝夕相处的校园。

先带学生到校园里走一走,选定自己喜欢的一处地方驻足观察、思考,完成片断练习。片断内容可以是细致地景物描写,也可以写写发生在此地的一件事情。

然后,全班评改。评改要求:景物描写的过程中,是否抓住了主要景物来描写,是否选择了恰当的描写方法(描写方法已在语文园地一“我的发现”一栏中有体验、有训练);事件记叙的过程中,是否与此地的景物、环境有所联系。

最后,让学生选择经典的片断再次游览校园,列出游览的先后顺序,加上开头和结尾,将精彩片断连成篇。

这样的习作指导重在作文的二次生成。教学时以过程性评价或形成性评价为主,以终结性评价为辅。我认为,在开放的作文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唤醒自我、提升自我、解放自我──“我手写我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用真实的笔触表现生活,表现自我。以生活为主线,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的资源,把学生生活中的资源,作为张扬学生个性的源泉。在现实生活中,养成学生乐于探究和勇于实践的精神,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良好个性品质。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2

一、教学设计

《琥珀》采用了“篇末入手”“逻辑提问”“由果溯因”的变序教学法和电化教学手段,这种方法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课件的运用

通过幻灯投影,使学生初步感知,继而默读全文,给予材料的复现,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表达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理解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

不足之处:

本节课时间比较紧,拓展部分没能按计划让学生进行写作与点评。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3

蟋蟀,是同学们很喜欢的一种昆虫,容易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加上本文的作者又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善于观察研究,勤于探索和实践,在表达上比较讲究方法,倾注了对蟋蟀的无限赞美的深情。基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选择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有效的教与学,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得到最大的发挥与锻炼,他们获得的收益将是无穷的。

首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读全文,读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概括出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在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最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法,完成小练笔。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感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了解本课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重点

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难点

体会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师:布置学生收集蟋蟀的相关资料;做一张蟋蟀纸板图(用于贴图)。

学生:预习课文,通过互联网等工具初步了解蟋蟀的习性。

2课时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的住宅。

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

理清课文的脉络。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蟋蟀吗?有谁斗过蟋蟀?说起这个小东西,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不仅是个好斗分子,是个有名的歌唱家,它还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出色建筑家。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专门为此写了一篇文章,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蟋蟀的住宅》。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让我们跟随作者去了解蟋蟀们高超的建筑本领吧。

二、作者简介

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从小喜爱昆虫。他的主要著作是10卷《昆虫记》,第一卷于1878年问世,最后一卷在他87岁(1910年)时出版。这部杰作把科学知识与文艺很好地结合起来,用富有诗意的笔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1)出示词语,用多种方式认读,弄清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2)师强调难写字,并适当范写,加深记忆。

2、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3、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叫窝、巢、穴等。而蟋蟀是一种昆虫,为什么蟋蟀住的地方也叫住宅呢?

明确: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蟋蟀的喜爱。这也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

四、认知贯通,整体感知

1、“蟋蟀的住宅”这个题目有什么特点?

明确:“住宅”一般是指人的住房,可是蟋蟀是动物,这篇课文题目的特点就在于作者把蟋蟀当作人来写。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的住宅,并讨论课文按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几部分,怎样分?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这篇课文的主题是蟋蟀的住宅,全文围绕这个主题部分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蟋蟀的住宅是使它出名的原因之一。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讲蟋蟀住宅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7~9自然段):讲蟋蟀住宅的建造过程。

3、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

教师指导,明确:本文通过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住宅是怎样建成等方面的知识,赞扬了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找出文中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蟋蟀的住宅

住宅的建造过程(住宅的特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及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课文,巩固所学的生字、词语。

2、上节课我们已大致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及建造过程。

二、精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习第二部分。

(1)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6自然段,想一想这一部分从几个方面讲蟋蟀住宅的特点?每个方面写了蟋蟀住宅的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部分主要从选址、工具和洞内外三方面讲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

这是蟋蟀住宅很明显的特点。我们一边读书一边分析蟋蟀住宅的这些特点。

(2)蟋蟀和别的昆虫不同,蟋蟀不肯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课文的哪些地方表现了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明确:“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课文中讲到蟋蟀慎重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3)蟋蟀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可是人们为什么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呢?

明确:蟋蟀盖房子的工具,非常柔弱。正是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了排水优良、有温和阳光的住宅,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这也是蟋蟀吸引作者关注的地方,所以作者决定要研究它,请同学继续读课文,看一看蟋蟀的住宅内外的情况怎样?

(4)为什么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又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明确:因为蟋蟀盖房的工具,只是简单的四只脚和钳子,所以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又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平坦、清洁、干燥、卫生的住宅,所以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2、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第7~9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从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建造住宅的?课文是怎样写的?

明确:这一部分从建造时间、怎样建造和整修三个方面介绍了蟋蟀怎样建造住宅。

(2)蟋蟀工作很辛苦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小声读第8、9自然段,找出写蟋蟀盖房子动作的句子,并画出动词,体会蟋蟀盖房子的艰难与辛苦。

(3)蟋蟀的住宅建造好了,可是它好像并没有满足,它又做了什么?

(整修)

提问启发:对,蟋蟀是怎样整修的呢?

(长时间加深加阔)

(4)学习了蟋蟀建造住宅这一部分,你有什么想法吗?

学生交流,教师提示:蟋蟀持之以恒,认真工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

这篇课文是写小动物的,作者并没有蟋蟀盖房子的体验,为什么能写得这样形象、具体、逼真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同学自由发言,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作者通过对蟋蟀盖房子进行非常细致的观察,才把文章写得这样细致入微。

三、品读感悟,句段解读

1、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明确:对于一般的昆虫来说,只要能找到一个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就满足了,而蟋蟀却不同,它不愿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慎重地择址,自己一点一点地挖掘。这是法布尔发现的蟋蟀与别的昆虫的不同之处。这句话也照应了课文的题目,让读者知晓,为什么把蟋蟀的藏身洞穴称为“住宅”。

2、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明确:在这句话中,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让读者感到,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能藏身栖息,而且还具备了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之时,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这种形象的语言也反映了昆虫学家对昆虫的特殊感情。

四、小结全文,学习写作方法

1、为什么作者会把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的过程介绍得这么详细具体呢?

明确:这都是长时间仔细观察的结果。作者对蟋蟀亲自实地观察,从外到内,观察仔细,坚持不懈,一连好几个钟头。

2、如何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就是将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其人的特征。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作者将蟋蟀当作人,把它称作“专家”“主人”;把蟋蟀的洞穴说成是“住宅”,里面有“大厅”“卧室”;把蟋蟀的叫声说成是“弹琴”。语言风趣幽默,吸引读者的兴趣。

运用拟人时要注意:

(1)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必须是出于自己的真情实感。

(2)只有事物本身的特点和人的特点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时,才可以把物人格化,不能乱拟。

(3)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的目的要明确。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事物的形象和特点,借物抒发作者内心情感,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五、疑难探究

作者不仅把蟋蟀挖掘的洞穴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不觉得有点太夸张了?为什么?

明确:我们从朝着阳光、倾斜的隧道、深度和宽度、隐蔽的门口、平坦的平台、光滑的墙壁、清洁干燥的屋子内部等,可以感受到蟋蟀身上似乎有一种聪明和才智,知道住宅要向阳,能排水,大小要适宜,住所要简朴、卫生。然而,它们用来建筑这座住宅的工具却是如此柔弱的一对前足和一双后腿。从这种巨大的反差中我们体会到,蟋蟀能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决不夸张。充分体会到这一点之后,我们不禁也要发出感叹:“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六、拓展延伸

1、以《我的住宅》为题,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

2、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阅读十九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撰写的《昆虫记》。

七、课堂小结作者把蟋蟀建房的特点、过程写得如此具体生动,这与作者的仔细观察分不开,让我们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态度与精神,去留心身边的事物,你会发现它们的绚丽多姿!

宅(住)精心修建(怎样挖掘)程(工)

部编版四上语文《长城》教案、教学反思 篇4

本单元围绕着“科普知识”这一主题,编排了《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千年梦圆在今朝》4篇课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自然的奥秘,展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和威力。《琥珀》通过想象推测了琥珀形成的过程。《飞向蓝天的恐龙》介绍了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和科学家在古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千年梦圆在今朝》叙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琥珀

1.认识45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的字音,会写45个字,正确读写4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4.能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发现自然的奥秘、科技的精彩,激发探索科学、大自然的热情。

飞向蓝天的恐龙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千年梦圆在今朝

口语交际

能准确、清楚、连贯地传达信息。

习作

能大胆展开想象,写自己想要发明的东西。

语文园地

1.与同学交流在阅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时采取的解决方法。

2.通过“识字加油站”学习填写汇款单,认识数字的大写。

3.通过“词句段运用”,认识、了解新兴词语及旧词新义,学习用与熟悉的事物作比较的方法来介绍另一个事物。

4.背诵积累对联。

快乐读书吧

培养学生对科普作品的阅读兴趣。

5琥珀

▶教学目标

1.认识“琥、珀”等12个生字,会写“怒、吼”等15个字,正确读写“怒吼、松脂”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形成的过程,弄清科学家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形成的过程,弄清科学家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教学策略

教学时化繁为简,联系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即“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琥、珀”等12个生字,会写“怒、吼”等15个字,正确读写“怒吼、松脂”等15个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故事导入,明确文体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师导入:今天老师让一位“小美女”给大家讲述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2)播放故事音频。(出示课件)

2.出示琥珀图片,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一组琥珀图片。师:这就是琥珀。(板书课题)

(2)介绍有关琥珀的知识。(出示课件)

(3)介绍文体,感受特色。

师:《琥珀》是一篇语言优美的科学小品文,也就是文艺性说明文。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随着作者的推测,去了解这块琥珀形成的传奇故事吧!

【设计意图】为避免课堂教学沉闷,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对琥珀的形成过程产生兴趣,再让学生了解、欣赏有关图片,初步感知琥珀的美丽。此板块旨在扫除教学中潜在的理解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

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2.学习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出示课件)

(1)认读生字。

①生开火车认读;自由练习认读。

②师指名认读,相机正音:“脂、拭、渗”读翘舌音。

(2)师:你认为哪些字在认读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

示例:“珀”读“pò”,不要读成“bó”;“脂”读“zhī”,不要读成“zhǐ”;“湃”读“pài”,不要读成“bài”。

3.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1)说文解字识记“餐”字。(课件出示“餐”的说文解字)

课件出示:,餐,吞食。采用“食”作部首,采用“”作声旁。

指导书写“餐”字。(视频出示“餐”字的书写笔顺)

(2)比较形近字识记:脂—指;晌—响;测—侧;详—祥。

4.学习要求正确读写的词语。(出示课件)

师指名认读;小组轮读;全班齐读。(相机提示:“热辣辣”的“辣”读là)

5.生大声朗读课文,把生字、词语送回课文中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6.画出不懂的词语,交流讨论。(课件出示词语)郊

7.整体感知。

(1)理清思路。学习了生字、词语后,再次走进课文。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本课的行文思路。

课件出示:

课文先写这块奇异的琥珀形成的过程,再写琥珀被发现,最后写琥珀的样子和价值。

(2)概括主要内容。

(3)师小结:课文主要写了人们根据一块奇异的琥珀推测出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怎样被发现的,以及有什么价值。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会抓住主线,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种教学方式既能让学生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

板块三

合作朗读,尝试提问

1.朗读课文。

(1)四人一组合作朗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2)组内讨论交流:你对琥珀还有哪些了解?针对课文内容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2.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理清了文章的思路,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还学会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收获可真不少。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琥珀》,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大的收获。

【设计意图】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式之一,反复诵读文本,能使学生深入课文,发现问题,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形成的过程。

2.能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弄清科学家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导入新课,进入角色

1.导入新课。

(1)师导入: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琥珀》,现在请大家大声读课题。(板书课题:琥珀)

(2)课件出示琥珀的化石。

(3)看图交流。

师引导: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看到这两只小动物,你能想象到怎样的情景?

预设:琥珀是透明的,里面包裹着一只小苍蝇和一只蜘蛛。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挣扎了很久。

(4)师过渡:这是你们的想象,科学家们是怎样推测的呢?请看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角色转换。

(1)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比较“想象”与“推测”。

①师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相机引导:“想象”是什么意思?(预设: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

②(板书:推测)师引导:“推测”和“想象”都有“想”的意思,怎么理解“推测”?(预设:“推测”就是根据一种事实去想,要有理有据地想)

③师:你们的想象和推测,与科学家看到琥珀所产生的想象和推测是一样的。现在我们来进行角色转换,假如你就是科学家,这篇课文的内容,就是你想象和推测出来的。你认为在想象和推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要有什么样的科学态度?

预设:要特别认真;要细心、严谨。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一个旁观者——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想象”和“推测”的,转换为一个“主导者”——亲自进行一番“想象”和“推测”,使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

板块二

大胆想象,情境朗读

1.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1)师导入:上节课我们进行了角色转换,下面就请“科学家们”好好默读课文,描述你们想象的一系列情景。(板书:大胆想象)

师:你们愿意描述哪一个自然段?你们想描述事情的经过、当时的环境还是故事的结果?你们为什么这样想?“科学家”在描述的过程中,其他同学可以随时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大家交流。

(2)生默读,边读边想象。

(3)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2.大胆想象,全班交流。

(1)学习第3自然段。

①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

②生读后交流:描写炎热的天气,为琥珀的形成做铺垫。

③师:这里想象的是小苍蝇来到树林的情景,连它快乐的心情都想象出来了——它在快乐地飞舞。请你读出小苍蝇的快乐和天气的炎热来。

④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2)学习第5自然段。

①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

②生想象交流。

③指导朗读。

师:你们想象一下,蜘蛛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预设:高兴)那你能用高兴的语气读出来吗?

④师范读。

师:蜘蛛的心里多高兴呀!吃掉这只美味的小苍蝇,是多么高兴的事呀!为此,我会这么读。(用一种成年人的语气读)

⑤师启发生带着想象朗读:假如这是一只幼小的蜘蛛,你会怎么读?

预设:带着稚气的语气读。

⑥读出“自己的滋味”。

师:请你们自由朗读,读出属于“自己的滋味”。

⑦生自由朗读。

(3)学习第6自然段。

①课件出示第6自然段。

②师引导:为什么这个故事会发生在一个炎热的夏日呢?

③预设:因为天气炎热才会使松树滴出松脂。这也是琥珀形成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④女生齐读。

(4)学习第7自然段。

①课件出示第7自然段。

②生朗读。

③师引导:你能在这段文字中找出体现事情发生得很凑巧的词语吗?

④师指名回答,相机强调突出“刚、突然、刚好、一齐”。

⑤师小结:这是多么凑巧的一件事情呀,就像这位同学分析的那样。让我们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通过朗读真实地再现这一凑巧的事情。

⑥生齐读第7自然段。

(5)学习第10自然段。

师过渡:请大家继续想象,还会有怎样的情景出现?

①课件出示第10自然段。

②师指名朗读,相机引导:关于这一自然段你有什么疑问吗?

③预设:为什么要用这么长的时间呀?

师:因为没有这么长时间,是无法形成琥珀的。

④师指名读,相机指导读出时间的漫长。

(6)学习第11自然段。

①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

②师:为什么要写地壳的变化呢?

③预设:地壳的一系列变化,也是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

④全班齐读。

3.现场竞答,找寻根据。

(1)师引导:通过阅读科学家的想象的句段,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琥珀形成的一系列画面。现在再请“科学家们”推测以下几个问题。看看你们的推测科学吗?有充分的依据吗?

(2)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l

琥珀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l

琥珀为什么能得到完整保存?

l

科学家研究琥珀有哪些价值?

(3)现场竞答。

①课文中琥珀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预设1:需要天气炎热、老松树、小苍蝇和小蜘蛛,松脂还要不断地往下滴。

预设2:还需要形成化石,包括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地壳运动,海水淹没了那片松林,松脂球被掩埋在泥沙下面。这些条件合起来才应该是琥珀形成的条件。

②琥珀为什么能得到完整保存?

预设1:因为琥珀在地壳运动以后,一直被埋在泥沙下面,没有受到风沙、空气的腐蚀。

预设2:发现琥珀的人能很好地将琥珀保护好并展现在世人面前。

4.“科学家”互访,质疑答疑。

(1)师引导:团结合作力量大。以上三个问题,大家答得特别好。现在请“科学家”进行互访:你可以向其他“科学家”发问,从课题到字句以及其他相关的内容,只要有疑问,都可以问。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

(2)生小声读课文并试着发现问题;“科学家”互访,提出并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现场竞答,“科学家”互访,互提问题,共同讨论,学生对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很感兴趣。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主空间”和“合作互动”的机会,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发展,聪明才智得到尽情发挥。学生在一问一答间,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教师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也突破了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

板块三

总结写法,鼓励创新

1.回顾全文,总结写法。

(1)师引导:你们的想象都很细致、合理、科学,德国作家柏吉尔就是根据这样的推测写成了这篇文章——《琥珀》。请大家再认真读读课文,并思考:你认为他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2)生自由读课文。

(3)预设:《琥珀》中既有事实,又有想象,写得特别生动。

2.角色转换,鼓励创新。

(1)师引导:柏吉尔听了你们的评价,一定特别高兴。同学们,我们再次进行角色转换。这次不是让你们当科学家,而是当作家。

(2)师创设问题:听了科学家有关琥珀的想象和推测之后,要是让你写,你会怎么写?你一定会按照柏吉尔的写法来写吗?这只小蜘蛛一定是为了吃掉小苍蝇而不幸被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泪珠”里吗?有没有别的可能?

(3)生回答。

预设1:可能是小蜘蛛寂寞了,想找小苍蝇玩耍,恰巧被困在了松脂里。

预设2:可能是小蜘蛛看小苍蝇太漂亮了,产生了妒忌心理,想吃掉小苍蝇,结果不幸遇难了。

3.课堂总结。

师:你们都很有创作才能,都很了不起。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琥珀的知识?可以上网查一查,互相交流。我相信,只要本着科学的态度,学会大胆想象,合理推测,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你们将来也会成为科学家或作家的。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想象、创作。通过角色转换,鼓励创新,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理解到位而深刻,思路通畅而开阔,想象丰富而合理,语言表达清晰而流畅,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获取更多资源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小学名师联盟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教学《琥珀》时,我主要引导学生围绕“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这一单元语文要素进行。

1.“主题教学”使语言学习充满情趣。

在教学的主体部分设计了两个情境,让学生想象琥珀形成的经过,能巧妙地将朗读指导、口语交际练习、词句理解等环节穿插其间。这些语言活动使师生间的互动流畅自然,就像平时的闲聊,但比平时的闲聊更注重内在的严谨逻辑。学生也完全置身于充满趣味的教学活动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不知不觉中既积累了语言,又获得了独特的体验。

2.实现“用教材教”。

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本课根据课文特点,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确定为教学重点,但没有按部就班地讲解课文,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将课文解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再通过教学提问和学生提问两个环节组织小型的主题研究活动。教学环节层层递进,相关知识得到整合,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都得到快速的提升。

整篇课文的教学中,老师不拘泥于教材,学生不受制于课文,课堂气氛轻松愉悦。老师完全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由地表达,类文链接根据自己的方式讨论、交流、学习。学生们时而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历史的长空里翱翔,时而又回到现实世界提出一个个疑问。课堂上,学生的心灵是自由的、开放的,他们的思想也是自由的、开放的,课堂由此生机勃勃。

8*

千年梦圆在今朝

▶教学目标

1.认识“揽、焰”等9个生字。

2.默读课文,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梦圆”的经过,激发民族自豪感。

3.尝试运用所学方法,在阅读中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梦圆”的经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尝试运用所学方法,在阅读中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四字词语较多,要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认读,并主动积累。“嫦娥奔月”的“奔”读“bèn”。

2.阅读教学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围绕“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这一问题展开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再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3.语言运用

本课按照“提出问题—默读思考—讨论交流”的思路展开教学。首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然后出示阅读指导,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感受中国航天人勇于探索、坚持不懈、默默奉献、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情导入,初读课文

1.导入新课。

(1)师导入:这节课我们先来谈论一个话题——提到祖国的航天事业,你会想到什么?

(2)示例:“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等成功升空,并成功着陆。

(3)播放视频。(“神舟五号”升空视频)

师配音解说:2003年10月15日上午9点,在我国九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这次载人航天飞船飞行实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一瞬间的改变,一瞬间的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实现的那一刻,你内心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4)生交流。

2.板题读题。

(1)师:现在让我们登上时空飞船,沿着时间隧道,一起去了解我国数千年的飞天梦的实现历程。

(2)师板书课题。(板书:千年梦圆在今朝)

(3)师指导读课题:你认为还可以怎样读?

(4)师指名读,指导读出自豪、骄傲、激动等语气。

3.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四字词语。

(2)师指名读,相机正音:“奔”读“bèn”。

(3)生再读归类。

①师引导:你发现这些词语排列的规律了吗?(生交流)

②师指名回答。示例:第一行的词语与传说、想象有关;第二行的词语与现代航天有关。

(4)词语运用。结合课文内容,用其中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5)积累四字词语。

①全班齐读词语。

②师引导:文中像这样的四字词语还有很多,课后找一找,并摘抄下来。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

(2)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课件出示:

l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l

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步实现的?

(3)交流第一个问题,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出示答案)

(4)交流第二个问题,理清条理。(出示答案)

【设计意图】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最现实、最积极的因素。课前视频、图片及老师饱含激情的配音能让学生情绪高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饱满的学习热情为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基本保证。积累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并进行归类,能训练学生抓住重点词概述文本的能力。

板块二

梦圆成功,追根溯源

1.自读感悟,找寻梦圆原因。

(1)师引导:中华民族载人航天梦想为什么能在今朝实现呢?

(2)出示课件。

l

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

l

阅读方法:找一找,画一画,在你感受深刻的地方写批注。

(3)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批画。

(4)生汇报交流。

2.交流感悟,了解中国追寻飞天梦的历程。(相机出示课件)

l

在中国的古代,早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神话,人飞于天、车走空中的传说,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富有激情、想象力)

l

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他被国际航天史学家公认为人类升空探索的先驱。(勇于探索)

l

数百年来,坚定而执着的炎黄子孙,在实现飞天梦的过程中,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坚持不懈)

l

毛泽东主席在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之后的第二年——1958年,庄重地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l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茫茫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那穿越苍穹的《东方红》乐曲,让海内外华人振奋不已,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默默奉献)

l

一百一十多个单位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和发射任务。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团结合作)

【设计意图】本板块以教师引导为主,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学习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关注,体现了教师引导者的角色。

板块三

回顾“神五”,点燃激情

1.回顾“神舟五号”升空场面,点燃爱国激情。

(1)师导入:同学们,千年梦圆在今朝。正因为中华民族有理想、有追求、勇于探索、坚持不懈、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更有着默默奉献、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神舟五号”终于顺利飞上了天。让我们再次回顾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2)播放“神舟五号”升空视频,激发民族自豪感。

①师播放视频并配音朗读。

课件出示:

2003年10月15日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火箭宛若一条蜿蜒的巨龙,划过一道绚丽的曲线,瞬间便消失在了苍穹之中。

②师引导: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③示例:激动、自豪、喜悦……(师指名读,相机指导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3)读杨利伟下飞船后接受采访时说的三句话,读出敬意。

①师引导:让我们一起聆听来自太空的声音!

②音频出示杨利伟下飞船后接受采访时说的三句话。

③师指名读,并引导:你认为英雄的声音应该是怎样的?

预设:洪亮的、铿锵有力的、激动的、自豪的……

(要求生交流后读出自豪的感受)

④师指导朗读:让我们怀着对航天人的崇高敬意齐读这三句话。

2.学习第7自然段,感受辉煌。

(1)师引导: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继“神舟五号”之后,中国的航天事业又有哪些喜讯呢?请自由读第7自然段,找到答案。

(2)生自由读第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3)生汇报交流。

(4)根据生交流相机出示答案。

3.展示查找的航天新成就图片。

(1)师述:近年来,我国航天的新成就远远不止这些。

(2)师依次展示“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一号”的相关图片。

(3)师引导:你还知道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哪些最新成就?

(4)随机展示学生查找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4.再读课题,升华情感。

师:“千年梦圆在今朝”,这样美丽而又辉煌的成果,怎能不让富有激情与魄力的中华民族高兴、自豪、欢欣鼓舞呢?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读课题。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让我们激动地告诉全世界——(生)千年梦圆在今朝。

(师)让我们自豪地告诉全世界——(生)千年梦圆在今朝。

(师)让我们骄傲地告诉全世界——(生)千年梦圆在今朝。

5.课堂总结。

师:千年的飞天梦圆在今朝,但更高更远的飞天梦却缘起今朝。同学们,就让我们满怀激情,满怀感恩,踏上圆梦之路吧!老师会为你们明天的精彩表现而喝彩!

【设计意图】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学生再次朗读课题,会将自读后的感受以及课堂学习的感受融入其中,获得思想的启迪。这样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受飞船发射的壮观场面,而且给学生传达了两个信息:一是我国的航天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二是祖国未来的发展要靠年轻一代。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1.借助多样化多媒体手段教学。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授课时,我借用视频播放、图片展示、音频播放等多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朗读形式多样化。

部编版四上语文《长城》教案、教学反思 篇5

本单元的主题是“童话之美”,围绕这一主题编排了《宝葫芦的秘密》《巨人的花园》《海的女儿》3篇课文。文章运用拟人的手法和奇妙的想象,来表现人性的纯真、美好。《宝葫芦的秘密》主要讲王葆对奶奶经常讲的宝葫芦的故事着了迷,总想得到一个宝葫芦,体现了童话故事的奇妙的想象。《巨人的花园》讲的是巨人对待孩子们的态度的变化带来花园的变化的故事,告诉人们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的道理。《海的女儿》主要写了小人鱼为了不伤害别人,不仅放弃了爱情,还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的故事,体现了小人鱼的真善美的崇高品质。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目标

宝葫芦的秘密

1.认识28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6个字,正确读写20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关键语句,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4.自主阅读《海的女儿》,能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5.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巨人的花园

海的女儿

习作

能运用学过或读过的童话故事的写作方法,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

语文园地

1.回顾本单元课文,与同学交流阅读童话故事的感受。

2.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口头语”与“书面语”的不同,并尝试运用。

3.学习描写季节的不同方法,能照样子进行仿写。

4.积累名言。

宝葫芦的秘密

▶教学目标

1.认识“妖、矩”等7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冲”,会写“介、绍”等15个字,正确读写“介绍、声明”等7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3.依据已有的内容,发挥想象,创编故事。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的真善美。

2.培养阅读兴趣,能按自己的想法创编故事。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拽、瘦”是翘舌音;“矩”读第三声“jǔ”,在“规矩”这个词中读轻声“ju”。“撵”的声母是鼻音“n”,不要读成边音“l”。“乖、葵、瘦”这三个字容易写错,在指导识记字形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以前掌握的方法帮助记忆。

2.阅读理解

默读课文,想一想王葆为什么想得到宝葫芦;再细读课文,说一说奶奶讲了哪几个关于宝葫芦的故事;找规律、复述故事,在复述故事的基础上创编故事;完整地读一读《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让学生感受故事的神奇,开阔学生的视野。

3.表达运用

能依据课文中奶奶讲的故事,学习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感受童话的奇妙,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王葆真的得到一个宝葫芦后,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妖、矩”等7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冲”,会写“介、绍”等15个字,正确读写“介绍、声明、妖怪”等7个词语。

2.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播放视频,引入课题

1.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先请大家观看一段动画视频。

(2)视频播放《宝葫芦的秘密》。(约一分钟)

(3)生猜片名,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部动画片是由一个童话故事改编的。

(4)课件出示《宝葫芦的秘密》的封面。

①师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这个故事的开端。(板书课题)

②师指名读课题。

2.了解作者。

师述:《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是由我国作家张天翼写的。(课件出示简介)

【设计意图】以视频导入新课,目的是通过播放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很快地将他们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板块二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1)初步了解课文。

师:让我们走进课文,自由读课文,看谁能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生自由读课文,圈出文中的生字、词语,借助注音识字。

2.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1)师出示课文中带有生字词的句子,指名认读,及时纠错。

(2)交流识记方法。

①师引导: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②生交流,师小结识记方法。

字源识字法。如,葵的古体字是“”,上部的“”表示植物,“”表示测量方位,所以“”表示能追逐太阳方位的植物。

形近字识记。如,乖—乘。

编儿歌识记。如,舔:小舌头,天天舔一粒小小米。

(3)指导书写。

①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②师引导生观察每个生字的结构、笔顺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③重点指导“乖、瘦”的书写。

a.乖:撇短横长,竖为悬针竖,两侧对称。书写时注意先中间后两边。

b.瘦:半包围结构,“疒”要包住里面的“叟”,“叟”上半部分的竖要稍出头。(视频出示瘦的书写笔顺)

【设计意图】随文识字、在语境中识字是识字学词的好方法。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纠正字音,让学生在语境中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识记生字。书写练习时,引导学生分析结构相同的字在写法上的异同点,逐步引导学生养成分析字形、归类书写的好习惯。

板块三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扫清了生字这个“拦路虎”,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生自由交流,师注意引导生“抓主去次”地简要概述。

①师引导:课文的主人公是谁?(预设:王葆)经常听奶奶讲什么故事着了迷?(预设:宝葫芦的故事)结果怎样?(预设:王葆总想得到一个宝葫芦)

②师小结:王葆对奶奶讲的宝葫芦的故事着了迷,总想得到一个宝葫芦。

2.引导质疑。

(1)生自由读课文并尝试提出自己的疑问;生交流质疑。

(2)师梳理生的质疑,并引导:这节课主要解决“宝葫芦是什么”这一问题。

(3)示例:宝葫芦是什么?(相机出示课件)

3.生小声读课文,尝试着自己解决疑问。

【设计意图】重视自读自悟,整体感知,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会抓住主线,理清文章思路,再出示原著中对宝葫芦的介绍,激发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兴趣,引发阅读期待。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感受童话的奇妙,知道主人公王葆为什么想得到一个宝葫芦,感受人物的特点。

2.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能依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引入课题,了解形象

1.导入新课。

师导入:“腹有诗书气自华。”爱读书的孩子一定会变得更有智慧,更有气质,更有内涵。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王葆的脚步,兴致勃勃地去探究《宝葫芦的秘密》吧!

2.检查复习。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2)概括主要内容。

师引导: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示例:“我”和宝葫芦的故事。

3.了解主人公形象。

(1)师:文中的主人公王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赶快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2)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在相关的词句下写批注。

(3)交流句子。

课件出示:

我并不是什么神仙,也不是什么妖怪。(天真活泼)

①师指名读这句话,指导朗读。

②师引导生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读出自己的理解。

③小结方法:找—读—理解—读出理解。

(4)师引导生按以上方法交流下面的语句。

课件出示:

l

我也和你们一样,很爱听故事。(爱听故事)

l

“乖小葆,来,奶奶给你洗个脚。”(有点懒)

l

“我要是有了一个宝葫芦,我该怎么办?我该要些什么?”(富于幻想)

4.师引导生以“王葆”的身份做自我介绍。

(1)师引导:假如你就是王葆,该怎样向大家做自我介绍呢?

(2)生交流。

5.同桌分角色读王葆与奶奶的对话,感受奶奶讲的宝葫芦的故事对王葆的影响。

【设计意图】本板块注重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并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课文的方法,还注重让学生养成自读、合作的良好习惯,这样有利于学生感受人物形象。同时根据课文内容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使学生真正成为语言的实践者。

板块二

复述故事,感受奇妙

1.学习第17~19自然段,思考奶奶给王葆讲了哪些关于宝葫芦的故事。

(1)生自由朗读。

(2)汇报交流。(课件出示相关故事梗概)

(3)师引导:所有的故事,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这个结局是什么?(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一得到了这个宝葫芦,可就幸福极了,要什么有什么。

生齐读。(相机板书:要什么有什么)

(4)师引导:张三得到了什么?李四呢?根据文中内容交流汇报。(相机出示课件)

(5)师小结:这宝葫芦有什么特点?(板书:神奇,真神奇)

2.理清奶奶讲故事的层次。

(1)师示范:

①先讲宝葫芦的来历。张三劈面撞见了一位神仙,得了一个宝葫芦。

②再讲宝葫芦的作用。一得到了这个宝葫芦,可就幸福极了,要什么有什么。

③最后讲得到宝葫芦的结果。张三想:“我要吃水蜜桃。”立刻就有一盘水蜜桃。

(2)按照“来历—作用—结果”的框架,同桌之间试着讲讲奶奶的《宝葫芦的秘密》。

(3)讲述示例。(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l

李四_____________。一得到了这个宝葫芦,可就幸福极了,要什么有什么。李四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

l

王五_____________。一得到了这个宝葫芦,可就幸福极了,要什么有什么。王五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

l

赵六_____________。一得到了这个宝葫芦,可就幸福极了,要什么有什么。赵六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创设由内化向外化的转换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语文教学走向生活的途径之一。因而,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还要抓表达。要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的特点,鼓励他们在口头和书面中迁移、运用。

板块三

放飞想象,创编故事

1.合作探究,弄明白王葆为什么想得到一个宝葫芦。

(1)师引导:一年又一年,王葆听着奶奶的故事慢慢长大了,听着这些故事,他常常联系到自己……

(2)师生合作朗读第20、21自然段。

(3)师引导:王葆为什么会想得到一个宝葫芦?谁能联系文中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4)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师引导生从以下语句中体会。(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l

“我要是有了一个宝葫芦,我该怎么办?我该要些什么?”

l

我有几次对着一道算术题发愣,不知道要怎么样列式子,就由“8”字想到了宝葫芦——假如我有这么一个——“那可就省心了。”(遇到困难时想摆脱困境)

l

我和同学们比赛种向日葵,我家里的那几棵长得又瘦又长,上面顶着一个小脑袋,可怜巴巴的样儿,比谁的也比不上。我就又想到了那个宝贝:“那,我得要一棵最好最好的向日葵,长得再棒也没有的向日葵。”(争强好胜,不肯服输)

(5)师小结:原来奶奶每次讲的故事都是不一样的,故事里的人有了宝葫芦后都过上了好日子。而富于幻想的王葆也想过上好日子,所以他也想有个宝葫芦。(板书:过上好日子)

2.创编故事。

师过渡: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王葆也渐渐长大了。有一天……当王葆真的得到一个宝葫芦后,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1)四人一组合作创编故事《宝葫芦的秘密》。

(2)小组推荐代表上台讲故事。

(3)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意图】此过程设计意在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由读引入创编故事,让学生在读懂作者精妙的语言的同时,感受童话的奇妙,引导学生仿照奶奶讲宝葫芦的故事的方法,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创编故事的练习。通过创编故事,进一步体会童话的神奇。

板块四

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1.课堂总结。

师:《宝葫芦的秘密》是一部优秀的童话,它奇思妙想的故事情节,折射出了中国人的幽默和智慧,是值得我们放进书架,珍藏一生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只是这个故事一开始的情节,后面还有更精彩的内容在等待着大家去阅读呢!

2.拓展阅读。

(1)想成功却不想努力的王葆终于得到了这个神奇的宝葫芦。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相关段落)

(2)师指名读后引导生交流、体会王葆此时的心情。

(3)师总结并推荐阅读:《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的作者通过如此生动形象的描写,让一个高兴得不知该怎么好的王葆,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像这样写得精彩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呢!课外时间大家可以继续阅读《宝葫芦的秘密》,去那神奇的童话世界里恣意遨游吧!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四年级这个学段,正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实现语言积累的好时机。课本只是载体,课文只是引子,引导学生读整本书,读更多的书,才是最终目的。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在教学《宝葫芦的秘密》这篇课文时,我致力于紧扣文本主题,调动学生情绪,激发阅读兴趣,最终达到推荐整本书的目的。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视频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许多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不浓,一小部分学生可以说根本没有阅读兴趣。因此,上课一开始,我用他们最感兴趣的动画片导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阅读纸质文字作品的兴趣。

2.走进角色,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中我采用让小主人公来一段自我介绍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故事主人公,并且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及小组合作、创编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充分地进入故事,更深刻地体会人物的形象,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3.展开想象,引起阅读期待。

类文链接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回顾奶奶讲的关于宝葫芦的故事,帮助学生理清故事思路,然后让学生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大胆猜测故事情节,对他们的一切猜测都用开放、包容的态度加以鼓励;在课文结束前,再次强调书中还有更多精彩的情节,以引起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8*

千年梦圆在今朝

▶教学目标

1.认识“揽、焰”等9个生字。

2.默读课文,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梦圆”的经过,激发民族自豪感。

3.尝试运用所学方法,在阅读中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梦圆”的经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尝试运用所学方法,在阅读中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四字词语较多,要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认读,并主动积累。“嫦娥奔月”的“奔”读“bèn”。

2.阅读教学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围绕“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这一问题展开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再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3.语言运用

本课按照“提出问题—默读思考—讨论交流”的思路展开教学。首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然后出示阅读指导,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感受中国航天人勇于探索、坚持不懈、默默奉献、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情导入,初读课文

1.导入新课。

(1)师导入:这节课我们先来谈论一个话题——提到祖国的航天事业,你会想到什么?

(2)示例:“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等成功升空,并成功着陆。

(3)播放视频。(“神舟五号”升空视频)

师配音解说:2003年10月15日上午9点,在我国九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这次载人航天飞船飞行实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一瞬间的改变,一瞬间的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实现的那一刻,你内心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4)生交流。

2.板题读题。

(1)师:现在让我们登上时空飞船,沿着时间隧道,一起去了解我国数千年的飞天梦的实现历程。

(2)师板书课题。(板书:千年梦圆在今朝)

(3)师指导读课题:你认为还可以怎样读?

(4)师指名读,指导读出自豪、骄傲、激动等语气。

3.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四字词语。

(2)师指名读,相机正音:“奔”读“bèn”。

(3)生再读归类。

①师引导:你发现这些词语排列的规律了吗?(生交流)

②师指名回答。示例:第一行的词语与传说、想象有关;第二行的词语与现代航天有关。

(4)词语运用。结合课文内容,用其中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5)积累四字词语。

①全班齐读词语。

②师引导:文中像这样的四字词语还有很多,课后找一找,并摘抄下来。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

(2)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课件出示:

l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l

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步实现的?

(3)交流第一个问题,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出示答案)

(4)交流第二个问题,理清条理。(出示答案)

【设计意图】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最现实、最积极的因素。课前视频、图片及老师饱含激情的配音能让学生情绪高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饱满的学习热情为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基本保证。积累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并进行归类,能训练学生抓住重点词概述文本的能力。

板块二

梦圆成功,追根溯源

1.自读感悟,找寻梦圆原因。

(1)师引导:中华民族载人航天梦想为什么能在今朝实现呢?

(2)出示课件。

l

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

l

阅读方法:找一找,画一画,在你感受深刻的地方写批注。

(3)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批画。

(4)生汇报交流。

2.交流感悟,了解中国追寻飞天梦的历程。(相机出示课件)

l

在中国的古代,早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神话,人飞于天、车走空中的传说,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富有激情、想象力)

l

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他被国际航天史学家公认为人类升空探索的先驱。(勇于探索)

l

数百年来,坚定而执着的炎黄子孙,在实现飞天梦的过程中,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坚持不懈)

l

毛泽东主席在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之后的第二年——1958年,庄重地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l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茫茫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那穿越苍穹的《东方红》乐曲,让海内外华人振奋不已,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默默奉献)

l

一百一十多个单位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和发射任务。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团结合作)

【设计意图】本板块以教师引导为主,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学习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关注,体现了教师引导者的角色。

板块三

回顾“神五”,点燃激情

1.回顾“神舟五号”升空场面,点燃爱国激情。

(1)师导入:同学们,千年梦圆在今朝。正因为中华民族有理想、有追求、勇于探索、坚持不懈、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更有着默默奉献、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神舟五号”终于顺利飞上了天。让我们再次回顾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2)播放“神舟五号”升空视频,激发民族自豪感。

①师播放视频并配音朗读。

课件出示:

2003年10月15日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火箭宛若一条蜿蜒的巨龙,划过一道绚丽的曲线,瞬间便消失在了苍穹之中。

②师引导: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③示例:激动、自豪、喜悦……(师指名读,相机指导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3)读杨利伟下飞船后接受采访时说的三句话,读出敬意。

①师引导:让我们一起聆听来自太空的声音!

②音频出示杨利伟下飞船后接受采访时说的三句话。

③师指名读,并引导:你认为英雄的声音应该是怎样的?

预设:洪亮的、铿锵有力的、激动的、自豪的……

(要求生交流后读出自豪的感受)

④师指导朗读:让我们怀着对航天人的崇高敬意齐读这三句话。

2.学习第7自然段,感受辉煌。

(1)师引导: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继“神舟五号”之后,中国的航天事业又有哪些喜讯呢?请自由读第7自然段,找到答案。

(2)生自由读第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3)生汇报交流。

(4)根据生交流相机出示答案。

3.展示查找的航天新成就图片。

(1)师述:近年来,我国航天的新成就远远不止这些。

(2)师依次展示“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一号”的相关图片。

(3)师引导:你还知道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哪些最新成就?

(4)随机展示学生查找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4.再读课题,升华情感。

师:“千年梦圆在今朝”,这样美丽而又辉煌的成果,怎能不让富有激情与魄力的中华民族高兴、自豪、欢欣鼓舞呢?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读课题。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让我们激动地告诉全世界——(生)千年梦圆在今朝。

(师)让我们自豪地告诉全世界——(生)千年梦圆在今朝。

(师)让我们骄傲地告诉全世界——(生)千年梦圆在今朝。

5.课堂总结。

师:千年的飞天梦圆在今朝,但更高更远的飞天梦却缘起今朝。同学们,就让我们满怀激情,满怀感恩,踏上圆梦之路吧!老师会为你们明天的精彩表现而喝彩!

【设计意图】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学生再次朗读课题,会将自读后的感受以及课堂学习的感受融入其中,获得思想的启迪。这样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受飞船发射的壮观场面,而且给学生传达了两个信息:一是我国的航天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二是祖国未来的发展要靠年轻一代。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1.借助多样化多媒体手段教学。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授课时,我借用视频播放、图片展示、音频播放等多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朗读形式多样化。

部编版四上语文《长城》教案、教学反思 篇6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陶、懦”等10个生字。会写“陶、谦”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等1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感悟课文寓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重难点:感悟课文寓意 教学过程:

形象揭题,点明学法

①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看一看,还可摸一摸。②板书课题,指名学生读,学习生字“陶”的音、形、义。③揭示学法:学生充分自读自悟,同座、小组合作学习。

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①学生听课文的录音磁带。

②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③同座互相朗读课文,形式自定:可以交替一人读一段,可以分角色读,可以一人读1至9自然段,一人读10至17自然段。互相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④同座配合,向全班展示朗读。精读课文,读出感情

①小组讨论,合理安排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分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请一个小组汇报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们是否读出了陶罐和铁罐不同的特点。

③结合学生的朗读,进行评议,点拨理解。

a.你觉得铁罐像是个什么样的人?找出表现他神态和动作的词句读一读。b.你觉得陶罐像是个什么样的人?找出表现他神态和动作的词句读一读。c.教师扣住学生的朗读,引导领悟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克制,帮助学生归纳出理解词语的几种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理解“奚落”;利用近义词理解“谦虚、懦弱、轻蔑、争辩、恼怒”;通过表演朗读来理解表示神态和动作的词语。

④小组再次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

⑤全班交流,展示朗读。评出最佳合作小组。交流感受,明白道理 ①教师启发: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表现以及最后不同的结局,你得到什么启发? ②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如:学生认为“要谦虚,不要骄傲”可以;认为“要多看别人长处、多看自己短处”可以;认为“谦虚的人有好的结局,骄傲的人下场可悲”也可以。

③拓展延伸,加深理解。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故事,想到了哪些学过的课文或生活中的事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陶、懦”等10个生字。会写“陶、谦”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等1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③感悟课文寓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教学重难点: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①分角色朗读课文。②开火车认读生字词。③交流记字方法。本课有一部分生字是形声字,可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来记忆。还可联系熟字比较记忆。

指导写字

①认读要写的生字。

②归类认识字形特点,观察字的间架结构。

a.观察8个左右结构的字,看清左右部分所占位置。b.观察6个上下结构的字,看清上下部分所占位置。c.集体讨论一些需要注意的字,教师可范写。如,“陶、谦”。③教师播放音乐,学生做好写字准备。④学生自己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⑤即时展示学生作业,师生评议。语言实践

①抄写课文中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②找几位同伴合作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听写词语

①抄写、记忆词语表中的词语。②听写。订正。

板书:

陶罐和铁罐

不敢

坚硬

抗氧化 能保留

氧化

不存在各有所长

正确对待

教学反思: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们的对话;第二部分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消失。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已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这则寓言故事语言朴素却富有童趣。初读教材时,我感觉对话应该是重点,以对话贯穿全文,给学生呈现一个傲慢自大的铁罐和一个谦虚善良的陶罐。但多读几遍后才发现,作者的这篇童话目的不是给我们呈现两个罐子,而是以两个罐子的形象来说明“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我们应如何正确的看待人和事物。找到了人文价值,以何种形式来贯穿全文呢?经过深深思索与课堂实验,经过全校教师的同研,我们找到了以“提示语”贯穿对话的朗读,从而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为了让课堂更加明晰、教学思路更加精细,我们全体语文教师进行了深深的思考。通过这节课,我也有许多的感悟与想法。

感悟一:放手有益。

每次拿过课文,我都会着急的去思考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才能想出新点子,让大家看到我精彩的设计,但每次都没有预想的效果。仔细想想,我忽略了课堂上最主要的人物——学生,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兴趣才是课堂的源泉。因此,我认真听取了岳校长的意思,课堂上放手,让学生随便谈,随便说,随着学生的兴趣爱好走。没想到真的有效果了,学生的表达完全出乎我的意外,而且与我的预设也完全一样。仔细想想,原来站在学生的立场,想想他们对什么感兴趣,他们最想了解什么?会给我带来那么多的惊喜。

感悟二:走进文本,走进学生,达到师生、文本对话之效。

记得李家栋老师说过:语文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正如淳淳小溪流淌在课堂上。因此,以学生文本、关注学生才是我们上课的最终目的。课堂伊始,我可能没有走进学生、走进课文,因此不知其功效。当我投入的与学生一起挖掘陶罐和铁罐的性格,探究其价值时,我和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完全以学生为本,和他们同感悟、同体验。这时我们的思想相互碰撞,心灵相互交流,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真正的课堂。

感悟三:抛开设计,以生为本。

通过这节课,让我深深领悟到:课堂是随机的,课堂也是学生的,教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学生的发言进行教学。处处体现学生自主性,当然,这也需要教师自身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因此,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深深的明白:知识的储备对一个教师来讲是多么的重要。

上一篇:过富有情趣的生活教学设计与说课稿下一篇:教育纲要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