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柳永的悲剧人生(共7篇)
论柳永的悲剧人生 篇1
摘要:柳永开慢词之先河,词曲足冠群雄、评骘不一的词人,在给世人鲜明的展现出一位积极进取的士子形象的同时,亦流露出他狂放不羁的浪子一面。始终徘徊于现实与理想之间,他狂傲的性格与社会文化环境的矛盾冲突,成为词人仕途障碍的主导因素,注定了其一生无法改变的悲剧。
关键词:柳永;现实;矛盾;悲剧
词,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隋唐之际新兴的音乐“燕乐”而写下来的歌词,最初称为“曲子词”,别称长短句、曲子。其产生于唐,兴盛于五代,至两宋达到顶峰,上自唐下迄明清千余年间,词家辈出,然在文学史上争论之最大者,毁誉之最大者,当属柳永及其词作。这位在正史中未曾记载的词人,却在文坛上掀起了不小的**。有推崇备至者称其为北宋正宗,更有甚者将其词作与杜甫诗相提并论;有贬之极者称其为卑俗放荡,淫靡之音泛滥导致雅奏断绝。至今对于柳永的生卒年仍未有定论,据唐圭璋先生考证柳永生于太宗雍熙四年(约公元987年)或太宗雍熙二年(约公元985年)福建崇安五夫里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好为艳冶之曲,仁宗临轩放榜,特绌之。后改名为永,字耆卿,于景佑元年(1034年)进士及第,因排行第七,又称之“柳七”。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并以“白衣卿相”自诩,是开北宋词之大家,婉约派代表人物。其一生仕途坎坷,穷困潦倒,出殡时,群妓合金葬柳七,轰动满城,之后每年清明节歌妓相约去祭祀,称之为“吊柳会”或“吊柳七”。柳永为何被世人冠以“风流浪子”其词又被称为“浅近卑俗”?为何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其一生的悲惨结局?笔者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加以考察分析。社会唯实论的代表人物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事实具有强制性、客观性和普遍性,大部分人类的意向,不是自己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受外界熏陶、引导下生成的。个体存在于社会之中,其思想是经社会的塑造决定的,并不服从于个体之理性,这确切说明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个体发展的深刻影响。
1 柳词文风之继承性
词一直被视为艳科,为“娱宾遣兴”的工具,题材多集中在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等方面,与孔子主张的雅乐背道而驰,被称为淫靡之音。自晚唐五代以来,出现了大量的华丽香媚词句,词风脂粉气息浓郁。柳永《乐章集》213首词中关于描写歌妓作品的就有103首之多,其中《菩萨蛮》十四首充分体现了“花间鼻祖”温庭筠声律和谐之特色。尹鹗词云:“其写冶游,写情思,均分明如画,不避详琐,《柳塘》以为开屯田俳调,洵为知言”,由此可知,柳永的《乐章集》对《花间集》的词风题材得到了继承。《云谣集》作为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词集,其浅近鄙俚的词体为柳永提供了作词的蓝本,在此基础上柳永凭借超群的音乐天赋与文学才能,对词的声律句式加以革新突破。柳永以宋玉自居,《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列传》云:“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从柳永《乐章集》中可以看出其铺叙展衍之功,其风流悲情正是继承了宋玉之风。
2 北宋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北宋之初,为了加强其统治地位,杯酒释兵权解除武官的兵权,且优待官吏,赐良田钱财,让他们安于享乐,以此消磨锐气。宋太祖曾对当朝大官说:“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①,于是大官们纷纷依旨奉行。处在太平昌盛的北宋时期,举国上下无不笼罩着奢靡、享乐的社会风气。上起朝臣下至百姓,皆热衷于写词唱曲,宴饮游乐,据陈师道《后山诗话》记载张先“多为官妓作词,而不及靓。靓献诗云:‘天与群芳十样葩,独分颜色不堪夸。牡丹芍药人题遍,自分身如鼓子花。’张子野于是为作词也”。在这种糜烂习气的熏陶下,对于柳永性格以及创作风格的影响可想而知,由此我们更容易的理解他为何毫不掩饰的`往返于妓馆的行为。
3 儒家思想的追崇
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便成为了政教经典,其“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成为儒士追崇的理想人格。士人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决定了其与政治不可分割的必然性,“学而优则仕”成为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柳永恰恰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传统士大夫家庭,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同许多士子一样,以考取功名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根本。真宗咸平五年(10),柳永二十岁左右便离开家乡崇安到繁华的汴梁参加应试,然而一切并不尽如意,蹉跎了近三十载。宋仁宗景佑元年特开恩科,柳永借此机会进士及第,时年约五十岁,为官后的柳永,尽忠职守,曾被《大德昌国州图志》列为“名宦”,而被此书记为名宦者寥寥四人,柳永位列其中。足可见柳永在为官期间的政绩被世人称道,并非是一个空腹才情的词人。
4 个人原因
柳永天性浪漫,狂放不羁,出生于传统士族家庭,思想行为受到了儒家“克己复礼”教条的束缚。当他来到汴梁应试,这里繁华的市貌,无不吸引着这位好奇痴狂的少年,他的心如脱缰之马,肆意纵情于歌舞声色中。柳永从小便赋有卓越的才情,宋人杨《古今词话》中所载,有一《眉峰碧》一词,“柳永少读书时,遂以此词题壁,后悟作词章法。一妓向人道之。永曰:‘某于此亦颇变化多方也。’然遂成‘屯田蹊径’”,柳永自幼颇爱民间词,这也是其经常出没市井教坊,其词曲通俗的根源所在。当时的北宋笼罩在一片奢靡享乐的生活气息下,大部分文人士大夫阶层也擅于创作艳词媚曲,并且官员府邸有专门跳舞唱曲的官妓,为其宴饮助兴。然在儒家传统观念盛行的北宋,都以儒家“诗教”规范自己,克制自己的思想行为,不敢肆意张扬,偶有越轨,也都遮遮掩掩。对于一个生性狂傲,并且生活在这样一个繁华背景下的柳永,最终导致其被冷落于官场之外。据《柳七》记载吕夷简六十寿辰,派人向柳永讨词,曾作一首《江西月》,当吕夷念到‘纵教疋绡字难偿,不屑与人称量’,笑曰:‘当初裴晋公修福光寺,求文于皇甫,每字索绢三匹。此子嫌吾酬仪太薄耳。’当念到‘我不求人富贵,人须求我文章’,便怒斥曰:‘小子轻薄,我何求汝耶?’从此衔恨在心。然仁宗见之,亲笔批道:“柳永不求富贵,谁将富贵求之?任他白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柳永因其恃才高傲的性格,断送了自己的仕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在多种需要未能满足之前,首先满足的是迫切需要,只有在该需要满足之后,后面的需要才能起到激励作用。柳永一生漂泊不定,在其失意、煎熬的之时迫切需要栖息之地,以及被人欣赏理解的渴求。在北宋吟词唱曲的市井小巷,柳永只能寄情于秦楼楚馆,只有在那里他才能寻得自身存在的价值,柳永在自觉不自觉的意识中,被推向了风口浪尖,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色彩。
注释:①《宋史》卷二百五十《石守信传》,中华书局版。
参考文献:
[1] 唐圭璋.柳永事迹新证[J].文学研究,1957(3).
[2] 唐圭璋,潘君昭.论柳永词[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79(3).
[3] 叶嘉莹.柳永及其词[J].南开学报,1982(3).
[4] 丰家骅.柳永思想评价刍议[J].学术月刊,1985(5).
[5] 曾大兴.柳永的生活道路与创作分期[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4).
[6] 曾大兴.试论柳永的创作道路[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7(1).
[7] 村上哲见.柳耆卿词综论[Z] .词学(第五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论柳永的悲剧人生 篇2
一、动荡历史酿成的悲剧
唐朝灭亡之后,开启了一场持续五十多年的割据分裂,时年群雄并起,纷争不断,整个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浩劫。这是李煜继承皇位历史背景,也是导致这场亡国悲剧的历史原因。史料中记载,南唐中主李璟多子,李煜排行第六,擅长文学、好工书画、通晓音律、吟诗作赋,是个翩翩风流的佳公子。在政治才能和军事魄力方面,他远不及中主长子弘冀,且古代大位传承,最重长幼有序,而李煜排行老六,因而本该轮不到他来继承大位。然而,历史总是沿着不为人知的车辙前进,到了李煜身上,历史仿佛与他开玩笑一般。在公元959年,太子弘冀毒杀晋王之后不久,自己也殁了,且排在李煜前头的几位兄长,也都早亡。于是李煜被封为吴王,入主东宫。显德六年,中主李璟病故,时年二十五岁的李煜继承皇位,就这样,李煜被硬生生地腿上了历史政治舞台。在李煜即位当时,南唐已经向宋朝俯首称臣,即南唐是宋朝的一个属国,整座南唐的“大厦”已经摇摇欲坠。深处乱世的中心,经历了多起政权割据,面对着岌岌可危的时局,不是说李煜看不清,而是因为他看的太清。正因为看的太清楚,所以当他面对时局、政局有着一种无力回天的无奈,正因为看的太清楚,所以他知觉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于是,李煜开始消极治理朝政,一心只想着追求眼前的快活。二、懦弱性格造就的悲剧
李煜生来就性格羸弱,一门心思专营诗词歌赋,无心旁顾,就这么一个喜文作赋的风流才子,却残酷的投身在了帝王之家,承担起了本不是他志愿,也不符合他理想的帝王责任。毫不讳言地说,是封建的世袭制将李煜硬生生地推上了帝王的“宝座”,然而这个“宝座”,既是尊荣,更是枷锁,困住了李煜的人生理想,并生出了许多不可预料的事端来。细细算来,李煜前后担任皇帝仅一十五年。短短的十五年,他便将南唐的江山拱手相送,短短的十五年,他便成万人之上的一国之君沦为宋军的阶下俘虏。后人在对评述南唐这段历史时,往往会将南唐的灭亡悲剧归咎于李煜个人,但要说是李煜害了南唐,不如说是南唐毁了李煜。生来就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贵公子,哪能扛得起乱世中治国平天下的大任,这种懦弱的性格与动荡的时局格格不入,不可避免地要酿成悲剧。
二、多舛命运增添了悲剧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有时这“三分”的“注定”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谈到命运,人们总有一些神秘色彩和宿命的味道。
当然,从宿命论的角度上看,李煜的人生悲剧中,不免有一丝宿命悲凉之感。在李煜还是皇子时,他曾经设想过自己未来的生活,要么成为一个隐士,要么成为一个文人,在诗山词海中游荡,过着大隐于市、小隐于山的生活。然而,身在帝王家的无奈,加之命运的戏弄,偏偏几位有野心、有政治抱负的哥哥早早的殁了,却让李煜这么一位一心只想纵情山水和诗词的文人皇子当上了皇帝。当中的因缘际会,不可说不巧合,不可说不是命运的捉弄。纵观李煜的一生,文学上大才,政治上昏聩,然而就这样一个懦弱的文人,要想让他在乱世之中力挽狂然,又谈何容易?从这一介书生走上帝王之位开始,命运就已经注定了这位书生帝王的人生悲剧,其中又何尝不是命运的主拨弄呢?
三、悲剧美
从李煜的政治人生上看,其无疑是悲剧的,然而在文学史上,又恰好是这种政治的不得意造就了李煜后期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大起大落的人生际遇,无处纾解的情感,让李煜只能将心中的情感和胸中的愤懑,通过词的方式来寄托、来表达,将那满腔的绝望和绝处盼生的情感,通过作词的方式来抒发。一位文学家曾经对李煜词作出如下点评: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最不朽的篇章是不朽的眼泪。李煜的词堪称是血泪堆积而成的,词篇绝美,不加雕琢,至情至性。亡国的不幸导致了他人生的不幸,却铸就了词史上的大幸。从李煜的人生悲剧上,感受到了那种深刻而又广泛的人世之悲,而正是这种“大悲”使他的人生发出了更加夺目的光彩。
摘要:南唐后主李煜,自小生长于深宫之中,天资聪颖,好书喜文,是一个似贾宝玉一般的风流人物,却误作“人主”,成为南唐最后一位皇帝。在李煜的身上,存在着强烈的人生错位,这种错位导致了这位末位帝王的悲剧人生,也导致了南唐的灭亡。然而,也正因为这种错位,却使得这位亡国皇帝身上有了一种超越时空和生命的悲剧美,留给后人无尽的感慨和唏嘘。本文从历史层面、性格层面、命运层面以及悲剧美等入手,全方位解析南唐后主的错位人生。
关键词:李煜,历史悲剧,性格悲剧,人生悲剧,悲剧美
参考文献
[1]毕淑敏.颓废与拯救[M].北京: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论柳永的悲剧人生 篇3
关键词:柳永;现实;矛盾;悲剧
词,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隋唐之际新兴的音乐“燕乐”而写下来的歌词,最初称为“曲子词”,别称长短句、曲子。其产生于唐,兴盛于五代,至两宋达到顶峰,上自唐下迄明清千余年间,词家辈出,然在文学史上争论之最大者,毁誉之最大者,当属柳永及其词作。这位在正史中未曾记载的词人,却在文坛上掀起了不小的风波。有推崇备至者称其为北宋正宗,更有甚者将其词作与杜甫诗相提并论;有贬之极者称其为卑俗放荡,淫靡之音泛滥导致雅奏断绝。至今对于柳永的生卒年仍未有定论,据唐圭璋先生考证柳永生于太宗雍熙四年(约公元987年)或太宗雍熙二年(约公元985年)福建崇安五夫里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好为艳冶之曲,仁宗临轩放榜,特绌之。后改名为永,字耆卿,于景佑元年(1034年)进士及第,因排行第七,又称之“柳七”。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并以“白衣卿相”自诩,是开北宋词之大家,婉约派代表人物。其一生仕途坎坷,穷困潦倒,出殡时,群妓合金葬柳七,轰动满城,之后每年清明节歌妓相约去祭祀,称之为“吊柳会”或“吊柳七”。柳永为何被世人冠以“风流浪子”其词又被称为“浅近卑俗”?为何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其一生的悲惨结局?笔者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加以考察分析。社会唯实论的代表人物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事实具有强制性、客观性和普遍性,大部分人类的意向,不是自己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受外界熏陶、引导下生成的。个体存在于社会之中,其思想是经社会的塑造决定的,并不服从于个体之理性,这确切说明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个体发展的深刻影响。
1 柳词文风之继承性
词一直被视为艳科,为“娱宾遣兴”的工具,题材多集中在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等方面,与孔子主张的雅乐背道而驰,被称为淫靡之音。自晚唐五代以来,出现了大量的华丽香媚词句,词风脂粉气息浓郁。柳永《乐章集》213首词中关于描写歌妓作品的就有103首之多,其中《菩萨蛮》十四首充分体现了“花间鼻祖”温庭筠声律和谐之特色。尹鹗词云:“其写冶游,写情思,均分明如画,不避详琐,《柳塘》以为开屯田俳调,洵为知言”,由此可知,柳永的《乐章集》对《花间集》的词风题材得到了继承。《云谣集》作为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词集,其浅近鄙俚的词体为柳永提供了作词的蓝本,在此基础上柳永凭借超群的音乐天赋与文学才能,对词的声律句式加以革新突破。柳永以宋玉自居,《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列传》云:“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从柳永《乐章集》中可以看出其铺叙展衍之功,其风流悲情正是继承了宋玉之风。
2 北宋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北宋之初,为了加强其统治地位,杯酒释兵权解除武官的兵权,且优待官吏,赐良田钱财,让他们安于享乐,以此消磨锐气。宋太祖曾对当朝大官说:“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①,于是大官们纷纷依旨奉行。处在太平昌盛的北宋时期,举国上下无不笼罩着奢靡、享乐的社会风气。上起朝臣下至百姓,皆热衷于写词唱曲,宴饮游乐,据陈师道《后山诗话》记载张先“多为官妓作词,而不及靓。靓献诗云:‘天与群芳十样葩,独分颜色不堪夸。牡丹芍药人题遍,自分身如鼓子花。’张子野于是为作词也”。在这种糜烂习气的熏陶下,对于柳永性格以及创作风格的影响可想而知,由此我们更容易的理解他为何毫不掩饰的往返于妓馆的行为。
3 儒家思想的追崇
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便成为了政教经典,其“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成为儒士追崇的理想人格。士人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决定了其与政治不可分割的必然性,“学而优则仕”成为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柳永恰恰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传统士大夫家庭,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同许多士子一样,以考取功名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根本。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二十岁左右便离开家乡崇安到繁华的汴梁参加应试,然而一切并不尽如意,蹉跎了近三十载。宋仁宗景佑元年特开恩科,柳永借此机会进士及第,时年约五十岁,为官后的柳永,尽忠职守,曾被《大德昌国州图志》列为“名宦”,而被此书记为名宦者寥寥四人,柳永位列其中。足可见柳永在为官期间的政绩被世人称道,并非是一个空腹才情的词人。
4 个人原因
柳永天性浪漫,狂放不羁,出生于传统士族家庭,思想行为受到了儒家“克己复礼”教条的束缚。当他来到汴梁应试,这里繁华的市貌,无不吸引着这位好奇痴狂的少年,他的心如脱缰之马,肆意纵情于歌舞声色中。柳永从小便赋有卓越的才情,宋人杨湜《古今词话》中所载,有一《眉峰碧》一词,“柳永少读书时,遂以此词题壁,后悟作词章法。一妓向人道之。永曰:‘某于此亦颇变化多方也。’然遂成‘屯田蹊径’”,柳永自幼颇爱民间词,这也是其经常出没市井教坊,其词曲通俗的根源所在。当时的北宋籠罩在一片奢靡享乐的生活气息下,大部分文人士大夫阶层也擅于创作艳词媚曲,并且官员府邸有专门跳舞唱曲的官妓,为其宴饮助兴。然在儒家传统观念盛行的北宋,都以儒家“诗教”规范自己,克制自己的思想行为,不敢肆意张扬,偶有越轨,也都遮遮掩掩。对于一个生性狂傲,并且生活在这样一个繁华背景下的柳永,最终导致其被冷落于官场之外。据《柳七》记载吕夷简六十寿辰,派人向柳永讨词,曾作一首《江西月》,当吕夷念到‘纵教疋绡字难偿,不屑与人称量’,笑曰:‘当初裴晋公修福光寺,求文于皇甫,每字索绢三匹。此子嫌吾酬仪太薄耳。’当念到‘我不求人富贵,人须求我文章’,便怒斥曰:‘小子轻薄,我何求汝耶?’从此衔恨在心。然仁宗见之,亲笔批道:“柳永不求富贵,谁将富贵求之?任他白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柳永因其恃才高傲的性格,断送了自己的仕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在多种需要未能满足之前,首先满足的是迫切需要,只有在该需要满足之后,后面的需要才能起到激励作用。柳永一生漂泊不定,在其失意、煎熬的之时迫切需要栖息之地,以及被人欣赏理解的渴求。在北宋吟词唱曲的市井小巷,柳永只能寄情于秦楼楚馆,只有在那里他才能寻得自身存在的价值,柳永在自觉不自觉的意识中,被推向了风口浪尖,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色彩。
注释:①《宋史》卷二百五十《石守信传》,中华书局1997年版。
参考文献:
[1] 唐圭璋.柳永事迹新证[J].文学研究,1957(3).
[2] 唐圭璋,潘君昭.论柳永词[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79(3).
[3] 叶嘉莹.柳永及其词[J].南开学报,1982(3).
[4] 丰家骅.柳永思想评价刍议[J].学术月刊,1985(5).
[5] 曾大兴.柳永的生活道路与创作分期[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4).
[6] 曾大兴.试论柳永的创作道路[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7(1).
[7] 村上哲见.柳耆卿词综论[Z] .词学(第五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论柳永对宋词的贡献[范文模版] 篇4
摘要:柳永作为宋代词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他精心构制慢词,开辟“以赋为词”的新型表现手法,打破唐五代以来词坛的奢靡之风和小令独统词坛的单一局面,拓展了词的表现内容,在词史上获得了较高的声誉。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柳永的词的分析,说明了柳永对宋词的贡献。关键词:柳永;宋词;贡献
一种文学形式的兴旺发达,需要一批为之奋斗的人,北宋时期,柳永开辟的俚俗词派,让宫廷词、士大夫词逐渐走向民间,促进了宋词的口语化和通俗化,以至出现了“凡有井水处,既能歌柳词 ”的现象。柳永的不懈努力为宋词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推动慢词的发展,打破小令统治词坛的局面
(一)柳永推动了慢词长调的兴旺
柳永关注到了词的特殊特征,特别注意了词的格律与平仄。加之他在音乐方面的特殊天赋,赋予词以一种特殊的美感。一方面维护了词的传统,同时又勇于开拓创新,对领字、对句、长短句综合运用,使慢词有了崭新的发展。比如柳永的代表作品《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柳永在词作中,用“对” 字起领全篇,显得干净利落,再以“渐”字自然的过渡到下文的描述,同时掺杂着作者浓烈的感情色彩。有如“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一句,作者运用长短句相结合和手法,把感情婉转流畅的表现出来,明净而透彻。同时在词作中,无处不透露着作者对词的平仄和韵律的深刻体悟,展现出作者深刻的文字功底。
(二)柳永打破小令统治词坛的单一局面
唐五代时期,词主要以“小令”为主,慢词在柳永之前出现甚少,在词的总数中占有很小的比例。柳永大力推广慢词,从根本上打破唐五代以来小令统治词坛的单一局面。如柳永的慢词长调《戚氏》“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间。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湲。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别来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念利名、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漏箭移、稍觉轻寒。渐鸣咽、画角数声残。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全文长达200多字,极大限度的扩展了词的容量,提高了词的表现范围,促进了宋词的发展与繁荣。
二、柳永开创了新的词牌名,丰富了宋词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
(一)在词坛上,柳永是开创词调最多的作家。
在宋词八百多个词调中,有一百五十多个是柳永的首创。《雨霖铃》、《望海潮》、《八声甘州》、《黄莺儿》、《彩云归》、《鹤冲天》等等。宋词发展到柳永,逐渐得到丰富和完善。柳永的努力为后来苏轼、辛弃疾对宋词的进一步繁荣开辟了道路。
(二)柳永对歌妓词的描写,真实表达了女性的内心世界
1、柳永着重表达了女性真实大胆的爱情,提高了女性在爱情中的独立、平等、自主地位,展现出女性真实的内心世界。比如柳永的词作《凤栖梧》“蜀锦地衣丝步障。屈曲回廊,静夜闲寻访。玉砌雕阑新月上,朱扉半掩人相望。旋暖熏炉温斗帐。玉树琼枝,迤逦相偎傍。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由于柳永经常流连于市井烟花柳巷,他对世俗女子的描写坦陈真切,歌颂了她们对爱情自由平等的渴望,展现出她们爽快泼辣的真实性格,符合大众市民的审美取向。
2、柳永摒弃传统花间派词人对贵族妇女的描写,更多的关注了他所熟悉的歌妓和市井妇女。比如《忆帝京》“薄衾小枕天气,乍觉别离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也拟待,却回征辔。又争奈,已成行计。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凭寂寞厌厌地。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他在未脱离表现狭邪的市井现象的情况下,更注重对歌妓真实感情的抒发。柳永词的艺术性和独创性,提高了词作的表现力和生命力。
(三)柳永在词中首先描写了城市的繁华风物
1、柳永首先开辟了对城市风舞的描写,比如在《望海潮》中,“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2、柳永以绚丽飘洒的笔触,把三五都会的兴旺与繁荣展露无遗,拓展了宋词的表现内容,对宋词的发展意义重大。
(四)柳永运用“以赋为词”的表现手法,丰富了宋词的表现形式。
1、柳永注重慢词写作的铺叙描写,往往以景物描写和场景渲染作为铺垫,以实践活动为叙述线索,在词作中时时透露着主人公的内心感受。结构疏放,内容连贯有序,把所表现的是由和情感生动流畅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2、在其代表作《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作者首先描写场景,用铺叙的手法慢慢展开。
3、在《八声甘州》中“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灵活运用领字,让铺叙生动流畅的展开,从而避免了刻意堆砌之嫌,达到了极高的艺术表现效果。
三、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广泛运用
(一)柳永大量借鉴、吸收市井口语入词
1、柳永扫除唐五代以来浓烈香艳的词作传统,大量吸收采用市井化、口语化的大众语入词。比如《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也拟待、却回征辔;又争奈、已成行计。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2、柳永词作通俗易懂,增加了宋词的推广度和表现力。又如《昼夜乐》“洞房记得初相遇,便只合、长相聚。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况值阑珊春色暮。”他的词作多明白通俗、平白如话,才会出现“凡有市井饮处,即能歌柳词”的现象。柳永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对于后来的说唱文学和元代戏曲的发展有发轫之力。
(二)柳永对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创新
1、柳永不单只是注重书面语的深入提炼,更是广泛的采用世俗口语,比如“恁、争、怎、看承、都来、消得”等的运用,不但生动有趣、活泼别致,而且易于人们的理解。他创造性的运用白描和铺叙的表现手法,符合大众市民的审美需求。
2、他通过利用时空转换,巧妙地传造出独特的结构方式,表现出回环往复得多重表现效果。如《驻马听》“凤枕鸾帷。二三载,如鱼似水相知。良天好景,深怜多爱,无非尽意依随。奈何伊。恣性灵、忒煞些儿。无事孜煎,万回千度,怎忍分离。”
四、抒情化自我的表达和对羁旅行役词的发展
1、柳永曾在军营写下一篇赞颂将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壮怀激烈之词《踏莎行》“谋臣样樽俎,飞云骤雨,三军共戮力番儿未去!天时地利与人和,西酋谁敢轻相觑。鼐鼐台,草迷烟渚。飞鸿惊对擎天柱!雄风高唱大风歌,升平歌舞添情趣。”整篇词作感情浓烈、汁液饱满、视野开阔,具有大气磅礴的气势。
2、词作《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和著名的羁旅行役词《满江红》“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柳永的羁旅行役词感情真实,注重自我的表达。结语:
柳永作为词坛具有开创意义和全面革新的词人,对后世影响极大。苏轼和周邦彦在其影响下,分流并进,各开一派。他对晚唐五代词的全面改造,使词由案头文学逐渐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健全了词的体制、丰富了词的内容、拓展了词的境界。由于其词作过于浅直俚俗和对于男女之情、靡靡之音的描绘,受到李清照等人的批评。但是,柳永对于宋词的发展与繁荣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参考文献:
[1]何文焕.历代诗话[A].陈师道.后山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排印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肖寒,锡锚编.古代文学名句精华(词曲卷)[M].重庆出版社,2010.
《人生》中巧珍的爱情悲剧成因 篇5
内容摘要:在《人生》所描写的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里,巧珍以火般的热情和水般的温柔包容高加林。可她的爱情最终是一场悲剧,这悲剧的原因在于她和高加林之间爱情基础的薄弱、阶层差距,也在于她自身的悲剧性格。
关键词:《人生》 刘巧珍 爱情悲剧 阶层 悲剧性格
路遥的《人生》描写了一段让人叹惋的爱情,高加林和巧珍的一段感情纠葛让人印象深刻。小说塑造了一个像火也像水的善良女子――巧珍。
路遥是带着喜爱的笔触去写巧珍的,她“并不是那种简单的农村姑娘”、“精神方面的追求很不平常”。路遥说:“她那火一样热烈和水一样温柔的爱。”给了高加林温柔和安慰。她以火一般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爱情中去;在被高加林无情抛弃后,她又以水一般的温柔包容了高加林。然而,最终她的爱情也只是一声叹息。
一、火焰般的热烈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巧珍的“歌声甜美而嘹亮„„带有一点野味”,她全身洋溢着一种生命的味道,带着一种生命的张力,让人忍不住一睹其容。路遥让巧珍的出场给失意而沉闷的气氛带来一种生命的气息,一股破土而出的生机。
加林以为的偶然相遇,实际上是巧珍的刻意为之。这个饱受相思之苦的姑娘曾经因为高加林的教师地位望而却步,可是在加林失意之时迫切地“想破开脸皮去安慰他一下”。这样近乎直白的含蓄在加林赶集那一天显现得尤为明显。
加林被迫要放下矜持去赶集卖馍,觉得他“成了一个最无能的人”时,巧珍义无反顾地帮助了他,“我给你卖去!”,她“从他的胳膊上把篮子夺走了”。对加林来说,难的是在在人群中张开嘴叫卖,可对于巧珍来说,难的却是走到加林的面前。她被心中掩埋的感情逼得走投无路,“她要爆发了!否则,她觉得自己简直活不下去了!”她怕加林拒绝,甚至是抢过了篮子!这场偶遇她已等待多年,这是她追求幸福的一次冒险,她从阴影里走到加林的面前,迈入了一场爱的献祭。
巧珍在这场爱情里像一团火火,扑着加林而去,奋不顾身。“她如果跟了加林这样的男人,就是跟上他跳了崖也值得!”她一往情深,哪怕付出一切也在所不惜。
走在田野的路上,当加林自我贬低时,巧珍却说:“你如果不嫌我,咱们两个一搭里过!你在家里盛着,我给咱上山劳动!不会叫你受苦的„„”这样的话绝不是一时兴起说的,在巧珍的心里一定已经百转千回了。
像火一样的巧珍,义无反顾的追逐获得了加林的回应。至此,巧珍更是像迎风而起的火舌一样,对加林燃起更加炽热的爱意。为了加林,她在只有文化人才刷牙的村里刷起了牙,遭众人围观、父亲辱骂,可她说“让他们笑话!我什么也不怕”;她敢在众目睽睽之下和加林相跟着去城里。巧珍以前恐怕是想也不敢想的,可她和加林谈起恋爱了,她敢了!
如一团火扑着自己的爱情而去,巧珍以自己的温度温暖了加林。
二、海水般的包容
巧珍以火般的热情爱着加林,同时又以海水般宽广的怀抱包容着他。这点在她遭加林抛弃后的态度上可以看出。
巧珍的爱情给了加林莫大的安慰,可当加林想要外出闯一片天地之时,她的爱情终究替代不了加林的理想。她看加林苦闷不堪,想“只要加林高兴和愉快,她也就感到心里好受一些”。加林开玩笑说,“你叫我出去,不怕我不要你了吗”?巧珍却在玩笑里哭了,可还是忍着痛苦,说“只要你活得畅快”。
但她的爱情最终还是败给了命运。在被抛弃后,巧珍如水的胸怀宽容了他,即使他和她已再无可能走到一起。
加林在进城接到黄丽萍伸出的橄榄枝之后,他终于决定抛弃没读过书的巧珍。加林在城里反复想着要和巧珍分手,而可怜的巧珍却以为是加林病了而整晚睡不着觉,可痴心换来的却是加林的抛弃。
巧珍却没有恨加林的负心,“她两只手痉挛着抓着桥栏杆”,泪流满面,“你走你的,到外面找个更好的对象„„你不知道,我是怎样爱你„„”巨大的痛苦席卷着巧珍的心,她“说不下去了,掏出手绢一下子塞在了自己的嘴里”!这个坚强的姑娘忍受着被恋人抛弃的巨大痛苦,却还惦念着爱人,让恋人找个好对象,可是她却不知加林早已觅得佳人。
在加林被人举报而回到高家村时,已经嫁给马栓的巧珍却极力阻止姐姐去找加林的麻烦,她哽咽着,“你要是这样整治加林,就等于拿刀子捅我的心哩”。巧珍爱着高加林,不管高加林是不是还和她在一起。她像是最温柔而又最有包容度的水,以爱而博大的胸怀容纳着高加林的一切。她的爱像是波涛推动着高加林往前走,可是当高加林在外面受尽了苦楚返乡时,却又给予他关怀与照顾,以水之温柔替他缓冲着痛苦与伤悲。
三、爱情悲剧的原因
巧珍以全部的少女情怀深深爱着加林,她像是火一样,驱散了高加林心中的阴霾,又如水一般包容着失意的他。巧珍的爱是纯洁无私的,可是最终还是以悲剧收场。
关于巧珍的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单向的爱情
加林接受了巧珍,可真的是因为爱情吗?在我看来并不是。
在巧珍向加林说出自己对他的痴恋时,加林“被巧珍的感情深深感动了”,在感动之下,他没有拒绝巧珍。可是后来,他后悔了,“匆忙地和一个没文化的农村姑娘发生这样的事,简直是一种堕落和消沉的表现;等于承认自己要一辈子甘心当农民了”。加林接受了巧珍的爱情,更多的是一种感动,一种在孤独中寻求慰藉与承认的迫切。加林苦闷不堪之时,像一朵花一样的巧珍冲进他的生命,让他觉得自己是被人爱着的,是和身边的其他农民不同的,因为巧珍还是财神爷刘立本的女儿。这种近乎炫耀的心理在他叫上巧珍一起去城里买漂白粉时表现了出来。
加林并不是真的爱着巧珍,寂寞、孤独、感动、炫耀等等让他接受了巧珍,可却没能还以巧珍同等的爱情。这场爱情里恋爱着的只有巧珍一人,她的爱情是一场单向的追逐。在面临命运的选择时,加林几乎是毫不犹豫地舍弃了巧珍,选择了对他的前途有益的黄亚萍。
(二)阶层的差异
虽然加林是农民的儿子,也曾是农民,可他骨子里还是个“文化人”。而巧珍却是什么文化也没有的农村姑娘。巧珍和加林聊天,她只能絮叨水井、母猪这些琐事。加林不能忍受,这些和他此刻的生活相隔千里;而曾经亲近无比的恋人也像是另一个世界的人。“他想起刚才和亚萍那些海阔天空的讨论,多有意思!现在听巧珍说的都是这些叫人乏味的话。”
与此同时,加林“理想中的爱人”黄亚萍出现了。黄亚萍的出现时刻提醒着高加林他和巧珍之间的阶层差异。而巧珍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差异,导致了高加林对她的疏远与抛弃。加林如今在城里,他向往的是外面更广阔的天地;而巧珍还是在闭塞的山村,他们的阶层差距越来越明显,最终巧珍没能逃脱被加林抛弃的命运。
(三)巧珍的悲剧性格
巧珍的爱情悲剧另一原因是她自身的悲剧性格。笔者认为巧珍的爱虽然如同水包容了高加林,但也如水,卑微地依附着加林。
巧珍觉得被抛弃只能怨他们之间差距太大了,可她从未想过去努力改变这种差距,只是保持着自卑的状态爱着高加林,仰视者她心中的文化人,而未能成长为能与之并肩的女性。
巧珍在有文化的人面前,有一种深刻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曾使她对高加林望而却步,“她时时刻刻在想念着他,又处处在躲避着他。她怕她的走路、姿势和说话在他面前显出什么不妥当来,惹她心爱的人笑话”。在巧珍的身上,缺乏一种自我价值的认同,她自卑,姿态低到尘埃里却未能开出花来。
她爱到卑微,惴惴不安地等待着高加林每一次的回应,就像等待判决的人。最后的判决却是加林亲手斩断了彼此间的关系。巧珍忍着剧痛说:“你参加工作后„„我尽管爱你爱得要命,但知道我配不上你了。”她只是对高加林尊敬与爱慕,却从不曾想过努力使自己与加林相配。
爱慕而起的爱情,让加林成为巧珍心里的神;而巧珍在加林眼里只是人生失意之时的一个心灵上的慰藉,所以当高加林能够拥有更好的人生时,巧珍遭到抛弃是必然的。
巧珍的性格悲剧主要在于她未能形成独立的人格与自尊意识。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局限了她的眼界,阻止了她的发展,闭塞的乡村使她传统的女性意识根深蒂固。她一心依赖高加林,以他为天,在高加林面前她是自卑的,是怯懦的女性自尊自强的独立精神在她身上毫无踪迹。
论柳永的悲剧人生 篇6
说起《教父》主角迈克尔的一生,很多人评价是一个由纯良转而走向无边的堕落,进而一步步蜕去人性的外壳的过程。人们似乎总是对老教父津津乐道,说他尽管手段非凡,但依然有温情脉脉的人性,而迈克尔几乎成为凶残,冷血,丧心病狂的代名词。其实,纵观《教父》,迈克尔的命运是我所了解的人物中最具悲剧性的,他一如鲁迅笔下孤独的斗士,在黑暗中踽踽独行。
《教父》三部是以迈克尔的命运为主线贯穿始终的,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历来为人所称道,就其本质作用而言还是展现迈克尔的心路历程的载体。我们且除去迈克尔头上教父的光环,从人的本质角度来分析其命运的悲剧性,他悲剧的一生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孤独。父亲的意外可以说,父亲一直都是迈克尔心目中的一座高峰。迈克尔不像第三代教父文森,本性中并没有狂热的权力欲,他对父亲的爱完全是出于亲情。他曾经说我不想成为他那样的人,但我爱他。这种爱之纯粹,使他听说父亲出事以后,不顾一切的去保护自己爱的人。在他赶到医院发现父亲面临再次被枪杀的生命危险时,镜头展现了最动人的一幕:他伏在父亲床头,轻轻抚摸着父亲苍老的脸,说没事的,爸爸,我来保护你,我和你在一起。接着吻着父亲的额头,不能动弹的父亲留下了一行热泪。在整个家族最危难的关头,在父亲生命随时受到威胁的时刻,他可以不考虑自己作出全部的牺牲,毅然担当起除去毒枭和警察局长的重任。请注意,在此之前他从未直接插手家族事务。我们看到,在第二部结束时闪回中迈克尔坚定的弃学参军,对自己的前途已有了规划,可是现在所有曾经积极参与家族事务的人都站到了一边,而由迈克尔以毁掉一生前途为代价来挽回父亲的性命。影片在塑造迈克尔的形象时非常注意眼神的运用,这也是帕西诺这位演员的伟大之处。迈克尔的目光一直都是非常坚定的注视着同一方向的,很多人评价说,你看着他空洞洞的目光,就会有不寒而栗的感觉,但在迈克尔要枪杀毒枭和警察局长时,他的目光是唯一一次散乱的时候。他并没有注视对方,而是低垂着头,像是不断的寻找什么东西,随着窗外火车声的临近,气氛越来越紧张,而迈克尔的眼神也越来越游离,最后,他毅然抬手射出了决定他命运的子弹。这一场的重点渲染主要是为了展现迈克尔在命运最大的转折点时的心理状态,从他眼神的暂时迷茫可以看出他正在进行多么激烈的思想斗争,因为他要付出的,是他的一生。至此之后,一如他冷峻的眼神,迈克尔走上了一条无可复加的道路。
父亲一直极力反对他卷入家庭事务,在其伤愈后听说是迈克尔除掉了仇敌时,镜头中出现的是父亲的逐渐暗淡的表情,摇头叹息之余闭上了双眼,作为父亲尚且对迈克尔前途已毁痛心疾首,迈克尔本人要承担多大的痛苦?但是迈克尔从来没有表现出这一点。在老教父与迈克尔花园谈话那一幕中,镜头处理的很巧妙,父子俩人一前一后,预示着两代人最后的交接,在镜头靠前的父亲说:我一直不希望你插手,希望你能出人头地,希望你成为可里昂州长。而处于靠后位置的迈克尔此时思考的问题已经不再单纯,他已经独自担当起了家族的事务。一方面,他要劝慰父亲对家族放心,一方面还要努力实现父亲一直以来希望他出任头地成为合法世界上层人物的希望,那句我告诉你我能支持的住,我就能需要多大的毅力在背后支撑啊!在父亲逝世以后,迈克尔可以说更加孤独,他在心灵上再也没有与之契合的人,唯一能够理解身处教父位置处境的父亲也离他远去,这种感觉在第二部中迈克尔一次与母亲对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房间的色调处理得很暗,唯一的亮光是壁炉的火焰照亮了迈克尔半边脸,预示着他极度矛盾的心理。他问母亲:告诉我爸爸的想法,他是很坚强吗,为这家族坚强,为家族他失败过吗?……这不是我的失去,而是整个家族的失去。母亲说:你不能让整个家族失去啊。可以说,整个家族的重任都由迈克尔一人来承担,他一直努力让自己坚强,为了家族的不失去而坚强,但这种坚强背后隐藏的却是令人心酸的孤独。
关于婚姻婚姻是一种将两个人放在一起共同抵御孤独的形式,但迈克尔的婚姻却让他更加孤独。第一次婚姻是形式上的孤独,在被贴身保镖出卖后迈克尔亲眼看着美丽单纯的姑娘被炸身亡。而第二次与凯的婚姻是本质上的孤独。首先,影片设计凯这个形象是为了说明从普通人眼中看到迈克尔的感觉,因为她是唯一游离于这个家族以外的一个人,从凯的角度是理解不了迈克尔的,也就是说,迈克尔是不能被普通人理解的。但更深层的意义是,作为更重要的妻子的身份,凯同样不能理解迈克尔,妻子形同虚设。其实最开始她和迈克尔能走到一起说明他们有很多共同点,凯身上的很多优点迈克尔也有,可是事情是在变化的,凯却用一贯的要求来要求迈克尔。可以说在迈克尔为家族事业苦苦挣扎时,凯没有任何支持,却简单的将迈克尔理解为一个越来越丧心病狂的人,以至于这种看法到了极致凯将小孩人工流产了。最痛苦的是,妻子是迈克尔尽力保护的对象,他越是尽力的保护,妻子就离他越远。这种痛苦是巨大的,但是迈克尔一如既往地自己承受,抱着从来在历史中,这些人遇到可怕的事情,可怕的不义,但他们仍然预期着时来运转,厄运会过去的希望,维系着他们名存实亡的婚姻。只有到了第三部时,迈克尔才第一次向妻子坦言:我要你原谅我,一切,我需要某种更亲近的东西,你不能理解那段日子,我爱我的父亲,我发誓我永远不会和他一样,但我爱他,他有危险,我该怎么办?后来,你有了危险,我们的孩子有了危险,我该怎么办,你们是我在世上最珍爱的人,现在我正在失去你们,我已经失去你了,你走了,这一切都是枉然,因此…… 你得了解我,我对命运做过完全不同的计划,我并非你认定那种人,我在西西里的每一夜,我梦到我的妻儿,以及我是如何失去他们的。但此时,迈克尔已经独自度过了大半生。
我的兄弟姐妹迈克尔是家里的幼子,但他在家族中一直处于孤独的状态,他内敛的性格和对家族事务的淡薄让他和兄弟们一直不能完全的平等的沟通,这一点从桑尼对他的态度上就能看出来。在第二部结尾闪回的内容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在迈克尔说自己已经报名参军后兄弟们都非常震惊并对他多有指责,后来大家都去为爸爸过生日,只留下迈克尔独自一人坐在偌大的餐桌前思考着什么,这种形式上的孤独反映的是他内心的孤独。虽然因为价值观的不同他们不能沟通,但迈克尔确实是从心底爱着他的兄弟。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又怎么能让一个正常的人承受得住呢?兄长桑尼被人当街乱枪扫死,其状惨不忍睹,影片中在迈克尔得知兄长遇害的消息时又一次用到了迈克尔的眼神。迈克尔是个非常坚强的人,他的眼神永远都充满了冷静和坚毅,而他的情绪也从来不会轻易流露,很难从他的外部表现上看出来,无论遇到怎样的状况,他都一如既往,在他几次受到重大打击的时候只能从眼神的小小转变上窥得他内心的变化。迈克尔得知噩耗这一场镜头采用的是正反打,迈克尔敏感的意识到有事情发生,坚定的看着带来消息人的眼睛,当他听到哥哥的死讯时,眼神稍稍的下移到对方的胸前,黯然无神,持续了好几秒。这时在他内心翻腾的万般情绪淋漓尽致的体现在眼神这小小的变化中。而自己深深信任的兄长佛雷多的出卖更是让迈克尔碎心,影片中突出表现了迈克尔发现这一事实时的细节:当他职业性的意识到哥哥就是内线时,镜头是迈克尔持续好几秒钟的近景,迈可垂下双眼,下意识地转过身,用手摁住太阳穴,虽然理智告诉他自己的判断不会错,但要他怎么接受这样的事实。而当他在舞会上找到哥哥,他忽然间抱着他的脸,狠狠的吻着哥哥,我知道是你了,我知道是你了,你伤透了我的心!迈克尔一贯都是非常有节制的,这是他受重大打击时幅度最大的一次动作,说明了这件事对他的冲击有多大,无奈而失望的感情只能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在纷繁的斗争中,自己为了家人付出了一切,而同胞的兄弟却是背叛者,迈可心里的悲凉有谁能知,这在他心里留下的是怎样的伤痕!而于自己的妹妹,由于妹夫卡洛的长期出卖而导致家族失去桑尼陷入困境,迈克尔只能选择牺牲妹妹的丈夫来成全家族,但家族间的仇恨又一次的全部转嫁到了他的身上,而他同时承担的还有妹妹数十年的不理解,而他一如既往的在任何她需要的时候接纳她。迈克尔从年轻时的一种
价值观不同造成的心理孤独迈向了更深层次的失去的孤独,而他做的,是代表全部兄弟姐妹维持这个家族。
权利与罪恶的牺牲品如果说围绕家族内部的种种描写只是从个体层面上来展现迈克尔的孤独话,那么影片通过将作为权力牺牲品的迈克尔这一孤独的个体置于家族与社会的一系列关系中则深刻诠释了社会和制度的罪恶。我向来反对将《教父》视为一部黑帮片,黑总是与白对应的,但现实生活中只有灰色的状态,作为社会的存在,制度本身就是罪恶的,有多少顶着光明正大的名号的所谓事业暗中没有充满欺骗,残忍和犯罪?我们的社会在实质上就是按照这种模式进行的,只是《教父》蜕去了那一层伪装,采用外化的形式揭示了这个永恒的主题,其思想意义和内涵远远超越了暴力的范畴,将主题升华为人类社会中最常见的权力交替中的深层意义--权力与罪恶的关系。在最本质层面上,迈克尔的人性悲剧就是这种制度的牺牲品,他的那些为众人所指责的举动只是符合游戏规则的行为。
让我们来看看迈克尔的事业。迈克尔在家族事业的传承中在某种程度上和中国雍正皇帝的处境非常相似,作为康乾盛世的过渡,雍正推行的一系列改革虽然一直备受后人指责,但在当时的形势下,这是唯一能够救国于水火的方法。同样,迈可在形式上延续了第一代教父的辉煌,但实际上,他面对的是父亲留下的一个貌似强大但实则岌岌可危的家族,他自己也意识到:时代变了,我父亲那套行不通了。如果说在他父亲的时代尚能够通过局部的人际关系网来生存的话,迈克尔面对的是一个更为广阔更为复杂的社会,此时已经不再处于父辈原始积累发家的阶段,而是同时面临由非主流社会向合法社会的过渡问题。一方面,迈可要在从前父亲的圈子里完成接替后的位置重树,另一方面,也是迈克尔一直看到和努力的方向,就是艰难的迈入社会的主流阶层,在这一点上他一如既往的秉承着自己对父亲和妻子的诺言。在这一过程中,影片强烈的揭示了两种不同形式下权力背后所隐藏的同样的罪恶和内幕,不管是喋血街头明目张胆的黑势力还是套上正义公平温文尔雅外衣的主流社会,都是一样的腐败。迈克尔作为游离于两者之间的个体,要不断地做出抉择。首先,在父亲逝世后,他面对的是五大黑势家族对他的彻底清洗,就连在父亲的葬礼上迈克尔也没有权力悲痛,因为葬礼早已成为各派势力摸底的集会,失去父亲的痛苦只能深深的压抑在心中,因为他不能让悲痛冲昏了自己的头脑从而影响自己冷静地分析形势。其次,在无休止的黑帮斗争中,迈可还要考虑另一条发展之路,当他将不合法经营全部盘点出的时候,一场直升机伏击使他险些丧命,他痛心疾首的说:当我以为脱离那一切的时候,他们又将我拉了回去。而在那所谓合法的世界中,迈可面对的是手段更加卑劣的众人,迈克尔曾说:我的一生,我在社会上力争上游,高高在上的事总是合法,正直,但我怕得越高发现越卑鄙,何时才会有终了?国会参议员盖里接受他的教育基金捐款,在大众面前装出一副善长仁翁的社会贤达形象,但当两人在书房中谈生意时呈现出的却是另一种肮脏无耻的面貌。盖里一方面肆无忌惮地向迈可索贿,同时却又大言不惭地奚落迈可的人格尊严。面对这种侮辱,迈可一口回绝了盖里的合作条件。那些西装革履道貌岸然实则手段毒辣的高层人物一方面成为迈克尔在黑道的竞争对手利用合法的指控手段试图扳倒他的工具,一方面又在迈克尔参与国际不动产试图走上合法化道路时为了自己的利益万般阻挠,他们奉行着财务就是一把枪,政治是知道何时该扣扳的理念,控制着金融命脉,玩尽了一切政治手段,不惜一切代价要置迈克尔于死地。在影片这一部分中,还集中涉及到教会的问题,虽然三部《教父》中对教会都有涉及,如果说在第一部时迈可在圣水和鲜血的洗礼下成为了两重意义上的教父,其对教会的批判已初显端倪,那么在第三部中更是直接描写教会的黑暗与腐败,这对于希望通过教会来拯救灵魂的人而言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因为教会已经成为一个附属于社会高层的工具,在它天然的外衣掩饰了多少罪恶!由此可见,《教父》这部影片的矛头暗指着所有的权力中心——黑手党只是一个隐喻,迈可的形象只是整个制度的见证者,也是整个制度的牺牲品,在这个世界行走,还能有
第二条选择吗?迈克尔在将家族事务交给文森的时候曾说:我试过不让事情演变到这个程度,但那是不可能的,在这个世界里不可能,你会无法回头的,你会和我一样,我这辈子一直想退出,我想让家族退出。
如果说在前两部中,影片是通过外化的表现手段来突现迈克尔的心理冲突,那在第三部中,对社会批判的同时,影片又将主视角回到了迈克尔孤独心理状态的呈现上,从开头霍塔湖萧条的表现,到聆听儿子演唱时回想起以前西西里的一段美好往事,再到向神父祷告的时候流露出的沉重负罪感,直到最后的回忆段落,出现了很多次迈克尔的心理独白,在迈克尔向教士告诫时留下的泪水中,我们是否看到了一个孤寂的灵魂在忏悔,此时的迈克尔已经牺牲了所有属于他的东西,包括他的心。我为何会那么害怕,为什么,我原本也很正直,我原本想做好事,是什么背叛了我,我的意思,我的心?我为何如此谴责自己,我发誓,凭着我子女的姓名发誓,给我一个救赎的机会,我就永远不再犯罪。晚年的迈克尔已经失去了一切可以支撑自己的东西,除了子女,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的子女,为了让他们以后不再像他当年无奈的走上这条道路。他曾深情地对女儿说:为了你,我的女儿,我宁愿在地狱里忍受烈火的焚烧。对女儿的爱是很等的深沉,但是这深深的爱最后换来的却是亲眼看着女儿死在自己怀里。影片在这里处理得非常巧妙,迈克尔趴在女儿的身上号啕大哭。我们听不见他的声音,音乐将一切都掩盖住了,通过他绝望的神情我们看到他那颗被击碎的心,自己爱的支柱在顷刻间摊倒,终其一身的奋斗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给了凯一个近景,镜头中呈现的是她悲伤中透出一丝迷惑的脸,她在迷惑什么?也许她一直以来都没有看清楚迈克尔对子女会有如此深层的爱,她刚刚发现了一个不同于她一直想象的迈克尔。但是,理解总是来得太晚,这一系列的打击使迈克尔撕心裂肺,他最后唯一的支柱已经坍塌,影片最后以闪回的形式将一幅幅照片呈现在迈克尔的眼前,梢纵即逝的画面透含的是时光飞逝,往事历历在目却已成烟云的无奈。接着画面上叠映出迈克尔那张苍老的脸部特写,终其一生伴随着他的孤独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伴随他离开了这个纷繁的世界。
人——教父回顾了迈克尔的一生,我们不禁要问,这种悲剧和孤独背后的东西是什么呢?是什么造成了迈克尔的悲剧呢?我想是人与权力,制度和社会永恒的对立关系。人性是复杂的,是因为人总处在本我、自我、超我的不断平衡中。这种平衡涉及到的不只是个人,而有其更复杂的社会的原因。人作为个体,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失掉自己的本性,而迈克尔的情况更加特殊,因为他要完成的是从一个纯粹的人到教父角色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家庭期待社会期待等因素不断促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自我的因素要压制到最小,因为一个人越成为既定规则的一部分,越是要降低自我的比重。在这一转换中他面对的是强大的制度,而且教父角色的特殊性使迈克尔必须要面临权力与罪恶这一贯穿于社会中的问题,在这两者的关系中充分体现了人性黑暗的一面,个体人这一最无助的角色要面对来自自身群体所构成的最黑暗的深渊,如果不能成为其中的一部分,那只能成为其现实的牺牲品。这个深渊有着宗教的光环,有着触目惊心的血腥,有着文明的外衣,但其中最深层次的却是人性恶的集成。人的群体性是人能从远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艰难生存到现在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成为展现人性的最好舞台。在群体的关系中,人类建立起一系列平衡制约的制度,但是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出于同一本性,这就注定了这一制度的本质。但这种制度对人有强大的约束力,只要不按制度行事就会被淘汰出局,所以人永远都只能牺牲自己来成全制度,也正是这一点促使迈克尔不断的失去自己,被抛入更黑暗的境地。如果说在第一部《教父》中康妮的小孩在圣水的涤荡下完成洗礼,那迈克尔就同时在鲜血的洗礼下完成了由个人到教父的转变,如果他不这样做,那他的生命将成为另一罪恶的祭品,这就在本质上揭示了人类之间建立在权力之上的关系。《教父》通过这一个人物要表达的,其实是全人类的问题,个人是无助的,也是不能逃脱的,老教父说他终其一身奋斗的是拒绝成为大人物手中的玩偶,那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成为所谓的大人物,迈克尔同样遵循了这样一条轨迹,对个人来说的悲剧成为了唯一能生存下去的手段。在这样的情况下,孤独自然就是永远伴随个体心灵的一种状态了,这也是人在如此环境下还存在良知的唯一来源,这种孤独来源于个体与群体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中,人不可能因为融入群体而不孤独,因为融入群体的是本我,但自我永远都是潜在心灵中,默默地看着一切,这也是为什么人都是以个体存在的原因。自我受到来自群体的各种因素的挤压,面临着随时以牺牲自己换取平衡的境地。它唯一的支撑来自于人类的血缘关系,这是唯一一种纯自然的关系,一种面临现实困境时理想的出口,总是寄希望于后代,或是为自己所有的行为找到心灵的支撑,这是人类的美德之一,完完全全的无目的的自我牺牲只存在于这样一种关系之中。但是,当人失去了这最后的希望时,一切也就完全回到了黑暗的深渊,孤独又成为了永远萦绕于心灵中的不可逃避的状态。
论柳永的悲剧人生 篇7
关键词:《霸王别姬》,程蝶衣,文化生态环境,人文尊重与关爱
1. 家庭状况与受教育状况——成长缺陷的根源
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 最原始的依靠就是家庭。一个人的素质, 在其懂得自觉提高之前, 要靠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培养。
程蝶衣心地善良, 不管母亲对他伤害多深, 他惦记她;不论师父打骂得多狠, 他尊敬他;不理师哥一再辜负他的心意, 他深爱他;地上的孤儿, 他要带回“家”;死去的小癞子最爱吃冰糖葫芦, 他会记得。而他对艺术的热爱和甘之如饴, 更让他充满魅力。遗憾是, 美被毁灭, 悲从中来。我想除了小楼, 他的世界应该还要有些能谈心的人。可寻尽了, 在蝶衣身旁, 真的找不出那样一个“朋友”。童年阴影一直没有磨灭, 心理缺失和性格缺陷伴随着他的人生。他比一般人更强烈地需要爱渴望被保护, 而又过分的内向和自我。不善于表达, 就难以被理解。加上他对别人不够宽容和信任, 就更难有朋友。当性格的正面与反面相碰撞, 无从调整又无从倾诉时, 矛盾与疑问就在内心翻腾, 痛苦不堪。
蝶衣的成长, 缺乏家庭的温暖, 也没有受到相当的教育。困在梨园里, 他只能在师父身上学到技艺。对外面的世界, 他单纯近乎于无知。在他的世界里, 只要和师哥演一辈子的《霸王别姬》。这样一个天真到愚昧, 还不得不让人感到可怜、痛惜的美好青年, 成长的缺陷造成了多大的遗憾。
2. 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戏梦人生的土壤
程蝶衣所在的地域是北平。政治文化气氛浓厚, 阶级斗争激烈, 社会动荡与阶级争斗在这里体现得特别深刻, 这对蝶衣的生活埋下了不稳定因素的伏笔。此外, 该地百姓的君王情结重, 让霸王别姬中的虞姬依附霸王, 为霸王从一而终的戏段, 显得格外真实。蝶衣自幼缺乏安全感, 对向来照顾他的大师哥有感恩亦有依赖, 入戏越深出戏越难。
京剧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上乘精品。蝶衣成长的关键阶段, 就被送去梨园学艺。从被动到主动, 京剧的艺术魅力以及角的人格魅力也正一点一滴地注入了蝶衣的生命。这里头更有一位让他甘心化身转世虞姬的“霸王”, 以至他为京剧付出的, 不但有用生命倾注的艺术表演, 还有由男儿郎化身女娇娥的性别转换, 甚至于连自己的爱情也融入了他的戏剧梦想里。
人生如戏, 社会动荡多变的局面, 京剧表演正好给他带来了精神逃避的净土。由此可见, 北平的地域文化及民族文化在相应的时刻给予了程蝶衣戏梦人生的土壤。
3. 职业角色与性别角色——雌雄同在的代价
“我本是女娇娥”这一幕, 我认为小豆子的性别转换是受逼迫的, 而最后完成性别转换, 却是自愿的。
当小石头抽出烟袋锅扔下, 转身摆动霸王的衣摆, 与他在戏院里看到那个场面重叠了, 他找到了他的霸王, 找到了安全感。他由心地笑了, 从此要与师哥演一辈子的《霸王别姬》。他是师哥的虞姬, 是自愿完成性别转换的。只是, 他的转换方式不是变性, 而是把他的男儿郎身份和现实一起封锁了, 埋没了。他为霸王背叛了自己, 活在《霸王别姬》的戏里。往后, 这定向的职业更是在这个男儿身身上一勾一点地塑造出女儿身的人格形态。
但是, 蝶衣男儿身日生理特点是不可能改变的。这种强硬式的性别转换, 给他心理上加载了痛苦使得性格变得怪异。性倒错的施行很有力度地引发了他的爱情悲剧。
菊仙作为小楼与蝶衣之间的第三者身份出现, 把蝶衣对小楼的占有欲推至高潮。他和师哥一共演了两百三十八场夫妻!他算的清清楚楚。现实中没有蝶衣爱慕的霸王, 他只能活在戏里。任凭小楼一再打击他“那只是戏”, 他也不可能抽身出来。师哥正是他雌雄同在的归属!
4. 时代视角与阶层视角——不可抗拒的命运
程蝶衣的艺术魅力能征服全场戏迷, 被喻为“转世虞姬”。他在舞台上倾注了一生的心血, 是真正的艺术家。
解放了, 应该有更大的舞台等待他发挥。可现实并非如此。文革时期, 以程蝶衣、段小楼为代表的京剧演员被活捉捆打, 严刑逼供, 供出他们无中生有的错。不管是下三滥还是生旦名角, 一夜间全变成牛鬼蛇神。小四的带头狠斗, 小楼错乱的一阵揭发, 把蝶衣伤得大喊“我早已不是个东西”。说他什么都可以, 就是不可以提他在袁四爷府上的失节。他最在乎他的贞节。因为他要对师哥从一而终。多么简单, 可贵的要求, 他终究无法避免被摧毁。这场灾难, 比他被国民政府以汉奸罪名把他捉去更令他无地自容。
在几十年的风雨里, 程蝶衣的身份就只是一个戏子。他是时代和阶级的玩偶, 他当孤儿, 当女娇娥, 当名角, 当汉奸, 当牛鬼蛇神, 任由玩弄。蝶衣的错, 是错在像他那样一位用生命奉献舞台的艺术家, 生于乱世。
5. 年龄视角——悲剧终结的回归
对于蝶衣的自刎, 我认为是年龄制约的结果。
程蝶衣的梦想破灭是早在年青时候已经知道的事, 他解脱的方法是逃避、否认、争斗、执迷。当时他年华正好, 穷追不舍很符合青春的年龄特征。来到最后, 他终于承认他本是男儿郎, 承认过往一切的事实, 那种把心里的累都释放出来的轻松, 是他从来没有过的快乐。是什么唤醒了他几乎湮没的灵魂, 让突然放弃了挣扎回到现实?是年华老去。年龄制约了他狂妄的任性, 他已不得不醒悟了。然而, 荒诞了几十个年华, 他这辈子学会的只有演戏, 以后不能演戏了, 价值也耗尽了。他惟有在最后一次《霸王别姬》的舞台上完成他一生的梦想, 实现人生最后的价值, 从一而终。
悲剧的最动人处, 是小楼回头大喊“师弟”后, 再轻轻唤的那一声:“小豆子。”那一刻, 蝶衣是幸福的。他本来就是一个只需一点点, 就会很满足的孩子。
程蝶衣的人生悲剧, 是和历史、社会、家庭、职业、性别等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的。追溯到悲剧根源, 终究是相应的文化生态环境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的影响。
结语:现实的残酷是客观存在的, 每个人都有其相应的文化生态环境, 而人与人之间的文化生态环境又是相联系的, 在家庭生活、社会交往中互相影响。对于程蝶衣的悲剧, 对于影片的赏析, 我们都不该只看到影象和因果, 更要把当中的内涵价值体现在生活中。平等对待他人, 互相尊重与关爱, 通过沟通相互理解、支持。文化生态环境存在共同点与个体特征, 人群中客观存在着各个交集。每个人付出一点点, 在可做的范围内创造美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各自的文化生态环境就会美好很多。
参考文献
[1]陈凯歌, 霸王别姬[Z], 中国:汤臣电影有限公司, 1992。
[2]李碧华, 霸王别姬[M], 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2004。
【论柳永的悲剧人生】推荐阅读:
蝶恋花柳永的翻译11-29
柳永的雨霖铃鉴赏07-05
柳永俗词的意象特征10-23
柳永《八声甘州》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07-14
柳永介绍08-16
定**柳永09-23
柳永:迷神引07-08
凤栖梧 柳永11-24
论秦观词对柳永词的继承与发展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