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 柳永教案

2024-10-06

雨霖铃 柳永教案(精选8篇)

雨霖铃 柳永教案 篇1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雨,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之三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

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是,仔细地对照一下之后,我们应该承认,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说得很对。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养她的父母之邦。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曾经把杜甫这句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提

据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晋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思”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

道理说透。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为什么不值得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呢?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一起来听首歌,放松下。(幻灯1:“音乐”)

邓丽君甜美、深情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 柳永。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可歌柳词”。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目标“品鉴艺术手法、体味作者情感”。(幻灯3:【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

1、好,我们走近文本,触摸一下柳永的情感脉搏吧!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录音范读,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直接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幻灯4:“文本、录音”)(播放曹灿范读)

2、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和恋人离别的心情呢?请大家找出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板书,并提醒同学在书上标画出来)(幻灯5:【整体感知】 “多情自古伤离别”)大家齐读一下这句话。

3、这句话表露出作者的心情、心境是怎样的呢? 伤心,凄凉。

4、是啊!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其中最苦是“爱别离”。“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大家还知道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举几个例子。除了同学们说的,还有这些经典句,齐读。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5、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非常普遍的。而柳永的这种“伤离别”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我们投入感情再来读读这句话,品品柳永独特的离别情。

(齐读)“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6、大家品出柳永与众不同的情感来了吗?想好了,请和大家分享一下。柳永的“伤离别”比一般人更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明柳永的离别是在凄冷的秋季。文人感秋则悲,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场景下和心爱的人离别呢?真是双重的痛苦啊!

三、重点探究

1、柳永和爱人的离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词的上片,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板书)

2、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渲染了送别时凄凉氛围,词人此刻到了长亭,正值“骤雨初歇”,眼前的景物变得更加凄清,他听着凄切的蝉声,看到河两岸的柳树和河边的小舟,离情自然更浓,作者将离别的伤感寓于景中,寓情于景。

3、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那么,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不全是实写,“烟波、暮霭、楚天”是作者的想象语。作者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路途中的苍茫,结合起来,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更能表达内心“伤离别”的心情。

4、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也是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上片有一句典型的“情语”,你找到了吗?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5、文学的魅力在于细节的真实,这是一处经典的细节,值得我们用心品味。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品味。

(1)一个“竟”字,突出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2)把“执手”换成“牵手”“握手”好吗?为什么?

(3)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实际上有千言万语。此时柳永和恋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悲痛得说不出话来。你能否试着代他说两句?展开想象写一写,和大家分享。(幻灯6:【重点探究】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三个问题)

(就上述问题分组展开讨论,然后和大家交流。)(请大家不要笑,如果你笑着说,说明你没有换位思考,未将自己当做柳永,自然也体会不到他说此话时的伤心。一个和自己心爱的人即将分别,山高水远,不知何时再聚,此种情景,怎会有笑声?)

6、文学是想象的艺术,大家丰富的想象填充了柳永留下的艺术空白。那么,与恋人离别后,作者的痛苦有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呢?请位同学为大家朗诵词的下片。

7、好,读得很有感情。思念是一种说不出口的痛,而柳永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你认为哪句最能代表柳永的心声呢?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作者直抒胸臆,把离别后的痛苦酣畅淋漓地说出来了!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阑

通 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阅读柳永的《蝶恋花》,该词的词眼是什么?是怎么表现的? 词眼是“愁”。

第一,通过动作写“愁”。(登楼。因愁登楼,登楼更愁)

第二,通过意象、环境写愁,借景抒情。(风,草色,烟光,残照。)

第三,通过生活行为写愁。(疏狂,对酒,强乐)

第四,通过人的形象写愁。(衣带渐宽)

附:板书

雨霖铃 柳永

情感 多情自古伤离别

手法 意象 意境 寓情于景 虚实结合

教学目标:

1、掌握《雨霖铃》这首词鉴赏的方法。(教学重点)

2、深入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及对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教学难点)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1、介绍作者及词的风格流派及有关文化常识。豪放派,壮美。

婉约派,优美。

2、老师范读全词并稍作朗读指导。学生齐读全词。老师朗读指导:

A.读时要注意重音、节奏,语速要慢些,读出感情。脑中要有画面。

①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②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顿,表示悲痛气塞。③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B.要有节奏,诗句中要有短暂的停顿。

6之处。就手法来说,有时借景抒情,有时叙事寓情,有时直抒胸臆。即使同是写景,但有的景与情合,以哀景写哀;有的景与情违,以乐景写哀,却都把抒情主人公的别情曲曲传出,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就章法来说,全词委婉铺叙,既有实写,又有虚拟,既有时间的顺序,又有适当的剪裁,前后呼应,层层深入,构思完密,使人有天衣无缝之感。

柳永曾长期过着羁旅生活,和歌女乐工们在一起。他对有些歌妓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在他抒写爱情的作品中,有一些是有色情倾向的,消极颓废的色彩较浓,但这首词的思想感情还是很健康的,虽比较伤感,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真实的感情。

(四)小组交流讨论: 你认为写得最好、感受最深的是哪句, 并且说出好在哪里。

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1,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鉴赏张先的《江南柳》,并与本课学的《雨霖铃》相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

江南柳

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明确:同:都写别情,都描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

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都是婉约词。

异:柳词想象别后远行的情景,虚实相生。

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而未写别时情事。2,学生齐读课文。

四、课后作业: 1、背诵《雨霖铃》。

2、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可写成诗。

附:教学流程图: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雨霖铃 柳永教案 篇2

一、查阅资料多角度

这是一篇耳熟能详的名篇, 可讲内容很多, 如何把这些在一堂课的有效时间内传授给高一学生, 让他们学有所得呢?需要教师课前进行充足备课, 充分了解文本。我首先阅读教参资料, 其次查阅有关柳永的生平资料, 《雨霖铃》鉴赏材料, 阅读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从柳永词社会文化内涵、柳永词作路径、宋代都市文化入手, 多角度阅读多篇论文, 头脑中短时间充满所查资料, 容量大, 涉及面广。我将教授的学生不是自己所教的学生, 而是兄弟学校的高一学生, 所以对学情的把握要尽可能提前多预设。但只有1节课的授课时间, 课时少, 所查资料需要有所取舍。思量再三, 我决定放弃学案, 运用PPT辅助教学。同时确定我的教学目标只有三个:了解柳永慢词贡献;学习点染、即事言情、虚实结合的手法;理清思路, 熟读成诵。

二、精选教学设计

要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很重要。

(一) 新颖的导语

有的教学从回忆学过的别离诗导入, 有的教学从宋词流派和苏轼、柳永风格比对导入, 有的教学从兴趣导入, 请文娱委员把《寂寞沙洲冷》的歌词默写在黑板上。我自己教的是音乐班, 借鉴这种导语是没问题的, 但是现在我是去兄弟学校借班上课, 他们是普高班, 不是艺术班, 我担心这个导语会无效, 徒增尴尬。

《雨霖铃》词牌源于《雨霖铃曲》, 《雨霖铃曲》又与唐玄宗有关。我忽然想到最近阅读的《中国传世100书法》中有唐玄宗的作品《鹡鸰颂》, 于是从书法作品《鹡鸰颂》入手, 以PPT展示, 给学生画面冲击的美感。再引出李隆基, 由此导入《雨霖铃》词牌的解读。《雨霖铃曲》的由来为:“帝幸蜀, 初入斜谷, 霖雨弥旬, 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 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 善筚篥, 因吹之, 遂传于世。”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 词调极尽哀怨。柳永精通音律, 变旧声为新声, 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用于歌唱的慢词———“雨霖铃”, 唐教坊曲, 后用为词牌。《雨霖铃》这个词牌在宋代及后代都不是常用的, 遍査《全宋词》, 仅得五首。

(二) 合理的教学过程

1. 介绍柳永对慢词的贡献。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 (58字以内) ;⑵中调 (59字~90字) ;⑶长调 (91字以上) 。长调也叫慢词。整个唐五代时期, 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 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到了宋初, 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 慢词很少。柳永大力创作慢词, 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 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与柳永同时期的晏殊、欧阳修仅分别尝试了3首和13首慢词, 而柳永一人创作了慢词87首。

2. 字数比对。

《雨霖铃》全词103字, 学生找出课本柳永词的上阕50字, 下阕52字。在上阕“留恋处”应该四字, 少的那个“方”字不先透露, 设下悬念, 为下面分析文本作铺垫。

3. 以问导读, 重点突出。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 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时写的, 抒发了与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

提问1:找出直抒胸臆的句子。

明确:自古多情伤离别。

提问2: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借景抒情, 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

明确:上片:“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下片:“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杨柳岸, 晓风残月。”

提问3:分析“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起首三句写什么?

明确:点明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地点在长亭;时间是晚上;季节是秋季。

提问4: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

明确:萧瑟。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提问5:如何鉴赏“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明确:“千里”以下, 描绘景色。既曰“烟波”, 又曰“暮霭”, 更曰“沉沉”, 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 又曰“阔”, 空间可谓广矣。

提问6:如何鉴赏“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明确:此句又推进一层, 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 多么难以忍受。

提问7:“清秋节”一词, 照应前面哪句?

明确:起句“寒蝉凄切”。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提问8:请描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画面。

明确:一舟临岸, 词人酒醒梦回, 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 —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提问9: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载:“武烈太子 (萧子芳) 偏能写真, 坐上宾客, 随宜点染, 即成数人, 以问童孺, 皆知姓名矣。”尔后, 画家即以此作为笔法———点染、设色;继而文艺理论家引以概括词的此种表现手法, 并将“点与染分开说, 而引词以证之”。点即点明情感的内涵, 染即用景物渲染烘托点明的情感。找出本词中运用点染手法的句子, 并作分析。

明确: (1) “念去去 (点) ,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染)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念”承上启下, 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千里”以下, 描绘景色。既曰“烟波”, 又曰“暮霭”, 更曰“沉沉”, 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 又曰“阔”, 空间可谓广矣。词人更感到前途暗淡和渺茫。 (2) 多情自古伤离别 (点) ,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染) , 下片开头写情, 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 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 多么难以忍受。 (3) “今宵酒醒何处? (点)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染) ”“柳”、“留”谐音, 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 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 写今后难圆之意。“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 词中有画, 景中含情。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组合在一起, 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 画面生动,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提问1:这首词运用虚实结合手法。哪些实写?哪些虚写?

明确:别时情景是实写, 别后想象是虚写。从上片“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起即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下片都是想象别后的情景。

4. 分析文本, 层次清晰。

这首词的特点即事言情,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 层次清楚, 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 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 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 重在刻画心理。

离别之时,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留恋处”少“方”字, 意为“正在”。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为他送别, 然而面对美酒佳肴, 词人毫无心思, 正专注于恋人。以精练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 一边是兰舟催发, 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这句写情态, 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 形象逼真, 如两人相对而立, 手握手, 眼对眼, 泪眼婆娑, 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词人站在河边, 放目远眺, 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 远处山色朦胧, 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 整副画面是灰色调。诗人想到前路茫茫, 自己将越走越远, 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 心越来越苦, 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 又全句写情。

想象离别之后,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此去”二字, 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 呼应“今宵”, 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 步步推进。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今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 也等于虚设, 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 对着美景, 能产生一些感受, 但又能向谁诉说呢?总之, 一切都提不起兴致, 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画到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柳永, 原名三变, 排行第七, 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 擅长词曲, 熟悉歌妓, 并替她们填词作曲, 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 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 别无出路, 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 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在汴京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本想有所作为, 现在宦途失意, 又与恋人离别, 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 使词人更感到痛上加痛。

三、注重课外延伸

(一) 阅读李叔同的《送别》, 通过长亭、古道、芳草碧连天、柳、残笛声、夕阳等意象体会离别之情。

(二) 阅读词史趣事, 进一步加深了解柳永词的广泛影响。

秦少游自会稽入京, 见东坡。坡曰:“久别当作文甚胜, 都下盛唱公‘山抹微云’之词。”秦逊谢。坡遽云:“不意别后, 公却学柳七作词。”秦答曰:“某虽无识, 亦不至是。先生之言, 无乃过乎!”坡云:“‘销魂当此际’, 非柳词句法乎?”秦惭服。苏轼在《与鲜于子骏书》中说:近却颇作小词, 虽无柳七郎风味, 亦自是一家。

尽管课前备课尽可能周全, 但是正式上课时还是有些急促。师生的课堂互动较好, 教学目标前两个实现, 第三个“熟读成诵”的目标实现度不够, 只完成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的当堂背诵。如果把前面导入部分的介绍略减少些, 当堂诵读时间就能更多些, 当堂朗读时间就能更多些, 学生将在短时间内更好地亲近、熟悉整首词。

通过这堂课, 学生了解柳永的心是痛的, 离别时无语凝噎之痛, 离别后有话无人倾诉之痛, 痛上加痛。柳永生于官宦之家, 对于受儒家思想教育的柳永来说, 远离父母是不孝, 不能报效君王和国家是不孝, 不能成就自己一番事业更是不孝, 他的心何等之痛?通过这堂课, 我的业务水平进一步发展提高。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国传世100书法.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柳永《雨霖铃》课堂实录 篇3

生笑,纷纷议论。

师:我个人偏爱《传奇》,它简直是天籁之音。在几百年前的宋元时代,有一首歌是铁定能入选十大金曲。这首歌就是——《雨霖铃》。它的作者是谁啊?(生大声应,柳永)。对啦,柳永可谓那个时代的super star(生会心笑),有超级多的粉丝。他估计堪比现在的方文山、周杰伦,因为当时有句话叫“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但是啊,有才的人一般是比较狂傲的。

师:他另有一首非常有名的词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他说:我考不上进士有什么关系?只要我有才,一样会被社会承认,我就是一个没穿官服的官,要那些虚名有什么用,还不如把它换来吃酒唱歌。这本来是柳永科举失意后发的小牢骚,没想到这首词却让宋仁宗看到了。柳永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本来已经考中,谁知宋仁宗一看中榜名单中有柳永的名字,就把他给除名了,并且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还在他的试卷上批了四个字:“且去填词。”既然皇帝亲自把他除名了,柳永也就再没办法通过科举获得功名了,所以他只好自嘲为“奉旨填词柳三变”。

古人和今人不同,可以有很多成功途径,古人无非就是读书进仕。古人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生接下半句)。《论语》有句话被后世奉为处世准则:“学而优则仕”,这样才能进入统治阶层范畴。柳永的内心是痛苦的,但这不影响他在民间有巨大影响,他是第一个走向民间的专业词人。柳永词作当中,歌妓生活是一个重要内容,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反映了柳永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一千年前的汴河岸边,一个落魄的才子文人,一个多情的天涯歌女,一起演绎了一曲关于离别的绝唱。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

师:首先我们全班齐读一遍《雨霖铃》。

(生开始朗读,平淡,无感情色彩。)

师:听完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似乎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我们来聆听著名朗诵家曹灿朗读的《雨霖铃》。(生深深陶醉,被曹灿的深情朗读打动)

师:听完之后,有什么感觉?

生:感叹,议论……

师:大家觉得自己朗读时少了什么东西呢?

生异口同声:感情。

师:有自知之明,那接下来我们当一回才子佳人,再来朗读这一曲绝唱,记住,要带感情。

生笑,投入朗读,效果明显。

师:好多了,有进步。学习诗歌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诵。通过诵读体会它的语言、意境。

师:上节课让大家去预习了,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我请一位同学来说一下。

生:我觉得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师:为什么是这句呢,说说理由。

生:我觉得很美,把作者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似乎也有道理,请坐。这里显然要知道什么叫词眼?词眼是词中最精炼传神、最能概括词的主旨的一句话。我觉得“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虽然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但并不能很好地概括词的主旨,大家同意吗?谁有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是“多情自古伤离别”。

师:理由?

生:这一句包含了伤离惜别的感情在里面。概括了这首词的主旨。

师:很好,下半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明了是冷落凄凉的深秋,又不同于寻常,将悲伤又推进一层。

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千古情诗。“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写了哪些景物?谁来说说。

生:长亭,骤雨。

师:还有吗?

生:寒蝉。

师:嗯,很好。那么这几个自然事物就是诗词鉴赏中的意象了。它们在诗词传统中有了固定了的寓意。比如长亭,这个意象是表示离别的地点,如李白的《菩萨蛮》中“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叔同的《送别》中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师:首句描写的景物长亭、骤雨、寒蝉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

生:都是很凄凉的景物。

师:从整首词看,这些景物描写起什么作用?

生:渲染悲凉的气氛。

师:很好。大家能不能想象一下这个场景,秋雨潇潇,柳永和心上人依依惜别,这真是一幅唯美的秋雨黄昏送别图啊。

师:看这一句“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个句子是否有矛盾之处?

生:“留恋”与“催发”。

师:很好,这对矛盾起到什么作用呢?

生:表达离别之情。

师:好,其他同学有没有想说的?

生:表现词人深深的眷恋。

师:很好。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之极,这种矛盾的心理恰恰表达了诗人难分难舍的心情。

师:接下来看这一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中国人的感情表达向来含蓄,纵使内心千言万语也不会轻易表达。《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此时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厉害,听了宝玉这些话,心中提起万句千言,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可以说非常典型。离别在即,词人思绪万千,但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师:接下来我们看这一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里面有哪三种景物?

生:烟波、暮霭、楚天。

师:好,再想想这三个景物有什么特点呢?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什么联系?(提示:“烟波”是千里,“暮霭”沉沉,“楚天”开阔)

生:词人的愁很多,低沉,很宽广。

师:有点意思了,有没有不同意见呢?

生:词人的愁绵长,浓重,无边无际。

师:非常好,这里显然是借景抒情,借三个景物来写愁的绵长、浓重与无边无际。这个句子还是个过渡句,“念”是什么意思呢?

几个学生回答说是“想”的意思。

师:对了,“念”是想的意思。也就是说这是虚景,但却是实写。

师:这首词的上阕写的是离别难,用了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手法。(板书)接下来我们看下阕。

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自古”说明了什么呢?愁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母题,写愁比较有名的诗句有屈原《九歌》中的“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江淹《别赋》中的“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李煜《乌夜啼》中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PPT展示)看完这几个句子,能不理解“自古”说明了什么问题吗?

生:古代文人都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情绪。

师:对,也就是说离愁是古代文人的共同感受和普遍的情感。

师:那为什么清秋节更让人难以承受离别之苦?同学们印象中写秋的诗句有哪些呢?

生:自古逢秋悲寂寥。

师:对,还有吗?(其他同学补充“秋风秋雨愁煞人”、“却道天凉好个秋”、“万里悲秋常作客”)

师:大家刚刚说了很多关于秋的诗句。秋天是个分手的季节(生笑),容易让人触景生情。接下来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个句子中有几个意象呢?

生:三个,杨柳、晓风、残月。

师:对了。词人在这儿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师:这三个意象都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呢?我们先来看几个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这是写柳的,柳象征什么呢?(生回答离别)对,柳和留是谐音的,所以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传统。

师:那酒呢?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还有范仲淹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酒是什么的象征呀?(生齐答愁)酒是愁的象征,那酒醒就是愁醒啊。

师:鲁迅伯伯说了,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梦醒了无路可走。

赵本山叔叔说了,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人活着,钱没了。

而我们的柳永哥哥却说,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酒醒了,可亲爱的你到底在哪里啊。

生:大笑。

师:下阕是虚写,写的是词人思念苦。以情带景,情景交融。(板书)

师:有人说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落魄才子柳永哀怨缠绵的千古离歌。当然,这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畅游于诗词世界而忘归。

下课!

(许正 福建仙游师范学校 351200)

雨霖铃 柳永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3、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4、培养学生的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教学重点

1、感知作品内容,把握词的抒情基调。

2、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4、掌握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教学思路

1、朗读听读,整体感知

2、鉴赏意象,体会感情

3、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主要教学方法

美读法 讨论法 问答法 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导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千百年来,别离之情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今天让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来聆听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雨霖铃》。

二、了解词人

通过预习,大家对柳永已经不再感到陌生,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词人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查找关于作者的资料。课堂上让学生来介绍作者。同学之间可互相补充。)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创造了慢词即长调,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三、初读感知

1、听读课文(听录音或老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体会感情。听完后教师强调字音。

骤雨(zhòu)凝噎(yē)暮霭(ǎi)那堪(nǎ kān)

2、生自由朗读

要求:体会感情基调,并勾画出自己不懂的语句。

明确:感情基调是凄清、缠绵。学生提出疑问,生生或师生互动解决疑难问题。

3、有感情朗读

找一位同学有感情朗读,请同学点评朗读情况,指出不足的地方请点评的同学再读。教师作适当的朗读指导。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再请学生试读。然后全班齐读

四、整体感知

1、找出这首词的主旨句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

由此可知这首词的内容是:在一个萧瑟的秋天里,词人要远行与恋人告别。(学生说出答案)

2、全词围绕着“伤离别”来构思,请你说一下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长亭别离 下阕:别后愁思

五、品位语言,体会感情

1、请同学们读上阕,选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词人离情的句子进行赏析。(学生自主发言,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参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这句词表面写景,实际是在写情,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以凄清的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所以,长亭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都门帐饮”,语出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可见他的思绪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写出了不忍别离却又不得不别的无奈。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形象的刻画,看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烟波浩淼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教师总结上阕:“相见时难别亦难”,在词人的笔下,一景一物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与伤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学生答出: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以清秋之萧瑟,写离别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天衣无缝的境界。

让我们把上阕齐读一遍,再来感受一下词人的离别之难。全班同学齐读上阕

2、离别之时已是如此缠绵依恋,柔肠寸断,那离别之后词人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读下阕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进行赏析。

(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自主发言,教师适时点拨)“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光耀词史的名句。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今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用问句结尾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师总结:下阕写的是别后愁思,这是实写还是虚写?(生答:虚写)由此我们得出,这首词另一个突出表现手法就是(生答:虚实相济)词人将眼前之景与未知之景相融,因情设景,如此这般才有了这份凄楚缠绵。

小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柳永的这首《雨霖铃》更是道出了这种黯然销魂的情感,情到深处,委婉曲折而断人心肠,这也许就是柳词经久不衰,传诵至今的原因吧。

六、重难点解析

1.将 “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好不好?为什么?

【点拨】不好。千里,指出遥远;烟波,指出迷茫。正符合此时心态,前途渺茫。渗透了作者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之感。将不忍分离之情强化。因此,不能改为“千里波涛”。

2.词人在短短几句词中写出了寒蝉、长亭、杨柳、晓风、残月,这些景物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点拨】上片的寒蝉、长亭等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眼前之景,所以为实写;下片的杨柳、晓风、残月是作者想象中的景物,所以为虚写。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的抒情方式与前面有何不同?

【点拨】此处为直接抒情,又引入景物,激发情感,达到完美的情景交融效果。上片的抒情铺垫,既不落痕迹地转入下片,又使情感提升。

4.柳永在词中写了很多景物,他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有何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点拨】词人柳永非常善用白描,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画一般的景象,柳永把眼前之景、内心之情写 得无一不真切动人。写景是为了抒情,而情又要通过景来体现。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通过虚实相济,达到了情中见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表达了离别时的哀愁。

5.有人说《雨霖铃》“处处尽显离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点拨】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①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

②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

七、写作特色(1)融情入景的手法

本词善于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把离情别绪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使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形象和谐统一,意与境结合,创造出完美的意境,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善于运用点染与转折

一是善于点染。点染本是中国传统画法之一,柳永词在铺叙时亦多用此法,把某种情绪、景致渲染得淋漓尽致,本篇即是一个范例。

二是善于转折。如上片“都门帐饮无绪”写情绪不佳,“留恋处”与“兰舟催发”写即将作别,是一转折,主客观的矛盾冲突借此表现;“执手相看泪眼”两句写分别情状,“念去去”两句突然由眼前引向未来,由现实转向虚拟,又是—转折,把离情别绪与对前程的担忧熔为一炉,使别情达到高潮。

柳永写雨霖铃 篇5

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在以前,抒的词非常多。但因为是一个长期浪迹江湖的游子,对生活有着独特的体验,因而他一对恋人的离别,就不同于传统的送别词那种红楼深院、春花秋月的狭小境界,而表现出一种烟波浩荡、楚天开阔的气象。

鉴赏:

上片临别时恋恋不舍的情绪。“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说,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这里不仅交代时间、地点,而且就所闻所见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耳边是秋蝉凄切的.鸣叫,眼前是令人黯然伤神的暮雨黄昏。这里所的景象中已暗含词人的感情,而又同时为下片“冷落清秋节”的概括先伏一笔。“骤雨初歇”四个字意味着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下面对临别时矛盾复杂心情的描:“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都门帐饮”,是指在京都的城门外设帐置酒送别。从这句看,这首词很可能是作者离开汴京南去,跟恋人话别时所。依恋不舍却又不得不分离,因而也没有心绪;可这时候,兰舟无’情,正在催人出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两句描握手告别时的情状,感情深挚,出语凄苦。临别之际,一对恋人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可是手拉着手,泪眼朦胧,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正因为气结声阻,就更能见出内心的悲伤。“念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三句以景情,寓情于景。一个“念”字领起,说明下面所的景象只是一种想象,而不是眼前的实景。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重复“去”字,表明行程很远。“念”字的主语是谁?词里没有交代。从感情来看,应该包括行者和送行者两个方面。分别以后,前去便是楚天辽阔,烟波无际,行人就要消失在烟笼雾罩、广漠空旷的尽处。上片离别时的情景,经历一个时间发展过程,景象是由小到大,,而离人的思想感情则越来越强烈,到最后三句发展到高潮,因而既收束上片,又引出下片。

下片离别之后的孤寂伤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三句,由个人的离别之苦而推及于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感情体验。可是跟在著名的中秋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的超旷态度不同,词人越是把个人悲苦的离情放到历史发展的广阔时空中来咀嚼,就越加陷入深沉的感伤之中,并 让读者越发感受到那沉重感情的分量。“冷落清秋节”,照应到上头三句,使得情景交融,增强艺术感染力。“今宵酒醒何处?。”这两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被称为“古今俊语”。“酒醒”二字和上片“都门帐饮无绪”遥相呼应,使人将酒醒后的情景同前面送别时的情景自然地联系起来。妙在词人不情而景,寓情于景中。他不直接说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只是拈出在飘流的孤舟中所见所感的三种物象: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空中的残月,心中那种凄哀悲苦的感情便充分地表现出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这两句更推开去,愈想愈远,愈远愈悲。.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再好的时光,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两句照应到上片“执手相看”两句,离别时是千言万语说不出,离别后是千种风无处说,这就在眼前与将来、现实与推想的对比中,把真挚深沉的情爱和凄苦难言的相思,表现得更加充分,在感情发展的高潮中收束全词。

雨霖铃柳永思想感情 篇6

【赏析】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

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

“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不得不别的场景。一对恋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恋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这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场景。

开头作者先宕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自古以来多情者都会因离别伤心。“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中,而且层层加码,创造出新意。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当晚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

读柳永雨霖铃有感 篇7

第一句为离别前之景。起句便写“寒蝉凄切”,蝉声喑哑凄裂,为全词定下了浓重悲苦的感情基调。

日落西山,暮色苍茫,骤雨初歇,秋风携卷着丝丝凉意,在空气中肆意蔓延……以哀景写哀情,烘托出悲苦凄凉的气氛。

尔后,作者笔锋一转,由景入情。城帐外饯别,却无畅饮之情,心系知己,眷恋不舍。无奈,船家催促,不允停留。两人心连手牵,泪眼迷离,此时此刻,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如此朴实的句子,不含一丝娇柔造作,却能把作者的眷恋之情、无奈之心一笔囊括,不得不佩服耆卿技法之高妙。

离别之后,舟已入江,前行中看到“千里烟波”、“沉沉暮霭”、“廖阔楚天”,内心愈发惆怅。心中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绵长,如沉沉暮霭般浓重,如楚地天空般无边无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成功地写出漂泊无依的一叶行舟上孤寂行人无比寂寥的内心。

上篇实写情人在长亭分别的不舍之情,下篇则着重用想象虚写了离别后孤独冷落的凄凉之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该句为全词的主旨。古人重情,吟咏离别之作多感人肺腑。离别使人黯然销魂,而作者融情与词,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深。

借酒浇愁,殊不知举杯销愁愁更愁。醉时尚无绪,醒后复何如一句“杨柳岸晓风残月”,词人寓情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缺透露离情别绪。婀娜柳枝道出别离时的柔情,清秋凉风恰和别离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暗合凄清冷落之感。

心潮澎湃,霎时心中所有的空白都被愁绪填满。想到年复一年,无知己相陪,良辰美景已然成为虚设,此后既有千般情意,也无人可诉。

整首词就这样在凄冷的情景下开场,又在忧愁的氛围中结束。

赏析的仅为诗句,可那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眷恋,谁能一语道破……

雨霖铃柳永注音版赏析 篇8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dōu mén zhàng yǐn wú xù ,liú liàn chù ,lán zhōu cuī fà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

zhí shǒu xiāng kàn lèi yǎn ,jìng wú yǔ níng yē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niàn qù qù qiān lǐ yān bō ,mù ǎi  chén chén chǔ tiān kuò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duō qíng zì gǔ shāng lí bié ,gèng nǎ kān lěng luò qīng qiū jiē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jīn xiāo jiǔ xǐng hé chù ,yáng liǔ àn 、xiǎo fēng cán yuè

今宵酒醒何处(重复读),杨柳岸、晓风残月。

cǐ qù jīng nián ,yīng shì liáng chén hǎo jǐng xū shè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biàn zòng yǒu qiān zhǒng fēng qíng ,gèng yǔ hé rén shuō

便纵有千种风情(重复读),更与何人说。

【翻译】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注释】

凄切:凄凉急促。骤雨:急猛的阵雨

都门:指汴京。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无绪:没有情绪

兰舟: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坐船的美称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去去:重复言之,表路途之远暮霭:傍晚的云气

经年:经过一年又一年。

风情: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

【赏析】

词是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体,最早源于古乐府,兴起于唐代,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至宋代已极为繁荣。“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专用名词。宋代不仅词家众多,且风格亦多样。词本以婉约风格为主,到北宋苏轼才始创豪放一派。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剪红刻翠的“艳科”,旖旎温柔的“情语”,成了柳词的主题。《雨霖铃》便是柳词中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杰作。

《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从上片的描写,读者可以这样想象:一个深秋的傍晚,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郊外,一个临时搭起的帐篷内,一对男女饮酒话别。帐外,寒蝉凄惨地哀鸣,好像在为他俩伤别而哭泣。那不远处的长亭,已经隐隐约约,可见天色将晚,一场大雨也刚刚停歇。天将晚,雨已停,河边不时传来艄公的.喊声:“快上船吧,要开船了!”两人不得已徐徐站起,移步出帐外,万般依恋之际,此刻可真的要分手了。你看他们双手相拥,泪眼相看,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船开了,人去了,渐行渐远。情人岸边伫立,含着泪,举着手,一直目送那兰舟消失在无边无际的暮霭里。

这就是发生在近一千年前的北宋词人柳永与情人话别的场面,也就是《雨霖铃》上片所写的内容。首句“寒蝉凄切”,点明节令深秋,“蝉”而“寒”,鸣音“凄切”,渲染了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骤雨”,描写天气。天下雨,正好停留;时将晚,停留时间有限,他们多么希望雨不停,天不晚啊!“都门帐饮”,可知写京都之事,言别离之情。一桌好酒好菜,怎奈二情伤别,满腹离愁,何来心思。实在是食之不香,饮而不畅,是谓“无绪”。乘船的“留恋”情人不忍别,撑船的眼看天将晚不得不割断他们的情丝而“催发”,这种主观意愿与客观形势之矛盾,使别情达到高潮。“执手”二句,生动细腻,描情绘意,绝妙无比。仿佛在舞台上看到的那生旦主角,两手相拥,两肩上耸,诉无语,泣无声,比千言万语,嚎啕大哭,悲之更切。

表面写两人分手之情状,实际暗写了他们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柔情蜜意千千万,唯在泪花闪烁间。“念去去”两句,为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交融。烟波千里,楚天广阔,茫茫天涯,何处是归程?离愁别绪都几许?风吹浪涌融暮霭。这不仅衬写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

《雨》词下阕主要写别后的痛苦。伤情离别,自古皆然,可万不该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这叫人怎能忍受?第二句照应首句,“清秋”应“寒蝉”,衬托出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意义翻新,不入俗结。“今宵”二句为千古传诵名句。“酒醒”遥接上片“帐饮”,可见当时虽然情“无绪”,然借酒浇愁,还是沉醉了。扁舟夜发,愁醉迷蒙,忽然醒来,想必已是拂晓。惊起忙寻觅,情人在何处?所见者唯杨柳岸上晓风残月也。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月”前着一“残”字,而境界全出矣。更衬托了词人当时凄清悲凉冷落的心境。此刻的离愁别绪如风卷浪拥,不可遏止。真是“离愁波涌杨柳岸,别绪风连残月边”。

“此去经年”以下四句虚写想象别后的情景。作者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咽”想到“更与何人说”。作者离开情人,寂寞凄凉,孤独万分,从此后即使有良辰美景,也只形同虚设,然而越是有良辰美景,就越发使人念情伤神。恐怕别后只能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虚度余日了。最后两句中,一“便”一“更”,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

《雨霖铃》这首词主要以冷落凄凉的秋景来衬托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在仕途上失意,不得已离京远行,这种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便谱成了这首词的主旋律。其成功之处在于写出了他的真情实感,但格调较低沉,情调未免太伤感了些。另外在表现手法上,这首词以铺叙为主,白描见长,勾勒环境,描摹情态,惟妙惟肖。写景则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结合;写情则极尽渲染衬托,层层推进。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名字由来

白衣卿相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兄弟三人的名中都有“三”字。分别为三复、三接、三变。少年时,他与两位兄长在武夷山鹅仔峰下读书,由于他们均擅长文,所以当地人便称他们为“柳氏三绝”。后因宋仁宗知道他的名字,不让他中举,故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名字抹去。于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科举之途

少年柳永混迹于烟花巷陌中。51岁时,柳永终于及第,去过福建,留有《煮海歌》,对当时煮盐为生的民众给予了深切的同情。短短两年仕途,他的名姓就载入了《海内名宦录》中,足可见其在经纶事物上的天赋。可惜由于性格原因,他屡遭排贬,因此进入四处漂泊的“浮生”,养成了一种对萧索景物,秋伤风景的偏好。柳永常以宋玉自比,对此,不予置评。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谢玉英、陈师师一班名妓念他的才学和痴情,凑钱替其安葬。出殡时,东京满城名妓都来了,半城缟素,一片哀声。谢玉英为他披麻戴重孝,两月后因痛思柳永而去世。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亦称为“群妓合金葬柳七”。

上一篇:公文写作资料下一篇:那一瞬间,我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