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欣赏活动计划(精选7篇)
影视欣赏活动计划 篇1
为什么要以文学的方式进入影视作品的欣赏?从影视作品的构成要素来看, 到目前为止, 绝大部分的影视创作是建立在文学基础上进行的。文学作为一种叙事艺术 (小说) 主要叙述的是故事, 其主要构成要素包括故事的主题、情节、人物等等, 而影视也作为一种叙事艺术, 它故事构成的要素同样如此。因为在影视作品拍摄前, 就已有影视文学剧本的存在, 这即是说, 艺术家早在影视成品出来前, 就已用文学的手段构筑了它的蓝图, 一部影视作品的基本形象内容已大致成型。剧本往往决定着影视创作的成或败, 而文学的构成要素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 以文学的方式进入对影视艺术作品的欣赏就成为了影视艺术欣赏方法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之一。作为一个欣赏者, 既然以文学的方式进入了作品, 那又应从哪些角度进行把握和欣赏, 才能有效地进行影视片的观看和解读呢?
影视艺术是综合艺术, 它所包含的艺术内容要比其他艺术的要多得多。虽然一部影视作品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以各种艺术元素融合为一体的完整形态, 但实际上其中的每一种艺术元素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作为欣赏者不必面面俱到, 只需关注其中的一些艺术内容即可。如果欣赏者以文学的方式进入, 就应该从影视艺术作品的文学构成要素的角度进行欣赏和把握。影视艺术作品的文学构成要素, 主要包括主题、人物、情节、结构的编排和场面设计等等。但影视艺术的欣赏和其他叙事艺术的欣赏一样, 主要是对其主题、人物和情节等进行欣赏。
一、主题角度
主题是在对人物和情节统一的故事叙事中透射出来的某种人生道理、生命启示即是影片的主题思想。作为影片的主题思想, 它是作品的灵魂。一部作品如果离开了主题的深刻内涵, 不论它的画面多么精美, 都不会有太大的意义。正如鲁迅所说的:“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 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1。影视艺术应能够使它的欣赏者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体验, 来陶冶和提升自己的生存境界和精神追求。因为任何人, 在内心深处都具有对美对崇高的精神追求。所以, 影视作品要从内心深处获得观众的认同, 主题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而主题角度的欣赏, 应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 主题要具有“逻辑”的真实性。所谓逻辑真实, 并不是指是否真实存在, 而是指符合情感逻辑的真实。如意大利影片《美丽人生》展现的是父亲圭多在纳粹集中营保护儿子的故事。父亲对孩子的保护完全建立在“爱”的谎言之上, 欺骗孩子在做游戏, 而孩子也一直信以为真, 整部影片完全以喜剧的方式进行, 令人啼笑皆非, 却又欲哭无泪。然而像这样的事在纳粹集中营中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 但影片在思想上却是极其深刻的。圭多代表着人类正义, 在人性上, 他代表人间的爱与善良。使影片的主题与情感逻辑发展相一致, 故而也使影片因此而获得了人性的光辉和艺术的感染力。
第二, 主题角度要具有新颖性。影视艺术要实现其艺术价值与感染力, 就必须要新颖的角度, 让欣赏者情不自禁地沉浸在作品中。如表现二战题材的影片, 一般都会与痛苦、战争、大量的死亡密切相关, 而《美丽人生》, 完全突破了二战题材的窠臼, 影片上下部分完全是喜剧, 上半部分在墨索里尼的阴影下, 展现了一段夸张、幽默、浪漫、传奇的爱情故事;下半部分, 父亲对孩子的保护完全建立在“爱”的谎言上来展开, 使得影片看起来既新颖, 又具有了很高的深度和广度。
第三, 主题要清晰、鲜明。所谓主题清晰、鲜明, 并不是指主题要一目了然, 而是指主题的表达不能含糊不清。主题的清晰、鲜明, 这是创作的基础要求。主题不真实、不新颖, 不能成为好的作品, 但如果主题不清晰、不鲜明则很难构成作品。但要强调的是, 主题清晰鲜明, 并不是指内涵简单。它可以是多义复杂的内涵, 但通过欣赏应该是可以概括出来的。如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主题就是一部复杂多义的作品, 里面的人物关系复杂, 历史跨度大, 但影片的主题线索是非常明晰的。影片主要以三个人物段小楼、菊仙、程蝶依为轴心, 展现了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与命运。影片的历史跨度展从清末明初直粉粹四人帮结束之后, 横跨了中国半个多世纪。影片通过展现段小楼、菊仙和程蝶依这三个戏子的情感纠葛为主线, 最后表达了历史中的人物命运与艺术中人物的生命追求等多义复杂的主题;再如《老井》的主题是关于愚昧保守与坚忍不拔的关系, 也同样是具有多义性内涵, 但它们在表现事物的复杂性、多重性上却是清晰、鲜明的。对这些作品的欣赏, 欣赏者的眼光就不能仅落在具体的复杂关系上, 而是要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去把握这些复杂意义的统一性, 否则是难以理解作品主题的, 或者是即感觉到了, 也很难说得清楚。
二、人物角度
人物是影视作品构成要素中最核心的部分。人们常说文学是人学, 而影视艺术同样是关于人的艺术。离开了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就没有影视艺术的存在。可以说, 影视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否获得观众的认同, 是影视片成败最关键的一环。在影视艺术的欣赏过程中, 人物角度的欣赏主要是从人物形象人性的的凸显性和人物关系的合理性两方面入手。
第一方面, 人物形象人性化的凸显性。如《辛德勒名单》的主人公, 德国商人, 辛德勒, 贪财、好色, 为发战争财, 雇佣犹太人在其搪磁厂生产战争需要的日用品, 目的是不付或少付工钱;但是, 随着纳粹大屠杀计划的实施, 目睹被肆意杀害的无辜生命, 辛德勒心灵受到了深深震动, 那并未泯灭的良知, 使辛德勒开始了他最大努力且倾其一切对犹太人生命的营救。影片对犹太人进行了群像的塑造, 其中有位独臂老人, 被辛德勒营救后, 怀着无限感激的心情, 亲自来向辛德勒道谢并祝他“好人一生平安”, 可是这位怀着感激与善意的老人最后还是被纳粹枪杀了;还有女工程师维娜被处死的刹那, 坚定地说, “犹太人是杀不完的”等民族精神的塑造。在对比中, 影片也对纳粹黑暗势力化身的人物形象哥特进行了“人性对抗化”的刻画, 他在阳台上练习枪法, 以过路的犹太人为游动靶子, 击中一个, 就会快乐一次, 任何一颗令其快乐的子弹就意味着夺去一条犹太人的生命,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 之所以令受众认同它的“真实性”, 是因为影片所塑造的这些人物形象都是“人性化 (包括非人性的) ”的凸显性。才使得整部影片具有震憾人心的力量。
第二方面, 人物关系的合理性。人物关系的合理性是指影视剧中所设置的人物彼此之间的身份、地位、关系、性格、心理以及所发生矛盾冲突的逻辑性、合理性, 也就是说, 影视作品中人物的设置恰当与否, 只有在一定的人物关系中才能被确认出来。正因为如此, 所以, 影片《魂断蓝桥》的女主人翁, 因其恋人已被设置为军官身份, 这样反过来她就被设计成为一个从芭蕾演员沦为妓女这样的角色, 而不是乞丐或小偷, 否则就会不符合逻辑。同理, 也就很容易理解, 为什么《一个和八个》中, 偏偏要让蒙受不白之冤的指导员和奸细、逃兵、土匪关在一起了。因为人物形象设置及其人性化凸显和与之有关的人物关系的设置是相辅相成的。这样进行设置, 不但会使影视片符合逻辑, 而且其效果会更具的艺术张力, 从而形成一种更富有意味的形式。
三、情节角度
情节是所有叙事艺术的共同审美形式之一, 是叙事艺术必需的构成因素。没有情节, 就没叙事艺术。尽管欧美的一些电影流派曾从电影是造型艺术、是镜头艺术的观点出发, 提出“非情节化”的口号, 力图使电影摆脱情节的作用。但最终还是回到对情节的在情节角度的欣赏中欣赏者应从情节的哪些方面去把握和解读影视作品呢重视上来。因为从观众的欣赏心理来看, 真正吸引他们的主要还是情节。而创作者一般都视情节为表达影视片主题的基础途径。因此, 一般我们认为影视情节的欣赏应从情节的构成基础、情节的线索和情节线索关系的合理性等方面对影片进行赏析。
第一, 情节的构成基础, 即矛盾冲突。情节是矛盾, 是冲突, 是生命欲望与现实之间形成的障碍, 情节系统是正反两方面的力量及其动作与反动作的叙事结构。首先, 生活中是充满矛盾冲突的, 影视艺术要表现生活, 当然就要表现矛盾冲突。观众的欣赏, 自然也要看矛盾冲突。其次, 矛盾冲突是叙事艺术所必须的内因。情节作为一种事件的内容, 它总要向前发展运行, 而矛盾冲突就是它向前发展运行的动因。因为事情一旦有了矛盾冲突, 就要去解决, 去解决, 就会向前运行, 运行即会形成事件。
第二, 情节线索。所谓情节线索, 就是贯穿作品始终的情节联系, 不能贯穿始终的情节联系则不能看作情节线索。如果情节线索处理不好, 就会影响作品的连贯性, 影响作品内部各个方面的关系, 从而影响作品的构成。在影视作品中, 情节线索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简单情节线索;一种是复杂情节线索。
简单情节线索, 即是作品中贯穿始终的线索只有一条, 没有平行展开的其他线索。一般来说, 它是以一个视角着重表现一个事件的过程, 或一个人物的命运遭遇。如《西西里美丽的传说》的情节线索, 就是在战争背景下从一个少年男孩的视角表现了女主人翁马丽莲的命运遭遇, 即在小男孩的视角下, 我们看到被所有男人梦想被所有女人嫉恨的马丽莲独自孤独的在家等待去打仗丈夫的归来→丈夫阵亡→遭到不同男性的骚扰→被男人们的老婆告上法庭→得到律师的帮助→遭到律师的占有、抛弃→因遭所人的嫉妒和议论, 无法找不到工作, 生存困境→为了活着, 最低贱的男人只要给一点点吃的也可得到她→纳粹进入西西里, 为了生存沦为妓女→战争结束, 所有西西里的女人借机对她进行心中的泄愤与毒打, 所有曾梦想她的男人只能围观→离开西西里→结果她丈夫未死归来, 到处找她→她和丈夫回到了西西里。这就是表现马丽莲命运遭遇的一条线索, 如马丽莲离开西西里虽没有表现, 但她未死的丈夫一直在找她, 线索未断, 仍是一条。这就是简单线索的特点。但是, 简单情节线索并不意味情节内容的简单。如虽说《西西里美丽的传说》是简单情节线索, 但它的情节线索所揭示的情节内容却是丰富复杂的, 它揭示了女性的生存问题、男性内心欲望问题、人性幽深之处嫉妒心的拷问题等等。当然, 简单的情节线索也可表达简单的情节内容。如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 仅表现魏敏芝去学校代课, 后来去找走失的学生, 她千方百计地将这个学生找回来, 就仅表现这么简单的一件事件内容。
复杂情节线索, 即作品有两条或几条平行交错的情节线索。在复杂情节线索中, 各条线索的处理安排情况可以有所不同。有的是几条情节线索在内容意义上势均力敌;有的是几条线索有强有弱, 如《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一条情节线索是卡佳个人的生活道路强一些是主线;一条是她和两个女友之间的关系, 弱一些, 是副线。还有的作几条情节线索关系比较复杂。
简单情节线索和复杂情节线索这两种线索类型在作品表现上各有长短, 各有优势和难度。简单的长处在容易把握, 它是单纯的事件发展, 再丰富复杂的内容, 也能脉络清晰, 一路顺畅。但由于某种原因单纯的事件发展, 这会在发掘内涵上有一定的难度, 容易显得单薄, 缺乏力度。而复杂情节线索的长处是能够以时空自由来展现生活的广度和深度, 它的多重矛盾可包容深厚内涵。但它线索多, 头绪多, 关系复杂, 结构上有较大难度。这就需要欣赏者在欣赏的过程中能超越复杂的情节内容, 能站在更高的高度进行解析和把握。
第三, 情节线索关系的合理性。情节线索关系发展的合理性是指情节的进展是否符合生活、思维和心理的逻辑。一般来说, 影视片中情节事件之间是用因果逻辑关系来连接的。在这种情节线索关系中, 一个情节或事件, 是前面一个情节或事件的结果, 是下一个情节或事件的原因。它们之间一环扣一环, 紧密相连, 具有很强连续性。这种逻辑性是以因果的形式内在于情节之中的, 于是也就使观众在接受情节的因果互换和递进中容易被这种因果逻辑性所征服。如电影《魂断蓝桥》中从罗伊与玛拉一见钟情到要结婚;从军令突改要罗伊出发, 他们不得不分手到玛拉去火车站送别罗伊, 误了工作, 失了业;从失业后生活困难终于有机会了去见罗伊的母亲, 而又因看到罗伊阵亡的消息玛拉悲痛掩饰而与罗伊的母亲不欢而散, 致使她和她好友的生活完全陷入困境到沦落风尘等等, 这些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非常密切, 环环相扣, 连续性非常强, 所以对观众有持续的刺激力和诱惑力, 能使观在一种好奇心的驱使下, 一直关注剧情的发展。
但是观众在影视艺术欣赏的过程中, 除了要把握作品情节线索设置的因果逻辑关系外, 还要特别注意一个关键的问题, 那就是影视片对于情节因果关系的设置, 是否避免了出现必然性的结果, 也就是说, 不能让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 有一种不用猜, 就知道肯定是这个结果的欣赏感受, 否则, 影视的欣赏就失去了趣味。所以, 不管是对于创作者的创作, 还是对于欣赏者的欣赏都必须要注意对这个问题的把握, 即对“偶然性”在作品中表现和驾驭问题。
在影视作品的情节关系中, 因果逻辑关系因为互相之间关系太紧密、太密切, 如果仅仅拘泥必然的逻辑关系的话, 就会使作品的事件内容过于窄狭, 从而限制事件的发展空间, 也就束缚作品的表现范围, 导致作品内容的简单化。在这样的情况下, “偶然性”在情节因果关系的发展线索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电影《魂断蓝桥》中, 虽然因果关系非常密切, 但它也有一定的偶然因素, 即战时状态罗伊所在部队突改命令当晚出发;玛拉与罗伊的母亲见面前意外地看到报纸上罗伊阵亡的消息;玛拉沦落风尘后, 罗伊奇迹般地竟然回来了等等, 假使没有这些起偶然性因素, 作品的情节就很难有发展的空间。因此, 优秀的影视作品在构思上, 常常会运用偶然性因素来表现, 以拓展情节的表现范围, 丰富情节的内容, 推动情节的多方向发展。观众在欣赏时要注意到, 偶然性因素虽然不是必然要出现的, 但它是可能会出现的, 也必须要符合逻辑。如, 罗伊突然要出了, 之所以合理, 是因为在战时状态下, 这种改命令的事随时可能发生;还有罗伊阵亡又回来了, 也因是战时什么事都可能发生等等, 象这样的偶然性就具有了合理的逻辑, 它其中必须包含着必然性, 否则, 就会不合理。所以, 在欣赏时, 我们要看到, 优秀的影视艺术创作, 在情节关系上的处理总是要想方设法地让必然性的行进在偶然性上打开通道。也就是说, 情节的通道是由偶然性来打开的, 它可以开阔情节空间;而情节的行进又要由必然性来完成, 它才可能令人感到信服、真实、合理。总之, 影视艺术的创作之所以吸引人, 而欣赏者又乐于其中进行欣赏, 就因为以因果关系连接的情节线索关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而这种效果的原因, 就在于作品在情节线索关系的处理上, 必然性中有偶然性, 而偶然性中有必然性, 知道会有结果, 但不知道结果会如何。但要强调的是, 影视艺术作品在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 必然性是基础。有必然性而没有偶然性, 可能不是好作品, 但还能称为作品;但如果仅有偶然性而没有必然性, 那就很难成为作品了。故而, 从情节的角度进行影视欣赏, 就应从这些方面来把握作品, 把掌情节及情节关系等等。
参考文献
别了,影视欣赏 篇2
我的校级公选课影视欣赏不知道开设于哪一年。虽然没有详细的统计数字,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它是河南師范大学历史上迄今为止选修学生数量最多的选修课。在教务处规定校级公选课每学期每位老师只能上一个班之前,每学期选修它的学生都在600人以上。过后,还会有大批学生因为没有“抢”到影视欣赏找我倾诉,请求我同意他们旁听。
担心是前段时间教务处要重新审查校级公选课时报材料出了问题,我又打电话问了文学院教学秘书才知道,教务处这学期开始把所有带“电影”“电视”的校级公选课都取消了。
我拥护教务处的决定。
我有话要说。
大约三四年前,我自己也曾想把这门课停了。原因一,该课确定为校级公选课时,学生们还没有条件拍摄自己的电影电视作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爆红之后,DV和微电影蓬勃发展,特别是河南师范大学学生拍摄出《薇薇》《不信治不了你》《追梦》之后,影视欣赏已经不单单是“欣赏”,还包括了创作。除课程名称不方便改之外,这门课程实际上已经名不副实。原因二,校级公选课都安排在周五晚上,我个人周六周日的摄影创作和影视作品创作计划不得不因为上课取消。原因三,几乎每年都有我们专业之外的学生因为影视欣赏课而改变了自己的考研方向……于是,我与影视欣赏课又有了更深层次的勾连,我下不了停课的决心。现在真的停了,我竟有点怅然若失,还有点恋恋不舍。
电影电视是迄今为止最气派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最具有价值的文化表达方式,多媒体和网络把这种艺术和文化加力为裹挟着泥沙的汹涌波涛。所以说,看电影看电视,会看是学习,不会看是浪费时间。
很多人认为电影电视是通俗艺术,错了,电影电视是动用社会资源最多的艺术形式,通俗只是它的外表。电影符号派认为,电影中的每个情节、每个人物甚至每句台词都是一种符号表达,都具有隐喻意义和典型象征。看电影看电视一定要通过故事透过人物辨析它的主题,认准它想要表达什么。
假如生活给了你蜂蜜和可口可乐,你想拥有与人分享的喜悦,你首先想到的会是电影电视;假如生活给了你黄连甚至是一锅粥,你想拥有与人分担的愁苦,你也会首先想到电影电视。
我正在装修我自己的影像工作室。得到合伙人资助,我已经花费数十万元购买了电影电视拍摄制作设备,目的之一就是让我的影视欣赏课程不只停留在课堂上,我还要指导我的学生拍出优秀的电影电视作品。影视欣赏选修课没有了,但你仍然可以成为我的学生。
别了,影视欣赏。
影视欣赏课堂感受 篇3
通过12堂的影视欣赏,我欣赏到了各种类型的影片。如《星球前传》《海洋》《莫扎特》《海上钢琴师》《萤火虫之墓》《魔女宅急便》《罗马假日》等等。我不能说在看过这么多部经典影片之后真正领会了电影的内涵,但是我可以感受到各种影片带给我不同的感受,震撼。
在前四堂课于老师将我们领进电影大门之后,姜老师播放的电影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电影世界的魅力。我将姜老师播放的电影分为三个方面。自然,人,感情。
人活在自然中,每时每刻受着感情的支配。上面所提到的电影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都提到了这三个方面。
《星球前传》《海洋》,这两部影片前者是以人传情,后者是寄景于情,但是两者所要传达的都是自然与人在这几千年以来的相互积蓄的矛盾,矛盾的爆发。人和自然可以共存,也可以互相毁灭。然而,我们大多选择的是后者之路。这两部影片在警示我们站在世界的交叉路口,我们要郑重选择前进的方向,否则将一无所有。
《莫扎特》《海上钢琴师》,讲述的是两位钢琴师一生,他们为琴而生,用一生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当中去。他们是天才,在音乐上贡献了许多,他们是“愚蠢”的,一个完全沉迷在自己音乐世界中,另一个永远不敢面对陆地上的现实世界。在这两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人是一个矛盾体”,他们想接触外面世界,却只敢躲在在自己的房间里。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到一个只敢躲在自己房间里人,最终会被淘汰,只得到一个惨淡的结局。
《萤火虫之墓》《罗马假日》,一悲一喜的两个分别关于亲情,爱情的影片。人是感情动物,关于死亡,我们会悲伤,关于爱情,我们会微笑。各种各样的感情充斥着我们一生,也带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人生。
影视欣赏--《后天》 篇4
[摘要] :相比于之前看过的很多灾难片中从开始一群人到最后一男一女拯救世界的固定模式,《后天》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一个突破,即在这部电影中,无论科学家Jack Hall还是他儿子Sam Hall抑或是其他的角色,他们都不是英雄,他们都没有拯救世界,从头到尾他们都只是在拯救自己、拯救朋友、拯救亲人,可正是这样,才让这部片子变得更加动人。
关键字:灾难片 影视艺术
正文:
影片讲述温室效应造成地球气候异变,全球即将陷入第二次冰河纪的故事。全片汇集了大量顶尖特效,由于影片中气候异变是先由海水因气温急速下降而骤然冰冻,因此包括自由女神、艾菲尔铁塔、伦敦大笨钟都将被冻成冰柱,场面极为壮观。当然除了铺天盖地的自然威胁之外,也将细密交织父子及男女之间刻骨铭心的动人情感。
作为一部灾难片,影片中的特技效果令人震撼。电影中有几个个镜头令我印象深刻:(1)几股龙卷风肆意袭卷着洛杉矶城,一位大厦内的清洁工人对外面发生的事情似乎全然不知。等到他感觉有些异样,再推开一间屋子的门,却发现脚下已是深渊——原来龙卷风甚至将大厦的外层刮落!此时镜头外拉,整个洛杉矶城一片废墟,满眼荒凉。(2)影片中,最经典的画面就是纽约市“速冻”前后的画面,冲天巨浪狂涌进纽约市,自由女神被淹没,万巷瞬息沉没在汪洋之中,万吨巨轮竟被冲进楼宇之间。转而瞬间,气温骤降,浩瀚汪洋中的纽约城又变成冰封的世界,茫茫冰原上,只留下自由女神的头像,象征着人类文明城市大半也永久埋入冰雪之中。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世界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如此渺小!福斯公司也花足了心血,融合了鸟、龙卷风、天地大冲撞等灾难的视觉奇观。
在色彩和光的运用上,《后天》这部影片主要使用了蓝、白、灰黑三种色彩。而其中蓝色又按照剧情的发展分为深蓝和天蓝两种。灾难开始时,狂风暴雨、雷电交加、大水掩没城市,此时整个地球都被笼罩在一种有些混沌的深蓝色之中,加之象征着恐怖的黑色,连人们的着装几乎一概都是深色系,银幕前光线一片昏暗。这样的色彩和光线的使用,很好地渲染了灾难的可怕,给人的震撼。而当全世界都被冰冻,我们看见了被冰雪覆盖的自由女神像,此时的纽约只有两种色彩,天蓝和雪白,光线在此时又变得光明起来。而这样的蓝与白正是地球本身应该有的色彩,这样的色彩运用清楚明了地点名了本片的主题,即唤醒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一切都做到充分渲染情绪,让人完全感受到寒冷、潮湿、温暖等等气候变化带来的感官反应。
在声音的运用上,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导演艾默里奇用“静”抒情。比如卫星划过时不再有“轰”的低响,而是一种极其安详的静态。而最令人震撼的是以下两个场面———纽约化作冰川之后一艘巨大的邮轮静静漂入纽约街头,以及暴风雪过后,丹尼斯-奎德和队友在半掩于雪地中的自由女神像下走过,仿佛来到了又一个时空中的人猿星球!前者的静,给人一种因为吃惊而不知所措,后面的静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后天》这部影片直观地体现了影视艺术的逼真性和假定性,一方面运用电脑特技营造出了一个似乎不可能发生的“后天”,但特技之后,我们的心被深深
地震撼到,隐隐地感觉到那个“后天”真的并不遥远。
电影《后天》结尾,山姆和其他几个幸存者等到了前来营救他的爸爸杰克。纽约劫后余生的人们等到了营救他们的直升机。一个光明的结尾,一个抚慰人心灵的结尾,一个人们期待得到的结尾。因为这个光明的尾巴无非是一个象征,包括杰克和山姆,包括“大人物”们,都无非是象征。象征着人类的理智,象征着人类的未来,象征人类的短视和反省。理智让我们对灾难保持警觉,未来命悬一线,而短视使我们对灾难毫无戒备并且自食苦果。
自己的感想
在好莱坞大片里,每当地球和人类灾难临头,不管是彗星撞地球,还是外星人入侵,或者是致命病毒袭击,总会有一个凡人英雄,凭着超人的意志和九死一生的好运气,拯救人类于生死边缘。《后天》里没有“救世主”,在巨大灾难面前,谁也不能充当英雄,但却不乏智者和勇士,杰克就是这样一个主角。还有英国科学家莱逊。他们预见到了人类即将遭遇的悲剧性结局。在灾难片里,主角常常是这样一些人物,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在平时与“英雄”和“勇气”毫不沾边,比如杰克,一个古气候学家而已。而现实恰恰如此,假如不是“非典”,谁会知道一个叫钟南山的疾病防治中心的医生?
电影的主旨是提醒每个人:关心我们的未来!片名《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无疑是一个警示——别以为灾难离我们很远,它就在眼前。山姆得到了来自父亲的承诺,父亲履行了自己的诺言,没有弃自己的儿子不顾。可是,谁能给我们的后代以承诺,为他们的未来负责?
科幻小说和电影往往有着惊人的预见力,后世的现实往往就是曾经的想像。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事实。也许是因为人类的创造最初总是植根于想像之中。登月飞天曾经存在于遥远的传说中,今天的电脑时代、网络时代当初也只存在我们的大脑皮层中。谁敢说,《终结者》和《黑客帝国》只存在于电影中?谁敢说《28天》《28周》永远不会出现?未来的事情,谁知道呢?
The day after tomorrow, where will be?这是《后天》海报上的一句话,发人深省。
参考文献:《奥斯卡金像奖——百部获奖影片》
著者:张弘、俞伽
出版社:远方出版社
《与电影一起私奔》
著者:王樽
影视欣赏课程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影视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社会生活和人生百态,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2、正确理解影视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从中吸取思想和艺术的营养,提升艺术欣赏品味,丰富精神生活。
能力目标
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影视作品,提高欣赏水平。
德育目标
让学生体验剧中人物的语言及内心世界,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明白“英雄源自凡人”。
教学重点
1、了解蒙太奇手法。
2、对影片的全面梳理和解读。
教学难点
对影片的梳理和解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组织集体欣赏此影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二、解题
1、影片简介
美国派拉蒙公司1994年出品
编剧:埃里克·罗斯(根据温斯顿·格卢姆同名小说改编)
导演:罗伯特·泽米基斯
主演:汤姆·汉克斯(饰福雷斯特·甘普)
萨丽·菲尔德(饰甘普太太)
罗宾·怀特 (饰珍妮)
格雷·辛尼斯(饰丹纳中尉)
获奖情况:本片获美国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评选13项提名,获得6个奖项: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影片剪辑、最佳剧本改编。
一句话评论
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
美国“反智电影”的代表作。
充满着好莱坞电影回归的保守主义精神。
展现历史与个人的约定,以小人物的经历透视美国政治社会史的史诗片。
2、导演对影片的评价
在这部影片里,我想让阿甘以一个头脑简单、纯真,而又缺乏主见的人物形象出现在银幕上,我把影片中的各个角色看做是美国国民人性化的象征。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重新肯定了旧的道德及社会主体文化,宣扬了60年代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它又否定了其他前卫的新文化。我想正是基于此,它才能深得美国民心。
3、主演简介
汤姆·汉克斯在影片中的表演十分朴实自然。他以在此片中的表现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桂冠。这已是他连续获得的第二个影帝金像奖。《阿甘正传》的成功,也使汤姆·汉克斯成了好莱坞最受欢迎的影星之一。对汤姆·汉克斯来说,那两年是他演艺生涯中最为幸运的一段日子。
4、剧情简介
本片发生在80年代初的一天,美国乔治亚州某镇一个公共汽车站的长椅上,本片主人公向一同等车的人讲述自己奇特的经历。
阿甘出身于美国阿拉巴马州,是个智商低下的残疾儿童,必须靠一副特制的脚撑才能行走,因此经常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欺侮。在母亲和童年好友珍妮的关怀和鼓励下,阿甘奇迹般地甩掉脚撑,一下变成了健步如飞的飞毛腿,被橄榄球队教练慧眼识中,顺利地进人大学,成为橄榄球明星,在白官接受肯尼迪总统的接见。大学毕业后参了军,结识了一心想当捕虾船长的黑人小伙布巴。两人一同被派遣到越南战场,成为丹纳中尉的部下。在一次大伏击中,阿甘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丹纳中尉等四名战友,布巴牺牲了,丹纳中尉失去了双腿,阿甘却成了越战英雄,获得了约翰逊总统颁发的国会勋章。凭着在军队里学会的一手精湛的乒乓球技术,阿甘居然成为中美乒乓球外交的一名使者,再次成为白宫的座上客,受到尼克松总统的款待。阿甘却无意中“以怨报德”,泄露了水门事件的天机。
之后阿甘稀里糊涂地加人了反越战的,还发表了“无声”的演说,并与浪迹天涯的珍妮重逢,却因不同的人生追求,两人再次分道扬镳。
阿甘退役回家,用自己的广告形象赚得的一笔丰厚酬劳履行了他和布巴的诺言,投资到捕虾业当中。曾经一蹶不振的丹纳中尉受到鼓舞,与阿甘携手创业,终于成为捕虾业大王,继而又搭上了计算机工业的快车,成为亿万富翁。
母亲去世后,阿甘留在了家乡,珍妮也回到故乡,阿甘再次向她坦露自己多年的思念和深情,而珍妮自觉无法接受他的爱,还是不辞而别。阿甘陷入深深的伤感惆怅,他毅然拔腿开始漫长的横跨美国的长跑征途,一跑就是三年多。途中突然得到感悟,又回到了故乡阿拉巴马,却意外地收到珍妮发自乔治亚州的信,于是阿甘赶到了本片开始的那个公共汽车站。
结束了传奇经历的讲述,阿甘匆匆赶到珍妮的住处,找到了珍妮和他的孩子——小阿甘,三人回到故乡,度过了一段幸福而短暂的时光。不久珍妮因病去世,阿甘与儿子相依为命,开始了新的生活。
三、影片分析
(一)电影拍摄手法简介
蒙太奇手法:蒙太奇,建筑学上的术语,有构成、组装的含义。
借用到电影、电视理论中来,有剪辑、组合、连接的意思。依照情节的发展和观众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把一个个镜头合乎逻辑地、有节凑地连接起来,使观众得到一个明确、生动的印象或感觉,从而使他们正确地了解一件事情的发展的一种技巧。
(二)全面梳理解读影片
1、人物形象塑造的反智性
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的反智情绪高涨,好莱坞于是推出了一批贬低现代文明、崇尚低智商和回归原始的影片,美国媒体称之为“反智电影”。《阿甘正传》就是这一时期反智电影的代表作,它根据美国作家温斯顿·格卢姆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通过对一个智商为75的智障者生活的描述反映了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独特的角度对美国几十年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做了展现。它使美国人重新审视国家和个人的过去,重新反省美国人的本质。影片的表层是阿甘的自传,由他慢慢讲述。阿甘的所见所闻所言所行不仅具有高度的代表性,而且是对历史的直接图解。这种视觉化的比喻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中得到生动的暗示:一根羽毛飘飘荡荡,吹过民居和马路,最后落到阿甘的脚下,优雅却平淡无奇,随意而又有必然性。汤姆·汉克斯把阿甘从历史的投影变为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人。阿甘是一个占据着成年人躯体的幼童、一个圣贤级的傻子、一个超越真实的普通人、一个代表着民族个性的小人物。
2、历史叙述的戏剧性和寓言化
我们回到影片本身,看看阿甘是如何完成他的历史的叙述者的任务的。
(1)视角功能:
这分两个层面:
①描述层面。
即通过阿甘的.亲身经历(越南战场上的美国大兵),或者直接参与(反越战运动的演说者,水门事件的泄密者),或者耳闻目睹(以珍妮为中介接触了嬉皮士和黑豹党;从电视里得知肯尼迪等四位总统被刺杀)等方式对历史风云作了走马观花的粗线条的描绘。在描绘过程中,总是自然流露出内在的喜剧因素和讽喻意义。
越战的环境被放置在雨季,影片不厌其烦展示在雨、泥和大林莽中美国大兵的狼狈不堪,“雨”这种环境的设置,其实是当时的美国政府陷人越战的泥潭里不能自拔、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的暗示。阿甘数次进人白宫晋见总统,本该是庄严的场面被他搅得滑稽可笑。他对肯尼迪的出言不逊,对约翰逊的举止不雅,颇有些嘲弄权威、化庄为谐的意味。
②评价层面。
阿甘的画外音和内心独自贯穿全片,以一个“弱智”的直线思维方式和直白的口吻讲述、评点着一系列纷繁复杂、讳莫如深的历史事件,其强烈反差带来的戏剧性的幽默和幽默背后的奇妙寓意就自然产生了。这些例子在片中俯拾即是。
阿甘在军营里接受训练时,被看做是智商160的天才,他感到:“我在军中如鱼得水,其实这一点也不难。只要每次答话时都要说:是,长官!”调侃和讽喻了军队其实是愚民的天堂。
阿甘认为越战的意义在于:“到越南的一个好处是:总是有地方可去,而且总是有事可做。”把这场战争的无意义及其荒诞性揭示得入木三分。
(2)影片结构:
影片以1980年乔治亚州车站为界,把影片分为历史时空和现实时空两部分。历史时空从乔治亚州阿甘的会议展开,阿甘从故乡阿拉巴马跑出来,穿过越南战场的硝烟和红色中国的政治风云,经受全美壮丽的大自然的洗礼,最终回到乔治亚州车站来寻找他的情感归宿,也完成了他的历史叙述。这是一个从起点出发又回到起点的过程。从阿甘的人生轨迹来看,他从阿拉巴马出发,最终和珍妮、儿子回到故乡,这也是一个回归过程。这种封闭的结构安排从形式上来看,犹如历史链条的精致微缩模型,演示着人生和人类历史的循环反复的发展进程。只有暂时靠站的时候,没有终点,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过程。片中那个公共汽车站的造型设计也颇似一个舞台,人生悲喜剧、历史正剧都在这里上演。
(3)场面调度:
“场景复现法”可算是片中的一大特色。《阿甘正传》是一部回溯式的影片,时间跨度较大,导演有意识地将不同时期的戏尽可能地放置在同一个场景,甚至在人物调度、机位设置、镜头处理等方面有意作十分雷同的安排,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一种对某人、某事似曾相识的感觉,营造出轮回交替、时光荏苒、物是人非的历史氛围。
(4)长镜头与蒙太奇:
长镜头如:
1972年元旦新年狂欢夜。
① 特写 仰拍 电视里记者报道庆祝元旦实况
近景 摇 酒吧里的人群,阿甘与丹纳聊天
中近景 两个过来搭讪
近景 一个要阿甘看电视
近景 阿甘向画外电视机的方向看
②特写 俯拍 电视里记者报道庆祝元旦实况
中景 摇 珍妮从电视前走过
全景 摇 珍尼走过一张床,床上躺着一位半裸男人
近景 摇 珍妮走到镜子前,端详自己
全景 摇 珍妮走到门口,打开门,走了出去
特写 摇推 电视里记者在倒计时“三、二、……
特写 电视里记者在倒计时“二、一……
③特写 巨大的灯球变成1972的字样
全景 摇 丹纳与阿甘互祝新年快乐
特写 俯拍 丹纳陷入沉思的脸
这个段落只用了三个镜头,每个镜头里人物和摄影机都处在运动之中,拍得一气呵成,简洁流畅。既有大场面的氛围展现,又有单个人物心理情绪的细微刻画,两次转场,都巧妙地运用了电视机,把两个场景的热闹与悲凉气氛的强烈反差不动声色地透露出来。
影片的蒙太奇特色与上面谈到的“场景复现”有异曲同工之处。随着阿甘的画外音讲述丹纳中尉辉煌的家族史:“他的家族在每一场与美国有关的战争中都有人殉难。”画面上出现了四个相似镜头的快速组接:一个独立战争的美国士兵,一个南北战争中的美军士兵,一个是一战时美军战士,最后是二战中的美国大兵,都是张大嘴瞪大眼仰面躺倒战场上。这组镜头总长不过两三秒,却像拉洋片似的对美国的战争史作了一次快速检阅,以戏谑的方式展示战争的残酷,历史悲剧的重演。
对布巴的家族史的介绍也用了类似的手法,不过联系后来他家陡然好转的境况,便又多了一层“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意味。
3、影象风格的奇观化和游戏化
《阿甘正传》中运用高科技电脑处理制作出来的影像,从真与假、虚与实的角度来看,其功能一般可分为两类:
(1)“逼真再现”
这类影像是存在历史和现实的依据的。如越南战场上那惊险刺激的爆炸场面,巨大的火球就在阿甘身后咫尺处升腾,让观众为他捏一把汗;阿甘手中纷飞跳跃的乒乓球让人眼花缭乱;丹纳的双腿无需化装却奇迹般的消失了……这些电脑特技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原来影像的真实效果和可信度,并在此基础上获得一定的新奇感。
(2)“逼真再造”
再造,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说是凭空捏造,基本没有事实的依据,其目的也并非要让人们相信它的真实性,而正是让人们在明知道它的虚假性的前提下,单纯的欣赏它“造假”的高明手段。《阿甘正传》最让人惊叹的就是它运用电脑处理影视图像的神奇功能,使现实中不存在的人物——阿甘,与历史中的三位总统的手握在了一起,还进行了毫无破绽的谈话和交流。它是由三组镜头合成的:第一组是把总统的形象从记录片上单独抠下来;第二组抽背景和其他陪衬人的镜头;第三组拍阿甘的蓝色抠像动作。然后把三组镜头天衣无缝的合成在一起,从胶片的选择到对口型,做动画,都是非常缓慢、艰难和昂贵的。
四、深入探究
讨论:阿甘作为“英雄源自凡人”的典型代表,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明确:首先,是他的“巧克力精神”。阿甘的充满爱心的母亲有一句名言:生活就像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碰到什么味的。这句话在阿甘一出场就道了出来,它是阿甘生命中的精神支柱和人生信条。尽管不知道人生中将会遇到什么风暴、挫折,冥冥中注定的是福还是祸,只要尽自己的全力去尝试,把握自己的命运,把上帝的恩赐发挥到极致,这就是真正的人生。
其次,“奔跑”能力。从影片的剧情来看,“奔跑”是影片中的贯穿行为,也是构筑和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
正是在奔跑中,阿甘甩掉了人生的禁锢和他人的歧视,进人了大学;保存了生命,也挽救了别人的生命;摆脱了情感失意的折磨,最终得到了爱情;还带领着生活失去了方向的人,给他们以启迪。因此,奔跑在这里既是一种行为方式,也是一种思考方式,它象征人类的积极向上、执著向前的行为能力和一种主动出击、坚持不懈的实干精神。
再次,阿甘的“傻劲”。Forrest在英语里是Foolish(愚笨的)谐音。阿甘也自诩“傻人有傻福”。在常人眼里,阿甘做的每一件事情都那么不合逻辑,愚不可及。但阿甘自有他的说法:“只有干傻事的人才傻。”
所以,阿甘的傻,是一种保持孩童般的纯真,心元杂念,宠辱不惊、大智若愚的人生态度。
五、对《阿甘正传》的评价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欣赏作品,确定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影视评论。
影视欣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6
英语电影是很好的英语文化资源, 它不同于课本, 可以利用声像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 是媒体教学资源的一种。引入优秀的英美电影, 可让学生充分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 尊重和包容异国文化;同时, 学生在生动、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中, 可提高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那么如何把影视作品欣赏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呢?笔者有以下经验和建议。
一、选用学生喜欢的、适合教学的电影
选择英语电影时, 题材要广泛, 应注意:1.所选的电影要有深刻的主题, 要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2.内容要健康有趣, 语言要诙谐幽默, 并具有很强的观赏性;3.要选择语音纯正、地道的影片, 避免过多的方言和俚语。
二、用英语影视欣赏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教师可在课前预先设计一些听力理解试题, 比如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的信息填充题, 或就影视内容编制的简答题, 在看完电影后完成。试题不易太多、太难, 以免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例如, 在《拯救大兵瑞恩》 (Saving Private Ryan) 中, 当小分队找到瑞恩时, 队长告诉瑞恩他的哥哥们都死了。这时, 瑞恩的战友正好走来, 有这么一段对话:“Ryan lost his brother.”“Oh, which one?”“All.”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听力题:“Did Ryan lose all his brothers?”等等。这样, 在轻松愉快的影视欣赏过程中, 为学生提高听力成绩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三、用英语影视欣赏提高学生的口语、会话能力
上完影视欣赏课之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影视对白或消掉原音, 进行配音竞赛活动。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剪裁影片 (由于时间关系, 应剪辑成3~5分钟左右的短片) , 配音竞赛可以在一个或几个班内, 也可以在一个年级间进行。例如, 在学完高一Unit 5 The silver screen之后, 教师除了放映了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侏罗纪公园》 (Jurassic Park) 、《辛德勒的名单》 (Schindler’s list) 和《拯救大兵瑞恩》 (Saving Private Ryan) 之外, 还给学生放映《泰坦尼克号》 (Titanic) 和《狮子王》 (The Lion King) , 然后让学生们选出自己最喜爱的一部电影练习配音, 并提出配音不超过5分钟的要求。在几周以后的竞赛中, 学生们精彩的表演得到了在座老师和外籍教师的一致赞赏。在配音的整个过程中, 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会话能力, 有助于形成纯正流利的英语口语。同时, 许多同学都主动参与、积极配合,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利用电影简介材料,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电影简介或人物角色介绍也是一种丰富的阅读材料, 充分合理的利用电影简介和电影人物角色介绍, 也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而且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在课前或课后,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电影简介或人物角色介绍。通过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读完后回答, 或者让学生就简单的句子做书面或口头翻译。例如, 让学生翻译电影《乱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中的经典句子:“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不管怎样, 明天是新的一天!) “We become the most familiar strangers.” (我们变成了世上最熟悉的陌生人。) 这样的练习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翻译水平。
五、写好影评, 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写作能力
影视欣赏课以生动有趣的材料, 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供了条件。在影视欣赏课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出简单的影评。学生在写影评时, 其思考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提高鉴赏水平的过程。影评写好了, 学生的影视鉴赏能力也自然得到提升。
高职院校《影视欣赏》教学研究 篇7
【关键词】影视鉴赏 问题 原因 方法
影视欣赏早已经进大学的课堂,并且多数的高职高专院校将影视艺术欣赏课程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学生可以通过影视欣赏课程学习,对于影视艺术的基本理论,通过了解电影电视的发展历史,理解的更加深刻。更重要的是通过影视欣赏课的学习,提高自己对中外优秀影视作品的鉴赏力和审美情趣以及影视评论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技巧,有助于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笔者经过多年的影视欣赏授课经验,认为影视欣赏课这门新兴学科的研究空间还是相当的广阔的。影视教育的发展需要在学科上的配合,更重要的是教师首先要在观念上的转变,努力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从心智情感上和品格上给予学生积极向上的启迪,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对人性的思考。笔者就本院学生的影视鉴赏能力和影视鉴赏课程的教学情况,在这几年对我校600人进行问卷调查:2009年(200名),2010年(200名),2015年(200名)。根据笔者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和汇总,呈现出下面的几大问题:
一、在校高职学生的影视鉴赏能力需要提高。
1.在校生学业负担较重,看电视和去专业影院的时间很少。对电影的了解途径无非是网络、光碟、杂志。问卷中17、“你最经常观看电影的方式是什么”。 回答“网络”的占85%,回答“光碟”的占5%,回答“专业影院”的占10%。从这道题的调查结果,我们就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影视鉴赏能力要很好的将此项媒介得以很好的利用。
2.高职学生影视审美倾向娱乐化。
调查题目21、“你在一年观看影片的数量?类型?”结果显示,数量上,同学一年观看影片的数量都大于15部,32.5%的同学一年观看的电影达35--45部。内容上,高职学生比较喜欢娱乐性的、情绪化、青春偶像搞笑节目。对于爱情片、恐怖片也有青睐,从调查结果来看,唯独对艺术篇,无人问津,反应出严重的现象是,在调查题目23、对贾樟柯电影的了解中,35.49%的同学贾樟柯此人不了解,更多的同学是对题目报有娱乐和休闲的态度来欣赏的,这有些令人遗憾!毕竟影视创作和创新都是通过艺术片来体现的。还有就是大量的信息元素凝聚在记录片中,使观众眼界开阔,通过影片的欣赏学到很多我们不所不知的知识。调查题目24、“电影的哪个方面最吸引你?”81.05%的学生的回答是某某明星,某某大导演。17.19%的学生回答的是影片的场面很大气,可见,高职的学生比较注重外在形式和情绪化的内容,而对于影视作品的深层内容全无关注。对影视作品的评判标准具有猎奇性、明星化。忽略对影视作品思想性、艺术性、对影视的本质的探究,不能从艺术性、创新性、思想性、表现力去欣赏影视审美本质。
二、针对《影视鉴赏》课程教学的教法探讨:
1.看片积极,听课消极
笔者的学生对影视观摩课非常感兴趣,对影视理论、影评讲解和课堂讨论感觉乏味。笔者针对此情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主要问题在于教师的选择的影视案例和影评点解不贴近大学生生活,理论讲授与影片观摩联系不密切,带不起学生的兴趣。对于经典的影片包括奥斯卡获奖影片,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大量的中外影视新作问世,学生却通过网络早对最新出品的电影一睹为快,更加剧对经典名著的排斥。为此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注重收集经典而又引起学生情趣的影片,以此为契机进行与影视理论相结合。如通过《海上钢琴师》里男主角1900(人名)为什么至死不愿意走下船,引申出对人性和成长生活环境的思考;通过《阿甘正传》中,为什么天资聪颖的珍妮自甘堕落,过着放荡的生活,而先天弱智,智商只有75的阿甘却是事业频获成功?从而启发学生引伸出:不同的父母,不同的童年经历,遭受批评虐待的不同,享受爱和鼓励的不同,往往会导致成年后事业乃至命运的巨大差异;借助《战舰波将金号》里的奥德萨阶梯这一部分向学生解释什么是蒙太奇手法,并且很深入的分析了每个镜头所要表达的思想。让学生对这部默片以及它的导演谢尔盖·爱僧斯坦产生了敬畏之情。
2.在影片的选择上,从趣味上拉近学生的距离。
通常,老师和学生由于所处的年代和教学中处的地位的不同就造成了师生之间存在不同的影片的喜欢偏好的差异。一是经典的教化片,一是新潮娱乐片。笔者以存在的差异为突破口,选择具有高度人文性和艺术性同时又符合学生审美趣味的影片,选择学生喜欢的消遣性、娱乐性的影视剧,在欣赏的同时将其与知识相结合,冲击学生的灵魂,引起他们对人生的思考。
3.师资力量需要加强
据报道影视教育的教师基本上是由中文系和非专业的教师构成。笔者认为,如果没有对影视知识一定量的积蕴,对影片观摩没有一定的厚度和广度,对影片没有敏锐的观察洞悉解析力,尽管任课教师很努力,那么在教学中不可能游刃有余的驾驭。在今天信息量极大充斥的网络时代,学生对电影的观摩了解超前于教师,对影视欣赏课的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除了任课教师加强自己的实际水平之外,同时校方对影视欣赏师资力量培养和加强应该是必要而迫切的。
4.授课手段需要紧随时代化和多样化
由于《影视欣赏》课程的传播力量和影响力之大,所以学校和教师应对这个方面给与足够的重视和灵活度,尤其在授课的多样性方面是探讨多种授课手法,比如是否采取慕课形式等,网络已经充斥我们的生活,充分灵活运用好网络手段来教授《影视欣赏》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徐继存. 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1-5。
[2]段兆兵. 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有效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3,26-30。
[3]陈爱苾. 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许南明.电影艺术词典[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5]李显杰,修倜.电影媒介与艺术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6]舒其惠,钟友循. 影视学教程[M].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6月第1版
作者简介:吴长福,男,(1978--- ),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现为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园林
【影视欣赏活动计划】推荐阅读:
影视欣赏11-19
影视欣赏选修11-29
英文影视欣赏12-03
《影视动画欣赏》06-21
影视欣赏课程教案05-26
英语校本课程影视欣赏08-28
影视音乐欣赏教学设计08-25
影视欣赏结课作业110-22
影视音乐欣赏的特殊性06-05
“影视大爆炸”趣味活动策划书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