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市油茶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2024-10-16

常宁市油茶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共6篇)

常宁市油茶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1

常宁市油茶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常宁市人民政府(2013年8月27日)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首先,我代表常宁市人民政府,对各位领导莅临我市视察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就我市油茶产业发展情况作个简要汇报。

一、常宁市情和油茶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常宁市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总人口97.1万人,素有“有色金属之乡”、“油茶之乡”和“杉木楠竹之乡”的美称。境内有百年老矿水口山和衡阳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塔山瑶族乡。近年来,我市瞄准争创全省经济十强的目标,大力实施“人才兴市、工业强市、品牌旺市、文化活市”四大战略,加快建设“小康常宁、生态常宁、和谐常宁、魅力常宁”,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2011年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位列第13位,2012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市、全省发展开放型经济先进单位。今年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0.28亿元,增长8.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8631元。1—7月份,完成财政总收入7.36亿元,增长12.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64亿元,增长35.7%;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31.23亿元,增长12.1%。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42.47亿元、50.38亿元,分别增长15.3%、24.6%。

常宁是全省油茶主产区,是全国13个“油茶之乡”之一。全

市现有油茶林77万亩,占林地总面积44%,常年产油5000吨左右,年产值5亿余元。1978年曾出席全国油茶生产会议,介绍生产经验;1981年上交国家茶油2060吨,居全国第一,获原商业部授予的“金杯奖”殊荣;1984年至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我市实施油茶老残林更新改造WFP—2696工程项目。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油茶产业的机遇,以争创“中国油茶第一市”为目标,把油茶作为政府主导产业来抓,大力实施“政策驱动、规模带动、科技拉动、品牌促动”发展战略,油茶产业实现较快发展,共完成新造高产油茶林15万多亩,低改垦复油茶林30余万亩。先后为全省、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提供高标准参观现场,成功举办三届中国(常宁)油茶旅游文化节,基本形成集种苗、基地、加工、科技、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油茶产业链,2009年我市被列为国家油茶示范林基地试点县(市),2011年被列为湖南省茶油生产大县,今年被国家林业局认定为国家油茶生物产业基地。

二、主要成效

(一)油茶基地不断扩大。经过几年的持续发展,特别是近3年来,我市油茶基地建设以每年新造3万亩、低改6万亩的速度稳步推进,省道320线百里油茶产业带和衡桂高速百里油茶走廊已具规模,油茶集约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市有江山生态、西施生态、鸣天科技、大三湘、中联天地等10多家规模油茶开发企业,全市种植面积万亩以上的企业有3家,200亩以上的种植户有150余家,油茶专业合作社20余个。湖南江山生态农林发展有限公司在我市荫田镇白马等地租赁土地3万亩,创建了连片2.2万亩的油茶新造高产示范林基地;湖南中联天地油茶开发有限公司在我市租赁土地8.8万亩,已造林近0.8万亩;鸣天公司、西施公司分别在我市烟洲镇、蓬塘乡建立了近万亩的油产丰产林基地,这些基地规模大、标准高,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

(二)良繁体系不断完善。从中国林科院引进油茶优良品种9个,建成良种采穗圃155亩,已被纳入“湖南省油茶产业基地建设定点采穗圃”。同时,加快油茶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建成油茶定点苗木繁育基地1个,面积100余亩,选用优良无性系作为主栽品种进行苗木繁育,大力推广应用油茶芽苗砧嫁接和轻型基质容器育苗等先进技术,可年产优良嫁接苗300万株以上,实现了油茶良种苗木供应本地化。此外,我市还建设了300亩的油茶种质资源收集库,现已收集油茶优良品种84个。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集种源收集、穗条供应、苗木培育为一体的种苗繁育基地。

(三)产业品牌不断做强。突出抓好油茶产业链条延伸,创建油茶知名品牌。一是引进央企树品牌。引进中粮集团,建成年加工10万吨茶籽油的生产线,打造全国最大的茶油加工厂,茶油生产逐步上规格、上层次,“福临门”品牌油茶市场前景广阔;中粮集团准备近期在我市增加和改进生产设备和技术,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二是建设市场促品牌。开工建设湖南省油茶批发大市场,被列为全国首家茶油专业批发市场,集茶油产品研制、销售、包装和检测于一体,总投资达3.8亿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湖南省高档食用油生产集散地和全国最大的食用油交易中心,不仅可以现货交易,还将期货交割。同时,对油茶产品进行系列开发,促进油茶产业链的延伸,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三是文化魅力强品牌。我市积极整合油茶文化资源,大力弘扬油茶文化,全方位展现油茶文化的独特魅力。2008年和2009年,在全国率先举办两届油茶旅游文化节,向世人伸出了“油茶枝”,倡导“油茶枝、健康枝、幸福枝”理念,实现油茶与文化、旅游、科技、市场、政府职能“五大嫁接”,在省内外引起广泛关注。2012年12月18日,国家林业局、国家粮食局、省人民政府、中粮集团在我市共同举办2012中国(常宁)油茶旅游文化节,我市油茶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油茶博物馆已成功奠基,目前正在积极筹建当中。中粮福临门油茶籽油消费者体验基地竣工,茶油消费者体验基地按每天接待游客可达3000人,体验内容包括油茶种植基地、油茶花期观赏、加工工厂参观、油茶博物馆参观等活动。此外,我市成立了油茶学会、油茶文化研究会,举办了“我爱家乡的油茶”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这些都为我市油茶品牌发展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三、主要做法

(一)政策扶持,助推产业发展。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思路,鼓励和动员社会各方力量规模发展油茶产业,营造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一是组织保障高规格。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组长的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一名市级领导专抓专管。率先出台《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市人大通过《建立长效扶持机制,促进油茶产业发展》议案,出台《油茶产业建设考核实施方案》,把油茶产业建设纳入

市委、市政府重点项目考核内容。二是规划布局大手笔。制定《常宁市2008—2020年油茶产业发展规划》,确立了“五个一”油茶发展目标,即建成一个百万亩高产油茶基地;建成一个知名品牌的油茶加工龙头企业;建成一个以油茶为主导食用油交易市场;建成一个油茶生态文化园;建成一个年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在产业布局上突出“二带三群”,即以S320线和衡桂高速为轴的两条产业带,打造“百里油茶产业示范带”和衡桂高速油茶走廊。三是宣传发动全方位。坚持“荒山不绿化,责任不解除,油茶不垦复,干部不称职”,在各级干部中树立“既要金山、更要青山”的发展理念;在广大群众中宣传“人要衣装,山要绿装”的生态理念;在业主群体中弘扬“栽摇钱树、荫后来人”的经营理念,鼓励和动员社会各方力量规模开发油茶,呈现出万名干部垦茶山、百余单位办基地的喜人态势,形成了全市上下共参与、干部群众齐上阵的浓厚氛围。

(二)创新模式,壮大基地规模。积极探索、创新油茶产业发展经营模式。一是公司租赁经营。引进一批有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公司从事油茶规模开发经营。湖南江山生态公司在我市荫田镇租赁土地3万亩,现已成片造林2万亩。二是企业+农户联合经营。鼓励农户以地入股,与油茶开发企业共同经营。湖南大三湘茶油科技公司在西岭镇与600余户农民签约,户平入股土地近5亩,现已新造油茶林2000余亩。三是专业合作社经营。秉着“乡村引导、入社自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引导农民成立油茶专业合作社,统一开发、统一管护、统一销售,全市已有油茶专业合作社20个。四是大户承包经营。支持有实力、懂技术大户兴建油茶林基地,充分发挥经营者在发展油茶产业中的辐射、示范和带头作用。目前全市经营200亩以上的油茶大户有162户。五是鼓励单位经营。凡是单位集资和个人承包或租用荒山新造油茶林的,或承包租用油茶山经营的,所得收益,可以全部用于干部职工福利,机关单位利用单位自有资金(上级项目资金除外)进行油茶开发,所得收益大部分可用于干部职工福利。

(三)拓宽渠道,加大产业投入。油茶产业周期长,见效慢,我市拓宽投资渠道,促进产业发展。一是财政“投”。市财政设立油茶产业发展基金,对新造油茶林,无偿供应种苗,并从次年起连续3年给予每年每亩100元的抚育管护费;对集中连片垦复油茶林,初次垦复的每亩奖励300元,以后年度复垦油茶的,每亩补助100元,对油茶新造和垦复组织有力的乡镇按每亩5元的标准给予奖励,近几年来,财政投入达5000余万元。同时,由市财政统一垫资,按照每亩1.6元的标准,购买了保额400元/亩的森林保险,为油茶经营业主提供了保障。二是银行“贷”。组建的林权管理服务中心,为油茶林权抵押贷款提供服务平台,确保林权抵押贷款和林权流转正常运行。积极与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民生银行、珠江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衔接,启动了油茶林权抵押贷款,市财政注资500万实行财政贴息,全市现已发放油茶林权抵押贷款金额达4000万元。三是向上“争”。先后争取到油茶示范林基地(县)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等项目。同时,把农业开发、现代农业、国土整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等涉农资金集中整合,仅2012年就整合项目资金达5000万元。此外,积极争资跑项和招商引资。近年来,油茶开发企业和大户投入我

市油茶产业建设资金达2亿元。

(四)依托科技,提升产业水平。充分依托科学技术,加快油茶技术创新和推广,实施科技兴油战略。我市先后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尹伟伦,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周宏灏,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大学教授姚守拙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参加油茶资源培育高峰论坛、油茶营养和茶油精深加工高峰论坛,引进推广了一批先进适用的油茶栽培技术,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茶油的营养保健价值。我市与亚林所、湖南省林科院、广西林科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经济林开发中心、北京林业大学和湖南环境生物学院建立了科研协作关系,为油茶栽培和加工利用等提供技术支撑。多次举办油茶丰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班,培训人员达1000人次。健全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实行技术干部与种植户结对联系制度,责任到人,推广良种良法,把技术送到山头地块,送入千家万户,提高种植效益。率先成立油茶学会和油茶文化协会,为广大会员和会员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全面提升油茶经营水平。

(五)搭建平台,规范林地流转。为加速林地流转,解决企业和大户开发油茶基地所需林地问题,我们依托林权管理服务中心,积极开展林地流转服务,并规范了流转程序。一是规范林权流转程序。我市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林权流转管理工作的通知》(常政办发[2011]90号)、《关于印发<常宁市清理整顿规范林权流转秩序工作方案>的通知》(常林字[2011]54号),规范林权流转程序,实行挂牌交易,对林地使用权进行流转交易 的,设立最低保护价,递增模式林地年租金最低保护价不得低于15元/亩,且每5年要递增5元/亩以上;固定租金模式林地年租金最低保护价不得低于20元/亩;交易成功后由林权管理服务机构鉴证并组织双方签订林权流转合同。二是规范林权变更登记程序。林业公司和大户承包宜林荒山造林的,按林权流转程序先取得林地使用权,凭林权流转合同办理林地使用权登记,待造林后经过一个“三伏”天,林木成活率达到85%以上,凭林地使用权林权证办理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登记,确保了林权证的真实性和法律效力。三是规范林权管理服务申报资料。凡办理有关林权流转、变更登记、资产评估、抵押贷款等申请申报资料,一律使用省厅和上级规定的统一格式表格,林权流转合同使用省厅制定的规范化样本合同。

近年来,我市油茶产业发展保持了蓬勃发展态势,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资金投入不足。油茶林新造每亩需要3000元左右,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油茶产业的投入力度,每亩补贴在300元上下,但我市本级财政配套资金吃紧,与实际需要资金相差很大,经营者自筹的压力较大,已成为油茶产业发展的瓶颈。二是政策扶持有待加强。我市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油茶核心产区,油茶产业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完全具备了作为全省县域经济特色产业发展重点县的基础和条件,但我市油茶产业发展至今未能得到有关政策扶持,没有列入全省特色县域经济“五个三”工程。三是关联产品开发不够。尽管我市的油茶发展的链条较为齐全,但与油茶产业相关联的产业发展没有跟上,忽视了油茶产业的上

游产品,如茶蜜的开发、观花观果和采果旅游业等没有发展起来,下游产品的开发不够等。

四、几点请求和建议

1、加大重点扶持力度。建议上级加大对重点县市、重点企业扶持力度。一是将我市油茶产业列入省“五个三”工程。我市是全国油茶核心产区,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建议将我市油茶产业列入省“五个三”工程(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强县项目)和“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予以重点扶持。二是将中粮常宁油茶作为全省重点品牌打造。中粮集团的“福临门”品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建议将中粮集团的“福临门”茶油作为全省重点品牌打造,将中粮常宁油茶加工企业确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扶持发展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助推我省油茶品牌抢占全国市场制高点。三是将我市油茶生态文化等项目列入省重点项目“笼子”。我市油茶博物馆已通过国家林业局评审,按国家林业局要求,拟将其建设成为国家级、世界级的油茶博物馆。油茶种质资源收集库目前已收集84个油茶品种,对推动全国油茶产业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湖南茶油批发市场是省发改委批复通过的全国唯一一家茶油交易专业市场。建议将上述三个项目列入省重点项目“笼子”予以重点支持。

2、实行森林保险统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我国集体林业呈现出以林农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的局面,农户对林业灾害特别是森林火灾的抵抗能力弱,迫切需要推进森林保险事业,减 9

少森林经营风险。建议进一步加大财政保费补贴支持,实行县级或省级统筹,政府全额提供保费,巩固产业建设成果。

3、加强林机产品开发。由于油茶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巨大,在劳动力越来越紧张的时代,开发林业机械产品势在必行,一是政府鼓励林机开发公司加强科研力度,研究开发实用简易便携廉价的林业机械;二是政府扩大林机补贴面,鼓励林农购买简易便携廉价的林业机械;三是鼓励组建农机服务联合体,全面推行机械化作业,减少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南宁市网络党建发展情况浅析 篇2

关键词:网络党建;党建工作;党建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1-77-2

0 引言

本文着重论述广西首府南宁市以“绿城党旗红”党建信息平台为主要载体在网络党建工作领域进行创新探索的历程和亮点,对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进行简要分析并对未来的发展思路提出几点个人浅见。

1 南宁市网络党建的亮点成效

南宁市以“绿城党旗红”党建信息平台为载体,在“党建信息化服务群众上水平”方面做了许多探索和实践。截至2015年底,“绿城党旗红”党建信息平台已累计开设专题专栏30个,发布网页信息645万条,转接组织关系数9332条、解答党员在线咨询数507条、党员邮件数、视频会议数97次、发送短信500多万条,论坛博客9213篇。

1.1 为全市党员群众建立起网上红色家园

1.1.1 为全市党组织建立起网上组织阵地

依托平台的硬件资源和网站模版,为全市1.4万多党组织建立了1个市级网站、24个子网站及1.4万多个基层子网站,组成了首府南宁网上党组织阵地。

1.1.2 为全市党组织、党员开通网上个人账户和电子服务卡

“绿城党旗红”党建信息平台为南宁市1.5万多党组织、25万多名党员设立组织个人信息账户和开通党员个人电子服务卡。实现了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在线沟通,真正实现了党组织和党员的网络化管理。

1.1.3 开设各类热点专题

传达和落实党中央和上级党委要求和精神是党建网站最为核心的功能之一,平台自启动来,紧跟中央宣传教育部署和围绕上级党政中心工作,进行跟踪式报道和归类式资料整理,先后建立开通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城乡清洁美丽乡村、创建先锋示范城等各类专题专栏,既加强了全市各党组织之间的学习交流,也起到比学赶帮、相互借鉴的作用。

1.2 设计服务党员、服务群众的各项功能

1.2.1 实现党组织关系转接网上通

平台开通网上组织关系接转,市内党员只需要通过网上申请,各级党组织网上审批后,收到短信提醒转接成功,党员就可以直接前往转入地党组织报到。把“党员跑”变为“网络跑”,彻底改变了以往组织关系接转程序多、时间长、成本高的状况,防止“口袋”党员的发生,大大提高党员服务质量。

1.2.2 视频会议实现网上开展党组织生活

平台的远程会议子系统可以实现异地多人在线视频会议,目前系统最大可支持200个党组织同时开会。拓展了组织生活方式,实现实时互动交流,大大满足了基层党员群众、特别是流动党员的学习需求。

1.2.3 在线解答实现民意直通车

“绿城党旗红”党建信息平台开设了“部长信箱、12380监督举报和12371党员咨询”等专题专栏,实现网上献言献策、网上监督举报、网上业务咨询,真正搭建起党组织倾听民意、组织部门与群众沟通的便捷渠道。

2 南宁市网络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1 群众的信息化运用意识有待提升

受传统党建工作惯性的影响,南宁市党建信息化建设工作仍局限于在党务工作者中按传统模式和固定的程序进行;有些部门、科室甚至认为党建信息化对其工作是负担,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有部分群众没有形成运用信息化载体落实知情权、监督权、开展党群工作,提高党务工作的意识。

2.2 基层党建信息化基础薄弱

2.2.1 基层党组织党建信息化基础薄弱

特别是农村的信息化基础,建设的成本高、需求少,互联网终端很大程度止步于乡镇,仅能覆盖部分行政村,而且设备陈旧、信号微弱、技术落后。据统计,截至2013年6月,全市12县区和4个开发区共有行政村1498个,其中在村委办公场所尚未配备计算机的有634个,没有接通网络宽带的有985个;共有自然村6325个,尚未配备计算机的有6265个,没有接通网络宽带的有5642个。

2.2.2 缺乏党建信息化专业人才

目前,基层党务工作者中仍有一部分不懂得计算机技术。既熟悉党建工作、又熟悉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更是严重缺乏,人才已经成为基层党建信息化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2.3 缺乏党建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南宁市基层党组织信息化工作主要依靠大学生村官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担任,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工作变动频繁、党建信息化经费不足、缺乏培训。

2.3 党建信息化载体建设发展不平衡

目前还存在“重组织工作业务的宣传,轻广大党员群众的关注;重党委关注专题的建设,轻民生需求热点的开发;普通功能开发多,服务党建重点领域特色少;机关党委推广多,基层农村社区应用少;在运维管理上通报检查多,激励措施少”等五大类瓶颈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完善和探索改进。

3 南宁市网络党建下一步发展思路

经过五年多的探索实践,以“绿城党旗红”党建信息平台的建设为载体的南宁党建信息化工作的覆盖面和服务范围日益扩大。在全国上下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的大形势下,南宁市网络党建工作下一步将从“宣传推广、基础建设、功能拓展、管理机制”等方面继续探索实践。

3.1 加强对党建信息化工作的宣传教育与引导管理

要在各级党委和广大党员中加强对党建信息化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树立信息化服务党建工作的发展意识,深刻领会党建信息化在“推动组织工作方式改革、密切党群干群联系、增强党建科学化水平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3.2 全面提升南宁基层党建信息化工作基础

以深入实施网络党建深化推进工程为总抓手,加大对基层信息化硬件建设的投入,全面提升乡镇村屯和街道社区等基层组织党建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通过“配齐兵马、发放枪炮”,形成全市上下互通的信息化管理脉络。同时,分三年打造一批实效性强、服务面广的党建信息化示范点,形成党建信息化引领科技致富、引领服务民生、引领社会管理的示范带动局面和网格化管理模型。

3.3 创新党建信息化服务民生和社会治理功能的开发建设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着眼于广大群众和基层党组织两大服务对象,改版一批特色化基层子站,整合部分党政部门面向公众的服务信息与职能资源,建立基础民生信息数据库与集成社区业务管理服务的综合应用系统,有效实现服务型党组织的转化。

3.4 加强对基层群众关切热点与民生服务信息专题建设

以“绿城党旗红”党建信息平台为载体,在利用网络宣传党建工作的同时,扩大宣传与服务范围,通过开设“聚集民生、我身边的好人好事、时事与政策热点解读、文明风气宣传”等专题栏目,和研发“手机版、触屏版移动党建信息平台”的方式,更多的关注于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需求,更深的涉及经济改革和社会管理,更好地适应和加强新形势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3.5 注重信息化服务党建重点领域工作的功能开发建设

通过创新开发和综合运用平台“网上组织生活超市、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党员(干部)网络学院、党员电子信息服务卡、领导干部网上民主评议、网上发展党员”等功能,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关于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严格落实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素质提高”等工作要求。加快推进首府南宁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提升。

3.6 加强对党建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和机构设置

一是制定南宁市党建信息化年度发展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出台一系列指导意见和建设标准,做到党建信息化工作的规范统一、科学发展和稳步提升。二是在县(区)级党委部门建立对应的党建信息化管理机构,落实2-3名专职岗位与人员。三是定期进行党建信息化管理培训和信息安全检查,确保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四是落实党建信息化专项经费,包括在市财政和各县区财政申请党建信息化专项经费年度预算、党建信息化运维管理经费年度预算、党建信息化推广激励经费等。

参 考 文 献

常宁市油茶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3

尊敬的梁春禄副主席、尊敬的自治区政协调研组各位领导:

大家辛苦了!首先我代表南宁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家班子对各位领导到我市调研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各位领导在这两天调研中提出的关于推进我市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向各位领导汇报我市旅游业和休闲度假产业发展情况,欢迎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

一、我市旅游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自治区旅游局的大力指导下,我市紧紧围绕“中国绿城、壮乡歌海、会展之城、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的总体目标,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加大旅游景区建设、强化旅游宣传促销力度、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着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促进了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全市旅游景区招徕、吸纳游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一)旅游经济持续增长

近年来,南宁市旅游业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从2004年至2007年,南宁市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从1386.91万人次增长到2058.1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从71.65亿元增长到114.22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0.37%和12.36%;接待入境旅游者从6.56人次增长到14.11万人次,年均增长21.1%,旅游外汇收入从1714.62万美元增长到 4171.58万美元,年均增长24.89%;2007年全市旅游总收入增长至117.39亿元,相当于2007年全市GDP的11.04%,约相当于第三产业的21.89%;旅游业作为我市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2008年上半年全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6.94万人次,同比增长23.1%;旅游外汇收入2060.53万美元,同比增长26.76%;接待国内旅游者1077.54万人次,同比增长13.37%;国内旅游收入61.12亿元,同比增长20.73%;全市旅游总收入62.6亿元。

(二)旅游接待能力日益增强

截至2007年底,我市旅游星级饭店的数量已增加到85家(其中五星级饭店5家、四星级饭店9家、三星级饭店32家、二星级饭店38家、一星级饭店1家),共有客房12604间,床位22382张。旅行社有60家,其中国际社达16家,国内旅行社44家,在册各语种导游员2200多人。

(三)景区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旅游景区景点是旅游业运行的最基本单位,是吸引游客的根本所在。南宁旅游在这方面先天不足——产品单

一、特色不浓、缺乏精品,既没有闻名海内外的山水风光,也没有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多年来,我市以创建国家旅游A级景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为抓手,努力打造南宁市旅游精品景区。我市旅游景区建设在积极探索中有新突破,目前,拥有10家A级景区,其中4A级景区4家(青秀山、嘉和城景区、九曲湾温泉度假村、八桂田园),3A级景区6家(伊岭岩、良凤江、人民公园、金花茶公园、西津湖水库风景区、乡村大世界),另外,还有金满园休闲观光果园等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6家(金满园休闲果园、扬美古镇、广西现代农业技术展示中心、广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乡村大世界、横县西津水力发电厂),5家全区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我市现有旅游景区(点)40家。随着大明山风景区、昆仑关战役遗址景区等重点旅游项目将相继开放,环大明山旅游带又将成为我市极富吸引力的旅游线路。新景点的开发,旧景点的改造,新线路的推出、旧线路的充实,极大地丰富了南宁的旅游资源,使南宁逐步成为旅游目的地城市。

(四)区域旅游城市地位日渐突出。为适应旅游发展的新形势,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举办这个契机,近年来,我市加强探索与周边地区进行旅游协作、合作的新路子,致力发展区域旅游。在国内,先后联合桂林、长沙、贵阳等西南十城市,郑州、大连等北方重点旅游城市共同开发旅游产品,联手开拓广东、华东等地市场;与桂林、广州、海口、贵阳、长沙、大连等省市达成捆绑销售协议。在境外,加强与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东盟国家的旅游交流与合作;开辟国际旅游精品线路30多条,与泰国、西班牙、俄罗斯、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达成旅游合作协议,互推产品,互组客源,还组织开通了马来西亚旅游包机、泰国旅游包机及自驾车团队来邕考察旅游。

(五)旅游综合环境明显改善。近年以来,结合城市“136”建设工程,创建全国文明城活动,围绕实现“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优质服务和游客满意”的总体目标,全市大力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整治旅游环境,全力规范旅游市场,使全市重点旅游景区基本实现“安全、秩序、效益”的目标;旅游饭店星级划分与评定工作深入开展,则提升了城市旅游硬件水平。在改善 旅游硬件环境的基础上,我们又启动了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等为内容的创行业“文明窗口”建设活动,把旅游行业文明创建、旅游宣传促销、旅游市场规范、旅游商品设计等融为一体。为推动我市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旅游、工商、公安、消防、安全监督、卫生等部门起抓共管旅游市场的合理机制已逐步形成,树立了安全、诚信的旅游城市形象。

二、南宁市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发展情况

我市的休闲度假旅游起步较晚,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市的休闲度假旅游业逐步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日益丰富,一批主题鲜明、风格独特的度假产品涌现出来,一些传统观光型旅游产品也开始大量增加休闲度假旅游内容,迅速向观光休闲一体型转化。

(一)加强规划指导力度,突出休闲度假产品。南宁不仅旅游资源丰富,还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适宜观光,更适宜商务休闲度假。为此,围绕建设国际性区域旅游目的地的目标以及实现南宁市旅游产业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的产业升级,南宁市编制了《南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南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确定了“把南宁建设成亚热带自然风光和壮民族风情特色突出,中国绿城、壮乡歌海、会展之城、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等品牌形象鲜明,以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文化体验和游览观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中心”的总目标。编制了《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和《环大明山旅游带总体规划》,通过整合大明山及大明山周边旅游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丰富和提升 大明山旅游的产品结构和品位,形成以大明山为中心,以南宁市为依托,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民族风情体验为主要功能的休闲旅游新产品。各县区围绕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制定了总体规划,西乡塘区提出打造“城市旅游、乡村旅游”两大主题,横县全力打造“中国茉莉之乡”,马山县立足“风情马山〃山歌之乡”,宾阳县定位于发展“中高档次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全市开始形成了发挥优势、各具特色,倾力打造旅游目的地的新格局。

(二)加强政策引导力度,调动各方力量参与旅游开发。旅游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必须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加强统筹,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各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发展。近年来,区、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高度重视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加快南宁市旅游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中共南宁市委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南宁市加快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南宁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南宁市服务南博会扶持宾馆饭店设施更新改造若干规定》、《南宁市扶持国际航空客运市场发展暂行规定》等相关政策,从政策、资金上不断加大对南宁旅游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十一五”期间,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旅游发展资金,重点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建设,推动了广西嘉和集团、广西国悦集团、青岛啤酒公司、西津电厂等多经济成分参与旅游开发,创建了嘉和城景区、九曲湾温泉度假村、青岛啤酒、西津风景区、石埠“美丽南方”等20多处A级旅游景区、工农业示范点,拓宽了旅游产业链条。

(三)突出项目建设,打造休闲度假旅游精品。围绕着推动 由观光旅游到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变,深度整合旅游资源,规划、招商、建设了一系列有特色、品位高的旅游项目。

一是突出休闲度假主题。首先,温泉资源得到较好利用。广西嘉和集团及广西国悦集团先后投资建设了嘉和城温泉谷和九曲湾温泉度假村,这两个景区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逐渐成为区内外游客来邕旅休闲度假的必选之地。其次,休闲体育设施进一步健全。青秀山高尔夫球场和嘉和城高尔夫球场的先后建成与南宁市其他休闲体育设施一起初步构建了立体的休闲体育设施网络,为南宁打造更高层次的休闲度假产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深入挖掘休闲农业资源,努力打造风格迥异的休闲农业旅游品牌。江南区扬美古镇、宾阳县古辣镇蔡氏书香古宅、西乡塘区石埠“美丽南方”忠良村主要结合当地文化和人文景观开发农业旅游;八桂田园、金满园休闲观光果园主打现代农业科技和休闲旅游品牌;乡村大世界、武鸣纳天山庄主推生态农业和自助互动式旅游。第四,建设自驾(助)游配套设施。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自驾游的游客的需要,建设乡村大世界旅游汽车营地。

二是注重文化内涵和品位。新建项目都做到了在文化品位上下功夫,上档次。九曲湾温泉度假村在建设过程中抓住壮民族文化,而嘉和城温泉谷则着重于各国温泉文化。大明山风景区围绕龙母文化做文章,设计建设了文化内涵丰富的景区大门,设计开辟了5条精品休闲线路,策划建设龙母文化园。昆仑关战役遗址突出爱国文化,以“铁血昆仑,威震华夏”为主题,建设昆仑关战役遗址景区,利用声光电技术建设昆仑关战役遗址博物馆。横县“中华茉莉花园”以“茉莉花与茶文化”为主题建设集生产、科研、文化、技术展示与旅游功能高度融合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农业园区。

三是投资规模大,资金来源多样化。近年来,南宁市每年安排的100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中超过60%的资金投向重点旅游项目。广西嘉和集团及广西国悦集团分别投资5亿元和3.5亿元已建成国家4A级景区嘉和城温泉谷和九曲湾温泉度假村。2008年招商引资待建项目有:东盟旅游度假村、英皇龟山半岛生态旅游区投资7.5亿美元,梦幻水都-山水国际景区投资18.18亿元,保利集团开发的广西民族文化开发项目投资55亿元,青秀山国际高尔夫球场配套项目(度假中心)投资4935万美元。

(四)创新旅游活动内容,打造新的旅游休闲度假品牌。我市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大型活动、各种会展、特色节庆、主题活动的举办,这些活动的举办为南宁旅游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丰富了南宁旅游的活动内容,增强了南宁旅游的卖点。中国—东盟博览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南宁国际学生用品交易会的举办,给南宁旅游业带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带来了巨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我们紧紧把握这一机遇,在全年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中,把这几大活动作为重点宣传载体,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我们还举办了特色旅游节庆——南宁〃东南亚国际旅游美食节。美食节就是借助博览会、民歌节的巨大影响力,发展成为广西旅游第一节庆品牌的。我们深知,重要活动、特色节庆的举办对旅游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从2005年开始,我市以 “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亮点”为目标,整 合南宁市及周边县区资源,推出了多个节庆活动。青秀山的桃花节、扬美古镇的龙舟大赛、良凤江的森林旅游节、武鸣的三月三歌圩、宾阳的炮龙节、横县的茉莉花节等等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个较为成熟的旅游节庆品牌。2007年,我市以打造南宁美食天堂为目标,充分发掘我市的餐饮资源、美食特色,开展以“绿城美食,月月飘香”为主题的“2007南宁旅游月月美食节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吸引了众多游客、市民的关注和参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今年,我市又以“月月旅游节”为主题,成功举办了一月〃2008南宁旅游迎奥运开年仪式暨昆仑关大捷68周年纪念活动、二月〃南宁第二届旅游文化庙会、三月〃首届南宁赏花旅游节、四月〃南宁民俗旅游节、五月〃2008北部湾4+2城市旅游联盟欢乐旅游节暨首届大南宁旅游超市、六月〃北部湾4+2城市旅游联盟大明山首届养生旅游节及北部湾旅游“天天演”启动仪式、七月〃科普旅游节、八月〃环大明山养生旅游节,等活动。这些活动充分利用、发挥了南宁的旅游资源,通过有效整合,打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旅游休闲度假节庆品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旅游热点,使得南宁旅游月月有节庆、节节出亮点,宣扬了我市独特的旅游资源,活跃了我市旅游市场,不断提高南宁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五)改变旅游营销重点,不断提升南宁旅游美誉度和知名度。近年来,南宁市旅游营销的重点内容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转移,先后推出了休闲养生游、环大明山游、民俗生态游、美食天堂游等休闲度假旅游线路以及嘉和城景区、青秀山高尔夫球场等 休闲度假产品。先后接待了国旅总社考察、俄罗斯旅行商考察团、“寻找喀斯特神话自驾游”大型车队、加拿大旅行商及媒体考察团、“胡志明足迹之旅”考察团、韩国高尔夫球团等重要旅行商,并通过开展考察和座谈活动,让旅行商充分了解南宁的旅游产品,促进旅行商加大推广南宁旅游休闲度假产品的力度。积极参加各类国内外的旅游展会,推介、展示南宁旅游形象,休闲旅游产品,派发各类宣传品向参展商及游客宣传南宁旅游资源和特色,通过精心筹备和大力推广,提升南宁旅游整体形象。

(六)积极开辟国际班(航)线,提升南宁区域性国际城市形象。南宁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毗邻粤、港、澳,独特的地理位臵是南宁入境旅游市场得以发展的先天优势。独特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条件,使南宁成为中国—东盟两大市场的结合部和华南、华东、西南经济圈的交汇点,成为泛珠三角经济区乃至中国对东盟开放和东盟进入中国的陆地门户。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构建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立体交通运输网络,特别是从2003年起,我市专门成立了开通国际航线工作组,2005年制定了《南宁市扶持国际航空客运市场发展暂行规定》等优惠政策,安排专项资金补贴国际航线、航班的开通。在我市的积极推动下,国航、深航等航空公司及桂林国旅南宁分社积极介入我市国际航空市场建设,开通了南宁—香港、昆明—南宁—金边、海口—南宁—曼谷、南宁—首尔、南宁至新加坡、吉隆坡、雅加达、马尼拉航线等10条国际航线,广西运德集团先后开辟了直达香港、澳门、越南下龙湾、河内的国际旅游直通车客运班线路,为南宁市休闲度假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南宁市旅游休闲度假产业的存在的问题 南宁拥有理想的区位优势与便捷的交通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历史资源与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地区经济的相对发达、休闲设施的逐步完善与已经颇具规模的消费场所,这一切都是南宁发展休闲业的有利条件。但休闲业在南宁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南宁目前在休闲产业发展方面还存在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相对滞后。全市旅游产品品种虽然日趋丰富,但以“跟风”产品和大路产品居多,缺乏自身的个性和特色。虽然南宁已经初步形成了三大类旅游休闲场所和设施,如以嘉和城景区、青秀山风景区(高尔夫球场)等为代表的休闲度假类;以朝阳商圈、古城新民商圈以及琅东商圈代表的都市购物类;以南宁明园饭店、竹篱笆等新老酒家和各类休闲吧与茶室为代表的休闲餐饮类,以南宁国际龙舟赛为代表的体育健身类,但缺少以重要文化娱乐场所、文化娱乐节目为代表的休闲文化类。旅游购物、晚间旅游娱乐项目比较薄弱,游客基本上没有更多休闲度假场所,有钱花不出去。总体上看,南宁休闲产业还缺乏文化资源与休闲项目与旅游相结合的有效形式,也没有对传统的自然、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意义上的创新性组合开发。目前南宁文化休闲项目依然处于分散的、浅层次的、粗放式的阶段。

第二,休闲度假旅游配套设施不足。目前南宁市的饭店经营方式以观光型、商务型为主,没有突出体现休闲度假旅游的需求,缺少接待高端度假游客的酒店;景区打着休闲度假的牌子,却没有完全具备休闲度假村的条件和设施;景区建设缺乏休闲设施,可供游客长时间逗留和游览的景点不多。

第三,专业人才不足,经营治理知识欠缺。旅游休闲产业作 为一个新型的朝阳产业,和其他行业不同,旅游休闲产业人才应该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外语要好,信息要通,还要具有国际国内休闲市场的开拓和应变能力。南宁旅游休闲产业在最近几年才起步,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依然比较欠缺。一方面缺乏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休闲产业治理人才。另一方面,缺乏素质较高的休闲产业服务人才。

第四,休闲旅游度假项目落地难,投资环境有待改善。项目落地困难涉及最多的仍然主要是规划、国土等问题。

四、南宁市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发展的思路

南宁市发展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就是要发挥区位优势,重新整合旅游资源,加强与广西区内、西南、华南旅游协作体、泛珠三角旅游机构、东盟各国的旅游合作。

综合分析南宁市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分布、城市空间特征以及旅游交通体系等因素,南宁市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发展总体构架概述为:“一个中心、两大功能、四大片区、六条廊道”即:一个中心:南宁城市中心;两大功能: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中心;四大片区:大明山旅游片区、西津湖旅游片区、龙虎山旅游片区、凤凰湖旅游片区;六条廊道(六条辐射旅游线路):南线(滨海风光、跨国旅游线)、西南线(边关山水、跨国旅游线路)、西北线(岩溶奇观、红色旅游线)、北线(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线)、东北线(山水民俗文化旅游线)、东线(宗教历史文化游线)。将南宁打造成“中国绿城、壮乡歌海、会展之城、美食天堂、旅游胜地”。

(一)南宁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建设

以“中国绿城、壮乡歌海、会展之城”为主题整合南宁旅游 资源和产品,重点打造旅游吸引物及以旅游吸引物为核心依托的旅游景区点,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拳头旅游产品,提高城市的旅游吸引力。

1、会展商务系列产品。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所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优势和区域经贸合作的平台,发挥首府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开发设计跨区域旅游精品线路,挖掘专项旅游系列产品。

2、壮族文化项目的深度开发建设。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举办为突破口,围绕“壮乡歌海”的主题形象开展壮民族文化大采风行动,深度挖掘可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

3、建设“中国绿城”。规划建设城市游憩商业区,通过美化公园、道路、绿地构建南宁绿城景观框架,对南宁市邕江及内河进行综合整治的同时进行水系景观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开发城市水上观光休闲功能的邕江生态旅游休闲带,打造“百里邕江”游览项目,将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作为南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南宁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

南宁旅游集散中心功能建设的主体任务包括旅游交通网络、信息网络、住宿、餐饮、旅游商品等,以及在更大的区域进行旅游联动。

1、旅游交通网络

加强机场基础设施建设,开通南宁至东南亚主要旅游客源地的航线,增开南宁至国内重点旅游城市和沿海发达城市的直达航线,增加航班密度,积极培育航空市场。升级改造火车客车站设施,提高区内铁路等级,加快区内列车运行速度,争取开通南宁 至越南下龙湾的国际专列,增开南宁至国内大中城市及重点旅游城市的车次。建设旅游码头,与城市水系景观改造配套,开辟水上旅游航线,进一步开发邕江观光水运游道。

2、旅游住宿、餐饮、旅行社、旅游商品等设施

——提升旅游饭店档次、规模,加强商务饭店和度假型饭店建设,引进国际性品牌酒店及管理公司,推行和加强星级饭店评定。

——适当提高旅行社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发展集团化、专业化、网络化经营。

——突出建设有本地特色的小吃街巷、饮食风味城,满足游客对异地饮食文化的需求,开设多元化风味主题餐饮体系,在琅东、青秀山一带建设集本地特色、全国各地菜系、世界快餐、东南亚风味等于一体的餐饮设施。

——发展土特产品和工艺纪念品商场,营造舒适的购物环境,扶持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研发、生产专业机构。

——扩大休闲娱乐业的规模,提高品位,丰富内容,注重与地方文化、旅游产品特色相结合,使休闲娱乐业成为地方旅游资源和旅游活动的有效组成体。

3、区域旅游合作

南宁旅游的发展融入到大区域的旅游圈中,在构建形成南宁都市休闲度假旅游圈层系统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区域旅游联动。区域旅游联动以区域旅游整体营销为载体,以产品结构的差异性、互补性为基础,加强政府组织间的协调合作机制建设,扩大企业间的合作,形成资源共享、客源互引、市场对接,联动发展的格局,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区域合作:一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层 面的旅游合作。不断完善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六城市旅游联盟合作机制,发挥南宁在广西旅游休闲度假区的中心作用;二是加强与西南旅游协作体、泛珠三角旅游机构的旅游合作;三是与北部湾东盟各国的旅游合作。

(三)休闲旅游项目。依托大明山发展山地森林度假,将大明山发展成国际山地生态度假胜地;依托九曲湾的温泉资源发展温泉度假,建设嘉和城温泉谷和九曲湾温泉度假村集温泉度假、商务会议、保健养生、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档休闲度假产品;依托上林、横县等乡村田园景观和生态环境开展乡村休闲度假游,建设上林三里洋渡乡村休闲度假和横县茉莉花乡村度假旅游带;依托大龙湖、凤凰湖、西津湖、凤亭湖等湖泊资源开展滨湖度假旅游,打造西津湖国际生态湿地度假地;开发跑马、登山、漂流、徒步、高尔夫、垂钓、定向越野、汽车车灯越野等运动休闲产品。同时结合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积极拓展会展旅游、商务旅游、购物旅游、美食旅游、节庆旅游、壮文化旅游、历史文化旅游。

五、对于加快广西旅游和休闲度假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1、编制广西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发展规划。广西旅游休闲度假产业起步晚,要结合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实际,有效重组、整合和利用旅游休闲度假资源,科学地进行产业设计,制订出阶段性发展目标、政策、措施、重点项目等,指导今后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发展工作,避免盲目、低层次和无效建设。由于旅游和休闲度假业的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因此旅游和休闲度假业应成为泛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先导产业,南宁市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 游产业发展的旅游集散中心和综合发展中心城市,建议自治区应将南宁市作为发展广西旅游休闲度假产业的核心城市重点打造。大力支持青秀山风景区、大明山风景区等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建设。

2、加快旅游汽车营地建设。近年来高速增长的自驾车休闲旅游客观上已对旅游营地形成巨大需求,加快旅游汽车营地建设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建议抓紧协调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建立与东盟国家和地区的互免签证机制,落实南宁口岸城市的落地签证问题,简化通关手续,强化口岸旅游服务功能和水平。

4、强化人才引进队伍建设。建议自治区制定并实施大旅游与休闲产业人才培训计划。推出针对旅游、会展等专业人才的引进政策,加强人才储备;利用在邕旅游教育培训机构和师资力量,提高大旅游产业所需的各类人才素质。

5、加大对旅游休闲产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对旅游休闲度假产业相关项目进行政策倾斜,建立休闲产业投资基金等金融手段扶持发展。

常宁市油茶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4

为及时掌握我省蔬菜产销形势,给上级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全面详实的原始资料,近日对西宁市及州县地区农副产品蔬菜进行专项调研。现将蔬菜供应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外调蔬菜供应情况

目前我市蔬菜的批发主要集中在海湖路批发市场,作为集散型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海湖路批发市场货源充足。青海本地及各省蔬菜均向该市场集聚。做为本省蔬菜、瓜果的主要交易中转站,该市场旺季每日入市交易量能达到约1300吨(不包含水果),淡旺季年平均交易量数值也能达到每日约1000吨(不包含水果)。

外调蔬菜作为我省蔬菜主要供货来源、占全省蔬菜供应量的80%。以山东、四川、河南、福建、广东、云南等为主。因西北地区冬季较长所以冬季菜品来源多为外地市场及外地种植基地为主、时段为当年10月至来年4月通过集中到海湖路批发市场后在分散于我省、市、州、县等地区销售,主要蔬菜品种有蒜苔、青笋、包心菜、辣椒、冬瓜、南瓜等。

二、地产蔬菜供应情况

本地蔬菜以自产自销类为主、占全省蔬菜供应量的20%。但也因季节性而控制,主要以周边地区种植大棚、乐都、平安等州县地区自产蔬菜为主。

本省地产蔬菜上市时间段在每年3月至9月、主要蔬菜来源是本省、市、州、县种植的自产菜品为主,蔬菜品种以小油菜、茼蒿、油麦菜、土豆、胡萝卜、乐都青椒等为主。

三、发展建议

1、培育、建设完善的蔬菜产业链条。

引导和培育分工明确、衔接合理、互促共赢的蔬菜产业链条,提高蔬菜产业经营效率。加强与外省重要蔬菜产地及集散地相结合的市场网络建设和商品流通,调解蔬菜季节、品种、区域供求矛盾,提升蔬菜产业经营效益。

2、培育品牌意识,突出品牌建设,加强对外宣传,促进产品销售。

切实加大商标注册、产地认定、产品认证等相关工作,组织资金,畅通蔬菜外运的“绿色通道”,实施品牌整合工程。培植壮大已有优势品牌,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信息平台,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和信息交流,畅通销售渠道。

常宁市油茶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5

一、大通县基本情况大通县总面积3090平方公里,辖9镇11乡,289个村委会、20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4.98万人。大通是全省的农业大县,农业人口35.6万人,占总人口的79.2%,耕地面积69.6万亩。2009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3亿元,同比增长8.6%。设施农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规模达到12990栋,设施蔬菜年产量12万吨。大通是全省的工业县,境内有工业企业192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2户,已形成集冶金、煤炭、电力、建材、化工和铝锭加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200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5亿元,占省、市的比重分别为12%、21%。大通是全省的生态县,森林覆盖率达38.1%,水资源总量6.9亿立方米,承担着西宁市70%的城市供水任务,境内有国家森林公园察汗河、鹞子沟、老爷山、娘娘山风景区等特色生态景观。2009年被命名为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大通是全省的民族县,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舞蹈纹饰彩陶盆、大通皮影、刺绣、农民画、剪纸、“六月六”花儿会等享誉省内外。2008年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将大通建设成为西宁市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做强大通,服务西宁”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引进、推广优良品种、成套标准化生产技术,建设质量优、规模大、效益高的特色农牧业产业基地,培育具有区域特点、知名度高的农畜产品品牌,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努力构建“优势区域、优势基地、优势产业、优势品牌”配套发展新格局。特别是被定为青海省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大通县委、县政府加快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设施种养殖业和无公害、绿色农业等方面,在全省区域内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为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树立了很好的典范。已成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和先行区。为此,我们以设施和露地绿色蔬菜生产,安全畜禽养殖发展为示范区主导产业,以“立足本县,面向西宁,辐射全省,走向全国,与青海省发展目标相一致的省内一流、国内先进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目标定位,提出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申报,并于2010年8月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下一步推进示范区建设的总体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1、立足于大通县农业资源特点和主导产业发展需求,以提升主导产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水平为出发点;

2、突出农业高新技术的导入及其与先进适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强化农业技术集成创新和科技产业化,注重示范区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科技传播能力建设;

3、突出示范区建设的产业带动能力建设;

4、力求在农业技术、产品生产、运行管理模式上与国内外先进水平接轨,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

5、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在示范区建设中借鉴工业注重科技创新的理念,加快示范区科技的进步;借鉴工业资本运作的理念,拓宽农业的投资融资渠道。借鉴工业重视组织形式的理念,培育现代农业的市场主体;借鉴工业注重产品营销理念,搞活农产品流通,运用工业中的现代营销策略,多方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二)基本思路示范区蔬菜产业将定位于充分利用高原纯净环境,建设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围绕国家有关绿色食品生产的标准和规范,示范、推广绿色蔬菜生产技术,进行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提升产业品质,体现高原特色。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效益。进一步推动蔬菜这一优势产业的可持续高效发展。把大通真正打造成高原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区畜禽养殖产业将按照构建绿色循环农业的构想,以猪、鸡的安全养殖为重点,在规划期内,以大通县种猪场、种鸡场为中心,改善基础设施、适度扩大规模,健全良种引进和良种繁育体系并进行标准化、科学化饲养,充分发挥其带动、示范作用并为示范区和辐射区提供优质仔猪和雏鸡。以龙头企业+养殖协会+养殖户进行的模式,实现产、供、加、销一体化服务,发展规模化养猪、养鸡,促进产业发展,工作汇报《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作情况汇报》。

(三)建设目标总体目标:以国内外先进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体系、大通农业资源和主导产业发展需求为依托,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和经营体系配置生产要素和实施科学管理,建设“立足本县,面向西宁,辐射全省,走向全国,与青海省发展目标相一致的省内一流、国内先进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具体目标:

1、在规划期内,在现有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标准化、产业化、工业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吸纳国内外农业领域的高新技术,把示范区建设成集示范性、展示性、效益性、规模性、循环性与生态性于一体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区建成后,将实现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展示与转化、技术示范与推广、技术培训与普及、产业引领与带动等功能。通过示范区的技术辐射与产业带动,进一步促进青海省现代农业的发展。

2、示范区建设重点围绕绿色蔬菜、畜禽产品生产中的品质提高、成本降低、生态安全及产后加工增值等核心问题,通过优良品种筛选、繁育及推广应用,建立标准化的生产技术规程及商品生产示范基地;促进主导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充分利用大通地处高原,环境纯净并且已认证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品种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升级,把大通建设成高原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在规划期内,建设高原特色露地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基地10000亩,专业化、规模化设施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基地10000亩,辐射带动全县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0000亩以上。使示范区蔬菜生产总产值接近3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2%以上。产品的供给量占西宁市场的35%以上。

3、示范推广畜禽安全养殖、育肥技术,提高养殖水平。规划期内将新建10万羽规模养鸡示范基地3个,万头猪场一个。进一步提高畜禽产品的供应量,保障城市供应。建过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示范区将实现露地蔬菜生产每亩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设施蔬菜生产每亩纯收入达10000元以上,使示范区农民人均收入稳定在5000元以上,比现在人均收入提高30%以上。

三、具体措施

(一)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促进多元化投资克服园区建设过度依赖政府、投资主体单一的弊端,在增加县投入资金和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的基础上,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机制,吸引更多的企业、科研单位、金融机构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投资,形成以工商资本投资为主题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办大事。

(二)创新经营机制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凡多主体投入的农业园区和园区内项目都应实行公司化、企业化运作。即以园区组建公司,制定发展规划,启动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土地反租招租,实施项目管理等。在园区运行发展商,建立“园区+企业+基地+协会+农户”运行模式,形成市场牵园区、园区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路子。在园区内企业运作方式上,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真正建立起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自我发展的企业独立经营管理模式,同时形成企业带基地的发展模式。在土地流转上,必须在《农村土地承包法》许可的范围内,把工作重点放在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和创新流转方法上,也可采取实物兑现形式;土地流转可以再继续采取委托流转、互换等方法的同时,允许农民以土地入股,实行保底分红,这样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利益,并以价格杠杆推进土地向园区集中。

(三)重点打造地方特色产品针对大通区域和产业特点,围绕蔬菜(含食用菌)、特色养殖业等优势主导产业,集中力量,重点突出,形成富有特色的园区经济优势。加快引进相关新技术、新品种,使园区具有明显产业特色,又具有较强的产业特色,从而实现产业立园、特色支撑。

(四)不断延长示范区产业链要促进园区快速发展,关键在于园区龙头企业,有龙头企业就能带动产业化经营,园区拓展市场和生存发展的能力就更强。一方面,要着力把大型农业企业、工商企业引入园区,或主动与外地龙头企业合作,努力使园区或园区项目融入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要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子,与农业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农业新技术项目,构建“信息、技术、产品、市场、效益”的新型产业化链条。

(五)着力提高示范区的科技含量围绕发展特色农业,因地制宜,根据我县自然条件、农业传统和资源优势,引进辐射性强的农业新技术,以科技超前性体现园区的示范性。同时,利用农业高等院校培养农业园区建设所需的技术人才,采取绿色证书培训等形式,培养有文化、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

物流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6

随着******市西部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区与郑州市、新乡市、洛阳市和山西晋城市的产业关联度、经济融合度进一步增强,依托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网络,发展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物流产业势在必行。一直以来,******区都高度重视物流产业发展,大力开展物流产业招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现将******区物流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区物流产业发展状况

******区现有上规模物流企业1家,即******市方圆运业有限公司,拥有各种运输车辆300余辆,170万吨/年的货运能力,3000万吨/年货运周转量,年货运收入1.6亿元。物流项目5个,其中在建物流项目3个,分别是武钢铁路物流园项目、焦运物流和盛通物流项目,规划建设中的物流项目有1个,万里物流园,正在跟踪洽谈物流项目1个,江苏雨润集团城市综合体和物流综合体项目。其中,武钢铁路物流园项目是在武钢******矿铁路专用线基础上,按照分期投入,分步实施的原则,对原有站台、货场进行改(扩)建。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一期投资2.3亿元,基本完成了综合能力达到年150万吨的货运吞吐量,一次性20万吨的仓储能力,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二期工程主要包括铁路线路向南、向西增设和延伸,原铁路专用线服务功能的完善,2013年底前形成一次性仓储能力50万吨,火车运输吞吐能力300万吨/年的规模。目前二期向西延伸300米的赔付资金2850万元已拨付到位,正在准备进行拆迁;三期工程主要包括增设线路和仓储能力,2016年底前,建成以******市******区为核心,辐射豫西北、晋东南,“集运力、信息、仓储、加工、贸易、生活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物流园区。

盛通物流占地490亩,计划总投资12亿元,项目由******盛通地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佰利联、多氟多两家上市公司共同投资兴建,拟在经三路东,新园路南,纬五路北规划建设集仓储、物流、工业产品展示、批发零售于一体的物流集散中心,初步定位为规划建设******市最大的工业产品市场。该项目整体规划和前期论证已结束,目前正在办理各项手续。

焦运物流项目占地248亩,计划总投资2亿元,由河南省******运输集团总公司投资,项目所在地道清路南,中南路东,建设内容包括仓储、物流配送、物流信息、办公等相关配套设施,目前地面附着物清点已结束,1000万元首期土地赔付款已拨付到位,正在抓紧办理各项手续。

万里物流园项目总投资7亿元人民币,北临武钢铁路专用线,占地面积约550亩,建设总面积36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营业额将达30亿,年纳税约1亿元,主要包括仓储、物流配送、物流专线、物流信息、物流网络交易指挥平台、汽车销售、汽车配件、修理厂、挂车厂、加油站、LNG加气站、配套公寓、停车、办公、酒店等相关配套设施,目前正在做规划。

二、物流产业发展指导思想

凭借辐射豫西北、晋东南的优越区位条件,依托******市西部产业集聚区,把握******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这一重要发展机遇,发挥省际交界城市特有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功能,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建设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引进先进物流技术与管理方法,加大物流企业组织与经营运作的创新力度,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网络化程度高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具有规模效应、适应******经济发展需求、能积极参与国内市场竞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使现代物流业发展成为******的新兴产业,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物流产业发展总体目标

立足豫西北,面向省内外,充分利用******区的交通区位优势,以区域物流为基础,省域物流为重点,构筑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相配套的交通运输网络;应用现代物流理念,采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建立多层次、布局合理、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物流服务体系;加快物流园区(中心)建设,园区内规划建设保税监管区或海关特殊监管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现代物流企业,把******建设成为重要的区域物流与省际物流枢纽型中心城区。总体目标分三个阶段实施:

2010年-2013年为起步阶段。重点建设综合物流园区,初步建立较完整的物流企业协作群体和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大力发展物流增值服务,并形成1——2个具有品牌效应的现代物流企业;建设相关行业信息管理系统及******区综合物流信息中心,初步规划建设******物流港。

2013年-2016年为加速发展阶段。以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基础设施平台为特征的技术保障体系基本完善,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建设,大力发展“公-铁-空”多方联运物流,******物流港或专业化物流园区建设初见雏形。园区内规划建设保税监管区或海关特殊监管区,为多氟多、佰利联、科利达、风神轮胎等辖区进出口企业和博爱、济源、山西晋城等周边地区的进出口企业提供以“公-铁-空”等多方联运为主,包括保税仓储、报关、报检、金融等服务内容,逐步实现进口保税、出口退税、国际贸易、全球采购等多功能的国际物流服务,打造成我省豫西北进出口企业的货物集散地,确立我区豫西北、晋东南的区域性现代物流枢纽型中心城区的地位。

2016年至2020年为完善阶段。现代物流的技术保障体系全面完善,现代物流产业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基本实现物流现代化,物流产业成为******区的重要新兴产业。

四、物流产业规划原则和功能定位

(一)坚持与******区整体发展规划相结合。要与******区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调整、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相配套,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一致。

(二)坚持与******城市化建设相结合。要与******区城市总体规划有机结合,与随着城市发展不断增加的人流物流相适应。现代物流节点的布局、物流通道的设置、物流园区与物流中心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保持协调。

(三)坚持存量整合与增量优化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已有运输车辆、仓储设施、配送网络的作用,整合现有的物流资源。新增投入,主要用于综合物流园区建设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及原有物流企业的技术改造。

(四)坚持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在起步阶段,为推动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综合各种因素与条件,全区要统一进行规划,分期进行。

(五)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政府着重在物流园区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上予以引导,营造适应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大环境;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企业按市场规律运作。

(六)功能定位。综合考虑******区所处区位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在区域经济中所起作用及参与外部市场竞争等因素,******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功能定位是:成为辐射豫西北、晋东南的区域性现代物流枢纽型中心城区。

五、推进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高度重视,健全完善推进机制。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领导任组长、副组长,发改、集聚区、规划、国土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物流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区物流项目的整体规划,确保物流园区布局合理,建设科学。同时,对全区的重点物流项目实行县级领导分包责任制,要求分包领导定期走访,现场办公,密切跟踪项目建设进度,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定期组织发改、规划、国土等部门召开物流项目推进会,协调解决物流项目在手续办理和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问题,确保项目早日开工,快速推进。

(二)统筹兼顾,做好整体发展规划。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这是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作为和郑州相毗邻仅有一个小时车程的******区,我区依托我们便利的交通、资源能源丰富、配套设施完善、产业集聚四大优势,本着科学发展、合理布局、统筹兼顾、互赢共利的原则,围绕建设******物流港这一目标,组织人员多次东赴山东、南下深圳进行考察,学习商贸物流建设经验,并邀请中国市场学会、山东金兰物流等国内知名物流企业和专家对我区的物流发展状况进行了实地考察。目前,我区正在筹划编制《******区物流发展规划》,该规划将全区的物流企业和项目全部涵盖在内,划分区域布局和几大功能区,并将制定全区物流产业发展的阶段性任务,为下步建设******物流港明确方向。在此,我们诚挚邀请市物流办对我区的编纂工作进行指导,给予支持。

(三)加大投入,夯实物流产业发展基础。我区的物流企业和项目多数分布在******市西部产业集聚区内,为了加快物流产业发展,我们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截止目前,集聚区内基础和配套设施已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纬五路、经二南路建成通车,经四路、纬二东路全面开工,初步形成了“六纵六横”的道路框架。铺设各类管网27公里,归并电力线路9条,污水处理厂试水运行。集聚区范围内,基本形成了水、电、气、路畅通,为物流项目的顺利入驻提供了便利。同时,集聚区内分布着光伏产业园、佰利联产业园、氟化学产业园、风神轮胎产业园、食品工业产业园和高新技术创业园六大产业园区,113家企业,以发展“氟、钛、锆、硅”等精细化工以及新型建材、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主。据初步统计,目前集聚区内各类原料、产成品的吞吐量已超过230万吨/年(其中铁路运输目前约占40%),“十二五”期间将会达到400万吨,目前,集聚区内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有充足的物流货运保障。围绕建设******西部物流园区这一目标定位,我区以项目为支撑,加紧制定完善发展物流产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办法,鼓励吸引外界资金投资******的物流产业发展。截止目前,我区共有在建物流项目3个,规划物流项目1个,正在洽谈物流项目1个,预计总投资约30亿元。

虽然,我区的物流产业起步较早,但物流产业实力不强,配套水平不高,发展尚未形成规模,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物流服务体系还未建立,物流产业发展的集聚和带动效应还不明显。同时,新建物流项目的规划以及土地手续变更相对麻烦,迟迟未得批复,制约了项目的落地和开工建设,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下步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六、意见和建议

鉴于我区在物流产业发展上存在的这些问题,特向市政府建议如下:

(一)科学编制规划,推进产业发展。鉴于物流产业发展的广域度,希望市政府高度重视物流产业发展,根据全国、全省的物流发展规划,高质量、高规格的编制《全市物流产业发展规划》,整体规划全市的物流企业和项目,力争将我市的物流发展纳入全省范围,尽早建立布局合理,管理科学的全市物流体系。

(二)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希望市政府制定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大对物流产业发展的扶植力度,鼓励吸引更多的物流企业和项目来******投资建设。同时,希望市政府协调规划、国土、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简化物流项目入驻的手续办理流程,尽快为我区万里物流园等物流项目争取到用地指标,帮助企业尽快入驻,更好发展。

(三)搭建信息平台,营造市场条件。希望市政府多组织一些行业活动,搭建物流信息交流平台,加强物流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助。同时,可引导有条件的大型加工企业按照发展现代物流的要求,建立物流中心等专门机构,依托新市场建设,高起点规划布局市场区内的仓储区、商业物流配送、综合服务区等,依托重点企业,拓展连锁经营范围和领域,积极推行物流配送,为物流市场发展营造条件。

上一篇:大自然——无语的情人下一篇:寂寞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