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下数学知识点

2024-11-05

人教版六下数学知识点(共10篇)

人教版六下数学知识点 篇1

人教版六下语文知识点归纳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

(四)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五)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六)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

(七)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八)说明文语言特征: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

(九)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十)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十一)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十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十三)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_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四)描写的方法:

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五)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

(十六)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十七)议论文结构:

1、引论:提出问题

2、本论:分析问题

3、结论:解决问题

(十八)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十九)常见论证方法: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二十)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二十一)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二十二)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二十三)掌握常见病句类型,对应解决:

(1)结构是否完整

缺乏主语:通过刻苦学习,使他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删去“通过”或“使”)

缺乏谓语:我们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删去“为”或句尾加上“而奋斗”)

缺乏宾语: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句尾加上“方法”)

(2)成分搭配是否妥当

主谓不当:现在,所要解决的矛盾和预期的任务已经完成。

动宾不当:我们参观学习了兄弟学校开展课外活动的先进经验。

主宾不当:他的家乡是广东顺德市人。

定中不当: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能造出来。

(3)语序是否合理

例:每个有理想的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四化建设有贡献的人。(应该是“都希望将来”)

(4)句式是否杂糅

例:有没有健康的身体,是否做好工作的前提。(删去“有没有”和“否”)

(5)前后文意是否矛盾

例:一朵朵五彩缤纷的白云飘浮在高空。(删去“五彩缤纷”或“白”)

(6)语意是否重复

例:关于这件事的具体详(删去“具体”)情,以后再告诉你。

(7)是否产生歧义

例:小王见到小李,他告诉他,他(改为“自己”)在厂里评上了生产标兵。

(8)用词是否得当

例:大家都说他的批评又正确又尖刻。(“尖刻”改为“尖锐”)

(二十四)句式变换:

①主动句和被动句互换

例:战士们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主动句)

例: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被战士们击退了。(被动句)

A、主动句变换为被动句

方法:把原主语调作为宾语,把原宾语调作为主语,之间加介词“被”,原谓语动词置后不变。

B、被动句变换为主动句

方法:把原主语调作为宾语,把原宾语调作为主语,之间删去介词“被”,原谓语动词置于主语后不变。

②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

例:我们的战士都是勇士。(肯定句)

例:我们的战士不是懦夫。(否定句)

A、肯定句变为否定句

方法:主语不变,谓语动词变为否定词(加上“不”“没有”等否定词)原宾语变为反义词。

B、否定句变为肯定句

方法:主语不变,谓语动词变为肯定词(删去“不”“没有”等否定词)原宾语变为反义词。

③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转换

例:他勤劳。(肯定句)

例:他并非不勤劳。(双重否定句)

方法:主语不变,原谓语(动词)前加上(或删去)双重否定词(“不是不”“非不”等),宾语不变。

④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

例1:这成什么话?(反问句)

这不成话。(陈述句)

例2:西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反问句)

西特勒、墨索里尼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陈述句)

例3:难道我们不对吗?(反问句)

我们是对的。(陈述句)

A、反问句变陈述句

方法:主语不变,谓语动词变为肯定或否定宾语不变,反问语气词删去,问号改为句号。

B、陈述句变反问句

方法:主语不变,谓语动词变为肯定或否定宾语不变,加上反问语气词,句号改为问号。

(二十五)标点符号:

(1)分号与顿号的区别

分号表示一句话中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例: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像松树一样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品质;我希望每一个人都成为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

顿号表示句中并列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

例: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

(2)问号的用法

①表一般疑问

例:你知道小玫为什么不来上课吗?

②表设问

例: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人民。

③表反问

例:难道你真的不明白这件事情的_?

(3)双引号的用法

①表引用

例:_志在《_股》里说:“为什么语言要学,并且要用很大的气力去学呢?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②表特定称谓或强调

例:党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党的委员会有一二十个人,像军队的一个班,书记好比是“班长”。

③表反语(讽刺)或否定

例:这样的“理论家”,实在还是少一点好。

(4)省略号的用法

①表内容的省略

例:这个校办工厂现在可以生产车床、电机、变压器、水泵、电线??????上百种产品。

②表思维的跳跃

例:(孔乙己)说:“偷??????读书人窃书不算偷。”

③表被抢白而话没有说完

例:(孔乙己)说:“不??????不要取笑??????”

“取笑?昨晚我亲自见到你被丁举人吊着打。”(酒客)

④表说话吞吐

例:“我??????我??????我坦白。”面对铁证,犯人只能老实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

(5)破折号的用法

①表解释说明

例: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②表递进

例:团结——批评和自我批评——团结。

③表转折

例: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

④表声音的延续

例:周——总——理,你在哪里?

(二十六)修辞手法:

(1)准确认知比喻、排比、反复、拟人、反问、设问、夸张、对偶、借代等常用修辞。

(2)避免混淆。

①比喻与比较

比喻一般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且喻体和比喻词在句中至少有其中一项。

比较仅是双方在程度、范围等方面的对比或类比。

例:妹妹的脸像苹果一样红。(比喻)

例:他比他爸爸还高。(比较)

②比喻有明喻(比喻词通常如“像”等)、暗喻(比喻词通常如“成了”、“是”等)借喻(比喻词通常不出现)之分。

③比喻与借代

比喻一般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且喻体和比喻词在句中至少有其中一项。

借代通常直接以相似体替代本体。

例:她像圆规直立在我的面前,一副得意洋洋的模样。(比喻)

例:圆规尖叫着跑到我的面前,一副得意洋洋的模样。(借代)

④一般疑问、反问和设问

一般疑问通常是提出问题,别人解答。

反问质问他人,答案却在问题中。

设问通常是自问自答。

⑤排比与反复

排比通常由三句或以上的意义相近的语句组成。

反复通常由两句或以上字同义同的语句组成。

例:《周恩来年谱(1949——1976)》详细记述了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期间的重要业绩、主要思想和作出的重大贡献;反映了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进行的艰辛探索;表现了周恩来为党、国家和人民利益殚精竭虑,无私奉献,顾全大局,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再现了周恩来日理万机,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日夜操劳的感人情景和非凡的管理国家的才能。(排比)

例:无耻啊,无耻,这是特务们的无耻,恰是我们的光荣。(反复)

⑥夸张有夸大和缩小之分

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例:闰土的见识广博,而我和我的小伙伴们见到的只是四角的天空。

人教版语文学习方法

1、注重日常积累:语文考验的是自己肚中的墨水,若是自己没有一定知识累积的话,语文成绩自然不高。所以想要提升语文成绩,平时更应该注重诗词好句的积累。

2、学会理解文章:通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明确课文的内在逻辑,把结构层级作为记忆线索,形成知识网络,更能方便记忆。

3、学会观察周围:写作是源于生活的,最打动人的往往是细节之处。所以平时要多观察生活,写作时多做细节描写,才能真正为作文进行润色,让老师能眼前一亮。

人教版语文学习技巧

首先要培养浓厚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也就说明了学习一定要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有兴趣去学习,是学好的根本,学习语文也一样。只要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发觉其中的乐趣,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才有助于我们去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学不好语文。有的同学认为语文很无聊,要背记的东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学,成绩当然也就上不去,所以,兴趣对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

其次,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积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与背诵,当我们空闲的时候,读一读好的书籍或文章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陶冶你的性情。不过,不能只是读,还要思考,我们应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来,并不时地看看,让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当遇到疑点难点时,也要记下来,与旁人讨论,听取别人的看法。这样才会有所长进,水平才会提高。

人教版六下数学知识点 篇2

师: (板书:匆匆) 预习过课文, 你们应该知道, 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匆匆?

生:说的是时光匆匆, 也可以说是时间匆匆。

师:是的。说到时间匆匆, 古往今来, 许多人留下了自己的说法。我们来看看, 他们是怎么表达的。 (板书:表达) 请大家读一读课件中出现的几句话。 (背景音乐为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

(生读句子)

【点评】慨叹时光匆匆的文学作品自古有之, 但同一题材用不同文体去表现, 会各具特色。开课伊始, 教师从内容入手, 通过多种表达方式呈现同一主题, 让学生感受“相同”中的“不同”, 从“表达”的角度, 为学习“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一些特殊表现手法做了铺垫。这样的教学直接指向文体特点, 指向课文的表现手法——语言文字内部的思维意义, 指向学生能力的发展, 不但具有鲜明的年段教学特征, 而且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二、听读, 发现散文的表达特点

师:看, 不论哪一种表达方式, 目的都是让读者清晰地了解、明白。 (板书:清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散文, 也是一种表达方式。 (板书:散文) 让我们通过学习, 感受这种比较特殊的表达方式吧。请同学们欣赏著名艺术家孙道临朗诵的《匆匆》, 请大家拿起笔, 边听边动笔, 在凡是能让你感受到时间匆匆而逝的地方做上记号, 看看谁最善于倾听。 (师播放朗诵音频, 生听读并做记号)

师:我发现每个孩子都在课本上做满了记号, 我们来交流交流。哪些地方让你有感觉?哪怕只是一个标点、—个词、一句话, 或者一段话都可以。 (生汇报交流, 过程略)

师:非常了不起, 你们都很善于倾听, 甚至发现了散文的特点。能够让你有感受的地方零散地遍布全文, 但又集中地表达了一个意思, 就是时间匆匆而过。瞧, 这就是散文非常明显的特点——形散神聚。

【点评】文学作品经过艺术家诉诸声音之后, 听者往往能够从中得到更清晰的意义, 获得更多更深的感受。教师用这样的方式在初读阶段帮助学生一扫语言障碍, 使学生直接关注文体特点, 这对于高年级语文教学来说, 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但从学生的汇报和教师的点拨、总结中, 我们可以看出, 这种以学习“表达”为重点的教学设计, 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从感性到理性, 对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了然在胸, 显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细读, 感受经典的表达特性

(一) 在“明了”与“疑惑”中感受

师: (板书:明了) 大家通过阅读对文章有了一定的感受, 这就是领会了作者要通过文字传达的意思。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关于经典有十四条定义, 其中一条就是每一次读, 都能让你有所发现, 有所感受。看来, 《匆匆》就是这样的经典。 (板书:经典) 再看看, 全文中是否有让你产生疑惑的地方呢? (生读问句, 提出自己的疑问)

师:经典, 就是永远不会穷尽文字向你说明一切, 让你每次阅读都有无尽的疑惑的文章。这篇文章堪称经典, 全文有十一处问句。不停追问, 只问不答, 但似乎每个人心中都会有答案。

(课件出示)

【点评】“明了”的自然不用教, “疑惑”的是为什么要“不停追问, 只问不答”, 这正是本文的表达之妙, 学生有了“疑惑”, 也就关注到了表达的特点, 这也正是何老师教学设计的“圈套”。学生在质疑中发现, 在发现中领悟, 学习过程渐入佳境。

(二) 在“熟悉”与“陌生”中感受

师:问题最集中的是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让我们先从课文前三段中试图去寻找答案吧。请大家默读课文前三段, 看看作者写了哪些你所熟悉的事物。 (板书:熟悉)

(生默读)

师:我们先看第一自然段。请一个同学读给我们听。 (生读)

师:熟悉的事物有哪些?

生:燕子, 杨柳, 桃花。

师: (师生接读第一句) 这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都能失而复得。这个意思, 从第一句“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可以体会到吗?

生:可以。

师:为什么又写“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 再写“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生:排比的方法, 不断强调。

师:很好, 可是为什么突然笔锋一转, 写“聪明的, 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时间的特点和其他事物的特点一样吗?

生:不一样, 这是在对比。

师:对比后, 你发现时间的特点了吗?

生:一去不复返。

师:很好, 通过这样的对比, 你对时光的流逝留下什么样的感觉?

生:更加惋惜, 希望抓住时光, 不要这样溜走。

师:带着感觉, 带着理解去读, 会读得更有滋味。 (生读)

师:再接着看。对比之后, 作者为什么连续三问“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其实, 这些问题问的都是一个意思, 时间去哪了?而且也不需要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强调这个意思。

师:很好, 大家不仅关注到表达的内容, 也发现作者表达时采用特殊的形式。 (板书:内容, 形式) 真会读书。现在, 请每个同学自由地按照自己的理解读一读第一段, 关注作者的表达。 (生读)

【点评】“熟悉”的事物找一找、读一读, 领会一写再写、反复强调的作用, 在这样的领会中, “话锋”急转之后的“陌生”忽然变得不陌生, 学生赫然发现这“陌生的事物”与前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进而也领会了作者的表达之妙。教师的设计, 巧就巧在用散文的表现手法教散文, 教法、文法相得益彰。

(三) 在反复诵读中逐渐走进经典

师:看, 作者就是把熟悉的事物用陌生的方式来表达, 带给我们强烈的感受。 (板书:陌生) 再请大家先看看第三段, 这一段让我们更熟悉。有人说朱自清的散文有一个特点, 就是能在不经意处着浓墨重彩描写, 这段就是个例子。自己默读, 找一找文中列举的这些大家每天都在做的事情。

生:洗手, 吃饭, 睡觉, 发呆……

师:这些事我们每天都经历, 你的时间也这样过去了吗?请向朱自清学语言, 学着说几处。

生:做作业发呆时, 时间过去;玩游戏时, 时间过去;像这节课一样, 投入学习的时候时间也过去了;在我们看书的时候, 时间也过去了。

师:让我们再看看, 朱自清笔下的时间可不是这样的过去, 相反, 是逃去如飞的, 找几个词来说说, 时间是怎么飞逝的。

生:跨过, 闪过, 伶伶俐俐……

师:是啊, 用词多么准确, 多么形象啊。孩子们, 请带着自己的感受, 好好读读这段话吧, 特别关注那些给你留下感受的词语。 (生读)

师:这就是经典的表达。在熟悉中发现陌生, 在陌生中寻找疑问, 在疑问探索中逐渐明白, 明白的同时感觉熟悉。经典, 就是每一次读都是一种重温, 都有一种发现。而走进经典的唯一方法就是“读”, 各种方式, 不厌其烦地读。 (板书:读) 接下来, 请大家再读读第二自然段, 看看内容上, 你读懂了什么;形式上, 你发现作者是如何写的。 (生自由读)

生:作者把八千多日子比作一滴水, 这个比喻很夸张也很形象, 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没有声音没有影子, 人不可能做所有事情, 所以很惆怅。

师:好, 你发现了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来写时间匆匆。请你说说, 一滴水有什么特点?

生:很渺小。

师:可在作者看来, 这一滴水大得让他害怕, 让他心痛, 这是他的八千多个日子, 二十多年的青春岁月啊。请你读出作者感叹时光流逝的惆怅, 惋惜, 悲痛。 (生读)

师:是啊, 八千多日子就是二十多年, 人生有多少个二十多年?所以, 不管是谁, 感受到时间这样流逝, 都会害怕, 怕得冷汗直冒, 热泪直流, 请为我们读读作者的描写。

生: (读)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读得好!一个形象的比喻, 一种切实的感受, 作者就用了这样的方法来表达他想要表达的意思, 留给我们深深的感受。请连起来为我们再读读, 让我们也感受一下 ! (生再读第二段)

【点评】在教师的点拨下, 学生“向朱自清学语言”, 练习表达;在教师的影响下, 学生在关注“文章写了什么”的同时, 还能发现“文章是怎么写的”。这便是能力的增长, 是思维的进步。

四、延伸, 沉入经典的表达世界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经典散文《匆匆》, 发现了一些经典特有的表达方式。其实, 经典就是人类文明的博物馆, 是值得我们深入其间, 沉醉其中, 不断涵泳咀嚼、反复品读的。就像卡尔维诺说的——

(课件出示)

(生读课件中的文字)

师:课后, 希望大家在阅读中能多关注经典, 多从经典中汲取养分, 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丰满充实。

【点评】通过本课的学习, 引导学生多读经典, 向经典学习表达, 是完全正确的, 但语文学习从来就不能用纯理性的思维模式, 如果在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同时, 再次回归到经典所传递的思想, 回到开课时关于《匆匆》一课慨叹时光流逝, 不能在这世界上“白白走一遭”的主题, 笔者以为, 可更加彰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可使这篇“指向表达”的设计, 同样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总评】

感动于何捷老师在以《匆匆》一课获得全国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之后, 仍能不断思考、改进、创新, 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 怀着崇敬之心认真阅读了他“指向表达”的《匆匆》最新版教学设计, 我以为, 这篇教学设计很有现实意义, 对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过多关注课文内容而忽视表达方法的现象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关注文体特点, 选择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法

不同文体的课文, 其结构、语言、表现手法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何捷老师善于抓住本篇课文的文体特点, 准确把握课文呈现出的表现手法, 并通过一系列与之适应的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阅读, 培养学生准确的文体意识。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都具有积极作用。

(二) 关注年段目标, 教学有所为有所不为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 重在帮助学生掌握常见文体的阅读方法, 领悟文本的表达方式。何老师的教学从学习表达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发现、实践, 因此, 与这一学习重点关系密切的内容, 教师则不惜时, 反之则略讲。这样的处理, 使“学习表达”这一教学重点更加突出, 确保了学习目标的达成。

(三) 关注学习主体, 先学后教, 顺学而导

学习过程应是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交互作用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的主体性常常不能得以充分发挥。何捷老师的语文课学生之所以思维活跃, 几乎每一个结论都来自学生的发现, 那是因为教师每时每刻都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 每个教学环节都遵从“先学后教, 顺学而导”的教学原则。

人教版六下数学知识点 篇3

一、标点符号不合乎规范

1.无疑而问的陈述句,句尾误用问号

八(上)第10课余秋雨的《信客》,导引中:“熟读课文,体察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看看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品格和精神;同时看看周围,有没有这种类型的人?”句中的问号使用不合乎规范。本句是无疑而问的陈述句,句末应该用句号。像这种类型的句子在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和第21课《桃花源记》的导引中均有出现。如:“阅读本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把一门复杂的学科介绍清楚的?”“读后还要仔细想想,对作者的理想应当怎样认识,这个故事为什么具有长久的魅力?”两句的句末都误用了问号。

2.总括句前面误用逗号

八(上)第26课郦道元的《三峡》,第一段中的“隐天蔽日”与“自非亭午夜分”之间不应该用逗号,而应该用冒号。因为“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对前面所有内容的总结。“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是在写“岭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是在写“山高”。因为“山高岭连”,所以才有“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效果。也就是说最后这两句是对前文进行总括的语句,冒号用在总括语的前面,表示总结上文,逗号没此功用。

3.连词前误用顿号

八(上)第29课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中间使用顿号不恰当。连词前面不能用顿号,可根据不同句子的情况,或者删去顿号,或者改用逗号。雪后的西湖已成为一片大的冰雪世界,“湖心亭一点”和“余舟一芥”是在大的背景烘托之下出现的小事物,这两个小事物属于并列关系。既然是并列关系,“、”和“与”就不应该同时用。另外本文中的“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中的“天”“云”“山”“水”属并列关系,它们之间只用了“与”来连接,而没有同时用“、”和“与”来连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此文的标点符号出现前后矛盾之处!

二、文言字词解释有误

1.“船底”被解释成“船顶”

八(上)第23课魏学洢的《核舟记》中“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船背”该如何解释?在课本P180的课下注解⒄中,它的意思为“船的顶部”。但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中标注的义项为“脊背,泛指物体的背面,反面”。针对此种义项,有很多人认为船的背面就是船的顶部。看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实际上又不经推敲。它的义项中除了“泛指物体的背面”外,还有“反面”之意。船的反面应该是哪里?我认为船的反面不是船的顶部,而应该是船的底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古汉语词典》中,“背”的义项为“物体的反面或物体朝后、朝下的一面”,并且后面附着“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这个示例。那么在此文中,这个“背”的义项就应该是“船的反面”或者“船的底部”。按正常的逻辑来判断,船的正面应该是人们第一眼就能看到的船身和船顶,而船的反面就是船的底部。除词典上的释义外,我们再结合语境来分析:如果按照“船的顶部”来解释,那么船的顶部应该为船舱的顶部。如果船舱的顶部不算高,在高度上来讲,苏东坡在上面题字还是有可能的。但是本文中的“中轩敞者为舱”的意思却为“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有“高”和“宽敞”,想必苏轼在上面题字还是比较困难的。除了高度外,还有一句“箬篷覆之”,意思是“用箬竹叶做的船篷”。既然已经有船篷了,就说明船舱的顶部已经雕刻了箬竹叶。把箬竹叶和题名刻在一起, 题名如何能达到文中所说的“细若蚊足,勾画了了”的效果?从美观上来看,古人的文章、画等作品题目落款时往往都会选择左下角,避免冲淡作品的主题。魏学洢在雕刻这幅图景时应该会考虑苏轼的题名放在船的底部更合适,若苏轼题在船舱顶部就有喧宾夺主之嫌了。所以结合语境来看,“背”应该解释为“底部”。

2.“更定”被解释为“定更”

八(上)第29课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更定”释为“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就目前来看,杭州西湖冬天在晚上六点左右天黑。在崇祯五年即1632年,晚上八点左右就是初更,而“更”是夜里的计时单位。这说明此时已经天黑。既然已经天黑,如何能看到“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景象?特别是在古代野外的夜晚,没有照明的情况下,作者如何能看到“上下一白”的效果?另外,本文中的 “更定”是《现代汉语词典》中提到的“定更”吗?是否是译者将二者混为一谈了?“定更”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旧时晚上八点钟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而在依据最新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古汉语词典》中查到了“更定”,它的义项为“更深夜静”,而且举的例子就是本文中的“是日更定矣”。《古汉语词典》中“更”的义项为“夜里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后起意义)”。《中学文言文多用词典》中“定”的义项为“人声静谧”,针对此义项所举的例子也是此文中的“是日更定矣”。“矣”的义项为“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综合上面各个义项,先从“人声静谧”入手去分析,虽然深夜比较安静,但是古代晚上还是有打更的人出来打更,有打更的声音和打更人提醒大家防范的喊声。每两小时一次,还无法达到人声静谧,只有当五更都打完了,即到了早上五六点那样才真正的安静下来。再加之“矣”是“了”之意,表完成时态。“更”可以理解为“打更”,“矣”修饰“更”,意为“打更完毕”。那么“更定矣”的意思就是“所有的打更声结束后,人声静谧”。这时大概是早上五六点,而在杭州冬天日出的时间也刚好是五六点左右。在日出之后,作者出门才有可能看到“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些景象。

3.“郁郁”被解释为“形容草木茂盛”

八(下)第27课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课下注解“郁郁”的意思为“形容草木茂盛”。但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中标注为“香气浓烈的样子”,针对此义项所举的例子恰巧就是本文中的“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我认为应该翻译为“香气浓烈的样子”。按照语境便可分析出来,“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中的“岸”译为“岸上”。“芷”即白芷,香草名,可入药也可做香料,白芷枝叶呈青色。“汀兰”译为“小洲上的兰花”,兰花的枝叶也呈青翠色。由此可判断出,白芷和兰花发出浓烈的香气,呈现出一片青葱翠绿的颜色。所以此两句应该翻译成“岸上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

4.“极”被解释为“尽”

八(下)第27课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意思为“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 从修辞角度分析,应该是对偶句,即“通”与“极”的词性一致,都是动词。课本的课下注解“极” 被解释为“尽”,那么“尽”作为动词时有三个义项:①完,消失;②竭尽;③结束,完成。把这三个义项都带入原句中进行翻译,明显不合语法规范。“极”作为动词时有一个义项是“至,到达”。我认为此处的“极”翻译成“至,到达”或“到,到了”更合适。

三、表意不明

1.小说中的“我”被表述成“作者”

八(上)第8课李森祥的《台阶》的体裁是小说,文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在P67导引中的“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叙述父亲的故事的”一句表意不明,易让人产生“作者”就是“我”的误解。此处不妨改成“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叙述文中‘我的父亲的故事的”。

2.并列谓语服务于同一个主语导致语意不明

在八下第25课的导引中,有一处文字“这些作品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感时伤怀,思亲忧国”表意不明,它的表述容易误导读者认为这课中所有的诗词曲都是“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感时伤怀,思亲忧国”的,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长期被贬异地的悲愤心情,但更引人注目的是诗人对人生的达观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杜牧的《赤壁》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和历史兴亡之感。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表现的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寄托了词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表现出其不为失意和离别所苦的旷达胸襟。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伤感之情,揭示出人民悲惨命运的根源所在。综上所述,各首有各自的感情特点,因此导引应在“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感时伤怀”和“思亲忧国”的前面各加一个“有的”,这个句子就变成“这些作品有的抚今追昔,有的慷慨悲愤,有的感时伤怀,有的思亲忧国”。这样的表述才够准确。

四、对内容分析不当

八(上)《湖心亭看雪》中作者在湖中遇人、饮酒后才“问其姓氏”,人教版参考书对作者的这种行为有如下评论“这是由于张岱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之间在情志心灵方面的沟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职爵位等世俗的问题并不在意”。我的观点恰恰相反。首先,由“余挐一小舟”和“独往湖心亭看雪”两句可看出,作者是自己划船并且是独自前往,但为什么后文却出现了“舟子”?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的孤傲”。“孤傲”的意思为孤僻高傲。指对他人的情感、意见或利益的冷漠。由此可看出张岱对身份地位低下的人持冷漠的态度,甚至不把他们当人看。其次,“见余,大喜”意思是“他们看见我,十分高兴”。此处只能看到对方的热情却看不到作者的热情。“拉余同饮”中的“拉”显示出对方主动邀请作者,而不是作者主动上前去交友。“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强”为“勉强”之意,如果很乐意与对方交朋友,肯定也愿意把酒言欢,为何会有“勉强”之意呢?还有“而别”,意思为“就告别了”。作者就住在西湖附近,住处并不遥远,为什么喝了三大杯就告别了呢?由此可见张岱不是性情中人,在乎对方的身份地位,不关注朋友之间在情志心灵方面的沟通。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材及教参的质量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行的教材依旧有出错现象,这些错误也正在误导着祖国的接班人们。如果教材编者能够治学严谨些,再借鉴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相信教材出错的现象会越来越少。

人教版六下18跨越百年的美丽 篇4

学习目标

1.学会“埃、伦”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居里夫人的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体会“美丽”的深层含义。

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围绕题目质疑

1.板书“美丽”,请同学们谈谈对美丽的理解,你在生活中见过什么很美丽?

2.板书“跨越百年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问题预设: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跨越百年”指的是什么时间?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

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课文中去寻求答案。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 12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本文涉及到一些物理方面的专用词语,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适当讲解,如,放射性元素镭物理学人工放射性天然放射性工业废渣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酸碱试管量杯诺贝尔奖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默读课文,解决课初提出的问题: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

5.再读课文,提出课文中不懂的问题。

问题预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理解方面的问题,如“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它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它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三、交流资料,认识居里夫人

1.学生交流搜集的居里夫人的资料。

2.教师对居里夫人进行简单介绍和补充。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听写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上节课同学们围绕着题目和课文内容提了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读课文来

探讨这些问题,相信通过读书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更新的认识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1.关于“美丽”的探讨

同学们上节课提了许多有关美丽的问题,如“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怎样理解“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等等。让我们再次走入课文,去感受这份美丽。

⑴默读全文,看看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划出相关语句。

①居里夫人的外表美

指声朗读相关语句,谈出对该句的体会和认识,在感悟的同时,结合看图,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②镭的颜色美

想象当时的情景,尤其是在“幽暗的破木屋的映衬下”这点略带蓝色的荧光显得更美,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③居里夫人的内在美,人格美。

指导学生抓住全文有关语句进行朗读、感悟,注意读悟结合,切忌空谈;教师要善于点拨、提升和概括。

A、巨大贡献是美

关注语句:

“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使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心中”

“它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它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

B、勇于探索、忘我献身是美

关注语句:

居里夫人却立即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矿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实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终于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

“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

“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C、淡泊名利是美

“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三、回归整体,提升认识

1.回读全文,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照应问题;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跨越百年”指的是什么时间?为什么说居里夫人的美丽“跨越百年”?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

百年是虚指:意即“永恒”,她的伟大发现对社会的贡献永恒,她的优秀品质和人格精神永存。

2.总结收获,拓展阅读。

再谈对“美丽”的理解,或说说居里夫人的美丽给以我们的启迪?

苏教版六下语文知识点 篇5

第五课:卢沟桥烽火

5、《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叙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A、卢沟桥事变:也称“七七事变”。 “九一八变事变”:1931年9月18日。

B、背诵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C、课后习题2(体会带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①“偷偷地”、“摸”揭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的行径,带有鄙视的感情色彩。

②“悄悄地”“进发”表现了我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含有表扬、赞许之意。

D、积累本课有关战斗场面的成语:人仰马翻 哭爹喊娘 鲜血四溅 狼狈而逃 鬼哭狼嚎 抱头鼠窜

E、万籁俱寂: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形容四周非常寂静,没有一点声音。 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众寡悬殊:众,多。寡,少。悬殊,相差很远。双方人力多少相差很大。

出乎意料:来不及防备。抱头鼠窜:形容急忙逃走的狼狈相。

震耳欲聋:欲,快要。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同仇敌忾:忾,愤恨。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夜以继日:日夜不停。多用以形容人勤奋。

猝不及防:猝,突然,形容出乎意料。

恼羞成怒:由于羞愧怨恨发怒。

如火如荼:荼,茅草的白花。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来比喻军容之盛,现在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

第六课:半截蜡烛

6、《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生动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A、课文以“半截蜡烛”为叙事主线。

B、课后习题2(想一想带点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①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似乎”一词准确地反映了危机的过去只是暂时的。) ②……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似乎”逼真地反映伯诺德夫人此时紧张的心理,不能去掉。)

C、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第七课: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7、《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文章真切而生动地叙述了聂荣臻将军关心照料在战场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把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反映了聂将军宽仁大义和中日人民浓厚的友谊。

A、日本人民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因为聂将军无微不至地照顾两个敌国孤女,就像一位慈父。 称他是“中日友谊的使者”,是因为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大襟怀,缔结了中日人民的友谊。

B、课后习题2(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并联系课文体会这段话所含的思想感情):

“杀害”是指非法杀死。“受害”是指遭到损害或杀害。“伤害”是指使受刑损害。这句话突出表现了聂将军的国际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

C、背诵聂将军的两段话。

D、聂荣臻:中国无产阶段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宽仁大义、至仁至义、胸襟宽广、慈善心肠)

E、十大元帅:朱德、叶剑英、聂荣臻、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贺龙、林彪、彭德怀、刘伯承

F、无辜:辜,罪。没罪的意思。 至仁至义:至,最。最仁爱,最讲正义。

练习二

A、认识农具:木犁、耙、耧、镰刀、锄头。

B、读读诗句,说说下面带点的词语和什么农具有关。

昼出耘田夜绩麻。耘田:锄草,也可泛指种田。(与锄头有关)

童孙未解供耕织。耕:耕田,用犁把土翻松(与木犁有关)。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锄禾:用锄去掉禾田里的杂草,翻松土壤(与锄头有关)。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种:播种(与耧有关)。收:收割,收获(与镰刀有关)。

C、背诵《夏日绝句》。

人杰——人中豪杰。项羽——秦末农民起义的首领之一,自称西楚霸王。

人教版高一数学知识点 篇6

素为元素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B(或B∩A),读作“A交B”(或“B交A”),即A∩B={x|x∈A,且x∈B}例如,全集U={1,2,3,4,5}A={1,3,5}B={1,2,5}。那么因为A和B中都有1,5,所以A∩B={1,5}。再来看看,他们两个中含有1,2,3,5这些个元素,不管多少,反正不是你有,就是我有。那么说A∪B={1,2,3,5}。图中的阴影部分就是A∩B。有趣的是;例如在1到105中不是3,5,7的整倍数的数有多少个。结果是3,5,7每项减集合

1再相乘。48个。对称差集:设A,B为集合,A与B的对称差集A?B定义为:A?B=(A-B)∪(B-A)例如:A={a,b,c},B={b,d},则A?B={a,c,d}对称差运算的另一种定义是:A?B=(A∪B)-(A∩B)无限集:定义:集合里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有限集:令N_正整数的全体,且N_n={1,2,3,……,n},如果存在一个正整数n,使得集合A与N_n一一对应,那么A叫做有限集合。差:以属于A而不属于B的元素为元素的集合称为A与B的差(集)。记作:AB={x│x∈A,x不属于B}。注:空集包含于任何集合,但不能说“空集属于任何集合”.补集:是从差集中引出的概念,指属于全集U不属于集合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的补集,记作CuA,即CuA={x|x∈U,且x不属于A}空集也被认为是有限集合。例如,全集U={1,2,3,4,5}而A={1,2,5}那么全集有而A中没有的3,4就是CuA,是A的补集。CuA={3,4}。在信息技术当中,常常把CuA写成~A。

★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

★ 人教版小学数学经典教学设计

★ 六下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

★ 人教版数学五下教学设计

★ 人教版四下数学教学设计

★ 人教版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 初一数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及反思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表格式

人教版六下数学知识点 篇7

关键词:小学;人教版;数学

一、数学文化的价值与影响

要想充分了解数学文化,就必须知道数学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关于数学的文化的定义有很多,总结归纳起来可以发现它的价值体现在:(1)帮助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事物的本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探索发现的精神,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2)数学文化在理智的基础上本着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的工具性在教学过程中逐渐被弱化。数学对于社会各个领域影响至关重要,它的文化功能对提升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数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推断力和决策能力有重要影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

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体现

人教版数学教材中讲述了《九章算术》的故事,学生可以通过这个故事了解到我国古代数学文化,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我国古代的数学与古希腊数学形成鲜明的对比。《九章算术》在人教版教材中多次出现,充分说明了它的重要性。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九章算术》的内容,例如,“可半者半之,不可半者……”这句话在教材中被表达为约分术,教材上详细地介绍了约分的解答方法与步骤。“正算赤,负算黑。”这句话在数学教材中表达为,红色算作正数,黑色算作负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授经典著作还能够激起学生的爱国思想。

小学数学教材中提到了《周髀算经》等经典的著作,还有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刘徽、祖冲之等人,在学术方面记载了“圆周率、勾股定理、算术圭田术等,这样记述使得数学教材形象生动,充满乐趣,教师可以利用数学文化灵活地作用于教学。

综上所述,本文阐述了数学文化的价值与影响,分析了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体现,为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曹鹏.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文化[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0).

苏教版六下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8

一、词语解释

臀部 漆(qī)黑 膝(xī)盖 石笋(s?n) 孔隙 系腰带 联系 盘曲 蜿蜒

变化多端: 端,项目。 颜色各异:异,不同。 或浓或淡:或,有的。

突兀 森郁:突兀,山峰高高耸起的样子;森郁,形容树木多而茂盛。

二、填空

1、本文作者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苏州人。代表作:短篇小说集《隔膜》,长篇小说《倪焕之》,散文集《脚步集》,童话集《稻草人》等。

2、《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课题中的记是记叙、记载的意思,记叙了作者去金华双龙洞的见闻和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对大自然的热爱。文章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去双龙洞的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这是一条明线,课文还有一条线索,那就是溪水的流向: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山下。正所谓:洞中有洞洞内泉,欲觅泉源卧小船。

3、途中:明艳;外洞的特点:高、大;孔隙:窄、矮、险;内洞:黑、大、奇。

4、假如你是双龙洞的小导游,请你根据短文的描述,展开合理的想象,设计“外洞”或“孔隙”的解说词:

亲爱的游客朋友,大家好!古人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上小船”,游了外洞,我们就要坐船经过孔隙进入内洞。请各位游客格外小心,因为孔隙十分窄,船很小,每次只能并排躺两个人。人一定要仰卧在船里,身子要紧贴着船身。千万别抬头看,如果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如果你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朝你挤压过来,你可以闭上眼睛。你躺好以后,说一声“行了”,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就在内洞里面拉绳子,船就会进到内洞。要出内洞时,在外洞的工作人员就在洞外拉绳子,船就出来。双龙洞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下面我们就来享受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入洞方式吧,你一定会有独特的感受。

三、拓展积累

描写雪的成语:漫天飞舞、纷纷扬扬、银装素裹、雪照云光、白雪皑皑、粉妆玉砌、

玉树琼花、冰天雪地、狂风暴雪、

描写风的成语(冬天):风刀霜剑、寒风凛冽、风卷残云、狂风暴雪、寒风刺骨

描写冰的成语:千里冰封、冰天雪地、冰冻三尺、滴水成冰、

带有霜的成语:雪上加霜、风刀霜剑、戴霜履冰、风霜雨雪、饱经风霜、

2、描写冬天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沁园春 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描写春景的诗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4、描写水的诗句

江水: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汗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泪水: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河水: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湖水: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 篇9

(1)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①直线: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直线l,或用两个大写字母(直线上的)表示,如直线AB.

②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射线l;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端点在前,如:射线OA.注意:用两个字母表示时,端点的字母放在前边.

③线段: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线段a;用两个表示端点的字母表示,如:线段AB(或线段BA)。

(2)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①点经过直线,说明点在直线上;

②点不经过直线,说明点在直线外。

两点间的距离

(1)两点间的距离: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

人教版六下数学知识点 篇10

一、教材简介及编排特点比较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研制历时十余年,经过4次修订,最近的一次是于2001年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从2001年秋季期起在全国的17个省22个国家级实验区试用。该套教材在深入研究国内外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试图通过教材的编写,建立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小学数学课程体系。

北师大版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都是从我国实际出发,总结多套教材编写的经验与特点,在此基础上编写而成,两版有许多共同之处,如编写理念、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等。在分数乘除法的编排上,两版教材均将分数乘法排在分数除法之前,层层递进,盘旋上升,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在结构编排上,北师大版和人教版都以单元划分,每一单元再分为不同的节。北师大版教材每一节包括“正文”、“涂一涂”、“算一算”、“试一试”、“做一做”、“讨论”、“数学故事”、“联系”等八个部分;人教版教材每一节包括“正文”、“做一做”、“算一算”、“练习”、“解决问题”等五个部分。正文一般会以例题的形式呈现。

二、分数乘法对比分析

1.总体结构安排不同

北师大版教材的分数乘法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第一章,用时8课时;人教版教材的分数乘法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用时12课时。其中,北师大版将分数乘法细分为三部分:“分数与整数的乘法”、“整数与分数的乘法”、“分数与分数的乘法”;而人教版只包括了两部分:“分数与整数的乘法”和“分数与分数的乘法”。

2.重视概念和算法相同

虽然两版教材的分数乘法的总体结构和课时安排不同,但他们都将概念理解和运算法则的深层含义作为教学中的重点目标,进行了重点强调。比如说,在“分数与整数相乘”这一小节,两版教材都引入“倍数”的概念,将乘法看作反复相加,从而加深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在“分数与分数相乘”这一节,两版教材均把分数乘法理解为“部分的部分”,在第一节的基础上拓展分数乘法的意义,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3.概念引入和计算方法介绍不同

北师大版的教材借用裁纸的小案例引出分数乘法,并将其总体分为三部分。在分数与整数相乘这一部分,部分占总体的问题通过加法和乘法的方法得到解决,随后配套几道练习题,供学生摸索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最后,以两个小孩讨论的形式直接给出分数与整数的运算法则:“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在分数与分数相乘这一部分,北师大版的教材直接给出运算法则:“分子相乘,分母也相乘”。但该法则的表述易产生歧义,是“分子与分子相乘,分母与分母相乘”还是“分子与分子相乘,分子与分母相乘”呢?该处需要教师的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在解决问题部分,北师大版选用更生活化的问题作为应用题,例如“衣服打折问题”、“学校铺草坪的面积问题”、“部分零用钱用于捐款问题”、“水果分配问题”等,以实际生活为切入点,从学生熟悉的角度加深理解。

三、分数除法对比分析

1.总计结构安排不同

北师大版教材的分数除法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第三章,用时9课时,与第一章分数乘法之间穿插了长方体的内容。人教版教材的分数乘法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用时13课时。考虑到难度,两版教材的分数除法均比分数乘法多一课时。

2.重视概念和算法不同

人教版的教材强调概念的理解,而北师大版的教材将计算方法放在首位。人教版教材采用法则加例题的方式,先明确指出“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随后利用三个例题,给出倒数相乘法的计算方法。北师大版在计算方法中叙述得十分详细,应用了大量篇幅。例如,在分数除法(一)中讲解了“一个数除以整数”的情况,在分数除法(二)中讲解了“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情况,并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详细说明,最后总结出运算法则:“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相当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3.概念引入和计算方法介绍不同

从除法的意义来说,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意义相同,都定义为乘法的逆运算。人教版教材先介绍了整数除法,采用分数与整数对比的方式,在整数除法的基础上介绍分数除法。例如,首先,例1提出整数乘法的案例:“每盒水果糖重100g,3盒有多重?”以引入整数乘法,随之将其改编为整数除法:“3盒水果糖重300g,每盒有多重?”联系紧密,对比鲜明。然后,例2通过折纸实验,在学生“折一折”、“涂一涂”的过程中发现、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而这部分的内容,北师大版跳过了整数除法,直接引入分数除法,不仅没有揭示出分数除法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而且在理解分数除法上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补充整数除法的案例引入,引导学生理解。

四、总结

两版教材的小学数学分数乘除法部分均满足国家的教材编写要求,在编排方式、结构安排、课程内容等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各有优劣。北师大版教材强调理解计算法则和运用简便算法,很好地结合了纯理论问题和实际应用,明确地给出了分数与整数、分数与分数的运算法则,以及两种约分方法。北师大版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以步骤单一的简单计算题为主,生活化的案例丰富且生动,尽可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分数的运用,呈现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价值。在版面设计上北师大版细致生动、素材丰富,穿插了大量的图片,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人教版教材更注重对教材的理解,在课时安排上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两部分均比北师大版多4个课时。人教版内容编排清晰,讲解由浅入深,多习题,且习题较北师大版更难,步骤多,但并未直接给出运算法则。实际应用问题的结合不像北师大版极富生活化,而是与地理和生物知识相关的案例。人教版注重新旧知识的连接,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意义,而非仅仅掌握习题计算。

在日后的教材修订和编写中,北师大版可以在知识衔接、教材逻辑上有所加强,人教版可以在素材种类、案例应用题上加以改进,适当降低习题难度,着重于学生创造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责编 金 铃)endprint

一本好的教材有助于课堂教学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而当今教材不断改革,小学教材版本多样,因此本文将针对“小学数学分数乘除法”课程,对北师大版和人教版的教学内容进行比较研究。

一、教材简介及编排特点比较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研制历时十余年,经过4次修订,最近的一次是于2001年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从2001年秋季期起在全国的17个省22个国家级实验区试用。该套教材在深入研究国内外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试图通过教材的编写,建立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小学数学课程体系。

北师大版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都是从我国实际出发,总结多套教材编写的经验与特点,在此基础上编写而成,两版有许多共同之处,如编写理念、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等。在分数乘除法的编排上,两版教材均将分数乘法排在分数除法之前,层层递进,盘旋上升,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在结构编排上,北师大版和人教版都以单元划分,每一单元再分为不同的节。北师大版教材每一节包括“正文”、“涂一涂”、“算一算”、“试一试”、“做一做”、“讨论”、“数学故事”、“联系”等八个部分;人教版教材每一节包括“正文”、“做一做”、“算一算”、“练习”、“解决问题”等五个部分。正文一般会以例题的形式呈现。

二、分数乘法对比分析

1.总体结构安排不同

北师大版教材的分数乘法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第一章,用时8课时;人教版教材的分数乘法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用时12课时。其中,北师大版将分数乘法细分为三部分:“分数与整数的乘法”、“整数与分数的乘法”、“分数与分数的乘法”;而人教版只包括了两部分:“分数与整数的乘法”和“分数与分数的乘法”。

2.重视概念和算法相同

虽然两版教材的分数乘法的总体结构和课时安排不同,但他们都将概念理解和运算法则的深层含义作为教学中的重点目标,进行了重点强调。比如说,在“分数与整数相乘”这一小节,两版教材都引入“倍数”的概念,将乘法看作反复相加,从而加深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在“分数与分数相乘”这一节,两版教材均把分数乘法理解为“部分的部分”,在第一节的基础上拓展分数乘法的意义,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3.概念引入和计算方法介绍不同

北师大版的教材借用裁纸的小案例引出分数乘法,并将其总体分为三部分。在分数与整数相乘这一部分,部分占总体的问题通过加法和乘法的方法得到解决,随后配套几道练习题,供学生摸索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最后,以两个小孩讨论的形式直接给出分数与整数的运算法则:“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在分数与分数相乘这一部分,北师大版的教材直接给出运算法则:“分子相乘,分母也相乘”。但该法则的表述易产生歧义,是“分子与分子相乘,分母与分母相乘”还是“分子与分子相乘,分子与分母相乘”呢?该处需要教师的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在解决问题部分,北师大版选用更生活化的问题作为应用题,例如“衣服打折问题”、“学校铺草坪的面积问题”、“部分零用钱用于捐款问题”、“水果分配问题”等,以实际生活为切入点,从学生熟悉的角度加深理解。

三、分数除法对比分析

1.总计结构安排不同

北师大版教材的分数除法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第三章,用时9课时,与第一章分数乘法之间穿插了长方体的内容。人教版教材的分数乘法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用时13课时。考虑到难度,两版教材的分数除法均比分数乘法多一课时。

2.重视概念和算法不同

人教版的教材强调概念的理解,而北师大版的教材将计算方法放在首位。人教版教材采用法则加例题的方式,先明确指出“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随后利用三个例题,给出倒数相乘法的计算方法。北师大版在计算方法中叙述得十分详细,应用了大量篇幅。例如,在分数除法(一)中讲解了“一个数除以整数”的情况,在分数除法(二)中讲解了“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情况,并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详细说明,最后总结出运算法则:“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相当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3.概念引入和计算方法介绍不同

从除法的意义来说,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意义相同,都定义为乘法的逆运算。人教版教材先介绍了整数除法,采用分数与整数对比的方式,在整数除法的基础上介绍分数除法。例如,首先,例1提出整数乘法的案例:“每盒水果糖重100g,3盒有多重?”以引入整数乘法,随之将其改编为整数除法:“3盒水果糖重300g,每盒有多重?”联系紧密,对比鲜明。然后,例2通过折纸实验,在学生“折一折”、“涂一涂”的过程中发现、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而这部分的内容,北师大版跳过了整数除法,直接引入分数除法,不仅没有揭示出分数除法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而且在理解分数除法上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补充整数除法的案例引入,引导学生理解。

四、总结

两版教材的小学数学分数乘除法部分均满足国家的教材编写要求,在编排方式、结构安排、课程内容等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各有优劣。北师大版教材强调理解计算法则和运用简便算法,很好地结合了纯理论问题和实际应用,明确地给出了分数与整数、分数与分数的运算法则,以及两种约分方法。北师大版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以步骤单一的简单计算题为主,生活化的案例丰富且生动,尽可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分数的运用,呈现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价值。在版面设计上北师大版细致生动、素材丰富,穿插了大量的图片,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人教版教材更注重对教材的理解,在课时安排上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两部分均比北师大版多4个课时。人教版内容编排清晰,讲解由浅入深,多习题,且习题较北师大版更难,步骤多,但并未直接给出运算法则。实际应用问题的结合不像北师大版极富生活化,而是与地理和生物知识相关的案例。人教版注重新旧知识的连接,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意义,而非仅仅掌握习题计算。

在日后的教材修订和编写中,北师大版可以在知识衔接、教材逻辑上有所加强,人教版可以在素材种类、案例应用题上加以改进,适当降低习题难度,着重于学生创造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责编 金 铃)endprint

一本好的教材有助于课堂教学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而当今教材不断改革,小学教材版本多样,因此本文将针对“小学数学分数乘除法”课程,对北师大版和人教版的教学内容进行比较研究。

一、教材简介及编排特点比较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研制历时十余年,经过4次修订,最近的一次是于2001年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从2001年秋季期起在全国的17个省22个国家级实验区试用。该套教材在深入研究国内外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试图通过教材的编写,建立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小学数学课程体系。

北师大版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都是从我国实际出发,总结多套教材编写的经验与特点,在此基础上编写而成,两版有许多共同之处,如编写理念、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等。在分数乘除法的编排上,两版教材均将分数乘法排在分数除法之前,层层递进,盘旋上升,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在结构编排上,北师大版和人教版都以单元划分,每一单元再分为不同的节。北师大版教材每一节包括“正文”、“涂一涂”、“算一算”、“试一试”、“做一做”、“讨论”、“数学故事”、“联系”等八个部分;人教版教材每一节包括“正文”、“做一做”、“算一算”、“练习”、“解决问题”等五个部分。正文一般会以例题的形式呈现。

二、分数乘法对比分析

1.总体结构安排不同

北师大版教材的分数乘法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第一章,用时8课时;人教版教材的分数乘法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用时12课时。其中,北师大版将分数乘法细分为三部分:“分数与整数的乘法”、“整数与分数的乘法”、“分数与分数的乘法”;而人教版只包括了两部分:“分数与整数的乘法”和“分数与分数的乘法”。

2.重视概念和算法相同

虽然两版教材的分数乘法的总体结构和课时安排不同,但他们都将概念理解和运算法则的深层含义作为教学中的重点目标,进行了重点强调。比如说,在“分数与整数相乘”这一小节,两版教材都引入“倍数”的概念,将乘法看作反复相加,从而加深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在“分数与分数相乘”这一节,两版教材均把分数乘法理解为“部分的部分”,在第一节的基础上拓展分数乘法的意义,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3.概念引入和计算方法介绍不同

北师大版的教材借用裁纸的小案例引出分数乘法,并将其总体分为三部分。在分数与整数相乘这一部分,部分占总体的问题通过加法和乘法的方法得到解决,随后配套几道练习题,供学生摸索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最后,以两个小孩讨论的形式直接给出分数与整数的运算法则:“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在分数与分数相乘这一部分,北师大版的教材直接给出运算法则:“分子相乘,分母也相乘”。但该法则的表述易产生歧义,是“分子与分子相乘,分母与分母相乘”还是“分子与分子相乘,分子与分母相乘”呢?该处需要教师的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在解决问题部分,北师大版选用更生活化的问题作为应用题,例如“衣服打折问题”、“学校铺草坪的面积问题”、“部分零用钱用于捐款问题”、“水果分配问题”等,以实际生活为切入点,从学生熟悉的角度加深理解。

三、分数除法对比分析

1.总计结构安排不同

北师大版教材的分数除法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第三章,用时9课时,与第一章分数乘法之间穿插了长方体的内容。人教版教材的分数乘法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用时13课时。考虑到难度,两版教材的分数除法均比分数乘法多一课时。

2.重视概念和算法不同

人教版的教材强调概念的理解,而北师大版的教材将计算方法放在首位。人教版教材采用法则加例题的方式,先明确指出“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随后利用三个例题,给出倒数相乘法的计算方法。北师大版在计算方法中叙述得十分详细,应用了大量篇幅。例如,在分数除法(一)中讲解了“一个数除以整数”的情况,在分数除法(二)中讲解了“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情况,并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详细说明,最后总结出运算法则:“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相当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3.概念引入和计算方法介绍不同

从除法的意义来说,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意义相同,都定义为乘法的逆运算。人教版教材先介绍了整数除法,采用分数与整数对比的方式,在整数除法的基础上介绍分数除法。例如,首先,例1提出整数乘法的案例:“每盒水果糖重100g,3盒有多重?”以引入整数乘法,随之将其改编为整数除法:“3盒水果糖重300g,每盒有多重?”联系紧密,对比鲜明。然后,例2通过折纸实验,在学生“折一折”、“涂一涂”的过程中发现、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而这部分的内容,北师大版跳过了整数除法,直接引入分数除法,不仅没有揭示出分数除法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而且在理解分数除法上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补充整数除法的案例引入,引导学生理解。

四、总结

两版教材的小学数学分数乘除法部分均满足国家的教材编写要求,在编排方式、结构安排、课程内容等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各有优劣。北师大版教材强调理解计算法则和运用简便算法,很好地结合了纯理论问题和实际应用,明确地给出了分数与整数、分数与分数的运算法则,以及两种约分方法。北师大版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以步骤单一的简单计算题为主,生活化的案例丰富且生动,尽可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分数的运用,呈现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价值。在版面设计上北师大版细致生动、素材丰富,穿插了大量的图片,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人教版教材更注重对教材的理解,在课时安排上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两部分均比北师大版多4个课时。人教版内容编排清晰,讲解由浅入深,多习题,且习题较北师大版更难,步骤多,但并未直接给出运算法则。实际应用问题的结合不像北师大版极富生活化,而是与地理和生物知识相关的案例。人教版注重新旧知识的连接,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意义,而非仅仅掌握习题计算。

在日后的教材修订和编写中,北师大版可以在知识衔接、教材逻辑上有所加强,人教版可以在素材种类、案例应用题上加以改进,适当降低习题难度,着重于学生创造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上一篇:大学生廉洁修身重要性下一篇:房地产销售员工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