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六下折扣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人教六下折扣教学设计 篇1
人教版六下《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默读、画出描写顶碗少年三次表演的语句,从词句中知道顶碗少年最终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因。
2、能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3、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语句,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我”所受到的启迪。
4、明确文中 “金边红花白瓷碗”的四次出现具有不同的含义,从而让学生知晓反复这一表达方法的作用。教学重点:
知道顶碗少年最终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因,结合课文内容体会这件事情给“我”的启迪。教学难点:
知道“反复”这一表达方法的作用,结合课文内容体会这件事情给“我”的启迪。教材分析:本篇课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情节简单而又一波三折,十分吸引学生;文章表述层次清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作者对人物神态,动作和外貌的描写生动细腻,适于学生学习写人文章的方法,并作语言的积累。文章语句优美,适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分析:学生在生活中有过一定的失败体验,课前又做过相关调查,掌握了有关资料,很可能与顶碗少年在某些地方产生共鸣,容易激发起学生向顶碗少年学习百折不挠的精神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师:快速浏览课文,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师: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去观看这场杂技表演。
2、出示图片
同学们,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生:精彩、技术高超、表演难度大。过渡:这么精彩、高难度的表演,是演员经过多年的训练才呈现出来的,可以说是台上3分钟,台下十年功。其中一位少年的顶碗表演让作者二十多年仍记忆犹新。让我们一同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二、研读感悟
(一)自学感悟,理解课文 自学提示:
1请你自学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顶碗少年是怎样不怕失败最终获得成功的? 2找出顶碗少年三次顶碗的动作、神态的语句,加以体会。用直线画出重点词句,并做批注。
3有感情地读一读所画的句子。
(二)汇报交流,朗读体会 第一次:
1、体会
生:从“柔软而自然地舒展着”、“忽而卧倒,忽而跃起”中体会到少年顶碗的动作体现难度高,表演精彩。很羡慕、佩服
引导:a“惊羡”体会出少年技艺精湛,做出各种各样精彩而意想不到的动作
B “忽而” 动作转换流畅、速度变化快,还可以是忽而(),忽而(),忽而()。
c“高高”“一叠”体会出表演难度大;联系生活实际
师:请用你的朗读来让我们感受到顶碗少年精湛的技艺吧。、表演失败
导语:少年虽然具有精湛的技艺,但是在表演难度那么大也难免失误。当他骑在别人晃动着的身体上时,意外发生了,他很难再保持平衡,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叠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表演失败了,少年却——想象:
师:此时,你就是那个少年,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第二次:
导语:于是,音乐又响起了,碗又高高地顶到了少年头上——
1、体会
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那一叠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晃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2、表演又失败
师:碗,又掉了下来,此时的少年——
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引导:
a“呆呆地”体现出少年面对表演的第二次失败出乎意料,吓傻了、害怕、紧张、毫无信心。把“呆呆地”换成一个叠词“愣愣地、傻傻地、懵懵地”。b“脸上全是汗珠”体现出少年的紧张、害怕,没有信心,对自己的失望。“不知所措”体现出少年此时的沮丧、尴尬。
师:再来体会体会第二次失败,使少年信心顿失,勇气锐减。
3、想象:
第二次表演又失败了,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心想:我()
4、朗读体会
师:这时少年信心顿失,勇气锐减,这时台下又出现了这样的情形:
“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
师:请两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体会下观众失望的情感。(两生先分别读,再几个人齐读)
第三次:
1、师:请你出声读读这段文字,老者做了什么使少年再次镇静下来?
这时,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撼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
2、师:请你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将老者说的话和少年的心理补充完整。想象: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撼了一下,低声说_______。少年心想_____________,于是他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3、导语:经历了两次失败,少年没有被吓倒,在老者的鼓励下,又重新镇静了下来开始第三次表演。音乐第三次奏响了!——
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动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掌声不约而同地从每个座位爆发出来。三、感悟“启迪”
1、明晰哲理
(1)导语:少年终于成功了,那么顶碗少年是凭借什么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谈谈你的理解。
师:其实不仅仅是少年,任何人在遭受失败想要走向成功时都要具有勇于拼搏、坚持不懈的精神。
(2)导语:少年终于成功了,掌声不约而同地从每个座位上爆发出来,这掌声不仅是对少年表演技艺的认可,更是观众们对少年勇于拼搏、坚持不懈精神的赞扬,作者由衷地感叹: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师:其实,人的一生也需要拼搏。生接:
2、仿写
师:在我们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困难,需要我们再拼搏一下,才能成功。请你试着补充几种情况:
在(),再搏一下,();
在(),再搏一下,();
在(),再搏一下,()。
交流总结: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失败的考验,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在山穷水尽和绝境里,如果我们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再搏一下,可能会迎来温暖的春风; 学生接读:
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再拼搏一下,就会到达大海的彼岸;在一眼望不到顶的山脚下,再拼搏一下,就一定会登上世界最高峰…… 这就是顶碗少年给我们的启迪,希望同学们能铭记于心。
3、小结文章结构
师:我们再回顾一下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让我们把这个道理铭记于心的? 引导:课文先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生:先写了一件事,在文章的最后阐明道理。
师:我们在写文章时,在写完事件后,还要像这篇课文一样在最后写出自己感悟到的道理、收获等等,这样文章立意才更加深刻。
人教六下折扣教学设计 篇2
师: (板书:匆匆) 预习过课文, 你们应该知道, 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匆匆?
生:说的是时光匆匆, 也可以说是时间匆匆。
师:是的。说到时间匆匆, 古往今来, 许多人留下了自己的说法。我们来看看, 他们是怎么表达的。 (板书:表达) 请大家读一读课件中出现的几句话。 (背景音乐为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
(生读句子)
【点评】慨叹时光匆匆的文学作品自古有之, 但同一题材用不同文体去表现, 会各具特色。开课伊始, 教师从内容入手, 通过多种表达方式呈现同一主题, 让学生感受“相同”中的“不同”, 从“表达”的角度, 为学习“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一些特殊表现手法做了铺垫。这样的教学直接指向文体特点, 指向课文的表现手法——语言文字内部的思维意义, 指向学生能力的发展, 不但具有鲜明的年段教学特征, 而且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二、听读, 发现散文的表达特点
师:看, 不论哪一种表达方式, 目的都是让读者清晰地了解、明白。 (板书:清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散文, 也是一种表达方式。 (板书:散文) 让我们通过学习, 感受这种比较特殊的表达方式吧。请同学们欣赏著名艺术家孙道临朗诵的《匆匆》, 请大家拿起笔, 边听边动笔, 在凡是能让你感受到时间匆匆而逝的地方做上记号, 看看谁最善于倾听。 (师播放朗诵音频, 生听读并做记号)
师:我发现每个孩子都在课本上做满了记号, 我们来交流交流。哪些地方让你有感觉?哪怕只是一个标点、—个词、一句话, 或者一段话都可以。 (生汇报交流, 过程略)
师:非常了不起, 你们都很善于倾听, 甚至发现了散文的特点。能够让你有感受的地方零散地遍布全文, 但又集中地表达了一个意思, 就是时间匆匆而过。瞧, 这就是散文非常明显的特点——形散神聚。
【点评】文学作品经过艺术家诉诸声音之后, 听者往往能够从中得到更清晰的意义, 获得更多更深的感受。教师用这样的方式在初读阶段帮助学生一扫语言障碍, 使学生直接关注文体特点, 这对于高年级语文教学来说, 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但从学生的汇报和教师的点拨、总结中, 我们可以看出, 这种以学习“表达”为重点的教学设计, 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从感性到理性, 对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了然在胸, 显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细读, 感受经典的表达特性
(一) 在“明了”与“疑惑”中感受
师: (板书:明了) 大家通过阅读对文章有了一定的感受, 这就是领会了作者要通过文字传达的意思。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关于经典有十四条定义, 其中一条就是每一次读, 都能让你有所发现, 有所感受。看来, 《匆匆》就是这样的经典。 (板书:经典) 再看看, 全文中是否有让你产生疑惑的地方呢? (生读问句, 提出自己的疑问)
师:经典, 就是永远不会穷尽文字向你说明一切, 让你每次阅读都有无尽的疑惑的文章。这篇文章堪称经典, 全文有十一处问句。不停追问, 只问不答, 但似乎每个人心中都会有答案。
(课件出示)
【点评】“明了”的自然不用教, “疑惑”的是为什么要“不停追问, 只问不答”, 这正是本文的表达之妙, 学生有了“疑惑”, 也就关注到了表达的特点, 这也正是何老师教学设计的“圈套”。学生在质疑中发现, 在发现中领悟, 学习过程渐入佳境。
(二) 在“熟悉”与“陌生”中感受
师:问题最集中的是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让我们先从课文前三段中试图去寻找答案吧。请大家默读课文前三段, 看看作者写了哪些你所熟悉的事物。 (板书:熟悉)
(生默读)
师:我们先看第一自然段。请一个同学读给我们听。 (生读)
师:熟悉的事物有哪些?
生:燕子, 杨柳, 桃花。
师: (师生接读第一句) 这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都能失而复得。这个意思, 从第一句“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可以体会到吗?
生:可以。
师:为什么又写“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 再写“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生:排比的方法, 不断强调。
师:很好, 可是为什么突然笔锋一转, 写“聪明的, 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时间的特点和其他事物的特点一样吗?
生:不一样, 这是在对比。
师:对比后, 你发现时间的特点了吗?
生:一去不复返。
师:很好, 通过这样的对比, 你对时光的流逝留下什么样的感觉?
生:更加惋惜, 希望抓住时光, 不要这样溜走。
师:带着感觉, 带着理解去读, 会读得更有滋味。 (生读)
师:再接着看。对比之后, 作者为什么连续三问“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其实, 这些问题问的都是一个意思, 时间去哪了?而且也不需要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强调这个意思。
师:很好, 大家不仅关注到表达的内容, 也发现作者表达时采用特殊的形式。 (板书:内容, 形式) 真会读书。现在, 请每个同学自由地按照自己的理解读一读第一段, 关注作者的表达。 (生读)
【点评】“熟悉”的事物找一找、读一读, 领会一写再写、反复强调的作用, 在这样的领会中, “话锋”急转之后的“陌生”忽然变得不陌生, 学生赫然发现这“陌生的事物”与前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进而也领会了作者的表达之妙。教师的设计, 巧就巧在用散文的表现手法教散文, 教法、文法相得益彰。
(三) 在反复诵读中逐渐走进经典
师:看, 作者就是把熟悉的事物用陌生的方式来表达, 带给我们强烈的感受。 (板书:陌生) 再请大家先看看第三段, 这一段让我们更熟悉。有人说朱自清的散文有一个特点, 就是能在不经意处着浓墨重彩描写, 这段就是个例子。自己默读, 找一找文中列举的这些大家每天都在做的事情。
生:洗手, 吃饭, 睡觉, 发呆……
师:这些事我们每天都经历, 你的时间也这样过去了吗?请向朱自清学语言, 学着说几处。
生:做作业发呆时, 时间过去;玩游戏时, 时间过去;像这节课一样, 投入学习的时候时间也过去了;在我们看书的时候, 时间也过去了。
师:让我们再看看, 朱自清笔下的时间可不是这样的过去, 相反, 是逃去如飞的, 找几个词来说说, 时间是怎么飞逝的。
生:跨过, 闪过, 伶伶俐俐……
师:是啊, 用词多么准确, 多么形象啊。孩子们, 请带着自己的感受, 好好读读这段话吧, 特别关注那些给你留下感受的词语。 (生读)
师:这就是经典的表达。在熟悉中发现陌生, 在陌生中寻找疑问, 在疑问探索中逐渐明白, 明白的同时感觉熟悉。经典, 就是每一次读都是一种重温, 都有一种发现。而走进经典的唯一方法就是“读”, 各种方式, 不厌其烦地读。 (板书:读) 接下来, 请大家再读读第二自然段, 看看内容上, 你读懂了什么;形式上, 你发现作者是如何写的。 (生自由读)
生:作者把八千多日子比作一滴水, 这个比喻很夸张也很形象, 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没有声音没有影子, 人不可能做所有事情, 所以很惆怅。
师:好, 你发现了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来写时间匆匆。请你说说, 一滴水有什么特点?
生:很渺小。
师:可在作者看来, 这一滴水大得让他害怕, 让他心痛, 这是他的八千多个日子, 二十多年的青春岁月啊。请你读出作者感叹时光流逝的惆怅, 惋惜, 悲痛。 (生读)
师:是啊, 八千多日子就是二十多年, 人生有多少个二十多年?所以, 不管是谁, 感受到时间这样流逝, 都会害怕, 怕得冷汗直冒, 热泪直流, 请为我们读读作者的描写。
生: (读)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读得好!一个形象的比喻, 一种切实的感受, 作者就用了这样的方法来表达他想要表达的意思, 留给我们深深的感受。请连起来为我们再读读, 让我们也感受一下 ! (生再读第二段)
【点评】在教师的点拨下, 学生“向朱自清学语言”, 练习表达;在教师的影响下, 学生在关注“文章写了什么”的同时, 还能发现“文章是怎么写的”。这便是能力的增长, 是思维的进步。
四、延伸, 沉入经典的表达世界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经典散文《匆匆》, 发现了一些经典特有的表达方式。其实, 经典就是人类文明的博物馆, 是值得我们深入其间, 沉醉其中, 不断涵泳咀嚼、反复品读的。就像卡尔维诺说的——
(课件出示)
(生读课件中的文字)
师:课后, 希望大家在阅读中能多关注经典, 多从经典中汲取养分, 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丰满充实。
【点评】通过本课的学习, 引导学生多读经典, 向经典学习表达, 是完全正确的, 但语文学习从来就不能用纯理性的思维模式, 如果在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同时, 再次回归到经典所传递的思想, 回到开课时关于《匆匆》一课慨叹时光流逝, 不能在这世界上“白白走一遭”的主题, 笔者以为, 可更加彰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可使这篇“指向表达”的设计, 同样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总评】
感动于何捷老师在以《匆匆》一课获得全国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之后, 仍能不断思考、改进、创新, 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 怀着崇敬之心认真阅读了他“指向表达”的《匆匆》最新版教学设计, 我以为, 这篇教学设计很有现实意义, 对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过多关注课文内容而忽视表达方法的现象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关注文体特点, 选择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法
不同文体的课文, 其结构、语言、表现手法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何捷老师善于抓住本篇课文的文体特点, 准确把握课文呈现出的表现手法, 并通过一系列与之适应的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阅读, 培养学生准确的文体意识。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都具有积极作用。
(二) 关注年段目标, 教学有所为有所不为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 重在帮助学生掌握常见文体的阅读方法, 领悟文本的表达方式。何老师的教学从学习表达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发现、实践, 因此, 与这一学习重点关系密切的内容, 教师则不惜时, 反之则略讲。这样的处理, 使“学习表达”这一教学重点更加突出, 确保了学习目标的达成。
(三) 关注学习主体, 先学后教, 顺学而导
学习过程应是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交互作用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的主体性常常不能得以充分发挥。何捷老师的语文课学生之所以思维活跃, 几乎每一个结论都来自学生的发现, 那是因为教师每时每刻都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 每个教学环节都遵从“先学后教, 顺学而导”的教学原则。
人教六下折扣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折扣的含义,明白有关折扣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2.能从生活中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1.理解折扣的含义,掌握解决折扣应用题的方法。
2.独立分析,找准分析方法。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学前导入:
学生出示所收集到商店一些促销活动资料。
进入课题。
二、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折扣的含义。
2.掌握解决折扣应用题的方法。
三、自学指导:
例如:大衣,原价:1000元,现价:700元;围巾,原价:100元,现价:70元。
1.商品打七折时,原价与现价是什么关系?
2.试概括打折的含义?
明确:
(学生分组讨论)
1.原价乘70%恰好是现价;或现价除以原价,大约是70%。
2.商店又是降价出售商品,叫作打折扣销售,通称“打折”。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四、讨论发现:
出示例4的第(1)题: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例4的第(2)题:爸爸买了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思考讨论:
1.说说八五折、九折的含义。
2.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
3.怎样列式计算?
明确:(学生分组讨论)。八五折就是原价的85%,九折就是原价的90%。
2.是以原价为单位“1”。
3.180×85%=153(元)
答:买这辆车用了153元。
160×(1-90﹪)=160×10%=16(元)
答:比原价便宜了16元。
五、巩固练习:
完成第97页“做一做”习题。
六、作业安排:
1.把折扣数化成百分数。
五折就是( ) 三折就是( )
九折就是( ) 七五折就是( )
八八折就是( ) 九二折就是( )
人教六下毕业班句子复习2 篇4
2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用括号的词造句)
3我们的祖国的土地宽广、美丽。(改感叹句)
4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到:“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改为转述句)
5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改为反问句)
6凡卡把写好的信塞进邮箱。(改成被字句)
7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自己的喜悦。(缩句)
8难道你们根据错误的信息得出的答案,还应该得分不成?(改成陈述句)
9富有激情和超凡想象力的炎黄子孙,不断地尝试实现自己的愿望。(缩句)
10她走上讲台。(扩句)
11我们生活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改病句)
12永远(感谢)我的老师,(感谢)母校的包揽,(感谢)挂在我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
13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临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种道理。(改反问句)
14既然我的老师们播下的种子在他们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了,我们播下的种子有什么理由不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开花结果呢?(改陈述句)
15理智的人都说读书要认真。(改反问句和双重否定句)
16妈妈对我说:“今天我去镇里开会,中午不回来,被等我吃饭了。”(改转述句)
17太阳光从百叶窗窗隙射进河岸的房间。(缩句)
18我会让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小小的花蝴蝶。(缩句)
19今天我生日,特地给我买了大蛋糕。(改病句)
20爷爷穿着艰苦朴素的衣服。(改病句)
21小明在困难面前不仅畏难而退,还知难而进。(改病句)
22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缩句)
23观众的目光一齐投向穿红运动衫的10号运动员。(缩句)
24春天到了,草地上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缩句)
25虽然奶奶满天银发,所以她的动作十分利落。(改病句)
26陈杰不但刻苦学习,而且成绩优异。(改病句)
27火车穿过峡谷。(扩句)
28螃蟹破坏了庄稼,蟾蜍毒害了家畜,野兔毁坏了草原。(扩句)
29看着友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特别喜欢。(改反问句)
30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这么不向四门八分望一望呢?(改陈述句)
31周总理对我说:“今天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了最后。“(改转述句)
32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的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改叙述句)
33冬天来了,春天不会远了。(改反问句)
34没有太阳,就不会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改反问句)
35在南极考察队队员面前,什么困难都能克服。(改双重否定句)
36人人都说大兴安岭是个美丽地方。(改双重否定句)
37修改病句
魏敏同学刻苦学习精神。
打乒乓球队我是很有兴趣。
一进公园,我就看见了盛开的菊花和清脆的鸟鸣声。
《养花》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老舍先生写的。
人教六下折扣教学设计 篇5
复习资料.doc “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中不朽的旋律。第五单元教材中,无论是赞美居里夫人卓越的精神品质的《跨越百年的美丽》,还是体现中国航天人勇于探索、团结合作、锲而不舍的《千年梦圆在今朝》,亦或是说明生活中善于观察、不断发问、见微知著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还是强调独立思考、敢于怀疑的《我最好的老师》,“科学精神”是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本单元的教材编排既是低中年级科学故事、科普文章的承接,也是上述单元的发展。
第十八课 《跨越百年的美丽》
1、题目中的“百年”指的是永恒,居里夫人的伟大发现对社会的贡献永恒,她的优秀品质和人格精神永恒。
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是指居里夫人美丽的容貌,还指她伟大的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她对科学执着追求、为科学奉献终身以及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2、重点背诵2、4、5、6自然段。
3、理解句子:
(1)这种可贵的性格和高远的追求,是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这项伟大自然发现”是指(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金属元素镭),“人生意义的发现”是指(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年轻美貌、金钱名利,而在于为科学作出贡献,为人类做出贡献。)
(2)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这里的“变”是一种人生价值的提升,生命境界的飞跃,四个“变成”概括了居里夫人(奋斗的一生以及不朽的功绩)。
4、写作方法:在具体的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5、作业本P33造句
(1)这次考试,小明并不是考得最好的人,但他是进步最快的一人。....(2)我的祖国现在并不是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但她是发展最迅速的一个国家。....(3)虽然鲁迅先生身体状况一直不佳,但他一如既往地坚持写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4)最近她身体一直不太舒服,但她却一如既往地坚持锻炼,硬是坚持了下来,....终于在这次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
第19课《千年圆梦在今朝》
1、第四自然段为过渡段,作用:承上启下。
2、本文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第二十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熟读1、2、6、7、8自然段。
2、“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课文的主要观点,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课文列举了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代表性事例:一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二是英国的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三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
3、写作特色:引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首尾呼应。
4、理解句子:
(1)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这样写的好处: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打破沙锅问到底”形象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也说明平常事情中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仿写:(作业本P36)
善于学习的人,能从学习中获得知识,获得快乐,获得成功。......(3)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的意思:看到事物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或问题的实质。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第21课《我最好的老师》(记叙文)
1、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2、写法特色: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事例发现一个道理。
回顾.拓展五
1、《日积月累》
百炼成钢 发愤图强 坚持不懈 迎难而上 集思广益 群策群力 革故鼎新 标新立异 独出心裁 举一反三 实事求是 各抒己见 不耻下问 触类旁通 精益求精 古为今用
意思相近的词语为: 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标新立异——独出心裁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舍本逐末”: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人教版六年级折扣数学说课稿 篇6
本课为了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主动发展的机会,我设计了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尝试交流,探究新知;联系实际,加深理解:综合应用、回归生活”等环节,将新授内容巧妙地贯穿其中,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注重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景点购票,商场购物等,创设教学氛围,让学生既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认识到所学数学可应用于生活。同时,我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测,积极地讨论,主动地探索,勇敢地尝试,将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起劲,学得主动。但在折扣应用题的教学上,个别学困生还是有理解较慢的情况。
六下《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师恩难忘”,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主体部分分别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是一篇写人文章的优秀范例。
二、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因各种原因,学生学习状态令人担忧,语文素养不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较差。希望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尤其是对写人文章的取材、构思能力有一定的提升。
三、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阶段目标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本节课力争在此基础上打通阅读和写作的通道,提升学生欣赏评价作品和写作的能力。
四、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体会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写人文章惯用的列举事例、情景交融等表达方法,提升欣赏评价作品能力。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用回忆的语调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流程: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
生态度。
2.学习用事例刻画人物的方法,提升欣赏评价作品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用事例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事例中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
用。
教学难点:提升欣赏评价作品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 讲授法
教学板块:
一、指向内容
1.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课是写人的,写人的作文大家都写过,有哪些好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事例写人的奥秘。
2.依次学习四个事例,体会人物品质。
原则:先扶后放
训练归纳
指导朗读
关注字词(板书四个事例)
二、指向表达
1.讨论事例的典型
2.讨论事例的详略
3.讨论事例的关联
4.讨论事例的衔接
三、指向评价
1.文章有没多余的文字?
2.小结阅读文章的方法。
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写人
联系
笑 谈腿残
课上 典型 事例 详略
跳 写板书 顽强
衔接 映衬
笑 放风筝 热爱
课余
六下语文预习作业设计 篇8
常乐中心小学 六年级语文备课组
1.大声朗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特别难读的句子做上记号。
2.自学生字新词,抄写生字(《习字册》描仿临各一遍)。
3.画出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意思,大声地朗读三遍。
4.完成《补充习题》第一、第二题。
34页994楼
三打白骨精第二课时分层作业设计
常乐中心小学 六年级语文备课组
★
《一课一练》第五、第六题
★★
⑴在第三次斗争中,唐僧什么表现?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想一想当唐僧看到白骨精原形毕露时,他会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请用一段话生动具体地表达出来。⑵感兴趣的同学阅读原著《西游记》。
34页997楼
《词两首》第一课时预习作业设计
常乐中心小学 六年级语文备课组
1.正确、流利地朗读《如梦令》,尝试背诵。
2.自学课后1个生字,在书上描红。完成《习字册》的字、词部分。
3.借助工具书或查阅资料尝试理解课文中不理解的字词。
4.搜集有关“词”和作者李清照的资料。
34页1015楼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预习作业设计
常乐中心小学 六年级语文备课组
1.自学生字新词,练习正确美观地书写,完成《习字册》。
2.读准文中的一些多音字:处死转来转去弹弓露水禀报大王乘虚而入举起前爪。
3.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有关的词语:毫不介意 不堪设想 乘虚而入 恍然大悟。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顺文中的长句,难读的段落多读几遍。
5.在感受深或者有疑惑的地方做上记号。35页1050楼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常乐中心小学 六年级语文备课组
必做题: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每个3遍。
2.朗读课文,在书的空白处写出你的体会与感受。
3.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选做题:
1.读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古文,有兴趣的背一背。
2.课外利用网络、书本等资源收集一到二个成语的典故读一读。
预习题:
1.《一课一练》第一、二、三、四题。
2.《补充习题》第一题。
《夜晚的实验》第一课时预习作业设计
常乐中心小学 六年级语文备课组
1.认真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生字。注意关键笔画的书写。多种方法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大致了解实验的过程。
4.阅读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40页1183楼
《夜晚的实验》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常乐中心小学 六年级语文备课组
1、完成《补充》四、五、六。
选做题:挑一个自己感兴趣并动手做的小实验,写写实验的过程、感受。
课后作业:完成《一课》
四、五、缤纷园。40页1184楼
《海洋——21世纪的希望》第一课时预习作业设计
常乐中心小学 六年级语文备课组
1.大声朗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特别难读的句子做上记号。
2.自学生字新词,抄写生字(《习字册》描仿临各一遍)。
3.画出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意思,大声地朗读三遍。
4.完成《一课一练》第一、第二、第三题。
41页1205楼
《海洋——21世纪的希望》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常乐中心小学 六年级语文备课组
课堂作业:
《一课一练》第五题。
课外作业:《补充习题》第四题。
选做题:海洋探秘:请你选择下列一个话题,查阅有关资料,再与同学进行交流。
1.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2.海洋是一个奇妙的世界。
3.海洋的科学开发和利用。4.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
42页113
5《学会合作》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常乐中心小学 六年级语文备课组
课内作业:
1.认读词语。
2.完成《补充习题》第一、二题。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选做题:搜集有关合作的名言警句。
课外作业:
1.完成《习字册》剩余部分。
2.《一课一练》
一、二部分。
42页1136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一课时预习作业设计
常乐中心小学 六年级语文备课组
1.自学生字新词,抄写生字(《习字册》描仿临各一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下列四组词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理解,并想想每组词语的特点。
第一险峰飘飘悠悠顶天立地
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精瘦瘦削面色黝黑炯炯有神
自信朗声大笑豁达开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给文中的多音字“削”、“量”、“宿”标注拼音,读顺文中的长句,难读的段落多读几遍。
4.查资料,了解武夷山的天游峰。
5.在感受深刻或是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49页1466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常乐中心小学 六年级语文备课组
课堂作业:
《一课一练》第五题。
课外作业:
★
完成《补充习题》第三、四题。
★★
阅读《挑山工》,谈谈你的感受,感兴趣的同学写一篇读后感。
《最大的麦穗》第一课时预习作业设计
常乐中心小学 六年级语文备课组
1.通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查找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完成《习字册》的字、词部分。
2.搜集有关苏格拉底的资料和关于 “机遇”的名人名言。
《最大的麦穗》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常乐中心小学 六年级语文备课组
课内作业:
1.创作名言。
2.积累关于“珍惜时间”和“把握机会”的名言、成语。
3.有感情地朗读苏格拉底的三句话,领会其含义。
课外作业:
1.《补充习题》剩余内容。
2.《一课一练》剩余内容。
3.熟记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山谷中的谜底》第一课时预习作业设计
常乐中心小学 六年级语文备课组
1.自学生字新词,练习正确美观地书写,完成《习字册》。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顺文中的长句,难读的段落多读几遍。
3.自己仔细读一读课文1、2自然段,用横线把描写山谷中的谜的句子划出来,试用简笔画画出山谷及东西坡各自不同的景象。
六下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篇9
教材分析:
《少年中国说》写于“百日维新”失败后的1900年。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命运岌岌可危,帝国主义嘲笑中国为老大帝国,在此背景下,梁启超写了这篇文章。
文章热情讴歌了祖国未来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对肩负着建设少年中国的中国少年寄予了无限希望。
课文多为四字一句,或六字一句,而且押韵,多处运用反复、对偶、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大量引用典故。文章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理解课文意思的能力,应该放手让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通过小组合作理解大意。课文多处用典,这成为学生理解文意的障碍,因此课前让学生了解有关典故。对于本文的象征意义应该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目标:
1.认识“渊、履”等字,会写“雄、渊、鳞、履”等字,能够读准并区分“爪”的不同读音。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主题,感受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4.体会作者殷切期盼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体会本文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前置预习:
熟读课文,读准字音;查找资料,了解梁启超。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在一百多年以前就提出过这样的观点,“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他就是梁启超。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少年中国说》。
二、初读课文
一读:配乐朗诵《少年中国说》,学生听读,意在读准字音。二读: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意在读通课文,培养语感。强调读音:鳞爪飞扬中读“zhǎo”,大型鸟兽的脚读“zhǎo”,如龙爪,虎爪,鹰爪。而表示小型的鸟兽的脚时读“zhuǎ”
三、走进历史
悟情诵读 1.播放《圆明园》视频,谈感受。
师:梁启超面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戊戌变法的失败,自己又流亡国外,有家不难回? 所以他把希望寄托在谁的身上? 大屏幕出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2.学生齐读
3.理解“故”、“于”、“则”的意思,并理解这一段的意思。师:这一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样的作用? 比喻和排比
作用:气势磅礴,热情奔放,层层推进,把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4.学生再读
过渡:面对我大好河山遭践踏,百姓处于极端痛苦之境地,他痛心!他希望少年中国在中国少年的努力下是什么样呢?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5.学生齐读
6.默读,结合注释弄懂意思 7.有感情朗读
8.再读,感受作者象征手法(象征手法)“红日初升”比作少年中国前程灿烂。“河出伏流”比喻少年中国的进步不可限量 “潜龙腾渊”表示少年中国的突然崛起。
“乳虎啸谷”、“鹰隼试翼”比作少年中国的巨大声威。“奇花初胎”比作少年中国的幸福美好生活。
“干将发硎”比作少年中国的奋发有为,展望了中国的美好前途。师:作者心中的少年中国是一个()()()()()()()()的中国。是一个生活幸福美好,前程似锦的东方巨人。想到这里,作者不由得说„„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我们就要肩负起这样的责任(引读全篇)
四、今非昔比,激发情感。
那么梁启超期待的少年中国现在是什么样呢?(播放阅兵视频)
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列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我们不负众望,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天地苍苍,乾坤茫茫,中华少年顶天立地当自强。
六下数学教学反思集 篇10
“数学思考”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总复习的一个内容。在本套教材的各册内容中都设置了独立的单元,即”数学广角”,其中渗透了排列、组合、集合、等量代换、逻辑推理、统筹优化、数学编码、抽屉原理等方面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总复习第一部分“数与代数”专门安排了《数学思考》的小节,通过三道例题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分步枚举组合的能力和列表推理的能力。本节课是教材中的例5,例5体现了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里的规律的一般化的表述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同,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解决这类问题常用的策略是: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这也是数学问题解决比较常用的策略之一。
平时,这几个类型的问题是编排在数学奥赛内容里。现在在复习内容中出现,而且只是很小的一节,我认为编排在这里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这几个题的解法,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心中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实际生活中复杂的数学问题。同时也积累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因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策略也是需要不断积累的,但不管解决什么数学问题,特别是这样复杂的数学问题,我们一定要注意有一份数学的思想。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意在让学生多总结,多归纳,并谈自己的感想。
二、教学成功的地方:
1、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是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节课我运用这一模式,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找规律数线段”的探究过程,再回归生活加以应用,提高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学会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给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我以“探究活动”贯穿整节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画一画、猜一猜、数一数、比一比、说一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自然过渡、水到渠成。
3、注重学生的思维提升。
本节课的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导入环节时巧设连线游戏,紧扣教材例题,同时又让数学课饶有生趣。任意点8个点,再将每两点连成一条线,看似简单,连线时却很容易出错。这样在课前制造一个悬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同时又为探究“化难为简”的数学方法埋下伏笔。在探讨总线段数的算法时,同样延用从简到繁的思考方法,先探究3个点时总线段数怎么计算,之后列出4个点和5个点时总线段数的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这些算式的共有特征:都是从1依次加到点数减1的那个数,从而让学生明白总线段数其实就是从1依次连加到点数减1的那个数的自然数数列之和。接着让学生用已建立的数学模型去推算6 个点,8个点时一共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这样既巩固算法,同时还回应了课前游戏的设疑。最后拓展提升,还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整个过程都在逐步地让学生去体会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懂得运用一定的规律去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三、教后遗憾的地方:
新课标下的课堂追求的是课堂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这节课,学生向我们展示了真实的一面。但是也存在着好多遗憾的地方。
(1) 没有充分掌握自己班学生的学习程度。
在备课时我考虑多层次学生的需要,特别照顾中下生,因为毕竟这是数学奥赛的内容,有点难度。既然已编入了教材,就应让所有的学生能接受它,所以我侧重于书本上的基本解法的教学。书本上的解法是这样的:3个点时有1+2=3(条),4个点时有1+2+3=6(条),……6个点时有 1+2+3+4+5=15(条)。然而课堂中出现的两种解法更为学生所接受:解法一, 5+4+3+2+1=15(条);解法二,6×5÷2=15(条)。而且解释得也非常准确和简洁。其实就这个知识点应该和学生以前学习的“数线段”、“数角”等类似,大部分学生有这个知识基础,还有一些学生在这之前的六年级综合素质能力竞赛考前训练过,那对于这种题目
简直可以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连想都不用想的”来看待了。
(2)对于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处理得还不够到位。
六下一般过去时教学反思 篇11
六下一般过去时 教学反思
语法的学习,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存在一定的具象理解障碍,这一单元主要涉及了新的时态:一般过去时,并且在第三单元的基础上,涉及了更多的动词的过去式(不规则变化),无疑又给理解和记忆上增加了难度。
一般过去时是六年级学生学习的第四个时态,(之前已经学习了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将来时),相对于前面学过的一般现在时和现在进行时,学生对此了解较少,较难理解与掌握。虽然课前做足了准备,但是整堂课下来,我发现,还是有很多地方反思。一般过去时态表示在过去发生的事情。第一课时的重点内容是介绍一般过去时,动词的过去式规则变化与不规则变化的讲解与练习,及如何判断一般过去时,虽然较为枯燥,但大部分学生能通过反复的习较好的掌握。
第二课时我由一般现在时的There is/are...进行导入,以学校五年前和现在今夕对比,图片做支撑,借鉴找不同的游戏,让学生自己做对比,找变化,找规律,在此活动中学生能积极参与。很快发现时间状语和动词的变化,接着学生能自行列出一般过去时肯定句的句型是主语+动词的过去式+其它。通过和一般现在时做比较,学生很快的将一般过去时的否定句,一般疑问句及特殊疑问句的句型整理出来。
【人教六下折扣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人教版六下数学知识点11-05
六下信息技术教学计划09-28
六下语文课文教学反思集10-28
人教版六年级折扣数学说课稿10-19
六下5《智慧广场——假设》教学设计06-19
冀教六下科学教学计划10-06
六下第四单元 统计教学设计09-05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六下08-15
六下课文中心09-09
六下综合训练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