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高等教育学模拟题-注释

2024-07-03

新版高等教育学模拟题-注释(精选2篇)

新版高等教育学模拟题-注释 篇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写在下表对应题号的空格内)1.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始于(B)(P2)

A.学园(历史上第一所正规的高等学校,柏拉图,雅典)B.中世纪大学(欧洲,专业教育)C.宫廷学校(专业教育)

D.柏林大学(教学与科研统一,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1810,德国)2.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的大学是(A),它的创建拉开了中世纪大学建设的序幕。(P2)

A.博洛尼亚大学(全世界第一所大学,意大利,1088年)B.萨莱诺大学(欧洲最早的医科大学,11世纪,意大利)

C.巴黎大学(法国,原诺丹主教学校,以研究神学著称)

D.牛津大学(英国,创建于12世纪初)3.欧洲最早的医科大学是(B)。(P2)

A.博洛尼亚大学 B.萨莱诺大学 C.巴黎大学 D.牛津大学 4.美国最早建立的大学是(C)。(P2)

A.耶鲁大学

B.哈佛大学(原哈佛学院,1963年建立)

C.哈佛学院(1963年建立,今天的哈佛大学)

D.威斯康星大学(美国,另一所赠地学院,社会服务职能发展的最完善,影响最大)5.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是(A)。(P2)

A.柏林大学

B.哈佛大学 C.牛津大学 D.威斯康星大学

6.首先确定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办学方针的大学是(C)。(P2)

A.牛津大学

B.哈佛大学 C.柏林大学 D.威斯康星大学

7.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演变为“大众化教育”始于(D)。(P3)

A.工业革命初期 B.中世纪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8.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是(C)。(P3)

A.右学(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萌芽,商代)

B.稷下学宫(当时历史影响最大的高等学府,战国时期的齐国,齐桓公,百家争鸣的中心)C.鸿都门学(世界上第一所文学专科学校,汉代)

D.书院(萌芽于唐朝(丽正书院后改为集贤殿书院);宋朝开始流行,四大书院)9.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新式学堂是(B)。(P3)

A.京师同文馆(我国第一所近代高等教育学堂,清朝,1862年)

B.中西学堂(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新式学堂,1895年,天津,盛宣怀,1903年改名为北洋大学堂,是现天津大学的前身)

C.南洋公学(是现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1896年,上海,盛宣怀)D.山西大学(前身为1902年建立的山西大学堂)10.我国近代第一所高等教育学堂是(A)。(P3)

A.京师同文馆

B.中西学堂 C.南洋公学 D.山西大学

11.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是(B)。(P3)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清朝,光绪皇帝1898年,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是当时我国最高的国立教育机关,是现北京大学的前身)

C.天津大学 D.山西大学 12.“威斯康星精神”主要体现了大学的(C)职能方面。(P18)

A.人才培养

B.科学研究(柏林大学)

C.服务社会(威斯康星精神明确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D.文化创新

13.促使大学跳出“象牙之塔”,成为社会社会生活中心的是(A)。(P18)

A.《莫里尔法案》

B.洪堡改革

C.威斯康星思想(明确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D.康奈尔大学(赠地学院运动中产生的一所著名大学)14.被认为是高等教育课程目标追求方向的是(A)。(P27)

A.“三张国际护照”(被认为是高等教育课程目标追求方向(学术性的,职业性的,事业性和开发性的))

B.“教育的四个支柱”(被认为是高等教育课程目标价值选择和取向(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C.通识教育

D.“全人”教育

15.被认为是高等教育课程目标价值选择和取向的是(B)。(P27)

A.“三张国际护照” B.“教育的四个支柱” C.通识教育

D.“全人”教育

16.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教育方针作出规定的是(B)。(P29)

A.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1998年《高等教育法》 17.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A)。(P31)

A.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B.素质教育 C.通识教育

D.“全人”教育

18.教育与(C)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P32)

A.生产实践

B.社会需求 C.生产劳动

D.社会实践

19.不是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的是(D)。(P34)

社会本位论:柏拉图、孔德、纳托尔普、涂尔干、洛克、凯兴斯坦纳、赫尔巴特、范.海斯 A.柏拉图

B.孔德

C.那托尔普

D.亚里斯多德 20.不是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的是(D)。(P34)

个人本位论:亚里士多德、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斯宾塞、罗伯特.赫钦斯

A.柏拉图

B.卢梭

C.老子

D.亚里斯多德 21.体现了“专才教育”思想的是(B)。(P37)

A.永恒主义

B.职业教育 C.“七艺”(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是进行专业教育的机构)D.要素主义

22.体现社会本位论观点的是(A)。A.绅士教育

B.自由教育 C.自然教育

D.博雅教育

23.学制属于“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的国家是(D)。(意大利)(P53)

A.法国 B.澳大利亚 C.美国 D.意大利

24.学制属于“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的国家是(A)。(法国)(P53)

A.法国

B.澳大利亚 C.美国

D.意大利

25.学制属于“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的国家是(B)。(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德国)(P53)

A.法国

B.澳大利亚 C.美国

D.意大利

26.学制属于“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的国家是(C)。(美国、日本)(P53)

A.法国

B.澳大利亚 C.美国

D.意大利

27.世界高等教育系统主要层次是(A)。(P54)

A.大学和专门学院(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一个主要层次)

B.研究生院(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最高层次)

C.短期大学(反映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

D.初级学院(反映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28.世界高等教育系统最高层次是(B)。(P54)

A.大学和专门学院 B.研究生院 C.短期大学

D.初级学院

29.标志着我国目前的学位制度正式确立的是(B)。(P59)

A.《学位授予法》(1935年国民政府,我国最早的学位制度规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年)C.《学位分级细则》(1935年教育部,我国最早的学位制度规程)

D.《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教育方针作出规定)30.我国高校收费两种体制并轨始于(C)年。(P70)

A.1985

B.1990 C.1993

D.1998 31.我国教育部决定开展高校自主选择录取新生改革试点始于(A)年。(P74)

A.2003

B.2004 C.2005

D.2008 32.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属于高等教育(B)管理。(P86)

A.微观(微观管理也称高等教育内部管理,包括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后勤管理)

B.行政(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也称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包括高等院校的设置和发展规划、经费划拨、师资队伍建设)

C.教学(属于微观管理)

D.人力资源(属于微观管理)

33.经费划拔属于高等教育(B)管理。(P86)

A.微观

B.行政 C.科研

D.后勤 34.实行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典型国家是(A)。(法国、意大利、瑞典)(P91)

A.法国

B.美国

C.日本

D.澳大利亚

35.实行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典型国家是(B)。(美国)(P91)

A.法国

B.美国

C.日本

D.澳大利亚

36.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典型国家是(C)。(德、日、英)(P92)

A.法国

B.美国

C.日本

D.澳大利亚

二、判断正误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正确,请在相应题号前的括号内画“√”,如果是错误的,请在相应题号前的括号内画“×”。)

(√)1.中世纪大学围绕学科、专业组织教育活动,是一种专业教育。(P2)(×)2.萌芽于宋朝的书院,是实施藏书、教学和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书院萌芽于唐朝,流行于宋朝)(P3)(×)3.高等教育是以高等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和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P4)(高等教育现象中的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

(√)4.现代大学最基本的职能是人才培养。(P19)(√)5.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P24)

(×)6.高等教育目的建立在客观现实基础上,受社会现实制约,不具有主观性。(P24)(高等教育目的既具有主观性的一面也具有客观性的一面)

(×)7.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核心内容。(P26)(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8.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与高等教育目的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P26)(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9.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制定的,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P26)(√)10.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实行的是一种通才教育。(P36)(×)11.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普及意味着精英教育的终结。(P40)(×)12.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展为主。(P40)(公立大学)(×)13.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以公立大学规模扩展为主。(P40)(私立大学)(√)14.教育平等思想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和柏拉图。(P42)(√)15.学制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P52)

(√)16.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大学。(P57)

(×)17.高度的学术自治是保持高等教育存在和健康发展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18.只有弱化高校行政管理才能真正实现高校“去行政化”。(P99)(“高校去行政化”,不是弱化行政管理,更不是告别行政管理,而是要摆正行政与学术的关系。)(×)19.“去行政化”的实质就是实现高校办学自主,行政权力不再干预大学办学。(P99)(“去行政化”的实质是“改变目前政府与学校之间以及学校内部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教育资源从‘行政权利主导型’配置模式向‘教育规律主导型’配置模式的转变”)(√)20.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是指各类高等学校之间的比例关系。(P104)(√)21.学科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P120)

(×)22.学科分类以专业为基础,学科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P120、121)(专业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专业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23.专业是社会分工、学科、和课程三位一位的组织形态。(122)(学科知识是专业的内核,是课程的来源;专业是社会分工、学科知识和课程授受三位一体的组织形态;课程是学科划分和专业差异的表现形式。)(√)24.按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上还是客体上来构建课程,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P121)(√)25.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来看,可以分为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P121)(√)26.从层次构成上看,可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P121)(√)27.从选课形式上看,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P121)(√)28.根据课程课时数的多少将课程划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P121)

(√)39.根据课程内容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划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性课程。(P121)

(√)30.根据课程有否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将课程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P121)(√)31.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P125)(×)32.教学计划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P126)(教学大纲)

(√)33.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P127)

(√)34.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P138)

(×)35.高等学校工作必须以科研为主。(P138)(以教学为主)(×)36.选用教学媒体越先进,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越高。(P154)(×)37.教学评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事实判断活动。(P157)(教学评价——价值判断活动)(×)38.教学测量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P157)(教学测量——事实判断活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1.简述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P4)

(1)有助于高校教师系统的了解高等教育,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2)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3)有助于推动高校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4)有助于高校教师有专业化发展 2.简述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作用。(P5)

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表现为政治决定着教育的性质。教育为政治服务主要体现在四个基本方面:(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目的、内容 3.简述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P7)(次重点)

高等教育一方面受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又能动地作用于政治。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实现其政治理想。

(1)通过传播政治观点、思想意识促进受教育者的政治社会化(2)通过培养政治、法律、管理等专门人才服务于政治(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4.简述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作用。(P8)

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引起一切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同样也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变革的决定因素。(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5.简述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P9)(不考)

高等教育主要通过培养高层次的、素质良好的人力资源和开发知识的创新,来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6.简述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P14)(需注意)

高等学校部门本身便是文化意义上的机构,因此,它决不只是消极地接受文化的影响,而是通过具体的教育和研究活动,来影响和反作用于文化。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具体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高等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2)高等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功能(3)高等教育具有选择和净化文化的功能(4)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7.简述高等教育目的作用。(P27)(1)导向作用(2)调控作用(3)评价作用(4)激励作用(5)选择作用

8.简述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P29)(重点)

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9.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P31)(重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其理论要点如下:

(1)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看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2)从人作为一定社会中的成员来看人全面的发展,应当是对人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有所要求,高尚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

再次,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全面发展才成为可能。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10.简述你对“社会本位主义”与“个人本位主义”看法。(P34)(1)这两种价值观观察高等教育的视角不同

(2)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3)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 11.简述通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P37)(非常重要)

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它具有三个明显特征:(1)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2)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12.简述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P37)(非常重要)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它也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1)专才教育主要是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的,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2)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3)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13.试论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现实性。(P38)

(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体,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14.简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P41)(重点,需要简单扩展)(1)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2)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

(3)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15.简述高等教育平等的涵义。(P43)

(1)高等教育平等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高等教育平等作为一种理想,至少应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二是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三是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2)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16.简述我国当前在高等教育经费紧张情况下,如何提高高等教育效率。(P46)(重点,需要简单扩展)

(1)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允许社会团体、私人办学,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

(2)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这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

(3)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给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要让学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这利于学校间展开竞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4)国家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给予帮助,以尽量避免“马太效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平等。

17.简述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P52)

(1)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2)学制的建立要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3)学制的建立要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4)学制的建立受本国学制传统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18.简述我国学位制度的存在的问题。(P61)(看一看,不重要)(1)学位等级结构不完整(2)学位类型不全面

(3)学术性学位与专业性学位发展不平衡(4)行政权力对学位管理影响过大

(5)学位点的地区分布不均衡,地区间差异过大(6)专业学位中“专业”特色不强(7)研究生占比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8)高级学位“含金量”日趋下降

19.简述我国学位制度问题解决对策。(P62)(看一看,不重要)(1)设立副学士学位,完善学位体系(2)顺应社会需要,调整学位类型(3)重视学术性与专业学位的协调发展(4)加强学位管理和评估,重塑学术权威(5)加快西部地区学位建设,协调区域发展(6)突出专业特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7)在研究生扩招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管理

20.简述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P70)(1)扩招:大众化进程加快

(2)一年两次高考:考生机会增加

(3)3+X与高考内容的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4)网上录取:防范高等学校招生腐败(5)放宽限制:拓宽终生教育渠道(6)收费与助学贷款:兼顾公平与效率(7)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招生自主权扩大 21.简述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P78)(非常重要,需背诵)(1)继续进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增加灵活性,扩大招生规模。

(2)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建立和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3)对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自主权。22.简述高等教育管理的方向性原则。(P86)(重要)(1)管理目标体现管理的方向。

(2)高等教育目标体现高等教育管理方向。

(3)高等教育管理要体现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任何管理举措都应有利于高等教育目的实现,有利人才培养。

23.简述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性原则。(P87)

(1)人处于管理活动主体地位,是管理活动核心。

(2)必须调动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征求和尊重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3)注重制定决策的民主化、执行决策的民主化、检查决策的民主化。24.简述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益性原则。(P88)

(1)管理的效益是在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资源条件下实现管理目标的程度。(2)效益性原则要求高等教育管理必须按照管理目标的要求,力求用最少的人力、物力、时间等资源,培养更多的高级专门人才或提供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3)高等教育的效益是多方面的。25.简述世界高等教育评估特点。(P89)(1)国家主导评估方向

(2)评估活动的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3)评估系统结构化、评估功能多样化

(4)突出评估的地位,体现对教学质量的重视(5)注重特色,强调多样性。

26.简述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P94)(重要、背诵)(1)高等教育管理权的分配正朝着中央与地方合作的方向发展。(2)高校与政府间权利和义务的划分日益明晰。(3)高等教育管理日益民主。

(4)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得到重视。27.简述我国现行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特点(P98)

1984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基本确立了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目前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突出了以下特点:

(1)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

(2)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

28.简述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P99)

(1)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机构,适当实行权力中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

(2)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同时,要转变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3)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及考核等人事制度的改革,努力建设富有竞争和活力特征的高校人事制度。

(4)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转变后勤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实行后勤服务部门的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使之成为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5)高等学校去行政化。“高校去行政化”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减少行政对高校办学的干预和管理;二是高校内部要减少行政权力对教学的影响,行政、后勤部门加强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意识;三是去除高校管理人员的行政级别。

29.简述世界高教结构改革对我国高教结构改革的启示(P106)(重要、需背)(1)高等教育的各种类型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2)高等教育为要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3)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30.简述高等学校教师的作用。(P110)(1)人类文化的继承者(2)人类文明的传播者(3)专门人才的培育者

(4)科技、文化创新的重要实现者(5)知识、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 31.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P111)(重要)(1)劳动的典范性和严格性(2)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3)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4)劳动的互动性和双边性(5)劳动的长期性和艰巨性(6)劳动的后延性和长效性

32.简述合理优化我国高校教师整体结构要注意哪些方面工作。(P114)(1)完善教师聘任制。

(2)利用政策手段引导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合理流动。(3)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现象。

33.简述高等学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P115)(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2)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34.高校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及其教育要求(P116)(非常重要,论述题)

(一)新生阶段大学生的特点:

(1)踌躇满志,但缺乏远大的理想;

(2)新的思维方式正在形成之中,但没有完全脱离中学时代的习惯和意识;(3)思想单纯,可塑性较大;

(4)渴求知识,但专业思想不巩固;(5)渴望温暖和友谊;

(6)要求自由和民主,但缺乏自治和自理能力。

(二)二三年级阶段大学生的特点:(1)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不稳定性;(2)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广泛;(3).独立能力和自我意识增强;(4)层次差别日益明显;(5)希望获得爱情的体验。

(三)高年级阶段大学生的特点:

(1)思想较为成熟,自助支配意识强;

(2)工作、生活的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3)关注毕业分配。

35.简述心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及其教育要求(P117)

主要包括高校师生间的认知关系、高校师生间的情感关系等。其中高校师生间良好的情感关系主要体现为:

(1)教师经常主动的接近学生,学生也愿意自动的接近教师;(2)教师真诚对待学生,学生愿意向教师打开心扉;(3)在面对矛盾和困难时,学生会主动向教师寻求帮助。36.简述社会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及其教育要求(P117)

主要表现为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

高校师生良好的工作关系表现为:

(1)课堂不再由教师一统天下,师生间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畅所欲言,在教师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的同时,学生也是课堂的主人,每个人都有权利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也都有义务尊重他人的发言,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

(2)师生间是一种双向的沟通关系,沟通的双方都必须关注对方的信息和对方的反应;(3)师生的认识不再是如出一辙,对于不同的观点,师生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37.结合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谈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P118)

(1)在社会学意义的高校师生关系中,学生不在是被动的角色,主体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2)在心理学、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在知识活动中希望进行平等交流,并建立融洽的情感关系。

38.结合对高校师生关系的理解,谈如何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P118)(重点掌握、背诵)

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的,它有赖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注意:(1)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

(2)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3)要树立正解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39.简述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P122)(重点掌握、背诵)(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5)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40.简述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P127)(重点)

(1)教材是从一般书籍中分化出来为教学服务的专用书籍,不仅要为教师服务,同时也要为学生服务,要便于他们独立钻研。

(2)教材应当是一部学科思想发展史,不但要反映科学知识与结论,还要反映知识获得的过程。(3)教材能够反映与学科有关的,从生产与社会中提炼出来的实际问题,并能有创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4)具体、生动、图文并茂,配以精选精制的插图、照片、图表,便于学生学习。(5)统筹安排,综合平衡。编写者应从全局出发,积极配合,以提高教材的总体质量。41.简述大学课程建设的意义。(P128)(重点掌握、背诵)(1)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

(2)推动其他与教学有关的工作规定(3)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

(4)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5)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形成学术梯队 42.简述大学课程建设的内容(P128)(重点)(1)师资队伍建设(2)教学内容建设(3)课程资源建设(4)教材建设

(5)设备、设施和实验建设(6)体制机制建设

43.简述大学课程建设的要求(P128)(重点、熟知)(1)教学大纲要富有特色;(2)教材要合适;(3)教学资料要完整;(4)考核手段要科学;

(5)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6)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44.简述我国高校课程存在的问题(P132)(重点掌握、背诵)(1)课程理念与现代教育思想相抵牾(简答)

1)知识本位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2)“专门职业化”的课程设置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3)片面强调“科学主义”割裂了知识的相融性 4)强调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

(2)课程结构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简答)

1)重专业素养轻综合素质 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割裂 3)重必修课程轻选修课程 4)重理论轻技艺、重思辨轻实践

(3)课程内容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不够紧密 45.简述世界高校课程改革的趋势(P134)(重点)(1)以“全人”教育为目标,开展通才教育(2)实行学科整合,注重课程内容综合化(3)课程结构弹性化,课程设置灵活、多样(4)强调人文修养,课程人文化

(5)建立探究式学习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 46.简述高等学校教学的特点(P137)(重点、背)

(1)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3)教学过程是学生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

(4)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47.简述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P138)(重点、背)(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3)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48.简述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P139)(重点)

教学原则作为基本的教学要求,应体现教育目的的要求并反映一定社会的需要。(1)制定教学原则必须依据教学过程的规律。

(2)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关系决定了教学工作的任何要求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原则的制定还必须考虑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3)教学原则的确立必须与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相联系,必须符合高等学校的教学特点。49.简述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及其对教师的要求(P140)(重点、背、论述)

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应是科学的知识与方法,并尽可能反映当代先进的科学成果;思想性是指教师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应做到:

(1)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2)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

(3)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

50.简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及其对教师的要求(P140)(重点、背、论述)

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教师应注意以下方面:

(1)在教学中注意使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能积极地调动起来,使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都处于积极的状态。

(2)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3)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评价他人的能力。

(4)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要注意考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兼顾学生自学、动手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51.简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及对教师的要求(P140)(重点、背、论述)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使教学过程能够高效率进行的保证,学生的主动探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两者缺一不可,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紧密地结合起来。(1)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要主动加以引导,进行有效的组织。(2)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3)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事业心和进取心。52.简述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对教师的要求(P141)(重点、论述)

因材施教要求教师既能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的发展水平,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要求进行教学;又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按照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制度上要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发挥各自的特长,在学科和专业方向等方面给不同个体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

(2)坚决按照大纲的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既不能随意降低或增加教学的难度或深度,也不能随意迁就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在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形成有个性特点的智力结构。

(4)利用选修课,开拓学生的视野。(5)帮助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

53.简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及其对教师的要求(P141)(重点、论述)

教师引导学生认清实践是人们获得真理的重要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促使他们善于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积极地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具体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本门学科的特点,通过学习、实践等教学环节适当安排学生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

(2)注意把各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成为运用和检验理论学习,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以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54.简述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及其趋势(P143)(重点)

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是为了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其发展变化趋势主要有:(1)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

(2)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上的短学程化(3)教学活动的场所呈非课堂化和多样化

55.简述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根据好课的要求,谈如何上好一门课)(P144)(重点)(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4)结构紧凑(5)气氛热烈

(6)教学效果优异

56.简述学年制的特点(P147)

(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2)容易管理,有利于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57.简述学分制的特点(P147)

(1)允许学生选修课程,以求在专业的不同主攻方向上得到发展。

(2)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开出选修课,较快反映新的研究成果;

(3)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并有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和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

58.简述学分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意义(P148)(重点、背)(1)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2)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3)有利于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4)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59.简述讲授法的优缺点(P149)讲授法的有点有:

(1)讲授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的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较多的有关各种现象和过程的知识信息,教学效率相对较高;(2)成本低,比其他教学方法的费用要低的多;

(3)通用性强,一堂讲授课的内容是通用的,可以通过增加或删除其中的某些内容以适应教材和学习者的变化。讲授法的缺点是:

(1)讲授法主要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过多的使用,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被动;(2)讲授法作为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直接体验知识;(3)讲授对记忆的影响较差,不利于学生记忆知识,对较长课时的课程尤其明显。60.简述讲法的基本要求(P150)(重点、背诵)

(1)教师要了解学生,使需要传递的信息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兴趣;(2)教师要事先做好准备,主要是熟悉教学内容,理清讲课的思路;

(3)教师板书内容要能够引导学生掌握重点,便于学生记笔记和进行复习;(4)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的技巧;

(5)教学手段的选取与使用应视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而定。61.简述组织讨论课的要求(P150)(重点)

(1)为避免讨论课的无计划性,教师要在课前认真钻研谈论题目,明确讨论主题,确定讨论规模与讨论进程,并制定一定的规划,以保证讨论的质量和效率。(2)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各抒己见。(3)教师要善于控制讨论的进程,分配讨论的时间。

(4)教师要进行及时的总结,指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62.简述教育方法的改革趋势。(P151)(重点、背诵)(1)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

(2)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转变

(3)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4)网络教育的兴起和发展

63.简述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业评价。(P157)(1)确定和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2)编审试题;(3)建立试题题库

(4)实施考试、取得信息(5)阅卷评分

(6)考试结束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64.简述高校科学研究的特点。(P163)

(1)高校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有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宜进行重大、综合性强的研究课题。

(2)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后备力量充足(3)高校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4)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比较快地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的信息

(5)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是高等学校科研的特色之一 65.简述高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P164)(重点、背诵)1)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2)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 3)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

4)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 5)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 6)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 66.简述高校德育的原则(P184)

德育的原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的准则,是德育过程中的规律性反应。高校德育的原则,必须遵循和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1)方向性原则(如何理解)(2)疏导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如何理解和运用)(5)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原则

67.简述高校德育工作的特点(P186)(1)精神性(2)创造性(3)复杂性(4)长期艰巨性

68.简述如何在德育工作中运用说理启发法(P184)

说理启迪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的教育方法。运用说理启迪法,应把握三点:

(1)说理不是说教,要以理服人;(2)说理不是压服,要便于接受;

(3)启迪不是硬灌,要结合学生切实经验。

69.简述如何在德育工作中运用榜样教育法(P185)

榜样教育法是用他人的良好行为作为榜样来启发、激励青年学生的方法。它通过将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和准则的具体化和人格化来起作用,用具体的人或事来感染学生。运用榜样教育法应把握三点:

(1)所选择的榜样具有先进性、针对性;(2)善于发现和发挥榜样的模范作用;(3)要发挥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

新版高等教育学模拟题-注释 篇2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

一定社会发展要求同人们实际的道德水准之间的矛盾

原因:1.制约其他矛盾

2.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内在依据

3.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推动其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区别: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它以人为作用对象,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主要帮助人们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这项活动由来已久。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则是一门科学,它以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实践活动为客体,其目的在于科学的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各种现象,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主要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

1、个人与社会;

2、思想与行为;

3、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

4、内化与外化;

5、教育与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1、阶级性;

2、实践性;

3、综合性。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内容: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根本)

1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特征)2坚持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社会理想)3坚持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政治立场)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理论品质)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2.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P27)3.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如何坚持以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一.必须完整准确地把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

二.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

三.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四.必须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本质规定性的表现: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3.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 4.与时俱进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直接理论依据:

一、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三、政治与经济辨证关系的原理

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原理是“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四、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1.人的存在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2.人的本质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1)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五、社会主义意识灌输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否仍要坚持“灌输”原则: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工人阶级还不可以从狭隘的社会分工中解放出来

2.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了,但资产阶级的思想影响仍然存在,加强思想灌输是防止和挫败和平演变图谋的重要手段 3.无产阶级整体意识虽然提高了,但具体内部个体仍然需要灌输

六、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

在社会主义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反正,则是人民的敌人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是确定思想政治教育方针、原则、方法的直接理论依据

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建设理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八荣八耻

八、执政党建设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教化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是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部分,表现在政治、法律、道德、等形式中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途径

二.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和社会生活所能发挥的积极的有利的作用或影响 思政教育功能特点:客观性 多面性 层次性 发展性

思政教育功能分类:

个体性功能:

1.生存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人类个体遵循客观规律,服从生存法则以便求得更好的生存状态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2.发展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对塑造人的品德、促进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引导政治方向,约束规范行为,激发精神动力,塑造个体人格

3.享用功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和愿望并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和幸福,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社会性功能: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培养具备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受教育者以推动政治发展的作用。具体表现

1.传导主导意识形态,调节社会精神生产。2.传播主导政治意识,引导受教育者的政治行为 3.沟通社会信息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

1.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及其发展水平

2.教育对象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及思想实际 思政教育目的的功能: 1.为思政教育指明方向 2.2为思政活动提供动力

3.为衡量思政教育活动成效提供依据

思政教育目的根本任务: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四有新人是根本任务的原因:

1.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

2.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成富强民主文明核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和根本条件

四有新人精神素质培养的几个方面: 1.引导受教育者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2.帮助受教育者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 3.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质 4.增强守教育者的法治观念

5.引导受教育者养成重视教育的态度,注意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 完成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基本要求:

1.坚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 2.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3.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4.努力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思政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思政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思政教育环境特点: 1.复杂性 2.动态性 3.特定性 4.可创性

微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特点:1.基础性 2.普遍性和长久性 3.渗透性

二、学校环境的影响

特点:1.阶级性2.导向性 3.全面性 4.潜隐性

三、社会组织(工作)环境的影响

四、社区环境的影响

五、同辈群体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教育的主要原则: 1.方向原则 2.求实原则 3.渗透原则 4.民主原则 5.主体原则 6.激励原则 7.层次原则 8.示范原则

人的思想品德结构的含义:

思想品德是人们在一的思想体系指导下,按照社会规范行动时,表现在个体身上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

思政教育过程含义: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思想教育形成发展过程是外部制约和内在转化的辩证统一的过程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教育主体 教育客体 教育介体 教育环体

思政教育的基本矛盾: 一定社会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

表现:1.思想政治教育者与社会的要求之间的矛盾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3.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

4.社会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

5.受教育者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方式之间的矛盾

思政教育过程三个阶段:制定方案;实施;评估

思政教育过程的规律:

1.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 2.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含义:

是依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的个体或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教育者的特征: 1.阶级性 2.主体性 3.客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能: 教育职能:1.开展教育活动 2.传授知识和品德 3.促使教育对象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4.引导教育对象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管理职能:1.确定目标和计划 2.进行制度管理 3.协调教育活动的各种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的特征: 1.广泛性 2.层次性 3.可塑性 4.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1.领导干部 2.青年

建立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

1.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格魅力(前提)2.树立民主的教育观念(基础)

3.加强与教育对象的情感交流(重要举措)

4.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坚持与教育对象平等的对话(具体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世界观教育(前提)、政治观教育(核心)、人生观教育、法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重点)

确定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要求:

1.突出教育内容的政治性、目的性和先进性 2.注意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 3.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

4.注意运用系统论方法不断优化教育内容结构 思想政治教教育的主要原则: 1.方向原则 2.求实原则 3.渗透原则 4.民主原则 5.主体原则 6.激励原则 7.层次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1.灌输法 2.实践锻炼法 3.榜样示范法 4.自我教育法 5.比较鉴别法 6.咨询辅导法

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要求: 1.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须讲求针对性 2.注意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开展工作 3.创造性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

思政教育过程的特征:

1.明确的计划性和鲜明的正面性 2.突出的复杂性和广泛的社会性 3.积极的引导性和明显的长期性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教育主体 教育客体 教育介体 教育环体

思政教育的基本矛盾:一定社会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

表现:1.教育者与思政教育的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3.思政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本人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

4.思政教育客观要求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

5.受教育者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方式之间的矛盾

文化载体的特征:形式的多样性 对人影响的全面性 影响方式的渗透性

文化载体的功能:

1.有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扩大思政教育的影响面 2.有利于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有利于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全民一致的价值观

上一篇:餐饮部工作沟通与协作下一篇:高校服务地方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