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教学教案设计

2024-10-05

《马》教学教案设计(精选12篇)

《马》教学教案设计 篇1

陈莉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优美的词句

2、能概括文章内容并就文中的部分语句发表自己的见解

3、学习运用对比描写。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马在人类的历程中永远是人类的朋友;引出布封的《马》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学习课文中生词

学生练读,教师纠错,全班齐读

四、整体感知

1、读课文导语,问:本文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中的马?你能找出起划分内容作用的句子吗?再请引用文章中的词或句,概括两种马各有什么特性。

板书

人工驯养、奴役的马:屈从、满足主人、

舍己从人、迎合别人、驯良

不拒绝任何使命、

尽一切力量为人服务……

天然野生的马:奔驰、腾跃、不受拘束、

没有节制自由游荡、蹦跳、自由奔放

强壮轻捷和遒劲……

2、你比较喜欢哪一种马?说说理由。

3、本文作者对这两种的马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五、结合文章句子,出示图片,感性认知文章

六、研读文段

1、作者用句非常精辟,再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大声朗读出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2、理解下列词句

A、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教育”指什么)

B、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七、文章在描述马的外在特征时,用了许多其他动物作比较。找出并读一读,试用同样的方法描述一个自己养过或见过的小动物?

八、阅读选文,思考人类与马的关系。

1、臧克家的《老马》

3、梁晓声的《如果我为马》

九、小结:

课文中的马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士。我们都该清楚地认识到: 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

十、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并任选5个生词造句。

2、写一篇想象作文《家马与野马的对话》

第二板块:学习课文内容

1、学生读课文,以“---------------的马”为格式概括每一段的内容。

(参考答案:勇毅而驯良的马;被人类摧残的马;自由生活的马;决不凶猛的马;具有美貌的马)

2、根据概括的内容,可以将文章划分为两大部分:第一、被人征服的马;第二、大自然中的野马。

3、快速默读课文,引用文章中语句,概括两种马的特点。

4、再读课文,用“我认为----------------------------------------一句写的很优美,它用了--------------------的修辞(写作)手法,作用是------------------------------”为句式说话。

第三板块:探索拓展

(一)探究:

1、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为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中的“教育”的含义,它与人所受的教育的含义相同吗?

2、“这一切的侮辱马性,较之它们的蹄铁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中“这一切”指什么?为什么说它对于马的侮辱,要超过蹄铁?

3、第五自然段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怎样进行对比?有什么作用?

(二)拓展:

1、以《说马》为题,用平实的语句改写课文,并思考改后的利弊。

2、人工驯马利弊谈。

3、你欣赏家马还是野马,为什么?

4、以《家马与野马的对话》为题想象作文。

臧克家的《老马》:总是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 重 的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学生思考这首诗赞美了老马的什么精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对于马的深厚感情。

2、写出含有马的成语,看谁写的最多。如:龙马精神、鞍前马后、心猿意马、悬崖勒马、人仰马翻、伯乐相马……

[公开课教案《马》 教案教学设计]

《马》教学教案设计 篇2

一、课程

校本课程“成语与文言同步学”系为配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的学习而设计开发的。其构成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翼三板块四结合,即以文言知识作为课程的主体,以必修教材课文和成语中的文言知识的梳理为两翼,包括文言知识、文化知识和成语典故文选三个主题,注重学习方法与学习兴趣、方法指导与实践操作、语言知识积累与表达运用能力、课内与课外学习四个方面的结合。

(一)背景分析

立足点——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中考文言文考查课内文章而高考考查的是迁移能力,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对文言文学习有很多困惑,他们读文言而色变、视文言如畏途。该课程从分析学生学习的现状入手,努力做到贴近高中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能力的形成需求、文言文和成语的教学需求、人文素养的提升需求,是为突破高中文言文教学难点而搭设的一座桥梁。

出发点——被人们称为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的“活化石”的成语,是语言的精华,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文言和文化知识。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成语作为校本课程的突破口,在古今汉语的融通上着力,把三者沟通起来,能够起到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好文言文的需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资源点——在近30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尝试着用成语作为文言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了,学习成绩好了。驽马铅刀,功在不舍。工作之余,我把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积累的成语材料整理成数十篇文章,相继发表在《语文报》《语文月刊》《语文教学与研究》等十几种语文报刊上,并于2002年应邀主持了《语文世界》的“成语大观园”栏目。校本课程就是在这些教学与研究的实践基础上酝酿诞生的。

(二)课程目标

总目标:按照语文学科学习的规律,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把成语、文言和文化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使学生从中“撷取语言菁华,提升语文修养”。

具体目标:(1)积累、丰富成语,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成语的能力;(2)学习文言知识,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学习古代文化知识,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开启智慧,涵养品性,丰厚底蕴。

(三)学习主题

该课程包括文言诵读、文言默写、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词法、文言句式、文言修辞、文言翻译、文言断句、文言短章、文化常识等十一章内容。

本课程安排在高一的两个学期。第一学期每个周都安排一个课时将文言知识点分散到每篇课文,以配合语文必修教材第一册、第二册的文言文的教学。第二学期将第一学期所涉及的知识点再循环一次,配合必修教材第三册、第四册文言文的学习,以加深理解与巩固。例如:

每个章节的课时教学目标均围绕以下三个要点实施:

1.梳理、识记相关课文中的文言知识点;

2.借助成语记忆与课文相关的文言和文化知识;

3.掌握相关知识点涉及的常见成语。

要求学生紧跟教学进度,自主梳理教材中的文言知识要点;同时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校本课程《成语与文言同步学》,同步学习其中的相关成语,注重对成语词典等语文工具书的使用。

每个月都举行一次内容丰富多彩的、形式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成语活动,诸如成语接龙、猜成语谜、成语知识竞赛、成语故事会、成语中的百科知识讲座等。

(四)评价活动

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以学生自评为主。一是建立成长记录夹,让学生自己收集学习过程中反映自己成长的资料,例如学习卡片、小论文;二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评价表,可以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表现随时进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评价时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度。

二、课时

设计《万马奔腾:“马”字成语知识竞赛》这节校本课的时候,我充分利用2014年是农历马年和央视《中国成语大赛》《中国谜语大会》热播这一有利契机,主打“马”文化这张牌。

(一)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流利地阅读文言短文《指鹿为马》,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

2.通过对“马”字成语的分类梳理,积累成语,提高理解、运用成语的能力。

3.积累和“马”有关的文化知识,提高学习古代文化的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课时资源

首先,要求学生搜集、查阅“马”字成语,我也从报刊、网络上搜集了《马年话马》《“马”字成语歌》两篇文章,推荐给学生,为竞赛活动作好较为充分的准备。

其次,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选择了“指鹿为马”一段成语典故,作为每天例行的“课前演讲”的内容,以体现成语与文言同步学的课程特点。

第三,从网络和相关的书籍里搜集了上百条谜语资料,筛选组合成包括两个回合的以“马”为主题的谜语,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四,编制了一个百“马”归“圈”表格,对相关的“马”字成语从内容、色彩等多个角度进行分类梳理,为准确运用成语做好准备。并要求介绍蕴含在这些成语中的成语知识、文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从而达到知识的系统化。

最后,搜集了运用“青梅竹马”的几个句子,以及与“马”相关的两幅漫画,设计成抢答题,以落实成语的活学活用。

(三)精彩片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围绕“马”字成语这条明线,通过朗诵、讲述、竞猜作答、归类整理、多角度解说、判断、拟题这些丰富而灵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完成了预设的学、猜、筛、说、用“马”字成语的五个活动环节,同时把知识积累、梳理、拓展、运用等知能训练的暗线贯穿于竞赛活动的始终。明暗两条线索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基本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课堂环节一览表

三、课后

《马》教学教案设计 篇3

甄月朝

1.以衾拥覆(介词,相当于“用”。)

2.生以乡人子谒余(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身份,可译为“用(凭)……身份”。)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4.俯身倾耳以请(连词,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5.以中有足乐者(连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

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前一个“以”同“是”组成复音虚词,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理的结果;后一个“以”是介词,相当于“把”或“拿”。)

别饿坏了那匹马优秀教案设计 篇4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三、教学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讲一个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

1.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

2.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3.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

(1)谁欺骗谁?

(2)为什么欺骗?

(3)怎么骗?

二、结合自读导语,默读课文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3.反馈交流。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3)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

(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由此可以看到残疾青年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

三、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A.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 (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B.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C.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D.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3.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4.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父亲也很善良。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四、总结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身边又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五、联系课文内容,续写一个片段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六、板书设计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残疾青年 我

热心、善良 爱读书、诚实、有志气

【教学反思】

1、导读很重要。我是这样导读的,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说过谎吗?说谎有什么危害吗?(说谎欺骗了别人,伤害了别人)。我们今天来认识一个人,他也说了谎,但他却没伤害到别人,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对于略读课文,我认为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设计了这一导读。其实有很多好的导读方法,但我觉得略读课文的导读不宜太繁,毕竟时间要留给学生。)

2、设计了一个好问题。学生读了课文后,读出残疾青年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我顺势提了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其实会读书的同学能从课文中发现蛛丝马迹,会发现摊主的心思,找找看,同时写上自己的体会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划出相关句子,词语。(略读课文要给孩子充分读的时间,但并不是说,有时间给孩子就行了,老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我觉得我这个问题的设计就选准了学生自己学习的切入点,)

3、设计了小练笔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交流,朗读,当一切真相大白时,两位主人公心灵相通了,学生也与文中的主人公心灵相通了,我看到了几位学生眼含泪花,看得出学生内心表达的冲动,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

(1)小作者扭头冲了出来,偎在残疾青年轮椅边,他没有哭,他在_____________(我觉得进行小练笔的时机掌握很重要。情动而辞发,这时要给他写的机会,让他内心的情感,让文章的情感涌出纸外。)

《马》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9个生字,认识12个生字,了解一些有关马的典故,积累一些有关马的成语。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阅读相关的文章。

3、情感与价值观:初步了解马在我们中华民族中的象征意义和重要地位,认识、体验、感受中华民族关于马的悠久文化,激发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相关文章的兴趣。

教学难点

感受马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教学准备

与马有关的成语,图片 诗句。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巧填成语,趣味导入

1、平时同学们都积累了很多成语,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谁来把这些成语补充完整。()到成功

万()奔腾

样鞭策()

一()当先

2、齐读这些成语,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除了这些成语,你还知道哪些与马有关的语句?

3、今天我们要一起了解更多关于马的知识。一起学习课文《马》。

二、反复读文明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课上又读过了,相信你们会读得正确。请4名同学读一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根据学生读文,纠正读音)

3、再读课文,把要求学会的生字找出来,做上记号。

4、先描后写,再找学生到黑板上书写。重点强调“畜、素、演”三个生字。

三、再读课文,初步理解:朗读文章,说说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马》这篇课文。请同学们先复习生字,再进行听写。“朴素、扎实、纵然、课堂、创造、忠诚、家畜、弓弦”

2、不同方式批改,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二、充分读文,品味作者的感情。

1、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对马有着怎样的一种感情。

2、说一说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马的怎样一种感情?(体会作者对马的赞美之情、喜爱之情、崇敬之情。板书:赞美、喜爱、崇敬)

三、深入理解,指导朗读

1、请同学们默读文章,找一找从哪些语句中能看出作者对马的赞美和喜爱?

2、交流第一自然段:。(板书:幸福、吉祥、成功)

3、交流第二自然段:

4、交流第三自然段:

5、学习第四自然段:

四、作业

1、阅读一篇关于马的文章。

《马》教学教案设计 篇6

【关键词】漆木古风 古代家具 陈列设计

武清博物馆于2014年1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是一座地下一层、地上五层、层叠错落、极具空间感的现代化建筑。展馆第三层的1400平方米的展厅为“漆木古风”可乐马古典家具博物馆藏品展。可乐马古典家具博物馆是国内首家以中国古典漆木家具收藏为主体的博物馆,收藏家马可乐先生被誉为中国柴木第一人。

展览立项之初,我们考虑到武清博物馆除展示具有本地地域特色的历史陈列外,还应引进精品特色展览,以便吸引更多业内人士的关注。由于马可乐先生的藏品在漆木家具领域拔得头筹,正好契合博物馆做专、做精的理念,因此它可成为武清博物馆的一大特色。

一、主题的凝练

好的展览必须有清晰的主题,马可乐先生提供的百余件明清家具珍品,其特点在于漆木,因此展览主题便定为“漆木古风”。

长期以来,许多人对民间老家具的认知只停留在红木家具的概念上,对与人们休戚相关的漆木家具知之甚少。漆木家具就是以中国传统的大漆来髹饰的杂木家具,这些漆木家具往往体现了更多的人文因素和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的变革与进步,这些老物件也在逐渐消失。“漆木古风”精选百余件家具珍品给大众参观,既是对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一种弘扬,也是给学习和研究者提供一份宝贵的实物资料。

二、展览形式设计

“漆木古风”分主副两条线索陈列,主线按古代家具分类来传播古代家具知识;副线通过古代绘画来还原文人生活,提炼文人精神。展厅色调以灰白色为主,配以竹帘、纱幔、小窗、修竹,简洁雅静,品位高远。

序厅设计充分利用走廊的空间,配以颜色和纹饰出众的朱漆描金柜和明代供案为元素的大幅画面及前言文字,视觉效果突出,吸引观众入场。迎面为木质展厅名称,墙面设计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通过画面我们可以看到宋以前家具的形态。古代绘画是研究中国古代家具的可靠资料,为我们提供了详实的古代家具信息,古画的形式也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古代文人雅士气息。

展陈整体设计以人为本,结合中国传统居家观念,设置古代厅堂、书房、卧房三个主要场景组合,中间穿插分类别家具展示。利用展厅内相对狭长的空间,设计为坐具、庋具和承具展示,展品相对简单。观众在这一区域能近距离欣赏到展品,通过与展板的结合了解相关的知识点和历史典故。场景设计虚实相宜,疏密有致,既合理利用展馆面积,又增加了空间的丰富性,给观众以移步换景之感。

除了这几种组合外,还安排了两个独立展示平台:其一为清早期寿屏,其二为明代罗汉床。由于体量大,特别为它们量身定做独立空间展示。

另外还增加了幻影成像多媒体技术,多角度展示了工艺复杂的罗汉床、架子床、拔步床的榫卯拼接工艺,并伴有悠扬的古琴曲,增加观众感官互动的趣味性。

不同场景的贯穿,主副线陈列交融,起到很好的烘托主题、营建古代文人生活氛围的展示效果。

三、展览内容设计

“漆木古风”主体展线内容共分为九个部分,分别为江山卧游、澄怀味象、正襟危坐、独具匠心、虚室生白、生息所系、漆花曜紫、良匠造器、虚怀若竹。

1.江山卧游

出自南朝宗炳的“澄怀观道,卧以游之”,重点展出了清早期榉木拔步床、明代罗汉床等卧具。拔步床体形庞大、雕工繁复,是社会地位和家族财富的象征。设置在展线的开始,给观众以视觉上的震撼。展板内容介绍了古人的精神内涵,卧游天下,神驰古今。

2.澄怀味象

这部分重点展出了元末明初高浮雕供桌、清早期南方供案、清中期北方的供桌等,通过形制、纹饰、雕刻技法等对比,展示了不同时期供案的演变。展板选择了嘉靖时期祠堂供案的图片,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古代供案使用的生活场景。

3.正襟危坐

展板介绍了坐具的演变过程。古人始坐于土,而后坐于席。随着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佛教的传入,胡床等高型坐具相继出现,进入了垂足而坐的时代,并延续至今。

坐具的分类展示为官帽椅、圈椅、太师椅、交椅等,同类别的又挑选了年代不同的作为一组展示,增加了对比性。如三组不同年代的官帽椅展示,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清代早中晚期形制、纹饰、做工的变化。

4.独具匠心

这一部分为屏风的展示,展出了体量较大的清早期寿屏和清晚期挂屏。清早期寿屏共12扇,通高3.74米,两侧雕刻有螭龙纹,下部有八仙人物故事纹、蝙蝠等代表祥瑞的雕刻,线条洗练,造型灵动,简洁大气。清晚期挂屏为10扇,上面有赋予教育意义的文字和博古纹雕刻。这两组屏风雕工精美细腻,体现了古代匠人水准之高超、技艺之精湛。

5.虚室生白

这一空间展示的是书房场景。书房是供人读书作画、会友或小憩的场所。明代画案置于其中,书架、灯挂椅、小条案、文房用具等组合依次排开,还原了古人读书写作的环境。花几上的两盆兰花,修竹摇曳的环境体现了恬静、雅致的生活气息。书房的小景式观感,清新隽永,闲远高致,即便伏案南柯,亦是自得其乐。

6.生息所系

展厅内分隔出50平方米的空间,相对较大,设置为厅堂场景。展示了中国古代中堂家具的基本样貌。以厅的中轴线为基准,依次摆放条案、镜屏、八仙桌、太师椅、茶几,条案上方为中堂画、楹联,两侧为圆角大柜、香炉、火盆架。中堂的功能一般为会客、礼仪和佛堂,传达着中国人“孝悌忠义”的伦理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7.漆花曜紫

这一部分通过展板介绍了髹漆家具的历史、工艺、审美等知识。家具的分类为庋具,重点展示了具有浓郁山西地方特色的家具。如清中期朱漆描金大柜,是山西地区典型的结婚时配置的家具,绘有描金的百子图,反映了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清黑漆彩绘柜,上面描绘花草纹和博古纹,底部雕刻有夔龙拱兽,表示祥瑞。今天我们到山西平遥等地,还会看到绘饰相似的漆器,可见当地漆器工艺的悠久与传承。

8.良匠造器

这部分展示的为承具,包括案、桌、几三类。案的出现远早于桌,古籍记载:“无足曰盘,有足曰案,所依陈举食也。”桌有书桌、方桌、琴桌等。几在席地而坐的年代是人们坐时的侧靠之具,后来逐渐用来承托各种器物。

9.虚怀若竹

最后陈列的是竹制以及仿竹制的家具。展示了清中期竹床、湘妃竹条案等竹制家具及清核桃木仿竹方桌以及一对仿竹南官帽椅。竹子作为高雅、淡泊、谦逊、正直、高风亮节的象征,是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做人处世之道。故自古以来,民间常喜用各种竹子制作家具,亦有用木材仿制竹家具的,仿竹家具流行于明末清初,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四、展览的延伸

1.展览贯穿漆木家具历史

通过展板文字图片依次介绍了漆木家具的历史、工艺、审美等内容。根据考古发现,战国时期漆木家具已是主流。而硬木家具,主要指黄花梨家具,于明代万历年间才开始出现,紫檀家具则流行于清代。由此可见硬木家具的源头正是漆木家具。

2.展览贯穿古代绘画作品

相关的古代绘画展示,序厅以《韩熙载夜宴图》迎宾部分开始,结尾处以送客部分结束整个展览,中间穿插《北齐校书图》《西园雅集图》《十八学士图》及明清木刻版画插图等。一步步从古代书画里面剥离中国家具的文化细节,从另一个不同的视角来谈家具与文化、历史之间的关联。

马教学设计 篇7

1、过渡:弄清了故事的大概,接着我们认识有关的人物吧。这个故事中有几个人物?(生答:“我”、父亲、书摊主人和他的妹妹)

大家一定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生答:赞美残疾的书摊主人,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

其实,除了这位书摊主人,其他几个人物也是很可爱的。读读课文,揣摩揣摩他们的表现,就会看到他们的闪光点。你喜欢哪位就研究哪位,找出有关语句,体会他(她)的可爱之处,好吗?

(可以先预测一下哪些同学研究哪些人物,不均匀的适度干预。)

2、学生自读

(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稍稍提示一两句帮助揣摩。)

3、交流评点。

预设:

(1)“我”是怎样的人?(板书:我,酷爱读书、诚实、有志气)从哪些语句看出?

①学校不远处的书摊是我放学后流连忘返的地方。(流连忘返)

②我只能装作选书的样子,偷看几则小故事。(装作、偷看)

③攥着马草换来的毛票,我立即奔向那书摊。(立即奔向)

……

(2)父亲呢?(正直、诚信、善良、教子严格)从下列语句中看出:

①看到父亲怒目圆睁的脸。然后,两巴掌不由分说地抽在我脸上。(怒目圆睁、不由分说地抽)

②父亲还夺过我手里的书,匆匆地翻了一下,给那个年轻人,拽着我走了。(夺、翻、还、拽)

③打你不为别的事。都像你这样白看书,人家怎么过日子?搬运队的马车夫需要马草,你可以扯马草换钱。(白、过、扯)

……

(3)摊主的妹妹,(淳朴善良、善解人意),从下列语句中看出:

姑娘接过我的马草,提进了里屋。(接、提)

……

(4)师:是啊,文章中出现的几个人物都很可爱,都有他们的美德。但是,文中最可爱、最让人感动的又是谁呢――书摊主人,一个坐在轮椅上的残疾青年。(板书:残疾青年)他究竟哪些地方可爱?什么事情让人感动呢?让我们走进他的书摊吧。

a.学生自读感悟,师巡视。

b.集体交流:

①他依然宽厚地对我一笑。(安心)

②“坐下慢慢看吧!”他说着指了指身旁的一只小凳子。(泰然)

③“别打孩子!”年轻人竭力想从轮椅上挣扎起来阻止我父亲,“孩子看书不是坏事。”(从容)

④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一愣”,想:马草怎么没卖掉?那不就没书看了吗?怎么办?“一亮”,想:有了,我可以收下他的马草啊!“认真地看”想:小朋友,我可看上你的马草啦!)

⑤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想:我想帮这位小朋友呢,你明白吗?)

⑥他叮嘱我:“以后,马草就卖给我。别饿坏了那匹马,行吗?”

⑦“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⑧“回来!”他在身后喊道,“那马会踢伤你的!(为什么这样说?)

师: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通过体会这些细节,可以看出残疾青年是个怎样的人?(板书:乐于助人、热心、善良)

4、加深情感体验。

师:同学们,身患残疾的书摊主人,想方设法让一位酷爱读书的孩子能心安理得地看他的书,并且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这种善意的谎言是一种爱,这种爱是(一束阳光)让我(感到温暖)。这种善意的谎言是一种爱,这种爱是(一缕春风)让我(忘记了所有的忧愁)。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你会从这句子里读出什么?

①词:“一堆”、“枯蔫焦黄”,可以看出草之多,草在此地堆放已久,根本没有被马食用过。

②情感。我的震惊──在“我”心中,一直以为残疾青年家的马正美美地吃着“我”割的马草,“我”才心安理得地在书摊上畅游书海。却意外地发现了事实――残疾青年家根本没有马,他根本就不需要马草!他只是为了我能心安理得地看他的书而收下我的马草。这段话里有两个感叹句,两个疑问句,读出“我”的震惊。

③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又如何呢?

(除了震惊,还有感激。感激他给“我”看书的机会。同时还有惭愧,那么长时间没有能够发现秘密。)

5、课文几次写到了“别饿坏了那匹马”,其用意是什么?

它在文中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是“我”把马草卖给残疾青年,离开书摊时,青年嘱咐“我”的话。

第二次是青年看见“我”背着马草走向书摊时,吩咐妹妹碧云的话。

第三次是“我”对青年说的话。“我”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一句善意的谎言,既是课文的题目,也是推动故事发生的关键句。文章用“别饿坏了那匹马”贯穿全文,起到了层层推进的作用。

二、情理交融,小结拓展

1、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2、小结:

“别饿坏了那匹马”只是残疾青年一个善意的谎言,可正是因为这样的一句话,让一个渴望知识的孩子尽情享受了读书带来的无穷乐趣,同学们,相信这个故事,这句话也一定会深深地印刻在你的脑海中。

3、你身边有这样感人的事例吗?说给大家听听。

4、小练笔:这个故事是真实的,文中的那个“我”就是作者许申高,事情虽然过去了那么多年,而作者仍然记忆犹新。我想,那天晚上,他回到家,一定没睡好,他会想些什么?请发挥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吧。

板书:

别饿坏了那匹马

残疾青年我

29 《马》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体会人性化的描写,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旨。2.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质疑问难、讨论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动物的野性美,培养关爱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积累文中优美词句。

(二)理解人工训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三)学习对比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人性化描写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经常在生活中、电视上看到公路上拉车的马、疆场上勇毅的马、赛马场上华丽的马、草原上自由奔腾的马……

貌的词语。

劳动中:披着鞍辔;休息时:不解羁绊;(偶尔牧场上)行走时:嘴巴变形、腹侧伤疤、蹄子洞穿;(披鞍辔、戴羁绊、勒衔铁、留伤疤、穿蹄子)姿态:不自然;解掉羁绊:不会自由活泼。

形体:被奴役 奴役状况最和婉的马:戴黄金链条、编项鬣细辫、盖丝绸锦毡;(摆阔绰、壮观瞻、供奉着)马:满足主人虚荣,侮辱马性。

精神:被玩弄 3.野马的生活?从文中第三自然段找出体现野马自由自在生活的词语。

不受拘束、没有节制、感觉自豪、不屑受人照顾、呼吸清新空气,强壮、轻捷、遒劲。

(大自然赋予的)美质:自由自在

4.野马的品德?从文中第四自然段找出体现野马品德的词语。

不凶猛、豪迈犷野。力气大(力气在大多数动物之上):不攻击、不屑搏斗;结对而行:群居之乐、互相眷恋、依依不舍。

(欲望平凡简单、无需妒忌)美德:热爱和平

5.野马的形貌?从文中第五自然段找出体现野马美貌的词语。

头部:比例整齐;眼睛:闪闪有光;耳朵:不大不小;鬣毛:衬托装饰;尾巴:下垂茂盛;皮肤:坚实敏感。

讨论归纳:

第一部分(第1-2段):写人工驯养的马。第二部分(第3-5段):写天然野生的马。讨论:假如你是一匹马,你愿意做哪一种马呢?

如果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自由自在的野马。

思考:怎样看待人类对马“高贵的征服”?

人类对“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人类还用“鞍辔”、“衔铁”、“铁钉”残忍地禁锢它。更悲惨的是,许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把马变成了自己的玩物。马(家马)被人奴役,是人的奴隶;马(家马)被人玩弄,是人的玩物,马是人类的朋友,但人类用的训良、奴役、玩弄的方式征服马,当然人类绝不可能是马的朋友。

2.体会作者的情感

这篇文章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流露出作者对“人工训良的家马”的深深同情,对“美丽天然的野马”的由衷赞美,告诫人类应崇尚自由,尊重自然,关爱动物,善待生命。

(七)对比手法的运用

本文用被人工训良的家马与美丽天然的野马进行对比,写出了人工驯养的马的驯良,克制,处处受到束缚羁绊的不自由,更表现了天然野生的马的强壮、轻捷和遒劲,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以家马的驯良来衬托野马的自由奔放。

附:板书设计

布封(法)

家马(人工训良)←───对比───→野马(美丽天然)性情:呈训良 美质:自由自在 形体:被奴役 美德:热爱和平精神:被玩弄 美貌:匀称优美 深深同情 ←─────对比────→ 由衷赞美

阅读教学教案设计的返璞归真 篇9

一、教案宜“粗”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并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以课题或课时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师授课的“备忘录”。

而课堂实录,则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截取,可以是视频拍摄,也可以是文字记录,本文就文字记录而谈。其作用有二:其一,为他人提供样板,当作课堂教学的学习范式;其二,供自己或有关人士反思,以求课堂教学精益求精。

前者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方式方法、教学环节、作业布置以及板书设计等以预设的文字形式体现;而后者体现在具体的过程中,当然,最终也体现在文字记录上。前者只能估计到师生之间的问答,而后者以记录师生之间的实际问答为主。总之,前者重在预设,后者在预设的基础上结合生成;后者是前者的非必然结果。

然而,目前一些语文教师设计的教案,却用大量的篇幅预设师生之间的问答。这些问答究竟因何而来,实在令人费解。或者说,具体课堂教学时,师生间的问答能完全依照预设进行吗?答案是否定的。既然不可能,那么作如此细致的预设又起何作用呢?

“新课程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但显然完全没有预设的教学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关键是在课前要进行弹性预设,为课堂生成留足空白。”也就是说,教案要有“弹性”,就是宜粗不宜细,尤其在教学环节部分,大致交代预设的几个授课步骤即可。就如平常用餐,省去那些相互客套的繁文缛节,在简单而轻松愉快中享受美食。实际上,教案上如挤满了预设的内容,授课时很可能找不到要点,根本起不到备忘提示的作用。

当然,并不反对预设一些提示性的问句,如果一个课时教学鲁迅的《药》,就可预设“文中的华家有怎样的悲剧”“文中的夏家有怎样的悲剧”“两家的悲剧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何时悲剧汇聚”“‘华’‘夏’两家的悲剧的含义是什么”等问题,以作为各个教学环节的领衔之语。(后文将作细述)也可预设一些能估计到的学生的活动,可简写,用括号标注。实际上,这就是对学法的兼顾,是“生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总之,不必求一律,视教龄的长短和文本的生熟而异,就成熟的教师而言,教案应尽量粗疏简洁。

二、教案宜“活”

见到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发给教师的教案本,基本都有死硬的规定,尤其是教学步骤,硬性分为复习旧课、研习新课、拓展延伸、复习巩固等等环节;而在“研习新课”这一环节中,又分为整体感知、情景创设、文本细读、师生互动等等,实在令人哭笑不得。如此纷繁复杂的死硬规定,新教师望而生畏,根本无法适从;而对一个有探索精神的老教师而言,则完全限制了他个性的张扬和聪明才智的发挥,当然也就难以兼顾学生的具体情况了。

教无定法,授课不该有固定的程式;同理,文无定法,教案也不应有“标准”的格式。但几个内容必须具备:首先是学情分析,即“备学生”,能应对各种不同学生的教案未尝闻之;其次为文本分析,即“备教材”,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针对不同文本设计的教案不能强求统一;然后是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方式方法、课时安排、教学步骤、作业布置、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以上即“备教法”。教案中最不应该固定限死的就是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认知。宏观的教学环节,应包括以上所说“备教法”中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反思”诸层次;而微观的教学环节,即上文所说的“教学步骤”。就目前而言,微观教学环节,即“教学步骤”的优化迫在眉睫。实际上,语文教师所设计的教案的精华就应在此处,课堂教学的“出彩”也由此决定。过于死板的程式要求,一方面使新教师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严重地妨碍了成熟教师聪明才智的发展。

因此,最简单、最平民化的做法是,在每个课时中,将复习旧课、研习新课(整体感知、情景创设、文本细读、师生互动……)、拓展延伸、复习巩固等纷繁复杂的预设规定简化为四五个环节,就如上文对《药》所设计的四个问题。这四五个环节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直至课堂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具体教学过程中,这四五个预设的环节就是“纲”。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织布”,这四五个环节就是预先确定的“经线”,在“经线”的指领下,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文本个性和课堂实际,灵活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作具体“生成”,这就是“纬线”,或复习旧课,或创设情景,甚至拓展延伸。如此经纬交错,最终成“匹”。当然,必要时也可以突破这四五条“经线”的限制,这就是宏观上的“课堂生成”了。

三、教案宜“紧”

设计教案必须时时处处紧扣教学目标,这是最为简单的道理。然而,一些教师设计教案时,却常有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出现,主要体现在“教学重点”“教学环节”“作业布置”以及“板书设计”上。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的设置

教学目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不同的概念。教学目的由国家规定,是培养人的粗线条框架;课程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订,为学习该门课程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教学目标是授课者自己制订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可见可测量的目标。相对来说,前者属于宏观层面,后者属于微观层面,这三者从抽象越来越趋于具体。前者对后者有制约作用,前者通过后者得以实施;后者通过量的积累有可能质变为前者——仅仅是“可能”而已,因为其中的情况比较复杂。

我们不能把“课程目标”等同于“教学目标”。在教案设计中,我们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必须是微观的、能达到的、可测量的,应从“文”(体现知识和能力)和“道”(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维度考虑设置,至于过程和方法,则不必也无法设置为显性的教学目标。一般来说,一个课时设置“文”“道”各一个目标,“一课一得”就足够了。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就如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和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为整个教案的灵魂。当然,“我们制订教学目标要依据对学科知识、学生、教师的分析。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知识的非线性和语文素养的复合性特点,还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认知风格、元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能力等,还要考虑教师的教学风格、个性特点、知能储备等,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扬长补短”。

然而,当今常见的教案上所设置的教学目标或依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三维设置,或“知识”“能力”“情感”三维并列,或“文”“道”只顾一头;或抽象之至,如“学习本文的叙事特点”……

我们认为,教案的前前后后都要紧扣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尤其是“文”的目标。然而,由于受固定套路的影响,一些语文教师设计的教案往往脱离教学目标,“绕道而行”,尤其是“拓展延伸”部分。就如从上海坐火车到北京,偏偏到四川绕一个大圈子——当然,如时间充足,囊中充实,绕圈领略一下巴蜀风光也未尝不可。然而,我们的一节课毕竟只有45分钟甚至40分钟。更为可悲的是,有些行道者最后的终点竟然不是北京,而是到了西藏或者新疆。

所谓“重点”,指文本中最能体现教学目标的具体部位,如段落、语句、词语等等,即教学过程中必须着重研读反复玩味的部分。如把《白杨礼赞》的教学目标定为“通过品味语言深入掌握本文的象征手法”,就得把教学重点定在第七自然段(四个排比句段)。然而,笔者所见的很大一部分教案中,所谓的“重点”,就是将教学目标照抄一遍,岂不悲哉!

(二)教学环节的设置

教学环节中的任何一环,都必须为本节课的终极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即每一个环节就是一个阶段目标的实施。如上文所说的从上海到北京,最恰当的路线是从上海出发,沿沪宁线、津浦线北行,必须经过的南京、徐州、济南、天津等几个大站就是阶段目标,经过它们才能到达北京。然而,当今很大数量的教案或教学环节不清,或某些环节目标不明甚至脱离。

还以《药》为例谈教学环节。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文本分析深入掌握本文双线并行的结构”以及“体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脱离群众”,作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阶段的目标就是分析文章的主线,即针对“文中的华家有怎样的悲剧”进行分析。当然,期间可有情境创设,之前可以有导入语。——此如从上海到南京。

第二阶段的目标就是分析文章的副线,即针对“文中的夏家有怎样的悲剧”进行分析。期间可对比分析主、副两条线索之间的不同。——此如从南京到徐州。

第三阶段的目标是分析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针对“两家的悲剧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何时悲剧汇聚”进行分析。期间必须细读文本,也可以拓展延伸,找来其他两条线索结构的文本拓展延伸;也可复习旧课,或对比,或类比。——此如从徐州到济南。

第四阶段的目标为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针对“‘华’‘夏’两家的悲剧的含义是什么”进行分析,也可拓展延伸到鲁迅的其他文章以作类比。——此如从济南到天津。

到天津后作一下归纳总结,北京也就不远了。总之,每一个环节的目标必须清晰,在每一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案起的是提示作用,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围绕目标作具体的不同的处理。

(三)作业布置与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也必须紧扣目标,如《药》的作业,应该也必须与两条线索有关。但这么简单的道理,往往不被正视。

板书(这里指下课前一刹那的最终达成的板书)必须是整堂课的总结归纳,必须是教学目标的视觉显示。也就是说,听课的学生课后能围绕板书回顾课堂教学情景,即使有学生未曾听课,看了板书,也能知道这堂课的大致情况。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板书逐步达成呈现课堂教学总目标的过程。就如上文的《药》,恰当的板书设计应该如下:

由于受现代化媒体的影响,声、光、电狂轰滥炸,愿意在黑板上写字的语文教师越来越少,更不要说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板书。

结语

由于“学案”的出现,一些地方“教案”被打入了冷宫,甚至有人认为“‘课改’如一股春风刮过教学大地,给传统而沉闷的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生机,其中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以新型的‘学案’代替了传统的‘教案’,以往被教师奉为至宝的‘教案’正在作古”。 理性的教案本身就兼顾着教与学两个维度,以“学”代“教”,岂不是走上了另一条绝对化的歧途?或许是孤陋寡闻,笔者至今尚未见到与教案有着本质区别的学案。一般所见到的学案,无非是拓展了繁琐教案中的“作业布置”板块,甚至可以说,那些学案就是“繁琐教案+学生练习”。所以说,以学案替代教案的理由根本不存在。我们希望返璞归真的理性化的教案能坚守自己小小的立足之地,也希望真正意义上的、与教案有着本质区别的学案产生。

当然,教案的理性化绝对不是公式化,语文教师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学情、文本情况和自己的特点设计出个性化的教案。

《绝招》教学设计 马志学 篇10

黄花乡羊槽小学马志学

学习目标

1、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绝招是练出来的,并且要练有用的绝招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一、理解课题,导入新课

1、“绝招”的意思。(可以通过查字典或同桌议论理解题意)

2、通过课题,你还理解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

2、分段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

易读错的字:空(kōnɡ)尴尬(ɡān ɡà)颏(ké)

3、依据阅读提示,小组讨论学习: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根据阅读提示,再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小组讨论:(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几个孩子都比赛了哪些绝招?你最佩服谁的绝招?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柱子是怎样练绝招的?

四、全班讨论交流围绕上面提出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讨论。

1、引导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

2、重点引导想象小柱子是怎样练绝招的。

学生可各抒己见,想象他在练的过程中是怎样克服困难,虚心求教,持之以恒的,想象他在取得成功后的喜悦。

3、通过两次比绝招的阅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重点谈如何坚持不懈?如何克服困难?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文中有很多处描写了人物的动作和对话,要通过这些动作和对话体会人物的内心和感情,并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出来。

六、拓展延伸: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篇11

1、作家作品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浦江(在今浙江义乌县西北)人。明初著名文学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等,明初主修《元史》,后历任国子司业,侍讲学士,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平生著作很多,有《宋学士文集》。

2、关于“序”: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3、实词积累:

嗜(shì):喜欢,特殊的爱好。

逾(yú):越过,超过。

俟(sì):等待。

衾(qīn):被子。

烨(yè):光彩照耀。

叱咄(chìduō):训斥,呵责。

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媵(yìnɡ)人:原指陪送出嫁或陪嫁的人,这里指服役的人。

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负箧(qiè)曳(yè)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箧,箱子,这里指书箱。曳,拖。屣,鞋子。)

4、学习第一段:

⑴这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⑵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5、学习第二段

⑴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⑵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⑶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这些内容与前一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比:

衣食:廪稍之供,葛裘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组袍敝衣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

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经过四层对此,显而易见昔日艰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6、学习第三段:

⑴请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

⑵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⑶区别虚词“以”的用法

以衾拥覆(介词,相当于“用”。)

生以乡人子谒余(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身份,可译为“用(凭)……身份”。)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俯身倾耳以请(连词,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以中有足乐者(连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前一个“以”同“是”组成复音虚词,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理的结果;后一个“以”是介词,相当于“把”或“拿”。)

7、写作特点:

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的中心思想。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8、熟读课文,写一篇读后感。

《马》教学教案设计 篇12

【关键词】小学语文 ; 阅读兴趣 ; 研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172-02

随着当今社会数字化的迅猛发展,各种数字化的技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中,电视、电脑等各种数字网络的发展,严重的影响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这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现如今的小学生几乎都是在借助数字网络来完成自己的阅读作业的。这严重的打击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阅读方面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阅读的读、写、分析能力的载体,在学生的终生阅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一、注重课外阅读,增加阅读积累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老师仅仅关注的是课程目标之内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小学生需要学习丰富经验的重要的过程,忽视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不仅影响了小学生的眼界,也严重的影响了教师教学的效率。仅仅依照课程进行语文教学,将严重的影响到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朱宁教育家潘菽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据有关心理学的调查表明,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及内容与课内理解课文有密切的关系,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不但直接而且明显。”通过开展科瓦屋阅读,学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浓厚了语文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得到了大面积的提高。

课外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精神。课内学习虽然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学什么由不得学生,怎样学也往往有教师设计,答案总以教参为准,课外阅读就不同了,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精神。读什么,怎样读接受哪一种观点,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的选择。学生从课内学习到课外阅读,就好像突然步入了大自然一样,豁然开朗。

另外,课外阅读也能够大大的加强学生的阅读量。并且学生能够选择自己喜闻乐见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大大的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水平,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阅读。

二、注重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氛围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学生不够认真,不仔细听讲等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没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阅读中也是如此,要想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阅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要激发出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会处于高度自觉的状态,会以惊人的毅力去学习。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氛围异常的重要。

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氛围方面有如下几个方法。第一,巧用故事,又发阅读乐趣。故事特备是童话故事是小学生乃至其他各阶段学生都特别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讲这種文学形式引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方面,从小学生最喜爱的故事方面入手,从听故事,读故事,说故事开始,逐渐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第二,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时候教师要竭尽一切可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进行阅读,另外,教师要努力的让学生轻松的阅读,也就是无压力阅读,尤其是对待年龄心智都不算成熟的小学生,更要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减少压力进行阅读。第三,积极的开展课外活动。传统小学语文的学习仅仅是老师在台上讲授,学生在台下听,枯燥且乏味。但是开展一系列的课外活动就不一样了,在课外活动中,学生能够充分的参加到活动当中去,并且能在活动中增减学生的阅历,为学生的阅读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注重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度、细度是学生对课文理解的主要途径。小学语文的教学,最基本的作用就是要教授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利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对课文进行充分的朗读,不仅能够挺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并且还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在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第一,强化语言发音训练,使学生读的正确、流利达到基本的技术要求。朗读训练的重中之重就是在于要扎扎实实地打好朗读基础,培育认真读书的习惯。只要能够引导小学生培养“字字较真,字字咬准”的态度,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小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第二,强化学生的朗读技巧,使学生读的有感情,朗读能够表现全文的感情基调,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文章的内容,将文中的感情深入学生的内心,会带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三,变单一的朗读训练位多样化。让学生在变化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语言,领悟语言的优美,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朗读这个形式上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注重自主合作,提高阅读质量

小学生,顾名思义就是年龄,心智等发展不够成熟的学生。小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中会存在理解困难,难以体会文章中心等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会是老师自己进行讲授,但是在老师进行讲授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跟不上老师的思想,最终越听越乱,严重的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学生放弃,厌恶学习等一系列不好的后果。《语文课程标准》极力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它强调的是学生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中现成的规律,而是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经历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方面,老师应该教授学生如何自主的去学习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另外,老师要充分的引导学生进行团结创造,让小学生们在合作的过程中发现阅读的兴趣,发现文章中语言的优美。而且小学生的思想一般都是最纯净的,在我们大人严重很可能是天马行空的东西,在小学生眼中却充满了乐趣,是老师们所不能够理解的,这就需要学生们之间进行合作和探讨了。加强小学生之间的合作探讨能力,有利于小学生充分的理解语文课文中的内容,并且还能够充分的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质量,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下,小学语文的教学异常的重要,尤其是小学语文中的阅读方面。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质量与阅读能力的最根本的内容就是要学会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会培养学生阅读的自信心,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有利于学校教学效率的提高。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真挚的朋友。”要想尽情的遨游在书的海洋,就需要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阅读称为学生学习的兴趣,让阅读陪伴着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马英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延安大学,2014.

[2]姚秉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14.

[3]孙庆春.改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陈淑华.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上一篇:推敲教案下一篇:优秀共产党员的评选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