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共赏的意思

2024-10-16

雅俗共赏的意思(通用10篇)

雅俗共赏的意思 篇1

【成语】雅俗共赏

【拼音】yǎ sú gòng shǎng

【简拼】ysgs

【近义词】喜闻乐见、有口皆碑

【反义词】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解释】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成语出处】明・孙仁儒《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例子】这些虽好,不合老太太的意;不如做些浅近的物儿,大家雅俗共赏才好。(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回)

【英文翻译】appeal to both the more and the less cultured

【成语正音】雅,不能读作“yā”。

【成语辩形】赏,不能写作“党”。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雅俗共赏的意思 篇2

一、新意颇多、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如何写出新意是每本专著都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但该著作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难题, 在创新性上用力颇多, 每章内容里都显示出了较多的创新点。在两河流域文明部分, 作者根据最新发现的《乌尔那穆法典》泥板残片, 翻译了该法典的34条法律条文, 这在国内尚属首次。《乌尔那穆法典》是人类历史是第一部成文法典, 但此前人们对该法典的认识较少, 以前只发现了法典残存的4个条款。此次作者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翻译了法典的34条条款, 是读者对该法典有了一个较深入的认识。此外, 作者还对《新巴比伦法典》法典进行了全文翻译, 这在国内也属首次。此前, 国内学者对两河流域中期的法典了解较多, 而作者这次对两河流域最早和最晚的两部法典进行了翻译, 刚好补足了以前研究的不足, 使国内学者对两河流域法典有了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此外, 作者对国内亚述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 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贡献。在古埃及部分, 作者对传统的埃及学分期进行了修正, 将国际学界最新的年代学划分方法介绍给读者, 放弃了《剑桥古代史》过时的划分方法, 如早王朝不再是由第1、2王朝组成, 而是第1、2、3王朝构成, 将古王国时代调整为第4-8王朝, 而不是过去的第3-6王朝, 中王国时代除了第11、12王朝外, 增加了第13王朝。古波斯部分向国内读者首次详细介绍了古波斯的宗教祭司玛哥。赫梯文明部分首先是对赫梯学学术发展史做了一次详细地介绍和划分, 这是以前国内的学者没有做到的。古犹太文明部分准确的划分了古犹太文明发展的各个阶段, 对犹太人在“巴比伦之囚”期间的生活进行了描述, 这些都具有较强的创新性。除了内容的创新性之外, 该书对国王世袭的翻译方法也进行了创新, 该书抛弃了传统的一世、二世的翻译方法, 改为第一、第二的翻译方法。传统的一世、二世的翻译往往会给人一种误导, 使人们认为一世、二世是具有前后相继的关系。如两河流域历史上有三个萨尔贡, 他们在世的时间相差了上千年, 而一世、二世的翻译方法显然不合适。波斯时期很多同名字的国王之间也都不是父子关系, 用一世、二世来翻译也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所以用第一、第二则更符合实际。

二、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此前国内也存在着一些类似的著作, 但这些著作大多是非专业认识编写的通俗性读物, 由于他们缺乏专业知识, 从而造成在这些通俗读物中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甚多 (参见吴宇虹、刘昌玉:书评《失落的文明:巴比伦》等4本书, 载《中西文化交流学报》, 2010年第2期, 17-30页。) , 而该书的编写者都是从事相关研究的专业人员, 他们大多在该领域从事了多年的研究, 这保证了该著作的专业性。该书的许多内容都是根据原始楔形文字或象形文字或赫梯语的原始资料编写而成, 对于读者难以理解的专业名词等, 作者都给出了原始文字或英文的注解, 这样的处理方法可以使读者更好的理解这些专业名称的来源及深刻内涵。

三、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由于古代近东古文明大多是“死而复生”的文明, 大众对这些文明缺乏了解, 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及增强著作的可读性, 作者在内容设计上破费苦心。该书抛弃了传统史书的两大侧重点军事战争及经济活动, 而把侧重点放在了学科诞生、发展史及文化史方面, 这样的内容安排可以增强著作的可读性, 可以在读者没有多少知识储备的情况下, 紧紧的抓住读者。对于古代史的研究, 其中一个重要的资料就是出土文物, 为帮助读者理解, 在写作方法上该书共采用135幅图片进行描述。如在叙述那尔迈王统一上下埃及的问题时, 作者采用了两幅图片, 一是那尔迈王头戴上埃及的白冠, 一是那尔迈王头戴下埃及的红冠。通过两幅图, 形象的展示了那尔迈王带着不同的两个王冠, 是上、下两个埃及的国王, 通过图片形象的说明了那尔迈王统一了上、下埃及。作者在写作中通过采用图片的方法把古代近东文明所取得的文化成果等形象的展示给了读者,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雅俗共赏的奇葩 篇3

力技:

力技是中国最为古老的杂技节目之一,主要包括“角力”和“扛鼎”两大类。角力也称为“角抵”,最初的雏形是“蚩尤戏”,得自于远古神话涿鹿之战中,蚩尤大战黄帝的场景。相传,蚩尤头上长着两只巨角,与黄帝大战时,他以双角抵斗黄帝。后来民众模仿这一场景,头戴牛角,相互角力的游戏。相传,这也是后世流行的相扑的起源。

力技的另一大类“扛鼎”,则是通过抓举与人体大小形成强烈对比的物体来体现勇力,与当下的举重类似。历史上记载的勇武名将,都有过“力能扛鼎”的记述,项羽就成功过。然而,这项杂技的风险也是不小的,相传战国秦武王就是因为扛鼎脱手,最后将自己砸死了。

耍弄技巧:

耍弄技巧主要包括投掷技和手技,是利用剑、棍、球、箭等道具进行抛、甩、投、射等表演。这种技巧搬上舞台,就形成了“投壶”、“顶碗”、“抛球”等杂技节目。

形体技巧:

形体技巧是通过展现训练有素的柔韧、灵巧、充满力度和准确性的形体动作,并组合、创造出优美、复杂、惊险的杂技项目,主要表演形式是轻功和柔术。

象形象声表演:

象形表演主要是通过模仿各种生物的外形,再现并美化了动物的形体动作,给人一种滑稽、优美的感官体验。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最为我们熟悉的就是“舞狮”、“舞龙”了。现在中国舞狮表演分化为南北两派,北狮起源较早,相传是北魏时期形成,北派以“武狮”为主,腾翻、扑跌跳跃,并时常有走梅花桩、采青等高难度动作。南派则是起源于清,相传乾隆下江南时,梦见瑞兽朝拜,后来命人再现,以助国泰民安。南派以讲究生动的“文狮”为主,有瘙痒、舔毛、眨眼等惟妙惟肖的表情动作。徐克《黄飞鸿》系列电影中的舞狮就是融汇了南北两派精华的表演。

魔术:

魔术,又称幻术或戏法,利用快捷的手法、多变的布景创造出奇妙的景象。魔术在中国起源甚早,中国传统的“古彩戏法”以简单的布景、奇幻的手法享誉国际。古彩戏法所信奉的“八字真言”,分别为“捆”、“绑”、“藏”、“掖”、“撕”、“携”、“摘”、“解”成为中国魔术界的重要经验。

高空技巧:

高空技巧是技巧与勇气的结合,包括高空秋千、高跷、爬杆等项目,典型的有“空中飞人”、“高空走钢丝”等。高跷是民间最为常见和普及的表演形式,表演者一般都会扮演有名的戏曲人物,一边走一边跳,趣味盎然。

马戏:

在中国,马戏最早被称作“戏马”,是从骑兵骑术发展而来。战国时期,骑兵为了提高作战能力,不断在奔驰的马背上辗转腾挪,马术也因此产生。后来,逐渐发展出驯练和驾驭其他动物的杂耍形式,如我们熟知的“猴戏”。

滑稽与小丑表演:

滑稽戏是中国杂耍艺术中极为古老的一个门类,最早在战国时期就产生其雏形,当时的宫廷中就有这一类的优伶,通过表演,为宴会活动助兴,是当时诸侯士大夫的主要娱乐模式。司马迁《史记》将此类人物单独记述,列有《滑稽列传》,其中记载了优孟等优人事迹。

这八大门类的杂耍,虽然其具体的表演形式、技巧都不尽相同,甚至差异巨大,但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交汇相融,演变出丰富的形式,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对人类可能性的不断突破。

雅俗共赏造句 篇4

1、这影片雅俗共赏,上座率当然高了。

2、本次岁末公演,特安排推广班优秀学员担纲演出雅俗共赏的五部经典折子戏。

3、他的画雅俗共赏,所以很受大家欢迎,销路甚好。

4、这个电视连续剧真的是雅俗共赏呀!

5、这些虽好,不合老太太的意;不如做些浅近的物儿,大家雅俗共赏才好。

6、仅有真正的艺术才能雅俗共赏,使人们深入懂得其中的奥秘。

7、皮影戏是雅俗共赏的民间文艺。

8、不论文化水平高低都能欣赏,形容文艺作品既高雅又通俗,能够为不一样层次的人所理解。

9、正面五间上房,皆是雕梁画栋,可谓雅俗共赏。

10、这或许间接解释了此片为什么在娱乐性方面会变得比较迎合大众口味,电影风格亦变得雅俗共赏。

11、他的京剧表演得维妙维肖,精彩极了,能够说雅俗共赏。

12、摘要茶文化雅俗共赏,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13、冯梦龙修改思想中最值得借鉴的是,当代出版走出贵族化和脱离市场的误区,走大众出版的道路,用雅俗共赏的图书来满足大众的需求。

14、今吾有幸在这古色古香之地闻君一曲只觉犹如仙曲般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吾认为此曲新颖,不落窠臼,堪比雅俗共赏之大作,可为传世之佳作也。

15、艺术的表现需要雅俗共赏,而非仅仅满足一部分人的胃口。

16、冀派内画的主要特点是立意深远,气韵生动,布局巧妙,线描设色浑雅丰富,书画并茂,雅俗共赏。

17、他巧妙地将职业画家的长处和文人画的优点结合起来,形成了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

18、产品设计简约而主题鲜明,构思独特而寓意深刻,整体风格别致,产品组合新颖,雅俗共赏,乃中秋赠礼首选。

19、毕竟她关心的是作为作家的狄更斯,他作品的范围他创造人物的本事并且其雅俗共赏。

20、在她一剪一刀下,都能刻画出一个个可亲可爱活生生的艺术形象,从而到达了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新境界,所以她剪出了许多深受群众喜爱的作品。

21、入话里可能包含著大众的心理作者的修辞社会的倾向,以及市场经济的多元现象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等。

22、对联属对工巧妙,妙趣无穷,雅俗共赏,不仅仅能令人捧腹大笑,并且还引人开怀畅饮。

23、艺术的表现需要雅俗共赏,而非仅仅满足一部分人的胃口。

24、当然,论深度和代表性,金鸡或许难和该片相比,但编导能做到雅俗共赏,好笑之外不乏值得反思的场面,已经算是成功了。

25、美国小说家丹布朗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即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其主要原因是他对传统观念的消解和对经典文化的解构,是他对人们的生存焦虑的关怀和对纠缠于当下人们心中的疑点的诠释,是其雅俗相融的创作手法和雅俗共赏的审美旨归对理解群体的阅读期待的多重满足。

26、艺术的表现需要雅俗共赏,而非仅仅满足一部分人的胃口。

27、此书的编写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既要坚持必须的学术水平,又要具有高度的趣味性。

28、不论文化水平高低都能欣赏,形容文艺作品既高雅又通俗,能够为不一样层次的人所理解。

29、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

30、艺术的表现需要雅俗共赏,而非仅仅满足一部分人的胃口。

31、绿松石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宝石,它能够引人注目地镶嵌在正规的传统首饰上显得雍容古朴,也能够随意地佩戴,并且它物美价廉,差不多人人都买得起。

32、其次,“两个翅膀论”故意在严肃文学通俗文学与低俗文学之间制造混乱,故意曲解“五四”新文学一步步民族化通俗化,雅俗共赏的历史,为低俗文学鸣锣开道。

33、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数不清,它们的雕刻独具匠心,各具特点和情态,真是雅俗共赏的杰出文化瑰宝啊。

34、冀派内画的主要特点是立意深远,气韵生动,布局巧妙,线描设色浑雅丰富,书画并茂,雅俗共赏。

35、千机变空有一级大片气势,却没有同级数的剧情支撑,所以影片只能停留在典型的通俗商业港片水平,没头没脑似的,而未能像少林足球或无间道等到达层次较高的雅俗共赏境界。

36、莎士比亚是运用雅俗共赏的英语的大师。

37、入话里可能包含著大众的心理作者的修辞社会的倾向,以及市场经济的多元现象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等。

38、春晚的小品真是雅俗共赏。

39、它是中国维吾尔歌舞艺术形式中最杰出的代表。它铸就了一种视觉与听觉空间与时间融会贯通雅俗共赏老幼皆宜的崭新的民族文艺形式。

40、冯梦龙修改思想中最值得借鉴的是,当代出版走出贵族化和脱离市场的误区,走大众出版的道路,用雅俗共赏的图书来满足大众的需求。

41、“蒙娜丽莎”这幅画可不是雅俗共赏的哟!

42、今日,在那里,我们雅俗共赏,为的是寻找往日的记忆。

43、入话里可能包含著大众的心理作者的修辞社会的倾向,以及市场经济的多元现象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等。

44、这本兼容并蓄的小说阿黛尔可能会喜欢:对她来说这是新作,被评论家认可,并且看起来雅俗共赏。

45、毛姆是迄今为止英国小说界难得的几个雅俗共赏深得各阶层广大读者欢迎的作家之一。

46、当然,论深度和代表性,金鸡或许难和该片相比,但编导能做到雅俗共赏,好笑之外不乏值得反思的场面,已经算是成功了。

47、这部小说雅俗共赏,脍炙人口。

48、我和爷爷看到了美不胜收的雕梁画栋雅俗共赏。

49、摘要茶文化雅俗共赏,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50、在她一剪一刀下,都能刻画出一个个可亲可爱活生生的艺术形象,从而到达了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新境界,所以她剪出了许多深受群众喜爱的作品。

51、绿松石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宝石,它能够引人注目地镶嵌在正规的传统首饰上显得雍容古朴,也能够随意地佩戴,并且它物美价廉,差不多人人都买得起。

52、聪明的厨师直奔厨房,挽起袖子,做出这道享誉中外,雅俗共赏的美食。

53、优秀的文艺应当是雅俗共赏的。

54、怎样才能雅俗共赏才好。

55、入话里可能包含著大众的心理作者的修辞社会的倾向,以及市场经济的多元现象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等。

56、“蒙娜丽莎”这幅画可不是雅俗共赏的哟!

57、对联属对工巧妙,妙趣无穷,雅俗共赏,不仅仅能令人捧腹大笑,并且还引人开怀畅饮。

58、这或许间接解释了此片为什么在娱乐性方面会变得比较迎合大众口味,电影风格亦变得雅俗共赏。

59、故事中的情节引人入胜,叙事的语言通俗易懂,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好作品。

60、当然,论深度和代表性,金鸡或许难和该片相比,但编导能做到雅俗共赏,好笑之外不乏值得反思的场面,已经算是成功了。

61、阳春白雪固然不错,但往往曲高和寡,倒不如下里巴人雅俗共赏来得好,平民音乐虽不比天籁绝音那般高雅脱俗,却也能引人入胜,与人们灵魂共鸣。

62、在当今众多的报刊杂志中,《读者》可谓是做到了真正的雅俗共赏。

63、这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作品。

64、音乐会上,既有雅俗共赏的流行音乐,又有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

65、此书的编写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既要坚持必须的学术水平,又要具有高度的趣味性。

66、”蒙娜丽莎“这幅画可不是雅俗共赏的哟!

67、新的工笔花鸟画除具有时代感外,还要求品位高,能雅俗共赏,为更多的观众所喜爱理解。

68、这些虽好,不合老太太的意;不如做些浅近的物儿,大家雅俗共赏才好。

69、新落成的观光别墅不落窠臼,告别了雕梁画柱,却又别具一格,设计师采用了现代主义创作理念,借海滩成开阔之妙,尤其是那幅门楹,可谓妙笔生花,字体是笔走龙蛇,语言是不一样反响,完全做到雅俗共赏,真是美不胜收。

70、对联属对工巧妙,妙趣无穷,雅俗共赏,不仅仅能令人捧腹大笑,并且还引人开怀畅饮。

71、莎士比亚是运用雅俗共赏的英语的大师。

72、在当今众多的报刊杂志中,《读者》可谓是做到了真正的雅俗共赏。

73、这台节目,有声乐也有歌舞,还有曲艺,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74、毕竟她关心的是作为作家的狄更斯,他作品的范围他创造人物的本事并且其雅俗共赏。

75、尤凤伟吸收了评书艺术和影像化叙事风格的优点,使作品呈现出雅俗共赏的风貌。

76、雅俗共赏是朱自清的一种文章美学思想,较明显地体现于他的文辞观上。

77、冯梦龙修改思想中最值得借鉴的是,当代出版走出贵族化和脱离市场的误区,走大众出版的道路,用雅俗共赏的图书来满足大众的需求。

78、让优美的表演艺术能普及化,做到雅俗共赏,老妪能解,是我们应当努力的方向。

79、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它们的雕刻独具匠心,各具特点和行态,真是雅俗共赏的杰出文化瑰宝。

80、艺术的表现需要雅俗共赏,而非仅仅满足一部分人的胃口。

81、传说那本书上记载了古往今来世界上最美丽动人的故事,这个故事足以让最残暴的将军失声痛哭,让最抑郁的官员仰天大笑,一向以来就是一个雅俗共赏的故事。

82、她的作品瑰奇诡异,雅俗共赏,在纯文学和喧哗的消费文学之间找到了第三条道路。

83、这部电影很好看,真是雅俗共赏。

84、这本兼容并蓄的小说阿黛尔可能会喜欢:对她来说这是新作,被评论家认可,并且看起来雅俗共赏。

85、毛姆是迄今为止英国小说界难得的几个雅俗共赏深得各阶层广大读者欢迎的作家之一。

86、春晚的小品真是雅俗共赏。

87、传说那本书上记载了古往今来世界上最美丽动人的故事,这个故事足以让最残暴的将军失声痛哭,让最抑郁的官员仰天大笑,一向以来就是一个雅俗共赏的故事。

88、他的表演应当说是引人入胜的,但略嫌有点阳春白雪的感觉,还没有到达雅俗共赏的水平。

89、其次,“两个翅膀论”故意在严肃文学通俗文学与低俗文学之间制造混乱,故意曲解“五四”新文学一步步民族化通俗化,雅俗共赏的历史,为低俗文学鸣锣开道。

90、怎样才能雅俗共赏才好。

91、“蒙娜丽莎”这幅画可不是雅俗共赏的哟!

92、听雨也为历史上的墨客骚人所雅俗共赏。

93、摘要茶文化雅俗共赏,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94、该书一百多篇文章,无论学者还是平民,无论伟人还是凡人,都能理解,堪称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人生力作。

95、雅俗共赏是朱自清的一种文章美学思想,较明显地体现于他的文辞观上。

96、《巴黎圣母院》这本书雅俗共赏,是本史上难得的佳作。

97、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它们的雕刻独具匠心,各具特点和行态,真是雅俗共赏的杰出文化瑰宝

98、不论文化水平高低都能欣赏,形容文艺作品既高雅又通俗,能够为不一样层次的人所理解。

99、摘要茶文化雅俗共赏,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欣赏 篇5

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素心人”的乐事,“素心人”当然是雅人,也就是士大夫。这两句诗后来凝结成“赏奇析疑”一个成语,“赏奇析疑”是一种雅事,俗人的小市民和农家子弟是没有份儿的。然而又出现了“雅俗共赏”这一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这句成语不知道起于什么时代,从语气看来,似乎雅人多少得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俗人的样子,这大概是在宋朝或者更后罢。

原来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我们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门第迅速的垮了台,社会的等级不像先前那样固定了,“士”和“民”这两个等级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的分子在流通着,上下着。而上去的比下来的多,士人流落民间的究竟少,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王侯将相早就没有种了,读书人到了这时候也没有种了;只要家里能够勉强供给一些,自己有些天分,又肯用功,就是个“读书种子”;去参加那些公开的考试,考中了就有官做,至少也落个绅士。这种进展经过唐末跟五代的长期的变乱加了速度,到宋朝又加上印刷术的发达,学校多起来了,士人也多起来了,士人的地位加强,责任也加重了。这些士人多数是来自民间的新的分子,他们多少保留着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他们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是这样,也就不觉其寒尘;不但不觉其寒尘,还要重新估定价值,至少也得调整那旧来的标准与尺度。“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这里并非打倒旧标准,只是要求那些雅士理会到或迁就些俗士的趣味,好让大家打成一片。当然,所谓“提出”和“要求”,都只是不自觉的看来是自然而然的趋势。

中唐的时期,比安史之乱还早些,禅宗的和尚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用口语为的是求真与化俗,化俗就是争取群众。安史乱后,和尚的口语记录更其流行,于是乎有了“语录”这个名称,“语录”就成为一种著述体了。到了宋朝,道学家讲学,更广泛的留下了许多语录;他们用语录,也还是为了求真与化俗,还是为了争取群众。所谓求真的“真”,一面是如实和直接的意思。禅家认为第一义是不可说的。语言文字都不能表达那无限的可能,所以是虚妄的。然而实际上语言文字究竟是不免要用的一种“方便”,记录文字自然越近实际的、直接的说话越好。在另一面这“真”又是自然的意思,自然才亲切,才让人容易懂,也就是更能收到化俗的功效,更能获得广大的群众。道学主要的是中国的正统的思想,道学家用了语录做工具,大大的增强了这种新的文体的地位,语录就成为一种传统了。比语录体稍稍晚些,还出现了一种宋朝叫做“笔记”的东西。这种作品记述有趣味的杂事,范围很宽,一方面发表作者自己的意见,所谓议论,也就是批评,这些批评往往也很有趣味。作者写这种书,只当做对客闲谈,并非一本正经,虽然以文言为主,可是很接近说话。这也是给大家看的,看了可以当做“谈助”,增加趣味。宋朝的笔记最发达,当时盛行,流传下来的也很多。目录家将这种笔记归在“小说”项下,近代书店汇印这些笔记,更直题为“笔记小说”;中国古代所谓“小说”,原是指记述杂事的趣味作品而言的。

那里我们得特别提到唐朝的“传奇”。“传奇”据说可以见出作者的“史才、诗笔、议论”,是唐朝士子在投考进士以前用来送给一些大人先生看,介绍自己,求他们给自己宣传的。其中不外乎灵怪、艳情、剑侠三类故事,显然是以供给“谈助”,引起趣味为主。无论照传统的意念,或现代的意念,这些“传奇”无疑的是小说,一方面也和笔记的写作态度有相类之处。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我们看韩愈的“气盛言宜”的理论和他的参差错落的文句,也正是多多少少在口语化。他的门下的“好难”、“好易”两派,似乎原来也都是在试验如何口语化。可是“好难”的一派过分强调了自己,过分想出奇制胜,不管一般人能够了解欣赏与否,终于被人看做“诡”和“怪”而失败,于是宋朝的欧阳修继承了“好易”的一派的努力而奠定了古文的基础。——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指出了这条路。自然,这条路上还有许多曲折,但是就像不好懂的黄山谷,他也提出了“以俗为雅”的主张,并且点化了许多俗语成为诗句。实践上“以俗为雅”,并不从他开始,梅圣俞、苏东坡都是好手,而苏东坡更胜。据记载梅和苏都说过“以俗为雅”这句话,可是不大靠得住;黄山谷却在《再次杨明叔韵》一诗的“引”里郑重的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说是“举一纲而张万目”。他将“以俗为雅”放在第一,因为这实在可以说是宋诗的一般作风,也正是“雅俗共赏”的路。但是加上“以故为新”,路就曲折起来,那是雅人自赏,黄山谷所以终于不好懂了。不过黄山谷虽然不好懂,宋诗却终于回到了“做诗如说话”的路,这“如说话”,的确是条大路。

雅化的诗还不得不回向俗化,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别瞧黄山谷的有些诗不好懂,他的一些小词可够俗的。柳耆卿更是个通俗的词人。词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馀”。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馀”。一方面从晚唐和尚的俗讲演变出来的宋朝的“说话”就是说书,乃至后来的平话以及章回小说,还有宋朝的杂剧和诸宫调等等转变成功的`元朝的杂剧和戏文,乃至后来的传奇,以及皮簧戏,更多半是些“不登大雅”的“俗文学”。这些除元杂剧和后来的传奇也算是“词馀”以外,在过去的文学传统里简直没有地位;也就是说这些小说和戏剧在过去的文学传统里多半没有地位,有些有点地位,也不是正经地位。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虽然没有什么地位,却总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雅俗共赏”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前面说过的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就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结果迁就的渐渐不觉其为迁就,学习的也渐渐习惯成了自然,传统的确稍稍变了质,但是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就算跟民众近了一些,近得也不太多。

至于词曲,算是新起于俗间,实在以音乐为重,文辞原是无关轻重的;“雅俗共赏”,正是那音乐的作用。后来雅士们也曾分别将那些文辞雅化,但是因为音乐性太重,使他们不能完成那种雅化,所以词曲终于不能达到诗的地位。而曲一直配合着音乐,雅化更难,地位也就更低,还低于词一等。可是词曲到了雅化的时期,那“共赏”的人却就雅多而俗少了。真正“雅俗共赏”的是唐、五代、北宋的词,元朝的散曲和杂剧,还有平话和章回小说以及皮簧戏等。皮簧戏也是音乐为主,大家直到现在都还在哼着那些粗俗的戏词,所以雅化难以下手,虽然一二十年来这雅化也已经试着在开始。平话和章回小说,传统里本来没有,雅化没有合式的榜样,进行就不易。《三国演义》虽然用了文言,却是俗化的文言,接近口语的文言,后来的《水浒》、《西游记》、《红楼梦》等就都用白话了。不能完全雅化的作品在雅化的传统里不能有地位,至少不能有正经的地位。雅化程度的深线,决定这种地位的高低或有没有,一方面也决定“雅俗共赏”的范围的小和大——雅化越深,“共赏”的人越少,越浅也就越多。所谓多少,主要的是俗人,是小市民和受教育的农家子弟。在传统里没有地位或只有低地位的作品,只算是玩艺儿;然而这些才接近民众,接近民众却还能教“雅俗共赏”,雅和俗究竟有共通的地方,不是不相理会的两橛了。

单就玩艺儿而论,“雅俗共赏”虽然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但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我们想起了“有目共赏”这句话。孟子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有目”是反过来说,“共赏”还是陶诗“共欣赏”的意思。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了。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但是这不相远似乎只限于一些具体的、常识的、现实的事物和趣味。譬如北平罢,故宫和颐和园,包括建筑,风景和陈列的工艺品,似乎是“雅俗共赏”的,天桥在雅人的眼中似乎就有些太俗了。说到文章,俗人所能“赏”的也只是常识的,现实的。后汉的王充出身是俗人,他多多少少代表俗人说话,反对难懂而不切实用的辞赋,却赞美公文能手。公文这东西关系雅俗的现实利益,始终是不曾完全雅化了的。再说后来的小说和戏剧,有的雅人说《西厢记》诲淫,《水浒传》诲盗,这是“高论”。实际上这一部戏剧和这一部小说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西厢记》无视了传统的礼教,《水浒传》无视了传统的忠德,然而“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官逼民反”,也是人之常情,梁山泊的英雄正是被压迫的人民所想望的。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跟俗人相距还不太远的,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可并不是低级趣味;这是有关系的,也未尝不是有节制的。“诲淫”“诲盗”只是代表统治者的利益的说话。

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我们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跟从前的读书人不大一样,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他们渐渐跟统治者拆伙而走向民间。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还有种种欧化的新艺术。这种文学和艺术却并不能让小市民来“共赏”,不用说农工大众。于是乎有人指出这是新绅士也就是新雅人的欧化,不管一般人能够了解欣赏与否。他们提倡“大众语”运动。但是时机还没有成熟,结果不显著。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

争吵的雅俗阅读题及答案 篇6

1.第①段第二句(“争吵有雅俗之分,可见水准风骨,有文野之别,可见时势风气”)。

2.例举争吵的多种具体表现,证明当今人们争吵的内容大多比较庸俗,同时与关注精神、文化的争吵形成对比,突出在物欲横流的背景下仰望天空,捍卫精神财富的可贵。或:画线文字列举当下“俗”的争吵事例,与“雅”的争吵形成鲜明对比,有力论证了“争吵有雅俗之分,可见水准风骨,有文野之别,可见时势风气”,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对当下时势风气的不满。

3.(1)此处引号有讽刺否定的作用。这样写,突出了近几十年国人一味注意物质追求,轻视文化、精神追求,不能正确认识精神、文化层面争吵的积极意义。作者对此表示否定和批判。(2)不能删去。“过于”表示程度过分,文中使用该词指出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时有失偏颇,表明了对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否定态度。“过于”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严密)性。

雅俗共赏的意思 篇7

一、雅俗共赏同是都市寻梦人

从整场戏来看, 《西京故事》的剧情内容非常通俗写实, 就是一个农民进城, 融入城市, 圆梦他乡的故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仿佛也曾有很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相同故事。当戏剧落下帷幕的时候, 全场观众都情不自禁地起身用力鼓掌, 也有很多人默默地热泪盈眶。或许, 除了秦腔曲调本身的魅力、感染力以及演员们精彩的表演之外, 在每个观者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感触和共鸣——同是天涯寻梦人。

故事讲述的是一位乡村干部、前民办教师罗天福带领一家四口来到西京城, 带着“西京梦”, 他们住在了一个租住着数十位农民工的西京大杂院中开始了新的生活。为了供一双儿女完成大学学业, 老夫妻用打“千层饼”的手艺, 支撑起了全家人的生活。但大杂院中的生活并不太平, 农村人在城市生活不只是物质上的贫困和艰辛, 还要面对城里人对乡下人的怀疑、不认同、排斥甚至鄙夷。面对不公的遭遇, 罗天福将屈辱和苦楚深埋在心里, 为了“西京梦”, 他一直默默扛起家庭的重担, 他说, “我是一家之主, 我倒下了, 妻子谁来养?村里的人, 谁来管?我去了, 谁来开拓这条路?”他唱, “有春绿就会有秋黄, 苦日子咱要当歌唱。看天边, 晚霞正烧出火凤凰。”

与此同时, 他的一双儿女也有不同的遭遇。虽然两个人同样学习成绩优秀并考入重点大学, 但儿子罗甲成却在不断攀比和虚荣中渐渐迷失自己, 他痛恨自己的农村出身和贫困的家庭, 渴望所谓的“风风光光的上学, 体体面面的活人”。梦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彻底击垮了他脆弱的内心, 他离家出走, 放弃继续上学, 却道“甘愿不见天沉到井底, 再不想在世上被人看低。”他的过于自尊、偏执孤藐导致全家人都要陷入精神崩溃的边缘。所幸家人以及大院里的农民工朋友们帮忙将他找了回来, 看着三次摔断三次接拢的父亲的脊梁, 望着家人的殷切期望, 听着父亲的谆谆教诲, 以及东方雨老人给他计算的父母生活方程式, 甲成默默地垂下头, 有所领悟。最终, 甲成凭着优秀的成绩考上了硕士、博士连读, 也在城市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与甲成截然不同, 姐姐甲秀在上大学期间边读书边勤工俭学, 靠捡拾废旧瓶罐和做家教赚取生活费, 尽力为家里减轻负担。面对大学毕业便失业, 面对房东儿子西门金锁的纠缠和诱惑, 她毫不动心, 坚持自立自强, 在城市里靠自己的双手勤奋创业, 办了公司, 做大了千层饼的生意。

故事的最后是大团圆, 罗天福夫妇俩供儿女读完大学, 便回家继续守护老紫薇树了。生活虽不易, 但人间有爱。默默地随着台上人物或哭泣或欢笑, 随着这一家子在城市的遭遇而心潮起伏。我不禁仔细思量, “西京梦”, 是一个怎么样的梦?罗天福说过, “人得服人”, 他甘愿放弃了民办教师转正的机会, 从大山外接来大学生教导村里的孩子;他们夫妇俩人日日夜夜辛勤打饼, 竭尽所能为了供儿女读大学。诚然, 知识就是财富, 知识改变命运, 当前很多农村家庭倾尽一生所有供孩子进城上学, 与老罗一样, 他们的希望和梦想就是通过进城学习知识, 以摆脱贫困的现状。这样的梦, 是追求上进, 渴慕美好的梦, 也让我们感动, 值得我们尊敬的梦想。

老罗一家的“西京梦”已告一段落, 但我们所有人的梦都还在继续。西京“寻梦”, 不只是这些剧中人物在城市中不断地找寻自我位置, 追求理想生活, 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寻梦旅途中。无论是渴望融入城市生活的农民工, 还是城市中的普通民众、白领等等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人群, 都努力在城市中安身立命, 在矛盾、坎坷中找寻自己的生活方向。当现实照进梦想, 剧中人在精神上的各种痛苦、压抑、挫败感等复杂感受, 无不让观者产生一种心灵上的重合和震动。在《西京故事》里, 我们也可以从罗天福夫妇身上看到自己父母的身影, 他们勤劳朴实, 担负家庭重担任劳任怨, 他们望子成材殷殷期盼。这些可贵的品质让我们感动, 同时, 我们也会为甲成的虚荣、冲动、不懂事而感到失望、愤慨甚至厌恶。可是, 在现实生活和工作当中, 我们自己也有心性浮躁, 相互攀比的时候;面对他人的受赞, 我们也会有羡慕和嫉妒;遇到挫折和失败, 也会有懦弱逃避的举动。这个时候, 我们应该反思, 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 遇到挫折和坎坷时, 以何等姿态走过?

二、生活中的一缕清风

“城市让人活得更美好, 城市也让人活得一团糟。”老罗的一句感叹, 唱到了观众的心坎儿里。生活总有两面, 端看我们是怎样的态度, 给自己的人生树立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观。《礼记·大学》中说,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人生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各种挫败和诱惑, 必须要知所轻重, 有所取舍, 否则随波逐流, 不旋踵即堕落。我想, 我们做任何事情也都应该先立定脚跟, 权衡轻重, 把握方向, 有一个正确的价值意识。

虽然我们无从选择命运的框架, 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生命的道路。面对儿子离家出走, 逃避现实放任自流, 老罗跪在地上几乎要“投降”。他也知道, “天底下, 不单是聚沙成塔路一条”, 投机倒把、靠山吃山更容易“把钱捞”。但是, 他深感作为一家之长, 绝不能先折腰。他语重心长殷殷规劝儿子不要好高骛远、心性浮躁, 不能输掉志气责任全抛, 虽然有些事情已经改变不了, 但命运的缰绳还要靠自己挽紧套牢, “若能平心静气点点丰茂, 城市的大舞台会让你台阶隆起, 步步走高。”

生活的艰辛带给人太多的思考, 但我们在罗天福身上找到了多数人都一直向往, 却在现实中容易塌掉的精神脊梁;看到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诚实劳作的身影, 和脚踏实地的人格精神。在当今复杂喧嚣的社会, 很多青年学生求学更重视功利, 只图资格做敲门砖, 对于立身处世的道理更视为迂阔;还有一些年轻人在安逸的环境下养成了自私自利、爱慕虚荣、好逸恶劳的不良风气, 他们贪图享受, 却不思奉献;“富二代”“官二代”等称呼充斥网络、生活, 好像拥有一个“好爸爸”就能让人生活美好, 而这些恰恰却是价值意识的混乱。观看《西京故事》, 让我们沉下心来静静思考, 好似喧嚣嘈杂的都市生活中迎面吹来一缕清风, 给我们的日常行为也敲响了一记警钟。贫穷不是逃避的理由, 富有更不是挥霍和颓唐的资本, 一个人的生活是否有价值, 更在于对心灵或精神生活的努力和成就大小。整场剧目一方面通过略显夸张的手法用房东西门锁一家的境遇隐喻了有钱不代表生活就顺遂快乐, 一方面在故事的高潮部分推出主题思想——辛勤劳动、自强不息是唯一的“传家宝”。戏中第五场, 罗天福说, “家再贫贫不过人心锈蚀精神枯凋。我不是富爸爸, 难以让你尊贵显耀。也不觉得打饼谋生, 就下贱害臊。不择手段得富贵, 我宁可穷困潦倒。凭劳动获取回报, 最是立得稳, 靠得住, 坐得实, 扎得牢。”这, 也是我们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传家宝。

三、直触心灵的人生问号

人生就像行路, 抬头是阳光, 低头是阴影, 生活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但是只要抬起头, 坚强勇敢地去面对, 就没有过不去的坎。《西京故事》中, 甲成、甲秀城市生活中的不同作为和鲜明对比, 也给观众一种拨云见日的明朗。甲成遇到挫折便想着逃避, 甲秀则独立自强。甲成一直不明白, 并多次向父亲追问, 家里有两棵紫薇老树, 为什么就不能卖掉一棵, 使全家人的生活更体面风光?面对这样的提问, 观者也不禁扪心自问, 如果我是罗天福该如何抉择呢?

坚守。罗天福给出了答案。不得不说, 故事与树有缘。舞台上, 一棵百年老树尤为引人注目, 每一场落幕时都有演员在老树下唱起那句主题曲, 使得树与人的关系也格外耐人寻味。而在整部剧里, 罗天福守护家乡的两棵老紫薇树就是整个故事的精神脉络。“为啥要守老树, 为啥要守紫薇树?”因为当年山洪爆发, 是紫薇树救了罗家和诸位乡亲, 老树对人有恩啊。老罗家坚持守护紫薇树, 是诚信, 是感恩。

水有源, 树有根, 人决不能忘本。我想, 人亦同树木一样, 无论上面的枝桠如何冠盖丰华, 皆因有根才能站立生存。在罗天福看来, 人的根本不仅仅是血脉相连的传承, 更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从未塌过腔的气力和不屈的脊梁。所谓业欲精则心必定, 一切的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 一切的失败都是做人的失败。而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所以, 城市生活虽然艰辛困苦, 罗天福也不同意卖掉任何一棵紫薇树, 他和老伴两人坚持靠打千层饼的手艺讨生活, 靠自身的本领担起家庭重担, 罗天福传递给子女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传承——诚实守信、质朴勤奋、自强不息。一方面他用坚守教育儿女, 做事先做人, 立身先立德, 人不论身在何方, 首先都要找准自身的定位, 不忘本, 不堕落;另一方面, 他也用自身的行为告诉每一位观者和所有平凡的人们, 无论生活是顺当还是恓惶, 都要以积极地心态去面对, 不要怨天尤人, 要以自强自立和踏实勤奋的姿态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雅俗共赏的蒋莲人物画 篇8

蒋莲,字君先、香湖,别署芗湖居士、芗湖道人,道光年间曾居羊城浴桐小馆,又有蓬莱别馆。香山(今中山)小榄人。活跃于道光年间,据《广东书画录》约生于公元1796年,享年约40余岁。但广州美术馆藏有其作于1865年的《高山流水图》,广东省博物馆则藏有其1864年《授衣图扇页》,1855年、1859年也有作品流传,若生年可信,享年则应在70岁以上。佛山博物馆藏品尤以道光十七年(1837年)作品为多,应为蒋氏盛年之作。之后的作品则骤减,不知何故,可能与其患眼疾有关。他的常用印有白朱文连珠印“香湖”、“蒋莲”和朱白文连珠印“香湖”及白文印“蒋莲”、“莲印”、“君先”、“香湖”和朱白文印“臣莲”、朱文印“君先小印”、“君先氏”、“香湖”、“莲”、“莲印”等。

蒋莲善画人物,据说生平慕明代陈老莲画,故名莲。他“初在省城学画未有名,既而得老莲人物数十幅,闭门学之,三年不出,名乃大著”。陈老莲是明末人物大师,笔下形象已出现变形的个人创造,但蒋莲从其画中所学,仅止于形象的塑造和线条、赋色的技巧,并未能创造人物个性,这正是他只能充当小名家的主要原因。传其“尤工仕女”、“画美人尤有神韵”,但据画作看来,其画文人学者于山林之中,气定神闲,形态俊美,亦可赞叹,但晚清年间大众喜观病弱仕女,对精工设色的仕女美人有所偏爱,而蒋莲笔下的仕女均亭亭玉立、轻点绛唇、美目流转,自有一番惹人怜爱的神韵,加上精致繁缛的衣饰和巧妙变化的赋色,更让人爱不释手。

蒋莲的声名在岭南之外流传不广,但他与广东一带的社会交往频繁,与当时画家、文人、名士有相互唱酬之事流传。据传曾为当时的画家熊景星(1791-1856年)画游具笠、屐、瓢、杖、葫芦、拂子、扇、砚、剑刃九图。景星并题有诗,徐荣(1792—1855年)亦题和之,一时传为韵事。清代著名画家谢兰生(1759-1831年)跋其所画的《唐人宫怨诗》曰:“芗湖居士初写人物,继而无体不习,年富而手敏,以此追踪唐、仇,饶有余力。即此宫怨一幅,悲秋之态尽传阿堵,衣袂熏笼一一精到;我辈老人,固当敛手退避,亦岂时流写生者所能逮乎?”对其评价甚高,可见蒋莲的绘画在当时颇得时誉。从其传世画迹可知他于道光年间曾活跃于广东画坛,而且在文人圈子中得到的评价甚高。

蒋莲流传画作中,经笔者寓目者最早为道光四年(1824年),至晚期作品均为成熟面貌,风格变化不大。仕女主题的精品有一套《仕女团扇》,共四张,作于甲午夏、初秋和丙申秋,即道光十四年(1834年)及道光十六年(1836年)。此套团扇有完整的背景刻画,每幅画作上都描绘了一个不同形状的花卉盆,尤可显示他的绘画水平,对色彩的运用大胆而创新,类似于西方的油画用色,但从他使用国画颜料能达到这种效果来看却绝对是独创的,是日夕研磨的功夫,才使笔下的色彩轻易得到互相融合和变幻无定的效果。这套仕女并无主题,之一写唐人诗句,其他均署款和干支年月,上款署“商云仁兄大人雅属”。

另有《仕女四屏》一套四轴,每轴119×34cm,作于庚寅秋,即道光十年(1830年)。为仕女作品中之精品,无背景刻画,每轴一女,形象得陈洪绶的影响,头部比例偏大,有复古风。而女性形象延续了唐伯虎的创造,均为瓜子型尖脸、柳叶眉、樱桃小嘴、削肩、消瘦,眉目低垂,显温顺婉约之态,有轻挪玉步,步步生莲之感。服饰刻画细致,衣服图案用界画画法,规整对称,精工设色,发簪处尚用金粉描之,眉目唇间渲染出凹凸变化,赋色浓而不艳,与衣服上规整的花纹互相映衬。

第一件为褒姒:“玉质冰肌映雪姿,纤尘不染吐琼枝,高人逸士曾相赏,更有幽王好尚宜。生来素性爱冰清,心贮冰壶共洁澄,翘首忽逢香雪海,一枝折得慰平生。寿阳妆罢又翻新,索笑巡檐往复频,艳质几生修口口,口口口处亦超尘。庚寅仲秋芗湖蒋莲并题。”

第二件为虢国夫人:“究因何故作愁眉,敛笑为啼妆更奇,应有情人花底望,相思未见转成痴。宝髻传来堕马新,折腰微步不生尘,别饶巧笑逢人惑,龋齿嫣然百媚陈。倾国倾城大不同,亦由粉饰太精工,何如虢国承恩日,淡扫娥眉对九重。芗湖居士蒋莲画并题。”

第三件为薛涛:“薛涛字洪度,本长安良家子,父郧因官流寓于蜀,而涛八九岁之际能知音律即能诗,其父一日指井梧曰‘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涛续之日‘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皋镇蜀令侍酒赋诗因入乐籍。蒋莲题。”

第四件为浣纱女(西施):“芳踪出自芋萝西,未许修明色与齐,水剩山残吴越尽,千年犹说浣纱溪。

馆娃宫殿化为尘,谁说当年舞袖新,越子行成吴沼速,种蠡空累浣纱人。庚寅秋七月七夕后口日芗湖居士画。”

蒋莲作品题诗词的不多,一般只署干支名号,相对于诗书画俱能的“文人”画家来说,把他归入画匠一类也无不可,甚或从画作本身来说,精工设色的工笔画法本属宫廷绘画,多为画师、画工、画匠沿用。这种画法多少与南宋以来崇尚文人画的潮流相背。蒋莲恰恰在绘画中融入了文人情趣,如对听泉、读书、送别等情景的描绘,营造文人所偏爱的超凡出世的氛围,也得到不少文人的相赏。这类绘画不同于仕女绘画而别有一番格调。

文人山林类绘画中的精品可见诸佛山博物馆藏《人物立轴》,107×39cm,作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题款:“丁酉春仲仿唐解元画意于羊城之浴桐小馆,乡湖蒋莲。”白文:蒋莲印,朱文:香湖。其人物比例准确,衣纹线条利落绵长,树荫下一老一少两文人与一仕女正低头研讨书卷,该画的背景描绘极其精工仔细,树石描绘得老练而一丝不苟,为作品中的经意之作。该类绘画较重视背景的描绘,把人物安排于山林中,注重气氛的渲染,突出一种幽雅的文人情致。广东省博物馆藏《授衣图扇面》在风格上更为疏放,纯用笔墨作,衣纹道劲变动,有元人笔意。

蒋莲的作品在其后就有人仿造,馆藏《罗汉册页》即为民国所作赝品,一册12幅,每幅27×29cm。其中人物线条细弱,比例不合,形象安排失当,每页钤“臣蒋莲印”,最后一页署款“甲午夏五月写于浴桐轩芗湖居士蒋莲”,与其他款识差异较大,此印也是其他绘画未尝见,绘画技术更相差颇远。由此可知蒋莲的名声在当时或其后不久即受推崇,欲得其画者多,才刺激了市场上的造伪者。罗汉形象是民间流传较广的题材,而此题材在蒋莲作品中尚未见过,应与他偏爱闲适、雅致的性格有关。

情书共赏散文 篇9

在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许许多多的八股总结、八股文章、八股新闻……。可是,你曾看到过八股信吗?我指的不是旧书摊上出一售的那些“写信须知”、“尺牍大全”之类的东西,而是爱人之间的八股情书。现披露一封共赏。

亲爱的朱观:

在我们建立联系的伟大的一年中,感情方面基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具体表现如下:第一,一年中往来书信共计九十九封,平均每月往来书信八点二五封;其中我写五十四封,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五强,你写四十五封,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五。第二,九十九封信共约十五万五千四百字,其中三千字以上的六封,两千字以上的`三十一封,一千宇以上的六十二封。第三,会面次数达二十四次,平均每月两次,每次时间多者达四小时,少者约有一小时。至于缺点也是难免的,主要是会面还不够经常,不够平衡。其原因:(一)……(二)……(三)……

上述情况,证明我们感情的发展基本是健康的,也就是说,成绩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但我们必须探讨一下获得成绩的本质上的原因:(一)由于领导的关怀;(二)由于同志们的帮助;(三)由于我们都具有一定的社会主义觉悟;(四)由于我们不懈的努力和不断坚决克服困难。这原因是主要的、基本的一面。至于缺点是极其次要的,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加以认识,首先要认识到在阶级社会里,人是不会没有缺点的;其次要认识到缺点的性*质并不是严重的;最后要认识缺点有相当的危害性*,但一定要充满信心坚决纠正。

亲爱的朱观,总结了一年来我们所取得的不可估量的成就,使我不能不感到无限兴奋。我上一封信已经告诉过你,我们的感情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并且提出了结婚的问题,理由在上一封信中的甲、乙、丙、丁四点中已谈过。现在我再重复申述并加以补充几点:……我认为你一定会完全同意我所提出来的结婚的合理建议。

亲爱的朱观:当我一个人的时候,我的脑子中就热烈地开展了想念你的活动。你大概还记得那一天夜里,我们二人坐在空前巨大的树下,我对你说:“今后我们应该加强这种必要的联系,我相信我们的感情一定能提高一步,现在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当时,你点点头……

最后,让我积极地向你问好!

爱你的八古

1956年8月15日

亲爱的读者,看了这封情书,有何感想?当然啊!这不是“真有其人”写给“真有其爱人”的情书。但是,不难想象,如果我们中有些人还是那么酷爱一党一八股的话,那么有一天,你可能也会收到这样的一封情书,或者写出这样的一封情书。

奇文共赏:贪官徐其耀的一封家书 篇10

被誉为2008年中国官场最畅销书:据说是《徐其耀给儿子的信》

2000年10月8日,江苏省建设厅厅长徐其耀因贪污受贿2千余万元,被当地检察机关批捕。在侦查中,发现了徐与146名二奶的“日记”等证据,其中写给儿子的一封信,畅述做官心得,总结为官原则,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实为官场“金科玉律”,符合“付诸史馆”的标准;该信观点鲜明,论述坦率朴实,语言精炼,警句频出,振聋发愦,境界高超,足可编入教科书当范文,聊以纠正当今假话空话套话充斥的文风。当然,该信有感而发,属即兴之作,逻辑上欠推敲,然白玉微瑕,瑕不掩瑜也!

贪官徐其耀给儿子的一封信

孩子:

你的来信我已收到,对你在大学里的表现,我很欣慰,你要再接再厉。

既然你选择了一定要走仕途这条路,你就一定要把我下面的劝告铭记在心:

1、不要追求真理,不要探询事物的本来面目。

把探索真理这这类事情让知识分子去做吧,这是他们的事情。要牢牢记住这样的信条:对自己有利的,就是正确的。实在把握不了,可简化为:上级领导提倡的就是正确的。

2、不但要学会说假话,更要善于说假话。

要把说假话当成一个习惯,不,当成事业,说到自己也相信的程度。妓女和做官是最相似的职业,只不过做官出卖的是嘴。记住,做官以后你的嘴不仅仅属于你自己的,说什么要根据需要。

3、要有文凭,但不要真有知识,真有知识会害了你。

有了知识你就会独立思考,而独立思考是从政的大忌。别看现在的领导都是硕士博士,那都是假的。有的人博士毕业就去应招公务员走向仕途,那是他从读书的那天起就没想研究学问,肯定不学无术。记住,真博士是永远做不了官的。

4、做官的目的是什么?是利益。

要不知疲倦地攫取各种利益。有人现在把这叫腐败。你不但要明确的把攫取各种利益作为当官的目的,而且要作为唯一的目的。你的领导提拔你,是因为你能给他带来利益;你的下属服从你,是因为你能给他带来利益;你周围的同僚朋友关照你,是因为你能给他带来利益。你自己可以不要,但别人的你必须给。记住,攫取利益这个目的一模糊,你就离失败不远了。

5、必须把会做人放在首位,然后才是会做事。

这里的做人做事你可别理解为德才兼备的意思。这里说的做人,就是处关系。做事是实际工作,这点会不会都无所谓。做人就是把自己作为一个点编织到上下左右的网中,成为这个网的一部分。记住,现在说谁工作能力强,一点都不是说他做事能力强,而是指做人能力强。呵呵,你看那些把能力理解为做事的人,有好日子过才怪。

6、我们的社会无论外表怎样变化,其实质都是农民社会。

谁迎合了农民谁就会成功。我们周围的人无论外表是什么,骨子里都是农民。农民的特点是目光短浅,注重眼前利益。所以你做事的方式方法必须具有农民特点,要搞短期效益,要鼠目寸光。一旦你把眼光放远,你就不属于这个群体了,后果可想而知。要多学习封建的那一套,比如拜个把兄弟什么的,这都不过分。

7、要相信拍马是一种高级艺术。

千万不要以为拍马只要豁出脸皮就行,豁得出去的女人多了,可傍上大款的或把自己卖和好价钱的是极少数,大部分还是做了低层的三陪小姐。这和拍马是一样的道理。拍马就是为了得到上级的赏识。在人治的社会里,上级的赏识是升官的唯一途径,别的都是形式,这一点不可不察。

8、所有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都不是必须严格遵守的,确切地说,执行起来都是可以变通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制订者从没想到要用这些来约束自己,而是想约束他人。但你要知道,这些不是人人都可以违反的。什么时候坚决遵守,什么时候偷偷违反,让谁违反,要审势而定,否则宽严皆误。

以上这些都是做官的原则。现在要仔细想想,如果你真能逐条做到,你就能一帆风顺,如果感觉力不从心,就马上另外选择职业吧。

官场现形记

——10位男女贪官经典“名言”

贾永祥名言:“五十多岁了,不抓紧享受就没有机会了。”

批曰:我曾读过一首诗题目叫《医嘱》,其中有两句:“晨练吐纳内养功,夜诵官场道德经”。贾贪官为官不思民瘼,紧迫感就是抓紧享受,这是什么官?

刘中山名言:“喂,保安吗?把这个行贿的人给我赶出去。”

批曰:这是一个贪官的“大义之举”。之所以成为名言,在于他是个巨贪。名言需要名人创造,一般人难有创造名言的机遇。这个“行贿”者,是个可怜巴巴的下岗工人,腥他的手。对弱者“大义凛然”,人味丧尽。――恶官!

王怀忠名言:“只要你能搞出政绩,就算你能,你就能上,但关键不是让老百姓看到政绩,要让领导看到政绩。”

批曰:它让我们找到了官员对民冷漠的原因,可作“官场语录”,《官场现形记》没写完的内容,贪官污吏们接着写。

马红妹名言:“我是公仆,是公家的人,吃的用的都该是公家的。”

批曰:真不要脸,这位公仆连家里厨房里用的油盐酱醋都要公家报销。如果为官者都这样理解“公仆”,公仆就成了寄生虫。

李国富名言:“如果有健康的光明的八小时之外,我就不至于成为人民的罪人。”

批曰:朱元璋反贪,把前任贪官削皮填草,悬于官衙,以警后任。李国富这句名言,警示性够狠的,八小时之外做人做鬼?

蒋艳萍名言:“在湖南,只要我愿意,就没有接不到的工程。”

批曰:官商勾结的铁证!暗箱操作的实证!

孟庆平名言:“好人坏人看面相也能看出来,你们看我的面相,像个坏人吗?”

批曰:岂不知有披着羊皮的狼?

郝成学名言:“我这(教育局)局长来得也不容易,你想当校长,总得表示表示吧。”

批曰:你咋这么心急,这么没水平?只要有了权力这棵大树,守株待兔准成。不成大器,官场蝼蚁!

李润身名言:“你要明白一个掰烧饼的道理,一个烧饼如果你一个人独吞了,下次没人帮你了,你连个窝窝头都得不到。如果你我一人吃一口,下次会给你一个更大的烧饼。”

批曰:会说话的蛔虫!官场蛔虫窝成蛋。

李真名言:你在商界为了挣钱,我在官场为了当官;你在商界需要权力支持,我在官场需要经济支持;我支持你经商,你支持我从政;我的官越做越大,你的钱越挣越多。

批曰:官不知耻为官渣,不知耻到这般地步,枉为官。――腐败官场的教材!

上一篇:人成熟的标志是什么作文下一篇:大学生自我鉴定该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