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详案

2024-09-15

故都的秋教案详案(共9篇)

故都的秋教案详案 篇1

江苏省海安双楼职业高级中学

公开教学详案

科:语

文 课

题:故都的秋 教

者:李留庄

间:2009年12月21日上午第2节课 班

级:08电子强2 教学目标:

1、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2、领悟并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教学重点:学习并借鉴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抒情手法。教学难点:体会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

文章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无论是“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诗情,还是“晓来谁染霜林醉”的曲意,千年来这些雕镂人心的咏秋名句度蕴含着作者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境追求,而许多我国现代散文也正是达到了这种境界而广为流传。今天,我们就要来赏析这样的一篇美文──《故都的秋》。

二、整体感知

提问:看文章的标题,中心语是什么?

明确:秋。

提问:本文写作的重点又是什么?明确:故都特有的秋色。

提问:快速阅读全文,给段落标上序号,找找作者眼中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集中在哪些段落描写?(课件出示。)

明确:“特别的清、静、悲凉”,秋景:3~11段。

(体会文章基调,了解课文结构,初步理解课文。)

三、细节品味

下面老师来把作者细写故都的秋的段落朗诵一遍,同学们在听朗诵的同时做两件事情:一是圈出文中写到的秋景;二是找出文中的秋声有哪一些。现在就请大家一起随着诵读去北平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

提问:刚才大家神游了北平之秋,现在回到老师刚才提的第一个问题上,文中写到了那些秋景?

明确:芦花、柳影、夜月、青天、蓝朵、落蕊、枣子、“青布单衣”的人。

提问: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些景物的色彩,从色调的冷暖看,这些色彩多属于?

明确:冷色。(黑、白、蓝、灰、紫等等)。

提问:这种色调容易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

明确:冷清、孤独。

(课件出示。)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了故都的秋景是这样的冷清。

提问:我们再看看故都的秋声又有哪一些呢?

明确:鸽子声、蝉声、风雨声、问答声、扫落蕊之声。

提问:我们来仔细听听北国的蝉声,看看这孤独的秋蝉的鸣叫有什么特点?能引起人怎样的感受?

(给学生3分钟讨论时间,结束时每组请一位同学起来表达。)

(秋声很多,择有意味的一点进行分析,如此设置不致泛泛而谈。)

明确:(教师小结)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如《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还是蝉衰弱的残声。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置身此时,其寂寞又要跟何止一个“愁”字了得。(6分钟)

提问:作者在文章中写了秋天的这么多声音,然而在文章的开头他却说孤独的秋“特别的清、静、悲凉”,声音如此丰富,怎么称得上静呢?

明确:这些声音都不是噪杂的声音,如果是噪杂喧闹,就不会听到青天里的驯鸽声、下雨的声音,更听不到落蕊的声响。这些声响都不很大。作者是以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这正达到了王藉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这一问题让学生了解以声衬静的表现手法,加深对课文“清、静、悲凉”基调的理解。)

提问:文章读到这里,我们聆听了秋声、欣赏了秋色,感受到郁达夫为我们描绘的北国秋景,但是在文章的第三段,提到北国的秋天,郁达夫先想到的是什么呢?

明确: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陶然亭的柳影、潭柘寺的钟声等等。

提问:我们可以看出作家先想到的是这些很有北京特色的景物,但是在文中作者详细描绘的却不是这些,而是一些普通的喇叭花、知了的叫声、槐树的落蕊等等?作者这样行文的意图是什么呢?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用平凡的事物表现出古都的秋味更显的秋味的浓重,也更好地让读者引起共鸣。

(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写作的心理动机,发现作者的言下之意和精妙之思。)

提问:作者从故都的秋声、秋景中品到了秋味,那么“故都”本身与秋天又没有什么契合点呢?

明确:故都已经不是一个盛师王朝的都城,他在历史里颓唐了,在战乱中寂静了,这与秋萧瑟、肃煞的特点是接近的。

(让学生理解社会与自然在作家的笔下结合的是怎样的巧妙,引导学生个性思考。)

讨论:作者笔下的秋声、秋景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共通之处?

明确:景物多是冷色调,秋声也是席位衰弱的声音,这与作者要表达的“清、静、悲凉”在神韵上是一致的。正如诗歌中的意向寄托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这里的秋景与秋声也包含着作者的感情。

提问:这种通过写景来达到抒情的目的的表现手法叫什么呀?

明确:寓情于景。

(引导学生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总结出情与景的关系,继而理解本文表现手法)

《故都的秋》虽然没有用古代诗词那样凝练的语言,却以细腻的笔触传递出故都的秋所特有的。极富个性色彩的韵味。

欣赏了这一派秋景,老师发现了文章中两个不和谐之处,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提问:文章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可是在开头与结尾又写到了南国的秋,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作者借南国的秋的温、润、慢,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是南国之秋所无法比拟的,从而,突出作者对它的热爱之情。(课件出示)

提问:第12段脱离了古都的秋景,而对国内外写秋的文学作品大发议论,他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为突出,而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这样写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段议论,使整篇文章的情、景、理相互交融,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又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课件出示)

(此二问使学生主动对写作手法进行探究,理解作家落笔的好处。)

三、总结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主体部分写了秋的特色,又通过对比、议论加以突出,使得文章情、景、理水乳交融,美丽而不肤浅。在结构上,总起、分叙、议论、总结,文气贯穿始终,形散而神不散,成为现代散文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诗人徐志摩在一首小诗《私语》中写到: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语情节,临了轻轻将他拂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跟着秋流去。这故都的秋景已融入了郁达夫先生的生活,融入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的生命。他的情感也随着这故都的秋流去了。让我们一起来品读文章最后一段!要读出秋味、读出愁思、读出对故都的秋的眷恋!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短文,题目《家乡的秋》,不少于800字。

故都的秋教案详案 篇2

1.指导品读, 把握情感

2.整体感知课文, 把握课文结构

3.鉴赏五幅秋景, 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引入新课

秋天是个意蕴丰厚的季节, 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对秋天有不同的感受。“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万类霜天竞自由”, 秋日里, 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读到的是壮丽。“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秋风中, 杜甫独立夔州岸边感到的是悲凉……大千世界, 山川草木本无情, 但诗人睹物思人, 寄情于景, 写出情景交融的佳作。今天, 我们来赏析这样的美文———《故都的秋》。

二、提纲挈领, 整体感知

1. 解题 (略)

2. 总体概括

(1) 速读全文, 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

总结:故都的秋味———清、静、悲凉。

(2) 作者通过哪些人、事、景、物的描写来品味故都的秋味的?再读课文, 根据课后练习二的提示, 找出相应的段落, 并概括五幅画面的内容。

总结:静对牵牛花的蓝朵、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枣奇景。

(3) 作者在南国每年秋天思念的是哪些景物?到了故都却大写牵牛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枣, 为什么?小组讨论, 交流意见。

学生讨论回答:在南国思念的是: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4) 教师点拨:与本文基调不吻合的, 作者就点到为止, 一笔带过, 这就是围绕中心选材, 这样写叫不蔓不枝。

这篇品味故都秋的文章作者有没有宕开一笔写了其他的内容, 你怎么理解?默读课文, 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回答:课文第二段写的是南国之秋, 以南国之秋的慢、润、淡来对比衬托故都秋味的清、静、悲凉, 突出故都的秋的秋味十足。南国景色虽美, 但在作者眼中却“看不饱, 赏不够, 赏玩不到十足”。

(5) 教师点拨:课文的情、景、理达到完美的统一, 我们感受到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 挥洒自如的美, 领悟到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情。

学生讨论后回答:作者既围绕中心选材, 又艺术地宕开一笔, 用对比和衬托, 把精微的描写和深刻的议论结合起来, 使文章的主题突出、集中、精彩, 体现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在写作中要借鉴这种方法。

三、品析语言, 品味意境

本文基调是清、静、悲凉, 文中五幅画面各偏重哪个特点?自读课文3-11段, 合作交流。

牵牛花———清;秋槐———静;秋蝉、秋雨、秋枣———悲凉

鉴赏画面一:牵牛花的蓝朵

1. 作者重点描写牵牛花的什么方面?如何突出“清”的特点?

教师指点:郁达夫着重写牵牛花的花色。“紫黑色”色彩太浓重, 基调低沉, 压抑;“淡红”属于暖色, 作者说它“最下”;蓝色和白色属于冷色, 体现宁静深远、素雅纯净的氛围, 与高远的蓝天形成秋的基调, 让人感觉清凉疏朗。

作者营造一种北国清凉氛围的环境: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长的草, 加上牵牛花的蓝朵, 让人感到秋天的清气扑面而来。

2. 赏析诗句:王安石罢相后的两句诗“细数落花因坐久, 缘寻芳草得归迟”, 诗中流露出他怎样的感情?

教师指点: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 终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 独坐无事, 细数落花, 一个“久”字透露出寂寞凄苦的心情。郁达夫和王安石的心境颇相似, 意境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清静闲暇中透着落寞。

鉴赏画面二:秋槐落蕊 (略)

鉴赏画面三:秋蝉残声

1.一位同学朗读文段, 大家思考:作者是怎样通过秋蝉状写“悲凉”的?

总结:作者以声衬静, 与王籍的“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有同工之妙。

2.赏析诗句:结合柳永“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词句中“蝉”的意象理解文中“悲凉”的意境。

教师点拨: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 蝉是哀怨、忧愁、凄苦的象征。柳词中的寒蝉凄切的叫声让难舍难分的情侣倍增凄苦之感。在万籁俱静的冷清的秋风里, 怀着苦闷落寞的心情, 在故都听到家家户户秋蝉凄切的残声, 置身此时此地此景, 倍增凄凉之感。

小结:境由心生, 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鉴赏三幅画面, 领悟作者以景显情, 以情驭景, 情景交融的写法。品读时, 把握景物的特点, 领会作者的情感, 进入文中的意境。

学习迁移:学生阅读课文第6-11段, 鉴赏第四、五幅画面, 同学合作交流。

教师点拨:“秋雨话凉”的字里行间是什么触动作者的悲凉之情呢?秋雨带给都市闲人的感觉是“一层秋雨一层凉”, 但作者在“平平仄仄”“念阵字”里, 在“灰沉沉的天底”“一阵凉风”的环境中, 触动了他心头的悲伤、忧愁和无奈之感。天气转凉, 一年将尽, 人到中年, 光阴几何, 清闲、孤寂、落寞的心头在天气转凉, 一年将尽的氛围中, 又增一分沧桑、凄凉和无奈。但作者并没有刻意描写, 这就是“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正如辛弃疾的“而今识得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在“秋枣奇景”图景里, 枣树在故都处处都是, “枣子红完, 西北风就要起来了”, 风来冬到。看秋果体味到的是一种留恋, 一种悲凉。

总结:“一粒沙中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作者选取故都一椽破屋, 一方小院, 看漏光、秋草, 听驯鸽的飞声, 还有牵牛花的蓝朵, 瓣瓣落蕊, 声声蝉鸣, 层层秋雨, 枚枚秋果, 在北国的寻常巷陌里, 体味秋的清、静、悲凉, 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真情, 对故都的深深的眷恋和内心的悲凉。

郁达夫《故都的秋》情中有秋的落寞, 秋中有情的眷恋, 情景交融, 浑然一体。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篇3

1.指导品读,把握情感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课文结构

3.鉴赏五幅秋景,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秋天是个意蕴丰厚的季节,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对秋天有不同的感受。“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读到的是壮丽。“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秋风中,杜甫独立夔州岸边感到的是悲凉……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诗人睹物思人,寄情于景,写出情景交融的佳作。今天,我们来赏析这样的美文——《故都的秋》。

二、提纲挈领,整体感知

1.解题(略)

2.总体概括

(1)速读全文,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

总结:故都的秋味——清、静、悲凉。

(2)作者通过哪些人、事、景、物的描写来品味故都的秋味的?再读课文,根据课后练习二的提示,找出相应的段落,并概括五幅画面的内容。

总结:静对牵牛花的蓝朵、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枣奇景。

(3)作者在南国每年秋天思念的是哪些景物?到了故都却大写牵牛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枣,为什么?小组讨论,交流意见。

学生讨论回答:在南国思念的是: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4)教师点拨:与本文基调不吻合的,作者就点到为止,一笔带过,这就是围绕中心选材,这样写叫不蔓不枝。

这篇品味故都秋的文章作者有没有宕开一笔写了其他的内容,你怎么理解?默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回答:课文第二段写的是南国之秋,以南国之秋的慢、润、淡来对比衬托故都秋味的清、静、悲凉,突出故都的秋的秋味十足。南国景色虽美,但在作者眼中却“看不饱,赏不够,赏玩不到十足”。

(5)教师点拨:课文的情、景、理达到完美的统一,我们感受到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挥洒自如的美,领悟到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情。

学生讨论后回答:作者既围绕中心选材,又艺术地宕开一笔,用对比和衬托,把精微的描写和深刻的议论结合起来,使文章的主题突出、集中、精彩,体现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在写作中要借鉴这种方法。

三、品析语言,品味意境

本文基调是清、静、悲凉,文中五幅画面各偏重哪个特点?自读课文3-11段,合作交流。

牵牛花——清;秋槐——静;秋蝉、秋雨、秋枣——悲凉

鉴赏画面一:牵牛花的蓝朵

1.作者重点描写牵牛花的什么方面?如何突出“清”的特点?

教师指点:郁达夫着重写牵牛花的花色。“紫黑色”色彩太浓重,基调低沉,压抑;“淡红”属于暖色,作者说它“最下”;蓝色和白色属于冷色,体现宁静深远、素雅纯净的氛围,与高远的蓝天形成秋的基调,让人感觉清凉疏朗。

作者营造一种北国清凉氛围的环境: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长的草,加上牵牛花的蓝朵,让人感到秋天的清气扑面而来。

2.赏析诗句:王安石罢相后的两句诗“细数落花因坐久,缘寻芳草得归迟”,诗中流露出他怎样的感情?

教师指点: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终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事,细数落花,一个“久”字透露出寂寞凄苦的心情。郁达夫和王安石的心境颇相似,意境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清静闲暇中透着落寞。

鉴赏画面二:秋槐落蕊(略)

鉴赏画面三:秋蝉残声

1.一位同学朗读文段,大家思考:作者是怎样通过秋蝉状写“悲凉”的?

总结:作者以声衬静,与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同工之妙。

2.赏析诗句:结合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词句中“蝉”的意象理解文中“悲凉”的意境。

教师点拨: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蝉是哀怨、忧愁、凄苦的象征。柳词中的寒蝉凄切的叫声让难舍难分的情侣倍增凄苦之感。在万籁俱静的冷清的秋风里,怀着苦闷落寞的心情,在故都听到家家户户秋蝉凄切的残声,置身此时此地此景,倍增凄凉之感。

小结:境由心生,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鉴赏三幅画面,领悟作者以景显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法。品读时,把握景物的特点,领会作者的情感,进入文中的意境。

学习迁移:学生阅读课文第6-11段,鉴赏第四、五幅画面,同学合作交流。

教师点拨:“秋雨话凉”的字里行间是什么触动作者的悲凉之情呢?秋雨带给都市闲人的感觉是“一层秋雨一层凉”,但作者在“平平仄仄”“念阵字”里,在“灰沉沉的天底”“一阵凉风”的环境中,触动了他心头的悲伤、忧愁和无奈之感。天气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光阴几何,清闲、孤寂、落寞的心头在天气转凉,一年将尽的氛围中,又增一分沧桑、凄凉和无奈。但作者并没有刻意描写,这就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正如辛弃疾的“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在“秋枣奇景”图景里,枣树在故都处处都是,“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风来冬到。看秋果体味到的是一种留恋,一种悲凉。

总结:“一粒沙中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作者选取故都一椽破屋,一方小院,看漏光、秋草,听驯鸽的飞声,还有牵牛花的蓝朵,瓣瓣落蕊,声声蝉鸣,层层秋雨,枚枚秋果,在北国的寻常巷陌里,体味秋的清、静、悲凉,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真情,对故都的深深的眷恋和内心的悲凉。

郁达夫《故都的秋》情中有秋的落寞,秋中有情的眷恋,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课后练习:通过本文我们要学习作者调动听觉、视觉和触觉感受景物,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深沉而细腻的感觉、情思的写作方法。写一段体现景物特点,情景交融的文字。

《故都的秋》教案 篇4

1、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来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

2、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情景俱到,既细且清”“真切灵活”的散文特色,“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进一步体会散文

1、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2、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3、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三、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稿“形”与“神”的关系。

4、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教学重点

1、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何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

2、本文题为“故都的秋”,文中却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佳句是举不胜举。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

1、“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寒蝉凄切,对长亭往,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明确:在以上的诗句中,毛泽东读到的是秋日的壮丽,杜甫读到的是秋风的悲凉,柳永读到的是秋雨的凄凉。面对秋景,诗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文学作品中的客观景物和作者的主观感受是统一的,和作者的个性、经历和情趣是分不开的。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进而体会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面对“故都的秋”,他读到的是怎样的秋呢?

二、作者及时代背景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郁达夫选集》等。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云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本文写于1934年8月。

三、题解

“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明确:北平、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现在的都城是南京,“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四、初读课文,体会情感

1、朗读阅读,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五、再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

(指导学生作疏理全文结构的训练)

先依据练习的框架,作自读。然后逐层提示如下: 第一部分(1—2):赞秋

北国秋感:“清”“静”“悲凉” 江南秋感:慢、润、淡 第二部分(3—12):绘秋 “小院秋晨” 色 冷色调。“秋槐落蕊” 声 寂静与落寞 “闲话秋凉” 味 悲凉 “秋果胜景”

第三部分(13—14):恋秋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故都之秋:“我”减少寿命也要留

总结: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的完美融合 抒发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及落寞情怀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思考、讨论练习题一和二。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研究探讨。

联系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二、捕捉信息,寻找文眼——“神”

1、文章的标题已指明了描写的地点“故都”和描写的内容“秋”,而在文章当中,作者是否只写了北国之秋?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是。作者除了写北国之秋,还写了南国之秋,这样就形成了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

2、提问: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来描写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

(学生齐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3、提问:哪一位同学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北国之秋和南

国之秋的特点? 明确:北国之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的特点是“慢”“润”“淡”。板书: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小结:概括得好,这就是北国之秋的神韵。显然,在作者的心目中北国之秋要远胜南国之秋;北国之秋已成为作者的魂之所牵,梦之所萦,真是韵味无穷。这种对故都之秋的情感就是文

章的“神”。

三、筛选语言,概括秋景——“形”

1、那么,北国之秋为什么让作者魂牵梦绕呢?是故都的哪些秋景使作者难以割舍呢?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作者所描写的故都秋景。(学生阅读,圈点)

明确:(1)有芦花、柳影、虫唱、月夜、钟声。

(2)还有碧天、牵牛花、槐树、秋蝉、秋雨、秋果。

2、提问:那么这些景物组成了哪几幅“秋景图”?

明确:有秋花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

3、提问:那么,这五幅故都秋景图是分别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如写秋花,作者侧重写了牵牛花的哪个方面? 明确:(1)写秋花侧重颜色(冷色)这一角度,写秋槐侧重于落蕊的(落寞)形状的角度。

(2)写秋蝉是侧重写(残)声,写秋雨是侧重写其味(秋凉),写秋果重点写它的果实(青涩)。

小结:作者分别从色、形、声、味、实五个角度,为我们绘就了五幅“故都秋景图”,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这就是秋之“形”,也是这篇散文的“形”。

四、情境引领点拨:讨论取材,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状况。

1、提问:你认为《故都的秋》取材有何特点?作者为什么不写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明确:文章取材主要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香山红叶的暖色调,颐和园的喧闹,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由于情的驱使,他选择了最能表现自己感受的载体:清晨院子所见景象;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秋风秋雨等等。感情与之融为一体。这些与作者当时思想苦闷忧愁、追求隐逸恬适的生活情

趣有关。

2、朗读课文,品味了文章的“形散神聚”,再体会一下“景人合一”的特点。(1)、提问:那么,这五幅图画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

提示:请同学们注意:学习语文,既要运用“求同思维”,也应学会“求异思维”。大家想想看,作者在写这几种景物时,为什么不考虑文章的先后顺序呢?

明确:在这里既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空间顺序:这是一篇散

文,“形散而神不散”。

追问:请具体谈谈你们的意见。

明确:这五幅画面从表面上看是无序的,既不是时间、空间顺序,也不是逻辑顺序,这恰恰体现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2)、提问:那么,把这五幅画面连接起来的“神”又是什么呢?

明确:是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提问:那么,这五幅画是怎样体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

明确:(1)牵牛花本来是五颜六色的,而作者笔下的牵牛花却只有蓝色和白色。从美术的角度来说,这两种颜色属于冷色调,给人一种清、静、悲凉的感觉。

(2)作者写槐树,不是写它的高大挺拔,而是写秋槐的落蕊。看到这落蕊,怎能不叫人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凉呢?(3)秋雨和春雨、夏雨是不同的:春雨是濛濛的,富有诗情画意;夏雨是粗犷豪放的,还常常不期而至,给人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而秋雨,总让人感到一种寒意。

(4)秋果本来可以给人带来收获的喜悦,可作者笔下的秋果却并不是成熟的,还有些青涩,这也给人以悲凉之感。

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运用联想,把文章中的景物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表述形象、贴切,还运用了美学知识来品评。正如同学们所说,作者用“清、静、悲凉”的共同点把五幅画面连结起来,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板书: 形散神聚

三、课堂小结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是说人的情感随外物的变化而变化,春景使人畅怀,暮景使人感伤。《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将故都的秋色和个人心中的悲凉巧妙融合,温婉地表达了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及落寞情怀。在选景时,作者以情驭景,情寓景中,做到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的完美融合,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四、作业设计

《故都的秋》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3、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4、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何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

2、本文题为“故都的秋”,文中却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

教学难点:

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的辨证关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讲解法

3、诵读法。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在《再别康桥》中,徐志摩先生慢吟轻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那么,秋天呢?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那么,郁达夫眼里的秋又会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著名的散文——《故都的秋》。让我们循着作者细腻的笔触去细细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二、学生自读课文

三、介绍作者: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45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本文写于1934年8月。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四、题解

“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值得品味。“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五、课文结构:

故都的秋景共有五种:清晨静观图,落蕊轻扫图,秋蝉残鸣图,都市闲人图,胜日秋果图。

第一部分:总起(第1、2自然段)

①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总起

① 北国之秋感受:“清”、“静”、“悲凉”

向往:“想饱尝一尝”

② 南国之秋感受:“慢”、“润”、“淡”

向往:“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味不浓不让人满足。

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区别在哪个方面?用一个字来概括。味。

(2)为什么北国之秋给作者以悲凉之感?(提示:结合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第二部分:分写(第3—12自然段)秋花—色;秋槐—形;秋蝉—声;秋雨—味;秋果—实

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秋院:破屋、碧空、鸽子、槐树、和秋草“清”

槐树落蕊而知秋 “静”

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

记叙 秋蝉残鸣而报秋 “悲凉”

议论

秋雨淋人人知秋

故都之秋,有它的特别之处。

枣树秋色之奇观

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第二课时

六、探讨课文内容

1.讨论: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这个客观现实呈现出什么特点?

明确:总领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板书:清、静、悲凉)

2. 是通过哪些景象的刻划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话秋雨、佳日胜果。

(板书: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3.品味词句: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静、悲凉”

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

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

4.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

点拨:因为“红”的暗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

5.枣子熟了不也是红的吗?作者又为何喜欢呢?

点拨:作者欣赏的是“全盛时期”的秋(“

七、八月之交”),这时的枣是“淡绿微黄”,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6.作者为何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

点拨:为了对比,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

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

7.大家这堂课心情怎样?

沉浸在“清、静、悲凉”之中,心里感到压抑。

七、总结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

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1.为什么以“南国之秋”作对比?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尾提到“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并作了适当的展开,以此与北国之秋作对比。对比的目的非常明确,即抑彼扬此,北国之秋胜于南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这种感受既来自空间的对比(南北两地),也来自时间的积累(“已将近十余年了”)。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2、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3、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八、课后思考

故都的秋教案 篇6

1、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课时:一课时。

重点:加强朗读,品味语言。

难点:课文朗读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步骤:

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

(出示投影片1)

二、理清思路,划分段落

1、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2、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依次出示投影片2、3、4、5、6。学生找出有关段落)

三、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1、讨论分析破屋秋色图。(出示投影片2)

(1)听录音,找出描写对象、景物色彩和人物动作(出示投影片7)

(2)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1:找出关键词语。

2、讨论分析街头落蕊图。(出示投影片3)

(1)听录音,找出关键词语。

(2)品味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句。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2:比较不同句式。

3、讨论分析桥头秋雨图。

(1)学生朗读、品味。

(2)归纳品味语言方法3:体会深层含义。

四、归纳总结,布置练习

1、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品味语言的其他方法,如:品味语言方法4:诵读精彩文段等等。

2、归纳品味语言的四条方法:(出示投影片8)

找出关键词语;比较不同句式;体会深层含义;诵读精彩文段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 篇7

授课者:李平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品味文章语言,分析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明白文章基本思路。

(二)能力目标:

领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

感受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眷念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体会秋的特点,领会文中情感。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难点:感受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以及流露出的悲凉、伤感。

教学准备: 学生充分预习。(反复读课文,作者、字词、背景,结合导学案)

教师精心备课、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一年四季,各具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其中绘秋的佳句名篇甚多。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萧瑟凄清;如王实甫《西厢记》“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离别忧伤;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绚丽壮观。各人因经历不同、心境不同,绘秋时所选景物不同,同一景物角度的不同,感情亦不相同。今天,我们要来欣赏一篇写秋的佳作《故都的秋》。

在课文中,郁达夫先生有着怎样的心境?绘了秋天的哪些景、抓住其怎样的特点?表达怎样的感情呢?

二、检查预习:

绘了秋天的哪些景,抓住其怎样的特点?(由小组代表发言)

明确: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漏下来的日光,牵牛花,秋草,槐树,落蕊,秋蝉,秋风,秋雨,闲人,果树。(3—11段。)

5幅画面:破屋秋色、槐树落蕊、秋蝉残鸣、闲话秋凉、清秋佳果。特点(1段):清、静、悲凉(衬托

文眼)

三、思考讨论:

1、写景要抓住特征。这些景物是如何体现出特别清、静、悲凉这一特点的?(要求:(要求:小组合作。提示:听朗读,先圈出描写色彩的句子,划出传递声响的句子,标出表达心情的词句,自己再读读,同学之间说说感受。)

明确:清在色彩

静在声音 悲凉在心境

2、合作探究:古人绘秋多写其凄清、萧瑟,今人绘秋多写其绚丽、壮观,为什么作者写秋景却突出“清、静、悲凉”呢?(学生分析自己搜集、教师补充的背景。)

个人遭际:自小体弱多病、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中年丧子,颠沛流离,命运多舛。个人气质抑郁善感。

社会风云: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文艺追求:在杭州离群索居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悲秋情结(12段):屈原“悲哉,秋之为气兮。萧瑟兮草木凋残而变衰。”曹操“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瑾引用的“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无不证明中国文人对于秋有着不能自已的深情。

生结合《荷塘月色》思考明确:因为他的文人忧郁气质,他的独特经历,他的心中始终存有寂寞、悲凉,加上文学追求,所以他眼中的秋景独具特色。

师补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文中之所以抓住秋景的“清、静、悲凉”着墨,既是作家对故都秋的的客观描绘,更是作者寂寞、悲凉心情的投射,从他所写景物的特点上也能感受到作者此时的心境。这就是我们在写作上经常说的: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

3、思考拓展:文中通过具体写景除了表达出悲凉、寂寞的心情,对故都的秋,还有怎样的情感?

热爱、眷念(14段的直接抒情,对“故”、“故都”的理解。人们对过去的事物往往充满怀念、眷念之情。如: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王维“君自故乡来”,李煜“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等。北京历史悠久,秦汉以来,就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辽、金、元、明、清均定其为国都。现在的国家连年战乱,北平不再是国都,且受到日寇侵掠的威胁。)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作者围绕故都“清静悲凉”特点,描写了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平凡的秋景,写出了不凡的秋味,抒发了热爱、眷念,又有点寂寞、悲凉的秋情。

五、作业。

金太阳导学案《成都的春天》习题。

写写校园的秋,要求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500字左右。

六、板书:

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

故都的秋

衬托

悲凉

热爱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篇8

郁达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2、能力目标:(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3、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三、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提问法

3、对比法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通过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赏析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秋色、秋声、秋味。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情去诠释心中的秋(复习有关秋景的古诗词)。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有人在夕阳下悲叹,他看到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他感到的是漂泊的孤独与苍凉!此人是谁?(马致远)

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板书课题:故都的秋 郁达夫)

二、整体感知

1、解题:“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明确:北平、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现在的都城是南京,“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2、大家快速阅读,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三、具体研习

1、文章的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喜欢故都的秋,那么他选取了哪些画面来写故都的秋?(学生阅读圈点,教师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关键句。)

明确:从3--11自然段。主要是5幅画面,第3段庭院静观(破屋秋色),第4段槐树落蕊(街头落蕊),第5段秋蝉残鸣,第6—10段闲话秋凉,第11段清秋佳果。

2、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

明确:清、静、悲凉。

3、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的呢?(下面先请同学来诵读课文3——11段落,其他同学要眼耳手脑并用,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秋色】

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枯黄)

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

①那么这些色彩有什么特点?(红、橙、黄等颜色称为暖色系,绿、青、蓝等颜色称为冷色系)明确:冷色。

②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明确:主要的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让我们来看看郁达夫在写作这篇散文的时候的什么样的一种精神状态,插入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作者在写这些描写色彩的词不仅体现了是故都秋“清”的特点,也是作者情感色彩的外显。

③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

明确:“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说„„”。

【秋声】

四、小结

本文情与景的密切关系: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板书】

五、布置作业:

思考:这节课我们主要赏析了3-11段,感受了作者笔下故都秋的2鸽声 帚声 蝉声衰弱 风雨声人声静 【板书】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板书】

清、静、悲凉。文章的第2、12、13、14段这些文字看似多余,它们有没有作用,如果有,有何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赏析意象,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分析第12段。

【教学过程】

一、朗读

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赏析意象

①牵牛花:作者选择的牵牛花条件是非常严格的啊,要“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既写“静”同时也写“清”;为什么是“一椽破屋”“破壁”?这些都说明了这是“故都”,它是从漫长的岁月中走过来的,有了一定的岁数与历史了,更能体现作者的悲凉情绪。试想,在崭新的房子里面,能够有这些悲凉、凄清的情绪吗?而且,作者对这些牵牛花的颜色也是挑三拣四的,”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淡红色最下?因为“红”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试做陪衬。”体现了“悲凉”。这里看出作者此时所欣赏的是一种萧条,落寞,凄清的景。

②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 明确: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三、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

1、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

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

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

2、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

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

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

3、文章还有没有前后呼应的段落?

明确:1和14段,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构成了呼应。

四、难点探讨

第12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作业》

板书: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庭院静观清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

二·2《故都的秋》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深入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

2、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研读发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导语: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漫步“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康桥,在《再别康桥》中,徐志摩先生要慢吟轻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那么,秋天呢?(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我说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板书:读懂客观现实,体会思想感情)

板书:故都的秋

2、题意讲解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

“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文章围绕“秋”之景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思想感情--以情驭景,以情显景。

(二)文章分析

1、上一节课,老师已经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齐读一下第一自然段。并思考故都的秋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板书特点:清

悲凉

2、在这一段当中,哪一个词语最能体现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强烈情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饱尝

作者对秋的热爱、向往和思念之情,体现情感的真切、热烈。

3、一连用了三个地名:杭州——青岛——北平,又有怎样的意味呢?

参考:写出作者排除万难,不远千里,辗转奔波,不顾危险,就为看一眼故都的秋,体现作者对秋深深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4、作者为了表达这些情感,他接着写了什么内容呢?(请一位同学起来读第二自然段)(1)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参考:江南的秋

(2)江南的秋有什么特点?

参考:草木凋零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时常多雨而少风。只能感到一点点的清凉。

(3)能够强烈表达作者对江南的秋的不满足的是哪个句子?

参考:“秋的色,秋的味,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3)作者为何要这样写江南的秋呢?有什么目的?

参考:与北国之秋形成对比,衬托出北国之秋味的厚重感,表达对北国秋的渴盼和思念。

5、本段写的是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的对比,请同学们通观全文,还有哪一个自然段写了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对比?

参考:第11自然段

(1)这段当中最明显的对比句子是哪一个?有何妙处?

参考:“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区别在哪个方面?用一个字来概括。

明确:

味。

为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明确:比喻。不是对比或类比。(“正像是……”(学生旁注在书上)

.郁达夫连用了四组比喻性的对比,目的是为了形象地说明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黄酒之于白干”比喻南国之秋秋味平淡,北国之秋秋味浓烈(A、黄酒的温和,白酒的浓烈); “稀饭之于馍馍”比喻南国之秋秋味稀薄,北国之秋秋味厚实(B、稀饭的稀薄,馍馍的厚实感);“鲈鱼之于大蟹”比喻南国之秋秋味柔软,北国之秋秋味刚强(C、鲈鱼细腻鲜美,大蟹的刚强味浓);“黄犬之于骆驼”比喻南国之秋范围狭小,北国之秋范围广大(D、黄犬的轻佻小巧,骆驼的沉稳高大)(黄犬走一段路,撒一泡尿,轻佻、个小;骆驼一步一个脚印,沉稳厚重,高大)。】 前面三个对比是通过饮食之味形象写出秋之味,后面的对比通过动物的体形与性子写秋味的大、厚实。写出北国秋味的强烈和厚重感,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眷恋。

6、作者对故都的秋有深深地情感,那么哪一自然段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爱之深,恋之切呢?

解说:最后一个自然段(12段)(请学生齐读一遍)

作者原意用生命的代价来换取北国的秋,足见作者的“痴”对北国秋的深深眷恋。也让没有到过北国的人产生了去北国赏玩,一饱眼福的念头。

7、文章开头抒情,结尾又抒情,第二段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对比,倒数第二段有进行对比,请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说:首尾呼应,有一种荡气回肠之感,也使整篇文章结构完整。

第二课时

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特别情感,对故都的秋的独特感受又是通过那些劲舞的描写来表达的?让我们随作者神游故都,观秋色、闻秋声、品秋情。(请同学们看到描绘秋天的3——10自然段)

1、生齐读,并思考这一部分写到哪些景物?找出文章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声音的词语及划出体现作者心境的词语和句子。

是通过哪些景象的刻划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明确:3-10段写景(朗读)。作者选取了故都秋景中的“秋晨”,“秋花”,“秋树”,“秋蝉”,“秋雨”,“秋枣”等景物来描写的。这些景物各具怎样的特点?

教师明确:(板书)

五幅秋景图:清晨静观(秋晨的天空)(3)、落蕊轻扫(秋槐的落蕊)(4)、秋蝉残鸣(秋蝉的残鸣)(5)、都市闲人(秋雨的凉意)(6——8)、胜日秋果(秋枣的色彩)(9)。

(板书: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分别从不同的感觉品味揣摩: 秋光:秋天的早晨,仰视可见“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近看可以“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这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还有那“玉泉的夜月”,给人以高远柔和而又清冷之感。

秋声:“西山的虫唱”,“秋蝉衰落的残声”,是凄凉哀惋的。

秋色:既有“鸽蛋似的枣儿”从淡绿微黄到红特的成熟过程,也有喇叭似的朝荣“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的主观感受,显示着秋之火热与冷漠的统一。

秋味:息列索落的秋雨,一阵凉风,一层秋雨,平添了“无边雨丝似愁长”的凄凉之味。

继续提问:

1、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因为红的色调不符合悲凉的心境。)

2、枣子熟了不也是红色的吗?作者为何又喜欢呢?(淡黄微绿的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3、“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

(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 3 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3.品味词句: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静、悲凉”

明确: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鸟的飞声是极细微的,一般是听不到的,除非是很安静的时候。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细数、静对——闲适,独享秋味,亦显一种惆怅哀伤之感,悲凉之情。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

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写到踩上落蕊的时候,声音也没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写秋蝉----“衰弱”、“残声”。【蝉声,不同于夏天的热闹非凡,这里的蝉声是衰弱残声,嘶叫的,嘶哑的,疏疏落落,时有时无,低沉的声音。在萧条的秋天里,安静的环境,再加上作者一颗细腻的心,这样的声音尤显突兀,凄凉——这是静静地秋天里单调的哀婉之调。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疏落的寂静的悲凉。)

【人声:能够清晰地听到人声及谈话的内容。安静的环境才显人声的突兀。例如,夜晚深巷的琵琶,夜晚深巷的犬吠,婴孩的啼哭声„„又有诗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体现的还是静】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

【主要体现静。也有清和悲凉。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

写秋情:①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空远,辽远,天越高越显认的渺小——孤单寂寞

②“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拉巴似的牵牛花”,③作者看到扫帚的丝纹时——“细腻、清闲、落寞”——悲凉心境

④都市闲人的话语“唉,天可真凉了——”——一个“凉”字,不仅说的是秋雨的凉,秋天的凉,又何尝不是作者内心的悲凉呢?

4、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悲凉的心境呢?

作者及背景介绍: 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参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花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是“9.18”事变之后,北平也将遭到日寇的践踏,在这样的 时候,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这样的思想和心情来看北平的。就像一件传家之物的瑰宝,即将要面临暴力的抢劫而自己却无力挽回。这样,那种悲凉,那种无奈,自然要在他的文章中表现出来。他眼中看到的是一个这样“清、静、悲凉”的秋。他表现的是一种故都情结,家国之思,也是他人生几十年经历所体味出来的“生命之悲”,所以我们说,他所说的“秋味”实际上就是什么啊?“生命之味”。于是,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此篇优美的散文。参考:

(1)抑郁善感的个人品性的反映。作者是一个悲剧色彩浓厚,并又富有浪漫主义感伤色彩的人。内心极其纤细的他需要这样的景物来排遣内心的烦闷。把复杂微妙而又难言的情怀寄托于景中,委婉曲折地表达出来。

(2)黑暗社会环境的折射。30年代的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食无所安,对国家对前途的担忧,是时代的感伤悲凉。

(3)生活经历。在这样的年代,作者为了谋生,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声愁苦哀痛。所以,看到之景融入了心中的悲凉。这不仅是对故都的秋的悲凉之情,更是体现了人生的感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一些散文的鉴赏,尤其是在把握文中作者的情感的时候,可以从哪方面来鉴赏呢?

参考:作者性情、作者生活经历、时代背景

除以上叙述描写了秋景外,作者还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写秋。哪里是集中的议论部分?

明确:第1 0段。

本段中心句是哪一句?

明确:“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本文本是写景文字,为什么第12段要插入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说明 ?

是要似乎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文题暗合。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出灵气,显出开阔的思路。同时,也是写秋感处处有,范围广,人数多,不分国别、阶级。但是秋味,尤其是中国的秋味只有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感受到十足。所以本质上还是对故都的秋的更深层次的赞扬、热爱、向往。

板书:创造文化氛围,显出开阔思路。

六、板书

思秋(1—2):饱尝、对比

表达

热爱

秋色

眷恋

绘秋(3—11)秋声

故都

秋情

悲凉

交融

的秋

体现

忧郁

孤独

议秋(12)

情怀

上一篇:江西师范大学二外法语下一篇: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