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动物进行分类时

2024-06-30

对动物进行分类时(共6篇)

对动物进行分类时 篇1

1.对动物进行分类时,最重要的是先确定分类依据。如果有人将猫头鹰、蝙蝠、啄木鸟归为一类,将蛇、鲨鱼、海豚归为另一类。你认为他的分类依据是()A,陆生或水生 B, 食草或食肉

C, 有鳞片或无鳞片 D, 会飞或不会飞

2,在鱼的分类中,将黄鱼 鲨鱼 带鱼 分为一类,将鲢鱼 鲫鱼 草鱼分为另一类,其分类依据是()A,有无鱼鳞 B,是否人工养殖

C,生活在海水还是淡水中 D,吃小动物还是吃植物

3,有一同学在野外发现一具已经腐烂的动物尸体,体外被鳞,身体细长,露出部分脊椎骨,根据观察,他得出的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体外被鳞,死亡的动物是脊椎动物 B,身体细长,死亡动物是无脊椎动物 C,体内有脊椎,死亡动物是无脊椎动物 D,体内有脊椎,死亡动物是有脊椎动物 4,下列各种动物中,都属于两栖类的是()A,鲸和蟾蜍 B,海龟和河马 C,蟒蛇和鳄鱼 D,娃娃鱼和蝾螈 5,以下动物类群中,具有恒定体温的是()A,鲸鱼 B,娃娃鱼C,鲨鱼D,鳄鱼

6,爬行动物被称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最主要的原因是()A,加强了肺呼吸

B,有陆地上运动的四肢

C,皮肤外具有鳞片或甲的结构

D,进行了体内受精,摆脱了水的限制 7,下列动物中属于鱼类的是()A,鳙鱼B,娃娃鱼C,鳄鱼D,鲸鱼

8,下列动物属于我国珍稀动物中的两栖动物的是()A,大熊猫B, 娃娃鱼 C,扬子鳄D,白鳍豚 9,下列属于爬行动物的是 A,老鼠B,蜈蚣 C,蟾蜍D,蛇

10,下列动物中,在一生中的不同阶段有不同呼吸器官的是

A,哺乳动物B,两栖类 C,鱼类D,鸟类

11,在热带雨林中生活着一种小动物,他体表有皮毛,前肢和身体间有薄膜相连,会在空中滑翔,体温恒定,胎生,用母乳哺乳长大,从上述资料分析,这种小动物属于 A,鸟类B,哺乳动物 C,爬行类D,两栖类 12,下列四种常见动物中最高等的是 A,猫B,猫头鹰 C,青蛙D,金鱼

13,下列各项中都不属于哺乳动物的是 A,白鳍豚、穿山甲、蝙蝠

B,企鹅、羊、牛

C,鲸、海豚、变色龙 D,鸡、喜鹊、天鹅

14,鲸、鲫鱼’娃娃鱼、墨鱼分别属于 A,鱼类、鱼类、鱼类、鱼类 B,哺乳类、鱼类、两栖类、鱼类 C,鱼类、鱼类、两栖类、软体动物 D,哺乳类、鱼类、两栖类、软体动物 15,自然界中,种类和数量最多的一类动物是

A,节肢动物B,软体动物C,腔肠动物 D,环节动物

16,下列各种动物中,身体由一种细胞组成的是

A,涡虫B,蛔虫 C,变形虫D,蝗虫

17,蚯蚓的身体柔软分节,所以它属于 A,软体动物B,环节动物 C,线形动物 D,腔肠动物

18,昆虫的身体特征是

A,有外骨骼,分成头胸腹3部分,胸部有3对翅,2对足

B,无外骨骼,分成头胸部,腹部2部分,胸部有3对翅,2对足

C,无外骨骼,分成头胸部,腹部2部分,胸部有2对翅,3对足

D,有外骨骼,分成头胸腹3部分,胸部有2对翅,3对足

19,下列对两栖动物的“两栖”正确理解的是

A,有时生活在水里,有时生活在陆地上 B,幼体生活在水里,成体生活在陆地上

C,主要生活在水里,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 D,幼体生活在水里,用腮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

20,动物界中最高等和最低等的动物分别是 A,节肢动物和原生动物B,哺乳动物和原生动物 C,鸟类和节肢动物D,鸟类和软体动物 21,有一种动物,其体柔软,分成许多体节,没有脊椎,他可能属于

A,节肢动物B,软体动物 C,环节动物D,线性 动物

22,爬行动物,鸟类,哺乳类动物的共同特征是

A,生活在陆地上B,体温恒定,用肺呼吸C,体内受精,幼体发育摆脱了水的限制D,均在陆地上产卵繁殖

23,青蛙是一种变温动物,在冬眠时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氧气依靠

A,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B,皮肤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C,青蛙体内储藏着大量氧气D,不需要呼吸

24,现在有以下8种动物,麻雀,带鱼、蝴蝶、蚯蚓、蝙蝠、青蛙,猪、鲸。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

1,根据无脊椎动物这一标准,可以把这些动物分为()动物和()动物,根据水生还是陆生这一标准,可以把这些动物分为()动物和()动物。

2,把这些动物分为有翅和无翅动物,其分类标准时()。把这些动物分为有羽毛和无羽毛动物,其分类标准是(),把这些动物分为胎生和卵生动物,其分类标准是(),25,大自然中大部分的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其中最低等,单细胞动物是()如草履虫。身体柔软、有贝壳的是()身体细长,有许多体节的是()身体呈线性,不分节的是(),消化管只有一个开口,身体扁平的是(),如吸血虫

消化管只有一个开口,身体辐射对称的是()

身体和足都分节,体表有外骨骼的是(),他们也是动物世界中数量最多的类群。

对动物进行分类时 篇2

关键词:鹿科动物,麻醉,注意事项,抢救措施

我国是世界上鹿科动物最多的国家之一, 鹿科动物占世界的50%左右, 它是哺乳类动物中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动物种类, 既可药用又可肉用还可以皮用, 在饲养过程中, 人们对鹿科动物的疾病治疗、运输、人工锯鹿茸等处理都需要对其进行麻醉, 因此, 需要加强对麻醉药的正确使用, 才能避免因麻醉剂使用不当而对动物造成的伤害, 甚至造成动物死亡的事件发生。

1 鹿科动物麻醉药品的种类

在养鹿行业常用的麻醉剂是盐酸塞拉嗪, 具有中枢性镇静、镇痛和肌松作用, 用量小, 作用迅速, 反刍动物对该药很敏感。

2 麻醉前的准备

一是麻醉前动物需要禁食12~24 h。二是麻醉时间, 非紧急特殊情况时, 一般需要在天气条件好时进行。三是对麻醉用针头进行消毒, 保证每只动物单独使用一支麻醉针, 避免处于亚健康动物间各种疾病的相互传染。四是了解动物的具体情况 (动物体质、呼吸、心跳等) , 判断能否进行麻醉。根据动物体重的大小严格控制麻醉剂量;个别对麻醉敏感的动物减少麻醉剂量。五是准备好麻醉剂的拮抗药品及紧急抢救的药品, 确保麻醉动物出现异常时立即进行解救。六是提前准备草枕, 在动物麻醉倒地后立即将头垫高, 防止贲门括约肌松弛瘤胃内容物逆流进入口腔后被误吸进入气管和肺脏, 造成异物性肺炎。七是临床上常以肌肉注射的方式进行麻醉, 如需静脉注射时要控制注射速度和剂量。

3 麻醉后动物的表现

按照正常剂量对动物进行麻醉时, 能使动物产生精神沉郁、反应迟钝嗜睡或半睡的状态, 有些刺激如睫毛刺激等仍然有反应;表现为唾液增、汗液增多, 有些动物还表现呼吸变慢、血压降低。麻醉剂主要经肾脏排泄, 在麻醉过程中动物出现排尿时, 则很快苏醒。如果大剂量注射后使得动物达到深度麻醉的状态, 经常会出现不良反应甚至死亡。整个麻醉过程需要专业的兽医对动物进行全面认真的观察, 发现呼吸异常, 心跳加快尽早采取措施, 一般都能化险为夷。另外, 若是处理过程中出现心率下降、血压下降时, 应保证呼吸道畅通, 条件允许时及时做好人工呼吸和药物治疗。

4 麻醉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是在麻醉过程中, 须一名有经验的兽医人员随时观察动物反应情况, 如果发现麻醉效果不佳, 可再次注射首次剂量的1/2;如果发现动物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全身体表大量出汗, 说明动物对麻醉剂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需要立即注射拮抗剂进行抢救。二是观察人员对处于正常麻醉的动物要掌握好麻醉情况, 观察动物若有排尿出现, 说明动物快要苏醒, 此时对动物的处理是需要追加麻药剂量为初始剂量的1/2即可。三是大多数动物第一次按要求使用麻醉剂会达到很好的麻醉效果。四是有些动物长期使用麻药, 对其会产生一定的耐受, 使用时需要加大两三倍的剂量。五是个别种属的鹿科动物的使用效果有很大差异, 如水鹿对该麻醉剂有很大的耐受力, 认为在水鹿麻醉时慎用。六是避免麻醉的动物与非麻醉动物混在一起发生踩踏情况, 对动物造成伤害。

5 麻醉后异常情况种类表现及处理

关于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学生;分类管理;平衡发展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相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经历下,为什么最终会造就成就反差很大的学生呢?而根据科学研究,人在刚出生时,先天的禀赋都差不多;正如一块麦田的麦子,特别高的凤毛麟角,特别低的也少之又少。明代学者王艮说,人之天分有不同,论学则不必论天分。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都相差不大;到了高年级,尤其是进入初中以后,他们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那么形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家庭教育、社会环境、还是教者态度?是学习习惯、方法效率、还是兴趣意志?可见原因很多,因人而异。在此我套用一句名言,学习好的学生都差不多,学习不好的学生各有各的原因。

同时,在教学中制定教学目标时,针对的是全体学生,我们知道,同班学生在学业水平上也是存在较大差异的,而在限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别无选择的面向那些能跟上教学进度的参与者,而无暇顾及那些跟不上节奏的跟跑者。《论语》上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意思是学业水平达到中等以上可以教给其更高层次的知识,学业水平在中等以下,就不能继续让其学习更加高深的知识了;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按教学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所以经过一定学段后两级分化必然出现,且会日久弥重。那么,我们如何贯彻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的课程理念,尽可能缩小这种差距呢?我的想法是:将学生根据学业水平及成因进行分类,然后制定相应策略,分类要求,分类指导,分类检测,分类管理,从而在学业水平上达到不同层次的共同提高。因此,可进行如下分类:

甲级:学习基础好,学习效率高,学习兴趣浓厚,成绩优秀的学生;

乙级:学习基础较好,学习效率较高,求知欲强,成绩较好的学生;

丙级:学习基础不稳,学习习惯不好,缺乏毅力,成绩一般的学生;

丁级:学习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能力差,成绩不好的学生。

不难看出,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智力问题不是问题,而且我们要相信,智力因素的差异,完全可以通过学生个体的勤奋来弥补。宋代诗人杨万里在《庸言》上说,不可怙者天,不可画者人。意思是说,不可依赖的是人的天资,不可限量的是人的后天努力。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够针对不同分级的学生制定相应的管理目标,信任学生,相信自己,改进方法,注重实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促使他们从较低层级向较高层级迈进。

一、让自信的种子生根发芽

丁级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习有恐惧心理,学习方法及习惯不好,大多缺乏自信。对此,我们先制定较低的学习目标,以达到丙级水平(学习成绩一般)为宜,让后根据他们基础知识存在的问题,回归到较低年级从更基础、更简单的知识点尝试自学,体验成功,提振学习能力,补足知识系统。课堂交流以概念性问题为主,合作探究以基础性问题为宜。做到目标具体,要求不高,针对性强,易达成目标;呵护他们些微的进步,让他们能够切实体验成功的喜悦,体悟收获的过程,变恐学为爱学,从而逐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二、让求知的幼芽破土成苗

丙级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习惯不好,懒散懈怠,缺乏毅力。相应的我们制定目标时就以达到乙级水平为宜,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学习目标的强化,重视分析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家访或个别谈话了解他们的心理症结,让后对症下药,进行心理疏导,纠正他们思想观念上的偏差,解决他们心理认识上的困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端正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求知欲望,养成良好习惯。

三、让蓄势的幼苗茁壮成长

乙级学生,基础知识稳固,学习目标明确,但学习方法较少,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仍需提高。制定目标时,自然以达到甲级水平为准,重视强化学法指导,着力提升学习能力,不断寻找适合于自己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全面促进稳步成长。

四、让创新的小树枝繁叶茂

甲级学生,知识系统全面,学习兴趣浓厚,有较好的学习习惯,较强的学习能力,因此,制定目标时,就要重视对知识的探究和拓展,鼓励创新,优化能力,并且使他们深切的知道,不进则退,激励他们走向更为全面迅速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不同学科上所具备的学业等级也往往是不相同的。因此,在不同学科上就要制定更为具体的培养目标,把目标渗透到每个学段,每个学期,每一节课。当然,无论我们制定多么具体的目标,采取怎样有效的措施,关键还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因为,策略虽然决定成败,但态度决定一切。积极的心态能使我们终身受益,它会催人奋进,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李秀贤.从“圈养”和“放养”思考毕业班学生的分层管理[J].广东教育,2014,(07):97-98.

对民事案件进行分类化审理的思考 篇4

内容提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事纠纷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大部分民事纠纷主要集中在基层人民法院,基层法院的法官承载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基层法院法官断层现象也日趋严重,如何将有限的审判资源合理分配和利用,是基层法院面临的新问题。笔者以所在的基层法院的民事审判的现状为基点,从民事案件分类化审理的主要内容、必要性、分类化审理的优势进行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做好民事案件分类化审理的建议。其目的是针对基层人民法院案多人少及法官断层等问题,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审判资源的优化配臵,最大限度发挥现有审判资源作用成为基层法院缓解审判压力,提升工作质效的必然选择,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基层法院的法官业务素质不高,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还必须通过法律和制度建设从组织上、程序上和相关配套措施上加以推进,才能真正让法官走上专业化、精英化的道路,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全文共6939个字。

关键词:民事案件 分类化审理 必要性 优势 建议 以下正文:

当前基层法院民事审判工作基本占据了全部审判工作 1 “半壁江山”的重要位臵。与此同时,基层法院均普遍面临“案多人少”的突出矛盾,而且这种矛盾从目前情况看,在短期内基本无法调和。为此,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审判资源的优化配臵,最大限度发挥现有审判资源作用成为基层法院缓解审判压力,提升工作质效的必然选择。2010年以来,沿滩法院民一庭开始尝试对案件进行分类化分组审理的新模式,经过一年多运行,收到了良好的工作效果。

一、民事案件类化审理的主要内容

民事案件分类化审理模式的提出基于对当前基层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类型、案件数量、案件特点进行分析,结合法官的业务水平、社会阅历及性格特点等因素对案件进行分类化审理。以该院民一庭2010年受理的全部民事案件为例:2010年共审结民事案件262件,其中:婚姻家庭类案件106件;道交赔偿及健康权等侵权类案件81件;民间借贷、买卖、租赁合同、劳动争议、征地拆迁等类案件75件,案件类型分布较为集中。上述案件在基层法院的审理工作中也分别呈现出不同特点:例如民间借贷、买卖合同类案件一般来讲事实较为清楚,法律关系简单,审理难度不大;而婚姻家庭类纠纷案件,虽然审理难度不大,但矛盾容易激化,需要有社会阅历且有耐心的法官多做调解工作;侵权类案件及劳动争议、征地拆迁等类案件涉及到的法律关系比较复杂,一般来说审理周期相对较长,需要业务水平较高的法官进行审 理。

针对上述特点,在该院民一庭仅有三名法官的前提下,结合案件类型、数量特点及审理难易程度,首先将承办案件进行类化,并相应地将现有审、书人员大致划分为婚姻家庭类;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等侵权类;民间借贷、买卖合同、劳动争议(追索劳动报酬)等类等三个审判小组,固定一审一书搭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类化案件分组审判工作模式。从2010年3月至2011年5月,该审判工作模式运行以来,共审结各类民事案件392件,调撤率为73%,上诉率为3.8%,无一件矛盾激化案件,无一件涉诉信访案件,无一件发改案件,创造了全市基层法院唯一上诉案件零发改的奇迹。

二、民事案件分类化审理的必要性

(一)民事审判资源重整的内在需求

纵观司法改革的进程,我国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足自己的国情,并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的司法经验,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司法体系,逐步形成了立案、审判、执行、审判监督四个环节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良好司法运行机制。在审判方面确立了刑事、民事、行政为主体的三大审判结构,同时打造了一支坚强有力的职业化审判队伍,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 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司法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几年来,民事案件数量逐年攀升,新类型案件不断涌现,而办案人员的增加数量有限,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加重,办案质量与效率已经受到明显的影响。人民法院为探索专业化审判之路,将民事审判划分为传统民事与商事审判,在提高审判质量与效率方面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这种审判任务的分解只是粗线条的,与精细化分工相差甚远,同一法庭的法官面对的仍然是多种类型的案件,而一个法官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项审判业务都研究透,人才优势的发挥同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实践证明,只有专业化,人民法院才能集中有效的司法资源,打造自己的精细化审判队伍。

(二)法官队伍的素质对分类化分工提出现实要求。大家知道,法律知识是一套专业化程度很高的知识。法官是把知识转化为解决社会纠纷的行动之人,人们又习惯把法官比作“社会医生”。因而,法官的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智力劳动,专业性、技术性很强,必须经过严格的职业训练,具有娴熟的审判技能、扎实的基本功,成为法律方面的专家。作为一名法官,在审判案件时,还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敏捷的判断能力、透彻的分析能力、理智的自控能力、理性的决断能力,令人信服的说理能力。一位美国学者指出,要在法律方面作出成绩……一个人必须在基本概念和职业道 德方面适合社会需要。有了这个条件,健全的理智会通过职业上的努力发展自身。那么,我国基层法院的法官是否基本具备这些素质呢?改革开放后的法制建设初期,重新建立的司法机关需大量法官,为了满足这一需要,从其他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以及从复转军人中调任和安排了不少人充任法官,甚至还陆续从以工代干者中选拔了一些。这里面固然有权宜之计的考虑,有当时人才资源局限的因素,也有干部制度存在缺陷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则是对于法官职业性认识的缺乏和否认。事实上,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基层法院中,科班法律系本科生较少,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基层法院,有的法院甚至无一个全日制政法院校的法律专业本科生,如:笔者所在沿滩法院在编干警51人中,有法官资格的为26人,占51%,有法官资格的26人中无一人为全日制政法院校毕业的法律专业本科生。当然,非科班生法官中确实有部分优秀人才,甚至有一些人的水平超过科班生,但这毕竟只是极少数人。因此,我国基层法院法官队伍的现状就是大多数法官的水平与职业法官的要求相距甚远,法官之间的业务水平也参差不齐,不少法官难以承担新型疑难案件的审理,作一定的专业化分工也是法官队伍现实状况的要求。

(三)民事领域的拓宽对审判分类化提出客观要求。由于近年来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民事法律关系日益多样化,以及民法理论研究的深入,民事审判领域在不断拓宽,涉及内容 日趋丰富。一方面,传统民事案件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在婚姻家庭纠纷中,以第三者插足、家庭暴力等为由要求离婚、请求过错损害赔偿、要求对子女行使探望权、要求作亲子鉴定等纠纷案件不断增多,夫妻财产分割也多样化,甚至牵涉公司、合伙财产的分割,还出现农村离婚案件居高不下、离婚案件老龄化等新情况。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型案件越来越多。这几年,各地普遍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旧城改造力度越来越大,由此产生的房屋拆迁、土地征用补偿等纠纷不断增多;随着国家土地制度、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房地产纠纷的类型和范围也出现了不少新的变化,除以往的房屋买卖、租赁、确权、侵权、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合同纠纷外,还出现了房屋按揭、商品房预售、预租、项目转让以及房地产开发中的虚假广告、物业管理等新类型案件;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侵犯名誉权、隐私权、生活安宁权、噪音污染等新型纠纷不断出现,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的案件的数量和类型不断增加,索赔的数额也越来越高;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旅游、婚庆、装修等服务行业产生的服务纠纷也不断增多。新型案件审理过程中,因审理难度大,导致审理期限迟延。为将审理期限迟延控制在最小限度内,就必须实施分类化专业化分工,让一部分法官集中精力攻关一类或几类新型案件,加快审理步伐,提高审判效率。

三、民事案件类化分组审理的工作优势

分类化专业化审判的精髓就在于将司法资源进行整合,运用法院内部最具专业优势的法官针对专门案件开展精细化审判。“精”可以理解为更好、更优、精益求精;“细”可以解释为更加具体,细针密缕、细大不捐。通过审判工作实践检验,笔者总结出分类化案件分组审理模式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有利于均衡审判管理。实行类案分组审判以后,庭长对全庭工作更容易直观掌握,对审判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各小组审判工作由于在分案时就考虑到了均衡,审判人员在工作中通过横向比较也能发挥均衡结案的自觉意识,从而使全庭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势。

2.有利于提升办案质效。由于各类案件本身就存在繁简不同的特点,实行类化审理实际上暗中契合了对案件施行“繁简分流”的需要,便于简易案件的快捷审理;审书组合固定审理相同类型案件,有利于其熟练驾驭庭审、准确把握焦点、减少工作差错、提升办案质量;各审判工作小组之间容易形成相互比较的竞争氛围,调动了审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审判效率。

3.实行分类化审判运作,有利于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不同的审判专业,具有不同的专业特点,应根据案件的特点设定不同的专业审判方式,实行分类化审判运作。对于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应进行重点审理,以体现办案的社会效果;对大众化的案件应实行标准化审判,以体现办案的法律效果。对于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案件,如婚姻家庭纠纷、劳动争议、人身损害赔偿等案件的审理应强化调解程序的运用,突出矛盾的有效化解;对于小额债务、银行借款等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纠纷,应尽可能简化审判程序,速调速决,以体现效率优势。同时,便于法院对类型案件审判情况进行分析,加强类案经验总结。以往随机分案导致对类型案件情况变化分析难度增大,必须经过统计分析才能发现问题。实行相对固定的审理模式后,审判人员对类案数量、特点变化凭直观便容易发觉,可以及早发现问题,便于调研分析、加强经验总结。

4.有利于减轻法官疲劳,促进法官身心健康。随机分案容易导致法官承办案件时难时易,呈现出忙闲不均的状态,如果个人调节能力差,容易增加办案压力、影响工作效率。实行相对专业化的审判以后,法官更易于对承办案件做到心中有数,一定程度减轻了工作压力。

5.有利于提高法官的业务水平,提高审判工作的公信力。一是分类化定位不再受其他类案件的干扰,不仅可以免除因平凡更换案件类型带来法官精力的耗费,还有利于法官业务特长与审判技巧的培养,为高效、科学地开展审判工作创造条件;二是高素质专业人才的聚集及业务的个性化,便 于法官不断更新知识,潜心研究专业,办案能力易于达到较高的层次,成为专家型法官;三是对案件进行精细化审判,有利于专业法官办案经验的积累,建立自己的案件品牌;四是因为专业,所以更为精确、细致,办案效果更能获得当事人和社会的认同,有助于提高审判工作的公信力。

四、对民事案件分类化审理的初步建议

通过上面理论和实践的探讨,我们应当承认,由于我国法院审理的民事案件不断增长,法官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且审理的案件类型越来越复杂,作出分类化分工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正如王利明教授所述,从现代司法的发展来看,司法日益专业化,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职责方面分工越来越细,这是一个总的发展趋势。但就象所有探索和创新一样,专业化分工要得到巩固和完善,离不开法律和制度建设,必须通过法律和制度建设从组织上、程序上和相关配套措施上加以推进,才能保证其长效性。

(一)应当考虑基层法院法官的分层化。在推进法官职业化的过程中,不少学者提出了法官专业化的问题。专业化的理念当然符合国际潮流,但在专业化的同时必须考虑我国法官特别是基层法院法官的现状。不少学者已经认识到:“在我国法官队伍建设当中,专业化还很不充分,法官个体间的素质参差不齐,表现为两极分化的态势:一方面中级以上法院因其待遇优厚、行政级别高和生活环境好(多处于大中城 市)而吸引了许多优秀法律人才;另一方面基层法院因待遇低薄、行政级别低,生活环境艰苦(基层派出法庭往往在偏远地带)而无法吸引和挽留优秀法律人才,但后者却承担了大部分案件的一审工作。”一些法院已进行的实践已表明,我们根本不可能把现有的法官都完全职业化和精英化,而且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将这其中的大部分人强制淘汰也不现实,同时面对基层常见的许多家长理短式的小纠纷,也不需要精深法理去审理,因此在加强法官专业化的同时可以考虑基层法院法官的分层化。在国外其实早就有这样的实践,如英国的治安官制度。英国在1995年共有651名具有一般管辖权的法官,这些法官出于职业的特性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只运用判例和法律等形式化的官方文本处理社会纠纷。为弥补官方文本与地域性和乡土性规范和意识的差距,使法律的触角深入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司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环节,英国一直保留有非职业化的治安官制度。治安官在当地的最基层法院—治安官法院中工作。其工作包括广泛的刑事和民事案件的审理。在民事家庭案件中,治安官就影响子女和家庭的有关问题做出决定。治安官可以由任何人担任,但需要具备以下资格:(1)优良人品和正直;(2)通达事理;(3)衡量证据的能力;(4)必须在当地工作和生活,并对当地的社区有深入了解和理解;(5)坚定、富于同情;(6)能与他人一起共同工作。我国一些法院进行的调解法官与判决 法官的探索,其实也有类似的考虑。可以考虑缩减现行法官队伍的规模,分流一部分无法达到职业化要求的法官,使其成为类似于英国治安官那样的司法人员。

(二)应当探索建立小额法庭的可能性。当前,我们进行的速裁机制试验,由于缺乏法律的支撑,事实上主要还依赖于审判人员超强的工作责任心在推动,简易程序不简的问题一直存在。在国外,日本建立了简易裁判所,对其法官任用和审级上都有专门规定,小额诉讼一经判决,当事人不得提起上诉,只能向同一简易裁判所申请复议一次。美国在民事法庭内所设的小额法庭专门处理金额较小的民事争议。小额法庭通常在晚上开庭,可采取法官审理和仲裁两种方式,对法官判决不服也可上诉。但有些州规定,如果当事人同意可实行一审终结。在小额法庭出庭一般不需请律师,且收案以后应很快开庭审理,迅速结案。现代社会生活中,小额纠纷及由此伴随的零星权利侵害的现象是广泛存在的,对于这类纠纷,当事人能否较为容易地诉之法院,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法制保障状况。为保障当事人的司法救济权,固然需要建立科学的、完整的、公正的诉讼程序,但通过正规的程序进行民事诉讼,当事人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费用,如果当事人因过分担心“入不敷出”而放弃诉讼,既不利于保护当事人权益,也不符合诉讼经济原则。因此,我国有必要在基层法院中设立小额法庭,并制定相应的程序法,小额 法庭可以实行即受即审、随传随审,并要求除特殊情况外当庭结案。如果当事人双方自愿,还可以采取一审终审。

(三)应当根据分类化专业化分工特点开展法官职业培训。世界各国大都重视对法官的教育和培训,不仅要求担任法官职务的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法律专业学历,有些国家还明确规定,只有经过专门培训,才能担任法官职务或晋升高一级法官职务。在职法官都要定期培训,并且这种培训是强制性进行。我国目前首先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区分法学家培养和法律家培养的区别,认识不到法律研究者与法官的区别,没有适当区别法学教育和法律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法学应具有体系性、原理性和批判性的特征,以理性思辨和逻辑自足为基本要求;而且,法学是批判性的,并不必须以忠实现行法为基本原则,它不仅能够建构系统的理论体系来阐明法的本质和价值,而且能够通过对现行法的积极评价、批判和重构,成为推动法律发展的动力。相比之下,法律实务则以现行法为基础展开,其基本要求是严格性、统一性、操作性和保守性,以及消极主义原则。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实务法律家对现行法的信仰与忠诚,恪守自己的权限,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以保证法律适用中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其次,我国法学教育和培训中都倾向于培养“通才型”法官,正如前文已分析的,这根本不可能实现。因此,在要求法官通晓基本法理和法律知识的同时,应针对其审判专业性特 点,强化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特别是新法颁布后,正常适用该法的专业合议庭人员都应当进行轮训。再次,我国法官培训的方式比较呆板,没有真正认识到法官培训以实务需要为基本要求。美国法学院以著名的案例教学、临床教育和苏格拉底教学法为基本方式,试图教会学生“像法律家那样思维”,并能够应对法律实务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尽管在美国的法官培训中也有教师讲授,但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法官自己讨论。再一种培训方法,就是通过看录像,进行直观教学,法官们看一段讨论一段。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通过办刊物来进行培训和指导。法国的法官职业培训中,教育方案源于司法实践,教学内容阐释司法实践,教学方式配合司法实践,教学目的服务司法实践,确保了培训工作的务实性、实践性和实用性。因而,我国法官培训中,应提倡直观的、形象的、研讨式的教学方法。总之,我国应针对法官专业化特点,开展定期性、强制性、灵活性的培训,努力培养实务性法律家。

五、结语

法院是社会矛盾的交汇点,面对民事案件逐年上升的趋势,基层人民法院的法官已经不堪重负,基层法院法官断层现象更是日趋严重,笔者作为一名基层人民法院的民事法官,亲历了法官的无奈和法院的困境,要解决基层人民法院民事法官断层问题,民事法官专业化问题还离不开法律和制 度建设,必须通过法律和制度建设从组织上、程序上和相关配套措施上加以推进,才能真正让民事法官能走上专业化、精英化的道路,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主要参考书目与文献:

⑴参见李玉杰著《审判管理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86页至第87页。

⑵参见何家弘、胡锦光主编《法律人才与司法改革》,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223页。

⑶参见王利明著《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86页至187页。

⑷参见张蔚隽著《实施繁简分流机制的实践与思考》,载张启楣主编《司法热点问题调查》,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第一辑,第187页。

⑸参见陈文兴著《法官职业与司法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⑹参见郭丹和王肃元著《努力实现法官同质化》,载《法制日报》,2001年9月23日。

⑺参见王世民等著《法国司法改革与法官教育培训制度(下)》,载《法律适用》2000年第3期。

对动物进行分类时 篇5

2012-03-21 点击率: 167 3月16-20日,通城民政局党委按照《通城县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工作实施方案》(隽组发[2012]8号)和《通城县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标准》(隽组发[2012]7号)文件精神,对5个基层党支部采取支部自评、党员群众测评、党委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分类定级。经综合评议,该局机关支部、隶属支部、老干支部、军休支部、退伍军人支部等5个支部均被评为一类党支部。

从该局5个支部的具体评议来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党员年龄老化,模范作用“难发挥”。目前,该局50岁以上的老党员将近占47%。这些老党员有些身体状况差,“身不由己”,难于发挥模范作用。

二是党员教育方式不新,学习开展“难奏效”。一些基层党支部对党员教育工作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党员教育方式有待创新。

三是个别党员不注意政治理论学习,理想信念动摇,党性观念淡薄,奉献精神不足,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不够好。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局党委提出了形成“一个共识”,建立“二个机制”,抓好“三个工程”的新时期加强机关党建工作的对策与思路。

(一)形成“一个共识”:即齐抓共管的思想共识。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保障民生各项工作的不断推进,民政机关的工作内容越来越广,涉及民生的各个方面,这些工作仅仅靠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奏效的,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因此机关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教育引导、组织协调、监督保障、牵头和表率的作用;党委要指导好支持好各支部党组织建设;各个党支部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不断形成机关党建工作的合力。

(二)建立“二个机制”:即责任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一是强化责任机制。制度建设是规范民政干部行为,提高民政机关党支部整体素质的重要保证。狠抓以民主集中制为重点的制度建设,健全决策程序、议事规则、民主生活会、财务管理、廉洁自律等制度,建立党支部建设责任制,明确机关党政一把手为“直接责任人”的职责,规范制度运作。二是强化激励机制。建立《机关党支部目标量化管理考评办法》,进一步完善党支部任期年度工作目标与考核办法,考评结果作为干部使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对工作起色大、跨入先进行列的大张旗鼓地表彰,对工作面貌依旧的给予黄牌警告,限期改正,做到“好有奖牌,差有黄牌”。

对动物进行分类时 篇6

【发布文号】林护发〔2010〕195号 【发布日期】2010-07-26 【生效日期】2010-07-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林业局

国家林业局关于对野生动物观赏展演单位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活动进行清理整顿和监督检查的通知

(林护发〔2010〕19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国家林业局各派驻森林资源监督机构:

动物园、野生动物园等野生动物观赏展演单位,是以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为基础,具有自然保护科普教育、弘扬生态文化、公众休闲娱乐、野生动物种源保存和科学研究等功能的机构。在各级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各地不断加强野生动物观赏展演场所设施建设,提高科普教育水平,在完备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在发展过程中,部分野生动物观赏展演单位由于片面“求全求大”、技术能力跟不上、过度注重经济效益、后续保障措施不到位等原因,导致以不当方式对待野生动物、违规经营野生动物产品以及野生动物非正常死亡、伤人等事件时有发生,还屡屡出现低俗广告、误导性宣传等情况,不仅给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安全和公众卫生健康带来隐患,有悖于弘扬生态文化的宗旨,也对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形象和声誉造成不良影响。针对上述情况,为进一步规范野生动物观赏展演行为,引导全行业沿着生态文明方向健康发展,经研究,我局决定对野生动物观赏展演单位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及相关活动,开展一次全面的清理整顿和监督检查。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组织野生动物观赏展演单位开展自查自纠。本通知下达后,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立即通知辖区内动物园、野生动物园、野生动物观赏园、马戏团等所有野生动物观赏展演单位,要求其依据有关野生动物保护、驯养繁殖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等,对本单位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场所设施及条件、技术能力、经费保障、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档案记录、活体标记、广告宣传、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自查自纠,并立即停止低俗广告、野生动物与观众零距离接触、虐待性表演、违规经营野生动物产品等各种不当行为。对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善、设施条件简陋等问题要立即整改,尤其是要消除各类风险隐患和完善应急预案,确保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安全和公众卫生健康;对短期内难以完成整改的问题,要作出详细说明,提出整改措施和期限。各单位自查自纠情况,须于8月31日前上报省级林业主管部门。

二、加强对清理整顿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在清理整顿过程中,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组织力量赴野生动物观赏展演单位,实地指导各单位自查自纠工作,查找问题和不足,提出整改意见。国家林业局各派驻森林资源监督机构要把清理整顿工作作为当前野生动植物监督管理工作的重点,切实加强监督检查。我局将根据各地开展清理整顿的实际情况,派出专门的监督检查组,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调研清理整顿进展,抽查有关单位自查自纠及整改落实情况,并在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的基础上,研究进一步规范管理野生动物观赏展演等相关活动的政策和措施。

三、暂停受理以观赏展演为目的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引进野生动物种源的行政许可申请。为确保清理整顿工作力度,2010年7月30日至12月31日期间,暂停受理以观赏展演为目的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引进野生动物种源的行政许可申请。在此期间,依法定程序已获批准的相关行政许可事项,可继续执行其所获行政许可决定。因特殊情形,确需在此期间申请且不能推迟的相关行政许可事项,申请单位须作出书面说明,依法定程序报批。

四、做好清理整顿工作总结和评估。野生动物观赏展演单位完成自查自纠并上报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后,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要会同国家林业局驻当地森林资源监督机构,结合实地监督检查情况,对其自查自纠情况作出结论。对各方面情况良好或经自我整改达到要求的,予以确认;对存在问题和不足的,下达整改意见和期限;对存在非法行为的,严格依法采取停业整顿、经济处罚、吊销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没收野生动物、移交司法部门处理等措施。同时,还要对本区域清理整顿和监督检查总体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本区域行业发展动态,研究提出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和强化规范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并附上对各单位自查自纠情况的结论,于2010年9月31日前报送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

五、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正面宣传,确保清理整顿和监督检查工作收到实效。对野生动物观赏展演单位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及相关活动进行清理整顿和监督检查,进一步强化规范管理,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是保障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安全、维护公众卫生健康、弘扬生态文化、树立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对外形象的重要举措,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对此要予以高度重视,加强领导,逐级指定责任人,研究制定清理整顿和监督检查工作方案,周密部署、稳妥推进,确保不发生意外情况。在工作进行过程中,要切实做好正面宣传,促使野生动物观赏展演单位深入认识开展清理整顿的必要性,自觉配合各项工作,同时还要发挥公众舆论监督的特殊作用,广泛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确保清理整顿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收到实效,从而促使该行业在保护野生动物、强化科普教育、弘扬生态文化等方面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

特此通知。

上一篇:谈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下一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