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理论文章(精选6篇)
调研报告理论文章 篇1
关于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调研报告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连续正式出现在2015及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是党的“三农”工作理念和思路的又一重大创新,具有深厚的时代背景和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基于当前无序的生产发展和滞后的产业链建设之间的矛盾,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管理、技术、资本、人才等现代要素更多更紧密地融入农业,提升农业发展及资源利用水平;有利于扩大农村产业规模和就业容量,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有利于聚集农村人气和改善农村人员结构,促进农村社会繁荣稳定。
从国际看,产业融合已日益成为世界范围内产业经济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革新,建立在科技发展并不断融合基础之上的新型产业革命已风起云涌,正在带动社会经济系统日益广泛、剧烈而深刻的变化。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产业边界为了适应增长而日渐模糊或消失。从国内看,在新常态新要求下,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进行深度优化调整,产业发展与国际接轨、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发展的步伐空前加快。顺应形势、应对挑战,迫切需要推进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通过借势发展增强竞争力。
一、农业产业融合几种基本业态
(一)农户主导型
农户主导型是指在产业链建设中,依托当地农户开发当地优势资源,并逐步由农业生产向农产品加工、营销以及乡村旅游等方面拓展,最终形成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农户主导型主要包括农产品地产地销模式、农家乐模式、家庭手工艺品产销模式等。典型的农户主导型,主要是依托当地农户开发当地资源,既延伸了产业链条,又开发了农业的多功能,让产业的增值收益完全留在了农村、留给了农民,是产业融合的一种典型案例。当然,这种模式也有其不足,主要表现为其受农村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的限制,且完全依靠农民的积累会比较有限且速度较慢,发展这种模式往往会受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制约。
(二)农民合作社主导型
农民合作社主导型是指在产业链建设中,依托农民合作社兴办加工和流通,将产业链条逐步由生产环节向加工和流通环节延伸,最终形成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农民合作社主导型主要包括合作社办加工模式、农超对接模式、农社对接模式等。实际上,农民合作社主导型是以农民合作社为组织载体,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农民通过合作社这个载体,实现了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产品的增值,并通过合作社的分配机制分享到了增值收益,是一种非常好的产业融合模式。同时,由于农民合作社主导型对合作社的规模和实力有较高的要求,合作社农产品须供给数量较大、质量水平较高、品类较为丰富,且发展资金和人才储备比较充足,一般合作社很难达到。此外,该模式的健康发展还取决于合作社运行的规范性及其产生的向心力,否则很难持续下去。因此,该模式适用于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运行较为规范、人才支撑较为有力的合作社或合作联社。
(三)龙头企业主导型
龙头企业主导型是指在产业链建设中,依托农产品加工或流通龙头企业,向前延伸产业链条,建立生产基地并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将产业链条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全过程,最终形成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龙头企业主导型主要包括“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模式等。如果说农户主导型与合作社主导型更注重产业链条的延伸,那么,龙头企业主导型更加强调价值链的完善,即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让农户分享到产业化的成果。
该类型的产业融合,其本质是通过龙头企业向农业导入先进要素并与农村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结合,实现对农业的引领和农民的带动。这种产业融合模式比较普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可复制性。当然,这种模式的成功运行,也需要几个先决条件。首先,公司实力较强,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其次,公司产品具备市场竞争力,有自己的品牌和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再次,要构建好系统运行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有效发挥合作社、协会、村集体等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节约企业与农户间的交易成本,减少交易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实现企业与农户的稳定合作关系。
(四)“互联网+”型
与以上三种从主体的维度进行划分不同,“互联网+”型是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手段,将农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产品的销售半径延展至全国乃至全球,大幅度减少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和交易成本,是产销对接的典型模式。“互联网+”模式,其最大的特点是依托互联网平台实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直接对接,使生产者得到了流通环节的全部增值收益。当然,这种模式也受一些条件的制约,如产品知名度、稳定供应能力、物流运输能力、质量安全状况等,对经营者的网上营销水平要求也比较高。
二、发挥供销合作优势,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2016年是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全面推开的第一年,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出台,以及相关部门对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进行动员部署,供销合作事业发展迎来新机遇。受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影响,供销合作社传统主营业务行情低迷,销售增幅放缓。供销系统在应对上采取了重点突破、创新农业生产服务方式、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社有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电子商务、打造“网上供销社”等系列举措,不断提升供销合作社的综合发展实力。
中央明确强调,要加强供销、邮政等系统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建设与对接,加快完善县乡村物流体系;支持供销合作社领办农民合作社,引领农民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分享产业链收益;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提升为农服务能力。这些政策赋予了供销合作社新的使命任务。无论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还是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都需要供销合作社担负更多责任,发挥更大作用。
因此,供销合作社在推进地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第一,更利于培育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一是供销社对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升级改造,能够完善流通服务功能,加大主产区、主销区、集散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产地市场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流通网络布局。二是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改造提升,创造条件兴办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在产地建设一批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能够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带动农民就地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第二,更利于加快推进与新型经营主体有效对接。供销合作社具有综合服务优势,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提供信息、营销、技术、农产品加工储运等服务。引导社有企业、农批市场、连锁超市与新型经营主体对接,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推进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引导科研院所、职业院校、行业协会结合自身实际,在质量检测、标准制定、商业模式推介等方面发挥作用。
第三,更利于开展农业多种功能服务。一方面,供销合作社能够发挥体制、网络、品牌等优势,引导带动农民发展品牌农业、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此外,供销合作社还可以参与推进地方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
三、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思路与建议
针对当前农村产业发展的实际,把握农业要与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共振,加工流通增值收益要让农民共享这一准则,明确农村产业融合的基点在农业,关键在农产品加工业及休闲农业,主体在新型经营体系,保障在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共同作用。
(一)建立消费导向和利益共享机制
一是建立消费导向机制。引导农民瞄准市场需求,适应消费者选择,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市场紧缺和适销对路产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建立较为完善的绿色生态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让好的产品卖出好的价格,真正提高特色农产品的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让处于产业链底端的农户公平分享到产业增值收益,产生“1+1>2”的效应。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关系,能形成健康的产业生态环境,有助于稳定合作预期,降低交易成本,增大交易剩余,对交易双方都是大有裨益的。当前实践中的“保底收益+二次分红”、农户以土地等要素入股企业、企业以农业设施等投入入股农户、企业与农户实行反租倒包等方式,都是基层自发探索的好的利益共享模式,值得进一步总结和推广。
(二)培育农业企业主体
一是支持和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无论是合作社自身主导的产业融合,还是农民或龙头企业主导的产业融合,合作社都可以依托其组织优势,在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农民谈判地位、降低交易费用、让农民分享增值获益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好农民合作社在一二三次产业融合中的作用,一方面要加大对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合作社经营能力、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要推进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和执行,规范运行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让合作社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合作社。
二是扶持地方龙头企业做强做优。龙头企业具备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依托产业化发展机制,带动农民合作社、农户发展生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营销,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引领力量。龙头企业主导的产业融合,具有产业链条长、价值增值大、充分发挥各主体比较优势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复制性和推广性。而要发挥好龙头企业的优势,就需要做强做优龙头企业。所谓做强,就是要通过实施财税、金融、人才等配套措施,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和转型升级,让龙头企业有能力有条件在产业融合中发挥主导性作用;所谓做优,就是要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户相互入股、龙头企业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等方式,完善利益联结关系,支持龙头企业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有效对接,推进各类主体的深度融合。
(三)发挥集群功能优势
一是强化产业集群、企业集聚优势。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照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将上下游各类主体有机联接在一起,通过分工协作,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协同发展。借鉴产业集群的思路,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在农产品生产优势区域发展加工和流通园区,配套相应的科研、培训、信息等平台,形成生产、加工、流通互为支撑、相互配套的产业综合体。
二是拓展农业发展多功能性。发展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新型业态,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实选择。特别是休闲农业未来前景广阔,对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都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值得高度重视。
调研报告理论文章 篇2
农村文化生活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文化生活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家庭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农村对精神文化活动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逐年加大,但还是满足不了农民脱贫致富之后对文化生活需求增长变化的需求。出现了农民口袋里票子多了,而脑袋里信仰少了的普遍现象。
我区农村地处城郊结合部,农民的思想更开放,见识更多,经济条件更好,从而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多,要求更高。通过文化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的任务也越重要,难度也越大,但中华民族的一些优良传统随着农村的发展却在逐步消失,这与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不无关系。
如今农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文化生活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的需求。
虽然我区农民可以接触到很多文化活动内容,但是对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文化活动内容更感兴趣,例如种植、养殖技术和劳动技能的输送等。
二是对文化生活多样性的需求。
除纯粹的娱乐性文化活动外,我区农民对健身类的文化体育活动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很多农民也认识到天天打牌不是好事,但苦于缺少健身场所和设施的限制,其想要更丰富健康的业余生活的要求难以得到满足,使其只能陷于牌桌。
三是对讲身边人说身边事的文艺节目的需求。
现在各类媒体宣传的先进典型不少,但农民认为那些人和事离自己太远,无法引起其内心的共鸣,受教育程度不深。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如果能以区直各部门每年评选的各类先进典型事迹为原材料,编排一些文艺节目送到农村则更易于与我区农民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交流,得到他们的认可,宣传教育效果也会更好。
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文化设施陈旧单一,文化阵地逐渐丧失。
现在各乡级的文化设施主要有广播站和室外体育场。广播站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品,且多数陈旧、老化,室外体育场也仅有篮球场。由于缺少维护各种设施严重损坏。村级除近两年个别村新添一些文体设施外,其余村也仅有广播,且由于设备老化基本瘫痪,乡、村广播这一曾经的宣传主力逐渐丧失阵地。
二、文化工作人才缺乏,文化传播链脱节。
乡广播站有站所事业编制,每乡有 1—3 个,有的还超编 1—2 人,但真正干文化工作的最多不过 1 人,且是兼职。文化站有文艺特长的人很少,更没有相关培训。真正具备文化工作素质和热情的人是招不
进、留不住。随着取消农业税,没有了村提留,村级广播员也因经费文体而流失。
三、文化工作经费不足,相关工作难以规模开展。
文化工作是一项费力费钱,需要长期坚持投入但见效缓慢的事业。由于以前经费投入不够,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工资偏低,文化设施得不到更新补充,导致农村文化建设进程停滞甚至倒退。
1、大力扶持主流宣教媒介。
一是建好乡村广播站,恢复乡、村两级的主要宣传渠道。坚持定时开机制度,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农业科技知识和商业信息,弥补现在群众现场开会难的缺失。
二是造一支高素质的文化队伍,参与市场竞争送戏下村。
三是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补充文化设施,公开招考一批文艺专业人员,财政给乡镇列支专项文化工作经费。
2、引导培育群众文艺团体。
一是发掘保护好传统的文艺项目。如渔鼓、舞龙、舞狮等。
二是引导好农民的自主文体队伍。如军乐队、腰鼓队、秧歌队、排球队、歌舞团。
3、加速开辟一批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相关部门应大力争取上级计划,全面推开村级图书室建设。科学规划布点,建设一批农民文体活动场地,配齐篮球、排球等设施。各乡镇、村间开展文体赛事活动,营造氛围,形成习惯,把农民从麻将桌前引向图书室、体育场,这样既锻炼了身体素质,提高村民素质,更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事业的伟大进程。
调研报告理论文章 篇3
按照兴城市委、市政府安排,在我市实施“万名党员百日调研”活动,通过为期半个月深入村组调研,深刻感受到农村这几年变化之大,处处洋溢着和谐气氛,处处绽放着幸福喜悦。同时,也暴露出许多不足与矛盾,主要体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发展缺乏资金技术支持,农民增收渠道单一,本调研报告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刻阐述,认真分析羊安乡白铁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农民增收困难的现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措施。
一、基本情况
羊安乡地处辽宁省兴城市西郊,下辖11个行政村,属城乡结合部,交通便利,京沈高速公路出口座落在本乡境内,南北有国道102线,京沈高速公路、京哈铁路、京沈高速铁路通过,东西有兴西、兴洪县级公路穿过。行政区域面积80平方公里。乡政府下辖11个行政村,羊安村、龙王嘴子村、白铁村、十八家子村、辛庄子村、佟屯村、刘八斗村、望宝村、阎屯、芹菜勾村、柳蒿村,共计6722户,人口21384人,耕地面积2554公顷,全乡以农业经济为主,农业以种养植为辅。羊安乡白铁村居住人口1290人,是典型的半丘陵地区。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
二、农村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变化
(一)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一是彩电基本普及,都是用卫星接收。从调查情况看,电视是农民了解国家政策的最主要途径。
二是摩托车基本普及。由于在外就业的年轻人比较多,因此村的摩托车比较普及,基本上每2户就有1户人拥有一部摩托车。三是电话、手机基本普及。在调查的农户中,70%的安装了电话,75%的农户均使用上了手机。
(二)农民的思想观念有了较大转变
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主体是村民,只有村民的意识加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才能真正展开。通过这些天的走访、调查,我接触的农民中绝大多数人都思想有所转变,都一致认为只有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提高,才能惠及到户,也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日子会越过越好。
(三)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村实现了道路畅通,建起了村民学习、娱乐活动室、健身广场。村整体面貌和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变,逐步迈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四)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多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形成了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体系。2002
年实施的税费改革,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2004年实行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农机具补贴政策,增加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006年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让更多的孩子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2008年取消工商“两费”,有助于农村集贸市场和个体户快速发展;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五)农村体育活动蓬勃发展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身体的重视程度得到提升了。村里在2011年为百姓健身建设了1500平方米的体育活动场地,有篮球架2副,健身路径9套,其他体育健身器材11副。能充分满足村民健身需要。老百姓在务农、务工之余,晚上茶余饭后都能积极踊跃的投身到体育健身活动中来。村民们得身体棒了、脸上的微笑多了。
三、存在问题
通过为期半个月深入村组入户走访,与群众同吃同住,了解民情,解决困难,帮定计划,走访105户群众,征求意见或建议发现:
(一)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薄弱
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十分缓慢,现在基本没有村集体经济收入,造成农村基层运转困难,公益事业长期投入不足,生产和生活条件难以得到改善;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生
产道路不通,严重影响着坝地的种植,土地灌溉面积少,都要靠天下雨,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
(二)资源枯竭,村收入贫乏
属村集体所有的林地很少,基本上没有能砍伐的林木和种植的耕地,村财十分贫乏,除出租地收入外,村财几乎没有收入。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
当前,部分农民的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这次调查的农民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0%,初中文化程度占4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
(四)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农民增收缺乏保障
目前,农民致贫的因素仍然存在,而且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在外从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他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使家庭养老问题受到了冲击。这些农民所面临的生活、医疗、养老问题主要依靠家庭,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必然影响农民增收的稳定性。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暂时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村党员、干部严重老化。由于外出的人多,要求入党的人少,党员老化严重,党员平均年龄达到57岁。二是创新意识还不够强。部分党员、干部仍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由于村集体经济收入少,导致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六)合理化建议措施
1、紧抓政策机遇
中央从2004年以来将落脚点锁定于“三农”领域,分别从不同角度解决“三农”难题,始终将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这也是中国建国以来决策层对“三农”的最长关注周期。因此,我们应当利用好中央政策,寻求各方支持和援助,从财政支出、企业扶助、农业生产补贴等各方面给予农民帮助和实惠。
2、提升农民素质
农民创造财富的能力,最关键的内因是农民的自身素质,同样也离不开外因即良好环境的营造。一方面,要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培育新型农民,加速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不仅要继续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还要加大对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使农民
掌握一至二门实用科学技术。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农民创业环境,鼓励农民创业。要重视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基础上,根据农民的意愿,加强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3、加大投入,争取资金支持
要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吸纳社会资金等方式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一是重点支持发展特色农业。引导农民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和技术条件,促进生产集约化、专业化,形成规模效益和区域性的主导产业优势,从而带动村的经济效益。二是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开通生产道路、复垦西沟大坝、培育主导产业。
4、建立完善的农村保障机制
健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人文环境,为农民整体增收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这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渠道。
5、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
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干部。通过这次的调查,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深了。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只有从组织上加强村班子建设,不断增强村党支部的生机与活力,才能真正做到支部所在、民心所向。认真抓好发展年轻党员工作,使党员、干部能够想群众之所想,真正帮助广大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农村的情况会更好。
调研报告理论文章 篇4
一、xx 村的基本情况(一)基本村情
xx 镇 xx 村位于 xx 镇西南面,xx 至 xx 三级公路蜿蜒东西横贯全村,东面与 xx 村接壤,南面与 xx 村、xx 村毗邻,西面与 xx 镇 xx 村相邻,北面与 xx 村靠近,村委会距离镇政府所在地 x 公里,全村总面积 xx平方公里。下辖 xx 等 xx个村民小组。xx 村现有人口共 xx 户 xx 人,主要是汉族和壮族为主,其中壮族 xx 人,占全村总人口的 xx%,汉族 xx 人,占全村人口的 xx%。xx 村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海洋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全村有耕地面积 xx 亩,林地面积 xx 亩,土质适宜种植水稻、玉米、花生等农作物,以及玉桂、八角、桉树等经济林木。
(二)村级组织建设情况
目前 xx 村“两委”干部共 x 人,“两委”干部平均年龄xx 岁,大专以上学历 x 人。党支部有支委 x 人,其中书记 x名,副书记 x 名,委员 x 名;村民委员会有委员 x 人,其中主任 x 名,副主任 x 名,委员 x 名。村务监督委员会有成员x 人,其中主任 x 名,委员 x 名。xx 村党支部现有党员 x 名,积极分子 x 名,50 岁以上的党员有 xx 人。20xx 年 x 月成立了 xx 村村民合作社,现有成员 x 人,社长由村支书兼任,x名委员由村“两委”兼任。20xx 年,xx 村党支部被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授予“五星级农村基层党组织”称号。
(三)贫困户基本情况
通过精准识别工作,xx 村共有贫困户 xx 户 xx 人,其中20xx 年建档立卡贫困户 xx 户 xx 人,贫困发生率 xx%;20xx年退出户 x 户 xx 人;20xx 年退出户 xx 户 xx 人。20xx 年脱贫 xx 户 xx 人,20xx 年脱贫 x 户 x 人,现有未脱贫贫困户xx 户 xx 人,贫困发生率为 x%。20xx 年底计划脱贫 x 户 x 人,贫困发生率降低至 x%,20xx 年计划脱贫 x 户 x 人,贫困发生率降至 x%;20xx 年计划脱贫 x 户 x 人。
(四)产业发展情况
由于村中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造成部分土地闲置、无人耕种。部分耕地由留守的老人以种植水稻、花生、玉米等农作物为主,部分山林种植玉桂、八角、金花茶等经济作物。水产畜牧方面,有部分村民养鸡、养牛、养猪、养鱼和水律蛇等。工业方面,格坜组有一座水力发电站,可为 xx 镇提供稳定税源,村内有专业合作社 x 家,全部为种养类型。没有村办集体企业,没有旅游业,服务业发展也比较落后,有部分村民在集镇上开商铺,部分村民靠圩日帮人做零工等获取收入。
(五)基础设施情况1、道路设施。行政村已通硬化水泥路,所有的村民小组也也已通硬化道路,但由于村民住房建设比较分散,部分屯内道路还未硬化。2 2、水电气设施。全村以引山泉水的方式实现供水,供电系统也已全覆盖,日常生产燃料主要为瓶装液化气和农作物秸秆、木材等清洁能源。3 3、房屋设施。约 xx%的村民住宅为泥砖瓦房,约 xx%的村民住宅为混凝土房。但部分贫困户住房条件仍比较艰苦,未脱贫户中有 x 户未能达到人均 xx平方米的硬性要求。4 4、其他设施。行政村已通网络宽带和固定电话,自然村(屯)已通广播电视,全村已实现手机通讯信号全覆盖。
(六)公共事业发展情况1、医疗条件。村委一楼整合有村级卫生室,有 x 名村医进驻,可治疗头疼、发烧等常见病。2 2、教育条件。村里有一所 xx 小学,共有 x 名老师,xx 多名学生,有私人创办的 x 所幼儿园,可满足适龄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机会。3 3、文化条件。村委二楼整合有农家书屋和远程教育室,可满足
村民基本学习需求,并建设有戏台和宣传栏。4 4、体育条件。村内目前有 x 个篮球场,xx 小学内建有简单的运动设施。
(七)村级集体经济情况
20xx 年以前 xx 村仍然属于集体经济空壳村,利用上级提供的发展资金,20xx 年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xx 万元,主要是利用 xx 万元集体经济发展资金中的 xx 万元入股 xx水电站分红 x 万元,房屋出租获得租金收入 xx 万元,与 xx天山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鱼塘管护 xx 万元,养殖肉牛项目获得 xx 万元等。
(八)历史村落情况
xx 村 xx 组为红色经典电影《xx》幕后故事的发生地,20xx 年 x 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通知,将 xx 组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 xx 市唯一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目前,各级已投入了xx 多万元到 xx 组开展“一村一镇”示范工程建设,古村落已开展了修复工作,围墙已经修复,并在 xx、xx 等小组内进行了立面改造,古村落后山种植了 xx 亩柚子和杨梅。
二、当前 xx 村面临的主要问题(一)产业发展比较滞后。群众主要靠零散种养,因缺乏技术、资金、经验,科技含量低,很难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全村上规模的产业少,同时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大部分土地闲置、无人耕种。村
民合作社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产业覆盖面仍然比较窄。
(二)基础设施建设 有待加强。一是屯内道路方面。全村还有 xx、xx 等组内部分道路还未硬化;二是桥梁方面。xx 组的漫水桥还未建设,雨天群众出入难的问题比较突出,xx 组桥梁太窄小造成出行存在不便;三是安全饮水方面。xx个生产组的用水水压不足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四是农田水利方面。全村有农田 xx 亩,以前都是靠村民义务投工投劳修建简易的陂坝和水渠引水灌溉农田,现在的陂坝和水渠已年久失修,全村有 xx 多亩农田耕作受影响。
(三)美丽乡村建设群众参与度低。xx 村坐落在集镇内,人口密集,特别是圩日人来人往,环境卫生的压力比较大,但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群众参与度仍然很低,群众没有形成人人参与的意识,只是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村内卫生设施缺乏,群众仍然习惯随意扔垃圾,造成环境卫生仍然存在脏乱差。
(四)集体经济内生动力不足。20xx 年村级集体经济虽然达到了自治区要求的 x 万元的标准,但是大部分都是通过入股、租金等方式取得,20xx年目前已经确定有收入x万元,离 x 万元标准仍然有缺口。村集体经济项目如养牛、香茅草、蔬菜种植等项目因为缺少专业技术和人员的管理,基本都处于经营不善的状态,造成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产出达不
到预期。由于以前分田到户政策,造成村集体土地缺乏,无法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村干部的文化水平和能力素质不高,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不清、意愿不强,造成项目上马易,持续发展难。
(五)精准脱贫攻坚仍然较重。xx 村已经于 20xx 年实现了脱贫摘帽,但是目前仍然有 10 户重难点贫困户未脱贫,部分脱贫户中仍然存在返贫的风险,特别是稳定收入和住房达标两个方面。同时由于自治区 20xx 年贫困村“十一有一低于”和贫困户“八有一超”的标准在提高,所以 xx 村的脱贫攻坚工作还要进一步巩固。
三、下一步驻村工作计划 (一)发动群众发展 适合本村的产业。xx 村一直缺少上规模的产业,20xx 年,村委通过帮助耕地、发放种子和化肥、农药等,发动群众种植了 xx 亩的玉米,目前长势良好,预计 x 个月内会有好收成。下一步,我们将根据玉米的收益情况,待收获后继续发动群众种植品种更好的品种,增加群众收入。同时,与专业合作社开展合作,引进龙头企业,盘活土地资源,继续寻找适合 xx 村实际的林木进行种植,确定后再在群众中进行推广。
(二)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20xx 年,上级下拨的xx 万元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资金中,已有入股 xx 水电站 x 万元共 x 年,每年收益 x 万元,投资百胜公司养殖蜜蜂托管项
目 xx 万元 x 年,每年收益 x 万元。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村级集体经发展的多样性,增强造血功能。一是剩余的 xx万元发展资金用于投资光伏发电项目;二是利用挂钩单位帮扶的资金,扩大本地黄牛养殖规模,改变放养的形式,将通过种植 xx 亩象草用于喂养;三是引进专业的公司合作种植蔬菜,同时也解决产品销路的问题;四是在全国传统村落 xx组对面发展新型农家乐,用于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创收资金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
(三)继续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与挂钩单位和有关部门沟通,争取部门的帮扶和政策、项目,并利用好现有的帮扶资金,逐步完善村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硬化全村的屯级道路,可使 x 个生产组 xx 余人受益。二是修建修建进入屯包、企鹅组的漫水桥,改扩建 xx 组漫水桥,可使xx 余人通行顺利。三是维修供水管道。建设 x 条长达 x 公里的供水管,维修 x 座陂坝、x 条 x 公里的水渠。
(四)打造 x xx 组“一村一镇”示范工程。xx 组古村落房屋修缮、庭院修固、旅游项目建设等配套设施已经实施,目前 xx 区住建局正在开展里面改造工作,旅发委建设了旅游厕所,财政局开展古村落道路硬化和篮球场建设,林业局种植 xx 亩的柚子和杨梅。依托 xx 村古村落村落建设,下一步将积极协调相关单位,整合各单位的资源,加快项目推进速度,同时将点连成面,统一规划,将 xx 打造成一个 xx 的新名片。
调研报告理论文章 篇5
二、林业站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分析
(一)林业站机构不稳定
据摸底调查,从总体上看,目前我省山区及重点丘陵、平原区基层林业站机构较为稳定。21个山区县基本上以乡镇设立林业站,其它重点丘陵、平原区县多以2~6个乡镇设立林业中心站或在重点林业乡镇设立林业站。而在一般平原区和丘陵区,如阜阳、亳州、合肥、蚌埠和淮北市的全部或者大部县(市、区)均为设立综合站;巢湖、安庆、六安、滁州市等的一些县(市、区)多为在综合站的基础上加挂林业站牌。全省单独设立806个林业站,较2000年底全省已建的1313个林业站缩减了39。
形成目前局面的原因在于,自1992年开展撤区并乡及乡镇机构改革以来,我省林业站就一直受到“撤并”的影响。2000年9月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后,各地又开始撤并林业站机构,下放林业站管理权限,大幅度裁减林业站人员。据统计,到改革后第一年,也是最严重时的2001年底,全省实有基层林业站723个(较2000年缩减45),落实核定林业站编制3035人(较2000年缩减43,占省编委核定全省林业站编制数的52),实有职工3221人(较2000年缩减39)。与国家加快林业发展的形势,与多项林业重点工程实施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林业站机构的不健全、不完善、不稳定难以保证各项林业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人员编制少,事业经费难落实 本次调查,各地均反映林业站人员编制少,且多数山区县林业站人员事业经费不能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实行全额拨款,加重了林业部门的经费压力。如灵璧县有21个乡镇,设立6个中心站,核定编制才18人;宁国市是我省重点山区县,全市19个乡镇办均单独设置了林业站,核实编制113人,站均5.95人,而该市有林业用地面积275万亩,站人均2.5万亩。金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430多万亩,全县29个乡镇林业站,只核实编制89人,站均3.07人,人均林用地面积近5万亩。都与《安徽省乡镇林业工作站人员编制标准(试行)》中山区乡镇站编制基数为3人,每1.5万亩林业用地增编1人的规定要求有较大出入。又如重点山区县休宁县,全县39个林业站,定编128人,站均编制只有3.28人。而且,该县林业站事业经费得不到保证。县财政每年总体上划拨给县林业局的事业经费只有42万元。导致该县32名农民技术员(包括从社会上招收的“林政员”、“林管员”和“林业基金代征员”),1997年参加了黄山市人事、林业部门联合组织的考试、考核,被择优聘用;2001年又参加机构改革中的考试、考核竞争上岗,身份虽已解决,但其工资等待遇却一直不能兑现。近几年来,不时有上访发生。类似的情况在绩溪、岳西、潜山、霍山、金寨等县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据摸底调查统计,全省各类站共核定林业人员编制4001人,其中,单独设立林业站的59个县(市、区)设立780个林业站(注:还有濉溪、肥东、无为等县少数乡镇设有林业站,多数乡镇为综合站,故未计其中),下达编制3033人,站均3.89人;有18个县(市、区)设立301个挂牌林业站,下达编制666人,站均2.21人;其它302个编制多属综合站中落实林业人员。全省各类站实有林业正式职工中还有23的人员事业费未列入县级财政预算。
(三)管理体制不顺,林业站职工待遇低
目前全省基层林业站管理体制多种多样。据调查,全省有35个县(市、区)483个林业站“三权”在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实行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主要分布在山区县和设立林业中心站的县;有23个县(市、区)157个林业站和89个挂牌林业站实行双重领导;还有20个县(市、区)148个林业站和212个挂牌林业站,18个县(市、区)18个林业站和284个综合站实行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
金寨、青阳、桐城、埇桥、萧县、濉溪等县(市、区)普遍反映,由于林业站现属乡镇以块为主的管理,存在下列弊端:一是林业站职工成了乡(镇)干部,要参加乡镇中心工作,成天包村下队,计生收税,无力投身林业工作;二是林业站职工待遇低,工资福利难保证;三是森林资源管理失控;四是造林质量难保证;五是林业主管部门落实任务不畅等等。同时,多年来一些地方将林业站“三权”下放与收回几经反复,动摇了基层林业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如在工资兑现上,林业站“三权”下放的青阳县,庙前乡财政只拨给林业站基本工资(占70)的80,而浮动工资(占30)、123元津贴工资等一概不发,林业站职工在家扎大扫把卖,每月只能勉强兑现基本工资。与此同时,省林业厅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级和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内也没有统一的专门的林业站管理机构。林业站管理的职能分散在办公室(人秘股)、林业站(造林科)、资源科(股)、技术推广中心等部门。省、市、县****林业站主管部门的管理体系也有待理顺与加强。
(四)职工人数少,工作任务重
现有林业人员编制是原下达全省林业站人员编制数5846人的68,压缩了32。实有林业人员正式职工是机构改革前5289人的85,减少15。而且存在下列现象:一是有相当部分人员占用林业站编制却不在林业站工作岗位;二是有相当部分人员为转业军人、关系户等非专业人员;三是现行体制使林业系统人员缺少流动机制。与此相对应的是近些年来,林业任务的成倍增加,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长防林工程、森林生态补助资金试点等一大批林业重点工程实施,使各地普遍感到基层林业站力量的薄弱,人手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今年全省退耕还林任务就达500万亩,其中绝大部分需要基层林业站去落实,人均要承当1000多亩的服务任务。从政策宣传开始、经调查设计、苗木准备、整地栽植、检查验收和有关退耕还林权证的发放,申请与合同书的签订,到钱粮补助政策的兑现等等,都需要做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同时工程造林质量要求很高,对林业站的压力也很大。
(五)建设投资与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实行公共财政后,林业站征收的费用全额上缴,林业站工作经费,以及工资收入中“活工资”部分,多数要靠代征育林基金,县按一定比例的返还来解决。与此同时,林业站建设投资近些年有减无增,一是国家专项林业站基本建设投资减少;二是省、市没有建设专项资金;三是林业站管理体制的变化,县、乡财政投入大幅减少,要求给上级投资进行相应县级配套在多数县也成为空谈;四是上级多数只是布置任务,强调建设林业工程,但却没有工程建设专项工作经费。而目前林业站必须开展的政策宣传、规划与作业设计、技术指导、跟踪服务、检查验收和迎接上级检查及档案建设等工作,其费用平均每个林业站每年要在2万元左右。导致工作干的越多,自身投入就越大,甚至造成林业站负债干工作。五是没有专项林业科技推广和培训学习经费,缺少相对稳定的支持林业站开展多种经营的资金,严重影响了林业站基本建设、工作开展与社会化服务。
调查中了解到,经济情况相对好一点的宁国市,人均80元/月的公务经费,加上4%的育林基金征收返还费用,也只能维持林业站水电费和通讯费的支出,而政策宣传、科技服务、资源管理等正常的工作经费没有着落。休宁县流口镇和汊口乡林业站甚至由林业站职工自己贷款用于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的资料、图纸印制等。
(六)林业站队伍素质亟待提高
近年来,林业发展的新理论、新成果不断涌现,而林业站职工工作在林区、在基层,整年忙于应付各类繁杂事务,学习、进修、培训的机会很少,知识更新慢,所学非所用、实际操作能力低,特别是近些年各地或多或少安排了一些非专业人员,加上部分人才流失,整体素质仍难以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如桐城市现有在编人员有90人,其中复员退武军人安置20人,占22。霍邱县全县林业站职工34人中,能够胜任岗位工作的还不到30。据摸底调查统计,全省现有基层林业正式职工中,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613人,只占13.6,初级职称2585人,也只占57.2。在岗位培训方面,只有51.6职工参加了岗位培训,与全员持证上岗的要求相距甚远。
(七)林业站基础设施和装备不能适应工作需要 在站房方面,林业站办公与生活用房严重不足,许多站房年久失修成了危房,急待维修改造。还有许多丘陵、平原区林业站没有办公用房,租借或在乡镇政府内与其它单位合署办公。全省大约还有500多个林业站没有自己的站房。在交通工具方面,更是薄弱环节。全省还有近一半的林业站没有配备摩托车等机动交通工具,只能是靠自行车或租车下乡。严重影响其所承担的林业工作任务的按时完成。
在通讯设备方面,虽然手机已经开始普及,但其费用均是个人承担。还有许多林业站虽然已经装上了固定电话,但由于缺少办公经费而又不得不报停。
在办公手段与科技推广方面,各地林业站只配备了必要的森林资源调查工具,如罗盘仪、地形图等,极少数林业站配备了电脑、G等先进办公设备与测量工具。普遍缺少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森林资源保护与林业技术推广手段,远远不能适应林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八)林业站社会化服务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基层林业站作为乡村林业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的主体,开展林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程服务,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十分重要。但由于受制于机构不稳、编制太少、体制不顺、没有专项的工作经费、缺少必要的服务仪器与工具设备、自身素质较低、乡村技术服务网络不健全等因素,特别是由于各项林业工作的推进,林业站人员太少,工作量太大,只能应付上级交办的造林、检查、管理等具体的事务,根本没有时间、精力和能力来参与农村社会化服务,充分发挥职能。
三、对策与建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给我省林业建设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明确了乡镇林业站是对林业生产经营实施组织管理的最基层机构,是林业推广和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政策宣传、资源管护、林政执法、生产组织、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等职能和作用。可以说,基层林业站建设的如何,广大基层林业干部职工的积极性能否充分调动起来,将关系到林业重点工程实施的成败,关系到林区秩序的稳定,关系到林业跨越式发展能否实现。林业站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一)对策
1、稳定机构,为林业站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方面从本省看,《安徽省实施森林法办法》第二条就规定了基层林业站负责乡镇林业工作;《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办法》中明确规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国家在基层的事业单位,实行条块结合、双重领导,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另一方面,从外省来看,《福建省森林条例》就明确规定了乡镇林业站是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负责辖区内的林业工作。其事业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实行全额财政拨款,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林业事业的发展。贵州省以黔府发[2001)16号明文规定,乡镇林业工作站是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是基层林业行政执法单位。另外北京、辽宁、吉林、湖南、陕西、甘肃等省市都用法律条文明确了林业站地位和作用。为使基层林业站适应当前林业发展的形势需要,有必要稳定基层林业站机构,理顺林业站管理体制。依据林业站是公益性基层事业单位,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要求,将其作为林业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实行垂直领导的体制,为林业站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争取设立林业站职工外业津贴,提高林业站职工基本生活与政治待遇。
2、增加编制,加强林业站管理体系建设。
乡镇机构改革作为农村税费改革配套措施非常必要,但要体现“在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型的基础上,稳定并加强涉农服务以及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事业单位”的精神,考虑到林业站的职能作用的特殊性,以及近年来合并乡镇的实际,适当增加林业站人员编制,以满足林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清理那些占用林业站编制却并不在林业站岗位的人员;要严把林业站进人关,控制转业军人等非专业人员进入林业站岗位;允许林业行业内人员合理流动,以充实林业站技术人员的力量。同时,要加强省、市、县****林业站管理机构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单独设立林业站管理站(科、股),也可以与有关职能部门结合起来。
3、增加投入,进一步完善与提高林业站建设标准。
随着国家将林业站建设的重点转移到林业站规范化建设上来,林业站建设标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大量的资金来完善提高,用于站房建设,配备电脑等办公自动化设备、机动交通工具以及其它技术设备。我省应在国家开展林业站示范县建设的带动下,继续推进省级林业站示范县建设,一方面要研究建立林业站建设投入机制,争取中央投入的稳定与增加,以带动地方投入的增加。另一方面要拓宽林业站建设投入渠道与范围,可以从基本建设、培训教育、项目扶持、工作经费、优惠贷款等方面,给林业站建设与发展以支持。重点是在政策上促使各县(市、区)财政与林业部门加强对林业站建设的投入,确保职工收入的稳步提高和各项待遇的兑现及工作条件的不断改善。
4、加强培训,努力提高林业站职工的整体素质。
林业站职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林业站职能的发挥和林业系统在干群中的形象。必须千方百计地加强林业站队伍建设,努力提高队伍素质。一是抓好林业站职工岗位培训,采取分级负责的原则,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林业站站长及县、市林业站管理人员的系统培训;市、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林业站站员的岗位培训。二是县级林业部门要出台鼓励林业站职工参加学历教育的政策,并形成激励机制,调动职工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自学、函授等在职参加有关林业院校的学历教育。三是要结合林业实际工作,采取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形式的各种短训办法,要保证林业站职工每年有不少于2周的培训学习时间。现阶段突出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和主要经济林培育管理知识的培训,特别是实际动手操作技术能力的培训。使林业站职工都具有解决林农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加强对林业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树立林业站管理有序、工作有为、执法有力、服务有方的良好形象。积极推进创建“人民满意的基层林业站”活动。
5、发挥社会化服务职能,真正体现林业站的作用与地位。
林业站要在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和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当地林业生产实际,各有侧重地有效地开展职能工作,这是林业站的立站之本。“有为才有位”。要在现代林业思想指导下,积极投身林业两大体系建设,全力参与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山区要严格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积极参与山区综合开发;平原、丘陵区要积极组织、指导与开展速生丰产林和高效经果林建设。加强对林业站的内部管理,继续支持林业站开展各种形式的多种经营,规范与建设好经济实体,通过自身的努力,为充分发挥各项职能创造更好的条件。逐步实现林业站“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体系化”,为林农致富,山川秀美做出新的成绩。
(二)建议
1、建议省政府:明文规定我省山区和重点丘陵区乡镇单独设立林业站,一般丘陵区和平原区按每2—5个乡镇区划设立林业中心站。明确林业站作为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实行垂直领导的管理体制。并将其人员事业费列入财政预算,实行全额拨款。
2、建议省政府:尽快出台《安徽省林业站管理办法》,规范林业站管理,明确林业站建设目标、任务及有关标准等,使各地设立、建设林业站有具体的依据和目标。
3、建议省人事编制部门:针对林业发展的新形势,对《安徽省乡镇林业工作站人员编制标准(试行)》进行完善,确定新的标准下达各地执行。如山区乡镇林业站配备人员基数3名,每2万亩林业用地增编1名;重点丘陵区乡镇林业站配备人员基数2名,每1.5万亩林业用地增编1名;一般丘陵和平原区乡镇林业站配备人员基数2名(中心林业站配备人员基数3名),每0.5万亩林业用地或5万亩适宜农田林网面积,增编1名。建议在省林业厅设立林业工作站管理总站,与省造林经营总站2块牌子1套人马,编制可通过内部调剂解决。各市、县林业主管部门也要相应明确归口营林业务部门统一管理基层林业站,加挂林业工作站管理站牌子,确定专人负责林业站管理工作,编制也可由内部调剂解决。
4、建议财政部门:将林业站建设及推广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在林业基本建设经费中切块专项用于林业站站房,办公、仪器等设备建设。设立林业站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专项经费,落实相应林业重点工程配套工作经费。其中省级财政每年投入林业站基本建设经费,主要用于林业站站房建设补助,按每年新建100处站房,投资标准为3万元/处;完善50处站房,投资标准为2万元/处。两项合计,年投入不少于400万元。
同时还要拓宽林业站工作经费投入渠道,建议:一是将维简费的10专项用于弥补林业站建设经费不足;二是各项林业重点工程如退耕还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试点等应规定按一定比例(如工程投资总额的l),用于林业站专项的工作经费;三是鼓励林业站参与技术承包,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性有偿服务。
5、建议省林业厅:要组织编写新的针对性强的岗位培训教材,安排专项培训与教育经费,推动开展实用技术的培训。同时开展林业站标准化建设“回头看”,积极推进林业站示范县建设,创建“人民满意的基层林业站”。
调研报告理论文章 篇6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范文(一)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央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蕴含着农村和谐稳定的重大命题和深刻内涵,也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作为担负法律监督职能的人民检察院,如何认清肩负的责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充分发挥和履行检察职能,为新农村建设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是时代赋予检察机关的要求,也是摆在每一个检察干警面前的现实命题。本文结合近年来我县实际和检察机关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做法,就人民检察院如何做好服务新农村建设谈一下浅显的看法。
服务新农村建设必须在强化意识上做文章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现有 300 个行政村(社居委会)。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速发展,农村的社会矛盾逐步呈现出来、“三农”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三农”问题,始终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负有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的神圣职责,在保障公
平正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检察机关的工作必须顺应历史的发展、顺应时代的发展、顺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顺应人民群众的呼声,在强化意识上做文章,笔者认为要强化“四种意识”。
一是强化政治使命意识。近年来,县检察院在新农村建设中做了大量服务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地贡献。当前,我国农村发展正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为新农村建设提高一个和谐稳定发展环境至关重要。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检察机关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不断强化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强烈的责任意识,立足检察职能,为“三农”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维护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维护广大农民群众利益。要切实为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执法保障。检察机关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要将维护农村、农业、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维护农民利益作为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纠正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执法不公问题,真心真意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维护切身利益。
二是强化党的领导和大局意识。检察机关必须自觉接受党委和人大的领导,将检察工作置于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中来谋划,置于新农村建设中来谋划。要把服务经济建设作为检察工作的第一要务,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全力保障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要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水平,增强工作实效,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要以良好工作
作风,主动适应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对检察工作的要求,积极寻求检察职能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法律服务和司法保障。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关措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打造法律平台,创造良好的法治、政治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稳定和谐。
三是必须强化依法履行检察职责意识。检察机关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强化党的领导和大局意识,还要强化履行检察职责意识,检察机关为新农村服务必须依法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准确掌握法律法规的界限和尺度,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做到不枉不纵。
四是必须强化开拓创新意识。在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检察机关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用新的观念、从新的视角、用新的手段去探索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新问题,以观念创新促思路创新,以思路创新带举措创新,以举措创新创造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业绩
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范文(二)
根据年初确定的课题要求,我校课题组与市新农村办公室紧密合作,对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和未来工作思路,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农业现代化工程深入推进
1、农业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粮食生产水平提高。夏粮连续八年保持增产,创建省级小麦万亩高产增效示范区 2 个、水稻万亩示范片 3 个,部级水稻万亩示范片 3 个。建成测土配方
施肥万亩示范片 1 个,千亩示范方 4 个。主导产业发展强劲。全市新增高效农业 28 万亩,高效农业规模化占比达 74%,家禽和生猪规模养殖占比分别达 94%和 73%。新增设施农业 4、5 万亩,千亩设施农业园区 11 个,镇和镇实现村村全覆盖。休闲农业量质齐升。新增休闲农业 1、8 万亩,长江药用植物园等 4 个 1000万元以上休闲农业项目加快建设;如城镇村被评为全省 13 个最具魅力休闲乡村之一;涌现出镇生态园、镇垂钓和公园、软件园天恒生态园和休闲农庄、镇森果生态园等一批生态农业发展典型。
2、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迅速。新增、、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 3 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 8 家,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 1、9:1,农产品出口总额保持第一、全省前列。农业品牌打造持续发力。全市注册涉农商标 807 个,认定为省著名商标 4 件、市知名商标12 件。“苏·皋长寿”集体商标荣膺“首届品牌紫金奖暨品牌耀25 年”最具成长力品牌。农业专业服务全面拓展。全市新增农机服务组织 6 家,累计达 49 家,新增省“三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 4 个,建成市级示范合作社 2 个,神牛、江恒被评为省首批“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新增植保、育秧等社会化服务组织 25 家,组建植保专业队 62 个,集中供秧面积达 28 万亩。
3、农业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有机农业发展势头迅猛。有序推进粮食、蔬菜、水果、畜禽、水产五大有机生产基地规划建设,认证无公害农产品 47 个、绿色食品 3 个、有机食品 4 个,续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11 个。新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基地 16 个、面积 1、7 万亩,其中有机稻米 0、98 万亩,5 家省动物防疫达标示范场和 4 家蛋、肉鸡标准化养殖场顺利通过验收。高标准农
田建设持续加强。2011 治理高标准农田土地 2、5 万亩;实施如海灌区第九、十期、焦港灌区第二期、中央小型重点县第二、三期、千亿斤粮食工程等 12 个项目,总投资 2、29 亿元。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86%,新增大中型拖拉机 125 台,秸秆还田机 101 台套,夏秋两季完成秸秆机械还田面积 95、3 万亩,秸秆机械化还田率 66、36%。
4、农业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土地流转规模扩张。全市新增流转土地面积 15、78 万亩,累计突破 50 万亩,占承包总面积的 40%;镇村、镇、镇村、镇村、镇村、经济开发区桥港村等 29 个村连片流转面积达千亩以上,流转达 300 亩以上的村(社区)257 个,占比 77、4%。三资投入实现突破。成功举办了两次农业招商活动,项目签约 99 个,协议投资总额 47、7 亿元人民币和 2900 万美元,实现“三资”投入农业 18、9 亿元。涌现出长江药用植物园、天龙畜产品扩建、乳业和冷冻等一批项目农业新亮点。园区建设进程加快。启动了四级农业园区联创工程,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1 个,市级农业园区 2 个。如城镇现代农业产业园获省政府授牌,镇农业循环经济生态示范园列入省级动态监测。长江镇(港区)、经济开发区(柴湾镇)正在进行规划修编;吴窑镇、江安镇、东陈镇已邀请省级二级资质单位编制省级园区规划。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日光温室、喷滴灌、连栋大棚和防虫网等设施快速发展,标准钢架大棚占比达 50%。推广高效植保机械和温湿控制器、桑树修剪机、秸秆捡拾打捆机、太阳能灭虫灯、深松耕整地机械等高效设施农业装备 2644 台。经营形式不断创新。形成了“返乡能人+农户土地、村干部+农户土地、民营资本+村干部+农户土地”等多种经营模式,设施农业生命力显著增强。
(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初步改善
1、魅力城镇打造成效显著。搬迁改造连片推进。截至今年 10 月底,全市 16 个镇共启动 20 户农户以上的整建制搬迁地块 33 个,累计搬迁农户 1475 户,整理土地 1327 亩,分别占年计划的 115%和 103、6%。房产开发稳步推进。截至 10 月底,16 个镇累计新增房产开工面积 99、6 万平方米、竣工面积 71、3万平方米,分别占年计划的 87、4%和 91、1%。目前在建或拟建的 9 层以上的标志性或高层建筑达到 62 栋,高层建筑基本实现“镇镇有”。农民集居区建设强势推进。全市镇区农民集居区建设今年已开工 35972 户,建成 24037 户,入住 21576 户,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 99、1%、82、77%、85、01%。
2、城乡功能配套日趋完善。“十个一”建设项目全面铺开。把“十个一”功能建设作为完善镇区功能配套的基本要求,全市共有镇区入口、商务宾馆、生态公园等“十个一”在建或整改提升项目近50 个,通过“十星级”考评项目累计达 86 个。道路建设力度持续加大。截至 10 月底,16 个镇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2、28 亿元,占年计划的 85、1%。九华镇庙前路、下原镇惠园路、镇滨河路等 13 条道路完成整修提升,另有 19 条道路建设工程正在加快推进。功能配套同步跟进。注重道路绿化、地下管网、路灯设施、小区功能区等各项配套工程建设与主体功能建设同步跟进,做到路通管通、绿化连片、亮化到位、配套完善,努力形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均衡配置、宜居宜业的新型服务设施体系。
3、城乡环境整治魅力彰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完成农村危桥改造 100 余座。河道整治已通过验收,如海灌区、焦港灌区、中央财政小型重点县等工程全部完成,新建防渗渠 320 公里,新建、改建泵站 50 座。省级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8 个试点村已完成实施规划。农村综合整治持续开展。全市新增成片造林 1、1 万亩,建成绿色现代农业园区 5 个,四旁植树 107、8 万株,超额完成了市目标任务数。建成市绿化示范镇 3 个、省级绿化示范村 20 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 21、66%。
(三)农民增收保障水平有力提升
1、农民增收成效显著。农民培训转移大力实施。成立全国首家县(市)级就业促进会,培训农村劳动力 6918 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3102 人。转移农村劳动力 1、9678 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 98、4%。全民创业层次大幅提升。全市村干部创业率、村级党组织书记创业率和大学生村干部创业率分别达 72%、86%、90%。在政策、项目、技术、资金等方面对返乡创业人员进行扶持,全市返乡能人创业 1106 人,独办、合办私营企业 960个,累计新增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 6674 个,总数居第二。村级集体经济再获增长。通过开发集体资源、盘活集体资产、经营集体资金,借助土地流转和“三大合作”平台,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市村级集体收入达20万元以上的村(社区)有 232 个。
2、公共服务持续改善。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 25 所。市社会福利中心被评为全省示范性养老机构,5 家镇级敬老院被命名为省级文明敬老院,16 家镇级敬老院被评为市级文明敬老院。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基本药物管理信息系统全面运行,群众就医负担明显减轻,全市基层医疗机构门诊费用同比下降 29%,住院费用同比下降 4%。“爱心超市”实现了镇村全覆盖,为农服务社建设管理水平全省领先。
3、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完成新农保缴费人数 45、5 万人,覆盖率 100%。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 360 元和240 元,五保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 4220元和 3200 元。建立了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金自然增长机制,慈善助医、慈善助学活动进一步深入。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 260 元,参合率连续三年 100%。全市共新增 5184 名失地农民纳入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发放基本生活保障资金5684万元。新增被征地农民实现“即征即保”,“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新农保、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重复享受”政策得到省人社厅充分肯定
2016 年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_ 调研报告
? ?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 ? ?
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范文(一)?
? ?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央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蕴含着农村和谐稳定的重大命题和深刻内涵,也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作为担负法律监督职能的人民检察院,如何认清肩负的责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充分发挥和履行检察职能,为新农村建设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是时代赋予检察机关的要求,也是摆在每一个检察干警面前的现实命题。本文结合近年来我县实际和检察机关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做法,就人民检察院如何做好服务新农村建设谈一下浅显的看法。
? ? ?
服务新农村建设必须在强化意识上做文章 ? ? ?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现有 300 个行政村(社居委会)。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速发展,农村的社会矛盾逐步呈现出来、“三农”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三农”问题,始终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负有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的神圣职责,在保障公平正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检察机关的工作必须顺应历史的发展、顺应时代的发展、顺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顺应人民群众的呼声,在强化意识上做文章,笔者认为要强化“四
种意识”。
? ? ?
一是强化政治使命意识。近年来,县检察院在新农村建设中做了大量服务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地贡献。当前,我国农村发展正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为新农村建设提高一个和谐稳定发展环境至关重要。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检察机关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不断强化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强烈的责任意识,立足检察职能,为“三农”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维护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维护广大农民群众利益。要切实为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执法保障。检察机关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要将维护农村、农业、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维护农民利益作为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纠正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执法不公问题,真心真意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维护切身利益。
? ? ?
二是强化党的领导和大局意识。检察机关必须自觉接受党委和人大的领导,将检察工作置于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中来谋划,置于新农村建设中来谋划。要把服务经济建设作为检察工作的第一要务,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全力保障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要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水平,增强工作实效,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要以良好工作作风,主动适应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对检察工作的要求,积极寻求检察职能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法律服务和司法保障。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关措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打造法律平台,创造良好的法治、政治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稳定和谐。
? ? ?
三是必须强化依法履行检察职责意识。检察机关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强化党的领导和大局意识,还要强化履行检察职责意识,检察机关为新农村服务必须依法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准确掌握法律法规的界限和尺度,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做到不枉不纵。
? ? ?
四是必须强化开拓创新意识。在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检察机关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用新的观念、从新的视角、用新的手段去探索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新问题,以观念创新促思路创新,以思路创新带举措创新,以举措创新创造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业绩 ? ? ?
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范文(二)? ? ?
根据年初确定的课题要求,我校课题组与市新农村办公室紧密合作,对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和未来工作思路,开展了专题调研。
? ? ?
(一)农业现代化工程深入推进 ? ? ?
1、农业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粮食生产水平提高。夏粮连续八年保持增产,创建省级小麦万亩高产增效示范区 2 个、水稻万亩示范片 3 个,部级水稻万亩示范片 3 个。建成测土配方施肥万亩示范片 1 个,千亩示范方 4 个。主导产业发展强劲。全市新增高效农业 28 万亩,高效农业规模化占比达 74%,家禽和生猪规模养殖占比分别达 94%和 73%。新增设施农业 4、5 万亩,千亩设施农业园区 11 个,镇和镇实现村村全覆盖。休闲农业量质齐升。新增休闲农业 1、8 万亩,长江药用植物园等 4 个 1000万元以上休闲农业项目加快建设;如城镇村被评为全省 13 个最具魅力休闲乡村之一;涌现出镇生态园、镇垂钓和公园、软件园天恒生态园和休闲农庄、镇森果生态园等一批生态农业发展典型。
? ? ?
2、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迅速。新增、、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 3 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 8 家,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 1、9:1,农产品出口总额保持第一、全省前列。农业品牌打造持续发力。全市注册涉农商标 807 个,认定为省著名商标 4 件、市知名商标12 件。“苏·皋长寿”集体商标荣膺“首届品牌紫金奖暨品牌耀 25年”最具成长力品牌。农业专业服务全面拓展。全市新增农机服
务组织 6 家,累计达 49 家,新增省“三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 4个,建成市级示范合作社 2 个,神牛、江恒被评为省首批“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新增植保、育秧等社会化服务组织 25 家,组建植保专业队 62 个,集中供秧面积达 28 万亩。
? ? ?
3、农业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有机农业发展势头迅猛。有序推进粮食、蔬菜、水果、畜禽、水产五大有机生产基地规划建设,认证无公害农产品 47 个、绿色食品 3 个、有机食品 4 个,续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11 个。新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基地 16 个、面积 1、7 万亩,其中有机稻米 0、98 万亩,5 家省动物防疫达标示范场和 4 家蛋、肉鸡标准化养殖场顺利通过验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加强。2011 治理高标准农田土地 2、5 万亩;实施如海灌区第九、十期、焦港灌区第二期、中央小型重点县第二、三期、千亿斤粮食工程等 12 个项目,总投资 2、29 亿元。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86%,新增大中型拖拉机 125 台,秸秆还田机 101 台套,夏秋两季完成秸秆机械还田面积 95、3 万亩,秸秆机械化还田率 66、36%。
? ? ?
4、农业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土地流转规模扩张。全市新增流转土地面积 15、78 万亩,累计突破 50 万亩,占承包总面积的 40%;镇村、镇、镇村、镇村、镇村、经济开发区桥港村等29 个村连片流转面积达千亩以上,流转达 300 亩以上的村(社区)257 个,占比 77、4%。三资投入实现突破。成功举办了两次农业招商活动,项目签约 99 个,协议投资总额 47、7 亿元人民
币和 2900 万美元,实现“三资”投入农业 18、9 亿元。涌现出长江药用植物园、天龙畜产品扩建、乳业和冷冻等一批项目农业新亮点。园区建设进程加快。启动了四级农业园区联创工程,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1 个,市级农业园区 2 个。如城镇现代农业产业园获省政府授牌,镇农业循环经济生态示范园列入省级动态监测。长江镇(港区)、经济开发区(柴湾镇)正在进行规划修编;吴窑镇、江安镇、东陈镇已邀请省级二级资质单位编制省级园区规划。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日光温室、喷滴灌、连栋大棚和防虫网等设施快速发展,标准钢架大棚占比达 50%。推广高效植保机械和温湿控制器、桑树修剪机、秸秆捡拾打捆机、太阳能灭虫灯、深松耕整地机械等高效设施农业装备 2644 台。经营形式不断创新。形成了“返乡能人+农户土地、村干部+农户土地、民营资本+村干部+农户土地”等多种经营模式,设施农业生命力显著增强。
? ? ?
(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初步改善 ? ? ?
1、魅力城镇打造成效显著。搬迁改造连片推进。截至今年 10 月底,全市 16 个镇共启动 20 户农户以上的整建制搬迁地块 33 个,累计搬迁农户 1475 户,整理土地 1327 亩,分别占年计划的 115%和 103、6%。房产开发稳步推进。截至 10 月底,16个镇累计新增房产开工面积 99、6 万平方米、竣工面积 71、3 万平方米,分别占年计划的 87、4%和 91、1%。目前在建或拟建的9 层以上的标志性或高层建筑达到 62 栋,高层建筑基本实现“镇镇有”。农民集居区建设强势推进。全市镇区农民集居区建设今
年已开工 35972 户,建成 24037 户,入住 21576 户,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 99、1%、82、77%、85、01%。
? ? ?
2、城乡功能配套日趋完善。“十个一”建设项目全面铺开。把“十个一”功能建设作为完善镇区功能配套的基本要求,全市共有镇区入口、商务宾馆、生态公园等“十个一”在建或整改提升项目近50 个,通过“十星级”考评项目累计达 86 个。道路建设力度持续加大。截至 10 月底,16 个镇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2、28 亿元,占年计划的 85、1%。九华镇庙前路、下原镇惠园路、镇滨河路等 13 条道路完成整修提升,另有 19 条道路建设工程正在加快推进。功能配套同步跟进。注重道路绿化、地下管网、路灯设施、小区功能区等各项配套工程建设与主体功能建设同步跟进,做到路通管通、绿化连片、亮化到位、配套完善,努力形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均衡配置、宜居宜业的新型服务设施体系。
? ? ?
3、城乡环境整治魅力彰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完成农村危桥改造 100 余座。河道整治已通过验收,如海灌区、焦港灌区、中央财政小型重点县等工程全部完成,新建防渗渠320 公里,新建、改建泵站 50 座。省级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 8个试点村已完成实施规划。农村综合整治持续开展。全市新增成片造林 1、1 万亩,建成绿色现代农业园区 5 个,四旁植树 107、8 万株,超额完成了市目标任务数。建成市绿化示范镇 3 个、省级绿化示范村 20 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 21、66%。
?
? ?
(三)农民增收保障水平有力提升 ? ? ?
1、农民增收成效显著。农民培训转移大力实施。成立全国首家县(市)级就业促进会,培训农村劳动力 6918 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3102 人。转移农村劳动力 1、9678 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 98、4%。全民创业层次大幅提升。全市村干部创业率、村级党组织书记创业率和大学生村干部创业率分别达 72%、86%、90%。在政策、项目、技术、资金等方面对返乡创业人员进行扶持,全市返乡能人创业 1106 人,独办、合办私营企业 960 个,累计新增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 6674 个,总数居第二。村级集体经济再获增长。通过开发集体资源、盘活集体资产、经营集体资金,借助土地流转和“三大合作”平台,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市村级集体收入达 20 万元以上的村(社区)有 232 个。
? ? ?
2、公共服务持续改善。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 25 所。市社会福利中心被评为全省示范性养老机构,5 家镇级敬老院被命名为省级文明敬老院,16 家镇级敬老院被评为市级文明敬老院。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基本药物管理信息系统全面运行,群众就医负担明显减轻,全市基层医疗机构门诊费用同比下降 29%,住院费用同比下降 4%。“爱心超市”实现了镇村全覆盖,为农服务社建设管理水平全省领先。
?
? ?
3、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完成新农保缴费人数 45、5 万人,覆盖率 100%。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 360 元和 240元,五保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 4220 元和 3200 元。建立了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金自然增长机制,慈善助医、慈善助学活动进一步深入。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 260 元,参合率连续三年 100%。全市共新增 5184 名失地农民纳入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发放基本生活保障资金 5684万元。新增被征地农民实现“即征即保”,“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新农保、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重复享受”政策得到省人社厅充分肯定 ? ?
2016 年新农村 建设情况调研报告_ 调研报告
? ?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 ? ?
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范文(一)? ? ?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央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蕴含着农村和谐稳定的重大命题和深刻内涵,也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作为担负法律监督职能的人民检察院,如何认清肩负的责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充分发挥和履行检察职能,为新农村建设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是时代赋予检察机关的要求,也是摆在每一个检察干警面前的现实命题。本文结合近年来我县实际和检察机关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做法,就人民检察院如何做好服务新农村建设谈一下浅显的看法。
? ? ?
服务新农村建设必须在强化意识上做文章 ? ? ?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现有 300 个行政村(社居委会)。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速发展,农村的社会矛盾逐步呈现出来、“三农”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三农”问题,始终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的 法律监督机关,负有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的神圣职责,在保障公平正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检察机关的工作必须顺应历史的发展、顺应时代的发展、顺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顺应人民群众的呼声,在强化意识上做文章,笔者认为要强化“四种意识”。
? ? ?
一是强化政治使命意识。近年来,县检察院在新农村建设中做了大量服务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地贡献。当前,我国农村发展正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为新农村建设提高一个和谐稳定发展环境至关重要。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检察机关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不断强化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强烈的责任意识,立足检察职能,为“三农”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维护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维护广大农民群众利益。要切实为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执法保障。检察机关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要将维护农村、农业、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维护农民利益作为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纠正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执法不公问题,真心真意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维护切身利益。
? ? ?
二是强化党的领导和大局意识。检察机关必须自觉接受党委和人大的领导,将检察工作置于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中来谋划,置于新农村建设中来谋划。要把服务经济建设作为检察工
作的第一要务,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全力保障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要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水平,增强工作实效,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要以良好工作作风,主动适应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对检察工作的要求,积极寻求检察职能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法律服务和司法保障。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关措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打造法律平台,创造良好的法治、政治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稳定和谐。
? ? ?
三是必须强化依法履行检察职责意识。检察机关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强化党的领导和大局意识,还要强化履行检察职责意识,检察机关为新农村服务必须依法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准确掌握法律法规的界限和尺度,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做到不枉不纵。
? ? ?
四是必须强化开拓创新意识。在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检察机关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用新的观念、从新的视角、用新的手段去探索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新问题,以观念创新促思路创新,以思路创新带举措创新,以举措创新创造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业绩 ? ? ?
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范文(二)
? ? ?
根据年初确定的课题要求,我校课题组与市新农村办公室紧密合作,对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和未来工作思路,开展了专题调研。
? ? ?
(一)农业现代化工程深入推进 ? ? ?
1、农业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粮食生产水平提高。夏粮连续八年保持增产,创建省级小麦万亩高产增效示范区 2 个、水稻万亩示范片 3 个,部级水稻万亩示范片 3 个。建成测土配方施肥万亩示范片 1 个,千亩示范方 4 个。主导产业发展强劲。全市新增高效农业 28 万亩,高效农业规模化占比达 74%,家禽和生猪规模养殖占比分别达 94%和 73%。新增设施农业 4、5 万亩,千亩设施农业园区 11 个,镇和镇实现村村全覆盖。休闲农业量质齐升。新增休闲农业 1、8 万亩,长江药用植物园等 4 个 1000万元以上休闲农业项目加快建设;如城镇村被评为全省 13 个最具魅力休闲乡村之一;涌现出镇生态园、镇垂钓和公园、软件园天恒生态园和休闲农庄、镇森果生态园等一批生态农业发展典型。
? ? ?
2、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迅速。新增、、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 3 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 8 家,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 1、9:1,农产品出口总额保持第一、全省前列。农业品牌打造持续发力。全市注册涉农商标 807 个,认定为省著名商标 4 件、市知名商标12 件。“苏·皋长寿”集体商标荣膺“首届品牌紫金奖暨品牌耀 25年”最具成长力品牌。农业专业服务全面拓展。全市新增农机服务组织 6 家,累计达 49 家,新增省“三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 4个,建成市级示范合作社 2 个,神牛、江恒被评为省首批“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新增植保、育秧等社会化服务组织 25 家,组建植保专业队 62 个,集中供秧面积达 28 万亩。
? ? ?
3、农业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有机农业发展势头迅猛。有序推进粮食、蔬菜、水果、畜禽、水产五大有机生产基地规划建设,认证无公害农产品 47 个、绿色食品 3 个、有机食品 4 个,续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11 个。新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基地 16 个、面积 1、7 万亩,其中有机稻米 0、98 万亩,5 家省动物防疫达标示范场和 4 家蛋、肉鸡标准化养殖场顺利通过验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加强。2011 治理高标准农田土地 2、5 万亩;实施如海灌区第九、十期、焦港灌区第二期、中央小型重点县第二、三期、千亿斤粮食工程等 12 个项目,总投资 2、29 亿元。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86%,新增大中型拖拉机 125 台,秸秆还田机 101 台套,夏秋两季完成秸秆机械还田面积 95、3 万亩,秸秆机械化还田率 66、36%。
? ? ?
4、农业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土地流转规模扩张。全市新增流转土地面积 15、78 万亩,累计突破 50 万亩,占承包总面
积的 40%;镇村、镇、镇村、镇村、镇村、经济开发区桥港村等29 个村连片流转面积达千亩以上,流转达 300 亩以上的村(社区)257 个,占比 77、4%。三资投入实现突破。成功举办了两次农业招商活动,项目签约 99 个,协议投资总额 47、7 亿元人民币和 2900 万美元,实现“三资”投入农业 18、9 亿元。涌现出长江药用植物园、天龙畜产品扩建、乳业和冷冻等一批项目农业新亮点。园区建设进程加快。启动了四级农业园区联创工程,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1 个,市级农业园区 2 个。如城镇现代农业产业园获省政府授牌,镇农业循环经济生态示范园列入省级动态监测。长江镇(港区)、经济开发区(柴湾镇)正在进行规划修编;吴窑镇、江安镇、东陈镇已邀请省级二级资质单位编制省级园区规划。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日光温室、喷滴灌、连栋大棚和防虫网等设施快速发展,标准钢架大棚占比达 50%。推广高效植保机械和温湿控制器、桑树修剪机、秸秆捡拾打捆机、太阳能灭虫灯、深松耕整地机械等高效设施农业装备 2644 台。经营形式不断创新。形成了“返乡能人+农户土地、村干部+农户土地、民营资本+村干部+农户土地”等多种经营模式,设施农业生命力显著增强。
? ? ?
(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初步改善 ? ? ?
1、魅力城镇打造成效显著。搬迁改造连片推进。截至今年 10 月底,全市 16 个镇共启动 20 户农户以上的整建制搬迁地块 33 个,累计搬迁农户 1475 户,整理土地 1327 亩,分别占年计划的 115%和 103、6%。房产开发稳步推进。截至 10 月底,16
个镇累计新增房产开工面积 99、6 万平方米、竣工面积 71、3 万平方米,分别占年计划的 87、4%和 91、1%。目前在建或拟建的9 层以上的标志性或高层建筑达到 62 栋,高层建筑基本实现“镇镇有”。农民集居区建设强势推进。全市镇区农民集居区建设今年已开工 35972 户,建成 24037 户,入住 21576 户,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 99、1%、82、77%、85、01%。
? ? ?
2、城乡功能配套日趋完善。“十个一”建设项目全面铺开。把“十个一”功能建设作为完善镇区功能配套的基本要求,全市共有镇区入口、商务宾馆、生态公园等“十个一”在建或整改提升项目近50 个,通过“十星级”考评项目累计达 86 个。道路建设力度持续加大。截至 10 月底,16 个镇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2、28 亿元,占年计划的 85、1%。九华镇庙前路、下原镇惠园路、镇滨河路等 13 条道路完成整修提升,另有 19 条道路建设工程正在加快推进。功能配套同步跟进。注重道路绿化、地下管网、路灯设施、小区功能区等各项配套工程建设与主体功能建设同步跟进,做到路通管通、绿化连片、亮化到位、配套完善,努力形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均衡配置、宜居宜业的新型服务设施体系。
? ? ?
3、城乡环境整治魅力彰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完成农村危桥改造 100 余座。河道整治已通过验收,如海灌区、焦港灌区、中央财政小型重点县等工程全部完成,新建防渗渠320 公里,新建、改建泵站 50 座。省级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 8个试点村已完成实施规划。农村综合整治持续开展。全市新增成 片造林 1、1 万亩,建成绿色现代农业园区 5 个,四旁植树 107、8 万株,超额完成了市目标任务数。建成市绿化示范镇 3 个、省级绿化示范村 20 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 21、66%。
? ? ?
(三)农民增收保障水平有力提升 ? ? ?
1、农民增收成效显著。农民培训转移大力实施。成立全国首家县(市)级就业促进会,培训农村劳动力 6918 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3102 人。转移农村劳动力 1、9678 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 98、4%。全民创业层次大幅提升。全市村干部创业率、村级党组织书记创业率和大学生村干部创业率分别达 72%、86%、90%。在政策、项目、技术、资金等方面对返乡创业人员进行扶持,全市返乡能人创业 1106 人,独办、合办私营企业 960 个,累计新增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 6674 个,总数居第二。村级集体经济再获增长。通过开发集体资源、盘活集体资产、经营集体资金,借助土地流转和“三大合作”平台,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市村级集体收入达 20 万元以上的村(社区)有 232 个。
? ? ?
2、公共服务持续改善。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 25 所。市社会福利中心被评为全省示范性养老机构,5 家镇级敬老院被命名为省级文明敬老院,16 家镇级敬老院被评为市级文明敬老院。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基本药物管理信息系统全面运
行,群众就医负担明显减轻,全市基层医疗机构门诊费用同比下降 29%,住院费用同比下降 4%。“爱心超市”实现了镇村全覆盖,为农服务社建设管理水平全省领先。
? ? ?
3、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完成新农保缴费人数 45、5 万人,覆盖率 100%。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 360 元和 240元,五保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 4220 元和 3200 元。建立了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金自然增长机制,慈善助医、慈善助学活动进一步深入。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 260 元,参合率连续三年 100%。全市共新增 5184 名失地农民纳入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发放基本生活保障资金 5684万元。新增被征地农民实现“即征即保”,“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新农保、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重复享受”政策得到省人社厅充分肯定 ? ?
2016 年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_ 调研报告
? ?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 ? ?
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范文(一)? ? ?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央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蕴含着农村和谐稳定的重大命题和深刻内涵,也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作为担负法律监督职能的人民检察院,如何认清肩负的责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充分发挥和履行检察职能,为新农村建设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是时代赋予检察机关的要求,也是摆在每一个检察干警面前的现实命题。本文结合近年来我县实际和检察机关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做法,就人民检察院如何做好服务新农村建设谈一下浅显的看法。
? ? ?
服务新农村建设必须在强化意识上做文章 ? ?
?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现有 300 个行政村(社居委会)。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速发展,农村的社会矛盾逐步呈现出来、“三农”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三农”问题,始终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负有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的神圣职责,在保障公平正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检察机关的工作必须顺应历史的发展、顺应时代的发展、顺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顺应人民群众的呼声,在强化意识上做文章,笔者认为要强化“四种意识”。
? ? ?
一是强化政治使命意识。近年来,县检察院在新农村建设中做了大量服务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地贡献。当前,我国农村发展正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为新农村建设提高一个和谐稳定发展环境至关重要。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检察机关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不断强化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强烈的责任意识,立足检察职能,为“三农”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维护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维护广大农民群众利益。要切实为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执法保障。检察机关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要将维护农村、农业、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维护农民利益作为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纠正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执法不公问题,真心真意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维护切身利益。
?
? ?
二是强化党的领导和大局意识。检察机关必须自觉接受党委和人大的领导,将检察工作置于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中来谋划,置于新农村建设中来谋划。要把服务经济建设作为检察工作的第一要务,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全力保障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要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水平,增强工作实效,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要以良好工作作风,主动适应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对检察工作的要求,积极寻求检察职能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法律服务和司法保障。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关措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打造法律平台,创造良好的法治、政治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稳定和谐。
? ? ?
三是必须强化依法履行检察职责意识。检察机关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强化党的领导和大局意识,还要强化履行检察职责意识,检察机关为新农村服务必须依法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准确掌握法律法规的界限和尺度,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做到不枉不纵。
? ? ?
四是必须强化开拓创新意识。在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检察机关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用新的观念、从新的视角、用新的手段去探索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新问题,以观念创新促思路创新,以思路创新带举措创新,以举措创新创
造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业绩 ? ? ?
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范文(二)? ? ?
根据年初确定的课题要求,我校课题组与市新农村办公室紧密合作,对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和未来工作思路,开展了专题调研。
? ? ?
(一)农业现代化工程深入推进 ? ? ?
1、农业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粮食生产水平提高。夏粮连续八年保持增产,创建省级小麦万亩高产增效示范区 2 个、水稻万亩示范片 3 个,部级水稻万亩示范片 3 个。建成测土配方施肥万亩示范片 1 个,千亩示范方 4 个。主导产业发展强劲。全市新增高效农业 28 万亩,高效农业规模化占比达 74%,家禽和生猪规模养殖占比分别达 94%和 73%。新增设施农业 4、5 万亩,千亩设施农业园区 11 个,镇和镇实现村村全覆盖。休闲农业量质齐升。新增休闲农业 1、8 万亩,长江药用植物园等 4 个 1000万元以上休闲农业项目加快建设;如城镇村被评为全省 13 个最具魅力休闲乡村之一;涌现出镇生态园、镇垂钓和公园、软件园天恒生态园和休闲农庄、镇森果生态园等一批生态农业发展典型。
?
? ?
2、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迅速。新增、、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 3 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 8 家,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 1、9:1,农产品出口总额保持第一、全省前列。农业品牌打造持续发力。全市注册涉农商标 807 个,认定为省著名商标 4 件、市知名商标12 件。“苏·皋长寿”集体商标荣膺“首届品牌紫金奖暨品牌耀 25年”最具成长力品牌。农业专业服务全面拓展。全市新增农机服务组织 6 家,累计达 49 家,新增省“三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 4个,建成市级示范合作社 2 个,神牛、江恒被评为省首批“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新增植保、育秧等社会化服务组织 25 家,组建植保专业队 62 个,集中供秧面积达 28 万亩。
? ? ?
【调研报告理论文章】推荐阅读:
高校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调研报告05-30
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调研文章(关于我县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07-16
农民调研文章08-16
乡镇调研文章08-31
公安基层调研文章08-02
安置帮教调研文章10-16
挂包帮调研文章10-25
基层公安调研文章题目07-04
干部选用理论调研课题09-07